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十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十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11:09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1

一、優化新课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导入方式很大程度上是课堂学生听讲率、注意力集中程度的直接因素,传统的新课导入方式是较为枯燥的,小学生此时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对较为有趣的知识感兴趣,对相对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提不起兴趣,因此,优良的新课导入方式会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和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益处。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在学习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创设生活场景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兴趣,如小明的妈妈带着小明在菜市场买东西,小明的妈妈有一百元,买了十一元的香蕉和九元的大米,请问小明的妈妈手里还剩多少钱?为新课导入的方案,引导学生开始新的教学内容的转化,并努力思考、学习新知识。优化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成效。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优秀教师都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明确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紧随时代教育改革的大潮,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处于一个主动的地位,且学生掌握着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影响作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学习转化成一种相对趣味的课堂,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学习趣味。例如,在新课导入后,安排学生自主的为同桌或是其他同学设计几道与新课有关的数学题目,并且每日安排一个学生上讲台为大家教授他或她所编写的题目的解答整个过程。学生的主动性是在小学数学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的,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也就不感到那么的吃力,并努力跟随教师教学的脚步,小学数学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的优良教学方案随之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不在话下。

三、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同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也很难将所有教师教授的知识消化于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出现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不一的实际也是可以想象的,为了帮助班级里的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次教学,例如,针对学习状况相对较为优良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优等生具体的学习弱处予以指导;针对学习状况中上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布置一些题目,加大这类学生的题目训练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针对学习状况较差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匮乏的最基本的知识抓起,帮助这类学生在基础夯实的情况下学习更多更优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师生共同交流,分享学习经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2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要想更好的实施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我们首先要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总体来说,数学生活化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概念、原理和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总结出的经验、体会出的心得提升到数学知识的层面。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而获得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实现农村小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立足农村实际。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对于与其自身生活和学习环境接近的学习内容更容易接受和把握。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挖掘教材中与农村实际相联系的部分,将对于教材内容的枯燥讲解转移到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上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乘法口算”前一天,我让学生回家向父母了解一下今年秋收时葵花籽收成多少,卖价多少钱一斤。到了课堂上,小明说他家今年葵花籽收成80斤,卖4元一斤。我就让学生们口算小明家今年卖葵花籽收入多少钱。还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乘法,计算家里其他农作物的收入情况。这样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借助农村生活经验。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架起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在实际情境中渗透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鸡兔同笼”类应用题的解法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记忆,自己编写应用题,并给出答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大家互解对方的应用题来验证学生试题编写的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家养的家禽和家畜做实验,再次验证课堂上得出的结果的正确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先是利用生活经验,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增强对课堂知识的了解;而后在课堂上通过数学知识,从理论角度对生活经验进行验证,并发现和总结规律;最后,再次通过生活经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并提高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接触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时候,我先是将学生带领到操场上,组织他们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行为,并让学生一边模拟一边思考,不同行为方式间的共性和差别,并试图总结规律。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专用术语有了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多次模拟初步掌握了规律。在而后的课堂讲解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很快就有毛遂顿开甚至不谋而合的感觉。这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领略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观察、发现、研究和探索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在体验和摸索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教室和操场上找一找,哪些物体是四边形、哪些物体是三角形、哪些物体是不规则图形。学生第一次对平时熟悉的物体有了新的认识,这很容易激发起他们对这些物体研究和探讨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试图归纳总结各种图形的特征,认识其中的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积极实行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真正发挥数学的作用、体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孟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J]

[2]李明生,刘玉田.优化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J]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体验学习数学教学思维发展生活经验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91-01

体验学习,是人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学习也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有效手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阶段的学生,仍是擅长形象思维,拙于逻辑思维,对许多数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都要借助于体验学习。因此,合理设计体验学习对初中数学学习仍然很有必要,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1体验学习能促使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单纯从数学原理和数学知识体系入手学习,很容易导致一部分基础和思维能力差的学生陷入迷茫不解的境地。教师要借助体验学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初一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时,部分学生搞不明白“负负得正”的原理,教师的抽象讲解也显得极为苍白无力。部分教师只能采用先记住、再运用、最后理解的机械教学法,导致学生出现学而不懂、用而不解的糊涂现象存在。教师可以借助体验学习,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在数轴上进行减去负数的演示、学生之间的模拟借还行为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负负得正”减法生活意义和数学意义,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在理解乘除法中的负负得正原理时,教师可以借助数轴、时间和运动历程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相乘积的符号变化,以最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负负得正的数学原理。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有所依托,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增加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实现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促使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精神世界都能一起发生变化,使得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托形象思维也在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

2体验学习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学习是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是从数学模型或生活实例出发,通过动手操作或图形展示,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抽象的数学知识或原理。在这个过程中,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逐步接近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学习上的突破。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引导学生从体验性学习出发,先看一看:看了圆锥有什么感受?再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是圆锥?最后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做一做:沿着圆锥侧面的任何一条直线,将圆锥剪开,请观察它是由两个什么图形构成?议一议: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该如何求?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联想到生活中的斗笠、粮仓的顶部、蛋卷冰淇淋等,缩短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自己找到圆锥展开后,发现其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组成,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圆的面积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的回忆,也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体验性学习不但能够弥补初中生抽象思维不足,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还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充分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促使学生自己做到“温故而知新”,不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体验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虽然有了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但是,他们仍处于喜动不喜静、喜操作不喜单调的思维的年龄阶段。而体验学习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体验学习,比如,动手操作、画模拟图、寻找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等,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兴趣。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提倡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将自己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感受讲述给大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分享体验学习的成果,合作让学习过程更富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概率”内容时,让学生亲自操作“抛硬币”游戏,促使学生理解“概率”和“频率”两个概念。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没个大组再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2个人,要求每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少于50次的投币。每个小组一个人投币,一个人记录和汇总,计算出正面向上的次数和频率。再汇总大组正面向上的次数和频率,最后全班汇总正面向上的次数和频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总结、汇报综合、结果探究等环节,很容易就得出了:频率随试验次数的不同是变化的,是一个统计规律,但它都在概率附近摆动;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频率会接近于概率;当实验次数趋向于无穷时,频率的极限就是概率。体验学习避免了传统课堂的单调、枯燥,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并能保持对下一次上课的期盼和渴望,实现了寓学于乐,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苦学”的陈旧观念,和新课程理念与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相契合。

另外,体验学习还有助于合作探究的深入。传统课堂的合作探究,仅仅停留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研讨和学习成果的交流层面。而体验学习促使学生手脑并用,且时时会激活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学生的课堂交流探究深度、广度都会有所增加,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更能促进拓展性学习的开展,从而建立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和学习规律。其要求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成为会学习、会探究,且能体验学习快乐的人。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4

如何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认为很多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只能靠亲身经历和探索,我们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一、关注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经历数学结合生活的过程。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要有效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更灵活。所以,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关注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经历数学结合生活的过程,学生充分的积累一些“数学化”的学习经验,通过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具有可操作性。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我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叫学生举出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早晨我6时整起床。”有的说“我们下午4时半放学。”有的说“我每天晚上大约8时。”有的说“大约8时也可以说是快8时了。”还有的说“大约8时也可以说是8时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整时、半时和大约几时”的经验,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生成了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经验得到了积累。

二、关注学生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经历边操作边思考边抽象概括的过程。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经历边操作边思考边总结的过程,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获得了深刻、牢固的数学经验,这样远比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获得的只是要牢靠得多。

教学一年级《统计》时,我叫每一位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自己或同学的鞋码,记录数据,总结统计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在每个“U”型学习小组中,通过采取导学员与学员的合作方式,学生自由操作,自主探究,最后各小组导学员展示交流,学生获得了统计的第一手资料。学生“量”鞋码的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丰富了学生的统计经验,而且小组团结合作,通过测量、记录数据、交流信息、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操作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的统计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注学生积累探究性经验,经历独立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

学生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不能完成积累探究性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景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开放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发现,获取丰富的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5

“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对少年儿童的勉励,也是对数学的赞美。它的好玩并不限于“数学游戏”活动,而在于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我认为数学的学习,不在于教,而在于“做”和“悟”。“分扣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类和比较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又是以后学习简单统计的基础。

本课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体验到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体现“从头到尾”的思考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分类过程,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思考、表达,提高实践能力。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任务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就从学生的身上出发,有预设地先请两名学生上台,让全班同学观察,说一说外貌上有什么不同?生:有无戴眼镜、头发长与短、个子高与矮……然后再呈现两幅喜羊羊的图片(预设不同),让学生进行观察,有什么不同?生:头上戴与不戴花、脚上穿与不穿鞋、衣服上扣子不同……这时,我就从扣子不同引入主题,出示一些扣子,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通过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动手操作,亲历分类过程

课前,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设计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可能不同。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本次分类主要是在第一次分类结果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继续分吗?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分一分,再与同桌、小组交流,最后各组汇报交流成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让学生体验到按不同的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学生经历再分类的过程中,总结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

(三)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掌握了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后,及时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运用、内化,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环节主要任务是“想一想2”,为了避免重复前面的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更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我要求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分扣子,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经历猜想。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激活学生“从头到尾”思考,激活学生积累的经验,进行猜想,一直分下去,结果会不会一样?二是动手操作。通过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激发学生验证猜想的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是讨论、交流。通过对分类的过程和结果的比较,让学生体验按不同标准分同一堆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是一样的。总之,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如何进行分类”,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使学生逐步总结分类方法、积累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

(四)拓展延伸,回顾总结评价

本环节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拓展延伸。通过呈现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总结评价。通过让学生回顾分类的过程,再次呈现分类方法,分享分类经验,感悟分类思想,提高数学素养。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再次激活学生的分类经历,再现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助于自我分析能力和反思意识。

三、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子“数学好玩”的特点,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悟”中学、在“玩”中学。在分类活动、探究发现、积累经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我创设三个情境(观察同学的外貌、比较喜羊羊图片、分扣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设计了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议一议、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可能不同。第二次分类,积累经验。让学生经历再分类的过程中,总结分类的方法,积累分类的经验,感悟分类思想,体现了“从头到尾”思考的过程。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6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管理实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目标管理体系设计》中的一个子课题。我部从1988年春季期开始研究并在全区开展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七年来的实验证明,该课题对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作用,是一项具有光明前景的科研课题。

一、实验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主要学科,其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1988年秋,我们以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为依据,对广西部分小学三年级的七万多名学生进行命题测试,总平均分为62.5分。其中,农村小学平均分54.5分,及格率仅48.2%。

我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关键在师资。广西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民办、代课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多,教师队伍也不够稳定,导致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具体表现在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理解不深,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教学中容易造成失误。要提高教学水平,减少失误,必须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课堂教学目标——反馈形成性评价系统,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重要条件是按照教学目标对学科教学进行管理。当前小学各学科教学失控现象严重,小学数学科也不例外。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试题越编越难,题海越编越大,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要克服这种状况,除观念的改变外,还要在制度上予以保证。要建立一个按教学目标进行质量管理的系统,把教学目标做为评价的依据,稳定质量的标准,以此解决学科教学的失控现象。所以,开展教学目标管理实验,探索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实验的目的

教学目标管理的实质是通过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设想是: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为准则,以现行统编教材和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为依据,建立以“目标教学”和“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对教学过程实施微观管理和宏观控制,逐步建立教学有目标、管理有方向、命题有依据、评价有标准的教学目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活、反馈、调节、评价的作用,调动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目标意识,克服教学上和教学管理上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以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验的步骤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管理包含两个内容:目标教学和目标管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把整个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是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设计(教学目标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系列及与之相配套的达标测查系列),组织教师开展目标教学实验;第二步,制定不同类型学校小学数学科质量达标参考系数,组织教学业务管理人员开展目标管理实验。这两步不能截然分离,它们是整个小数学教学目标管理实验中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在前期应首先抓好第一步即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的设计并组织实验。

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分类

1.目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

我们设计和编制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着重考虑如下原则:

第一、素质教育的原则。

第二、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整体性、层次性和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行为化的原则。

第五、实用性的原则。

2.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类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并参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C.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我们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考虑,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为如下三个领域:

一是知识应用领域。包含三个层次:①认识;②理解;③掌握和应用。

二是能力领域。也包含三个层次①计算能力;②初步空间观念;③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包含两个层次:①态度;②思想品德。在此基础上,对小学数学目标体系中各目标项的含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以“知识应用领域”各目标项为例,我们是这样界定的:

a(知识应用领域)的含义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掌握和应用。此领域中的三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后者包含前者。

a.1(认识)的含义是:知道提前渗透的一些知识,对学过的名词、术语、符号、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口诀、常用数据、进率、图形、表格等,知道其含义,可以再认和再现,即对这些知识能知道、能分辩、能记忆并能表述(口头和文字的表述)。

例如,第四册中“认识”公制长度单位,指的是知道长度单位的名称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知道这些名称所代表的大体长度。

a.2(理解)的含义是:指在“认识”的基础上懂得所学知识的进一层含义。如懂得知识的由来、发展、互相联系及区别,形式的转换等,即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例如,第十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指的是在认识了比的概念后,还要进一步懂得比和除法、分数这些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区别,即懂得比的前项、后项、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或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分母和分数值,并懂得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则是一种数,等等。

a.3(掌握和应用)的含义是:指在“认识”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即能够直接运用,或在新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练习题:把0.37、0.3、0.287、0.30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一习题的解答,首先有“认识”的目标,即认识小数的数位、数位顺序及数位间的关系;其次“理解”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然后“应用”这个方法,去具体比较这四个小数的大小,再依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五、实验概况

如前所述,我们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管理实验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次实验:目标教学实验和目标管理实验,前期侧重开展目标教学实验。

我们按设计原则及分类方案,编写了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实验的系列用书,1988年秋期,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实验。实验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探索性实验阶段

从88年9月至89年9月,我们用一年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主要任务是完成全区实验点的合理布局,扎实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和积累数据,为下步实验打下基础。

88年秋季,学期我们首先在百色市城镇和农村各选一间学校的六年制三年级进行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可比性,我们指定了对照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成绩提高明显,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89年春季学期,我们进一步扩展实验范围,学校实验点由2间扩大到55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各占一定比例。实验班也由原来的2个扩大到80个,学生近4000人。新扩展的班,实验一个学期,普遍取得满意效果。如隆林县,从城区小学、中心校和教学点三种层次学校各选一个教学班进行实验。一学期后,实验班考试成绩与同校对照班相比较,平均分分别高10.5分、11.6分和8.2分,及格率分别高42%,16.5%和36.8%;优秀率分别高18%、28.9%和5.3%。隆林县是我区典型的贫困地区,获得如此明显的实验效果,说明目标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我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途径。各地从实验点取得的成效中看到了实验的生命力和课题研究的意义,纷纷要求参加实验。

2.扩大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从89年9月至91年2月。在六年制三年级定点实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验已势在必然。经过三个学期的努力,形成了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实验在两种年制所有年级全面铺开的态势。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实验的规模。至90年秋季学期,开设实验班的学校由上一阶段的55所上升到294所,增加了4.3倍。

3.总结提高阶段

从91年2月春季学期开始,实验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具体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举办了以目标教学为主要特点的广西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把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完成列为评分的重要条件。对小学数学目标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是对前两个阶段实验的一次现场检阅与总结。

二是进行了全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管理实验阶段性总结的评比。收到实验单位或个人撰写的实验总结、经验、论文等85篇,数量之多为过去所少见,说明教学目标实验这一课题已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尤其可喜的是,许多老师通过目标教学实验,学习和运用了现代教育统计学原理及方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初步掌握了科研理论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给小学数学教研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三是召开了区、地两级经验交流会。全区经验交流会共收到实验报告、总结、论文和经验文章82篇,组织观摩了实验点的目标教学研究课。

我们还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一些条件较成熟的地、市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各地的新鲜经验。几年来,在地、市级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各类有关实验的文章200多篇。对实验老师产生了激励作用。百色地区教研室黄善词副主任的《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实验报告》一文,被选为全国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小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的交流论文,获得年会好评及奖励,在区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地、市召开经验交流会,既活跃了探讨课题的学术气氛,还促进了区、地两级教研部门齐管共抓实验新格局的形成,对全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管理实验是一大推动,

几年来,我们还在有关刊物组织专稿,总结教学目标管理实验的经验,扩大实验的影响。这些在实验中产生的优秀经验总结和论文,借助刊物和专辑,得到发表的园地,并得到广泛的宣传、介绍,反过来又指导了实验,促进实验的健康发展。

六、几年来实验的总体效果及现状

六年多来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总体效果。据调查全区13个地、市30个县44间不同层次学校的47个实验班(其中城镇实验班22个,农村实验班25个),学科成绩较实验前有提高的占100%。其中,成绩有较明显提高的30个班,占64%。百色镇三小孔惠玲老师的实验班,实验前全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为59.5分,实验后上升到91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分别由56%和32.4%上升到100%和88.1%。田阳县头塘乡中心校蒙凤娇老师的实验班,经过三年实验,成绩由全乡的倒数第三名跃升为顺数第三名。平均分由实验前的57.5分上升到94.8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分别由46.3%和2.4%上升到100%和97%。

几年来的实验证明,教学目标实验是成功的,目标教学确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正由于实验本身的优越性及其显而易见的效果,使该项实验在我区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区实验班及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由开始时的两个班69人,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个班40多万人。

七、目标教学实验对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

功能探讨及体会。

目标教学实验能大面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这已经为几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它的功能和作用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

1.有利于学生学习

(1)目标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目标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桂林市中华小学邹桂荣老师进行目标教学实验后,班上的差生普遍反映:“过去我们最怕上数学课,现在上数学课就象上体育课一样高兴。”该班89年参加全区目标实验统一命题测试,全班消灭了不及格现象,最低分84分。柳铁五小曾对该校实验班5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前喜欢数学的33人,占全班人数的56%,实验后,喜欢数学的学生上升到53人,占全班人数90%。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之一。革除这一弊端,目标教学实验大有用武之地。实验中,老师们的做法一般是在课前先让学生把课本和教学目标预习一遍,大概了解教材内容。老师再把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学生再仔细预习章节内容和对应的目标。课堂上,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使学生养成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南宁市民主路小学陈谨老师,开展目标实验后,每学期都请假一个月外出参加大专班面授学习。在没有老师代课的情况下,该班学生凭着已经逐步提高了的自学能力,借助实验用书,自学课本内容,班干按实验用书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目标测试,并进行集体或个人评估、矫正等等,学习计划从不因老师外出受影响。开展实验两年来,全班六十名学生,每次考试及格率都是100%,优秀率达93%以上,全班总成绩在年级里保持第一。

(3)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教育界长期以来想解决而至今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难点。目标教学实验为解决这个难点提供了许多成功的例子。梧州地区贺县信都镇中心校五(3)班,实验前的状况是“学生练习册多,留堂作业多”,学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开展目标教学实验后,学生借助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普遍感到学习数学比过去愉快和轻松。而且,老师按目标教学的要求改革了教学方法,增大了课堂容量,每节课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改变了过去那种“课内不足课外补,上节不足下节补,校内不足家庭补”的被动局面。把课外时间重新还给了学生,学生负担减轻了,教学质量却逐年上升。91年升中考试,该班数学成绩百分之百合格(该镇合格率为71%),学生百分之百考上中学(该镇91年升中率为75%),成绩名列全镇前茅。

2.有利于老师的教学

(1)有利于老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各册的内容虽然都规定了总体要求,但是,教师要把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每个训练层次中,还得花费相当的时间去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纵向、横向联系,摸索具体目标。而且,由于水平、业务能力等因素所限,对教材的理解难免产生片面性和随意性,有碍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我们编制的教学目标体系具体地制定了每一课、每一单元的重点、难点。应教些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分别列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提出教学应达到的结果。对老师备课、教学很有帮助,也利于老师规范教学要求。即使尚未老练熟行的老师“现炒现卖”,也不至于偏离大纲的要求。

(2)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控,做到及时回授,因材施教。

“反馈——回授”是目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所编的实验用书分别编有小单元、大单元和期终的达标测试题,并设计有评估表,要求测试后进行两次评估(学生自我评估和老师评估)和矫正。经过师生双向的反复评估,师生双方均能及时获得较系统、可靠的反馈信息。既利于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学习,更利于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老师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正措施,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因材施教,及时回授。百色市那毕乡大同小学杨梅老师,在进行分数应用题达标测查时,在评估中发现有一道题目全班40人中只有11人做对。老师根据这一反馈的信息,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变教法,进行回授,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解题知识。经用平行题目进行检测,有39位学生很快完成作业,答对率达98%。

(3)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目标教学实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实验,但它为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只是给教学者提出比较具体、完善的教学目标及达标的测查系列。至于如何达标、采用何种教法则是教者的事。“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目标教学贯彻的也是这个原则。教师可围绕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深浅及学生实际等情况,放开手脚,灵活采用各种适宜的教学方法。贺县八步一小高双燕老师,讲授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课题时,主要采用“尝试法”;讲授简单的几何课题,则采用“实际操作法”。兴安县护城乡福在学校季秀玲老师,讲授第九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概念较多的单元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及“讲解法”;讲授“小数和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题”这一单元内容时,主要采用“尝试法”;讲授“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等有关培养计算能力的内容时,则采用“讲练法”,等等。总之,目标教学实验为老师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这是一项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发挥老师潜能,优化课堂教学的实验。

还须提上一笔的是,我区一些学校在引进全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实验或全国特级老师马蕊兰教材实验的同时,与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实验结合起来,进行双重实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右江矿务局三小的陆军团老师,同时开展尝试教学法与目标教学实验,所带的91、92届毕业班实验一个学期后,及格率分别由实验前的52%和45%上升到90%和97.7%。这说明,目标教学实验对其他流派的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还具有兼容与促进的作用。

(4)特别有利于农村学校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我区小学中,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师资、生源、设备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低下,各项教改实验很难开展。即使开展也难以取得成效。但目标教学实验很容易被这类学校所接受,并深受欢迎。农村老师把这项实验视为“提高边远山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复式教学的良师益友”。究其原因,正如老师们所说,这项实验无须特别条件,只须一本实验用书,按实验方法随时可以开展,方便实用,而且教学质量在短期内就能见效,“吹糠见米”。隆林县那城小学,地处偏僻山村,该校实验班老师戴兴国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目标教学实验的开展使他如虎添翼,在教学中通过对照教学目标钻研教材,能很快吃透内容,根据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强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学科质量稳步提高所教班级,实验前平均分34.4分,及格率25.8%。实验后第一学期平均分上升到57.4分,第二学期上升到66分。第一学期及格率上升到52.6%,第二学期上升到68.7%。第一学期优秀率上升到5.3%,第二学期上升到31.25%。年评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居全镇同年级第一,高于镇中心校。凌云县云相小学教学点瑶族老师韦正安所教的复式班,23个学生分三个年级,由韦老师包班,要上几个年级几个科目的课。实验前各年级各科成绩都排在同类班级的后面。90年秋开展目标教学实验后,成绩跃居并列学校同类班级之前。该县民师高小班每年在全县范围招收四年级新生,云相小学历年无人被录取,91年该校实验班两名瑶族学生分别以总分177分和169分的好成绩考上民师高小班。

3.有利于学科的教学质量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7

一、创设情境,自主认知

我在教学时总是通过给学生设定生活情境的方法来促使他们从各种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学得更轻松,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学习“小数乘法”的概念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其概念,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超市或者菜场购物的经历,如“一斤青菜1.4元,买4斤的话,一共要多少钱呢?”在教授具体计算方法的时候也和学生已经学过的小数加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尝试用加法来列出式子,完成这道题,然后再告诉学生,如果买的青菜数量太多,如有200斤,那么用加法是不是还能够很方便地计算出呢,又或者买的青菜重量也不是整数,如买了3.7斤的话,又要如何用加法计算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快就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发现这样的计算很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其实可以用小数乘法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计算会更加方便。此时学生已经沉浸在了学习的氛围中,再进行教授,效果自然会好很多。在促进学生练习小数乘法的时候,我有时候也让学生模拟菜场,进行相互出题,有的学生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在一定的情境中演练小数乘法会让学生更感兴趣,也能让他们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引导思考,探究学习

我在教学时总是采用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深入思索,让他们进入到自主探究之中,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学习负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一些例子,如用各地的最低气温来让学生理解零度以下的温度就是负数,又或者将海平面作为临界点,将高于海平面的高度作为正数,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作为负数。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下还有什么情况也能够反映负数和正数的概念。在经过了一番探究之后,学生们都得出了自己的概念,如有学生将家庭收支情况来举例子说明负数的概念,如果家庭收入有结余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一个月的存款是正数,而如果非但没有结余,反而还借了很多的债,那么就说明这个月的家庭存款数是负数。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们都对什么是负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我再抛出问题,让大家思索一下负数在计算的时候要如何进行运算呢?这个问题再次让学生陷入了思索和探究之中,他们从减法的计算中获取了灵感,总结出了负数在计算中应该如何列式子,起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通过引发学生思索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索各种数学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用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来促发学生进行探索,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留白,合作解决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发学生提高合作精神,那么必然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作用,我在教学中总是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让他们能够在合作中共同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我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们每五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一起使用无土栽培的方法种植绿豆芽,我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且每天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情况,用自己设计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并且得出绿豆芽的生长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够看到学生是如何合作解决问题的,更能够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是可以用于实践生活中的。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绿豆芽的生长速度突然变快,以至于原先设计好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不足以展示其生长速度;由于照看得不好,结果使得绿豆芽枯萎,那么又要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中展现出负增长等,这种种问题都考验了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群策群力来解决问题最终一起解决了这些难题,从而使得他们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得到进步,获取知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8

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其不仅仅是掌握和熟悉概念、公式或者规则的过程,而应是充满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好奇和探究是大部分儿童本身就具有的重要能力,而创造更是孩子们的天性。

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体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阶段,“选择内容、制订方案”阶段,“动手实践、开展活动”阶段,“合作交流、总结反思”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中,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最后对于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探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另外,要让小学生产生自愿进行数学探究的渴望和需要,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也有助于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问题的指向性不强,缺乏活动的实效性和数学味。在探究学习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所探究的数学知识为主题,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联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数学的信息,以此形成合理性的教学素材,对教学的内容重新整合,在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选择内容,制订方案

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是人类长期形成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联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数学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构建。小学数学特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然而,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程仍实行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则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处处地探究学习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会因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会因教材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要对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基本教学要素加以冷静和细致的分析。进而选择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内容来探究。这样的话,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比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数学课程中,要对这一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深化,不妨有如下设计: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试猜一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呢?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动手实践,开展活动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方式都是通过精练文字、图形和表格等“书面材料”而得到的,并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这当然也就缺少了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操作和体会,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宗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智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活动,创设多种活动,让活动尽量惠及每个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在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个体独立探究很重要,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与分析,进而揭示所学知识的规律,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相互帮助,在学习上达到互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个体的表现和交往能力。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9

一、问题

此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理和复习”后的一道练习题。此题中的小树由1个三角形、2个梯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数据繁多,灵活性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严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是一大考验。

学生在完成了这道题的尝试作业之后,笔者经过批改、整理,发现该题的解答出现诸多错误,其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第(2)小题的解答中。根据样本统计,全班无一人做对。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手工纸的面积÷小树的面积”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教师提示,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结果最终能够剪出9棵树的也只有一位同学(而且耗费了很长时间)。

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结合学生的计算过程和平时作业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二、思考与分析

1.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手工纸的面积÷小树的面积”的方法?

事实上,从学生学法开始,这类“大面积÷小面积=包含的个数”的思考方法,已成为学生头脑中十分稳固、强势的问题解决经验。从整数除法开始,直至学生前一阶段所学的小数除法,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习题(如例1,摘自五上年级配套的课堂作业本p.40,该题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课的课堂练习),无不在暗示学生,“大面积÷小面积=包含的个数”这一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例1:某班要做一些如图1所示的直角三角形小红旗,一张长1.2米、宽0.8米的长方形红纸,能做这样的小红旗多少面?

(1.2×0.8)÷(0.3×0.2÷2)=32(面)

答:能做这样的小红旗32面

于是在碰到类似问题情境时,学生提取这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成为自然、唯一的方法(如例2)。

例2:人民医院用一块长7.2米、宽1.8米的长方形白布制作包扎用的三角巾(如图2),能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7.2×1.8=12.96(米2)

S=ah÷2=0.9×0.9÷2=0.81÷2=0.405(米2)

12.96÷0.405=32(块)

答:最多能做32块这样的三角巾

从这两道习题来看,学生经过这样的练习,头脑中已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脉络,一旦相似的问题情境出现,头脑中的原有经验便被瞬时激活:

我们知道,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并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影响。一方面,思维定势可以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使学生采用最简捷的途径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当问题情境改变时,思维定势却容易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不当乃至错误。这其实就是学生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的体现。

所以,从学生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方法使用来看,正是积极思维定势的体现。这种借助原有的思维活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本文所述习题,求这样的小树可以剪多少棵,也是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体现。

2.为什么要让学生完成这样一道习题,它的练习价值在何处?

这个问题并不指向于错误产生的原因。对分析错误原因毫不相干。但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在拨开错误迷雾过程中,跳出习题看问题。题中的数据可谓繁杂,也不像先前的求图形面积、求阴影部分面积等习题那样标识得很清晰。但是深入思考不难发现繁杂的计算并不是该题的目的,那么该题的练习目的、练习意图究竟是什么?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从中能获得哪些有益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考方法?先前的学习经验、问题解决经验,在此处能派上用场吗?与这道习题“一脉相承”的其他习题,能否为这道习题提供教学思路?

三、解决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何帮助学生从思维定势中“破茧而出”,建立新的思维活动经验呢?思维的“破”与“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这道题,笔者运用缓坡度、分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体会思想方法的运用之妙,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新活动经验的获得,帮助学生完善问题解决经验。

第一阶段:

1.出示例1(见上文,题略):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得出:大面积÷小面积=个数

2.出示例2(见上文,题略):你能解答吗?

学生在原有经验的提取、运用下,很快就解决了。不出教师所料,方法依然是:大面积÷小面积=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例1是学生在课堂作业中完成过的,例2则是笔者在进行作业讲评时补充的。这样的设计,意在经过练习,总结形成经验,即经过一定数量的“感性经验”的积累,获得“理性经验”――对规律的概括与提升。这是学生从结合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直观形式,到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初步生成和积累的过程。这一步,对于学生经验的获得而言,同样十分重要。

第二阶段:

出示例3:农具厂要切割底和高都是2分米的直角三角形铁板,现在有一块长1.3米、宽0.4米的长方形铁板,最多可以切割这样的三角形铁板多少块?

绝大部分学生的解法仍然如法炮制(图3),没有意识到虽然问题情境是相似的,但方法已然不再适用了。

这时笔者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快意识到原有经验的局限性。通过课堂交流、实践操作,学生在肯定了原先方法的同时,找到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正确的思考方法(图4)。

学生自行总结:原来“大面积÷小面积”方法有些时候可以用,有些时候却不能用。像上面图中,旁边的小长方形就不能再切割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了。

学生在完成了这道习题后,对解题方法进行了反思得出:

生1:我们可以把两个这样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拼起来。

生2:先算出一行能剪多少个,再算出一共能剪多少行。也就是每行个数×行数=总个数

生3:还可以用画图法。先画一画图画。每行画几个,一共可以画几行。这样图画里的个数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三阶段:

1.出示课本习题:用一张长45cm、宽21cm的手工纸,能剪几棵这样的小树?

很多学生受前面两个经验的影响,两种方法都出现了(图5、图6)。

讨论:这两种做法对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识到,第一种做法是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因为小树是组合图形,也可以说是“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这样做。第二种做法比较浪费,因为旁边还留有很多纸。教师辅以课件演示(图7):

2.教师引导:既然这样“横”着剪比较费纸,能不能竖着剪?课件演示(图8):

观察:小树长多少?宽多少?能不能在这张纸中,放下这样的两行小树?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两棵小树中间的空隙上。

生1:两棵树之间有1个空隙,把小树倒过来刚好是1个空隙的大小。这样,5棵树之间共有4个空隙,那么就可以放下4棵小树。

生2:这就是我们学过的植树问题嘛!

生3:间隔数=棵数-1。

生4:我知道了,就像是两个手的手指交叉在一起的样子。双手交叉就行了。

教师出示课件(图9)

方法的运用、总结过程,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对自身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修正过程。从最初的“大面积÷小面积”,到后来的“画图相乘法”,再到最后的“双手交叉法”,课堂上学生分析、总结方法,有助于个体经验的主动改造、丰富和提炼,有助于自身数学活动经验的充实、完善。

或者有人会问:这个方法后续学习中有没有用呢?其实这样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开阔了经验积累、经验修正。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库存得以丰实的同时,策略意识得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在后续学习中,学生需要提取“双手交叉法”的经验,只是,那时的“双手交叉法”,已经成为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见例4,“双手交叉法”――间隔中嵌入的现实原型见图10、学生作业见图11)。

例4:在长12.4cm、宽7.2cm的长方形纸中,剪半径是1cm的圆。能剪多少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p.100)

四、说明

本次干预过程,实际上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新方法的学习,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方法、知识运用与思维水平之上的。分阶段――结合当时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原有经验进行肯定、否定、再认可新经验的分次教学。缓坡度――让学生对头脑中的已有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直至形成自己较为完善的问题解决结构。每一阶段的教学,不应排斥原有方法和经验,但必须给予学生认识到已有方法的局限性的机会。不断寻求新方法,从而形成新经验。继而,在后续学习中,能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方法、思想、经验,根据新情境完成新任务。

还需指出的是,剪小树这道题确实比较难。部分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后,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即使是在有学生给出“手指交叉”的手势后,仍然对此题心存疑惑与恐惧之感。笔者认为,后续教学中,教师仍需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方法的体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总结篇10

[关键词]错题本;数学作业;提升效率;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0-0049-0

一、直击现状

学生做错题是数学教学中再普遍不过的事情。每次将批改后的作业发下,总是只有少数学生主动去订正,大部分学生要等教师讲评后才订正,过分依赖教师讲解,甚至直接抄袭他人的。

为了解学生的作业现状,笔者对本校五(4)班、五(5)班共92名学生进行了以下几个项目的抽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发现,94.6%的学生根本没有整理易错题的习惯,而5.4%会整理易错题的学生中,通过跟踪访谈,发展几乎没有人会主动总结经验教训。若没有教师的督促,学生根本不愿意订正,更不用说挖掘易错题的价值了。

对于曾经做错的题目,不会再做错的学生只占37%,而且这只是学生的个人感觉,实际占比会更低。在数学学习中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说明学生根本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

由此可见,学生已经被教师“宠坏”,每次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猜测帮学生分析错因,而学生自己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出错的原因到底在哪,只是迫于教师的压力去订正,处于“甚少思考、机械订正”的状态中。

二、追根溯源

尽管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但欣慰的是我们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情况。经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症结有几个方面。

(一)与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关

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曾经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有多严重,如果他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对学生来说,90%的错误都不是他们有意而为的,而是这个年龄段的正常反应。

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一错再错,并不完全是学生不用心,而是学生还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面对犯错的学生,单纯地指出甚至指责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二)与学生的不良作业习惯有关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出错的症结所在,我们决定对五年级学生作业出错的类型、原因、解决方式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出错最多的题型是计算题,占62%。当题量少,算式简单时,学生容易产生轻视思想;当题量大,计算复杂时,学生又感到不耐烦,产生厌学情绪。

此外,出现错误时,69.6%的学生更喜欢请教同学,只有22.8%的学生选择请教教师。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补救措施是到同伴那直接参考答案的竟然达到58%,看了同学的答案他们便以为已经订正了,懂了,实际上不过自欺欺人。

(三)与教师的作业设计有关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不是都归因于学生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受访学生的心声吧:

生1:完了,今天又甭想去玩了,这么多的数学作业,天哪!

生2:此类题前几天不是做过了嘛!一点新意都没有!

生3:该死的数学老师,特别是复习阶段,整天拿着练习卷来剥夺我们的自由!

……

内容重复、单调,训练方式机械,作业便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可见,数学作业的设计也是影响作业效率的一大问题。为此,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时,多数教师通常会原封不动地把教辅资料复印给学生。有的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练习量,还会从不同的教辅资料中节选涉及同一知识点的练习题,由于没有经过筛选和整编,导致练习内容在同一思维层次上的多次重复。

三、相关措施

(一)学生层面:以错题本为载体,自主剖析总结

我们可以一遍一遍地帮助学生去纠正数学作业中的错误,可最终能否完成这个过程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如果能准备一本错题本,把典型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巩固,厘清这些错误出现的原因,相信一定能大大减少反复出错的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于是,我们选择了五(4)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以下实验:

1.错题本的制作

(1)集错对象。一般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本等一些基本练习以及各种测验中出现的错题。

(2)集错要求。先摘录易错题,然后分析出错的原因,最后对此类易错题进行小结。

2.错题本的使用

(1)定期交流。由于每位学生所掌握的易错题资源不同,通过交流,可以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作业的准确率。

(2)细心归类。将易错题分类,一按内容分为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型错误等,对症下药;二按题型分类,化繁为简,集中目标;三按错因分类,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3)易错题再现。在每一单元结束后利用易错题资源进行一次小测验,这个过程是学生再w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

(二)教师层面:以错题本为载体,加强作业设计

学生的易错题是值得教师充分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学生的易错题本可以让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批改作业时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易错题,若能细心收集、整理、分析,再整合运用,不仅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为教师个人的教学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如,对于加、减、乘、除中各部分的名称,学生经常搞混,解题时名称和算式乱对号。如题目明明说的是因数,要求积,但是学生仍会列成加法算式。针对这一错误,可以设计下列作业:

找一找,错在哪?

(1)两个因数都是9,积是多少?9+9=18,积是18。

(2)12=()-19。因为19-12=7,所以括号里应该填7。

(3)除数是3,商是9,被除数是多少?因为9÷3=3,所以被除数是3。

又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应用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对此,不妨设计如下专项练习:

下面哪些题与求体积或表面积有关?

a.水池里有多少吨水。

B.制作一个盒子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

C.石头放入有水玻璃杯中,水面上升。

D.游泳池贴瓷砖要多少块。

e.油漆大厅时原长方体柱子要多少油漆。

F.学校砌一面墙要多少块砖。

这些从学生的易错点出发设计的专项作业,着重训练审题,学生无需动笔,只要读题、思考,做出判断即可。通过对几个问题的集中比较、辨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实验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反映作业量比对比班要少得多,特别是复习阶段,实验班有一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数学作业。在作业减少的情况下,教学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呢?笔者对教改项目实施前后,实验班[五(4)班]和对比班[五(5)班]的成绩做了整理,结果如表4所示:

实验班的作业量远不及对比班,只是多了易错题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我们的实验已经初见成效,学生负担轻了,教学质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了不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