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30:59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1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知行统一的过程

所以,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这一基本途径。群众路线的理论教育是将群众路线理论内化成为“知”的过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行”是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是“知”外化的表现与结果。高校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明确党的群众路线产生的背景、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新时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现实意义等,做到群众路线理论教育的系统化。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价值理念根植于大学生的头脑中。通过理论学习夯实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使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只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理念,才能指导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理论教育还要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在实践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理解。“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2]高校要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群众路线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利用群众路线改造客观世界能力养成的活动,也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真正地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利用假期深入工厂实习、做社区志愿者、到村镇做志愿服务活动、到农村偏远山区支教,在社会实践中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发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念,在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虚心向群众学习。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投身到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到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才能切实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从社会实践中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群众工作方法。

(二)开展党团宣传活动教育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高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并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这种立体型的培养模式来充分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意识,锻炼他们的群众工作能力。一方面,通过党团宣传活动教育树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优秀典型,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众基础,使高校学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一种信赖与认可。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同学、了解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围绕群众路线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积极参与大学文化建设,从广大同学中寻找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校园中开展帮扶贫困学生、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勤工俭学服务社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担当校园文化建设志愿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要与学校党团宣传活动相结合。在党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广泛的支持,这便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同学中,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群众路线理论的尝试。

(三)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与解决自身实际问题相结合

2013年6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不断深入开展,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的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高校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与解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总结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设计与解读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4―0043―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党的事业坚强的后备队,是我们党正在试图解决的艰巨任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已经5年了,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进入了常态化培养阶段,原来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细化培养,需要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培养模式设计

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其培养实践探索了下列模式: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分级指导晋级培养传、帮、带模式;价值澄清问题引导理论宣讲模式;成长小组团队研修模式;生活养成卓越目标模式;虚拟资源共享与政治实践历练模式。

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旨在形成以学校为主,社会紧密配合、学校与社会共同承担培育任务的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体。学校,显然是指承担全面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任务的高校;社会,主要指承担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与挂职锻炼的培养基地,也包括培养基地所在地的媒体部门。

学校、社会深度合作模式是学校、社会共同建立以培养基地为依托,通过工作会议联席制度方式保持深度联系,通过发展项目学校与基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基地有专门的工作班子、工作程序,专门的工作岗位,对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学习与实践,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提供较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及相应的要求。在过程中提供考核,活动告一段落后,组织培养对象进行总结提升,并认真听取培养对象对基地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对象来基地既是接受教育,也是发展项目的实施者,地方媒体通过深度宣传与报道予以配合。

分级指导晋级培养传、帮、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分级培养以老带新。分初级普遍培养阶段、中级重点培养阶段、高级精英培养阶段三个阶段,层层推进,步步跟踪,形成“有梯度、有进度、老带新”的长期培养模式。不同级阶段的优秀学员在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可以成为比他低的阶段或同级的助教。由于跟同阶段的学员身份相同、年龄相近,对学习任务熟悉,学习态度良好,因此,学员助教自然就成了本阶段的学习骨干、工作的示范。他们所起的效用往往是老师达不到的,事实证明,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各个阶段设置学生助教,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人手不足问题,而且给每个学员树立了一面学习的旗帜。传,即传学习心得,传思想情感,传工作作风;帮,即帮助总结经验,帮助开展活动,帮助日常管理;带,即带头示范,带头遵守纪律带动大家共同成长。

价值澄清问题引导理论宣讲模式。这一模式的要旨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生活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系统内,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他们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理论宣讲的形式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组织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创先争优先进人物宣讲团,向社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培养对象自己定宣讲题、自己写宣讲稿、自己找宣讲对象、自己寻找宣讲场所。

成长小组团队研修模式。这一模式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组织成若干个成长型小组,培养活动主要依托小组开展。通过精心组织与指导小组开展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团队研修,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使小组每个成员在共同成长中收获个人的政治、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成长。

生活养成卓越目标模式。由于青年的本质乃是自我实践的产物,青年的生活方式是青年的自我生产方式。因此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着重引领、型塑其生活方式。这种模式的要旨是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以形成卓越人格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实践方式。

虚拟资源共享与政治实践历练模式。这种模式是把网络引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构建区域专门网络体系,发挥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网络的优势作用,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虚拟教育资源学习、虚拟人际互动、虚拟政治实践历练有机结合,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时代性特征。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培养模式解读

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法体现的基本样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长期性、复杂性需要多种培养模式进行匹配,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上述模式,是因为: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青马工程;学生党建;衔接路径;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02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13[本刊网址]http:∥

2007年5月15日,、全国学联以举办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和首期“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方式,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2007年10月16日,团中央又以中青发[2007]27号文件的形式向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青马工程”实施8年多来,基本形成了全国、省、高校、院系四级培养格局,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传播,作为工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设立培养载体的高校达到1000余所,培养青年学生骨干超过100万人次。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伴随着诸多阶段性重要成果的取得,高校在实施和推进“青马工程”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尚未形成各方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未能与学生党建工作形成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从而影响了“青马工程”的深化推进和实施效果。在高职院校,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高职院校在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一)骨干化的培养方式使“青马工程”培训教育的覆盖面受到局限,影响到了工程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其中大学生骨干是占比例和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是通过讲座、报告、研讨、实践等方式对选拔出的大学生骨干进行集中教育和培训,这种重点培养的方式虽然便于组织,但却容易沦为少数人的“精英俱乐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群体覆盖。高校在工程实施和推动过程中,也普遍偏重于对学生骨干这一部分重点对象的选拔与培养,而对发挥大学生骨干乃至于“青马工程”自身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关注和用力不够。

(二)“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深度不够,系统性和实效性不强。高校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教育的深度不够,重集中培训、轻自我学习,重理论培训、轻实践锻炼的问题和不足。由于学生知识基础、理论素养和学校师资队伍、硬件条件的差异,这一点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实施效果来看,往往停留于普及性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达到内化于心的信念和信仰层面;从实践环节来看,往往也存在着和理论教育的脱节甚至是“两张皮”的现象。另外,由高校团学组织推动实施“青马工程”,导致不同程度对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教职工这一部分培养对象有所忽视,影响到了工程的系统实施。

(三)“青马工程”的实施推进未能纳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总体范畴,没有取得高校党委和党群部门的充分有力支持,推动力不强。当前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推动大多局限于团学组织自身的单打独斗,对高校内部其他层面的支持配合争取不够,比如学校党委、基层党组织、二级院系、思政课教学部门等等。在党委重视不够和未纳入党建工作统筹部署推进的情况下,校内团学组织仅靠自身,要推动工程的深入实施,总感觉力不从心。尤其是需要对校内外人、财、物等资源调用整合及有关单位和部门协同配合时,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二、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工作关联及内在一致性

(一)在培养目标上,“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所承担的共同使命都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把广大青年大学生中有一定思想觉悟并有强烈进取精神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觉悟、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且具有过硬本领与良好素质的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相一致,“青马工程”的工作目标之一也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把他们培养造就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培养对象上,“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主体对象都是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则指出,“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总体来看,“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培养和教育对象都是学生中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分子、优秀分子和骨干分子。可以说,他们的培养和建设对象具有很大的共同性与重合性。

(三)在培训内容上,“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工作都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都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觉悟,并最终成长为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觉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来看,“青马工程”和学生党建都包含了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内容。

(四)在培养途径上,“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大多都是通过开办培训班的方式,以集中理论教育和重点骨干培养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实地参观、考察调研、志愿服务、学雷锋活动等社会实践锻炼途径。在培训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都强调要分层培养、分步衔接。从培养教育过程来看,都注重集中学习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组织学习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的“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具有很强的关联和内在一致性,这就使得在高职院校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对接与并进有了基本依据。

三、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相互衔接、协调推进的主要路径

(一)高职院校党委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为“青马工程”深入推进理顺机制,实现“青马工程”和学生党建的统筹谋划、整体安排、协同推进

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团委和各级团组织是党委和各级党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程》明确指出,“党要坚决支持共青团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生动活泼地、富于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青马工程”实施8年多来,逐步成为共青团担负根本任务、履行政治责任、服务党政大局的重要品牌项目。通过实施“青马工程”培养大批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青年骨干人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对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正确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党委应站在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深入推进“青马工程”的重要性。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在2015年12月召开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推进会上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形成党委坚强领导和各方支持参与、协同推进“青马工程的良好局面,各级团学组织要积极争取学校党政相关部门支持。高职院校党委应将“青马工程”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将“青马工程”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延伸,制定切实可行的“青马工程”实施方案,从工作机制上为“青马工程”的深入推进及其与学生党建的衔接与并进建立坚实保障,形成党委领导、团委主抓、院系配合、部门参与的组织实施体系。

(二)高职院校团委、学工部要主动加强与二级院系的对接,积极争取组织、宣传、基层党组织等校内有关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在“青马工程”的实施推进中达到与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衔接、优势互补

二级院系作为高职院校的基层单位,在“青马工程”和学生党建的协调实施与衔接配合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党委要在统筹谋划的同时加强对二级院系党组织的具体指导,高职院校的团委、学工部要及时加强与二级院系的协调与对接,使二级院系在推进学生党建工作时将“青马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并考虑,将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组织建设、党员发展、理论学习等与“青马工程”的培养选拔、理论教育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各方力量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比如,在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上,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青马工程”培养的学生骨干和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从中吸收发展党员,充实基层党员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青马工程”的平台作用,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开展“回炉”教育,提升其党性修养。

高职院校的团委和学工部作为“青马工程”实施的主抓部门,积极争取组织、宣传、教学等校内有关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实现党建工作和“青马工程”有关资源的全面整合,促进两者的协同实施、相互促进。比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中,可以整合团学组织、团校和党校等各种资源,根据青年团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不同区分,开展差异化、分层次的理论教育和学习,以提升实效性。在志愿服务、实践锻炼等教育活动开展中,可以对爱国主义教育、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和党员教育等各种实践教育基地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青马工程和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团学组织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与后续培养,通过为党政培养举荐优秀人才增强实效、扩大影响,推动“青马工程”和党建工作实现共赢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青年新闻工作者

伴随着新兴媒体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随之迅猛改革。一夜之间移动终端、数字报刊、微博、微信席卷而来。在接受这些新兴事物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年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样,青年新闻工作者面对日益繁复的舆论报道环境,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上往往受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的影响,受强大的利益驱使和诱惑,表现得缺乏甄辨力、观察力。这样就导致部分青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工作时,出现各种导向失误。因此,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对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几点认识。

一、提高政治素养

1957年6月,在同胡乔木和即将接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谈话时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1959年6月,对吴冷西谈话时,再次强调了“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就是“政治家办报”的由来。可是很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想当然的认为新闻工作就是一般信息传播的社会事务。一提到办报就认为只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与采编人员无关。看不到新闻工作包含政治,弱化了新闻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淡化了政治意识,忽视了自己的政治责任。这就是对“政治家办报”理解上的偏颇。

但是“政治家办报”不仅仅是要求高层管理者具有政治家的头脑、认知、见地、策略。同时也要求所有的新闻工作者站在政治的高度,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全球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增加,社会舆论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等特征,导致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很容易引起青年同志思想认知上的混乱。对此,青年新闻工作者只有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

二、加强理论学习

部分年轻新闻工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已经过时,是机械的重复和教条主义。对理论培训课所授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其实,这才是理论功底不扎实的最明显表现。马克思主义创建时期,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讲求方式方法。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理论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运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认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与新闻采编、新闻报道和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应用学,自觉把理论学习当作成长需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其次要讲求灵活性,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理论通俗化。这就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聊”、“电子客户端推送”等年青人喜欢的形式,搭建“人人能参与、时时能学习”的互动平台,把抽象的道理变成朴实的话语,推动理论学习工作化、制度化、经常化。

三、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力行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对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做面面俱到的回答,因此需要人们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在理论上作出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学上的应用亦是如此。真实生动地新闻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青年新闻工作者大多专业精通,学历较高。但是缺乏深入基层的实践经历,不去深入实地采访,而是热衷于从网上搜消息,凭道听途说“造”新闻。但是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报道才能打动观众,引起群众的广泛共鸣。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资深新闻工作者可以定期带头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撰写稿件,给青年人做出表率和榜样;同时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指定青年同志一帮一结对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定点帮扶,从而了解基层实际,促使鲜活素材不断涌现;还可以通过基层挂职等各种蹲点方式,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深入了解市情民情,把老百姓想听、想说、想看的内容跃然于纸上。才能准确地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智慧来丰富创作,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就是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青年新闻工作者,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工作指南,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品格,契合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新期待,新闻报道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积极投身实践活动,才是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有效途径,才能写出更加接地气、更加贴群众,更加暖民心的新闻作品。才能在知识上有提升,理论上有收获,水平上有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泉泉.近十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11(06).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完善;青马工程;途径

为贯彻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更好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工作:

一、精心制定培训方案,层层选拔优秀学员

各高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应采取学校、学院分级培养,高校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分别明确任务,分层实施。高校校团委每年对全校100名左右的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培养,并由校团委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各学院建立分校,对本学院学生骨干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人数根据注册在籍学生规模确定。各学院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依据本学院实际,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规划,从低年级抓起,选好苗子,跟踪培养。同时,各高校应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种子库”。建立“培养工程”学生骨干种子库,把接受校院两级培养的优秀学生骨干建档立册,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一体的优秀学生骨干电子信息档案,在选拔培训交流、评奖评优及推荐就业等予以优先考虑,并实施跟踪培养。

二、培养目标明确,坚定不动摇

各高校应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鼓舞青年、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凝聚青年。各高校应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完善培养机制,坚持不懈

各高校的每期“青马工程”都开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坚持在实践中建立并完善长效培养机制。各高校应每年都坚持总结经验,为下一年度的“青马工程”的举办创建更好的导向性。与此同时,建立校、院两级培养体系;以创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主题网站、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队伍为工作重点:围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这个主题:以学生联合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学院学生组织为主阵地:以理论培训、精英论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树立典型等为主载体,构建常抓不懈的长效培养机制。健全推介机制,通过十佳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现代文明意识

各高校应组建以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教师为主的教育团队,定期召集“青马工程”党员骨干对其进行宣讲,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骨干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引导“青马工程”党员骨干讲文明、树新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倡导有秩序,讲文明的现代社会文化生活。

五、培养树立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在大学生中树立榜样效应,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才有憧憬。和谐稳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各高校要着重加强“青马工程”党员骨干的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教育,把他们培养树立成为优秀先进的典型,并对他们进行有力宣传,使他们在整个高校范围的学生教育工作中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和谐校园的浓厚氛围。

六、培养“青马工程”党员骨干进行宣讲,引领校园舆论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57-0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建立培养长效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培养和造就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建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根据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指导思想、任务以及高校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考虑和规划。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长效机制的建立要统筹协调好相关部门、学院、教研室、培养对象及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系统化、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同时,长效机制的建设应当总体规划,分阶段推出,分步实施,做到明确思想指导下的有序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2.创新性原则

青年马克主义者培养要注重实效性,取得实效的核心是创新。体制模式的僵化和参与形式的被动化会直接影响到培养的成效。因此,应该大胆突破原有的形式和思想上的禁锢,在长效机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把握时代脉搏、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依托网络、实践等新载体,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的网上网下互动的学习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规范性原则

长效机制的建设在追求创新、注重实效、讲求系统化动态发展的同时,也要确保各项制度在操作层面上的规范化运作,诸如要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才推荐机制,要规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选拔培训、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等。规范化的机制,才能促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的构想

1.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1)严格选拔标准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厚的群众根基、奋进的创新精神,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提升理论素养,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加强党性锻炼,在同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斗争中坚定政治立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特定的内涵,在选拔培养对象时,要在思想、素质、作风、潜力等方面严格把关,除传统学生干部以外,它还包括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社团干部、理论学习骨干、网络论坛(BBS)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要求进步、在青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群体。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如下特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潜力。思想好是首要的标准,是核心,素质全面是基础,作风正是保障,潜力大是关键。

(2)拓宽选拔渠道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一般拥有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思路开阔,锐意进取,但也往往个性鲜明,行为张扬,容易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建立灵活的选拔机制,让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有渠道和机会进入到培养体系中,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培养,确保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先进性。

2.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

(1)明确培训目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目标是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先进分子。因此,要针对大学生骨干的素质现状、实际需求和成长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方向意识、求知意识、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确定合理的培训目标,构建其科学、合理的智能结构,引导和帮助其成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全面的能力素质、开放的世界眼光以及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的“信仰坚定、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确立培训原则首先,应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突出抓好品学兼优的校院各级学生干部、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等重点群体,促进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确定导向,进而辐射带动其他学生。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高校思想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的优势,通过理论辅导和研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艺术、课题研究等活动,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帮助大学生骨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再者,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既要针对各类学生骨干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要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推荐等环节对他们进行长期培养,突出学生骨干培养的持续性,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教育。另外,坚持教育引导与满足需求相结合。要坚持把引导学生骨干“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做为首要任务,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并教育学生骨干,又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骨干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培养教育工作。

(3)拓宽培养途径首先,加强网络阵地建设。高校要紧扣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建立大学生骨干培养专题网站,建立大学生骨干QQ群,开设博客、BBS,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实现学员学习交流讨论网络化、日常化。如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网”和“大学生读书网”,优化结构、丰富内容,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网上学习的趣味性及实效性,及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把网站办成学习、交流、工作的网络平台。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贯穿课程始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学校还应选聘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各级各类学生理论社团的学习活动。再者,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在课题研究上可借鉴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做法,参加各级理论研究会学习的同学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课题,认真开展研究,各学院研究会每年要至少申报六项人文社会科学类调研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学校将根据立项情况和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推选优秀课题参加省级理论研究会组织的课题评审立项活动。

(4)深入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参观考察、革命传统教育、支教、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成果自觉应用于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成果的学习和理解,全面提升大学生骨干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鼓励支持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建立加强指导、加大投入,制定扶持理论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政策及制度,在巩固和加强现有的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基础上,组建新的理论学习型社团,引导更多大学生勤学科学理论,争做时代先锋。

3.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1)构建分级管理、分层培养的工作格局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组织建设,从提高培养的广泛性、针对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出发,深入研究校、院(系)、班等各级组织在学生骨干培养整个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对不同人才梯队的学生骨干进行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如一些高校提出的校院年级等三层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模式便是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2)组建社会化、互动式的导师团队“实施导师制,打造一支校内为主、校外兼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条件。广泛聘请校内外从事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从事党政管理的高层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等,建立规模适中开放式的“导师库”,为实施培养工程提供师资支持。大学生骨干既是被培养者,也是广大学生的引领者。可以选拔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高年级学生骨干作为新生的导师,通过成才经验传授、榜样示范,对新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等进行引导。这种“朋辈互助,自主成长”的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新生”成长,而且对于担任学生导师的“老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锻炼。

(3)建立大学生骨干信息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着力建立一个全面、规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才信息库和“种子库”,保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的持续性,规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意义重大。要积极研发集人才基本情况、思想动态、培养经历、考核鉴定、举荐使用于一体的优秀大学生骨干电子信息系统,建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种子库”,建档立册,定期了解动态信息,并要做到全程跟踪、记录、分析,为大学生骨干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4)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坚持严进严出的标准,把好质量关。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考核有效结合起来,督促和激励培养对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借鉴管理学中关键绩效指标法,可以从思想政治、个人素质、现实表现、先锋模范作用、群众评价以及其他评价等六个方面设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出等级,记入履历,使其形成驱动行为的内在动力。同时,引入科学的竞争机制,对于表现不积极、考评不合格的培养对象进行调整,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励大学生骨干成长成才。

(5)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典型激励。典型激励可以使人明确努力方向。选拔、树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增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营造比先进、赶先进、人人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二是荣誉激励。大力表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各类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要重点考虑大学生理论骨干,单独划定名额,用荣誉激励他们。三是警示教育。结合发生在同学身边的典型反面事例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同学观看反腐倡廉有关录像片,进一步增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廉洁自律意识。

(6)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是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前提。一些高校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各级党组织成立此项工作领导机构,加大经费投入;要求入党的同学须先参加年级学习小组的学习后方可参加党校的学习,学生学习表现将作为综合测评、评优、入党、保研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学生高水平的学习论文和课题研究论文,经过指导老师的修改,学校负责推荐到部级或省级刊物发表,并予以资助;制定考评办法,每年定期召开总结交流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编辑学生学理论成果汇编等。

4.建立完善的举荐机制

(1)完善推优机制高校党的建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如何把优秀团员推荐到党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推进高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课题。要积极完善高校“推优”机制,在坚持把优秀的学生党员吸纳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来的同时,努力推动这一培养体系中的优秀大学生骨干进入党校、加入党组织,为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党组织优秀人才的互通、对接。

(2)探索举荐机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优秀大学生骨干的成长发展、参与社会建设创造条件,拓展空间。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定期向党政部门举荐优秀大学生骨干的机制,争取组织、人事、教育等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党委政府把大学生骨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规划,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录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推荐优秀大学生骨干直接进入基层任职,优化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浙江省“两项计划”实现了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序对接,为大学生骨干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杨爱民,张世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0):13-16.

[2]赵志军,常超,曹世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24-26.

[3]王建生.试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55-57.

[4]罗洪铁,王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评估的结果处理及应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9-63.

[5]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1-7.

[6]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0):75-77.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7

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

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团员意识。我院团委认真组织团员青年学习贯彻党的各项重要精神,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使团员青年不断接受党的理论熏陶,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重要精神,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理想信念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成为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一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强化团日主题教育,增强团组织的号召力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院团委结合专业特点,利用重要节日与纪念日以各班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了多次主题教育,其中包括“拍青春故事,秀独家记忆”、“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如何练好八字真经”和“低眉回首处,父爱如影随形”、“争做六有大学生”、“忆光荣岁月,学红色精神”、“我的青春梦想汇”等主题团日活动。根据学院团委要求,各团支部对每一次活动提前策划,精心准备,尽可能覆盖到每个团员,力求主题活动取得明显教育成效。通过一系列主题教育、团课工程、报告会等教育形式,牢固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

(三)实施青马工程和团课工程,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

2016年我院青马班从学生会各组织选拔24名优秀成员,通过开展开班典礼仪式、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缅怀革命先烈、锤炼青马秉性、传承长征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红色诗朗诵比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干部及青马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员们在为期一学年的青马班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自身,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让新生团员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增强团校培训的实效性,组建一支“团课宣讲团”以ppt、视频为载体,对全院16级团员进行为期三周以“青春的我们”为主题的团理论知识培训,指导帮助新生团员争做“六有”大学生。

(四)强化民主评议活动,增强团组织的公平性

我院团委扎实开展了团员教育及民主评议活动。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由团务事务部对团员评议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和督察。通过团员教育活动,我院团员系统学习了团章、团员发展、团员教育评议等等团务知识,增强了团员先进性意识,保证了广大团员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民主评议活动,我院团员互相找问题、找差距,引导我院团员青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2016年我院的团学工作也得到了上级团组织的充分肯定,在共青团工作的相关考评中,有11个团支部被评为学院“五四”红旗团支部、14名团员分别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干部,44名团员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

二、完善队伍建设,保持了团组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为保障我院团委学生干部管理的规范性,对《商学院团委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包括: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财务制度等,并付诸实施,加强了学生干部工作的自律性。在选拔团干方面,我院团委实施了一系列更为有效的工作制度改革,如干部纳新答辩制度,选拔干部公示制度,团委定期评估学生工作制度等,使学生干部的选拔、培训、奖惩等诸多方面得到统一规范。形成了“以人为本,高效运行”的日常管理机制。

此外还制订并完善了商学院团干部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学生干部例会制度、签到制度、值班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班级团干部联系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部长例会及全体干部例会,日常工作及时在统一签到时间进行具体安排。大型活动实施学生干部签到负责制,做到“岗位有人、指挥有力”。坚持例会工作讲评制度,根据近期各项活动的组织、出勤、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考评,表扬工作成绩突出、表现积极的部室及个人,鼓励工作态度认真、工作热情高的其他学生干部。

(二)开展团干培训,促进队伍建设稳步前进

扎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开展学生骨干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重点面向团干部、学生骨干、先进典型、积极分子等,依托业余党校和团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今年,我院共有学生骨干39人参加校、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骨干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同学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上级团组织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热情关心团干部的成长和进步,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以学校、学院两级团校为主要阵地,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团干队伍的系统培训。

(三)紧抓日常工作,奠定管理团员扎实基础

本学年我院继续做好团的日常工作:按程序、分步骤做好了团关系转接、团员证注册、团费收缴工作。协助学院党委做好学生党员发展、“推优”工作。今年,团组织共推荐了218名优秀同学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其中99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团委在充分体现学院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文艺、体育、学习等活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同学们提高综合素质搭建起广阔舞台,锻炼了学生能力,丰富了校园生活。

 (一)常规活动丰富多彩

我院团委积极组织本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如“三走”活动中与校企合作举办的ideal精英汇趣味篮球,“越野越精彩”三走系列之定向越野活动,“凝心聚力”拔河友谊赛、“青春秀第一季——晒出大长腿”,职师杯羽毛球团体赛以及社团采风等,倡导体育锻炼,加强意志磨练,丰富了我院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学生风貌。我院78名个体项目运动员和一百多名团体项目运动员参加了校运动会并取得团体总分第六名的成绩。

同时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及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类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社团成果展、中秋晚会、新生才艺大赛等,得到师生一致好评。

为展示学生干部风采,我院开展了最系列特色活动——“最强青团干”,“最靓商干部”,“最型班长”,“最炫班集体”通过多角度高频率的比赛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学生组织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二)社会实践活动影响深远

为了真正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院团委以实践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多个实践基地,组建“三下乡”服务队投身基层调研实践。精心筹备,认真组织,做好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布置、实践报告收缴评奖。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培养了良好的社会能力,努力构建了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岁月不尽,爱恋未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获团中央、人民网“千校千项”社会实践团队,陆育蕾老师获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称号。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得到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报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扬子晚报、江苏工人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常州日报等都对我院社会实践活动予以了相关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志愿活动蓬勃发展

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以来紧紧围绕促进青年学生综合发展和传递爱心的主题,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保持以往优良作风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品位的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你我贡献一点绿,让绿成为生命主旋律”植树节活动、金东方关爱老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关爱残疾儿童、“插上爱的翅膀,关爱自闭症儿童”、“珍爱生命之水,‘关’注点点滴滴”世界水日活动等成为联系学院、广大学生、部分社会福利组织和社区之间互帮互助的重要桥梁。与市残联共建“常州市助残服务基地”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夕阳30分”项目、“烈士陵园义务讲解员”项目获批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四)心理健康教育

围绕心理健康成长需要,在扎实做好心理普查,心理宣讲,个体咨询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样化的心理宣传教育活动。丰富了心理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心理教育渠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为了帮助新同学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响应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号召,商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组织2016级21个班级开展了以“快乐起航--认识你真好”为主题的新生团体辅导活动;为帮助16级新生解答心理上的困惑,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举行了大学新生适应心理教育讲座。本次讲座共分七个专场,我们邀请了同一专业的学长学姐主讲。这些学长学姐有的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创业实习经验丰富,有的科研竞赛屡获大奖,有的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的在学生会组织中独占鳌头。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感悟,用亲身经历与在场新生们就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分享了经验。

四、注重社团建设,提升了活动开展的时效性和参与率

各社团积极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注重活动开展的时效性,有效提升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参与率。通过“商院韵味汇社团风采展”社团招标大赛推进了我院学生社团的建设。

(一)规范社团日常管理

首先,我院聘请了多名在各领域颇有造诣的教师担任相应社团的指导老师。例如,“文化艺术团”聘请了有着丰富经验的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爱丽副教授任指导老师,“沙盘俱乐部”社团聘请了有着多项国家竞赛指导经验的李南老师任指导老师。并根据学院要求,我院学工老师、系部专业老师经常性联系和指导社团建设,有效保障了社团各项活动的开展。其次,各社团打破以往统一建制的方式,建立了一套真正符合社团自身的特点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从而促使社团成员积极投身到社团的发展中并作出自己的贡献,让社团更科学、更规范的成长起来。

(二)充分重视文化艺术类社团

我院的艺术团作为人数多、范围广、活动多的文化艺术类社团充分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以及广大学生的喜爱与推崇。商学院艺术团分为主持队、礼仪队、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五组,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的特色与拿手绝活。每周每支队伍都会分别开展队内培训,进行基础舞蹈课、主持技巧及普通话培训、乐器训练等日常训练。管理方面,艺术团定期召开总结大会,总结本月活动的成绩与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艺术团在商学院开展汇报演出、新生才艺大赛、红色晚会等品牌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和欢迎。

(三)大力扶持专业学习型社团

专业学习型社团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学院注重专业学习型社团群的建设,专业学习型社团覆盖了商学院目前的所有专业,且每个专业性社团配备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如沙盘俱乐部由具有丰富沙盘训练经验的李南老师指导、营销协会(精英汇)由唐子俊老师指导、投资规划协会由金融系杨新松博士指导、人力资本社团由王全纲副教授指导等。沙盘俱乐部旨在课堂之外帮助同学们实践专业知识,同时又充满娱乐性、休闲性的学习创新型校级精英社团,为学校唯一一个江苏省十大“最具活力”科技创业类社团,同时也是学校三大五星级社团之一;营销协会(精英汇)开展“茄子快传校园开发者大赛”、“金牌讲师”系列培训等广受学生喜欢的活动;投资理财规划协会与中国工商银行开展了众多的校银合作的活动,如“工商银行杯”金融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实践体验进银行活动等。专业学习型社团群正确引导和把握了社团的发展方向,更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我院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积极推进和开展“两基一库”工程

充分认识到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为平台,“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了实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快速发展,商学院决定进一步夯实学生科技创新基础,积极推进和开展“两基一库”工程。“两基一库”工程指的是“两基”即两个基础平台: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eYaS计划和商学院学生专业性社团群;“一库”即一个科技创新人才库。通过“两基一库”工程的开展,进一步夯实了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的基础,发挥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器、助推器的作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职责,分为基础低端入口、中端培养过渡和高端出口三个层级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进阶式科创活动推进器。积极搭建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努力营造勤学善思的良好氛围,不断采取灵活务实的有效措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继续努力。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意义;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新世纪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要求培养一大批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发展情况而言,培养大批的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实意义

1.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是当前应对国内国际形势考验的需要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到了进行顶层设计的时期,虽然社会思想的多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却是我们的民族、国家以及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但是我们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则是该价值体系的灵魂。因此,如今,尤为重要的就是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觉悟坚定、充分认识中国国情、对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我们国家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迅速成为了潜在的发展中大国。全球经济一体化既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1.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是共青团履行自身根本职责所需。

作为党的强有力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就是实现党的要求和完成青年的使命。在新时期,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地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正确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和主张、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共青团的职责。

1.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在新形势、新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个性化发展趋势。虽然大学生的整体思想主流是好的,但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纷纷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就能够引导大学生学习理论观点、树立理想信念,思维清晰,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树立,使大学生们健康地成长。

那么,高职院校具体应该如何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呢?

2高职院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我从培养原则和培养方式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一下。

2.1培养原则

(1)团建促党建,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在学院党委、各分院、系党总支的带领下,由团委联系他们,围绕青年骨干学生成长,建立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上下配合,共同提高。

(2)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抓好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理论学习骨干以及在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骨干,让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尽快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同时也带动全体学生都向优秀学生学习,从而形成氛围,形成正能量。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对骨干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强培训班的理论学习,加强学生自我论著的研读和学习,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不断得到锻炼,促进自我能力的提升,增加自身的才干。

(4)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校和团委沟通联合有计划分步骤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同时引导青年学生提高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管理。

(5)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除加强对骨干学生在校期间的培训班的短期培训外,还要加强对他们日后的培养,进而建立起选拔、培养、举荐、发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机制,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努力。

2.2培养方式

(1)理论学习――通过学校和团委联合举办的培训班,运用讲座、报告、影视片的形式对学员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党的理论、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同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骨干学生自我研读原著,读完原著后撰写读书报告和心得体会,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

(2)红色教育――让骨干学生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观看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影片,以及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影像资料等,邀请典范进行事迹报告,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精神的了解,增加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感,让他们产生极大的爱国热忱,使他们对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更加坚定。

(3)实践锻炼――组织骨干学生每年“三下乡”、“进社区”,进行实践锻炼,深入基层开展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国情和社会,与人民群众加深感情,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4)志愿服务――鼓励骨干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去到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服务、文艺演出、政策宣讲等,让他们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此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

(5)交流研讨――组织骨干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课堂的教学的内容,专题研讨和辩论一些重大的理论以及现实问题;让学生外出参观访问,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分享学习、实践以及出访中的体会和收获,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去探索,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素质拓展――让骨干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化的训练,并参加情境模拟体验,以提高他们的协调、组织、沟通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周明亮,蔡有柱.“青马工程”:高校党团联动的新载体[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历程;创建特点;革命活动

广东作为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不乏组建政党的实践和探索。资产阶级革命家香山人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后组建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并以政党为核心领导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广州是无政府主义团体首创地,1912年,同是香山人的刘师复在广州创建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社,1914年他又在上海组织无政府主义同志社。他的追随者刘石心等在广州也成立了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那么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①是如何创建的?创建中有那些特点?创建之初开展了那些工作?本文根据史料作一探讨和梳理。

一、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历程

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最早建立的6个地方组织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建过程较为曲折。经历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共产党”、“广州共产党”、中共广东支部四个阶段才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党组织。

第一,创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同时,陈独秀就函约各地先进知识分子创建共产党组织,广东的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积极响应,在党的创建初期,由于党团不分,1920年8月,先建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在广州召开成立大会,选举谭平山等人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职员,一些认同社会主义的青年纷纷加入青年团。由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倡导成立的互助团,成员数十人,亦要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合并,从而使青年团人数大增。然而这个青年团组织,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混合体”。尽管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一度合作,宣传社会主义,但是无政府主义者倡导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毕竟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双方信仰不一,因而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思想分歧越来越大,1921年3、4月间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自行宣布解散”。①

第二,创建“广东共产党”。广东青年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1920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派俄共(布)党员米诺尔和别斯林由北京大学广东籍学生黄凌霜引荐抵达广州,建立俄国通讯社,协助广东建党。黄凌霜是无政府主义者,他把米诺尔、别斯林介绍给在广州从事无政府主义宣传的梁冰弦、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这时,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正在工人中大力宣传无政府共产主义,抨击资本家剥削和压榨工人,建立工人俱乐部、工会等组织,反对桂系军阀的统治。两位俄国人见区声白等在开展工人运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于是引以为依靠。米诺尔、别斯林和广东无政府主义者接触后,在1920年年底成立了“广东共产党”。②10月10日,无政府主义者创办的《劳动者》第2号以“广东共产党”名义散发了《苦的是平民!怎样才是快乐呢?》的传单。参加这个组织的共9人,除2名俄国人外,7名中国人即区声白、梁冰弦、刘石心、谭祖荫、黄鹃声、梁一余和梁雨川都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虽然鼓吹社会革命,但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政府,反对无产阶级。因此,“广东共产党”不是纯正的共产党组织,而是“与其称作共产党,不如称作无政府主义的共产党”。③由于观点不同,没有“相同的主义”、“共同的志趣”、“共同的精神”,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没有参加。这说明谭平山等人已与无政府主义者决裂,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纯洁性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创建“广州共产党”。1920年底,陈独秀应广东省长陈炯明之邀由沪到粤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行前陈独秀与商定,利用这一机会,在广东建立共产主义者组织。④陈独秀抵广州后,首先与米诺尔、别斯林取得联系,接着与“广东共产党”的其余7名成员一起研究党组织问题。但其成员均不愿意接受党纲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条文,双方分道扬镳。“广东共产党”仅存米诺尔、别斯林两个俄国人。陈独秀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人,又是筹备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于是,他邀约有师生之谊的原北大学生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研究建立一个没有无政府主义者参加的党组织。他说,“为使广东民众运动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领导组织。”“北京、上海各地已有共产主义集团的组织,名称就叫‘共产党’。我的意见,广东也应该建立一个共产党的组织,去担负起领导民众运动的任务”。⑤谭平山等人都表示赞同。陈公博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们觉得“中国前途殊可忧虑,兼之那时也震于列宁在俄革命的成功,其中更有仲甫先生北大的关系,平山植棠和我,遂赞成仲甫先生的主张,由我们三个人成立共产党。”⑥1921年3月,在陈独秀的亲自主持下,几经酝酿,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及俄共(布)党员米诺尔和别斯林等组织新的广东共产党组织,取名为“广州共产党”。(有资料称之为“广东支部”或“广州支部”)陈独秀任书记,后由谭平山继任。以《广东群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广州共产党”机关设在高第街素波巷的宣讲员养成所内。对于这段历史,谭植棠回忆说:“他①到广州之后,了解我们在广州领导的群众组织基础,他常常向我们提出关于领导民众运动的意见,指出有组织领导比个人领导的重要。他有一次特约我们谈话,指出我们以小集团领导民运是担负不起的,为使广东民运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领导组织,并说北京上海各地已有共产主义集团的组织,征求我们参加这个组织,我们同意了。乃于一九二一年三月在广州建立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以陈独秀为支部书记。”②

当“广州共产党”成立时,原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袁振英、李季随陈独秀在广东任教,还有1921年初从上海来广州筹办《劳动与妇女》杂志的沈玄庐,此外,5月份包惠僧受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派遣到广州见陈独秀,他们都参加了“广州共产党”的活动。这样“广州共产党”创建时就有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米诺尔、别斯林、袁振英、李季、沈玄庐9位成员。1921年4月沈玄庐离开广州回到家乡杭州衙前镇开展农民运动,同年5月包惠僧来到广州,一出一进,“广州共产党”仍保持9人。从成员组成来看,“广州共产党”的创建是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9名成员中,广东本土的只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其他成员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其它地方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又参与到“广州共产党”创建活动之中,其中陈独秀、李季、沈玄庐、包惠僧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袁振英虽是广东东莞人,但他也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另有俄共(布)代表米诺尔、别斯林。其中,陈独秀贡献甚巨,“广州共产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创建的。尽管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被,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党的创建初期他是有贡献的。1942年3月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说:“陈独秀是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③“他创造了党,有功劳。”④肯定陈独秀在建党中的功劳,自然也包括他在创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历史功绩。

第四,创建中共广东支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成立了中共中央局。“广州共产党”派陈公博参加大会,此时作为党的创始人的陈独秀在广州正为广东预科大学争取一笔款项新建校舍,于是他委派包惠僧作为他的代表。会上,陈公博代表“广州共产党”报告了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历程及其主要工作,并提出今后应以发展党员、成立工会、举办工人学校、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与争取军队官兵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尽管陈独秀没有出会,但凭借他在党内的影响、威望和贡献,仍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一大闭幕后,“广州共产党”在宣讲员养成所召开党员大会,听取陈公博关于党的一大精神的传达。这次大会宣告改建“广州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由谭平山任书记。大会还宣布吸收与会的党外先进分子入党。中共广东支部隶属于中共中央局。党的一大之后,“陈独秀在当年的九月间也回上海执行党中央书记的职务”。⑤

追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可以看到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如果说创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广东建党起点的话,在中经“广东共产党”之后,由陈独秀创建的“广州共产党”即完成了创建工作,后改建为“中共广东支部”,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建设,并将“广州”改为“广东”,虽然只有一字之差,说明广东创党者的革命视野大大拓展、将党组织的活动范围从仅限于广州一隅扩展到全省范围,统一领导全省的革命运动。并在建党之初,派遣党员到一些市县开展建党活动,至1922年6月,广东已有党员32人,是全国第二大党组织。到1925年10月全省党员928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26.7%,广东成为全国党员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特点

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一样,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同广东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同时在创建过程中与其它地区共产党早期组织相比,呈现出自身的若干特点。

第一,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是广东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同广东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晶。广东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在1921年中共成立前,广东省港两地各行业的工人已超过50万,其中近代产业工人30多万人,约占全国产业工人的七分之一强。工人阶级因深受剥削和压迫,为求生存而罢工不断。为适应这些斗争的需要,各行业的工人先后开始组织成立工会等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前,仅广州地区就有各种各样的工会62个,广东工人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他们在斗争中逐渐由自发走向团结。这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然而,早期工人运动仍属自发性质,急需以先进的革命理论来武装与指导。十月革命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些先进青年通过对众多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香山人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先后发表了40多篇译述文章,其中《马克思主义》一文连续刊登19天,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有“北李南杨中间陈”之说,即在北京,杨匏安在广东,陈独秀在上海,说明当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杨匏安与、陈独秀是遥相呼应的。期间,还有其他人物通过不同的渠道,在广东宣传马克思主义。如有来自广东海员方面,有来自留学日本的广东青年,有来自国内北京、上海的陈独秀、等人主办的各种刊物,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宣传。还有来自苏俄共产国际代表,在广东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都促使广东民众拓宽视野,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中涌现出来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广东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认识到在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阶级。于是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广东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广东工人罢工次数增加,规模扩大。广东的青年学生和工人的行动也趋于一致,如1920年9、10月间,广州学生罢课反对桂系军阀的统治,粤港工人、粤汉和广九铁路工人、香港工会团体、轮机工人罢工声援。这些步调一致的行动,说明广东先进知识分子在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一部分工人则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也提高了阶级觉悟,形成了一批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已找到自己的阶级力量,广东工人阶级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武器,广东共产党组织的产生已是历史必然。

第二,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是从建团开始的。青年团工作是党早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当陈独秀函约各地先进知识分子创办共产党组织时,谭平山等人先建立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其宗旨是“研究社会主义,并采用直接行动的办法,已达改造社会的目的。”①成立后,设立干事局、图书馆,组织团员从事理论研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工人中开展社会主义的宣传活动,发动群众改造旧的社会制度。这些团的活动无疑与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相同。党创建初期,当时党的许多活动都以团的名义出现,团干党的工作,党做团的工作,要真正分清这是团的工作,那是党的工作是困难的。正如包惠僧所讲,“我们当时称党为本校,称团为预校,这是半公开的组织。当时各区的情况都差不多,先组织党接着就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会’与‘团’是党的事业机构,就是用一套人马搞三方面的活动……”。①据袁振英后来回忆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性质时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际上就是共产党小组,一九二一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延年、、李立三、、蔡畅等同志在巴黎成立的共产党小组,当时也称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到了这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已具雏形了”②。创党初期有的人既是党员又是团员,具有双重身份,施复亮说,“青年团成立之初,共产党员不管年龄大小,都参加进去,陈独秀、李达也都参加了。”③从这些可知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密切关系。过去有学者认为俄共(布)党员与无政府主义者创建的“广东共产党”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起点,到1921年3月陈独秀创建“广州共产党”完成了创建工作。也有学者不认可“广东共产党”组织,认为陈独秀创建“广州共产党”即完成了广东共产党的创建。本文则认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是一个过程,开始于创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完成于1921年3月陈独秀创建的“广州共产党”。虽然广东建团遭到了挫折,但它是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创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如广东创党伊始特别重视思想立党,一定程度上汲取了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无政府主义的合作以及青年团“当时没标明那种主义”④的教训。也保存了一批中涌现出来的青年积极分子,为党、团组织的发展作了干部储备。

第三,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是与无政府主义者先合作后决裂中完成的。上述史实可以看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是两条线同时展开进行的,一条是广东本土的谭平山等人响应陈独秀的函约创建的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一条是外援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派到广州的俄共(布)党员与无政府主义者建立的“广东共产党”,并且这两条线都是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密切合作中开始建党的。究其原因,这与当时广东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前后,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社会思潮,对广州青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追求、信仰无政府主义一度成为广州社会时尚,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多,只要是宣传过马克思主义和支持过社会主义思想和支持过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先进民主人士,都是建党者的发展对象。面对现实,建党者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组建那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上,而是致力于把广东的大多数革命者,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主义者同盟。当然也与当时在中国负责创建共产党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指导思想有关,维经斯基刚到中国之时,“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把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中心组织……正在着手筹备召开华北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联合代表会议”。⑤当时共产国际“二大”尚未召开,维经斯基的建党理念完全符合共产国际当时制定的团结国际无政府主义团体的策略。1919年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在一份关于议会与苏维埃的通告中写道:“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团体和那些自称为无政府主义的团体……共产国际执委会非常热诚地欢迎他们。”⑥

陈独秀面对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他是比较支持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的。1921年2月,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逝世,广州无政府主义者举行追悼大会,陈独秀、谭平山出会,并捐款出版宣传刊物。其实,在中国最早用共产党名号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无政府主义者。1914年,刘师复曾撰《无政府共产党的目的和手段》。①这就不难理解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合作,以及肩负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到广东建党重任的米诺尔和别斯林在广州建立的“广东共产党”成员都是无政府主义者了。在以往中共创建史的研究中,过度强调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而极少提及两者也有某些相似的政治主张,没有这样的历史感,就无法理解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为什么有许多无政府主义者加入进来。包括恽代英、陈延年、吴玉章等都是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已经证明无政府主义者可以鼓动革命,参与革命,但因为反感严密的组织,它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成功或者执掌权力。邓中夏在《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一文中就相当精辟对比了两者的异同:“他们的终极的目的没有甚么两样,无政府主义的好处,共产主义都包有;共产主义的好处,无政府主义却没有了。共产主义有目的,实行有步骤,有手段,有方法。反之,无政府主义除开最美妙的理想目的之外,却空空毫无所有了。”②随着共产国际“二大”的召开及其纲领和文件的传入,维经斯基和陈独秀的建党思路在其影响下很快发生了转变,强调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必须接受无产阶级思想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正是有了共产国际关于建党政策的调整,以及广东社会主义者明晰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1921年春天米诺尔和别斯林放弃了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合作,同时间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因与无政府主义者思想分歧太大而宣布解散。这样广东创党的两条线在负有创建广东共产党使命的、由上海来广州的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努力下合二为一,在广东创建了宗旨和指导思想与无政府主义有本质不同,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为目的的“广州共产党”。

第四,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骨干成员是本地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受过新式教育,保守思想较少,容易接受进步思想。陈独秀到广州后约谈建党事宜的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都是广东籍人,原是北京大学学生,参加了,在北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接受了西方民主、科学、自由的观念,参与了创办进步杂志,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且在中得到了历练。1920年暑假,他们在北京大学毕业,途经上海,与陈独秀商谈了有关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问题,返广州后,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工作,组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广东群报》。谭平山还在陈独秀之后接任“广州共产党”书记,广东支部成立时,三位广东籍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担任了领导职务,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谭植棠负责宣传。在广东的中还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学生运动的领袖和先进知识分子,周其鉴、阮啸仙、刘尔崧、杨匏安、周文雍、杨石魂、张善铭、杨善集等就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这个群体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活跃分子,学历高,大部分人的职业是教师、记者或学生,年龄大多在20多岁。这个群体特征表明,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的历史起点高,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已不再是迫于生计,也不是为小我而奋斗,超越了以往仁人志士的追求。

第五,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之初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无政府主义于20世纪初以社会主义思潮的面目从欧洲传入中国,反对强权、反对专制、反对压迫剥削,主张平等、自由。迎合了人们对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因而,极易在民众中,尤其是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共鸣。无政府主义在广东传播较早,1912年就在广州开始了宣传活动,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在广东占据了优势。陈独秀到广东后,认为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首先要在思想上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而后才能使党成为领导革命运动的核心。因此,陈独秀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建党理论的论战。1921年1月,陈独秀作了《社会主义批评》的演讲,剖析了各种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着重批判了无政府主义,指出无政府主义者宣扬绝对的自由,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行不通的。而后,无政府主义者、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区声白致书反驳陈独秀的观点。在这场论战中,双方在《广东群报》采用复函形式,反复论战,前后进行了三轮回共有6封“辩函”,着重就革命道路、阶级斗争、国家制度、生产和分配、党内组织原则和纪律等问题展开了辩论。期间,《广东群报》还发表了《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及议会派之比较》、《社会革命之商榷》、《讨论社会主义并批判无政府党》等文章,均对无政府主义观点进行了驳斥。通过这场论战,广东民众尤其青年学生更进一步明辨了是非,从而转到了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促使了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思想统一,经过革命斗争实践,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排除无政府主义的干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三、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之初的革命活动

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后,在中共中央局的领导下,结合广东革命斗争的实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第一,注重发展党员,加强党的建设。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之后,由于要对广大民众进行革命宣传,发动工农开展劳动运动,扩大党的影响,而这些工作都亟需人员来完成,因此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陈公博向党的一大提交的《广东共产党的报告》就明确把“吸收党员”作为今后的一项主要工作。党的一大后,中共中央局也希望各地党组织尽快发展党员,扩大和健全党的组织,以便早日成立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1921年11月,中共中央局向全党发出了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早在本年内至迟亦须于明年七月开大会前,都能得同志二十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开大会时能够依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①根据中央局的要求和广东实际斗争的需要,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加强了党员发展工作,在进步的青年学生和工人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先后吸收了阮啸仙、刘尔崧、杨匏安、周其鉴、冯菊坡、王寒烬、罗绮园、杨章甫、黄裕谦、郭植生、梁复燃、陈适曦、张善铭等人入党。1922年又有杨章甫、郭瘦真、谭天度、施卜、黄学增、杨殷、潘兆銮、佘广、赖玉润等人入党。至1922年6月,全国共有党员195人,其中广东已有32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16.4%,在当时全国有党员的13个地区当中,仅次于上海的50人,是全国第二大的党组织。

第二,以报刊、学会为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广东群报》确定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报后,以大量篇幅宣传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国内工人运动状况,长篇连载翻译马克思和列宁的传记。1921年2月,《新青年》自第八卷第六期起迁来广州出版,开展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和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劳动与妇女》周刊也加入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行列,提出广大妇女要求得彻底的解放,必须依靠阶级的力量才能实现。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除党组织成员外,吸收了一批高、中等学校的学生参加,有会员80多人。作为广东党的领导人,陈独秀为各类报刊撰写了40余篇文章和通讯,大力宣传劳动创造世界,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妇女才能得到真正解放等观点。他还应各界之邀去发表演讲,每次都借机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创办各种学校,积极培养革命骨干。为了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论知识,向广大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的革命骨干,1921年春“广州共产党”创办了宣讲员养成所,宗旨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造就将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陈公博任所长,甲乙级主任分别由谭植棠、余海湛及胡琼担任,谭植棠、谭天度等为教员。学习内容包括国语、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等。两级各有学生五六十人。随后创办注音字母教导团,学员有100余人,多是广州的中小学教师,由陈独秀等授课,在讲解注音字母的同时,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举办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提高工人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此外还创办了俄语学校,由米诺尔及其夫人主讲,在教俄语时,向学员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现代思潮等内容,引导学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第四,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在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动和推动下,各种工会组织有很大的发展。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6月,仅在广州、佛山、香港地区就先后成立汽车驾驶工人总会、革履、理发、茶居、机织、洋务等工会33个。从1920年10月至1921年3月,不到半年时间,就先后发动政治的经济的罢工达16次之多,1921年2月,在广州组织的广东土木建筑工会,就有会员4000人。党的一大后,致力于发展工人运动。1921年8月,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中共广东支部成立南方分部。为推动工人运动,中共广东支部向工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工会,改造扩大原有的工会,发动和支持工人的罢工斗争。在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广东工人运动逐渐摆脱无政府主义影响,不断得到壮大和发展。仅1921年,广东各地罢工就达50次以上,在此基础上,工会组织更加发展,并成立了广东总工会。中共广东支部全力支持和帮助1922初爆发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全体党员和青年团员都参与了接待工作和其它工作,走上街头,向群众演讲,散发传单,在广州组织成立“香港罢工后援会”,公开以党组织的名义发表《敬告罢工海员》书,号召罢工工人坚持到底,团结一致,严守秩序,注重自治,争取最大胜利。海员罢工胜利后,中共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名义,于1922年5月在广州发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做了许多会务工作。此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也花落羊城,这无疑是对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的工人运动最好的肯定。

第五,领导重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培养后备力量。1921年10月,谭平山和中共广东支部接受“上海总团的委托,再在粤组织分团”。这次广东团组织的重建工作,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在指导思想上“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思想”。创办的《青年周刊》声明: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制定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修正章程》明确提出“本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为宗旨”。为团结广大青年、发展团员,还组织青年剧社、讲演队,成立劳动通讯社等团的所属机关。由于标明了建团的指导思想、宗旨和奋斗目标,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积极的发动、联络,并大力做好吸收团员的工作,从1921年冬至1922年春不到半年时间,团员人数剧增,组织不断壮大。1922年3月初,仅广州市就有团员400多人。在佛山、肇庆、汕头、琼州(今海南省)、梧州(属广西)等地成立了分团。1922年3月14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举行成立大会,与会者达3000余人,大会选举谭平山兼任团的书记。在中共广东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日益严密,机构日臻健全,各内设工作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作也日趋走上了正轨,成为当时极有影响的革命团体之一。当年共产国际代表利金致共产国际的报告中称:“在广州青年团已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合法组织,约有团员800名。”①正是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出色的工作业绩,促使团“一大”在广州召开,这大大提升了广东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青马工程活动总结篇10

新学期伊始,我院将迎来了08级的大一新生,为了更好的贯彻院学生会关于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工作的方针,实现我部设立的宗旨,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并鉴于今年的具体情况,特将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常规工作。

1、生活部作为学生会重要部门之一,将做好学院及团委老师所布置的工作,竭诚为广大同学服务。

2、作为学生会的后勤部门,我部将继续发扬在迎新中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在迎新晚会等活动中做好充分的后勤保障工作。除完成对饮水和食物等后勤的保障,维持现场秩序外等相关事宜外,还将在对各部室的相关账目进行仔细核对后,在最快时间内统一上报。让各部室无后顾之忧。

2、协助老师做好上一学年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资料的收集和制表工作,并做好资料的备案。

3、在学生会纳新以后,对干事进行培训,使新干事尽快理解生活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尽快投入学生会的工作中。

4、与网站做好协调,做好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会网页。生活部宣传副部将及时同新闻部做好沟通,做好及时更新,将学生会最新动态及时上传。

5、做好对学院信件的管理。并将随时准备在主席团领导下,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各种临时性工作。

二、特色活动。

1、“小品、相声、话剧”大赛是我部的传统特色活动,本活动分初赛和复赛,时间较长,整个过程会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我部将会在10月17日左右召集各办负责人下达活动通知。由于本活动规模较大,我们会和兄弟部室合办此次活动。并将更侧重于相声与小品节目。在比赛中已计划邀请学院内部分同学作为嘉宾参演节目。详细计划会在国庆后提交主席团。此活动作为学生会部室开展的第一项大型活动,希望能以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本学期各部活动拉开序幕。

2、积极响应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体验生活,身体力行”活动,这也是我部对于“青马”工程的基本理解与初次实践。具体时间订在11月中下旬。本项活动将主要响应青马工程中的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我们将在积极宣传“青马”工程的同时,积极同敬老院进行联系,组织部分在“小品、相声、话剧”大赛中获奖的优秀节目在敬老院中进行演出,为孤寡老人送去济大政管学子的关怀,也使广大同学能够更好的身体力行此项工程,体会到“青马”工程的重大意义。

3、“温馨卡片”活动。对于来自四川、重庆灾区的同学和少数民族同学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我部希望能申请部分经费或是得到外联部的帮助,把贺卡或是明信片以学生会的名义寄到同学家中,传达我们的关爱和祝福。此项活动不仅可以让同学以及家长感到温暖,也会有一定的社会效益,扩大学院的影响,树立学院以人为本的形象。

三、新增工作。

宿舍工作是生活部新的工作内容,我部会以服务同学的姿态进行这项工作,将及时传达学院领导老师对学生宿舍的具体要求,及时下好通知,做好对大一同学的发动工作。并且为新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帮助,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宿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