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语文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07:20

秋天语文教案篇1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那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a、字音挑错

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C、何其芳的《秋天》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3、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品读探究:

a、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在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已经来临。)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句中作者用了“梦寐”一词。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

6、三幅画面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

7、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用何其芳的《秋天》中所描绘的乡村秋天特有的景物,按自己的喜好,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

例如: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秋天语文教案篇2

一、激情式导课——触感

情感是调动一个人情绪的最直接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在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语文课堂要想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有一个精彩而富有情感的课堂导入。而这样的导入是建立在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精心设计上的。实践证明,一堂课如果能在导入阶段便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更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情景中。

例如,在教学课文《雨后》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同学们感受过夏天的雨吗?想象一下,在燥热的天气席卷大地的时候,一场充满快乐与清凉的雨水降临了。我们看到雨水浇灭了艳阳,浇灭了一身的燥热,更看到我们的伙伴都来不及等雨完全停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冲到雨水中,欢笑着嬉戏。雨水溅湿了他们的裤脚,洗净了他们的脸蛋。这个景象是多么令人向往和欣喜啊!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向往走进课文,走进我们雨后的内心。

以上案例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激情的导语,扣准了文本的情感主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冲动。可见,在阅读课上,导入环节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接下来学生的激情品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情式品读——融入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载体就是文本,学生只有在对文本充分地品读中才能有所感知和领悟。而读并不是盲目的读,而是在把握文本关键词基础上的有侧重的读。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情式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融入文本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课文《秋天》时,教师首先从课文的标题入手,将“秋天”两个字写到黑板正中央;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告诉我秋天是什么吗?你们心目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在文中有很多描写秋天美的词句和段落,把他们找出来细细品味。

生1:我心目中的秋天是金黄色的,漫山遍野,美不胜收。

生2:秋天应该是落叶飞扬的季节,所以我心中的秋天是满目哀伤的。

生3:秋天应该是喜庆的,因为它象征着丰收,是秋的收获。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每个人心目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在文中,作者也将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写了出来。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秋天和你们自己所想的秋天有什么区别呢?

生1:作者笔下的秋天比我所想到的更美,他不仅看到了秋的颜色,更有秋的味道和温度。

生2:作者笔下的秋天仿佛是一个孩子,调皮、欢乐、可爱、美丽……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词“秋天”,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品读。这样,课堂上学生通过读秋、想秋、感受秋这三个层次与文本进行深入的情感对话。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景色以及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情感式结课——延伸情感

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语文教学也一样。一堂课除了需要精彩的导入和深刻的文本感受外,更需要一个充满情感的结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课文《谁的本领大》时,在课文结束时,我是这样小结的。

师:在本课中,最开始,风和太阳都觉得自己的本领更大,但通过几轮比试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生1:风和太阳都有各自的本领,他们的本领都很大,其实是不需要比试的。

生2:他们最开始谁都不服谁,认为只有自己的本领最大,但通过比试才知道,其实对方的本领也不小。

生3:他们在比试中,知道了不是只有自己的本领才大,不应该瞧不起别人。

师:是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或是擅长的一面,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他人的短处相比,反之也不能用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较,而是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秋天语文教案篇3

专家谈如何学好语文

语文科

中、高考政策发生大变化,语文成为众科之王,所有科目都将增大阅读的分量。相同总分情况下,语文成绩高者优先。那么如何学好语文?作为奠定基础的小学阶段叉该怎么去学?面对语文学习中的众多困惑和难点?权威专家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张立军、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为您带来一到六年级语文学习全攻略。

《非常向上》

周末电影

《一个好人》

《一个好人》中成龙试图抛弃英雄形象,扮演一个平凡人,不过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他身手不凡。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成龙还是一个“英雄”,但是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去述说英雄,更加容易让人接受。该片在澳大利亚拍摄,片中的卖点有成龙驾车在市中心狂奔,他在巨型货车中死里逃生并轧烂几十辆奔驰车,场面十分激烈,成为―个吸引观众注意的地方。

体育节目

国安队小心主场爆冷

对于已经退出争冠行列的国安队而言,连争取下赛季亚冠附加赛资格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了,可以说非得有场场拼胜利、场场抢三分的霸气才行,否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本赛季京苏首回合的较量,双方便是0:0握手言和,要知道,江苏舜天队新帅罗马尼亚人佩特雷斯库接替高洪波执掌教鞭,麾下拥有任航、刘建业、孙可、吴曦等现役国脚,这样的实力绝对不可小视。更何况,舜天队如争在联赛积分榜上已是无欲无求的状态,如此轻松的心态要比压力山大的国安队更容易发挥竞技水平。所以国安队必须打起百倍的精神头,认真准备,万不可再大意失荆州。

新剧推荐

《琅琊榜》

主要演员: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

该剧以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一搏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旋涡中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琅琊榜》不以烂俗的爱情桥段博取眼球,不拘于书写前朝历史的起落,而是从更阳刚的侧面反映了男人之间的义薄云天、情义千秋,吟诵了一曲热血男儿的蜕变之歌。梅长苏本远在江湖,却名动帝辇。江湖传言:“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作为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首领,梅长苏“梅郎”之名享誉江湖。然而,有着江湖至尊地位的梅长苏,却是一个病弱青年,弱不禁风,背负着十多年前巨大的冤案与血海深仇,就连身世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生活节目

20岁黑户保安酒后杀人

2014年10月29日,在北京市大兴区某楼前,十多个人围成一团撕扯起来,其中一名男子腹部鲜血直流,倒在了地上。当民警接到报案赶到现场时,地面血迹有被冲洗过的痕迹,受伤男子已被送往医院救治。经尸检鉴定,死者是被他人用单刃利器剌击导致急性失血休克死亡。经调查,发生争执的是北京铁路局某宿舍区的几名保安,而死者是离职保安吕某的舅舅郝某。案发后一名男子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说自己就是杀害郝某的凶手。据调查,张奇是该宿舍区的试用保安,上岗仅仅一个多月。那么,本应保一方平安的保安员,为何会发生争执大打出手?而被害人叉为何出现在现场,遭遇杀身之祸呢?《庭审纪实》

秋天语文教案篇4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反复阅读文本,以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搞清文章主旨。我又参考教材所配教学参考书,随后自己诵读来体会文章之气,可是竟然读不出一气呵成的美感。如此经典的文章竟然文气不通,我产生了疑问:究竟是自己对文章思路理解有偏差,还是参考书有问题,抑或是文章本身思路有问题?

首先,我们把苏教版参考书对《秋声赋》思路的概括整理如下: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是“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切”,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感慨人生”。

第四段,“在秋虫唧唧声中”又以秋声结束全篇。

(摘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

我又找来了一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几乎与苏教版教参大同小异,可见都来源于教参。有的案例对第二段的概括稍有不同,说:第二段是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还有的概括为描写秋状。

题目是“秋声赋”。“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从赋的特点来看,全文理应围绕秋声来描写,并且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为旨归。文章以第一段“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对秋声的描绘”开始,第三段由物及人抒发感慨,到第四段以秋声结尾。可谓首尾圆合。所以我认为教参对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的概括是十分准确的,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焦点就集中在对第二段的概括上,因为我觉得文气不通的地方就是第二段。说是对秋声的描绘,可是文章描绘秋声的文字不多。议秋气偏离描写秋声中心。所以我产生了疑问: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吗?

我们不妨带着这些疑问对第二段做一次重新理解分析。问题的关键是集中于对一句话的翻译:“胡为而来哉?”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却不好处理。一般的译法是“(它)为了什么而来呢”。很显然在文言句式中属于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它”。我们理解文言文对代词的指代对象必须明确,那么“它”究竟指代什么呢?很多人认为应该指“秋声”。省略句所省去的内容如果前面已经出现过,为了避免重复追求简洁,可以承前省去。因为前面一句是“此秋声也”,所以我们姑且认为是指秋声。那么这个句子就翻译为“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大家注意这又是个设问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后面的内容验证一下:设问句之后的内容是否是回答“秋声为了什么而来”呢?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文)

我们不难看出反问句后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我们不妨抓住关联词与关键词,从分句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下。“盖”字在文言文中经常被用到表示原因的句子前,引起原因。“故”是所以的意思。“凄凄切切,呼号奋发”是形容秋声悲伤特点的形容词。因此,这一部分的逻辑关系为:因为秋状……所以秋声有令人悲伤的特点。

第二部分结构与第一部分相似,所以其逻辑关系应该是:因为秋气……所以秋声有悲伤、萧杀的特点。

综合两部分内容,“胡为而来哉”后面内容全部都是解释秋声具有令人“悲伤”这个特点的原因。显然不是回答“秋声为了什么而来”的原因。由此可见,省略句中“它”指代的并不是“秋声”而应该是秋声的特点“悲伤”。省略句应该是承前省略,那么“悲伤”一词在反问句前出现过吗?“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第二段的第一句中就有“悲哉”二字。所以第二段的段意应概括为:指出秋声的特点“悲”,并解释秋声之悲产生的原因。所以第二段是个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符合本文围绕秋声来写的中心。文气自然就畅通了。很显然苏教版对此段的概括是不妥当的,“烘托”一说也是牵强附会的。有的教学案例认为是描写秋状,则更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了文章思路不畅通,读起来文气不通。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教参讲错,实际教学中又有那么多教师讲错呢?我想除了教师照搬教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课本“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的标点有错误。我又参看了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与苏教版教材有一处标点不同。比苏教版更容易让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是秋声。我觉得分歧的根由就是对意思的理解存在问题。两者都很容易让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是秋声。

我认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的标点,应该改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即将“噫嘻悲哉”后面的感叹号改为逗号,将“此秋声也”后面的句号改为感叹号。仿照课本中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就变成了一个主谓倒装句,既突出强调了秋声“悲哉”的特点,同时便于与后面的“胡为而来哉?”形成较好的衔接。这就从语法上避免了读者将“胡为而来哉?”的主语误认为秋声的可能性。这个修改意见希望与教参编写者商榷。

其实《秋声赋》古文并没有问题,因为古文不加标点,现在的文章标点都是后人给加的。标点虽小,但对文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到一句话的翻译,再到一段话的理解,大到整篇文章的文气畅通,标点不容忽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秋天语文教案篇5

关键词:反思;精彩;独特;遗憾;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49-01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关于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起着相当重要的助推作用。鉴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中受益匪浅。对于一堂课的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一、写精彩之处

成功的课堂往往有一些精彩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亮点”,这是教学反思的第一素材,教师最好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精彩问答,记录自己的所言所行,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加以阐述。

我在教学冰心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在导入部分就出现了精彩的环节。课始,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引导学生读准这两句诗中的字音,再引导学生辩析这两句诗的异同,最后引导学生围绕“谁更了解春天”这个话展开辩论。课上,学生们就“游人”与“儿童”谁更了解春天进行了激烈的争辩。支持游人的一方认为,游人一般是成年人,他们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知识渊博,当然应该比儿童更了解哪里的春光最饱满、最灿烂了,他们举例说春游时都是大人带着孩子去的,没听说有孩子带大人去春游的。支持儿童一方认为,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充满朝气,没有成人的那种老眼光、老观念、老印象,容易发现新鲜的事物,春天在哪里他们看得更清楚,现在大人们整天在办公室里忙得不可开交,只有孩子能无忧无虑地亲近大自然,春天也最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双方争持不下的时候,我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只拣儿童多处行”。随即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课后我是这样反思:“诗句—冰心—课题”,三位一体,三点一线。以这样的方式引入课题,自然流畅且充满诗意,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其中,由诗句所引出的游人与儿童“谁更了解春天”这一话题的争辩,不只是在为引出课题开启帷幕,它实质上还潜藏在整篇课文的阅读之中,课后练习第4题就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课伊始,设置这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一下子就触及到这篇文本阅读的主旨。

反思教学的精彩之处,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可以是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可以是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板书,可以是某些教学思想的成功渗透,可以是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这些情况,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并由此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

二、写独特之处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常常会因为偶尔触动而产生灵感,时常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教师应该及时反思学生那些独特的见解,准确地捕捉这些火花。我在执教《最佳路径》(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在教学格罗培斯的设计过程时,很多人都为这位世界建筑大师“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方案叫绝,可有一个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反对的手。他觉得格罗培斯的方案并不是最好的,理由是格罗培斯让游人随便乱踩,一定有无数条路,方向各不相同,这样很难看,而且游人也不该随便踩踏草坪。对于该生独特的见解,我交给学生去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说他在公园里看到的人行道都是弯弯曲曲、有宽有窄,那样的道路不但不难看,反而优雅自然,让人走在上面心情舒畅。还有学生说迪斯尼乐园那么大,如果都是笔直的路,那多单调啊!一番讨论后,该生认识到:草坪被踩只是一时的损失,换来的却是顺其自然、给人自由的路径,这是小损失换来大收获。

下课后,我及时整理了学生的争辩并写下了这样的反思:给人自由是格罗培斯成功的关键。其实,给学生自由也应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

三、写遗憾之处

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造成课后的遗憾。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日后的经验教训。

四、写困惑之处

秋天语文教案篇6

一、分析原因,开放教育

学生心理挫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般都对自己抱有一定期望的标准,要达到这―标准必须要付出艰苦劳动。但许许多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有时因要求过未能达成,他不仅自己要承担失望的痛苦,还担心别人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双重打击的预期威胁及现实的痛苦,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初中生还要应对中考,差生怕冷遇、歧视、斥责,优生怕失误难承受。现实不可能像学生想象的那么容易,从自负到自悲往往就是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对有的学生来说是磨炼,而对有的学生来说就是行为的过激,疾患的诱发。

学生心理挫折不仅反映在对待自我上,也反映在对待社会上。他们往往把社会也理想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该是健全的、合理的,一旦接触到的现实与他们所设想的有较大距离或理想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障碍,他们就容易愤世嫉俗而又不知如何处理,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并有可能产生对社会适应的恐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应付各种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成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育要走向开放与融合,不能把心理健康推向心理健康教育而采取封闭或回避的策略,那样做只能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加重的是学生适应的困难,添加的是学生更多的心理负担。

二、挖掘教材,树立理想

初中语文,许多课文思想深刻,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充分挖掘教材,发挥文学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伟人细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家的男子汉》、《过零丁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享受生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很好的心理挫折教育的好教材。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挫折教育的渗透片断:

渗透1:绝知此事要躬行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读懂。

2.查找杜甫生平,回想所学过的杜甫作品。

渗透2:八月秋高风怒号

1.为什么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还要唱歌?

2.介绍杜甫生平。

3.把自己当成杜甫,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本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5.秋风卷茅、群童盗茅、秋雨漏屋为什么作者“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却期盼广厦万间庇天下寒士?

渗透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让学生探讨本课课本剧的创作。预设:第一场景:茅屋在摇晃,茅草遍地、枯叶乱飞,群童抢草。第二场景:雨声不息,漏雨叮当,漫漫长夜,蜷缩苦熬。第三场景:杜甫站在窗前,昂头向天发出呐喊:让我杜甫做土地开发商吧,让天下穷人都有房子住吧……

2.让学生结合课本剧,谈挫折教育,写读后感。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没有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地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在愤悱中螺旋式前行。达成与作者的共鸣,在探究中,自然渗透挫折教育。

三、坦然面对,自我调适

秋天语文教案篇7

1.从“突破课堂教学形式入手”,推动新课程开展。

根据课型特点,从诗歌、古文、活动课三种课型出发,从形式上予以突破。

(1)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大自然感悟秋天并拍摄剪辑。

在《秋天》一课的设计上,老师带领同学走入大自然,学生拍摄寻访秋天的全过程并进行剪辑,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对课文的鉴赏领略和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式行进成为这节课的教学双线,这是课堂教学方式探索上的一次成功。

(2)教学形式多样,凸显“感悟体验”。

在学生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感悟。“闻一闻秋天的气息”“听一听秋天的声音”“说一说秋天的故事”“摸一摸秋天的果实”各种教学手段交错使用。

(3)营造氛围,平等对话。

在《论语》这一课的设计上,注重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对话的开展。在古筝声中,在错落有致的自由散读声中,浓浓的古韵在课堂中弥漫开来。在充分把握课文基础上,根据自己经验谈谈感悟,故事、漫画、小品、诗词、格言,学生们娓娓道来,课堂成了人生哲理交流的平台。

(4)走向生活,展示个性

《说说我自己》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会竞选”“模拟学校招聘教师,校长点评招聘会”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在同学们的自我展示和同学评价中认识自我,加强沟通,课堂成了展示个性,认识自我的舞台。

 

• 从“文本内容的深层剖析探究入手”,深化新课程实施。

在形式探索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更为深入的阶段:从挖掘文本内涵入手,深化新课程内涵。

(1)追求内容的丰富、视野的拓展。

在设计《女娲造人》一课时,我们设想:一个经过改编的神话故事,内容本身没有挖掘的价值,但以此为本,引领学生走进神话的大门,里面的世界将何等宽广!在老师一步步引领下,学生们对文本和文本外的探索愈来愈深入,学生们脑海中留下了一串串问题:《女娲造人》古今版本多变,每一改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十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造人用的都是一种原料“土”,东西方神话中的女性有何不同等等。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舞台。

(2)追求思想情感的深度。

在设计《信客》一课时,从三个层面切入:(1)信息、信用、信念。(2)文本对比(3)将人物置身于时代。这样,文本与延展交融、人物与时代纵横,使课堂教学厚实化、文学化。

在课堂设计上,层层推进:(1)抓住要点,梳理文本(2)于看似平淡处设疑。

(3)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4)比较阅读,使文本向纵深挺进:比较臧克家《三代人》、史铁生《命若琴弦》,探讨“两代人”职业命运的代代相承图。(5)提供时代背景,在时代的坐标上探讨人物命运。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密集,学生的收获颇丰。

二.支教交流,在碰撞中领悟教学真谛。

(1)主动出击,接受专家指教。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教学研讨。孔晓玲、李明、劳新华、郑怡、王旭东、李昕霞、饶美红等老师分别在各级各类的交流活动中开课,参与人数面广,涉及各个年龄层面,效果好,反响强。其中郑怡的《珍珠鸟》代表上城区参加了杭州市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展示”活动。李明的《安塞腰鼓》王旭东的《信客》参加宁波杭州四校“课堂新韵”活动。王旭东的《信客》参加由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郑怡的《散步》参加由上城区教研室主办的杭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孔晓玲的《女娲造人》参加区“陶研会”组织的研讨活动。

(2)提供机会,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密切关注各种层次的观摩交流活动。在全国、省市区十多次各类各级观摩活动中,分批选派各个层面的教师观摩学习,开拓视野。教师的参与面广、积极性强,有效地推进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省里的新课程展示课,对转变我组教师的新课程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供契机,促成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语文组的生力军。他们专业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教研组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尽快促成专业成长,是教研组工作的一个重心。

(1)集体备课,在交流中促成专业成长。

坚持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根据工作重心的不同,或专题式研讨,或集体备课,大家在活动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无论是来自教学师傅的指点,还是来自备课组同仁对教学探讨,都成为他们成长的养料。

(2)开展活动,在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热情,以“整体推出”的形式展示教学风采。在集体备课磨课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锤炼。《秋天》《安塞腰鼓》《论语》《说说我自己》《珍珠鸟》等一系列的公开课获得广泛的好评。

共2页,当前第1页1

(3)提供舞台,在获得成就感中获取动力。

组织“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浙江省多媒体案例评比”,“上城区作文案例评比”、“区中小幼教学论文评比”“省市中语会青语会论文评比”等等一系列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展示教学个性教学特长的通道,使其在获得成就感中获取动力。

• 辛勤耕耘,成果颇丰。

(1)课题论文

暑假期间组织全组的老师撰写论文,提升将教学实践转化为论文的能力,加强交流,进一步提升本组的教学教研能力;王旭东老师、孔晓玲老师、饶美红老师承担区《自主学习》的课题;多位老师承担学校的省市级课题,初二备课组实施《皇城根文化研究》课题。

(2)教师成果。

王展青老师的作文案例《互动的课堂心灵的交汇》获得区一等奖,王旭东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个性化思维能力的策略思考》、孔晓玲老师《新课改下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李昕霞老师《学生发展为本作文评价模式的探索》、林丽丹《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探究与策略》在区中小幼论文评比中以较好的成绩入围。另外有多位老师编选的新课程资料在各级各类出版社出版,文章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其中《建兰中学语文试卷》一书获得畅销。

(3)学生成果。

积极开辟渠道,展示学生文学才华。各年级的学生利用春假秋假的时间尝试学生自己出版作品集、写自传、结合课文出专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发表、得奖、出版。

(4)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实施“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教师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寻皇城根文化”,组织学生开展“语文课外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媒体报道

《文汇报》《每日商报》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我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报道;《钱江晚报》《青年时报》报道了我组开展“探寻皇城根文化”“杭州电视台”播出我校“语文课改”情况。

(6)承办大型活动。

积极承办上城区“市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从《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语文素养》一书的编印到橱窗展版的布置,从开课老师的集体备课磨课到一系列组织准备工作,教研组的同仁们齐心协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秋天语文教案篇8

1、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发现主题

语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学习主题的确立也应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来进行。例如,学习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内容《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学生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时逢金秋,何不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秋天呢?老师顺势确立了“秋天美在哪”的活动主题,依此主题开展“寻找秋天”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秋天的景物画一画、写一写,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并准备开一个交流会。在交流会上,老师先请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图画和照片,用一句话说说找到的秋天;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画和照片,词句进行归类,办一份手抄报。再如学了第五册《爬天都峰》一文后,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同学间交流。

在这些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延伸,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在观察、画画、拍照、讨论、展示介绍等活动中,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课内所学词汇和语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2、课中研读,集体讨论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

有的课文就是故事的文字版,它不像电视电影那样把每个主题与情节都完整再现,它是有取舍的。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研读感悟挖掘出文中没有表述的主题与情节,由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小摄影师》中最后一句列宁说如果小男孩来了一定让他进来。由词句推断出当时的情景。以此为活动实践的主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展开联想,小男孩和列宁第二次见面会说什么?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训练,更是一次潜移默化的习惯养成教育。

3、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主题

秋天语文教案篇9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做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亲近感,使学生明白书中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应该自已去亲自尝尝,同样,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秋天》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秋天画:又高又蓝的天,黄澄澄的稻子,秋风吹来,黄叶飘落,燕子南飞。如果仅限于语言文字,低年级的学生感受不大,在教学这课时刚好是秋天,不妨带着学生出去体验一下生活,领略外边的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已看到的景色。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二、让课堂“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充分地调动起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的方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便是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之一。

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会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例如教学课文《小猴子下山》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如:掰、找、扔、摘、捧、追等,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来正确理解。具体可以这样操作:教师先要求学生各自在座位上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位学生手上拿着“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另一位学生戴上小猴子的面具,扮演小猴子去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追小兔,最后小猴子空手而归,表演出十分扫兴的样子。学生看完这些精彩的表演后,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动词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词句教学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形象中体会词语的意思。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乌鸦“到处找水喝”中的“到处”一词,可先让一名学生戴上乌鸦的头饰扮演找水喝的乌鸦,教师进行启发渲染:“现在你就是课文中那口渴的乌鸦,你该怎样找水喝?”学生扮演乌鸦飞到这儿,飞到那儿。接着老师问学生:“这只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使学生认识“到处”的意思就是到了许多地方,然后老师又问扮演乌鸦的学生:“你在找水喝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口渴得很,找不到水非常着急。”最后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着急的语气来。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传神的表情,掀

起一次次的课堂小高潮。学生对表演的浓厚兴趣也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

三、解放学生思想,让语文课堂中的生命之花色彩缤纷

秋天语文教案篇10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由来、寓意和习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策划相应的活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中秋节主题活动方案2021最新,欢迎大家来阅读。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等。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图片,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戏1:《水果拼盘》比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举行制作水果拼盘大赛的活动。

游戏规则: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游戏2:猜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有图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图,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图片贴、挂在教室。

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图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过程太简单,形式、画风、工具虽不限,但是也要给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否则老师会觉得很空,例如:水粉画、水墨画、黏贴画、添画、手工折纸、剪贴、拓印、砂纸、陶艺、装饰瓶子(将瓶子外层图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画,也可在瓶口处系上丝带作为装饰)等等,都可以,每种后边说明玩法,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师参与指导,都需要配合哪些环境布置,供老师参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师可以选用,这样老师就觉得简单多了。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独立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

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图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图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图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图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图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备注:

1、前四个活动的方式想有个小调整,原计划是幼儿报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个教室活动,这样可能幼儿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改动,先报名做活动,然后自己报名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参加或参观其他的活动。

家长陪同,然后整个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不影响他人、学会排队、等候、老师在指引家长时的手势语,迎宾时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这些环节都要体现出来。

2、一共四个活动,四个教室,如果幼儿园班级较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搞同意个活动,幼儿园可以自己按实际情况安排。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2、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4、教师向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安静的倾听同伴的表述。

〔活动准备〕

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资料和丰富相关经验。

2.幼儿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图书。

〔活动过程〕

1.交流相关经验,知道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1)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集体交流,丰富相关经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醒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关经验。

指导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或问题?

2.通过欣赏图书《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传说。

(1)欣赏图书,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内容。

(2)交流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指导语:你从这本书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边看图书边完整地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4)交流自己听过的其他传说。

活动二:为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伴奏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选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挥演奏的过程中,能与集体的演奏保持和谐。

3.体验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乐器(小铃、舞板、铃鼓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

指导语: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名字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边听歌曲边拍手,初步表现歌曲的节奏。

(2)共同设计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看指挥分声部进行身体动作。

3.尝试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1)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2)尝试看指挥,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提醒幼儿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有节奏地敲击乐器。)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与准备: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图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图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图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图:一幅中秋节夜景图,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图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活动: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

活动区域设置与日常活动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

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图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图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活动,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像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