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中考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52:42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1

一、试卷分析:

本次生物期中考试卷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由两个大题组成,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是25个50分分,比较多,分值占的比重大;非选择题5个大题共45分。此外还有5分的卷面分,突出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的能力。就试卷内容来看,题量比较适宜,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且灵活,更能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密切结合。

二、成绩分析: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考试成绩较好,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不同班级目标完成情况不同;1班特优和学优没完成,2班完成学优目标,3班和4班的特优和学优目标都完成;学生的总体成绩与老师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不能及时复习巩固,记忆不牢。

2.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及时完成或完成的不是很认真。

3.学生生活经验常识少,理论联系实的能力差。

4.对学生的检查督促不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

四、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突出能力培养,加大重点知识的落实力度。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审题做题,学会学习。

3、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4、课前精心备课,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体现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有意义学习。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2

1、根据中考和高考大纲要求,掌握复习重点和方向

中考和高考都有相应的考试要求和大纲,也是中考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和重要参考,考纲又是根据生物教材大纲所制定的,它反映了生物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而且,考试大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考试形式的变化不断调整的。总的来说,教材大纲和考试大纲还是考试的重要依据,因此,老师要好好研究考试大纲,根据大纲来把握生物的复习方向。

2、改变复习模式,制定阶段性目标

生物复习参考传统的考试复习模式,主要是采取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要充分熟悉生物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建构主要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用点、线、面的方式一点一点串联起来,并进行梳理,根据每一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理解并全面记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通过模拟试题和大量联系的方式来巩固记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单方面追求题目的数量,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此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每次生物课针对一个小专题进行测试和训练。第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在完成第一轮复习和第二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学习重点,第三轮复习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复习效果。

3、重视试题纠错和错误总结

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在精心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考试的经典题型进行规律总结,然后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还要选用大量中考真题进行演练,中考真题和普通的试题不一样,真题具有科学性强、题目设计得更合理、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真题更能反映出生物教学的趋势。另一方面,生物老师要引导学生重视错误和经验总结,在练习中,不能只关注做题的量,还要定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和经验总结,每过一段时间就将之前做过的题目整理出来,重点看一下做错的部分,然后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因为同样的原因犯同样的错误。

4、深入研究考试题目抓住试题方向

复习生物,还要关注近几年的考试试题以及考试方向,生物老师要仔细分析近几年的生物试卷,捕捉考试信息,发现题目的规律。笔者通过对生物试题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1、生物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每年中考高考试题中都有部分题目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2、发现重点难点,生物复习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与免疫、遗传等模块中。3、重视生物教材中的图片的理解和分析。4、复习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5、关注社会热点。生物复习也要结合社会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总的来说,只有对试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5、结合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很关键,尤其是对要参加考试需要及时复习的学生来说,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生物老师在带领孩子进行每一轮的复习时,都要注意调整复习方法。比如说在进行每一个专题的练习时,分别指导学生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不要急于告诉学生题目的答案,教会他们自己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然后引导学生的思路往正确的方向靠拢。在审题时,教会学生如何迅速找到题目关键字并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6、有侧重点对试卷进行讲评

生物老师定期对学生完成的试卷进行点评和分析,但是并不是说要对试题中的所有题目进行讲解,这样既浪费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抓不到考试重点。所以,针对试卷讲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讲解典型题目,举一反三。选择典型题目讲解,根据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回顾生物教材内容。二、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找出试题规律。生物老师要研究学生容易出错的试题,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三、对试卷中的题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四、重视知识点的扩展讲解。老师要看到题目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重视对学生知识的扩展。

7、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图表进行考查。

4.2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结语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成为普通高考的重要内容。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年至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频次及分值,结果表明,按频次依次为第1、5、4、8、6、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分值依次为第1、5、8、6、4、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结果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4

第三周:教研组会。中心发言人:涂鹏。传达学校工作精神,布置教研组

工作计划。

第三周:教研组会。中心发言人:涂鹏。各备课组布置备课任务,每人

准备一节课。有教学课件的制作。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第四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五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教案检查。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六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七周:推评确定参加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希望之星的

人员。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第八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涂鹏。

第九周:各备课组准备期中考试试卷,根据学校要求,有针对性地组题。

教案检查。

第十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涂鹏。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阅卷,各备课组做出试卷分析,教研组评析。

第十三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王彩云。

第十四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组合高三年级第一套复习试卷。

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教案检查。

第十五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一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二套复习试卷。

第十六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二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三套复习试卷。

第十八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三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四套复习试卷。

初中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进入期末考试复习。探讨生物

教学论文的编写。教案检查。

第十九周:针对高三年级第四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五套复习试卷。

初中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进入期末考试复习。

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知识网络;专题复习

高三物理后期的复习重点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及其应用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研究、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的走向,研究、总结多年来复习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制定出贴近高考并且符合我们学生实际的方法。通过多年高三物理教学,我对高三物理后期教学有如下体会:

一、加强对大纲、教材特别是对考试说明的学习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准绳。因此,高三的老师要深入细致的学习《考试大纲》。特别是《考纲》中“样题”是最权威有最具有启示性价值的信息,高三物理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明确高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考纲的学习中,掌握高考主要对学生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善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了解物理学科高考内容包含的131个知识点。通过题型的分析,掌握高考题是怎样考查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即什么样的题考什么样的能力,以便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选好题,做到针对性练习。我们有必要对近三年的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对照分析、掌握考试的变化,分析高考难、易趋势,以便更好把握教学的度。另外,通过前期的复习和多次模拟考试,对学生的复习情况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包括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现状、应试技巧和心理状态都要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为后一阶段的复习,提供重要依据。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的掌握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决不是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考试说明》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考试说明》时,最好的做法是:把《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逐条分解,对每一内容、每一能力要求都精选相应的近年的高考试题或题型示例中的样题来进行诠释,让学生真正明确考试的内容与难度要求。同时要求学生限时完成附录中的高考试题,明确自己的差距。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时时对照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情况。在总复习后阶段,更要回到《考试说明》中,进行自我检测,查缺补漏。在通读《考试说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采用尝试回忆的方式,对每一条内容做回忆。

二、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通过第一轮复习掌握了物理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构建章节内容知识网络,而后期的复习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建立章节间的知识联系,把整个高中的物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实现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记忆。我们可以按以下几个专题进行复习:静力学专题:以共点力平衡为主,包括电场中的平衡,磁场中的平衡问题;动力学专题:主要是力和运动的关系,将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圆周运动、振动和波各知识点联系起来;电磁学专题:将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各章节联系起来,找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区域型知识网;实验专题:在复习21个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故障查找、误差分析、结论叙述、创新拓展等方面的复习;功能专题:理解功与能的含义及关系,并通过具体实例来体会运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的要点。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认识到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掌握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当碰到问题是就能通过知识网络了解问题的背景、出题意图、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几年高考考查中综合能力考查又是重中之重,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是提高综合能力的第一步,必须让同学们重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理解、检索和应用。就物理学科而言,只有将各个单元知识纳入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之中,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活力。而学生学习各个单元知识时,只是对各单元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认识还是肤浅的,难以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也难以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因此,物理总复习时就不应是把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简单地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对知识整体和各个单元知识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了仔细的探究后,按物理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各个单元的、各章节的知识及解题的物理思想、方法和规律进行纵横联系,“以线串珠”的方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

三、后期复习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专题复习与一轮复习不同,专题复习主要选择物理学中的主干、重点知识建立板块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属于较高要求的能力,在高考物理试题中,主要体现在区分高分段学生的能力,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再进行一次的区分。分析综合能力是考查考生能否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和有关条件,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问题。分析综合能力的强弱也体现在对“生题”的处理上。“生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的试题,设问角度和情境的设置可能是学生没见过的,但处理这类问题所用的规律都是学生学过的,甚至是很熟悉的,这就要求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强些,才能独立、灵活、创造性地处理此类问题(成绩差的学生在这方面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在这阶段选择中等难度的试题为主,抓好限时训练。老师要在精讲精练中倡导独立性思考和规范化解题。以高频率考点为复习主线,理清主干知识;以练习为辅助,兼顾全面复习。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6

摘要:德国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开设的各科课程与大学入学资格考试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各科学习成绩与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的总和决定其能否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化学课程在平时学习和大学入学资格考试中都十分重要。这里首先分别对德国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化学课程和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化学考试标准进行了概述和梳理,然后着眼我国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其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中等教育资格考试化学课程

德国后期中等教育(第11至13学年)(相当于我国高中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由完全中学承担,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关心、能力、适应性以及将来的去向进行教学。在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最后两学年,学生须选择学习两类科目,即基础科目(由基础性课程构成的学科科目)和达成科目(由较难的专业性课程构成的学科科目)。根据这两类科目和完全中学学业结束时进行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abitur)的总成绩,决定学生能否获取大学入学资格。2003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颁布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已于2004年秋开始实施。

下面以该州为例,对德国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化学考试标准进行概述和梳理,并分析和总结两者的特点。

1、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

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与前期一样,都力图从人格形成和一般教育的立场来揭示化学课程的教育意义,即旨在通过精确地解释物质世界,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关注并考虑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以及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等。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新课程标准对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基础科目和达成科目的化学课程内容分别作了规定。

1.1基础科目化学课程内容

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基础科目化学课程内容归纳于表1。

1.2达成科目化学课程内容

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达成科目化学课程内容归纳于表2.

1.3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化学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宽泛。基础科目里纳入了化学平衡、电化学、高分子化合物等知识。就这3个领域,达成科目纳入了基础科目中所没有的、更加高深的知识,以及芳香族化合物和与物理化学相关的化学能。

(2)课程内容偏深。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焓和亥姆霍兹方程;化学平衡中的酸碱质子理论和缓冲溶液;电化学中的氧化数、标准电极等。

(3)与生物学科联系密切。例如,基础科目中的“生物分子”单元和达成科目中的“天然物”单元。这2个单元旨在从化学观点看待生命现象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化学物质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4)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例如,与化学相关的健康问题;对健康有危害的物质;日常生活中芳香族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与意义等。

(5)注重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例如,用简单实验方法鉴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进行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合成实验;设计、实行与评价热量测定;设计、实施酸碱滴定实验测定浓度等,都贯彻了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

(6)渗透StS教育。例如,大量应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利弊;燃料电池在未来能量供应中的意义;物质再利用;可持续观点纳入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等。这些内容都是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工业与技术的发展,是公民应具有的科学素养。

(7)注重价值观的培养。例如,课程内容中多处让学生自己讨论物质、反应原理等的价值和意义,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价值观。

2、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化学考试标准

德国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化学考试标准(以下简称“考试标准”)揭示和规定了考生应具有的能力以及试题的内容、范围和程度等。无疑,了解这个考试标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后期中等教育完全中学化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范围和水平。

2.1化学考试标准对能力的要求

能力Ⅰ:专业知识(使用化学知识);

能力Ⅱ:专业知识(利用化学的认识方法);

能力Ⅲ:交流(在化学中进行交流和关于化学的交流);

能力Ⅳ:反思(与化学知识相关事物)。

2.2化学考试标准对试题内容、范围和程度的规定

(1)试题内容、范围

物质结构特征;化学反应;实验活动方法;生活世界和社会。

(2)试题程度

要求Ⅰ:与学过的内容相关联,再现知识、活动技能与方法。

要求Ⅱ:与已掌握知识相关联,选择与整理内容。即在新状况中应用已学知识。

要求Ⅲ:在全新情况下,有意识地主动选择和运用已学过的方法。

2.3化学考试标准的特点

(1)能力的要求逐步深化。由使用专业知识,加深到利用认识论,再到交流和反思。考试标准注重从实证、逻辑和批判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要求收集、整理、传达化学信息的交流能力;还要求在生活、社会与技术关系中以及可持续性想法中思考化学意义和价值的反思能力;并把交流、反思与化学知识方法一样作为主要能力,揭示其中内涵,意义深远。

(2)试题内容范围全面。从物质结构特征、化学反应、实验活动方法、生活世界和社会4个维度选择试题,涵盖基础科目和达成科目的课程内容。

(3)试题程度渐深。由要求已有知识再现,到对已学知识的再构成,再到已学知识的应用。试卷编制过程适当分配各要求中问题,从整体看,试题难易适中。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7

录取计分科目采用“4+4”模式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4个科目外,至少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4门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鼓励将6门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的要求,我市采用最少的“4+4”模式作为录取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政策相比,增加了历史科目。其他科目为录取参考科目。

体育与健康分值提高到70分

按照文理兼顾的原则,对录取计分科目的分值进行了调整。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分值调整至各120分;体育与健康分值提高到70分。物理、化学各100分(其中实验操作各1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各90分。录取计分科目总分仍保持810分。录取参考科目包括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共5科。各录取参考科目成绩评定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按在全市考生总人数所占比例分别划分为:a(25%)、B(35%)、C(25%)、D(10%)、e(5%)。

2019广州中考政策实施方案公布

具体情境中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考试内容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科学确定各学科考试命题内容。试题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闭卷笔试

各学科考试结合学科特点,以笔试为主。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和地理5个科目实行闭卷笔试;英语实行闭卷笔试和听说能力考试;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实行闭卷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其中实验操作成绩不低于每门科目考试总成绩的10%,积极探索应用计算机进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3个科目实行现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分为平时考核和统一考试,平时考核由各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统一考试具体方案由市另行制定。

考试时间按“学完即考”原则确定

学生按课程标准修完某学科后,方可取得该科目的考试资格。各学科考试时间依据课程方案和“学完即考”的原则确定,一般安排在学年(期)末进行。原则上,生物(含实验操作)和地理2个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前进行;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和化学7个科目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具体各科目考试时间由市统一安排。

中考改革政策实施期: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考试改革

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以实验为基础,在培养理工科相结合的科技人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作为基础实验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因为目前的高考模式以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地经过物理实验课程的训练,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相对都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寻求一条更能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掀起了建立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的浪潮,申报并建立了省级或部级实验示范中心,出台了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借此契机,我校也于2005年成立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并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对照相应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特别是对仪器设备与基础设施的投入显著加大,基本上达到了建设标准,满足了我校学生实验的需要,并于2007年上半年顺利通过省级实验示范中心验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增加了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然而,看似建设了一套相对合理的教学模式,但很多学校反映其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虽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压力或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敷衍了事。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方面入手,以增加他们的压力和动力,对实验考试作必要的改革。目前各学校物理实验考核的模式不一,我们必须找到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合理有效的考试制度,也就是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实验考核进行合理的改革,特别是对于我们二类本科的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讲,学生的本身素质及对自己的要求相对稍差一些,对实验的态度不是高度的认真,从而导致实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及改变对实验的态度,我们对实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制定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并采用以操作考试方式为主,附加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增加操作考试占实验总成绩的比例。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激发了一些优秀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创新性,使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下面针对我校在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方面的情况,包括改革的背景、操作考试的模式、主要实施过程及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等作一简单概述。

一、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的背景

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来说,首先要弄清楚所涉及的很多知识点的实验原理;其次要对实验仪器能够正确操作及对数据的处理能够正确处理;最后就是对实验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以期能够获得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但根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不尽人意。我们认为大学物理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在学生对实验压力和动力不够的情况下,应该用考试方式来调控,以考试成绩为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考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各高校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考试情况各不相同,考试方法不尽合理,实验成绩评定趋于简单化,一般多以笔试为主,学生只要在考试前突击记忆和简单的模仿,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造成了很多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失去兴趣,实验态度不够认真,实验时拼凑数据、敷衍了事,甚至抄袭实验报告的无压力现象。因而目前的实验考试模式应该改革,让学生把对实验的着重点放在实验过程本身,要让学生真正做有所得、劳有所获。为此,我们课题组对实验考试方式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提出由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以操作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误差分析能力及报告撰写能力,并运用到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成绩评定办法

以往大学物理实验成绩的评定,主要是采用平时的成绩与期末的笔试考核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基本上是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30%。再转换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一般来讲,只要学生平时能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考前好好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基本上都能够顺利过关。这种实验成绩评定的简单化实际上无形地挫伤了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压力,态度不认真,不能很好地去掌握实验的相关知识,很大程度上重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走入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恶性循环。实验课学生成绩的考核与理论课考核有很大不同,应充分体现实验课程的特点。实验的目的在于全面科学地考核与评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考核学生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通过考核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为此我们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重新定位思考,进行积极的改革,根据调查研究,对大学物理实验总成绩的评定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经过两年的实践,效果明显。

(一)平时成绩的评定

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由实验预习、课堂操作、实验报告等三部分成绩组成,占实验总成绩的50%。

1.实验预习

为了做好大学物理实验,学生首先要预习实验并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实验前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并提问,给出相应的预习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这样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明确该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否弄懂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课堂操作

课堂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在实验课堂的表现,包括操作是否认真、规范;数据测量与记录是否准确;是否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能否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否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以及实验的态度与精神面貌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给出课堂操作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也是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整洁、完整;数据处理是否正确;思考题回答是否合理、正确;有无实验创新的思想和观点等,占平时成绩的50%。

(二)期末操作考试成绩的评定

期末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使学生平时能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我们采用了以操作考核方式为主,并附以部分实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增加了期末考核的分值比例,占总成绩的50%,这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具体实施方案:(1)完成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实验项目后,确定实验操作考试项目和时间,采用学生抽签的方式,学生抽到哪个实验,就进入相应的实验室,按我们事先准备好的考核试题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45―60分钟)完成。(2)每个实验组一般安排10名学生同时考试,并安排3名教师共同监考,监考教师经常交换考查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试卷完成情况,每位教师当堂给出每位学生的操作成绩,再取3位监考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该学生的期末操作成绩。(3)对于实验具体操作过程考查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其中优秀(90分以上)指能够独立正确的按操作规程熟练操作,结果很准确;良好(80―89)指能够独立正确的按规程较熟练操作,结果较准确;中等(70―79)指能独立正确的按操作规程操作,结果准确;及格(60―69)指基本能按操作规程操作,结果基本准确;不及格(60分以下)指不能按操作规程操作,经常出现错误,实验结果有问题或明显错误。根据平时总成绩与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按分值比例进行最终实验总成绩的计算,并转化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上报教务处。

例如:在《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的实验考核中,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份考核试题和要求:

(一)实验基础知识考查

1.本实验在测量微小力的过程中用到什么传感器?

2.在实验过程中测量表面张力采用什么方法?

3.写出实验过程中最后所依据的理论计算公式。

(二)实验操作要求

1.用小砝码对传感器进行正确的定标。测量数据记录到下表1。

2.游标卡尺的正确使用及读数。测量金属圆环的内外径,数据记录到下表2。

3.正确使用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测量纯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数据记录到下表3。

(三)实验数据的记录和简单处理

1.

试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仪器的灵敏度。

2.

金属圆环的外径D1=_______,内径D2=_________。

3.

测量温度下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____________,

相对误差为____________(t=24.3时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

(四)对该实验有无改进或创新观点

这样的试题样式基本上涉及每个实验的绝大部分内容。由于学生在操作考试时,直接要面对教师的严密监考,心里总有一些压力,故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态度明显转变,都能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积极思考,严谨操作,明显促进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实验时能够真正做到正确、严谨、完整和规范,同时推动了大学物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能够更好地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加深对已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实验考试制度及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实验成绩评定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学生学好物理实验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积极预习、认真操作、独立思考。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注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发展创新思维。两年的考试改革,从总体上讲是成功的,达到了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目标,使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于2007年下半年在我校接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实验考试改革等方面得到了专家的好评。虽然我们尝试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考试中应该引入一些设计性实验以及如何来建立设计性实验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等,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亚林,周在进.大学物理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3).

[2]刘力斌.大学物理实验考试改革初探[J].大学物理实验,2003,16,(03).

[3]宣学新,俞立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2,(4).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过程评价;改革

社会发展既需要发现知识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将知识和客观规律运用到实践生产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潘懋元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大类。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许多地方院校已将自己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通过学以致用和社会实践,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科技发展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纪律、出勤、回答问题、小考、实验技能、应试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给定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学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合理细化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同的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应不同。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面存在的弊端比较突出,在高校中,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存在“一考定终身”现象。就《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而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评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较大,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平日知识的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不注重平日积累,在后期的实践课中表现为: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验技能没掌握,动手能力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评价过程化或考核过程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对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性学习,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期末考试、实验技能、实验报告、考勤、提问和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考核,其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成绩占45%、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技能成绩占20%、课堂随机口试成绩占5%、考勤成绩占5%、学习态度成绩占5%。

1期末考试

为闭卷考试,学生参加结课后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前提,授课内容和实验时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确切地说,期末考试是学生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学习过程及内容的再次回顾和复习,是比较轻松的再学习,考试成绩的55%计入课程总成绩。

2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之一。考核内容包括从植物病害的诊断到防治、从实验室到田间涉及到的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方式灵活,主要通过对园艺植物各种病害症状的描述、以及病原鉴定、病害综合诊断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的动手制片技术、观察能力进行量化评分。这样,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注重每次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验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次数可能每位同学的不完全相同,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3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技能的体现和补充,为了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实验要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当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造假。如当节课请假,可申请补做实验。无故不交或抄袭实验报告,本次成绩记为0分。实验报告成绩采取百分制,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4课堂随机口试

口试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需要抓住每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课堂上随着教学情景主动回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量化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5考勤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考勤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学风体系的形成。考勤成绩实行百分制。无故缺勤,本次成绩扣10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本次成绩扣50分。将其平均成绩的5%计入总成绩。

6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学),是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保障。学习态度成绩实行百分制。上课应用手机、大声喧哗、或做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50分。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作出补充更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过程化考核评价的实施比传统的考核方式更能保证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尊重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郑家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70-72.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1-28.

[4]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8):3-4.

[5]张文彬.地方高校考试模式现状分析与过程化考试模式的建立[J].考试周刊,2012,(29):1-2.

生物期中考试总结篇10

【摘要】在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今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高中生物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从一道周考试题角度出发,统计并分析了整个高三年级答卷的结果与原因,对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旨在为今后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http://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27-02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对自身进行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力、想象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最近一次高三生物周考中出现过这样一例试题;m和m、n和n表示某动物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a与a、B与b、C与c表示三对等位基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正常情况下,如果某细胞含有mmmmnnnn,试绘出此时染色体和基因在细胞中的分布图。

一、结果统计与原因分析

1.结果统计。笔者对自己所教的几个高三年级理科班学生关于此题的答卷进行了结果统计,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本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只有7.8%,绝大多数学生出现了如表1中答卷一、二的错误图像,其中又以答卷一出现的错误率为最高。

2.原因分析。高中生物教材中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关的内容,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各时期过程中对染色体行为(图像)与数目变化的理解。出现上述不同错误的答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混淆了染色体与染色单体二者之间的概念与关系。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前1条染色体含1个Dna(0条染色单体),Dna复制后,1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2条染色单体),此时染色单体数量是染色体数目的两倍。染色单体随Dna复制而出现,随着丝点分裂而消失。答卷一对应图像为4条染色体含8条染色单体,而不是含8条染色体,出现此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将染色单体与染色体等同起来了。(注:题干中的m、m、n、n表示染色体,而不是染色单体)

(2)学生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把握不准或审题不到位。若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核染色体数为2n,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核染色体数目不同时,对应的时期也可能不同,如:4n有丝分裂后期;2n体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的G2期、前期、中期、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中的G2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n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及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题干中,某动物细胞含m、m、n、n四条染色体,而问题中含有mmmmnnnn八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表明一定为有丝分裂后期。答卷一对应图像为4条染色体而不是8条染色体,出现此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弄清楚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没有注意到问题中染色体数目为题干中染色体数目的2倍。

(3)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与回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学生出现错误答卷二图像的原因在于没有注意到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要移向细胞两极。

(4)学生缺乏生活常识或未注重细节。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时由于受阻力作用染色体两端应在着丝点之后,而不应该出现如答卷四的图像。也有部分学生未认真审题或是忽略细节而草率答题导致丢分。如答卷三、四出现的情况,未注明染色体的类型或未标出基因的位置或未画出纺锤丝等。

二、思考与总结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既是参与者更是主体,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师讲解题量的多少与深度,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听懂、听懂多少、会不会分析应用等。因此,在今后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实现由重知识向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转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平时应多钻研教材,紧扣考纲,分析与总结高考试题,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解决好教学难点,讲清、讲透基本概念,特别是易混淆的概念,相关知识的易错点提醒学生引起高度重视。

2.创造轻松环境,巧设习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高三生物教师常有这样一种体会,即一节课完全讲下来总感觉时间不够,想讲解的内容总是讲不完,很多时候忽略学生的感受。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该多创造轻松环境,把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特别是在难点讲解过程中应巧设习题(巧设易错点,突出解题思维),引导并培养学生主动性思考与答题,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与思维拓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重难点化难为易,由静止教学转变为动态教学,使学生学习既轻松有趣而又通俗易懂,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4.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考后的试卷讲评课更是复习极为关键的环节,是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寻找解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对试卷的讲评,有利于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高三生物教学比较紧,通常不可能做到每张试卷每道试题都去讲解,所以要求教师在试卷讲评之前对学生的答卷有所了解并可做适当的相关统计,讲评过程中着重讲解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重点分析错误原因,突出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关内容也可做适当拓展,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在整个讲解过程中还应突出对解题时注重细节与答题规范的培养。

http://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梁愈.新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育教学行为指南[J].中学生物教学,2006,(7):9-10.

[3]夏献平.课改理念与高中生物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06,(3):12-13.

[4]童庆年.新课改理念及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J].中学生物教学,2006,(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