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十篇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十篇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19:12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根据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本文在总结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习方式和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从而总结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1-03

随着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从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出发,结合自己深入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的工作体会,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和方式。

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教学特色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鉴于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确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硕士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而旅游行业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全面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

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全面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

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

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2]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5]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6]王珊珊.浅谈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杨玚.浅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9上).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1引言

中国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今的中国旅游业从原来的以入境旅游为主,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入境旅游三大市场并举,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更是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在国内旅游中,短线游、一日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成主要方式,旅游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中国旅游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和自我完善之中。现阶段,中国旅游高等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良好,其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到2012年底,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100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90%以上,即近950所高职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共1900所(个),累计培养相关毕业生340000人,在校生人数430000人,2012年计划招生人数190000人。说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

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也越来越受关注。按照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旅游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等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以陕西省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实践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和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实践基地建设,一线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建设实践基地、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完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2.1调研对象

目组成员以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旅游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经济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西安商贸旅游学院、陕西工运学院、西安华西大学等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服务与礼仪管理、导游管理等专业为例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杨凌区、榆林市、汉中市、渭南市、延安市等省市旅游相关部门、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相关部分企业为调查对象,就聘请一线人员进校参与教学的路径和模式分析研究,提出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科学方式方法、以便拓宽和深化我省旅游专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组成员聘请陕西省旅游局,陕西中青旅,汉阳陵博物馆、君悦城堡大酒店,西安旅游集团、陕西旅游汽车公司等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进行旅游相关专题讲解,共举行讲座十余次,讲座聘请人员全部是陕西省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讲座内容涵盖了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主要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景区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开发、游客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旅游法律法规等进行讲座。项目组成员就讲座内容、讲座效果等进行现场跟踪,对听课学生进行现场调研,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所采集数据准确无误,对于本项目研究起到了极大地作用。项目组成员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包括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效果指标的测度、指标间关系和指标性质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在定量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定性归纳概括,包括参与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描述、特征的总结、规律的提取等。在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同时,又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项目组成员系统搜集了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工作模式的数据,另外还对陕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汉中市、宝鸡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区、渭南市等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对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观点和结论,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期望陕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应用研究结果,为我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服务。

本项目研究的基础资料,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资料,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收有效问卷910份,经过汇总,结果如下:

在问卷1对“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讲座)”的问卷调查中,对旅游一线人员参与高职旅游教育的项目设计,你认为下面哪些方面对你最有吸引力时,旅游相关政府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导游、领队、外联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在非常有吸引力方面排名在前三位,后者依次为酒店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行社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景区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一线人员,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人员等);酒店相关从业人员(二线人员,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人员等);旅游购物点相关从业人员(包括管理、采购、销售人员等);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旅游交通相关从业人员(一线司机、安保、调度人员等)。

在问卷2对“实践基地建设”的调查问卷中,对高职旅游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的描述中,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提高高职旅游教学质量,得分最高前三位的分别是旅行社二线,社内实习,包括计调、财务、营销人员等;酒店,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星级酒店;后者依次为旅行社,一线,包括跟团导游、领队实习等;景区,二线,包括人事部、财务部、销售部等;酒店,一线,包括前台、餐厅、客房服务等;景区,一线,包括售票、解说、接待服务等;景区,历史人文景区;景区,自然景区;旅游购物点,包括管理、采购、销售等;酒店,经济性酒店。

在问卷3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描述中,在上大学以前,您对旅游管理专业持什么态度?选C喜欢最多;您更喜欢旅游管理的那个方向?选B景区和C酒店的平分秋色,人数基本相同;您是否赞同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四个方向?选C赞同的最多;您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应该在何时开设?选B第二学期的最多;您认为本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各年课程数量设置是否合理?选C合理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数量如何?选C还可以的最多;您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如何?选B有点收获的最多;您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哪些方面改进?回答多是增加技能与就业培训,增加高级别实习、实践机会,增加接触面等等。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评价中,对理论课程专业课评价较好的分值较高,大多数同学认为非专业课一般。在实践课程评价中,认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非常重要,聘请政府旅游管理一线人员授课、聘请旅游企业一线人员授课较重要。

2.2存在的问题

在对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后,项目组成员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当中,通过调研发现了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陕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落后、实习面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松懈、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下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3建议与对策

3.1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3.1.1注重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可做到学生毕业后能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全对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1.2在师资队伍配置方面,增加实践能力强的老师。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有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施。

3.1.3选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型好的教材。选用教材要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注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选用教材要新,教材能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跟上时展的步伐。

3.1.4合理评价学生实践实习成绩。要鼓励学生爱实践、爱实习,就必须合理评价他们的实践实习成绩,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实习的激情。

3.2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及路径

3.2.1优秀的旅游人才需要良好的旅游教育。旅游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型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罗兹柏等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侧重理论和侧重操作都未免失之偏颇。不宜定位于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人才,因为高职教育只能培养具有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屑做基层工作,眼高手低。赵鹏等认为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罗兹柏等认为以一种新的视角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主干课、素质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等三大系列来设计。朱飞认为应建立公共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习与实践训练课程模块等五类课型体系,充分体现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择业方向明确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项目组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论证,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

3.2.2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身份问题,可以采取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辅导教师等方法进行。教学(讲座)题目应该和本科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其内容不但要涉及旅游实践方面的东西,更要设计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及素质要求等方面,以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能尽可能的往就业方面靠,以扩大就业面。教学课程课时设置以合理为好,切忌太多,过于频繁,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过少,一学期最多不超过五次,最少不少于2次,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可以采取先讲座、后提问,再讨论的模式,也可以先座谈、讨论再讲座的模式,教学地点以学校为主,在学校有利于学生安全,也可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现场讲解、现场讨论,现场与员工互动的方式,这样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入了解,其中至少有一次在外部现场讲解学习,在费用核算方面,应坚持长期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根据时间、出行情况予以计算,在这一年中,聘请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从不计较劳务费、出行补助费等等,和他们交谈中,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作用和名声,这样的话可采取聘请其为本校兼职教授、辅导老师、兼职合作研究员等来满足其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又可以扩大自己学校的声誉,另外也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就业机会。

3.2.3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参与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旅游一线人员的学历最好为本科以上。项目组成员在2011-2013两年期间,进行的十余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3人为硕士,6人为本科,4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从调研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授课效果非常好,知识背景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当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授课效果更好一些。

3.2.4聘请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一线从业人员的职业情况。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聘请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来看,以旅游业三大主力行业酒店业、旅行社业、交通业为最好。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一线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随着长期的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旅游管理教学需要,如果在聘任一线从业人员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在聘请人员中选择优秀的授课人才,将他们起来,建立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的专家库,那是最好不过的。

3.2.5校内校外授课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校内老师理论知识丰富,校外老师一直在旅游一线工作,实践操作经验多、技能熟练,一线旅游从业人员来校授课时,如有本校专业课的老师参加,如果能做到本校专业课老师提前与一线老师就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这种组合和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3.2.6前往一线参观学习、企业听课。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一线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听课等实践教学模式是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基本经营范畴、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规章与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旅游企业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样的要求、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对自己的实践薄弱环节有了一定的掌握,帮助学生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学生参观学习时所看到的旅游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饱满昂扬的精神面貌、恰当合理的目标和追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优良素质等,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3.2.7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3.2.8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2.9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高职餐饮管理与服务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系列讲座。

4结语

本文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尚需完善,尚未提出更详尽的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路径、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计划,在聘请一线人员分布情况及授课题目设计方面也不尽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著.刘吉力莉译.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现代観光総论[m].东京:株式会社学文社,2008.142.

[3]邵琪伟.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R].2006-3-29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J].旅游学刊,2001,(1).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J].2003.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4(6).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3

一、实践课程的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高校几乎都有旅游实践课的安排,但是实践课的安排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课占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比例一般偏低。现在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基础课约30%,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重课堂理论的讲授轻实践教学,这与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不相适应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应当提高旅游实践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2、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旅游管理的专业指向性,旅游实践一般应安排在酒店、旅行社和景点。而大多数的高校往往把实践场所定在星级酒店而很少涉及旅行社和旅游景点。星级酒店接受能力强,便于集中统一的管理而旅行社和旅游景点往往要安排好几家,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高校往往不安排旅行社,把所有实习的学生都安排到星级宾馆。学生想去旅行社或景点实习的愿望无法实现,学生在旅行社方面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强制性的实习安排会使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乐趣,对于我们培养优秀的,素质全面的旅游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旅游实践的安排有运用多种形式,全面系统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训练。

3、校内实训室的管理不规范。有的高校没有旅游实训室,有的高校有实训室但没有责任人进行管理,物品不能及时更新与补充,不能及时的清洁与整理。有的高校实训室建立起来以后用过一两次就荒废了,变成了堆放物品的仓库。当专业课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实训时,看到里面杂乱无章,到处都是灰尘就放弃了。因此实训室必须要规范化的建立,有序的管理,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物品设备。

二、实践师资的配备

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要求不相一致。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旅游专业总体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前些年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时,担任该学科教学的有许多是外系的的兼职老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专门旅游实践指导老师在一些高校还不具备。民办高校的师资更让人担忧,民办高校这几年招生压力大,生源不足,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一个教师但任好几门课程,根本没有精力很好的安排策划学生的课外实践。另外,高校教师往往是从高校出来直接进高校,没有在旅游部门工作过,缺乏组织旅游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在招聘应聘任专业的旅游管理专职教师,且专门配备有在旅游部门工作经历的旅游实践指导老师,并定期安排老师到旅游企业锻炼交流。

三、实践的过程环节

1、高校对旅游实践课程的支持不到位。旅游专业学生外出实习工作量大、复杂、风险性强、资金花费较高,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怕担风险;一些实习指导老师也不愿带学生外出,因为校外实践比在课堂上教学要花费的精力要多。课堂授课是绝对代替不了校外实践的,高校以及教师应加深对旅游实践的认识,积极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2、校企合作的实践培养模式运行不规范。校企合作是旅游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企业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但在具体运行中有如下问题:其一、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前。以酒店为例,酒店总是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在旺季时要求学生去实习而不注意结合高校对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合作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对学生的培养。其二、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踪指导不到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作岗位不满意、老员工态度不好、坚持不下来等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的实习很难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可能会给企业和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高校要派出专门的旅游实践指导教师入驻实习单位及时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3、学生对旅游实践认识不清。他们把去酒店实践当成卖苦力,把去景点实践当成旅游。学生认为不上大学一样可以在酒店做服务员,而且实习期间的工资还没有酒店一般的服务员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把酒店当成自己学习的场所,没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自己专业学习的一个环节,酒店的阶段性的实习对自己下一步的专业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去景点实习沉浸于美景好和奇当中,不听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忘记了自己的实习任务。因此需要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之前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实践,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的后续指导环节

1、实践结束之后很多学生很难回归课堂。学生实践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实践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没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实习结束之后,回到课堂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大多数学生实习之后不想再回到课堂,认为自己所应该掌握的技能都掌握好了,操作熟练了。这时候专业课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调整,强调实习基本上是对本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引导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旅游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旅游培养出一批素质高、技能强硬的旅游经营和管理人才。学校要强化办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向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人才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增加了高职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在高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实践的需求

面对旅游专业的独特性,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分为认知实习、校外实习以及校内实训三个方面。旅游专业涉及不同的工作岗位(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工作岗位),所以在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注意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有差别的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的比例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对于高职旅游专业而言,其实践操作性更强,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不管是偏向于旅行社专业还是酒店专业的课程,实践课的比例都应该超过理论课。

3.没有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统一的规范

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大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在组织过程中缺乏系统,在实践之前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动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工作和心理动态,在实践完成后不能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效果的总结,导致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旅游教育实践体系中的重点工作

高职旅游教育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一个适合本校发展的旅游教育实践体系,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旅游教育要根据旅游工作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在进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1)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自控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在高职旅游教育实践中,学校要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加强适应性教学,要以实践内容以及实践方法为主线,制定一个基本实践、实际经历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计划,重点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装换,实现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3)加快校企结合的实践计划的进行,把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进入合作的企业进行实习,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又可以完善教学实践体系。

2.加强实践指导老师的师资建设,确立实践教学的专业实施方案

旅游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历,实践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1)学校应该加强老师的实践经验,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培训,鼓励老师在业余时间去相关单位挂职,探索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鼓励老师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在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同时成为一个专家型的名师。

(2)不定时邀请旅游行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开阔老师的视野;根据实践课程的教学需要,利用学校的优势吸引专家教授来学校工作,让他们为学生讲授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经验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专业教育。

(3)加强教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假期旅游,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旅游者的经历后,评价自己经历的各种旅游服务工作,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

3.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以实习报告和综合测试的形式形成实践教学的考核

(1)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在参加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要分派专业的教师在实训实习阶段全程陪同,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工作随时进行评价和引导,注重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报告的完整性。

(2)在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实习后,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测试,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根据经验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进,让学生进行多岗位的交替实习。

4.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

(1)在学生的实践教学告一段落后,寻求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讨论和总结,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适时地引导和指正,进行实践的学生是交流的主体。

(2)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总结讨论的结果,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

高职旅游教育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方式,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挑战,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对旅游教育的实践体系进行探索和改革,才能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实践体系,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家明,李扬林.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0,(04).

[2]徐端娥,蒋丰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消费导刊,2008,(17).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   旅游教育   实训   培养模式 

        1.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到1.2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1.3%,新增就业50万人,通过发展旅游中国已经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脱贫。到2010年初,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已达到7600万人,另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达到1亿人左右。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吸纳就业的最主要行业之一。这其中,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对旅游业产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巨大的旅游市场驱动力也在促使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852所,在校生498,379人,比2008年增加58,341人,增幅为13.2%。尽管旅游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却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旅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非常低,即使已经进入旅游行业,其流失率也较高,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旅游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院校也都大致按照这一模式安排教学活动。事实上,这一模式对某些专业具有一定得适应性,但对以“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身份存在的旅游管理来说,就显出诸多弊端。首先,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时较为模糊,这一点在旅游人才结构中尤为显著,突出表现在多数旅游院校所设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导游,培养目标大体一致,旅游企业所急需的营销人才、景区规划管理人才、电子商务网络人才、旅游财会人才、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高级导游人才等旅游主体人才较为紧缺。从课程设置上看,内容涉及与工商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面面俱到,但无形中却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模糊,学生所需要的旅游行业知识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针对性,旅游教育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下降。这与我国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明显错位,如高尔夫球场管理这一领域的行业特征非常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而以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管理水平上都难以胜任。

        1.2中国旅游教育体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中国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开设旅游管理等专业的院校急剧增加,也必然要求旅游教育必须紧贴旅游行业需求。但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总体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或精英教育模式,在选拔学生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分数,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为导致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在旅游教育的管理体制上尚没有建立起“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精干高效”的宏观调控的职能体系,造成了在申办专业审定上把关不严。其直接后果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了广收薄种的旅游教育布局,严重的束缚了规模效益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学、教学体制陈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产生。

         另一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建设经费匮乏成为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致使学科发展在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实训环节缺失,培养的人才难以与市场牵手。

        1.3师资与教材建设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师资是影响旅游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旅游专业师资紧缺,多数教师是由管理类、经济类、地理类等相关学科转行而来,缺乏旅游管理的系统教育,更没有旅游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授课时多为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研究与旅游实践紧密联系。

         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滞后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纵观我国旅游教材的编写状况,内容雷同甚至抄袭现象明显,理论性较强,实践内容较少,缺乏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教材更少。

        2.国外旅游教育总体特点

            纵观欧美这些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的旅游教育体系,不难发现,由于不同国家的旅游发展历程不同,旅游经济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存在较大差异,致使在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总体上都呈现出以下特点:

        2.1注重学生兴趣和行业需求

         在学生入学上,国外一般采取较为灵活的入学方式,主要通过本人申请和院校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院校在招生时强调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意愿和兴趣,确保递交旅游相关专业入学申请书并参加面试的多为对该专业兴趣较大、愿意从事该行业的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对本行业缺乏兴趣或信心不足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在面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面试人员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的考核,确保了这些人员毕业时的高就业率。

         在专业设置上,国外特别是欧美这些旅游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紧贴旅游行业需求,及时根据旅游市场发展动向,依托旅游行业增长点或行业热点整合教育资源,增设专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课程安排上,灵活性较强。以美国为例,美国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学院分权制,因此各级各类院校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进行独立的课程安排,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完全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需求。这种灵活的机制使得美国多数院校能针对旅游行业的需求状况,开设相关课程,如针对旅游行业人才供过于求的现状开设创业学,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了就业渠道。而旅游教育较为发达的澳大利亚,其课程安排都是根据旅游行业、企业的要求,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研究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并随着旅游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2.2注重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各国对旅游业的重视力度也在逐渐加强。这其中,政府和行业协会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来保障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落实,并积极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促进旅游人才质量的提高;行业协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代表澳大利亚旅游企业的最高行业协会——澳大利亚旅游理事会、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瑞士的饭店协会及美国的饭店业协会(ah&la)等组织,这些组织在旅游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院校紧密协作,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共同推动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2.3重视实训教学环节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操作性要求极高。加之国外旅游教育大多来源于职业教育,因此,对实训教学极为重视。

         在课程上国外旅游院校多安排大量具备实用操作性的实践课,包括烹饪、调酒、酒店接待、俱乐部和、餐厅管理或会议运作等内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时间长短不一的实习。如美国在三年制的本科学习中,在一、二、三年级分别安排为期9周、8周、16周的入门级实习、企业认识实习和管理级实习,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对旅游企业的认识,并直接参与到旅游企业的管理,获得实践工作经验。瑞士则采用店校合一、以店育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理论学习后,到酒店进行三个学期的带薪实习,专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以旅游企业运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主选题,亲自调查,并运用职业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演讲和实验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研究的结果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3.国外旅游教育经验给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是当今世界旅游接待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对解决我国在旅游教育发展中的瓶颈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3.1依据市场需求细化培养目标

         要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培养目标大体相同,定位基本为“复合型人才”,目的是培养既能做导游员,又能做管理人员,还能进行旅游市场营销,更能从事服务接待工作的人才,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往往顾此失彼,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成为我国旅游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必须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紧扣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依托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走多元化道路,实时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专业化。可将旅游管理专业分为导游、游客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会议与活动管理、运作管理、团队领队、散客旅游营销等方向,将酒店管理专业细化为烹饪管理、餐厅服务管理、酒店设施管理和客房管理等方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防止“四不像人才”的出现。

       3.2优化课程体系

         纵观国外的课程体系,不难发现,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因此,其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内容针对性较为突出。如澳大利亚的烹饪管理类课程包括饮食、文化和餐饮、营养、烹饪艺术、后勤采购、美食学、厨房管理、风险管理、策略领导和管理等课程,主要学习与烹饪直接相关的管理内容[5]。再如美国德洲大学的游憩公园与旅游学系的本科专业课程在不同学期的安排各有侧重,在第一、二学期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课程有公园与旅游运营、游憩与公园概论、旅游基础、游憩与公园基础等;第三学年侧重于游憩研究与分析、游憩资源机构管理、公园与多样化人群、原野地区游憩管理、闲暇与户外游憩、游憩与旅游活动组织、环境解说法、旅游研究等以游憩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四学年主要进行专题研究,内容涉及不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保护、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的研究。与之对照,我国的课程体系就显得过于宽泛,多数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大同小异,多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等基础课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必须科学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人才市场未来需求变化,根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写高质量的地方性、专业性教材,优化课程体系。实行“通识+专业+实践(校内校外)”的模块化教学,压缩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增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种类,延长实践课时。在课程的安排中,要注意课程设置的梯度、层次之分,在一年级应以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为主,奠定理论基础;二年级细化、深化专业方向课;三年级加强现代科技如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分析等的应用性教学,并设置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研,对新兴热点做深入剖析,为学生积累实战经验;四年级为专业实习。通过课程的逐步深入,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3.3重视实训环节建设

            实训环节的建设除了上述课程安排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校内资源,设立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餐厅等在内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训练环境,增加操作技能。如可以利用校内宾馆、餐厅作为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专人指导。二是旅游院校与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联系,走校企结合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最鲜明的办学特色。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旅游专业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旅游教师队伍。由于旅游教育发达的国家多以培养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其对教师的任用资格有严格的规定,除学历要求外,专职教师必须有4~5年的实践经验或行业经历,必须有技能等级证书。这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技能。而我国目前旅游高等院校的教师普遍是理论知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行业实际操作经验,由此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对此,旅游院校应该有计划的安排现有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通过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此外,聘请相关旅游企业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并定期安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做讲座,以此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3.5发展行业协会

            如上所述,行业协会在欧美的旅游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市场整顿、专题调研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已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还没有参与到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此,我国应该借鉴旅游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积极发展行业协会,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实现校企合作,促进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杰利.浅谈旅游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广西轻工业,2009,(9):198-199.

【2】 刘名俭,毕斗斗.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9(5):9-12.

【3】何佳梅.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刍议[j].旅游学刊,2008,23(1):7.

【4】王厦,戴洋.中美旅游教育比较及其对我国旅游教育改革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6):51-52.

【5】沃斌峰.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科技信息,2007(22):30-31.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6

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目前,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区域分布广泛,层次结构趋于合理,专业建设逐步加强,教学科研步入正规,办学形式走向多元化。

(一)整体规模迅速扩张,单体规模稳定发展

从2000年开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762所,与上年相比增加了69所,增长率为10%;在校生3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万人,增幅达17.1%;旅游专业教师1.7万人。校均在校生474人,校均旅游专业教师22人。校均在校生数和校均专业教师数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8.6%和2.1%。旅游高等院校数与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2000年的3.02倍和4.91倍,见表1。旅游教育已成为我国院校教育体系中最热门、也是发展最快的专业教育之一。同时,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教育已逐渐由外延模式向内涵模式发展,单体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多。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在校人数的增长幅度为39.0%,大于整体院校数量增长幅度的22.9%,校均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见图1。可以看出,在旅游高等院校整体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单体规模也逐步扩大,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

(二)地区分布合理

我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区域分布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即旅游热点地区规模大、数量多,旅游“温”、“冷”点地区规模小、数量少。见表2。2006年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市)共拥有323所旅游高等院校,占全国的42.4%;在校生18.9万人,占全国的52.3%;专业教师7525人,占全国的44.6%;在校生均数为584人,师生比为1︰25。中部地区8个省共拥有260所旅游高校,占全国的34.1%;在校生8.6万人,占全国的23.7%;专业教师4353人,占全国的25.8%;在校生均数为329人,师生比为1︰20。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共有旅游高等院校179所,占全国的23.5%;在校生8.7万人,占全国的24.0%;专业教师数4900人,占全国的29.6%;在校生均数为485人,师生比为1︰17。

(三)层次结构完备

随着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教育的层次结构总体趋于完备。20世纪80年代,旅游教育主要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只有少数大学提供研究生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得到迅速改变。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涵盖了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三个层次。截止2006年底,在全国762所旅游高校中,开展旅游博士研究生教育(含二级学科下方向)的院校为46所,占总数的5.7%;开展旅游硕士研究生教育(含二级学科方向)全国除、青海两省以外,共计110所院校,占总数的15.7%;开设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超过392所,占总数的30%;开设旅游专业高职院校近400所,占总数的近70%。高、中、低各个教育层次由少到多形成一种较为完备的“金字塔”形结构。

(四)专业建设逐步加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旅游高校开设与旅游有关的专业近30门,几乎涉及到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体系。研究生层次除大多数为旅游管理外,其余多依存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地质学、生态学等专业之下。具体研究方向除涉及到传统的如旅游经济、旅游市场、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旅游影响、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外,还涉及到近年来出现的如电子商务、会展管理、休闲娱乐管理、目的地管理、度假管理等新兴业态。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家旅游局还同各旅游院校一起,通过院校评估、制定教学计划、修订统编教材等方式加强旅游专业建设,这对促进旅游专业的规范化,带来一定的效果。此外,国家旅游局有关部门还制定了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及时地引进国外的最新教材和参考资料,形成了旅游教育有计划、有纲法、有教材的正常秩序。

(五)教学科研步入正规

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需求,各旅游院校都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予以变革。这对旅游学科的建设性研究,特别是对旅游学科体系建立和主干课程的确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各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院校之间交流、研讨、观摩、合作等的大力开展,使得多数旅游院校在旅游专业发展走势,旅游科研及如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还有许多旅游院校已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大大促进了院校科研水平的提高,调动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在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方面,大多数院校也建立了校内实验设施,主要有模拟客房、模拟餐厅、酒吧和模拟导游实验室,使学生能在校内演练,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六)办学形式多元化状况初显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旅游人才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旅游院校已经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除政府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民办学校及私有业主,甚至国外资本开始关注并投资旅游院校教育。二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出现企业或研究部门办学、校校结合办学、校企结合办学、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对接办学等模式。三是培养目标多元化,既培养管理型、研究型人才,也培养服务型、操作型人才。社会各界兴办旅游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在整体上促进了旅游院校的多元化发展。

二、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

在旅游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中的通病,有的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中的特病。追溯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品牌旅游院校

目前,我国的旅游院校状况繁复。有的是独立建制,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有的是依托高校的二级学院,如我国各类大学的旅游或相关学院;有的是二级学院下设的旅游系,如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也有二级学院与独立建制相结合的,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故而,我国缺乏具有重大影响及一定品牌的旅游院校。虽出现了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以旅游专业为主的高等旅游院校,但是目前尚未真正形成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和美国康乃尔大学旅游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国内外业界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二)人才培养模糊

近七年来,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增加很快,但许多办学者对行业及其需求研究不深透,盲目地“跟风”“、攀升”。因此,出现研究生教育“单一化”、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的现象。一是旅游研究生教育“单一化”问题。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旅游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有两种导向:学术导向和职业导向。从行业的特点看,旅游研究生教育应以职业导向为主,可是目前我国旅游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学术导向性为主的,职业导向的几乎没有。不能与行业实践结合,不仅使学术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深度不够,而且使整个旅游理论研究和旅游实践相脱节。这种现象虽与我国旅游企业用工制度、就业理念有一定的关系,但研究生的学术导向教育是其根本原因,学非所用、校企脱离造成研究生教育走向误区。二是旅游本科教育“理论化”问题。高等教育要加强理论素养的训练是必要的,但旅游专业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旅游本科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的实践,不能脱离实践空谈理论。这就要求旅游高校多聘请具有一定理论、但主要从事行业实践的人士进入教学环节,并进行不拘一格的教学。可是,目前我国进行的教育评估体系,虽然促进了旅游教育的规范化,但同时也使旅游教育走向了僵硬化,多样化的教学难以开展,不利于旅游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旅游专科教育“本科化”问题。专科教育应按行业岗位要求设置,但我国专科教育却是移植本科教学方式,使专科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不受行业欢迎。另外,不从行业特点考虑人才的培养,而普遍认为本科一定优于高职,这也促使许多高职院校努力为升格为本科院校而努力,也使高职教学方式本科化等。办学层次盲目提高,从人才适销的要求看,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更多浪费。这些都使得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糊。

(三)学科地位不科学

迄今为止,旅游学的理论基础还未能建立起来。所以,旅游专业在我国学科体系中没有一个合适的地位,教育部将旅游学科与科研置于工商管理之下,这既不符合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客观反映旅游学科是多学科、跨学科的性质和交叉性、多维度的特点,不利于旅游教育与科研的发展。学科地位问题带来了旅游科研的滞后和旅游教育科研的“冷清”。如长期以来旅游学科缺乏省、部级课题基金和奖项,旅游院校教师只能从其他学科基金中申报有限的旅游研究课题,再如缺乏权威性、高层次的旅游学术专业刊物。这些问题对于旅游院校而言都是关系到师资水平、资金投入、院校评估与专业排名、办学层次与质量、引进与留住人才等院校发展的大事。

(四)师资力量薄弱及教材建设滞后

教育部规定我国高校师生比例是1︰18。然而,据分析,我国旅游高校师生比为1︰21,东部地区师生比则高达1︰25,这说明在总量上旅游高校教师的严重缺乏。此外,我国多数高校旅游教师的办公场所、设备都是问题,众多的旅游教师拥挤于一个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之中。这些都已成为制约我国旅游教育质量的瓶颈。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快,所以旅游专业教师多由外语、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等学科转行而来,专业教师既缺乏系统的理论根底,又缺乏一定行业实践的磨练和先进知识的更新。另外,旅游院校还存在专业教师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并有“因人设课”、“照本宣科”等现象,不能真正地从培养旅游人才的角度出发制订完备的教学计划。在旅游教材建设方面,相当多的旅游专业教材是各相关专业母体延伸的“堆砌物”,内容重叠、分散、空洞和陈旧,普遍存在着编的多、写的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性的多、操作性的少,继承的多、创新的少等现象。有些教材尽管称之为第三代或第四代教材,其实体例、内容和第一代、第二代教材没有什么实质差异,既没有理论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没有充分反映近年来旅游实践的创新。可以说,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至今还没有一套结构合理、内容精辟、信息前沿、案例丰富的旅游专业教材。

(五)校企关系不够紧密,产学研结合仍待提高

由于旅游人才所从事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旅游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度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效果。从目前状况看,虽然部分旅游高校承担了一批旅游研究项目和课题,也建立了一批学生实习基地。但旅游高校产学研结合度仍然不高,没有与旅游企业、旅游科研机构、旅游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社会单元组成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的旅游教育网络体系,没有形成与旅游产业在信息情报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规格信息反馈、教师学习实习基地建立等方面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六)旅游高等教育行业实习薄弱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是与职业对接的重要环节,而高校实习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这是由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导致的。一方面有些高校是按照教育部“一刀切”的课时规定完成课堂教学计划,实习时间仅安排2~3个月,而星级饭店的业务运行特点是要求实习不低于半年;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把实习生作为降低成本的方式,没有规范的实习计划,实习变成了服务性岗位劳动,这样实习后的正式合同签订越来越少。大多数实习生毕业后不愿在实习单位就业,这样的高校实习形同虚设。

(七)旅游教育界缺乏行业平台

旅游人才信息不对称,缺少对接渠道是人才供需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旅游专业行业就业率不高,这既有不愿去旅游企业的问题,也有找不到旅游企业的问题。许多旅游院校解决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主要依靠领导动用包括私人关系在内的一切方法联系用人单位。供需方之间始终缺少一个便捷可靠的行业对接平台。同时在校企合作、交流行业信息、产学研结合、人才市场、教学科研等方面更是苦于渠道不畅,相当一部分旅游高校与旅游行业处于“背靠背”的发展状况。因此,旅游教育发展至今,越来越迫切需要一个共同的行业平台。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职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旅游院校系、专业138家,在校生2万多人,这些院校遍布于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为多部门、多需求的旅游人才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面对不断扩大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业,我们的旅游教育在内容、目标、方式、方法、结构、层次等方面都已明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旅游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高分低能及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这无疑向我们的旅游教育长期忽视旅游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敲响了警钟。因此,高等旅游教育应从中吸取教训,把培养精通业务和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并重,以适应市场需求。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看,大多属于表面现象的研究,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求角度出发,没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紧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趋势分析

从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上看,随着高校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择校学习时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渴望在校的五年内学到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办学角度而言,突出实践教学也是职业学校特色办校的主要方法。在未来十年,旅游业将在每25秒创造一个新的工作机会,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中国将需要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2]

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为了毕业生能真正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强。[3]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配置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餐厅、客房、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室……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技能训练。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已有的资源。学校宾馆、会议室等设施都可以成为学生应用知识的场所。最后,充分发掘旅游专业学生的优势,组建模特队、礼仪队,在学校的一些重要场合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走出校园,充分展示本校旅游专业学生的风采和学校的教学实力。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习提供真实战场

校内实训虽然是按照实际工作规范要求进行,但它还是一种静态的操作规程,与实际工作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为解决此类问题,应实行校企结合的方式。学校应注重加强与区内外有关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旅行社课余实习由于旅行社具有容纳人数少,无法解决食宿等缺点,所以很难进行异地集体实习,我们应尽量利用本地的旅行社资源,使学生了解旅行社的组织构成和运行机制。

宾馆酒店顶岗实习宾馆酒店能够容纳大批学生,且提供食宿,因此尽量进行长线集体实习,选择区内外知名宾馆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校与实训单位应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学校与实训单位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并与实训单位商定学生轮岗实训的时间和方式,使学生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锻炼。学生的顶岗实训是校内的任何实训都无法替代的。在实训中,学生不仅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1]

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各旅游高等院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要从确定实习人员、确定实习地点、委派实习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动员、发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联合制定实习培训计划、实习带队指导教师现场讲解、中期总结考核、学校、学生及企业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总结与讲评、实结等环节进行全程、全面和全员的控制与管理,以取得最佳效果,使教学走上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子。

(三)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作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第一学年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如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在此阶段,实践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旅游实践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实习,学生应在两个方面获得提高:一是对如何进行旅游线路设计和如何提供导游服务有全面了解;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规划有深切体会,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实习时间订为三周:第一周为准备阶段,第二周是野外考察阶段,第三周为总结、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阶段。改变以往只注重实地考察环节的做法,加强实习准备和实习报告两大环节。花35个学时准备与实习地点有关的旅游信息,使野外实习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更强。实习报告增加答辩内容,可使学生把实习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强化实地考察前、后两环节的工作,并创建学生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可使野外实习质量获得较大的提高。

(四)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办学,高职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肯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他们必须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走出去,是指全体师生深入旅游行业,参与旅游实践,运用旅游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社会实践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参观几个著名的旅游企业,了解旅游企业运转情况,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社会单位、社区服务,为他们进行旅游路线设计,导游讲解等,走出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炼了其意志,更主要的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进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旅游行业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资深出国领队或职员等来校作报告、讲课、座谈、讨论等等,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现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介绍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旅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让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从优秀旅游业人员的身上去学习,感悟一些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自觉注意自身职业素的培养。[5]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领导高度重视,企业积极参与,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9页

[2]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江汉大学学报,2005,(6).第87-90页

[3]崔斌.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13卷3期.第64-65页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企业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2-0108-03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四年本科制为主,不仅仅需要培养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更需要培养适应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主要涉及三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旅游企业、高校,由于学生的诉求、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学校的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造成实习效率低下,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影响实习的执行以及违背了专业培养优质人才的初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解决之路。

一、研究综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由于旅游管理教学实习的实践已有较长时间,传统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普适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实习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的反思,寻求在多元化时代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并兼顾企业管理实践的专业实习模式改革思路和创新。如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关联度。韦小良(2002)则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涉及实习模式、实习指导等几方面的内容。侯国林(2004)则反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常见的三种实习模式,提出校企一体化、“3+1”等几种有助于推动有效实习的新模式。另外,来逢波、张明(2007),冀东怡(2008),张鹏(2010),胡文君(2011),朱丽(2012)等也分别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多以描述性论证为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从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取到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促成有效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的选取来说,现在的教学实践大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立体实习基地网络,建设优质实习方案。罗清德(2003,2010),张景群(2003),肖华(2012),常露(2012),张青、袁宇杰(2012)等分别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建设措施、基地管理等方面论述实习基地的选址和管理等问题。就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而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项目的设计(朱琳、汪海,2012)、实习教学考核体系建设(董志文、董效臣,2005)、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谌世龙、黄国良,2004)等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分析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

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

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

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

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三、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

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对企业这三方利益相关者的任意一方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密切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及实习生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水平,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富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消极心理实证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4):89-94.

[2]陈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1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1.2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我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并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就业上的乐观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旅游院校办学目标尚不明确,如本科旅游教育到底是培养基层管理人才还是培养中高层管理人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理论型人才。层次定位尚不清晰,造成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高职化现象。

2.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较少

旅游教育已具有一定规模,教师队伍也日渐壮大。但毕竟发展起步晚,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其它相关专业转行而来,缺乏较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尤其缺乏实践经验。即使旅游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一方面无丰富的实践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功底也不够深厚。再者,旅游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投入较少,教学设施和教材陈旧,这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

2.3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旅游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在旅游教育过程中,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旅游类课程极不成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效用;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践课中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选修课和拓展知识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流于形式。并且大部分教学只是偏重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适应新世纪旅游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

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专业课教师毕业后即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行业工作经历或业务背景,在短时间内难以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在具体操作时,一方面可以邀请旅游行业管理或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师和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是鼓励教师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选派教师到一些优秀旅游企业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3.2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用制度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践环节针对目前大学生拈轻怕重、眼高手低、不能吃苦耐劳,每到实习时间,总是找各种理由不认真完成实习任务的现状,学校要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从确定实习地点,指派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动员、下达实习指导书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训导计划、中期总结考核、企校座谈、综合实习评估、实习论文撰写与讲评、实结等环节,实行全程、全员、全面的控制与管理。应根据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行业的特点分别制定实习条例、实习评估体系、实习指导书等文件,把学生的实习成绩作为该门课程是否能通过的一个重要方面。

3.3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

按少而精的原则对实习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精选;抛弃旧知识,增加新知识,介绍新的学术观点;改变纯理论的学习,加强实践环节。就拿导游业务这门课程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讲得再多,学生若不多到实践中去领会,其效果可能还是事倍功半。建议象这样的课程,实践课时可以达到总课时的1/2,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接触实践,较为深入地了解导游工作,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此外,实践教学要及时反应行业需求。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不断产生新的行业需求和标准,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随时注意行业最新市场需求,及时适当地调整课程模块,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上都要参照旅游行业最新相关标准,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合行业的需求。

4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实物操作能力的经营和管理人才。毕业生的去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质量,而教学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和用人单位的意向结合起来,又要适当高于他们的要求。如何做好这一点,必须坚持走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才行。

参考文献:

[1]王爽,吕迎春.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推进旅游转型;配合做好方岩景区村落搬迁改造,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开拓旅游内需市场”为活动载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旅游产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加快旅游产业化整合推动集约发展,实现旅游经济全面繁荣为目标,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旅游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目标要求

1、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局党员干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做到“五破五立”,即: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顾资源环境代价的思想,牢固树立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理念;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思想,牢固树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理念;破除因循守旧、小满则安、固步自封的思想,牢固树立开放创新、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理念;破除追求个人政绩、忽视群众利益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2、提高科学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科学规划能力、科学探索能力;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统筹兼顾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提高普通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3、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局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敢于负责、敢于面对矛盾和困难,切实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我市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着重破解如何配合做好方岩核心景区相关村庄搬迁中的难题;如何抓好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新产品开发建设,提升我市旅游吸引力的问题;如何开展旅游品牌推广,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问题。

4、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旅游发展机制。深入开展旅游管理体制的调研,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监督机制,包括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旅游管理部门工作考核机制、旅游企业扶持激励机制等,切实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方法步骤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2009年8月基本结束。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局机关全体党员都要参加到活动中来。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

(一)学习调研阶段(2009年4月底前基本完成),重点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找准问题。

1、思想发动。召开动员大会。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应军作动员报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具体的方法步骤。

2、学习培训。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网络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同志的重要论述以及有关学习材料,尤其要精读《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学习培训。

(1)局党组中心组集中开展专题学习交流。

(2)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3)邀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讲座。

(4)组织学习心得交流。

3、专题调研

(1)领导干部调研。每个班子成员要按照职责分工,围绕“遵循科学发展,打造商旅大市,振兴*旅游”的主题,带领有关科室或相关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开展调研工作,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要依据调研结果,重点梳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2)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旅游企业代表、资深旅游从业者以及关心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召开“促进旅游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对如何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进行研讨交流,听取他们对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建议。

(二)分析检查阶段(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重点是对照检查、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开展评议。

1、认真梳理存在问题。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局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旅游工作实际,重点排查在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设立建议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干部职工、社会各界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寻找存在问题和不足。

2、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局领导班子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排查问题,剖析原因,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局机关支部要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每个党员干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分析总结。

3、开展民主评议。局领导班子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和职工,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代表开展民主评议。根据评议意见,对领导班子分析总结报告作进一步修改。局党组的分析总结报告在向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作出报告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予以分开。

(三)整改落实阶段(2009年8月底前基本完成)。重点是制定措施、健全机制、落实整改。

1、制定整改方案。领导班子就分析总结报告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规定时限和责任,制定整改方案。党员干部要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集中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领导班子要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其他党员干部也要结合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一些涉及面广、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成立专项小组,上下联动,综合治理。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3、完善制度。局班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主要在旅游企业管理机制、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旅游扶持政策机制和旅游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具体的制度措施,力争在建立完善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导向、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4、总结测评。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局领导班子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总结报告。在此基础上,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采取书面问卷、座谈访谈、民意调查、集中评议等形式,分层面开展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