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十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十篇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14:38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6-02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50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早期的房屋建筑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发展为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专业,直到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已积累了60余年的办学经验,拥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为河北省、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道路、桥梁、交通等行业的研究机构、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河北省、天津市的土木工程行业和土木工程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价,进而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检查具体体现在:(1)毕业设计(论文)前期至中期工作阶段。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条件(选题质量及指导教师情况)及组织管理、学生状况、中期检查等情况进行抽查、评分。(2)毕业设计(论文)后期工作(答辩、评分)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情况进行抽查、评分。(3)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阶段。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抽查、评分。必要时,抽调部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送外校评审。(4)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阶段。召开总结评议会,总结检查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经验,研究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写出评估报告,提出对我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修改意见。同时,组织申报、评选本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优秀单位及优秀指导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为更加可过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提出运用模糊评价理论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与其他确定性评价方法不同,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不同因素。首先用U={u1,u2,…,um}={选题质量,学生能力,毕业设计质量}等不同评价指标。V={v1,v2,…,vn}=优,良,中,及格,差表示不同评价指标所处评语集合。

1.首先构建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二级指标,二级评价指标可以更加清楚的实现指标值的量化。根据每个评价指标ui(i=l,2,…,m)对确定评判等级的影响程度不同确定权重模糊子集a,a={a1,a2,a3,…,am}其中ai为因素集中ui的权重值,ai≥0且ai=1。

2.设不同评价指标因素ui又包含s个二级评价指标,其评价指标集为ui,ui={ui1,ui2,…,uis},对应的权重ai={ai1,ai2,ai3…,ais},ais表示uis在ui中的权重,ais≥0且∑ais=l。

3.设评价等级可分为n个等级,其评价集V={v1,v2,…,vn}=“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

4.对每个ui的m个因素按作综合评价。从ui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矩阵Ri来描述。

5.然后再根据以下的模糊运算关系得到目标的综合评价分数。

Ri=r11r12Kr1nr21r22Kr2nKKKKrm1rm2KrmnB=a·R=(a1,a2,a3,K,am)or11r12Kr1nr21r22Kr2nKKKKrm1rm2Krmn=(b1,b2,b3,K,bn)其中,rmn表示因素指标uis对于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

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中的运用

1.确定评价指标因素集。依据模糊不确定性综合评价理论,确定土木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2.评价指标等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语集合分为v={v1,v2,v3,v4,v5}={优,良,中,及格,差}五个等级。

3.评价因素权重集。各指标因素权重集在表1中已列出。

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a=(0.20,0.60,0.20),二级指标权重为a1=(0.25,0.25,0.25,0.25),a2=(0.17,0.25,

0.17,0.17,0.07,0.17),a3=(0.50,0.30,0.20)。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构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提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水利,等.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2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2009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方案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13204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力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1]。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体现,因此,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的具体过程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掌握一般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杨光等(2010)结合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现状,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近3年的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分析,提出网络资源、毕业设计文件电子化、指导教师水平和责任,以及学生就业问题等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2]。童友枝(2009)指出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类型有限,学生主动性不强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过程不清楚等问题[3]。戴素娟等(2009)从重视毕业设计动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适当提前毕业设计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建议[4]。吴晓枫等(2008)提出将pDCa质量控制循环原理运用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过程[5]。谢咸颂(2011)根据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从选题、教师安排、成绩评定等几方面总结了毕业设计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思考[6]。

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因此,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落实质量工程改革,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毕业设计的基本情况统计

(一)毕业选题情况

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否恰当,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的基本保证。毕业设计选题应遵循一人一题原则,学生按教师命题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通过查阅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近5年的毕业设计资料,对学生的选题情况、指导教师的安排情况进行了统计(表1―表3)。

(二)毕业设计各阶段检查情况

以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三个主要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包括基本单元空间设计、空间组合设计及立面、体型设计。建筑设计根据所批准的方案设计进行编制,内容以说明和图纸为主。结构设计包括结构布置、初估截面尺寸、荷载计算、内力分析、配筋计算和结构施工图设计。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了学生在毕业设计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表4)。表4各阶段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方案设计柱网布置不规范;功能区划分不合理,平面布局较乱;未按《规范》要求划分防火分区;疏散通行宽度及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满足要求;疏散门开启方向错误;卫生间蹲位、卫生间尺寸不满足要求;卫生间开间尺寸不满足要求;房间尺寸设计不合理;未进行无障碍设计;楼梯梯段宽度、休息平台宽度确定过于随意;设计进度滞后建筑设计尺寸标注不详;剖面图剖切位置不符合要求;剖面图中女儿墙部位构造不合理;楼梯间平面详图比例不合理,尺寸标注不完整;屋面排水图未按要求布置落水管位置结构设计结构平面图上尺寸标注不完全,缺乏次要构件的定位尺寸及结构标高;楼层结构平面图中,未标出现浇楼板的厚度;板下墙、梁未按要求线型画出;结构平面图中无必要的文字说明;构件配筋图不满足构造要求;平法概念不清楚,平法标注不准确

二、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讨论

(1)题目类型主要以设计类题目为主,尽管选题范围的广度有所增加,但主要结构形式趋于简单。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相比2011届和2012届学生的毕业设计,2013届本科毕业生所选结构形式最为多元,基本包含了任务书中所列出的所有形式,包括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和钢结构等。而2014届与2015届毕业设计所选的结构形式主要为框架结构。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选题中缺乏引导,学生在选题时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选题的范围进行控制,而不太关注学生所选题目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存在避难就易的倾向,因为以难易程度而言,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设计相对简单。

(2)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规范的能力较弱。以某中学教学楼施工图设计为例,在学生初步设计时,没有查阅相关规范。上交的方案设计中,只根据柱网尺寸确定了教室的总尺寸和门窗洞口的位置,没有进行教室的平面布置,图1(a)。按GB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要求,普通教室设计(基本单元设计)除了满足主要教学用房的使用指标面积外,还应根据教室内单人课桌的平面尺寸、普通教室课桌椅的排距、最前排课桌的前沿与前方黑板的水平距离、最后排课桌的后沿与前方黑板的水平距离、最后排课桌沿至后墙面或固定家具的净距、纵向走道宽度、前排边座座椅与黑板远端的水平视角及沿墙布置的课桌端部与墙面或壁柱、管道等墙面突出物的净距等方面进行计算。图1(b)是参考《规范》后所设计的普通教室的平面布置图。

(3)指导教师的平均指导人数过多,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由表3可以看出,近5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由2011届99人增加到2015届的250人,指导教师人数尽管也有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1届的9人增加到2015届的16人。由于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平均人数增加,同时其他年级学生的人数也在增加,教师理论授课压力增大,毕业设计的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到位。

(4)毕业设计硬件资源不够,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难度增加。由于学生人数持续增加,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例如,毕业设计过程中无对应的设计教室,在手工图绘制过程中,无必要的制图教室。学生利用电脑绘图,教室里电源有限,大部分学生在宿舍进行设计,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由于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及参加考试等客观原因,学生用在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不够。在毕业设计周期内,由于部分学生找工作、参加面试、参加公务员考试、进村进社或三支一扶安置考试等,需花去大量的时间,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

三、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

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如学生不善于查阅规范,指导教师指导水平不高等,也存在客观原因,如图书馆资料不全和过于陈旧,毕业设计有效时间不够等。所以,要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需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

(一)主观方面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毕业生因忙于找工作或参加各种考试,很多学生无法安心完成毕业设计。此外,学生到大四时,学习态度由于外在因素影响变得散漫,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原因使毕业设计质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从端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开始。

(2)提高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由于指导学生数量较多,同时又有理论课程的压力,部分教师在主观上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教师数量。另一方面,学院要制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约束。

(二)客观方面

(1)针对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单一,结构形式简单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及开题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引导,在强调符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且题目难度和工作量适当的原则下,除了设计类题目外,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加入施工组织、工程预算、招投标等类的题目,丰富选题,达到百花齐放的目的。

(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和基础工作。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毕业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独立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毕业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阶段性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最终成果质量。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建立过程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方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过程管理应体现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3)由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的原因,可能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并不能熟练掌握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全部内容,比如有些教师专精于建筑方面,而有些教师专精于结构方面。为了让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建议参考一些院校的做法,建筑部分、结构部分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指导,使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密切结合,避免粗枝大叶。此外,由于部分指导教师比较年轻,没参加过具体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前,学院可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4)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应及时更新和增加相关的资料。在毕业设计中,学生选择的题目各不相同,包括办公楼、住宅楼、教学楼、商业建筑等,而且学生数量较多。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不管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还是在结构设计阶段都涉及大量的规范,而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教材更新速度滞后于规范更新速度。因此,加强学生阅读和使用规范的能力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举措,更新和增加相关资料是毕业设计环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5)改善教室条件,增加机房建设,购买相应的绘图、结构计算软件,尤其是设计所需的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和路桥设计软件。

(6)针对毕业生因找工作或参加考试,无法保证毕业设计时间的问题,除了加强过程管理外,还应在保证总的设计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考虑准备1~2周的机动时间,而这段时间就需要从教学计划入手,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

四、结语

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因此,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落实质量工程改革,有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加强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而加强学生阅读和使用规范的能力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唐红元,刘保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114-117.

[2]杨光,张兆强,李文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改善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14-117.

[3]童友枝.基于质量工程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24(8):1-3.

[4]戴素娟,卢玉华,高秋梅,等.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34-135.

[5]吴晓枫,刘爱华,鲁业鸿.pDCa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35-138.

[6]谢咸颂.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5):13-14.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pDCa循环控制

中国分类号:tU;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01-02

一、前言

毕业设计的质量就是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2]。戴素娟等(2009)从重视毕业设计动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适当提前毕业设计时间、加强过程指导、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建议[3]。徐晓红等(2015)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发,对实践教学中的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多方面分析研究对策,确定有效的改革措施,建立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4]。

本文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pDCa循环控制的方法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思路,以期为今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方法。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整理2011届-2015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从设计准备阶段、选题阶段、设计阶段和成果提交阶段,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问题包括:(1)选题形式单一,主要是以设计类题目为主,研究类题目较少。(2)选题范围比较窄,结构形式较少,主要为框架结构,其他结构形式较少。(3)学生查阅和运用规范的能力比较弱。(4)指导教师的平均指导人数多,教师精力投入不足。(5)毕业设计硬件资源不够,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难度增加。由于学校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加,使得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6)由于部分毕业生因就业及参加考试等客观原因,学生用在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不够。

三、pDCa循环的质量控制思路

pDCa循环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工作循环的简称。它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在方法上的重大变革。这个循环工作法是美国的戴明发明的,故又称“戴明循环”[5-6]。这4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为:第一阶段为计划(p)阶段:确定任务、目标、活动,并作好所有需要的软、硬件准备工作;第二阶段为执行(D)阶段:按照计划要求及制定的目标、标准、操作规程去组织实施;第三阶段为检查(C)阶段:将实际工作结果与计划内容相对比,通过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找出问题和异常情况;第四阶段为处理(a)阶段:根据比较结果采取一定措施,纠正偏差、总结经验、改正缺点。

四、pDCa循环控制在毕业设计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将设计阶段分为4个阶段,即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和结成果提交阶段。在毕业设计设计中引入pDCa循环质量控制原理,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控制。

1.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方案设计的优劣,决定着毕业设计的最终质量。以最优设计方案为目标,要求学生提供至少两个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方案设计说明和图纸。学生对两个方案结合规范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交评价报告。指导教师结合规范要求、毕业设计要求,确定合理方案。

2.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设计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包括建筑首层平面图、建筑标准层平面图、屋面排水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楼梯平面图、单元大样图、墙身大样图及节点详图等。在明确设计任务后,学生应根据所选的最优设计方案,补全建筑施工图,并对建筑施工图进行认真反复的检查和修改。检查内容包括:(1)建筑平面图表达内容。一是主要构件的构造要求及做法。如二层出入口处的雨篷平面、屋面的排水方式、女儿墙等等。二是尺寸标注。建筑平面图的尺寸标注包括平面尺寸和标高。平面尺寸包括总尺寸、定位尺寸和细部尺寸。标高应标注室内外地坪、楼面、地下层地面等处的标高。(2)建筑立面图表达内容。一要明确建筑物的外貌特征,包括形状、位置以及各部位所用面材及色彩。二是要检查立面必要的竖向尺寸和标高表达是否完整。如窗口高度、楼地面标高、门窗洞口标高等。(3)建筑剖面图表达内容。既要明确房屋内部结构的构造特征及做法。也要检查是否完整表达了建筑物的竖向尺寸和标高。如建筑高度、各层楼面、阳台、楼梯平台、屋面板顶等尺寸和标高。(4)建筑详图的表达的内容。如楼梯、墙身、散水、窗台等的细部构造和尺寸等。

3.结构设计阶段。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和构件详图配筋图。结构平面布置图应采用和建筑施工图相同的比例,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平面布置图的内容不一样。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包括基础梁、标准层梁、框架柱平面布置、标准层板配筋图及屋面板配筋图等。构件详图主要包括基础、楼梯、阳台、雨篷、梁、柱等构件详图。在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后,应对主要内容对照计算书进行详细检查,并逐一进行修改。

4.设计成果提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设计计算书和符合规范的设计图纸。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一是检查计算书的内容。结构计算书内容宜完整、清楚,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有可靠依据,构件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当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后,总体输入信息、计算模型、几何简图、荷载简图和结果输出应整理成册。二是检查建筑和结构施工图。图纸内容要完整和准确。建筑施工图包括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结构施工图包括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各层结构平面图、屋面结构平面图、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节点构造详图、楼梯图等。

五、结论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施独力工作和创新研究的演练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检查。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是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重要条件,指导教师要清楚掌握学生设计状况,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将pDCa循环应用于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探索和实施,将在毕业设计选题的标准化、设计内容的规范化以及管理过程的科学化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伟.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2):66-67,78.

[2]屈霞,刘自强.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7):202-205.

[3]戴素娟,卢玉华,高秋梅等.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34-135.

[4]徐晓红,李长凤,高雁,杜文学,杨悦,孟丽岩,左敬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16-120.

[5]庄传仪,叶亚丽.基于pDCa循环的道路工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研究[J].大学教育,2014,(08):51-52,55.

[6]吴晓枫,刘爱华,鲁业鸿.pDCa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135-138.

theQualityControlofCivilengineeringGraduationDesignBasedonpDCaCycleControl

YanGYong-dong,ZHanGZhen-ning,tenGZun-li,wanGFeng-jiao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LongdongUniversity,Qingyang,Gansu745000,China)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本文探讨了团队指导模式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在设计选题、组织形式和考核等环节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探索出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角色转变的平稳过渡,提高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建应用型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2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环节。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土木工程专业口径的拓宽,传统的毕业设计从课题内容、指导模式及考核体系方面都不能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培养要求,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1毕业设计课题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范围相对较窄,题型较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轨。以建筑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16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某一多层或高层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1],设计内容不能很好地应用本科四年内学习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降低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认识的整体思维及构建专业构架知识体系的目标。

2.2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指导过程当中出现“产、学、研”脱钩现象[2],另外,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当中,存在指导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某些高校师生比过高,甚至达到1:10[3],指导老师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师生之间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降低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传统的“一对多”的指导模式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当中,对指导老师的监督和评价还不完善,导致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不能保证,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2.3毕业设计考核体系

毕业设计的成绩不仅反映了学生结业工作的质量,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同时考核评定也是一种反馈、检查、评价和激励教育的检测手段。但目前,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标准掌握不严、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导致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成绩,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也不能得到正确的体现。

3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建立

为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从科研和工程实际出发,由多名教师合作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多名学生完成内容全面的毕业设计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已成为可能。

3.1建立团队指导模式的意义

毕业设计团队选择内容全面、结构体系丰富的课题,使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课理论知识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联系和拼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认识的整体思维,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培养工程意识,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3.2团队指导模式的建设

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要考虑学缘结构和学科专长,教师之间的研究方向交叉合理、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综合知识的优势。团队老师对毕业设计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集中授课和答疑,分阶段对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负责。根据课题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基于双向选择的原则,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确定毕业设计学生团队,选任组长,协助指导教师,负责本组的组织工作。

4团队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的教学运行

基于团队合作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仁爱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4.1拓宽毕业设计课题范围

为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团队指导毕业设计课题内容要避免单一化,从以往的结构设计为主拓宽至涵盖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及预算方面的内容,形成内容全面、整体性强、具有一定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实行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即形成自主选择为主、调剂为辅的双向选择机制[4]。为避免起始阶段的盲目性,组织开展毕业设计动员会,为学生详细讲解课题研究方向、研究思路、设计成果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整体性认识,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及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4.2加强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因此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管理体制是团队指导模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通过细化毕业设计的进度、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设计深度与规范化要求,明确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各阶段的质量标准,使设计成果能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4.2.1进度安排毕业设计主要工作在第八学期进行,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关注点放在就业及考研方面,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为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之间的矛盾,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前安排至第七学期末开展,增加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见表1和表2。4.2.2加强团队管理指导教师团队中选出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团队负责人[5]。在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考核等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教师团队起培养、指导、协调和组织作用。其他所有团队老师对毕业设计的开题、阶段性成果考核、中期检查及答辩进行相互把关,互相促进。团队负责人组织团队老师共同确定毕业设计图纸和计算书质量要求,团队指导老师根据任务分工进行各阶段设计任务并保证设计进度,同时对阶段性设计成果进行考核评价,提高毕业设计学习效果。

4.3改革考核体系

严格答辩资格审查和毕业答辩考核工作。答辩之前团队内学生严格按照学院规定要求对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进行互查,并明确责任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合格者不予答辩。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考勤制度,完善设计阶段性成果汇报考核制度和毕业设计成果考核指标及答辩评分细则。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包括各阶段设计成果成绩以及最终答辩成绩。各阶段设计成果成绩包括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及后续阶段性成果质量加权平均来评定,通过最终答辩考核学生的整体设计思路、对专业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5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工作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实现学生角色平稳过渡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构建团队指导模式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团队合作指导模式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完善提高,改进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此环节反馈学生掌握专业课知识的程度,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提供依据,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亦静,何杰,肖芳林.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8.

[2]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3]陈春红,朱平华,封金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探索与创新[J].实验实践教学,2013(22):179.

[4]易富,张二军,赵文华.毕业去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6):19-21.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6

收稿日期:2012-08-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改革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与教学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检验。基于CDio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为基础,开展基于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采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升,以期为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119-03一、前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综合性、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有关工程应用问题,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及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充实和提高。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内容涵盖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毕业设计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的基本模式却仍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层面,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缺乏企业界的深度参与、指导与评价。归根结底,毕业设计的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禁锢,更需要实质性地创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如何发挥土木工程专业“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点,使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充分体现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是毕业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采取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和校企合作的指导方式,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从事着解决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工程实际问题的工作,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进行的。

(一)基于CDio的毕业设计理念

CDio教育模式和方法是近年来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受教育界的关注、重视和研究。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类大学发起的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以全寿命周期为主线和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获取工程能力和经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CDio模式教学主张用产生于真实环境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持并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拓展性学习、案例学习和项目学习。CDio模式重视学生的观点和体验,让学生在项目开发和讨论中获得经验,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3]。CDio教育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毕业设计正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重要而关键环节。基于CDio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案例呈现设计题目,营造设计需要解决的环境,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执行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活化。

此次毕业设计改革,采用“设计院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内容实施,充分体现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的毕业设计理念。

(二)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模式

立足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以大工程观和全寿命周期为毕业设计的基本主线,构建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使人际团队能力培养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在毕业设计中得以体现。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选定符合毕业设计的工程项目,从学校2011届和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班中遴选15位毕业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分成6个专业方向组(每组2~3人),即项目可研组、路线设计组、路基路面组、桥涵组、隧道组、概算与施工组织设计组(如图1所示)。团队各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工作,完成基于团队合作下的毕业设计项目训练,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人际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专业综合素养。

图1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毕业设计改革分组设计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紧密围绕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综合性、工程性、系统性、团队性”的规律和要求,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强化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合作。引入“双导师”指导制度,即由学院骨干专业教师和来自工程设计、施工及科研和管理单位的知名高工、技术人员组成指导教师组,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过企业导师的参与,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保持与工程界同步,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体会到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此外,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组采用“毕业开题+2周一次团体汇报+中期大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管理,从毕业设计开题到毕业设计答辩整个过程,始终坚持邀请工程界知名专家和一线工程师参与,让毕业设计选题更贴近工程实际。学生通过汇报并与知名专家和企业导师交流,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本质与要义,实现了教学到工程,理论到实践的对接,获取工程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素养。

三、结语

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传统方式相比,让学生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锻炼,正如答辩评审专家们所言:该毕业设计改革形式新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和对项目的全局把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成果突出,大胆进行了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和理论探索,应用先进的空间三维计算软件midas进行设计验算,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设计院的前面。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体现出选题真、任务实、模式新的特点,同时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工程师的参与及指导,使毕业设计更贴近工程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基于团队的毕业设计,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改革效果显著,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推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4):3-12.

[2]肖琦,屈成忠,刘春城.基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思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Z1):32-36.

[3]孙德发,赵全振,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98-100.

[4]张亦静,何杰.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107-109..

[5]童乐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11-114.

[6]杨光,张兆强,李文涛.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改善措施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114-117.

[7]刘铮等.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100-102.

[8]黄明奎.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1-123.

[9]何志鹃,杨立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2):201-202.

ReformandpracticeofgraduationdesignofcivilengineeringbasedonCDioconcept

wUHe,GeQi,ZHanGJiaping,SUnLing,YanGYang

(CivilengineeringDepartment,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50,p.R.China)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获得的基本技能,完成未来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锻炼学生的文献获取、资料阅读、行业规范应用、课题调研等方面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行业内计算机软件应用、编制文本的能力等。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验,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一次真实的演练。对学校来说,它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过程和环节[1];对学生来说,它是取得毕业资格和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毕业设计既是本科生大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更是全面检验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知识积累、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出厂前的检验。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培养及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二、毕业设计中的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主要包括选题、资料收集、计算、撰写(绘制)、定稿和答辩等环节。在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学习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多门课程,其中每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作业或练习都是针对本门课程进行的,较少联系其他课程。而毕业设计却需要将各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应用于设计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贯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难题,就会不断回顾已学的课本知识,不断从不同的课程知识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实践需求使得学生能主动将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不断加深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2][3]比如土木工程学科本科生开设了混凝土基本理论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基本构件的构造与配筋设计。在本门课程教学时,配筋设计是在已知内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该课程中并不涉及复杂的内力计算和组合。而另外一门课程结构设计,则主要涉及结构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与组合,其教学的重点不是配筋计算。当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需要将涉及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结构设计、混凝土基本理论等诸多课程的基本知识综合运用在一起,这样才能完成从方案比选、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等一条龙的设计流程。(二)查阅使用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众所周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只有知道前人都做过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采用了什么方法等,才能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量大且杂乱,想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获得有用的信息,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传统的纸质图书的使用,比如去图书馆查找阅读是可行的,也可以利用便利的网络及媒体技术,快速获得电子版本的图书、文章、图集规范等。现代大学生一般两种方法都使用,但更加偏好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获得资料。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特殊性,文献资料的查找和使用尤其重要。土木工程学科不能离开相关的行业规范和图集等,本科生毕业设计就要训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合理正确选用标准图集等。比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设计,就要使用相关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此外还要涉及建筑细部构造的图集、建筑做法的图集、平法图集、制图标准等。毕业设计的训练,能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三)外语应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阶段一般都开设了大学英语和专业外语等课程,有的高校还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作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这使得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一般较少涉及外语的应用,所以有的学生误认为外语能力在土木工程行业里是没有用处的。实际上,随着土木行业的不断国际化,引进来的和推广出去的项目都逐渐增多,外语能力正逐渐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在过去几届毕业生中,每届都有学生选择“海外项目部”就业,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直接就被派驻海外项目基地参与国际项目了。在毕业设计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学校往往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并翻译成中文;另外还需要将设计计算书的摘要部分翻译成外文。(四)设计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需要根据各项要求,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简单的单体建筑或者某一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或施工组织设计,或工程预算编制等)。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多种可行的设计方案,每种方案还可能涉及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进行各方案的比较,择优选取。设计能力的训练贯穿整个毕业设计全过程,从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到细部设计、截面设计等。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一部分。(五)理论计算和计算软件应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里学习了不少理论知识,包括数学的、力学的、材料方面的、结构设计理论方面的,等等。这些基本理论都是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而打下的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的情况,做出合理的简化和假设,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现实问题。比如结构设计时需要进行荷载统计、模型简化、受力分析、内力组合、截面设计等,这些都需要用到数学的、力学的、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结合土木工程的行业规范,进行理论的计算。对于简单的建筑物,在设计中一般采用手工理论计算,外加专业软件计算复核的模式进行;对于复杂的结构物,只能手工计算一部分内容,主要的理论分析和设计都需要借助专业软件来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的计算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多的计算辅助软件被开发出来。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就逐步接触了一些行业的专用软件,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加强,学生走出校门时可以直接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接轨。(六)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校教学的一项有效实践。在毕业设计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教师应该针对学生选题的内容和预期将要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鼓励和指导学生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引导他们多查找文献、多写心得体会,并将其整理形成小论文,公开发表。(七)写作(绘制)能力任何的科研成果或设计成果,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毕业设计成果也是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一般包括两部分:设计计算书和图纸。其中计算书就是设计的整个过程的书面表达,它要求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规范,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图表公式等使用恰当。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形式。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果一般都包括图纸绘制:方案图、施工图、细部详图,等等。这些图纸需要按照行业规范绘制,表达清晰,同时这也是计算书结果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八)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独立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但是他们在大学各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依赖家长、教师和同学,有些人甚至存在独立工作的恐惧心理。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指导教师应该将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作为另一项中心任务。指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独立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思路,而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结果。这样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自己收集和消化资料、自我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素质。

三、培养机制的完善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应用技术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场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0;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1005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而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属于普通教育体系[1],不同的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差异。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产业需要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产学研协同,着重培养在技术实践、技术设计及技术研发方面能适应现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型及管理型人才[2]。为实现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提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现场工程师”就是工作在工程技术一线的工程技术的实践者,工艺技术的设计师,技术难题的解决者。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应着重强调技术,而技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所有实践环节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尝试,探讨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必须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及实践性[3]。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B规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4](以下简称“专业指导规范”)中明确指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涉及实验、实习及设计

三大主

要领域,而设计领域又包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个方面。该实践环节的设置具有国际通用性,其科学性不言而喻。因此,

重新整合优化实践环节,将其整合成实验教学环节、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及“择业”实践环节三方面,如图1所示。对实验教学环节仅进行内容及组织形式的适当调整,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合并形成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合并成“择业”实践环节。“择业”实践环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生就业意向为前提。

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指导规范》中规定土木工程专业实验领域应包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性试验及研究性试验四个环节[4]。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时将这四大环节融入“两大平台”,通过“两大平台”锻炼学生的“两大能力”,而在平台建设时引入即强调实验项目开发的“综合集成化”理念,如图2所示。

(一)“两个平台”的建设

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时应搭建服务于四大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合并构建为“实验教学平台”,将专业研究实验构建为“科研创新实验平台”,即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特色显明、目标明确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二)“两大能力”的培养

通过“两大平台”的建设锻炼学生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创新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体系应以教学为核心,人才培养为主线[5],通过实验教学平台锻炼学生

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消化、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科学精神及必要的实践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该环节的锻炼,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近两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以上的好成绩。

(三)“综合集成化项目”的开发

土木工程专业中实验设置往往受课程影响,难以打开课程体系的壁垒,使得实验项目开发各自为阵。这样既割裂了各课程实验之间应有的联系,也使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实验的用途及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发“综合集成化项目”,让学生将各基础实验串联起来,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及应用创新的能力。以“综合集成化”的梁抗弯试验为例,图3给出了梁抗弯试验的集成框图。通过梁抗弯试验这一主线,将多门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及多个专业基础实验有机结合。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至关重要。通过该实践环节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多名学生依托该综合实验平台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连续三年均获得“省级项目”资助。

三、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将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合并形成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在构建的过程中应“依托行业最新标准,结合区域产业岗位需求,强调创新及应用”。通过“两平一库”平台(“两平”即“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和“虚拟”实训平台,“一库”即课程视频库)的建设提升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并以工程为主线将松散的课程设计集成,同时将多门专业课程及课程实习穿来。课程设计的集成化既实现了专业知识的串联,也训练了学生工程实践的综合能力,还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预演。该课程实训教学体系可表述为图4所示框图。

(一)两大实训平台的建设

“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将工程现场搬到学校,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及进行课程设计时,做到“边看边学,边学边做”。“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的开发,使学生对拟设计结构的构件组成及构件间的连接形式了然于胸,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图5为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的门式刚架结构及网架结构两个实训平台。此外,对两类结构中涉及的连接节点也按照1∶1的比例做成实物模型,供学生拆卸。该平台还可将工程测量及认识实习融入其中。

“半拉子工程”实训平台花费巨大,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虚拟”实训平台花费较少且效果较好。如孙国华等[6]将电子模型引入钢结构设计。笔者所在学院也基于web3D技术开发了结构设计类的实训平台,图6给出了基于web3D的梯形钢屋架支座节点,学生可实现节点的拆卸及装配。计算机“虚拟”实训平台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节点组成及连接,还能帮助学生理清节点复杂的空间关系,提高施工图绘制及预算编制的正确性。

(二)施工技术课程视频库的建设

施工技术视频库建设可弥补学生对施工技术了解较少的短板,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施工组织设计。依托“基于工种的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项目,进行了“施工技术课程视频库”的录制工作。现已完成钢构件加工制作、门式刚架吊装以及管桁架吊装等视频的录制。图7为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二期大跨度管桁架施工视频截图。通过一系列视频库的建立,可帮助学生建立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的直观认识。

(三)课程设计的集成化

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课程设计有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图预算等。现阶段多数院校对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然后再把原先孤立的课程设计集成起来[7]。

课程设计集成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依次将项目分解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施工图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等,根据具体要求统一编制任务书,将原先分散的课程设计有机地串联起来。目前已实现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等部分课程设计的贯通。课程设计的集成化既能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全局思想,提高χ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为学生做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四、“择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合并设置成土木工程专业“择业”实践环节。“择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立足区域经济,以应用为前提,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能力培养,为学生就业谋求最大发展。为此在传统“实习”的基础进行了改进,构建了“择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8。

(一)融入毕业设计

依托学生“择业”方向及实习工作展开毕业设计选题,凝练实践内容,既能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实现真题真做,提高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

学院已对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做了初步尝试,依托实践环节内容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有30人。这一部分学生的课题涵盖施工、造价、结构设计、结构鉴定与加固、地基处理及新型建筑材料性能研究等内容,覆盖面较为广泛,对指导教师挑战较大。通过改革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明白工程实践的重要性。

(二)选择“择业”实践周期

建设项目周期通常较长,而传统生产实习学时较少难以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工程适用能力;实习时间过短也使学生不能真正介入工程,导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期望值降低,也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问题,少数院校提出“3+1”模式,将专业应用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合并,学时增加至1年,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效果较好[9],但其改革中并未将各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只是简单的实践环节的集中。学院提出设置1年的“择业”实践,并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深度融合。1年的“择业”实践既保证了学生对项目全过程参与的学时要求,确保学生对建设项目各环节都有所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还要求学生将实践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毕业设计论文,提升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确定“择业”实践岗位

为学生定制合身的“择业”岗位是“择业”实践体系的基础。现行的做法是根据当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反馈以及就业指导部门统计的当年的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进行“择业”岗位确定。表1给出了2015届254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根据就业统计数据制定“择业”岗位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后续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开展实践岗位能力培训

为提高学生的择业面及企业的欢迎度,提升产学研融合度,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岗位能力培训”制度。培训岗位根据学校统计的“择业”岗位及学生的就业意向展开针对性培训,分为

岗前和在岗实时培训两种。为确保该制度落到实处:(1)针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择业”实习环节拟开设热门岗位的短期岗前培训,要求学生获取1项校内岗位技能培训结业证书方可进入“择业”实践环节,保证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能够基本适应企业需求。(2)采取“助推”措施,通过“基于工种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提供岗位能力实时培训,帮助学生强化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变传统的“硬推实践”为“助推实践”。

(五)落实“员工身份”

多数学生只重视理论课程学习,轻视实践环节,表现为被动接受,且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实践效果较差。为提高“择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10],帮助学生落实“员工身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员工的蜕变。

学校通过创办“创业产业园”,引进多家企业帮助学生创业,产业园每年可接收20余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此外,学院还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年接收约30名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这部分学生均能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实习结束后经过考核合格可签订就业协议。在实习期间,企业帮助学生缴纳意外保险,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这种方式既解决了传统实习中的安全纠纷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习效果显著。

(六)建立“择业”实践管理信息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人数剧增,学校组织集中实习的难度加大,取而代之“分散实习”。以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参加生产实习

人数为254人,实习地点覆盖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省内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实习地点分布范围之广,使教师对实习过程的监管力度弱化,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未参与实习。为此,学院自主开发校外实习管理系统,学生每天通过上传实习现场图片及实习日记,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实习完毕还可通过该系统提交实习报告,较好地解决了“分散实习”监管难的问题。

五、结语

从实验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及“择业”实践环节三方面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试验课程、课程设计、“择业”实践环节中多课程、多知识的整合贯通,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构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落实了学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理念,符合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既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做了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储备。这一实践体系构建虽然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效果,但有些做法还处于小范围试点中,若要全面实施还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2]云波.用技术型本科的定位及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92-94.

[3]王玉林,张向波,孙家国,等.应用技术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29-33.

[4]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李彬彬,苏明周.特色创新的部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97-100.

[6]孙国华,高晓莹,高建洪,等.电子模型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174-178.

[7]谢镭,于英霞,梁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3):87-89.

[8]易富,张二军,赵文华.基于毕业去向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19-21.

[9]周清,黄岚,赵玉新,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7-138.

[10]任晓霏,戴研.德国双元制大学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之路―巴登-符腾堡州州立双元制大学总校长盖尔斯德费尔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5,9(5):5-8.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9

关键词:Bim;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以赛促学

1Bim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建筑业从手绘图纸到CaD制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建筑信息模型[1](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出现,将带来又一次技术上的飞跃。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体现建筑物的真实信息。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从场地布置及兴建过程到及营运,都可以随时提取建筑内材料的信息,建筑内各个单元、各个系统都可以呈现。对于传统CaD设计用矢量图形构图来表示物体的设计技术来说是个很大的改变,它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使得Bim技术在工程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兴起已久,各个教学环节和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某些环节在方式上过去守旧,如大学随后的教学实践环节-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综合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实际工程为基础,检验学生对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整合过程。但是目前的毕业设计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选题单一且深度广度不够,目前毕业设计都是由教师下发任务书,一位教师会带多名学生,在选题上多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且为多层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几乎没有,单一的设计选题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过于复杂的选题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会造成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复杂的手工计算,同时对于指导教师来说,由于带的学生较多,对于复杂的选题,在检查和指导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难度,这样就使得毕业设计的题目过于简单化单一化,缺乏实际工程的支撑,使毕业设计缺乏实践意义,并且滞后于现代技术,使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快速的适应目前的新技术,所学知识得不到充分利用。

3Bim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为更好的达到毕业设计的实践目的,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势在必行,在全国各种Bim大赛的促进下,我院本着以赛促学的理念,让学生多参加比赛,并成立Bim实训室,在毕业设计任务中增加Bim,采用Bim与手算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增设Bim课程,从早期培养学生对Bim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大学期间组织Bim比赛,CaD制图大赛等为毕业设计做好基础工作,将原来的CaD平面制图改成RiVit三维建模,从来的手工算量改成手算加pKpm计算机结构辅助计算。二维的施工图纸可以在Bim技术下实现三维的可视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兴趣。同时可以增加复杂的建筑设计任务,改善毕业设计单一的现状。

4结论

4.1从学生角度看,增加Bim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4.2从教师角度看,增加Bim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指导学生时可以从Bim软件中直接检验设计的失误并加以指导。4.3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增加Bim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可以使招聘的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现代的技术中来,在工程实践工作中有竞争的资本,减少员工的培养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为互联网+时代下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吴小强.Bim大赛下的土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4,4.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总结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目标驱动、滚动培养的教学模式。第1~4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根据学生能力采用分级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滚动培养。第5~7学期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或在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安排撰写外文摘要。这样有利于保证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学计划中除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等课程外,将计算机应用贯穿整个四年的课程教学中,在理论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增加计算机应用训练,保证各个教学环节中应用计算机的时间总计不少于200机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教学计划是教育思想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它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方案。我校肩负着为华南地区经济建设输送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既继承了原有课程体系的合理部分,又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计划符合科技进步与学生今后发展的双重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