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实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23:14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1

(昆明铁路机械学校云南昆明650208)

摘要:围绕打造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培训平台,以昆明铁路机械学校与地铁公司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案例,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从总体设计、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同时对共建过程中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校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63-04

作者简介:段渝波(1970—),男,硕士,昆明铁路机械学校高级讲师,昆明市首席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也得以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昆明、苏州等近40个大中城市拥有或在建地铁。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这对各地铁道类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各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此外,对于地铁公司来说,通过员工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岗位技能训练,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能力,也是运营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因此,一方面,打造怎样的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以培养满足当地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轨道类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从轨道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属于特有工种,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建设上一次性投入大,而许多院校开办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时间较短,导致各校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乏、技术支持要求高、缺少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等问题。于是,大多数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来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校企合作共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为例,从技术方案、建设过程、资金筹措、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期望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昆明地铁运营人才需求对实训基地提出了迫切要求。昆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为187公里,首期工程于2010年5月全线开工建设,2012年6月昆明地铁6号线正式通车,2013年5月首期工程南段通车,北段也于2013年年底通车试运营。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配置60名工作人员和昆明地铁规划建设里程测算,近五年的人才需求总量逾万人,岗位涉及站务员、电客车司机、车辆、机电、供电、通信、信号、工务等运营和维修人员。随着昆明地铁运营线路的不断增加,员工亟须加强实践技能,这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是学校外贷项目的实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3年1月,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顺利完成招投标,学校将该项目三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的购置,主要购置列车模拟驾驶训练器、车站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oCC仿真培训系统、城轨车辆转向架模型和地铁车辆实训装置等教学实训设备。

三是新建教学楼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2012年7月,学校新建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学楼在规划设计时,提前将2000m2的主楼地下层按地铁车站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在教学楼施工过程中进行同步建设。其中,教学楼主楼大厅进入地下层设置了三个楼梯间,其中两个楼梯间各预留上、下扶梯的安装位置。地下层侧面设置与主干道相连的大门,方便后期教学设备的进出。另外,设计时按照实训基地建成后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了通风、照明和消防等因素。教学楼的前期设计和建成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场地保证。

四是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基地共建提供了有力保障。2009年9月,学校与昆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了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作随之启动。2011年以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在职前培训、人员招聘、师资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昆明地铁建设和运营的推进和发展,技术人员队伍日益壮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不断增大,学校轨道类专业办学规模也逐年扩大——现有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已不能满足技术培训和专业教学要求。因此,针对教学中和培训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公司和学校在双方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经多次协商确定校企合作共建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规划确定建设目标

自校企双方展开合作以来,学校和公司的领导、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多次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并于2011年9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面向昆明地铁,辐射西南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组建一个具备轨道交通地铁运营技术员工培训、专业实训教学和设备调试试验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基地可满足昆明轨道交通地铁运营和维修技术人员的职前与在职培训,可满足相关岗位的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要求,满足学校轨道类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轨道交通设备的调试与应用搭建试验平台,并为职业资格鉴定提供基础平台支持。

(二)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共赢

校企双方在前期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以“产权明晰、优势互补”为原则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并使用,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双方根据各自在场地、人员、技术、资金及设备方面的优势提供必要支持,建成后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其产权仍归属于投资方,双方享有共同的使用权,日常使用维护由学校和昆明地铁运营公司派驻管理人员共同负责。

(三)紧密合作制定总体方案与技术方案

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专业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铁公司以及部分铁道院校,从实训基地建设、设备组成、技术要求、教学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2011年10月,成立由调研组教师和昆明地铁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构成的项目组,就昆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昆明地铁实际情况,从满足轨道交通主要工种的技术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和相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角度,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完善,共同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详细规划和功能设计,最终确定了实训基地的总体方案:建立一个集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模拟车站,利用模拟设备搭建运营仿真平台,通过模拟设备和实物设备的组合达到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的岗位实训、考核、鉴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满足oCC调度、车站值班员、电客车司机、车站站务员、车站票务员、车站机电设备维护工、信号设备维护工、供电设备维护工、工务线路维护工及车辆检修工等运营和检修岗位培训需要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十个培训系统组成。

在完成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项目组制定了基地建设的技术方案,确定了设备构成和技术要求。调度、驾驶和车站作业作为地铁运营的核心岗位,与之对应的oCC调度仿真培训系统、车站作业仿真培训系统与地铁列车驾驶仿真器,通过构建“大三角”的互联关系,形成地铁运营综合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教员系统进行控制,教员系统既可对上述三个系统单独或并行控制,包括设定参与训练的系统种类及个数、运行线路、模拟驾驶以及各类故障和突发事件,还可监控训练过程。这项技术要求是技术方案中的核心,也是该实训基地的主要特色。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技术平台的大量现场实时数据,需要模拟设备提供,同时,线路设备、机电设备、信号设备、aFC设备、售检票软件系统又是模拟设备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采取学校采购搭建基础运营模拟平台,企业提供部分实物、声音广播文件、导向系统标识文件的方式进行共建。实现从功能表现上、使用硬软件条件、视听环境上与现场一致的实训场景。

1.学校资金筹措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设备具有技术要求高和设备价值大的特点,构建实训基地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是各地铁道院校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分担长效机制,是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解决中大型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前已述及,基地的一部分设备购置,以学校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购置教学实训设备项目的方式予以解决。

2.学校基础建设

学校通过预算项目完成地铁模拟车站的基础建设,包括铺设整体道床、道岔及转辙机,完成车站站台及站厅、车控室、编码室、客服中心、调度室、模拟驾驶室、车站值班员室、运转值班室、教学机房和教学观摩室等功能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实训基地的总用电负荷、配电柜的设置、接地、接零、绝缘等因素,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在学校基础建设中,充分考虑、灵活处理企业设备在实训基地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3.企业设备投入

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在实训基地共建基础上,提供全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半高安全门(含滑动门、固定门、应急门)、自动售票机、进出站闸机、人工售票Bom机、供电第三轨及相关供电基础设施、信号机、信标、轨旁计轴设备等信号基础设施设备,组建实训基地中票务培训系统、机电、供电、信号培训系统。在企业硬件安装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拟平台与现场真实设备的接口关系和实训工位的问题。通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完成了实训基地的第一期建设工作。

(五)共同参加建设,实现师资双向培训

项目组按照实训基地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教学楼地下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铁模拟车站的布局设计。按照设计要求,由地铁施工单位承建了轨道线路施工,设备提供方完成教学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技术设计和施工建设。

设备在安装调试前,学校、公司和生产商三方的人员(包括校方的城市轨道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地铁公司包括电客车司机、调度员、值班员、通信、信号、线路、供电、机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及培训师;生产商的技术工程师)就实训基地设备的调试要求,结合技术方案,再次进行了讨论和明确,然后开始设备安装调试。

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由地铁公司电客车司机、车辆、站务员、票务员、机电、电环调、行调、通信、信号、工务、供电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的项目验收组,以两次综合演练的方式对全部设备进行验收。演练过程全部由公司技术人员及对应的在职在岗骨干员工操作,学校专业教师全程分岗位参与。演练结束后,三方人员对综合演练进行总结,公司技术人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不足,通过书面和图片形式就运行图、atS操作、调度电话、SCaDa、车辆、车站Hmi、信号楼Hmi、车辆段Hmi等八个方面七十余个问题向生产商进行了反馈,生产商随后进行了整改和完善。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如图1所示。

通过全程参与基础建设、设备调试和综合演练,不仅完成了设备调试和验收,同时也使专业教师和公司培训师尽快地熟悉了实训设备的操作,有效缩短了教师的设备使用培训周期,达到了公司培训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双向培训的目的。

(六)共用共管,有效发挥基地的作用

建成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搭建了一个城轨运营的综合培训系统,其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数量较大,使用工种多、层次不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在建设初期成立了由学校四名专业教师与昆明地铁公司的一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设备管理维护团队,在设备安装调试期间全程参与,同时将负责实训基地运行后的管理和设备维护。该团队从设备的日常维护、使用管理、故障申报等环节初步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办法,保障实训基地今后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基地在地铁员工培训和专业教学中的支撑作用,为后期的共用共管并形成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7月,该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初步完成建设,从设备配置和综合演练的情况来看,实训基地可达到提供轨道交通相关工种每年不少于20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同时为学校轨道类专业教学提供6个专业约200个工位的实训规模。截至2014年底,在实训基地已完成四期、6个岗位共计1250余人的技能鉴定,有力地保障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后期将围绕实训基地这个技术培训平台,由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培训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各岗位实训课程,进一步完善各工种联合演练实训项目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以企业自身发展和学校办学需求为切入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主线,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构建了一个符合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术平台,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隋明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黄深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思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培训行业联合企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F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47-02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热潮。按照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的标准,目前全国有近50个城市具备了建设地铁的需求和条件。截至2009年底,国务院已批和即将批复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共涉及28个城市,预计到2016年,我国将建成轨道交通线路93条,总建设里程为2700多公里,投资规模达到上万亿元。城市轨道将成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中最重要的角色,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超常规发展,给各城市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城市轨道建设者和运营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突出反映在“人”的问题上,人才培养的难题正在成为影响城市轨道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因此,快速培养一批城轨管理、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轨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难题

我国城市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然而受制于人才成长的周期性长、资源稀缺等客观现实,我国城轨行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难题。

(一)人才培养需求与培训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培训规模庞大。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约1500公里,每年开通约300公里,需要新员工约18000人。这些新员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才能上岗以满足新线开通的需求。仅就这批人员而言,我国城市轨道的新员工技能培训总量达到1200万人*天,如再加上老员工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展在岗技能培训。我国城市轨道线网超常规的发展带来培训量大规模的增加。

培训资源稀缺。与学校教育有所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实践特点,决定了它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借助大量的培训设备、现场实践和跟岗作业等资源和手段。由于大部分城市地铁处于规划和建设时期,各项培训资源都在储备阶段,培训资源严重缺乏,新建城市地铁不得不依赖北京、上海、广州等企业的培训资源,而成熟企业也面临培训设施不足、培训设备陈旧、培训资源超负荷使用等困难,培训设备设施的匮乏阻碍了地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培训方式陈旧的矛盾日益突出

培训质量要求高。培训质量的高低、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表现为员工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处理故障的能力,这决定新线开通运营水平。随着轨道交通线网不断拓展,新技术、新工艺广泛使用,各城市对新线开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培训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强员工理论培训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突发故障能力的培训。

传统培训方式的弊端。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以知识发展为导向,重视人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面对全国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设备设施、技术工艺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培训方式、实施方法和运作模式难以满足城轨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培训体制已无法有效支撑城轨行业人才发展战略。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城轨人才培训标准,导致不同城轨企业培养出来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新线的开通运营。

(三)人才培养速度与培训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培训时间十分紧迫。各城市新建城市轨道高速度和高密度的开通,要求人员培养时间越来越短,而传统的人才培养周期都比较长,以客车司机为例,过去培养一个司机,至少需要1年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时间紧、任务重成为各新建城轨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培训能力不足。培训能力主要包括教授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指针对学员需要提升的技能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并能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授课或辅导,有效地快速地提升学员的技能。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培训能力与培训需要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是城市轨道交通处于规划和建设期,基本没有具有现场实操经验的培训讲师;二是对于一个合格培训讲师来说,需要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但是由于城市轨道建设和开通运营的压力,导致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没有精力专门沉淀专业知识,从事培训讲师或专业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

二、解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才培养难题的主要途径

(一)企业加大自主培养人才的力度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各企业均高度重视培训,不断地加强培训的力度和强度,在师资培养、经费等资源上都大力倾斜,成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专门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教授等工作,如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等。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也能够“教学相长”,在培训学员的同时,促进培训讲师快速成长,不断地沉底企业自己的专业、技术及技能经验。不过,这需要企业员工在专业、技术及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积累,方可自主快速地培养自己的人才。

(二)强化校企合作培养城轨专业、技术及技能人才

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订单班培养等方式,高等院校同企业结合成合作伙伴关系,高校、企业共享师资、教学设施等资源,实现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补、利益共赢、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共同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模式对高校来说,可以构建品牌,吸引招生,促进学生就业,培养直接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于企业来讲,通过提前介入学生在校学习,缩短培养期,同时通过企业文化的宣导,可缓解招聘的压力。总的来说,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共赢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时期将是缓解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困境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高校毕业生都很年轻,学习动力和意识相对不足,仅通过企业提前介入与学校合作培养,更多地还是知识层面的,学员比较难以积累实战经验。因此,后续在工作中的学习和培训显得更加重要。

(三)“企企合作”培养实操性的技术及技能人才

为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由某一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企业通过共同出资、平等互利的方式,联合组建和发展的培训学员或企业大学,如Ut斯达康大学,金蝶大学等。这种模式可以通过整合行业企业员工教育与培训的师资、财力等资源,通过发挥行业培训中心的辐射功能,有效解决行业内一些企业领导培训意识差,培训经费匮乏、培训师资短缺,企业员工知识陈旧、技术技能素质不高等问题。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将“企企合作”中的企业各类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创新性地成立行业联合企业大学,是解决城轨行业人才培养难题的最佳途径

为解决城轨行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难题,在上述几种解决城轨行业人才培训难题途径的基础上,广州地铁与国内多家城轨企业采用战略合作,联合共同成立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成为国内城轨第一家行业联合企业大学。这是解决我国城轨培训需求量大、培训能力不足等难题的最佳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缩短培养周期。

(一)依托广州地铁丰富的培训资源,可充分发挥优势、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广州地铁已拥有丰富的培训管理经验,现场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师队伍,实用的理论实操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现场培训设施设备。广州地铁从培训的组织架构、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培训评估到设备设施、讲师储备、教材开发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现拥有40多名专职培训管理人员,500多名专、兼职培训师,编辑印制了300多本内部教材,正式出版了全国第一套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材丛书20本。广州地铁拥有a型、B型、L型三种地铁列车等丰富的现场培训设施,并建设培训基地、包括驾驶、轨道等模拟设备设施。近几年,广州地铁先后为国内17家同行单位提供了培训服务,涉及轨道交通26个专业与岗位,培训1800多人,培训总量达到69435人*天。广州地铁培训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

(二)搭建城轨行业内沟通交流的平台,不断地促进知识、经验共享

通过成立行业联合企业大学,搭建了一个行业内能够充分沟通交流的学习成长平台。各股东单位员工,甚至行业内各城市轨道企业的员工,均可充分利用该平台学习其他企业的管理经验,交流企业值得推广的做法,促进行业综合管理水平,建设和管理城市轨道的经验、知识的沉淀和积累。通过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各股东定期地进行交流学习,同时,通过这种平台,可以不断地促进,企业知识经验的共享,甚至专家、故障难点问题解决的共享。

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将整合各股东的培训师、培训课程、培训设施(模拟培训设施)等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促进构建在各股东单位内能充分利用的培训资源。这种整合各股东企业培训资源的方式,能够最大可能地促进知识经验的共享。这种共享知识的方式,是一种集约式的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各取所需。这种知识共享的核心是如何整合各类资源,特别是培训师的资源。同时,行业联合大学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建设e-learning网上多媒体学习平台,开通网上课程进行远程教育,促进共享知识发挥最大价值,为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创新培训师管理体系,通过激励和牵引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的培训师队伍

要采用核心通用课程设立专职讲师、其他课程以兼职讲师授课的模式。充分借助广州地铁目前内部的近300名专、兼职讲师。建立包括培训师的录用、使用、考核、反馈、激励和发展的动态管理体系,确认讲师核心能力,建立讲师选拔标准和认证流程。逐步整合全行业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力量,组建专、兼职讲师团队,构建城轨行业智力池,形成行业联合企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应创新培训师管理体系,明确培训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激励方式,鼓励各类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投入较大精力从事课程开发、授课等具体的培训工作中,把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方法整理归类,通过专业的方法工具加以沉淀。

(四)系统构建培训课程管理体系,可集中优势开发精品专业技术课程

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应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根据城市轨道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各级特殊需求定制化地开发课程,提供定制化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应以广州地铁培训运作模式为基础,按照地铁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调试与接管、运营管理、资源开发管理、企业管理等价值链,分业务模块建立行业联合企业大学课程体系。目前,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可借助广州地铁现有的岗位技能课程体系,作为运作基础,随着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发展和专业能力的增强,逐步将各合作单位的优质资源整合,联合开发运营联调、故障抢险、消防演练等新的特色课程,在各合作单位之间分享。行业联合大学还应通过课程开发激励机制,整合各单位的课程开发能力,集中精力开发一批各单位急需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品课程。

(五)通过创新性的管理手段,促进培训与一线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了避免授课内容与企业现场故障及技能处理所需知识技能相脱节,行业联合企业大学应采用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定期轮换”的方式,保障培训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与员工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同时,联合企业大学还应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操作、跟岗实习(师徒带教)、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地保障学员培训与一线紧密衔接,不断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侯锷,闫晓珍.企业大学战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美]梅斯特(meister).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世界一流员工(Corporateuniversities:Lessonsinbuildingaworld-classworkforce).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王世英,吴能全,闫晓珍.培训革命——世界著名公司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就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40-03

市场分析

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用蒸汽机车牵引的地下铁道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至今,轨道交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具有高效、经济、节能、环保等优点,轨道交通日渐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全国城市轨道行业基层岗位急缺城轨运营管理人才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共有13个城市拥有49条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运营里程达1425.5公里。据悉,按照规划,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猛增至6994公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所需员工数为50~80人,按照到2020年规划新增5569公里计算,10年内城市轨道行业所需员工数为28~45万人,每年平均新增从业人数为2.8~4.5万人。其中,运营管理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1/3。由此可以确定,全国城市轨道行业运营管理人员每年的需求约为0.9~1.5万人。根据各城市最新规划,目前我国内地共有47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3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未来总里程将超过1万公里。因此,全国城市轨道行业大量的基层岗位急缺城轨运营管理人才。

未来西安市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大西安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按照《西安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西安市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地铁二号线已于2011年正式通车运营,一号线2013年通车运营,三号线2015年通车运营,规划新建的地铁四、五、六号三条线路总长为95.7公里,规划年限为2012~2018年。预计到2018年,西安市将建成6条地铁线路,通车里程达到191.7公里,目前正式通车运营的地铁二号线全长仅有20.5公里。按照到2018年规划新增171.2公里计算,到2018年,西安市所需城市轨道行业员工总数为8560~13696人,其中,运营管理人员的需求为2853~4565人。为适应大西安规划发展需要,西安市的远期规划是建设15条地铁线路,总长约550公里。可见未来西安市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

建设现状

虽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人才需求数量大,但同时对轨道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要求也很高,对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更高。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办相关专业的学校还不是很多,已开办的专业还不够成熟。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没有形成真正体现高职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开办城轨交通类专业时间不长,没有现成可参考的模式借鉴,所以课程设置体系基本遵循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培养目标无法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学校专业教学与职业要求结合不够紧密城轨交通行业的技术、设备发展更新快,职业标准不统一,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学科课程多,与就业及工作相关的课程少,学校专业教学还没有完全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专业课程设置难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城轨交通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交通行业领域,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相近的交通运输专业教师转换而来,深入轨道交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师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水平有限。

学校难以承担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费用由于轨道交通实训条件投资费用大,学生的实训主要依靠到轨道交通企业现场进行实习参观、培训,或者通过模拟设备培训。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学生的收费标准与现行的学费标准有较大差距,学校在实施实训过程中的经费困难较大。

缺乏与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相适应的配套教材作为新兴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引进的技术、管理理念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轨道交通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相适应的教材,没有切合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

培养目标

由于上述原因,应着力解决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适应轨道交通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尤为重要。

在充分了解国内高职院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前提下,通过对轨道交通行业、地铁公司及相关企业中高职学生所能胜任的轨道交通工作领域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票务管理、站务管理、客运组织及服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态度: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基础的专业英语识读、会话能力;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成、车站设备、牵引供电、车辆的系统知识;具有车站客运服务、客运组织、票务管理的能力;具有行车设备管理、行车安全管理及施工检修作业管理的能力;具有车站运行组织及行车事故先期处置与分析的能力;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有安全管理和操作环境控制设备的能力。

岗位定位

在明确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从业所需技能、知识、素质的基础上,依据城轨运营管理的就业岗位和相应岗位群的需求,充分涵盖行车运营技术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学生发展空间和就业岗位特点,可确定“梯度推进”的三个层次、七个岗位的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相应岗位群。所培养的学生应从站务岗位做起,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达到胜任车站值班岗位的目标,最终以行车调度岗位作为可持续发展方向,具体如表1所示。

基于对地铁日常运作过程中各岗位工作任务的总结,可归纳出与站务员、车站值班员、车站值班站长、行车调度员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

站务员主要工作职责(1)售票处售票、检票、处理坏票、补票;(2)从售票机收集票款和更换票盒,从出站检票机收票及更换票盒;(3)站厅和站台等处的站务工作,向需要帮助的乘客提供服务;(4)车站售票设备和其他设备的操作;(5)监视乘客客流情况,巡查出入口、站厅和站台;(6)监控设备的维修情况;(7)处理乘客问询;(8)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车站值班员主要工作职责(1)车站车票管理、现金管理、台账报表填写;(2)检查车站控制室摆放的客运服务备品是否齐全且状态良好;(3)aFC系统设备状况和票务处情况监控;(4)自动售检票系统操作,出现故障时,配合故障的检查、维修;(5)检查票务备品是否齐全且状态良好;(6)监控车站客流情况、采取措施疏导大客流、及时增设临时售票处;(7)回答乘客询问、乘客事务处理及站台广播;(8)车站施工作业登记、施工安全监控;(9)监控当班员工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醒;(10)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车站值班站长主要工作职责(1)atC出现故障而联锁正常时的车站组织;(2)联锁出现故障时的车站组织;(3)日常及特殊情况下的票务管理;(4)日常车站客运服务;(5)换乘站、突发大客流客运组织;(6)当班站务员、值班员的管理;(7)处理、记录乘客投诉;(8)消防安全管理;(9)车站相关报表填写;(10)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行车调度员主要工作职责(1)行车系统运营监控;(2)组织列车投入正线运营、监督列车由入库线回库;(3)调整晚点列车运行方案使列车恢复正点运行;(4)各类列车按照运行图要求,运行终止或完成入库作业;(5)施工计划的审核、施工安全距离的确定、施工实施步骤的制定;(6)核对施工信息,确认各项准备到位;(7)施工令的、施工检修实施过程监控;(8)触网停电、人工点、动车调试、重大施工组织;(9)核对施工检修作业的各项因素,施工现场清除,注销命令号;(10)突发事件处理,恢复按图行车的运行秩序。

高职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研究分析是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大发展、交通职业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通过分析研究,解决城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定位等问题,可以为国内同类院校在开设同类专业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1-174.

[2]尚伟,黄兆媛,杨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误区[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52-154.

[3]于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平衡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11-112.

[4]仲岩.中国与北美国家职业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154-155.

[5]张晓玲.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培养改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2):12-14.

[6]谢莉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开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32):43-47.

[7]黄元亮,严冬松.系统仿真促进列车牵引供电技术的发展[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8):5040.

[8]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0[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10.

[9]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岗位技能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31-139.

[10]王成涛,张健明.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2(25):14-16.

[11]Josea.Someinsightsonconceptualizingandmeasuringservicequality[J].JournalofRetailingandConsumerServices,2009,9(2):8.

[12]RobmpGoverde.Railwaytimetablestabilityanalysisu-singmax-plussystemtheory[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2007,41(2):179-201.

作者简介:

薛倩(1978—),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卫小伟(1975—),男,西安蓝田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交通智能控制。

赵晨(1982—),女,河北辛集人,硕士,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与高职教育。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实训仿真系统变电检修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U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024-02

目前,城轨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实操模式是以带队师傅在现场进行讲解,学员听讲解、观看如何操作为主,很多情况下不能由学员真正地动手去操作。即使在线路非运营时段的培训也只能进行示意性的操作,无法把实际操作的每一步都进行演练,培训效果较差。目前大部分的地铁公司或者培训机构不具备实训仿真系统,即使有,也只能完成部分功能的模拟培训,无法全方位地完成城轨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

该文主要介绍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仿真实训系统,该系统针对真实城轨供电系统,在上海地铁龙阳路实训基地、张江实训变电站内配置供电专业教学、培训、考核设施设备,搭建城轨供电仿真实训平台,以满足城轨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各技能等级的培训、考核功能的需要,为城轨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提供专业实操、应急故障处理及供电系统仿真培训,构成多场景、多层次的综合培训系统。

1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技能要求

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正常运作,城轨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变配电运行和设备检修、调试、故障处理与维修[1-3]。

需要掌握的技能:变配电设备巡视检查、运行参数检测、绝缘测量、运行操作;变配电控制设备巡视检查、运行操作;控制回路检修、校验;开关电缆设备故障处理;设备电气调试;自动控制装置检测;直流电源设备检修、故障处理应急处置等[4]。

由此可见,为保证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具备上述技能,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实训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设备使用方法及规范的设备操作流程[5],特别是故障处理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2实训仿真系统的开发原则和需求

实训仿真系统的开发应该遵循3个基本原则。

(1)仿真系统须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该仿真系统应该能够模拟真实的地铁线路所使用的供电系统,能够模拟各种设备的操作需求,提供专业实操、应急故障处理,实现多场景、多层次的环境和状态模拟。

(2)仿真系统应该具有可实现性和易操作性。实训方案以典型供电系统整体为对象,以变电所为单元,优化配置所内一次各电压等级开关柜设备、电源设备等实训设备。对现场无法复现的设备如:再生制动系统等,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软件,通过视频或动画方式复现其设备的主要功能和检修维护方法。

(3)仿真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和考核需求。本实训系统标准符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12号线、13号线和16号线等多条线路设备的技术规格要求,内部的元器件以及安装工艺考虑最新技术发展要求,与最新已供货运营的设备保持一致。

3实训仿真系统

3.1系统组成

本城市轨道供电仿真实训系统是参照上海地铁12号线等新线路供电设备配置情况进行开发,该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供电单元设备实训系统、变电实训系统和多媒体教学仿真系统。

3.1.1供电单元设备实训系统

该系统可完成运行操作、低压配电、继电保护、电气试验、开关电器、交直流电源、UpS系统等课内实训,以及单元变电设备的拆装、维修以及综合布线、开关电器的检测和维修、综合实训和技能等级鉴定等实践教学任务。主要配置交直流电源系统、UpS系统、400V开关柜、信号控制屏、继电保护屏和必要的检测试验装备及工器具。图1为供电单元设备实训系统实验室。

3.1.2变电实训系统

该系统进行运行操作、低压配电、继电保护、电气试验、开关电器、直流电源、综合自动化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等课内实训、综合实训和技能等级鉴定的实践教学任务。按照标准牵引降压所进行布局架构,各类实物设备应在满足上海地铁最新供货标准要求前提下,充分考虑培训要求,设计能满足各种故障模拟设置、方式切换的措施,设置为黑盒方式,学员在排查时无法看到。变电实训设备按轨道交通供电变电所实际情况分区布置,组成一个具备实际场景和操作功能的实训变电站,从而使学员尽可能快地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整体概念。图2为变电实训系统实验室。

3.1.3多媒体教学仿真系统

为保证良好的实训效果,在上述的实训室内还分别配置多媒体牵引供电教学仿真系统,采用一体化工业触摸屏,该系统采用动画的形式,可实现牵引供电设备工作原理、开关设备内部构造、变电所配套图纸检索、设备说明书、维修手册等内容的讲解,以及个人知识考核测试等功能。多媒体牵引供电实训软件也可组网安装于网络多媒体教室中供教师统一授课及学员考核评估。图3为多媒体教学仿真系统。

3.2系统功能

供电仿真实训系统面向城市轨道交通应用领域,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行业深度技术培训与考核评估。系统采用动画、语音、教学视频、虚拟仿真等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软件对使用人员进行牵引供电和电力配电系统供电方式、设备构造等知识讲解以及牵引供电故障模拟、设备仿真操作等方面的培训。

供电仿真实训系统总体功能包括原理教学、仿真模拟和考核评估3个部分。

3.2.1原理教学

系统通过动画与语音结合的形式,将城轨牵引供电系统知识,运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讲解给学员,从而克服以往理论教学枯燥、乏味、效果较差等一系列缺陷。

3.2.2仿真模拟

培训的操作主要针对全线35kV和1500V可遥控的开关和刀闸的操作,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仿真,使学员可以在电脑上模拟操作,学习现场正常倒闸、故障处理等工作流程,操作界面与现有现场应用软件保持一致。

3.2.3考核评估

教员监控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组织训练与成绩考核,并对训练和考核过程进行监控。教师以任务形式编制教学、训练及考核任务。学员所有操作会被详细的记录下来,可以实现情景化的教学、演练、考核。教师可以向不同的学员发送不同的任务,也可进行统一任务训练。教员控制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与各功能模块相连。教员能够通过教员控制成对系统的维护、数据管理、用户管理、故障实时设置或预设、故障管理、成绩评判、成绩管理、编制考核任务、通知学员考试、实时监控等功能。

该模块可验证考核学员对牵引供电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练习模式和考试模式,两种模式下都能以人员、技术等级、知识面进行分类,针对学员的不同技术等级进行练习和考试,最后汇总显示考试结果,有助于了解及分析学员的学习效果。

4结语

针对目前城轨变电检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考核需求,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培训中心进行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该系统参照上海实际线路供电设备的配置情况,从原理设计、硬件布置、模拟仿真等环节中充分考虑仿真系统的真实性、可操作性、使用广泛性等基本原则,满足了城轨变电检修工各技能等级的培训、考核功能的需要,为轨道交通人才培训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参考文献

[1]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电气化勘测设计院.牵引供电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3]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10-03

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内化,在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方面协调发展。

轨道交通企业设备在运营过程中直接关系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规章制度明文规定不允许动用正在使用中的设备。因此,生产一线无法满足轨道交通类设备维护专业学生实训的需要。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大多建设了以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为主的实训室,但轨道交通采用高度集成的技术装备,岗位的复合程度很高,现以单一工种训练为主的实训室难以满足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技术集成,构建综合实训平台,提高实训教学水平。为此,建设校内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铁院)通过“政企校”合作建设校内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校企合作创新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

由于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较多,必须明确定位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建设方式及建设规模,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本着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性实训基地的原则,构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企业、院校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调研,根据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项目教学的需要,制定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在实训设备选型时,要采用当前的主流设备,并尽可能做到实训设备和技术可升级。建立严格的设备采购论证机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根据专家的意见完善建设方案,并由专业的设计院所进行建设方案的系统设计。

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应包括高速铁路、地铁设备。高速铁路设备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CtCS-2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新设备,并预留升级为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接口。地铁设备采用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及行车指挥系统(atS),实现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铁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城轨供电、电气自动化技术、aFC巡检、BaS巡检、FaS巡检、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高速动车组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等专业的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新“政企校”共建实训基地的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要坚持开放办学、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办学思路。南铁院与铁道部安监司、上海铁路局、南京地铁公司等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了“政企校”多方合作建设投入机制。

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一般实训基地建设有很大不同。一是很多实训设备属于轨道交通运营专用设备,市场无法正常购买;二是购买回来的设备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行软件开发及设计;三是系统高度集成,必须通过联调联试才能投入使用。因此,需组建一支由轨道交通设备生产厂家、研究所、铁路局、地铁公司、学校共同组成的建设团队,满足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的需要。

企业具有大量的工程项目,可形成各类工程案例库,且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队伍。应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和工程师优势资源,将企业工程案例引入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学校具有适合教学、培训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并配备了各类先进的实训设备,拥有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应利用学校的设备及教师优势资源,将企业员工培训引入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培训师培训中心,实现校企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三)营造轨道交通职业氛围

在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要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标准,对学生按企业标准员工要求进行考核,积极营造和体现轨道交通职业氛围。

在轨道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区,收集国内外高速铁路、地铁交通事故案例,分门别类地将事故原因、损失、责任人的处理及预防措施等内容,以图片、动画、实物、视频影像等形式展示。在高速铁路、地铁安全规范及流程教育训练区,展示高速铁路、地铁运营各关键工种的安全风险点。在事故救援区,设置不同事故情况下的救援演练方案和一系列演练模块,利用虚拟技术等对各种非正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模拟。

在高速铁路、地铁安全规范及流程教育训练区,紧贴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对现场作业的规范和流程进行模拟。针对不同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仿真设置一系列应急处置项目。在“应急处置”、“事故救援”区,通过虚拟技术、信息技术模拟各种场景。

通过安全警示标志标语、标准化作业程序来渲染企业氛围,凸显企业文化。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教材与技术文件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中看”、“看中学”、“学中干”、“干中学”。

创新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一)打造轨道交通教学中心,建立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依托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则要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其次,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职业特色、适合教学及培训的教学资源,包括实训教材、课件、案例、实训手册、教学文档等。与轨道交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全真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远程实训平台,开发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共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促进安全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对轨道交通现场岗位的胜任能力。

依托学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和参加专业教研活动等来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申报和开展课改和教研项目,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研能力。与合作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建立混编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

(二)打造轨道交通研发、新技术展示中心,提升产学研能力

以实训基地和专业混编教学团队为依托,建立轨道交通应用技术研究所,为轨道交通的科研单位及合作院校、企业在轨道交通高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提供试验平台,为工程实验提供技术平台,开展轨道交通应用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测试、职业标准(题库、教材等)开发和生产流程优化等研发工作。

同时,在实训基地建设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的示范线,成为轨道交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对外展示平台及推广应用基地。依托实训基地,提高学院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打造轨道交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南铁院与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合作成立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填补国内高铁培训基地的空白,提升企业员工培训质量和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各路局技术培训、高速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技术培训、上海铁路局技师培训、铁道部技师培训以及未来海外客户培训项目的需求。以教学、科研、培训为纽带,以企校双方优质资源为依托,实行“融合管理、共享使用”的合作管理机制,将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建成企校双方共同培训、共担就业、共铸文化、共谋发展的办学共同体。

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南铁院派员组成,形成“1(学校)+n(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的理事会结构。理事会负责轨道交通培训学院的目标定位、发展规划、人事安排、人才培养等重大事项决策。上海铁路局、地铁公司和南铁院主要领导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双方分管领导担任院长、执行院长。

轨道交通培训学院下设办公室,负责教学培训、设备维护、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工作的协调,其成员由铁路局、地铁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南铁院教务、校企合作等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

由于高速铁路、地铁实训资源、师资缺乏,通过共享机制的建立,可实现与江苏省境内开设轨道交通专业的院校、江苏省地铁企业、上海铁路局的共享,在开展人才培养的同时,可为企业培训师资和员工、举办技术比赛、进行职工的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

(四)实施“教师主导、企业参与、学生主体”的实训基地维护体系

采用“实训教师为主导,企业优秀工程师、高级技师参与实训基地管理,由学生维护为主体”的设备维护体系。即按照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维护模式,由教师担任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维修基地的主任、工程师角色,成立由学生组成的信号、通信、机车车辆、工程、供电、机电等工区,学生按专业担任工区工长、员工等角色,每年都要投入一定比例的运行维护经费,确保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转。

“教师主导”即综合实训基地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设备维护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带领学生开展日常维护工作。

“企业参与”即上海铁路局有关站段、地铁公司定期派工程师、技师参与综合实训基地的维护工作,并提供一些维护所需的备品、备件。

“学生主体”即学生自愿利用业余时间,按专业组成团队,模拟铁路、地铁现场工区进行运作,在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相应专业的日常维护工作。学生工作中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检修标准化作业程序,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探索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首先,要建立组织机构。以多个功能相对完整的轨道交通专业群为单位,建立由上海铁路局、南车集团浦镇车辆公司、南京地铁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企业代表、各专业负责人、学生代表、学生家长等参与的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

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层面的协商会议,建立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与铁路局、地铁公司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专业主任和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的日常对接机制,及时沟通情况,互通有无。

其次,明确相关职责和权益。在基地管理委员会这一主体框架内,学校和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同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要保障企业的利益,并推动学校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培训,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任务;另一方面要明确企业在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功能。

再次,健全实训管理运行制度。制定《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章程》、《轨道交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协调基地内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资源共享与互补,真正发挥轨道交通专业集群优势。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与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的反馈意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和学校标准,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同时做好实训的安全教育工作。

结语

总之,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对提升高职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大力提升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的内在功能与外在效用,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企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教学为中心,促进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等有机结合,拓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功能,将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建成教学中心、研发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世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112-114.

[2]张国清.基于实习、培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5-56.

[3]戴勇.校企合作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36-38.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6

尽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已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开始实施实践教学法,但该专业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①教师知识体系不健全。大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英语教师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缺乏英语实践教学经验,且对学生本专业的知识了解不多,难以与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吻合[2];②英语水平起点低。与其他文科学生相比,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对英语基本知识、综合运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③对实践教学内涵认识片面。大多英语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缺乏全面的认识,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英语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不明显;④课程评价体系不明晰。这主要表现在,目前,有关保证英语实践教学质量的规定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缺乏管理标准,缺乏合理监控,缺乏科学评价与信息反馈体制。

2英语实践教学依据与原则

2.1实践教学的依据

笔者经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中的实践理论,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在:①由于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实践意味着改造与变革。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充分认识客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扩大知识范围,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学习经验;②由于人类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实践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我启发的主体性。所以,英语实践教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③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为人类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个人自身素质的改善、提高,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英语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此外,教育学中的情景理论与构建理论,从英语学习角度出发,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开展英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实践教学的原则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较为特殊的作用。同时,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因此,英语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①人本社会化。这就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强化学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相关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作用;②能力本位。该原则重点强调,教师以英语职业要求为基础,在教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突出英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设置与理论课程相符合的实践课程,其中,理论教学应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从而将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贯穿于实践教学;③内外结合。此原则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在改革英语教学中,坚持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坚持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其中,校内活动是校外活动的基础,校外活动是校内活动的延伸与拓展;课内教学是实践活动的主干道,课外实践是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此外,英语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将语言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将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师指导相结合[4]。

3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3.1明确教学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任务,应与校方培养高级人才的总目标相一致。因而,要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就当前实际而言,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必备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便适应日常的职业活动。同时,熟练掌握合理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继续学习的意识,提高人文品味与素养,以便为日后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3.2确立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教室训练平台,英语教师主要利用该平台教授基础知识、开展有关英语操作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打下语言基础。同时,该平台还适用于所有相关课程的课内活动;②校内训练平台,该平台适用于训练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能,其目标为辅助学生快速掌握日常交际技能。该平台也主要为验证性与演示性较强的仿真实践活动服务[5];③校外训练平台,该平台主要适用于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其目标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此外,该平台还能够为学生顺利取得实习机会提供实战训练基础。

3.3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英语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①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任务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为主,注重课堂内容的互动性,从而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条件。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加大英语听、说训练的强度与频度,降低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度与难度,并且英语教师还应将教学内容转向以能力训练为主。而对翻译、听说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情景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随堂角色表演;②校内实训。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情景教学为主,以模拟公司等形式开展实训活动,并以重现、分析案例作为实训内容,带领学生自主动脑动手,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③校外实训。校方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总人数,及英语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选择较为合适的校外实训场地[6]。同时,还要以不同场地的现场特点为依据,建立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方案,确定实训的重点与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划实训的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管理部门的交流,从而编制出与教材相一致的实训计划,并进行全程跟踪,以便保障校外实训的效果。

3.4科学安排课时实

践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成分,隐含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实践课时的安排与理论课时的安排密不可分。笔者建议应将实践课时的安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前两个学期,英语教学以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约占60个课时。其中,可开设语言技能与综合英语类课程。在此阶段,教师应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基础能力;②在3-4学期,英语教学以专业英语知识为主,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在此阶段,教师应注重带领学生逐渐接触并掌握专业术语表达方法;③第5学期,为知识扩展阶段,约占25个课时[7]。在此阶段,教师可通过开设语言应用课程,逐步提高学生写作、交流、处理本专业涉外事务的技能。

4结论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Z40。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基于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建设校内校外协调互补的专业实训基地网络,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实训基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成为高职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我们深入走访了设置轨道交通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对多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硬件设施、培养毕业生情况和基地特色进行了调研,收集了有关实训基地的基础资料,进行了现状分析。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选择多家高职轨道交通类院校,进行了调研走访,其中投资大,效果好,比较典型的实训基地有“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基地”“申通快递有限公司校外实习基地”等。

其次,针对轨道交通类及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各专业实训基地的设备运用状况,实践教学的组织状况,相关教学模式的应用状况,以及各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进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94名学生、铁道机车车辆专业113名学生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145名学生进行调查,向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文件,针对在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的20个问题展开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实践教学课程由专业任课教师带队的情况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58.3%,特别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专业任课教师带队比例高达76.3%。在实习实训的独立操作训练过程中,认为独立操作、训练的机会较少或几乎没有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8.1%。54.1%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可以随时指导,认真负责,37.8%的学生认为实践指导教师定期辅导,比较认真负责。77.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技术过硬,教风端正。19.5%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人品很好,但技术一般,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55.4%的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52.4%的学生反馈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完成实践作业与实践报告,另有36.8%的学生反馈只需要完成实践报告即可。56.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次数一般,79.5%的学生认为每次实践教学安排的任务量合适。67.4%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现场管理严格,秩序良好。

目前各个专业均能做到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59.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使自己收获很大,35.5%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98.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1.硬件建设:各专业在硬件实训基地的建设数量方面处于一般情况,但在校内基本上都能按照专业实训室的标准建设,设备基本齐全。能够满足轨道交通类相应专业的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近3年来,接收实训的学生数量能够与招生情况相匹配,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的工厂、车间有明显的差异,企业文化氛围不够。

2.师资队伍:调研的各实训基地均配备了与专业发展较为匹配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指导实训教学的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指导校内实训。但缺乏企业或现场专家,校内教师的技术性经验相对缺乏,校内实训指导与生产实践有脱节情况。

3.实训过程:各专业校内实训任务安排合适,目的明确,内容非常实用,实训准备充分,管理严格。实训指导书、设备说明书和案例等资料完善,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训练机会较多。但安排实训次数一般,与理论教学有断层情况,校内实训与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并不吻合,实训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氛围。

4.考核与评价:调研各专业均能由实习各环节综合考评给出实训成绩,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训收获很大,并认为实训教学对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但实训考核的形式仍然单一,实训成绩难以动态标示完整的实训过程,考核与评价的指标缺乏标准和规范。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问题

依据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现状,结合学生对实践教学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再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实践教学内容侧重指向于抽象的专业技能,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虽然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关注了外显的知识与技能,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但是缺乏对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能力培养,当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再适用于新的职业岗位时,学生可能会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是实践教学方式强调技能的重复训练,而完整的行动过程被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技能操作的操作性”、“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的实践性”三大模块中似乎重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它只强调的是技能的量的积累,是基于静态层面的,缺失基于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的完整的行动过程学习,学生很难获得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方法关键能力,即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等。

最后,是实践教学基地注重硬件条件建设和工作岗位的设置,而脱离了课程建设和学习岗位的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过于追求硬件设备的完整,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没有很好的联系,其教学也无法将工作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单纯注重工作岗位的安置,忽视了学习岗位设计,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缺乏明确的计划和足够的控制,致使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随意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2.主要问题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目前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知识本位”的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教”与“学”的矛盾突出,实训基地在教学、教育、基地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传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教师始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教师准备的内容来进行,而不是以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为中心,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厌学问题比较突出。

(2)学生职业化养成教育有欠缺

部分高职学校没有建立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实习中不能感受企业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良好的职业习惯等,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低、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校外实训基地因各种原因,难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基本流于参观实习。实践基地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脱节,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脱离,职业化养成缺失。

(3)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发挥不全

目前,高职院校因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标准化校内实习基地群尚未真正投入教学使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教学实训,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缺乏一批相对稳定的、不同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主要成了毕业学生毕业实习、参观的场所,企业给学生提供的多是就业机会,而不是学习机会,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问题。

(4)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原有的考核、评价方式,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注重教师评价,忽视了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造成教师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得偏颇,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激励作用不强,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动向

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当前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尝试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它没有固定的样态。因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优势不同,主体经验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所以从理论上说,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是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的存在。从实践上看,虽然我们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找到了一些教学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与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模式的样态还比较单一,数量还不多,选择的余地不大,还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要以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切实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揭示了教学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容易理解和操作,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是适应高职教育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因技能而学的目标取向的。不是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把握和运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示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让老师们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取得良好教学绩效;才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传之久远。俗话说:“适用的就是最好的”――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

[2].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G].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余组光,冯大军.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J].职教论坛,2003,(15).

[4]郭明维,何新征,杨倩.西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03:31-35.

[5]俞林.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58-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据此,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构建课程体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例,介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与昆明市轨道交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科学的专业定位加以体现。同时,科学的专业定位也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自2013年4月以来,地铁1、2号线南段开通,昆明正式进入了轨道交通时代,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批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同时,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我院紧密结合昆明轨道交通发展的情况,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依据地区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本土化人才入手,主动出击寻求与昆明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途径,共同探索专业定位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密切关注地区轨道交通的发

展现状和动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系统化的岗位课程体系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基本原则。我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对典型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和目的性进行职责分析,同时对职业能力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职业分析,从而确定该专业的工作岗位定位,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定位实现了“无缝结合”。首先,学院成立了以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及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讨论确定专业定位,共同开发课程,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其次,规范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学院教学团队按顺序分别进行专业论证、职业岗位分析、岗位职责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知识技能分析、知识技能模块重组等工作,根据专业定位、典型岗位、岗位职责、岗位能力构建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等专家优势资源,全面分析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深入研究涉及的各种岗位和各项岗位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所要求的实际技能,以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以岗位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按企业需求来设置,随企业变化而调整。一方面,以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加强培养核心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主要从企业入手,并以岗位设置为依据,聘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骨干,担任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委员或实习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并邀请其参与审议专业教学设计和研究课程设置等工作。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构建“德、技、力”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等课程模块已基本构建成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论证,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研究社会、企业的人才规格需求,从而调整和精简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增设了兼顾学生多方向就业渠道、拓展职业能力的课程,如创业指导、基础会计、物流管理、公共关系等,这一举措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灵活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训体系

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级”。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职育人特点,注重岗位技能培养,强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模拟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岗位训练和企业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实训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实习实训效果。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为学生提供功能完善、高度仿真、符合课程改革方向和职业认知规律的实训环境,充分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在这种职业环境氛围下的训练和熏陶,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快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质有效的帮助。

四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建设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改变以往企业投入设备在学校建实训室的模式,学院与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该合作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与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厂中校”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其成长周期;学校培养与当地企业需求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从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设备设施,破解了学校“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总之,“厂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能使实训基地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

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功能,校企双方经过协商后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规定了双方合作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另外,校企共同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学生实习手册等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相应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共同考核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严格考勤和考核,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训基地的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五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城市

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等诸多可靠优点,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城市轨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我国也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解决和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集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用于城市客运、由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所组成的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磁悬浮等一系列先进的运输设备系统。近年来,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多,申报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持续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建成基本的轨道交通网络,济南、青岛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工作,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达到了全新高度。不可否认,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能够显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能够充分带动城市GDp增长,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也极具价值。运营管理中的任何疏漏和缺陷,都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存在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的现象。国内不同城市在资金筹集、规划等方面存在差距,在轨道交通管理模式上存在着许多区别。部分城市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另一些城市则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运营管理的实际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其次,我国城市规模差距悬殊,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和建设标准也难以统一,这就导致轨道交通的管理标准也难以保持一致。尽管后期申请和在建的城市都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和特点,但是受环境、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运营标准的统一,造成了运营管理自成一派的尴尬局面。

2.2管理评估不到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估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并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管理评估体系,无法对运营管理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难以被及时发现。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对指标的量化,根本无法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的运行埋下了重大隐患。

2.3运营管理制度滞后

国内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运营管理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开展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保证交通体系的顺利运行,同时最大化地避免运营风险的产生。然而,在运营管理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得不到调动,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非常不到位,往往是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补救,根本无法做到对风险的发现和控制,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求。

2.4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多专业、多工种的系统,从建设到运营管理都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行需求。但是,客观而言,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不足,管理人员也非常欠缺学习主动性。在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人员技术和知识滞后的问题非常严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运行,维护人员根本难以满足维护要求,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并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优化策略

3.1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

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平稳发展,必须加强对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充分提升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在城市交通轨道的融资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以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加强对运营风险的关注和重视。在运营管理标准上,应尽快形成一套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全面提升运营管理质量。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环境和各方面因素,但轨道交通运营各项标准应尽可能统一。包括人员管理、维护管理和技术水平标准等,都必须予以标准上的统一,并尽可能避免资源上的浪费,切实保证运营管理整体效果。

3.2深化运营管理评价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做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应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充分考察经济效益、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运行服务等各个方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行安全。为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也可以借鉴和吸取平衡积分卡模式,提升运营管理评价的综合水平,满足轨道交通平稳运行的相关需求。

3.3加强运营管理制度建设

运营管理制度的建设,旨在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首先,应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章的修订和优化,确定运营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保证运营工作人员“有法可依”。其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制度,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对于存在工作不当的运营人员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和处分。其次,除了加强运营人员管理制度建设,还应该加强对乘客的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乘客的宣传和指导,并形成书面的管理制度,以尽可能地减少乘客的不良行为,为城市轨道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3.4加强运营管理团队培训

为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首先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定期对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积极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活动中。其次,纠正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通过必要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针对维修等技术人员,必须规范日常维护和检查行为,做好全面的维护和检查记录,并提升维修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和标准,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对此,运营管理企业和单位应积极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加强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等,深入落实运营管理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与支持。

作者:董兵单位: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联系纽带。随着知识的到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资本,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人的素质与能力对企业运营质量和发展前途有极为重要的,并感知到现实与未来对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呼唤。员工培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1 正确认识企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这就要求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对员工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这也是一些大的公司,如微软、ibm、摩托罗拉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员工培训学院或大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公司相信,知识是保持长期成功的基础;只有重视员工培训,才能使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如选送优秀员工参加带有性质的培训班、组织业绩突出的员工去外地参观著名企业、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并报销学费、定期选拔优秀员工出国考察等,都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据调查,企业是否制定培训制度是员工在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如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进修培训机会,即使工资低于其他企业,许多员工也仍会选择有培训机会的企业。

    人力资本的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从大量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品质等)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他还进一步阐明: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

    据此,就不应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服从物质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相反是“边际收益递增”的投资行为。因此,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曾经预言,当今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基于型组织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善于学习的知识型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可见,企业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表现为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大家共享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机遇,使公司和每个员工受益,同时也在企业营造出一种浓厚而强烈的学习氛围。

2 员工培训体系的创新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其中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建设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必须在培训理念及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2.1 员工培训理念创新

    很多企业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日常例行工作来抓,甚至觉得:培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其让员工参加培训,还不如加强管理让员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转变上述的观念,树立起一种新观念: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的确,对员工进行培训往往不可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同时,通过不断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办事能力。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上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它和企业其他投资一样,必将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成果。

2.2 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

 &nbs

p;  ,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你说我听、课后的培训模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对于提高被培训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帮助不是很明显。在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应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于基层员工,其培训方式应更多注重培训的互动性、实用性及连贯性,应让其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断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增强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挑战性,从而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概念形成能力的培养。

    培训方式的老化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这是培训较难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改进的同时,还应适当聘请外部专家,以提高本企业培训的质量与水平;还可派员工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以开拓员工的视野。

2.3 员工培训考核的创新

    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二是提升员工的技术、能力水准,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由于从员工接受培训到其产生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对员工绩效考核的难度。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被培训者来说,会认为只不过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往往会忽视培训的重要性。由于考核方式较为松懈,必然会导致被培训者在接受培训时经常人在心不在,或忙于其它事情。

    因此,在培训考核的创新上,必须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必须将员工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分别归档,并定期(例如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查看其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没有得到提高。将企业绩效纳入此处考核,其意在审视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培训有没有切实起到相应的效果,从而增强全员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2.4 培训师培养及选拔的创新

    培训师的培养及选拔是作好企业员工培训的前提。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培训师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师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为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自身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且难有大的进步。

    因此,企业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和选拔。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同时亦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师亦应不断培训,如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亦可将所学新知识传授给本企业员工。

    考虑到企业内部结构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均有本企业培训师来完成。这样,可邀请一部分外部专职培训师来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培训。这在学习外部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同时,亦可节约一定费用。

    总之,员工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员工培训时,必须统筹兼顾,使员工培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使员工培训不断取得成功、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运营企业提出的现实要求。下面结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展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讨论。

3.1 员工培训必须快速高效优质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是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公司,截至到2006年年底,公司有在册职工9490人,其中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占72%,承担了上海市区4条线路(总长95km,车站84座)的运营管理责职;到2007年年底,运营管理职能就迅速扩展到贯穿整个上海市区、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的6条线路(186km,车站123座)。根据规划,预计到2010年末,其管理的运营线路将达11条(总长400km,车站250座),届时企业从业人员预计将达23000人。由此可见,作

为近年兴起的新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先进性和超常规发展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专业技术方面必须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在满足运营需求方面必须加快对员工的培训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2 技术进步要求员工知识更新和升级

    城市轨道是多学科、多专业的高新技术联合体。因此,各专业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反映在城市轨道交通各相关专业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并最终要求员工能及时掌握和使用这些先进技术。如:电动列车的驱动原先采用的是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可控硅耐压技术的突破,现在已普遍采用交流电动机驱动,不但降低了制造成本,也便于操作、维修;电动列车开关车门驱动,由气动改为电动;信号系统也引进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替代了广泛使用的“准移动闭塞”系统。此外,随着数字化、化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各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轨道交通运行质量监控方面也不例外。如原先只对单条线路的运营质量进行监控的occ(运行控制中心)也为cocc(中央运行控制中心),以利于实施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内各线路的运营管理。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已明显加快。这些新技术的采用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3.3 探索员工培训的新方式

    对新进企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对原有的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必须确保已开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和对新建线路的接管,这些都需要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方式。

    制定和规范各工种的技能标准,并据此编写各工种的培训大纲和教材,采用应知和实际操作考核,制定复训期限和要求等,可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和工作积极性。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坚持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类新录用或转岗的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班。员工的培训由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实施,目的是使被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和法规,基本掌握岗位的工作程序、要求、及必须的工作技能,从而保证员工能达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能按技术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在培训中,聘任专业技术人员专、兼职担任授课教师;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组织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继续学习,通过复训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补充、更新和提高。仅2007年1月至11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就举办各类培训班193个,总计552845课时,参加再教育达15088人次。经过培训,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面对如此庞大和高技术的培训要求,在探索培训方式的过程中有以下成功经验:对新员工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培训;对低级别技工的知识更新,则由高级别技工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二个方面通过身传言教进行技术传授;对于需要普及的基础知识或简单技能,采用首先培训一批专业培训师,然后通过培训师对全体员工进行知识或技能普及教育。其中对全体客运服务员的礼仪培训就是典型的培训实例。

    城市轨道交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快捷、准时、方便”的长处而受到市民欢迎,由此也确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因此更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展现高素质的礼仪服务。故在2007年7月就需要对全线近3000名服务员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全员普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此,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

    1)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统一编写城市轨道交通礼仪标准和培训大纲及教材,并外请专家组对标准、大纲、教材进行评审;

    2)精选32名高素质员工,采用小班辅导,培训成为专业礼仪师,由他们全面负责对全体员工的礼仪普及教育;

    3)进一步对礼仪师进行师资能力教育,通过教案编写、老师带教、小课示教、课堂点评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授课能力(经授课能力考核及格者,方能获得礼仪培训师资格);

    4)为确保全员礼仪培训质量,在具体普教过程中,统一提供规范的教案、教具、教材和示教片,并规定只能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进行授课;

    5)每个员工在培训终结时必须进行书面理论和现场录像的考核,有一项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就不能上岗;考核成绩存档备查,也作为今后员工的考核依据。

  

  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一创新的培训模式,才能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全体服务员工的礼仪基础知识培训。经过这次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的普及培训,客运服务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4 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培训工作必须在不现有线路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还必须为即将投运的新线路的接收、开通做好人员储备。其结果是企业人才资源培训的工作量大大超出常规的计划,为此必须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培训方式。前述举办的“车站服务员礼仪培训师资培训班”,就是走专业化培训管理与群众性普及教育相结合道路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建设一支自我教育、统一规范的职工队伍。2007年,公司还分别举办了对行车调度、车站站长和服务员的综合知识比武。各线路相关人员对各自的应知应会知识,采用比武的形式,对行车业务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其余职工通过观摩参与,提高和巩固了相应的基本业务,达到了提高个人业务工作能力的目的。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已成为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公司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创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如:近年来,公司先后成功举办了群众合唱比赛,“迎新线开通、为市民方便”的“保通车”活动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员工人心,形成了企业合力,增强了广大员工“在市民面前我代表地铁,在国人面前我代表上海,在世人面前我代表”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此外,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公司还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手段。如:鼓励职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业余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以广大职工为主体,根据公司运营管理的发展需要,制定的人才发展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着力增强职工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合作力,为职工掌握多岗位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4 结语

    知识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树立职工教育新观念,拓宽人力资源培训新路子,使人才层次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知识型人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行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扩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要求也愈来愈高。对此,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才能满足市民对城市出行“快捷、方便、舒适”的要求,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