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43:32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pickto:mechanicalandelectricalintegrationismechanical,microelectronics,control,computer,informationprocessing,andothermulti-disciplinaryoverlappingfusion,itsdevelopmentandprogressdependsontheprogressofrelatedtechnologiesanddevelopment.Shallowtoanalyzingthecontentandtheapplicationofmechatronicstechnologyresearch,inexchangeforthecolleague.

Keywords:mechanicalandelectricalintegr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4.自动控制技术

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5.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现代工程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的考验,它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护。

6.伺服传动技术

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1.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在国民经济生产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自动机械、自动生产线及各种自动化设备,是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一具体体现。如:2000~80000瓶/h的啤酒自动生产线;18000~120000瓶/h的易拉罐灌装生产线;各种高速香烟生产线;各种印刷包装生产线;邮政信函自动分捡处理生产线;易拉罐自动生产线;FeBopp型三层共挤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等等,这些自动机或生产线中广泛应用了现代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如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调速器,人机界面控制装置与光电控制系统等。我国的自动机与生产线产品的水平,比10多年前跃升了一大步,其技术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的水平。使用这些自动机和生产线的企业越来越多,对维护和管理这些设备的相关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2.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我国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3.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4.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Control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我国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要求。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6.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是对自动化领域的一场变革。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已成为当今自动化领域发展的热点之—。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通信网络。传统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通信网络截止于控制站或输入输出单元,现场仪表仍然是一对一模拟信号传输。现场总线是用于过程自动化和制造自动化的现场设备或现场仪表互联的现场通信网络,把通信线一直延伸到生产现场或生产设备。

(2)互操作性。互操作性的含义是来自不同制造厂的现场设备,不仅可以相互通信,而且可以统一组态,构成所需的控制回路,共同实现控制策略。

(3)分散功能块。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废弃了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输入/输出单元和控制站,把DCS控制站的功能块分散给现场仪表,从而构成虚拟控制站。例如流量变送器不仅具有流量信号变换、补偿和累加输入功能块,而且有piD控制和运算功能块。

(4)通信线供电。现场总线的常用传输线是双绞线,通信线供电方式允许现场仪表直接从通信线上摄取能量。这种低功耗现场仪表可以用于安全环境,与之配套的还有安全栅。有的企业生产现场有可燃性物质,所有现场设备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防爆标准,现场总线也不例外。

结语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今后应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技术  

       0引言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从1970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装备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大同矿务局试验起,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萌芽。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程,采煤机已由液压牵引向电牵引发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又开展了采运支机械微机监控、故障诊断的研究和支架电液微机技术应用的研究,并研发了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均有重大突破,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大型固定设备的后备保护等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与国外的先进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并且煤炭工业相对机械、电子、航天、轻纺、化工、铁道、冶金等行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开发水平、应用范围、投资规模、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践

       1.1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和引进工作,此举大大促进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先后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在部分煤矿中应用;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研制出KJ2,KJ4等系统并通过了鉴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在我国“九五”计划期间,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各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2000年11月,该系统在焦作古汉山矿投入运行,情况良好。提升机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安全保护系统更为完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台计算机装置,每台都有自己独立的测量、传感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这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互相检测,互为备用,对提升行程实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容器位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比较、校正,实现行程自动控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安全回路、制动回路、电源和驱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故障记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提升机安全性能。

       1.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2结束语

       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对控制水平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又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网络、光纤、人工智能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已渗入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强大、性能更优越,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强,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采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的煤矿,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加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一个煤矿企业循环促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1):88.

[2]文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应用与展望[J].机械.2003.30(1):62~64.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技术  

       0引言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从1970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装备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在大同矿务局试验起,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萌芽。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程,采煤机已由液压牵引向电牵引发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原有的研究成果上,又开展了采运支机械微机监控、故障诊断的研究和支架电液微机技术应用的研究,并研发了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而进入21世纪后,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均有重大突破,在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大型固定设备的后备保护等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与国外的先进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尚有一定差距,并且煤炭工业相对机械、电子、航天、轻纺、化工、铁道、冶金等行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开发水平、应用范围、投资规模、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方面均有较大差距。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践

       1.1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和引进工作,此举大大促进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先后从波兰、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00),在部分煤矿中应用;在引进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研制出KJ2,KJ4等系统并通过了鉴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现有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及配套传感器等设备的现场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天地科技股份公司常州自动化分公司的KJ9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的KJF2000和北京瑞赛公司的KJ4,KJ2000等系统无论在软硬件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企业性质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1.2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矿井提升机是一种实现机电一体化较好的矿山大型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个整体,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全数字提升机高度可靠,具有可重复性故障寻址、完整的诊断设施和自诊断功能,以及简单而快速的通信功能;它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电气安装;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零备件少;可以方便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在我国“九五”计划期间,国产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各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直流提升机的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我国还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2000年11月,该系统在焦作古汉山矿投入运行,情况良好。提升机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其安全保护系统更为完善。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两台计算机装置,每台都有自己独立的测量、传感装置和数据处理系统。这两台计算机同步工作,互相检测,互为备用,对提升行程实现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容器位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两者进行比较、校正,实现行程自动控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对安全回路、制动回路、电源和驱动回路进行实时检测,实现故障记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提升机安全性能。

       1.3井下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在我国“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国家一条龙“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平,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元部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了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以及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目前我国已经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和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4

近年来,我们总公司审计部在上级审计机关和内审协会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审计工作机制,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突出工作重点,抓好重点项目审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经济责任、各类工程与合同、财务预决算等关键环节的审计;通过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提质提速,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职能作用。2,006年以来,我们通过审计直接和间接为企业节约资金xxxx万元,其中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项目资金占xx%以上,为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先后荣获“xx市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全省2006年度做出突出贡献和创造新经验内审机构”等荣誉称号。

一、加大投入,优化配置,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公司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顺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信息化和财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要求,将信息化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员配备和软硬件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建立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公司不断优化审计队伍结构,为我们审计部组建了一支既精通计算机专业技术,又通晓审计业务,能够胜任硬件维护、软件开发、程序设计的复合型人员队伍。目前,审计部拥有工程审计骨干2名,高级财审人员2名,计算机骨干3名,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配置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司为审计部每人配备了一台微机,并购置了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全自动测距仪、扫描仪等设备。为方便内审人员实施现场审计,还专门为审计部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内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供了硬件支撑。

三是努力提升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我们采取“全员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相结合。首先抓好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全员培训。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专业培训、实务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内审人员讲解计算机知识和解答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切实增强内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目前审计部所有内审人员都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考试,取得了a级证书。其次是对计算机骨干实行重点培养。我们开展每个审计项目都至少配备1名高级财审人员和1名计算机骨干,实行优势互补,解决审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点、需求进行技术攻关,为开发审计软件、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奠定基础。

二、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在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管理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近年来,我们xx市电业总公司根据业务需要,先后建设了办公自动化、调度管理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95598服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gps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为审计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针对各管理信息化系统相对孤立,数据存储分散的实际,大胆探索,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建成了对公司所有经营业务实现管理、控制、查询、监督功能为一体的共享平台,实现了各类信息传输、存储、处理的自动化,从而形成了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的快速通道,先后建立了“新产品信息库”、“材料、设备价格信息库”、“工程造价与质量信息数据库”、“人才资源信息库”、“会计凭证及帐表库”等信息库。,我们初步建设了对重点领域、部门和财务信息及电子数据的密切跟踪系统,实现了审计方式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从单一的现场审计向现场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转变,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向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在加强干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化手段加速了日常的办公自动化进程。我们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注重将信息化与审计工作规范化结合在一起考虑,先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审计工作计划与总结、审计业务文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档案等电子化,做到公文处理无纸化,全面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并经常利用公司的网站宣传财经审计法规,做到警钟常鸣。平常工作中,我们注重积累审计资料,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报表统计、审计常用法规检索、工程预(结)算审计、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经济责任审计等数据库,为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项目的查阅、审计成果统计和审计情况分析等一整套审计资料,为审计业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支持。

(二)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促进了“超前预防”和“事中监督”。

自1997年公司成立审计部以来,我们对总公司的经济合同审计进行全程的审计监督,在审计工程中逐步完善了经济合同审计程序,并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我公司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形成了经济合同审计的网络化。例如总公司下属的物资公司的物资比价采购、招投标、合同签订等环节,审计部通过局域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真正做到了“事中监督”和“超前预防”。具体做法是:物资公司在需要采购招标时,首先将电业总公司物资采购选厂审批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审计人员邮箱里,审计人员经过审核后确定此项工程物资可以进行招投标,通知物资公司按照招投标的要求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发出招标邀请函,上述等项工作准备好以后,审计人员根据情况从总公司人才信息库中随机抽取招标小组成员,分别成立技术组、综合组、商务组、监督组,并组织协调该项工程物资的开标、评标会议,评标结果由审计人员当众宣布。会议在电子会议室举行,全过程由审计人员通过摄像机拍摄下来,并以电子文档保存,真正做到了审计过程、审计成果的公开化、透明化、信息化、网络化。通过健全完善经济合同审计程序,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堵塞了公司在物资采购、工程物资招投标及合同签订等环节的漏洞,每年可为总公司节约资金多万元,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三)信息化手段在会计电算化审计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公司审计人员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逐步完善运用了一系列的系统分析技术、系统测试技术、数据测试技术、管理自动化运用、网络技术等审计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作用。针对下属单位全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审计计划、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等通过局域网发给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运用审计软件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的会计凭证及帐表库,然后审查分析会计报表及其各个项目,从中发现问题和疑点,再有针对性地核对总帐和明细帐,最后审查记帐凭证和原始凭证,对需要从对方取证、签证的审计工作底稿通常采用手工的方法来进行,以降低审计风险,,而其他工作底稿则全部从信息库中下载标准格式的工作底稿,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及项目建议书在微机中编辑完成后,通过局域网转发给相关领导进行批示,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克服了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及审计质量,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制度评审、财务决算审计、资产经营审计、电费资金管理审计以及电网建设审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累计完成审计项目600多个,提出审计建议多条,为总公司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自主研发,深化应用,以手段革新促使审计工作再上新水平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火电厂;自动化控制;系统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使得我国的热工自动化控制效益能够飞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国的火力发电站已经大规模开始使用新型的自动化控制体系,具体来说有智能控制结构、分散结构、总线控制下的总体结构,这一套系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火电厂的效率,还能够有效的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概述

所谓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是指在火电厂日常生产过程中,在没有人直接参与操作和控制的条件下,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整套系统的运转只需要机器就能完成,另外还可以配备自动化的监控系统实现对危机状况的处理。经过多年实践和操作表明,热工自动化控制不仅能够帮助火电厂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整套体系的正常运转,还能够帮助火电厂的工作人员降低生产强度,促进火电厂全方位的发展。传统的火电厂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噪音、粉尘污染,对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自动化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数量,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相关数据显示热工自动化系统投入到火电厂的生产中后能够使得火电厂的整体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热工自动化系统在很多地方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基于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2国内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现状

2.1热工检测技术

所谓热工检测技术是一门结合材料学、微电子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技术的学科,其在日常的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仪器的运行温度、转速、流量等数据都能被热工检测技术及时记录。比如说进行仪器转速的检测过程中,各类转速传感器能够实时的将相关数据发送到控制端进行处理,实现自动化的控制。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国的火力发电厂中最为常见的技术是对设备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技术,这一套技术结合了热敏传感器、微电子技术、恒温箱等,在传感器将数据传回计算机后,计算机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判断,发出是否对温度进行控制的指令。

2.2DCS控制系统

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热电厂的热工自动化设备连成一体成为可控制的系统是比较常见的控制系统,被称为DCS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组态方便。这一套系统能够实现对发电厂火电机组的集中化控制。现在我国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使得很多国内的火力发电厂都开始在发电系统中加入空气冷却、脱硫技术来节能减排。DCS监测控制系统主要由管理层、控制层和设备层等组成,如图1。

图1DCS系统组成示意图

3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分析

3.1电气控制下的分散结构

现在单元机组的控制是我国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当中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现在很多火电厂已经在分散控制中融合了电气控制,电气控制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火力发电厂的成本,还能够帮助DCS系统扩大覆盖的范围,但是我国的电气控制下的分散控制技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要积极努力的提高。

3.2现场总线下的控制结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我国部分火力发电厂已经开始使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FCS技术不仅能对DCS的适用范围全面拓宽,还能够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降低设备的故障率。现在上位机和综合仪表之间的通信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了现场总线下的控制当中的热点问题。

3.3智能指标下的控制结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火力发电厂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技术和相关理论也比较匮乏。智能技术在我国火力发电厂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热工控制领域,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热工控制将会越来越多的和智能体系开始结合,因此智能指标下的控制结构也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

4基于热工的自动化控制体系的构建

4.1热工自动化控制框架

单元机组控制是热工自动化控制当中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更好地实现对单元机组的控制我们可以使用分散式控制系统DCS。这一套系统中相关技术人员只需要在操作中使用键盘、LCD就可以完成控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控制过程中准确的控制机组的数量,比如说一个集控室对应一个机组,这样就能实现完备的热工自动化体系构建,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另外在搭建整套框架时需要利用辅助控制来帮助自动化控制效率的提高。

4.2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

分散式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对火电厂运行机组进行控制,这同时也是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所强调的内容。该套自动化控制体系不仅能够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还能够全面提高火电厂的效率。本文中笔者选用某火力发电厂的运行数据展开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数据的采集系统、辅助的控制系统、模拟量控制系统等。具体如下:

(1)数据采集系统:火电站的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是全面的检测火电厂各个机组的运行状况,DaS系统同时会实现对所有系统进行

有效的监控。数据采集体系是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的关键内容,对于火电机组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数据显示现在数据采集系统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上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研究的热点问题。总的来说一套完备的DaS系统不仅需要有数据存储功能,还需要有显示功能、记录功能等等。

(2)模拟量控制系统:通过在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搭建DCS系统能够建成合理的模拟量控制系统,模拟量控制系统的主要监控对象是送风机转速控制情况、炉水循环泵控制情况、汽轮机的转速控制情况、锅炉的水位控制情况、除氧器水位控制情况、高压加热器控制情况以及凝气器压力控制情况等。

(3)辅机顺序控制系统:高压预热器、锅炉除垢系统、锅炉燃气系统等是辅机顺序控制系统的管理对象,火电机组的启动离不开辅机顺序控制系统,因为只有其才能实现机组的正常启动以及停机等操作。

(4)辅机联锁:实现了辅机的顺序控制,需要首先完成对辅机的联锁设置,这样才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转。比如说在锅炉放气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监控汽包的水位,如果水位到了规定位置就可以防水,不达到规定位置就不做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水位处于正常,降低出现事故的可能性。

(5)保护系统的构建:除了上面所介绍的相关系统外,火力发电厂的增长运行还离不开相关安全系统的构建,保护系统能够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降低电厂的自动化运行的故障率。现在国际上常见的保护系统包括FSSS动作、mFt动作、跳闸、安全保险等。

5总结

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准确的把握智能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步一步才能完成建设的。现代背景下的火电厂的热工自动化控制体系不仅需要从传统的手段入手还需要从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先进技术角度出发完成构建,这样才能保证自动化系统的稳定、安全的运行。搭建自动化系统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保障热工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桂滨.自动控制理论在火电厂热工自动化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3(4).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

课题:辽宁省人社厅技工培训教学研究室2013-2014年立项课题“中职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阶段成果;主持人:纪正君。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比例的改变,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尤其是机电类人才越显缺乏。

这给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机电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简称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怎样的职业水平?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应是既能掌握机电设备运行的一般理论,又能熟练操作机床、识图加工、维护设备,进行设备故障的诊断、简单维修,掌握设备中的电气控制技术等。

那么,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机电类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体化教学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单独制订教学计划,构建机电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每一环节由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通过实践学习消化吸收。

笔者学校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具体实施方法是以学习任务形式来进行,学习过程中全班学生主要以组为单位,每组6人,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探讨、相互评价,然后各组之间再相互评价学习效果,最后由一体化教师做总结。

三、一体化有效教学的方法及运用

下面就以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车削加工为例,介绍一体化有效教学的方法。阶梯轴的加工作为教学任务,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教师提出一体化教学工作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的名称):阶梯光轴的加工。

第二,教师做一体化教学工作任务的描述(说明本工作任务该干什么):教师首先给出阶梯轴的轴测图(不考虑键槽加工),再给出阶梯轴的零件图,让学生识读零件图的图形和尺寸,再进行车削加工(学生有车床操作基础)。

第三,一体化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看到阶梯轴的轴测图后,需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对比零件图,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二是分析阶梯轴的尺寸和基准,明确各部分的形状和大小,三是分析整个车削工艺过程。

第四,一体化教学应达到的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面达到什么程度,社会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学生通过阶梯轴零件图的识读学习能分析其他轴类零件的结构形状和视图表达,且能选出加工和测量基准,制定车削工艺过程。每组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培养团队协助、与人沟通和正确评价的能力。

第五,教师给出一体化教学的任务准备(主要将与本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做支撑),比如提供相关理论知识给学生,如基准的概念和分类,三类尺寸(即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和总体尺寸)的概念等;提供一些网址给学生课后查询,如http://等。提供企业用的轴类零件的图样供学生作参考等。

第六,制订工作计划:先让学生自行制订工作计划,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第七,任务实施:让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

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一体化教师需要提供:

学材,即一体化教材(由一体化教师编写),主要供学生阅读相关理论知识,如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概念,提醒学生车削过程中车到每次最终位置均以右端面定位,即轴的右端面既是设计基准,又是工艺基准。强调一些加工时的注意事项,如形位公差、倒角、退刀槽的尺寸、工艺基准的选取等。强调安全操作规程。

第八,任务评价:主要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与总结;小组评价与总结;教师评价与总结;强调各小组工作岗位的“6S”处理;提供评价表,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过程考核,认真填好评价表。

第九,技能拓展:对完成本工作任务后进行技能延伸与拓展创新。提供一张稍微复杂的带有三角螺纹的阶梯轴试着让学生识读,再试制定加工工艺。

四、机电专业一体化有效教学的研究价值

我们设计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是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实践,根据工作实践情况(阶梯轴的加工)描述学习任务情境。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7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今天我围绕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况,并结合当前电厂发展实际,以及之前电厂内交流研讨情况,分两个部分跟大家交流,也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用新思想定向领航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不断奋斗向前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懂弄通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解决新时代各种问题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法宝。

认真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是以来电厂党支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贯彻落实党对国有企业领导要求,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持续推进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集团公司党组、*****公司党委工作要求在电厂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也是电厂党支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规范化长效化、压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提升管党治党政治能力的必然要求。

党的以来,电厂党支部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政治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努力做到“四个学出”,即学出对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绝对忠诚,学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自信,学出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使命担当,学出善思善谋、善作善成的能力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必须站在为党和国家事业筑牢“两个基础”、发挥“六个力量”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企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建对企业创新变革、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的引领,找准切入点,将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总要求等“规定动作”和企业党建“自选动作”精准融合,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建设*****自由贸易港正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下滑的大背景下出台《*****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作为在琼央企,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和集成创新的自贸港政策制度,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构建清洁能源综合供应体系,积极服务自贸港良好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才能做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能源企业,我们从国家能源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准确把握自贸港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和集团公司在*****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围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创新改革发展的目标,践行“三色”使命,配合政府打造适应*****自贸港特点的“绿色、低碳、清洁、高效”能源供应体系,减少能源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靠前为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做好供电服务,提升自贸港贸易、投资便利性,让人民群众享受安全高效的电力能源。

第二部分:自我革新、勇担使命,不断开创电厂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两年后,再次对*****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建设自由贸易港,将*****省打造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面对*****自贸港建设新的历史机遇,电厂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和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结合上级公司发展定位和电厂实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能源行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寻找抓住机遇,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六个新提升”“两大突破”,自我革新,勇当使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实现破解了困扰电厂机组运行的电量、气量、气价问题,电量指标从历史最少的1956万千瓦时逐年增加至2020年的3.29亿千瓦时,有效地盘活了现有机组。在盘活现有机组的同时,抢机遇谋发展,积极推动电厂改革发展,举全厂之力推动二期扩建项目前期可研工作,9月底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初稿,10月底完成可研报告内审及外审,电气接入系统已正式纳入*****电网十四五规划,其他环评等专题报告正在有序开展。二期扩建项目正按照2020年底完成集团公司和省政府备案,2021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23年投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分布式能源项目取得有效进展,已初步完成***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报告,视对方推进情况开展下一步可研工作,完成6mw厂内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电厂融入自贸港建设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初步形成。

然而在对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改革发展要求和坚持把创新引领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要求,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面对*****自贸港建设新的历史机遇、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变化,虽然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我们还有不少雪山要爬,还有不少草地要过。在经营绩效方面减亏扭亏压力大。受年度电量、电价、气量、气价等因素制约,从2017至2019年,电厂已连续三年亏损,2020年虽然经过电厂班子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电厂重新涣发新的生机,职工精气神也得到较大提升,但已经落实的电量、气量和气价,距离电厂的盈亏平衡点还有不小的差距,企业今年仍无法改变亏损的局面,连年的亏损导致电厂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也致使职工收入增长停滞,距离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仍有较大差距。在改革转型发展方面形势紧迫。当前*****省印发了《*****能源综合改革方案》,正在大力推进能源改革转型,方案提出,到2025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清洁能源岛基本建成。从2019年开始,十四五期间文昌、洋浦、万宁等地方相继投产多个气电项目,未来五年内预计将增加5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气电发展项目竞争激烈。按照*****公司的部署要求,电厂必须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项目进展,*****南部电源点建设必须最先取得核准,否则将面临被替代的危险。在创新引领上,近年来,电厂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员科技创新活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相继开展了****等燃机部件国产化改造,其中****获得2016年****创新优秀奖,陆续发表《****燃机eGt保护逻辑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轻型燃气轮机润滑油质量监督》等论文,并入选中国华能集团热工技术监督会议论文集,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387万元。然而燃机本体、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改变,每年需支付一大笔费用用于燃机维护,“卡脖子”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同时电厂在创新专利研发、科技项目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科技创新对电厂发展质量效益贡献度较少,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抓好做实。

(二)把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体会融入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新时代新任务新实践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引。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用新思想定向领航,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加强党对企业改革发展的领导,把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积极顺应时展潮流、顺应*****清洁能源岛和自贸港建设大局、顺应集团公司和*****公司战略方向,深刻把握时展变化的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千年难遇的自贸港建设机遇,正如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

深入学习*****自贸港建设文件精神、聚焦“发展突破年”重点部署,全力推进气电项目建设。助推*****自贸港建设是集团和*****公司的重大政治责任,是体现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电厂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自贸港有关政策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聚焦“发展突破年”重点部署,按照集团公司邓建玲总经理对电厂气电扩建项目的五点要求,整体规划好4台46万千瓦级和2台65万千瓦级气电机组共三期的扩建项目,全力推动一期2台46万千瓦级气电机组年底完成备案,2021年开工,2023年投产。积极参与*****省自贸港建设重点园区崖州湾科技城经济建设,结合园区整体规划,提供综合能源供应服务解决方案,实现双赢。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为***等项目提供以分布式燃气发电为主,以光伏发电、充电桩、储能、除盐水供应、废水处理等为辅的冷热电综合能源服务。

坚持创新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坚持新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坚持创新发展。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继印发《依托能源工程推进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能源局关于将华能南通电厂燃气轮机发电项目等24个项目列入第一批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的复函》等文件,明确了就22个燃气轮机型号和2个运维服务项目开展示范,涵盖哈电集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国内主要燃气轮机研制单位的重型燃气轮机和系列中小微型燃气轮机,力争在2022年前完成技术装备攻关和项目建设,我国燃气轮机产业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的关键核心技术将逐步实现国产化。电厂将认真落实集团公司科创工作会议部署和燃机自主化运维专题研讨会精神,研读有关政策,按照集团公司对电厂气电扩建项目机组国产化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机组选型的调研,加强与哈电集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燃气轮机研制单位对接,细化国产化任务清单和机组选型计划,明确相关保障措施等。同时跟踪了解示范项目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示范项目,及时吸收成功经验,力争在扩建项目中燃机国产化技术应用、燃机运维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依托电厂“**”创新工作室,不断加强QC小组和创新攻关能力,立足解决生产实际难题,针对燃机部分价格高昂的进口备品备件,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开展国产化改造研发,对电厂长期存在缺陷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升级改造,不断提升现有机组备品备件国产化改造和自主运维能力,着力逐步解决“卡脖子”问题。鼓励各级技术管理人员不断总结提高,加强技术知识的储备,加快电厂科技创新人才、知识技能人才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8

发展风电产业是我省的科学选择

发展风电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本质上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近几年我省经济发展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工商经济从2003年开始,持续4年保持在20%以上增长,到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4103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8倍,三年翻了一番多;地区生产总值在2002年突破万亿元后,去年超过2万亿元大关,四年翻了一番。虽然我省经济总量很大,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层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东南沿海经济大省(市)都低,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摆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快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风电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对较低,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加快发展风力发电和风电设备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资源能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江苏来说尤其重要。

发展风电产业是调整我省能源结构的现实需要。江苏是能源消费大省、资源小省,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升的发展阶段,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我省一次能源中90%以上的燃油、80%以上的煤炭来自省外,去年消耗原煤1.8亿多吨,成品油1275万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给运输带来很大压力;而且我省能源结构单一,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发电用煤约占全省煤炭总消费量的60%,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省总排放量的50%。随着我省重化工业进程的加快,煤、电、油、气的供求矛盾愈显突出,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储量丰富、可再生的能源,风电运行成本低、建设周期短、资源消耗少。发展风电产业是能源供应和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选择。因此,丰富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完善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在我省未来能源系统中逐步建立以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有益补充的持久性能源体系,已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致共识。

发展风电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去年召开的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等四大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均达到千亿元级规模。省政府《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中把发展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等高效清洁发电装备,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突破口,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全面提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产品和零部件生产的制造水平。风电产业涉及气象、电力、机械、材料、电子等多个行业和多种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风电设备的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强。因此,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加快发展我省风电设备产业,提高风电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和配套能力,必将对提高我省整体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展风电产业正面临重大机遇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东“石油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全球性能源短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和环境污染压力的加大,进一步加速了各国对清洁、无污染的风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风电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全国风能潜力约为10亿千瓦,约相当于50座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是2004年我国全部电力装机容量的2.4倍。然而“十五”末,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占陆上风资源可开发量的0.5%。2006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61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87万千瓦,增长76.7%。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00万千瓦,到2020年将达到3000万千瓦,按照目前约每千瓦7000元计算,届时我国风电设备市场规模将高达2000多亿元。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起步较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直到1997年在国家“乘风计划”的支持下,才真正从研发走向市场,使得我国风电研发和制造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风电市场大规模启动的需要,特别是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国产化水平较低,在2005年新增的49.8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中,国内生产的风电机组仅占28%,进口产品72%,其中四家外资企业占据了我国70.3%的市场份额。因此,全国风电市场、风电设备产业存在着巨大潜力。

综观全局,国际国内的风电产业发展形势都为我省加快发展风电产业、推进风电设备产业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我省风电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大好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国内外成熟先进的风电应用技术为我省发展风电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风电产业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风机容量从十几千瓦发展到目前的兆瓦级,风电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风电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近几年,国外的风电巨头加快对我国进行技术和产业转移,这对我国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发展本土风电产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的风电技术和装备水平通过“九五”、“十五”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有了显著提高,基本掌握了600千瓦和750千瓦风电机组制造技术,自主研发的直驱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研制的1200千瓦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试运行,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00千瓦风电机组已于去年10月份正式出厂,整机国产化率达到85%,2000千瓦级风电机组也处于研制阶段。国内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齿轮箱、叶片、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能力。这为我们通过合资、技术转让、联合开发等形式加快先进风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我省大规模风电项目的启动创造了条件。

国家鼓励支持风电产业的政策措施为我省发展风电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为了突破风电技术研发水平低、设备制造能力弱的制约,国家从2003年开始推行风电特许权项目建设,选择具备开发条件的大型风电场,由政府承诺电网全额收购风电电量,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0%,招标选择风电设备和投资者。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开展了四批特许权项目,确定了300万千瓦的风电建设规模,为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有效地促进了国内风电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国产化。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将这些优惠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最近,《促进风电发展实施意见》已基本成型并将正式,《意见》将从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发展规划、风机国产化和培育自主品牌、风电价格和税收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扶持措施。我省也将在认真研究和积极争取国家对风电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在扶持资金、税收优惠、土地利用、贷款贴息、融资渠道等方面研究配套激励政策。

特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我省发展风电产业提供了物质条件。从电力市场看,我省地处的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电网设施最完善、电力需求最旺盛的地区之一,两省一市用电量约占全国的19.4%,为风电并网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风电成本看,我省电网建设网络覆盖面全,风电并网相对于新疆、湖南等风电场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从风力资源看,我省海岸线长达954公里,部分地区滩涂纵深度广,具有受南北气候以及海洋大陆性气候双重影响的气候特征,沿海地区风力资源储备丰富,是建设大型风电场的理想场所。从风电建设实践看,目前沿海各市发展风电产业积极性高涨,随着东台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的开工建设和一批项目的启动,我省风电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高增长期。

发展风电产业要全力快速推进

我省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两大目标、两个阶段”。两大目标:一是产业目标――打造完整产业链,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二是总体目标――打造中国风电制造强省。两个阶段:一是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着力夯实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基础,逐步消化和掌握1.5兆瓦和2兆瓦风电设备制造核心技术,实现产业相对齐全和基本配套,达到百亿级产业规模;二是再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风电设备产业链,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

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我省是我国风电设备零部件主要供应基地,要发挥风电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支持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编制我省中长期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风力资源的普查,确定经济合理的开发规模,实现有序开发。将风电发展纳入电力发展规划,为风电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研究风电对电网电能质量、可靠性和系统稳定的影响,确定风电在电网中的合理比重,做到风电与电网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在风电设备产业方面,要通过推进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链延伸来做强做大整个产业,加快主要部件的规模化生产。风电设备生产企业要突出自身优势和特长,将产业链中的环节做强做精做优。具备整机生产能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要发挥龙头作用,努力延伸产业链,通过整机技术的发展,带动全省零部件制造水平的提高和风电产业链的完善。在风电设备方面有制造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南京、南通、常州等市,要在培育风电产业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强企业的支撑形成江苏风电产业的支柱。

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产业品牌。培育和发展自主风电设备产业,实现风电设备产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比开发利用风电、增加电力资源更为紧迫,也更为艰巨。因此,我省发展风电制造产业,要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研发能力,形成更为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用紧密联合的创新机制,促进技术向企业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整体设计、整机组装关键技术研究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变桨距变速恒频机组和直驱机组,在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整机轻量化、主要部件制造等方面提高自主开发和制造能力,培育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风电产品品牌,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风电设备产业化之路。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9

一、控制硬件架构的设计

根据太原刚玉为蒙牛配送中心预设的系统要求,项目组大胆地采用了aS―i总线作为检测信号与控制信号的底层传输总线。

aS-i(actuator-Sensor-interface)是执行器―传感器―接口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用在控制器(主站)和传感器/执行器(从站)之间双向交换信息的总线网络,它属于现场总线(Fieldbus)下面底层的监控网络系统。一个aS―i总线系统通过它主站中的网关可以和与pLC、儒C或上层现场总线(profibus、interbus、Devicenet、Can、modbus、modbus+、CC-Link、ethernet)相连。aS―i主站可以作为上层现场总线的一个节点服务器,在它的下面又可以挂接一批aS―i从站。aS―i总线主要运用于具有开关量特征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系统,传感器可以是各种原理的位置接近开关以及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开关等。执行器可以是各种开关阀门,电/气转换器以及声、光报警器,也可以是继电器、接触器、按钮等低压开关电器。当然,aS―i总线也可以连接模拟量设备,必须注意的是在连接主站和从站的两芯电缆上除传输信号外,同时还提供工作电源。其网络拓扑结构灵活(线型、树型、总线型、星型等),数据传输速率在167Kbit/s,系统安装调试扩展简单,带有故障预警功能,维护、诊断简单迅速,停机时间短。

在设备选型上,我们选择了p+F(倍加福)。德国p+F公司(peppeRL+FUCHS)是全球最大的传感器专业公司,创建于1945年,于1958年向世界推出具有革命意义的第一代电感式传感器,成功应用于化工石油行业。德国p+F公司与上海自控电器厂在1993年底建立合资企业上海倍加福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p+F传感器。

每个aS-i总线长度为300米,从站数为31个,每个从站可连接4个输入和4个输出。在这个方案中,我们采用了双aS-i总线,把系统从电器上一分为二,保证了电器安装调试的方便,也为控制软件实现设备故障自诊断功能打好了硬件基础。其电控系统结构原理图如上图所示(与实际结构稍有差别)。

二、控制软件架构的设计

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的控制系统,经历电气控制、电气程序化控制、数字程序控制等几个时期。目前对于立体仓库的库前处理系统,一般采用输送机、传输小车、放货台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由输送机构成的库前处理系统而言,会随着用户的要求,其规模、排列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设计其机械结构时,就需要考虑输送机控制系统的复杂度与控制实现的难度。除此之外,在现场安装调试时因为其系统是为用户定制的新的系统,在检测信号的特征、控制信号的特征以及工作流程上都是特殊的。目前大多数厂商采取的控制系统,由程序代码勾画设备工作流程,其控制复杂度与系统规模息息相关,这种程序结构不但调试难度大,就其运行可靠度、稳定度而言,将随调试人员的技术能力与心理素质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为了满足蒙牛配送中心需求,达到系统预设计要求,项目组依托aS-i硬件基础设计了一种适合由输送机群构成的立体仓库库前处理系统的控制技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在设计、调试时的瓶颈问题,降低设计复杂度,提高调试效率,稳定运行可靠度,提高整体输送机群的工作性能。本技术通过对输送机系统进行树星数据结构处理后,产生的由设备检测信号、设备控制信号、输送机拓扑结构数据、物料运行路径数据所构成的数据群。由一个通用的数据引擎对数据群进行处理后,再由执行控制单元控制调度单个输送机个体的控制结构。实现了输送机控制与数据引擎、执行控制单元无关性的控制技术。

建立输送机的逻辑模型,使输送机可以在逻辑上进行控制,即逻辑模型的输送机同实际物理类型的输送机有相同的功能。在检测信号的处理上,逻辑模型以一种完美型输送机结构设计,即到货检测、有货检测、换速检测、等待检测等功能都具备的输送机模型。在控制信号的处理上,同样采用一种完美型输送机结构设计。完成之后,把物理输送机输入信号与控制输出信号同逻辑输送机相应功能的数据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输送机控制实体。同时,用相同的办法,构建升降机的控制实体。

首先,对输送机结构进行分层处理,本控制技术可以对多达200层的输送机结构进行控制。其次对输送机物理拓扑结构进行分类,目前输送机的组合结构一般有直线型、直角型、丁子型、十字型,后三种类型的结构在进行传输时还需要升降机配合工作。由此就产生了由四种控制工艺所组成的数据引擎。在控制引擎中通过对设定路径分析,拓扑结构分析得出货物在输送机上传输路径的组合结构,调用相应的控制工艺进行处理。

其次,建立输送机、升降机的拓扑结构描述数据,以及输送机与升降机的耦合机构描述数据。

最后,设定输送机可能出现的运行路径数据。

至此,我们就可以控制货物沿输送机的逻辑路径在物理输送机上进行搬运处理。在输送机系统的设计时,就不需要考虑输送机可能出现的控制复杂度。在调试时,只要把物理输送机输入信号与控制输出信号同逻辑输送机相应功能的数据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输送机控制实体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输送机群的拓扑结构数据与物科搬运路径数据,就可以完成对输送机的调试工作。

在输送机群的数据模型确立后,为了使系统协调工作,需要有路由功能模块、路径解析模块、工艺生成模块以及设备监控模块、设备调度模块、过程控制模块等组成的一个公用的数据处理引擎,完成输送机群的协调工作,其各个模块的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控制技术是一种数字路径优化技术,通过托盘条码将管理系统的物料搬运同设备数字化调度绑定到一起,由设备监控模块,监视物料运行状态,成功地实现了设备故障自诊断与故障现场保护,为库前处理系统的稳定可靠地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场应用的状况

首先,aS―i总线用简单经济的方式将二进制的执行器和传感器连接起来。因为所有的信号处理的采集点同处理单元的距离很近,电器安装调试工作异常方便;安全、故障隐患降至最低。

机电一体化自我总结篇10

【关键词】煤炭机械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识码:a

一、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开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也在以加速度发展和壮大,采煤机完成r从液压牵引到电牵引的过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业内人士又转向对支架电液微机技术应用、故障诊断、采运支机械微机监控的研制和开发上,并因此发明了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自从进入2l世纪,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又有了新的、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在大型同定设备的后备保护、煤矿安全生产监控方面,成绩骄人。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况

当前矿山开采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是液压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极大的提高煤矿机械的操作舒适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维护方便性、安装拆除速度、使用寿命、作业效率、作业精度等性能。从当前来看,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核心的控制装置和电子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煤矿机械中。尤其是电子控制技术,应用更为普遍,如煤矿机械的故障报警。故障自诊、在线监控,提升机的pLC系统,pLC操作系统、采煤机的变频控制系统等等诸多领域,,伴随着对煤矿机械性能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煤矿机械中,电子控制装置的应用会更加普遍,维护会更专业.结构也会更复杂。

三、机电数控化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3.1电牵引采煤机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和液压牵引对比,它具有以下特性:(1).其具备较好的牵引特性,能在采煤机向前工作时提供牵引力,让它克服阻力进行移动,也能够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2).能用于大倾角煤层。此外牵引电动机轴端还安有制动器,从而不必借助别的防滑设备;(3).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不同于液压牵引,其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别的元件都没有磨损,故其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4).反应灵敏,动态性好,电控系统能实时调整各种系数,结构简单、效率高。(5).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规格小、份量轻,传动效率能达99%,比液压采煤机的传动效率高出将近30个百分点。

3.2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一的是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煤炭部组织了大规模地对国外煤矿监控技术的考察和引进工作,不仅推动了国内监控技术的发展。而且还从法国、波兰、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先后引进了一批安全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enturion2200),经过消化、吸收同时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发出KJ2,KJ4等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并通过了鉴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自行研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有:测控分站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可与网络连接;系统软件采用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且,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12字方针和煤矿安全章程等有关条款的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此后,更多的监测监控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不但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促进了各厂家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的提高。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我国研制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起步较晚。虽有诸多型号的电液控制系统液压支架研发成功,但我国自主生产的电液控制系统的液压支架却还未在煤矿中广泛的推广使用,在高产高效工作方面依然是从国外引进电液控制系统液压支架。以我国目前研制的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来看,仍处于成组程序和单架控制的起步阶段。液压支架研制的趋势是向电液控制的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相结合,达到定压双向邻架或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而且,电液控制设备还可查测支架的工作状态。美国、德国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研发走在世界前列,它们的液压支架技术配备有故障预警功能,能实现液压支架与采煤机、刮板机的远程控制。

3.3矿井运输提升设备带式输送机

矿井运输提升设备带式输送机不仅能满足长距离的连续输送、而且其具有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主要的运输装置。所以,成为当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

(一)带式输送机我国已自行生产制造了多个品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八五”时期,由于“日产万吨综采设备”项目的实施,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水准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煤矿井下用大功率、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的主要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成套设备、高产高效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等;均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并对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及主要部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产品开发,成功的研制出多种软起动和制动装置还。有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驱动系统采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行星齿轮减速器。

矿井提升机矿井提升机实现全数字化的提升,特别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驱动和滚筒合为一个整体,简化了机械结构,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全数字提升机不仅能够进行可重复性故障寻址、诊断和自诊断,而且还可以进行简单而迅速地通信。采用选择总线的方式,大大简化了电气的安装。其硬件配置简单,相互兼容,零备件少,能够轻松地实现软启动、软件控制和改变瞬间加速度。

4结束语

在矿山机电中,大量投入机电一体化设备,将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经济价值,同时大量使用各种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必然会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其性能和技术,提升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国力。为煤矿生产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97-98.

[2]苑慧琴.探析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