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十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十篇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42:00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1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2

为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教育信息化引领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清河县“双师课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推广有关精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我校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2021年暑假的最后,带着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渴求,带着对新学期的期望,......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

经过两天的培训,教师们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掌握,在多媒体运用及课件制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此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和在双师课堂教学方面表选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培训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培训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学习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双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了然于心。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3

由于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因此每次信息技术培训设计的内容不宜过多,一定要从实用出发,把可学可不学的内容全部去掉,以加强培训针对性。如我市暑期组织了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多媒体操作等多个方面,许多教师由于首次培训,初次接受,根本无法全部消化,以致在培训效果上大打折扣。总结上述教训后,在进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培训时,我把培训内容大胆地进行压缩,只要求教师能够下载、保存、演示教学资源就行,对一体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可以在运用资源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自己摸索学习再加上专家现场指导来进行。

二、小班化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技术培训,因其以操作为主,实践性强,若大班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应以小班为主。如我今年参加了两次部级培训班,每次培训都有近二百人参加,因为人数多,所以课堂上动手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培训人数应适当,最好采用小班化培训,例如我市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培训就采用小班培训,每班不超过二十人,便于逐个指导。实践证明小班化培训,效果明显,如深山区教学点的教师学完后都能操作一体机应用优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

三、培训形式应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宜采用集中培训、网络交流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如集中培训,我所在的电教站负责培训三十余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再由这三十余名骨干教师培训相应单位全体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科骨干教师,三级培训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培训全部采用小班形式,每场培训不超过30人,效果良好。

1.网络交流

具体可采用博客或QQ群等形式,便于交流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我们建立了沙河市教师信息技术交流群、教师博客圈、沙河市教师课件制作群等网络交流平台,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新的技术在这里得到交流和推广。尤其是伴随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2015年前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网络培训。

2.现场指导

我们把培训地点选择在教学点,方便了培训教师与参与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并进行现场指导。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面对全市几千名农村教师的持续培训,工作任务繁重,具体指导每个教师实属不易,为此,我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一些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分别指导自己的学校的教师,既可以做到以点带面,以先进促落后,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又能收到边用边学、以用促学的功效。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能够及时求教,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四、完善考核方法,及时评价培训效果

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价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价的目的是诊断问题,改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在能力的形成,必须确立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表现在重视考查培训教师的出勤率、参与度,以及作业等内容,并予以客观科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用自评、他评、组内评价、全班投票以及培训者和管理者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32-02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组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各学校也在通过校本培训积极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培训的意义,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内容不系统,并过于重视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模式过于单一,针对性差,评价体系不完善;培训的后续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培训中出现的部分问题的分析,依据《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同时结合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实际,提出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以期对本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对教育技术能力内涵的理解

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有很多教师甚至培训部门的主管都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实际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分属不同的学科。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完全不同。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育技术能力究竟是什么?何克抗老师在《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一文中指出,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1]。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侧重点与中小学教师不同,《指南》中指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包含教师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提升教学质量的能力和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

2高职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构建

2.1构建依据

1)《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指南》是在广泛调研全国高校,确定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需求,参考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框架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广泛征求意见提出的。适用于各个学科专业的全体高校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也适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为高校的教师培训活动提供参考[2]。

2)高职学校教师特点。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是科研的比重增加,与教学并重;高校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更新非常快;高等学校学科门类繁多,不同专业之间在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3)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已有的教育技术培训成果。从2000年开始,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开展过多次关于课件制作、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办公平台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可以制作ppt课件,并可以熟练使用教学平台。从培训内容看,这些大都属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为教育信息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2.2构建原则

1)培训内容要为实现培训目标服务。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是树立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教育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2)培训内容贴近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培训都是和教学实践密切相关、针对性强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案例设计、文献检索等。

3)注重理论与技术的融合。既重视技术培训,又要重视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还要重视把培训与教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4)培训内容要以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本。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应接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过难、过易都难以引起教师的参与兴趣。

2.3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南》三级绩效指标描述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取舍,设置如下内容模块。

1)教育技术的含义,包括教育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的意义,教育技术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该内容模块是面向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教师的,目的是促进大家对教育技术意义的理解,充分体会教育技术能力对自身及工作的重要作用。

2)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该内容模块包含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设计基本模式、教学设计过程、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3)office办公软件,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电子邮件、数据库。这部分内容为大多数教师所熟悉,并已被广泛使用。

4)网络教学资源获取及应用。网络浏览工具、搜索引擎、网络通讯工具(如QQ、mSn)、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学科资源库/素材库/学科资源网。网络资源内容丰富,现在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获取有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并进行管理。

5)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包括课件开发流程、素材制作软件(图片处理软件、视音频处理软件、网页设计工具、动画制作工具)的使用、课件开发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的使用。

6)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包括多媒体教室(电脑+大屏幕投影)、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

7)数字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数字化信息资源、网上社区/虚拟教研平台、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平台——moodle。

8)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不同学科的案例研究如何有效整合。

10)教育科学研究,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术信息检索,利用网站、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申报系统的使用,学术期刊库的使用,研究数据统计分析工具的使用等。

3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内容体系并不是针对某一次培训,而是一个总体构想,目的是为培训内容的选择起到框架作用。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各部分培训内容是不可割裂的,在后期的培训实施策略中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该体系面向全体教师,但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对所有内容掌握程度相同。不同专业之间教师学科差异性较大,在实现培训总体目标的同时,不同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适当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程度,来适应各自专业的需求,这样就给了不同教师足够的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5

培训课程层次结构设计模式教师培训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措施,是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文献研究和现状调查表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直存在着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绩效技术中的一种干预措施。对于任何组织,培训都要关注成本效益,因而要求快捷的培训设计和高效率的培训实施。笔者认为影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益的原因之一是混淆了培训课程与学校教育课程的特点,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不合理。本文从培训课程的特点出发,依据wpw学习模型提出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进行设计。

一、教师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

培训课程一般包含四个层次:课程――模块――课――活动。这里使用模块概念而不用单元概念,是因为模块一般是内容紧密相关、结构相对完整的,便于在内部培训课程体系中交流和互用。在内容少的情况下,为课程――课――活动的层次。也就是说,首先把课程分为多个模块,进而设计模块,然后将模块再细分为多个课时,在每节课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一般来说,课程大体上可分为3~5个模块,每个模块可再分为2~10个课时,每节课依据课的类型及特点来决定活动的数量。课程、模块、课、活动等层次的含义虽不相同,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各个层次的界定如下:

(1)课程:能够实施集中培训的一个单位;

(2)模块:课程内能够达成1~2个最终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为2~8小时不等;

(3)课:达成1~2个具体目标,1小时左右的教学单位;

(4)活动:为达到每节课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单位。

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涉及层次的划分和层次关系,包括同一层次的序列和不同层次的递进关系。培训课程的教学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层次实施的,层次结构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效率,培训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各个层次上,而层次结构的设计要受教与学理论和观念的影响。

二、教师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模式

1.wpw学习模型

美国学者理查德・斯旺森(Richarda.Swanson,1992)等提出了wpw(whole-part-whole)学习模型,体现了学习的“整体―部分―整体”的自然节奏,基本的wpw模型如图1所示。[2]该模型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模型,可以为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框架。

2.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整体”

第一个整体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先行组织者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心理支架,便于他们接受新的教学;二是通过与受训者已有经验相联系,使所学内容更有意义,从而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动机。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Knowles.m)的研究指出,成人学习者自主性较强,其个体生活经验对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更乐于接受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内容的学习。[3]首先,培训者通过确立先行组织者,使受训者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受训者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形成新的图式。[4]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成人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经验基础,受训者是基于经验来理解和接受培训者的观点的,成人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因此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成人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有助于受训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次,成人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往往对那些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问题或能带来回报的学习有更强的动机。因此,在第一个整体教学中要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已有经验联系起来,让受训者认为自己能驾驭学习材料,并且学习能帮助他们解决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时他们的学习动机最强。

第二个整体是主要成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受训者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完整掌握,它把单个的部分结合起来,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的内容,而且通过“整体”使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增强了对内容的完整理解。只有从教学材料整体出发,才能建立内容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保持教学的完整。因此,培训者有必要通过形成教学的整体,如完整概念、完整定义来回顾和强化“部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整体形成的基础上,教学的“部分”在整体中就有了新的意义。在认知整体形成后,需要安排练习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

3.培训课程层次结构中的“部分”

培训课程设计模式中的“部分”,是通过系统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教授具体的结构化的材料,从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者在培训者指导下,认识循序渐进地深入,在每个部分中成功地达到相应的行为标准。在这里重要的是,首先,受训者只有掌握每一个“部分”,才能使第二个整体有效;其次,每一个“部分”都要以wpw形式组织,也即每一个部分内都是w-p-w结构,这样在更大的wpw课程设计中有了它的子单元,能使受训者在每节课中都受益。

培训课程层次结构设计模式给培训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设计框架,适合于各种类型目标的培训课程的设计。这个模式能用于整个课程和每节课的设计。以系统观点来看,课程的每一个成分,无论是作为“部分”还是作为“整体”,都是连续体的一个子系统。也就是说,课程的每一个成分,都是一个教学时段,开始的时段侧重于建立第一个“整体”,随后的时段就自然逻辑地成为“部分”,最后的时段就作为了“第二个整体”,而每一节课或子系统也同样是w-p-w结构,如图2所示。

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和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的层次结构设计如下。

1.“课程――模块”的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目的是让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形成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一切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并具有解决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5]依据培训课程设计模式,将该课程分为六个模块,依次是:初识信息技术应用、“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果整理与展示、总结与提高。图3为课程层次的结构设计图。

“初识信息技术应用”为第一个“整体”。在培训开始阶段,引导受训教师通过日常工作中常见的与技术有关的教育现象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先行组织者,使受训教师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形成初步认识,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促使受训教师把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与他们已有经验相联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形成稳定持续的学习动机。

“‘我’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成了培训课程的“部分”,培训教师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三个方面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实现对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的分步掌握和精细加工,受训教师也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成果整理和展示”和“总结与提高”为第二个“整体”,这一部分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培训中,把每一“部分”中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制作出相应的作品(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并与其他受训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不仅培训教师要对受训教师的作品进行评价及总结,而且受训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受训教师得到发展与提高。这样,受训教师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每一部分内容,而且通过“整体”将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完整理解。

2.“模块――课”的设计

下面以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中的模块三“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来说明“模块――课”的层次结构设计。模块结构设计如图4。

在该模块中,第一个整体为“初识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开发模式”。在这一模块培训的开始,要给受训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启发他们回忆教学工作的环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媒体,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评价等日常教学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教学模式,成为本模块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激活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心理图式,便于受训教师更深入地认识教学设计。此外,通过把受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所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师意识到本模块学习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

在模块学习中,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与修正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块的“部分”,各个阶段承前启后,相互关联,受训教师只有掌握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认识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开发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最后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为了让受训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模块达到完整的掌握。通过对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及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可以把教学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不仅能掌握好每一环节的内容、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而且通过分析教学设计案例和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对“教学设计”的完整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课――活动”的设计

在课与活动这个层次上,要从wpw学习模型出发,具体考虑教学目标领域,分解和细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划分课的进度和时段。

(1)认知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在认知类培训课中,可以包含多项活动,通常可以设计为案例呈现、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练习与反思五个教学时段。“案例呈现”为“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结合实例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原理;“问题思考、资料阅读与讨论、师生小结”为“部分”,分步骤让受训者掌握所培训的知识;“练习与反思”为“第二个整体”,主要用于巩固前面所学。

例如在“学习者分析”这一节课中,首先,用ppt向受训教师呈现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时间约5分钟;其次,培训教师提出问题“案例中谁是学习者?学习者有哪些特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重分析哪些特征?”受训教师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纸上,时间约15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提供相关阅读资料,让受训教师在阅读后分小组讨论“案例中分析了学习者的哪些特征?还没有分析哪些特征?”从而让受训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时间约20分钟;然后,培训教师带领受训教师对本节课内容做出总结,阐述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分析学习者,时间约15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如所授年级、所授课程等)做练习并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时间约10分钟。

(2)技能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技能类培训课通常设计为系统概览、开始、操作、关闭、系统缺陷、独立完成六个教学时段。“系统概览”为技能类培训课的“第一个整体”,侧重于让受训者理解和接受先前工作系统被修改和取代的事实,初步了解将要掌握的新系统;“开始、操作、关闭和系统缺陷”为“部分”,分步骤地向受训者介绍系统的相关操作及注意事项;而“独立完成”为“第二个整体”,让受训者运用前面所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完整理解。

例如在“ppt的基本操作”这一课中,首先,向受训教师演示已经做好的ppt课件,说明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补偿或取代其他演示媒体,并简要指出制作技能的重点,时间约5分钟;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素材的准备,时间约为3分钟;再次,向受训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并在操作过程中讲述操作要点,要求受训教师模仿操作,时间约15分钟;然后保存操作,向受训教师演示刚才的操作结果,时间约2分钟;接着小组讨论ppt课件的优势及局限性,教师小结,时间约10分钟;最后,让受训教师独立完成,时间约20分钟。

(3)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的活动设计

情感和态度类培训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程可以设计为接纳群体和个体、问题/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对成功的期盼六个教学时段。其中“接纳群体或个体”和“问题/机会”这两个时段合起来组成“第一个整体”,主要是为了改变个体基本的价值观和信念,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并为受训者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机会;“角色模型的担忧、解决方案、引导对解决方案的赞同”构成了“部分”,目的是根据整体中提出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引导受训者赞同解决方案,最后达到改变原有经验中的定势影响的目的;“对成功的期盼”是“第二个整体”,目的是巩固前几个教学时段的成果,达到情感或态度上的稳定。

例如在“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一课中,活动过程设计如下:让受训教师通过讨论归纳出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缺点,接纳技术对教育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时间约10分钟;设置教育情境,提出教学目标,经过讨论选一名受训者扮演教师,其他受训者扮演学生进行教学过程模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时间约20分钟;用视频展示同样目标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让受训教师分组讨论对比两类教学,写出心得体会,时间约15分钟;选小组代表跟大家分享小组心得,时间约15分钟;培训教师做小结,引导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赞同并激发受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热情,时间约15分钟。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层次结构的设计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设计过程快速简洁,能使课程形成由环环相扣的内容和活动组成的层次结构,在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提高教师培训的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2]张军征,樊文芳,张晓红.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肖庚.aDDie教学设计模型在成人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11(1).

[4]Robertee.Slavin,educationalpsychologytheoryandpractice[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上看,笔者对我国现阶段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作出研究并试分析一下,对中学教师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一、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目标的改革

从目前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学教师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这里可反映出,这将是一场对科学人才之间的竞争,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上处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上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反思

笔者通过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思教师培训的现象,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了不少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培训脱离科学内容

2.培训缺乏具体针对性

3.培训教师缺乏主动性

4.培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5.一些学校领导意识不强,组织力度不够

三、计算机技术培训的校本的整体设计

解决目前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关键之一需要对培训时的校本进行合理的设计。

分析受训者,制定正确目标。作为特定的职业教学的受训者,教师的受训有几个特征。

(1)教师是以实践和问题作为引导;(2)教师都有自尊心;(3)教师都倾向于将原有的旧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合;(4)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5)教师都注重自己个人经验是价值;(6)教师都倾向于在学习上的自我引导和自我选择。

培训时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培训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整理和分析收集的信息。学科教师参与学科校本的设计的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希望利用教学技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从而缩小教学实践水平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所以,对教师的实际要求的认真把握,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这方面呢?在培训之前,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调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召开座谈会,与教师座谈,同学生座谈,从而了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2)发放调查问卷,这一种形式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教师和学生较为接受的。主要是弥补座谈会有它的不足,座谈会只是针对个别的老师和学生,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而问卷调查正好弥补座谈会中的不足之处。(3)现场观察和记录。这种方式能够确实把握教学中老师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疑点。在教学一线了解到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

四、合理的培训

1.确定主题,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快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在培训时应该采用“任务”主题,学以致用的策略,所谓“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实际,把信息技术教学逐步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每次培训的目标就是完成一项任务,学习之后应当熟悉地掌握,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这样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必将是脚踏实地的过程,在这个反复积累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增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使我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积累下来,更能使我们教师理解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良好风气。

2.培训时间的安排

教师的培训应当集中在学校学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比如,寒暑假时间,学校和学生也处在休息调整时期,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学习。而不是处在教学的档期,形成时间的不足和教学任务繁重的状态。

3.强调主干的模范作用

主干的模范作用具体是指在培训期间,充分发挥主干教师的帮带、示范、辐射的作用,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作用。由于培训教师的年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整个培训中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培训的时候要分层次地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在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培训员中要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也就突出了教学中的人性关怀,仅仅靠一个教师的教授,是完全满足不了教师辅导的需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主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学。特别是在大家对信息技术还没完全掌握的时候,组织优秀的教师对专业技能还不熟练的教师进行辅导帮助是很有帮助的,在互帮互学的同时达到共同进步。

4.进行专题讲座

在培训期间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习心得的汇报,让全体培训教师集体参加,在听讲座、听报告中自我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自身的信息储备。

5.进行自我的评估和反思

在培训结束后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测评,以便了解教师在培训中的效果是否达标。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卷面答题的方式,让教师做出回答。也可以采用交谈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效果。而培训的组织者要整理各个方面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地对培训做出调整,而且要加强自我反思,反思在培训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下打造一支优秀的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团队十分重要,我们应当调整我们的培训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升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本状况培训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4-081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状况

我校主要开展了三次全员培训。第一次是2003~2006年期间的“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其内容是word、excel、幻灯片的制作,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能处理基本的文字材料和数字统计。第二次是2007~2010年的“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培训”,其目的是:(1)培养教师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教师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修改与制作,把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3)提高教师根据学科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第三次是2011年至今的“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远程培训”。这次培训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对教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观课程”的概念,还提供了一套教学方法:主题单元计划设计、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案设计。每一次培训都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信息技术水平。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方式

总的来说,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较低,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44岁以上的教师只能在计算机上完成网页浏览的操作,不能完成简单的音频、视频的处理,不能结合所教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因此,我们对在职教师主要采用集中分批脱产培训、送教下乡、校本培训三种传统的培训方式。

1.集中分批脱产培训。把教师分批次集中,进校进行脱产全封闭式(吃、住在校)培训。

2.送教下乡。每年暑假,我校都要聘请各学科专家或骨干教师到各个学区讲授继续教育课程。

3.校本培训。组织我校的教师定期到各个学区参加校本培训,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收集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在职教师网络培训学习方式

1.搭建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利用继教网的教育资源,建立起教师培训平台,聘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优秀骨干教师讲课,让教师能学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技能。建立继续教育的辅导主页,使教师能解决平时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受培训教师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网络培训平台由教师进行实名注册,并为每一位教师建立电子学习档案袋和学习目标计划书。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记录、下载材料、学习反思、学习作品集。学习平台采用交互式学习,交互式学习有以下两种方式。

(1)人机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人通过电脑与学习平台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首先承培单位或教师把大量学习内容放到学习平台上,然后学员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练习,这能使学员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

(2)人机人的交互方式。该方式是指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平台或网络通信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它可以让学员和教师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展开讨论,迅速向教师反馈学员的学习信息,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辅导,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可通过教师的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短期脱岗集中培训宜采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采用非实时的离线展开,通过主页留言、e-mail等方式进行交流(个人的学习可选用此方法)。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8

[内容摘要]在影响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进程,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关键词]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彩虹,《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月.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12-03

【作者简介】夏春来,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镇江市英语学科带头人。

在谈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时,著名学者、英语教育专家刘兆义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全盘颠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联网”也不是简单地加上“技术”,而是为了更加高效的学与教,用技术增强学与教,是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为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融合,本文将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我省很多中小学教室接入了互联网,装备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正走入教室。面对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很多英语教师一方面非常渴望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培训,教师只能望“机”兴叹,造成这些先进设备的闲置。教学设施的“高大上”与英语教学观念和方式的陈旧格格不入。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

1.现行课程标准过于滞后,不能满足中学英语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颁布于2003年,至今已近13年。13年前,电脑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信息技术也远没今天这么发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表述也只是寥寥几行。可以想象,课程标准制定者当初在编写课程标准时,对于日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始料未及的,更无法预料到信息技术将给传统英语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如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已走入中学英语课堂,给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顶层设计的英语课程标准则显得过于滞后,不能满足英语教育在信息时代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无法从国家层面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给予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客观上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2.通识化培训“千人一面”,英语学科特色无法彰显。

由于目前我国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统一标准,造成一些培训的学校或单位没有统一的章程可循,因而技术主义在培训过程中“大行其道”,即只教授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而较少涉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总体而言,各类培训还处于通识化阶段,培训内容不分学科,千人一面,不能结合英语学科的实际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供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只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用这些技能,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这样的培训华而不实,没有实效。

3.课程资源缺乏整合,急需建设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平台。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切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有可能更加有效率地学习。目前,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来自各类英语网站。但此类网站种类繁多,如:有些网站提供教学培训或教学资料(如,沪江英语http://,中学学科网http://等),有些网站提供英语学习的音频视频资料(如,UnSY英语学习频道http://,teDhttp://等),涉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网站少之又少。由于没有完备的资料库和方便的教学平台,很多多媒体素材或课件都由教师自己去搜索、开发、制作。课程资源的整合费时费力,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他们失去了继续尝试的动力。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堂上的引导探究,课后的自主学习都无从谈起,最终,又回到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老路上。

4.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认识不足。

多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经形成,“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已经为社会所公认。传统的教学观念,造成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

(1)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关系认识的错位。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出发点是英语教学而非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服务于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但很多教师谈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就理解为在网络教室中采用信息技术实施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对是否有真正的学科教学需要考虑不足。忽视教学目标和学情,将课堂变成各种新技术展示的舞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各种技术手段的展示上,而忽视了教学重点即教学内容的学习。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之间关系的错位,让课堂变得“热闹”“花哨”,给人的感觉“看上去很美”,但一节课上完后,学生记住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各种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可谓是本末倒置。

(2)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简单叠加。

受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英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看成两者的简单叠加。于是,各类英语展示课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换成多媒体网络教室,课本变成了课件,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变成了网页……给传统教学内容贴上信息技术的标签,将两者简单地“捏合”到一起,缺乏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的思考,给人的感觉是“貌合”而“神离”,是地地道道的“伪融合”。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应采取的措施

1.修订现行英语课程标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

现行英语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的缺失,使得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英语教学的现实需求,同时严重束缚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总结近年来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组织专家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新一轮的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突出信息时代特点,引进最新学科、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建议专家成员中除了一定比例的学科专家外,还应增加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影响力的“大家”。同时,为了避免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理论性过强、可操作性不足,修订时还要倾听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心声,让课程标准的修订更加接地气,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彰显培训的英语学科特色,让远程培训切实助力教师培训工作。

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普及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关键在教师。英特尔公司第四任总裁、原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认为,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对英语教师进行具有学科特色、有针对性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应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二是围绕英语课程改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方式应该灵活多变,同时在教师培训中,要教给教师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和技术分开的教学知识,而应注重技术与学科相结合。

工作与学习的矛盾是一直困扰各类教师培训的一大难题,过多的培训,往往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影响培训效果。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的新手段,可以克服时空限制,让教师学习工作两不误。近年来,中国教师研修网(http://.cn/)在远程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在镇江、南通、泰州等地区开展了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教师只需打开电脑,根据自身需求,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完相关内容后,再通过问卷、在线讨论、案例设计等形式多样的作业可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学员对学习中一时不能理解的内容可反复观看或在线提问,学科专家会对学员所提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3.去伪存真,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常态化。

在各种展示课、公开课中,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调动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节了课堂气氛,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给传统英语课堂吹来一阵春风,让听课教师赞不绝口。但回到常态课时,教师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难觅信息技术的影子。教师在展示课和常态课上截然不同的表现,让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总是若即若离。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英语教学的“遮羞布”,只有等到重要场合才拿出来用一下。广大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摒弃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伪融合”,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常态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常态化,要摒弃“高大上”,遵守实用原则。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和学情,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无缝对接”。如词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词汇的讲解、背诵、检测、批改等却因为枯燥、单调、投入时间多、效果差,一直饱受师生诟病。为调动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尝试将金山词霸软件应用到词汇教学中去。

(1)将需要背诵的词汇输入生词本(见下图)。

(2)根据需要,设置测试的试题数,题型分为:英汉选择题、汉英选择题、单词拼写。顺序可选择:随机顺序、从难到易、从易到难(见下图)。

(3)学生词汇记忆后,可选择英汉选择题、汉英选择题、单词拼写三种形式进行词汇测试(见下图)。

学生在单词拼写时,如遇到单词一时想不起来,可点击“发音提示”,在读音的提示下写出词汇。

(4)检测结果反馈(见下图)。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无可替代的选择。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后,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德育和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将信息化教学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能更好地强化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掌握英语知识点,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凯丽,李悦,赵颖.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崔晓,孙艳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之思考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1).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篇10

在专业化背景下,本文概述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通过更新高校教师观念,建立高校教师信息意识,加强高校教师技术培训与国家政策的扶持,打造适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知识、技术与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使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由培训向发展转变,由信息技术向课程整合改变,由传递与接受向行动与探究改变.

关键词:

专业化;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受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影响,教育领域对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使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而信息素养也早已成为了高校教师素质培养重要内容,提高信息素养,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综合概念,包括了意识、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内容,不过这些内容有着整体性、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并不能表现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独特性.只有在专业背景下,审视高校教师现阶段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充分了解高校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才可以明确找出高校教师正确的培养方法[1].

1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需求大量的信息人才,而信息人才的培养又在于高校教师的教育.可以说,信息时代高等教育也是信息发展教育的结果,高校教师具有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任务,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掌握新时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信息资源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高校教师只有具备极佳信息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实现信息知识的整合与利用,实现信息知识的传递[2].

1.2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的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培养,高校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通过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发挥出个人特长,形成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只习惯被动接受教育和被动式的学习,思维缺乏主动性与敏捷性,尤其缺少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开展信息素养培养根本在于素质教育,要将高校学生培养成具有主动学习,保持终生学习习惯,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高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教师的任务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组织和实践.所以,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培养后走向社会的人才,如果不能准确捕捉信息和利用信息,则无法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水平的培养,才能更好的组织高校学生达成素质教育实践[3].

1.3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重构与创造能力.专业化背景下,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部分,高校教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模块构建方面转变,这时的高校教师也肩负着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组织和信息提供这一工作.高校教师具有把握教学方向、节奏、环境等创设的作用,要将教学内容做信息化的处理,把信息化资源处理成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重构.高校学习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为高校学生提供技术、人际交通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教学工作经过深入改革后,对高校教师也有了更高要求,这时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掌握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还要真正能适应新教改后各种要求[4].1.4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自身发展的要求培养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生存基础,也是高校教师发展的要求,教师是信息提供者,也是信息需求者,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校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发挥自身潜力,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积累[5].对知识结构进行充实和优化,才能得到最前沿的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在专业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要经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专业技能,实施专业教育,真正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素养.高校教师要具备极佳信息素养,才能更好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认识信息价值,找出正确解决对策.信息素养也会加强高校教师间的合作和沟通,通过合作和沟通,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与精神,超越限制与利益,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互相合作中共同进步[6].

2专业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不是新出现的名词,是从素养(literacy)演变来的,最早信息素养当作以大量信息工具来吸引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技能.到后来将信息素养解释成利用信息技术与技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结合多位专家意见后,把信息素养进行重新定义,有能力由多种信息来源,将信息进行获取和评估、使用.由此可见,可以把信息素养进行全新的诠释,其中内容包括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对信息要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快速而准确的进行新信息的获取,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已获取信息要进行有效的辨别与评估,把信息应用于实践中解决问题,有着极佳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7].教育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重点是实现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中,经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并经过不断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高校的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在于高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完成信息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面对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素养,再结合高校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更好的区别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其他职业素养的不同,明确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如下:

2.1建立高校教师信息意识与观念

高校教师信息意识与观念要在教育观念的建立入手,把意识当作培养的先导目标,明确意识为先后才能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而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要不断推动着意识为先的观念,防止高校教师的意识落后,使高校教学意识落后,使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高校教师要想建立起信息意识观念,就要排除那些陈旧的、落后的观念,以教育思想与观念为基础,加强高校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辅助,通过实践教学,清楚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和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高校教育重点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掌握未来发展,获得更大的竞争力.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中,要增加信息应用教学,通过软件培训或讲座等形式,加大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提高高校教师学习兴趣,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或科研中,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更好的应用于教学中[8].

2.2保障高校教师信息培训

制定培训目标:高校教师要按照培养内容把信息技术的培训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知识培训,高校教师要掌握基础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高校教师要掌握技术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与教学媒体功能,掌握教学媒体操作方法,了解多媒体教室功能,熟练多媒体操作,会简单排除使用故障,会使用计算机文字处理与ppt制作等,可以应用网络工具完成资源检索和信息处理,会收发email,会使用BBS论坛等.通过实践知识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融为一体,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和资源等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还要对所有要素做系统计划,保证可操作的教学程序[9].多种途径保证信息技术培训:高校教师信息培训包括职前和在职两种培训途径.职前培训指高校科研学生分配后从事教学工作前进行的教师技能培训,培训中包含了信息技术培训.在职培训又包括短期培训与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短期培训是各高校或教育部门等组织的有目标的短期培训活动,例如:教育部门组织教师技能培训、协会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都属于短期培训;校本培训指高校通过节假日自行组织的信息培训活动,培养时间较为灵活,可长可短,既可以选择专题讲座的形式,也可以选择教学观摩的形式,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把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更好的结合,培训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自主研修指高校教师从教学与科研角度出发,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知识.例如:工作闲暇阅读信息技术相关书刊,自己主动参加各种信息专业培训,应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等[10].构建信息技术培训评价体系:传统信息技术培训一直以笔试、论文等形式对教师培训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只在乎培训的结果,并没有重视培训的过程,忽视了高校教师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忽视了高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思路变化,并不利于教师感受到成功和培训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培训一定要构建相关的评价体系,把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在一起,使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对培训全过程进行记录,通过记录使高校教师观察到成长和进步,更好的完成自身发展.

2.3为高校教师打造利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外部环境

健全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加强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政策引导,激发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积极性,对信息技术应用经验要及时总结,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通过公开课的形式,为大家展示教学整合的结果,实施优秀课件的观摩与教学评价,打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取得理想效果要在年底总结或考核聘用、晋升等情况奖励,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当作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重要的一项,高校教师能熟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构建高校教师信息培养进修与考核的制度:新进教师要根据职业培养制度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知识学习,学习后要进行考核.在职高校教师要按照学校培训进修和考核制度,综合高校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不同阶段的培训与进修.对高校所有教师培训和进修要做好相应的登记,进行必要的奖惩.培训进修制度要明确规定,高校教师有培训进修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进修有章可循.增加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第一,在经费上要给予一定的保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确定经费的拨付方式与筹措渠道,保证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教学中;第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指校园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数字化图书馆等.其中校园网络建设主要是学校网站的建设,要及时更新学校网页的内容,保证校园网络资源的稳定,尤其注意要提供多种信息资源,通过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化管理,进行远程教育站点的建设,应用视频点播上一届网络直播等技术,完成远距离教学,建设资源的共享平台,保证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包括建设足够应用多媒体教室,对教室做功能分类,为教室配备不同类型和档次的设备,可以满足多种不同需求的教学,组建教学课件的制作,为多媒体教学提供硬件与软件的支持,帮助教师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学习平台.配合校园广播与视频交互系统,帮助教师最快获得教学资源信息.其中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包括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可以使图书馆由纸质收藏转为数字化收藏方向发展,通过引进数据库及购买电子书籍等方式,完成数字化资源的整理.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多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化信息服务的建立,以主动化和个性化动态服务,以多种方式实现数字化信息的传递,辅助高校教师可好的获得信息资源提供多种可行方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是我国信息人才培养的基障,只有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和现代高校的建设、新教育改革等结合在一起实行,才能推动我国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而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又要通过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的整合,经专业化背景下完成.将信息知识、信息技术、信息培养意识及信息道德意识等进行整合.对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向课程整合方向发展,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与接受.

参考文献:

〔1〕李颖.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0(5):38-40.

〔2〕罗萍.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辨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8(1):66-69.

〔3〕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5(6):39-43.

〔4〕任春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1):51-55.

〔5〕王红梅,朱连生,王红艳.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高校专业教师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5(2):57-59.

〔6〕黄荣梅.浅析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福建电脑,2012,35(2):36-38.

〔7〕张霞,刘志兰,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5(5):70-72.

〔8〕董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2,22(6):46-48.

〔9〕刘川,李昱.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3,18(1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