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实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29:02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特点;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6-02

一、研究背景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路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人才。目前,我院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模式: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不少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提高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本院实际情况来谈谈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认识及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课程教学特点

1.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道路的几何设计,即道路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平面交叉口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选线、定线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以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技能目标要求高。《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的基本步骤,是工程建设的必要依据。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一门核心课程,除了知识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能够在道路施工前进行施工放样,道路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测量。

3.相关课程门类众多。《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与本专业相关课程联系密切。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道路工程制图》《测量工程技术》《工程力学》《路桥工程地质》,后续课程有《路基路面构造与施工》《桥梁结构与施工》《公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三、教学现状

1.规范、标准及施工图集等教辅资料馆藏不足。教学过程中,与现行标准、规范联系紧密,目前教材出版及使用更新速度较快,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也在不断修改。本院馆藏的教辅资料没有及时购买更新,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期间缺乏参考资料,影响学生学习热情。

2.课程内容多、学时数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庞杂,而本院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要求仅有42学时。这虽然适应了高职教育理论学时减少的基本要求,但是该课程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学时数少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执行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3.课程实训教学较为薄弱。我院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实训环节是《平原微丘区某二级公路设计》,时间一周。该实训任务书存在设计资料不完整以及地形图资料不详细等问题,因此,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对设计的控制条件模糊不清,实训热情不高,形成“一人设计,全班照抄”的局面。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4.课程岗位技能实训难度大。路桥施工企业基于行业特点,均推行了项目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出于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及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而且学生人数众多,施工企业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满足实习需求。

5.学生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本课程中计算公式较多,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数学普遍基础比较薄弱,遇到计算分析就想要放弃,因此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该课程兴趣降低。另外,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测量工程技术》本院在培养方案中跟本课程开设时间在衔接上有一定的偏差,课内实训的开展出现困境,这也是本院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偏低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四、教学改革建议与实践

1.重新构建教材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的特点,笔者将“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内容依据高职教学要求归纳为六个基本模块构成的基本体系即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道路选线、定线、平面交叉口及立体交叉设计。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出来。该课程教学重点是道路的平、纵、横设计,难点是平曲线要素计算,主点桩号计算,竖曲线设计计算,弯道超高及加宽计算。抓住重点后,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详略得当,实现对学生知识目标的培养。而其他拓展学习内容,如汽车行驶特性、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及勘测设计阶段、道路选线、定线、平面交叉口及立体交叉设计等建议引导学生自学,可略讲。通过整合教学内容,研究课程重点难点,科学分配课时,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2.拓宽专业面,培养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搜集施工视频或购买专业教学视频资料,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库平台,将教程和电子讲稿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及时更新和丰富馆藏教辅资料,方便学生学习与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于设计计算的讲解,充分利用图表,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课程实训环节,实现技能目标培养。课程实训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安排两周的道路勘测现场实训,让学生实地进行道路测设并进行内业处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路线设计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既提高了专业兴趣,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道路勘测现场实训教学环节,既实现了对学生进行道路测设的技能目标的培养,又实现了对学生吃苦耐劳的态度目标的培养。而且,在道路现场测设过程中,将《道路工程测量》《公路工程地质》《桥涵水文》等相关专业知识融入道路设计,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4.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由于路桥工程施工工期较长,课程实训时间最多安排1个月的时间,因此,在实习期间,该项目只能完成少部分内容,无法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另外施工企业出于进度及安全及管理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意接收过多的实习生到施工现场。因此,学院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沟通与交流,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签订协议,以校企联合、互惠双赢的模式,建立实训教学基地。稳定的校企合作能实现对学生进行相对稳定和有序实习训练,有利于教师安排、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路桥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担负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除此以外,有可能的话,教师应主动到企业顶岗锻炼,为课堂教学多积累经验。

通过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分析与教学实践,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知识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的培养。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不断地努力,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提升自身素质,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王家全等.《道路勘测设计》现场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93-194.

[3]黄文雄等.《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1):100-101.

[4]包国涛.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6):78-80.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2

摘要:针对目前道路勘测实习存在的弊端,结合课题组道路勘测设计实习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实践教学的“赛促学”教学模式,其内容包括增加道路勘测实习技能操作比赛环节、制定道路勘测实习技能比赛规程和进行“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等。该模式在道路勘测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效用良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实习效果,有力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道路勘测实习;赛促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68-02

一、引言

道路勘测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判断并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道路工程设计、施工奠定基础。道路勘测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所学主干课程的一次全方面的检验,涉及《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桥涵水文》等多门专业课的知识,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1]。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道路勘测实习安排一般分为野外现场勘测和内业实习两部分,持续时间2-5周不等。如何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充分达到实习目的,保证实习质量,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所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国外在道路勘测实习安排的时间更多,一般为一个月左右,且更多使用了现代化的一些设备,尤其是数字化智能测量设备。paolaDimascio等[2]开始在实习当中采用GpS技术进行实习教学。这些成熟的测量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保证实习过程与实际工程施工操作一致,从而能有效将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国内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先进的测量技术和仪器设备无法普遍用于学生实习教学,仅停留于理论层次,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有所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成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道勘实习的改革。田荣燕等[3]提出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全方面整体设置和综合设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尤其是强调了在实践环节重视基础技能训练。

目前各高校道勘习存在最主要问题就是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掌握道勘操作技能。限于仪器设备数量和实习内容所需,道勘测实习必须采用小组形式进行组织,小组内部分工不均,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混学分现象。因此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完成实习任务,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学生只是每天跟着外出,并不明白整个实习设计过程。此外,由于部分高校的测量实习教学环节没有到位,学生对测量仪器使用的掌握程度不够,也间接影响到道勘实习的进度和效果。

三、“赛促学”模式

“赛促学”又称为“以赛促学”,是指通过竞赛或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提升教学质量。“赛促学”教学模式在我国较早便已经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最早推广此种教学模式的为高职教育,随后逐渐推广至其他方面。陈小波[4]提出了在技能教学中以赛促学的新理念,并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例证,证明以赛促学确实是快速提高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陈英杰等[5]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形成“4年不断线”的工科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竞赛+技能竞赛+职业竞赛+创新竞赛”的实践教学过程,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达到塑学风、促教风的成效。尽管“赛促学”教学模式已有不少研究和实践,但在工科尤其是土木工程方向实践教学方面研究很少,因此尚待进一步研究。

四、“赛促学”的实践

针对道勘实习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课题组提出在道路勘测实习中引入“赛促学”教学模式,并在道路勘测实习教学环节中开展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深入分析了现有道路勘测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搜集国内外有关道勘实习的研究资料,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现有道路勘测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道勘实习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包括道勘实习指导老师和未参加过实习比赛的学生,开展了道勘实习现有模式存在问题调查,并对返回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问题,并分析应对措施,为道勘实习比赛提供明确了实施方向。

2.制定了道路勘测实习技能比赛规程。结合以往道勘测量仪器操作比赛经验,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展讨论,从道勘实习过程中提出可用于比赛操作的环节,诸如坐标点的测量、坐标点的放样、水准高程的测量等,圈定比赛内容,确定比赛方法,制定适宜的比赛规程,并设定比赛的奖励体系。比赛规程应符合道勘实习的实际情况,应保证每位学生均能通过参加比赛掌握实习技能。比赛成绩的评定应根据比赛的所用时间、测量精度、仪器操作的规范性等按照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定。比赛设定适宜的奖励体系,奖励等级分为创纪录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等不同等级,保证奖励的覆盖范围。比赛后组织表彰大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并邀请学院领导进行颁奖,以此提升学生参与实习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奖励的设置将有极大激励作用。

3.进行了“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道路勘测实习技能比赛后,在学生当中开展问卷调查,汇总学生意见,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实习效果。此外,根据道路勘测实习技能比赛的结果,通过问卷的形式,继续跟踪调查学生尤其比赛成绩优异学生的后续学习情况,尤其是结合后续大四的生产+毕业实习情况,对学生在工地上实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可结合比较研究法,对比赛当中获奖和未获奖同学后续的学习和实习情况进行比较,以此评判“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自2014年以来,课题组先后购置了20余套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设备,并制定了详备的比赛规则,先后举办了三届道路勘测实习技能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实习效果,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五、结语

在道路勘测实习中引入“赛促学”模式,重在通过比赛的模式,增加实践课程的学习乐趣,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奖品等级的设置对学生予以激励提高。“赛促学”模式在道路勘测实习教学中的引入,有力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创新型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家全,等.《道路勘测设计》现场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93-194.

[2]paolaDimascio,etc.proceduretodeterminethegeometryofroadalignmentusingGpSdat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2,(53);1204-1217.

[3]田荣燕,李莉斯,王文奇.道路勘测设计实践教学的综合设计[J].高等教育,2015,(1):47-49.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电网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供电需求;电力系统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26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107-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52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也发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豆腐渣”工程、建筑裂缝坍塌等事故频繁见诸报道,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调查发现,建筑地区的岩土结构对建筑稳定程度、建筑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在前期忽视了岩土勘察工作,盲目进行施工建设,必然会给建筑整体安全留下隐患。文章分析了国内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处理对策。

1现阶段国内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1.1勘察重视程度不足,勘察设计不够合理

从建筑施工内容上讲,岩土勘察工作应该属于建筑施工规划的一部分,与建筑图纸设计、建筑材料采购等工作同时进行。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岩土勘察本身属于建筑隐性操作,因此许多建筑单位常常忽视这项工作。由于对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通过勘察掌握建筑区域的地质情况、岩土结构、水文特征,也就无法为施工建筑选材、施工地基开挖等一系列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往往在后期建筑使用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建筑单位意识到了勘查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勘察设备,导致勘察设计不够合理、勘察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但是收效

甚微。

1.2勘察人员综合作业水平较低

岩土勘察作为建筑工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数建筑单位对于岩土勘察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专业化的岩土勘察队伍数量稀少,相关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岩土勘察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部分在职的岩土勘察人员虽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因此很难“更上一层楼”;而一些高校毕业的岩土地质勘查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和勘查理念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基层锻炼,不能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更多时候是“纸上谈兵”。因此,国内岩土勘察从业人员或是重理论,或是重实践,但是综合性、专业化的人才数量较少,很难为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3缺乏有效的勘察培训机制

建筑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技术和装备的更新,如果工程建筑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不能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甚至被淘汰。因此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成为了提高建筑施工技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但是在一些建筑企业,勘察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的领导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对于岩土勘察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培训工作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耽误了建筑企业正常的施工进度,不能为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持;二是勘察人员对于勘察培训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岩土勘察培训工作多数情况下是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讲解,讲师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上培训工作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手段,因此很难激发员工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导致培训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发挥预期作用。除此之外,与工作培训相对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也是导致培训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缺乏培训奖惩机制,就不能对参加培训工作的人员起到激励作用。

2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主要任务

2.1划分岩土和场地类型,进行地震效应评价

岩土地震等级评估是岩土勘察的重要任务,在勘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建筑区域所涉及的地震设防区内的土地类型、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类别区分,结合行业内制定的地质对照标准,确定地震效应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工程的设计抗震能力在6级以上,本身的抗震和抗形变能力较强,则在岩土勘察时只需要完成正常的地质勘查工作即可;如果建筑工程本身的抗震能力较弱,那么在岩土勘察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地基加固和弹性防震等施工措施。

2.2勘查地下水的基本情况

不同岩土结构和岩土类型对地下水的渗透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在建筑施工之前没有做好地下水的勘测工作,很有可能在后期出现地基渗水,进而出现地基沉降、建筑物不稳等问题。因此,岩土勘察要将地下水的渗透与变化考虑在内,根据建筑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动情况,探寻地下水岩土结构的渗透等级、地下水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等内容,从而能够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措施,保证建筑工程地基的安全。

2.3进行深基坑支护参数计算

根据地基勘察的结果,做好深基坑开挖之前的各种技术参数的准备,为建筑物深基坑的开挖提供准确的计算和支护技术参数调查,进而能够为基坑开挖对周边工程的影响予以准确的评价和论证。通过对工程承载力和形变的参数计算,结合计算结果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措施。

3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特点

3.1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岩土结构、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特征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时,要结合当地的岩土勘察,确定工程本身的设计规划、抗剪强度标准以及施工材料等。例如在沿海或南方地区,地下水丰富,岩土结构相对松散,在建筑工程施工时要注意加强抗剪强度、选用刚性较强的建筑材料,防止建筑工程发生沉降和倾斜问题;在西北地区,岩土相对干燥,孔隙发育,垂直结构刚度较大,但是一旦遇到降水,岩土结构容易出现坍塌,因此建筑施工时还要做好地基岩土的加固和防水工作。总之,建筑工程施工要因地制宜,只有做好岩土勘察工作,才能保证建筑地基安全。

3.2隐蔽性

从建筑工程的工作方式上看,岩土勘察属于前期地下施工,包括岩土取样、桩基施工、地基开挖等,都需要通过地下岩土施工来完成。与后期的建筑框架搭建、混凝土填充、墙面抹灰等工程操作相比,岩土勘察和岩土施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间接地增加了岩土施工的难度系数。除此之外,由于岩土工程属于建筑前期施工,因此如果施工中留下了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即使是在建筑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往往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而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3.3不确定性

岩土本身的结构特点、土体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种自然因素和建筑施工因素的影响下,岩土性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从现有的建筑技术和岩土勘察技术来看,对岩土性质的变化很难做到准确预测,因此也就不能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的施工参考依据。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岩土性质变化给建筑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加强岩土勘察和岩土成分分析,并结合施工经验,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程度。

4改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施工技术的措施

4.1培养和选拔技术人员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对于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部分地区因技术人员不足而阻碍了自身发展,因此应加强培养和选拔勘察技术人员。不仅要丰富其专业知识,还应培养技术人员的攻关精神与敬业态度,丰富其实践经验,组织交流学习,促进其进步。另外应坚持定期培训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勘察技术方法,提高勘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2加强管理与市场规范力度

应重点调查部分单位雇佣的勘察人员技术不合格的现象,并及时严肃处理。对于法律制度进行建立、健全,加强监督用人单位,安全、规范作业,提高勘察效率与质量,认真分析、审查勘察报告与结论等。对市场进行规范与加强管理,监督勘察作业,减少合作纠纷,使消费者权益得到保证,改革方式和方法,促进岩土勘察的健康发展。

4.3利用先进的测试技术

岩土测试技术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项就是室外原位测试技术,包括监测技术、施工检测、波速测试、静荷载试验等。应用这些技术能有效避免数据资料不详细、单一的缺点,因此应认真处理与整理资料,并深入分析对比和有效利用,使岩土工程的设计参数更加可靠、安全。

4.4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现阶段我国的工程物探技术引入了电学原理、电磁波理论和弹性波等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岩土勘察钻探、采样与数据处理等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的各项工作。另外,在更新先进设备与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后能够逐渐细化与解决岩土工程中暗洞、不明体等在地下的深度、位置、形态和分布特征的测定。

4.5做好相关参数的调查统计

在施工之前,要做好相关的预备工作,对岩土相关的参数情况进行准确的调查统计,对于特殊地基要进行特殊的勘察分析,同时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采用恰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种类:置换垫层法、桩基础法、密实法等。密实法包括振冲法和强夯法。

5结语

岩土勘察不仅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安全的必要前提。当前的岩土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仍然有很大的进步和优化空间,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岩土勘察工作的重视,引进新的勘测设备和管理理念,加强勘察人员的专业技能素养,提高岩土勘察的准确性,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为建筑行业的高效、安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满足我国城市建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葛振宽.建筑工程中的地基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探讨

[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6).

[2]周亚明,吕才能.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

解决方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1,(3).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3]姜英,刘志.关于路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2011,4(2):178-179.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工程勘察测量、误差、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p258文献标识码:a

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设备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勘察与测量工作已有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勘察工作是对工程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岩石、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对现状地形地貌下的各种现状管线探明走向及位置,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换句话说就是将各种地质现象客观的反应在相应的平面图或剖面图上,然后我们通过图纸来了解或掌握设计施工范围内的地质特征及地形状况。

问题

实施一个工程项目前必须得进行工程勘察测量,因此保证准确的工程勘察测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工程勘察测量开展过程中,只有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才能减少经验不足,克服理论与实际不能合理结合带来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多年的勘探与测量实践经验和借鉴有关资料,将对工程勘察测量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减少部分工作者容易进入的误区。

工程勘察测量的目的就是为设计施工服务,为其提供科学、详实、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及技术参数。因此在开展工程勘察测量之前明确工程勘察测量的深度及广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与设计方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必要的。而现实状况是,由于部分经营人员与技术人员对此都缺乏认识,盲目地开展工作,对设计要求的勘察测量深度没有把握,造成深度不足或者过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到勘察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具体的要求是:执行房屋建筑工程的详勘之前,应广泛收集附有坐标与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的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准确的资料。在勘察前期必须要设计沟通的主要意义与影响,由于设计者是勘察成果的直接实践对象。工程的前期时,勘察者必须要把握好设计意图,明确拟建物的工程特性。这就可以有利于放矢和经济合理,这样也能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勘察成果。比如,高层建筑设计的裙房。在勘察前,一定要明确的设计拟采用的基础形式以及联接方式;对于主体不高,跨度很大的建筑群,可采用柱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而与使用筏基布置的勘探孔深度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与设计方的沟通,明确测量的深度及广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勘察测量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勘察工作质量的监督是勘察测量工作成败的关键。勘察测量工作是工程设计施工的基础工作,但是由于从事勘察测量基层工作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往往是1~2个技术员带队。操作工程中由于从业人员缺乏培训,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人为误差,从而导致勘察测量工作的返工,造成资源的浪费。若一个项目利润本来不高,工作的返工就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这不仅关系到勘察测量企业的自身,也极有可能造成工程事故,从而导致不可挽救的悲剧发生。

勘察工作粗略是导致工程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基础性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打几个钻孔来确定地基承载力。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粗略导致工程失败的表现为:1)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例如四川省某单层厂房建造在丘陵地区,地基中的基岩起伏变化较大(水平方向达0.5m/m),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没有提供这些数据,设计时将基础按相同深度埋置在上覆土层上,由于基础底面以下可压缩土层的厚度变化较大,造成厂房基础出现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砖墙裂缝,裂缝长达5m,宽达6ram。2)勘察时钻孔深度不够,没查清较深范围地基内情况。仅根据勘察资料提供的地表面或基础底面以下深度不大的地基情况进行基础设计,若地基较深范围存在软弱层、暗浜、孔洞(溶洞),会导致建筑物沉降或沉降差过大,建筑物开裂。例如南京某厂家属宿舍为五层砖混结构,采用不埋板式基础,施工到五层时,基础断裂,补充勘察发现宿舍西部地表杂填土1.4m以下,有一厚2m、高压缩性淤泥层,这样建筑物就坐落在软硬悬殊的地基上,这是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而断裂的根源。3)勘察手段简易,所提供的土性指标及地基承载力不符合实际。例如武昌某办公楼,设计前仅作了简易静力触探,设计人员按勘察报告提出的偏高土力学指标进行设计,但经补充勘察,实际土质很差,结果该楼未竣工即出现很大的沉降和沉降差,倾斜约40cm。市政管道物探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现状道路的管线没有探明,这也是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损坏其他市政管道的事故的原因。工程勘察测量工作完成后由于工作人员偷懒钻探取样后没有及时填补钻孔。钻孔在经过车辆的碾压后对道路进行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工程勘察测量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较强,成套性突出,具有阶段性,利用的时效性等特点,是一项应该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开展的工作。但是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小型企业只使用普通的没有经过培训的文员来开展如此专业性的工作。因此在勘察测量工作完成后对数据的输入及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人为误差。对工程勘察测量工作的成果好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勘察成果也是一个勘察测量企业对外展示的一个最直接形式。但现实是由于一些经营人员对此缺乏认识,从而形成了外界对其业务水平不高的感觉。一项工程勘察是按照事先计划的工作程序,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专业技术规范开展具体工作,既有一定分工,又相互配合,该工程的各种勘察技术文件的形成过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性质,每个子类、小类都各具特点,有一定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了它的专业性。因此,工程勘察档案在分类、编号、检索时,都要考虑勘察技术资料专业性,以及专业之间的联系特点。不同专业的技术文件材料一般不能混淆在一起,在确定分类、结构层次时,要明确图纸文件所属专业与工程勘察之间的类属关系。此外档案管理人员应学习勘察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各专业的业务范围,能识别和区分各专业的图纸文件,不断提高文件材料分类的准确性。

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随着勘察测量单位在工程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所实施的大工程、大项目日益增加,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工程勘察测量项目,除了需要项目负责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需要对基础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因此要对勘察测量工作有明确的定位,重视工程勘察测量,落实管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拥有比较可靠的勘察成果。同时单位所形成的工程档案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应认真学习,不断总结工程档案管理的经验,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本单位和社会的经济建设、合谐发展服好务。

参考文献: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6

1.1勘察纲要的编制

岩土工程勘察纲要是每项岩土勘察前期所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它相当于建筑施工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勘察纲要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勘察成果的质量,是整个勘察任务完成的指导性文件。有些勘察单位总是不重视勘察纲要,往往是将过去的勘察纲要进行一番复制修改就草草应付了事,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工程的勘察就更不引起重视,殊不知不同的勘察项目除了相关规范规定是一致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特性,如设计要点和意图、场地地质特点、场地的安全条件等诸多因素,这些都是我们每个勘察人员去现场踏勘和充分收集才能得到的,尤其是现在勘察施工的安全生产条件,如架空电力通信设施、地下管线及埋藏物、交通道路等都是要通过踏勘调查后才能在勘察纲要中有所反映,并指导勘察现场的安全生产。所以说一份好的勘察纲要就能体现出一个勘察单位的整体水平:一份切合实际的勘察纲要的出炉就是一份优良勘察成果的开始。

1.2勘探深度及勘探间距

勘探点深度应在详细了解拟建物基础形式、单柱荷载、结构形式、拟建物设计室内外标高、勘察现场整平标高以及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等条件下确定。场地地基层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概况)和建筑物的基础型式及结构型式的不同是影响勘探深度的主要因素。勘探前需要详细了解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充分理解结构设计意图。如果是地质条件好的岩土,则勘探孔深度要浅;如果遇到地质条件差的松散杂填土等软弱土层则勘探孔深度较深;如设计采用浅基础或单柱荷载较小的桩基础时,则勘探孔深度要浅;如设计采用单柱单桩的且荷载较大的桩基础时,则勘探孔深度要较深。场地地基岩土层的复杂程度不同,是影响勘探点间距大小的重要因素,不能生搬硬套勘察规范要求的间距。在勘探时遇复杂地基情况,应按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加密勘探点,不能局限于经济或时间等因素而坚持原勘探方案不变,否则,势必难以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埋下工程隐患。

1.3野外地层划分

野外地层能不能正确的划分,主要体现在现场地质记录员对地基岩土层的认识。对中小型勘察项目,一般现场只有一个地质编录员,但只要能及时和项目技术负责人沟通良好就行;对相对较大的勘察工程项目,勘探施工多采取平行作业形式,现场地质编录人员较多,各勘探小组常由于相互沟通不够,造成原始资料难以汇总统一,这样会给最后的资料整理带来很大困难。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应首先将所有技术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勘探1~2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并派专人现场负责勘探区域整体野外分层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勘探质量准确无误。

1.4取样和原位测试

由于勘察成本和勘察工期的原因,目前现场勘探施工的通病是,在采取i,Ⅱ级原状土试样时违反规定操作,不按要求进行原状土取样,对所取试样不及时封蜡或随便丢在工棚里,也不及时送试验室进行土工试验,导致土样失水或变形,使土工试验成果中含水量、孔隙比、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和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失真。在采取水样时随意采取场地的地表水甚至是场地周边的地表水,致使不能正确反映场地地下水的真实成分和含量。主要持力层与下卧层的原状土样和原位测试数据往往只满足规范的最低控制数量6件,这样是无法满足对于勘察工作量较大、钻探孔数量较大的项目的要求,室内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时离散度较大,力学性质指标不满足统计要求。在标准贯入试验起下钻杆时没有进行准确的杆长丈量,以至于搞不清孔底残渣厚度就进行试验、在静探试验中不控制贯入速率,严重影响原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造成试验数据失准,影响勘察成果的质量。

1.5地下水位观测

对没有深基坑且没有要求进行现场抽水试验的勘察项目,地下水位测量与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量测要求需要对应于勘探点同时进行,量测时间一般是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若条件不允许至少也要在单个钻孔施工完成24h后进行。量测时需考虑周围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水位量测应与钻孔坐标、标高回测相结合,精度要求为:t:2em。但实际施工中,对钻孔(探井)中水位的量测,终孔即测,也不考虑附近有无抽水井及地下水溢出等因素,有的甚至在钻探施工用水还未恢复就马上进行,导致所量测的地下水位失真或误差很大,水位测量后没有及时封孔,使钻探孔成为深层地下水涌入施工中基坑的通道,给后期建筑工程的施工特别是有基坑开挖的工程带来问题。

2在土工试验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2.1试验室内试样的选择

我们研究的地基土层是大自然长期形成的产物,由于形成时的成因、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场地内相同土层经常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我国的南方地区,这种现象较为明显。这对野外送到试验室的土样试件的选择就显得尤其重要。试验室人员要尽量排除对来样负责的潜规则。如粘性土往往夹有一些粉细砂等杂质,砂层颗分样的泥质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试验室在开样时对同一土层要同时开一定数量的样进行对比,选取占多数的具有代表性的试样段进行物理力学试验,若试验室对试样判定不明确,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到试验室共同确定,确保试验室做出的物理力学参数符合实际情况。

2.2粉土的划分

对粉土描述不规范,报告不提及摇振反应、光泽反应、韧性、干强度。其实粉土无塑性,粉土为粒径大于o.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颗分试验较复杂,存在仅按塑性指数≤10来划定粉土的做法,而粉砂有时也可测定一定的塑性指数,所以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粉土必然会造成一些错误的判断。另外,按规范规定粉土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及按规范进行液化判别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有些地方地震烈度小于或等于6。,且粉土非基础持力层不必进行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只以塑性指数判定粉土的情况。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地基均匀性评价。目前,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规定进行,但对一般建筑,规范规定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土质条件也不同,规范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值在许多地区可能不准确。故GB50021—2001取消了大部分按表格查取承载力的办法,但很多地区由于的经验不足,仍在采用这种方法。

(3)地震效应问题。对丙类建筑,可依据地层值估算场地地层剪切波速,但对高层建筑或建筑群(五幢及以上)必须进行波速测试。有的勘察单位根据经验确定覆盖层厚度,判定场地类别,这必然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对饱和粉土或砂土进行液化初判时,地下水位的选取应为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也可按近期最高水位采用,但很多勘察单位则采用勘探时量测的水位,这是错误的。

(4)基础方案的选择。勘察人员应同设计人共同分析研究基础方案的选择,从多个可行方案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而许多勘察单位既不与设计协商,也不考虑工程造价,仅提供单一的基础方案,同时设计人员也不详细考虑,拿起就用,可能给工程造价造成很大的影响。

4对策

(1)加强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①加强对勘察合同、勘察纲要的审查和管理。防止越级或盲目勘察。⑦加强勘察现场工作的监督;建立确实可行的勘察现场旁站制度,防止打假孔及不规范的编录、取样及试验等现象发生。③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对勘察报告中的勘探孔数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分析及结论建议逐一进行审查,特别是对基础方案选择论证,场地稳定性评价及施工建议等内容进行重点把关,防止勘察报告中只重视描述,缺乏深入的评价分析的现象发生。因此,勘察单位自身必须健全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同时还必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监督机构对勘察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即尽早推行岩土工程监理体制,以确保勘察市场健康发展。

(2)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培训。我国推行岩土工程体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岩土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地质专业人员对岩土工程的理论、内容及方法等缺乏了解,习惯于工程勘察的原理及方法。因此,要全面推行岩土工程体制,当务之急是加强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岩土工程市场发展的急需。

(3)重视地区性研究,尽早制订地方性勘察规程,有条件的地级市要尽快制定地方性勘察规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是全国统一的勘察准则,是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总结几十年来勘察经验成果制订而成的法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同一名称的地基土,由于成因环境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力学性质都有很大差异。就地基土的承载力而言,有的地区高一些,有的地区会低一些,而规范是从工程建筑的安全角度来考虑,所建议的指标,对大多数地区是可行的。但对有的地区,可能偏于保守。因此,必须加强地区性研究,尽早制定出地方性规程。

(4)重视工程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待别是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岩土问题,必须作弃分论证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5初步结论

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推行岩土工程体制是我国工程勘察体制改革的唯一出路。但总的说来,岩土工程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一些问题亦难免,为此,今后岩土工程的发展应注意如下方面:

(1)要大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新方法,以保证岩土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使之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2)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当前,岩土工程正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岩土工程问题日趋复杂,传统的岩土工程方法,已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岩土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利用计算机对岩土工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如制作岩土工程图件,进行指标统计分析等等;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分析、模拟复杂的岩土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以便制定出正确的处理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施工模拟以及岩土工程治理效果模拟。这样不但可以对岩土问题作预测预报以及防治,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

(3)加强与建筑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合作,力求做到勘察、设计及施工一体化。

(4)加强技术上和体制上的立法工作,使岩土工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7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勘测事业发展×院长在院党课讲话提纲同志们:今天利用周末的时间,与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学习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勘测事业健康发展”这一问题。我回勘测院主持工作将近两年了,思索最多的就是勘测院发展的问题,“发展”这一主题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这一课题是我时常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和全院赖以生存和兴旺的关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仅供大家参考。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他说,“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年,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够均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在这一阶段,根据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市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因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二、城市勘测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要认真分析我们所面临的机遇我们院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和全院几代职工的艰苦奋斗下,经过五十五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院已基本跨入全国城市勘测单位的先进行列。进入新世纪,勘测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1、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总体趋好,特别是我们所处的武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是我院勘测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所处的良好环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强度也在不断增强。城市勘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前期性的职能和作用将面临十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通过比较国际上其他国家建设发展的经验所得出的基本判断。也是我们院领导班子的共识。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争取能更快更好地发展。2、我们院通过五十五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第一、二次创业,基本完成了城市基础勘测框架的建立,构建了较好的为第三次创业快速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支素质良好勘测队伍;二是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资产规模,综合实力较强;三是内部运行管理已基本形成较好的格局。3、科学技术进步为城市勘测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较有效的技术支撑。城市勘测从行业的基本形态和职能来说是为了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或者说是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勘测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空间定位,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渗透和集成,使勘测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服务保障范围发生重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勘测行业将会在城市政府的宏观决策、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为城市勘测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4、我们院具有勘测行业中其他单位难以比拟的独特机遇和发展条件。其一是我院建院以来就将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勘测保障与服务作为勘测事业发展的宗旨,对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在勘测方面的需求较为了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服务机制;其二是我院经过几代勘测院人的努力形成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武汉城市的演变发展保留了较为珍贵的基础资料;其三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管理对基础地理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数字武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重要了。(二)要清醒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对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和勘测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亟待解决问题。1、在观念意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我院在机制结构不断扩充完善,职工福利待遇逐步改善的同时,在部分干部以及极少数职工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固步自封意识难弃的现象。始终认为目前院里日子还比较好过,经济效益年年在增长,职工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有的职工甚至认为改革、改制是“穷扳命”、“自找苦吃”;在一些职工中已经出现了,不干活还要拿奖金,干轻活、简单活要与干重活和复杂活的同等待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差距。好干的活自己干,难干的“骨头活”雇人干;还有部分职工可能因为钱多了,工作又轻松了,下班后去干些有碍社会道德的事,对我们整体素质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观念意识上的差距对我院实现改革和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2、职工整体素质水准尚需提升一方面我院缺乏既善于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能型人才,缺乏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业务技术能手。而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在全员竞聘中又纷纷要求减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用人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培训深度,不断提升我院职工整体素质水准。3、信息化建设深度和成果不够突出实现测绘产品的信息化深加工是现代测绘的发展趋势。目前,我院的测绘产品仍处于较为低级的层次,仅限于满足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产品链较短,没有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保持全行业的领先地位,努力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技术优势明显的测绘信息产品,拓宽服务面,形成系统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库,真正实现“数字武汉”的设想。4、内部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院在内部管理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内部分配上,还存在人浮于事、“吃部门大锅饭”的现象,收入差距仍然没有真正拉开;在用人上,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聘用临时工的管理也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在安全上,还存在着漏洞,还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还存在着重生产效益、轻思想教育,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各项制度、规范的落实也不尽人意。5、市场竞争力急待坚挺增强2005年我院进入wto的后过渡期,国测系统实力精英纷纷抢摊勘测市场。国测系统优越的设施条件、雄厚的国家事业拨款都是我院当前所难以比拟的。另外,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一些单位的忧患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不断增强。而且,有些协作单位的某些技术手段、技术质量等并不逊色于我们。如何提高我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占领专业市场份额与树立系统形象,已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重视。6、社会保障体系和外部相关配套政策不相适应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曾经发挥过其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轨,针对事业单位相关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往经济体制所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的已不适应现行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有的则是其制度本身有严重的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因素,急需改革配套。三、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勘测院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勘测事业发展的全局思想。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关于在发展勘测事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实质是主导。其中“人”对我院来说就是指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包括广大干部员工,包括六种用工成分的人员。“本”则是全体职工的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职工、依靠职工、了解职工疾苦、倾听职工呼声、把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具体来说: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大力发展勘测生产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全体职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努力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用人环境,要做到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做到“待遇留人、待遇走人”,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广大职工成为勘测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把握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逐步引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初次分配更多要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要强调公平。第二,关于在发展勘测事业中要坚持科技兴院1、我院目前的职能和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主要是两件事:其一,为城市规划、国土资源提供勘测保障和服务的勘测事业,主要体现在带有行政执法性质的测绘服务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工作,以及环境灾害地质等方面。其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信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信息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扩展产业,需要不断优化信息产业结构。扩大我们的服务领域,构筑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常务副主任曲维枝的说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国际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支持、信息服务业外包等领域,以及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全球定位系统、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参与,努力占有一席之地。”2、要不断提升勘测产品与服务的社会经济价值。勘测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已由单纯的劳务价值向技术成果价值,进而向社会经济价值的转化。我们要提升经济价值的这个层面。3、要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协作、需求牵引、项目推动”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我院各类信息资源的优势,主动向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化产品和专题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不断拓展生产领域、增加服务品种,逐步形成具有勘测院独立拥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4、要创新科技进步的机制。总理多次强调,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条件。对于我们勘测院来说,可以借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行之有效做法:一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整合的主体,每年我们都要制定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相适应的规划目标,明晰每年的具体项目;二是在技术开发、应用、产品化生产和市场运作间形成良性机制和自主创新链;三是把我院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议程计划;四是建立产、学、研环节中的多种磨合,包括项目、工程技术中心;五是利用和集成院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我院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如我院参与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规范和手册的编制,城市沉降与变形观测规范的编制参与工作。归其一点就是加大科技投入;六是要形成科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今年要甄选我们的“首席专家”,形成一个良好“人尽其用”氛围。第三,坚持市场开发,发挥经营的龙头作用1、进一步完善、壮大我们的勘测主业,立足于从事城市勘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等基础工作,担负起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及社会各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和勘测技术服务的任务。2、做大、做强我们的延伸产业。昌厦基础公司自1994年成立至今,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运作模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的延伸产业要以产业规模化为导向,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提高上狠下功夫,整合推进产业,打造延伸产业。3、积极开拓市外、甚至国外勘测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环境,以及我院自身条件,多年来承揽的工程建设业务项目,由小及大,由市内到市外,取得了较好的效应。我院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还应将目光立足长远。不仅要在武汉市占据一席之地,还要将拓展的触角延伸向国际市场。4、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我院事业的不断发展的势头,其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诸如后勤物业、汽车运输、房地产开发、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坚实轨迹还任重道远,仍需艰辛努力。第四,坚持深化改革,为保持勘测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1、要深入学习国家、省、市关于勘测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特别是市主管局关于我院改革的要求,把握其精神实质。2、要广泛汲取兄弟单位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教训,为我院全面改制做好各方面的积极准备。3、要从苦练内功入手,逐步完善勘测事业的运行机制,在提高决策科学性、执行有效性上下功夫,今年要进一步以目标管理为重点,全面和超额完成年度各主要任务目标。4、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逐步探索发展现代信息产业的新途径。第五,要坚持提高效益为目标,发挥资产运营的积极杠杆作用1、要认真研究国家、地方的相关财务、税收政策,积极探索有利于城市勘测及相关工作的发展环境。2、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包括固有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3、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4、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防止理财上腐败和理财不善造成的损失。第六,建设具有勘院特色的企业文化,努力构建“和谐勘院”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是系统工程,长期的动态工程,是全体职工参与的“全民工程”。2、要形成具有勘测院特色的企业文化,探索其核心问题和外延,包括企业形象的塑造。3、要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次全员竞聘我们明确提出了“一个目的”,“两个调整”,“三治三不治”、“四个把握”。依法依规,结合院情,创新小结,小步快走。4、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将权利下放给院职代会,做到民主决策、决策中的民主相结合,发挥群众中的监督作用,防止决策失误,权利失控。5、加强反腐倡廉。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自觉接受制度、舆论、群众的监督。这是“和谐勘院”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整体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共产党员要为构建“和谐勘院”做贡献。最后,希望大家紧密团结在院党委和院领导班子的周围,齐心协力,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勘测事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以上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8

今天利用周末的时间,与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学习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勘测事业健康发展”这一问题。

我回勘测院主持工作将近两年了,思索最多的就是勘测院发展的问题,“发展”这一主题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这一课题是我时常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和全院赖以生存和兴旺的关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

××××年×月×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他说,“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⒉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版权所有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年,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年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够均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

在这一阶段,根据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市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因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城市勘测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要认真分析我们所面临的机遇

我们院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和全院几代职工的艰苦奋斗下,经过五十五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院已基本跨入全国城市勘测单位的先进行列。进入新世纪,勘测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⒈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总体趋好,特别是我们所处的武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是我院勘测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所处的良好环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强度也在不断增强。城市勘测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前期性的职能和作用将面临十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通过比较国际上其他国家建设发展的经验所得出的基本判断。也是我们院领导班子的共识。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争取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⒉我们院通过五十五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第一、二次创业,基本完成了城市基础勘测框架的建立,构建了较好的为第三次创业快速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平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为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支素质良好勘测队伍;二是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资产规模,综合实力较强;三是内部运行管理已基本形成较好的格局。

⒊科学技术进步为城市勘测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较有效的技术支撑。城市勘测从行业的基本形态和职能来说是为了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或者说是现代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产业。

随着勘测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空间定位,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渗透和集成,使勘测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服务保障范围发生重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勘测行业将会在城市政府的宏观决策、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为城市勘测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

⒋我们院具有勘测行业中其他单位难以比拟的独特机遇和发展条件。其一是我院建院以来就将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勘测保障与服务作为勘测事业发展的宗旨,对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在勘测方面的需求较为了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服务机制;其二是我院经过几代勘测院人的努力形成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档案资料成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武汉城市的演变发展保留了较为珍贵的基础资料;其三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城市管理对基础地理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数字武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重要了。

(二)要清醒认识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面对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和勘测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亟待解决问题。

⒈在观念意识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我院在机制结构不断扩充完善,职工福利待遇逐步改善的同时,在部分干部以及极少数职工中还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固步自封意识难弃的现象。始终认为目前院里日子还比较好过,经济效益年年在增长,职工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有的职工甚至认为改革、改制是“穷扳命”、“自找苦吃”;在一些职工中已经出现了,不干活还要拿奖金,干轻活、简单活要与干重活和复杂活的同等待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较之以往有很大的差距。好干的活自己干,难干的“骨头活”雇人干;还有部分职工可能因为钱多了,工作又轻松了,下班后去干些有碍社会道德的事,对我们整体素质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观念意识上的差距对我院实现改革和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⒉职工整体素质水准尚需提升

一方面我院缺乏既善于管理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能型人才,缺乏具有实干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业务技术能手。而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在全员竞聘中又纷纷要求减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用人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培训深度,不断提升我院职工整体素质水准。

⒊信息化建设深度和成果不够突出

实现测绘产品的信息化深加工是现代测绘的发展趋势。目前,我院的测绘产品仍处于较为低级的层次,仅限于满足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产品链较短,没有发挥已有的资源优势,也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保持全行业的领先地位,努力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技术优势明显的测绘信息产品,拓宽服务面,形成系统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库,真正实现“数字武汉”的设想。

⒋内部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院在内部管理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内部分配上,还存在人浮于事、“吃部门大锅饭”的现象,收入差距仍然没有真正拉开;在用人上,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聘用临时工的管理也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在安全上,还存在着漏洞,还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还存在着重生产效益、轻思想教育,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各项制度、规范的落实也不尽人意。

⒌市场竞争力急待坚挺增强

××××年我院进入的后过渡期,国测系统实力精英纷纷抢摊勘测市场。国测系统优越的设施条件、雄厚的国家事业拨款都是我院当前所难以比拟的。另外,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一些单位的忧患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不断增强。而且,有些协作单位的某些技术手段、技术质量等并不逊色于我们。如何提高我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占领专业市场份额与树立系统形象,已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重视。

⒍社会保障体系和外部相关配套政策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大部分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曾经发挥过其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轨,针对事业单位相关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往经济体制所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的已不适应现行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有的则是其制度本身有严重的不合理或不公平的因素,急需改革配套。

三、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勘测院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勘测事业发展的全局思想。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关于在发展勘测事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实质是主导。其中“人”对我院来说就是指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包括广大干部员工,包括六种用工成分的人员。“本”则是全体职工的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相信职工、依靠职工、了解职工疾苦、倾听职工呼声、把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抓实抓好。

具体来说: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大力发展勘测生产力;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保障全体职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努力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用人环境,要做到按岗定薪、岗变薪变,做到“待遇留人、待遇走人”,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广大职工成为勘测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把握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逐步引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机制。初次分配更多要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要强调公平。

第二,关于在发展勘测事业中要坚持科技兴院

⒈我院目前的职能和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主要是两件事:其一,为城市规划、国土资源提供勘测保障和服务的勘测事业,主要体现在带有行政执法性质的测绘服务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工作,以及环境灾害地质等方面。其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信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信息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扩展产业,需要不断优化信息产业结构。扩大我们的服务领域,构筑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常务副主任曲维枝的说法“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提到“要密切关注国际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支持、信息服务业外包等领域,以及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全球定位系统、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和应用的发展趋势,并积极参与,努力占有一席之地。”

⒉要不断提升勘测产品与服务的社会经济价值。勘测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已由单纯的劳务价值向技术成果价值,进而向社会经济价值的转化。我们要提升经济价值的这个层面。

⒊要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协作、需求牵引、项目推动”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我院各类信息资源的优势,主动向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化产品和专题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不断拓展生产领域、增加服务品种,逐步形成具有勘测院独立拥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版权所有

⒋要创新科技进步的机制。总理多次强调,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条件。对于我们勘测院来说,可以借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行之有效做法:一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整合的主体,每年我们都要制定中长期的科技发展规划,确立与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相适应的规划目标,明晰每年的具体项目;二是在技术开发、应用、产品化生产和市场运作间形成良性机制和自主创新链;三是把我院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议程计划;四是建立产、学、研环节中的多种磨合,包括项目、工程技术中心;五是利用和集成院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我院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如我院参与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规范和手册的编制,城市沉降与变形观测规范的编制参与工作。归其一点就是加大科技投入;六是要形成科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今年要甄选我们的“首席专家”,形成一个良好“人尽其用”氛围。

第三,坚持市场开发,发挥经营的龙头作用

⒈进一步完善、壮大我们的勘测主业,立足于从事城市勘测生产、科研、开发、应用等基础工作,担负起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国土资源管理及社会各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和勘测技术服务的任务。

⒉做大、做强我们的延伸产业。昌厦基础公司自年成立至今,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运作模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的延伸产业要以产业规模化为导向,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和提高上狠下功夫,整合推进产业,打造延伸产业。

⒊积极开拓市外、甚至国外勘测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环境,以及我院自身条件,多年来承揽的工程建设业务项目,由小及大,由市内到市外,取得了较好的效应。我院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还应将目光立足长远。不仅要在武汉市占据一席之地,还要将拓展的触角延伸向国际市场。

⒋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随着我院事业的不断发展的势头,其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诸如后勤物业、汽车运输、房地产开发、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坚实轨迹还任重道远,仍需艰辛努力。

第四,坚持深化改革,为保持勘测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⒈要深入学习国家、省、市关于勘测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特别是市主管局关于我院改革的要求,把握其精神实质。

⒉要广泛汲取兄弟单位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教训,为我院全面改制做好各方面的积极准备。

⒊要从苦练内功入手,逐步完善勘测事业的运行机制,在提高决策科学性、执行有效性上下功夫,今年要进一步以目标管理为重点,全面和超额完成年度各主要任务目标。

⒋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逐步探索发展现代信息产业的新途径。

第五,要坚持提高效益为目标,发挥资产运营的积极杠杆作用

⒈要认真研究国家、地方的相关财务、税收政策,积极探索有利于城市勘测及相关工作的发展环境。

⒉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包括固有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

⒊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⒋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防止理财上腐败和理财不善造成的损失。

第六,建设具有勘院特色的企业文化,努力构建“和谐勘院”

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是系统工程,长期的动态工程,是全体职工参与的“全民工程”。

⒉要形成具有勘测院特色的企业文化,探索其核心问题和外延,包括企业形象的塑造。

⒊要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次全员竞聘我们明确提出了“一个目的”,“两个调整”,“三治三不治”、“四个把握”。依法依规,结合院情,创新小结,小步快走。

⒋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将权利下放给院职代会,做到民主决策、决策中的民主相结合,发挥群众中的监督作用,防止决策失误,权利失控。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9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勘察;主攻方向

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主攻方向

室内外测试技术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和国外相比,我们的主要差距之一就表现为测试技术的落后。和岩土力学理论发展相比,现在的矛盾也是参数的测试技术落后于理论。如计算地基变形,不管是用什么理论方法、什么数学模型,总离不开的地基土的模量,模量测不出或测不准,什么方法、什么模量得出的地基变形都靠不住。

测试技术要走向现代化。我们要继续保留如标准贯人试验这样传统的测试手段,但应更注重现代物理技术(电子技术、波动理论等)来发展测试新技术。现在的趋势是:

(1)土工测试将从研究地基中的某一“点”发展到更大的空间范围的“面”和“体”。

(2)土工测试将从第一代的直接试验和第二代的触探、旁压试验进入第三代的无孔、无损测试技术。

测试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三个结合。第一,硬件(仪器、设备)研制要做到勘察、科研(或高等院校)制造厂商的相互结合,各有分工,成功的可能性和实际效益就要大的多。第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只有与生产密切结合的科研课题或开发项目(如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旁压试验、波速试验、桩基检测等)才能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勘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与生产相脱节的科研项目,即使费了很大的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效果。第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建议

目前,岩土工程勘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家和政府给予岩土工程的定位和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固然与人们“重设计轻勘察”的思维定式有关,与我国勘察行业体制尚未健全有关,与勘察市场的恶性竞争有关。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完善市场准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杜绝岩土勘察行业中的弊端,真正体现岩土工程师的价值,更好地应对进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挑战。

(1)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按原则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市场的规范,仅依靠勘察单位的自律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行业约束机制。一方面必须仰仗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勘察质量和投资效益最大化。

(2)严格市场准入、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经过近年勘察设计资质换证,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了一定的清理整顿,对规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建议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岩土工程勘察属大土木范畴,是多学科的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标准规范时有更新,岩土工程从业人员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在及时推行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勘探测试人员的技术水平。

(3)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思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三、岩土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1.水文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与地下水密切相关。

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建筑地基的防渗抗浮、水工构筑物的防渗及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控制,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该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借用计算机对对岩土工程勘察提取的数值进行分析,并对在复杂补给条件、渗流中的地下水控制进行分析和资源评价,对于非饱和渗流理论的研究,包括方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对地下水位及动态规律测试技术的改善及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2.地球物理物探方法。

面对复杂的地场和地基条件,地基的处理办法,随着现代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结构的复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电法、浅层折射法为代表曾经在工程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作用,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上的广发应用,新的进展包括:(1)p波和S波的测试得到广泛应用;(2)地质雷达技术,层析成象技术(Ct)和表面波谱分析技术(SaSw)受到高度重视;(3)各类动力测桩方法不断改进。地基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探测隐蔽地下埋设物、地质病害及卵石等难于钻进的土层都具有很大意义。在检测人工地基方面也具有广泛的用途。

3.计算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系统软件在岩土工程方面的广泛应用应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如北京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研究院在地质地理信息系统(BeGiS)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岩土工(CaGe)”理念,将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到工程周围的空间和工程自始至终的全部时间,从而研制开发了“工程勘察与地基评价计算机专家系统”。

四、结束语

总之,岩土工程勘察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发展,岩土工程体制的形成使岩土工程勘察在能源开发、交通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城乡建设、国土整治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更重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道路勘测实训总结篇10

【关键词】建筑岩土工程;勘探;取样;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S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岩土工程勘探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岩土工程勘探是以岩土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土力学等为基本内容,以各种勘探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线路场地和地基的岩土工程条件,包括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而最终岩土工程地质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直接取决于勘探方案与取样。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特性

1、基础性

勘探时建设工程有机组成部分的第一步,是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的依据。因此,岩土工程勘探成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是评价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

2、复杂性

勘探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不同的地区岩土性状可能不同,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的地段地质条件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岩土工程勘探不仅要考虑建设厂区的地质情况还要考虑拟建建筑的建筑结构、环境工程、季节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它要求一个工程勘探工作者不仅要调查分析建设场地的岩土性状,对建筑物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提出意见,还要分析区域性因素对厂区建筑物的影响,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3、隐蔽性

勘探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勘探手段以及不同的数值分析方法,正确反映建设场地的岩土性状及其对基础和上部建筑物的影响。它主要依赖于野外的地质钻探与测试,室内试验与分析。这使勘探质量的好坏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后果往往是全局性的,甚至是致命的。

正是由于勘探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工程勘探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其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二、工程勘察常见问题

1、勘探单位及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一些具有较高资质的勘探单位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对技术规范不够熟悉,甚至对规范规定的条文说明不理解。一些技术人员对规范条文不理解,乱引用规范条文,甚至不插图表,不作计算,随意编写数据。更有一些单位,新规范已执行多年,却并不知晓,仍旧在执行老规范。许多勘探报告相互抄袭,缺乏工程的针对性。导致勘探报告资料不全,数据混乱,关键问题交代不清。更有一些技术人员很少去勘探现场,不去实验室,对勘探资料不检查不核对就直接写报告。

野外钻探资料、编录资料和室内试验数据是岩土工程勘探成果的基础,是确保勘探成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很多单位将这些工作大量承包给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未经培训、毫无经验民工完成,甚至外雇技术人员从事野外记录和实验,导致记录混乱,数据不全,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技术人员编造数据,出假报告,这些现象对工程建设造成了极大地危害。这样的实例,在工程勘探行业中不胜枚举。

2、野外作业的质量问题

野外作业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钻探过程中不按规范规程要求进行施工,回次进尺过大超过规范要求,取样和原位测试不按操作规程进行,观测项目不全,造成样品质量下降和测试不准,数据太差。有些勘探项目的原始记录不按要求进行,存在少计或漏记现象。相关技术人员没进行岗位培训,职业能力与道德水准有待提高。

3、土工试验的质量问题

一些勘探单位的土工试验仪器不符合要求,实验设备陈旧,以致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性质指标等试验方法不符合国家土工试验规范的要求,导致数据不准确。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不高。

三、岩土取样工作要点分析

岩土工程勘探中的岩土取样是岩土工程勘探结果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其取样工作也成为了岩土工程勘探的重点。岩土工程测试包括室内土工试验、岩石试验、原位测试和现场监测,在整个岩土工程中拥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测试数据是分析评价的基础,而岩土工程测试有较大的难度,在钻探取样、样品制备和原位测试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程度的扰动,对测试成果的影响极大。岩土体又是非均质体,有的还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是个重要问题。岩土工程勘探工作中的取样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以保障各部门(各工程承建单位标准统一),利于数据核对。关于岩土试样的代表性,从取样的角度而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地确定取样的位置和数量。岩土体为非均质体,其特征指标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随机变量,或者虽坐标按某种趋势变化。因此取样的位置应在一定的单元体内力求在不同方向上均匀分布,这样既符合随机抽样的原则,也能反映趋势性的变化。按统计学原理,岩土试样的试验和评价是通过样本来估计总体的问题。样本的大小,即取样数量的多少关系到对总体特性(包括均值、方差以及置信区间)估计的精确和可靠度。样本数量越大,样本的均值与方差愈接近总体的均值与方差。但是限于取样的成本,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样本数量,需要有技术和经济的全面权衡。合理的确定取样位置和数量是勘察试验设计的问题,因该在制定计划时妥善处理。

2、选用合适的取样技术,保证所取试样符合试验要求。采集的试验可分为两类:一类试样,即所谓“扰动土样”,要求其固相组分有充分的代表性,而对其结构扰动,水分变化等不予控制,主要用于岩土分类定名,或研究岩土作为材料(填料)的有关特性;另一类试样,即所谓“不扰动土样”或称“原状土样”,除了要求固相组分的代表性以外,还要求结构不受扰动,密度、含水量不发生改变,主要用于研究岩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性质。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加强管理力度

各政府机关应加强对勘探单位及勘探技术人员的资质管理,定期对各从事勘探工作的单位资质(包括技术人员、实验设备、钻探与测试、质量管理体系等)进行审查,对不满足条件的单位,令其限期整改或降低勘探资质等级。对从事勘探行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登记。

2、提高员工技术能力

各单位应加强勘探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并形成定期培训制度,促进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

3、重视岩土工程勘探过程控制

岩土工程勘探中的地质钻探是最主要的勘察手段之一,在进行地质勘探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层条件、岩体和取样、测试要求对钻孔进行设计和控制,以满足技术要求和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控制勘探过程,能保证勘查数据的真实与准确,确保勘查质量。

结语

在建设过程中,急需给予岩土工程勘察足够的重视,并应用一些科学、合理的勘察手段以保证工程勘察的准确性,提高勘察工作效率。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决定了工程建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严格控制勘察质量,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并规范市场行为,杜绝不正当竞争,有效的解决勘察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清芝,潘广灿.岩土工程勘察相关问题浅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3):79-82.

[2]常金铭.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重点[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11.

[3]潘广灿,张金来.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探讨[J].岩土工程界,2000,8(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