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50:57

社交礼仪论文篇1

1.1研究对象

长春市5所大学的部分学生:吉林大学400名学生、东北师范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大学400名学生、吉林建筑大学400名学生、长春师范大学400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大学生社交礼仪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对长春市5所大学的20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2000份问卷,收回1800份问卷,作废200份,问卷有效率合格。

1.2.3数理分析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了解程度

根据统计的结果看出,从说不清楚到不知道社交礼仪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80%,只有10%的学生能够说清楚什么是社交礼仪,而10%的学生只能大概地说出一些有关社交礼仪的事例。这就说明,现代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极其粗浅的。

2.1.1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考分数决定前途已成为众多学生家长们的一个共识,人们在“高分数———好大学———好工作”这样的怪圈中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教育”的根本在“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了首位。人们在看中高分数的同时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教育,所以,“修身”变为“修分”,“人将社交礼仪为先”变为“人将分数为先”。改变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行为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2.1.2本科教育中缺少社交礼仪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交礼仪品行必将是他们急待祢补的课程。

2.1.3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当今社会中,无限制地追求经济效益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观念严重地扭曲了这些人的伦理、道德、品行。社交礼仪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多方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社交礼仪是人际交往的灵魂,交往的内涵如果缺少了社交礼仪的保障,必然会影响人际交往质量和人际交往的认同性。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未来的职业行为中、在履行自己的人生规划中必须要重视自身修养,不断提升提高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良好修养。

2.2大学生对掌握社交礼仪知识必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学生占调查学生的40%,而60%的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这部分高学历人群有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

2.2.1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人生活在社会上就避免不了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不参与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方法,掌握交际技巧和交往艺术,进而达到参与社会交往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艺术和交往技巧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人们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狭义的人际交往拓展为广义的公众交往。

2.2.2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古人云:既学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将知书达理作为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标准。当今社会中知书不达礼者大有人在,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出现严重的偏差。目前,高校依然存在着让人尴尬的现象:个别学生虽然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其行为却连最基本道德水准也不能达到,这是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所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逐渐深入,在开放的社会新秩序中,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频繁交往和沟通中谋求自身的有效发展,争取事业的成功,因此,具备丰富的交往社交礼仪知识和能力必然成为新秩序中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交往成功的关键环节就在于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交往细节,代表着一个人的行为规范度,准确地反映出人们的文明程度。社交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手段,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性质的活动都离不开社交礼仪。

2.2.3掌握社交礼仪知识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尊重,也只有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了用真心去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友谊和友情,进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这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需要。社交礼仪教育的宗旨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公德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使全社会高度和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交礼仪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社交礼仪规范、交往艺术与技巧,才能快速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就是有序的社会,有序的社会才称得上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才称得上是进步的社会。

2.3大学生了解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了解是来自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而其他渠道则高达80%,可以看出学校的社交礼仪教育明显不足。所以,有必要加大学社交礼仪教育的力度,完善社交礼仪教育的课程,增加社交礼仪教育的学时,配备完善的社交礼仪教育训练场所,建设社交礼仪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交礼仪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1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教育,通过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交礼仪训练,把社交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交礼仪知识讲授和社交礼仪训练,使大学生塑造了良好的外部形象。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社交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多数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社交礼仪知识存在严重的缺失,对社交礼仪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教师甚至仍然认为,社交礼仪教育可有可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优秀的学生。一些学生则认为,那些专业课、基础课都让自己感到力不从心了,还哪有心思去学习无关紧要的社交礼仪。所以,加强社交礼仪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人们对于社交礼仪的深层理解,解决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重要性的理解,把社交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3.2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

利用多彩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的校园社交礼仪活动,利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张贴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交礼仪文化宣传标语,举办社交礼仪常识的讲座、演讲、研讨会,营造良好的校园社交礼仪氛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交礼仪活动,使社交礼仪行为成为校园时尚,懂社交礼仪可敬,失社交礼仪可耻。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社交礼仪交往经验,展示社交礼仪实践的成就。努力宣传大学生的各种活动的社交礼仪风范,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社交礼仪之校、文明之校、文化之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有道德、有社交礼仪、有修养、有文化、有才学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学生对于社交礼仪知识的掌握是极度贫乏的,这种现象可以折射出社交礼仪教育的严重缺失,表现在不会说话、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懂交往方法等方面;大学生对于掌握社交礼仪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甚至有嘲笑具有社交礼仪行为的人的现象,对于交往行为的美丑取向不准确;大学生获得社交礼仪知识的途径缺乏规范的教育渠道,多数学校没有社交礼仪课程的合理设置。

3.2建议

社交礼仪论文篇2

1、见面握手时,忌形成十字交叉形,即当他人两手相握时,不能在其上下方再伸手,更不能依在门槛和隔门握手。

2.俄罗斯有"左主凶,右主吉"的传统说法,因此,切忌伸左手给对方,无论是握手还是递还物品。

3.遇老者、妇女、上级时不应主动伸手,要等待对方。脸要保持微笑,若脸冷若冰霜,没有表情,则对方视为冷淡的表现。

4.称呼女性时,切莫用"太太"一词,这将引起对方的不快。有职衔称职衔,或给对方介绍的机会,侍机行事。

5.忌用手指指点点,不论在任何场合都是如此,俄罗斯人认为这是对人的莫大污辱。在人面前,不能将手握成拳头,大姆指在食指和中指间伸出,俄语中称此手势为"古基什",是蔑视嘲笑的粗鲁行为。而美国人常用的手势--用大姆指和食指接触成"o"形,其他三指伸直(oK),在俄罗斯则是非礼的表示。

6.交往中切忌用肩膀相互碰撞,这种行为一般只发生在挚交朋友之间,否则,身体碰撞是极为失礼的行为。

7.避免交谈中使用"你应该"一词,俄罗斯人向来尊重个人意见,反感别人来发号施令于已。

8.不能说"你发福了"之类的话。朋友久别重逢,寒暄问候时,切不可论胖谈瘦。俄罗斯人觉得这是在形容其臃肿、丑陋。

9.打招呼忌问:"你去哪儿?"这不是客套的问候,对俄罗斯人来说,这是在打听别人的隐私。

10.让烟不能给单支,要递上整盒。点烟时忌讳划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给三个人同时点火,不能将别人的烟拿来对吸。

11.男女在社交场合,临别时,男人要为妇女穿大衣、拉开门,要让妇女先行,不能自己开门拂袖而去。

12.送礼不得送两样物品--刀和手绢。在俄罗斯、刀意味着交情断绝或彼此将发生打架、争执;手绢则象征着离别。

13.不要在渴酒时劝酒或蓄意灌酒。俄罗斯人十分贪杯,酒鬼遭人蔑视,故意引别人喝醉,则令人憎恨、厌恶。

社交礼仪论文篇3

关键词:中华礼仪 精神文明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作为参政党成员,理当自觉遵守和维护这一原则。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皮注森曾做一项社会实验,在一张问卷表格上罗列了达500多个描述人的形容词,其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人际交往中成败的必要条件,取决于是否“真诚”。而作为“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一个人行为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守信”,则表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作为参政党成员应明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历史上便不乏大批优秀参政党成员,以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散发的人格魅力,博得社会广泛赞誉。作为现代参政党成员,理应成为礼仪精神的传承者,礼仪规范的践行者,以身作责去感染、带动周围的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无可置疑,在当今,一个注重礼仪的参政党组织,可以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于优势和有利地位。 

社交礼仪论文篇4

关键词:礼仪教育,素质培养,高职特色

礼仪作为人类―种特殊的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礼仪习惯是综合素质的体现。社交礼仪是一种文化,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审美意识及生活态度,是一个人思想文化的外露。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当的综合能力,高职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在任职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体现着对他人的敬意与尊重,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自觉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自觉平等待人。因此,社交礼仪课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途径

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与纯粹的理论演绎、概念探讨、逻辑抽象不同,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应当切实提高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教育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重视,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礼仪。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社会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社会来讲,礼仪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要求;只有切实提高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形成讲礼仪、学礼仪、用礼仪的氛围。

必须紧紧抓住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

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它应遵循的原则上。也就是如何“做人”原则。免费论文。这是礼仪教育的首要问题。首先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能够与人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学生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礼仪从来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公德联系在一起的。礼仪教育就是一定社会集团根据礼仪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办学搞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让他们树立起礼仪观念,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养成符合礼仪规范的文明行为习惯,奠定起做人的基础,掌握做人的根本。

教师树立学习榜样。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neilLRudenstine曾明确:“大学的荣誉不在校舍和规模,而在其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师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教学师资队伍中要建立与职业礼仪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并能胜任各行业礼仪培训高素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互动学习、以课堂带动课外,激发学生主动训练并创造性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情景教学与高职教育特色相适应,教学过程中始终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掌握必需的礼仪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内容选取上,本着实用、能用的原则,并能实现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融合。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试对礼仪的要求靠拢,为学生获取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和到相关岗位就业提供便利。

高职高专院校应将礼仪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通过礼仪规范和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为其营造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发展空间打下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采取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学生模拟工作情景表演、讲练结合、课后学生收集学习资料、加强礼仪基本功训练、开展礼仪服务活动和比赛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和能力。

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自觉运用礼仪。免费论文。通过组织礼仪队训练、礼仪礼宾大赛、社会服务、礼仪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自觉运用礼仪、检验个人礼仪素质提供条件;同时,以就业面向第三产业为主的一些专业如文秘、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熟练掌握应职岗位礼仪技巧。作为职业学院培养的合格学生,除了狠抓各专业的职业技能学习以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职业形象的塑造和职业素质提升的基础技能的学习。在考试方法上,可以大胆进行改革,采取综合考核的方法,使学生注重平时的言行,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礼仪训练和礼宾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免费论文。

作为高职高专学院培养的合格毕业生,要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有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真正成为合乎市场经济需要的训练有素的自信的职业人才。职业礼仪课程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非常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的,“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必须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该并可以形成独特的以礼节礼貌为起点,以礼仪规范训练为过程,以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以道德净化为归宿,以健康人格塑造为宗旨的礼仪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燕,高宜新.论高校礼仪美德教育的内涵与作用[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4):78-80.

[2]王萍,张宽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试析社交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J].当代青年研究,1999,(5):25.

[3]姜桂娟.职业院校学生礼仪素质培养浅议[J].职教论坛,2005,11(下):48-49.

社交礼仪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礼仪教育模式

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中华民族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称誉,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是当代高职学生的基本素养。然而,在高职学院有许多学生道德观念淡薄,存在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对高职学院礼仪教育的模式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包括哪些内容?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呢?

一、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悠久历史文化的良好传承

在我国纷繁绚丽的文化宝库中,传统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我国古代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礼仪论著和论文,这些典籍皆一脉相承,可视为我国最早的礼仪教材。如被称为“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论著,其后又有《弟子规》、《颜氏家训》、《小学》、《蒙童须知》、《三字经》等。这些著作几乎涉及了我国古代礼仪的各个方面,从礼俗到礼制,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形成了完备的礼仪规范体系。孔孟等儒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基础。

(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礼仪建设进入全面复兴阶段,各行各业礼仪规范纷纷出台,礼仪教育、训练日趋红火,以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礼仪教育和实施作了大量研究、总结,各种礼仪教材、培训读本不断涌现,礼仪研究也由最初的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向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转变。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在全社会中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20个字的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进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礼仪职业更是有所促进。《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奥运会开闭幕式引导员选拔评委张晓梅女士曾说:“在奥运会比赛中,对于选手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可以说无处不在,包括微笑、着装和各种手势。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这样的培训班目前还不是热门,这样的课程也不多。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业和市场需求是导向,奥运会是个巨大的市场,它的举办一定会拉动礼仪培训行业的发展。”

(三)高职学生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1、高职学院礼仪教育的模式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片面追求成绩,而相对地轻视德育尤其是忽略个人道德修养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优秀、拔尖,至于做人的基本修养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从而造成人才教育上的偏废。虽然小学到大学均设有德育课程,但其内容往往侧重于爱国、政治等宏大议题,又或者沦落于凌空蹈虚的一般说教,而欠缺具体的、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使德育教育尤其礼仪教育难以取得实效。于是,如今的学生益发不拘小节,缺乏基本礼义廉耻,自我中心主义泛滥。一些学子知识水平不断上升,但其个人修养却未见同步提升,相反放松了对自身修养和行为的约束。如此,个人修养成了当代学子最大的人生缺陷。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模式,让高职学生意识到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认识到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学院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认识和提高,将有利于营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2、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模式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

职业学院的学生堪称“准社会人”,他们有走向社会的强烈愿望,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他们担心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进行高职学院礼仪教育的模式探讨,不仅可以满足这些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让他们终身受益。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以礼仪教育为基础的良好修养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是现代社会职场竞争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二、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贯穿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形象礼仪。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礼仪。

2.校园礼仪。包括升国旗、上课、下课、师生交往、集会、宿舍、食堂就餐、同学间交往等礼仪。

3.家庭礼仪。包括孝敬长辈、与兄弟姐妹相处、家庭活动等礼仪。

4.社会交往礼仪。包括乘车、购物、参观游览、待人接客等交往礼仪。

这些内容兼顾了高职学院学生在律己、待人、处世等方面最基本、最常使用、最需要养成的礼仪规范。

三、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养成教育——从最基本的行为入手,规范管理,全面开展礼仪教育。

人的认识是经过了强化、认同、内化的过程。强化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先养成习惯。好的习惯就是高的素质。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因此,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必须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得以巩固。结合学生特点,在学校全面开展礼仪教育,可以安排礼仪老师举办“校园一日文明礼仪”讲座。讲座从每天清晨起床后的宿舍礼仪讲起,依次讲到升旗仪式礼仪,早操、课间操礼仪,文明就餐礼仪,上下课礼仪,课间见面礼仪,进出办公室礼仪,参加会议礼仪,观看文体比赛礼仪,公共场所文明卫生礼仪,日常礼貌用语,接打电话礼仪等。

这样,从最基本的坐、立、行、走抓起,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每日生活规范的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系统地进行礼仪、礼节、礼貌的理论以及思想品德中的规范要求的教育,让礼仪意识深入人心并落到实处,思想和行为齐抓共管。

(二)做文明学生,重点抓好新生的基本礼仪常识教育和培养。

高职的生源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具备了一定的礼仪素质但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训练,并且新生从全国各地来到一所新学校,身上带有各自中学留下的教育痕迹和生活习惯,必须在较短时间内,使之统一在学校的规范化教育管理中,并将过去留下的某些不文明礼貌习惯迅速予以改正。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中尤其要注重抓好新生的礼貌、礼节培养。在入学之初,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入学教育如举办礼仪讲座、新老学生“一带一”“一帮一”辅导、新生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或者开设交际礼仪课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个人仪表、形象和行为的审美取向,并让他们懂得大学的校园礼仪,鼓励新生增强自信、大胆交际、合理交际,为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全校师生齐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氛围

1、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专门的文明礼仪监督小组,专门对一些不文明、不礼貌、不道德行为进行批评指正,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但一定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并经常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活动,学院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大力倡导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及时表扬校园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集体。各班级也可开展“文明学生”、“礼仪形象大使”等评选活动,营造一种浓厚的文明礼貌氛围,创建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

2、加强教师形象塑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具有身教和言教的双重德行,所以尤其要强调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的影响力量。而礼仪特别强调个人形象的塑造,任何一个教师除了不断地加强学习礼仪理论知识外,还要注意加强自身的训练,注意以自身良好的礼仪修养感染学生。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老师的言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对形成大学文化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如今有些教师为人师表的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身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教室里对着学生大声叫骂,服饰打扮怪异花俏、一味追求时尚新潮,这似乎与教师形象形成天壤之别。

(四)以自我教育为主,主动讲礼仪。

礼仪强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礼仪教育必须常抓不懈。而时代的发展需要礼仪教育内容更系统、更完整、更具时代性,把开展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这项工作做深做细,还有待于我们与时俱进,进一步努力探索。

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自我教育为主,这样才能落实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通过自我理解、自我承诺、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六个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把学生放在礼仪教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育,变“要我学礼仪”为“我要讲礼仪”。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礼仪金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李晓宜.高职礼仪教育模式初探[J].大学时代,2006,(11).

[3]刘平,赵桂毅.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社交礼仪论文篇6

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教育中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何种手段可以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半年多的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本文将梳理和总结相关实证研究,提出针对大学生公民群体礼仪文明行为的要素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其基本成因进行分析,并尝试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公民素养工程提供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本次调查以“当前大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主要表现”为主题,在浙江杭州的八所高校(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达95%。调查显示,现今部分大学生的礼仪文明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修养表现与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层次不对等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行为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出现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校园内不问候长辈、不谦让同学、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纵任性、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和道德滑坡已经成为新的“社会病”。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道德意识淡薄。调查显示,在回答“如何看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只有10.8%的人选择“这是知识偷盗行为,我极力反对,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有24%的人选择“其他同学都作弊,我也不例外,否则被认为是脱离群众,自命清高”;有30%的人选择“我觉得这很正常,反正抓到也不会开除,能够作弊而不被发现是我的本事”;另外35%的人选择“这样做总有原因吧,我能理解,但我不会如此”。在对课堂违纪情况的调查中,332人(包括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承认有不同程度的违规。可见道德修养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制约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2.礼仪践行能力欠佳。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说的“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装饰。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外表的修饰就显得粗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遇人不知如何致意、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可见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严重匮乏的现状与我国素有的“礼仪之邦”的美誉相去甚远。

3.知识结构的失衡。长期以来,社会上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失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长又走入了学外语、学绘画、学拉琴的误区。许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写文章病句连篇,说话很难切入主题,缺乏基本的交往表达能力,严重影响了人际沟通。

4.对文化差异缺乏辨证认识。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有称谓称呼、交际语言、禁忌习俗、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而西方人则认为这些是隐私,不宜直接询问。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亲属之间过于亲近,中国人则认为西方人家庭观念不强。东方人看重人际关系,而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这些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有时在涉外交往中会导致沟通的隔阂。

三、推进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工程的建议

礼仪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论这些具体的礼仪形式多么繁杂,也不论它们之间有多少千差万别,都同样需要相应的礼仪要素来支撑礼仪交往的实施。这些要素分别是礼仪主体(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礼仪客体(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礼仪媒体(礼仪活动所依托的沟通媒介,包括主持者和参与者的仪容仪态、服饰、器物)以及礼仪环境(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2]在礼仪实施过程中,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无法进行;没有礼仪客体,礼仪就无从谈起;没有礼仪媒介,礼仪信息就无法表达;不讲究礼仪环境,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在这其中礼仪环境是最具动态性的要素,而礼仪媒体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重要纽带。礼仪主体的施礼能力和礼仪客体的受礼能力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规范训练才能提升。因此文明的社会要用制度来保证人际交流互动中的礼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礼仪要素与礼仪规范的统一。礼仪要素是实施礼仪交际的载体,而具体的礼仪规范是交际的核心。没有礼仪要素的礼仪交际模式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个人和组织基础,会失去辐射性的功能,也不能作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而没有了具体体现社会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礼仪要素就得不到来自传统和习俗的思想资源,即使强制建立也难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和接受。

礼仪应当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公共伦理的体现,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它不仅体现个人的素质,还体现了民族、国家的素质。人性是伦理基础建设的核心。应当加强大学生在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和美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宽容、拒斥浅薄都是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而“一言一行”是礼仪交际表达的载体,大学生应当从小处着眼,掌握基本的礼仪常识:见人要主动问候、在公共场合要谦让他人、在校园内要尊重师长……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都会组成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礼仪习惯的养成应该是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一个渐变的生活化过程。在初期可以通过加强礼仪训练,让大学生懂得仪表、服饰、举止和言谈这些“小节”的重要性。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也是培养他们与社会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成为新一代的生力军。”是浙江高校对当前文化大省建设大背景的回应。然而高校管理中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职业素养质量保证体系来生成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产出的质量标准,也还没有建立起对德育素养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估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不是象牙塔,社会上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大学的精神价值传统和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倾向与大学自身的学术规律、市场的多变需求与大学相对稳定的知识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因此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仅仅靠校园内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倡导社会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的行为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常用的礼仪行为理论还主要是来自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文化和西方的现代社交礼仪,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等都与我们目前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将礼仪文化理论有效地嫁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论中来,让它能与时俱进,体现出创造与发挥、创造与发展的脉络?而现有的礼仪文化理论及其实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个人素养到具体交流沟通这一纵向领域内。今后的大学生礼仪文明素养研究应涉及高校环境与校园文化、不同类型高校、不同职业成长阶段的关系等方面,并重点探讨礼仪文化理论中各种情境下的有效互动模式、礼仪素养中的组织行为、组织学习、组织公关与组织创新以及社会公众行为等问题。

参考文献:

社交礼仪论文篇7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大概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做什么事情都游刃有余?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受人待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甚至别人见了就想躲?为什么一个电话会让客户不再光临你的企业?为什么一次不经意的会面和握手会让你失去百万合同?这一切皆因不懂礼而惹的祸!

想要成功的人生,礼仪必将先行!俗话说的好:不知礼则失礼,失礼则无人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商务职场礼仪的表面意思包括了五大方面:

一、职场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职场礼仪不同于法律,虽然都有规定该做与不该做的但是作为道德规范来说他是没有绝对的惩罚制度的,做的不当,最多是遭人唾弃,所以能规范道德行为的人也只有我们自身而已。

二、职场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职场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职场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就增进了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为你建立人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例如随地乱扔垃圾、吐痰、横穿马路等等不文明的行为都是需要通过道德去规范的。若是靠法律去限制那我们则需要多少警力去监督惩治?

四、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

职场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脱离职场而存在,同时职场也不是由一部分的人就可以组成的,职场道德、职场礼仪的建立于遵守是需要全体职场成员共同努力的。

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

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职场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礼仪才能得到的体现。

职场礼仪在当代社会的作用

1.学习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对外开放的国策打破了长期封闭的环境,使得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坐井观天已难以适应形势,唯有从井底跳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方是当代职场应有的意识。要从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除了应具备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社交礼仪。

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顺利的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能够更好地树立起自身的形象,在与他人交往中给人留下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美好形象。

2.学习礼仪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浅论职场礼仪的意义浅论职场礼仪的意义。

这对于企业和服务行业而言,就更需要积极的适应这种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总是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操作的,这些实践者如不懂得现代的社交礼仪,那么就很难在市场上立稳脚跟。

比如说一个供销员上门推销产品时,如事先不敲门径直而入,那是不礼貌的,甚至会被人误解。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为自己也为组织均应更多地了解学交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市场、立足市场。作为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职场理应在此方面走在前列。

3.学习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正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

这种现在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的内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沟通的条件下,实现有礼有节的交往,去实现创造人和的境界,就必须学习和运用礼仪。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际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交流,而信息乃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浅论职场礼仪的意义商务礼仪。由此可见,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交礼仪论文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文化;和谐社会

   礼仪文化使人类的社会交往在一定规范内进行,使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来看,礼仪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无论是从礼仪文化的本质还是从其发挥的功能来看,以“和”为中心的礼仪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并构成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形势与社会背景下,礼仪文化建设既要汲取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要寻求创新性的发展。

一、礼仪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和谐文化?

   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既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又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惯用形式。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繁多的仪式和在日常生活中区别尊卑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礼节规则,有了内容比较完备的礼仪体系。透视这浩翰的礼仪体系,无论是做人之道、从业之道、治国之道,还是日常行为的规范、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秩序的稳定,都包含着最为关键的要素,即“和谐”。

二、建设礼仪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礼仪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礼仪文化标志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礼仪文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这一方面取决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礼仪文化又不断地被总结、提升、传承和发展,反过来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科技、文化、教育都日益趋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礼仪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古代传统礼仪以“致中和”为主体,推崇仁敬、正义、诚信、辞让、慈孝,在此基础上,新型的礼仪文化更为注重民主与文明。一般而言,礼仪文化的内容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传统礼仪文化资源;二是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三是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代礼仪文化既要继承中华礼仪传统,同时也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学习交融中不断推进。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矛盾、价值观冲突、道德失范等问题,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现代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渠道推进礼仪文化建设?

    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

1.家庭教育是礼仪文化的启蒙阶段

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孔子就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朱熹曾在《童蒙须知》中从礼服冠履、言行步趋、洒扫涓洁、写字读书等方面对儿童礼仪作出过严格规定,明代王阳明也将学习礼仪列为儿童每日的必修课程。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2.学校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校教育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3.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

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董建华.儒家文化与秘书[J].当代秘书,2003(4).

社交礼仪论文篇9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一个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正所谓“人无礼,无以立”,每个人只要置身于社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你身居何位,都离不开礼仪。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更加开放,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随着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讲究礼仪,礼尚往来,对营造和谐的人际网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尤为的需要。

今天,台州市文明单位协会为广大会员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礼仪平台,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关系(来源:文秘站)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为大家做有关礼仪规范与有效沟通的专题讲座,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金教授百忙之中莅临台州授课,表示热烈的欢迎。

金教授长期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是外交部礼宾司礼仪顾问,博士生导师,著有《现代交际礼仪》、《社交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商务礼仪教程》、《政务礼仪教程》、《公共关系教程》、《现代外交学概论》等20余部。金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知名媒体的礼仪节目中担任主持人或嘉宾,被称为“人大四大名嘴之一”。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目睹过金教授的风采吧。闲话少叙,下面就让我们凝心聚神,用心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礼仪的力量。有请金教授。大家欢迎。

---------------------------------------

社交礼仪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育;高校德育;德育功能

高校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预热”机构,大学生在“象牙之塔”里除了专业知识的修养外,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是重要的一课。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实际上,礼仪具有道德功能,道德同样具有礼仪功能,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礼仪教育实际上也是道德的建构过程。

一、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一个纬度,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人的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统一的过程。“知、情、意”属于道德的内隐部分,“行”属于道德的外显部分。诚然,纵有绅士般的仪礼而无知情意的函永定是矫揉造作;同样,仅有道德的内在修养而无外在的文明行为也会给人粗野无礼的印象。非但如此,礼仪是社会规范,注重礼仪本身就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因此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礼仪教育是德育的手段

我国古代很注重“礼”的德育功能,所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此处将“立”译注为“在社会上立足”,笔者认为儒家倡导的是“外礼内仁”,“无以立”则可以理解为“不能达到仁的要求”。可见古代很注重“礼”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外烁作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通过设置的道德两难问题情景实验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期六段论”。在他的实验中前习俗道德期被试者的道德心理特征是:只考虑自己需求满足,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习俗,此一时期之内,又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即避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习俗道德期,一般都是遵从世俗或社会规范,从事道德推理判断,此一时期两个阶段为乖孩子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道德期,可本着自己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是非善恶的判断,未必受传统习俗所限制,此时期又分为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礼仪教育在道德建构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礼仪是一种有形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形式,特别是在前两个时期的四个阶段,它无疑给人们提供了道德的标准和底线。文雅举止先于并且导致善良的行为,加强礼仪教育的外烁会使学生的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二)礼仪也是德育的目的

品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智力开发,而是要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有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法国的安德烈·孔特一斯蓬维尔曾经说过,道德犹如一种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一种内心生活的礼节,一种我们责任的法规,一种最重要的仪式。反过来说,礼仪好比一种身体的道德,一种行为的伦理,一种社会生活的法规。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现代公民不仅要有“质”的道德而且要有“文”的礼仪。礼仪本身就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二、高校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直面当下大学生道德现状,不难发现“道德失范”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偏狭自私、嫌贫爱富、堕落懒散”这些词语用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例如,在大学校园中,以张扬个性为名言语不文明;男女同学行为举止过于轻佻;自习教室大声喧哗或随意接打手机;人际关系冷漠酿成马加爵事件……他们一边妄自尊大,一边又缺乏进入社会角逐的信心。这种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些年来高校的德育状况。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注重理论说教,对关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交往的礼仪教育多少有些忽视。我们谈大学生“道德失范”,其实关键问题是有没有明确的规范。加强高校礼仪教育正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看得见、可践行的规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近些年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却不得不面对“素质教育震天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现实。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老师家长或是忽视礼仪的重要性,或是迁就学生的无礼要求与行为,这样培养出的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礼仪道德便可想而知了。应试教育使本应在小学和中学必修的礼仪教育缺位,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道门槛的高校有必要补上这缺失的一课。

高校中开展礼仪教育并非仅仅是“补课”的需要。人的教育其实是一个终生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乃至以后的立身处事对礼仪的要求各有不同。礼仪就是一个标准,它使我们的思想、意志有一个规范的表达渠道。《乐记》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记.乐记》)得体的礼仪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消解内心的压力与苦闷,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然而这些并不是不学自会的本能,它需要高校对之进行建构、演练从而形成大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并且建立和推广尊老爱幼、敬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制度。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作用。”在世界交往日趋频繁,人们的生活愈来愈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学习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礼仪规范,对于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适应社会交往、醇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礼仪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传统与现代结合

高校礼仪教育应加强传统礼仪的继承。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传统礼仪是我们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国传统礼仪对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的立身处世,以至以后的结婚乃至死都有相应的形式不仅如此,传统礼仪还有很深厚的德育内涵,如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死后祭之以礼这些礼仪形式中就深深包含着“孝”的道德。我国传统礼仪由于有着广泛的生命力,因此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儒家礼仪继承得非常完整。韩国对儒家礼仪极为推崇,至今韩国尚有300多所古代儒林留存的“乡校”,且成均馆的释奠礼仪,自明朝时传去至今没有变化,完全遵从古代中国的习惯。长期以来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鄙为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仪礼纲常”被视为迂腐古板,但是这些思想和礼仪在规范人们的言行和塑造人们的伦理道德以及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仍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Jung,CarlG说:每一个文明人不管他的意识发展程度是如何的高,但在其心理的深层次他仍然还是一个古代人。传统礼仪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因此合理继承我国传统礼仪形式和其精神内核对于高校礼仪教育是义不容辞。

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同时,高校礼仪教育应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触觉,着力培养“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人与人的交流不断增强,礼仪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越显重要;放眼世界,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各国交流频繁,礼仪将是不用翻译的“世界语”。高校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礼仪教育中体现时代的气息,吸收各国优秀的礼仪文明,使大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日常礼仪、公务礼仪、推销礼仪、谈判礼仪、国际交往礼仪等。

(二)教学与践行并重

礼仪是需要教化的,高校要将礼仪教育列为明确的课程。从目前看,大多数高校都在开展礼仪教育,但是礼仪教育却不够系统,多为在品德教育的一种渗透教育,目的性和规范性不强,特别是在理工科显得更为突出。要在礼仪教学中把礼仪的修行当成一种文化来体验,而不仅仅是行为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