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十篇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十篇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11:35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2

一、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011年云南省有高校毕业生115821人,其中研究生6586人,本科生51197人,专科生58038人。毕业生离校时就业人数达到96743人,其中研究生5344人,本科生42009人,专科生49390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5.9%,比上一年同期递增0.8个百分点。

近年来,云南省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总体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连续4年以每年1万多人的规模递增,年增幅均超过11%,面临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挑战。同时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面临在扩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就业质量的新课题。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将其列入推动云南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人才兴滇战略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省委秦光荣书记、省政府李纪恒省长、李江副省长、高峰副省长深入高校和人才市场,专题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高校和用人单位认真落实责任,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机制。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共青团等部门加强指导服务,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对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早启动、早部署、早推进。各高校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2011年在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举办的一系列招聘月和网上招聘活动的基础上,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举办了农林、师范、医学、财经、艺术等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校园招聘会200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信息超过14万条。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就业网站的建设,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均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站,开展各种类型的网络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二、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特色工作

落实、创新、质量、维稳是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是以政策为引领,全面落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的要求。云南省认真贯彻国发16号文精神,结合实际,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11〕159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和推进。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特别是在省委常委、李江副省长的直接关心下,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贷免扶补”政策,从贷款、财政扶持、税收、培训和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明确了鼓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2011年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省政府拨款50万元,设立“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已有20人获此殊荣,有40人获提名奖。省长奖获奖者中包括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李孝轩和杨红卫,目前他们两位都是民办高校董事长。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工作意见》,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平等就业、创业促进就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4项原则和20条具体措施,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指导毕业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年,结合开展创先争优和“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以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拓展项目范围和数量等措施,发挥对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高校工委、教育厅在与省人社厅合印15万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60问》基础上,2011年又印制了《云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80问》,免费发放到高校每一位毕业生、指导教师、工作人员手中。各高校在“一把手”责任制基础上,建立了责任落实机制,将“一校一策”的工作原则落实到“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和入伍预征工作得到有效推进,云南省430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落实岗位,省教育厅与省军区司令部联合组织了高校毕业生优秀现役士兵典型事迹报告团和政策宣讲报告团,深入高校开展巡回宣讲超过20场,参加的大学生超过3万人,各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了入伍预征报名,受到教育部表彰。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审核发放工作,数以千计的高校毕业生申领了创业证,他们在创业导师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的指导和政策扶持下成功实现创业就业。

二是以育人为支撑,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贯彻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出台了一个《决定》,三个《办法》。坚持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围绕国家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立足校情,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各高校发挥办学特色优势,提高内在竞争力,在固本强基、人才强校、科学管理、开放办学、求实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云南农业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拓展市场、长效机制建立。云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就业机制探索。云南民族大学通过“奖、助、贷、勤、减”等多种方法和同州县合作办学,帮助困难少数民族毕业顺利就业。曲靖师范学院的素质教育中心和开放式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校企合作、“双定生”培养模式。这些特点鲜明的经验和做法,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也为云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桥头堡”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省教育厅和高校积极探索建立云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共享预测预警机制,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发挥就业导向作用,目前这一工作已列入云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许多高校都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工作。如云南农业大学停招蜂学专业,限招草原科学专业等。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创业就业工作科学发展,以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创新,以理论指导促进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今年省教育厅还积极向教育部申报毕业生就业研究课题。

三是以创新为示范,努力提高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坚持内涵发展,推动基层创新。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注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着力搭建创业政策、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等高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讲座、论坛、大赛等活动,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创办或联合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创业导师库,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省委高校工委、教育厅评选出10所“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开展创业示范高校评选,组织了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入伍预征典型事迹报告团,深入高校巡回演讲,在高校毕业生中产生良好影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联合举办云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同志到会颁奖,并为大学生作了就业形势报告会,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据统计,2011年,全省各高校共举办创业大赛101场,参加学生超过2万人次。举办创业讲座和论坛427场,参加学生超过12万人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高校加大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毕业就业努力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从首次大理学院入选后,到今年云南省又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进入实地调研阶段。通过总结宣传,极大鼓舞了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以质量为核心,努力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努力实现人才市场的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发挥校园市场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及用人单位诚信签约。教育部门和高校积极统筹部门职责,共同推进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做到了“三到位”、“一保障”,包括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认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说课大赛和“就业指导名师”评选,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省教育厅设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档案、户口托管、政策宣传、学籍管理和认证服务工作,办理户口托管。2011年接待各类咨询服务20万人次。按照教育部要求,省教育厅已深度嵌入“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许多高校也积极嵌入一体化系统,2012年7月全省所有高校将全面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云南省注重强化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评机制,分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表彰先进,典型引路,努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各高校以质量为核心,大胆创新,云南大学“五个并重”、昆明理工大学“六套组合拳”、云南农业大学“强基础、重创新”、云南师范大学“两个巩固、三个拓展、四个加强”、曲靖师范学院“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云大滇池学院“三大保障,五个抓手”等,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省教育厅和各高校实施严格的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和监测工作,对在统计工作上弄虚作假的高校和院系,实行一票否决制。

五是以维稳为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和督促检查工作。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的热情。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走投身基层、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各高校采取通过举办毕业典礼等丰富多彩的文明离校宣传教育活动,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文明和谐离校,切实维护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各高校认真掌握特殊困难毕业生群体、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底数,建立责任到人、任务明确的帮扶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通过发放求职或生活补贴、优先推荐岗位、心理咨询辅导、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等措施,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2011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加大学生资助力度,高等教育资助11.72亿元,资助学生28.34万人,全面为应征入伍学生发放代偿了经费,积极为赴边疆和藏区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学费补偿。各高校积极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需求,提高学校教学和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各高校还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列入重点,在离校前掌握情况,帮助毕业生了解离校后联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渠道和相关保障政策。重视媒体宣传,宣传促进就业政策和毕业生先进典型,营造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定期督察机制,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投入挂钩制度。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限制,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政策贯彻落实特别是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还有空间,各高校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云南省与发达地区相比,非公企业总体规模小。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不尽吻合。三是由于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存在滞后性,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在科研助理和服务外包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云南省高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加之有的院校是近年从中专升为大专、大专升为本科,分布不均衡,院校资金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培训经费相对不足。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专业核算法;约当毕业生法

我国高校目前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只计算支出,不计算成本,无法通过核算资料或会计报表直接提供教育成本信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成本核算的实践,结合高校经济活动的特征,提出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专业法核算的方法。本文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专业法核算的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涵及原则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校在校学生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高校的教育成本从教育服务所耗费的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教辅人员、为教学服务的行政工作人员等。物力资源主要包括日常教学中消耗的物料用品和教学用的固定资产。从价值形态上看,主要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构成。从教育成本的负担者来看,主要由政府、社会、学校和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因为教育服务支出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自筹与创收、社会捐助和学生的缴费等。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必须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在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时,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2.联系性原则。凡与高校教育无关的收支活动,一律不能计入教育成本。为避免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相关性原则相混淆,笔者称之为联系性原则。

3.分类核算原则。高校教育培养成本按学校性质分类核算,并逐步过渡到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高校在核算教育成本时,应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核算教育成本。

5.简便性原则。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形成成本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制度若搞得过于冗繁,会增加高校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不便于推广实行。

二、教育成本专业法核算的含义与假设前提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1.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2.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如果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3.物价相对稳定假设。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4.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它们的时间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专业法核算程序的探讨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教育成本”、“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

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

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教材、资料费用分配

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2.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确定教师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部级2.5。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

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石金明.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64-194

[2]何小平.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0):118-120

[3]王德春.高校教育成本与核算方法[J].中国农业会计,2007(1):18-20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4

一、工作思路

2012年我县中考招生工作的具体思路为:要在充分考虑我县中考政策的连续性、初中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和高中段教育现实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在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有新的突破。

一是积极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改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是唯一录取标准为考试成绩加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录取的形式。

二是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改革,开展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三是加强对全县初中毕业生生源预测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管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招生计划

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总数为412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计划达到90%以上,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

按照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和普、职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市教育局负责确定全市2012年高中段招生计划(另文下达)。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由市教育局根据当年毕业生数(以初中电子学籍的注册学生数为准)和各县市区上报的普通高中招生意向数平衡后统一下达。其中,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包括统招生、三限生两类,其中三限生数量控制在学校当年招生总数的30%以内(含自主招生部分)。未经市教育局批准,普通高中不得超计划招生,也不得跨县市区招生,普通高中班额原则上控制在每班56人以内。

县高级职业学校要积极挖掘招生潜力,确保招生计划的完成。可根据办学特点采取提前招生、自主招生、跨区域招生、多次录取等招生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常年招生、随到随学”的招生模式,完善并简化招生工作程序。

普通中专招生来源计划,按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各初中学校要支持和鼓励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招生信息必须在各初中学校公布。

三、报名考试

2012年,我县中考继续按照“一次考试,多项录取”的原则进行,所有应届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毕业升学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高中)、成人中专等学校录取的依据。初中应届毕业生可根据规定和个人学业情况,选报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高中)、成人中专志愿。我县不另行组织初中毕业考试或高中升学考试。往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员报考职业中专(高中)、成人中专,可实行注册入学。

县招生办公室负责全县初中毕业生毕业升学考试考务工作。考生原则上在户口所在地报考。全县统一在5月10日至16日报名。报名手续由县教研室协助县招生办负责办理。考生准考证号码要按市统一要求编排。考生须按规定缴纳报名费、考试费。收费标准按照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规定标准执行。特困生免缴报名费、考试费。凡按我县接受条件接收的县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可在就读学校报名参加中考,在考试收费项目和标准、录取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局教育科协助县招生办审查考生资格。考生须在5月16日前向局教育科提供《市2012年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特长加分与优惠办法》(见附件4)所规定享受特长加分与优惠政策的原件和在县外就读时的相关成绩。县招生办安排考试时,考场应相对集中,本校教师不能监考本校学生。

四、评价与考试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成绩是中考录取的重要依据。

(一)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高中阶段招生的重要依据。各初中学校要按照《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见附件1)的有关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5月16日前将《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报送局教育科审核,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二)考试

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我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分年级进行,一般安排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学科结束后进行,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书面考查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详细内容见《县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方案》(附件2)。

五、招生录取

为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方式,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普通高中探索进行自主招生工作。中学作为我县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试点学校,2012年自主招生计划从学校“三限生”招生计划中调剂,占学校招生总数的5%。要严格按照《市2012年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录取实施办法》(见附件3)有关规定,进行自主招生录取。

2012年,我县依然实施中考特长加分政策和优惠政策,要严格按照《市2012年初中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特长加分与优惠办法》(见附件4)组织实施。

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2012年中学“三限生”招生计划占学校招生总数的30%,“三限生”招生录取,应在统一招生部分和自主招生工作完成后,在县教文体局指导下进行,凡学校擅自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建档。在高中阶段的录取中,普通高中的录取工作由局教育科组织实施,并于8月5日前将录取学生的名单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普通中专录取工作由市招生办公室具体负责。职业中专(高中)、成人中专的录取工作由局教育科组织实施。

六、实施保障

为确保中考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县教文体局将及时对2012年我县高中招生范围、对象、招生计划数和收费标准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普通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初中学校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有关政策和工作,要建立公示制度。招生工作人员要严格地执行招生政策,自觉遵守招生纪律。对招生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纪事件,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要重视并加强中考招生录取工作的宣传。要通过新闻媒体、考生家长会、招生咨询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考招生录取的各项政策,充分尊重群众的政策知情权,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岗前储备;职业指导;就业创业

中国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通过对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就业的比例每年均超过97%,但就业的质量不高,表现为专业不对口、就业面分散不便于跟踪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工资待遇较低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①在外省就业的学生的较多。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我校有93%的毕业生到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就业,这对他们的生活、管理、生理和心理适应带来较大的不便。因此工作的稳定性较差。②有5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这就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③工资待遇低。由于推荐安置的工作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工资报酬偏低,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④“跳槽”现象严重。这既反映了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意识不强,对岗位工作的不适应,同时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几经易岗,最后还是无所事事。

正如教育部领导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总的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劳动力总量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甚至制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就是我们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标志。要想真正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状况下的就业形势。因此抓好、抓实、抓活职业指导工作,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近两年,我校经过对以往做法的潜心研究与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备的岗前就业指导培训体系,绩效比较明显:

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以“职业指导工作”为抓手,为毕业生构建有效的岗前指导培训储备平台

1、重视职业指导研究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成立了以一位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由就业处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有班主任、政治课老师等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同志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

将就业指导工作渗入学校的各层面,提高全体教职工职业指导意识和工作艺术。学校坚持组织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参加各级职业指导课教材培训、科研讲座、论文交流和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等研究活动。同时,还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和优秀企业管理者来校办讲座,以帮助职业指导老师吸纳新的科研思想,增强职业指导能力。

2、重视职业指导课教材的科学选取,优化设计职业指导课教学计划。

3、重视在就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宽他们的就业面。学校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和条件,我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

二、加大职业指导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力度,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1、积极进行符合职业指导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根据职业指导课的目的、任务,学校自始自终支持并鼓励相关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多次参加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调动了教师们认真思考如何教好职业指导课的积极性,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交流了“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种种生动教法,提高了职业指导课的质量。

2、认真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探索。职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既有实践总结又有一定理论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相关老师通过研究与实验能够在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中取得理论成果,学校不仅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组举办的职业指导学术研讨会,认真撰写职业指导研究文章,而且学校还定期举办“职业指导论文评选”活动,以此促使教师们重视及时收集、总结和提炼好的经验与做法,注重成果的物化和推广。

同时鼓励相关人员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积累第一手材料,找出典型案例,学会分析总结。例如我校毕业生锁必天、卢参谋、翁厚江、马紫薇等优秀创业事迹,已编入职业指导课的校本教材中,要求在职业指导课上,必须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这些研究成果,在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安置机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帮助毕业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学校建立了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因特网、信函、电话、传真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相继和浙江、福建、江苏、北京等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和20多家大型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招工信息保证。

定期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暨供需见面会,学生毕业前,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已建立的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广泛搜集用工信息,然后反复考察招工单位,从中筛选出各方面条件最优的招工信息,通过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向学生公布,供其选择。

通过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和供需见面会,学校针对毕业生求职成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从对策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吸取别人求职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过好择业关。其次,安排用工单位在供需见面会上介绍单位基本情况和招工情况,让学生对招聘单位有一个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为学生的“双向”选择做好准备。最后,招工单位和求职学生进行双选。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7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略)

三、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全力以赴做好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认真实施《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以赴,精心做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

十七大报告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各地相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抓住《就业促进法》施行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各地将进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届时要及时调整充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将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按照法律规定作相应的延续、扩展、调整和完善;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各地应根据就业新形势和就业工作任务要求,按照《就业促进法》及有关规定,用好就业专项资金,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各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意识,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社会需要。要着重提高就业质量,就业工作相对还比较薄弱的学校要切实加强就业基础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努力提高就业率,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形成一个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大家都来关心,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各高校要切实把“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落实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就业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广大学生的无限关爱,满腔热情地做工作,要用“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的精神来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进一步构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定,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对高校毕业生免费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就业招聘活动。有关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招聘会,不得以任何方式向高校毕业生收取费用。要严格控制大规模招聘会,加强对招聘活动的安全保卫措施。

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已经纳入我省高等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力度,配备网络面试设备,努力实现信息收集平台化、信息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要整合各类岗位需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质量,定期开展网上求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快捷方便的双向选择渠道。

要坚持以校园市场为主体,多形式开展就业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各高校要安排专门场地举办专门的校内招聘,要建立经常性的便于学生和企业对话的专门场所。以举办中小规模专业化、行业化的招聘为主,注重效率和效果。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广泛收集需求信息,确保毕业生现场和网上招聘活动持续开展,通过信息服务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择业空间。

(三)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实习,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各高校要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龙头是就业,关键是要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各高校要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明确意识到只有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才能促进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2008年的工作当中要进一步突出就业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各地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支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组织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实习、见习;各高校要广泛性的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和合作,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争取形成一批示范性的基地,组织更多的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职院校必须把推进双证书制度作为学校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作为提高毕业生求职率最重要的手段。要围绕毕业生获取双证书,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实习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组织鉴定,配合有关部门对需要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的培训。各地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指导高职院校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对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开展相关培训。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要通力合作,努力使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专业的80%以上的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四)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强调专职人员配备不低于1:500,经费投入不少于所收学费的1%,要有常设的专用场地。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各高校要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准开展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要积极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三是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主渠道作用。各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或者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到目前还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从2008年开始,必须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要确保必需的课时;要进一步充实就业指导内容,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将职业生涯规划、素质能力测评、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心理引导、择业方法技巧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充实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要切实建立起就业指导教研室等教研机构,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水平,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抓好集体授课,又要着力增强就业个性化指导,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通过就业指导课、服务月、就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做实、做细,让毕业生满意。

四是提高就业统计的准确度。就业工作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为上级领导机关决策服务,而不是为就业率服务。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监测、公布工作是富有成效的,绝大部分高校统计上报的数据是客观真实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个别不正常的现象,毕业生、家长和社会都有所反映。最近,我们请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核实全省各普通高校**年度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希望各高校密切配合,有始有终完成任务。

教育部在启动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时,不仅明确规定就业率是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还规定,对上报不真实数据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我们将逐步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高等学校要有专人负责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学校党政领导要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将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保证毕业生就业统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五)继续推动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更关系到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将来人才辈出的一个根本途径,必由之路。

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吸纳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各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抓好落实,努力营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制度化环境。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和“村村大学生计划”等项目,及时总结经验,使现有项目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落实好毕业生实习培训制度、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完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补贴、职称评定、权益保障、创业扶持等相关措施,为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创造必要条件和政策环境。

各高校要更努力地做好这方面工作,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人才要到基层,在实践中成长”这样一种舆论导向,也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艰苦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2008届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和“村村大学生计划”等。

(六)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加强离校后的就业服务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双困”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困难更多,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在做好就业面上工作的同时,特别关注“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更好地指导推荐他们就业。

我们首先要从感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满腔热情地对待这些学生,各高校要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困难,并适当的给予求职经济补贴,要积极争取和配合各地相关部门把这些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体系。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和见习,落实好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

此外还要特别关心大学生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后的就业问题,继续为他们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更好地发挥“两项计划”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导向作用。

各地教育、人事、劳动等部门应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开展服务,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事务、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系列服务,优先安排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有关部门要把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就业困难、确有就业需求且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范围,摸清人员底数,建立专门台账,确定专人联系,推荐符合其需求的岗位,落实就业援助的相关政策。要积极组织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见习,按规定落实培训、鉴定补贴和见习基本生活补助。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各地要对离校回原籍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岗位帮助。各地要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到2008年底,使返回原籍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

(七)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各地、各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一是要加大对创业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要通过开展创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在广大毕业生中形成人人了解创业的良好创业文化氛围;二是要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的实施等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计划活动;三是积极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四要进一步扩大建设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开发适合毕业生的创业项目;五要及时推广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典型和经验,及时总结学校在创业教育上的做法与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六是各地、各部门与高校要加强合作,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创业培训总体规划,开展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地建设。

(八)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离校前的毕业教育活动

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就业给毕业生带来的思想压力,要在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要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这段时间,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做好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同时要继续开展主题突出、生动有效的舆论宣传工作。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就业市场供需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学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的新形势下,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市场供需不平衡,大学生就业面临种种困难。对此,我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对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近五年市场供需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了近五年山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市场供需情况与就业情况,希望对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所借鉴。

一、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与就业环境近况

1.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高校办学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数目随之逐年剧增,特别是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陆续深化改革,劳动力资源配置日益合理,这不但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也调动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然而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在起步阶段,虽然也会有人才市场和校园招聘会,但还是需要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行良好的沟通。

2.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个人就业意愿

许多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经历了大学的洗礼之后,对自己即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多数毕业生毕业后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国企、外企或者沿海一带等地,但是我国目前是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定位始终制约着他们的就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而教育常常被视为最有效的缩小差距、跻身上流社会的投资路径。但是任何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同样不能确保所有的投资者都能从中获利。

3.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竞争状态

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然而当前大学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培训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随着普通化教育的进一步推动,包含我校在内的为数不少的高校为了发展综合性大学,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不顾自身师资力量,盲目追求学科齐全,这种凭空捏造的行为必然造成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最终致使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毕业生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后,除一纸学历很少具有职业技能,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被迫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多数搭不上就业车的毕业生和思贤若渴的企业形成对峙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

二、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情形剖析

表1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生源与就业市场需求对比

年份全省需求人数学院毕业生生源数全省生源数供求比例学院生源数与全省需求人数之比

200911252918380.070.80%

201056161249130.162.20%

201121241057420.354.90%

201221171069610.455%

2013200611810030.55.90%

注:生源比例=学院毕业生生源数/全省生源数,供求比例=该专业全省生源数/该专业全省毕业生需求人数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全省需求人数与生源数对比折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数从2009到2011年急剧下降,从11252人直接降到5616人,而全省生源数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给中国经济也带来了很大冲击,特别是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我校位于山东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许多中小企业已经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威胁,生存尤为困难,企业资金流动出现问题,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大部分企业都在裁员,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减少。

三、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环境与全省就业环境同比剖析

1.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表2山东工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与全省同专业对比

年份学院总体就业率全省总体就业率差值

200984.62%80.38%4.24%

201092.74%84.99%7.75%

201183.81%83.48%0.33%

201285.85%81.37%4.48%

201374.58%73.67%0.91%

图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学院总体就业率与全省总体就业率对比图

从图2看出近五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学院形体就业率均高于全省该专业总体就业率,相对而言就业状况良好。但是图中看出就业率总体呈迟缓降落趋势。致使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毕业生自身的问题。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想着毕业后到环境好的城市里去工作。其次,当今的大学生创业观念不强,视野比较狭窄。由于过于重视就业疏忽了自身的创业本领。再加上大家都想赚大钱的思想在作怪,从而错过了很多的创业机遇。第三,大多毕业生希望到高收入和高声望的岗位去做事,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希望高收入为自身的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缺少到基层体验生活的精力。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升学率剖析

表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院升学率与全省同专业升学率对比

年份学院升学率全省升学率差值

200910.99%13.76%2.77%

201018.55%14.24%4.31%

20115.71%8.01%-2.29%

20129.43%8.32%1.11%

20138.47%7.40%1.07%

图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院升学率与全省同专业升学率对比图

从图3、表3中看出,近五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升学率变化明显,尤其是在2010年学院升学率从10.99%忽然上升到18.55%,在2011年又忽然下降到5.71%,而全省升学率在2010年稍微升高,也在2011年下降了6.23%。整体来讲,到2013年我校与全省升学率均比2009年低。近几年就业困难情况,使得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不愿意去找工作,而是选择另一种就业方式,就是继续升学深造。这样既避免了找工作难的问题,又可以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找工作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2011年,国家新政策提出推动经济发展,毕业生又对就业产生了希望,使得升学率有所下降。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剖析

表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与全省同专业对比

年份学院协议就业率全省协议就业率差值

200969.23%36.72%32.51%

201060.48%40.09%20.40%

201166.67%49.57%17.09%

201258.49%40.17%18.32%

201366.10%37.26%28.84%

图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学院协议就业率与全省同专业协议就业率对比图

从图4、表4中可以看出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近五年协议就业率上下波动比较平稳,均高于全省同专业协议就业率。并且2012年到2013年全省整体协议就业率在呈降落趋势,而我校协议就业率在呈上升趋势,就业环境良好。

四、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依据以上对山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与就业环境剖析,整体反映了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总体处于就业比较艰苦的状态下。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自身有责任,学校也有一定的责任,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促进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1.我校要培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

高校要在人力资源培养上尊重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学科配置结构,摸索顺应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我校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培养结构,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培养过程和目标的差异,使人才培养真正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学校要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强化社会锻炼,帮助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立清晰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的个体发展与完善。各高校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

2.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要尽力完善自身

(1)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当前社会的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往往与现实反差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更应该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应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维,自觉地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积累足够的经验,实现自己的职业方针和人生价值。

(2)要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由于许多部门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所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需要理性的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不要对就业失去信心。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冷静的分析自身状况和社会当前发展形势,不断的充实自己,及时把握每次就业机会。

(3)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当今社会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提高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使自己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个人素质,又有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期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宏超,杨秀芹.高校毕业生供求失衡的特征――基于湖北省的数据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6(22)

[2]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3]马荣华.高校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依据原则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工作满意度;问题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此,各大高校都十分注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工作体制,其指导内容、方式、对象、目标等已较为完善。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的就业形势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偏低。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最佳效能,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高校锐意改革的新课题之一。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满意度状况不容乐观:问题提出之源

任何问题的提出必然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亦如此。

首先,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9年预计大约610万),以及城镇新增劳动力的持续增长、金融危机下失业人员的增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等“多峰叠加”的局面,使得社会总体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就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千家万户,是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成千上万家庭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业也是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求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的求职经历将影响其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高校毕业生是文化层次较高、活动能力较强、影响较大的一个群体,能否最大程度地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使他们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已进入人们讨论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高校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教育部曾于2003年出台了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字[2003]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年度招生计划安排要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要区分情况,原则上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要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优化配置,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充分发挥并创造就业指导工作新价值的效能,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要素。

第四,工作满意度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中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其理论成果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最佳效能的发挥具有借鉴价值。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始于Hopp0ck。Hoppock于1935年最先提出工作满意度的概念,认为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心理与生理对环境因素的满意感受,即员工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应。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将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员工的健康程度,甚至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直接或问接地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关,而研究高校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就业指导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绩效。

综上所述,正是上述原因,引发了作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低效性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关系的思考。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因此,作者试图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满意度研究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围绕高校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等关键词,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时间跨度为1997年~2009年),结果发现,从总体上来讲,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

西方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释主要基于“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理论。20世纪70年代,“知识失业”现象首先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印度出现,随后蔓延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知识失业”现象引起美国一些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了解释这种现象的“过度教育”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因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从毕业生劳动力的供给出发展开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又可分为两派:部分研究者将就业问题归咎于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认为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导致了供大于求;还有部分研究者则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出发,认为“扩招”本身没错,但“扩招”的结构没有处理好,因而导致了人才的供求错位。第二,从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出发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等方面探讨社会的就业总形势对毕业生就业构成的影响。第三,从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出发进行研究。主要是运用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探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分割特征对毕业生就业构成的影响。

(二)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方面的研究

体育学校毕业工作总结篇10

一、全片区基本情况及“两基”现状

Xx县Xx乡Xx片辖区有8个行政村,81个组,2787户,共有人口8441人。XxXx校由一所中心完小和一个村小教学点组成。

有学生数:2007年小学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65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140人;2008年小学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346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129人;2009年小学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261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113人;2010年小学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242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99人。

有教职工数:2007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5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中师)14人,占100%,高学历(专科)3人,占21.43%;初中:教职工总数20人,专任教师20人,合格学历(专科)20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50%。2008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6人,专任教师15人,合格学历(中师)15人,占100%,高学历(专科)5人,占33.33%;初中:教职工总数17人,专任教师17人,合格学历(专科)17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58.82%。2009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5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中师)14人,占100%,高学历(专科)5人,占35.71%;初中:教职工总数14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专科)14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71.43%。2010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4人,专任教师13人,合格学历(中师)13人,占100%,高学历(专科)5人,占358.46%;初中:教职工总数14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专科)14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71.43%。

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县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年年均完成了规定的学时任务。学校按规定配齐了校级和中层领导干部,均参加了Xx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岗位培训,达到了上级要求。所有教学用房都属砖混结构楼房,校舍也进一步规范,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学生桌凳进行了全部更新。师生图书拥有量逐年增加,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卫生等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教学仪器配备与实验设备设施不断完善。

我们通过认真自查与盘点,“五率”全部达到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其具体表现是:

一是入学率:2007年7—12周岁儿童总数550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305人,入初中301人,入学率为98.7%;2008年7—12周岁儿童总数483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285人,入初中273人,入学率为95.8%;2009年7—12周岁儿童总数446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285人,入初中273人,入学率为95.8%;2010年7—12周岁儿童总数383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311人,入初中300人,入学率为96.5%。

二是辍学率:2007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2008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2009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2010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

三是毕业率:2007年度小学毕业生80人,实际毕业80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47人,实际毕业47人,毕业率为100%;2008年度小学毕业生74人,实际毕业74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47人,实际毕业47人,毕业率为100%;2009年度小学毕业生55人,实际毕业55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49人,实际毕业49人,毕业率为100%;2010年度小学毕业生47人,实际毕业47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22人,实际毕业22人,毕业率为100%。

四是完成率:2007年15周岁人口数132人,达小学毕业131人,完成率为99.2%;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210人,达初中毕业210人,初中完成率达100%。2008年15周岁人口数95人,达小学毕业95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153人,达初中毕业152人,初中完成率达99.4%。2009年15周岁人口数78人,达小学毕业78人,完成率为99.4%;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132人,达初中毕业131人,初中完成率达99.2%。2010年15周岁人口数112人,达小学毕业1512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95人,达初中毕业95人,初中完成率达100%。

五是文盲率:2007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008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009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010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

二、主要工作及效果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虽然我校“两基”工作2007已顺利通过省、市、县的验收,但这只能说明该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认真总结与分析,现有的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还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加强教育工作,以“科教兴校”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提升教育形象,把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为了把义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抓好,学校成立了双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一切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学校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完善配套功能的重要基础,分年落实重点建设,并逐步按规划实施,每年筹集一定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中小学毕业班的奖励以及慰问教师。

3.党委、政府经常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每期开校或期末,党委书记、乡长、分管教育的副乡长等领导同志亲自深入我校检查开校工作,并明察暗访,狠抓安全与收费工作,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纠正、指导、解决,并慰问全体教师,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平时也经常深入学校检查安全工作,了解教学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学校发生的重大问题。

4.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党、政一把手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学校了解工作情况,分管副书记和副乡长随时掌握教学工作的动态,千方百计为学校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凡有疑难问题,乡领导总是亲临学校,现场办公,与学校班子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及时解决,切实保证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联系领导每次到办事处或下村,都要到所辖学校看看,询问学校工作情况,了解师生生活状况,了解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

5.实施目标管理,学年初学校与党委政府签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学校毕业班工作目标责任书》等,明确任务,责任到头,年终考核奖勤罚懒,有效调动了学校管理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本次迎检工作的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组织发动,机构健全,组建班子(2010年7月—8月)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督查整改(2010年8月-12月)

第三阶段:接受国检(2011年1月-6月)

第四阶段:工作总结(2011年12月)

(三)强化宣传,形成共识。

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基,“两基”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党中央将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把“两基”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我们从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深入开展《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与宣传活动,深刻领会“科教兴国”的战略内涵,并通过学校校园广播阵地、黑板报、公示栏、标语等宣传阵地和形式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了《新义务教育法》及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而增强了全校师生及家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多方筹资,完善硬件。

全校教职工心系孩子,情系教育,围绕“科教兴校”的战略目标,求真务实地为教育办实事。由于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学校建设上,我们主要做好了组织协调、项目立项、资金争取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我校教育硬件设备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校舍焕然一新,校点布局科学合理,迈进了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校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也做得很好,装备了计算机及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完善了图书、实验设备设施。

(五)建设队伍,配强班子。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生,也就没有好的质量”,近年来,我校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广泛展开继续教育学习,截止目前,我校中学教师学历达专科以上的人数占99.6%,有50%的中学教师达本科毕业;小学教师中达中师以上学历的100%,并有31.5%的教师达到了专科水平。并且,我校多次邀请外地、外校名师到学校讲座,选派我校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交流与学习,利用教学评比,教研竞赛的方式反复锤炼教师业务技能,利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大力培训教师制作现代课件的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现代教书育人的理念,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保持了我校教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一标四法”、《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事故处理办法》、《职业教育法》、《素质教育理论》、《八荣八耻》、省规范办学行为25条、市八条等政策法规,提高了教师教育法规理论水平,增强了教师依法从教,廉洁从教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把我校校园建成了一个真正教育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大摇篮,打造出一批批业务尖、思想硬的现代教师队伍,促使我校中小学教育质量年年获县等级奖。

为巩固“两基”成果,把校园建成一个“教育人、陶冶人、锻炼人”的摇篮,狠抓了“三风”建设,积极开展“三让一树”活动,加强了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和文化建设工作,学校已达到校风合格学校标准,并通过了县人民政府的验收。

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学校班子的建设。根据工作需要,按要求,在多方民主推荐与考试和考核的基础上配齐配强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中青年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不断创新,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工作,进而使学校工作做到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既分工又协作,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真抓实干、具有活力、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六)规范运作,严格管理。

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意见》、《中小学教学过程管理意见》、《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实施意见》、《中小学毕业班评估奖惩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职责,拟定并完善了教职工岗位聘任方案和各级岗位职责,制定了有关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实施意见和教育科研规程等,有效地保证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狠抓了入学工作。每期开校,入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并将其纳入了学校的目标管理,由于学校重视,对开校工作狠抓入学率、巩固率,认识到位,抓得早、抓得及时,工作落实,每期开校工作秩序井然,巩固了学额,促进了普及程度的提高。

(七)推进课改,提升质量。

学校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积极配合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更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教研和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教科室,具体领导学校教研和科研工作。学校中小学正准备申报参加省重点课题的立项研究。

学校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邀请了交警、法制辅导员到学校作法制、安全报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课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

(八)成教工作为校域经济发展服务。

我校成人教育工作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成人教育兼职教师齐心协力,积极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采取了集中办班、分散设教学点、农闲集中学、农忙分散学等多种形式,狠抓了脱盲后巩固提高工作,把脱盲后的提高工作与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相结合,以文促技,以技带文,先后办了农技、蚕桑、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培训。近年来,劳务输出培训160余人次,为发展Xx经济,巩固扫盲成果,提高辖区内劳动者的素质,做出了贡献。

我校幼儿教育均属民办,本着“依法举办,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化技术学校的具体管理下蓬勃发展,现全片区办有村级幼儿园3所,幼儿三年入园率达80.9%,一年入园率达89.1%。

(九)教育管理及教学业绩。

由于我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多次获县委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等级奖,2007年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获县三等奖;2008年获县中职送生一等奖;2009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分别获县一等奖;2009年度获县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度被县评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初中教育教学综合评估获县三等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及打工潮的影响,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及程度,初中学额巩固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2、面对新课改,部份教师观念陈旧,难以接受新课程理念。

3、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学校无学生公寓,学生住宿条件差、简陋;无规范的学生食堂,由于食堂硬件不齐,无法办理卫生许可证,上级多次检查为不合格(已向主管部门报告,申请立项)。

4、学校由于资金困难,综合楼楼盖彩钢严重锈蚀、腐烂,长期漏雨、积水,无力维修更换,设备受到严重影响,师生在水中上课学习;学校围墙无法完善,无公示栏,无文化长廊(已向主管部门报告)。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在财力上要多方筹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争取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使我校教育硬件设施进一步趋于规范、完善,逐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强学校经费管理,进一步增加实验、图书、艺术、体育、卫生设备设施的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资金,加大维修力度,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新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普及程度各项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确保在校生辍学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