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十篇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十篇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39:10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1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并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

   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

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力培养;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42-03

信息技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来说,师生关系从过去简单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平等、理解和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竞争转向合作交流;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过去个体性、独立性劳动转向集体性、共同性劳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构成了多重的网状关系,教学就在这种网状的新关系之中进行。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将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以适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但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和学校的努力,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一、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e-teaching)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

1.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培训的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整个培训都有调控和指导作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在遵循总的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目标的务实性、个性化和人本化,允许参训教师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地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培训目标。为此可以把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成四个层次,即从“初步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者;到逐渐学会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再能够利用教学平台综合展示和建构资源并与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互动;最后达到能结合学科特点,合理使用教育技术手段,重构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成为现代化大学的教学名师”。这四个层次的培训对应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制作应用阶段――综合应用阶段――教学水平提升阶段”,此四个阶段的培养是不断提升与发展的。

2.多方位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分析,我们重组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四个层面开展教师培训,即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这四个不同层面我们用一个金字塔图形来表示,如图所示。

(1)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

这一阶段培训属于起步阶段,具体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导论、学习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我们结合新教师上岗前的培训开展短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普及培训,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

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培训对应于制作应用阶段培训,具体内容细化为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等;主要结合高教司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二级培训的要求进行开展。经过培训,我校教师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水平提高较快,教师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获得各级奖励180多项,而且获奖层次比较高,获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奖54项,其中获得过10次全国多媒体软件大赛一等奖;广东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奖95项。

(3)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

基于教学平台的综合应用能力培训是综合应用阶段,具体内容细化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与课程设计、资源中心的建设与使用、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进行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信息与知识管理等。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后,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国际国内学术前沿资源、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平台的协作学习、进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4)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培训

这部分属于教学水平提升阶段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改革、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方法论、组织教师参加校级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教改实践、开展合作研究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等,重点培养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学科教师和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形成教育技术合作共同体,通过项目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不少课程还被评为校级、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有一批教师成为学校的“十佳授课教师”,部分教师还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

3.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内容

根据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重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内容。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如表所示。

4.改革培训的模式

(1)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堂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培训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e-learning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结合,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培训方法灵活、开放、高效,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完善教师基于课题带动的教育技术研究模式,促进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通过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各个环节中,培养教师基于教育技术的研究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作精神、反思精神,促进教育技术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实践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方法与策略

当前,高校的教师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

1.方法

(1)充分利用本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力量与资源组织校本培训

组织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召开教育技术成果交流展示会、观摩示范公开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2)以教育技术项目为导向组织项目培训

通过设立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组织基于项目建设的培训,通过完成立项项目以达到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科教师参与广东省教育厅“九五”期间的“五个一百工程”、“十五”期间的“151工程”项目,促进了一大批的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组织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协会培训与学术交流

通过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各二级学会、省级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与交流,通过交流扩大视野。

2.策略

(1)出版培训教材

根据长期的培训经验,我们编写了培训教材《教育信息媒体技术实用教程》一书,旨在将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与多媒体技术以及教学资源中心、教学学习平台使用结合教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学习需求。

(2)改进评价的方法

对于培训的评价,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参训教师平时学习的表现、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论文、电子作品等结合起来,通过教师自我作品展示,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专家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法。在培训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学科专家与培训任课教师一道进行网上点评和现场点评、学员小组之间网上互评等。

(3)完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多年来,我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人事处、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对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建议。教育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下设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常设机构),负责教育技术日常培训工作的开展和管理等具体事务,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条例》、《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学校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将培训工作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共开设了20多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班和几十期的短期培训班,共培训教师2900多人次。

三、结论与体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2]开展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整体改革,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进修的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参加培训。

第二,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既要重视技术培训,又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培训,更要重视把培训与教学改革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要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

第四,要以教师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从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进一步做好以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效促进知识进步和能力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祝智庭.走进信息化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黄海.信息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

[4]费英,谢百治等.以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为支点,加速信息时代教师角色转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8).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未来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47-04

一、背景与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几乎已经被全世界所公认。我国教育部在2013年11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的重要性。按照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平均水平,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已是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还存在普及率低、流于形式、培训不规范、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培训方式多采用灌输式,参训教师很少有参与的机会,培训的模式仍然是“授受式”,较少考虑学科的差异性、教师能力的差异性等因素。苏州市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本文对探索的经验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二、培训创新的探索

1.培训内容创新

目前,我国各地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都是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基础上制定的,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过于陈旧等问题,基于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师培训课程与以往的培训课程相比,培训内容有以下改进创新之处:

(1)针对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

基于未来教室的教师培训课程分为三大主题,每个大主题又分为不同的小主题,如图1所示。每个小主题的培训课程是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的,例如教研人员与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内容就不一样,内容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三大主题是按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划分的,培训的课程是在考虑参训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基础上采用多种资源形式呈现的,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身的需求、自身的限制条件选择不同主题的培训课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

(2)实用性增强,增加前沿性

在实用性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参训教师体会到所学有所用。例如在通识培训课程中,结合了目前移动学习的发展需求,为参加培训的教师制作安卓程序相关知识的课程。又如在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组织教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观摩,教师通过这种直观简单的培训形式可以快速的学习掌握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实用性相对以往的培训明显增强。

在前沿性方面,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以及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最新应用等制定的。例如在培训课程中所安排的智慧数字校园和未来教室、教育云服务平台等内容,都是目前教育与技术结合的最新应用与研究方向,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2.培训方法创新

基于未来教室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虚是指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所用的资源是在“云”上的,及教育服务云平台下专门制定的云端课程,端是指受训者在受训过程所使用的终端设备,与专家和其他学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在培训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等,简单的说就是线上自主学习与专家讲座两种培训方法,培训会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如表1所示。

其中线上自主学习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制作的star云课堂上进行的,如图2所示。该课堂是在云端上,它克服了传统网络教育平台上的一些缺陷,例如时空限制、学习者交流、互动的实时性不够、信息更新滞后、资源短缺等。

用户只需要一个star云课堂的账号,就可以登录到一个虚拟桌面,享受全部应用,同时由于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电子书包等)的普及,参训教师可以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的进入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计划等进行学习。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的优势,打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专家讲座是另一种培训方法,专家讲座主要是进行面授,面授是在未来教室里进行的。“未来教室”包含了国内外领先的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兼容多种移动终端的课堂互动系统、课堂流媒体系统和教室物联网系统。

电子双板除了具有一般交互式电子白板即时书写、任意绘画、调用资源等特点外,两块屏幕可以互相补充或任意穿插的呈现教学内容,弥补了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内容一旦错过就很难补上的缺陷。参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系统,向指导教师反映听课程度,然后指导教师针对性改变进度,增强了教学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教室流媒体全程录下参训教师上课的过程,参训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终端复习,无法到课堂的学生甚至可以在另外的空间同步上课,这样既可以帮助参训教师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弥补部分人因无法上课造成的缺陷,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资源。简而言之,参训教师在面授时,除了能实现培训目标外,还可以亲身试用和感受未来教室的一切。

3.培训模式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通常是“授受”式,即一个培训者面对所有的参训教师,培训者就像一个演员,系统地讲授某个方面的专题,专注于传授知识,参训教师就像一个观众,专心听课、认真观摩。这种培训模式由于知识的僵化封闭、信息的单向传输、知识偏陈述性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未来教室环境下,我们不仅会采用传统的“授受”培训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体验式、任务驱动式、参与式等模式。

(1)体验式培训模式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将其运用到教师培训中则是指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根据参训教师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培训课程活动化,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和机会,使参训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培训形式。[1]

培训课程中有许多课程都是以体验式培训模式进行的。例如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就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性学校的课堂现场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的培训主题。为参训教师创造现场观摩的机会,让教师通过观摩他人教学行为的方式来学习,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反思自我行为,分享体会,从而帮助教师尽快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培训模式除了可以达到原本的教学目标外,还可以增强参训教师的责任感,激发参训教师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产生创新认识。

(2)参与式培训模式

参与式培训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所有参与者平等参与的新模式。具体操作模式有: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专题讲座模式、问题探究模式、情境体验模式、研训互动模式等。[2][3]

基于未来教室的教师培训课程也采用了这种培训模式,例如教研员信息化研究能力提升培训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具体学科为例”,给参训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例,让参训教师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改变参训教师被动听讲的学习状态,增强参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3)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

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使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和提高技能的培训方法。一般可以将其分为科研式、教研式、反思式、双向式四种任务驱动模式。[4]

例如教学媒体素材设计与开发主题下的“Dreamweaver网页规划设计”课程,就可以布置制作个人教学网站的任务,让参训教师边进行理论学习,边进行实践,边进行反思,最终完成任务,这种反思式培训模式使得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知识与新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总的来说,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参训教师的主动性,体现培训的目标性,落实培训的实践性,从而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培训效果评价创新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类似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法,将书面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其中考试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信息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实践操作也只是培训评价中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或者是利用调查问卷对培训本身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很难真正评价出教师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不利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的创新之处:

(1)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

评价主体既包括培训指导教师,也包括参训教师,还有利用过程性软件进行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实践操作、参训教师互评与自评、指导教师打分评价、过程性软件评价。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目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如果参训教师是通过网上学习的形式参与培训的,可以结合书面测试、过程性评价、指导教师打分评价对参训教师进行评价(见表2)。

如果参训教师是通过面授的形式参与培训的,可以结合书面测试、实践操作、过程评价、指导教师打分评价对参训教师进行评价(见表3)。

(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培训工作具有连续性,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教师培训时应该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有效结合起来。静态评价就是类似书面测试、实践操作测试等的总结性评价,是对培训结果数据的量化分析,从而得出评价实际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5]动态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是对整个培训过程的评价判断,从培训之前的调查研究到培训之后的反馈评价,发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参训教师、指导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调整培训方案,为下一次培训做出更好的培训方案。[6]

(3)注重跟踪式反馈评价

培训结束,仅依靠参训教师的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评价结果整合出来的评价结果还不足以反映参训教师真正的能力水平,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半年的跟踪指导评价,[7]可以将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就是将参训教师参训前后能力的状况进行评价,例如像参训教师所在的学校发放问卷、量表,了解参训教师受训前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变化,从而判定教师的培训效果;横向评价就是将参训教师与未参训教师的能力进行对比,评价培训效果。

三、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教室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培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借助未来教室中的先进技术及设备,为教师培训创造的创新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其重要意义已经展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58.

[2]曾琪,杜蕾.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4):51.

[3]吴忠良.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7-30.

[4]虞哲中.“任务驱动”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211):99.

[5]宋卫华.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2):124.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4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六、培训经费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世纪后半叶的教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于教师培训中,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相对立的。狭义上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1]

本文通过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并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状况,提出在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开展案例教学一般方法和应注意的主要事项。

一、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与实际脱节。

一方面,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机构承担,信息技术仅仅是众多必修课程中的一门,由于授课教师对教学实际认识不足,再加上培训课时过少,因而过于强调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其结果是难于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相结合。

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过分关注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盼望以技能的提高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他们忽略了,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不能地转变教师对整合的认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也不能教会教师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中。

2、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于2001年起先后办起了部级骨干教师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学一线的教师。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也在我国的18个省市办起了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实际上,能够胜任教师培训任务的师资是相当有限的,还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此外,当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着培训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库匮乏等问题。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从案例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有以下作用:

1、促进被培训者内化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论。

不少人认为教学案例是特殊的典型的,表现为某时某地的教学情景,不能传递理论的知识。事实上,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主任兰格德认为,案例会促使被培训者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深入的思考。一旦案例当中隐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就可以用来讨论新的案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讨论后,被培训者从案例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就会慢慢地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融合,成为原本能力结构的一部分,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

2、促进被培训者对教学中问题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中涉及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被培训者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同时,当被培训者认出案例中所描述的“此时此地”事件并与之产生的共鸣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他们就逐渐养成分析问题和反思的习惯。

3、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提高被培训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被培训者大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到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实践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其原因,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来解释,就是没有接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创设机会让被培训者接触整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被培训者头脑风暴式的案例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为被培训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方式,促使工作创新。

现实教学中,被培训者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与同事一起分享经验、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可以创设实际教学问题讨论的氛围,通过案例的讨论和被培训者实际整合教学问题的讨论,被培训者可以了解同事是如何面对整合问题的,他们的对策是什么,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被培训者渐渐融入讨论中,开始把自己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整合理论知识,经过讨论和评论性分析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被培训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两种类型

案例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两种类型:

1、被培训者观摩案例并进行讨论。

在这类的案例教学中,被培训者是通过观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案例来进行讨论的。旁观者清,在真实的问题前面,被培训者得到了像专家般进行思考的机会,从而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方法。

2、被培训者作为亲身体验者直接参与案例的教学和讨论。

与第一类的案例教学不同,这类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双方进行角色扮演。共同演绎并亲身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培训者可根据被培训者所任教的科目和年级进行分组,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培训者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把整合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表达新观点,交换各自意见,并可介入作适当的引导。与此同时,被培训者要积极地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中。完成教学后,培训者组织并促进被培训者就他们亲身体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反思。

通过课堂模拟,被培训者不仅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熏陶,学到了整合的方法,还领略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乐趣,促使被培训者从技术的个人运用到使学生参与使用技术整合观念的转变,得益良多。

同时,培训者从被培训者对该课的讨论和反思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启发,进而设法地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质量,这样一来,教学相长,双方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出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实施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要教什么,是案例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2.选择案例

在教学目标定以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案例了。案例的来源有很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经历都可以作为案例。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来说,则是基于一定学科教学目标,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亲身参与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3.被培训者的课前准备

在传统的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担当台上的主角,而被培训者往往是观众。但是案例教学要求被培训者也要在课前做相应的准备,如仔细地阅读案例,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二)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引入

案例的引入关键在于巧。对于别人的案例,可以向被培训者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于自己编写的案例,可以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及趣闻。目的都是引起被培训者的注意。

2.案例的讨论

案例的问题可以由被培训者提出,也可以由培训者提出。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案例讨论一般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面,以及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问题有:

=1\*GB2⑴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2\*GB2⑵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

=3\*GB2⑶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

=4\*GB2⑷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2]

由于一个案例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培训者可以把被培训者分成4~5人的小组,按照教学的目的,引导被培训者讨论相关的问题。当被培训者提出不同的整合方案时,培训者可引导被培训者对不同方案进行讨论,排除不合理的整合方案,确定最佳的整合方案,待小组讨论后,培训者可安排各个小组上台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整合方案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实现思想共鸣。当然,当被培训者提出的方案大致一样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培训者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被培训者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

3、总结评述

总结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案例讨论完毕后,可以由培训者进行总结,也可以由被培训者进行总结,培训者补充。总结面要广,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应当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讨论中的不足和长处,并进一步引导被培训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巩固练习阶段

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如果单靠案例讨论的形式,其成效是远远比不上其他职业培训那么突出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反复讨论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案例教学必须走:案例讨论——反思——亲身实践+同事互助辅导(peercoaching)的道路。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因此,课后,培训者要及时地向被培训者布置反思的任务,让被培训者对课堂讨论、案例内容或者是自身的教学进行自省。同时,培训者要给予理论的指导。

在接受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自省后,被培训者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者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安排环境和理论技术支持,给予他们亲身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内容可参照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项目的内容,被培训者可在培训者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四)评价阶段

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训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价

对被培训者行为的评,一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考察,即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做出对理解案例有帮助的,提出其他人没有提到的方案等;第二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者可布置案例让被培训者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三方面可以从被培训者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培训者可有关整合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规范,英特尔未来的评价标准等。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案例质量评价、课堂讨论评价和培训者自我评价。课堂讨论评价是案例教学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积极的讨论是必要条件,培训双方要认真评价案例的质量和课堂讨论情况,培训者要不断地反思,做出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训课程的评价

培训课程的评价要求被培训者和审查委员会的共同参与。被培训者是培训课程的亲身体验者,他们的评价对培训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是最好的反馈,培训者可以从平常的提问、交流以及调查问卷中把握被培训者对培训课程的评价和期望。

五、案例教学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注意的事项

案例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选编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案例

我国有句成语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丰富的切实有效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两点:

1、案例来源要真实准确。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不能随意将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2、案例要典型生动。所选案例要与教学联系紧密,典型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案例要能反映现实,充满气息,把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述离奇古怪的案例。虽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没有多大积极意义,甚至会产生不良。其实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列举案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阐述某些基本观点和。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深入透彻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包含的方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3]

六、结束语

案例教学以其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强的特点被于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架起了与实践的桥梁。开展案例教学将成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重要趋势。但我们必须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专家讲座法,微格教学法等,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参考】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6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绩效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14-03

从《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到《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并不断增加投入。广西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学校处于经济欠发达或中等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学校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广西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在逐步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影响教育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目前,广西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如何,能否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及培训绩效

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范围的确定是本研究开展的基础。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广西的各个县区,尤其是河池、百色等地的县区城市,经济水平也较落后,所以本研究也将县区的中小学校划分在农村学校的行列中。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从“如何教”的角度提出的专业技能。

在实践过程中,期望的培训绩效和实际的培训效果之间总存在很大差距。怎么样才能增强培训效果,让教师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绩效技术,对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因素进行绩效考核。笔者引入美国学者wile的绩效因素分析模型,对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进行分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调查目的

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情况,以及各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结合实地考察,总结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绩效的因素。

2.2调查对象

2010年8月至9月,对桂林市的永福、平乐,河池市的10个县市(都安、环江、宜州、罗城、凤山、巴马、大化、南丹、天峨、东兰),百色市的那坡,贵港市的桂平,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85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9%。

2.3调查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实地参观法、访谈法,并且在河池市的天峨县、南丹县、东兰县听了中小学教师的授课,强调调查数据的客观性。调查问卷是自行设计的,以封闭型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型问题,所有问题均提供一个或多个可选项。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了解被调查学校的硬件、软件资源,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情况以及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等。实地参观则了解到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3绩效因素分析模型及调查结果分析

绩效技术一直应用于培训中,将绩效技术应用到教师教育行为中,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引入美国绩效专家wile于1996年提出的绩效因素分析模型,见图1。

根据wile的绩效分析模型,本研究对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及培训绩效的影响因素做了概括,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动机、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参加培训的态度以及对培训的需求等。外部动机包括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环境及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学校领导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视情况,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激励机制,等等。

3.1内部因素

1)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中小学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掌握的教育技术水平各异。调查显示,参加过一次以上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占到调查总数的96.30%,而没有参加过任何关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仅占3.7%;参加校级培训的占20%,县级、市级培训占73.80%,省级培训仅有2.2%。教师普遍都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参加培训的级别不等,参加县级培训的占多数。而在调查对于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时,表示非常希望参加培训的教师占77%,有机会的话愿意参加的占18.70%,不是很感兴趣,学校有要求的话参加的占3.90%,不愿意参加培训的为0。相应的,参加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也会表现出不同。教师在参加了教育技术培训后,认为教育技术培训非常有作用的占90.60%,认为一般的占9.40%。调查到教师在参加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对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影响,认为有很大提高的占45%,有一定提高的占55%,提高不明显和没有作用的均为0。调查显示,培训使受训教师信息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的占调查人数的24.60%,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占34%,教育技术应用频率增加的占1.80%,前三项都有的占39.60%。

2)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师具有熟练的教育技术技能,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有力保障。调查发现,对于教师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情况,能对office办公软件进行简单操作的占总人数的64%,会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占到49%,能使用超级链接和动画功能制作课件的占22.60%,不会使用powerpoint的占16.90%。在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中,“在网上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教师占64%,“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获得信息”的教师占62%,“从现成的图书期刊、教学光盘、音像资料中获得信息”的教师占到30%,“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的教师占到39.60%。而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在调查教师教学设计考虑的因素时,考虑“教学内容分析”的教师占94%,“学生特征分析”的占71.7%,“教学媒体选择”的占41%,“积极创设条件”的占58.60%,“学习目标分析”的占54.60%。

3)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知情况。教师是否具有对教育技术积极正确的认知,是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关键。调查发现,对于教学中即将采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教师的态度中,“先学习后采用”的占54.60%,“大胆采用”的占37.7%,“尽量少采用”的占5.6%,“存在技术恐惧心理”的占1.6%。在调查教师对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目的认知情况时,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占35.80%,认为“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的占69.90%,认为“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占50.90%,认为“实施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占26%。而教师对采用网络环境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看法,“认为非常重要”的占91%,“不重要”的占6%,其他的占3%。

4)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研究情况。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完成,获得的工作帮助情况也成为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时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占13.6%,“跟同事讨论解决”的占72%,“请教专家”的占2.4%,“请教培训教师或学校专门的培训人员”的占11.7%。

3.2外部因素

1)学校软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学校软硬件设施环境建设是中小学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保障,也是教师是否积极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调查显示,“只有少量计算机,很少被用于多媒体教学”的占52.70%,“每个教研室都有计算机”的占9%,“教室有投影仪、电视机”的占16.90%,“学校有多媒体教室”的占66%,“学校有自己的校园网”的占11.30%。笔者在2010年10月初随广西师大赴河池送教下乡活动中,实地考察河池市的学校情况。在县城里的学校,物理实验设施几乎没有,或者是老旧损坏;有些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有些仅有一两个。

2)学校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对于“贵校在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激励机制”,所有被调查教师中回答“指标要求(每学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课时不得低于15%)”的占22.70%,“作为评优条件之一”的占15%,“作为晋升职称条件之一”的占5.60%,而“没有要求”的占56.70%。

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学校的影响。教育技术培训不仅作用于教师,对学校也会有影响。调查显示,“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占50.00%,“影响了教研内容”的占13%,“影响了教学观念”的占34%,“没有什么变化”的占3%。

另外,本研究还采用开放题形式,调查了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的认识,调查了认为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调查显示,有86%的教师认为学校硬件设备跟不上,教育技术培训无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开展,与实际教学联系不上;也有教师认为校方态度不支持,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不一致,自身技术不熟练(尤其是年纪大的教师);等等。调查了教师自身期望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也有教师希望与专业学科内容更紧密的培训,教育理念改变方面(如参与式教学,结合农村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不利用多媒体授课也能上出优质课方面),等等。

4解决对策

4.1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合作,统筹协调改善基础条件

广西属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尤其是农村经济更加跟不上。国家在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广西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是仍然落后,教育经费仍然需要向农村倾斜。广西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在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采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增加教育技术资金投入,在各地学校现有情况下,进一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装备水平。

4.2结合农村现有教学条件,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培训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但是经调查发现,现在的培训却忽视了最初的目的,很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培训内容没有与教师的实际需要结合。应将技术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出发,进行培训。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调动教师主体参与,动手动脑,在体验过程中轻松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和方法。

4.3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水平,将培训知识应用于教学过程

首先对学校各级领导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认同培训理念,认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性,从而在学校内建立合理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能顺利实施,有效应用。学校出台鼓励政策,奖励教师将建构主义理论等新的理念引入课堂,鼓励教师针对学校现有的条件,利用教育技术理念,改善教育教学。

4.4完善学校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要使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如结合本校教学实践需要,建立绩效培训考核制度。学校不仅要重视培训,更要强调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聘任、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等教师切身利益相挂钩,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激励机制。

4.5既要培训现代教学技能,也要抓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进行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开展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常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内容的培训。这些内容的学习,操作性非常强,而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也用不到,因为学校缺乏软硬件环境支撑。所以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让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教育技术是运用合适的技术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中的技术不仅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包括传统技术以及教学设计这样的软技术。在培训中要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引导教师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和创新学习理论。

4.6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广西农村教师所处的环境经济落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也落后,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学校信息素养教育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较低。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减小教育绩效的差距,加强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学习,改变观念,应用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4.7对教师进行跟踪与技术支持

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只是教师教育技术建设项目的开始,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教师接受培训后,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才是项目的目的。应鼓励教师尝试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调查中有91%的教师认为通过网络培训非常重要,这是教师持续学习很好的环境。应为教师提供这样持续的学习支持,搭建继续学习的平台。

5结语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广西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培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基于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培训绩效情况,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反思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策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这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因此,解决好广西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问题,对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冰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9):60-63.

[3]王荣良,李锋.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能力培训方法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3-24.

[4]解月光,姜玉莲.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9):61-63.

[5]何显文.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学效果评价[J].信息技术教育,2007(10):68-69.

[6]陈小微.绩效管理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后管理中的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7(3):56-57.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8

2001年开始了第一批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当时来说,各学校还没有普及计算机,我省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了对全省进修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全面培训工作,所以,第一批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主要课程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word2000文字处理、powerpoint2000幻灯片制作、autherware课件制作等。在那个时候,参加培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年龄偏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培训只能从最简单的开机、关机及鼠标的使用开始,有些老师甚至是边把鼠标拿在手中对着屏幕晃动鼠标,边对老师喊“老师,这箭头怎么不动呀”;同时学校的机房,一是计算机数目达不到培训教师的需求,一般是2人一台;二是计算机配置也是很低的。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课程,这个课程实际上就是第一批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的主干课程,那时候虽然条件比较艰苦,可是老师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培训期间,每天课程结束后,都是我们催促好几次大家才肯离开机房,参加第一批培训的教师回到原单位后大部分都成了本校的信息技术骨干。

第二批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从2003年开始,当时保定市基本上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所以,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开始划分学科,主要是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信息技术课基本上能够占到一半的课时。那时,我们主要针对当时开展的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初级考试的内容进行培训,加深了文字处理、数据库的使用和幻灯片的制作这方面的讲授,那个时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广大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相比第一批教师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老师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分层教学,对于计算机水平较低的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对于水平较高的教师讲授较深层次的操作技能,而且也给水平较高的教师布置了辅导任务,这样那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不至于无事可做,而且能够起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作用。

从2005年开始,保定市开始了连续的骨干教师培训,随着培训的深入,参训教师呈现年轻化的特点,年轻人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是不陌生的,所以,后来的培训主要侧重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与实践的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也就从原来的主要课程慢慢变得越来越少。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分层培养

引言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下的"互联网+"的全新发展时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信息应用培训建立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高职教师队伍,尤其是建立一支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教学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至关重要。

一、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高职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应用能力存在差异;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信息应用能力培训单一、笼统;信息意识动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及实践能力水平不一。高职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应包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评价能力、信息素养五个方面的总和。了解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寻符合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分层培养的途径与内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加强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意义重大。

二、解决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解决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总思路

围绕“用中学――学中建――建中学”集培训、教学、建设、实用四位一体来进行信息能力培养,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的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进行,以点带面,即以省内培训机构对学院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核心培训;全员培训,即由骨干培训完的受训者,尤其是其中的专业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对所在学校开展面向全院教师的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全院培训;学院制定校本培训纲要。

(二)分阶段培养逐步推进

1、第一阶段:全员培训;主要解决最基本的技术与操作方面的问题,学院各系之间组织相应的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性、系统性。2、第二阶段:分层培训;最先侧重于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优质空间课程、微课、mooC、翻转课堂的制作,尤其是这对几类教学资源的设计操作熟练、制作精美、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教师们;其次培训对象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制定校本培训纲要,校本培训不低于16课时,培训也必须要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3、第三阶段:重点培训。引导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对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普通专业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进行不同内容的重点培训。

(三)培训对策及培训内容

1、对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通过学院行政上的支持,做到目标明确,淡化技术,结合工作,逐一考核。让行政管理人员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模式、基本理论和时间经验,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熟悉并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熟悉了解信息化教学、世界大学城空间、微课、mooC、翻转课堂及名师空间课堂、信息资源库、视频服务、网络课程制作等内容,养成信息化管理办公的习惯。2、对专业带头人的主要培训内容:从技术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技术引领与自我培训相结合,技术培训与资源建设相结合,技术提高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四个角度,专业带头人要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常识,能正确的接线、进行驱动设备的安装,对课堂上采集到的教学素材进行简单下载处理;对教学视频进行简单剪辑与制作,形成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掌握录音软件应用于研究,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与步骤,熟练使用并制作ppt课件,结合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会下载和上传教学资源。3、对各专业专职教师的主要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为起点,以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库案例培训为切入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实践经验,掌握从教学资源库和数据库中查找自己需要的教学素材,会点播自己需要的课堂实录,学会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简单的处理方法,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自学能力。

三、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分层培养意义

1、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信息应用能力分层培养是学校多元文化的侧面反映;分层培养不但有利于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提高与发展;从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成因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微课、mooC、翻转课堂、世界大学城空间、职教新干线、网络优质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名师空间、人才资源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数字化网络校园建设等大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分层培养模式,开发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分层培养途径与内容、使高职教师的信息应用得到充分的发展,指导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高职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本领,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促进现代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通过分层、分阶段培训,快速、高效的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同时接受高质量的培训,通过观点报告、专家讲座以及研讨会的形式,提高理论水平,并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开展听评课、互评课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层培养,有助于高职教师个人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探索高职教师团队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对高职教师人力资源深入研究,构建高职教师团队,探索高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能更好的认识高职教师个体差异资源群体开发的内容,把握高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高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3、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将培养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高职专业教师队伍,成为教育信息化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核心力量,在大型活动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师资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四、启示

在对高职教师信息应用能力进行分层培养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没有形成自觉自主的行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结果还没有具体有力的测量手段;高职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自身素质函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龙.《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训支撑环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第35期.

[2]韦伟.《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计算机教育,2013年11月第22期.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金融;信息安全;培训

一、信息安全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与金融业的日益融合,金融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越来越大,这给金融领域重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带来挑战。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天津举行,指出,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约六成的金融机构处置安全事件的时间超过24小时甚至更长,修补漏洞的时间约为一周。而导致这些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以及缺少运行投入费用。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是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提升广大民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

二、基层央行信息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央行干部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以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海口中支”)为例,人行海口中支每年举办一次为期2天的信息安全培训班,仅要求辖区各地市中支及县市支行每单位派出2名科技人员和机关各处室1名信息安全员参与。培训没有涉及辖区全体干部职工,这必然导致接受培训的受众面不广、辖区干部职工整体信息安全意识不够强。同时,参与培训人员不完全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对信息安全知识了解不彻底、不全面。

(二)基层央行工作繁杂,参与主动性不强一方面,基层央行干部职工需要完成岗位职责工作及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要求,对于与本职工作关联不强、日常少有应用的培训工作主动性不足,对于信息安全意识培训重视度不够,培训过程也只是应付对待,从而导致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基层央行科技人员主要从事金融城域网络、业务系统、机房建设、电视会议等的日常维护,因人力资源缺乏,鲜有精力参与软件开发建设环节,对于修复漏洞、更新补丁等系统防护措施较为被动,参与信息安全培训主动性不高。

(三)培训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目前,基层央行信息安全培训主要采取现场讲座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限的学时向培训者单向灌输理论知识,而对工作中实际遇到的技术问题缺少相关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导致基层干部职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由于举办培训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使得参与培训的干部职工不能充分地与讲授老师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填鸭式”的培训方式以及对内容囫囵吞枣式的接收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四)培训时间短,系统性不强基层央行组织的信息安全培训一般都是按照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来完成,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相对基础,因此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有不同的参训人员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想掌握深层次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的职工来说,这种培训显得略为简单,系统性不强。

(五)未建立培训体系,缺少考核机制近年来组织的金融科技信息安全培训,有时仅仅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以提升信息安全意识为培训导向,未建立起有效的量化考核机制,缺乏检查手段、考核机制,极大地削减了培训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三、对基层央行信息安全培训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将培训工作纳入绩效量化考核标准从制度上建立信息安全培训考核机制以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可以将信息安全作为独立的模块纳入职工绩效考核体系,对人行海口中支机关部门和下级单位开展的培训工作从多维角度采取量化的方式评分考核,如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成员及效果等方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来检测参训员工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环节应注重培养参训人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采取“以赛代训”的培训方式。竞赛方式包括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竞赛、攻防演练大赛、微信小程序开发比赛等,通过竞赛的方式,调动受训人员的热情,提高受训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主要包括总结经验形成培训特色以及完善培训奖励促进机制。各培训单位可以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进行经验总结,编发培训简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针对基层央行实际工作的情况,提炼出基层央行职工干部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既符合金融科技时展要求又符合基层央行工作实际的理论框架。同时,将职工参训考核情况纳入相关培训信息系统,根据培训效果实施激励制度,鼓励基层央行干部职工参加计算机证书考试,完善员工知识架构,提升基层央行员工素养。

(三)创新培训方式1.驻点培训上级单位派出专业的科技人员到下级单位进行驻点培训,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到深层次理论架构开展循序渐进的、系统的培训,着重解决实际工作中遇见的问题,该方式可以比较专业、针对性地对下级单位进行指导。同时,下级单位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边学边问,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学习,逐步建立一种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工作机制,从而营造积极和谐的良好氛围。2.交流学习以省为单位,组织科技人员跨省学习交流。在总结本省信息安全培训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将本行好的做法分享给兄弟行,并发现对方在培训工作方面的特色,挖掘不同于自身的培训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而提高信息安全培训的效果。3.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培训充分利用上级单位的资源开展信息安全培训,通过现场讲授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有效利用央行外部资源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培训,通过邀请业内信息安全骨干、安全专家开展讲座,辅之以必要的实地考察,掌握前沿的金融科技信息安全动态。

(四)信息安全培训与信息安全检查同时进行上级单位安排辖区下属单位将信息安全培训和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同时开展,通过定期对下级单位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实现发现问题与整改问题同步进行,对安全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进行警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