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体育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1:01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使全体学生知道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现代健身的新观念,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激情,能自觉认真的上好体育课,有目的的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保持有健康的身体,现在能担负起繁重的学习任务,毕业以后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理论上讲清科学健身的新概念。

三、教学难点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说明科学健身的新概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五、板书设计

(一)题目用红色笔写出

(二)小标题用白色笔写出

(三)板书要写清楚

六、教学内容与程序

(一)课的导入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年代,政治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根本,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参与健身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不仅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保持健康的体魄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但如何科学地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掌握的,我们大家都要认真的学习。

养身是潮流、锻炼成时尚、运动讲科学、健身出效果。这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科学健身观

1、引言

一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功能生来就是为运动而设计的,人类学家指出:人之所以要运动是出于一种“搏斗或逃跑”的本能反应。为了寻找食物,原始人有时不得不同其它食肉动物进行搏斗或为了生命安全而奔逃,在上述情况下人的反应通常是快速激烈的,离我们比较近的人类祖先,运动占据比重大。到了近代由生产自动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现代文明时代劳动强度大幅度地下降。

统计资料显示近100年来世界每年的人均工作天数在不断地下降,余暇时间增加,如果说以往过大的劳动强度及其它自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人的健康受损和寿命较短外,那么现代社会中运动的减少给人的健康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缺少经常运动导致人的身体适应能力下降,运动缺乏症,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之任何单一的因素将更加有助于保持人的最佳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应加强学习,下决心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和努力的实践保持身心的健康。

2、关键的概念

要掌握现代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首先必须了解几个关键的科学概念,经常温习这些词汇,使其牢牢地扎根于个人的意识之中才能自觉地进行科学锻炼和生活。

①身体运动:一般都是指人身体大肌肉群的活动(包括高度专门化的相对不那么费力的小肌肉群的活动。指人的正规或不正规的一切身体活动)

②运动缺乏症:指由于缺乏运动而引发的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腰背痛等。

③健康:是指在人的遗传和个体能力所限的范围内,人的身体智力、道德、情绪和精神等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状态。健康是高质量生活的保证,尽管不患疾病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健康却不仅仅是不患疾病。(三维健康观)

④最佳健康状态:是健康和身体适应力等各种要素(包括智力、道德、情绪、和精神等)高度整合时的表现。这种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以高效地生活和工作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往往反映人对生活的感受(幸福感)以及人有效发挥功能的能力,最佳状态是与疾病状态相对应的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⑤疾病状态:人体的正常机能遭到损害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时也指身体不适的感受。

⑥生活方式:是指人的生活行为模式或个体典型的生活习惯。

⑦身体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功能的能力,包括与健康相关的适应能力和技能相关的适应能力两大类。最佳身体适应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经常性的身体锻炼。

1、现代健身观

俗话说:“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健康,人类最宝贵的就是健康。社会调查显示99%的人认为,保持健康是最为关注的社会价值之一。

①最佳健康状态远不是身体没有疾病。(三维健康观)健康状态与高质量生活是最佳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健康效用框图①

过去在1900年出生的平均寿命47岁,现在出生的平均寿命70岁。

健康状态高质量生活

疾病状态有病患的生活

死亡

框图①健康效用的追求

②延长健康生活的时间是一项重要的健康目。见健康生活占期望寿命比例图②

期望寿命73岁

机能障碍和

疾病11年

框图②健康生活占‘’‘’‘’‘’‘’‘’‘’‘’

期寿望命比例图

③转变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和早期死亡的最佳手段,也是实现最佳健康状态的最重要因素。65岁之前去世为过早死亡,引起生命的四大因素是:第一,遗传生物因素占16%;第二,保健条件10%;第三,生活方式53%;(最佳方法最近调查显示91%的人期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21%。见图③

保健条件

生活方式53%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21%

框图③引起生命的四大因素型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镇级教研;务实发展;方案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53-02

多年来,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可操作、能落实的镇级教研方案,在方案的引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系列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镇级体育教研优势,促进全镇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一、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

依据区、片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我镇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出镇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详见表1。

二、实施建议

1.主题鲜明,形式创新。

镇级教研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训练、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创新学校特色,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自主研修;校、镇构建网络平台,微信、论坛、QQ及时互动、研讨、交流;定期集中开展备课、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大课间现场展示、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2.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根据教研方案,每月开展主题教学、竞赛活动,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开专题讲座,兼职教师听、评课,二次备课。兼职教师上提升课,专职教师听评课,搭建竞赛、研讨平台,不断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3.过程翔实,成效显著。

教研过程要做细、做实。严格按照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每月月初下发活动通知,定人、定题、定点、定校,明确职责;月中研讨、交流、小结;月底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针对问题,研讨、修订、完善方案;月末收集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4.总结提升,注重评价。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3

摘要:采用“双盲测试”实验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的2398名大中小学生进行测试,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体育教师时,相对于男教师而言,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对女体育教师高估的评价偏见;假设的教师等级对评价这些能力时的性别偏见具有强烈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参与的对教师进行能力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性别偏见因素。

关键词:教师能力;性别偏见;性别角色定型;性别图式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6-04

偏见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成员所持的否定性的情绪态度,通常以没有理由的猜疑、害怕和仇视为标志,包括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偏见等等。

由于生理和心理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sexrolesocialization)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适当的行为,同时也获得了对他人的性别角色(sexrole)的认知。性别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发展历程。性别知识的习得还包括按一定顺序掌握性别刻板化知识倾向以及性别恒定性(即性别不会因年龄的增长、服饰的变化而变化)。儿童习得了一定的性别知识后,在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上变得十分严格,很少容忍自己与他人的非性别定型行为,趋于教条地应用他们所理解的性别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僵化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逐渐改变,性别灵活性不断增长,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行为的性别规则去理解两性角色。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儿童其他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类似,性别角色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班都拉(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与观察性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贝姆(sandreLipsitzBem)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以鉴别性别角色刻板化者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性别图式理论来解释两性角色的定型过程。她认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儿童通过学习两性的社会文化定义而形成的,它促使个体以性别为基础去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而加工本身则源于社会群体的性别差异实践。

性别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固下来的。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两性从外界得到的反馈显然有所不同,社会要求他们表现出与其生理性别一致的行为模式,包括对自身性别的认同、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及行为举止。这种性别社会化渗透于个体生活的整个空间与历程,逐步由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干预行为。

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对正确评价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体育教学中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前者似乎与传统的男性的角色模式更接近,而后者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更接近。因此,本研究的假设为:当学生评价一个体育教师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学生对男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方面的评价高于女教师,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价低于女教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阳市东门小学、东南营小学、第十中学、第三十二中学、第一高级中学和安阳师范学院各系的学生共2398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小学三年级学生594人(男313人,女281人),初中一年级学生509人(男266人,女243人),高中一年级学生662人(男345人,女317人),大学生633人(男196人,女437人)。

1.2研究方法和步骤

(1)教案和问卷的制订:各年级实验所用教案分别由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一名初中体育教师、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和一名大学体育教师按照一般的教案格式编写。

调查问卷中将以上每一年级的同一个教案分别假设为3个等级:优秀教师编写、较差教师编写和普通教师编写,其中优秀教师假定为连续5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市或学校组织的各级教学比赛奖项的男(女)体育教师;较差教师假定为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经常受到领导批评的男(女)体育教师;普通教师只标明其性别,不标明其优秀程度。要求学生依据教案从4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评价该体育教师。

(2)测试人员的选择和分配: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测试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测试的实际目的。测试者6人(男女各3人)从安阳师范学院2002级体育科学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选出,为减少误差,测试人员的分配按照男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女教师的评价,女测试人员测验关于对男教师的评价,6名测试者随机抽取各个年级的6个班中的一个班进行测试。

(3)实验过程:测试人员先将教案发放给学生,待其阅读5min后,发放问卷并将问卷内容宣读一遍,要求认真填写不记名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评分,当场回收测验问卷。

(4)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由于4个年级采用了4种不同的教案进行测试,为了对不同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各个年级学生给出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总分为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的原始分之和的标准分。最后,采用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根据同一个教案评价体育教师的能力时,4项指标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教案的认知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假设的各种等级的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是有意义的。

2.1学生评价男女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结果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4

美国非常注重结合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制定、更新职业教育法律,以保障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能够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从美国职教法的源头来看,1962年,美国就颁布了著名的《莫雷尔法案》,奠定了农业、机械等实用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以1862年《莫雷尔法案》、1887年《哈奇法案》、1917年《史密斯一利弗法案》等为标志,美国逐渐在高等教育层次建构起技术教育教学、科研、推广工作的完整体系,同时在立法思想、理念和具体的立法技术、资助方式等方面为其后的联邦职业教育立法提供了范例。1917年,美国又颁布了著名的以资助中等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史密斯一休斯法案》,规定联邦拨款在中学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

二战后,美国国会又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来促进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有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1982年的《职业训练协作法》、1983年的《就业培训合作法》、1994年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目前,美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法为《卡尔・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这一法案的最早颁布时间为1984年,后来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进行了更新,目前正在实施的是2006年修订的《卡尔D.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改进法》。

《2006年卡尔D.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法案说明、在生涯和技术教育方面对州的资助、技术预备教育、一般条款、附录,共44条。其中,第一部分法案说明包括法案的目的、相关概念的定义、实施的过渡条款、保密性、特殊规定、禁令、拨款的授权等内容。第二部分在生涯和技术教育方面对州的资助是法案的主体内容,包括分配和配额、州的条款、地方条款等三部分、共17条内容。第三部分为技术准备教育,包括州级经费分配和应用、资金的合并、技术预备项目、联盟申请、报告、拨款的授权等条款。第四部分为一般条款,包括联邦管理条款和州管理条款两部分内容,共11条。最后一部分为附录:对其他法律的技术性修订,主要明确和解释了这一法案对其他相关法律文本内容的修订情况。

主要特点

把受教育者个体的技能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同时关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法案非常重视对“目的”的阐明。法案的第二条就是“目的”,具体要求是“更全面地提高那些选择报名参加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的中等教育学生和中等后教育学生的学术、职业和技术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法案要求提高生涯和技术教育的质量、实现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的衔接、提高生涯和技术教育教师的素质、开展终身性的职业教育。如其法案的主要表述是:依靠州和地方的力量,制定具有挑战性的学术和技术标准,帮助学生达到这些标准;促进下述服务和活动的发展:能融合严格并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职业和技术指导,能够为参与生涯和技术教育的学生衔接起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提高州以及地方在提供生涯教育服务和活动方面的灵活性,这些服务和活动旨在发展、落实和改进生涯和技术教育,包括技术预备教育;进行并传播全国性研究,传播关于改进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服务和活动的最佳实践的信息;提升州和地方政府的领导水平、初始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生涯和技术教育领域中教师、教职人员、管理者和指导教师的素质;支持中学、中等后教育机构、学士学位发放机构、地区生涯和技术教育学校、当地劳工投资董事会、企业和行业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给学生的整个一生提供机会,让他们结合其他的教育及培训计划来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使美国保持竞争优势。这些条款表明了美国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即在教育目标上同时坚持培养学生严格的学术技能和技术技能,在体系建设上注重上下衔接性,在教育方式上追求灵活性和终身性,在教育对象上努力实现全民性。

法案内容严谨、可操作性强

法案第一部分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涉及到的具体概念有管理、生涯和技术教育学校、生涯和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和学术咨询、合格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地方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等。以此为基础,法案的主体部分全部是关于向州和地方政府生涯和技术教育开展提供经费资助及评估的实施细则,以及关于各级政府、相关教育机构及受教育者权力和责任的规定。所有的条目都是要求具体实施的,对于没有达到实施要求的,都明确了改进和调整措施,以及具体的惩罚和问责机制。

实现高效的经费分配和利用是法案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实现联邦政府对生涯和技术教育经费的高效分配,同时促进州和地方政府对这些经费的高效利用是法案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法案的三部分主体内容主要就是从各个角度对经费分配、利用、评估、问责等各个角度展开的。

首先,在经费分配方面,法案明确了经费分配的具体公式和比例。其次,为及时评估州和地方拨款接受者在生涯和技术教育中的进步情况,促进联邦生涯和技术教育拨款的高效利用,法案注重问责制度的建设,设有“问责”和“绩效指标”是其核心特色。如其第一部分第113条的主要内容就是“问责”,具体提出“问责”的目的是“建立并支持州及地方绩效问责体系,以评估州及合格接受者在生涯和技术教育领域所取得进步的有效性,并优化联邦资金在职业技术教育活动中的投资回报”。为促进问责制度的实施,法案还建立了绩效指标体系,强调通过完整、准确、可靠的信息审计各州职业教育的实施及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于达不到绩效指标的地区和学校,消减或免除联邦经费拨款。具体来说,法案分别针对职业教育实施的不同层面,提出从州的绩效水平和地方绩效水平两个层面对生涯和技术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具体指标体系又根据教育层次不同分为中等水平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的核心绩效指标、中等后水平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生的核心绩效指标和其他性能指标三个方面。

重视民族或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法案特别强调了对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根据法案,这些特殊人群包括:有残疾的个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人,包括寄养儿童;为非传统领域工作培训的个人;单身父母,包括单身孕妇;离职的家庭主妇;英语水平有限的人。法案要求对这些人群的生涯和技术教育资助及其绩效给予特别关注。如法案第112条对州政府的一项特别要求是:“描述合格机构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的计划策略,包括对特殊人群成员的如下说明――将享有参加本法案资助的活动的同等权利;将不会因其为特殊人群成员而受到歧视;以及将为他们提供如下计划:使特殊人群能够满足或超出‘州调整绩效水平’,对特殊人群进行培训,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深造以及在高技术、高工资或高要求的工作岗位任职”。134条提出,“向特殊人群,包括单身父母和被迫离职的家庭主妇,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涯教育服务;针对高技术、高工资或高要求的职位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够自给自足”。

其次,法案对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资助管理也给予了特别规定。如在第一部分第116条和117条,特别将印地安人计划和部落控制的中等后生涯和技术教育机构的拨款作为单独法律条款给予了规定。如法案特别授权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土著美国人等地区和人口的生涯技术教育项目预留了一定比例的资金,其中,法案特别要求为关岛、帕劳群岛等偏远地区的生涯技术教育项目预留0.13%的资金;第116条要求为阿拉斯加、印第安和夏威夷等地区的土著居民的生涯和技术发展项目预留1.5%的资金,为印第安部落或部落机构、阿拉斯加土著居民预留1.25%的资金,为夏威夷土著居民预留0.25%的资金。法案规定,除以上预留资金外,剩余的资金将按照州内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例进行分配。

明确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和发展中的权责,将职业教育的实施重心放在地方层次

法案特别强调明确联邦、州和地方等三级政府在生涯和技术教育资助及管理中的权责。法案第二部分主体内容为“州的条款、地方条款”,从经费资助和使用的角度明确了各级政府在生涯和技术教育中的权力和义务。法案第三部分“一般条款”也主要分为两部分:联邦管理条款和州管理条款,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明确了两级政府在生涯和技术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权限。其比较有特色的一点是,在联邦管理条款别有一条为“对联邦规定的限制”,以此为州和地方政府实施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自和灵活性。

法案第114条明确规定联邦政府主要承担宏观的信息收集和评估责任。同时,为了使联邦和州政府的评估有据可循,法案采纳了参议院议案中提出的分别建立中等和中等后项目实施核心指标的建议,同时在这些指标中还细化了各层次所应达到的学术和技术成就标准。在联邦和州的监督管理责任方面,法案规定教育部长必须与接受联邦拨款的各州签署一个两年期的各州所能达到的核心指标协议,这个协议可以称为调整后的指标水平。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各州还可以与联邦协商变更以上标准。联邦教育部无权确定各州或地方学术和生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成就标准,这些权力将最大程度地赋予各州。法案同时规定,任何一个州如果拒绝申请珀金斯法案的拨款,相应地也没有义务向教育部长递交州生涯和技术教育规划,那么这个州将被取消申请教育部管理的其他拨款的资格。

法案第134条是“为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制定的地方计划”,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地方生涯和技术教育机构的责任,主要有:“提高参与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的学生的学术和技术技能,方法是通过融合符合挑战性学术标准和相关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要求的连贯性来加强此类计划中的学术、生涯和技术教育内容,旨在确保下述方面的学习:核心学术学科、生涯和技术教育学科,给学生提供一个行业的丰富经验及对该行业各个方面的了解,保证参加此类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的学生课堂所学的内容与所有其他学生一样:符合挑战性学术标准、具有连贯性又严格的内容”。

强调职业教育严格的学术标准与技能的结合

在对生涯和技术教育的概念界定上,法案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如法案在说明部分就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那些选择报名参加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的中等教育学生和中等后教育学生的学术、职业和技术技能”。法案对生涯和技术教育概念的定义是“为个人提供与具有挑战性的学术标准、相关技术知识和技能(继续接受教育或在当前或新兴职业领域中开始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相一致的既连贯又严格的内容的课程”。又如,“加强参与生涯和技术教育计划的学生的学术、职业和技术技能”是法案各个部分都强调的重要内容。此外,法案同时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面更大更广,且最终服务的目标更长远和更高,即不仅为学生未来的继续教育服务,同时也为学生当前或未来进入高技术、高工资或者高要求的行业作好准备。以此为基础,其在对生涯和技术教育机构的界定上,从教育层次的角度来说,也涉及到了中等层次的教育以及中等后教育。其中,中等后教育同时包括发放副学士学位和发放学士学位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

启示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经费资助和法律规章从宏观上引导国家教育的发展,具体实施教育的权力在各州。这与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截然不同。但是,从美国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的具体内容来看,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增强职业教育法律文本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职教法颁布多年来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其实施力度不足,在对具体职业教育实践的规范上缺乏实质约束力,这源于法律文本仅仅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和宏观要求性规定,相关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借鉴美国生涯和技术教育法案的经验,我国在职教法修订中应加强对文本条款的改革,变宏观的要求性规定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切实发挥法律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加强法律问责制度的建设

法律的产生是所有相关方博弈和利益协调分配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有对相关主体的利益分配,更要通过利益分配实现对其行为的制约和规范,而问责制度就是重要形式。基于此,我国在职教法的修订过程中,在统筹考虑职业院校及学生获得更多经费及企业参与支持等诉求的基础上,还要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各级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及受教育者行为的规约,对于没有有效实施职业教育法,或者没有达到《职业教育法》具体要求的行为,制定出具体的问责或惩罚制度,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明确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权责分配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来看,政府部门职责重叠、管理职能不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有效实施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国1996年版的《职业教育法》仅仅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并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资助和管理中的具体权责。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应在职教法中对各级政府在发展和实施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使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权限内履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义务。

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法的根本目标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5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新的修订案通过之日,已经整整走过了20年。

新的《义务教育法》有何突破?它将对今后我国义务教育的实践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记者走访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请他深入解析

进一步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法律条文: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孙霄兵:《义务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义务教育的特征与性质。按照原《义务教育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我国城乡的义务教育学校一直收取杂费,用以补充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向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从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6年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考虑到全面免除杂费需要国务院的统一安排,《义务教育法》在附则中对免除杂费的时间和步骤专门做了授权性规定,明确:“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的法律原则,就将惠及我国城乡的广大适龄儿童、少年。

建立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与机制

法律条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孙霄兵: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在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不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因此,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法律修订中的重要原则。为缩小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差异,国家将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并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修订案特别强调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均衡。

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法律条文: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孙霄兵:修订案确立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这是此次修订的重大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模式。

为使此项原则具有可操作性,修订案又从不同角度完善了相应的制度规范,如: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确立了“三个增长”原则,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确立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法律条文: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孙霄兵:修订案根据近年来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调整了义务教育管理的事权,增加了省级人民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职责。

突出强调了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法律条文: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孙霄兵:修订案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对在义务教育阶段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修订案突出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关注,特别重视提高每一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重视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为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修订案还专门就鼓励城市教师、高水平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做了规定。

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

法律条文: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孙霄兵:这一规定将目前中学教师职务系列和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了起来,将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小学任教,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修订案还明确了诸如:“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地区补助津贴”等规定,对保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都会有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上学难、上学贵”等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预防、管理与监督机制

法律条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孙霄兵:当前“上学难、上学贵”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着手加以解决。修订案根据近年来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做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定。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6

三月份,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局XX年度工作要点》以及外地先进的教师队伍培训及管理经验基础上,在主管雷校长撰写的《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xx”规划》和《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下,办公室撰写了《XX年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农安县第二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性学校创建活动方案》、《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农安县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读书使我成长”征文评选活动方案》以及《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方案》等。

3月30日上午,在进修学校六楼多媒体会议室组织召开了由全县中小学校业务校长、德育校长及部分骨干班主任参加的“干训师培、德育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相关文件,并对本年度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教育局副书记李春晓、进修学校校长王兆文及副校长雷宏分别强调了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局工作要求,5月下旬,在校领导的反复指导下,撰写了《农安县中小学教师教育工程实施方案(XX—XX)》,工程实施方案共23页,涵盖了教师培训五年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工程体系、实施策略以及相应管理机制与办法。通过撰写《工程方案》,理清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体思路,强化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县今后五年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可能性,指明了方向。

1.省级学科骨干教师推荐工作

8月份,办公室接到《关于做好XX年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后,第一时间把文件上传进修学校网站,并通过面对面传达文件精神及本县做法,即:采取基层学校推荐申报、办公室对申报教师提交的各种证件进行审核的方式确定省级骨干教师申报人选,确定后向上级部门推荐申报。本次省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我县共推荐申报32人,经过市继教办审核后16人完全符合条件,,目前16人已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笔试和答辩,进一步的认定程序等市里通知。

2.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工作

按照长春市教育局下发的长教发〔XX〕53号《关于推荐长春市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通知》要求,3月25日—4月8日,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申报工作。针对学校推荐的教师,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审核,并从各校名额所占比重、学科结构、申报教师年龄特征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衡量、具体分析,最后确认156人入围,4月8日报送市继教办。经市级骨干审核、笔试,我县中小学共有84名教师被认定为长春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7月17日—7月25日,82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按要求参加了省级培训活动,并被正式认定为XX年12月——XX年12月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目前认定公告已上传进修学校网站。

3.县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工作

根据《农安县XX年度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要求,5月10日,在教师进修学校四楼西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特教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骨干教师重新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下发了《XX年度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测试工作安排》,并对考试规则以及教师准考证的填写做了进一步的说明。5月14日上午,在县实验小学举行了全县中小学共1271名教师参加的骨干教师选拔考试。考试命题严密、组织得力,整个考场秩序井然,学校和参加考试的教师对这次测试活动普遍反映良好。5月21日,教师进修学校组成了15人的阅卷小组和9人的业绩考核小组,利用双休日对本轮骨干教师认定进行双向考核。通过考核以及全面协调,本年度我县中小学共1250名教师被认定为县级学科骨干教师。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7

关键词: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高校已经开始或正在实施或逐步完善二级院系管理,教学档案的管理内容也日益复杂多样,本文针对新时期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一些交流和探讨。

一、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对确保和提高新时期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从1999年以来制定了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政策,使得招生人数在10年间由1998年的108万猛增到2009年的610万,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规模的大发展,成为世界上在学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这被外国媒体描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由于师生(尤其是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必然使得在教学管理中占有核心主体地位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业务量激增,教学档案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对当前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高校发展战略调整和教学改革对当前形势下二级院系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随着高校优化合并和规模化的发展,很多大学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二级院系跨两个甚至多个校区进行教学活动成了常态,使得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呈现更多的复杂性、多元化。目前,伴随全国大部分高校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日益扩大,更大程度地发挥“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跨学期、跨专业、跨院系、跨校区甚至跨学校进行选课,允许学生提前毕业、延期毕业,这也对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时间跨度的延续性和采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教学档案管理方面,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开始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二级院系办学自、党政管理权、财政权力等进一步加大,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笔者所在单位广东药学院为例,一些教学文件的制定、实施等都由各二级院系完成,原本由学校教务部门管理的一些教学文件都下放至院系管理,如教学任务书、教学进程、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学籍、学生成绩等,因此,二级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目前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制度不够健全合理,缺少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建立与学校及二级院系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是做好高校二级院系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相当部分高校的二级院系没有建立档案室或资料室,也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档案员,导致教学档案没有专人管理,职责不明确,教学档案的收集及整理存在严重的不及时、不完整及流失现象。

2.重视程度不够,档案意识薄弱。二级院系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学单位,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各高校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学评估背景下,从学院领导到教职员工更是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忙于具体的教学事务,对教学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把它视为教学管理的附属工作,在评估检查时,往往临时突击,应付差事,草率

3.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模式。高校档案管理目前还是遵循老一套的管理手段,学校档案馆(室)作为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部门,对各二级学院的监督指导不到位,不及时。另外,由于大多数高校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各二级学院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力度缺少适当的衔接点。

三、完善高校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档案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改革需求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办公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应当实现网络化管理,借助互联网、校园网及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教学档案信息平台,实现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管理的无缝连接,档案管理人员依托网络一方面实现对教学档案的及时收集、迅速整理、全面存储、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实现与处于业务指导核心地位的学校档案馆(室)密切沟通,完成教学档案信息的上传下达,使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形成高效、安全、智能化的网络模式。

2.根据自身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二级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使档案管理有规可循

二级院系作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直接施行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档案馆(室)的业务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制定教学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高校师生对所在二级院系的依赖程度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使档案管理体现专业知识、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让拥有本专业和学科知识的教师专家自主制定或完善涉及自己专业和学科范围的教学档案的规章制度,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档案的分类、保管、鉴定及利用等方方面面,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实现对教学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

3.转变思想,加强宣传,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增强档案意识

从二级院系领导到档案管理员,都要转变以往“档案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对教学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自身工作对院系教学档案的积累和开发利用的责任,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内部刊物等,宣传教学档案的价值和巨大作用,使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教学档案存在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调整,切实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搞好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工作。高校的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重视二级院系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业务指导,由学校档案馆(室)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卷辅以详细讲解和操作指导。同时将教学材料的归档工作同教职员工的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奖励评优等挂钩,激发二级院系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二级院系教学档案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建云.当前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05(1).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8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护理;档案;研发

1、护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特殊性

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学学历教育毕业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连续性、全员性和终身性的医学教育,是卫生技术人员晋级、年度考核、职称聘任和医生、护士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应运而生的档案管理与档案研发则显得尤为重要。

1.1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纸质档案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纸质档案来自继续医学教育参与者的个体

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护理档案涵盖全部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人员,每人一份,独立成卷,每卷独立编号,人员调入调出档案随时增减。

各级卫生管理机构每年十二月底开始收集当年继续医学教育参与者个体的纸质原件材料,逐一分类,将项目、人员、学分及时输入每名继续医学教育参与者的电子档案系统,输入后将纸质原件材料整理装订,归入个人档案。

第二部分纸质档案来自电子系统将相关数据汇总后输出的各类有效证件

电子数据分手工录入和自动采集两种

集体学习或培训则通过“mBoX医学宝”刷卡授分,并将活动数据接入系统,数据上传,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其余部分不能刷卡授分的则手工录入。

各类数据录入后,电子软件强大的统计功能将各类数据自动归类、整合及时准确地归类到每一名卫生技术人员电子系统档案之下,然后输出学习明细、考核证书。对考核证书逐级审验加盖公章,归入个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执业注册、年度考核、单位聘任的依据。

1.2档案的目的性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目的性明确,为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达标与否做佐证。每年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达到上级规定的时数、等级电子系统自动生成达标。

1.3档案的期限

按相关规定晋级、聘任提供前五年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明,注册、考核提供当年的继续医学教育合格证明即各种证件有效期最长五年,五年后可自行处理。

1.4档案的有效性

继续医学教育参与者的个体原始件只在当年有效。超过年度没有及时录入到电子系统,原始证件作废。

1.5档案的局限性

吉林省护理继续医学教育始于2007年,完善于2009年。相对应的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建立、健全更迟一些。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只限于卫生技术人员执业晋级、注册、聘任、考核,有别于其它档案。

2、护理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的双轨制

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是继续医学教育开始后应运而生,而且很快在全国铺开,特别是吉林省厅直单位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及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走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前沿,并摸索出一系列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的经验,即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上的双轨制,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使其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确保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完整性、机密性与真实性。

吉林省目前统一使用的继续医学教育电子软件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平台,涵盖政策信息、继续医学教育综合管理、学员学习培训三项功能。平台采用统一数据库,培训对象各项信息统一管理,集中存储,省内学员信息互通互联,各自独立,共享一个平台,又有独立的界面,独立界面以用户名,密码分割。

电子与纸质并存,提高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继续医学教育档案最终可利用的,就是纸质的年度考核证书达标与未达标。达标意为完成本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未达标意为5年内不能晋级,本年度不能注册、聘任。为保证晋级、注册、考核、聘任时,考核证书的真实性,管理部门在使用时统一发放,并公开考核证书的达标与未达标情况。如有异议主管部门提供当年的原始证件。

3、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的再开发

3.1电子档案的生命力不容置疑

电子档案的前景不管遇到多少阻碍、质疑,废置是不可能的,就像历史不能倒置,发展的趋势,只能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着石头过河,实践,再研发,再利用。

3.2研发与实用的一体性

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电子系统的研发,是由华医网络研发部负责,技术人员有着再开发的技术优势与专长,但电子档案的实用部门是各个独立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为达到研发与利用的一体性,研发与使用必须密切配合。

研发源于使用,回归使用,使用是基础。

再研发的指导原则:为使用部门提供更科学、严密、简便、易操作、便于管理的研发系统。

实用的个体提供电子档案的发展前景,最终目的,存在的问题,再研发的空间,使用与研发互为联系,互为促进,共同发展。

3.3研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档案的再研发、再完善是不可避免的。

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在档案界属新兴事物,促于初始阶段。2007-2010年为兴起阶段,是研发与使用的磨合期,存在问题较多。独立个体的使用者对电子档案生疏,对功能掌握不到位,开发部门受地域、人力资源困扰,培训受限,从总体上讲电子档案功能的使用不足70%。又因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为首次研发,研发者缺少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其依据只能是国家及省下发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研发与实用脱节,问题突出,矛盾集中。

2010-2013年为调制整合阶段。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管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调整研发与使用上的矛盾,2011年吉林省召集电子档案使用专家与电子研发部门专家进行专门研究,研发者直面使用者,面对挑战,研发部门选择了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使用-再研发-再使用,一套让独立个体认可的电子系统在吉林省统一使用。

4、护理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统一

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记录着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发生、发展的轨迹。

各个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部门承担着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纸质档案的重任,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合理安排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标准示范,显得尤为重要。纸质档案也将随着电子档案逐步发展得到相应的完善,实现方便归档、便于管理、易查找、免破损、拒丢失。

4.1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

各种纸质档案发展的历史悠久,有着完善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又因其原始性、稳定性、不可更改性,更为世人看重、认可。电子档案就是早晨的太阳,初升是历史的必然,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作为档案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合理、有效、有机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互为佐证,互为补充,使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完整统一。

4.2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的外延性

继续医学教育电子档案与其它档案的巨大区别:电子档案收集、录入、修改、输出的对象都是一个个独立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个体,这种特性对电子档案的录入、管理要求更为严格。首先管理部门要保证个体录入的完整性、准确性;其次是个体的保密性、可知性,外延时不可更改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电子档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外开放,资源共享。每个个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任一地点,任意一部电脑都可随时进入继续医学教育电子系统查询个人相关信息及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情况,这种外延性、开放性对系统的服务性、不可变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4.3继续医学教育纸质档案的优势

目前来看,电子档案优势明显,但劣势也突出,纸质档案,收集、归档需大量的时间、空间、人力资源。但因其特有的法律效力和不可替代性使纸质档案占有一席之地。

纸质档案的原始性、权威性。纸质档案其字体、字迹、图像、时间、内容、印章等清晰,内容真伪易于判别,具有权威性。纸质档案的表现和存储形式原始、直接、简单明了,其原始性和稳定性是电子档案所不具备的。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9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34-02

2006年由于衢州市区学校布局调整,柯城区兴华中学的规模由原18个班级急剧扩张到48个班级,成为浙西规模最大的公办初级中学。为此,我们将基层专业管理重心由学校教研组下移到各年级的备课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受到班级多、学生多、教师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的年级组管理实效欠佳。基于此,学校组织各层面的教职工进行广泛的讨论,决定进一步把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将年级组管理重心下移到班级组。

一、班级组的管理目标

(一)提高管理的执行能力。解决大规模学校出现“你管你,我做我”“有令不行”的问题。将“德育首位,教学中心,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植入每一位教师心中,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次活动。

(二)发挥团队的教育优势。避免大规模学校出现“桥归桥,路归路”“一盘散沙”的弊端。依托年级组领导下的班级组建设,把学校的规模特点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团队优势。

二、班级组的职能定位

班级组:由同时任教两个班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所组成的教育团队,担负良好班集体的建设以及班级任课教师整体育人的职能,其团队核心人物是班级组长(班主任)。班级组既是学校管理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基层组织,加强班级组建设有利于增强年级管理与指导的实效,有利于提高班级教育与教学的质量。

三、班级组的建设要点

(一)培养:以团队核心为重点

[分析]多年来,兴华中学所积淀的以“团队精神与学术民主”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后续发展的厚实基础。我们认为,年级组长、班级组长不仅需要发挥教育教学工作的示范、专业品质的表率等辐射作用,更需要具有团队精神的感召、德育研究及实践的策划等核心能力。

[策略]1.有规划培养。我校通过《校德育名师培养计划》《校班主任师徒结对条例》《年级组长、班级组长工作手册》有规划、有目标、有任务地对年级组长、班级组长进行培养与指导。2.多层面交流。基于我校教研团队比德育团队起步早且组风优秀的特点,学校多次组织年级组长、班级组长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座谈,交流团队建设、研训策划等共性经验教训。同时倡导资深年级组长帮带年轻班级组长,通过发扬年级组长的特长,培养和壮大班级组长队伍。3.案例式分享。校教科室与政教处每学年组织一次德育案例评比,要求以班级组为单位提供参评的德育案例并在校园网共享,把评比结果列入班级组考核。以此发挥班级组长作为团队核心的职能。

(二)运作:以评价制度为导向

[分析]以评价促发展是我校一直以来的评价原则。我们认为,共同的愿景、具体的目标、明确的抓手是班级组工作有效运作的前提和保障。评价制度的认同度、科学性、可操作性决定了对团队建设的指导力与促进力。

[策略]1.广泛讨论确定评价制度。学校初拟《兴华中学年级组建设条例》《兴华中学班级组德育导师制度》,发动全校教师通过“班级组―年级组―校领导班子”逐级展开大讨论,由分散到集中并确定试行稿,使年级组、班级组明确了职能分工及发展方向,使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并明确努力方向。2.年级组长与班级组捆绑考核。通过年级组长与班级组捆绑考核,促使年级组的优良文化、有效经验在管理重心下移中得以传承。同时发挥年级组的组织优势对班级组进行管理与指导,促进班级组间交流、提升与共享。3.评审与答辩互动相结合。先进班级组评比分三步进行:一是班级组自查自评;二是年级组内初评推荐;三是学校层面复评表彰。在学校复评阶段,由政教处、年级组长、班级组长代表组成的评审组收集班级组建设中的典型问题,现场对提名班级组进行提问,通过答辩互动使其中有效做法显性化,同时进行指导并引发思考。

(三)奖励:以均衡发展为目标

[思考]初中学校的中考奖励,在老师们心目中不仅仅是奖金,更是一种荣誉,意味着学校对其工作的肯定。为了引导班级组内教师合作及学科均衡发展,我校对中考奖励的设置以“倡导团队协作共同提高”为原则,以“允许差距但不允许懈怠”为指导思想。

[策略]1.个人奖励与团队奖励并行。中考奖励由个人奖与团队奖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根据本学科在中考中的各项指标为教师个人设奖,以此明确班级组内教师对本学科教学负主责;另一方面根据班级组学生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人数为团队设奖,以此倡导班级组共同帮扶学生攻克弱势学科,同时避免班级组内不同学科教师抢占时间的弊病。2.团队捆绑与个人不保底相结合。团队捆绑有利于教师在共同荣誉感召下齐心于班风、学风建设。但是若某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控制差生率均低于既定底线,则不享受班级组团队奖励,以此消除班级组内个别教师等吃大锅饭的不良心态。奖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及学科的均衡发展,形成了教育教学合力最大化的良好态势。

四、班级组的工作特点

班级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面对共同教育对象的合作关系,在责任、利益和荣誉的感召下,他们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和战友。这个和谐团队的凝聚力,有利于体现集体的教育智慧,有利于教育教学形成合力。

(一)研:体现群策性,利于解决疑难问题

[案例]2012年4月,1012班和1015班的同学由于校篮球赛发生争执,第二天中午大多师生在餐厅用餐之时,1015某男生手执菜刀扬言到操场“教训”一下对方,后被一过路教师夺下菜刀,其他教师在接到学生报告后及时赶到现场平息了事态。1013、1014班级组作为当事者的“近邻”对此议论纷纷。班级组教师捕捉到该事件所隐含的教育力,即时进行集体备课,利用班队课表明学校和教师的鲜明立场,引导学生分析校园暴力并达成共识:

1.同学之间有矛盾应该理性地沟通,武力只能使事态蔓延,于事无补。

2.同学们应该自觉地抵制电影、电视、网络中暴力的影响,遇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3.老师在危险关头不顾个人安危的行为有力地诠释了小邪压不住大正;遭遇校园暴力时,站出来制止的人越多,邪恶就越难立足。

4.及时将暴力事件报告给老师的同学表现出的是正义、勇敢和机智,值得大家学习。

5.应对策略:遇到这类事件,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或老师或家长,可以取得有效的保护。

受此启发,学校各年级组织其他班级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解读]班级组强调合作,教育教学任务要靠大家来完成,采取的教育对策要靠大家集思广益,教育的实践活动要靠大家身体力行,这样的群策群力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育的深度广度。每周一次班级组例会的德育研究侧重于德育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如班级活动方案的设计、德育案例的收集、问题学生的观察、班级管理策略的检验等。每月一次年级组例会的德育研究侧重于班级活动的优化、疑难德育问题的会诊、高危学生问题的预警、班级管理策略的提炼等。针对教育疑难问题的研讨流程如下:

(二)训:倡导互,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0817、0818班级组的德育导师小罗是一名新老师。对于每位导师需要与4名困难学生结对并进行转化的任务,罗老师忧心忡忡不知道如何着手。班级组根据罗老师富有教育热情及生活情趣的特点,建议她从指导班级花卉养育入手开展导师工作,并协助罗老师制定了活动指导方案,这一工作为罗老师提供了极具空间的教育平台。通过班队课,0817、0818班学生分别确定了兰花、茶花为班花,在罗老师的指导下,两个班组建了班花培育小组,制订了细致的养护方案。小罗老师在与学生一起培育花卉中建立感情,原本逃学叛逆的结对学生也在培育班花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班集体,并慢慢地开始要学习。一学年不到,小罗就成了学生的“知心姐姐”。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信心满满的罗老师主动请缨当班主任,拜鲁老师为班主任师傅,一年多来好学肯干的她,目前已成长为令1109、1110班级组每一位导师引以为豪的新核心。

[解读]我们在班级组教师组合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组建由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专家型等不同层次教师组成的团队,班级组各成员在工作中教学相长。我们对新老师的要求是:第一个三年,拜一名学科师傅做到学科教学过关,同时当一名合格的德育导师;第二个三年拜一名班主任师傅做到班主任工作过关,同时学科教学胜任;第三个三年班主任工作胜任,学科教学能独挡一面。同一班级组内资深德育导师帮带年轻的德育导师,班主任之间的师徒结对,已成为我校新班主任培养的典型经验在区域内推广。

(三)育:发扬互补性,利于减少教育盲区

[案例]10月中旬,学校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然而,1204班班主任匆匆留下“请大家献计献策”七个字就外出培训了。2013班的小王班主任是新班主任,她在班级组例会上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赞同年级组“班级文化建设是起始年级培育健康班集体的有效抓手”这一观点,经商议决定:1.以同中求异的原则指导1203、1204两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2.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班旗班徽设计及教室布置。3.班主任小王负责方案的定夺、材料的提供及总验收;美术老师负责班旗班徽创意的征集及艺术指导;社会老师负责八字班风的征集及指导;语文老师负责励志语的征集及书法指导,科学老师负责学习园地栏目设置的指导。待1204班班主任返校的时候,班级组在该项评比中已荣获年级第一。

[解读]在过去单班单管的模式中,学生的日常教育任务以及各项学生活动基本上由班主任独管,班主任个体局限性与班级管理全能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育效能,班主任性格上的缺陷或者管理时空上的漏洞甚至可能导致教育隐患。在班级组管理模式下,既有两位班主任协同谋划两个班的班集体建设,又有六位导师齐抓共管日常教育任务,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减少了学生教育的盲区。

一年级体育教案篇10

整理和编辑,建立“体育档案”用时则取之,不用则存之。

关键词:体育档案管理运用

学校体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的体育档案,既是学校规范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又是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有利于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扩大知识领域,阅读收集教学参考资料,并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用于体育教学中,更有利于全面开展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档案的内容

学校体育档案的内容非常之多、之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上级部门及学校有关体育的文件。

2.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体育课本、及相应的体育教学参考书。

3.体育专业用书,如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教学理论书籍;体育词典、运动竞赛规则等工具书。

4.学校有关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体育工作计划。体育法规包括《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5.各年级常年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教案和教学笔记,体育课成绩质量分析汇总表等。

6.学生身体素质和达标档案册。

7.学生参加早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等考勤登记表。

8.学生体检表及病免、请假证明材料。

9.体育课教案及器材出借、成绩考核和出勤情况资料等。、

10学校运动队训练档案,包括:运动员档案、训练计划、考勤、竞赛成绩等。

11学校每年举办的各类竞赛资料,如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球类比赛、长跑比赛、跳绳等。

12教师自编的教育教材内容。如体育理论试题、大课间操资料等。

13教师各类获奖情况档案,如论文、基本功比赛、培训证书等。

14学校体育组的科研档案。

作者简介:邱海龙(1976-),男,浙江鄞州李关弟中学教师,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15体育教学相关报刊、杂志及摘抄、复印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

16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体育组及其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17其它,如学校对体育场地改善和维修、学校器材配置、学期体育经费的开支、体育教师的待遇等。

二.体育档案的整理和分类

由于学校体育所收集的材料内容广、教材大、数量大,加上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校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理、分类、汇集成册或加工成资料库,并编排年月、次序和目录,以便在体育教育工作中提供查阅和上级领导各部门的检查、参观。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教学需要,我校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理和分类的。

1.按材料内容分,如校内同一运动竞赛类(学校运动会、各种小型竞赛)、活动类(早操、课外活动)等。

2.按时间顺序,对不同类型材料进行整理,一般学校以一学期或学年为一单元进行材料整理。这类档案可参加《两个条例》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建档。

3.按实际情况需要整理。除上述两种或在上述两种整理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经常要使用或较有参考价值、可重复使用的资料进行单独组卷。如达标、合格表的成绩册、教师的教案及教学记录、摘抄的图片资料或剪辑的网络资料、照片等。

4.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来分,如:按两个《条例》的备查目录分类建档。

三.建立体育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1.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牵涉的内容广、影响的面大,因此,做好体育档案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收集、整理建档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长期性、整体性、有序性、创造性的原则。

2.档案建立后,需加强管理,最好建立档案厨,将资料分类放置档案盒子

内,记录所存档案的类别、目录及时间。

3.合理使用并及时更新或充实内容。对有时限的或不再适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内容应及时装订成册,归案入档案(加编号),以便日后检查或其他用途备用。而对那些理论性知识或政策法规、计划要注意当前教育动态和形式变化结合本校、本教研组的工作特点及时调整,以便能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要求。

4.保存档案要规范,材料要完成。通常学校体育档案的目录等要依照“档案法”要求,规范、清晰、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也有利于查找和收集,整理。

四.建立学校体育档案的意义

1.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常化、规范地开展,有利于宏观调空学校体育工作。

2.体育档案的建立把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以书面形式体现出来了,同时也推动了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体育教师能力。

3.有利于体育教师将零散的材料系统化、将实践的经验理论化,同时随着档案内容的增加,也丰富了体育教师的知识,为开展体育教科研活动指明方向,并提供大量的经验资料。

4.有利于促进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档案的建立可促使各项体育活动长期、规范地开展下去,从而一方面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体育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五.运用体育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1.要及时、经常性地把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并建成档案,运用时要结合教学、训练等,以参考为主,以推动为目标。

2.要以档案为准绳,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深入地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档案作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督促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的指挥,不要把它做一种摆设或作为应负上级部门检查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云林《怎样建立体育档案》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