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34:59

绘画活动总结篇1

           

           本学期,美术班的幼儿集体创作、个人创作作品共36幅。作品形式有蜡笔画、线条画、吹画、水彩画、装饰画,教学过程也是按以上程序循序渐进进行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感觉孩子们都有很大的进步,有四个小朋友参加全县艺术节书法美术大赛,两名幼儿获得一等奖,两名幼儿获得二等奖。下面谈谈我在本学期大班美术兴趣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 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寓绘画于游戏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

               

           兴趣是学习动力,如何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是我教学的重点。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玩,喜欢游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把绘画寓于游戏中,是我主要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蜡笔画教学中我让幼儿游戏的方式进行构图,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让每幅画有创意。在涂色方面,指导孩子学习了相似色、渐变色等多种涂色方法,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新鲜有趣的事物,幼儿都乐于接受,为了提高幼儿某一方面的绘画能力,我注意开展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绘画活动。线条绘画是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为了提高幼儿对线的表现力,我们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有《我设计的线条》《蘑菇》《花瓶》《小姑娘》等,让幼儿随意联想线的装饰,用不同的线(直线、曲线、波折线)自由组合起来装饰动物、花瓶,以致整个画面,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线描画”的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线的表现力,又用黑白配的方式强化了画面效果,增强了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大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在组织绘画活动中也非常注意主题的选择。《我家后院的花奶牛》《我想去天上玩》《沙漠变绿洲》《苹果船》等绘画素材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在活动中能表现自己的想法,有积极的创意。

                二、给幼儿以绘画的自信,根据不同的绘画形式或内容,采取不同的指导。  

           要正确地指导幼儿进行绘画,首先应了解幼儿绘画的特点。幼儿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幼儿的绘画能力,是靠本身的理解认识和感受力来发展的。作为教师不可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幼儿身上,要求幼儿模仿,这等于抹杀了幼儿所特有的灵气,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我先了解一下幼儿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成人的作用在于鼓励、帮助幼儿把自己所想的绘画下来。“鼓励”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方法。

           “鼓励”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绘画教学中,我肯定幼儿的想法,肯定幼儿绘画的成果,让每个幼儿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不同的绘画形式或内容,相应的指导方法也不同,指导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在蜡笔画的构图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把根据主题进行构图,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理的添画、想象,这样幼儿的绘画容易重点突出,而且有自己的创意,杂而不乱,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能力,逐步提高了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

             三、 重视幼儿作品的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面方面,一方面: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一幅好的幼儿作品充分体现幼儿的思想感情,具有幼儿特有的思维特点,这是评价幼儿作品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显、饱满,内容丰富充实。在活动中以这两方面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幼儿对生活的绘画表现力。评价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有展览作品;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形式。大班有了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应注意提高幼儿自评和互评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生动,以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不同的美术活动中,活动的评价的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分析评价作品每次可选取不同的角度,问题去分析,注意每次活动评价的不同与联系,让幼儿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提高绘画水平,实现美术活动的教育目标。(1)

【推荐阅读】

||||||||

【返回栏目列表】

               这学期

           大班幼儿兴趣班活动,提高构图能力,学会了对自己的画面进行简单的布局,而且构图时能有自己的创意,增强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理解、感触能力,还能获取知识。在线条的运用方面,线条流畅很多,能运用各种图形进行线描画、黑白配。在颜色的运用方面,幼儿会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涂色,能尝试不同的涂色方法及背景色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绘画是幼儿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是积极的指导者,引领孩子用手中的小小画笔,描绘出一个个五彩的世界

  2  

【推荐阅读】

绘画活动总结篇2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枣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绘画活动总结篇3

一、利用故事、儿歌和绘画有机结合,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围绕绘画主题选择合适的故事,来帮助幼儿开阔思路、拓展想象空间。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给幼儿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又给幼儿展现自我提供宽松环境。

如在《贪玩的小猫》绘画活动中,我创设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并把整个活动融在故事里,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欣赏小猫钓鱼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节,感受小猫的调皮与可爱,从而激起自己也来模仿小猫的欲望。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想象丰富,猫的神情、姿态画的各不相同。在绘画《馋嘴的小老鼠》中用“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这一传统的儿歌来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们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能生动传神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小老鼠的馋样和听到猫叫时连滚带爬的滑稽模样。既符合幼儿心理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又能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调动幼儿表达的欲望。

二、为幼儿创设充分可以说的空间,引导幼儿能够大胆的进行表述

1、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和绘画环境,使之在活动中想说、敢说、愿意说和想画、敢画、愿意画。

幼儿在绘画创作时总是不断地交谈、讨论,不断地进行着对话。他们通过相互提问、不断对话,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教师对此要给予支持的态度,允许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为他们绘画创作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

如绘画《心情晴雨表》,我要求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刘誉小朋友激动的大声说:“邱老师,我星期天去嬉戏谷玩正好下雨,我很生气,我要画乌云、暴雨和生气的我!”受刘誉影响,很多孩子也一边和周围的小朋友交流心情,一边绘画,几乎每个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为美好心情而笑、为不愉快的事情而伤心,真切体现了语言与绘画有机结合的特殊魅力。

2、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变换载体,为幼儿创造语言灵感。

在绘画活动中,我经常采用改变绘画工具和载体的方法,引导幼儿画出富有个性的画,激发幼儿的语言欲望,说出想说的话。如:美术活动《我的世界》,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纸,小朋友在心形纸上画了两个幼儿手拉手跳舞,并跟同伴说到:“他们是好朋友,心都连在一起了”;在圆形纸上画了一个人和一只兔子,告诉我说“妈妈说嫦娥和她的兔子是住在月宫里的,我也想去月宫里看看”;在椭圆形纸上画鱼,说“我家的小鱼缸就是这样的,里面的养了好多漂亮的鱼”。通过变换绘画载体,幼儿的语言表达、表述的机会更多,语言灵感更丰富、更精彩。??????

3、把绘画活动融入幼儿生活情境,以便让他们有话可说。

源于生活的绘画内容是直观的、感性的,对幼儿语言的培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将源自于幼儿生活的、比较熟悉的、和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美术活动的主题素材,给幼儿提供说的素材。如:绘画活动《我们居住的房子》,幼儿一边绘画,一边开心地交流讨论。“我画的是我们刚买的新房子”;“我画的是我们老家的房子……”幼儿们在活动中开心地画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画中迅速提高和发展。由此可见,回归幼儿生活的绘画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改变评价方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作品的评价

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每一幅画,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他们的一个想法,而这些想法的实现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与促成。因此,我们要改变由老师总结点评的评价方式,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作品的评价。

为了激起幼儿兴趣,提高幼儿评价、欣赏作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常采用幼儿自评、互评、教师补评相结合的方式来欣赏评价作品。幼儿通过自评,不仅提高对自身作品客观评价的能力,还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的互评可以促成孩子间的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老师画龙点睛般的补充评价既是对幼儿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幼儿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孩子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绘画的乐趣,同时也在这种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了绘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以外,还可鼓励孩子们带上自己的作品走出班级,到其他班作客,为陌生的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通过运用艺术作品的形式,深入挖掘内在的语言价值,使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提高语言的完整性及连贯性。

绘画活动总结篇4

   1.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

   任何一幅作品都是画家根据生活中的题材提炼加工而成,都是艺术家在认识生活、选择生活和集中生活后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也可以说它是画家对生活的感悟与认知。它从正面或者侧面去再现生活的本质,从而去唤醒人们的觉醒。从这一点上说,它来源于生活。东方绘画如此,西方绘画亦如此。比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就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面以唐太宗和他的女佣为创作题材,表现了唐太宗的深邃和从容,充分反映盛唐时期的繁荣经济。又如,英国古典主义画家塔得玛醉心于古希腊罗马的妇女生活题材,追求画面的视觉美感,并以自己的眼光去体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妇女生活。在其代表作《阿姆菲萨的妇女》中,作者以离奇的场景,描绘了数十个性格、气质、神态各不相同的女性美感。凡?高的《第一步》虽为临摹米勒的作品,却体现了凡?高自己的风格,画面多用蓝、黄和绿色等生活中的色彩,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充满亲情。生活是基础,是绘画艺术的载体,没有这个基础一切绘画艺术形式都如空中楼阁一般,无论它的色彩多么斑斓丰富,点线面的构成多么符合形式美法则,整个作品的印象是空洞无物的。没有生活这种客观存在,也就没有思维抽象产生,一幅作品缺少思维抽象,其价值也随之消失。

   2.绘画艺术超越生活

   艺术真正的特征,是“发现与创造”。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绝不仅仅等于生活,绘画的取材来自物质世界,但它毕竟又是经过艺术家的头脑进行人为处理了的形态。实际生活总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使得艺术的出现成为必要,艺术是以完美而不失个性的方式来提供与实际生活相对立的存在,它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对于实际生活的否定。一种疏远性、异在性和对抗性,而这一切恰恰表明了艺术对于实际生活的超越本性。大卫的名作《马拉之死》,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从形式上说,绘画艺术对于实际生活来说是相对自律的,它以声音、色彩、线条、形体、语言的特殊组合方式和运动方式构成了新的维度,一种不同于实际生活之维的审美之维,使得绘画艺术对实际生活相互疏离,相互异在,并形成了某种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绘画艺术美的集中性把生活中原本分散的美集中起来,经过典型化的处理,使绘画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可以也应该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因而也就更带普遍性,这就使艺术美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能震撼人的心灵,催人奋进。绘画艺术美的完美性把生活美的事物往往和不美的事物共处于一体,这种美与不美共处于一体的现象,就显得现实美较为复杂、粗糙,不如艺术美那样纯粹、精致。绘画艺术美的永久性使得这种美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流芳百世。

绘画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绘画;艺术民族化;意义;内容;形式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也是模仿场景。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并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

同所有艺术一样,民族化也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我将根据所学绘画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绘画艺术民族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民族化有些特征在形式方面并不随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虽然王朝和时代交相更替,虽然有时出现表面的文化裂变,但是民族的艺术文化传承是永远不会丧失的。[1]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和灵魂,中国的绘画艺术当然也如此。

关于民族化对艺术的重要意义,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十分明确。俄国作家赫尔岑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管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得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2]同志也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艺术离不开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化既不单纯是化他为我、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为发展本民族的外在条件加以利用,也不是将我纯化,使艺术家有意识的向一种固定的或者固有的民族靠拢,而是二者的融合,是艺术家在审美实践中将本民族的艺术和其他民族的艺术加以吸收、消化、分解,改变它们自身的某些性质和状态,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心理、欣赏习惯的民族的当代艺术形态。

绘画在民族化上大体可以归化为中国画和西洋画,西洋绘画和中国绘画要完美的结合,就必须以民族化作为生命与灵魂。早在清朝,就有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的意大利宫廷画师郎世宁。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

2绘画艺术民族化的主要内容

2.1题材的民族化

题材是艺术作品的原始材料和基本材料,虽然“题材决定论”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题材对艺术作品的基础作用,这正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言:“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广为人知,流传千古,首先应当归功于它选取了极富民族特点的北宋城市生活面貌的题材,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造型、牲畜家禽以及展现了当时北宋的房屋桥梁等的建造特点,极具民族特色的选材为该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起到了占尽先机的重要作用。

2.2主题的民族化

主题是主题思想的简称,主题的民族化,是整个艺术民族化的精髓。例如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该画的主题选择,就体现出当时民族的思想情感。

2.3画面布局的民族化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在表现上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特质即中国绘画中水墨画善于体现的是画给人带来的意境,而西洋绘画更加注重写实,图画能接近真实反映出当时的情景。所以画面布局,中国绘画善于“少即是多”的留白表达方式,虚实的画面布局,让人遐想翩翩。比如《寒江独钓》这幅画,作者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画面布局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在这幅画上,作者着力描绘垂钓者的凝神专注神态,和几条淡淡的轻柔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想象,使空白不再是虚无,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虚在画上也具有“实”的意象。这种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艺术手法,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3绘画艺术民族化的必要形式

民族形式在形成艺术的民族化特点中具有重要作用。十分重视艺术民族化形式的曾说,“艺术有形式问题,有民族形式问题”。艺术的民族形式是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特质决定的,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曾断言:“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我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是我国的优秀画家根据民族生活的特点和艺术传统不断扬弃的结果,是渗透了民族内涵的美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题材的民族化。绘画的体裁即指绘画的样式和类别。绘画体裁样式很多,按工具材料和技术分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等,按题材分有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等,按形式与功能分又有宣传画、组画、连环画等等。而体裁的民族化,则指把中西优秀的绘画体裁与民族化的体裁相结合。例如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体裁艺术特色。

4结语

现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表明,世界性与民族性、传统与现代正在形成一种互动互补关系,甚至逐渐趋于整合。怎样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是艺术民族化必然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国的艺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解决这两对矛盾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丰富和发展民族特色,实现民族文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向外国学习”。“洋为中用”:以为发展中国新文艺的借鉴,改进和发扬中国的文艺,创造中国独特的新绘画艺术。二者“起来,有机地结合”,以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绘画艺术。参考文献:

绘画活动总结篇6

摘要:中国拥有许多传统绘画重要风格流派。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画家必然也拥有不同的绘画风格,也有不同的绘画理论。许多绘画理论直到今天的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顺应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绘画的发展有所不同,艺术格调总体上逐步提高,绘画技巧上也不断成熟起来。画家的生活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绘画的风格。

关键词:古代画风解析

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因而,将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从描写的“物象”来讲,前者多是山水花鸟,后者多是人物故事;从创作手段来讲,前者多是简括的即兴式的书法式的,而后者多是精细的再现式的工艺式的。文人画之所以会采取上述的手段,描写上述的内容,主要便是文人画的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思,其目的并不止于绘画本身而是超乎其上,所以才使用了这些对创作约束力较小的艺术手段和对思想约束力较小的绘画内容。

苏轼倡导绘画,多方鼓吹。由于他作为文士和诗人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因而使得绘画在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苏轼在对绘画的鼓吹倡导之中,实际上提出了他对新兴文人画的见解,对当时已经出现的文人画创作实践作出了理论总结。他在诗文中留下的那些论述,构成了中国文人画史上最早的理论。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赵孟頫,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这位赵宋世家的没落贵族,入元后被征召为官,后屡经升迁,成为元朝“荣际五朝,名满四海”的宠幸,加上他在诗书画论上的全面才识,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

赵孟頫有着深厚的学养功力,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并且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各种画类中全面实践他的文人画主张,成为转型变革时代开元初画坛风气最有影响的一代宗师。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二是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三是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鸟、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画艺全面,并有创新。六是他的绘画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七是他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八是他能团结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共同繁荣中华文化。综观赵孟頫的画迹,并结合其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绘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中。

中国传统绘画的各个风格流派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思想。在今天沸腾、开放的社会生活中,画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发现和创造,丰富的技法是一种实践经验的积累,技法时常是因人而异、因人成法的,它也总是在各人的艺术创作中得到发展。众多画家都在和自做着可喜的尝试和精心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丰富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博物馆.担当山水画风[m].重庆出版社,1997-03-01

绘画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原始绘画;儿童绘画;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也变化着。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自身的不断完善。原始绘画已经具备了高度的艺术品质,它们是原始的而非落后的。当我们面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青铜器上神秘饕餮纹等原始先民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时,无不为之感叹。但原始先民不会像儿童一样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无功利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与儿童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绘画动机

我们翻阅资料发现,在欧洲很多石窟岩画都画在隐秘的洞穴中,它们并不是为了供人们欣赏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史学家认为原始绘画有着强烈的功利和实用价值,被赋予了巫术性质。原始先民用绘画的形式保证狩猎成功,把动物的形象刻入石壁,在被画的动物身上都画有用棍棒刺中和打击的痕迹,那么那些大型的、凶猛残忍的、不易征服的动物也就能在下次的狩猎中被成功猎杀,预示着下次狩猎的收获和原始部落劳动的丰收以及生命的延续。

儿童绘画是儿童自身生理需要产生的一种心理需求,是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借助绘画这样的表现形式传达自己的情感、发泄内心的情绪,绘画的过程是他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眼中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力。例如,他们会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一天的生活、描绘自己幻想中的世界,“愉快的一天”、“春游”等都是他们乐于表现的主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们喜欢描绘不同的事物:女孩喜欢画长发飘飘的“美少女”,男孩则津津乐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奥特曼”。他们的绘画相比原始先民的作品没有任何功利价值,指在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并以此来表明自己高兴、难过或感到有意思的情感体验。

二、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的题材

题材是作者生活经验、情感积累、审美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题材的选择对于一副作品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绘画的题材相对匮乏,表现技巧单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食物的需求,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我们常见被猎杀的动物或是驯养的家畜,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绘画施以巫术确保狩猎成功,因此大型草食动物例如马、牛就成了原始艺术的一大主题;二是生殖需求,原始先民用孕妇、性器官等表示他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拉文特岩画为代表,岩画中经常出现舞蹈场面,其中最著名的是《跳舞的妇女》一群着衣的女人围着一个男人跳舞,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那男性的形象非常小,比起围绕着他的那些女人们要小的多,这幅作品看起来,更像表现某种仪式。这种淳朴、拙劣的美是植根于大自然之中,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儿童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常常表现成年人不为关注的另一种生活状态和世界。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表现任何他们生活中出现的物体和想象空间的物体:他们画自己、朋友在外太空与外星人开化妆舞会,自己是超人与怪物进行大战,他们甚至可以把全世界都搬到他们的画布中。构图时,喜欢将不同空间的物象呈平面一次排开,例如海底的鱼与天上的太阳在同一平面中并排排列;或者由于“自我中心”思维形式的影响,将主体物以“我”的形式置于画面中心,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画面填满各种元素;或者将物体的正面、侧面混杂一起,物象各自散落,互不遮挡。总之,画面没有前后、远近之分。他们用手中的画笔抒发对生活的憧憬,发挥想象去表现从没有去过的空间世界,在这样的画面上我们看到了孩子天真、可爱的心灵,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他们的绘画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荒唐离奇,充满想象,神秘美妙。

三、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对颜色的偏好

红、黄、白、黑是原始绘画中的颜色,原始先民热爱红色,除了当时条件的局限颜色稀少外,更是因为红色代表着“战斗”、“荣誉”。据记述,“红色是一切野蛮人喜欢的颜色”。在原始社会,男人为了取得社会地位,统治家族部落吞并其他部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悍的战斗能力,没有战斗能力的人将会被部落淘汰。原始人类在狩猎成功以后,总是把自己打死的动物鲜血来涂抹武器或自己的身体。当出发打仗或跳舞时也总把自己涂成红色。红色和鲜血成为原始人类的一种社会荣誉。

同样,儿童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喜爱,格罗塞认为儿童对色彩鲜艳的红色有一种天生的偏爱心理。“我们只要留心观察我们的小孩,就可以发现人类对于这种颜色的爱好至今还没有改变,在每个水彩画的颜色匣中,装朱砂红的管子总是最先用空的。”但儿童对于艳丽好看的色彩的喜爱和认识是单纯和稚嫩的。他们不懂色彩中明度、亮度、纯度的概念,也不明白色彩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中色彩是用来表现情绪的,心情愉悦用色亮丽,心情低落则喜欢用深色。他们夸张表现物体的颜色,大胆的用对比色,纯色,无拘无束变换色彩位置。

四、结语

原始绘画与儿童绘画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欣赏原始绘画天真纯朴的同时也会感叹儿童绘画的无拘无束、大胆纯真。但原始绘画有其文化背景和观念支持,儿童绘画则是儿童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地流露和表达,它们的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在绘画形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绘画和儿童绘画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为现代艺术家的绘画方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榜样。

【参考文献】

[1]牛克诚《原始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8

绘画活动总结篇8

所谓全面素质并非单指个体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应包含后天培养练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质包含了个体与群体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之所得,应包括:(1)身体素质:指体质、体能、体魄以及身体力量运动的诸多特征;(2)心理素质:指认识、意志、情感、机能品质及特征;(3)知识经验(科学、文化、专业);(4)价值观念;(5)实践操作;(6)人际交往。可见素质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个体和群体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和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艺术教育标举到今天的高度,绝非空穴来风。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家、社会学家们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这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合贯通是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人们曾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艺术教育这“匹”“马”是否能够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并驾齐驱,现在终于认定这绝非一匹“驽马”。

1.何谓“绘画艺术教育”

绘画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不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绘画艺术教育方兴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种误区。考察古今中国绘画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究。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大体上是注重教化、审美、实用三大价值取向。最最记载于《左传》的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记于《考工记》中的实用绘画技能艺术及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艺术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们学习。如那时人们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古人论画不盯技法,而将画品视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的综合反映。因此,绘画艺术教育决不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学习。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学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自古倡传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

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教育是指1840年以来160年的绘画艺术教育。前100年突出特点是片面强调实用意义,到解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从开放的视野出发,提出全面分析绘画艺术教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美术教育,绘画艺术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以往人们对其理解往往各执一端,或者强调绘画本身,或者着眼于教育功能,认为就是通过绘画达到通过德育智育的目标,这些看法是比较片面的。绘画艺术教育是一个“绘画”、“艺术”、“教育”多元整合的结构元素。重视“绘画性”即绘画操作和创作,使绘画艺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操作、创造性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教育性”至力于发掘和发挥绘画艺术教育的多种教育功能和效应,实现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艺术性”使整个绘画艺术教育始终沐浴在审美的洗礼之中,在艺术美的熏陶、感发中潜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绘画艺术教育的含义,表述为:“它是以绘画为媒介和载体,施受双方共同参与操作,并通过艺术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人的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动作上的简易性、自由性,效应上的非强迫性和融洽统一性的长处。

2.绘画艺术教育的性质、特点

从总体上讲,学校的绘画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绘画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绘画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向他们普及美术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数美术尖子。全体性是保证绘画艺术教育不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普及性和基础性的。在保证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再谋求包括绘画艺术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其实在人类早期社会,艺术与生活就是溶为一体的,从人的天性讲,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属于全体人民,它被体现为全民的一种素质。由于社会分工,虽然涌现出个别艺术家,但广大群众却成了“艺盲”,以广大民众的无艺术换取个别的高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艺之哀。艺术教育的关键是要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绘画艺术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要游于艺,但又不专于艺,使绘画知识技能成构建人的基本素质的积极因素。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思非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因为绘画艺术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丰富性。用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学生表现欲上的压抑感,让学生更积极地表现自我,在绘画活动中即使表达的方式不成熟,表达的意图模糊也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总把别人难以介入的自由价值作为目标,这种没有压抑的自我表现若得到呵护而稳定的发展,就催进自我实现的萌芽发展。

绘画艺术教育鼓励个体差异。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绘画艺术教育竟评鼓励学生个人特质充分自由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要求。学习过程是激动自己心灵,张扬个性的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情趣的过程,绘画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结果如何,而是让学生专注过程,体会从中的乐趣。沛西.能讲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他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这正是绘画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理性教育以及影视,文学等其它门类艺术教育特性所在。

3.绘画艺术教育对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价值

3.1绘画艺术教育的文化建设价值。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画家为目的,但是培养和造就无数懂得绘画,有能力用绘画语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术文化建设者,拓展了绘画空间,促进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文化建设。因为绘画所有的价值功能都是靠创造绘画作品和从事绘画活动来实现,而不论它是原创.摹仿.精品还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性质的绘画艺术教育成果。形式多样的绘画作品为大多数群众提供精神粮食,同时也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3.2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审美教育功能发展。

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塑造一钟感性情感,按中国传统美学说法,也就是陶冶性情。”通过性情的陶冶,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丰富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绘画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它能够有效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视象感受力,从而培养出审美视知觉。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用实际的生活目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总难超越实用的目的,所以视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义分辨力强。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观力.联想力几乎丧失,造成艺术趣味底下.审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首先要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时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树立一种超越的自由态度,和谐有趣的行为方式。绘画艺术在这方面作用无疑是其他艺术教育门类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实闲暇的活动,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级庸俗的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审美素养。

3.3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在社会高快发展中,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工作,让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治疗和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和有效开发的心理教育,就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作画者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绘画中蕴涵的心理内容和绘画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应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中,作为普通绘画艺术教育虽不以创作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绘画作业.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绘画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好是一种心理磨练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恰好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绘画过程是高度自主.不带任何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等心理得到矫正。其次绘画要专心安静,具有严谨的条理性,对浮躁.焦虑.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纠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信心理。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画展.校园画刊.手工角)都可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协调合作机会,对克服和矫正孤独.封闭.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绘画艺术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鲁迅在谈到美术的德育功能时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这段话道出了绘画教育能辅翼道德教育,促进道德内化,催化道德形为走向自由。如欣赏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画像冲击视觉时,学生目簦口呆,来自农村的学生若有所思。课后,不少学生改了铺张浪费的毛病,说画上的“父亲”就是自己那在农村劳作.节衣缩食供自己上学的父亲。可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有时真能发挥预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绘画艺术教育促进智育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主要不是灌输绘画知识和技法练习,而是培养视象感知和视觉思维的能力,进而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情操。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舍弃感性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理性思维模式,认知逻辑结构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以某种符号.文字表达概念.定理.公式等严密的理性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而绘画艺术教育正如前所说,是具有形象直观性,情意自由性,两者性质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补性。绘画教育能提高认知的强度和统摄性。如罗思非德所言:“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感觉的开拓和成长都被忽略,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的话,儿童几乎不会注意到感觉的意义和性质。”在整个教育中绘画教育在训练人的视知觉形象兴趣,增强视觉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提高对事物基本图形的识别力,提高视觉图象的记忆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将直接促进智力发展。

3.6绘画艺术教育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绘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它对操作系统的训练,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佳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在人生的孩提时代,绘画活动当是他们接触并实施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从小学到工作,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简直就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的训练,所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绘画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能够迅速的进入技术过程,实现心眼手等的快速协调。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是“将就的”生活着,那么现代和将来则是“讲究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怀。普通绘画艺术通过以上证明正是培养这种能力.陶冶这种情怀,因此绘画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还是能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罗思非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绘画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幼儿绘画辅导策略

一、利用童话语言,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从事活动的重要条件,幼儿对绘画有了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画画的积极性,带着良好的意愿,兴致勃勃的参加美术活动,变“要我画”为“我要画”。

孩子的世界也是充满童话的世界,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利用童话的语言指导幼儿不断提高绘画水平,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有一次,一个孩子在画葫芦时,下笔时画得太小了,想画另一张,我有意地“误解”道:“葫芦妈妈身边长了一棵葫芦宝宝,你先画了小宝宝,妈妈长得什么样,快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孩子一听,高兴了,马上回到座位,在小葫芦旁边画了另一些小葫芦,画完还跑到我身边告诉我:“你看,葫芦妈妈生了这么多小宝宝。”童话式的评语还能对孩子的每一点发现、创造和进步给予温馨的表扬、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还结合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画出简单的几个的形状,在班内开展了画故事的活动。让幼儿发挥自己的创作意识,画出故事,然后对照画面,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既发挥了幼儿绘画水平和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我还多次让幼儿重复的画他们喜欢的事物,在重复画画的过程中,熟练了孩子们画画的基本能力,使笔下的物体从简单到复杂,由意似到形似,逐步完善,增强了他们小小的自信心。

二、把儿歌溶入绘画中,让幼儿享受绘画的乐趣

儿歌,浅显易懂,易学易记,语言诙谐,为幼儿所喜爱。把儿歌溶入到绘画教学中,可以帮助幼儿把握绘画对象的主要特征,而且幼儿一边背诵儿歌,一边进行绘画,口手并用,常常能把自己带入到绘画的意境中去。例如,在教画小老鼠时,我一边画,一边背诵:“一口大锅底朝上,粘上两块水果糖,四个钉子砸个眼,锅把弯弯细又长”。把老鼠分成锅、糖、钉子等几个简单的部分,既生动有形象,儿童把儿歌背下来后,一只只活灵活现的老鼠便跃然纸上了。

三、注意保护童心、童趣,发挥幼儿绘画的想象力

幼儿绘画是幼儿自我感受的反映,是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有所感受、有所理解后,运用绘画语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因此在幼儿绘画的辅导中,要注意保护幼儿的童心、童趣,加强对幼儿想象力的正确引导,而不能用条条框框对幼儿横加限制。比如,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大象,童童小朋友画完后,又在大象的肚子下面画上了一个小朋友。我问她:“你能给我讲讲你画的画吗?”他说:“天下雨了,在大象肚子下面避雨多好呀!”孩子奇异的想象很有新意。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他:“可是你能不能让人家看出她是在避雨呢?”他想了想,又拿起笔,一边说着“下雨了,下雨了。”一边在画面上添上了一道道的雨丝。就这样,一副内容、构思很好的《下雨了》便诞生了。

四、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说是丰富幼儿作画感的源泉,幼儿要透过亲身的经验,才能描写出生动、真实、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总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的画。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但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并且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有些幼儿爱画相同的形象,始终没有变化,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定的概念或模式,这样会影响绘画水平的提高,对于这样的幼儿在教他们画圆时,我先让他们玩拍皮球、传球等球类游戏,使他们在游戏中感知圆形物体的形象,然后我又用圆形把熊猫、兔子等生动有趣的图案,魔术般地展现在他们面前,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想要表现圆形的愿望。这样,他们在画圆时,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并能主动地用圆形表现太阳、苹果、花朵等等。

绘画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性素描;主要区别

素描在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曾经长时间的以纯艺术表现为原则进行造型基础训练。随着素描教学观念的更新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设计艺术学科需要,设计素描才由此产生。设计素描突破了纯艺术表现的绘画性素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学科的造型基础训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设计艺术学科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

设计素描是设计师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其宗旨是服务于设计;而绘画性素描追求精神层面审美功能的欣赏价值,其宗旨是服务于纯艺术表现。不同的功能与目的,使得教学的理念、目的、内容、方法、要求等也随之不同。素描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对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以下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

一、表现对象上的区别

绘画素描表现的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对象,通过视觉转移将三维空间的实体“逼真”转移到二维空间上,对象的表现必须以眼睛来观察,再通过大脑的判断、分析、结合来具体验证完成,一般在生活中大多都是人及石膏教具等现成、具体、固定实体。设计素描表现的对象很广,既有客观实际存在的、具像的物体,也有通过抽象的语言,借助人脑的思维、联想创造现实生活不存在的物体,也可移花栽木,把不同时间、地点的对象组织在一起。设计素描是围绕平面设计、立体设计所需的思维、观察与表现方法而展开的基础造型训练,可以培养人们的探索意识,挖掘他们的艺术创新的潜能,通过采用与常规相悖的手法,以各种材料混合或借用自然肌理的效果,引发他们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

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绘画素描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明暗调子,绘画素描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分析明暗规律与理解结构。它要求画者以明暗层次为手段,充分、生动地表达客观对象的体积感、质感、量感、空间氛围感以营造二维空间。绘画素描的绘画性,决定了它以画面视觉效果为最终目的,因此,明暗调子是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主张紧扣专业要求,主要用简练明了而准确的点、线、面表达形体结构。通过夸张、变形、重组、嫁接、联想、逆向思维、反常规手段线条体现设计素描目的。为了适宜设计素描的目的,对写生对象多用自然光、漫射光,或者采用多光源的光照。“光”不是设计素描的主角,表达和理解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及视觉感受才是目的。设计素描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以理解、剖析结构、快速传达信息为最终目的,简洁明了的点、线、面是它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空间观念上的区别

因为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不同,二者在空间与立体的表现方面也有差别。一些画得比较深入的明暗绘画素描,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十分真实生动,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是一种诉诸于感觉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它和设计素描的空间表达要求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设计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设计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度空间(或称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关于三度空间的想象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画者表面的感受,而是决于思维的推理。设计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要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设计师用设计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达对产品的最初设计意图,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品的样式和造型。也就是说,能力的培养是平面的表现终究要向立体的表现过渡,而这种能力与绘画素描的空间感表达完全是两个概念。

四、造型功能上的区别

造型功能是指造型的作用或效能。通常我们会根据习惯性思维看待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功能,即“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反映在素描造型基础训练中,就是学生要培养和锻炼绘画创作上的写实能力。基本功练的越扎实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能力就越强。由此可见,一般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功能训练,追求的是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艺术造型,体现的是其造型的认识、教育、审美作用。总而言之,其是以精神、情感的陶冶或精神产品的本质特性来发挥其造型功能。

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造型功能则显得较为复杂而且不同。现代设计是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相融合的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学科,体现出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设计的产品要符合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达到人、机、环境系统和谐、赏心悦目的最优效果,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完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设计艺术家的使命。一件产品或一个展示环境方案的造型设计是作为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其造型设计必然受到设计诸多因素的制约。产品的物质性、适用性往往是第一位的,审美价值则是从属于第二位的。设计如何既能符合功能、工艺、材料等条件的要求,又能使产品造型新颖生动、赏心悦目,设计艺术家所具备的造型能力此时便显示出它的价值和特色,总而言之,其是以设计适用、美观的纯实用产品的本质特征发挥其造型功能。

设计素描的造型功能无法直接起到“物化”(生产)产品的作用,并且一般也不侧重独立审美价值的体现,而是着重运用草图、效果图等造型与技术表达手段为媒介,传达设计师的理念与构想。一幅设计素描,人们从其造型表面中一般只能看到表现这件产品的形体构造、形式美感等,对它的造型功能往往忽略,一般只会当作产品的设计构想图或产品效果图来认识及观赏。一幅绘画性素描则不同,它即便是习作、草图,人们也能从其造型中透视出审美主题,是将其作为一件纯精神的艺术品去欣赏的。

五、造型思维上的区别

造型思维是指造型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无论是绘画性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其造型思维过程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伸延,都遵循着感觉、分析、理解、综合与概括这个基本认识规律,但由于两者之间在造型功能上的区别,因此具体造型思维活动过程中其思维的形式与方式也有所区别。绘画性素描在造型过程中,通常从感性出发,采用形象思维(也称为艺术思维),是一种与直觉性、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活动方式而展开,其特点是具有全面依赖感性思维和始终贯穿强烈审美感情。总而言之,其造型思维是以感性为外观,融入理性的内容,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造型思维活动。

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造型思维活动方式则存在较大区别,其通常采用工艺思维也称设计思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为表现的形象思维被统摄在逻辑思维之中的思维活动方式。因此,在设计素描的造型活动中,特别强调其思维的严谨性、有序性与推理性。实践表明,这种符合设计原理又被实践所证实有效的工艺思维方式及造型思路,不仅能提高设计素描造型的表现力,而且还因这种思维与思路包容空间与时间、宏观与微观、传统与现代及流行等因素,因而又能扩展其造型的表现力。

六、造型方法上的区别

造型方法是指造型活动中包含感受、理解因素的表现物象的基本方法。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都是在二维平面上,借助一定的材料或手段,绘制出具有三维感的形象,其视感错觉显示出虚幻的真实形态。区别在于,绘画性素描的造型方法特别是其训练“主要就是在素描学习中锻炼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认识、理解的能力,只有这样辛苦锻炼出来的技术,才符合创作表现上的需要,才能够与创造结合……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只有着重于分析、认识和理解,才不至于照样模写,才有可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对象”及写实造型。而设计素描的造型方法及其训练则注意到了绘画素描写实方法的训练,“尽管它有能力使素描在某一领域达到一定的表现高度,然而,这种高度却挡住了人们对自然广泛探求的视线,使素描放弃了观察和表现的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可能性,而以各自的模式把素描教育引入了比较狭窄的地带”。或者说“只有描绘能力没有造型能力。明显的例子是离开了模特儿就不能工作,不能创作”。因此,设计素描的造型方法“其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体验;强调的不是模式,而是思路;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其旨在通过素描造型,感受与理解客观自然,发现与认识构想设计,训练与开发创新意识等。所以,设计素描的造型方法与一般绘画性素描相比,它更为注重理性的作用,它“更多的是凭推导作图,而不是对实物的感觉比较”来造型。它或者利用矛盾“透视法”将两个甚至三个形象“推导”地构成;其或者采用“透明画法”来“推导”地表现物象形体的内外部构造,而且“宁愿呆板,不因求生动而交待不清,此种看似艺术性不‘高’的技法,在工艺美术造型基础训练中具有重要价值”。

七、造型特点上的区别

造型特点是指造型活动或作画过程中的独特方面及体现。由于两者在前面几个方面的区别,随之也带来了其造型特点方面的差别,并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性素描讲究画面构图的完整性与完美性,追求构图的寓意性;设计素描则主要强调构图形式的恰当性,而将构图中的精神含义或审美追求放在次要的从属地位来对待;

2、绘画性素描虽然也注意形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与理解,但一般只求对形体外部结构的造型表现;设计素描则一般强调要对形体内外部结构进行剖析与表现,也即“透明画法”;

3、绘画性素描也注重肌理、质感等造型表现,但它们是为衬托主题、渲染某种意境而服务;设计素描则将这些物质性、适应性、技术性等重要因素直接作为主题;

4、绘画性素描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因素会越下降,精神因素会越上升;设计素描越向前发展,则越是与其专业特性与特点紧密结合,而更为注重用“物质的因素”来提高与丰富其造型效果,拓展与创新其造型范围等。

综上所述,我们只是对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在造型上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尚且还有许多问题未能研究涉及。然而,通过这几个主要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对象、表现形式、空间观念上,还是在其造型的功能、思维、方法、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

【参考文献】

[1]连晓红.试论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之辨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向敏.论设计素描与基础素描的差异性[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刘有全.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之异同[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