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0:08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1

关键词:鲁迅刘和珍君学生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纪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8226;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2]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纪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语言像是一把刀子深深的插入敌人的胸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幸福者?”鲁迅先生的语言简短而具有力量,极具讽刺意味,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3]。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人才有得救。鲁迅用自己的文笔,化成一把旗帜,为当时迷茫的人们指明前进的道路,他心中在呐喊着,呐喊声便成了文字,文字便成了抨击当时阶级统治的子弹。

三、《纪念刘和珍君》主题思想

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4]。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鲁迅先生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5]。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参考文献

[1]秦林芳,王耀卿.对靳极苍《对梁锡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批评的批评》的批评[J].名作欣赏.1995(06)

[2]张斌.与靳极苍先生聊聊――兼谈梁锡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J].名作欣赏.1995(06)

[3]吴亲群.展读名篇说是非――也谈《记念刘和珍君》[J].名作欣赏.1995(06)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2

“起针”是打毛衣的第一步,为织品的大小、样式、花纹奠定基础,后续的针针相连都是由它生发出来的。散文的开头犹如打毛衣的“起针”,它引领着后文的内容,与后文筋骨相连、息息相关。

犹如任何乐曲都有调子,散文虽姓“散”,但它是个艺术整体,是作者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花朵”,它在读者面前会呈现出一定的情感和语言色彩。散文开头的遣词造句以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调,对文章整体起着定调的作用,定情感基调,定语言基调。

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开头,就巧妙地起着“起针”和定调的作用。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文章开头沉静地交代追悼会的时间、地点以及举办的主题,缓缓地叙述程君与“我”之间的对话,引出写纪念文章的话头,而写纪念文章这个愿望在无比的哀痛、沉郁中显得那么无奈、盘曲。这一“起针”直贯后文,从眼前的追悼场景回溯“三一八”惨案,回溯刘和珍以及四十多个进步青年“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表达内心的“出离愤怒”和深刻反思,包括对义无反顾的“猛士”的赞叹和追思,对愚妄凶残的“屠夫”的抨击和诅咒,对卑劣的“流言家”的揭露和蔑视,对苟活于世的“庸人”的批评和期待……

从感情和语言的角度讲,开头长长的定语、缓缓的语调,包含着异常沉重、沉痛的心情,营造的氛围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不信,你设身处地想象作者在开追悼会的礼堂外“徘徊”,然后,读一读这两段话,就能分明地感受到其中的郁闷、沉痛。这为后文沉重的叙述、无情的揭露、深沉的思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人说《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表达呈现出“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具体的痛苦的情状与深情的叙说”,这一特点在文章的开头就得到了很好的奠基。

“豹尾”回应前文,留出想象空间。

有好的开头当然还应有好的结尾。好的结尾总是能回应标题或前文,并且在完结之后留出空白,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同样是富有特色的。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回答了前文“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虽然身处笼罩着“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对当局的卑鄙、残暴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作者还是顽强地向往并表达着“希望”,尽管这一希望是十分“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自然呼应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直面”“正视”的基础上“奋然而前行”,这是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之后义无反顾的“前行”,奋不顾身的战斗!

最后一段则明显借用了古代祭文结尾常用的“呜呼哀哉,伏惟尚飨”的表达格式,并有所扬弃,根据所要表达的特定的情感主旨作了适当的改造。“呜呼”的浩叹惊天地、泣鬼神,沉痛无比,加上语句简短,再加上单独成段,自然将情感推向高潮,既点醒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又高度笼括全文的情感和主旨。

“凤头”“豹尾”常为命题者所青睐。

正因为开头和结尾地位特殊,作用非同一般,为作者所特别用心用力,所以也常常为命题者所青睐。

2014年高考山东卷考查黄裳的《浣花草堂》,第19题问:“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甫写起?”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作者款款地从出差携带《杜诗辑注》说到杜甫,凸显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同时“在蜀道上重读”杜诗,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篇,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更为丰富的感受,这种新鲜丰富的感受统贯全文,很自然地引出对于文人作家来说特别希望登临的胜地――浣花草堂。

2012年高考浙江卷考查了《母亲的中药铺》,命题则关注到了它的结尾:“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文章结尾如下: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生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3

张自忠路以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命名,站内有5块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青铜浮雕。它们呈现出战士们吹起冲锋号,举起大刀,端起枪杆,英勇顽强,冲锋陷阵,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场面。此站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以换乘3号线地铁,想必会有更多的乘客欣赏到那让人热血沸腾的青铜浮雕。

平安大街上一道精彩的风景――张自忠路

1张自忠路站a口。

2张自忠路站C口。

3张自忠路站D口。

4站内巨幅青铜浮雕。

5张自忠地铁站内。

6张自忠路。

张自忠路是平安大街其中一段,原名铁狮子胡同,1956年为纪念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而得名。出地铁张自忠路站a口就行走在了张自忠路的北侧,这一侧路也是平安大街上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分。步行100米就可以看见一座面阔五间的王府大门,马路的对面为王府的照壁。照壁高大宽阔,与门口两座霸气的石狮子遥相呼应,透着王府的威严。这里就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这里最初是九贝子府,即康熙第九子胤K的府邸,后改为雍正第五子弘昼的和亲王府。民国之后是北洋政府的海军部所在,1924年第二次直系大战之后改为段祺瑞执政府。院内现在还保留着执政府时期的大部分建筑,这组建筑的整体样式取材于英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此类建筑是当时世界上比较时髦的建筑风格,为反映中国文化的元素,外墙砖雕装饰图案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题材,如“寿”字、“万”字、卷草等,更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2006年段祺瑞执政府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段祺瑞执政府大门的西侧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三・一八惨案发生地”。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帝国主义的霸权行为,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北京数千群众前往执政府请愿,遭到段祺瑞执政府卫队的血腥屠杀,酿成"三一八"惨案,当场打死47人,其中有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等人,打伤200多人,、陈乔年等也被打伤。鲁迅知道惨案情况后极为震怒,他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当天深夜就写下了著名散文《无花的蔷薇》,后来又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等流传至今的战斗檄文。《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曾多次被列入中学生教材,发生地也被北京市教委指定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往西就是欧阳予倩故居,门上部是圆拱形的中西合璧式券门,两边靠街的窗户大而且低,有砖砌的突出的窗楣显得非常雅致。迎面是一座小楼,有带柱廊的前门,门上有三角形山花,哥特式尖顶是浓郁的欧式风格。在这座小楼中,曾住过诗人田间、表演艺术家金山、戏剧教育家沙可夫等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楼后就是新中国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欧阳予倩的故居。欧阳予倩是新中国戏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话剧21部,戏曲27部,改编作品超过50部。欧阳予倩先生从香港回京,一直到1962年去世这段时间一直居住在这里。

欧阳予倩故居的西侧就是和敬公主府。和敬公主是乾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与蒙古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合亲,乾隆皇帝把这里赐予他们为府邸。北洋政府时期这里曾改为陆军部,现存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完整,可以看出清中期建筑风格。

从公主府继续向西经过中剪子巷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的行辕了。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他就是在这里逝世的。这里起初是明崇祯皇帝妃子田氏的娘家,因门口有两尊铁狮子,所以这条街得名铁狮子胡同,之后清朝辟为王府,民国初年曾是在巴黎和会上舌战列强的外交家顾维钧先生的住所。该宅为三进院落,房屋为硬山合瓦清水脊顶,四周绕以回廊,西北部是花园。其室为内外套间,陈设简朴。在外间西墙上镶嵌着一块长方形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方还悬有孙中山遗像。遗像右边镜框内为临终遗嘱,左边镜框中为《致苏联书》,邻近墙条案上摆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一切均照其生前样子陈列。一条张自忠路记录了多少历史的瞬间!这只是老北京众多胡同的缩影,5号线的沿途这样有故事的街道和胡同还很多。

百年小学祭忠魂――文天祥祠与顺天府学

张自忠路往北第一条胡同就是府学胡同,之所以得名府学胡同是因为明代的顺天府学就坐落在胡同的西端。走进府学胡同西口,路北的棂星门马上让人联想到离它不远的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如果说国子监是元、明、清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那这里就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最高学府。棂星门的后面就是大成门,这与孔庙的格局相似,大成门前也有孔子的塑像,塑像之后是大成殿,只是规格都比孔庙小一些。棂星门东侧就是顺天府学的正门了,这个大门的规格与比国子监集贤门略小。而现在出入于顺天府学的不是北京的举子,而是府学胡同小学高年级部的学生。光绪二十五年这是就已经改成了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小学之一,后又曾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北京市三区中心小学”等名称,现为“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4

一、从分析题目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课文都可以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引起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如讲《纪念刘和珍君》,在板书标题之后,立即提出“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为什么要纪念她?”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的为人,产生对刘和珍探求真理、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起对枪杀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学生的段祺瑞政府的憎恨之情。又如讲授《包身工》,可以提出“包身工制度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包身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如何?”启发学生主动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认识三十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激发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

二、从介绍背景入手,铺垫情感基础

如散文《绿》和《荷塘月色》,同是朱自清所作,但感情基调则完全不同,要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境遇、思想状况,全面地审视、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蕴义,自觉地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保持同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品味,理解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作者的种种人生体验总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学习《故都的秋》以后,再辅以写秋的作文,更能使学生体味出南北不同的秋景和不同心理状态下的秋意。

三、从朗读课文入手,激感迸发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通过语言这一中介得以实施,通过语言进行情感表现,通过语言进行情感交际,最终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有表情地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形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做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一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心头引起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情感。“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的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这样,学生能够跟着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悲壮的情感。

四、从词句教学入手,体味作者情感

如《包身工》中作者对包身工一天生活的描述:“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用了比喻和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用“慈祥”揭露带工老板的假仁慈真狠毒的嘴脸,“佳肴”强调包身工饮食的恶劣。《代檀》中的“君子”、“素餐”、“素食”、“素飧”,讽刺和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本质,表达人民对“君子”们的痛恨和厌恶。《孔雀东南飞》在刘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控诉,一个“故”字,既说明了“阿母”的故意挑剔刁难,也表现了刘兰芝的洞察世情,表达出兰芝的满腔怨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饱含作者深厚情感的重点词语,通过分析理解和品味咀嚼,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五、从分析探讨入手,升华作品感情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陶冶学生的性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因此,仅有语言的情感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从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到对他人情感的体验,从体验中培养情感。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景物特征等内容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作品主人公的角度,体会品味作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更深层地把握作品感情的链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由感知情、由情达理。在对作品的分析讨论中,要注意作品情感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色彩,不但教师可以、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如对《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理解,就有学生认为,封建家长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根本的原因是焦仲卿的懦弱。刘兰芝完全没有必要为他而死,嫁给“娇逸”而“未有婚”的太守的儿子说不定会更好。这种理解实际上更符合当代青年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如此的解读也就更具有真实性。教师要加以积极的引导,但不必把学生的感情体验规范到统一的模子里,更切忌将人物的感情一味地拔高、升华,把作品的感情“圣化”,使作品的感情失真,造成对学生的误导。

六、从实践活动入手,促进情感深化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5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3月25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又举行刘和珍、杨德群二君追悼会,周作人再送挽联: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此两联以白话,非惟更显沉痛,亦愈显出和其兄鲁迅一般的“掐肤见血”的犀利。此时距离周氏兄弟失和已两年余,然此两联直可与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无花的蔷薇》两文相呼应。周氏兄弟失和之后数年,在政治、文化立场上犹取同一立场,同一步骤,互为奥援,此是一例。

1934年7月,刘半农至绥远调查方言,染上疾病,回北平不久病死,时在7月14日,年仅43岁。其时周作人正携夫人羽太信子游日本,回国后只赶上刘半农的追悼会。周作人的挽联是:

十七年尔汝旧交,追忆还从卯字号;

廿余日驰驱大漠,归来竟作丁令威。

下联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升仙”事。上联“十七年”,按周作人与刘半农结识于1917年,至1934年刘归道山,正好17年。那时北大进门往北一带靠围墙有一排房子,为文科教授的预备室,一人一间,最初住这里的为陈独秀、朱希祖、胡适、刘文典、刘半农5人,当时戏语所谓2只老兔子和3只小兔子,陈独秀、朱希祖己卯年生,胡适、刘文典、刘半农则为辛卯年生,皆属兔,“卯字号”由此而来。

1935年,北大教授黄节病卒。周作人致送挽联:

如此江山,渐将日暮途穷,不堪追忆索常侍;

及今归去,等是风流云散,差幸免作顾亭林。

黄节为老革命,却不愿做民国的官,只做过一段广东教育厅厅长,旋即辞职,甘愿回北大教书。尝钤一印章,文曰“如此江山”,致慨于辛亥革命以后之乱象。“索常侍”指西晋书法家、将领索靖,曾领兵平叛。下联提及“顾亭林”,因黄节于病逝前一年在北大开讲顾炎武(亭林)诗,然“差幸免作顾亭林”一句妙处却在暗涉时局。时日寇步步紧逼,只国运一息尚存,遂使得黄节侥幸免做民国遗民;若联系当时危若累卵的国家处境及周作人对战局的悲观,周氏眼中的黄节之死可谓“死得其时”。此种忧惧心态或可为周氏后来的附逆下一注脚。

1939年,钱玄同病逝。时北平已沦陷,北大已南迁,周作人与钱玄同同为所谓“留平教授”。周作人的挽联是:

戏语竟成真,何日得见道山记;

同游今散尽,无人共话小川町。

钱玄同与周作人初识于1908年,在东京民报社同列太炎门墙,听章太炎讲《说文》。同学者除周作人钱玄同外,尚有鲁迅、朱希祖、朱宗莱、许寿裳、龚未生、钱加治,共8人。周作人1939年4月28日《玄同纪念》中写道:“同学中龚宝荃朱宗莱家树人均先殁,朱希祖许寿裳现在川陕,留北平者唯余与玄同而已。每来谈常及尔时出入民报社之人物,窃有开天遗事之感,今并此绝响矣。”龚宝荃即龚未生,后为章太炎女婿;“家树人”即其“家兄”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6

迎接挑战化“危”为“机”本刊编辑部(1)

使农家书屋具有长久生命力夫之(2)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颐子(3)

盛世的文化与文明李敏红(4)

大爱汶川黄坚(5)

汉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夏源(6)

从公祭黄帝看“寻根祭祖热”紫云(7)

解读历史的另一把钥匙金山(8)

规范汉字使用净化语言环境良子(9)

六十年民族崛起六十年自强不息

李敏红(10)

让少数民族文化枝繁叶茂离墨(11)

永远的丰碑

――百色起义精神谈若水(12)

内幕秘闻

冷静处理“向忠发事件”王仲典(1)

“焦土抗战”焚毁长沙真相孟昭庚(1)

惊动的空军“罢飞”事件始末

王增勤(2)

秘密的香港大营救行动刘小梅梁贤之(2)

民国奇案:峨眉山三霄洞特大惨案王贞虎(3)

郝鹏举变节内幕柯云丽阳(3)

陈伯达是怎样当上秘书的

孟昭庚(4)

国共争夺人才的较量梁福昌(4)

稀世珍宝“三希堂”书帖离散始末田书和(4)

邓拓主持《人民日报》和《前线》的日子

叶介甫(5)

剽窃《红灯记》的前前后后沈国凡(5)

鲜为人知的东北“辛德勒”谭敦民(6)

军统大特务马汉三之死相京(6)

收藏家张伯驹上海被绑记石春娣(6)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战略方针的大转变

苏振兰(7)

林森遁迹峨眉秘闻王祖远(7)

邹韬奋为何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王凤青(7)

大智大勇李克农倪良端(8)

何以“不忘”张镇刘亦实王磊(8)

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建成的幕后

赵庚(9)

毛楚雄烈士遇难揭秘黄禹康(9)

震惊中外的山东临城劫车案章慕荣(9)

军威・国魂――新中国国庆阅兵大盘点

孟红(10)

风雨兼程――人民政协六十年历史镜头

大回放毅枫柳林(10)

开国大典前天安门的整修和装饰潍驹(10)

解放初期广州公安侦破敌特破坏案件解密

顾育豹(11)

揭秘蔡孝义弹劾李宗仁案吴红梅(11)

兵工专家俞大维三次险遭日谍暗杀

张成忠王磊(12)

谭延与宋美龄的不解之缘许顺富(12)

百色起义英雄故事百宣(12)

韦拔群与广西红军的创建庾新顺(12)

邓小平在广西的革命活动梁福昌(12)

领袖剪影

生日纪事孟红(5)

和几位老中医的故事马广志(6)

与李济深:风雨相知卅五载

岑沫(10)

党史博览

中共建党前后的张申府秦立海商俊霞(1)

历经曲折的《义勇军进行曲》顾育豹(1)

瞿秋白与的革命友谊曹裕文(2)

本刊特稿

点燃绿色革命之火

――访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

院士袁隆平黄健(2)

与庐山贺伟(3)

李约瑟的中国情愫惠斌(9)

与话剧曹晋杰(12)

史海钩沉

远东国际法庭上的南京证人组

张全宁王磊(1)

傅斯年揭露贪污议案将孔祥熙轰下台

王凤青(1)

康有为西安“盗经”周宁(1)

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在山东广饶

赵英秀(2)

耿飙的一次特殊使命顾育豹(2)

国际联盟与中国的第一次技术合作

刘成学(3)

鲁迅与章士钊的一场著名官司何立波(3)

巧用“狼的战术”赢得定陶大捷

王增勤(4)

杨度:从帝制骨干到中共特科秘密党员

刘肃勇(5)

卫立煌延安之行郝增刘德燕(5)

走西口的旅蒙晋商顾育豹(6)

华人在北美大陆修建铁路的功绩李友唐(6)

出任国民政府政治部中将副部长始末

顾育豹(7)

张学良两度交权于学忠赵英秀(7)

军事题词纪事孟红(8)

《西行漫记》封面上的“红军小号手”

颜梅生(8)

哈尔滨白俄旧事李宁(9)

“胶东王”刘珍年覆灭记相京(9)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的清华大学

金富军(11)

李任仁与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

刘宗惠劳玉英(11)

苏禄国东王墓:中国国土上惟一的外国王陵

刘向上(11)

“抗日楷模村”的浴血保卫战苑朋欣(12)

项伯向刘邦泄密之谜沈黎明(12)

人物春秋

陈宝仓将军在广西抗战梁福昌(1)

刀安仁:从封建土司到民主革命家邓沛(1)

陈廷敬与康熙陆安(3)

“中国白兰地之父”张弼士麦群忠(3)

张恨水与画的不解之缘颜坤琰(3)

盛宣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人何立波(6)

秦瘦鸥在陪都重庆的日子颜坤琰(6)

雷经天三次蒙冤不改志童健飞(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卫士娄梦侠周唯一(7)

“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

――访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伯鱼(9)

彝族革命志士余健光邓沛(9)

爱国的民主革命教育家马君武

黄牡丽李高南(11)

知错能改的闻一多马广志(12)

翁同屈尊拜访康有为?余音(12)

将星闪烁

与华北军政大学的创建张治宇(1)

一代名将卢胜夏明星(1)

罗炳辉与滇军赵宝云段留锁赵思(2)

武汉大会战之黄广战役

――记广西第八十四军的抗战功绩

洪彬(8)

总将残局付英雄――伟人眼中的

马广志(10)

开国上将宋任穷的不平凡人生苏振兰(11)

警谍风云

民国“错中错”的“刺蒋杀宋”疑案渝文(4)

戴笠与“江山冤狱案”刘亦实(4)

“九龙宝剑”与戴笠之死熊国英(7)

南京督军府的日谍魔影张全宁王磊(7)

历史揭秘

明建文帝南逃与隐匿广西宝华山之谜

岑沫(4)

宋代名窑广西藤县“中和窑”史毁窑亡之谜

岑沫(6)

民国人物

1935:南京遇刺案侦破始末

葛美荣(2)

冯国璋反对袁世凯称帝王祖远(4)

黄兴的婚姻生活凌霄(4)

宋绮云:《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的起草者

周唯一(5)

“水晶狐狸”徐世昌马涛(6)

“水浒英雄”傅斯年刘诚龙(8)

章太炎与袁世凯王标(9)

“民国产婆”赵凤昌李友唐(9)

袁世凯在天津的两个“钱柜”陈凯(11)

百家讲坛

海瑞的“愚忠”与“憨孝”兰殿君(1)

罪及风月话陆游晏建怀(2)

唐代“开湘状元”贺州刺史李李冠华(3)

“故宫盗宝案”中的萧子升杨涛(6)

明建文帝皇后马氏程彩霞(8)

状元的另类录取萧源锦(11)

艺苑春秋

谢晋与白先勇的第一次握手刘波(2)

文坛双杰戴望舒与叶灵凤王海燕(2)

郭沫若和傅抱石的交往与友谊周惠斌(8)

金家齐:一位不应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邱声鸣(8)

配角大师黄宗洛支泳(11)

武术与京剧武生艺术李勇明(11)

军事春秋

桂林保卫战陈济桓将军殉国始末徐风(3)

“中国的夏伯阳”――抗战名将包森

黄立忠张仁(4)

中国部队在越南河阳整训的日子郭明进(7)

淮海战役中白崇禧的猜忌与冲突

苑朋欣(7)

妙取智送城防图――天津解放前夕的一段

斗争经历子千(9)

百子坳抗战实录韦乐扬(9)

邓小平致力于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

徐秉君(10)

胶东子弟兵在解放战争中的崛起与战斗历程

李全生(10)

军旅春秋

季振同:一个蒙冤50年的起义将领

冯晓蔚(5)

武当山除匪记李毅(6)

张秀山:隐没在历史烟尘中的革命家

苏振兰(8)

巾帼英杰

向警予的助手陈恒乔武汉生死劫

王燕虹金萍(5)

台儿庄大战中的云南女兵王增勤(8)

历史悬案

唐伯虎“名画”《金山胜迹图》之谜

张成忠王磊(11)

名人写真

视察石河子

陆振欧口述罗蜀王小平整理(3)

老舍的北京情结熊坤静(3)

国学大家陈柱麦群忠(5)

剑胆书魂品舒同兰殿君(7)

林徽因的人生变异岱峻(7)

夏衍与桂林《救亡日报》曹裕文(8)

见证历史

圣洁文坛姐弟情

――著名作家茹志鹃与邓友梅半个世纪

的真挚友情李永杰(3)

保卫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丁金栋(10)

我陪库尔班・吐鲁木去见

武诚口述薛立永整理(11)

换了一个人生新世界

――一位“俘虏兵”的回忆

梅家荣(11)

《李准日记》记载南海巡弋壮举王炳毅(12)

漫话“秦五尺道”上的内昆铁路肖荣华(12)

往事回眸

我与杜鹏程的书信往来陈继礼(4)

护送程潜回长沙曾纪南(10)

解放广西:历史与辉煌蒋明初(10)

地方档案

范长江与国际新闻社魏华龄(2)

留趣山钟亭古钟探源熊开阔梁婵(7)

岑麒祥:鲁迅先生的合浦弟子宁愈球(11)

文史随笔

闲话“虎符”王祖远(1)

“见微知著”与“蝴蝶效应”高峰(2)

“才艺型”皇帝的悲剧禾青(3)

我国古代的“男钱”“女钱”马广志(4)

钟繇的坚持与“楷书”的创造张明达(4)

风雨苍茫望红楼黄健(5)

“三苏”名号略谈傅嘉明莫娟娟(5)

德政碑・劣政碑孙崇政(6)

让清廉成为一种生活理念卞文志(7)

韩愈的自荐意识刘伟生(7)

海南读史杂记张森奉(9)

当女人与皇权结合之后易天(11)

石之韵范士忠(12)

乾隆“翻案”刘诚龙(12)

读者之页

《文史春秋》杂志2008年总目录(1)

《文史春秋》杂志2008年精装合订本征购

启事(1-4)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7

即使在民主传统深厚的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民主概念也进行了持续二十余年的辩论,结果是理性主义、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民主概念,被经验的、描述的和程序的民主概念所取代,约瑟夫·熊彼特的概念被普遍接受。他说:“民主的方法是为作出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2亨廷顿将这种程序性定义表述为:“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3遵循熊彼特的传统,民主政治涉及到两个维度,一是竞争,一是参与。用这个概念既可以评判现代民主,也可以考察古代民主。

笔者系心民主开端问题已经十余年,就材料、知识所及,略陈管见,难免贻笑大方。本文拟以熊彼特的严格概念为参照,将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置于世界民主思想和制度的时空坐标之中,本着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的精神,作出假设:公元1844年以前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从农耕文明开始的中国历史,均为君主专制时代。中国这数千上万年的历史中,既无民主思想,更无民主政体,是民主史前期。4《易纬》“上者专制,下者顺从”5的表述,概括了中国的核心专制思想。所谓“原始民主”、“民主与人类历史相始终”之类,不过神话而已。中国民主思想是外源性的。1844年春,福建布政使徐继畬和美国新教传教士雅裨理在厦门进行了历史性对话,中国人始知以古希腊为母体的西方民主思想制度,始知通过竞争选民手中的选票取得合法性、创古今未有之局的美国共和政体和华盛顿。他5年数十易稿,1848年出版《瀛环志略》,推崇西方民主价值体系。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惠顿《万国公法》中译本出版,创造了“权利”、“民主”、“君主”等民主话语体系。上述两书分两步,完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本土化,开创中国民主新思维。黑暗的皇家时代,出现公民时代的曙光。民主思想入中国,不过160年的短暂历史。

徐继畬和雅裨理的生平

徐继畬(XuJiyu,1795.12.4-1873.3.30),山西五台县人,字健男,号松龛,早年师从将《石头记》增补为《红楼梦》的高鹗作八股文。道光六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浮沉宦海43年,任编修,转御使,直言敢谏,揭露贪官,指陈时弊。道光帝读其《政体宜崇简要疏》,“大感动,因召对前席,与谈时事,至为流涕”,次日擢浔州知府。6鸦片战争中任福建汀漳龙道员,奋勇抗英。道光帝叠加召见,倚之为长城,战后升任广东按察使,处理战争善后事宜;1843年调福建布政使。五口通商章程初定,以“久任福建道员,曾任广东臬司,历办夷务,素为该夷所信服”,成为钦派专员,专心经办厦门、福州两个开放口岸的通商通行事宜。7二十六年授广西巡抚,未赴任,调福建。闽浙总督刘韵珂以病乞假,继畬兼署总督。刘韵珂曾上奏:“是闽省夷务日形繁重,其得以无误并可数年相安者,徐继畬之力十居八九,臣实不敢掠人之美,以为已有也。”81848年版《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民主化浪潮风行欧洲、南北美洲许多国家的重大史实。1850年春道光帝逝世,咸丰帝登位,福州巨绅挑起神光寺事件,总督刘韵珂、巡抚徐继畬均不安于位。次年春被召回京,内贬为太仆寺少卿,即“副弼马温”。1852年上《三渐宜防止疏》,劝咸丰勿大兴土木,勿耽于女色,勿偏听偏信。咸丰上谕:“意深辞婉,置诸座右,时时省览,可当箴铭。”9未经考差,授四川乡试正考官。吏部追论继畬在闽抚任内军台犯官逃脱未报,请议处,罢官归里。其《瀛环志略》在中国因此不甚流行;日本则一再翻刻,普及到一般读书人之中,大有助于其明治维新。太平军北伐,命继畬督办上党防堵。事竣后主讲平遥超山书院以自给。其间研读《后汉书》,探索历代皇朝周期性盛衰的规律,有批语两千余条、十余万字。同治元年回民、捻军起义,又命督率官绅总办山西各府州团防。四年(1865)两宫皇太后命驱其入京,十月,以三品京堂候补,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五年总理衙门重印《瀛环志略》,“中外奉为指南”,六月补授太仆寺卿。10六年正月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即中国现代第一所高等学校的首任校长,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进入初创期。他与总署王大臣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而受挫,日歔欷不自得。11同年秋,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和国务卿西沃德请著名画家普拉特制作了一幅斯图尔特的华盛顿画像的复制品,由驻华公使蒲安臣将这幅画像赠送徐继畬,并举行赠送仪式,蒲安臣热情洋溢致辞,最后说:“盖为我国之民所敬仰而深慕者,独有兄台一人而已!”徐继畬答辞称:“因思贵国中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一如既往地赞美美国的制度创新,预言民主制度在时空上的适应性和生命力。12七年,为美国新教传教士、同文馆教习丁韪良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自然科学声光电化著作《格物入门》作序。八年二月(1869.3)以老病乞休,奉旨以二品顶戴致仕。同治十二年值继畬中举60周年,奉旨准其重赴鹿鸣宴,以惠耆年,并赏给头品顶戴。同年卒。美国学者称他为世界公民,而他意识到自己毕竟是大清的奴才,曾在给咸丰的奏稿中调侃:“奴才生平没有出息,不会赚钱,单爱坟前立的那个石头,刻上些兼满、蒙、西洋三体合成的那唐古忒的些字,甚是别致。”13

雅裨理(Davidabeel,1804.6.12—1846.9.4)祖籍阿姆斯特丹,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新拔兰士威城。1823年毕业于该城皇后学院,立志献身传教,入新拔兰士威神学院就读。1826年毕业后到纽约雅典村任牧师,肺、心等病从此困扰终生。1828年到西印度圣约翰岛布道,次年回纽约。适有美国在华贸易商人奥利芬特得知广州有美国海员之友传道会的筹设,鼓励雅氏前往工作,捐助他一年生活费用。雅氏与裨治文牧师(elijahC.Bridgman1801-1861)于1828年10月14日乘罗马号前赴广州,次年3月25日抵华,二人成为美国第一批来华教士。其时西方首位来中国大陆新教教士马礼逊(明末即有荷兰新教教士到台湾)正在澳门、广州,对两位美国教士至为热诚,并介绍华人教士梁发相助。雅氏身体欠佳,未及一年就转赴爪哇巴达维亚(雅加达),获英国教士麦都思(walter.Hmedhurst1796-1857)接待,深受麦氏感动,并随麦氏学习华文及闽南方言。1831年6月到新加坡,与英国汤雅各牧师乘船,到曼谷传教,以派发宗教书册和医疗药物接触华人,及暹罗官员、亲王、僧正。1832年返新加坡,到马六甲,英华书院的教育、翻译、印刷成就,使雅氏深受鼓舞。雅氏因病于1833年5月离新加坡回美,途经英国、法国、瑞士等地,均到教会访问。1834年返纽约,成为首位自东方回国教士,深得各教会热烈欢迎,应邀前往各神学院、礼拜堂、妇女团体演说,言论轰动一时。雅氏1838年10月17日与应邀任澳门马礼逊教育协会学校校长的勃朗牧师(SamuelR.Bromn1810-1880)再度来华,次年2月到澳门。逢林则徐广州禁烟,雅氏与裨治文、伯驾、卫三畏等美国教士留在澳门,藉机学习华文。中英爆发战争,1842年2月7日,雅氏与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willamJ.Boone1811-1864)乘船沿岸北上,24日抵达厦门鼓浪屿,曾到同安传道。6月文惠廉的妻子、麦拔莱夫妇、甘明医生(willamH.Cumming)同到厦门。厦门官员宴请了这些外国教士。11月美国长老会的合文(JamesC.Hepburn1815-1911)也来厦门,后到日本,是日本假名拉丁化的首创人。雅氏1843年10月到漳州漫游。1844年1至2月,担任英国驻厦门领事记里布的翻译,与徐继畬认识并多次对话。同年5月又与徐氏促膝交谈。这年秋、冬,他两次到香港调息,又返厦门。11月到金门勘察。同年夏,获新泽西乐泽学院颁赠荣誉神学博士,表扬他在中国传教的成就。因病情恶化,于1844年12月9日离厦门。次年1月从香港启程,4月回美国,于1846年9月4日病逝于他的出生地。2004年是他诞辰200周年。14

厦门对话的历史记录

160年前,徐继畬在与英国驻厦门领事记里布谈判的场合,认识了“西土淹博之士”雅裨理,进行了历史性的厦门对话。自称“曾为史官”、有地理考证爱好、又因鸦片战争中西方和中国的强弱悬殊而深受刺激的徐继畬,与雅裨理这位西方学者、旅行家的连续对话真是天缘巧合,双方对此均很珍视。双方的原始记录,及事后不久的中英文出版物,又幸运地保留至今。

1997年,美国麻省大学龙夫威教授,带领笔者到雅裨理母校新拔兰士威神学院newBrunswicktheologicalSeminary,在康斯菲劳德院长(Dr.normanJ.Kansfield,president)和图书馆长布拉克女士(mrs.marshaJ.Blake)接待下,有幸获观雅裨理1843年至1844年的日记本原件,以及雅裨理带回美国的袖珍中文手写本《金刚经》等遗物。布拉克女士还应请寄来雅裨理日记复印件,并不辞辛劳做了部分誉清。雅裨理这些日记在匆忙中写成,文意不太连贯,却是这次历史性对话的原始记录。谨将有关部分识别、翻译如下:

“(1844年)1月27日为了交涉平常事件,一位钦派专员来到厦门,他的目标是确定外国漫游者的活动范围的界线,以防止他们侵犯内地。第一个计划是把外国人限制在厦门的几条街道内。这种待遇是不友好的。但在另一方面,英国领事提出了一个内地旅行日程,并拒绝听从更大的限制范围,他逐步扩大了他的范围。在交换了一两件文件,并经过亲自或由人的多次访问之后,他(指徐继畬)逐渐离开了此前已经展开的话题。

我们多次见到阁下。他是我见过的中国高级官员中最爱寻根究底的人。在他询问了我们许多关于地理和各国情形的问题后,我们提出,带一本地图集来,尽我们所能地给他说明情况。对此他欣然同意。我们与他通过一两个小时,给予他世界上重要国家的概要观点,而且这些事实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提供给他的。

他已经在他的一本历书中,夹了一些自制的地图,这些是我们给出去的,在里边有基督教的伟大真理。他显然很看重这些。他询问耶稣诞生的国家。我们许诺,赠送他一些基督教书籍,并且在昨天为他打包了一件包裹,其中包括新约全书和我们的几本最好的书籍。

“1月29日在付出许多劳动和耐心之后,我们终于在厦门获得可以做小礼拜堂和医院的两座商行。大约一星期之前,甘明医生转移到这个地方开始他的业务。其中一所,好像量体裁衣一样合适。合文医生和我用一天的部分时间忙于各自的约会,昨天小礼拜堂开放,大约70人与我们一起礼拜真正的上帝。我们十分感激这一进步,并且谦恭地希望神圣的祝福会注意我们的努力。

“2月19日昨天(星期天),是中国的新年。今天,我们与满清官员进行新年聚会。当款项分批付出后,在协商好外国人的住处之前,钦派专员未能返回省城。他说,鼓浪屿不是一个问题。皇帝已经降旨,允许外国人逗留在那里,并将给予他们厦门及附近的任何地方。……

我们对钦派专员的访问,令人特别心满意足。他说他已经读了我送给他的基督教书籍,并请教某些事情的数据。他想弄清楚约翰是耶稣的教师,还是信徒——混淆了施洗约翰和心爱的信徒。他询问叛徒犹大为什么还和12使徒数在一起,为什么建筑物上必须贴上彼得拒绝他的(图案)。他谈起斯蒂芬、保罗、亚伯位罕,还询问关于犹地亚——耶路撒冷和拿撒勒。他表现出已经理解耶稣是上帝的化身。他的问题思路精确,许多意见迫近真理。他身边那位年轻人,是一位罕见的语言学家,他可以在瞬间理解任何意思,然后转译成官方口头语;我们的交谈是很鼓舞生气的。

“(2月)20日每逢假日,建筑物差不多连续两三次被喜悦的人们填满。在用一个上午与来到这里的人交谈后,我们访问了韩红(音),他是很友好往来的清朝官吏之一。他说专员正在忙碌地阅读我们给他的基督教书籍。也许是神圣的精神开启了他的眼睛,在他们看来感到非常惊奇。我希望能从他那里听到反驳的意见。他嘲笑那些谬论,对我演讲中指出的、他听到的关于自然的伟大真理,显示出信仰。我和他之间的交谈,令人极其满意。

“(2月)29日与钦派专员呆了近3个小时。在我赠送他一本地图集之后,他已经制作了六到八幅地图,并希望我给他说出各个不同国家的名字。我们的许多读音他们全不知晓。的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你在他们追踪我们的语言目标和他们真实摹仿的发音之间,几乎不能描绘一个共同之处。英格兰德变为“英格赖特利”——佛郎西是“泼兰赛”,——罗刹是“俄罗叟喝”。

“3月26日拜访了一位第一次在专员身边遇到的人,他已经阅读了我们的书籍。他说,这些书籍是违背中国法律的。

“5月13日钦派专员再一次有时间处理机密事务。我付出一下午时间给他进行地理知识教授。我和他一起专心探究。他制作的地图是很准确精密的佳作。在他视野中,十分看重的是世界的概要的观念——疆域、政治重要性、商业贸易,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相比其他平常国家,他对英吉利、米利坚、佛郎西的知识,予以最深切的特别关注。”15

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室,藏有徐继畬《瀛环志略》最初手稿——《瀛环考略》第一稿全套图文连封面100页(每页双面)。去台湾的方闻先生生前将此稿本复印,寄回家乡的五台县徐继畬纪念馆。第1页写道:

“道光癸卯冬,余以通商事久驻厦门,米利坚人雅裨理者,西土淹博之士,挟有海图册子,镂板极工,注小字细如毛发,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与晤谈,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图摹取二十馀幅,缀之以说,说多得之雅裨理。参以陈资斋《海国闻见录》、七椿园《西域闻见录》、王柳谷《海岛逸志》,泰西人高厚蒙求诸书,题曰《瀛环考略》,未得其详,故名之曰略也。中土之山经地志,代有撰述,其书充栋。至於方域之外,文士亦多卮言,然其说恢谲,其文瑰异,考之事实,或不尽然。泰西人工於泛海,数万里一苇可航,所至辄绘图而归,故其图颇为可据,非尽如博望之凿空也。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任边事者,势难已於咨询。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云尔。

甲辰秋七月山右徐继畬识”16

从这段题识判断,此稿完成于1844年。对美国独立战争后,推举统领(州长)、总统领(总统)的过程,继畬作了兴趣盎然的记载:

“兀兴腾既得米利坚之地,与众议曰:得国而传子孙,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择有德者为之。分其地为二十六部。每部正统领一,副统领一,以四年为任满,集部众议之,众皆曰贤,则再留四年(八年之后,不准再留)。否则推其副者为正。副或不协人望,则别行推择。乡邑之长,各以所推书姓名投匦中,毕则启匦,视所推独多者立之。或官吏,或庶民,不拘资格。退位之统领,依然与齐民齿,无所异也。二十六部正统领之中,又推一总统领,居於京城,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部皆听命。其推择之法,与推择各部统领同,亦以四年为任满,再任则八年。自兀兴腾至今,开国六十馀年,总统领凡九人。今在位之总统领,勿尔吉尼阿部所推也。……

按,兀兴腾,异人也。起事勇於胜广,割据雄於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17

上述记载和评论,抓住了通行世界的民主政治程序的选票、竞争、参与、任期等本质特征,尽管他没有把“各以所推书姓名”的那张纸叫做选票。写了删,删了加的“几于天下为公”六字,智慧地实现了西方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的接轨。这就充分表明他成功地为中国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价值体系。

香港李志刚牧师注意到,《瀛环志略》仍旧保留上述按语,只是将“兀兴腾”改为“华盛顿”。徐继畬撰写《瀛环考略》之前,裨治文于1838年已出版《美利哥合省国志略》,1844年梁廷枬撰《合省国说》,两书均译称“华盛顿”。足见徐继畬撰写《瀛环志略》之时,论及美国民主政制及对华盛顿的赞词,实非参引他书,而是从雅裨理牧师直接传授。18

1832年5月裨治文在广州创刊并主编的英文月刊《中国丛报》,出版长达20年,全部20卷保存在中外多家图书馆,是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外关系的重要文献。该刊于1844年5月号选登雅裨理从鼓浪屿寄出的1843年11月至1844年3月的日记。这段时间内,除2月29日的以外,关于与徐继畬及其部下接触的日记都刊登出来,经过增删,文意更加连贯,限于篇幅不再征引。

接替裨治文主编《中国丛报》的卫三畏(Samuelw.williams1812-1884),在1851年即该刊的最后一年发表评论,用25页篇幅,详细分析了《瀛环志略》的内容和意义。他赞扬徐书是“沿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并提出,徐继畬已经充当了中国现代世界观的创造者和宗师的历史性角色。卫三畏在评论中追记徐雅厦门对话时说:“他于1844年1月到达那里,通过水师提督、舰艇军官和其他官员,听到许多关于停留在那里的外国人的情况。也许他在这时,已经计划撰写他的著作,因为雅裨理牧师谈起他时曾说,‘他是我迄今见过的中国高级官员中最爱寻根究底的人’;雅裨理在同时的日记中写道,他曾向徐继畬提供过地图和地理资料。同年5月,徐继畬再次来到厦门。雅裨理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和他面对面交谈,给了他更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他是大方和友好的’,雅裨理先生在日记中写道:‘当我尽力而为之后,显然他已经获得相当可观的知识;然而,徐继畬如饥似渴想了解的是世界各个中央王国的真实状况,这远胜过他对天堂真理的追寻。’”卫三畏显然利用了雅裨理寄给《中国丛报》的日记底稿。19

卫三畏对徐继畬的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此后若干年,他在修订关于中国的不朽报道、19世纪在美国有相当广泛的关心中国的读者的《中国总论》时,至少四次提起徐继畬。卫三畏书中说,徐是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官员中能够看到其结果很可能是持久的和严重的”“少数几个富有思想的人”之一。他“比他们在京城的上级能更好地领悟,‘西洋人’在五个开放口岸的出现,对(中国)输入了持久的势力”。卫三畏引证说,徐继畬是在厦门接待美国传教士雅裨理、文惠廉以及甘明博士的地方官员之一。徐“到他们的住处,在这里,他们就有机会回答他关于域外国土、风俗习惯的理性询问”。20

东方伽利略也是东方卢梭

中国的专制时代,是臣民被专制君王和孔丘、朱熹之流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政治话语体系可以用“专制话语体系”来概括。尤其是12世纪之后,由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推崇,朱熹的《四书集注》取代了《五经正义》的首要地位,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执中国思想界牛耳达六七百年,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朱学的恶劣影响,至今未得到应有重视。早在明末耶稣会士东来,中西方发生实质性的文化交流初期,士大夫在长期专制重压下形成的不良心理,就为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造成巨大障碍。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指出:“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并说:“从远古以来,君主政体就是中国人民所赞许的惟一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富豪政体或任何其他的这类形式,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2119世纪初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大陆和南洋。从1810年代,新教传教士在南洋和广州等地印的中文出版物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上面介绍了英、美、法民主制度和“自主之理”,有如东风吹牛耳,未见中国有接受、响应之人(帮助他们翻译出版这些读物的梁亚发、梁进德父子可能是最早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中国人,但有待史料证明)。这些传教士的苦恼在于,他们长期找不到明末徐光启那样的接受他们的学术以至宗教信仰的高层人物。因而鸦片战争前新教传教士的这些出版物在当时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怀疑。在今天来说,充其量只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过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序幕。魏源及其《海国图志》的思想局限性,周振鹤博士1996年《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畬诞辰二百周年》一文已经有详细论述。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情绪化地对待中外关系的“民族主义者”仍大有人在,他们将外国人称为“鬼子”、“夷狄”而毫无歉疚。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仍是稀世珍宝,臣民意识、奴才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亿万人之中。

在勇猛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的恢宏气度方面,徐继畬不仅超越同时代士大夫,也超越时下许多人,是一个很另类的“异人”。笔者试图从徐继畬编辑的、1848年与《瀛环志略》同时刊刻于福州的其父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破解徐继畬的奇异思想。

徐润第(XuRundi1761.10.8—1827.11.6),少年颖悟,对朱熹启蒙读物《敬斋箴》产生怀疑。师从五台县令王秉韬,研读王阳明编《大学古本》。乾隆六十年中进士,与高鹗会试同年,又同官内阁中书,论文最相契。历任储济仓监督、湖北施南府同知等小官。专主良知,见诸躬行,宦游20年后,重操授徒旧业。道光七年秋,病逝于介休县富商侯家的私塾。继畬评价父亲“生平於儒先之书读之殆遍,旁涉道藏、内典、壬遁风角。中岁专心学易,前后近四十年,剡精造微,所读儒书皆以易象证之,一一吻合。”22继畬不能明言的还有,润第毕生打破朱熹《四书集注》,“处处背注”,“正言直指,无所避忌”;23兼容并包,智周无外,借鉴西方文化,熔气学、易学、心学于一炉,根本否定执牛耳达六七百年、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将中国带入东方中世纪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存理灭欲、奴化教育的朱熹理学,倡导心灵自由、独立独行、与天为徒。试以天论、人论、知论的三分架构介绍其学术。

润第的天论,是一元论的气本论。他学习耶稣会士传入的天文学,反对朱熹的理本论:“朱子不识天。天者,气也。气岂但实在山中,凡物之中莫不有气,即莫不有天。天之所以体物不遗也。……朱子岂即以苍苍在上者为天耶?由此观之,则孔子之以气言天也,明矣。自有明以前,推步多差。自西洋人来,而时宪之精,超绝千古,其言天者精也。天者,浑沦一气,其大无外。其中成形之大者,日、月、地三物而巳。”“六合之内,充塞流行,贯彻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者,只有一气耳。”“太极图,空虚者也。故人不敢填实。伊川以道实之,朱子以理实之,盖谓道理实而无形,不空而空,不虚而虚,可以还太极之面貌耳。殊不知天地间无空虚,凡所谓太空、太虚者,皆气也,以其清和之极,既不可见,亦不可触,谓之空虚,非无物也。借令两间有针锋芥子许无气之处,久而久之,覆载亦有崩陷之虞矣。无物之空虚,所谓妄也。此说惟西洋之明天文者言之最凿。”24

润第的人论,是“人者天之心”、独立独行的人本论。他认为:“我性命於天,我即天也。”言外之意,贵为天子的皇帝,与常人一样,皆为宇宙的产物,与常人平等。“人者,天之心也。人即天也。我者,千万人中之一也。”“人以气为体,便是以天为体。视听者,气之灵也,即天之灵也。”“心者,气之所结也。五脏皆气之所结,而心尤气之灵者也。心之自然而恻隐羞恶者,性也。性之自然而喜怒哀乐者,理也。就其自然处言之,则曰天性、天理。”他针对朱熹的奴化教育,拈出“独”字加以阐发,主张“其量与天地同大”的独立人格:“独者,道心之本体也,惟精惟一,毫无染杂,故独;合天地万物为一体,更无一物足以对待,故独。……若第以‘独知’诂之,须防看小了规模,掂轻了分两。”他针对“明天理,灭人欲”的谬论,提出“人欲即是天理”。“形气之具而为人。孔子曰,仁者,人也,此以知形气之不恶也。孟子曰,仁,人心也,此以知人心之不恶也。孔子曰,我欲仁,子欲善,己欲达,已欲立;《书》曰,俾予从欲以治:此以知人欲之不恶也。……自(朱熹)《中庸·序文》以人心为形气之私,为人欲之私,而曰,人心每听命焉。‘听命’云者,使不得行也,置之不用也。而欲仁、欲善、欲立、欲达、欲治之义,仁者人也之义,仁人心也之义,践形养气之义,一时皆废矣。”25润第《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说:“世之人每思绝欲存理以为道,而卒苦於欲之不可绝。君子谓是为不知道也。夫妇一伦,所谓大欲所存者,第授之以节,而天则见焉(所谓衽席之上,天命流行也)。端造於此,欲之所在,正理之所在,从欲从理,不分两事。其於道也,有秩然者矣。世之人又欲抑气伸理以为道,而恒苦於气之不可抑。君子亦谓是为不知道也。夫妇一伦,所谓二气相与者,乃观其所感而神应妙焉。端造於此,气之所流,即理之所流,行气行理,止此一机。其於道也,有沛然者矣。”26

润第的知论,是抛弃儒家道统,敦艮背,争自由,以虚受人,兼容并包,智周无外的空灵法界。《遗书》第一页就开宗明义:八卦中的坎卦为人和人心的定位。人心是大体,肉体四肢是小体。坎卦是一阳居中,被二阴上下拘束,是不自由之象;爱自由是人的天性,经过奋斗,转到艮卦,一阳升到二阴之上,心灵就自由了,光明了:“天与人以大体,不能不予之小体以载之,而载大体者,反致累大体。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梏之,反覆,而心之存焉者,寡矣。是亦天之所无如何也。……大体之被累於小体也,以其陷於形器,如水为岸束,曲湾转折,不能自由。艮之为象,一阳止於二阴之上,以尊临卑,则向之拘束大体者,莫不俯而听令焉。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又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与由乎天,立由乎人。人事无穷,而此为先。……阴暗阳明,乾纯阳而坎得其中气,全乾之明属之矣,是谓明德。初、上两(阴)爻,气之拘也,物之蔽也,超乎两阴则明矣。……艮一阳止於二阴之上,其静如山,不但能明,且能常明而不迁,是为明明德。故艮之彖传曰,其道光明。”“背者,性地之真境也。其境《大学》以一言状之,曰明,又以一言赞之,曰至善……止於至善者,艮其背也。艮其背者,其道光明。”“人心本体,虚而已矣。唯虚故明,以其无蔽也;唯虚故灵,以其无障也。至虚之地,不但安不得欲,并‘理’字亦安不得。声色货利,凡情则尔,大贤以下,岂有是哉?意必固我,只是一‘理’字作祟耳。自伊川以太极为道,晦庵以太极为理,於是人心中空明法界,重安一层道理在内,而人乃苦矣。境遇与愿违,所安道理,硬要去使,使上则坏事,使不上则疚心,无适而可。吾人只奉一句,以虚受人可也。”他嘲笑株守朱学的“椒目之儒”,畅游于中外知识的海洋:“《易》者,五经之原也,三教之本也。不窥易理,庄老之书,西方之书,儒家之书,皆不可读,以其游谈无根,无天地法象之可据也。噫!脱气言理,蔽也久矣!”27润第用的“自由”一词,未见于宋元人注《四书五经》。《礼记·少仪》“请见不请退”,汉郑玄注:“去止不敢自由”。“自由”出现在1848年出版的《敦艮斋遗书》第一页,数十年后自由思想大行其道。二者有无联系?值得探讨。

润第继承陆九渊、陈白沙、王阳明的反理学传统。他的人生楷模,是不食专制皇粮、直斥宋儒为“奴儒”的傅山(1607—1684):“白沙由静虚得手,实非朱子之学,然不敢显驳(朱熹)《补传》,第曰“何用窥陈编”而已。姚江乃显驳之,然集朱子晚年定论,不忘欲同之意。两夫子非骑两头马,诚以世之服朱已久,久则难变,姑为委曲接引之计耳。自后孙夏峯、汤文正师徒罔不皆然。惟颜习斋、李恕谷师徒,昌言驳之。然颜李之学,全然驳去心性之谈,而专尚六艺,主於事功。用其教者,卒归伯道,一转而为法术,再变而为诈力,其教不足称也。以上所说,皆不能脱道学习气,皆要嗣孔孟,皆要辟异端。若夫孔孟、异端之两忘,斩尽名根、化尽俗气,四面无倚,独立独行,与天为徒者,吾於傅青主先生见之而已矣。”28

润第去世后,时为翰林院庶吉士的继畬丁忧在籍27个月,编成《敦艮斋遗书》共17卷,约20万字。继畬精心建构了全书结构。润第思想历程是破朱学,立气学、易学、心学;继畬在表述父亲思想体系时,是先立后破,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如前所引,他将父亲心学的宗旨,放在第一卷第一页,对人心在宇宙中的地位做了定位,揭示出追求心灵“独立”、“自由”、“光明”是人生第一要义。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的“题旨”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卢梭论证的不外两点:自然权利论,人民主权论。以前译作“天赋人权”。徐润第《敦艮斋遗书》的卷首,也有“自由”、“梏”、“天与”等关键词。这表明:一、东西方哲人关注着同样的人生大问题;二、徐继畬在他编辑的父亲这部遗著付梓时(迟至1848年),对以卢梭这篇名著为理论纲领的法、美民主革命的真谛,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29

《敦艮斋遗书》与《瀛环志略》,是互相辉映的双璧,甚至可以说,《敦艮斋遗书》是体,《瀛环志略》是用。《敦艮斋遗书》对朱学的否定,等于挖了中国古典政治思维的一大祖坟。如果不读《敦艮斋遗书》,就不能了解《瀛环志略》的政治哲学底蕴。继畬在福州同一书铺同时出版这两部著作,似有深意。润第的这部与朱熹的所谓“正学”较劲的著作出版,也有一定火候。乾隆末年出了空前贪污大案,国运由盛转衰,用做八股取士标准和奴化教育的朱学,被深入思想者视为罪魁祸首,话语权也随之削弱。1831年上书房总师傅汤金钊的序言,竟敢揭示此书的反朱学倾向:“广轩徐先生,博综群书,精研《周易》,著《敦艮斋遗书》十七卷,深有得於周子主静之传,溯其源於艮背,默契心融,旁推交通。谓孔、孟、《诗》、《书》言性言天,以气不以理,辨后儒分理气为二之非;谓主敬之说,或误会而操持太严,反失静之本体,明周子主静之善。之二说者,最有益於后学。”汤序冷落朱学表明,绝对专制主义政权及其意识形态,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0

徐润第、徐继畬父子,可算是19世纪中国卓而不群的独立自由思想家。继畬继承父亲上述学西方、反传统的思想,是他接纳西方民主思想的根本思想基础。早在1867年纽约时报就高度评价徐继畬是东方伽利略,说他是东方卢梭也决非过甚其辞。20世纪中国一位学者型书画家、有浓厚民主底色的无党派人士董寿平先生1995年致信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称:“兹因吾晋忻州地区五台徐继畬先生的学问事业,为世所称,一百年前首先接收宣传西方文化,并着重赞扬华盛顿及美国民主制度,著有《瀛环志略》一书,实为东亚赞扬民主的先驱者。在日本明治维新江户时代,即将徐公著作翻印,从而对日本明治维新传播了影响。我在日本,与该国政界人物谈起,无不赞扬。”

《万国公法》与民主话语体系的形成

在厦门对话之后20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惠顿《万国公法》(the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byHenrywheaton1785-1848)出版,在徐继畬引进西方民主价值体系之后,又构筑了民主的话语体系。

咸丰登基,起用对外强硬派,企图改变南京条约确定的中外关系格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又挨了痛打。即使内乱外患,连皇帝都被赶出北京,死于承德,仍是一片颂歌:“咸丰皇爷坐北京,五谷丰登贺太平。风调雨顺民安乐,各国进贡京都城。”31然而主政的两宫皇太后和辅政的恭亲王的共识则是:“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于是改弦更张,有了同治中兴即自强运动。被称为“洋务内阁”的总理衙门即总署,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

总署急于了解国与国之间的游戏规则,1863年文祥请求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推荐国际法著作。驻于上海由中国同事协助,翻译美国哈佛大学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字冠西,1827-1916),于是被调到北京。在恭亲王等督导下,此书由陈钦等删改,确定书名,总署资助了500两银,于次年铅印出版。书名页显示:“万国公法,同治三年岁在甲子孟冬月镌,京都崇实馆存板”。总署大臣董恂和丁氏友人、宁波张斯桂分别作序。从董恂序可知,此书面世于这年腊月即1865年春。可能是铅印本不适合宫廷的阅读和审美,随后又有木刻小字本和聚珍大字本出版。此书白纸聚珍版大字本,开本大方,镌刻刷印尤其精美。

在《万国公法》翻译过程中,总署就将此书作为外交指南并取得效果。1864年俾斯麦正与丹麦开战,普鲁士新任驻华公使李福斯于这年来到中国,发现大沽口有三艘丹麦商船,他当即命令把它们作为战利品捕获。总署利用领海概念和中普条约的有关条款抗议普鲁士将欧洲争端带到中国来。恭亲王拒绝接见普鲁士新任使节,责怪他以这种方式开始他的任期。事件最后成功解决,李福斯释放了三艘丹麦船,并赔偿1500英镑。32

对只知道惟一君主政体的中国君臣来说,《万国公法》的副作用,就是输入了民主宪政思想,并创造了在专制语言环境中颇有生命力的“权利”、“君主”、“民主”等民主话语体系。

惠顿原书分四卷十二章,551节,700多页。据曹廷杰《万国公法释义》稿本统计,丁译分四卷十二章二百三十一节,标目二百九十有五,79193字。“第一卷,释公法之义,明其本源,题其大旨”介绍欧美国际法学派时说:“海付达,日耳曼国名公师也。……海氏以公法分为二派:论世人自然之权,并各国所认他国人民通行之权利者,一也;论诸国交际之道,二也。今时所谓公法者,专指交际之道,可称之曰‘外公法’,以别于各国自治内法也。”33书中3次出现“人民权利”,77次出现“权利”,56次出现“主权”。惠顿原书“Humanrightsingeneral”,丁译为“世人自然之权”。丁韪良在后来的同类著作中说,他对权利等词的创造是颇费苦心的。中国古代,惟有帝王一人受命于天,是权力的主体,亿万臣民均为权力的客体。《荀子·劝学》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盐铁论·水旱》说:“罢盐、铁,退权利”。34但这些“权利”的含义,与西方民主思想家揭示的人民的“自然权利”截然不同。《万国公法》传播的“人民权利”学说,为光绪年间的天赋人权论开了先河。

丁译从不同视角将全世界国家进行了分类。“治国之上权,谓之主权”,据此世界各国分为“自主之国”和“半主之国”两类。从政体划分,他又将世界各国分为“君主之国”和“民主之国”两类。“第二卷,论诸国自然之权”,丁将惠顿书中的“constitution”译为“国法”、“大法”。书中出现“国法”120次,“大法”4次。在第十二节丁氏特别注释:“所谓‘国法’者,即言其国系君主之,系民主之,并君权之有限、无限者,非同寻常之律法也。”第十三节称:“美国合邦之大法,保各邦永归民主,无外敌侵伐。”“第十四节,立君举官,他国不得与闻:若民主之国,则公举首领、官长,均由自主,一循国法,他国亦不得行权势于其间也。”“第三卷,论诸国平时往来之权”,“第四节,国乱通使:在君主之国,无论其权之有限、无限,通使之事大抵归国君定夺。在民主之国,或系首领执掌,或系国会执掌,或系首领、国会合行执掌。”第一卷第二章“第二十四节,美国系众邦合一”,介绍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分别标出“上国制法之权”、“首领行法之权”、“司法之权”,而原书有关内容只分两小节:第53节的书旁小标题是“LegislativepoweroftheUnion”,第54节的书旁小标题是“executivepower”.丁氏将第54节中有关judicialpower司法之权的内容分析开来,另外醒目地提要为“司法之权”标示出来,这大约是他最早向中国客观上也向东亚、东南亚汉字国家介绍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原书第55节书旁标题是“treaty-makingpower”,丁氏标为“立约之权”。

此书出现“君主”35处。古代称帝王叫君王、君上,而不叫君主。查《辞源》“君主”条:“公主。《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伯)”。据现有资料,鸦片战争前后偶然有用君主指称帝王的。此书出现“民主”16次。丁韪良用“民主”这个词分别翻译惠顿原书中Republic、republican、democratic、democraticrepublic、elective等;今天则分别用共和、民主、选举来翻译这些词。从本质上说,这些英文词的意思是可以互换的。“民主”一词,《尚书》、《左传》等经籍中就有,如“商代夏作民主”,“天惟时求民主”等,但这个“民主”的意思是“民之主”。《万国公法》旧瓶装新酒,将其偷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民主”乃吾家之没有者,这样就被误认为吾家之本有者,真是接引得天衣无缝。这很有利于在中国这样有特殊民族心理的大国传播外源性的西方民主思想。以至今天仍有不少人将民主思想当作中国的一大发明。后来有人试用“庶建”取代“民主”一词,也没存活下来。

综上所述,《万国公法》用的“权利”、“君主”、“民主”,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熟词,却赋予全新的含义。

同文馆首批英文生之一张德彝,1866年在斌椿等带领下到欧洲游历,日记中已能用《万国公法》的新思维、新名词进行观察和思考:“五月十九日未正至酣博尔。地势不大,周三十余里,乃民主小邦,介诸大国之间。”“六月初八日……至美国乃官天下民主之国也,传贤不传子,每四年众举一人为统领,称‘伯理玺天德’。如人胜其任,公正廉明,仍领之,然至多者不过十二年而已。”“六月十六日……过韩挪尔界,乃小国也,属日尔曼二十七邦之一,亦系民主小国。”“六月二十日……今合众国丁韪良冠西先生所译之《万国公法》,于泰西各约俱备志之……夫阿美利坚……民主是邦,称为合众国……时下国富民强,几甲泰西,前后不越六十年而竟若是,盛衰兴废之间,在天耶,抑在人耶?”35

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路标

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主编的143万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从商代甲骨文,考察到鸦片战争前的龚自珍,在这三千多年的时段内,均未发现民主思想的蛛丝马迹。书中对民本论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剖析得甚为透彻。最后一章的题目是“龚自珍与古典政治思维的终结”。那么,谁是中国民主新思维的开创者呢?本文的考证论述意在说明,徐继畬和雅裨理的厦门对话,构成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传播链。中国民主思想的第一座路标,应该设定在厦门对话和《瀛环志略》初稿写成的1844年;另一座重要路标,应该设定在《万国公法》出版的1864年。

这两部书在日本、在美国也产生广泛深远影响。1848年,美国为华盛顿纪念塔奠基,向世界征集纪念物。传教士帮助宁波府向美国赠送了一块高约1.3米、宽约1米的花岗岩石碑,用中文刻有徐书赞美华盛顿总统的两段按语。这块石碑至今嵌在该塔内西壁200多英尺的高度(碑文略)。

华盛顿纪念塔高555英尺,是美国首都最高的建筑物。哥伦比亚特区市政府规定,所有华府的建筑不得高于该纪念塔。徐继畬为中国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标志性言论,被安放在美国首都的标志性建筑中。台湾学者张其昀认为:“松龛先生当满清专制之时代,独能远识美国开国政治,符于孔子天下为公之遗意,创为推举之法,公器付之公论,实为中国首先倡导民主政治之人物。其后,国父(孙中山)革命,使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共和国,而溯其渊源,当以松龛先生之议论为称首。此则《瀛环志略》一书,最早亦最大之贡献也。”36

1998年6月29日美国第42任总统克林顿(precidentBillClinton)在北大演讲说:

“从我在华盛顿特区所住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这是一座很高的方尖碑,但就在这个大碑邻近有块小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并非出自美国人,而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1853年中国政府将它勒石为碑作为礼物赠送给我国。

我十分感谢这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它直探我们作为人的内心愿望:拥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不受国家干预的言论、异议、结社和信仰等自由。这些就是我们美国220年前赖以立国的核心理想。这些就是引导我们横跨美洲大陆登上世界舞台的理想。这些就是美国人今天仍然珍惜的理想。”37

克林顿热情的演讲再次表明,这个星球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肤色的人民的心灵沟通,并不很难。克林顿演讲中的碑文汉译英,采用了我在1997年华盛顿纪念徐继畬仪式上提供给双方人士的译法,说明参加仪式的美方人士参与了他的访华准备。美国严格保护这块汉字碑,我想拓一张拓片却未能如愿,但并不令人失望。应该坚信,如徐氏父子所言,人的天性是爱自由的。徐继畬的这些精思伟论,不但镌刻在石碑上,也镌刻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心坎中!

注释:

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第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同上,第4页。

4参见费正清著,薛绚译:《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

5《易纬·乾凿度》,转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98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沈桂芬:《皇清诰授资政大夫例晋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太仆寺卿前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翰林院编修松龛徐公墓志铭》。

7引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集第302页,《钦差大臣耆英奏为请派各口办事人员并请将咸龄留在苏省委用片道光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朱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又据白清才等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徐继畬集(三)》第3页,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徐继畬《奏报接印署理福建巡抚日期并谢恩折》:“至福州、厦门通商事务,臣系奉旨专派之员,尤当揆度机宜,禀商督臣妥协办理。”参照当时英文材料,可称他为“钦派专员”。五台县徐继畬纪念馆藏有他让书手抄录的五口开放初期的在关奏疏一册,徐继畬在封面题写了“通商通行事宜”六字。“通行”二字,指处理传教士传教漫游等与通商无关的事项,一般只说的“通商”概括不了这些后来引起重大麻烦的事务。

8引文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集第752页,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日(军录)《闽浙总督刘韵珂奏为密陈闽省洋务繁重急须得人请敕鹿泽长来闽襄办折》。

9参见常赞春编:《山西献征》民国铅印本,《清史稿》咸丰帝本纪。

10沈桂芬:《皇清诰授资政大夫例晋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太仆寺卿前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翰林院编修松龛徐公墓志铭》。

11关于徐继畬、同文馆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创问题,参加2002年山西省纪念徐继畬暨中国高等教育开创研讨会的中外学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不久可集集出版。台湾已经有关于同文馆的两部专著。同文馆事件参见拙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有关学者的论述。

1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美关系史料·同治朝》第475—476页,台北1968年。

13引自笔者从五台县购得徐继畬手写朱色奏稿。

14对雅裨理的这段简短介绍,主要参考:李志刚:《从〈瀛环考略〉探究徐继畬与美国基督教士雅裨理牧师之交游》,见李志刚编:《基督教与近代中国论文集(二)》,台北,基督教宇宙光传播出版中心,1993年;卜沃文著、李华德译:《雅裨理的生平》,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63年。

15《雅裨理日记》1844年原件的复印件,美国新泽西州新拔兰士威神学院图书馆提供。

16徐继畬:《瀛环考略》手稿第1页,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室藏,复印件存于五台县徐继畬纪念馆;又见台湾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种汇刊第40种,影印本。

17同上,第96—97页。

18李志刚:《从〈瀛环考略〉探究徐继畬与美国基督教士雅裨理牧师之交游》,见拙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第2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9《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1844.Vol.8;1851.Vol.20.

20龙夫威撰、任复兴译:《徐继畬与美国:一种特殊的关系》,见任复兴主编:《徐继畬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第24—2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21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第3页、第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徐继畬《五台徐氏本支叙传》第36页,咸丰庚申版。

23《敦艮斋遗书》卷6页1上,卷16页20下。

24《敦艮斋遗书》卷4页12上,卷14页29上,卷9页9上。天论、人论、知论的三分法,参考李存山:《中国传统哲学是“天人之学”》,光明日报2003年9月23日。

25《敦艮斋遗书》卷6页20下,卷10页18下,卷14页19上,卷4页13上,卷13页21下,卷14,页1上。

26徐润第《敦艮斋时文·学庸》第53页,道光庚戌版。

27《敦艮斋遗书》卷1页1,卷1页4上,卷10页27上,卷8页13下。

28《敦艮斋遗书》卷6页32下。

29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第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

30《敦艮斋遗书》道光戊申版,汤金钊序。

31这段话是同治年间山西广泛传抄的关于轰动一时的《太谷案》即《*血计》的开场白,见于其时的两种手抄本。

32刘禾:《普遍性的历史建构,〈万国公法〉与十九世纪国际法的流通》,原载《视界》第1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33惠顿著、丁韪良译:《万国公法》,同治三年木刻大字本。同年的铅印本、木刻小字本北图分馆有藏本。又见上海书店2002年点校本。Henryweaton:elementsofinternationalLaw,oxford:attheClarendonpress,London:Humpherymilford.1936国家图书馆藏。

34转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第214页,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2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张德彝:《航海述奇》,见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一册,第540页、556页、565页、570页。

36方闻编:《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张其昀序第4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8

2.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俗字字形之差异及其原因初探井米兰

3.论敦煌历书的辞书学价值于正安

4.信息动态

5.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功能研究邹秋珍,张玉金,胡伟

6.《黄氏逸书考》所载李舟《切韵》考刘华江

7.汉语交际中零称谓语现象解析孟万春

8.主观量相关问题探讨罗荣华

9.概念句义观下的语义指向研究陈长书

10."复合动趋式+宾语"语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张金圈

11.副词后缀"为"的形成李小军

12.三组后时连接成分的定位性考察金晓艳,马庆株

13.论中国刑事政策的文化导向李瑞生

14.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适用与完善李敏

15.我国既判力制度探析——以民事诉讼为视角马永梅

16.论梅尧臣的唐诗观朱少山,余恕诚

17."红色娘子军"形象塑造中的女性叙述罗长青

18.在"艺术复仇"的故事背后——再读《铸剑》姬志海,李生滨

19.20世纪30年代高校毕业生求职请愿运动述论金兵

20.20世纪40年代县银行存贷款业务论析金东

21.从《月华》看民国时期回族知识群体的国家意识王晓霞

22.环境管制与中国省际技术进步——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研究张夏,胡益鸣

23.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尹希果,李后建

24.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及评价孙炜

25.浅谈利益均衡诉求下公共政策的构建方向——基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考周文雯

26.论文化尊严朱昌平

27.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的制度建设研究张金鹏

28.李安电影的女性主义分析高晓雯

29.电视传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以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冯蛟

30.皮亚杰主义反批判论纲高屹

3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问题性初探赵周宽,妥建清

32.高等教育改革要与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曹聪,刘诠路

33.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研究与对策分析——以浙江为例郑彩莲

34.探讨针对性互助教育模式提高贫困生计算机能力陈晓敏

35.汉英谚语的比较与对照苏明,Suming

1.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关于甲骨文声符形化字的讨论杨军会,YangJun-hui

2.唐代景教写经中的疑难俗字例释聂志军,贺卫国

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研究二题单育辰

4.《汉语大字典》字目补正曾晓梅

5."土墼"、"坺垒"考李仁安

6.论《尔雅》普通语词释条的划分李冬英

7.朝鲜时代《老乞大》和《朴通事》中的汉语句末"便是"句尹海良

8.动量词"番""通""气"的语义差异及其历时解释周娟

9.传统汉语词汇语义研究之系统观范崇峰

10.辞格的同义手段聂焱

11.隐含与侧重:汉语动词论元结构的变化刘文正

12.小句关联体研究肖升,胡金柱,姚双云

13.论中动句的生成动因刘楚群

14."说是"的功能与虚化刘焱

15."两+n"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张素宁

16.句中副词语法化与先行义标记词的来源——以固始话为例叶祖贵

17.站话的aB式形容词及其变式杨松柠

18.汉语动词原型结构与区别词分析曹保平

19.从认知的原型效应与非范畴化看词类的偏移王学文

20.被害者的承诺与违法性的本质郑泽善

21.浅析我国国际双重征税的法律问题汤海涵

22.国际气候合作中的欧美矛盾及发展中国家的对策董勤

23.空海长安求法情结探赜贾俊侠

24.明代西北科举与社会环境——以庆阳府进士与举人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为线索马啸

25.民初临时教育会议议员名单及人数考辨于潇

26.辽金时期的乐府诗述论王辉斌

27."器"的语境还原与"君子不器"的重新理解刘泰然

28.也说《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谭平,张立杰

29.铁保诗学思想初探岳永

30.宁夏工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何风隽,张锦文

31.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产业结构演进的就业效应分析杨立宾,杨丽艳

32.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个人风格特征——以甘肃民间歌手马古白的个案分析为例汪平

33.信息动态

34."寂静"的声音——浅谈瞿小松的扬琴作品《寂》林蔚丽

35.论主位信息的理解及其在阅读中的运用刘道武

36.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尹芳

37.论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四个汉译本兰军

38.基于CLeC语料库的视觉动词及学习者心理词汇组织规律分析陈婕,杨廷君

39.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及建构李丽华

1.《集韵》所引说文与徐铉《说文解字》注音比对——补证《集韵》所据《说文》底本为徐铉《说文》注本刘芹

2.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敦煌本《文选注》字词考辨赵家栋

3.《诗经》"爰得我直""邦之司直"解房振三

4.唐五代韵书引《说文》续考杨秀恩

5.《徐霞客游记》的语言学价值谢智香

6.《祖堂集》"底"字关系从句初探何继军

7.《大正藏》本《大智度论》校勘札记(一)——以敦煌写本为对校本刘显

8.顺治朝内阁档案词语发微魏启君

9.安阳方言将行体助词"也"及其溯源王琳

10.三等重韵的成因及其在桂北平话中的反映刘凤丽

11.论中古汉语"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李素英

12."因为p而Q"与"为了p而Q"多角度辨异——兼论"为p而Q"方清明

13.汉语感叹句研究百余年述评刘鹏

14.汉语聚合词语序成因探究刘红梅

15.从重新分析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差异于芹,刘杰

16."宰予昼寝"再诂程碧英

17.日语中同素逆序形式汉字词研究张巍

18.再论"击匈奴降者赏令"及其颁布时间阎盛国

19.明代庆藩著述及庆府刻书刁俊,刘文燕

20.高利贷在中国古代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析高石钢

21.女性与近代俄国的慈善事业郭响宏

22.在形式和内容之间:思想与文化的全息反映——《盐铁论研究》序赵逵夫

23.《文心雕龙·章表》篇探微梁祖萍

24.以《战城南》题材比较中西文学史观王敏

25.试论北宋文人文彦博的文学成就杜松柏

26.环境污染侵权的类型化及责任规则探析刘长兴

27.中西刑法文化差异性简析——以法律图腾为视角陈鸿

28.金融生态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国内外研究综述周炯,韩占兵

29.基于损失厌恶的股权溢价研究丁宏,王灏

30.西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功能分类模式及其实现途径任保平,邓文峰

31.物业税改革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董国强,常莉,卢军

32.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难点问题探析徐倩,吕承超

33.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相关问题的探讨黄美兰

34.基于现代质量观的国土资源调查初探亓新政,赵蒿正,盛之林

35.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姜孟

36.舆论监督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杨森林

37.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构筑宁夏人文精神的若干思考朱鹏云,薛正昌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9

2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目标吴倬,赵丽11-18

3中国传统义利文化研究曹德本,方妍19-24

4《柏子》与假定性叙事格非25-32+39

5跨学科比较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张海明33-39

6蒋廷黻外交思想探析蔡乐苏,金富军40-54

7桃花源记》与两晋占田制高淑娟55-59+70

8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进一步加强杨炘,滕召学60-64

9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同来源体的相关因素分析吕贤俊,朱玉杰65-70

10当代东亚政党体制的转型:范式、原因和历史任务李路曲71-80+90

11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相互借鉴和结合孙小礼81-85

12介观神经动力学的新探索曹天予86-90

13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手段方东平,张剑,黄吉欣91-95

14论近代城市建设发展研究的多维因子——以近代重庆城市为例杨宇振96-100

15周一良致王伊同信101-105

16论清华大学人文的译学历史渊源许建平106-111

17中国文化资源的现代性之维——“文化资源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会议综述冯务中112-113

1王国维《桐乡徐氏印谱序》的背景与影响李学勤2-6

2梁任公先生与清华研究院陈祖武7-10

3关于价值观教育方法论的哲学思考吴倬11-15+19

4关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思考赵甲明,赵义良16-19

5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赢得青年学生刘涛雄20-23+38

6德里达与解构批评的启示:重新思考王宁24-29

7从与无条件性看德里达的“整体性他者”J.希利斯·米勒30-33

8德里达:将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推向巅峰的哲人高旭东34-38

9解构理论的回响与超越生安锋39-44

10作为修辞的抒情——林徽因的文学成就与文学史地位蓝棣之45-50

11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戴伟华51-55

12信心与思路:我国设立优先权制度的立法建议申卫星56-68

13论现代立法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张斌69-75+87

14从公司组织法到公司行为法——从公司权力的演变看公司法规制重心的转变张瑞萍76-82

15地方政府良治实施中对突发事件战略预测的研究胡鞍钢,胡光宇83-87

16西欧国家文化遗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徐嵩龄88-101

17试论朱伯崑易学哲学研究的贡献郑万耕102-107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董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如何迎接新课程的改革---陈文珍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康沛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祖嘉合

关于开设好“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孔祥云

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高质量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刘书林

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吴倬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李毅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解读---吴潜涛

关于《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的解读---陈占安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解读---沙健孙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针对性着眼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跟踪调查分析---叶进段兴利权利华洪涛杨国昌卢有余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王学俭董振华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属性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赵甲明

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几点想法---艾四林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主体---刘美珣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思考---李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的几个问题---顾海良

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全面推进新课程建设---张再兴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对我国贸易自由化的非完全竞争CGe模型分析---张弘

股权特征与董事会成员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邹风

增发新股折价现象的实证研究---邹海峰陈小悦

项目管理中的人和组织因素研究现状综述---边秀武吴金希张德

拍卖形式的创新-分阶段拍卖的原理与应用---孙文凯

销售激励与定价关系研究---陈剑徐鸿雁

考虑回收再制造的报童模型扩展---吴鹏

通用性指标偏好及其实验研究-平衡计分卡在多部门企业中的应用---何晴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数据离散化方法及其应用---姜楠周晓沧

财务困境预测:数据挖掘方法的比较与运用---吴俊杰

中国城市化所处阶段分析-基于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的跨国比较分析---冯俊新

中国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基于协整理论的初步研究---梁玺朱恒源吴贵生

中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研究---钱震杰

盈余持续性特征与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的经济影响分析---徐浩峰王正位

存在交易成本时的最优组合选择---叶冬艳

前言---陈国青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总目录---

现代性视野中的虚拟交往---徐世甫张成岗

论西方科学的人文背景---郝苑孟建伟

试论我国民营企业及其法律保护---刘天君

从宪法变迁视角看法治的发展---张明新

《明史·僧、道录司》辨误四则---何孝荣

《孟子》阅读札记---李葆华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陈琳张春柏

本雅明著作的风格与翻译---刘北成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郭培贵

从郑玄、王肃的丧期之争看经典与社会的互动---张焕君

郭店楚简《五行》篇中的“圣”和“乐”---金秉骏

论地域文学史学的学术源流与学理观念---乔力武卫华

陆机与陶渊明仕宦体验之比较---孙明君

苏赋十题---曾枣庄

从朱延丰出国案看蒋廷黻对清华历史学系之改造---梁晨

蒋廷黻现代化思想述论---蔡乐苏尹媛萍

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王士元

添附制度体系之比较、反思与重构---李富成

宪法、民主与国家-哈耶克宪法理论中的几个问题---高全喜

论中国国有经济的配置角色及其嬗变---杨励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

《全芳备祖》文献疏失举正---刘蔚

“主公”称谓考---王子今张荣强

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范金民

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李晓

鲜活的源泉-再论剑桥批评传统及其意义---曹莉陈越

乔伊斯与《尤利西斯》:从天书难解到批评界巨子---刘象愚

油画作为中国艺术样式的机构化-立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考察---陈瑞林

《虢国夫人游春图》旁证---缪哲

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葛兆光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10

二、活动地点:

4月29日上午8:30,在学校操场进行“西关街党工委·贾小庄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携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启动仪式。

实践活动地点:

一、二年级联合中队——天文馆、麒麟湾

三、四年级联合中队——博物馆、植物园

五、六年级联合中队——野生动物园

三、活动形式:

分组参观聆听讲座体验感受

四、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体验教育为途径,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回归大自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活动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珍爱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五、活动主题:

亲近自然感受和谐关注社会爱我西宁

六、活动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关注的教育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社会实践活动补充了课堂教育空间与教材内容,为学生创建全面发展和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学生们不仅亲近了山水、回归了自然,而且培养了爱国之情,让孩子感受科技的神奇,理解科技应用与生活、服务生活的原理,从而让科技更好的美化生活、优化生活。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品质。使课外实践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让德育在活动中生成和内化,真正达到课外实践活动“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最佳目标。

七、活动准备:

1、提前踩点,确定活动地点,拟定活动主题。

2、安排三个组的具体负责人员,做好各组的安全保障工作。

3、各中队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提前讲明本次活动的意义。学生无特殊情况,一般均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各组安排卫生保健教师,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5、后勤保障组做好学生午餐的供给工作。

6、大队部准备中队旗(30面)、红领巾(50条)。

7、准备《共建协议书》及“知心姐姐”聘书。

8、联系新闻报道媒体。(青海电视台、西宁电视台、西宁晚报社、西海都市报社)

9、各中队辅导员签订《安全责任书》

10、各中队制定实践活动方案。

11、学生自带塑料手套和塑料袋,方便废品回收。

八、活动内容及负责人安排:

(一)西关街党工委·贾小庄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携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启动仪式。

(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办事处协调员分配进班)

1.科普篇

活动主题:科普引路、伴我成长

实践年级:一、二年级联合中队

主要负责人:刘玲

安全负责人:王宁

卫生保健教师:邵延红

警长:马小军

办事处负责人:李黎唐路红

办事处协调员:唐路红史文娟李黎马秀霞罗素惠

庞文利王亚青乔艳尹君马金燕

安保:陈永杰

保洁:张秀兰

各班安全负责人:

一(1)中队:张志樊晓蕾刘雨潇

一(2)中队:马红梅刘芳李晓宁

一(3)中队:高原李还钰刘春玲

一(4)中队:郭凤霞邵延红刘兰

一(5)中队:范玉琴马燕赵琳

二(1)中队:巫庆利成飞

二(2)中队:阴佩婧吴世香景玉花

二(3)中队:梁凤刘潇潇

二(4)中队:关英潘玉琴韩丽

二(5)中队:康英马艳霞甘永宏

实践方式:

(1)参观天文馆

(2)到麒麟湾听科普讲座

(3)各中队分散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2.社会篇

活动主题:走进社会爱我西宁

实践年级:三、四年级联合中队

主要负责人:杨晓瑛

安全负责人:贾娟南照岳

卫生保健教师:程淑莲

警长:狄维凯

办事处负责人:黄晶蔡岩

办事处协调员:蔡岩黄晶张世英蔡湘风崔玉荣左薇罗海萍肖亚丽妥明艳

安保:张建宇

保洁:李晓梅

各班安全负责人:

三(1)中队:刘劭瑛刘安立黄顺莲

三(2)中队:李欣张燕李春玲

三(3)中队:霍雅琴范红霞雷有云

三(4)中队:朱宝俊朱梅安李乐

三(5)中队:俞金玲贾娟程淑莲

四(1)中队:郭玉萍刘春兰

四(2)中队:阚海琴李青伟

四(3)中队:莫振慧栗素坤

四(4)中队:李艳秋沈萍申顺德

四(5)中队:滕静赖小会周文婕

实践方式:

(1)参观博物馆,通过参观,了解青海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增强学生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

(2)参观植物园

(3)各中队分散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3.自然篇

活动主题:亲近自然、和谐共处

实践年级:五、六年级联合中队

主要负责人:刘戈

安全负责人:任庚成

卫生保健教师:马占青

警长:吕俊军

办事处负责人:赵世杰彭瑛

办事处协调员:赵世杰李翠芬曾玉红李红李安云

盛佰茹彭瑛邢小银张亚芳

安保:刘存虎

保洁:韩建玲

各班安全负责人:

五(1)中队:胡松杉?炳玲刘艳莉

五(2)中队:刘琴仲生泽王宜珍

五(3)中队:李佳张献妮王海棠

五(4)中队:纪月华刘戈段国强

五(5)中队:房安陈海梅

六(1)中队:谢浩沈晓霞

六(2)中队:胡俊英苏桂琴侯斌辉

六(3)中队:李宁伊黎霞

六(4)中队:高月秀芦旭霞胡俊雅

六(5)中队:石海青戴玉琴马占青

实践方式:

(1)参观野生动物园

(2)各中队分散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九、活动组织机构及职责

在外出实践过程中,一定注意安全,不允许离队,更不可掉队,过马路要注意车辆,教师要根据分工,负责本队学生的安全。

(一)活动领导机构

组长:周志成王齐

副组长:李黎唐路红黄晶蔡岩赵世杰彭瑛刘戈杨晓瑛

成员:唐路红史文娟李黎马秀霞罗素惠庞文利

王亚青乔艳尹君马金燕蔡岩黄晶张世英蔡湘风崔玉荣左薇罗海萍肖亚丽妥明艳赵世杰李翠芬曾玉红李红李安云盛佰茹彭瑛邢小银张亚芳

刘玲张涛任庚成贾娟南照岳王宁

(二)活动组织机构

组长:刘戈

副组长:贾娟南照岳

成员:

马占青段国强雷有云申顺德甘永宏

赵琳刘兰刘艳莉英语组教师

各班正副班主任

九、活动要求:

1、爱护基地公物,包括基地花草树木,以及养殖的禽畜。

2、队伍中遵守纪律,不能追逐打闹。

3、早晨吃好早餐,避免空腹参加活动。

4、步行远足,锻炼学生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5、学生在活动中不准独自行动。

十、具体活动安排:

活动启动部分

1、介绍领导、来宾

2、少先队员敬献红领巾

3、宣布启动仪式开始

4、校长讲话

5、学生代表发言

6、学校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书》

7、请领导为“知心姐姐”颁发聘书。

8、请领导讲话

9、分组赴各活动地点

实践活动部分

一、

9∶30~12∶30

参观天文馆

12∶30~13∶00

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