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08:17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1

论文摘要: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目前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可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给老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已对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尝试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针对全校非计算机各个不同的专业,今后计算机应用的侧重点不同,目前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不同专业的后续使用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必须跟得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教学》,在新生完成第一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掌握了计算机常用操作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案例高级应用课程》,精心设计挑选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针对各个专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相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尽量只起到引导、启发的功能。

三、计算机基础高级案例教学研究具体措施

(一)贴近专业需求,制定新课程标准。针对学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8个系38个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按不同的系分别进行调研。我们计算机基础教研室8位老师各有分工,每人负责一个系。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资料、并与各个系部的专业主任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需达到的水平、行业标准以及就业方向等,力求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为今后我们教学提供参照依据,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掌握使用技能,具有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搜集编写适合各个专业案例,自编教材。在走访学校各个专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整理、收集、查阅大量适合相关专业的实用、原始数据,编撰、设计适合各个专业的案例。每周利用教研室例会的时间,定期讨论数据的收集、整理;调整案例的设计、组织。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多次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基础课教改师生座谈会”,邀请了各系部相关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学生代表涵盖我校各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约30人左右。在座谈会上,师生们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以及课程计划进行热烈的讨论。此外,对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学生以及毕业生就计算机基础课做了问卷调查,通过反馈跟踪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计算机的要求。通过不断积累,最终生成适合全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这门课的案例库并编纂成教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对应选择与不同专业适合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因专业施教”。我们目前根据学校8系38个专业的不同培养方案,设计的案例库按应用来分,暂分为商务类、管理类、策划设计类、工程类、综合类五大类。(三)实时更新案例库,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计算机基础课总学时一般在52-8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平时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把教师积累的案例库、素材、习题、以及设计项目要求按侧重专业方向和难度层次分类实时动态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选择练习。(四)多组织提供学生参加校内外竞赛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学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应该让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基础大赛,设定主题,允许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加网页制作、word排版或ppt设计比赛,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比较满意复杂的综合作品,必须通过多名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多方面提供学生参加校外比赛锻炼自己的机会。

四、小结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计算机课,如何把我们课程内容更贴近专业建设,更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以及今后对他们进一步学习更有利,更符合计算机不断更新发展的技术,是我们要一直不断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2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适应性

1.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特点

就各大高校实际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被安排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这一阶段,学生刚刚从高中校园踏入大学校园,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都还比较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也有待构建。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各章节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高的实操性。基于这一特点,就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如此,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章节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后知识的衔接十分紧密。如果学生对某一环知识的学习出现了脱节,就会导致其对后边知识的学习掌握难度上升。

1.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是情况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存在一些教学问题,对教学质量形成了一定影响。从课程安排上而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教学时段安排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诸如安排在晚上。在教学内容的布置上,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操作过少,教学活动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不仅如此,前后章节知识的衔接不畅,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都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表现出的问题。就教学手段而言,由于教学活动过于偏重理论,许多教师都是单纯依靠ppt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强。

1.3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优势

案例教学法强调了教学活动对案例的应用,在实际案例中展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所表现出的特点看,其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知识单纯依靠书本或是ppt是无法迅速理解掌握的。通过案例教学,将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之中进行讲解,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形成清晰认识,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最后,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比如word、excel等软件工具的应用,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方便案例教学的实施。

2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展开方法

2.1展示教学案例

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展示教学案例是首要任务。但是,展示教学案例并不是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播放即可,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比如,在教学ppt制作的过程中,需先对教学重点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再播放教学案例。在学生观看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暂停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对案例中知识点的理解。

2.2分析教学案例

在播放完毕教学案例之后,就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播放完毕“我的大学”这个演示文稿之后,学生可能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大学介绍上,而对演示文稿的制作却存在忽略情况。因此,在播放完这个演示文稿之后,教师就应该针对“我的大学”这个演示文稿对其制作方式和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具体而言,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需要从五个方面的工作入手。首先,建立一个空白演示文稿,对其版式进行选择。在选择版式的过程中,应该对“我的大学”这个题目进行充分分析,选择比较合理的版式。其次,文字输入。在演示文稿中,文字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一般可以直接添加和插入文字两种方法进行。直接添加就是在需要输入文字的地方直接添加文字,插入文字就是通过插入菜单中的文本框命令,完成文字输入的操作。第三,幻灯片模板的使用。演示文稿中播放幻灯片时通常具有一样的颜色和背景,风格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要实现这一步骤,可以依靠格式菜单中幻灯片设计的模板设计这一功能,对幻灯片模板进行选择。第四,超链接设置。实现超链接的手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先选中超链接地址,然后通过插入功能中的插入超链接进行。另一个手段是利用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最后,设置背景音乐。在演示文稿中,背景音乐可以起到显著的认知作用,一般是利用插入菜单中的声音和影片这一功能进行音乐的插入和设置。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案例教学内容要点形成深刻认识,进而有效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

2.3讨论案例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升华环节,即通过讨论案例能够实现案例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完成案例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就以上述“我的大学”演示文稿的制作而言,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比较多的。比如,如何制作出和别人具有明显区分度的演示文稿、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音乐插入、文字输入等。在讨论环节,教师应该先给学生预留5到10分钟的讨论时间,期间对学生主要提及的问题进行简单快速的分类整体。在学生自主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讨论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深入相关知识点中,加强剖析,结合案例再次进行辨析,是学生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

3.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得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案例。第一,综合性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从其自身特点上看,就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关联程度很高,知识的综合性很强。比如,word中的表格制作,其既可以通过自带的表格绘制功能完成,也可以通过excel活表格完成表格制作。所以,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设计,尽可能全面的归纳教学知识。第二,实用性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比如ppt的制作、word的操作等,对大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实用技能。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最好选择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具有直接关联的案例,以此增加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模板制作、求职简历制作、成绩表的设计等,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教学案例。第三,启发性原则。教学案例的作用不仅仅是罗列书本中的知识点用于承载教学活动,其还应该具备启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相关知识能够实现全面深入的掌握。第四,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对相关知识点反应能够比较突出,具有很高的区分度,不会和其他教学案例出现雷同的情况。

3.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word教学案例设计。比如要设计“校园介绍”这样一个文档,需要使用到字体段落设置、分栏、首字沉降、项目编号、插入图片、文字方向、文字边框和底纹、艺术字等多种基本功能。所以,在设计“校园介绍”这个文档时,就应该按照实际的介绍流程,逐一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编制罗列。在比如在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这个案例时,首先就需要对各级标题的字体和字号进行设置,比如正文标题宋体三号居中,段落大标题宋体四号居左,段落小标题宋体小四居左,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左对齐,页眉和页脚插入,公式编制等,这些都需要在案例设计中反映出来。第二,excel教学案例设计。excel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将期末成绩表作为案例,设置好表头的人员、分数、科目、排名、总计等多个项目,然后利用excel中的排序功能,对成绩分布进行分析。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函数功能,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透视、图表生成等一系列操作。主要涉及的函数包括了max、min和iF等。此外,还可以以课程表设计作为教学案例,以此加强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其设计过程和成绩表的流程较为相似,但是在具体要求上则相对简单一些,比如不需要进行排序或是图像生成等,知识单纯要求进行表格制作。通过这些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形成全面掌握。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3

1.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英美法系国家学院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后来还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得以实践,引用到了其他的学科的教学当中.教师们带领学生,在相应的教学目的的要求下,与学生们共同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调查、思考,讨论以及交流,从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和道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这一过程中得以受用,获得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们在案例教学法这一理论方法中,运用得当,在实践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进行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知识,教师们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教学经验,技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对这一课程在实践中如何操作掌握了方法与技巧,寓教于乐,在实践中使学生通晓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操作技能.

1.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理论知识的困惑,将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由此,学生就具备了应用计算机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了竞争能力,并为日后的求职竞争做好了铺垫,使学生能够掌握技能.案例教学法从实际问题出发,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知道了怎样运用知识,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落实的更好.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与老师进行共同的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寻求更好地更完善的解决方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后,就能得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在任何方面的实施效果.教学者应该教授给学生更多的实际经验,学生就能够从中分析出理论知识是怎样在其中运用,就能找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实践中是怎样运用的,能够找到门路方法,更好的找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实践的方法,同时也能够掌握其他的思维方式,理解理论知识时就能更加透彻,思维方式能更加新颖独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计算机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构建主义理论,并且要在合理的模式之内实践这一理论能否带来相应的实际效果.

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理论中如何应用

2.1案例实施

第一要做的就是呈现案例的全部.在案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呈现案例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组织策划,这样就能用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又能接受,以免案例中有学生不能理清的成分或专业术语;根据案例的自身特点,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案例呈现给每一个学生,用独特鲜明的方式就能使学生记得住当堂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并熟练掌握,或者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并能提出问题给出建议.教师在讲述案例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向问题上思考,运用发散思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并引导学生提出与案例有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案例知识就能有迹可循.在呈现案例之时教师要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上发散思维,在案例范围内进行思考,给出多元化的建议,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主动分析案例,案例的情况、背景需要教师提前告知学生.第二要做的是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将案例进行陈述,更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要进行讨论,譬如一些简单的例如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后方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讨论,对于一些涉及范围较广的问题,就需要学生和教师经过共同考虑后才能制定相关的计划.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在其中创造良好的自由的适合探讨的气氛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融入其中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组织和协调,学生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态度想法进行讨论,教师要合理地控制讨论问题的时间.第三点要做的就是总结案例.案例总结不是总结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总结出案例的分析、讨论、阅读中取得了什么,收获到了什么知识,解决了哪样的一些问题,并指出案例中运用到的知识点,对其中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案例的延伸范围之外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考问题中.

2.2案例选取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去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由教师引导后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师引导之前,教师应先提供良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环境中,通过发现、参与、合作互动后,学生能够自主的获取知识,也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见解认知能力就能得到高效的培养,情感价值观就能以适合学生的方式的形成.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之中,所展示的案例并不是进行案例重复,而是对案例进行完整的典型叙述.一个合理的案例叙述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合理的案例叙述,会带引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条理清晰的叙述效果是最好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要按照教学目标从浅入深,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教师设计案例之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是否在所设计的案例感兴趣,以及学生是否能在所设计的案例之中学习到内容,设计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是次要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个概念,案例中学生掌握得到的内容就可以概括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学生就能自行的记住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参加程度,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带领引进所营造的案例条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乐趣.

3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优点

3.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计算机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得出相关结论,理论知识易懂,深奥隐晦的内容比较少,大部分都能够学生自己理解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够互相合作,互相地提出问题,相互地解答问题,这样一些问题就能在学生的自主之下得以解决.学生也能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时,提高了自我的协作能力,与他人进行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之间就能将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在实践之中学生就能掌握了以就业为方向的相关培养的概念.

3.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之中,所获得的内容很少,既觉得乏味无趣又不能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不能够将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关的改变,改变讲学方式,寓教于乐,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种方法能够带来的效果,这样学生就能真实地感受到这种教学方式,形象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被这种教学模式吸引后,就能产生浓厚的听课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培养了自主分析的技能,教师也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了高效的展示.学生自主分析后,成功地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后,学生将会更加地在学习上投入学习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教师带动了起来.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的学习的技能,在自主学习上,更加有目的性,目的性也变得更强了.

3.3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每一个案例都是从生活之中真切发生的,在社会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学生所学的任何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都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学生要掌握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这样就能够在实际经验中得到知识,得到启发的能力.学生得到了启发,思维发散后,就能够思维更广地讨论实际问题.教师应当营造这样的发散式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中,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与教师的联系紧密,从中了解到教师的思维倾向,更好的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增强了.

3.4所采用的案例具有针对性

相关的教学案例是在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后进行摘取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应了相同的事物的共同的特性,学生能够在问题中举一反三,提出不同的观点,这就得益于教师在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提出的案例的针对性,典型性.

4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高职学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等,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

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现在的人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机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先学习具体的知识点,最后才进行综合应用,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可以先展示综合应用效果,让学生真实形象的看到并应用学习成果,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图文混排讲授过程中,先把提前做好的并且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图文混排案例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及注意力,通过对展示案例的分析、引导、讲解帮助学生对图文混排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及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真正掌握只是的目的。例如教师通过教学案例的演示,让学生看到所学习的知识的具体应用,明确“做什么”,以激发学生产生“怎么做”的学习欲望。

2.根据高职学生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对案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能够进一步的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理解,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案例是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在选择案例时教师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例如表格制作教学中可以选择的案例很多,但是选取个人简历为教学案例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2.课堂上案例展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例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准备参加寻找兼职工作,我就向学生提问:“寻找兼职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学生告诉我:“需要准备个人简历”。这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个人简历,展示给学生。

在提出案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是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思考。例如展示了个人简历的案例后,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对学生的大胆回答及时加以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有点偏离正确答案,也不急于评判,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实际应用能力。在实例中掌握表格的一些知识点,学生以后也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课后讨论总结存在的问题

课后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选一个案例操作完成得较好的来展示,总结案例作品的操作技巧,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论在原有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升华。教师不只是指出哪些方案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即便是没有定论也应提出值得大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做到每学习一个案例都有收获。

四、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国内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基础的案例还比较的少,虽然现在有些教师已经开始设计和制作计算机基础案例,但是由于缺少专家的指导,案例水平都偏低。

2.有些知识点不适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5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通过案例的模式来进行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近些年来也被我国的教http://育工作者所接纳。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来源于真实情况中的真实事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所以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并且许多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的限制,仍然较为排斥类似于案例教学方法这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所以,当前在我国案例教学方法并没有普及开来。并且许多学校仍然以应试为主要任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案例教学方法中,需要大量的案例来支撑教学,并且这些案例需要有一个规范性的案例集合,来指导计算机教师完成在基础教学中的教学任务。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里,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性案例集合来供参考。同时,案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也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我们当前亟须一个可以有着权威指导性的,涵盖所有相关知识点的案例集合。二是案例教学法是一个需要较强的组织与分析能力的方法,并且对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在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任务当中,许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导致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够彻底,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www.133229.com

三、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方法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当前,仍未有一个权威性的案例集合来指导日常的案例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特别注重对案例的遴选工作。选取的案例要符合以下特性:

1.案例要具有目的性

案例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特别是要能够提高学生关于计算机的专业素养,所选择的案例一定要适合当堂的教学目的。

2.案例要具有平常性

因为学生要通过分析案例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平常性。事件要发生在我们平常生活中,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案例要有一定的延展性

当前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当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得到一些特殊的启发与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对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延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来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案例要具有简明性

因为我们是要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完成。案例的选择不能过难,要符合接受案例教学的学生的知识、阅历水平,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的目的。所以,案例的设置不可以过难,要具有简明性。

(二)案例的分析

转贴于http://

案例的分析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在分析过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以下两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给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或者其他组织方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适当地http://引导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讨论。因为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的讲解和总结

当案例教学进行到教师讲解阶段时,学生们已经对案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虽然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到了一定的结论,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限制,对于新知识还是不能好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全面详细地讲解。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6

然而,目前使用案例教材进行案例教学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足,重操作,轻理论,缺乏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讲解,习惯于就题论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案例的选取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取舍,导致知识点涵盖不全;教学组织过于模仿培训类等级考试,采用题海战术,不适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征与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简单老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今年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excel表格制作》的开设,介绍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指导下如何用好案例教材。

1案例教学

笔者认为,要想物尽其能的用好这种案例教材,必须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如图1: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精选案例、点评答疑、课后作业。这五个环节层层相扣、缺一不可。下面具体介绍每个环节需要进行的工作。

1.1集体备课

冯博琴教授说过:做好教学,不能只靠少数几位教师,即使名师也是枉然,必须有一个教学团队,才能撑起一片天。针对选取的案例教材,全书都是案例及案例操作步骤,步骤又及其详尽,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步骤去操作,到头来,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这需要我们教师将书上的每一个案例,以操作要求的形式,提炼出来,操作要求不同于操作步骤,其注重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然而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案例都整理出来,继而进行合理有效的取舍。这时,集体备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将提炼操作要求的工作分给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最后整合,全书的素材、操作要求就形成了。至此,就可以鸟瞰全局了。

这是用好案例教材的第一步——短时间内提炼整本教材中所有案例的操作要求。这里速度是关键,一定要在开课前提炼完成。鉴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将每个案例都练习到,这需要我们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的取舍。同时,提炼出来的操作要求,将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课堂教学的成败。

1.2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明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向“培训班”一样,不系统的讲解知识,只注重结果,追求速成,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展以下内容:对所要传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信息进行教学内容组合的研究;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程序的研究;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即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依据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进行教学手段利用的研究[2]。

我们利用教研室例会,集体讨论教学设计。将自己整理的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案例进行取舍及整合。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我们将全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按内容细化到每一次教学中。这里需要对每一次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表1是结合我们的案例教材,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梳理出的知识点及全书案例的选取。我们要求,每次上课前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案例练习。

这里注意: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word、powerpoint软件,有一定的软件基础,所以,在我们介绍excel中的知识点时,要做的只是是点出方法,具体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excel中的重点、难点是函数的使用,我们要做的只是告诉学生什么函数什么功能,具体使用该函数时,其参数的含义及填写,让学生自己去“读”对话框,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1.3精选案例

结合知识的讲解,我们从教材中提取出优秀的能充分说明知识点的案例,在课堂上练习。这里注意,虽然教材中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工作,但不一定准确适合每节课讲解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整合,使其能够跟每节课的理论知识准确对接,更好地诠释知识的应用。

切忌教师先演示案例,要让学生自己摸索案例,在案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案例教学中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1.4点评答疑

在课堂上讲解完知识点,结合整合修改的案例,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了。这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于案例是我们“精心”设计好的,所以,学生难免会遇到很多“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评答疑了。这里讲解的不是知识点,而是使用该知识点的注意事项。切忌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把这部分内容一起讲到。只有学生真正遇到了“麻烦”,他才会对你的“注意事项”感兴趣,否则,只能是白费时间。

1.5课后作业

任何一门课,仅仅依靠课上时间是很难学精通的。计算机课尤为突出。我们知道,在计算机操作中,任何一个功能的实现,其方法往往有很多,在这个案例中方法一可能是最好的,换个题,方法一可能就没有方法二好。举个例子,复制的方法有很多,方法一:编辑——复制、编辑——粘贴;方法二:Ctrl+C、Ctrl+V;方法三:按住Ctrl键拖动。当进行文字的复制粘贴时,方法二是最方便的,当进行图形的复制粘贴时,方法三是最方便的。所以,要想学精通这门课,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哪种方法在哪种情境下使用,最为合适。教材上的案例很多,完全可以将课上舍掉的案例,让同学们课下练习,真正属于自己的技巧,不是别人告诉的,而是通过自己大量练习后总结出来的。

2小结

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色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方法,经过以上五个环节,必能使案例教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专业和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总之,用好案例教材,教师一定要从实践出发,有针对性地编选和设计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还能通过分析、讨论和评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掌握。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80-02

the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teachingthinkingandReform

LiUBao-ju1,LiUGuo-en2

(1.Schoolofpingdingshan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exchange,pingdingshan467000,China;2.theChinesepeople'sLiberationarmy95980troops,Xiangfan441021,China)

abstract:thecomputer-basedpubliccoursesasateachingsituation,andinordertobetteradapttotheobjectiveoftheproposedapplicationoftheministryofeducationpersonneltraining,howtolocateuniversitiesafterthetransitioncurriculum,teachingcontent,teachingmode,assessmentmethodshowtoreformandthelike.

Keywords:computer-basedteaching;teachingcontent;teachingmodel;assessmentmethods

根据教育部启动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决定,各高校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转型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

1教学现状

1.1课程地位不受重视

尽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但其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心中是不受重视的。教师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深刻,他们没有意识到通过学习这门课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学生则认为它就是一门学习办公软件的操作课或修电脑,可有可无,上课就是为了修学分,比不上英语数学那样的公共课重要。

1.2学生兴趣低,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硬件,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多个方面,内容涉及太广,学生难于抓住重点,日久便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与预期落差较大。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调整缩减了理论课时,这导致在文化基础和计算思维上对学生的培养上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性要求,学生即便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也多是一知半解,简单记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仍缺乏解决问题的思想,授课过程过分偏向于工具性。

同时由于各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每位教师既要理论课的讲授又要负责实验课的指导,平均每节课要承担六七十名学生的上机指导工作。以平顶山学院为例,承担这么课的是学校网络中心,部门开发有专门的数字化平台供教师和学生学习交流和考试,每次实验课时教师都会提前把要做的内容上去,但实际提前做预习的学生并不多,在课堂上教师既要频繁解答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又要及时排除软、硬件故障,教师满堂跑,一节课下来非常疲惫。学生上机过程中出现问题往往是共性的问题,而指导教师大部分是一对一的指导,往往是重复指导,效率不高。同时部分得不到及时指导的学生无法继续实验,只能将问题搁在一边,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如聊天、打游戏等,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1]。

1.3教学模式简单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实际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不利于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学习能力低、运用知识灵活性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弱。

由于各个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文理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入学后的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在同一个起点。学生接触计算机方面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的学生却从未碰过计算机,计算机知识几乎为零。其次,大部分的学生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基本都能理解,但自己动起手来错误百出,上机实践课完全变成程式化的根据上机指导教材照搬硬抄,脱离教材便无从下手[2]。

同时在授课时,一位教师往往教授多个专业多个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管所教授的学生为何专业,教师教授的内容教学手段基本相同,让学生找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自身专业的关系,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1.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考查学生效果的方式还是采用纸质或电子试卷的形式,学生在最后一突击复习还能应付考试,考试结果并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的情况。这种考核模式会引导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难以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

2改革方案

2.1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编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求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2],该能力在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部门应对教师和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每学期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或者在学生中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的方法来提高大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让大家认识到计算机基础和其他的专业课程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学好这门课程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从而逐步确立计算机基础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2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避免单纯理论知识讲授的枯燥,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加强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学习的融合性,学以致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演示;实验教学中,把教师机与学生机组成局域网,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监控软件和语音教学设备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保持同步,同时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平台参与演示和操作教学内容,教师能及时对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也能方便地在教师机和学生机练习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自己边讲课,边让学生练习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它们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全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以平顶山学院为例,该校网络中心开发有自己的网络教学考试系统方便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和考核,见下图。网站中包括资源管理、试验管理、作业管理、学生管理、答疑管理、自测练习等模块。教师可以能对学生理论和实验指导,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学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3教学模式简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满足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1)因材施教,通过任务驱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应用案例相结合设计成教学任务,并将知识点按任务逐项分解,学生根据总体任务的实践需求,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教学方法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专业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从而更利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理论课以教师为主导,实验课以学生的操作为主,除了比较难的知识点外,不再统一讲解,学生独立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在课下提前学习,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课的内容,也可以相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各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的部门可以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情况,自主分类编写教材,来满足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分别按文科、理工科分类形式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中,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优化并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按照学生层次进行分班教学,计算机层次较好的同学分在一个班级,一般的分在一个班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能根据学生的层次难易有别,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2.4实行考核方式多元化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不仅凭一次考试论英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为每一位同学建立学习档案,用于记录学生平时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参加本学科课程竞赛或比赛情况来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的考核应该是考试的情况和平时表现的综合,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考查学生地知识掌握情况,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专业多、学生广,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需要进一步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实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公平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把每一堂课都上出彩。

参考文献:

[1]郭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参与与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2014(11).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8

【关键词】中职;导学案;项目教学

0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部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导学案样例

(略)

4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9

【关键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现状改革方案设计

0、引言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使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类高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大纲、一本教材、一张试卷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教育目标不明确

很多高校至今还是通过某种形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来检测教学质量,将证书作为课程的最终衡量标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等级证,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了解,也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2教学对象基础参差不一

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导致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1.3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如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掌握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三维表现技能,土木建筑、机械设计专业需要掌握CaD绘图技能,财会及管理专业需要掌握数据库的应用技能。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的一本教材、一个大纲的统一化教学模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远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1.4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自己独立操作时就无所适从,更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重在应用、强化能力、适应社会、促进就业”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爱与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教材内容设计

改变传统的计算机教材中以介绍软件菜单命令功能为主的方式,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指;以案例项目为引导,以“典型案例+基础知识”的组织形式,按照CDio的教学理念合理设计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案例的制作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软件的操作命令、使用方法和使用环境,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

2.3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一体化案例设计思想,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即前面设计的作品,会为后续项目中的案例使用,项目案例之间前后呼应。案例的形式上注重了三个层面,合适―>协调―>美,案例的内容上体现了三个原则,知识―>情趣―>爱。

2.4教学方法设计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有:任务驱动法、案例展示法、作业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网络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5教学手段设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讲授、课外实践、视频点播等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

2.6考核方式设计

“考”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真正体现考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在考核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即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每一模块设立考核目标,考试题对学生公开,学生以进阶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和考核。

2.7网络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具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介实用等优点的基础上在视频点播环节独具特色,根据计算机课程注重演示过程的特点,用CamtasiaStudio录制了课程的讲解过程,将整门课程划分为若干单元,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有选择、有针对地学习。

3、结尾

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三年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会了创造美、表达爱。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9第3期44-45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篇10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案例一般包括四大要素,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多个问题呈现,典型的解决方法。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案例的教学是通过案例向人们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有效载体。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在本世纪初,现代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用于管理教学上,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教学之中,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案例教学,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案例教学法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也和“举例子”有区别。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积极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举例子”则是针对某一问题而列出具体事实,主要是为了阐述清楚某一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稍微欠缺些。案例教学法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思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通过独立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能够较好弥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忽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从而较好避免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中的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讨论,使案例的参与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获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与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传授知识不同,案例教学讨论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寻求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而学生面对实际案例,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此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辩护,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容忍,学会尊重关心他人,从而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案例,设计案例问题以及案例教学方法设计是案例教学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关键,课堂讨论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适合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要与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其次案例的难度要适宜,要适合学习,太难、太简单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选择的案例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有相关性,易于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课堂讲授的知识联系起来。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实用。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及案例的质量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一般一个知识点选择一个案例,多了反而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而且并不是每堂课或每个知识点都必须用到案例。

案例问题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对案例设置相关疑问,设置的问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所讲授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方法设计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等方面因素进行适当选择。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的实施有很多种形式,常见有讨论、教师讲授、案例情景重现等。讨论是案例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案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全班同学共同分析案例,最后由教师总结评析。教师讲授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传授相关知识。案例情景重现是指在可行的情况下,由学生表演或亲自操作,重现案例的过程,在实践体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对案例的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案例的分析总结要有针对性,能够切中要害,要善于归纳不同的观点,有价值的观点一定要重点提出来。此外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分析讨论的成绩,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的评价阶段

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促进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加以完善。评价内容可以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积极参与程度、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根据案例布置的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采用打分或写评语等方式。

(四)案例教学的总结阶段

案例教学的总结要有的放矢。通过总结我们才可以发现还尚在的问题,才会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以指导下一次的教学。

四、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例应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软件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一学期内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领悟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处理软件的使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难点。而案例教学法恰好能够弥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中忽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讲授概念及传授技能外,对一些复杂的综合应用实例,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实例应用

比如我们以综合实例“4.2制作贺卡”为例来说明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1、教学准备:

案例:综合运用图、文、表处理技术制作一个贺年卡。要求有一定的背景和音乐效果,卡片中有艺术字,图片,艺术边框,文字分栏,设置不同的段落格式和字体格式。首先分析贺卡就是一个小小的页面,一切工作都围绕着页面的编辑和格式化进行,再加图形、声音处理技术协助。

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图、文、表、声音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解如何运用美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处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word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选择案例:我们从实例中选择3张有代表性的贺卡,一张突出图片,一张突出文字,一张突出排版布局

设计案例问题:根据贺卡实例,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从美学的角度观察,这些贺卡的美体现在哪儿,应用了那些基本原则?

2)每一张贺卡的重点突出在哪里?有哪些可取之处?

3)卡片设计有没有可改进之处?

4)如何设计这些卡片?

5)参照这些卡片设计具有自我个性化的贺年卡或是其他节日贺卡?

最后选择教学方式设计: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方式

2、实施阶段

在案例讨论前一周把准备好的案例及思考问题预先发给学生,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收集素材。在实际案例讨论时,首先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最多5人,其中小组长1人。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整理好发言提纲,并在全班交流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总结,除了对案例讨论中各小组形成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外,我们还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案例讨论的结果,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个性化的节日贺卡。

3、评价阶段

对学生所做的贺卡进行展示,并点评,评出优秀作品。教师在展示时应找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样学生在评比竞争中才会有所收获,有比较才有鉴别,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