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开发实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23:16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行动研究;教育技术学;网站开发技能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学院非常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自2005年以来,已经对27名学生进行了网站开发技能的培训,每一批培训都以行动研究作为指导,制定计划,实施培训,作培训观察,即时反思,调整计划。本文介绍培训实践情况,以便大家交流。

一、培训目标与总体实施方案

网站开发技能的培训目标:第一,掌握网站开发中使用的各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第二,掌握程序开发类内容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所学方法快速学习其他程序开发知识;第三,掌握网站开发过程中的开发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实施。在此基础上,笔者制定了本培训的目标与总体的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培训的目标在于探索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开发技能培训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网站开发技术,并以此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乐趣。

(二)总体方案

自2005年7月份暑假开始到2006年寒假结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2003级的学生进行培训,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参加,实施地点在学院实验室中进行,培训内容根据开发要求选择,培训实践的时间长度不固定,以达到目标为结束点,所以2005至2010年五年间共实施三轮实践,由教师组织并编写教材,培训老师承担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工作,培训老师和学生均充当行动的实践者与参与者、观察者的角色。

二、第一轮行动

第一轮网站开发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由教师自主编写,培训对象为2003级教育技术专业5名学生,其中两名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其余三名学生未能坚持到第一轮实践结束而主动放弃。

(一)计划

在培训开始时,培训教师根据培训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

通过统一组织的培训,要求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开发常见web应用,并能够培养根据需求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的能力。

(三)培训内容与时间安排

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项目开发两部份,培训在假期中每天2课时,在正常教学时间中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具体情况如下:(1)网站开发基础知识,4学时;(2)HtmL基础与开发工具(Dreamweaver),6学时;(3)网站界面布局(传统布局),8学时;(4)数据库基础,20学时;(5)服务器配置,4学时;(6)JavaScript基础,6学时;(7)aSp程序设计,40学时;(8)项目实战,三周;除去实战与实验,培训时间共88学时。

(四)行动

在培训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整理培训内容,然后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五)观察

培训教师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注意对自身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教师及时地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记录。

(六)反思

通过观察教师与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分析项目实战中的学生作品,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可以得到第一轮的成绩与不足。

1.成功之处

(1)自编教材。培训教师自编教材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知识进行了整理,能够让学生接受比较新而精的知识。

(2)学生技能得到比较大的提升。通过网站开发技能的培训,坚持下来的学生的技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开发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2.不足之处

(1)时间的安排不够得当。在日常教学中安排培训时间遇到比较大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时间冲突,很难保持学生同时得到培训。

(2)内容编排上仍不够精简。培训内容仍旧比较多,在培训的时间上过于长。

(3)学生创新性发挥不足。培训过程大部分情况下是教授或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而未能让学生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性。

(4)项目设置与专业未能很好的整合。项目设置为常见的web应用,与教育技术专业接合上并不理想,不能够发挥学生专业优势。

3.建议

反思第一轮的得与失,为第二轮行动计划提出建议:精简培训内容;改讲授为主为学生自学为主;增加讨论学习方式;项目设置上更贴近于教育技术专业。

三、第二轮行动

自2007年暑假开始到2008年寒假结束。培训内容进行了修改,培训对象为2005级教育技术专业10名学生,本轮培训,10名学生全部完成了培训,但只有5名学生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计划

由于技术的发展,培训内容进行了相应变动,培训时间调整的更灵活,以适应学生的课余时间。

1.培训目标

通过统一组织的培训,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符合标准的页面布局,能够自主设计小型网站的结构,并使用相应技术实现。

2.培训内容与学时分配

培训内容将第一轮中的项目改为微型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穿插在相应内容中间。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具体情况如下:(1)网站开发基础知识,2学时;(2)HtmL基础与开发工具(Dreamweaver+VisualStudio),4学时;(3)网站界面布局(CSS+DiV),14学时;(4)数据库基础,16学时;(5)服务器配置,3学时;(6)JavaScript基础,5学时;(7)程序设计,60学时;(8)项目实战,两周;除去实战与实验,培训时间共104学时。

(二)行动

在培训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整理培训内容,培训过程增加大量讨论,项目的训练不再给出非常详细的步骤,未给出部分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由学生讨论完成。并加强了对学生已完成项目的反馈。

(三)观察

培训教师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注意对自身及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本次着重观察学生创新力的发挥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反思

通过观察教师与学生的反应与表现,整理相应记录,可以得到第二轮的成绩与不足。

1.成功之处

(1)培训内容的精简。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少,但质量更好。

(2)增加讨论。讨论方式比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微型项目在学习过程中的穿插。此类微型项目粒度比较小,能够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增加学生的信心。

2.不足之处

(1)内容的改动带来一些问题。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将培训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这些新技术在商业中刚刚推广开来,参考资料较少,且对问题的思考方式与传统技术有较大差异,造成学生学习时比较吃力。

(2)为了适应学生的时间,即由第一层学生的知识从老师那里直接学习,而第二层学生的知识是从第一层学生那里接收过来的,这就造成了内容的理解有细微的偏差。

(3)项目上虽然与专业进行了接合,但一方面微型项目相对独立,不能形成整体感,二是项目比较单一,未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案例。

3.建议

反思第二轮行动的得与失,为第三轮行动计划提出建议:优化培训内容,将内容分块,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更精确定位;培训内容录制成视频,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微型项目进行修改,将实训中的大项目进行模块化划分,将每一小模块作为微型项目穿插在学习内容中;增加案例的讨论,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结构的案例。

四、第三轮行动

从2009年暑假开始至2010年暑假结束,教材再次进行精简,本次培训对象为2008级共12名学生,本轮培训使得参加培训的12名学生全部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计划

培训内容进行了结构的调整,实训项目是由一个大项目分解而成,但每一个微型项目又可以独立实施,培训内容录制成视频,由学生自行安排,但规定了总的时间,且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来完成学习,以便于观察与辅导。

本轮的培训延用第二轮培训目标,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将12名学生分成了四个自由小组,要求实战项目由小组完成,而不是由个人完成。

培训的内容进行了精简,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具体情况如下:(1)网站开发基础知识,2学时;(2)HtmL基础与开发工具(Dreamweaver+VisualStudio),4学时;(3)网站界面布局(CSS+DiV),10学时;(4)数据库基础,10学时;(5)服务器配置,2学时;(6)JavaScript基础,4学时;(7)程序设计,50学时;(8)项目实战,两周;除去实战与实验,培训时间共82学时,这样较第二轮的学习任务再次降低。

(二)行动

在培训目标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到实验室学习,每一部分的知识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转为辅导答疑的角色。

(三)观察

培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对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与学生交流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以获取学生自身的想法。

(四)反思

通过对培训记录的分析,以及与学生的谈话,可以得到第三轮的成绩与不足。

1.成功之处

(1)培训模式的转变。从原来面授方式,转化为学生通过视频自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时间不规律的情况。

(2)微型项目的设置。微型项目由一个大项目分解而来,而又相互独立,首先,由于粒度比较小,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更及时地让学生体会成功带来的学习快乐;再者,所有的微型项目相互关联,有助于让学生理解项目的整体感,为后续的项目实战打下了基础,也促进了学生项目分析能力的发展。

(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逆向了解学生的情况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这可以弥补通过交流学生未能表达出的深层问题,使我们对学生了解更深入。

2.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时间都是自由时间,不容易保证培训的进度。

(2)在项目开发中,代码的重复率很高,对于常用或反复出现的代码学生在不断重复编写,而这些代码的编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3.建议

培训的时间安排上,由固定培训时间与自由培训时间共同组成,即固定时间如普通课程一样编入到学生时间表中,建议一周2学时,其他时间由学生自由安排,来保证培训的进度。

五、总结

下面从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一)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合理的培训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培训内容一是要跟进社会需求,抛弃旧知识,增加新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且能够让学生不断提升对特定开发方向的理解;再者,培训内容要精简,让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的快乐,以延续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后,实战训练方面,一定要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技能当成工具,利用对技能的掌握深化专业的学习,同时项目设置上既要独立,也要求有整体性。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眼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试点市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建成基本覆盖试点市州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立健全“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为试点市州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为在全省和全国推开这项工作提供经验,做好准备。

(二)总体目标

按照中央确定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从县、乡、村三级终端接收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主要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用一年半时间基本建成覆盖两个全国试点遵义市、*南州和省内扩大试点贵阳市农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点,到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农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或电化教育播放点;主要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辅以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育网,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网络;配合全国中心资源库建设,编写、制作适合贵州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教材和课件节目,建立与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的省级资源库;培养一支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专兼职队伍;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三)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个中心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来进行。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和加快新阶段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试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2、整合资源,加强协调。必须协调各有关部门和试点市州,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合力,避免重复建设。坚持艰苦奋斗,不搞铺张浪费,不向农民摊派。

3、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既要注重系统的统一性,也要注意试点市州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市州的实际状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

4、分层进行,分级管理。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分层进行,分级管理。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先普及到各乡镇,选择有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信息站,再普及到村,选择有条件的小学或村党员活动室建立终端接收站点;省有关部门侧重于试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发,试点市州侧重于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5、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抓紧抓好遵义市和*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试点工作,为全省和全国提供经验;确定贵阳市为省内扩大试点,工作与全国试点地区同步进行;其他地区要根据省里的统一安排和本地实际,在抓好乡镇和部分村试点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二、主要任务

1、建立一个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天地合一”传输网相衔接的远程教育系统。主要依托全国统一搭建的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辅以中央党校卫星远程教育网的教学平台组织教学,并运用我省广电、电信系统的网络资源,逐步组建相应的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辅助教学平台。

2、建设县和一批乡镇、村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站、接收站和电化教育播放点。县以上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依靠中央党校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形成省、地、县三级党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站系统;乡镇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站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村级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根据实际情况,有村小的主要依托村小建立终端接收站,农村中小学覆盖不了的村在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和精神文明活动室建立终端接收站或电化教育播放点。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建站标准。

3、建设一个适合贵州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代远程教学资源整合、开发与应用系统。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由省委党校牵头,建立省级教学资源整合、开发和运用指导组,制定教学资源近期和中长期开发与运用规划;整合和利用教育系统、党校系统、农业系统、文化系统、林业系统、科协系统和农广校系统等现有多媒体教学资源;运用以上部门的人才和设备资源,组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形成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全省教学资源开发协作网;负责就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与中央有关部门协调,共同设计、编写和制作适合我省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教材和课件;组织省有关部门建立与全国中心资源库互联互通的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指导试点市州建立与省级教学资源库互联互通的地级资源库。

4、建立一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依托各地现有的党员电化教育、农村中小学、党校、电大、电教馆和农广校的相关力量,建立一支由教师、管理与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分层次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抓好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5、建立一套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适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试点工作的范围、时间、实施步骤和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试点工作在全国试点遵义市、*南州和省内扩大试点贵阳市进行,从20*年6月开始,到20*年底结束,为期一年半,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础建设:

1、20*年7月已完成县(市、区、特区)委党校远程教学接收站建设,并投入正式使用。

2、20*年内完成两个全国试点遵义市、*南州全部434个乡镇(遵义228个、*南2*个)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站和1482个村(遵义市600个、*南882个)级站点的建设。20*年内完成其余5996个村的建站工作。

3、20*年内完成省内扩大试点贵阳市全部81个乡镇终端接收站建设和1171个村终端接收站或电化教育播放点建设。

4、20*年内完成其他6个市(州、地)946个乡镇终端接收站的建设。到20*年完成全省行政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或电化教育播放点建设。

5、逐步建立省级资源库和辅助教学网站。

(二)教学实施

教育培训的组织工作以县(市、区、特区)为主,负责制定、上报季度和年度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通过全国、全省“天网”和“地网”及光盘教育等渠道,重点对村支书、村主任和乡镇干部进行分批集中培训,对党员和农民群众,就近就地进行培训;采取集体收看,专家、领导随堂讲解,农技员和乡土人才专题辅导,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培训;要搞好教学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探索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

(三)评估总结

试点市州和省有关部门要对接收站点建设、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工作运行机制、学习考核办法进行总结,起草并上报试点工作报告;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评估、总结试点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向省委和中央上报试点工作报告,提出全省推开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

以上三个阶段的工作不能截然分开,有的可以交叉进行。试点市州和省有关部门要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在试点中,要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并做好总结:

1、如何准确把握不同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2、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辐射功能,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政策法规学习,接受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

3、如何准确评估党员干部参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成效,总结经验,提出工作建议,为在全国全面推开这项工作做好准备。

4、建在农村中小学的乡镇、村终端接收站,加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地”牌后,如何将农村中小学教育、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群众教育有机结合,协调、管理和合理运用好教育资源。

四、组织领导和管理

1、建立工作机构,加强工作指导。成立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书记钱运录担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孙淦,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也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正福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有: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省农业办公室、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科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兼任主任,党校一名副校长、教育厅一名副厅长兼任副主任,并设一名专职副主任。领导小组在省委的领导和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掌握工作的进展情况,组织力量,加强对试点市州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各试点市州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

2、明确工作职责,搞好工作协调。省有关部门和试点市州要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切实做到教学资源落实、乡村接收站点建设落实、各级经费投入落实、技术总体方案落实、技术骨干培训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职责任务表,在终端站点建设、教学播出平台建设、网站建设、技术支持、设备配置、教学资源整合和开发、资金筹措、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提出具体任务要求。既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试点市州工作任务的完成。

3、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实现培训场地、教学内容、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有效整合,切实提高效益,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农广校设施接收农村党员干部教学节目。二是充分运用我省广电、电信系统的网络资源,逐步组建辅助教学平台。三是依托组织系统的电化教学点,用光盘播放教学内容。四是逐步形成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精神文明活动室、农民夜校和文化站、计生站多位一体的综合教学点。

4、加强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搞好人员培训,组建一支高效精干的专兼职队伍。20*年7月份完成对县委党校的人员培训,12月份完成全省乡镇和三个试点市州村级终端接收站点的人员培训,20*年完成全省村级终端接收站点的人员培训。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着手制定包括财务审计、招投标、管理维护、人员培训、教学组织、信息反馈、督促检查等制度。

5、勇于探索规律,务求取得实效。试点市州各级党组织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努力研究试点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律。要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与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其它形成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确保现代远程教育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狠抓落实,真正取得实效,为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富民兴黔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经费筹措

1、87个县(市、区、特区)党校远程教学接收站建站经费由省、地、县三级已统筹解决。

2、两个全国试点遵义市、*南州全部434个乡镇(遵义228个、*南2*个)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站,以及建在村小学的4161个和教学点的1917个村级站点建设,建站经费主要由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经费解决,教育部和省里按2:1的比例投入,省里配套经费按照5:2:3的比例由省、地、县三级承担。建在村小学及教学点以外的村级终端接收站,经费按照5:2:3的比例由省、地、县三级承担。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net技术;人事考试信息网站;B/S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personneltestinginformationwebsiteBasedonthe.net

wangQingfeng

(educationaltechnologyCentreofmilitarytransportationUniversity,tianjin300161,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t,theinternethasbecomeanimportantwayforpeopletoobtaininformationandprofessionalinformationsitetohelpusersfast,accurateaccesstoinformation,hasgreat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ispaper,theanalysisofinform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personneltestingclass,combinedwithmicrosoftnettechnology,three-tierB/Snetworkmodel,designedandimplementedthepersonneltestinginformationwebsite.

Keywords:.nettechnology;personnelexaminformationsite;B/Snetworkmodel

在当今社会上,人们为了获取工作机会、升职加薪或者是提升自身的能力,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或培训,因此,准确、快速的获取考试、培训信息已成为职场成功的关键点之一。人事考试信息类网站针对某一地区的用户群体,将该地区的所有最新的考试、培训信息汇聚在一起,并提供了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和研发价值。

基于.net平台在网站开发中具有的交互性强、可维护性好等优势,本文使用微软公司的.net平台配合SQLServer2005数据库进行开发,采用三层B/S模型构建了基于weB和数据库的人事考试信息网站,提高了人们获取人事考试信息资源的效率。

一、系统关键技术

(一).net技术

.net是微软的新一代技术平台,它面向网络、支持各种用户终端,具有功能强大的集成开发环境。.net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搭建第三代因特网平台,解决了网站之间的协同合作问题,不同网站之间通过相关的协定联系在一起,网站之间形成自动交流,协同工作,提供最全面的服务[1]。

(二)三层B/S模型

相对于C/S模型而言,B/S模型采用多层开放式结构,将事物逻辑运算交由服务器执行,具有维护成本低、系统兼容性强、安全性强、可移植性好等优势[2]。三层B/S结构是在传统的两层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包括:界面层、中间层、数据层。在aSp.省略开发环境,在B/S三层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将整个系统分成几个模块进行开发。

(一)总体设计

人事考试信息网站主要面对四类用户:一般用户、招考单位、考生和管理员,一般用户主要通过浏览网站获取招考信息;招考单位通过网站招考简章、职位信息、相关政策法规、考试成绩以及录用信息等;考生通过浏览网站获得当前的招考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并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以及是否被录用;管理员主要负责维护数据库、管理网站后台、给一些重要信息置顶等事务。

从下面的总体设计图可以看到,为了保证网站运行的稳定性,使整个系统构建平滑负载均衡,本文采用了三层B/S网络结构,显示层主要处理用户和web服务器的交互,反映在应用程序中主要是一些aSp页面以及相关代码。为了保证该层web服务器的安全,在用户和web服务器间架设了一个硬件级防火墙;业务层主要处理用户所需信息的逻辑判断及功能调用,如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网上服务、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的网上服务等,在应用程序中以.省略数据模型被业务层访问,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数据层设置了一个备份数据库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定时自动备份。

图一:总体设计图

(二)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对人事考试信息网站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分析,本文将信息网站分为五大模块,如图三所示。

信息浏览模块的功能是接收招考单位、政策单位的信息,设计网站的页面布局,将网站的各种考试信息、培训信息、政策信息等按类别、按地区进行归类,并将重要的信息置顶,力求达到一目了然的显示效果。

考试管理模块的功能是对各类专业技术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和职称考试的网上业务进行管理,包括招考简章、招考职位、网上报名、费用支付、准考证打印、考分查询和结果查询等。

后台管理模块的功能是管理员用来管理后台数据库,确定用户的角色和权限,将最新的政策信息加入数据库、将考试院的最新公告加入数据库,并定时备份数据库和日志。

留言板管理模块的功能是处理留言板的相关事务,工作人员通过这个模块定时查看留言板的留言,并从相关部门得到回复后放上网。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模块提供网站的安全防护功能,该模块在web服务器前端架设硬件级防火墙并进行自动配置,同时在web服务器上配置入侵检测软件进行防护。

(三)数据库设计

通过上述对人事考试信息网站的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划分,本文在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上搭建了名为exam的数据库,数据库中的主要表项如下:

招考信息表:编号,考试名称,考试类型(专业考试、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职称考试),单位,时间,信息内容,是否置顶。

分类考试表:编号,考试名称,考生名,考生信息,考生成绩,录用请客,备注。

培训信息表:编号,培训名称,培训内容,单位,时间,是否置顶。

公告信息表:编号,公告名,公告内容,单位,时间,是否置顶。

政策信息表:编号,政策标题,政策内容,单位,时间,是否置顶。

留言表:编号,主题,内容,留言人,留言时间,回复内容,回复时间。

三、系统实现

根据上文中的功能需求,本网站采用DeLLpoweredge2300工作站级服务器,安装windows2003操作系统和iiS6.0,前端配置清华紫光UG603L-Vpn硬件防火墙,服务器安装海峡黑盾iDS百兆入侵检测系统,保障了网站的稳定和安全运作。

本文使用作为网站的运行平台,使用SQLServer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并使用C#作为编程语言,利用技术连接数据库,部分代码如下:

stringstrConn="Server=.;database=exam;uid=sa;pwd=examtest;";

SqlConnectionconn=newSqlConnection(strConn);

conn.open();

SqlCommandcom=newSqlCommand("select*fromlogin,conn);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人事考试信息网站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采用微软的.net开发平台,使用B/S三层网络模型,配合SQLServer2005数据库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et的人事考试信息网站,提高了网上查询考试、培训信息的快捷性和准确性。同时本文采用了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该网站运行情况良好,不过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安全性能还不完善,缺少必要的数据加密功能,这些都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陆永祯,孙云龙.用aSp和SQLServer实现网站分级管理[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25(3):197-199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升级

一、概述

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浙西220kV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是2004年省公司科技项目,2006年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仿真培训及变电运行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鉴定考评,具有很好的培训效果和应用前景。此后,相继开发完成了35kV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和110kV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均成为我中心变电运行专业实训基地重要组成部分。

至2009年本中心已有三套不同内容、不同功能的仿真培训系统,其中浙西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包含2个220kV变电站、1个110kV变电站仿真系统及相关电网仿真、集控仿真,35kV集控站仿真系统包含4个35kV变电站仿真及相关电网仿真、集控仿真,110kV集控站仿真系统包含4个110kV变电站仿真及电网仿真、集控仿真,由于仿真平台技术的发展,不同时期完成的项目采用的技术有较大的差异,当时三个系统不能连接起来统一使用。

鉴于系统内多数集控站管辖的变电站数量在10座以上(包括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而已建成的220kV、110kV、35kV集控站三套仿真培训系统,相互独立不能联合运行,在培训使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模式与现场情况有差异,仿真系统的虚拟电网简单,变电站数量偏少,使仿真的现场真实性和培训效果欠佳。

(2)各套系统因开发时间不同,使用的开发平台版本不同,因此操作使用方法、培训功能存在差异,使教师和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略感不适。

(3)三套系统需分别安装、调试和维护,增加了运行维护工作量。

因此,提出将220kV仿真集控站培训系统与35kV、110kV仿真集控站培训系统整合成一套新的220kV仿真集控站培训系统(即升级版),以提高仿真系统的现场真实性,简化系统维护工作,进一步适应各类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该项目是浙江省电力公司2009年科技项目,2009年3月启动,2009年12月仿真系统完成试运行及验收,同时完成验收和培训资料的编写工作。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为项目的承办单位,本人也有幸参与此项目的开发及调试工作。

本方案是以电网为基础,将三个仿真系统包含的电网连接起来,统一计算和管理,便于老师教学,同时各站还可以在一个电网上进行联合反事故演习。

二、设计目标

(1)在保证原有各系统的功能和特色的同时,能实现统一管理的目标。

(2)新系统可以在原有硬件系统顺畅运行。

(3)采用基于物理机理的变电站仿真和电网仿真的一体化,可以正确地反映电网和各变电站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实现电网生产运行全过程的仿真,提高了整个仿真培训系统的一致性、真实性和正确性,培训功能更加完善,可以对变电运行人员进行全方位、全范围的仿真培训;

(4)不同的11个变电站可以在统一电网上进行联合培训。

(5)仿真系统培训模式要配置灵活,可以配置多组相同或不同的仿真应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地运行。不但配置成多组各自独立各电压等级变电站仿真系统,也可以配置成电网、变电站联合仿真培训系统;还可以配置为电网、集控站和变电站联合反事故系统;支持多教员台;可灵活的对学员的操作进行监视和控制;

三、应用功能

新集控站仿真系统是将各电压等级变电站仿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仿真、电网仿真和教员与学员系统有机结合为一体化的系统,不但实现了电网生产运行过程的全仿真,可以正确反映变电站和电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一致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培训功能更加完善,可以对运行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如下:

(一)培训运行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⑴培训基本的运行技能

对新运行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对老运行人员的基本运行能力进行培训及考核,使其熟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电网结构、运行方式、电网潮流,掌握基本运行操作及运行规程。

⑵事故分析及处理的培训

可进行开关、刀闸、变压器、母线、线路、发电机组、电容器等各种设备及其相关的故障处理培训,培训变电站运行人员发现事故、异常,依据仿真的电网环境判断故障和处理故障,并在训练结束后对事故进行分析,重放事故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通过仿真训练可以使运行人员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现象、原因及变化过程,总结积累处理经验,增强他们事故处理时的自信心。

⑶变电站一次设备正常和特殊巡视训练

通过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漫游巡视系统,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三维重现和虚拟操作,受训人员感到富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其熟悉了解现场情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⑷对于管理人员进行电网及变电站运行的概念性培训

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仿真可以了解电网及变电站的现状、运行方式、操作规程及电网和变电站运行的特性。

(二)联合反事故演习

本仿真系统可用于研究电网、变电站特点,对薄弱环节做好事故预想工作,完善各种事故应对方案,从而提高事故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克服以往反事故演习纸上谈兵的局限性。仿真电网设置的常见事故及复杂事故发生后,将引起继电保护的连锁动作和电网潮流的变化,并显示越限设备的报警提示,对此研究后可以总结事故处理经验,制订出合理的事故处理预案。做到事前有分析,事后有反馈,切实提高电网安全运行能力。

四、项目主要创新点

(一)三套系统整合为一,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升级的浙西220kV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很好地将先期开发的三套仿真系统整合在一起,使用同一个系统启动操作界面,十余座变电站可以任意组合、联合运行,与现场实际情况更接近,体现了仿真范围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二)融合先进仿真技术,运行可靠性更高

本系统集仿真模型设计、电网暂稳态计算、图形编辑、虚拟仪器、三维虚拟现实、数据库管理、计算机网络等多项先进技术为一体,人机界面友好、画面精真、现场感极强,特别是解决了不同版本仿真系统间的互通性、实时性、一致性等问题,确保复杂的仿真培训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可靠,能够满足多人同时操作、运行方式多变、状况错综复杂等的培训要求。

(三)培训功能进一步完善,培训实用性更强

本系统在保持对各变电站一二次系统的全面仿真功能,提供与现场一致的倒闸操作、设备巡视、异常和事故设置及处理等培训环境,具备完善的继电保护仿真功能(包括人-机对话菜单操作与液晶显示、事故报告打印、故障录波图形显示与打印等),逼真呈现一次设备异常与故障时的三维影像,按变电站实际情况配置防误操作闭锁装置和系统,使得培训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能够满足生产单位对集控站和变电站运行管理技术、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技能等培训的需要,以及满足变电运行等工种技术等级鉴定和技术比武的需要。

(四)培训模式选择方便,使用操作简单易学

本系统采用统一操作界面后,可在教员机的统一配置下,将多台学员设置成整组培训、分组培训、单机培训等几种模式,合则训练分工协作,分则互不影响,运行方式灵活。而且各仿真界面的开启都采用“一键”式,界面中的操作都与现场操作规范或习惯一致,运行方式改变、异常及故障的设置等也能通过对话框操作鼠标选取,无需输入命令符号,因此学员很容易掌握。另外还增加了典型事故设置菜单(题库),方便教员故障设置,有助于提高教学规范性和统一性。

五、项目应用情况

220kV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建成后,主要应用于培训中心220kV及以下变电运行人员仿真取证(复证)培训;变电站值班员各等级技能鉴定考核;岗位技术技能比武等。

至今,已举办220kV变电运行仿真取证(复证)培训班35期,参加培训人数达3783人;变电站值班员高级工培训班25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479人;变电站值班员技师、高级技师预备班34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483人。

六、效益分析和推广应用前景

建成后的新系统,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任意组合管辖多电压等级变电所的集控站,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用途得以拓展,进一步提高培训中心仿真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220kV集控站仿真培训系统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培训中心变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本系统可推广应用于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各类变电运行专业培训教学、仿真实训,竞赛比武,以提高变电运行人员分析处理变电站设备异常和事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中心集控站仿真培训新系统设计合理,功能齐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符合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完整地仿真变电运行生产过程,还能全面地仿真整个系统的异常及事故现象,可以强化变电值班员的技能,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为变电站值班员的技能鉴定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集控站实际生产过程培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昌年,杨选怀,袁志雄,等.变电培训仿真系统[a].1998年全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8月.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5

一、研修目标

针对我省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依托“名、特、优”教师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乡村骨干教师成长,引领乡村教师全员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在导师组的引领下,开展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符合学员实际发展需求的研修活动,为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成长成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奠定基础。

2.发挥培育站学员基于岗位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的辐射,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二、研修流程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教师培训年度规划。各市、县(区)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大市教师发展学院、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等)要指导导师组科学制定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方案,遴选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按照“建站”“研修”“评价”的程序,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

1.建立培育站

(1)确定培育站主题。各市、县根据各学科、学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统筹做好各年的建站计划。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组建跨学科的培育站,也可依据地理位置相近原则进行协调,跨县区组建同一学科的培育站。

(2)成立导师组。根据每个培育站的主题,成立导师组。每个培育站由3名导师构成导师组,其中1人为主持人。其中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审核。

(3)选拔学员。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4)学员分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开展研修活动

(1)导师组业务能力提升

省、市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育站研修需求诊断分析、研修方案设计、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学员学习共同体构建、网络研修指导、线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生成性研修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等。鼓励导师组创造性开展研修工作。

(2)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模式,集中研修旨在确保研修针对性,岗位研修旨在确保指导个别性。在研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两种研修模式的有机融合。

集中研修是指导师组根据培育站学员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组织培育站全体学员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可采用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呈现等方式进行。集中研修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经验分享以及研修成果的运用和展示。一年内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30天,暑假期间每月不少于2天,平时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天。

岗位研修是指研修活动要结合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料推送等方式,由培育站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岗位研修主要以网络研修与学员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学员即学即用。鼓励学员将岗位研修渗透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深化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同伴共同发展。

(3)教师培训管理机构保障研修

各市、县(市、区)要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过程管理纳入年度常规工作。通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建立本地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服务,确保研修工作高效开展。要放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站的工作开展要结合区域教研,以产生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积极效果。

3.年度评价考核

省、市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不断改进方法,对培育站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评价以导师组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学员学习成效等为重点,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突出的导师组要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力的培育站,取消其下一年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资格。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培育站考核细则。省教师培训中心将组织学员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比赛和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网络手段,有效纪录并反馈导师的指导活动和学员的研修行为与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考核、评价培育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导师组要根据培育站的研修方案,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做好本培育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并发掘推荐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对学习成效显著的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要给予专业发展的专门支持。

三、职责分工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1)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专门拨付研修经费,保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须的经费支持。

(3)做好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定期调研、交流、研究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情况。

(4)发掘先进做法,总结典型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5)省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

2.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1)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本地区教师培训规划,落实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完善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

(3)加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做好需要网络技术支撑的各项工作。

(4)遴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持人和指导教师,选拔学员,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5)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规划与职责分工,做好省教育厅下拨经费的管理,指导培育站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

(6)做好对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监管和评价,及时发掘好培育站、好学员、好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做法、典型经验。

3.培育站导师组

(1)制定本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方案。

(2)组建站内学习小组,建立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3)组织集中研修,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解决学员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4)组织常态研修,对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5)指导本站学员形成研修成果,总结、提升、凝练优秀成果。

(6)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本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

(7)及时发掘典型,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工作。

4.培育站学员

(1)根据培育站研修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认真参加集中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积极参加常态研修,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4)有效利用培育站,养成网络学习的研修习惯。

(5)树立分享、交流、合作学习意识,有效融入学习共同体。

(6)学以致用,完成研修实践任务,提交培训成果。

四、经费使用

1.省教育厅每年下拨大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经费10万元,下拨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7.5万元。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变电运行培训管理网络培训

鉴于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工业还是大家平时的生活娱乐,对于电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变电工作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电网架构的稳定.这不仅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用电情况。现代社会对连续、安全供电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变电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变电运行中核心,也就是变电运行人员的技能和业务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当前500kV电网结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这就要求500kV变电运行人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变电人员管理培训的不足之处

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变电运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变电运行人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这些年来,我们围绕变电站培训做了大量工作也收到很大成效,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1、培训没有结合不同的岗位的培训需求,受训人员积极性低。某些企业急于求成,对于员工的培训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采用粗放型培训的方式,不能集合员工的培训需求,生搬硬套其他岗位的规章制度极大,打击了受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培训结果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培训偏重理论,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结合,发挥不了培训的实际作用。

3、培训方式单一。很多电力企业的培训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授课考试培训模式。培训方式还留在填鸭式的教育,不能活学活用,不能实际的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二、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做好500Kv变电运行的人员培训,我们要认真向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管理。抓好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做好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工作,针对变电站地处城郊,有的年轻同志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想往机关调动的情况,变电站坚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讲清在变电站值班承担的重任,不让一个职工掉队。

2、因人而异,针对岗位不同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员工的积极性。鉴于变电运行工作中,各岗位的分工清楚,每个岗位对于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培训方向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切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做到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定期对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从每个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出发,结合当前电网设备和运行实际针对运行人员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调动受培训人员的热情,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和难点出发,加强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并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训专家再对问题进行总结答疑,让他们听得懂,看得明白,激发其学习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操作性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理论知识,辅以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实际的切合性和相关性。有目标性并对现实有针对性,尤其是对于变电运行岗位培训工作基于变电运行现场。与此同时在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相关科目的选择上,要通过理论学习变电现场及各种设备的基本构造,设备工作基本原理、设备结构,掌握其正确的适用性和应急故障出现的紧急处理方法。但理论学习也具有相关的局限性,由于缺少实际设备的辅助培训的可操作性,导致无法了解设备的实际状况。具体的培训的实施及项目可以详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抓住理论知识要点,从理论上学习并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机构组成,设备结构特征,掌握设备运行维护及异常事故处理的基本方法及措施理论联系实践。

其次、学会从设备说明着手,如设备的厂家说明书、铭牌,设备设计图纸,使用中注意事项,从厂家资料及图纸详细了解各个元器件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理解解断路器合闸及分闸控制、传动结构图、回路图、弹簧操动机构工作原理网、灭弧原理图等。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方法,了解原件中需注意事项及使用说明。

最后、结合并对照实际设备,结合实际,将从第二步中获取的相关知识于不同厂家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回路的紧密联系配合,单单从理论学习层面而不接触性现场学习操作则会在实际操作时出现,操作与理论的不协调,颇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并且容易产生手忙脚乱的现象,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有些实际的机构配合是无法凭空构想出来,只有到现场操作模拟,一一对应理论联系实际,整理思维,透彻理解,并经过对二次回路进一步的讨论与学习.达到彻底领会。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三、多种培训方法结合,丰富培训方法,营造良好培训氛围

1,推进网络培训。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传统培训模式,使传统模式深刻变革,传统模式及500kV变电运行人员的培训要学好电力行业的有关法规、规程、制度等内容培训,给培nX-作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发扬传统培训中对现场规程的定期考问通过书面笔试、实际操作考核以及,综合考核及口试答辩相结合运行人员的学习情况。

2,在一手抓网络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变电仿真培训。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设备的故障率降低的和电网的安全性的提高等因素,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能够极高培训运行人员的操作能力、应急及分析和处理事故的能力,从而使得在现场提高分析及处理事故的技能能力提高。

事实表明,应用变电仿真系统进行岗位培训是有效的途径。运行人员在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获得与真实系统中同等的操作。并且通过反复试验操作,规范操作训练和反事故演习的相关动手能力,可以高效,经济、方便、快速地提高运行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和运行操作水平。从而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经济运做。

总而言之,500kV变电运行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直接影响变电安全运行的合理性,如何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结合参与培训工作的经验,并及时有效有正对性和当前500kV变电运行人员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进行商讨解决,从而更好地优化培训工作,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质和实际的工作能力的高水品操作的变电运行人员,确保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电网工作的高效快捷开展。

参考文献

[1]贺延海.略谈电力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6,(12).

[2]石玲,赵梅.推进陕西电力员工培训工作的对策[J].陕西电力,2008,(5).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9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一特四大”的发展战略、将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进入到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阶段,电力企业急需一大批既掌握先进的电力系统及继电保护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同时,为了解决电力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无场地、无师资的培训难题。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四川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建综合性继电保护实训基地,自2010年开始建设,历时近3年,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分析了当前继电保护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于2013年基本完成基地的建设。

1校企共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的意义

高职专科院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普遍存在着学生继电保护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现象。与此同时,广大电力企业急需一大批既掌握先进的电力系统及继电保护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继电保护专业人才。校企共同建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与生产及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既能在学生培养、师资培训、员工培训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又能加强学校与企业间沟通,真正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及功能

本专业教师到相关的企业及院校进行调研,与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深入了解企业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实际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要求。邀请电力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研讨,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合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及在校学生的实践的需求,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技术代表性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四川省电力公司投资、学院提供场地合作共建的方式进行建设。

2.1实训基地的构成

2.1.1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基地

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基地分别由llokV、220kV和500kV变电站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共3个实训室组成,由学院提供专门场地,总建筑面积约900余平米,实训基地现场主要设备、仪器仪表和工器具等完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Ⅲ级能力要求进行配置,共有保护屏152面,同步生产现场,功能完备。保护装置结合生产现场进行典型配置,覆盖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系统普遍采用的国内主流保护厂家如南瑞继保、国电南自、许继电气、深圳南瑞等的典型保护设备。

2.1.2调度自动化子站实训基地

拟建设一个面积为245平方米的调度子站实训基地,可提供约40个工位,能够达到《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培训规范》Ⅲ级能力培训的标准。主要设备参照国网自动化竞赛设备和四川主流子站设备配置,工位及培训硬件和软件设施满足调度自动化子站专业岗位资格考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调考、竞赛比武等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智能电网和智能变电站自动化专业培训的的需求,配置智能变电站测控及监控系统。

2.1.2.1传统监控系统配置方案

按照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配置清单要求至少配置4套,并至少3家以上不同监控厂家的配置要求,结合自动化子站人员培训量的需求,配置国内主流厂家220kV传统监控系统6套。传统监控配置如下:南瑞科技2套,南瑞继保2套,深圳南瑞1套,国电南自1套。每套系统按照三面屏柜进行配置,第一面屏为测控单元屏,屏内设备为各种常用测控装置,包括220kV线路测控,主变高、低压测控,220kV母联及公用测控各一台;第二面为远动屏,屏内设备包括远动双机通过104、101通道与调度主站通信、GJpS装置、网络及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纵向加密设备);第三面为操作箱开关柜,设备包括所有专用操作箱及相应间隔的模拟开关刀闸,相关的遥信回路、遥控回路接人对应间隔操作箱。

2.1.2.2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置方案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根据典型的220kv智能站配置,配置一个220kV线路间隔、一个220kV主变间隔和母联间隔对应的保护及测控单元,并配置相应的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及操作模拟装置。配置智能站系统相应的通信、远动及监控系统设备。为满足培训多元化的需求以及智能自动化系统互操作性培训及科研等需求,考虑线路保护及测控、主变保护及测控、母线保护及测控,监控及通信等分别采用不同厂家设备。

2.1.3llokV校内实训智能变电站

llokV校内实训智能变电站由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电业局承建,采用2×31500kVa智能化主变;llokV采用内桥接线,半高型布置,一次设备全部智能化;lok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一段为中置式固定柜,另一段采用中置式手车柜,总路采用智能化设备,出线为常规设备,同时配置2×4008Kvar组架式电容器组、1×630kVa消弧线圈、2台室外布置站用变;二次设备全部采用智能化设备;全站采用一体化电源。

7.2实训基地功能

2.2.1llokV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

开展的实训项目包括35kV及以下电容器保护装置调试,llokV及以下线路保护装置调试(含电抗器llokV及以下变压器保护装置调试(含站用变),低周及低压减载调试,调阅故障录波报告和保护装置事故报告,一般二次回路故障处理等。

2.2.2220kV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

开展的实训项目包括220kV线路保护装置调试及综合故障处理,220kV变压器保护装置调试及带负荷测试(220kV变压器保护装置调试),220kV母线及失灵保护装置调试及综合故障处理,备自投装置调试,继电保护简单事故分析,220kV二次回路审图等。

2.2.3500kV微机继电保护实训室

开展的实训项目包括500kV二次回路审图,500kV主变调试及综合故障处理,500kV线路调试及综合故障处理,500kV母线调试及综合故障处理,继电保护复杂事故分析等。

2.2.4调度自动化子站实训室

开展的实训项目包括厂站端遥信数据异常处理,后台监控系统检修,测控装置异常处理,远传数据处理装置异常处理,调度数据网络设备的调试及异常处理,站内监控系统通信调试与检修,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调试等。

2.2.5llokV校内实训智能变电站

开展的实训项目包括llokV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保护装置调试,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调试,智能变电站站域控制单元调试,故障录波及网络分析仪现场调试,交换机及网络性能试验等。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的效果分析

3.1能实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设计上,能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咨询作用,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能使学生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鉴企业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归宿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的培养目标。

3.2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充分利用继电保护实训基地的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使学生专业技能有了普遍提高。将“双证书”教育引入教学计划,重视职业技能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实训基地可进行继电保护工种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工、技师培训与鉴定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可以获得继电保护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保汪了毕业生获取“双证书”比例达95%以上。

3.3为电力企业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服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成投用以来,该实训基地先后举办了四川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专业在职员工履职能力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国家电网公司新人职员工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共计31期,1100余人次,实施了2013年度四川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专业优秀技能人选拔和直流设备专业优秀技能人选拔工作,并举行了2013年度四川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专业技能竞赛。

3.4有利于构建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让本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学习锻炼,与在电力企业聘请的继电保护或自动化专家参签订一年的师徒合同,参与电力企业在职员工的履职能力培训、职业鉴定等工作。专业教师在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后可以参加技能鉴定获得继电保护或自动化专业技师的技能等级证书,较大的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4结束语

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融合了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电网监控等专业方向的相关实训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先进技术代表性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环境与企业生产现场相吻合。实训基地的功能集学生实践教学、员工培训和科研技术开发于一体。专业实训基地开发的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现场相一致。通过基地建设,既能在学生培养、教师科研、员工教育、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又能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共赢的目标,充挥发挥平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志.高职院校铁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卟教育与职业,2014,(15).

【2】周玲.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3】丁怀民,樊哲民.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和实践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信息;培训;形象

长期以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信阳考试工作站始终注重将信息作为对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借信息向上级汇报工作,提炼在进网作业培训中的做法,宣传和树立勤奋、严谨、向上的团队形象,严格执行“六个一工作抓手”要求,坚持每月至少向河南能源监管办公室报送一条工作信息,多次被能源监管办网站“监管动态”栏目全文刊登,或在《考试工作站月度工作情况通报》中予以采用。主要做法是:

一、精准定位,抓快抓早

我们将信息作为沟通情况、交流经验、服务业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高效直通车,将上级指示、工作动向作为信息收集的风向标,注重紧紧围绕能源监管办和省电力公司的指示、要求、工作动向开展信息收集,从会议和文件中寻找信息点:如年度工作会、季度会、办公会等各类重要会议部署;研究事项、业务领域的专题研讨、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将工作站积极行动,着眼于“快”,落脚于“早”,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做法予以汇报。

二、关注业务,服务中心

工作站关注信阳供电公司主营业务管理,注重将培训取证与公司工作相结合,寻找信息切入点,展开收集。如2015年1月,工作站借助公司开展“全市高压电力用户安全管理”之机,与营销部联合开展进网作业电工分布及持证统计调研,并及时报送信息《信阳考试点全面开展电力用户进网作业电工分布情况统计》,被能源办全文采用。2016是我公司的“管理全面提升年”,工作站及时从内部挖掘潜力,寻求管理效能提升,加强对各部门绩效管理,在以住对县公司业绩考核的基础上,扩大范围,首次将与培训业务有关联的公司营销部、市场及大客户服务部、华祥集团、郊区客户服务中心三个分部纳入绩效考核,对此做法我们及时总结,上报了《信阳工作站考核措施明确全力助推电工进网许可培训》信息内容。

三、提炼亮点,展示形象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9

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概念

所谓智能变电站,也即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特征

图1给出了传统变电站与智能站的结构对比。从系统架构上,智能变电站分为3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下面将详细介绍。

过程层(设备层)包含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智能设备主要有智能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等。目前由于技术的局限或稳定性因素,智能一次设备大多还处于过渡状态。一些智能站仍然采用传统式互感器,以保证可靠性。合并单元,根据种类不同,可将传统电压、电流互感器的输出模拟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也可直接接收电子互感器传送的数字采样值,统一合并同步后,通过光纤上传至二次设备,从而取代传统站中纷繁复杂的电缆线路。智能终端用于采集和传送各种开关、刀闸开入开出状态、保护控制信息等。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间隔层设备一般指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二次设备,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网络通信,而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站控层包含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实现面向全站的测量控制、数据采集、监视控制、操作闭锁、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整个变电站各设备之间以及调度中心都将采用统一的ieC61850规约进行信息交互共享,最终实现跨系统间的数据无缝交换。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典型特征在于: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信息平台一体化。

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简介

为方便教学培训,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初开始在校内构思筹建110kV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并于2013年年底通过项目验收。考虑到该基地教学用途以及校内场地、项目资金的局限,该智能站结构设计较简单。

图2为基地一次系统接线方案。实训基地本着“同步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选取110kVSF6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氧化锌、避雷器母线等设备建设一个出线间隔和一个电压互感器间隔。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气二次组件及后台系统。后台控制室主要布置交直流电源屏、控制屏、监控后台及工器具、仪表柜等。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110kV采用智能终端+常规一次设备方式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终端就地安装在各间隔智能组件柜内。

(2)110kV采用常规互感器,通过合并单元输出数字量采样信号。互感器的输出模拟信号经合并单元a/D转换后,通过ieC61850-9-2或ieC60044-8协议送至各ieD。

(3)操作控制方式。变电站监控系统按无人值班要求,操作控制功能按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分层操作原则考虑。操作权限由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级的顺序层层下放。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任何一层的操作、设备的运行状态和选择切换开关的状态都应处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视之中。在任何一层的操作时,其他操作级均应处于被闭锁状态。

(4)系统网络结构。鉴于基地线路结构简单,为节约成本,此处系统站控层与间隔层直接经过站控层网络连接,未设置过程层网络。将保护设备直接融合在一次设备场内的智能终端柜中。同时为满足学员对比观测常规站与智能站,该实训基地智能终端柜做了特殊处理。常规综自站方式配置1套110kV线路保护装置、1套110kV线路测控装置、1套母线测控装置,采用常规模拟电气量对实验间隔进行保护、控制。智能变电站方式配置1套110kV线路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和1套110kV线路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采用数字信号经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对实验间隔进行保护、控制。

总之,该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现场高度一致,可营造出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变电站“零距离”接轨。同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将国外最新设备及技术引入高校,尽可能体现了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既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贴近生产,又满足了职工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避免重复投资。对于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职前职后双模式教学探讨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院师资力量,更有助于职前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开拓发展职后培训特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充实学院工作双赢的目的。

职前教学改革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职业高校,数年来为电力系统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主打系部电力工程系,始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优质毕业生。学生多数从事电力相关行业:电力系统、企业、能源、建筑单位等。故对于电力设备的基本认知和动手能力必须具备。变电站作为电力行业中的至关重要一环,其了解必不可少。为此,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校企合作或组织学生到不同的变电站、发电厂等站点参观实习。此方法确实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实际工作现场,但据多年的实习经验及学生反馈,外出实多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变电站、发电厂基本都处于带电运行状态,工作人员正常值班上岗。为确保系统安全,对于外来学生的参观实习,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即便允许实习,也严禁学生进入危险区,仅由工作人员带领学生简单浏览主要设备。而设备的具体信息或操作使用,学生根本无法获知,仅能做泛泛了解。实习效果较差。

其二:外出实习,费用较高。每次实习,不仅指导教师要负责联系实习单位,承接车辆等工作,学生也要相应承担外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及学校的经济开支。

其三:校外实习,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危险因素较多。同时其来回过程相对较长,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则将极大改善以上问题。以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其所带来的教学特色如下:

(1)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实时安排学生前往实训场地对某项设备进行针对性学习。课时安排更自由,理论实践结合更紧密,设备认知更深入。

(2)一次设备主电路不带电,无高电压危险。教师可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触摸感受设备。同时还可以打开设备控制柜,让学生认知内部结构、尝试控制按钮,体验开关操作,对比观察设备状态。更具动手实践性。

(3)当前智能变电站相对较少,传统站与智能站又无法融合。该实训基地则重点突出了传统与智能站的对比,更能让学生及时学习新知识,了解科技前沿,不再制约于传统课本知识的滞后。

职后培训特色

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同时,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隶属湖北省电力公司,自2012年正式挂名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技术培训中心。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培训部门,将重心由职前变为职前职后两手抓,双模式教学。不仅仅承接省公司部署的培训任务,更要积极主动开拓培训课程,紧随时代和职业需求,对系统员工开展新技术普及、实操训练、技能比武等工作。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大力开展,截止到2013年底,湖北省新建及改造智能变电站已达100座。对于智能站的运行调试维护工作迫在眉梢。倘若培训始终停留于理论层面,其知识可能让员工觉得枯燥、虚无甚至无用。学员更想解决的是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或调试、运行方法。尤其智能站,其二次设备或者软件网络通讯层面的调试和故障所占据的比重更大,故智能站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必要。通过实训基地实物装备,模拟重现多种故障,展示具体调试步骤,帮助系统员工理清排查思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智能站智能化控制、操作一体化等功能的演示,如顺控操作的使用,都将更加具有说服力。该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主要为电力公司从事变电站智能运检工作的生产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培训规模:一次可接纳15-20人培训。配备专任教师3人,兼职教师若干。

总之,通过智能变电站实训基地,将国际先进技术工艺引入高校,不仅可以促进职前教学方式的改变,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作为培训载体,普及前沿技术,服务培训课程的开展,强化培训效果,使培训更具职业针对性。

实训基地建设对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既是高职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也是学院开展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教学改革、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就业指导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训基地建设是改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可使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变成应用技能,也是训练职后学员职业岗位技能的基础平台。

(2)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前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职后人员工作适应期的根本保证。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提前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职员通过电力行业新技术的培训,熟练掌握新设备、新工艺,巩固职业技能,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网站开发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仿真技术;演习观摩

作者简介:李世倩(1971-),男,湖南邵东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高级技师;陶红鑫(1973-),女,江苏如皋人,江苏省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技师。(江苏苏州215004)

中图分类号:tm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215-02

电网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电网运行是否安全稳定、电能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电力系统越来越复杂,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临时慌乱作出错误判断和不当处理是事故扩大的主要原因。电力调度员的职业技能与电网稳定运行息息相关,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提升运行人员事故分析、处理的能力。广泛开展联合反事故演习是保证整个电网安全、可靠、稳定的最佳培训途径。

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已成为现代电网调度自动化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推广,调控一体化培训系统(DispatchingandcontrolintegrationtrainingSystem,DtS)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一、DtS及otS系统简介

DtS与实际系统环境一致,其中的SCaDa/emS仿真系统可以模拟在线SCaDa/emS所有的功能,包括监控系统和在线应用软件,具有相同的显示、相同的人机界面、实现相同的控制和操作,实现各级电网调度人员的系统性培训,使调度员在与实际控制中心基本相同的调度环境中熟悉掌握能量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以提高其在电网的正常、事故和恢复等情况下的调度决策能力。DtS的基本应用主要在于:电网调度员基本技能、常规操作、紧急控制与事故处理、系统恢复操作训练、电力系统物理特性的学习等。

DtS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模拟电网的拓扑信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电网的运行状况,一般读取SCaDa/emS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潮流数据等。信息主要体现电网结构的完整性和运行状态的实时性,对于系统的模拟主要以静态稳定分析为主。DtS系统基本侧重于描述电网一次部分的状态变化情况,但电网事故往往伴随着保护对于故障事件的响应,而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与否又会直接影响到电网事故的最终状态。因此,有时会在DtS系统的功能增加保护动作行为的信息,如以保护动作逻辑或保护定值判断构成DtS系统中的保护仿真功能。但由于保护动作行为比较复杂,DtS系统中的保护仿真功能一般比较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电站仿真系统(otS)是以变电站的一、二次系统和监控系统为对象进行模拟,实现现场全范围模拟,其主接线、二次回路图以及控制、保护动作逻辑、事故信号、异常告警信号、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动作信号等均与真实系统一致,可以进行变电站的日常全部操作、各种事故分析与处理的培训。

电网调度运行培训和设备运行集控培训分开的模式,两者未能有效融合,不能自动、正确地反映操作和故障给各方造成的影响,无法取得良好的联合反事故培训效果。在调控一体化培训模式下,调控人员需要全面了解设备结构、原理、性能、技术参数,熟悉设备运行、维护、倒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急需接受电网和设备监控、电网操作、电网调整等多方面的培训。

二、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应用的设计思想

本文所论述的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是根据DtS系统模拟计算的特征,每个变电站仿真系统经过升级改造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模块,把改造好的电网内若干变电站仿真系统按照分布式的模块添加至DtS系统中,可以选择部分或全部变电站仿真系统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运算。分布式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在DtS系统中模拟实际变电站的二次控制、保护及信号回路等。DtS系统中分布式变电站仿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变电站,创建一个详尽逼真而复杂的虚拟环境,进行有效的反事故演练。分布式仿真技术应用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分布/集中相结合

为了减少冗余、节省资源,实际变电站的二次控制、保护及信号回路仿真采用分布式仿真计算;为了保证电网计算的精度,电网潮流计算模式采用原有的集中计算模式。

2.双重化配备二次设备仿真

每次参演的单位不尽相同,导演在演习时会把参演单位所对应的变电站仿真系统添加到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中运算,而已经选择的变电站对侧厂站仿真系统没被加到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中。为了保证DtS系统二次的仿真模拟与现场高度一致,每套分布式变电站中线路对侧的开关保护控制回路及线路对侧的保护均在本站建立仿真模型。这些仿真模型在本站参加演习而对侧站没参加演习时运算,当对侧站参加演习时退出运算,而由对侧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模型进行模拟。

3.对象/事件结构

对象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产生交互作用,通过共享内存或数据库进行交互。

4.仿真接点的受控性

在DtS系统中所有分布式仿真系统受控于导演控制台。导演可以根据每次参加演习的单位而选取相应变电站及其相邻变电站的仿真系统。其他变电站仿真系统则脱离仿真运算环境,不会影响其他接点的演习功能。

5.传递实时信息

各仿真系统实时交互变化状态。

6.仅传递状态变化信息

仅传递状态变化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和通信处理任务。

7.采用预估算法和仿真时间约束

采用预估算法和仿真时间约束,以降低网络传输的负荷。

对于不参加演习厂站的仿真系统,分布式变电站仿真技术可有选择地退出其运算,减少大量冗余的站点,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以高性能的工作站作为DtS系统运算服务器。分布式变电站仿真系统可运行在DtS系统服务器上,或运行在一台单独的高性能的工作站上,其可以与DtS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因此可以认为整个仿真器都运行在单机上,如图1所示。

DtS系统服务器负责计算每个仿真周期里的电压、有功、无功、频率等所有潮流参数,分布式仿真系统负责计算电网一、二次设备的变化量、保护动作量及信号量等,并把计算出的各个类型的数据通过内存或数据库方式发送给DtS系统、教练员台和学员台。整个仿真器运行时可以减少大量冗余数据,也减少了网络负荷压力。

三、系统模型软件的构架

系统模型软件分为拓扑分析、故障分析、控制回路及保护逻辑等几大部分,当然还包括一些监视、操作等接口部分。通过图2和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模型软件的构架及大部分的相互关系:

分布式仿真技术应用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以后,系统由拓扑、潮流计算、故障分析、保护逻辑构成:电力系统元件模型、网络拓扑模型、负荷分配、调整模型、潮流计算模型、故障计算模型、继电保护模型、自动装置模型。

保护逻辑是根据现场提供二次图纸、保护整定书、保护装配说明书等编制的逻辑。它决定着开关等一次设备的正确动作与否,将涉及到保护的启动、保护的投切、保护整定区的切换等各项功能。

四、系统总体概述

系统由设在电网调度DtS系统、若干厂站otS厂站子系统、演习控制台及构成信息交互的调度数据网络组成;其中调度的DtS系统机房需要配置一台演习系统仿真服务器负责实现分布式变电站仿真系统的运算功能。

1.系统仿真服务器介绍

仿真服务器主要负责整个电网二次设备的模拟计算,其功能有:与调度端DtS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电网二次设备的详细模拟计算和控制命令的设置功能等,保证DtS和otS厂站子系统及地调DtS系统设备初始状态一致,作为事故演练或培训的边界条件和状态判断依据;在进行电网与变电站联合反事故演习过程中,主要负责从DtS系统中获取电网状态信息或下达反事故演习或培训时的各种故障或异常命令,通过otS厂站子系统相关潮流、保护等模型程序的运算将otS厂站内开关变位及站内其他需要上传的信息上传到调度端DtS实时数据库;同时把相应的变位信息转发至演习观摩平台及区域内其他otS厂站子系统。借助电力调度数据网及仿真服务器实现了变电站仿真系统调度DtS系统的一体化应用,加强了反事故演习的真实性和系统性。

2.变电站仿真系统介绍

变电站全范围仿真系统实时仿真相应厂站站一、二次设备的全范围仿真,仿真该站的各种正常操作、异常、故障和事故情况,能正确反映各设备的基本物理规律和现象。变电站运行人员可以进行监视培训与各种事故分析处理的培训。当参加演习的变电站运行人员接到调度的命令后,利用变电站仿真系统遥控操作,操作设备变位的信息会自动上传到DtS系统。DtS系统根据事故后的开关状态重新计算潮流数据,并下发到相应的变电站仿真系统。

3.观摩平台介绍

演习观摩平台系统(GiS)将地理信息系统和输电线路数据有机结合,能形象地在地图上标出电力线路走向、变电所位置、线路潮流方向、当前有功功率及热稳定值等。演习观摩人员可以通过放大、缩小、移动地图来查看所需的信息,实时显示演习事故发生的地点及事故详细情况、潮流、电网运行状态和演习进展情况等信息,直观展示演习过程,为观摩人员提供更多实时详细的信息。

五、系统功能

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为调度人员提供直观方便的反事故演习控制平台。通过应用可以进行数据信息共享,变电站仿真系统可以自动得到DtS的潮流工况。当变电站仿真系统模拟事件(故障)发生导致开关动作,其变位信息会自动上传到DtS系统。DtS系统根据事故后的开关状态重新计算潮流数据,并下传到相应的变电站仿真系统,从而达到全电网联合仿真的目的。

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可以方便灵活地设置或删除各种故障和异常,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各个变电站仿真系统之间、各个变电站仿真系统与调度DtS系统及演习观摩平台间的数据可实时交互,变电站(电厂)参加演习的人员根据开关动作跳闸情况及信息简报进行故障分析、汇报。调度员则根据汇报内容及全网潮流情况进行处理,联合反事故演习系统的演练即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以往的反事故演习过程中,领导们在观摩室里不能实时了解反事故演习的具体进展情况,对反事故演习的评价与总结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间接影响到演习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通过反事故演习系统领导们能实时了解反事故演习过程,作出更加中肯的评价与总结,提出更加宝贵的指导意见,提高了反事故演习的效果。

在演习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演习过程的数据,以便更多的调度员可以对整个演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学到丰富的事故处理经验,提升整体调度员的生产管理经验。

六、结束语

分布式仿真技术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的应用可以把变电站现场一、二次系统的仿真运算集中到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服务器中,不仅可以精确计算电网的潮流,而且也对电网二次的保护、控制信号回路等进行详细模拟。开展电网调度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的联合演练,现场气氛逼真、参加演练人员的互动性大大加强,各级调度员及变电站运行人员在几乎接近现实环境的仿真系统中演练,训练人员在系统事故发生时模拟如何正确、迅速处理事故并尽快恢复电网正常运行,进一步提高事故处理过程中的整体协调能力,效果更显著。

把分布式仿真技术应用在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DtS中实现了电网数字仿真和实际变电站仿真系统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仿真培训系统演练的真实性和逼真度,也体现了“大运行”体系建设后调控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可以检验学员对“大运行”体系的认识,提升事故演练的真实性及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翔,邵开宏,赵瑞娜.电网与变电站联合仿真培训系统应用探讨[J].华东电力,2006,34(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