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段考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48:46

数学段考总结篇1

今年学校安排我担任初一(8)、(9)两个实验班的数学教学兼一(9)班的班任,并参与初一级的管理工作。我常对自己说,我是健力宝中学的“骨干教师”,所以才有这样优惠的“待遇”!担子大任务重,我不能承诺我能出色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但我只能说我会用心把工作做好。

当今,我们不得不承认,青年教师也正经历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的更多、更重的压力,一身兼多种角色,可以说集数种心理压力于一身,这些不断增大的心理压力几乎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压力,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束缚着我们,一时间令我们无法从容地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也许成长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

其实现在我面对几大困难,一、由于对学生的情况考虑不足所带给我们的压力:在当前的招生制度下,我们学校的生存空间还有多少呢?我们的学生一年一个样,本以为实验班的学生会好一些吧,没想到实验班的学生对我们来说也是充满挑战的,实验班学生也难教了。

在开展工作前,我跟很多老师一样对我们的实验班充满期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并非我所想象的。我们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怎么实验班的学生如此平民化了?”“怎么实验班的学生陋习这么多?”“怎么实验班的优生不尖?”“我们的优生那里去了?”“怎么入学成绩班的前几名,但这次考试‘大跳水’,跑到班里的30、40名后?”“为什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艰辛和努力却只受到一点点的回报?”面对我们的学生确实有点忧心和无奈,又或许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的把我现在所教的学生与去年的实验班的学生比较吧,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这样的景况确实需要一点点时间去适应。或许以前的那一套教法也不适合现在的实验班了,班级管理的做法也要随之而改变。这给我的教学和班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和加大了我的压力。我们的学生必然需要耗你很大的精力去调教。所以我必须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去定位,重新去调整自己教法和班级管理的方法。

二、由于任务繁重所给我的压力:两个班的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级组的管理,平均一天三、四节课,每周的

数学段考总结篇2

关键词:自考;信息化管理;毕业环节;统计分析

一、概述

作为国民高等教育重要组成之一的自学考试,因为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其管理工作相对全日制教育更为复杂,利用信息化对自考生进行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完整详实的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建立完整的考籍数据库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设计一套用于毕业环节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处理、分析进入毕业环节考生的全部考籍信息,同时还能根据考籍信息对考生的申请资格进行自动审核。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线上受理毕业环节资格申请的信息管理平台,对毕业环节资格审核采用线上申请和线下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线上提交网上毕业环节资格预申请,线下提交送审材料进行确认,这样将毕业环节网上管理和考生线下递交申请材料有机地结合,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毕业环节基本信息和考籍数据库。(一)线上提交资格申请在预申请系统开放期间,考生以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信息登陆申请页面,填写相关信息,在网上完成毕业环节资格申请。为简化在线申请程序,当考生所有考籍均在本校获得时,系统会根据考生的基本信息自动调取相关成绩。一旦收到考生提交的网上申请,系统在后台就立即执行资格审核功能,根据考生准考证、身份证信息,自动提取考生在本校的考籍信息,再结合其提交的其他考籍、证书等信息,自动审核材料是否符合申请要求。如满足申请条件,系统会自动为考生生成一个序列号,并提示网上审核通过。如果系统接收到的提交信息不完整,会提示考生补充相关材料内容,一步步帮助考生完成网上申请流程。(二)线下资格申请确认由于学校数据库的不完整,外校考籍等信息由考生自己填写,所以现场审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核查该部分信息是否真实、准确,相关证明材料和成绩是否符合要求。毕业环节管理系统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自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当进入毕业环节人数众多时,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是改变了以往被动等待考生提交材料,来现场的考生人数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二是可以合理安排、优化各种配置,提前做好接待准备和应对措施,更好地为考生提供服务;三是加强了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网上互动,方便考生即时知晓审核结果,也间接起到提示考生申请材料完整性的作用;四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发挥系统自动审核功能,减轻了人工审核的压力,也减少了误差,极大地提高审核效率和质量;五是通过系统平台,建立了完整的考籍数据库,实现了对考籍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科学方便地对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为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开考计划调整等提供详实的技术支持。

三、数据选择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进入毕业环节阶段的考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了尽可能减少非主流因素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代表性,可靠性的分析结果,选取数据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选择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且近年来未有大规模调整的专业;二是专业的开考计划相对稳定;三是在研究时段,该专业对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资格要求未有调整;四是该专业考生人数具有一定规模,数据相对具有可比性。基于上述原则,我们选择了某一经管类专业,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3个批次,每批约有700~900名考生进入毕业环节,我们对考生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整理,分析其年龄、性别构成,以及从报名参加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等基本情况,由此来分析近年参加自考的考生特点。(一)进入毕业环节时的考生年龄分布在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时考生的平均年龄28.5~29.3岁。图1为各年龄区间考生人数占同批次考生总数的比例,显然,三个批次分析结果均呈现基本一致单边下降变化趋势,即随着年龄增加,考生数量近直线快速下降。这种趋势在2015上、下半年2个批次的考生中尤为明显,年龄在25岁以下的考生,都是各年龄段中人数最多的,超过同批次总人数的34%,其中又以2015上半年的考生比例最高,达到同批次总人数40%。2016上半年,年龄在25岁以下考生和25~30岁的考生,都约为同批次总人数的34%~35%。在这三批次考生中,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考生数,已下降至总考生人数的20%以下,超过40岁的考生,仅占总人数5%左右。在图2“该年龄段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中,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分布比例非常相近,年龄在30岁以下的考生都达到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60%~70%,35岁以下的考生都超过了同批次总考生人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年轻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二)考生性别构成对三个批次毕业环节考生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总体上女性考生数量远超过男性,接近男性的2倍(图3)。对比这三个批次各年龄段考生(图4),明显发现,考生性别比例变化趋势非常相近:在25岁以下低龄段考生中女性比例最高,都超过同批次考生总数70%,近同期男性考生人数3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考生比例逐步下降,而男性考生的比例则相应上升。当年龄超过35~40岁以后,男性考生人数开始超过同期女性考生。(三)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的分布特点对考生从参加该专业第一门课程考试开始到进入毕业环节时所用总时间(下文简称“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时间单位以“月”计)进行统计,考生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以平均用时数为中间点,将进入毕业环节的时间等比分为7个时间段,图5为不同用时数的时段内,进入毕业环节人数占同批次总人数的比例,三个批次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当用时数在某一区间时,考生人数达到最高,在该峰值两侧时间段,人数以峰值分界呈正态分布。在2015和2016上半年这2个批次考生中,考生数量最多集中在用时数18~24个月之间,超过总考生数的25%,而2015下半年则是用时数24~30个月的考生比例最高,超过总人数的30%。当用时数超过该峰值区间时,随着时间的增加,考生人数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在这三批次考生中,用时数在36~42个月的考生,近总人数的5%,用时超过48个月的考生都不到总人数的10%。图6为不同用时时段进入毕业环节的考生比例,三批次考生用时数与人数比例呈现非常相近的同步趋势。都有超过50%以上的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用时24~30个月,约80%的考生需要30~36个月,90%的考生用时48个月以内。根据这一统计分析结果,可以从该专业的新生报名数,预测将来进入毕业环节和申请毕业的考生人数。当需要对专业课程计划进行调整时,也可以据此预估出可能受到政策影响的老考生人数,从而为专业改革调整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持。(四)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与年龄的关系对不同年龄段考生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进行分析,发现三个批次也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7),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考生,都为同批次考生中用时数最多的群体,约需要34~36个月。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毕业环节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仅接近30个月,为同批次各年龄段考生中平均用时数最少的。由此可见,该专业考生的年龄与考试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并非考生参加自考学习的不利因素。

四、结论

对2015~2016上半年连续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自考生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考生平均年龄28.5~29.3岁,30岁以下的考生是参加自考的主力生源,超过60%的考生年龄低于30岁,超过80%的考生年龄低于35岁。2.总体上,女性考生人数接近男性2倍。在35岁以下的低龄段考生中,女性考生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而在超过35~40岁的考生中,男性则多于女性。3.三个批次进入毕业环节的平均用时数为32.2~34.2个月。统计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考生在24~30个月进入毕业环节,约80%的考生在30~36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90%的考生在48个月内进入毕业环节。4.进入毕业环节用时数最多的考生集中在25~30岁之间。当年龄超过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用时数反而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三批次考生中,年龄超过40岁的考生,平均用时数都为所有考生中最少。通过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更详细地掌握考生的来源、年龄分布及其学习规律,帮助我们更完整、科学、更深层次地了解考生,从而对考生进行有序、高效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为考生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帮助我们科学地规范管理工作,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优化安排考试计划,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帮助自考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井,秦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5(11).

[2]姜桂芹.自学考试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J].继续教育,2015(11).

数学段考总结篇3

一、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研读教师用书发现本节课放在这个单元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小学六年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与复习,所以教师的开课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重温以前所学过的数学问题和方法,接着以微课的形式将六年以来所学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梳理,罗列出许多数学方法,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能帮我们快速、简捷地解决问题。然后以击掌游戏引入,通过师生击掌,让学生理解两两击掌的意思。两个人、三个人……在此基础上,引出话题“如果四名同学都要和老师击掌呢?”让学生猜测、验证并得出答案。再引申“全班67名学生都要和老师两两击掌呢?一共要击多少次?”以这个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接下来是带领学生分析“难”在什么地方,学生认为难在人数太多。提示学生:“能不能先找到规律呢?”抛出问题:“用几个人探究出其中的规律?”这样,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68个人转化为2个人进行探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二、渗透数学思想,开放思维的“碰撞”

追问学生为何不从1个人开始探究。如果把两个人看作2个点,击掌看作连线,那么,2个点能连几条线段?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三个点的时候我让学生上台随意点出这个点,并画出线段,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点数增加,线段的总条数也随着增加。初步理解“为什么增加了一个点却增加了两条线段?”以及“现在线段的总条数是用原来点的总条数加增加的条数”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主探究四个点时线段的条数,通过“刚才两个点的时候,增加了一个点,增加了两条线段,现在变为4个点了,还是增加了一个点,为什么增加了三条线段?”这个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增加的条数是新增的点和原来所有的点连成的新的线段,再让学生深入了解总条数的算法。接着让他们用这种方法连五个点,六个点,七个点,逐步经历连线过程并完成表格。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无序到有序进行思考,从杂乱中找到规律。让学生对“数学思考”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样体现了教师的灵活机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又为渗透“有序思考”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埋下了伏笔。

然后让学生找出规律,并通过8个点验证这个规律的正确性,接着用找出的规律和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12个点,20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n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让学生感悟线段总条数=1+2+3+……+(n-1)中的n可以是哪些数?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这里的n可以是除去1以外的所有正整数,此时,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接着照应到开课时的“68人两两击掌,一共要击多少次”,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并且让学生“利用直观”进行思考,有效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运用数学思考,自由空间的“表露”

此环节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环节的习题是逐层深入,先出示一个和教学内容相近的习题让学生再次进行巩固,接下来的习题看似和教学内容无关,但其实它是利用了我们本堂课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总结发现的规律。纵观全课,我认为学生的探究是有目标的,学生的思考是有深度的,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认识也更深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有提高。

这堂课让我收获颇多,它引发了我进行许多深层次的思考。我相信,有思考,就有价值;有思考,就有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段考总结篇4

襄阳市教育局公布了《襄阳市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仍分为考试、考查、考核及综合素质评价。其中,考试科目考试时间为2019年6月20日—22日(体育与健康考试时间为2019年4月);考查科目考查时间为2019年4月;考核科目考核时间及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时间由各学校结合本校情况自行确定,2019年4月底前结束。

按照《方案》,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合卷)、文科综合(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合卷)、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英语3科单科单卷,每科卷面总分为120分;理科综合卷面总分为130分,其中物理60分、化学40分、生物30分;文科综合卷面总分为130分,其中思想品德50分、历史50分、地理30分;体育与健康30分。考试科目满分为650分。

考查科目为理化生实验技能、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以现场测试为主,信息技术能力考查以上机操作为主;考核科目为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含劳技、职教)、地方课程(含“三防一献”、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国防教育、书法教育、经典诵读、《襄阳好风日》等),考核科目可采取笔试(开卷或闭卷)、成果展示、才艺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即按照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纪实性评价。

数学段考总结篇5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0-0097-01

连续几年来,作者一直担任初三数学教学工作。现就作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谈讨。

一、熟悉教材,理清知识结构,抓住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复习是把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纲目化和综合化,并且进一步归纳总结的一种复习方法。于是,在第一轮复习中理清全部知识结构,才能够保证做到“多而不散,快而不漏,繁而不难。”

近年来的中考知识特别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考查。诸如方程、数形结合、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转化、运动变化、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渗透在上述几个方面,也渗透到了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抓住考纲,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进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分析

复习要根据汉中市《考纲》的要求和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把考试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的具体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复习效益。考试要求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形成能力。

自市统考以来,全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全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30%,填空题15%,解答题75%。试题按其难度分为易、中、难三个档次,全卷难度为0.60左右。所以,复习时应该是狠抓基础,不偏重繁难题目,不钻牛角尖,也不搞题海战术。

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安排好阶段性复习

根据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数学试题内容体现了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代数与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要求。根据考生实际,还设计一些联系实际问题和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试题,不出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以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中考数学复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模拟训练复习阶段和改错阶级。中考复习资料套数很多,教师应结合实情,选择一套含金量较高的资料作为参考组织复习,即符合肇庆市考纲的复习丛书。合理安排四个阶段的复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及改错练习,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中档题的解答能力。

诚然,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都各有不同,其语言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出现表达不准或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另一方面,在考试或作业中经常出现同类错误,如考虑不周、概念不清、不能挖掘隐藏条件、思维定势的影响等。如果教师能以此为切入点,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团结合作,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在数学教学、复习中,我们充分发挥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集思广益,形成共同研讨、沟通信息、优势互补的合作氛围。我们各自认真总结各方面经验,明确复习方法,把一个人的个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促进了整体水平同步提高。数学探究题一直是中考数学中拉开学生分数比例的大题、难题,没有经验的老师有时对这些题也无从下手,但是,如果我们有经验的数学老师能把她做探究题的好方法、妙方法经常毫无保留的耐心地讲给我们其他数学老师,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会集思广益,把我们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使他们在中考中拿到较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要做到资源共享。除了共享学校统一的数学资源,所有毕业班的数学老师还要共享数学组老师们整理的的中考练习题。这些题,题量、题型模式与中考数学紧密挂钩,初三数学老师充分利用这些题,步调一致,统一进度,统一测验,统一目标,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五、提前把握中考命题方向,科学提高中考备考效率

在初三第一学期的时候,我们几位数学老师就开始研究近五年的数学中考题,细心琢磨中考形式及动态、中考试题类型、难度、方向等热点问题,感知中考命题方向。当然,从前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教材仍是考试命题之本,所以我们特别注重教材的定义,概念,性质,运算法则,例题,习题等。初三第二学期一开学,我们就认真钻研《陕西省数学中考说明》,了解往届中考考题中各个章节知识点在一份中考试卷里所占的比例与轻重,了解中考试卷的出题结构,专家的出题方向和热点,及时关注中考变化,找准复习的方向,不断培养应变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通过这些举措,在教学、复习中就我们就始终做到了心中有数,明确本学科中考会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地方经常考,哪些地方很少考;针对考试重点、难点、疑点、热点、考点作全盘考虑,进行强化点拨。一节复习课下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没有一点含糊。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的复习过程做到了有计划,有针对性和系统性,避免了随意性,杜绝了盲目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了三轮复习,把握住了每一轮复习的重心,每一轮的复习的侧重面和突破点。

六、务实、真干,扎实抓好培养优秀生和帮助学困生的工作

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于班上数学有潜力的同学,我们坚持引导他们不断进取,在复习中给这些学生开小会、吃偏碗饭,鼓励他们研究不同类型的题,并及时纠错,指导;我们还及时地掌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训练,让他们成为班上的领头羊。对中等学生,我们力争从中抽出优等生,还要保证他们不要变成学困生。对学困生,我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增强他们的信心,其实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数学老师付出的关爱更多。为了能扎实抓好培养优等生,帮助学困生的工作,我们数学老师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想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给学生补课。我们给他们讲题、让他们背数学概念和定义、跟他们谈心、和他们探讨做题的技巧。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让优秀生学深、学透,让学困生学会、学准,没有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务实、真干,在数学中考中,我们的学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数学段考总结篇6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各省市制定的《考试说明》,以及现行使用的教材,确定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多少,具体是什么;然后,结合教材系统进行复习,对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使学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初中数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又体会到初中数学的全部内容。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同时在复习中应该按阅读理解型,开放型,实际应用型,探求型,方程型综合题,函数型综合题,几何型综合题,研究性学习题等进行归类,分析,了解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四、模拟训练,提高能力

数学段考总结篇7

【关键词】考场安排考场座次表座位标签vba代码成绩管理excel函数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1(a)-0246-02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考务管理是举足轻重的环节,它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和统计工作,而且要求速度快,准确率高。eXCeL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快捷地进行数据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生成图表,还可与word联合使用,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考前安排及学生成绩汇总和分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考前安排

考前考场安排是考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节环节,传统排考场的方法,会浪费工作人员大量时间,而且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利用eXCeL可快速、巧妙、合理的编排考场。

1.1利用rand()函数,打乱学生和班级次序

学生基本信息表中有班级、学号、姓名等字段,在D1单元格中输入“随机数”,D2单位格中输入随机函数“=Rand()”(如图1),并回车,选中D2单元格的填充柄向下拖动,这样就为每个学生产生了一个随机数,然后我们再按照随机数进行升序排序(如图2),并按照排序输入考号,这样考生的班级和学号就没有任何规律,而是随机排列。

1.2一键排考场,显示考场座次表

由于学校考试人数众多,如果手动去编排考场会花浪大量时间,我们可以通过eXCeL中编写代码功能,一键来完成考场安排。以每个考场30名考生为例(5列,6排),按键aLt+F11,在代码窗中编写如下代码:

privateSubworksheet_BeforeDoubleClick(ByValtargetasRange,CancelasBoolean)

i=2

j=1

t=1

s=1

Cells(1,7)="第"&s&"考场"

Do

Fork=1to6'计行数

ifjmod20then'1、3、5列,从上到下输入

Cells(k+t,j*2+5)=Cells(i,5)

Cells(k+t,j*2+6)=Cells(i,3)

else'2、4列,反方向输入

Cells(7-k+t,j*2+5)=Cells(i,5)

Cells(7-k+t,j*2+6)=Cells(i,3)

endif

i=i+1

nextk

ifjmod5=0then'计列数

t=t+8

j=1

s=s+1‘计场次

Cells(t,7)="第"&s&"考场"

else

j=j+1

endif

LoopUntilCells(i+1,1)=""

endSub

关闭窗口,回到eXCeL工作表中,双击鼠标左键,考场及考号便会自动排好,每30人一个考场,座位自动按一条龙形式排列(如图3)。

2批量生成座位标签

考试前要制作考生座位标签,标签中主要包括考场、考号、班级、姓名、座位号等信息,考场座位标签的设计要本着美观、实用、节省纸张和便于剪裁的原则,所以一张a4纸中可以设置多个座位标签。

复制sheet1工作表中的班级、学号、姓名、考号到新工作表sheet2中,在sheet1工作表考号列的后输入字段:序号,考场和座位,序号列表示参加考试考生的序号,1,2,3,……,利用公式计算机出每位考生所在的考场“=int((e2-1)/30)+1”和座位号“=moD(e2,30)”。以学生信息表为数据源,与word相结合,使用word软件中的邮件合并的方法,选择合并文档的类型为“目录”,并将纸张分两栏排版,最后合并邮件,这样在一张a4的打印纸上可设计16个座位标签即(1行2个,共8行,如图4)。既节省了制作标签的时间,也节约大量纸张。

3考生成绩分析

考试结束后,学校要对学生成绩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出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并求出每门课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对各个成绩段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分析。

3.1计算总分、平均分,并找出最高分、最低分

在成绩表的最后,插入二列,计算学生总成绩和平均成绩,用公式编辑器输入函数表达式“=SUm(X:Y)”,其中X是成绩列起始单元格,Y为最后一个单元格,按回车即可得到每一个同学各门课总成绩;在公式编辑栏中输入“=aVeRaGe(X:Y)”便可得到学生平均成绩,计算出一名学生后,利用自动填充数据的方法可计算机其他同学成绩。

同样,在要放置最高分的单元格中,用公式编辑器输入函数表达式“=maX(X:Y)”,按回车即可得到总评成绩的最高分,输入“=min(X:Y)”便可得到成绩的最低分。

3.2统计成绩分布

FReQUenCY函数用于计算指定数据组data_array在给定分段点bins_array内出现的频率,比如要统计计算机基础成绩在不及格、60—69分、70—79分、80—89分,以及90分以上,共6个分数段学生人数,那么分段点就是59、69、79、89。

假设计算机成绩数据区域为D2:D100,在F2到F5单元格中输入分段点的数据59、69、79和89,然后选中用于存放分段学生人数的单元格G2到G6,按F2进入单元格编辑模式,在公式编辑栏中输入“=FReQUenCY(D2:D100,F2:F5)”,再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各分数段的人数显示在G2:G6单元格。同理,可统计出其他各门成绩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使用计算机可以准确高效地处理各类数据。办公自动化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使用excel电子表格可方便对学生考场安排,快速准确地完成学生成绩汇总和分析,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计算错误。

参考文献

数学段考总结篇8

中考数学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尤其加强了对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改革意识――科学地设置了开放性试题、信息性试题、探究性试题、阅读理解题、实验操作性试题等新题型,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活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考查。应用性试题体现了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科学地设置开放性试题、动态探究性试题、阅读理解题等新题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加强对数学活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考查。防止编造人为的、繁难的证明题;杜绝非数学本质的、似是而非的题目。所以,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在这一轮中,主要以课本为主,帮助同学们重新拾起以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做到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知识,并能综合运用,发现以往的知识漏洞,要及时修补。同时,关注新教材中的新知识。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出一道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等;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应配备适当的练习,习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本阶段复习宜细不宜粗。

本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难:中:易=0.5:1.5:8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96分),因此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5)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毕竟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心态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要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走进考场。

第二轮:专题训练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总结方法,查缺补漏,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目前中考数学的命题思想是以考查能力为主,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轮复习着重是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网络化,也就是说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提高运用水平。

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二轮复习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第二轮复习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本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专题为单位,专题的划分要合理,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由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注重解题后的反思。

(2)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防止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中考不可能出现原题,所以教会学生解题方法与解题思想,特别是本地区的中考答题的题型要练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且掌握解题技巧等是本轮复习的关键。

(3)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老师要解读好课标和考纲,记录好考点,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

第三轮:战前练兵,模拟中考

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效果,老师要认真分析试卷,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这一阶段中,着力针对中考进行适应性训练。主要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训练答题速度、节奏、应试心理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增强得分能力。

这一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试策略方面的指导,对数学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多强化、大综合,对试卷上的试题力求都做完;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侧重完成试卷的前100分左右,具体说来就是完成前1――24题和后面两道大题的第一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始终以课本为主,关注最基本的知识点、考点,考虑试卷前84分,也就是要求尽量完成前1――22题。坚持激励原则,鼓励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坚持作业面批,力争能对有上升潜力较大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

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拉练,查漏补缺,这好比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验收阶段,考前练兵。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备用的练习《历届中考真题》、《中考模拟试题》。

本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

(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就是不要失分。

(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边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时间考试,两节课时间讲评,也就是说,一份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时间。

(9)选准要讲的题,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

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10)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11)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

中考前总复习中,要特别留心做错的题,让学生建立一个“错题笔记”本,认真总结错题的类型和方法,改正并对错题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原因和预防再次出现的办法,对症下药,时间一久,会做的题就会越来越多,错的就会越来越少,考试时可将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复习的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顾两头,促中间”,就是说要注重尖子生的同时也要注重后进生,而中间力量是最有潜力的一部分,更要深入。总而言之,提高复习实效是初三中考前总复习教学的最终目标。

数学段考总结篇9

一、紧扣课标,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依据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方法,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首先,以课本为主,深钻教材,课本中的例题、练习要让学生弄懂、会做,把书中考点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结构,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1.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2.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3.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2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数学段考总结篇10

关键词:数学中考复习能力

教书育人,复习考试,时常进行。它不仅仅是用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多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反映了教育者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扎实的事业心和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应有苦干的敬业精神,即在“如何组织好总复习,去迎接每次考试”的问题上下功夫。其中,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点多,计算量大,方法灵活,难于归纳总结”的特点及多年来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总结以下几点复习方法:

一、熟悉教材,摸清知识结构

总复习是把全部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纲目化和综合化,并且进一步归纳总结的一种复习方法。于是,在组织总复习之前必须摸清全部知识结构,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够保证做到“多而不散,快而不漏,繁而不难。”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组织复习。根据《大纲》的要求,中考数学考查的知识结构大致如下:

数与式

代数部分方程与方程组

函数及其图像

统计初步

数学相交直线与平行线

直线形三角形

四边形

几何部分相似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

二、结合教研通迅,抓住考查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把数学思想纳入到了基础知识范畴,因此,近年来的中考知识特别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考查。诸如方程、数形结合、换元法、待定系数法、转化、运动变化、分类讨论、函数等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渗透在上述几个方面,事实上,它渗透到了中学数学教与学的每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自觉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抓住考试要求,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

考试要求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和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并把考试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的具体要求一致起来。考试要求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一知识是什么,能够(或会)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样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掌握:一般而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灵活应用:是指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灵活运用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四、进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分析

中考数学考试,有史以来都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但全卷分值和结构不断有所改变,自2001年以来,全卷满分改为120分,试卷结构由二卷合为一卷,考试时间恒为120分钟。全卷试题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理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它要求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30%,填空题30%,解答题40%。试题按其难度分为易、中、难三个档次,其中,难度为0.7以上的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之间的题为中等题;难度为0.4以下的题为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5:3:2,全卷难度为0.60左右。所以,复习时应该是狠抓基础,不偏重繁难题目,不钻牛角尖。

五、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数学试题内容体现了对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图能力、综合运用代数与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力的要求。根据考生实际,还设计一些联系实际问题和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试题,不出繁难的计算题和证明题。

5.1、培养运算能力。在中考数学试题中,绝大多数的代数试题、几何试题中的计算题代数几何综合题,都要涉及运算。所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时,不仅要求学生要熟记并掌握运算法则、公式及一定的程序、步骤、技巧,而且要求学生要理解运算的推理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最终能够掌握运算题的基本类型及解答各种类型题的一般规律。诸如多年来的考题中的“解答题”部分——化简和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就是考查学生的就应算能力,难度在0.4—0.7之间,因此,复习时应作重点训练,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拿到相应的高分。

5.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中考数学试题中,无论是几何中的证明题,还是几何中的计算题及代数中的解答题,都需要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特别是几何中的证明题更为突出,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所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推理,思维不容紊乱。几何证明题是数学中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题型,其难度也是在0.4—0.7之间,所以,复习时必须加以强化练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掌握其解题思路及方法。

5.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的意识。”在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考察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题目逐年明显增加。(在6.2中给予逐一加以说明。)

5.4、培养学生作图或画图的能力。作图的试题,虽然在中考试题中不一定专题出现,但它却是中考试题解答题中的一种常见题型,也是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一种能力。此类题型主要体现在“添辅助线”、“设计”等方面。

5.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中等难度试题和较难的试题上。一般而言,考查这种能力的试题,往往题目较长,条件也比较多。解答时,首先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迅速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其次是提醒学生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利用所学知识沟通结论与条件的内在联系,寻求可行的解题思路,将思路组织、归纳后,清晰、明确、规范地表达出来。此类题型分值较高,难度属于中上,并且在每年中考的“解答题”中都要有1-2题,所以,在复习时要让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学生都加以强化训练。

5.6、培养学生解答探究型等灵活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及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中考试题中探究型等灵活试题不断涌现。这种题型具有开放性,条件复杂隐蔽,结论多样,解题思路无现成模式可套,因此,解题时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注重开放探究,引导发现创新,并要求学生做到:在动中求静,变中求恒,学会对基本图形的剖析,提高识图能力,要立足课本,灵活变通。此类题目属于压逐题,难度较大,是为中上水平的学生而设计的。在复习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加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从而形成解答探究型等灵活试题的能力。

以上各方面能力,都是中考试题内容中所考查的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组织学生多训练,并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或训练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最终,才能在实战中正常灵合发挥。

六、安排好阶段性复习。

中考数学复习,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安排,即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综合创新复习阶段,题组训练复习阶段和模拟训练复习阶段。

6.1、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从中考试题结构来看,基础知识的分值占50%以上,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复习阶段,一定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顺序可与教材知识体系相一致,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题型,掌握一般解法。选用的题目要以教材上典型例子和习题为主,适当配备一些课外题目。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对于不掌握的题目一定要反复练习,最终人人都应该拿到基础分。

6.2、专题复习阶段。此阶段是把所学知识按内容进行分类,分成若干个知识块,使知识条理化、纲目化,便于理解和记忆。至于所划分的知识块,可因人而异:可结合教材分块,也可以是教师自己划定知识类别分块,或是结合《云南省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数学(下面简称《中考考试说明》)一书中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提要”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非常关键,因为初中数学知识点非常多,要抓住各知识点间的链接关系很困难,所以这个阶段选用的题目一定要突出每个知识间的小综合,认真归纳总结常见题型及解法。

下面主要谈谈应用型问题这个知识块。常见的应用型问题主要有四类:利用数与式解决应用型;利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应用型;利用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应用型;几何中的应用型。

(1)利用数与式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用来解决储蓄、贷款、税收等实际问题。解决时可以参阅某些关于储蓄、贷款、税收等专业书籍,当某些问题看似玄妙时,不妨列代数式试一试,另一方面掌握相关的公式或会找出各量间的相等关系。

例题(2003,玉溪)张大妈参加了2003年4月18日经中国保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人保理财——金牛投资保障型(3年期)家庭财产保险。她一次投资金2000,投保3年,每年须交保险费12元,期满后,保险公司从收益金中扣除每年须交的保险费,连同保险投资金张大妈一共能领到2096元,试问:(1)张大妈投保3年期的年收益率是多少(收益金=投资金×年收益率×保险年数)?

(2)若张大妈把这2000元存入银行,存期3年,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请你为张大妈算一算,上述两种投资,哪种更合算(利息=本金×年利率×储存年数。3年期年利率是2.52%,利息税是20%)?

此题中已经给出了公式,只要加以分析就能解决了。但是考试时不一定给出公试,所以,平时一定要牢记公试(解法从略)。

(2)利用方程(组)及不等式(组)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方程思想,大部分应用题基本都是靠列方程(组)来解决,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有关计算公式,同时,掌握写出等量关系的常用方法——译式法和列表法;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用技巧——逆推求解、整体思考、设参数、利用比例关系等。

例题(1999,昆明)甲乙二人相距8千米,二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2.5小时可追上乙;相向而行,1小时相遇。二人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此题的解法,只要熟悉公式s=vt,再通过画图和列表分析,就能轻松解决了(解法从略)。

(3)利用函数及其图像解决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正确识别图表和图像,因此,熟练掌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像作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画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图像时,一定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题(2001,云南)某商店试销一种成本单价为100元/件的运动服,规定试销时的销售价不低于成本单价,又不高于180元/件。经市场调查,发现销售量为y(件)与销售单价x(元/件)之间的关系满足一次函数y=kx+b(k≠0),共图像如图所示。

(1)根据图像,求一次函数y=kx+b的解析式;

(2)当销售单位x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销售

量y不低于80件。

此题着重是要结合实际找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据相关的函数关系式进行解答即可(解法从略)。

(4)几何中的应用型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中此类题型较多,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一些基本型,如“架管饮水”,“航海”问题等。

例题(2001,昆明)建设中的昆明高速公路,在某施工地段沿aC方向开山修路,为加快施工速度,要在山坡的另一边同时施工,如图所示,从aC上的一点B取∠aBC=150度,BD=380米,∠D=60度,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正好使a、C、e成一直线?aBCe

此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特殊值及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只要添加辅助线

把图补全,问题就解决了(解法从略)。D

6.3、综合创新复习阶段。此类题目,在最近年的数学中考试题中常常出现,并且题量多,分值大。常见的题型有:条件探究型;设计方案型;观察归纳型;阅读理解型;跨学科型。其特点是:题目较长,条件多(包括隐藏条件),问题多,难于归纳总结。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各分支的内在联系,解决时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所以此阶段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和中考应试能力的重要阶段。训练的着眼点应放在解题思路上,训练的方法应以独立思考、互相研究为主,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具体介绍各自的解题思路。

(1)条件探究型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探究问题方法。学生要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拓展综合运用能力。例如,2003年的省中考题第21、24、26三个小题都是条件探究型问题。此类题型属于“新题型选编”内容,这正是新课改命题的趋向。

(2)设计方案型问题。目的是要求学生要发掘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主要通过动脑分析,动手实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例如,2004年的省中考题第18小题的第(1)题“花圃设计”。随着新课改的走向,我相信,此类题型将会在考题中明显增多。所以,要要加以防范。

(3)观察归纳型问题。此类问题的思维特点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处理、概括的方法,拓展思维能力。例如,2003年的省中考题第17小题,就是典型的观察归纳型问题。

(4)阅读理解型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阅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的解题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挖掘所给材料提供的信息,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题。例如,2004年的省中考题第19小题,其特点是:题目较长,所涉及的量较多,难以理解。平时要多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5)跨学科型问题。解决此类问题之前,要求学生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从而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题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不变,电流i与电阻R成正比例。当电阻R=3Ω时,电流i=1a。(1)求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当电流i=0.2a时,求电阻R的值。

此题涉及到物理学科的内容,如果不理解“殴姆定理”的内容,不知道殴姆公式R=U/i,就无法完成这两个小题。

6.4、题组训练复习阶段。此阶段的复习特别关键,主要是按学科常见题型进行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解答各种题型的能力。中考数学题组中常见的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大类。其中,解答题还可以分为计算题、证明题、问答题、作图题等。至于这些题组的来源,主要是靠教师通过《中考考试说明》,《大纲》要求及教研通迅的一些可靠信息,从而结合教材和有关资料进行研究编制而成。数学题组的一般顺序为:

代数题组

节题组章题组综合题组。

几何题组

事实上,在《中考考试说明》一书中安排的“题型示例”和“练习题”及《招生考试标准》一书中安排的“典型例题”和“模拟练习”都是节题组。这些例题和练都习都是通过教研专家们的认真研究而编排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无论题目的难度,还是解答的要求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复习时一定加以特别训练。同时,不要忽视教科书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及重要定理,因为,这些例题和习题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定的,不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是中考题的主要出处,例如,在1998年的省中考试题22小题就是初三几何教p27中的例4,另一方面还是编拟中考题的重要材料;对于一些重要定理一定要掌握其推理过程,例如,在2001年的省中考试题第23小题和2002年的省中考试题第25小题就是分别对“三角形中位定理”和“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过程的直接考查。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在每个题组的各大题型中都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教师应要求各层次的学生作重点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块中各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应用。对于基础知识,应熟练到见到题目就立即想到有关知识,并且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块形成了,按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知识串也就形成了,就构成了知识系统,从而形成了应有的数学能力,这就是中考取得理想成绩的基础。

6.5、模拟训练复习阶段。一般来说,这是最后一个复习阶段,主要是选择近年来的中考试卷作为模拟试题,这些试题都是经过命题专家们的认真磨合,题目的难度、编排顺序、解答要求、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试题尽管不同,但各份试卷都是以《大纲》和《中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的,都体现了中考改革的精神。

做模拟训练时,要像正式参加中考一样,要努力防止差错,克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模拟考试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重犯的错误,特别要加以注意,认真反思。

模拟训练也是一次心理训练,有利于考生把稳定的情绪带进考场,进入最佳状态。如果从模拟训练中逐步把握这些要求,相信学生会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在各个复习阶段,教师都要正确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要引导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目前,中考复习资料发行的套数很多,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实情,选择某套含金量较高的资料作为参考组织复习。总之,教书育人,教无定法,复习也无定法,但是,只要每位教育者都忠诚于国家的教育事业,怀有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精神和愿望,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并着眼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出发点,我相信,最终一定会是棋开得胜,如我所愿。

参考文献:[1]、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云南省高中(中专)招生考试说明与复习指导》——数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

[2]、邓宗福和吴晓燕著:《中考数学专项练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第3页至第6页和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