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家庭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47:46

半期家庭总结篇1

关键词:农民家庭;半工半农;代际分工;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15-03

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税费负担较重,农户家庭极度拮据的经济状况迫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同时,由于城市一线生产需要身强力壮、头脑灵活的中青年劳动力,并且没有住房、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因而,农户家庭只能选择“中青年外出务工,老年人留村务农”家计模式。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这种“半工半农”家计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代际分工结构。在现阶段,这种结构通常被认为是农户家庭无奈的选择,而要解决这种无奈,就应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特别是要废除户籍制度,让农民工能够自由进城,享受城市社会福利[1]。然而,这种批判过于片面,既没有考虑到城市是否有能力长期容纳几亿进城的农民工,也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收入是否能支撑起整个家庭在城市的长期生存;同时,一种社会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因而,“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也必然对农户个体家庭和我国总体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最近几年,以贺雪峰教授为代表的华中乡土派学者注意到农户家庭“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的多种意义,并且发现了这一结构对农户家庭和我国社会的积极作用。华中乡土派学者认为,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农民个体家庭,至少在现阶段,这是相对理性的、经济的、智慧的选择[2]。对于国家而言,这种“半工半农”结构不仅生产粮食,维护了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稳定,而且生产出廉价劳动力,降低了我国制造业的成本,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同时兼顾打工和务农两份收益,生活状况明显改善[3]。贺雪峰教授指出:“在未来三十年,我国农村和农业大致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保证粮食生产,让中国人能吃饱,最好还能吃好,从而保证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稳定;第二,继续再生产廉价且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降低‘中国制造’的成本,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为进城失败的农民工提供返乡退路,避免出现大规模城市贫民窟,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4]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笔者深入研究这一结构的社会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及个案情况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以家庭作为基本访问单位,采取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选定的个案村庄为山西省北部的Z村。2016年8-9月份,笔者在Z村居住调研长达三十余天,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8月5日至8月10日,笔者对村支书、村主任、民兵连长、村委会会计等共计7名村干部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在村委会查阅了相关资料;8月11日至8月25日,笔者以户为单位,对留村的每一户进行了访问,并对部分外出务工者进行了电话访谈,依据访谈资料,笔者将全村人口划分为71个家庭,并统计了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8月26日至9月10日,依据前两个阶段的统计成果,笔者随机抽取了20名外出务工超过十年的中青年男性农民工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中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其家庭进城人员的收支状况、其当前和年老之后的返乡意愿等方面,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份。

(二)Z村的概况及其典型性

Z村位于晋北地区H县西北部16公里处,地处山区,海拔1400米,紧邻陈韩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属于省级扶贫项目示范村。Z村收入完全依靠农牧业及其副业,没有任何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收入。全村总耕地2050亩,农作物以玉米、黍类、谷类为主,辅之以农户自家养殖牛、羊、猪、鸡等牲畜,201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约为223万,净利润约为165万,留村农户户均农业收入超过三万元。

Z村共有132户(363人)登记在册,然而,常住居民仅有54户(100余人),全村有超过2/3的人员外出。通过走访观察,笔者发现Z村农户家庭普遍具有“分户不分家”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如果一对老年夫妇有两个或多个成年子女,若父母健在,其为一个家庭,若父母不在了,子女们则各自为家。若以此为统计标准,全村登记在册的132户可分为71个家庭,其中,4个家庭只有老人(包括o子女和子女全部在城市安家立业再无返乡可能),49个家庭既有老人又有青壮年劳动力,18个家庭只有年轻人(老人均已去世)。在49个既有老人又有年轻人的家庭中,有44个家庭是老年人留村务农,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有3个家庭的年轻人在乡务农,但仍有其他兼业;另外两个家庭的老人随务工的子女进城,土地流转给他人。18个只有年轻人的家庭全部在外务工,但他们父母健在时均在乡务农。这就意味着,在Z村的绝大多数家庭中,普遍存在“半工半农”经济模式。因而,对于本研究,Z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二、“半工半农”结构的社会功能

农村家庭“半工半农”模式是根源于城乡二元分治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并且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代际分工结构。一种社会结构必然有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功能。综合华中乡土派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一结构的社会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农民的生产机制、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机制、城乡社会的维稳机制、农村家庭经济的增收机制。

(一)农民的生产机制

在访问中,笔者发现村民们普遍认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其年老之后必然返乡务农。若Z村大部分农民工在其年老之后能够转化为全职农民,Z村的农业生产便能够得到保障。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农民工年老返乡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农民工无法彻底融入城市。首先,农民工是失业频率较高的社会群体。在笔者所调查的这20名中青年农民工中,在2006到2015年这十年之内,有16人(80%)有9次以上失业经历,有4人(20%)有6-8次失业经历。其次,农民工年老之后在城市没有任何收入。在这20人中,没有一人在城市有养老、住房、失业、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积蓄。在这20人中,有5人(25%)在城市收不抵支,14人(70%)收支相抵。

第二,农业收益对农户家庭必不可少。在1994到2014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Z村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农业收入有了极大的提高。2015年,Z村农业净利润约为165万,留村的54户农业净利润普遍在赏蛟以上,户均则超过三万元,这部分收益可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对农户家庭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在留村的老年农户中,年均支出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六千元,其余普遍在五千元以内,这就意味着Z村大多数老年农户都有一定的积蓄。正因如此,Z村农民工家庭普遍不愿意放弃农村的耕地。

第三,老年人进城必然加重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毋庸置疑,城市的物质生活更远优于农村,但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基础是与之匹配的经济条件。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Z村95%的中青年农民工毫无积蓄,若再加上两位只有支出没有收入的老人,生活水平必然急剧下降,甚至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据深度访谈资料显示,村民们普遍反映老年人进城之后没有任何收入,即使政府免费赠予他们住房,他们也无法承担每年数千元的物业管理、取暖等基本费用;若留村务农,不仅不必担心衣食住行,还有一定的积蓄。

从全国范围来讲,随着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小,但其地位和作用却丝毫没有动摇,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农户家庭“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出农民,从而保证了农副产品的产量,进而保证了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稳定,可以说,这一结构适应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需求。

(二)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机制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到制造业大国的转变,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且素质相对较高;第二,我国土地资源相对廉价;第三,我国行政效率较高[5]。后两者是我国政治体制所致,在此不展开讨论。就劳动力成本方面而言,正是“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实现了廉价劳动力的再生产,使得我国制造业成本相对较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据访谈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家庭“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具有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功能,其并不是体现在直观的劳动报酬方面,而是体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就最直观的劳动报酬而言,由于Z村绝大多数中青年男性农民工从事劳动强度较高的一线工种,其年收入较高时可超过五万元,较低时也有三万元左右;中青年女性农民工则普遍在洗车、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行业务工,年收入通常在两万元左右;可以看出,其家庭务工收入并不低于城市普通职工。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数据了解到,用人单位为城镇职工所缴纳的社会保障金的总额通常可占员工工资的30%,然而,城市社会并不承担农民工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工的劳动力成本。正是因为农村的土地和宅基地承担着农民工家庭养老和住房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老年人留村务农又使其家庭有农业生产的收益,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已达到饱和程度,中青年农民工愿意接受极不稳定且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工作――甚至可以接受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换言之,如果农民工家庭没有“半农”,举家迁入城市,并且年老不再返乡,就必须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同时,城市必须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这必然导致其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就当前阶段而言,我国土地资源已不再廉价。在未来几十年之内,我国能否进一步发展,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第二,人均国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增长。既要完成产业升级,又要实现经济增长,关键在于通过继续生产相对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来保持制造业低成本的优势,从而保持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完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国民总体受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同时,农户家庭“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降低了劳动力的成本。可以说,“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适应了我国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城乡社会的维稳机制

笔者在访问中发现,Z村没有荒芜的土地,也没有上访、偷盗、逃荒等恶性事件,村民精神面貌普遍很好,这就意味着Z村社会较为稳定。究其原因,是因为Z村没有规模较大的特困群体,农户家庭普遍存在的“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大致起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农业收益为农民家庭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笔者在前文提到,2015年Z村留村农户农业净利润普遍超过两万元,户均则超过三万元,但户均年支出不超过六千元。这就意味着即使中青年农民工在长达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内失业,其家庭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负担。由于农民工是失业频率较高的社会群体,因而Z村经常有回村休养生息的中青年农民工。若从城市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可以返乡,我国城市才没有出现大规模贫民窟,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城市社会的稳定。

第二,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五年来,Z村中青年夫妇务工年收入通常为六万元;若再加上老年人务农的收入,Z村大部分有两位老人、两位中青年夫妇的农户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九万元,基本达到H县普通城镇职工家庭。笔者在访谈中发现,普通农户家庭并不奢望极其富裕的物质生活,只要能够通过辛勤劳动使其家庭生活质量达到城市普通职工家庭的水平,他们就会很满意。

从全国范围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大约有6亿在乡农民,同时有2.7亿农民工,一旦农户家庭收入过低,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正是“半工半农”模式的普遍存在,不仅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并且避免了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出现,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城乡社会的稳定。可以说,这一结构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四)农户家庭经济的增收机制

Z村农户家庭普遍存在的“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增加r民家庭的收入,这也是其实现农民再生产、廉价劳动力再生产、稳定社会等功能的基础。正是因为兼得务工和务农两部分收益,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民逐渐乐于接受这一结构的安排,从而稳定了农村社会,进而能够顺利实现农民和相对廉价劳动力的再生产。作为农村家庭经济的增收机制,其主要表现为增加家庭收入和降低生活成本两个方面。

就提高农民家庭收入而言,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老人留村务农,这就使得农户家庭同时拥有两部分收入,相比全家务农或全家进城,农户家庭收入有了实质性提高。相对于务工和经商,尽管务农的收益较低,但却是农户家庭最根本的收入;农民工在城市工地或工厂普遍从事劳动强度较高的一线工种,其报酬并不低于城市普通职工,这也是农户家庭最主要的收入;对于农户家庭而言,这两部分收入缺一不可。笔者在前文中提到,Z村留村老年农户农业净利润户均超过三万元,中青年农民工夫妇年均收入通常为六万元左右,农户家庭的年总收入基本达到H县普通城镇职工家庭。

与全家进城相比,“半工半农”结构导致家庭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笔者在前文中提到,Z村老年农户中支出最多的平均每年只有六千元左右,其余普遍在五千元以内,这无疑远低于城市普通家庭的消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农村消费品匮乏,人情往来方面的花费也远低于城市,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农户有自家的庭院,没有租房的费用,更没有物业管理费,冬日取暖费也远低于城市,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家庭的支出。第三,除用以出售的农作物之外,农户家庭普遍在自家的庭院或耕地里种植一些蔬菜供自家食用,其养殖的猪、羊、鸡、鸭等家畜家禽也有一部分供自家食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家庭的支出。

作为农户家庭的增收机制,“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不仅使得Z村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达到了城镇普通职工家庭的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家庭的生活成本,可以说,这一结构适应了Z村农户家庭的内在需求,这是其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也是其实现其他社会功能的基础。

三、结论

Z村是晋北地区最典型的山区农村,也是我国中西部大多数山区农村的缩影,通过研究Z村辅以查阅文献,可以分析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社会现象。从全国范围进行分析,“半工半农”式代际分工结构能在我国长期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就其社会功能而言,作为农民的生产机制,其保障了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稳定;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机制,其适应了我国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城乡社会的维稳机制,其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结构性基础;作为农户家庭的增收机制,其满足了农户家庭的内在需求。就此意义而言,这一结构适应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就现阶段而言,受我国特殊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社会若要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必须长期坚持这一结构,并且充分发挥这一结构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J].读书,2006(2).

[2]贺雪峰.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分工分析[n].学习时报,2015-07-20.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半期家庭总结篇2

一、城市居民收入变动特点及成因

从收入的四项构成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看,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收入变动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出“两升两降”的格局,居民收入增长点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两升”即:财产性及经营净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两降”即: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点向多元化转变的原因,在于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及经营净收入增势迅猛,而工薪收入增速相对趋缓。

1、工薪收入显著增长,增速趋缓。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为5006元,同比增长13.4%,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0%,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6.3%。表明工薪收入仍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工薪收入增幅下降了5.2个百分点,工薪收入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今年春节期间,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兑现了部分停发数月的地方福利性津补贴,对推动城市居民工薪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通过对一些企业的调查表明,上半年,**部分企业职工的工资增加不多或根本就没有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居民工薪收入的增速。

2、经营净收入增速加快,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加大。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30.7%,比去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增加31.1个百分点。

3、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投资渠道多元化,城市居民家庭来自股息与红利、房租、投资房产增值等财产性收入逐年增多。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市区房价大涨,前些年投资房产的家庭获利丰厚,推动了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210.6%,成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4、转移性收入减少,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大幅下降。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992元,同比增长9.4%,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6.7个百分点,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下降62.3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均分摊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上年调查的200户中,离退休和离退休再就业人员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18.6%,而今年所占比重为17.1%;二是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大幅减少。

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今年上半年,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城市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

1、高低收入户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1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比平均增幅高3.5个百分点;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6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7%,比平均增幅高出17.9个百分点。从收入绝对值差距看:最高、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已从上年同期的20160元扩大到今年上半年的26251元。

从可支配收入构成看,导致高低收入户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薪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差距拉大所致。工薪收入方面:上半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增加7654元,增长56.1%,比低收入家庭增幅高54.5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人均仅增加23元,工薪收入差距由12216元扩大至19847元。财产性收入方面:上半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增加3801元,增长259.6%,低收入家庭人均仅增加21元,财产性收入差距由1464元扩大至5244元。可见,财富扩张效应对居民收入间的差距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2、城市间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从今年1-5月可支配收入排序看,收入最高的是苏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7%,达到10578元,月人均2116元;收入最低的是宿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5%,仅为4557元,月人均91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第11位,在苏北5市中居第3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1977元,而去年同期低1146元,差距拉大了831元;比苏中平均水平低2049元,而去年同期低1022元,差距拉大了1027元;与苏北收入水平最高的徐州市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了995元,而去年同期低387元,差距拉大了608元。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城市居民收入已持续增长10个年头,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居民收入增速缓慢等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1、居民收入增速相对缓慢。与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近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而同期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5.6%和28.4%,居民收入增速相对缓慢。

2、收入水平和增幅在全省位次依然偏后。尽管**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已达到10.8%,但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的位次依然偏后。从收入水平看:1-5月**居全省第11位,在苏北5市中居第3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低1977元,比全省收入水平最高的苏州市低4227元,比苏北收入水平最高的徐州市低了995元。从收入增幅看:1-5月**居全省第13位,低于全省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比全省增幅最高的扬州市低10.6个百分点。

3、低收入居民家庭入不敷出,生活拮据。据调查,占调查户总数5%的更低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今年上半年人均总收入只有2239元,仅为平均水平的四份之一,不到占调查户总数5%更高收入户的一成,恩格尔系数达到了51.3%,大大高于41.9%的平均水平。这部分低收入户居民家庭收支倒挂271元,生活拮据,消费模式还仅限“生存型”消费。

4、物价上涨抵消了大部分增加的收入。上半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65元,同比增长10.8%,但若扣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的因素,则实际增幅只有4.1%,实际收入仅为7298元,即物价上涨抵消了居民收入中的467元,占居民增加收入部分(757元)的62%。

5、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恩格尔系数回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值,国际上通常用它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为富裕,低于30%则达到最富裕水平。**年**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年为38.5%。今年上半年,受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影响,象征居民家庭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了41.9%,比“四城同创”考核指标(38%以下)高出了3.9个百分点。

四、尽快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确保**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企业增资政策,并监督企业严格执行"新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前,特别要注意面向企业出台增资指导性意见,要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的长效机制,以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还要督促企业自觉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政策,对多年不增加职工工资的企业进行督查。

2、适当预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利性津贴。目前**市尚未实行“阳光津贴”,较大程度影响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在“阳光津贴”实行之前预发一部分福利性津贴,待实行“阳光津贴”时再扣除。在这次赴连云港调研时了解到:目前连云港已出台机关工作人员临时性增资政策(具体标准为每月:厅级2000元,处级1500元,科级1200元,科以下1000元)。同时建议在制定“阳光津贴”标准时,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务员收入水平对**在苏中苏北地区收入水平位次的影响,执行的标准应高于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市。

3、进一步促进就业,提升就业率。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就有收入,就能走出贫困。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在扩大就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失业者依靠政府开辟的就业工程而重新走上就业岗位,家庭生活改善较大。**年,**每一城市就业人员的负担系数为1.99人,比**年减少了0.04人。希望这项民心工程在**年继续发扬光大,惠及更多需要关照的困难群体。

4、给低收入群体发放物价补贴。目前,以食品为首引发的物价上涨因素使得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有所减少,支出增多,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重,建议根据Cpi的增幅给“低保户”以及因下岗失业、重大疾病等因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家庭发放动态物价上涨补贴,以此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

半期家庭总结篇3

一、西安市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总体情况。

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月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低于本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西安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暂行办法》,确定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城镇低保标准的150%,居民人均月收入低于540元就是低收入家庭。低收入群体的构成,主要有:在职工资低收入者,低保户,下岗职工,退休企业人员,失业人员及无生活能力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等,他们是生活在城市的低收入群体。截止2010年6月,西安市纳入城市低保户6.8万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4.17万人。近年来,西安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但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城镇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在不断增加,低收入人群规模有所扩大,低收入人群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由2009年的15.6%上升至20.1%。

从保障水平看,近年来西安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城市低保标准年均增长速度10%,略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9.7%(2010年西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244元)。从保障程度看,西安市城市低保支出呈逐年增加趋势,1998年实际发放0.0072亿元,2003年为1.25亿元,2010年达到4.28亿元。城市低保标准,1998年最低和最高标准分别为75元、105元,2010年最低和最高标准分别为330元、360元。

二、物价上涨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受国际国内价格形势影响,上半年,西安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呈持续上涨态势,同比上涨5.2%,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其中,去年翘尾因素影响达3个百分点,占57.7%;新涨价因素影响为2.2个百分点,占42.3%。Cpi1月份上涨5%,2月份回落到4.1%,3月份回升至5.4%,二季度一路上升,6月份上升至37个月最高值6.8%。从价格监测显示:上半年西安市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6%;猪肉价格上涨68%;蔬菜价格上涨30.3%;食用油价格上涨12.5%;成品油价格上涨17.5%。从上述数据看出食品价格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力。也就是说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加重,给家庭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副食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

从西安市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人均月核定的主要副食品费用支出可以看出,每人每月需消费面粉和大米10公斤、5公斤,鲜菜和食用油1.5公斤、0.5公斤,猪肉和鸡蛋0.5公斤、0.5公斤。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比,面粉支出由32.6元增加到35.4元,增幅8.6%;大米由22元增加到24元,增幅6.8%;鲜菜由56元增加到64.8元,增幅15.7%;食用油由5.7元增加到6.8元,增幅17.6%;猪肉由8元增加到16.5元,增幅106.3%;鸡蛋由3.7元增加到4.8元,增幅29.7%。以上六项累计每人每月支出与去年同期比增加15.8元,增幅为30.8%,其中猪肉、鸡蛋、鲜菜增幅较大(详见表1)。

(二)生活成本增加使低收入家庭开支加大。

最低收入家庭消费支出一般主要用于满足缺乏弹性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市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与去年同期比,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中,有六类价格出现上涨,其中居住类增加4.4个百分点;衣着类增加3.7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增加2.2个百分点;烟酒增加1.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增加0.7个百分点。从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比液化气上涨15.07%;蜂窝煤上涨10%。西安市核定低收入家庭液化气和蜂窝煤消费支出占34%,也就是说去年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最低需要花费燃料费15.3元,今年17.3元,多支出2元;衣着类价格在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占9.7%,去年低收入家庭每月购买服装费用为78元,今年80.8元,增加2.8元;居住类价格与去年同比上涨4.4%,低收入家庭每月支出由83元增加到86.7元,增加3.7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价格不断上涨,使得低收入家庭开支不断增多,支出压力进一步增大。从消费支出看,居住、衣着和医疗支出增加比较明显(详见表2)。

 

 

 

(三)物价上涨导致低收入群体购买力下降。

据了解,西安市2010年上半年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783元,2011年上半年是4188.37元,消费性支出半年同比减少595元。2011年上半年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98元,实际上半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188元,透支性消费达到790元,收不抵支。在低收入户的饮食结构中,今年以来,肉类、禽、蛋、水果、鲜奶等的支出和购买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西安市上半年人均购买猪肉支出是151.08元,低收入户为110.29元,低于平均水平27%;禽类人平均支出为41.95元,低收入户为36.5元,低于平均水平13%;蛋类平均支出为60.48元,低收入户为38.1元,低于平均水平37%;鲜果平均水平为101.92元,低收入户水平88.67元,低于平均水平13%;鲜乳品平均水平为68.6元,低收入户水平45.96元,低于平均水平33%。(详见表3)。

 

 

目前,西安市大部分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正向富裕型,享受型方向发展,而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为生存型,从上述数据可看出低收入家庭除基本生活必需品外,基本上无力改善生活质量。面对居高不下的物价,家庭主妇们只好精打细算一日三餐的需要:一是调整饮食方式,尽量减少成品、半成品食品购买,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二是尽量购买便宜的食品,以豆制品来代替肉类,尽量购买本地应季的便宜蔬菜和水果。三是主要食品出现支出金额增加购买量下降,饮食水平降低,其中猪肉、鸡蛋、食用油的消费量明显偏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解决困难群体生活,近来来,西安市加大了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力度,每年春节增发一个月的保障金,多发一个月的低保补贴。同时发放冬季取暖补贴(发放标准每户380元)。但是为切实解决西安市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基本生活费用价格上涨而降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推进“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要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对粮食最低收购价的监督检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保证粮食产量和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继续落实“绿色通道”政策,减免蔬菜运输车辆过桥费用,建立蔬菜直销机制,提倡产销对接,进超市、进社区,降低管理和流通环节的相关费用,促使蔬菜成本降低,价格下降。

(二)充分利用价调基金加大对低收入群体补贴和调控市场的作用。落实陕西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关于启动我省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对城市低保户发放物价联动补贴。在正常时期,政府可用价格调节基金有计划地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在价格异常波动时期,政府用价格调节基金调控市场,重点扶持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建设和质量体系建设,提高设施蔬菜的建棚补助标准;支持冷库建设;增加蔬菜储备规模;调剂季节供需;扶持公益性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社区评价菜店等建设。

半期家庭总结篇4

“半工半耕”是一种家庭劳动分工模式,农民家庭既依赖土地获得农业收入,又依赖工商业获得非农收入。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均约占43%,其他收入类型为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同区域两种收入来源的比例不同:在发达地区,纯农业和兼业户均非常少,非农户比例相当大;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经商收入近年虽在迅速增长,但农业收入依然占据重要位置。从总体来说,中国农村家庭主流的劳动分工模式是“半工半耕”,其中包括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以夫妻性别分工的半工半耕,以及这两种分工的组合。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交通和通讯便利及农业轻简便技术的推广,家庭劳动分工的主要模式越来越依靠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表现为中老年农民在家里种植“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承包地,并辅之以家庭副业和村内零工获得禽蛋奶等副产品和部分现金收入,青壮年农民夫妻则进城务工经商,获得工资性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不仅提供给农村男性劳动力而且提供给女性劳动力。交通和通讯便利则有利于农民更远距离在全国寻找工作机会并保持与家乡的联系。农业轻简便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使得中老年农民仍然能胜任农业生产。

“半工半耕”这一家庭劳动分工模式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重视。目前搜集数据最充分的农经学科对农户收入结构的研究,起点是按照农户是否兼业及兼业类型划分农户类型,以探讨农民收入结构变迁和农民收入增长途径,尚未有进一步的学理提升。国内研究农民工的学者普遍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农工融入城市的约束作用,假定农民工作为从传统农民中分化的新结构因子在宏观社会结构变迁的功能,而少有从微观意义上分析农民工家庭普遍依赖既务农又务工经商获得两份收入的实践在解释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意义。

黄宗智先生对“半工半耕”的解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他仅注重“半工半耕”的农业经营意涵。“半工半耕”是国家特定政策下形成的过密型农业种植制度,其生成的逻辑是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因收入不足而迫使人们外出打工,而外出打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人们依赖家里的小规模口粮地作为保险。黄先生悲观地认为这使得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卷在一起。最近几年华中学者尤其是贺雪峰注意到普遍的“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多种意义,从微观的农民收入构成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经济基础,中观的农民工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到宏观上对中国模式、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探讨均提出一系列新命题。本文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半工半耕”的社会学意涵进行挖掘。

“半工半耕”是一项总体性制度,而不仅是农业经营制度。通过研究这一社会制度的原因与功能,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机制和逻辑。

“半工半耕”从经济学上看是一种家庭劳动力按照不同禀赋分工求得家庭收入最大化的模式。按照农经学者的论述,“半工半耕”即兼业指的是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兼营农业和非农业获得收入的类型。从分工角度看,则可以看作家庭成员个体化的专业化经济与家庭整体层面的专业多样化经济的统一,因此农户兼业是农户的一种兼顾稳定农业收入和较高的务工经商收入的理性选择。在目前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中,务农收入与务工收入不可或缺,缺乏其中一项农户均要陷入贫困状态。务农收入提供基本的日常食物、养老和人情所需,而务工收入则可以用来积攒办大事,例如盖房、为子女结婚和支持子女读书等。

农经的优势在于描述农户家庭经济的结构,不足则在于不能理解中国式“半工半耕”或兼业的特殊性质。农户“半工半耕”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那么形成中国农民家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这一家计模式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中国农民家庭特有的“家本位”的结构,二是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与小农村社体系。

理解中国农民经济社会的一个基础是理解中国农民家庭,半工半耕制度的社会学基础是中国农民家庭依然保持直系家庭内部进行劳动分工的结构。“半工半耕”不仅是经济意义,而且具有相互分工合作、共同追求完成家庭目标的社会学意义。虽然诸多研究表明中国家庭从形式上核心化了,但由于中国家庭共同价值目标的存在,因此从实质上经济并没有互相独立,这不同于纯粹意义的核心家庭,表现在普遍存在的“不分家的分家”、家庭代际关系中“恩往下流”和“子代对父代的代际剥削”的资源分配机制。传统研究认为中国农民家庭有一个弹性结构,最基本的单位是夫妻加上未成年的孩子,扩大的家庭则包括老年父母和兄弟们的家庭。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控制下,中国农民家庭普遍的结构是一个核心家庭加上一对年老的父母,他们在传宗接代和“过日子”的目标下共同追求家庭经济。

另一个支撑“半工半耕”家计模式的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集体土地所有制、农户均分承包耕种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农户稳定的土地来源,用温铁军的概念来表述是现有制度生成一种“村社理性”排他性地赋予集体成员土地权利,这是不允许农民失去土地的土地制度。均分土地的承包制提供了国家无法满足的社会保障功能,是农民大规模外出务工的保险(安全网)。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达,农民已经从离土不离乡式的“半工半耕”过渡到纯粹非农化就业模式,中西部大多数地区农民则依然并将长期处于“半工半耕”阶段。相对于许多采取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家庭从市场上获得土地是不稳定的,即可能由于贫困、高利贷等失去土地,因此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很有可能中断,中国则由于有一个集体土地制度可以保障农民家庭稳定获得土地使得“半工半耕”持续稳定下去,直到农民顺利进入城市而放弃承包地。

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对社会整体扮演着一定的功能角色。半工半耕制度的功能在于再生产出家庭劳动力的同时,能够再生产出村落社会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规模人财物向城市流动,以“半工半耕”为基础,村社内部依靠土地流转产生的一定数量的中坚农民(“中农”)群体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结构的主体力量。

学术界尤其是研究农民工制度的学者不能理解“半工半耕”的必要性和宏观经济结构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外在约束,从应然层次批评农民工制度即批评“半工半耕”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例如认为城乡二元制度限制了农民工顺利融入进城。最近的一些研究则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认为不可自由流转买卖的土地制度是造成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即说农民不能摆脱“半工半耕”兼业方式主要归功于制度原因。笔者认为学术界需要从“应然”回到“实然”,探讨“半工半耕”制度的功能。

家庭再生产以一定的物质资源为基础。劳动力再生产是家庭经济的基本功能。因此贺雪峰将“半工半耕”直接定义为一种“劳动力再生产方式”,区别于农经上单纯把“半工半耕”作为一种兼业性质的收入结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任何单纯依靠土地收入的家庭难以支付过体面而有尊严生活的成本,因此需要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获得非农收入。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在世界体系中处于半边缘的位置和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外出务工经商收入也难以独立支撑家庭经济,而正好中老年劳动力在城市无法找到工作机会,他们返乡正好可以耕种土地获得农业收入。这样就形成了青壮年子女在外务工,中老年父母在家务农并抚养孩子(形成“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群体)制度模式,把农民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留在农村。

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大多数农民并没有把城市当作归属,因此他们中老年之后就准备返乡,人生任务完成、在城市感到疲倦之后,中老年农民反复数次最终决定彻底返乡,这时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就可以继续外出务工经商。村落既然是最终归属之地,那么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就并非放弃村庄中的血缘、地缘等人情关联。农民认为最后要“叶落归根”,承包地要保留以便防止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李培林的一个研究指出农民工在主观阶层定位上并没有认为他们处于底层而是处于上升的中层,农民之所以定位自己处于中层是由于他们采取的是“历史比较逻辑”。他们的社会地位获得是在村庄社会中完成的,通过为子女盖房、娶妻和人情交往来获得。李强同样揭示出农民存在一个“生命周期”,表明农民工年轻时外出务工挣钱,年龄大了回乡务农,他们对家乡存在一种心理预期。

与近达国家农村农民终结相异的是,中国农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快速转型期农村并没有绝对衰败和走向终结,学术界虽然有许多论文和报告感叹“农民终结”和“村落终结”,但是事实上仅仅发生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绝大多数农业型村庄依然保存着农民和村落,农民工每年春节回家看望父母和亲戚,中老年农民依然耕种承包地并维持村落内部紧密的人际关系。最近的一个观察显示村落社会中除了经营承包地而留下的中老年留守群体外,还由于脱离土地农户增加、土地在村社内部自发流转和农村内部兼业机会的增加生成一个占10%~15%比例的“中坚农民”群体。他们主要利益关系在村庄,主要社会关系在村庄,在村庄中有完整的家庭生活。他们一般从“半工半耕”农户演化而来,他们流入邻居亲友的土地,并从村内农业技术服务、个体工商业、本地务工中获得一定的收入,获得不少于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他们在人财物大规模流入城市的农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是补充流失村治精英的重要来源,他们是村庄社会交往、人情礼仪举办的主要力量,他们在农业生产上扮演着中坚功能。中西部农业型村庄普遍形成了“中坚农民”加上“半工半耕”留下的“留守群体”构成的社会结构。贺雪峰等学者认为由于“中坚农民”发挥的功能,大规模人财物流出的村庄秩序保持稳定。

在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和在9亿农民中仍然有7亿需要分享农业GDp的条件下,半工半耕作为主流的村庄家庭劳动力分工模式依然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目前中国名义上的城市化率是50%以上,其中“人的城市化”率要低许多,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过上城市的生活,他们仅仅是在城市这一劳动场所获得经济资源维持村庄内部的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但是从一个长时段的视角看,按照当前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趋势,“半工半耕”将向两个方向分化,农民家庭劳动分工和农村社会结构将发生再一次蜕变。

一个变化方向是向纯粹“工”的方向演变,从半工半耕农户转为非农户。发达地区例如苏南地区的许多农村已经很少有兼业户,村办集体农场从80年代后期已经重新在农业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在其中充当现代农业工人。随着城市吸纳就业能力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获得的务工收入越来越大于农业收入,在某一个时刻农民家庭就可以放弃农业收入,把土地流转出去或交回集体再分配,那么农民就从传统的兼业户Ⅰ、兼业户Ⅱ转变为非农户,彻底进入城市。

另一个变化方向是向纯粹“耕”的方向演变,从“半工半耕”转换为“中坚农民”,通过流转一定规模的土地,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中央从1980年代开始就鼓励流转土地形成专业农户、种田大户,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这一趋势直到最近大规模农民流入城市时才有条件在中西部村庄发生。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逻辑不同,主要是农户耕种适度规模土地而不是由村集体建立村办农场或大规模租赁建立规模性的家庭农场。黄宗智先生同样意识到这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契机,未来中国农业经营主体是小规模农场,也即是本文所述的“半工半耕”演变为非农户流出土地集中形成的“中坚农民”。

中西部农村完全是自生自发的社会结构变迁的秩序,其起点是主流的“半工半耕”模式。这一模式目前具有巨大的弹性。半工半耕制度内在地促进这种社会结构变迁的发生,这是由于半工半耕允许农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温铁军认为这是目前农民享有的两大自由,一是进城自由,二是返乡耕种土地的自由。按照贺雪峰的说法,则是“回到土地是基本的人权”,即农民以耕种土地获得温饱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代际接续的务工获得非农收入。如果运气好、考学参军有稳定工作则就可以彻底离开土地,如果运气一般则就可以延续原来的并不差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半工半耕户”转换为“非农户”,他们的土地却留下来配置到在村务农户那里,则中国农村未来会形成一个以“中坚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本文讨论了“半工半耕”作为一种家庭劳动分工方式的社会学意涵。中国“家本位”的村落文化价值支持了家庭能够按照不同阶段灵活配置劳动力,农村土地制度则为半工半耕提供了稳定而有保障的生产资料。半工半耕制度能够持续性地再生产出家庭并再生产出村落社会结构,并在持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发生内在地变迁。一部分半工半耕将会蜕变为非农户,一部分半工半耕则成为中坚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高增长率,而中国农村保持政治社会稳定。中国经济的增长极在城市,农村则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这个判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农民依然占大多数的国家的重心在农村。这就要求学术界回答一个基本问题是农村何以能够保持稳定。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村落社会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的优越性可以解释这一种高速增长和社会秩序中的并行不悖。

半期家庭总结篇5

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

xx年柳背桥社区居委会在石桥铺街道事务科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低保调查审核以及低保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一)严格低保审批程序

社区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低保评议制度、评议小组成员名单、低保分类管理工作名册,社区居委会按不同人员实施了分类管理及参加公益劳动管理制度;搞好长效管理,我们社区,分每周一、三、五、上午10:00至11:00时,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到社区签到,由低保居干和社区管卫生的居干一起带队,打扫居民活动场地、绿化带等。一方面安排有劳动力的低保人员在门岗值班,参加社区巡逻队巡逻,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劳动不到位者严格按低保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动态管理

(1)柳背桥社区到20xx年11月份低保发放表止,享受低保户数35户,总人数59人,其中a类人员21户、b类人员9户、c类人员5户;从20xx年12底至20xx年11月止,新增低保户16户;调增低保金3户,停止低保户18户,其中2户迁离本辖区、12户办理超龄养老保险、2户不原意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取消、4户社区干部推荐其就业、已走上就业岗位。

(2)我社区坚持按街道统一的工作程序办事,坚持户主申请、入户调查、张榜公布、群众评议,将低保政策落到实处。社区对申请享受低保的人员坚持认真调查、严格审核、规范材料,确保低保对象不错、不漏、不误。每月对三类人员进行审核、二类人员按季审、一类人员半年审核一次;为了让上级部门及时掌握各种数据,我社区均能在规定时间上报各种统计报表,并做到真实、正确。

(三)、强化分类救助工作

社区现有分类救助人员24人,70岁以上的有1户、重残和残疾人2户、重病有3户

(四)低保与就业联动工作

(1)社区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为低保对象联系单位争取再结业,对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实施低保渐退制度,在三个月的试用期中,本人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使低保对象免除了后顾之忧,09年社区干部推荐其就业、已走上就业岗位的有4人;

(五)基础管理工作

(1)社区对群众的来电、来访,均做到热情接待,仔细调查,认真记录,认真处理,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为了方便群众举报,社区在张榜公布的公告上公开了街道事务科、居委会的举报电话号码,另设有举报箱一个。

(2)社区根据街道的要求,对每户低保对象的本人申请、审批表、证明材料等都进行归类建档管理;

(3)认真开展低保建档工作。社区居委会为每一户低保家庭建立了档案,做到人数清,人员情况准确,并对低保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社区低保工作总结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六)创新低保管理方法和工作手段

(1)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特困户低保居民5户,执行一帮一服务、对辖区享受低保困难残疾人2人,执行二帮一服务;

(2)为辖区卧床不起的低保老人、困难户家庭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款10050元。

(3)在20xx年春节来临之际,社区工作人员分批、分期走访、了解、看望了辖区45户低保户;为24户特困低保户送去了米、油、腊肉、板鸭等。

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

x年我社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市、区民政局低保中心及镇办的指导下,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基础上,坚持认真做好各项低保工作。现将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建全组织机构,加强管理

我社区今年把低保证工作作为社区居务工作的重点来抓,由社区支部书记亲自挂帅,社区低保专干认真贯彻落实《汇川区高桥镇20XX年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管理、组织、落实辖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强化学习,坚持每月工作例会中学习研究有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文件,提高业务水平。

二、严格规范操作,健全动态机制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社区紧密联系社区低保评议小组成员,深入走访、调查,了解特困群众疾苦,做到应保尽保。坚持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标准相衔接,对不同人员实行不同的保障金额,使保障金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规范操作,确保公正、公平,制定了从个人申请到逐级审核、资金发放的一整套操作规程。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低保补差有升有降,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低保的动态管理机制。

回顾这半年的低保工作,汗水、带着泪水一路走来,我们从艰辛、困苦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业务能力,坚定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工作信念,决心立足低保岗位,服务弱势群体,切实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做好低保工作。我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我自身的热情和干劲,有社区同事的共同努力,我将与时俱进,积极践行“中国梦”重要思想,不负众望,努力将社区低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

X年年我社区在办事处的领导下,领会文件精神,让真正有困难的居民感受到党的温暖,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现就具体的情况总结如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可喜成绩。就低保工作而言,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努力学习文件并我社区现有低保57户,130人。其中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的有7户,残疾低保户的有16户,享受分类施保家庭有9户。

从XX年开始,我社区实行了“低保听证制度”成立了监督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对新申请的低保户实行先签到一个季度,同时,召开由各类人员组成的听证会,使低保工作更加透明、公正、肯定。

我社区为了把政府的有限资金真正发放给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居民身上。我们经常入户走访调查,每季度对低保家庭进行审核给予调整,做到应保、尽保(如:我社区郝中敬,户在人不在,路振江家里经济收入增加了,经调查落实,我们按政策及时停止了他们享受低保资格。)

我社区对低保人员加强管理,定期组织低保人员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组织低保人员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环境创新年’活动中,组织低保人员清理垃圾45吨,铲处小广告300多条,同时社区把低保人员分为6个小组,每天轮流值班。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的活动中,大家都积极主动踊跃参加,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我社区在为低保户、特困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注重为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冬季来临前社区就组织募捐活动,捐的衣物和现金极时送到享受低保孤儿乔云云家中;每逢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社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同时社区还通过黑板报进行大力宣传,让低保人员树立自强自立为国分忧的思想,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招聘会,并给他们提供信息,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创造就业的机会。

今后,我们更要努力把低保工作做的更好。

看了“社区低保上半年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2016年社区民政工作总结

2.低保工作个人总结

3.低保工作年度个人总结

半期家庭总结篇6

法院半年工作总结

县人民法院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来,我院在县委的领导下,在上级法院和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县政府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按照司法为民的要求,切实抓好审判工作、队伍建设、法院改革三件大事,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审判和执行工作进一步发展

截止6月10日,我院共新受理各类案件1202件,其中诉讼案件787件,执行案件415件,去年旧存200件,其中诉讼案件126件,执行案件74件;共审结、执结各类案件800件,其中审结诉讼案件504件,执结执行案件296件。受理刑事案件67件,审结49件;受理各类民事案件692件,审结444件(其中六个人民法庭受理民事案件484件,审结329件);受理各类行政诉讼案件19件,审结4件;受理各类执行案件415件,执结296件,其中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60件,执结56件;审查申诉材料和再审申请10件,立案再审9件,审结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受理案件数有所下降,岚嘎侍岣?2个百分点,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审判任务。

1、刑事审判。工作中,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依法快审、快结各类刑事案件49件,严惩了一批危害大、性质恶劣的刑事犯罪分子,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力度,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件15人,促进了失足未成年人的转化。加大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调解力度,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促进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2、民事审判。积极稳妥地审理好国有企业破产案件,严格把握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全县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带队组织破产合议庭成员大力服务破产重组企业,对破产重组企业进行全面回访,为破产重组企业审查经济合同、培训有关人员,受到企业好评。坚持平等主体平等保护的原则,依法审理好涉及非公制企业的案件,今年上半年共审结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案件17件。为大力服务“工业兴县”,吸引外来投资,成立了“维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专门合议庭”,积极审理好涉及外来投资者的案件,为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加大对婚姻家庭、侵权等各类民事案件的调解力度,全院民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达70%以上,有的法庭还达到了月结案调解撤诉率100%。经常性地深入到田间地头或农户家中现场审理、调处涉农案件,方便农民诉讼,扩大案件的审理效果。上半年全院共巡回开庭17次。

大力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加强人民法庭的物质基础建设,大力改善人民法庭办公办案条件。加强法庭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法庭干警素质。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大力化解各类民事纠纷,把大量的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上半年,6个人民法庭共受理各类民事诉讼案件484件,结案329件。其中城关法庭受理案件68件、结案41件;善堂法庭受理案件84件、结案72件;屯子法庭受理案件101件,结案61件;巨桥法庭受理案件78件,结案50件;小河法庭受理案件96件、结案66件;新镇法庭受理案件57件、结案39件。善堂法庭庭长苏建新被评为“全省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3、行政审判。加大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力度,通过对行政案件的审理,加大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力度,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今年上半年共审结各类行政诉讼案件4件。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大力开展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工作,维护行政机关的权威,今年上半年共执结非诉行政执行案件56件。

4、执行工作。坚持执行风险告知制度、债权凭证制度、执行预案制度、执行应急制度、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包案制度、疑难案件会诊制度,预防和杜绝超期执行案件,确保重大、疑难案件的顺利执结。实行“执行日志”制度,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管理。采取平时加大执行力度与搞好集中执行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开展了春节、麦收两次集中执行活动,使一些因被执行人长期在外躲避执行等造成的执行积案得以解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极探索新的执行方法和执行艺术,采取劳务抵债等新的执行方法,确保案件的执结率。今年上半年我院共执结各类案件296件,执结率为71%。

5、审判监督。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依法对申请再审的案件进行认真审查)坚持再审立案听证制度,科学规范再审案件的启动程序。在再审案件的审理中,将调解作为再审工作的重心,力争杜绝无理缠讼和上访事件的发生。今年上半年,我院共审结再审案件7件,调解解决3件。

二、涉诉工作取得进展

面对全院涉诉工作任务重的形势,年初我院组织全院干警就如何做好涉法涉诉工作进行了大讨论,征集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立案工作管理办法》、《涉诉工作过错责任倒查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加强了全院工作力度。组织全院干警认真学习《条例》,组织相关的考试,教育干警牢固树立稳定意识,提高干警接访、处理案件的能力。严格案件的通报、督办、领导下访制、集体接访、听证等一系列制度,大力处理涉诉案件。定期召开党组会和中层干部会,对全院的涉法案件进行专题研究,强化对案件质量和效率的监督,加强队伍管理,积极探索杜绝新生涉诉案件的对策。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强化干警的责任意识。上半年共对2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对1名干警进行了诫免谈话。通过努力,上半年全院共有熊运叶、杨爱兰等6起涉法案件得以解决。

三、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明显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共浚县县委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今年初,在全院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院党员法官和其他干警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各项工作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1、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院党的建设得到了加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加强。在活动中,我们重视对各党支书记的培训、指导和工作交流,原来比较先进的党支部在先进性教育中经受了锻炼,成绩更加突出,原来表现一般的党支部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获得了动力和活力,得到了明显的进步。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动员阶段,我院坚持边学边改,认真对照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认真整改,做到学习与整改相结合,通过学习发现问题,通过整改促进学习。

2、政治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活动要求,坚持周二学习制度和定期考试制度,加强党员法官和其他干警的政治业务学习,增强干警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开展调研工作,领导带头撰写各类调研文章56篇,编发《法院调研》6期,并有游新宇等人参加全市法院开展的关于“涉农民事案件审理理论与实务”专题调研活动,我院选送3篇,获奖3篇。参加全市法院开展的关于“发挥审判职能构建和谐社会”专题调研活动,我院审判监督庭杜建丽等人撰写的《加强再审调解构建和谐社会》等4篇调研文章分别获得优秀奖。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和制度的落实,干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审判作风进一步好转。今年上半年,在全院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纠正审判和执行工作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活动、“发挥审判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工业兴县大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干警认真查摆了本院、本部门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干警队伍中在遵守职业道德、维护法院和法官公正司法形象、队伍建设、审判纪律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因,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实行告诫制度的暂行规定》、《关于实行谈话制度的暂行规定》和《说情登记送礼曝光拒礼表彰受礼一票否决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方面的制度。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全院的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

4、司法便民措施进一步完善。为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围绕便民、利民、护民,我们进一步规范了申诉来信来访制度、诉讼调解制度、案件繁简分流制度、巡回办案制度、诉讼引导制度、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庭前讲法、判后释法”的做法等,使司法为民措施得到了更好地落实。如在正月古会期间,为保护游客合法权益,我院抽出各业务庭8名审判业务骨干,在庙会的主要街道设立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速裁庭”,免费解答游客的咨询,进行现场立案、开庭、裁判或调解,受到了游客的好评。认真落实司法救助制度,对涉及城乡贫困居民、下岗职工、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依法实行减、缓、免交诉讼费用,让经济确有困难、交不讼费的群众打得起官司,维护其合法权益。今年上半年,共减、免、缓收诉讼费20.1万元。

5、审判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按照上级法院要求,在全院认真开展了“庭审观摩”活动和“优秀文书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规范了庭审活动,提高了干警驾驭庭审的能力和裁判文书的质量。为把好各类诉讼文书的质量关,我院在坚持裁判文书“三校责任制”的同时,又制定了裁判文书和卷宗评查制度,并设立了相应的裁判文书与卷宗评查机构,印发“文书质量评查通报”1期,“卷宗质量评查通报”1期,使全院文书和卷宗质量明显提高。。

6、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规定。同时,利用学习日和各种会议,进行反腐倡廉和廉洁自律教育。通过反面典型案例剖析,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使干警廉洁从政、司法为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全院干警共拒吃请146人次,拒收礼金折合人民币5000余元。

7、人民陪审员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规定和上级法院关于选任人民陪审员的要求,我院按照精中选优的原则,经过层层严格的程序筛选,从报名的46人中选出了35名热心法院审判工作、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的同志,经过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决定,现已被任命。经培训后已全部上岗。截止目前,已参与审理案件41件。

8、信息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上半年,我院编发《法院工作信息》72期,县委采用4条,市中院采用7条,省高院采用2条。发表部级稿件33篇,省级稿件76篇,市级稿件40篇。

今年上半年,我院在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同时,又开展了“发挥审判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工业兴县大讨论”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审判工作、深化法院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的学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查找了不足,完善了制度,各项工作既得到了科学的规范,又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案件审判和执行周期长,未结案件较多;教育培训工作抓得不实,干警的业务素质急待提高;各种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疏漏;各项制度的落实还抓的不够,还存在一些做表面文章的现象等。

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按照要求搞好“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结,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扎实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对全院各项工作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进一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加大整改力度。

2、强化对干警的业务培训。在下半年,我们准备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如搞新法律法规讲座、办案经验研讨、组织考试等方法,加强对干警的业务培训,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

3、强化对队伍的管理。细化量化对干警的考核,引入激励机制,实行末位淘汰。正式干警实行末位待岗,临时人员末位清退,促进正式干警和临时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4、进一步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通过抓文书检查和案件质量评查,提高案件质量;强化对隐性超期案件(即延期审理或执行案件)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审判和执行效率;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庭审检查,规范庭审活动,提高庭审质量。

5、加强涉诉工作。在严格落实《立案工作管理办法》和《涉诉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涉诉案件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力争杜绝新的案件发生,减少、化解现有案件,扭转我院涉诉工作任务繁重的局面。

半期家庭总结篇7

■对当前经济评价和未来经济预期信心偏弱

调查显示,2008年四季度北京市宏观经济信心指数110.1点,比上季度下降5.5点。其中,对当前北京整体经济状况评价的满意指数为113.6点,下降0.7点;对未来六个月北京经济形势看法的预期指数为107.7点,下降8.8点。满意指数与预期指数双双下降,说明消费者对经济现状及未来半年内本市的经济发展信心偏弱。

■对就业状况信心不足

调查表明,消费者对就业状况信心较弱。2008年四季度,就业形势信心指数为84.2点,比上季度大幅下降17.6点。其中,对当期就业状况评价的满意指数为84.2点,下降11.8点;而对未来三个月就业形势看法的预期指数为84.2点,下降21.5点。调查数据表明,消费者对目前就业情况和未来三个月就业状况的改善信心较弱,对就业形势信心不足。

■对家庭收入的评价及预期明显下降

调查显示,2008年四季度家庭收入信心指数为90.6点,比上季度下降5.6点。其中,对当期家庭收入状况的满意指数为86.5点,下降6.6点。消费者对当期家庭收入的评价明显低于上季度,认为当期收入“增加”的居民仅占8.1%,比上季度减少了4.8个百分点;对未来三个月家庭收入增长看法的预期指数为93.3点,下降4.9点。

■对生活水平提升的信心持续回落

调查表明,消费者对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信心略显不足,从近三个季度的走势看,指数呈回落态势。2008年四季度,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状况信心指数为110.4点,比上季度下降1.7点,其中,对当季家庭物质生活水平评价的满意指数为120.6点,下降0.4点;对未来半年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预期指数为103.5点,下降2.6点。

半期家庭总结篇8

内容简介:0XX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本文来葱人创意网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公司办公室健康导报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家庭育儿幸福宠物广告部外联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发行部编辑部发行部发行部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相关阅读:杂志社记者实习总结

半期家庭总结篇9

自7月份接受党委政府的安排,担任******妇联主席以来,我从对妇联工作的一知半解到逐渐熟练,对于自己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婚姻矛盾家庭排查。

为了掌握最准确的数据,在镇政府综治的配合下,参照综治台账,逐村进行了对家庭婚姻隐患进行了排查。

(二)村级妇联改建工作

我镇个行政村、个自然村通过个村党支部的配合,如期完成了村级妇联的改建工作,壮大了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健全了基层妇女工作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特困儿童的帮扶摸底

根据县妇联的安排,对全镇个村的贫困儿童进行了摸底排查,最终确定了特困儿童名单。我镇共有名特困儿童接受了帮扶。

(四)乳腺癌妇女义乳发放

我镇通过摸底调查,共有名乳腺癌患者通过爱心卡的发放,信息的填写,成功领取到了义乳。

(五)市县两级平安家庭的评选

“平安家庭”是通过村民推荐和自荐的方式评选出来的,共评选出个市级“平安家庭”,个县级“平安家庭”。

(六)寻找爱心妈妈

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宣传下,我镇有两位爱心妈妈在短时间内昼夜赶工编制出了充满爱心的毛衣,为新疆的贫困儿童送去温暖。

二、存在的问题

做妇联工作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是通过一项项的工作体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妇联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基层妇联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层干部重视不够

目前在大多数的人们心目中,妇联工作是可有可无的,是华而不实的,导致安排工作时难度很大,大家都不当一回事,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二)妇女干部素质不高

虽然现在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是在村里的妇女还是相对素质不高,对妇女工作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

三、进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培训力度

定期对妇女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妇女干部的干事热情,进一步加强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目前农村妇女的弱势现状。

半期家庭总结篇10

计生工作做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宣传教育到位与否。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做好农村计生宣教工作是提升计生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计生宣传半年工作总结,供您参考。

计生宣传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一为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宣传教育是首要的前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上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为目标,围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做好各种宣传工作,首先要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为此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宣传工作,如“5.29”、“7.11”、“12.1”开展了庆祝活动,如举办生殖健康培训和组织育龄群众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全面提高群众知晓率。在“三八”妇女节开展婚育道德与家庭幸福和关爱女孩行动的宣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促进他们树立新型的婚育观念。利用宣传单,出黑板报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条例》、关爱女孩、婚育道德与家庭和预防艾滋病等知识,并发放避孕药具。

二、利用人口学校、健康家庭指导站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及其它计生知识进行宣传。并根据群众需求宣传人口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知识,并结合妇联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弘扬新的道德风尚,开展幸福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表达群众期盼家庭幸福,生活富裕的愿望。

三、结合“三下乡”活动,组织会员走家入户宣传,并到育龄家庭的家中走访慰问。

四、做好药具管理和宣传工作。

做好药具宣传工作是药具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全面掌握各种药具性能,副作用处理及使用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深入育龄群众家中做好药具入户随访服务,确保随访率达100%,并向群众讲解知情选择。加大力度宣传和落实生殖保健服务,并组织育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使“四项手术”免费工作得到较好的开展。

五、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宣传作用,利用协会的宣传作用,增强了协会的为民服务意识和计生协会在群众中的服务意识。

201_年社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是存在缺点和不足,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从而使社区的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计生宣传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二我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在县计生局的精心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县计生局目标考核的要求,完成了我乡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现将我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全乡各项工作的首位,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坚持主管领导亲自抓,强化机制,明确目标。

(二)形式多样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人口学校大力宣传婚育新风,树立计生典型。以坚持深入宣传动员人,细致工作感染人,优质服务温暖人的宣传教育工作方针,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以学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基础,以宣传《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为主体,深入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活动,以“一法三规”为准绳,严格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执法水平。充分发挥人口学校、会员之家等计生宣传阵地开展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知识、科普知识进万家活动,采用面授、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共发放宣传单5800份,对红翔新村制作了10处宣传墙、喷绘画,发放宣传画1000份、小册子1500本、纸杯200个、协会宣传单3000余份等宣传品免费发放,并对全乡少生快富项目户、奖励扶助户、独生子女户等计划生育家庭户进行了全家福的拍照,并制成宣传画发放到他们手中,有效的提高宣传力度。

(三)我乡计生服务站充分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婚育新观念,固定宣传标语、计生服务车等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专项整治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制作横幅标语20条,张贴有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专项整治的宣传墙报,积极营造有利于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进行专项集中整治的社会氛围。6月份我乡计生服务站对救助贫困母亲举行了捐款仪式,捐款人员50余人,捐款金额1500元。

(四)关爱女孩、政策保障

我们突出活动的特点,注重社会实效,使关爱女孩活动深入人心,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我乡计生服务中心经常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办关爱女孩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发展的舆论环境。全年共发放关爱女孩计生政策宣传单900余份,在每个村设立一个计划生育文化宣传墙,集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婚育知识挂图,打造特色计生宣传阵地。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乡计生服务中心又对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做了大力宣传,使他们在接受服务的同时,还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五)我乡计划生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向家庭和育龄人群,充分发挥计生服务优势,依靠群众,全社会参与共同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大力开展以综合干预为重点的一级预防工作,主要对象是计划内怀孕夫妇,主要工作内容是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均衡营养,使每对怀孕夫妇都能得到优生科学指导帮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我乡计划生育服务站3月份对全村育龄妇女进行了“三查”服务,同时举办培训班,邀请县计生专家“点题式”的知识培训,即育龄妇女需要什么知识,专家就讲什么课,以此培训的针对性,“三查”服务内容:妇科肿瘤的防治与定期体检。大大的提高了育龄妇女检查的积极性,全年活动参加人数230人,查环117人查病78人,查孕35人,为患病育龄妇女进行早期治疗,有效降低了宫颈癌等疾病的发生,保证了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

(七)扎实推进奖扶特扶工作,严把申请、审核、公示发放关,按时上报计划生育家庭户,各类报表,确保政策落实。乡计生服务中心把计生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工作纳入改善民生重要内容。着力推动服务网点全覆盖,充分调动村队两级积极性。着力拓展服务内容,全方位开展全程服务,着力推动服务模式创新,推行村级服务上门和乡级服务到站的人口计生公益服务模式,全乡育龄妇女随访服务率达95%,充分发挥乡村计生协会作用,组织开展以“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计生关怀村队行”活动。

总之,我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使我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

计生宣传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三新园社区现有常住人口居民944人,其中育龄妇女289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44人,未婚育龄妇女45人,外来流动人口2053人。20__年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在街道计生办的直接领导和社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优生优育”为重点。积极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在做好宣传工作和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特色工作:

1、让爱温暖社区每一个角落。

我社区在做好每月常规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开展了“冬日送温情,关怀暖人心”关爱流动人口系列活动,慰问辖区内困难流动人口彭菊清、邓淑娥、刘友香等,同时,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以及“爱心桥”活动。慰问活动包括日常的计生政策的宣传、对育龄妇女的关爱、对日常生活的照料、对思想动态的及时跟踪等。

2、关爱流动人口,帮扶困难家庭。

计生与妇联“关爱流动人口”的特色工作,已经成功帮扶了14个困难流动家庭,并得到了流动人口原户籍地政府部门的大力肯定和赞许。其中,最典型的是谭坤小朋友一家。背负一身债的祖孙三人,生活过得拮据又心酸。社区打电话与当地政府核查情况之后,决定对其长期开展帮扶活动,社区计生流动人口线与妇联、民政、红会线牵手,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把小谭坤作为关工委重点扶持的青少年,组织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慰问,逢年过节为他们送去米、油、洗衣粉等日常用品,尽量为他们减少经济负担,如遇天雨,社区综治专干就会和流动专干一起,到他们临时租住的小屋,做好防雨防漏的工作,确保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小谭坤原户籍地,__市月山镇江田人民政府以及江田村民委员会,在得知我们社区对谭坤一家的帮助之后,多次打电话向社区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