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软件实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25:03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广联达软件正确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我院从08年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两周,学分为2学分。从对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看,识读施工图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是所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恰恰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不知道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快速对接,拿到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怎样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和计算工程造价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类高职的专业骨干课程,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为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企业调研,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改革中来。利用辽宁省工程造价行业广泛使用的广联达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图纸进行真题真做,最总形成工程造价文件。实训是建筑类高职高专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计量与计价理论课的兴趣,是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我院开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训,主要是利用广联达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和计价软件进行计量与计价工作。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运用广联达软件正确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我院从08年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两周,学分为2学分。从对历届毕业生反馈信息看,识读施工图并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是所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基本的技能,而这恰恰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不知道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快速对接,拿到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所以怎样提高学生们的识图能力和计算工程造价的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实际工程图纸使学生熟练掌握预算软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技巧,能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及预算软件应用等课程中的重要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图纸数据完成图形算量软件中基础、柱、梁、板、门窗、过梁等构件的绘制并汇总计算工图形程量。

2、运用图纸数据完成钢筋算量软件中基础、柱、梁、板、门窗、过梁等构件的绘制并汇总计算钢筋工程量。

3、运用图形算量软件、钢筋算量软件所得到的工程量,编制清单并运用计价软件进行计价。

(三)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

二、课程实训周的内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类相关专业的骨干课程,它包含理论教学环节,又要有实践环节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相应技能。通过理论教学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计算工程量、套定额、组合综合单价等能力。课程实训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的系统掌握。我们采用的图纸为一个三层的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具体内容及时间安排见表格。

本实训课程按项目法进行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项目,具体课程设计见下表。

项目一:图形算量软件操作

项目二:钢筋计算软件

项目三:计价软件

通过两周的实训,使学生具有较熟练操作广联达软件的能力,达到造价员的能力目标。

三、实训周质量保证模式

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了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期望,保证课程实训周的总体质量尤为重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训周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并实施一套适合的运行模式,明显提升了实训课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监理完备的资料库

实训周需要的资料有工程图纸、建筑工程计价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图集等资料。经软件公司推荐,我院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选定4套图纸作为实训周的基础资料。机房配备了60台电脑,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要,并配备了正版广联达整体解决方案,配有加密锁。相关工具书等能满足2个班同时做课程实训的要求,初步建立了本课程实训的资料库。

(二)分项目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实训在机房进行,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分为“图形算量软件应用”、“钢筋算量软件应用”和“计价软件应用”三个项目进行。教师先演示基本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纸进行练习。并再发一套图纸做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还可得到第三套图纸,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旁边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其软件操作技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三)强化实训周纪律管理

良好的组织纪律是保证实训周顺利进行的前提,我院实训周对学生的管理采取自律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效果较为理想。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较重视这个掌握专业技能的机会,能够自觉的遵守纪律,保证出勤。但为了督促个别组织性纪律性差、甘于落后的学生,实施指导老师点名,督导老师抽查等手段,强制学生到机房接受指导。并使用机房的教室管理系统,让学生把每节课完成的项目行进提交,既督促学生出勤,在一定程度上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四)要求学生做实训总结

实训周完成的同时,要求学生将实训周过程中的体会、收获等用文字记录下来,自拟题目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大部分同学能够从头到尾系统的梳理实训周获得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导老师也能从学生的总结中体会学生的动态,为下届课程实训周的指导工作积累经验。

(五)量化实训周成绩评定标准

实训周成绩评定标准为:

纪律及表现占15%;

利用工程造价软件绘制的图形占50%;

书面总结占15%;

工程量清单占20%。学生按照成绩标准先自评,指导老师再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2

    一、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模糊

    按财政部在《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出的中级培训目标为“通过中级培训,使一部分会计人员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开发提供业务支持”。据此可以认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内容与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应注重非程序性的会计软件应用及一定的系统分析能力,而不应像大学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分析能力,并学会计算机语言,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但实际上各地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进行在职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时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只是选用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造成在职会计人员无法对财务软件数据系统地进行运用、分析。

    2.亟待改进和更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材内容

    目前,各地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运用财政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写的《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1999年4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由当地财政部门选中的各软件公司针对本公司财务会计软件编写的中级教程。在《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中,讲课内容较多涉及到windows95的基本操作、visual foxpro数据库和access数据库等内容,却缺少在职会计人员应当掌握的非程序性内容,如会计软件总体结构的认识、了解,运用excel进行企业成本计算、生产费用汇总分配、财务分析,会计软件维护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

    3.各培训点培训学时少,教学内容不能参照《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大纲执行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一般各培训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应为120学时左右,而实际上有的培训点仅有50一60学时,甚至更少,特别是在上机过程中,布的培训点甚至出现两人共用一台微机的情况,这样,每个人的学时就更少,同时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大纲,也谈不上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各培训点聘请的培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一般说来,各培训点应该选聘参加过会计电算化中级师资培训的教师,或选聘大学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门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但有的培训点从节约资金角度出发,请一些根本没有师资证书或只懂一点电脑知识而不懂会计的人员充当教师,这显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求。

    5.各培训点生源大战、降价培训,降低了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质量

    据考察,随着各地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的进行,在职会计人员的生源在逐步减少,于是各地出现了各培训点进行生源朵战和降价培训的情况,单从降价来看,看似有利于会计人员,可实际上会计人员所得到的培训知识更少,效果更差,只相当于买了一个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培训质量的保障措施

    1.财政部门加强对各培训点监管力度

    在当前,各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实时规范各培训点的行为,主要包括:(1)检查各培训点的硬件设备情况。主要检查能保障培训使用的计算机数量,特别要规定各培训点能进行中级培训电脑的最低数量,凡是低于最低数量的培训点,要限期整改,到时还达不到数量要求的可取消该培训点。(2)检查机房是否采用局域网系统,是否方便学员了解中级培训中的网络知识内容。(3)检查培训点所用财务软件。主要检查财务软件的可用性以及excel软件的完整性。由于要运用excel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就要求运用excel中的“加载宏”功能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功能。(4)检查学员情况。主要检查在学员招收中,是否有学员未参加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而直接参加中级培训的情况,并抽查了解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5)要求各培训点建立培训教师挂牌教学,实行竞聘上岗制度。从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考虑,一方面要求对培训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主要内容包括培训教师的职称、学历、经历以及以前的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进行竞聘上岗制度,由学员选择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教学。(6)加强对各培训点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过程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课表对学员进行一定的回访工作。同时,公开财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人员的办公电话号码,一方面有利于解答学员提出的各培训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培训点相互沟通,从而规范各教学点的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工作。(7)建立各培训点的年审制度。财政部门每年可根据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的实际情况和学员反馈的信息,在广泛调查研究后决定是否继续或取消该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点。(8)要求各培训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培训内容中既有程序性操作的软件知识,又有非程序性操作的财务软件数据汇总合并等内容,因此要灵活地展示该过程,仅靠“黑板+粉笔”方式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财政部门应要求各培训点运用投影仪等设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

    2.明确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要求

    对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强调对财务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和应用情况及软件一般性维护工作。主要包括:(1)会计软件的总体结构;(2)财务软件的最优化初始化设置;(3)运用excel对会计软件的数据进行汇总、合并;(4)运用excel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成本计算及费用汇总分配方法;(5)运用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会计图形分析工作;(6)会计软件的一些相关维护知识等。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考核方式

F230-4

应用型本科是近几年来高校转型的重点,其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坚持本科规格,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就业潜力大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训实践类课程占比达总学分的40%以上,因此,对于这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转型的重点问题之一。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沿用传统本科的期末考核制,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而实训类课程大多课程设计模块化、实训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对此类课程。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针对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此类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项目化、模块化,传统期末考试的形式不适合考核此类实训课程。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是会计学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运用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仿真职业场景,让学生体验财务会计实务工作,熟悉企业内部的整体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和账务处理,全面提升学生对企业财务环境、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角色分工、财务工作的认知及会计业务全盘账的操作。以岗位模拟实训为例,一般需模拟出纳、总账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费用会计、财务经理等多个角色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也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了模块化的分割,实训成果也多以模块的形式呈现,期末以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的传统测评方式不适用于此类实训课程。

2.部分实训软件难以量化学生实训成绩。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不断加深,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对接会计实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运用会计虚拟实习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进行实训。会计虚拟实训软件根据会计人员在实务中的不同岗位进行岗位业务模拟实训,实训内容模块化,此类软件部分配有考试及评分系统;会计应用软件是与实务中企业所用的财务软件类似的模拟应用软件,如金蝶、用友。这类的财务软件与企业实务中使用的财务系统几乎完全一致,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职业最需要的基本技能操作,但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考试评分系统,无法利用软件将学生的练习操作给出分数,老师在课程中如果使用传统考试方法评分,则无法检测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但技术手段暂时无法实现软件测评考试。

3.实训中多采用团队学的模式实训,但无法准确区分组内成员成绩。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多采用团队学、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一个小组为一个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各种业务的演练实训。教师根据不同业务的需要来设计不同的工作情境,由学生扮演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办理会计事务,完成工作任务;并让学生互换角色开展实训,使学生在实训中亲自体验会计工作实务,开展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的会计模拟实训、仿真实训。

这种模式的实训任务考核时大多以小组实训作业或实训报告为依据,存在小组内搭便车、小组实训作业成绩无法在组内成员间有效区分等问题。

二、解Q思路

1.建立过程性考核体系,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不再以传统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

由于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上项目化、模块化,每一个实训大多需要2-3周时间完成,以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在2小时内几乎无法对知识点进行较为完整的测评,因此,综合实训需建立过程化考核体系,实现项目制评分。期末成绩应由项目模块实训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到课率等)、期末实训报告总结构成,不再有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

以会计岗位模拟软件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因大多带有实训模块评分系统,可在一阶段的项目实训之后登记学生的模块实训成绩;以会计应用软件为主体的实训课程,因为软件缺乏实训评分系统,教师应对每一模块的实训设置考评点,每一个模块结束,都将学生各人的成绩记录在本模块的成绩当中,实现模块化打分。

2.考核方式多元化,其中包括评价方式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

评价方式多元体现在软件评分和教师考核点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主体的多元体现在除了传统的教师进行评分之外,引入学生互评的环节,包括小组内成员间互评和班级小组间的互评,通过此举极大提升了评价体系的完整性。评价内容的多元体现在实训的完成质量、实训报告的完成质量、课堂表现、小组课堂演示等多方面构成,这需要教师建立完整的学生实训档案,综合进行评价。

3.建立小组实训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杜绝小组实训中搭便车的现象。

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项目实训,因此对个体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对团队评价的基础之上,采取多方位的较为全面的全员评价体系。个人实训成绩由小组实训成绩、个人实训报告、平时成绩、小组成员互评、小组演讲成绩等多方面构成,其中小组长和小组实训汇报ppt演讲人酌情加分。

三、结语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课程,实训质量决定了会计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过程性、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转型重要的课程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林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转型研究与评价[J].高教学刊,2016(17).

[2]滕晓梅.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0(12):107-109.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4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 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 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总结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目前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 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研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问题,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1引言

面对全球软件外包方兴未艾的趋势,中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选择和机遇。一方面是中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一方面却是巨大的威胁已然来临,前途荆棘密布。尽管从政策支持、硬件环境建设到软环境培养几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的软件园、软件出口基地,政府、企业、高校业已尽了最大努力,但是中国方兴未艾的软件行业,面临的是“绿色工业”的“能源危机”。

妨碍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产业加速发展的症结,是国内软件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表面看来,我国软件人才增长速度还要高于产业发展速度。2006年,我国软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另有约40万软件人员从事软件与软件应用、研究与教学等相关工作,同时每年还在以5~7万人的速度培养新的人才。从数量上说与软件产业的需求基本吻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这一庞大的软件队伍却无法满足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求。

软件外包产业要想做大做强,规模和人才是两个关键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相辅相成,相互左右,归根到底还要归结到人才问题上。软件外包企业需要大批的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工程师;需要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1]。

缺乏软件外包人才表明了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计算机教育与培训不能适合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在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问题上,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呢?这仍然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本文从软件外包人才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软件外包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及目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进行探讨,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不同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特点,分析和总结不同方式的优势与弊端。

2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特点

2.1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需求

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是软件业。软件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一般人们的理解更要专业,尤其与我们现有的软件教育模式是不相匹配的。现有软件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而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这支队伍要有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好像是“金字塔”型:塔尖5%的人才是架构师,中、高层的35%是管理项目、技术和产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经理、Cto或者技术总监等,底层的60%应该是软件编码人员,我们称其为程序员。

从外包人才的结构层次看,国内外包市场不是局部的人才短缺,而是全方位的供应不足。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了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说目前国内三个层次的人才供应都有问题。

2.2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

由于外包服务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软件外包服务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有行业自身的特征。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语言沟通能力、行业技能和经验、项目管理和协作能力以及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是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3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预计将增加近2.5万人,人才压力巨大。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已经成为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招聘的普遍难题。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2]。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人才来源主要包括有:产业已有人才流动、大学毕业生、引进国际人才、企业自己培养、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等等。

3.1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历教育

目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社会教育机构所不可比拟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软件基础知识和英文读写能力。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学校缺乏获知的渠道,加之高校教材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软件外包技术发展速度,因此学院还无法培养出合适的软件外包直通人才。这些毕业生他们缺乏的是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的交流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3.2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的培训和认证机构

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通常以取得技能证书或就业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使得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3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

由于有了软件外包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外包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得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要求脱节。

3.4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

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外包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很多软件企业加强员工的内部培训。最大的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外包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的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培训损失,成为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4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各种培训渠道都各有利弊,那么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银弹”?经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和分析,由软件外包企业全面参与的专业培训方式或许是解困良药。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企业实训模式”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著名软件外包企业东软也已经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并历经五年的锤炼总结,于2007年正式推出东软自主品牌的软件工程师认证实训体系,并正在国内积极推广这种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4.1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通过对东软的了解,我们发现近年来东软在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上始终能做到快速增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对日软件外包基础人才(即程序员)培养方面的三个来源,其一为与高校的定制培养模式,其二为通过东软的培训中心进行的认证体系课程及实训项目培养,其三为社会招聘后部门内部培养。而这三种来源在培养模式和所采取的课程及讲授方法上都采用了“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的独树一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方式。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正是东软能在短期内获得软件外包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

4.2欧美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成功经验

欧美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随着东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英语已经成为员工应该掌握的必要的工具,员工的整体英语能力也成为公司在国际化竞争中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除了沿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采用的“企业全真案例实训教学”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之外,为了切实有效帮助员工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提高英语能力,大连东软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东软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共同推出了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的“混合式语言学习(BlendingLearning)”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特点为“线上线下互动,面授在线结合,自主强化配合”。此种“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东软员工多样化的培训需求,既考虑地域、时间的差异,也考虑个体培训需求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对于在职的员工,培训的最大问题就是很难长时间在统一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的面对面培训,因此可以采用以e-learning学习为主,面授学习和电话外语辅导进行辅助的“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主要针对在线学习平时积累和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后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及关键问题的讲解,集中时间短,针对性强,充分与在线培训优势互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这是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解决方案,即集成“水平测试—能力细化分析—学习建议方案—在线学习提升+面授语言培训+电话外语辅导—水平再测试”的个性化测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将针对员工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至少历时三个月,以英语学习为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语种,比如日语的学习。该培训模式已在东软内部从事欧美软件外包的项目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论

“全真企业案例实训教学+混合式语言学习培养”模式将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系统化,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反向制导推出需要考核的内容,并将其细化分解成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及课程,然后采用项目全真案例实训教学配合混合式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参训学员,当其通过标准化的在线水平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后即可输出到企业工作,这种培养模式经过东软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成本管理系统;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心得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训平台,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加上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表格示范和计算,使学生和老师对于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分析众多数据在表间的结转关系时,容易给学生以“照本宣科”之感,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自使用金蝶K/3系统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以来,学生在学习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动手机会大大增加,学习兴趣甚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现谈一下笔者的教学心得。

一、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方案

所谓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就是会计实训的业务设计进行一体化设计,也就是在实习过程中同时使用采购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总账管理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和现金管理系统设计会计业务,让每个学生跟着业务流完整独立地进行业务确认、核算和账务处理。

(一)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意义

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制造型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明白企业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技能和方法,为后续课程实施分岗和轮岗的仿真实训做好充分准备。

(二)成本管理系统在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地位

成本管理系统负责收集采购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存货核算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有关成本和费用数据,也就是《成本会计》课程讲到的“生产成本和费用归集”。所以可以清楚地说,能否成功使用成本管理系统归集生产成本和费用归集、分配和计算产品成本是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成熟标志。

(三)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的条件

因为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过程要完整地使用总账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最好作为《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基础》和《财务软件》的后续课程,也可以作为《成本会计》的综合实训。上课环境最好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并装有K/3软件。

二、选择金蝶K/3系统为教学软件的依据

(一)C/S应用模式便于学生独立完成实训

金蝶软件K/3系统的C/S应用模式非常成熟,功能强大,完全满足仿真实训需要,这种应用模式把账套管理的中间层服务器部署在专用服务器上,学生不能对账套复制和输出,可完全避免学生抄袭账套。

(二)软件并发性好

这里讲的并发性主要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同一账套或同一服务器时系统能很好地处理访问冲突。例如几个班学生同时共用一台服务器上实训课,这对于招生规模普遍较大的会计类专业实施实训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三)软件性能稳定

软件性能的稳定性对实施会计仿真实训至关重要,因为会计仿真实训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个甚至几个会计期间的仿真实训任务。

(四)账套管理方便

金蝶软件K/3系统的账套管理器功能强大,可批量删除账套和备份账套,采用方便的账套恢复功能,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账套的生成,这对于学生较多的会计类专业的实施教学帮助不小。若服务器意外崩溃而导致系统重装,可利用账套管理的“账套注册”功能恢复每个账套,可快速恢复数据而不影响教学进度。

(五)数据共享性好

对于部门、职员、计量单位、往来单位和存货等公共数据,每个系统均可导入导出,非常方便。对于期初数据,每个系统的期初数据均可导入总账系统,这对于保证各系统的数据一致性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可避免重复录入,加速工作进度。

(六)系统能跨网段部署

目前多数院校都有多个校区,校园网存在多个网段非常普遍。多个校区学生共用一个服务器同一套软件是多数高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采用方法。金蝶软件K/3系统的C/S应用模式可以跨网段部署,只要把金蝶软件K/3系统中间层服务器部署在学校的网管中心,就可以让师生实现通过校园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实训账套,这对于教学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

(七)K/3软件的市场优势

K/3软件占全国财务软件市场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学生在就业时有25%的机会碰到,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三、应用K/3成本管理系统实训的便利性

(一)界面清晰、操作简单和易学易用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完整地保持了金蝶财务软件的一贯风格windows的操作风格,在界面上看起来清晰流畅,操作起来简单易懂、易学易用,快速上手。

(二)金蝶软件其他系统无缝链接,自动获取成本和费用数据

金蝶成本管理系统自动与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总账管理系统等挂接,挂接时能自动获取工资、物料耗费和固定资产折旧数及其他任何要素费用的发生数,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能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包括含生产成本和费用发生的凭证、辅助生产、制造费用分配的凭证和完工入库的凭证等。生成的凭证可直接传至总账系统。成本系统和其他模块之间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整体。数据高度共享,这样不仅减少了重复输入,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保证了成本计算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三)高度自动化

成本管理被称为制造型企业的一大难题,因为数字繁琐、计算复杂,因此,成本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自动化问题,金蝶成本管理系统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高度的自动化:一是自动从总账、工资、固定资产、供应链等系统获取各项要素费用的数据;二是自动完成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三是自动完成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四是自动完成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五是成本计算过程中自动产生记账凭证并传至总账系统;六是自动生成成本计算过程中的一系列账表;七是自动对成本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施K/3成本管理系统的关键环节

在顺利实施会计业务一体化实训而利用K/3成本管理系统实施成本会计实训,必须对K/3系统进行一系列设置。

(一)基础资料设置

1.计量单位设置要注意物料的计量单位与票据使用的计量单位统一。

2.新增“折旧费用”和“动力费用”成本项目;新增要素费用“其他费用”。

3.“生产成本”科目的核算项目设置为“部门”和“成本项目”;“制造费用”科目的核算项目设置为“部门”和“要素费用”。

(二)期初余额设置

实训过程要在各系统录入期初余额,然后通过与总账对账功能把各系统的期初余额传递到总账,这可确保各系统期初余额与总账系统期初余额数据一致,启用的系统顺序如下:实际成本应收、应付供应链(含采购、销售、库存和存货核算)固定资产工资(不需要结束初始化)现金总账,并确保各系统的结账与总账期间同步。

(三)单据录入要注意的问题

新增的领料单,要求输入“成本对象”或“成本对象组”及“对方科目”;领料单的对方科目设置为“制造费用”时,成本对象必须设为“转入制造费用”;领料单的对方科目设置为“生产成本”且物料(“原材料”或“包装物”)是用于生产单个产品的,设置为成本对象;物料(“原材料”或“包装物”)是同时用于生产多个产品时,则设置为成本对象组。

(四)凭证处理要注意的问题

1.涉及到要计入生产成本所产生的成本费用,需要平均分摊到各生产部门,包括租赁、工资、折旧等发生的凭证。

2.以下凭证模板需要新建,包括供应链的赊购入库、暂估入库、盘盈入库、现销出库、生产领用、赊销收入;成本系统的材料费用归集与分配、月末结转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入库、赊销出库成本结转、现销出库成本结转、盘亏毁损出库成本结转;总账的盘盈盘亏处理凭证模板。

K/3成本管理系统默认的成本计算方式为品种法,因此以上的设置是在品种法的基础上所设,如果是使用分类法或分步法进行成本系统实训则需在进行系统设置时选择相应的成品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7

笔者所在学院的软件工程系是成立于2005年的新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近年来,随着对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程的推进,课程体系日趋完善。针对软件工程学科具有理论多且实践性极强的特点,本系较大幅度地加大了实践类课程和环节所占的比例,“软件开发设计实训”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软件工程学科发展速度很快,在软件产业不断发展,全国对高素质的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的形式下,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和指导质量,为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软件开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我校教改基金的资助下,依托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本文对将软件工程应用于“软件开发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1 选择适当的软件工程过程

“软件开发设计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设计实际系统。结合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软件开发过程主要采用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方式组织软件开发。rup是风险驱动的、基于use case(用例)技术的、以架构为中心的、迭代的、可配置的软件开发流程。

rup分为初始、精化、本文由收集整理构造和交付四个阶段,各阶段涉及多种工作流【1】。rup的核心工作流主要包括:

需求捕获工作流:需求捕获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确立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和系统行为,将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需求的焦点主要在初始和精化阶段,在精化阶段后期,需求捕获的工作量大幅下降。

分析工作流:分析的主要工作开始于初始阶段的结尾,和需求一样是精化阶段的主要焦点。精化阶段的大部分活动是捕获需求,分析工作与需求捕获在很大程度上重叠。

设计工作流:设计的主要工作是位于精化阶段的最后部分和构造阶段的开始部分的主要建模活动。系统建模最初的焦点是需求和分析,在分析活动逐步完善后,建模的焦点开始转向设计。

实现工作流:实现(实施)是关于把设计模型转换成可执行代码的过程。从系统分析师或系统设计师的角度看,实现工作流的重点就是完成软件系统的可执行代码。实现工作流是构建阶段的焦点。

测试工作流:测试是一项相当主要的工作。测试工作流贯穿于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它开始于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而细化阶段和构造阶段是测试的焦点。测试是为了找出程序中的错误与缺限,而不能证明程序无错。

rup就像一个元过程,通过对rup进行裁剪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开发过程,非常灵活,所以可以将其按本课程需要进行精简,从而把深奥的理论指导融入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中,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消除畏难情绪,培养和增强在软件开发设计中自觉遵从软件工程思想的习惯。本课程使用的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集采用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

2 将有价值的软件工程知识引入课堂,教学采用项目贯通案例

为让学生在中小规模的实训项目中也能体会到较大型项目通常会用到的一些软件工程技术,让本课程更有实用价值,教师需要对学生补充一些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包括:设计模式、架构设计、类的持久化以及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实现以及文档的书写这四个方面。

为配合上述四个方面的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介绍,教师采取“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2】,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一个完整的、规模适中、难易适度的软件项目案例。该案例需要通俗易懂而又具有实际意义,涉及的应用领域应该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以此案例完整的开发设计过程为主线,借助这个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进程、文档齐全的完整案例来将软件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着重展现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运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开发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技术。

3 学生实践环节分小组按项目方式进行

由于在本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门先导课程:“软件需求分析实践”,所以可以把学生仍然按照在“软件需求分析实践”课程中的各小组成员组成来进行项目分组,这样各小组便可将该课程中的最终成果——《软件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作为本课程的起点来进行,需求捕获工作流便只需粗略进行。由于本课程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分析工作流和设计工作流,对实现工作流和测试工作流也只作粗略涉及。

每个项目小组通常为3到5人,分组时采用了优势互补的方式,注意合理搭配,尽量让每组各个成员具有不同的优势能力,并让其民主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内的组织和协调【3】。

教师的项目贯通案例教学分阶段间插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每介绍一个阶段的rup理论,就紧跟几次课的学生实践环节,如此交替进行,当教师的教学案例施教完毕,学生的项目也同步进行到最后阶段。

项目进行中模仿软件公司的例会形式,定期由项目小组长召开小组讨论会(如每周一次),对最近这段时间的项目进展情况和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开发设计阶段结束时教师均要求各小组给出相应的文档,且每个阶段完毕要进行一个模拟的里程碑式的评审(教师参与作为评审团的一员)【4】。

教师还应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最后课时中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一个分析总结,并让各小组组长总结本组项目完成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活跃思维,提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4 依托教学团队,理论及案例部分采用轮流授课法

笔者所在的软件工程系于2009年底成立了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团队兼顾了职称、学历、教学、科研的合理搭配,由有大型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老教师提供指导来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并让其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积累项目经验。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均由该团队中选出。本课程所用的《软件开发设计实训指导书》的编写由各任课教师分工完成,每人负责完成一章内容。本课程每个教学班安排30人左右,各教学班的教师全程负责该班整个课程的实践指导环节。而理论及案例讲授部分的教学则采用轮流授课法,实施方案是每个阶段的课堂讲授由编写实训指导书的相应章节的教师对全体教学班集体授课,其他教师同时到场辅导。具体各阶段的课堂讲授内容安排如下:

1)rup总论以及课程概述

2)设计模式

3)常用的软件架构风格及适用情况分析

4)对象持久化与数据库设计

5)面向对象实现及文档编写与整理

对应进行的学生的各阶段实践任务如下:

1)按既定方式确定各小组成员和组长,并且重新审核各组在先导课程“软件需求分析实践”中的最终成果《软件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进一步完成分析模型,得出用例图,分析类图,序列图及协作图。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分析模型文档。

2)按照设计模式重新设计类。这一阶段学生需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实现设计模型中的具体设计类,具体要求学生:使用设计模式和机制;创建初始设计类;确定持久类;定义类可视性;定义操作;定义方法;定义状态;定义属性;定义依赖关系;定义关联;定义内部结构;定义泛化关系;解决用例冲突。二是完成用例实现的设计,主要设计模型内的协作关系,以设计类及其对象为基础,描述各个特定用例的实现和协作。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设计模型、类图和用例实现。

3)完成架构设计。这一阶段学生需要设计包结构,完成系统设计模型图的实现子系统、接口设计类及架构模型(组件图),重新审查用例模型,得出用例模型的架构视图。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子系统设计文档、接口设计文档及架构模型文档。

4)根据持久类以及数据库知识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包括字段编码设计)。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数据库设计文档。

5)本课程的最后阶段。完成实施模型(部署图);完成界面以及输入输出(报表等)设计;完成具体子系统的编程工作,并进行二次迭代重新审核前面的设计部分;整理测试报告;整理文档并编写软件使用说明书。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组件图、部署图、输入输出设计说明及具体子系统代码执行程序。

5 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开发设计能力与书写文档能力并重

本课程的实训目标是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中小型应用项目的软件开发设计。为此,我们提出了本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重视实训过程,看重软件开发设计能力的提高,采用复合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和项目验收答辩成绩组成。重点突出“会不会做”,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开发设计能力考核,同时注意防止轻视书写文档的观念。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软件开发设计技能的培养,开发设计能力与书写文档能力并重,更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具体的课程考核成绩组成如下:

1)平时成绩*10%(考勤成绩*50%+小组开发设计工作中的合作精神表现*50%);

2)阶段考核成绩*60%(五个阶段,各阶段的能力表现及提交的文档各占20 %);

3)项目验收成绩*30%(项目文档汇总整理占50%,项目答辩50%)。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8

通过为学期期的实训,我学习了很多关于很多的知识。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实训内容。在此,也有同学的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也受益匪浅。最终,能顺利完成实训的任务也高兴了。

在实训生活中,我了解开发项目的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整个过程,让自己开始懂得一点软件工程的知识点。首先,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比如:需求分析就是分析软件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开发出的软件却没人要,那所有的投入都是徒劳.如果费了很大的精力,开发一个软件,最后却不满足用户的要求,从而要重新开发过,这种返工是让人痛心疾首的.(相信大家都有体会)比如,用户需要一个forlinux的软件,而你在软件开发前期忽略了软件的运行环境,忘了向用户询问这个问题,而想当然的认为是开发forwindows的软件,当你千辛万苦地开发完成向用户提交时才发现出了问题,那时候你是欲哭无泪了,恨不得找块豆腐一头撞死。所以,需求分析是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

然后呢?确实客户的需求的以后我们要做什么呢,那当然是设计和分析。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是代码实现,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我们这个项目为五个模块,分别为五个小组成员完成。这阶段我学到很多编程的思想,如:分层思想、mvc、ssh的整合、dao的编写。编号程序之后就是软件测试了,此时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最后是软件维护,它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

但是,我深深体会到了在许多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比如:在需求分析时,由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不够,很难分析需求到位;在编写代码时,由于自己技术知识水平不广,常常遇到技术难题;还有自己没有良好的编程习惯,不注释,有时连自己也看懵了;编程的结构不好,维修和修改代码是很慢。这次实训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做为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以后的职业中崭露头角,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在以后的途中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难,都立于不败之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在实际应用中所学专业知识的匮乏。让我真真领悟到“学无止境”这句话的涵义。而所学的,都是课本上没有而对我们又非常实用的东西,这又给我们的实训增加了浓墨淡采的光辉。我懂得了实际生活中,专业知识是怎样应用与实践的。

在这次实训中,我不仅知道了职业生涯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而且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团队中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要善于团队合作,善于利用别人的智慧,这才是大智慧。靠单一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个大项目的,在进行团队合作的时候,还要耐心听取每个成员的意见,使我们的组合达到更加完美。实训过程中,除了要专业知识,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方式及相关礼节方面的内容,对于团队开发来说,团结一致使我深有体会。团队的合作注重沟通和信任,不能不屑于做小事,永远都要保持亲和诚信,把专业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仅加深我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还让我拥有了一次又一次难忘的开发经理,这是也是实训最大的收获。

这次实训带给我太多的感触,它让我知道工作上的辛苦,事业途中的艰辛。让我知道了实际的工作并不像在学校学习那样轻松。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更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明白人世间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勇敢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个驿站!这让我清楚地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看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认识到了做软件应支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总代表地去思考,多听别人的建议,不要太过急燥。人非生而知之,虽然我现在的知识结构还很差,但是我知道要学的知识,一靠努力学习,二靠潜心实践。没有实践,学习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次实训让我在一瞬间长大:我们不可能永远呆在象牙塔中,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总是要走上社会的,而社会,就是要靠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来推动。这就是我们不远千里来实训的心得和感受,而不久后的我,面临是就业压力,还是继续深造,我想我都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时间,充实、完善自我,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空白!

从初出茅庐,到现在可以熟练的按照流程开发软件,这都与我组每个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实训中,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同时也锻炼了大家踏实、稳重、沟通的能力,每个人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实训机会。在工作中,经常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而他们的态度是不可恭维的,你会感觉到他的不耐烦以及他的高傲,所以这就需要学会沟通的方式及说话技巧,学会灵活面对。

在这学期的实训中,我受益匪浅,不仅专业知识增长了,最主要是懂得了如何更好的为人处事、团队合作,感觉自己比以前成熟多了。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通过这次实训,我觉得要改变以前错误的思想,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仿真实训

各高职院校均把会计电算化作为财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快缩短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电算化应用之间的距离,实现高职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用友财务软件为例,就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做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忽略了财务软件启用日期对业务处理的影响

我们知道,企业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第一次启用时须将手工账各个账户的期初余额录入计算机。如果是期初建账,用户只录入启用日期所有账户的人民币当前余额(即期初余额)、外币当前余额(设置了外币核算的账户)、数量当前余额(设置了数量核算的账户)。而企业大多是在1月份以外的其他月份启用财务软件,这种情况下,初始设置及报表计算的操作有所不同,涉及的问题较多。例如,长江公司10月份启用总账系统,余额初始时除需要录入启用月份期初余额外,还必须录入从年初即1月份到启用总账系统之前月份(即9月份)的累计借、贷方发生额,系统自动计算年初余额。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只输入启用月份10月份的期初余额,在计算会计报表时就会出现2个错误:首先资产负债表中C列、G列计算的数据不是年初数(1月份),而是启用月份10月的期初数;利润表中本年累计数按照系统默认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这是企业在启用财务软件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一旦启用月份的业务数据输入后,期初数据就不能修改。所以必须将手工账簿1-9月份的累计数据整理后,完整地录入系统,才能计算生成正确的会计报表。

以上问题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应在学生熟练掌握年初启用账套操作的基础上,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对比设计年中启用账套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年中启用账套的相关问题,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完成年中启用账套的初始设置及报表计算,缩短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应用的距离,实现学习式工作,工作式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

二、加强仿真实训力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是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侧重的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财务会计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应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初中级财会人员、主管会计、财务主管、内部审计人员及会计师事务所财会人员等。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独立操作用友、金蝶等商品化财务软件完成总账、工资、购销存等核算及会计报表计算;能独立解决财务软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根据企业需求编制会计电算化实施计划,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并调试。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的单项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单一岗位需要的技能,分别完成总账核算、工资核算、会计报表计算等单项工作任务;综合实训培养学生软件操作的综合技能,为了促进学生对手工会计处理流程和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全面掌握,应该将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模拟某一企业会计数据,将企业一整套真实的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然后运用财务软件,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的相关设置,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从建账、填制凭证、审核记账到计算会计报表整个工作过程。通过两种实训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

在以上单项、综合实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工作岗位进行仿真实训。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牵引,在校内设立虚拟财务部,分岗位进行模拟实训,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岗位职责与岗位分工,切实感受真实工作过程,体验不同的职业角色,学生轮流担任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总账会计、出纳等岗位工作,由系统管理员完成账套建立与财务分工;出纳完成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处理;总账会计完成总账业务核算;账套主管完成凭证审核、记账、报表等工作,整个过程和实际工作完全无缝对接,实现"教学环境企业化、能力培养岗位化和教学内容职业化"。这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也是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胜任电算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会计软件实训总结篇10

通过前期的一系列调研活动,项目组邀请三家国内市场主流的审计软件公司,对其审计信息化产品进行了认真分析,并着重对三家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数据采集、预警分析等18项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经综合考虑公司的购买能力、现有网络功能、用户数量等因素,最终选择一家审计软件公司,并在此基础之上定制开发版权属于总公司的中储粮审计作业系统。具体实施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项目实施阶段。首先开发完成审计项目作业系统并投入使用。其次开发完成审计管理分析系统和实时监审系统,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二是项目后续阶段。首先根据各使用部门的反馈情况及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审计信息系统。其次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培训工作,逐步提升系统内部审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

二、反复测试,完善软件功能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开发、测试、试运行,完成了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阶段,即审计项目作业系统已初步达到了使用功能,该系统是针对中储粮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制定的计算机审计作业软件,先后3次在开封、太原、忻州直属库对审计作业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试审,并随之对试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调试,使软件功能不断贴近实际需要。该软件设计了包括审计项目管理、数据采集和转换、文档处理、数据科目分析、财务数据检查、审计模型预警、数据报表及指示、审计结果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共9项常规处理程序。专门针对中储粮总公司业务的特殊性,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模板管理、审计报告模板管理、法律法规模板管理共3项专项处理程序。通过该软件,能使审计人员较便捷地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能够快捷地使用凭证查询、科目分析、审计抽样、法律法规引用、审计文书模板等功能。达到了统一审计程序、统一审计工作底稿、统一审计报告的目的。

三、开展培训,推广软件运用

2011年9月,总公司在系统内组织开展了首次审计信息化专题培训。此次培训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参与人数多。为了能够加强公司系统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总公司要求各分(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及3名审计人员参加学习,据统计,共有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二是内容贴近实际。针对中储粮系统的业务特点,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重点以及在开展试审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聘请专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审计人员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在培训过程中,着重突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培训效果显著。为了解审计人员对审计软件使用的掌握情况以及本次培训的整体效果,专门安排了考试环节。从考核结果来看,多数学员都很好地掌握了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也为开发审计管理分析系统和远程实时监审系统及开展相应的培训奠定了基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如何将其与审计工作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水平。在公司系统推广审计作业软件后,各分(子)公司及时制订计划,明确要有效结合审计作业软件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向辖区内推广审计软件,扩大培训的范围和力度。2011年,浙江、湖北等分公司运用上求突破,将审计作业系统投入具体审计项目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中储粮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开端。审计软件对于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说还属于一个新事物,对它还比较陌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从中储粮的推广经验来看,只要帮助审计人员树立信心,逐步完成审计工作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审计软件势必会在工作中体现出它的优越性,这对于中储粮系统的内部审计发展,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主要成效

1.充分认识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必然性。中储粮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成功开发,使系统上下充分认识到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信息化技术的严峻挑战,审计对象的信息化要求审计手段必须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摆在审计工作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它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改进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2.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中储粮总公司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按照既懂得审计业务、又通晓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着手开展计算机审计培训,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

3.扩大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中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日趋完善,被审计的信息不仅是那些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还包括以磁性介质为载体的信息。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而且还要对产生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