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三年毕业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13:52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1

毕业,在我看来,是一种解脱,但同时更是一种折磨。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有感同身受的体会:毕业,就意味着离别,更意味着选择,也意味着责任,还有其他难以预料的很多因为毕业,就要马上离开熟悉的环境适应陌生的城市;因为毕业,就要开始体会生活的艰辛,面对繁杂的关系和莫测的人情;因为毕业,就要感悟离别的痛楚,与昔日的同窗分道扬镳。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我感到万分激动。希有朝一日在这个先进组织里,我将用我的实际的行动,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努力工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党的事业,全力以赴,鞠躬尽瘁,奋力拼搏。

在中专学习的几年时间里,经过不断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一直都很注重我的专业学习,因此,在会计专业的学习中,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通过了成人大专的考试。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参加了学校两委会的纪检部、青年志愿者等部门,通过部门的锻炼,使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办事经验,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我认为尤其是在接受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时,要成功圆满完成,团队协作的作用要大于个人英雄主义;要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义要谦虚谨慎,虚心请教;要认真负责,细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细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会不断进步直到成功。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自考;信息化管理;毕业环节;统计分析

一、概述

作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一的自学考试,因为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其管理工作相对全日制教育更为复杂,利用信息化对自考生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完整详实的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完整的考籍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设计一套用于毕业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分析进入毕业环节考生的全部考籍信息,同时还能根据考籍信息对考生的申请资格进行自动审核。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线上受理毕业环节资格申请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毕业环节资格审核采用线上申请和线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上提交网上毕业环节资格预申请,线下提交送审材料进行确认,这样将毕业环节网上管理和考生线下递交申请材料有机地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毕业环节基本信息和考籍数据库。(一)线上提交资格申请在预申请系统开放期间,考生以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信息登陆申请页面,填写相关信息,在网上完成毕业环节资格申请。为简化在线申请程序,当考生所有考籍均在本校获得时,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自动调取相关成绩。一旦收到考生提交的网上申请,系统在后台就立即执行资格审核功能,根据考生准考证、身份证信息,自动提取考生在本校的考籍信息,再结合其提交的其他考籍、证书等信息,自动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满足申请条件,系统会自动为考生生成一个序列号,并提示网上审核通过。如果系统接收到的提交信息不完整,会提示考生补充相关材料内容,一步步帮助考生完成网上申请流程。(二)线下资格申请确认由于学校数据库的不完整,外校考籍等信息由考生自己填写,所以现场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查该部分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环节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当进入毕业环节人数众多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考生提交材料,来现场的考生人数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二是可以合理安排、优化各种配置,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和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服务;三是加强了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网上互动,方便考生即时知晓审核结果,也间接起到提示考生申请材料完整性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挥系统自动审核功能,减轻了人工审核的压力,也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五是通过系统平台,建立了完整的考籍数据库,实现了对考籍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科学方便地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开考计划调整等提供详实的技术支持。

三、数据选择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进入毕业环节阶段的考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少非主流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可靠性的分析结果,选取数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且近年来未有大规模调整的专业;二是专业的开考计划相对稳定;三是在研究时段,该专业对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要求未有调整;四是该专业考生人数具有一定规模,数据相对具有可比性。基于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某一经管类专业,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3个批次,每批约有700~900名考生进入毕业环节,我们对考生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整理,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以及从报名参加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等基本情况,由此来分析近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特点。(一)进入毕业环节时的考生年龄分布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时考生的平均年龄28.5~29.3岁。图1为各年龄区间考生人数占同批次考生总数的比例,显然,三个批次分析结果均呈现基本一致单边下降变化趋势,即随着年龄增加,考生数量近直线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2015上、下半年2个批次的考生中尤为明显,年龄在25岁以下的考生,都是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超过同批次总人数的34%,其中又以2015上半年的考生比例最高,达到同批次总人数40%。2016上半年,年龄在25岁以下考生和25~30岁的考生,都约为同批次总人数的34%~35%。在这三批次考生中,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考生数,已下降至总考生人数的20%以下,超过40岁的考生,仅占总人数5%左右。在图2“该年龄段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中,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分布比例非常相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考生都达到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60%~70%,35岁以下的考生都超过了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二)考生性别构成对三个批次毕业环节考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总体上女性考生数量远超过男性,接近男性的2倍(图3)。对比这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图4),明显发现,考生性别比例变化趋势非常相近:在25岁以下低龄段考生中女性比例最高,都超过同批次考生总数70%,近同期男性考生人数3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考生比例逐步下降,而男性考生的比例则相应上升。当年龄超过35~40岁以后,男性考生人数开始超过同期女性考生。(三)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的分布特点对考生从参加该专业第一门课程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时所用总时间(下文简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时间单位以“月”计)进行统计,考生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以平均用时数为中间点,将进入毕业环节的时间等比分为7个时间段,图5为不同用时数的时段内,进入毕业环节人数占同批次总人数的比例,三个批次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当用时数在某一区间时,考生人数达到最高,在该峰值两侧时间段,人数以峰值分界呈正态分布。在2015和2016上半年这2个批次考生中,考生数量最多集中在用时数18~24个月之间,超过总考生数的25%,而2015下半年则是用时数24~30个月的考生比例最高,超过总人数的30%。当用时数超过该峰值区间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考生人数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这三批次考生中,用时数在36~42个月的考生,近总人数的5%,用时超过48个月的考生都不到总人数的10%。图6为不同用时时段进入毕业环节的考生比例,三批次考生用时数与人数比例呈现非常相近的同步趋势。都有超过50%以上的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用时24~30个月,约80%的考生需要30~36个月,90%的考生用时48个月以内。根据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从该专业的新生报名数,预测将来进入毕业环节和申请毕业的考生人数。当需要对专业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时,也可以据此预估出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老考生人数,从而为专业改革调整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四)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与年龄的关系对不同年龄段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进行分析,发现三个批次也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7),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考生,都为同批次考生中用时数最多的群体,约需要34~36个月。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仅接近30个月,为同批次各年龄段考生中平均用时数最少的。由此可见,该专业考生的年龄与考试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并非考生参加自考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

对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自考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考生平均年龄28.5~29.3岁,30岁以下的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超过60%的考生年龄低于30岁,超过80%的考生年龄低于35岁。2.总体上,女性考生人数接近男性2倍。在35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中,女性考生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而在超过35~40岁的考生中,男性则多于女性。3.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考生在24~30个月进入毕业环节,约80%的考生在30~36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90%的考生在48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4.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最多的考生集中在25~30岁之间。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三批次考生中,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都为所有考生中最少。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更详细地掌握考生的来源、年龄分布及其学习规律,帮助我们更完整、科学、更深层次地了解考生,从而对考生进行有序、高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考生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我们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安排考试计划,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帮助自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井,秦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5(11).

[2]姜桂芹.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J].继续教育,2015(11).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3

一、职位供需分布特点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与2015年同期相比稍有缓和,供求比为1.45,但结构性矛盾突出(见表1)。

(一)销售类职位流动性较大,长期以绝对优势位居需求人才榜首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需求人数为1653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4202人,涨幅达到34.08%。其中销售类职位毕业生总需求人数达到4156人,该职位由于流动性较大,长期以绝对优势位居毕业生需求人才榜的首位,占比达25.14%,其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增加641人,大幅增长18.24%,依旧是本季度需求增长量最大的职位类型。

(二)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职位需求增长迅猛,排位首次跻身毕业生需求榜第三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上的市场/营销/策/推广类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为697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25人,涨幅高达87.37%,成为本季度需求增长量第二大的职位类型,首次跻身毕业生求职人数排名第三名。

(三)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虽环比回落,但同比依旧大幅增长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类职位需求虽环比回落,但同比依旧大幅增长,2016年第三季度达到77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4人,涨幅高达46.12%,需求增长量仅次于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职位。

(四)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职位需求增速减缓

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类职位需求毕业生人数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一路走高,2016年第二季度达到历年峰值。本季度该职位类型需求增速减缓,其需求人才数为46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仅增加了10人,小幅增长2.21%。

(五)影视类职位需求出现飙升,首次突破三位数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影视类职位毕业生需求人数首次突破三位数,达到267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05人,涨幅达到330.65%,其中播音/配音/DJ和演员/模特/礼仪/主持人两大职位是该职位大类需求的主要增长点,分别同比增加124人和57人,涨幅高达775.00%和154.05%。

(六)建筑/工程类职位供应跃居毕业生供应榜首位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总体求职人才数为24013人,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2010人,涨幅为9.14%。其中建筑/工程类职位毕业生供应人数达到2685人,本季度跃居毕业生供应人才榜的首位,其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增加129人,小幅增长5.05%。

(七)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供应首创新高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医院/医疗/护理类职位毕业生求职人才数达到669人,比2015年同期增加273人,涨幅达到68.94%,成为本季度供应增长量最大的职位类型。其中护士/护理人员类是该职位大类供应增长的主要支撑,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86人,涨幅高达452.63%。

(八)毕业生需求突破性增长,就业压力稍有缓和,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毕业生供求比为1.45,就业竞争压力同比稍有缓和,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在52个主要职位类别中,有42个职位类别毕业生供求比大于1,超过八成的职位竞争激烈。

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毕业生供求比排名前10位职位类别的毕业生需求人数合计仅为413人,占比仅为2.50%,而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5061人,占比达到21.08%,合计毕业生供求比高达12.25,即超过12人竞争1个岗位。其中交通运输服务类、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及化工类这三类职位类型竞争激烈程度最高,由于这些类别对毕业生需求极少,特别是交通运输服务类,需求仅为1人,其毕业生供求比分别高达56.00、33.70及17.84。

另外,传统管理类职位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人力资源/人事类及行政/文职/后勤类这三种职位类型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达到6134人,需求人数仅883人,供求比为6.95,将近7人竞争1个岗位,竞争程度同比更为激烈。

(九)服务类和销售类职位的毕业生人才紧缺

2016年第三季度,毕业生供求比后十位职位合计毕业生需求人数为8057人,占比为49.73%,而合计毕业生求职人数仅有3337人,占比仅为13.90%,其合计毕业生供求比仅为0.41。服务类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美容/保健类及餐饮/娱乐类等服务类职位毕业生供求比分别仅为0.19、0.27及1.47,其中餐饮/娱乐类求职人才数为227人,达到历年最高值;销售类职位人才缺口扩大,其毕业生供求比为0.30,需求缺口达到2924人,同比增长1014人,是本季度需求缺口最大的职位类型。

二、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供需分布特点

企业是用人单位的主要来源,其占比达到96.49%,为5002家,用人单位依旧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其中第三产业的用人单位占比达59.61%。

(一)毕业生供需在各行业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是毕业生供需的主要来源,其毕业生求职人数和毕业生需求人数占比分别为67.64%和76.37%。

其中,在毕业生求职方面,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教育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达到71.90%;而在需求方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建筑业等6个行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列前六位,合计占比高达80.69%。

(二)各行业竞争状况

2016年第三季度,第一产业毕业生供需水平依旧处于低位,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仅为318人,需求人数仅为242人,供求比为1.31。

第二产业的毕业生供求比为2.03,同比下降0.42,制造业和建筑业依旧是供需的主要支撑。

第三产业依旧是毕业生供需的主力军,其集中了67.64%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和76.37%的需求人数,供求比为1.29。其中供需总量超过2000人的行业共有8个,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供需总量继续位居第一位,其供求比仅为0.7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求职人才数为2841人,需求人才数为3950人,职位缺口为1109人,由于该行业需求同比涨幅达到107.57%,成为本季度缺口最大的行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由于需求人数仅为11人,供求比达到28.45,是本季度第三产业竞争压力最大的行业。

三、学历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求职毕业生依旧主要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学历,两者合计占总毕业生求职人数的比例为95.46%。

与毕业生求职情况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其中对学历未提出明确要求的毕业生需求数量占比为49.46%。

四、专业分布情况

(一)求职毕业生专业分布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系统中求职的毕业生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理学等5个类别,这5个类别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达到14212人,占比为59.18%,其中工学和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均超过4000人,占比分别为18.78%和17.24%。

工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4509人,合计占比18.78%,其中土建类和机械类专业类别毕业生求职人数分别为1644人和1028人。

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共有4139人,合计占比达到17.24%,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占主导,达到3157人。

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849人,合计占比7.70%。

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合计1580人,合计占比6.58%,其专业分布集中,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是理学类毕业生的主力军,而天文学类和系统理论类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0人,力学类、大气科学类及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求职人数仅为个位数。

在其他专业中,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多,达到2135人,占比8.89%,哲学、历史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依旧仅有两位数。

(二)毕业生需求专业分布

与毕业生求职分布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求职者的专业要求并不严苛,其中82.67%的岗位对专业没有指定要求,而在有明确专业要求的岗位中,数量最多的是要求工学类专业的岗位,但毕业生需求人数仅为918人,占比5.55%。

五、地区分布情况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期望在广西区内工作的毕业生求职人数为23344人,占比达97.21%,毕业生需求人数为16287人,占比达98.51%。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的区内供需总量依旧集中在南宁市,其供需分别占比达到59.85%和69.99%,毕业生供求比为1.24。其他地市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是凭祥市,由于需求极少,仅有1人,供求比为11.0。

六、性别分布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女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较大比例,占比达到59.04%,而男性毕业生求职人数占比为40.96%。

而在需求方面,用人单位对性别要求很低,其提供的岗位中有91.71%的岗位对性别无要求。

七、薪酬分析

本报告薪酬数据来源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经去除重复、不完整以及无效数据、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数据,限定单个职位样本量个数(行业惯例为7个)等数据处理方式。在统计指标上,同时采用平均薪酬和分位薪酬统计方式(平均薪酬指的是所属职位类别中薪酬样本的加权平均值,不代表单个职位的实际薪酬,例如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平均薪酬为2509元,但有占比10%的职位薪酬在3650元/月以上;分位薪酬水平显示的是该职位中低于一定比例的薪酬水平,便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对照和定位自身职位薪酬的竞争水平,例如某职位75分位的薪酬水平为5000元/月,即表示该职位中有占比75%的职位薪酬低于5000元/月,下同)。

(一)职位薪酬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薪酬水平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其平均薪酬为3561元/月,比上季度小幅上涨4.08%(见表2)。

(二)毕业生期望薪酬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期望的平均薪酬为3062元/月,比上季度小幅增长1.63%(见表3)。

(三)职位薪酬与毕业生期望薪酬对比

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薪酬区间分布中,求职毕业生和岗位集中度日趋加强,3000―3999元/月薪酬区间为最集中的区域,其集中了48.88%的求职毕业生和34.61%的岗位,比上季度分别增长了1.28个和1.23个百分点。2000―2999元/月薪酬区间的求职毕业生比上季度增长1.52个百分点,该薪酬区间的岗位比上季度减少4.96个百分点。此外,4000―4999元/月以上各薪酬区间的岗位均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证分析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首先应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项目明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欧盟基金会将就业质量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具体包括福利健康、职业稳定性、技能的发展和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以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借鉴了已有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构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目标层)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准则层):对口就业率、职业稳定性、薪酬水平和工作条件满意度,一级指标下设15个说明性的二级指标(指标层)。在确定了指标体系的层级结构后,课题组邀请了教育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8位专家对准则层与指标层的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将其转化为评分表,总分设定为100分。

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选择河北民族师范学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的方式,时间从2011年9月开始持续到12月底结束,调查对象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06届、2007届和2008届共300名毕业生。主要采用网站调研、毕业生走访、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及电话访谈等4种方式,回收问卷266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3%。

调查样本具有以下特征:样本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男生占52%,女生占48%,;毕业生所在行业包含了企业、事业、政府机关等;毕业生所学专业涵盖了中文、历史、数学、外语等;调查对象以专科毕业生为主,所占比例为81%,专升本毕业生占19%;样本包括2006~2008届毕业生每届各100名学生。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口就业情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一所传统的师范类院校,其毕业生在中小学、中职、高职及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多。统计显示,在学校工作的毕业生有170人,占总人数的68%,他们在学校主要从事教学和管理的工作,属于专业对口。从总体上看,85%的学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同或基本一致,其中 有62.93%的学生就业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一致,只有11%的被调查者就业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专业对口率高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基本保持一致,能够较好满足社会的需求,即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2)职业稳定情况

就业稳定率主要考察的是毕业生就业后三年内调换工作(转岗)的情况,在被调查的248名毕业生中,首次就业后在一年内转岗的有57人,占22%;工作第一年到第二年间转岗的有41人,占16%;工作第二年到第三年间转岗的有26人,占10%;三年后转岗的有81人,占32%;参加工作后从未转岗的有65人,占26%。转岗属于正常的人才流动,但频繁转岗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换工作可能是由于不适应、生活目标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在受访对象中,参加工作后转岗一次的占30%,转岗两次的占15%,转岗三次以上的占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也说明了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能够在所选择的岗位上安心工作的,对岗位的满意度较高。

(3)薪酬水平情况

毕业生的薪酬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的数据来分析:毕业后起始薪金、被调查时的薪金(2011年10月)、参加工作至调查问卷(2011年10月)发放期间的平均薪酬。

从统计数据来看,毕业生初始薪酬普遍不高,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他们的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2中薪酬水平接近于正态分布,高工资和低工资的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薪酬值居中的毕业生数量最多。调查表明,毕业生自毕业起的三年时间里,薪酬值普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种上升是平稳的,符合一般的加薪规律。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薪酬工资变化情况是正常的,之所以工资存在差异,可能与所从事的行业、岗位有关,并且薪酬差距呈现出逐渐加大的趋势。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薪资较高的群体主要是计算机、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较强,毕业后主要去高科技电子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4)工作条件满意度状况

满意是指毕业生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如果用数字量化这一心理状态,这个数字就是满意度,满意是毕业生忠诚于工作单位的基本条件,只有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他们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表现出任务和指标。调查显示,三年中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2.7%、31.5%和35.22%。三年间,对工作不满意的毕业生增加了12%,而对工作满意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却从29.6%降到20.5%,三年共下降了9%。应该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通过采访了解到,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个人发展前景、工资收入、工作强度、单位的整体形象和工作氛围等。

三、提高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调查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与国家、省市的政策支持、社会氛围以及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是密不可分的,而就业质量是动态变化的,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监测,强化就业指导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实施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同时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其次,高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突破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实用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应加强对毕业生的理想与信念教育,引导毕业生将服从国家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能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第三,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教育,使毕业生形成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5

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气候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

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职业类(本科16.3%,高职高专19.9%);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是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

其实,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或者“有好的创业项目”等,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由于政府给予的创业资助一直在2%以下,因此,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国家应将资金资助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80%,高职高专78%),而来自政府资助(本科、高职高专均为2%)、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2%,高职高专1%)的比例均较小。

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显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13届(53%)、2012届(50%)略有提升。

报告还分析了2010届、2011届、2012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情况。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增加,2011届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总体5.5%,本科3.3%,高职高专7.7%)比2010届(总体4.1%,本科2.2%,高职高专6.0%)提升2.2%个百分比。另有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

调查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1.0%,高职高专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3.3%,高职高专7.7%),与毕业半年后相比提升了3.9个百分比,其中本科毕业生比例上升了2.3个百分比,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上升了5.5个百分比。充分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坚持创业的群体持续增加。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有所上升。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9.6%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3.4%)减少了3.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9040元,比2010届该指标(8424元)高7%,比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6155元)高47%。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7292元,比2010届该指标(6651元)高10%,比2011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4812元)高52%。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改革

作者简介:廖礼平(1979-),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工程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编号:JXJG-14-59-3),主持人:廖礼平。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5-0067-04

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到能力提高的转变,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毕业设计也是对学生工作态度、工作协调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方面素质的训练过程。

一、毕业设计现状及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实现“零距离就业”,是每个院校长期以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为使“零距离就业”成为现实,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临毕业前设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该环节的实践(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初步职业训练[2],比如,工程造价专业就包括工程识图,现场施工与组织、工程预结算、工程管理等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各工作流程。但因受传统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践环节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为此,课题组在某职业技术学院及某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中开展了问题调查,进行了文本分析。

(一)课题调研背景、路径

本次调研,以江西省某高职院校及某高专院校为对象,两所院校在校内师资、毕业设计管理性文件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不存在影响毕业设计实施效果的技术问题。但是,毕业设计的实施效果依然不理想。调查内容及路径如表1。

(二)课题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随机抽取520份有效问卷,进行质量分析,结果如表2。在毕业设计选题来源方面,学生自主选题的仅占19.5%,明显偏低。毕业设计选题性质,毕业设计与毕业报告两类合计达到79.1%,论文类仅占11%,说明高职高专毕业设计选题以应用技术型为主。选题与专业的关联性达89.6%;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就业的相关性仅为48.6%,这两者充分说明专业与就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与此同时,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为56.2%,说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仍存在差距,须加强之间的连贯性。从毕业设计完成的时间看,61.1%的学生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不到2个月,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半年及学校规定的18周;教师指导情况,指导3次以内的占41.3%,这两者说明学生投入的时间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为84.4%,这说明毕业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在老师,另有其他因素。毕业设计质量影响要素中,除前面的时间原因,知识欠缺、资料不足占83.8%,应为主要障碍。毕业设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来看,90.4%认为有贡献,31.3%认为贡献很大,说明毕业设计至关重要[3]。

综上调查及分析,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主要有: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大多数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缺少热情,没有足够重视;第二,指导老师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地将学生就业岗位各环节各流程全部覆盖,加上平时还有教学工作,时间安排没有足够的灵活性;第三,毕业设计教学周期长,学生管理难度大,尤其是安全方面,教学效果不显著,存在毕业设计形同虚设,有些专业甚至出现“放羊”现象,比如建筑施工类、会计类专业。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质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必须改革。

二、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新模式构建

笔者以江西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探讨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新模式,包括毕业设计的安排、指导老师及学生的管理、顶岗实习的布置、实施及考核、成绩的鉴定等方面。工程造价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本专业岗位职业技能及可拓展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全过程造价计价与控制技术及基层造价管理岗位为主。院校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始终围绕专业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进行。所以,毕业设计必须基于顶岗实习的工作过程进行安排[4]。

(一)调查阶段――做好毕业生跟踪工作,把握毕业生顶岗及就业状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但对其实际操作技能、工作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到将毕业设计与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有机结合,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明显的岗位针对性。

近几年,通过对江西省中恒建设集团、江西建工集团等用人单位的调查、回访,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二是以现场管理人才为主。工程造价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以工程项目造价员为主,占到毕业生总数的近六成。及时让学生掌握情况,毕业设计才更有针对性。院校可以在第五学期将上述情况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岗前培训等形式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定的预期。

(二)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采取多途径分流毕业设计工作

受建筑类企业项目分散、实习工地安全隐患多、实习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工程造价毕业生集中就业人数相当有限。为更好做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院校在第五学期中段,一方面,与就业指导中心密切联系合作企业,尽最大努力安排集中顶岗;另一方面,广泛收集社会各用人单位信息,举行供需见面会,积极推荐学生分散顶岗;第三,校友、积极协助,学生主动参与,专业教师积极推荐。社会、院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将每一毕业生顶岗实习岗位落实到位。学生进入实际岗位,在院校、企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求职意向等,自主地选择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价、工程招投标、现场施工、工程管理、工程预结算、工程测量、工程资料管理等方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报指导老师、院系审批。当然,院系也鼓励毕业生,按照《毕业设计》课程标准确定的方向性选题要求,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这样,学生、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协同努力,将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顶岗或就业有机结合,指导老师按规定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汇总、审核、开题指导工作,确保毕业设计选题工作高质量完成。

(三)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定期检查、到企业调研及学生信息反馈相结合

为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校内专业带队指导老师通过巡查,或现代化通讯设备、网络等对小组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处理、解答。同时,为加强过程控制,教研室、系部、教务处(或实训中心)安排四次集中检查。第一次检查,每年12月初,顶岗实习动员会。主要针对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等情况,进行专业就业指导宣传,动员学生顶岗实习,强调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第二次检查,来年1月上旬进行,顶岗实习布置工作。根据第一次集中后的动员情况及指导老师下企业调研结果,指导学生落实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工作,完成顶岗实习报告书的发放及填写指导工作等。布置第二阶段指导老师1月至4月上旬下企业调研工作。第三次检查,来年5月上旬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会。针对学生顶岗4个月以来工作过程、毕业设计环节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心得体会进行交流;检查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顶岗情况、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学生实习报告的填写情况等;布置第三阶段指导老师在5月至6月上旬下企业调研工作。第四次检查,安排在来年6月中旬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总结会。主要工作包括,针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完成后的收获、体会以及教研室、系部、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学生顶岗实习报告书的批改、总评、鉴定工作。

(四)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按学生顶岗方向分组进行

在每年6月上旬,毕业生返校,学生辅导员、教研室、系部主持毕业生答辩会。答辩会按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分组,比如工程造价学生可分为项目招投标组、建筑施工组、工程监理组、工程预结算组、建筑测量组、工程项目资料管理组等。答辩程序按每人10分钟汇报进行,每人分三阶段:自我介绍、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介绍、答辩。答辩成绩按指导老师给出的过程成绩(60%)、教研室安排评阅教师给出毕业设计评阅成绩(20%)及答辩专家给出答辩成绩(20%)。

(五)顶岗实习考核――以企业指导老师为主

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发生了转变,从单一的重学历、转为学历、能力、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并重。责任感、协作、创新等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顺应这一转变,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也须进行改革。顶岗期间学生的道德品格、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组织规律、创新创业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且,评价过程以定量考核为主,最后按优(85分以上)、良(70-84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给出顶岗成绩。

三、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措施

高职高专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其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应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学科体系,开展基于顶岗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顶岗实习工作过程中,通过专业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提高人才培养素质与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选题工作,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应淘汰与顶岗实习岗位关联度不高、缺乏应用技术价值的课题,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寻求选题方向,将生产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管理性问题纳入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总结其岗位特征,归纳出与本行业、企业岗位联系密切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建成难度适中、内容覆盖面广、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毕业设计题库。要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选题各项指标,尊重知识,尊重学生兴趣,实现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高效性。

(二)加强监控,构建学生、学校和企业共管的毕业设计监控体系

推行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需要学生、院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这是确保毕业设计改革过程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毕业设计周期长、人员相对分散,尤其是建筑类专业,项目流动性大,这样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因此,应构建由指导老师、企业兼职教师、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监控体系。通过这一科学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毕业设计实践、答辩、成绩考核等各环节进行监控,以确保毕业设计目标的实现。经过长期的实践、优化,在校企合作的支持下,最终形成“校企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从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

(三)构建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

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调研、挂职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及水平。同时,从企业聘请一批能工巧匠,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优势,从而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建立企业“教师联系站”,成立企业毕业设计指导办公室,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工作,实现校企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的运行机制[5]。

(四)突破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实现毕业设计成果多元化

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兴趣与顶岗实习企业的实际,由学生自主地选择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可以是毕业设计、毕业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实验报告、创新发明等。比如,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其毕业设计可以是编织一份完善的预算书、一份系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一份规范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也可以是一份规范的监理大纲。

(五)健全校企共同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成绩评价体系

应根据毕业设计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是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环节。应细化指标、量化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探索成立由校外专兼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社会共同组成的毕业设计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改变传统的只有指导老师或只有校内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进行“程序式答辩”的评价模式。大胆创新,逐步形成由指导教师、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毕业答辩――毕业设计成果展示――企业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答辩新模式,以社会、企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真正实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比如,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答辩,可以聘请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工程造价管理协会领导等,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实现毕业与就业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2]周志近.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生活教育,2012(12):93-95.

[3]管新平,等.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现状调查与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8):18-20.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7

在上世纪90年代,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仅能满足白领岗位需求的三分之一;新世纪前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已开始大于白领岗位总需求人数;未来十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0%左右须进入蓝领岗位就业,成为知识型工人、知识型农民和知识技能型商业服务人员。

课题组预测,即使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按年均1.5%低速增长,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也将突破4000万人,有望提前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呼唤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结构作出重大调整。

大学毕业生供求呈现新格局

高校年毕业生就业需求量与城镇劳动力市场可提供的新就业岗位总量比例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上世纪最后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7600万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750万人,仅为前者的10%;在本世纪前十年期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为1.3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为3400万人,上升为前者的1/4;未来十年,预计我国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人数约为1.4亿人,同期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数将接近7000万人,预计占到城镇就业岗位新补充数的一半。

上述情况表明,在第一个十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前10%的高端白领岗位(在城镇就业岗位总量中的前10%为高端白领岗位,20%为中初级白领岗位,其余70%为技能型、操作型的蓝领岗位);在第二个十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端岗位就业,另外三分之二的毕业生主要转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和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在未来十年,只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端白领岗位就业,还有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中初级白领岗位就业,其他五分之二的毕业生须转向高技能蓝领岗位就业。

高等教育毕业生总规模与全国白领岗位补充需求数比例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包括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内的白领岗位总人数为7500万人,比1990年净增了1800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2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1400万人,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54%;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只能满足30%的需求,呈明显供不应求的状况。

2010年全国白领岗位总人数扩大为9700万人,比2000年净增2200万人,加上自然减员数,合计十年补充量为34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4800万人,已相当于同期白领岗位补充量的1.4倍;由于部分具有工作经验的成人高等教育和中职毕业生参与白领岗位的竞聘,获取了一定比例的白领岗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白领岗位的竞争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课题组预测,2020年全国白领岗位数将比2010年净增2800万人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数,未来十年总补充量为4600万人。同期,普通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预计将达到1亿人,扣除少部分专升本和本升研重复计算的人数后,实际需就业的毕业生数为9500万人。

从三个十年比较来看,由于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急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今后白领岗位的补充量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全部就业需求,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转向蓝领岗位就业成为必然趋势。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存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中的白领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比例逐步上升。

过去20年,白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1990年的110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208万人,增长了4倍;而蓝领岗位中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则由1990年的103万人猛增为2010年的2347万人,增长了22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才的白领和蓝领岗位数比值由1990年的9:1变化为2010年的7:3,今后这一比值还将进一步缩小。

(2)从分大类职业人才增量趋势来看,白领的增量比例逐步下降,蓝领的增量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年白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比前十年增加了752万人,而蓝领岗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增加了1326万人,相当于前者的1.8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本专科毕业生中越来越多的人将转向蓝领岗位就业,这有利于提升一线劳动者的文化程度构成和综合素质。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行业分布的变动趋势

(1)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存量来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总量中,机关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所占的比例正逐步上升。

从1991-2010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由700万人增加为3500万人,增长了4倍;农、工、建、交、商等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以及上人才总量由500万人增加为4100万人,增长了7倍。1990年机关事业单位与经济行业、企业的大专及以上人才拥有量比值为6:4,到2010年反转为4.5:5.5;预计2020年将进一步变动为3:7。

(2)从分大类行业人才增量来看,全部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量中,机关事业单位增量所占的比例逐步下降,经济行业企业增量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

2001-2010十年间,机关事业单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434万人;同期,经济行业企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增长数,较前十年增加了1681万人,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倍。上述情况表明,今后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八成以上将面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部门就业,而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及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供求出现了新格局,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拓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由过去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多数高等学校毕业生由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二线城市就业,转变为面向以企业为主的经济部门和中小城市、乡镇就业。

鉴于以上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应由前一时期扩大规模为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重心的内涵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通过人才需求预测,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实现转型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有人提出,近几年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毕业生供过于求和就业难的现象,有必要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最成功的发达国家和转型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是最先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40年代,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到了70年代,又第一个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再以韩国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人均GDp3000美元时毛入学率就达到了34%,位于新兴转型国家的最好水平,并在1995年进入了毛入学率52%的普及化阶段。上述两个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都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效仿。

二、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只有30%,与美国82%和韩国91%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2010年我国在业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10.1%,远低于美国的41%和韩国的37%,只有继续坚持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才能缩小这一差距。

三、从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可能条件来看:1、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达到85%),广大青年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提出后,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规模年均递增40万人左右;2、普通高等学校已发展到2442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院校348所,高等教育的校园、校舍面积和其他办学条件均有很大潜力,具备可供发展的空间。

我们认为,2012年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在校生数为3700万人,已提前达到了《教育纲要》原定的2020年3550万人的规划目标,数量和规模发展已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而由于规模扩张较快,以及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市场出现了局部就业难的现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由前一段时期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型到内涵发展模式,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在今后十年期间,应对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将每年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控制在2%以内,公办普通高校本科生保持现有招生规模不再增长,将有限的增量主要投放到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和网络高等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与合理分

工。根据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供求状况,优化学科结构,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

过去十二年间,普通高等学校大理科(理、工、农、医类)专业本专科招生数占本专科总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56.8%下降到2010年的51.0%,其中大理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更是由1998年的62.3%下降到2010年的49.3%。而同期,大文科(哲、经、法、教、文、历、管、艺术)专业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长了6.2倍,高于本专科总招生数增速(5.2倍);大文科专业本科招生数增长了6.2倍,高于本科总招生数增速(4.4倍)。大理科专业的招生速度相对于大文科专业的招生速度较慢,反映在人力资源上的现象是:涉理工类岗位人员高文化程度所占比例的提升幅度小于涉文科类岗位人员的提升幅。我国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工业化国家,其发展重心仍将是实体经济。

因而,对各高校而言,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优化各学科

专业的招生结构。

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也是教育转型的当务之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占当年城镇新就业人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18%上升为2010年的49%。同期,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毕业人数分别增长了6.6倍、5.5倍、6.3倍。这些情况表明,整个高等教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面向高级专门人才岗位为主转变为面向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岗位为主。其中,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中级专门人才为辅;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以中级专门人才为主,部分高级与初级专门人才为辅;高职高专生的培养目标以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重。以上可作为高等学校各级学生培养目标的大致参考,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学科分工和教育质量等可做出适当调整。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8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趋势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占地757亩。现设有14个二级办学单位(系、部)和2所附属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属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主要围绕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大领域组织科研工作。现有教工734人,专任教师487人,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硕士研究生803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中文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78万册。学校与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顶级赛事中获得金牌103枚,奖牌248枚。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6届冬奥会,包揽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金4银3铜共8枚奖牌。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目前,学校正在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全力推进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2016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和就业能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使2016届毕业生满意。

一、毕业生总体规模、学科结构及生源地分布

沈阳体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2120人。其中,本科生1925人,研究生195人,男生13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5.99%;女生72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4.01%;全校贫困生人数为51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39%,其中辽宁籍5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5%。

二、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在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0.39%,年终就业率90.96%;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7.69%,年终就业率89.74%。协议就业17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11%;升学13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32%;劳动合同就业88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41.6%;自由职业19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25%;其它形式就业45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37%,参军入伍6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6%,自主创业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24%,未落实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5%。

(一)本科毕业生规模与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925人,其中男生1307人,所占比率为67.9%;女生618人,所占比率为32.1%;本科生中辽宁贫困生5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2.7%。

(二)毕业研究生规模与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研究生毕业生共计195人,其中男生92人,所占比率为47.2%;女生103人,所占比率为52.8%。

三、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6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1412人,省外就业339人。针对我校本科生学科结构特点,签约毕业生就业方式、单位行业分布、工作职位类别、以及单位性质进行统计,我校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主要分布在体育教育类占总人数的16.05%,就业方式主要以签劳动合同为主,工作职位类别主要以办事员和有关人员为主占总人数17.19%,单位性质主要以其它为主。

四、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针对我校专业特点,就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单位性质、签约行业进行统计,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主要以辽宁省为主,签约单位性质主要以其它企业为主,签约行业主要以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主。

五、毕业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一)2014-2016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从毕业生人数上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85人、2156人、2120人,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2014-2016年就业率百分比基本稳定,2016年就业率百分比仍在90%以上,呈现平稳趋势。m然我校毕业生人数略有下降,但就业率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分析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表明,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类、文化体育娱乐业、现代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毕业生人数比重相对较大,从事其他行业人数比重较小。

六、学校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2016年,学校加大就业创业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通过重心下移,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相关考核评估体系,引导各二级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管理用人单位就业数据库,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2015年至2016年度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回访、校企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专场宣讲会等方式,就业指导中心共联系用人单位1100余家,收集各单位招聘岗位共7000余个,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招聘方向,整理用人单位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等相关资料,建立了用人单位数据库。面对就业岗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学院充分利用用人单位数据库,对用人单位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性、行业性的招聘活动,探索人岗匹配的个性化就业信息推送模式,有效地推动我校就业工作从传统的大众化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多元服务模式转变。实现了就业岗位的精准推送和就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三)细化完善就业帮扶体系

学校积极宣传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对困难毕业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实施精细化的帮扶工作。(1)建立困难学生帮扶档案,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实行精准帮扶,切实解决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2)学校召开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就业心理辅导会等,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并通过帮扶直接推荐学生到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1]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预测;SpSS

收稿日期:2007―08―15

项目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赣教科:05YB210。

作者介绍:孙剑萍(1971―),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一、我国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6年,各类开办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已达1147所,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数的61.3%,在校生超过700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近50%,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①

然而高职高专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报到率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办学资源不足、难以跟上规模发展的要求。尤为严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状况差。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待业人数累计已达48.5万人,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同时这些失业的年轻人也是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普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就业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调查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利用SpSS统计软件,预测出今后若干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以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高专院校参考,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高职高专扩招后产生问题的重视。

(一)预测模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影响未来五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因素很多,我们选取了毕业生总量、宏观经济环境(GDp)及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就业弹性系统)作为分析指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考虑到2007年的最终就业率尚未公布,因此我们将预测2006年到2010年的变动趋势(2006年作为参考系,其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以修正线性参数)。应用专业统计与预测软件SpSSv13.0Forwindows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由于要求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观察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上以199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我们收集了连续7年以来的相关数据②(表1):

(二)相关指标的预测及分析

下面以高职高专毕业生数据为例,作一分析。

通过SpSSv13.0Forwindows软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图1):

良性结构问题不良性结构问题问题容易被确定问题不易被确定需要提供解决问题的全部信息需要解决问题的附加信息关注问题的解决关注问题的本质可以确定一个正确答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的弱动机(“冷认知”)解决办法的强动机(“热认知”)通过对2006年预测值和现实值的比较,我们发现虽然趋势拟合预测的可信度较高,但由于近两年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飞跃扩张,已经脱离了原拟合直线,应对以上预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只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就业承受能力适当调整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的斜率,从而能更好地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未来的实际状况。依此类推,我们对其他相关指标也做出预测并修正(表2):

(三)高职高专就业率的预测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会需求大学生的总人数,它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有关,我们用就业年增长率来表达;二是与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有关,我们以最近一年的高职高专就业人数来表达。具体地说,高职就业人数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年增长率和高职高专生就业人数的基数有关,即:

高职高专就业人数=(1+就业增长率)×高职生就业人数的基数(1)

社会就业增长率基本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量:

社会就业增长率=社会就业弹性系数×GDp增长(2)

中国人事部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共有2141233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为87.7%,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176.8万人,统计就业率为82.3%。我们以此为基数,计算并测算出2010年内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总人数。

通过以上预测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未来5年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表3):

三、分析

分析以上预测数据,如按这样的招生发展态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前经济结构,高职高专就业情况十分严峻。当然,事实上肯定不会有这么严重,因为就目前而言,有两个方面正在改善严峻局面,一是从2006年起,大学生扩招步伐显著放慢;二是国家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善,政府调动一切力量,增大社会就业容量,但无论如何,就目前的状况应足够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注释:

中专三年毕业总结篇10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主客观因素对策

近年来,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曾几何时,英语专业还是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可是现如今就读于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却就业前景堪忧。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些是客观因素,如高校扩招和培养模式的缺陷,也有些是主观因素,如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工作经验等。针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寻找总结形成这一不利局面的种种原因,思考探索解决就业困难的对策,对指导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有着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高校相关部门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

一、当前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这几年,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用“极为严峻”四个字来描述。每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大学生不计其数,而英语人才的就业市场空间有限,导致大量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蚌埠学院2011届英语专业的109名毕业生当中,除去考上专升本的学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只能屈就于销售、保险等跟英语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有些甚至至今都没有获得就业机会。大部分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如此。麦可斯(myCoS)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总人数位列所有专业之首,商务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失业总人数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九。英语教育专业排在2010年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中的第三位,同时排在2010年薪资较低的十个专业的第九名。麦可斯研究院还把英语本科专业列为2011年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之一,把商务英语列为2011年就业预警高职高专专业之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1]

二、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高校扩大招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各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本专科人数为108万,到了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657万,这个数字为1998年的六倍。扩招在收获了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等益处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人们所担忧。由于扩招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很多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都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高校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后勤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落后,不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结果,当初的国家统一给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的盛况,变成了如今许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无用武之地这样的局面,的确让人感慨万千。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更糟的是,全国范围的英语专业均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无法保障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和应有的竞争力。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过分忽视引导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这样一来,往往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熟练处理日常生活中中英文信息的传递,而对于有所涉及其他专业的工作则一筹莫展。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市场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不够宽”[2]。这样的知识构成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的。随着其他专业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逐年提高,本属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份额受到了程度越来越严重的压挤。

(三)学生自身准备不充分。

除了上述的两个客观原因以外,学生自身主观努力的不够也给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了困难。就业市场空间的有限使得竞争白热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就会被首先淘汰。所以,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把心思好好用在学习上,或是学而不精,那么毕业后的后果将不难想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上大学时整日浑浑噩噩,不去博览群书,不和同窗探讨,不常向老师请教都可能成为最终就业失败的导火索。专业知识的匮乏再加上缺乏对目标就业市场的必要调研是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获得满意工作职位的最主要原因。

三、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前的相应针对性措施

(一)了解就业现状,进行相对应的职业规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早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就应该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或通过向有相关经验的师长请教的方式对自己所就读的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尽早制定对策,未雨绸缪,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得先机。关于如何具体地收集就业形势方面的信息,前文提到过的麦可思(myCoS)研究院每年的就业蓝皮书非常值得推荐。其中收集和分析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信息是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广泛参考和引用。

对英语专业就业形势有了了解以后,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个详细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职业生涯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3]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发展可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应该积极踊跃参与“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既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又可以参考评委老师的意见建议修改自己的规划,使之尽可能地趋向合理。

(二)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个人在英语同行中的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4]在当今社会,英语像计算机、驾车等一样,已经更多地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的工具。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如果想靠英语吃饭,想和公外的大学生竞争,就不得不加倍努力。应当能够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这几乎是求职面试时展示自己英语能力的唯一工具,同时也是面试官检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依据。相关重要证书的获取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本科生必须努力拿到专业四级和八级证书,专科生一定要有公外六级和专业四级证书。没有这些证书可能就会被很多用人单位挡在门外。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证书,计算机、商务英语、普通话、导游等证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总体来看,对英语这样一个专业来说,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未来求职成功与否和工作环境的优劣。

(三)尽可能多地利用实践活动锻炼自己。

“我国的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大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将英语与应聘岗位的业务能力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化的市场”。[5]所以,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英语专业毕业生还应多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多渠道寻求实践机会,特别是要利用好大学最后一年的实习契机,积极主动地联系实习单位,报酬低点都没有关系,目的主要是学习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另外,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做兼职等方式也能提高业务能力、学习能力,以便今后能够从容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中。学生干部能够比一般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老师,长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地得到进步。在设法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解决一个个困难的同时,个人能力也会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对自身的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利用做兼职的平台比较早地走上社会,和形形的人打交道,比那种只懂得闭门造车的同学更容易出成绩,得到锻炼。

(四)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培养坦然健康的心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说并没有完成从精英就业到普通劳动者就业的观念转变”。[6]由于就业期望值过高,最终希望落空、抑郁茫然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在就业的时候,他们的情况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好的就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他们,而待遇差一点的单位他们又看不上。事实上,可能一个又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正在从他们身边溜走。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在就业时建立正确合理的期望值。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是建立在毕业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以及对自己个人能力加以客观评估的基础之上的。天马行空的幻想是不切合实际的,会耽误就业的最佳时机。此外,在就业时拥有乐观坦然的心态也非常重要。有了这种心态才能不怕失败、不气馁、不绝望。对一时的挫折一笑置之,坦然面对,用叹息忧愁的时间来多多反思总结失败原因更能帮助毕业生在下一次面试时获得成功。

四、结语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英语专业大学生不知所措。要想克服将来找工作时会遇到的困难,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冷静地分析影响自己顺利就业的主客观因素,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积极调整心态。只有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从如此惨烈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麦可斯研究院.2011麦可斯――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eB/oL].edu.省略zt2011/2011jy,2011-06-09.

[2]彭林权.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03.

[3]陈敏.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8.

[4]张鹏程.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