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1:48

桃花源记教案篇1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

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

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

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

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

语句。

(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

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

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

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

(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

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

(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

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

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桃花源记教案篇2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借鉴化用了生物学中的淡水鱼分层混合放养的理论。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淡水养鱼的记载,但直到唐代才有人根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中低、中、高不同的栖息水层和食性,将他们分层混合放养,由于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不同需求,而投以饵料,从而大大提高了水域的立体空间效益,分层混合放养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生态养鱼方法。

分层教学就是在语文的学习中,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学习不同程度的课,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效的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教育。分层教学不是分尖子班和普通班,而是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实行差异化的层次式学习,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业和评价等进行分层,开展学习活动。它是在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面向全体,使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习得的基础上跳一跳,都能学有所得。

二、层次式学案设计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先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语文学习提出总体的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具体年级总体目标的设计,分清哪些是基础目标,哪些是提升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在认真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分清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笔者设计的学习目标是:a层次——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2.理解词的精巧结构;3.赏析文章精彩的语句;4.感悟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词风。B层次——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2.理解词的精巧结构;3.赏析文章精彩的语句。C层次——1.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词;2.了解词的大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种“阶梯式”教学目标,秉承“全体”、“提优”、“补差”的原则,让a层“吃得好”、C层同学“吃得下”、B层“吃得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相应层次目标的指引下,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已的“水蜜桃”。

(二)学习内容分层

分层导学本身的目的是让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优秀的学案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我们在学案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作了如下探索:

1.问题设计的分层

通常的导学案有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学案习题化。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机械地编制成一个个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与课本中知识的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

问题(2):导学收获的平均化。实践中,有些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在课后几乎没有什么提升。

问题(3):学案导学“放羊化”。学案中有些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的,有些内容是要靠老师引导的。由于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该导的没引导好,该自学的没让学生学,课堂教学形同“放羊”。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的漏洞,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问题(4):学案导学轻导学。有些老师不放心,本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能完成的,却把学习内容绞碎了交给学生消化,导的地位没突出,缺少了学法的指导与渗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分层导学案设计除了具备基础的知识性外,还要注重参与性,留出空白,让学生在预习时先提问。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前,我们就先让学生预习,接着发给学生问题卡,让学生把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记录于问题卡上,然后收集学生的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结合教师的备课专研,按层次设计导学案。这样学生也参与到导学案的设计当中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及了自己的学习疑问,避免了导学案设计的盲目性,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附:预习问题卡:

2.课堂学习的分层

课堂学习是实施语文分层学习的主站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a层次学生要“指着走”,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他们自主感悟;对B层次学生要“领着走”;对C层次学生要“扶着走”。对这两个层次的学生要以“扶”为主,“扶”中带“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都能前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时,在预习时先下发预习问题卡,根据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笔者分层设计了五个有层次性问题的导学案,再分发导学案给学生当做预习作业,并给五个层次性的问题标上星级标志,这五个问题依次是: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2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知道它的意思吗?请解释。3、文章哪些段落写出了桃花源的美好,哪些段落写出了桃花源的虚幻?在文中圈划出来,并做分析。4、陶渊明为何要做这样的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梦?请结合背景链接谈谈你的看法?5、假如你是桃源人,走出了这“世外桃源”,面对诸多记者的提问,你会如何回答?假如你是记者,你会提什么问题?请选择一个角色实景模拟。

C层次的同学做一星标记的题目;B层次的同学做一、二星标记的题目;a层次的同学一、二、三星标记的题目全做,然后学生上交导学案供教师批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调整学习重点。

(三)作业分层

学生的作业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是有不同学习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混乱”,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必须难易有别,体现分层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下积极乐观地完成作业任务,以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C层次学生的作业以基础的阅读和理解为主,B层次学生的作业以阅读理解中较容易和稍难的题目为主,a层次学生的作业是自选基础题、所有的阅读理解和拓展。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所以我们可以让a自由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基础作业,而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的事物中找出不同,提高自主分析的能力。实例如下:

桃花源记(节选)(1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阡陌交通()⑵便要还家()

⑶咸来问讯()⑷无论魏晋()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选文最能体现桃源人和外人心境不同的一个词语是什么?产生这种心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穴中人语(7分)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5.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凡衣服、饮食()⑵故可同处()

6.翻译: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2分)

7.“山之大穴”与桃花源有何相同之处?(3分)

桃花源记教案篇3

武陵山区是历史上土司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从今天的湖南湘西、湖北鄂西、重庆渝东南到贵州黔东等地区,武陵山区的“土司”势力历来不容小觑。作为朝廷“以夷治夷”的手段,土司制度采取“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除去对中央政权负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以外,土司在辖区内一直保存传统的机构和权力,犹如“国中国”。武陵地区的土司制从南宋以来存在了八九百年,直到“小国”威胁到了“大国”,清雍正年间将全国2000个土司政权废除,全面实行流官制,即“改土归流”。从此武陵山区最后一代土司的田园梦境被彻底打破,繁华的老司城日渐没落荒芜,成为今日所见的残垣断壁,淹没于大山和岁月的深处。

有关土司王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2001年,作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项针对鹤峰老司城遗址、容美土司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了十余年,通过发掘和复原这片沉睡了百年的“江南紫禁城”群落,我们得以发现,相较空灵高远的文学意象“桃花源”。或许,这片在史书中有零星记载的、在现实中有厚重遗迹的古桃源遗址,承载的故事更为“丰满”和悠长。

上世纪80年代,几位热心的湖北鹤峰乡土文人费尽周折,从北京千里迢迢寻觅到了久已散佚的一本旧书――《小方壶斋舆地丛抄容美纪游》,以及雍正皇帝的御笔批件等珍贵史料档案。自此,紧锁千百年的“古桃源”之门洞开。

《容美纪游》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戏剧家顾彩。翻开《容美纪游》,我们会发现,相比于“桃花源”,容美这个“古桃源”持续时间之长,拥有地域之广、人口之众、自然环境及人文民情之丰厚,已经远远超出陶渊明的描述和想象。或者可以说,容美“古桃源”是一个放大了的“桃花源”,是一个更加充实和成熟的“桃花源”。在这个放大的“桃花源”里,有顾彩的《容美纪游》,有容美土司田舜年的戏剧艺术梦,也有孔尚任《桃花扇》的重生和永生。

让我们先来认识骁勇善战又善诗酒歌赋的容美土司田舜年,他有许多特别之处,比如,大力提倡学习汉文化,送次子入京师国子监学习,同时在容美周边多处府洞设有藏书楼,并著有不少文学作品。四十岁那年,田舜年受康熙皇帝召见,开西南土司陛见的先例。

桃花巷,戏曲情

或许,最特别的还在于田舜年对戏剧艺术的酷爱,他不仅在容美建有戏厅、戏楼和教坊,办有一个声色皆佳的戏班,还特地派人去北京找孔尚任的新剧本《桃花扇》,聘请吴腔、苏腔艺人,置装扮演。这样,他有了机会结识孔尚任的挚友、戏剧家顾彩。

1704年春,清代诗人、戏剧家顾彩,受好友孔尚任的委托,怀着对古桃源地的向往,自山东曲阜经湖北枝江,来到了万山丛中的容美宣慰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鹤峰县。

《容美纪游》记载,顾彩在枝江受到孔子后裔、枝江县令孔振兹的热情接待,在这里,他给六百里外的容美土司田舜年寄书赠诗,把自己比作探访桃花源的渔郎,明确表达:去容美走走。艰难跋涉七天,顾彩一行来到宜沙。令顾彩惊讶并感动的是,田舜年竟带着戏班子,背着土酒新茶从三百里外的容美中府赶到宜沙,专门迎接他这位素未谋面的客人。

在田舜年的宜沙别墅――天成楼里,顾彩第一次看到了容美女伶表演孔尚任的《桃花扇》。“楼之下为厅焉,未有门窗,垂五色为幔,以隔内外,是日折柬招宴,奏女优”,由于《桃花扇》当时已被清廷禁演,为掩人耳目,田舜年封闭门窗,挂上可隔音的布幔,《容美纪游》里的这些文字写尽了田舜年的热忱和细心。

进入容美土司疆域后,顾彩所到之处,虽路途险恶,但振奋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荒尽至五里坪,则天开一幛,山环水绕,如十二翠屏,桑麻鸡犬,别成世界,人居疏密,竹篱茅舍,犹有避秦之遗风焉。”《容美纪游》中的这段文字,无疑令人想起《桃花源记》。而顾彩看到的容美中府及街市,则又像一幅武陵大山中的《清明上河图》,人声鼎沸、商贾云集,足见当年容美土司政治、经济、文化的繁盛。从这个意义来说,容美古都不是“鸡犬之声相闻”的“桃花源”,而是一座繁华的城邑。

最令戏剧家顾彩惊叹的当然是“古桃源”里的戏班子――“女优皆十七八好女郎,声色皆佳,初学吴腔,略带楚调。男优皆秦腔,反可听。丙如自教一部乃苏腔,装饰华美,胜于父优,即在全楚亦称上驷,然秘之不使父知,恐被夺去也。”《容美纪游》里的这段记述,为我们解开了一个谜团,四十出连台大戏《桃花扇》在容美演出时,采用的唱腔为昆曲,而昆曲的演唱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即“吴腔、苏腔”,田舜年、田丙如父子看来不仅工于诗文,还会苏吴之腔。他们远在湘鄂腹地是如何做到的?背后的热忱与勤奋,至今想来都令人啧啧称奇。

再来回顾这趟行程的初衷。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火爆上演的《桃花扇》于1699年被清廷全面禁演,孔尚任也随即被罢官,而在天高皇帝远的容美司境内却恒演不衰。消息辗转传到山东,孔尚任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好友顾彩自然也心潮难平,在多方的怂恿下,顾彩来到心仪已久而又神奇莫测的古桃源秘境,打算一探究竟。现在看来,在容美的这五个月,顾彩并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不仅写下了现实版的“桃花源记”――《容美纪游》,在戏剧艺术上,也完成了一次真正高质量的切磋。

作为孔尚任的挚友,顾彩工于民间口语,往往能为“典雅有余,当行不足”的孔尚任带来巧思和妙笔,孔尚任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非常倚重顾彩的帮助,所以在二人合作的传奇《小忽雷》中,“皆顾子天石代予填词”。孔尚任写《桃花扇》时,“天石已出都矣”,天石即顾彩,故两位戏曲大师未能就这部重要作品的创作实现艺术上的互补。也是在容美的日日夜夜,顾彩观演并修改了《桃花扇》,并引而申之,改出了一部《南桃花扇》,在容美的细柳城长演不衰。

桃花源,乌托邦

桃花源记教案篇4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篇5

【关键词】真理;误认;凡性;规训;任自然

通常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流露了作者道家无为的消极思想。但通过拉康的真理来自误认理论和陶氏的其他作品,我们发现《桃花源记》表征了人类认识的一个共通规律,那就是:真理在误认中曲折前行;同时他在本质上也不仅是消极无为的,还有着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

拉康认为:“真理来自误认。”齐泽克解释说:“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误认形成的。”在两者的基础上,季广茂认为:人类的某些积极成果也以“误认”为根基,误认就是主体在无意之中达到了其无意达到的目的,并且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误认,误认常常决定人的命运。①《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发现就是从渔人误入山中村庄开始的,太守所遣人“迷不复得路”与高尚士刘子骥“未果,寻病终”也是一种误认(错觉、误解、误会都是一种误认,它们是人类行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误认中真理的内容和真理追求的形式得以显现,在权力和道德的规训中日常生活的凡性得以提升。

首先,误认中彰显“怡然自乐”的理想追求。渔人误入山中村庄见到的是日常生活的恬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后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结,这既是渔人和陶渊明个人的生活憧憬,也是对社会理想的代言。这种憧憬从传统文化资源看,有《老子》的任“自然”和“自化”思想作背景;有孔子“古之学者为己”(《论语》)的记忆(《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看作读书为己自得其乐)。从时代背景看,魏晋时期的社会动荡,生灵涂炭,人们盼望平静的生活,表现在文人身上,清谈清议大盛以避祸,竹林七贤的惨剧相差并不远,在心目中巴不得有一次奇遇(误认)躲灾避难,加上玄学的兴起,憧憬自乐平和是意料之中的事(文中说“避秦时乱”当有所指)。从个人经历看,陶渊明不愿意受官场案牍劳形劳心,《归去来兮辞》表明了这种决心,大量田园诗平淡冲和的风格也流露了对“怡然自乐”生活理想的向往。基于此,哲学家眼里的大同社会(儒家)和道家的华胥国,变成了田园诗人想象中的桃花源,借渔人的脚步误入梦中的理想国。他在反思自己的官场经历时曾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如果说那是一种误认的话,那种误认使他参悟了自己的率真本性,那么误入桃花源就是他社会理想的艺术寄托。

其次,在误认中揭示了“误认—真理—误认”的真理追求形式。《桃花源记》在描写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后,渔人离去做标记以再来,但结果却是“遂迷,不复得路”。第一次进入是误入,在误认中获得的真实体验,在刻意追求时反而失去,不妨说这也是误认,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并不是陶渊明一千多年前就已经领会了拉康的学说,而是真理来自误认理论对于人类的基本境遇有较大的适用性,陶氏是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上得出相同的认识的。老庄“抱朴”和“言不尽意”的观点对他影响很大,越刻意为之,越离淳朴越远,如“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就表现了这种思想。标记也是符号,总是有它不能表达的东西,所以,符号中必然的包含了误认的前提。第二,这种反向误认不是消极的东西,而是人类认识的积极因素,因为这次的误认是下次真理发现的契机,真理就是在“误认—真理—误认”形式中演进的。陶渊明深谙老子的哲学,“道者,反之动”就是在以寻找桃花源过程中艺术的阐明自己的(“自道”)。以前的解释者只是简单的说《桃花源记》表现了不切实际的空想了事,而没有看到他对人类认识规律的把握。第三,旧的文章分析多认为寻桃花源未果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这只是对艺术特色的肤浅把握。官府的“遂迷,不复得路”和高尚士的“未果,寻病终”,在内容上揭示了人类认识的链条还要往复的进行下去;在艺术上是一个未完成的文本,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呼唤后来者不断的阐释,不断的补充,如果说,《桃花源记》是对大同社会、道家华胥国、《击壤》的续写和阐释的话,如《桃花源诗》“日入从所憩”、“秋熟靡王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句与《击壤》就颇相似,那么康有为的大同和的“芙蓉国里尽朝晖”就是对《桃花源记》的补充和高扬。

再次,在权力和道德的规训中日常生活的凡性得以提升。《桃花源记》结尾处的误认使权力、道德与凡人的品性形成了对照。官府当然是权力的代表,高尚士当然是道德和学问的代表,权力认为他能代表民意创造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道德学术认为通过他们的示范和教化,社会一定能够民风淳朴道德高尚,这也是陶渊明初入官场时所抱有的幻想。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社会动荡不安,生命朝不保夕,何谈民风淳朴和安居乐业?于是从现实中作者发现了日常生活的温暖、平和、宁静、可贵,诗中有了“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散文中有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日常生活憧憬。在作品里,权力教化和道德的规训不能达致的境界,集体和个人刻意追求的生活,在一个渔夫那里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不就是“悠然见南山”中“见”的真谛吗?陶渊明用艺术的笔触把内心深处发现日常生活可贵的狂喜,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地方悄悄的流露了出来。人们往往用神性赞美人的崇高,用人性指称精神的可贵,对看似粗糙的日常生活却无以名之,对此不妨用凡性概括之。古今中外关注凡性的人不在少数,西方哲人胡塞尔以“生活世界”概念分析它,牵动了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化神经,在中国较早关注凡性的就是陶渊明。他崇尚道家任自然的思想,所以《桃花源记》就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写,他反对官场的巧取豪夺,所以《桃花源诗》里有“秋熟靡王税”的诗句,因为厌倦了礼仪道德束缚,便有了性嗜酒饮辄醉的自述,本着这样的思想,他在《桃花源记》里是不让那些高高在上的权力者和道貌岸然的道德家发现真理的,只有和他一样自劳自食的渔人才有这样的资格。

当然,权力和道德在日常生活的凡性面前被陶渊明放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不需要权力和道德。相反,恰恰是权力和道德的存在才显示了日常生活凡性的可贵,如同《击壤》歌日出日落的美妙和饮食起居的淳朴,若没有“帝力”的存在又怎么能感受到呢?因此权力和道德的存在之于日常生活的凡性与误认之于真理是一体两面的,一从认识论入手,一从存在论入手,共同揭示了《桃花源记》的涵义。

最后,从《桃花源记》体现的道家思想就认为陶渊明是消极无为的,这种看法对作品的理解来说是最大的一种误认,只有走出这种误认才能看到陶渊明的性格组合真相。我们认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是时势使然,玄学的兴盛是他接纳道家思想的文化动因,时局的动荡和文人的朝不保夕是他接纳道家思想的社会动因,官场和道德礼仪的劳心劳形是他崇尚自然的政治原因。外在局势如此,在社会大潮面前如要生存下去就不能不如此,但这并不说明他的道家思想就是他的惟一精神支柱,这从《桃花源记》中体现的真理来自误认思想可以看出来,结尾处召唤结构呼唤来者这种主动趋势起码就说明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把视野放大来看就更明显了,以《读山海经》为例,有论者指出:“十三首诗中,前面七首(除第一首外)均从正面着笔,在诗中借美丽的神话世界寄寓对理想的天道与人君关系、理想的王朝政治、理想的社会模式、理想的士大夫人格修养与价值取向等的描绘与期望;第八首是组诗从美好的神话领域过渡到惨烈之现实之中的一个转折;从第九首始,采用古典与今典结合的双重象征手法,通过悲悼怀想上古神话中的悲剧英雄,表述诗人对晋宋禅代之际史事人物的强烈感喟,并展现内心独有的道义原则与批判精神,最后一首以‘帝者慎用才’作结,最深刻地揭示了组诗的政治主题。”②从诗歌的主题和与现实的联系来看,诗歌揭示了作者积极进取、猛志常在的儒家思想。沈约《宋书·陶潜传》说他“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题外之意,他有浓重的忠君思想,由此观之,他所说和所做的“性嗜酒”也是另有他意的,所以袁行霈认为陶渊明喝酒是为了远祸。③另外,他训诫子女时援引子夏、诗经的话,谈得是穷达寿夭的儒家命题,《命子诗》中又叙其先祖续其谱系是典型的儒家规范。总的说来,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也是陶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误认,儒道互补或对立才是陶渊明的性格组合真相。

既然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真理来自误认就适用于不同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齐泽克对《傲慢与偏见》的解读。不惟文本,对一些电影电视作品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法国电影《落在树梢〉,主人公从意大利返回的路上,开车搭乘了几个偶然相遇的路人,结果不慎将车开到了海边悬崖的松树上,于是在喜剧的气氛中引发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故事,误认中人性深处的痼疾得到揭示。随着“韩流”涌入我们的文化市场,大批韩剧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胃口,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文艺工作者也开始反思大陆影视制品的不足,就本文来说,韩剧对真理来自误认思想的有效利用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片头因女主人公误认男主角为歹人而报警造成喜剧效果,后历经曲折终成眷属,体现了误认的魅力,电视剧《爱在哈佛》男主角将女主人公当成也属此类,当然,如果只是为误认而误认博得一时的笑声,还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关键在于误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凡性的深度挖掘:现代生活与传统伦理的冲突,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矛盾,职业追求和家庭的不一致等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表现,而且表现得比较自然合理,所以人们比较喜欢。

海德格尔把真理看成是遮蔽与去蔽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误认与真理的关系会更全面一些。解读《桃花源记》的通常观点认为作者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流露了道家无为的消极思想,其分析方法是基于阶级分析的社会学观点的,而借用拉康真理来自误认理论观察问题,更多的是精神分析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分析同一文本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而正是在不同方法的参照中,误认不断被克服,真理日趋接近,这既是海德格尔对我们的启发,也是本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译者前言》[m]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北京第5-6页。

桃花源记教案篇6

晋大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大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予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词的意思(4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便(要)还家

D.寻向所(志)

2.下列各组加()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复前行,欲穷(其)林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见渔人,(乃)大惊

(乃)重修岳阳楼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翻译: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______________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

6.有人说结尾写渔人复求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是为了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

7.比较上文与下面《桃花源诗》的节选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暖(á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a沿着B对……感到诧异C同“邀”,邀请D标记

2.B(代词那)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关键点:渔,异)

(2)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关键点:乃,无论)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不足为外人道也。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6.参考:陶渊明心怀理想,设计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作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寄托。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桃花源只是他政治理想的乌托邦。(言之成理即可)

7.C(应是人人劳动,和乐富足)

阅读下面两段文盲文,完成各题。

(甲)

十年眷,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长勺之战,曾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成(咸:普遍),独恭不优(优:富足)。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选自《国语・鲁语上》)

1.解释下列加()词在句中的意思

a.又何间(焉)

B小惠未(),民弗从也

C.余不(爱)衣食于民

D.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2.给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

(3)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翻译:______

4.读了这两则选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a参与B同“遍”遍及,普遍C吝惜,吝啬D从事

2.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因此,使用百姓,没有不听从的,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桃花源记教案篇7

一、内容章法评注式。即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和行文结构作出富有个性化的品评赏析。其考查的样式是:对所指定的文段进行画龙点睛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注意的是,它和赏析句子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面”和“点”的关系。

例1.(2104年山东省东营市)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刘元卿《猱》,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时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两篇文言文在写法上异同。常见的写法有借景抒情、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抓住其中的一点去思考,不求面面俱到,尽量摈弃那些人所共知的东西。

【参考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二、画面描述式。即描述古诗词中的意境,其考查的样式是:根据句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

例2.(2014年贵州省安顺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描写语句进行形象概括的能力。解答方法是:不是干干巴巴地直接翻译,而是必须带有生动形象的修饰语,表现出一定的文学修养。

【参考答案】“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三、纵横比较式。这种题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对所比较的文段内容都熟悉了解,才能进行纵横比较。其考查的样式是:梳理文段中内容和写法(或句法、语言等)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谈出自己的看法。

例3.(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甲文陈寿《隆中对》;乙文陈寿《进表》,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文刻画的诸葛亮形象的异同。

【解析】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看看作者怎样刻画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同时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文都写出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与军事才能。不同点:乙文还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和容貌伟岸的气质。

四、课外生活延伸式。其考查的样式是:由文段的内容向课外迁移,生发出新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作适当的联系,做到活学活用。

例4.(2014年浙江省舟山市)《桃花源记》,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分析判断现实的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首先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当前人们心理去分析“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用意,最后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应用文体活用式。应用文体如广告宣传语、手机短信、节目主持语、主题语、解说词、对联等,在近几年的中考别走红。其考查的样式是:借用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来推动现实,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例5.(2014年江苏省南京市)《报恩塔》,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解析】本题是结合古文考查考生拟写对联能力。做好本题需要注意:1.注重构思。即讲究新巧,一般要从所写的对象本身出发,考虑采取适当的表现手法,或正反相对,或虚实相衬,或俗中见雅,以期更好地表现客观对象,抒发主观情感。2.把握特点。从情调上讲,春联应激情满怀,喜联须喜气洋洋,挽联应情谊深深,讽喻联应战斗性强,山水寺庙联应文学色彩较浓。3.讲究格调。对联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奋发向上的精神,充实而真挚的感情,雄放而高昂的格调。要体现出时代特色,万不可陈词滥调。4.锤炼语言。对联的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给人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具有直观形象感;还要富于音乐美,即讲究平仄格律,注意节奏。

【参考答案】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六、时事拓展式。即围绕当前的最新时事结合文言文的内容作答。这类题目新颖富有创新性。

例6.(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孟子两章》,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解析】本题是结合孟子的主张,考查考生对当前时事的运用能力。考生回答问题前,抓住两章中心论点,用论点来评价当前的时事,语言得体简明中肯即可。

【参考答案】略(提示:考生只要能结合两篇短文,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等角度中选择一个,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并言之有理。)

七、读后感式。这种题型主要是检验考生对选文是否真正理解。其考查的样式是:让考生谈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或启示、感想、感悟、体验、影响等),开放性强,可以说是一种微型读后感。

例7.(2014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甲文《孙权劝学》;乙文《说苑》,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解析】写读后感,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其次,在写感悟前对原作要有适当的引述,告诉读者自己是因何而感,这个引述就是写作的切入点,为下文写“感”找到落脚点。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文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另外,写读后感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这也是写读后感的现实意义。本题考生围绕“知错就改”、“学习没有时间限制”等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八、课文链接式。即用课外的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知识,在理解文章内容时链接课文,让考生将考察内容与课本所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了课内课外兼顾,多角度立体式考查考生。

例8.(2014年陕西省)《孔子家赞》,【课文链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桃花源记教案篇8

摘要:语文是一项庞大的知识体系,既有基础的知识积累,也有学生的认知教育,对于学生的当前阶段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中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积累。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59-01

语文既是一项工具学科也是一项人文学科,这就要求知识积累的时候既要注重显性、工具性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隐性、人文性知识的积累:显形积累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学生通过对于这些知识的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文素材库”。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思想的积累,学习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个人价值观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这两方面知识的积累,以便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内知识积累

现行的课本内容是经无数专家学者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经典佳作,既符合当前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也符合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同时课本也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第一手素材,引导学生做好课内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意义重大。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感知、学习认知技能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做好课本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的学习认知度。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世外桃源’,其实是指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桃花源记》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形象、直观的‘世外桃源’场景。想要清晰掌握文章中描述的内容,首先就要进行相关文言文知识的学习。”通过趣味化的引导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积累,例如古今异义字,“缘溪行”的“缘”在文中其实是“顺着、沿着”的意思;“阡陌交通”的“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的意思;“无论魏晋”中的“无论”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的意思……理解了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够科学地进行课文的分析与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章的分析就能够得到全文的行文脉络: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场景,让人感受到宁静的田园生活。至于作者的写作初衷、写作目的,在文章中很难得到完整的体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拓展,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二、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只是语文知识的典型代表,语文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还需要充足的课外知识拓展与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例如《桃花源记》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形象,而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既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也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写作目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下材料搜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运用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了解到作者的相关基础素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够使课文显得更加立体、更加易懂,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感寄托、理解文章的写作内涵。

桃花源记教案篇9

本文以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特征为研究的突破点,综合应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实际考察了初中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条件等要素,从现有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当中获得启示,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

1.自主学习的内涵

关于自主学习的内涵,教育界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国的学者和教育专家通常比较赞同以下观点,即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主宰自己学习的各个方面,是相对于传统的“他主学习”而提出的概念。该观点认为,自主学习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独特之处,首先是自我调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控制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是自我监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比较有效地监察、反馈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最后是自我定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比较科学地安排并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内涵进行如下的归纳:首先,学生必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主见;其次,学生学习的主动、主见须与教师的指导进行完美的结合,不能够偏废其一;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分配必须要恰当,即教师是自主学习模式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咨询者,学生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参与者、管理者以及最终的受益者。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第一,独立性。学生才是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因此,不管是制订学习计划,还是调节和修正学习方式,学生都具有基本的独立性,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下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及咨询者,教师仅仅发挥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对教师主导学习的“他主学习模式”的依赖,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

第二,有效性。自主学习模式的出发点便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这种有效性的发挥需要协调处理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当中的各个要素,唯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自主学习模式的最佳效果。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自主学习模式是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学习模式。

第三,相对性。所谓自主学习,只是相对的独立和相对的自主,正如华南师大刘良华先生所持有的观点: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要遵从教师的学习指导以及整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要求。

第四,能动性。自主学习非常强调“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和“自我”定向,调节、监督和定向的施力者是学生自己,而非其他人,因此,学生具备较高的能动性也自主学习的鲜明特征之一。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通过分析和探讨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特征,我们对于自主学习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明确和清晰的了解。上文中所阐述的自主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独立性、有效性、相对性以及能动性)为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需要认识到教师科学指导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主体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以根本”的教学意识,同时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初中语文课程比较特殊,不仅要求学生记住相应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体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自读活动、体悟活动以及研讨活动。教师在讲解课程的时候一定注意内容的精简,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留出更多的时间,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学生遇到瓶颈,教师也应该进行积极地点拨和引导。

例如,学习《桃花源》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第一,作者虚构“桃花源”这一绝美之境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桃花源”吸引作者的魅力源自何处?这两个问题是深入了解《桃花源》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掌握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便能够对这篇文章产生深刻的领悟。若想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这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所必需的条件,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不要偏离方向。

第一个问题,作者虚构“桃花源”这一绝美之境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和引导:作者自身际遇的不幸以及现实生活中礼崩乐坏与道德沦丧。

接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作者自身际遇的不幸。主要表现在“皆叹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等。因为“源中人是‘避秦时乱’来到这里的,而“皆叹惋”则说明“秦时乱”这种生活状况并没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质的变化,恰恰相反,变得更糟。另外,刘子骥这位高尚士――品德高尚的人,“欣然规往”却“未果”而终。其次,现实生活中礼崩乐坏与道德沦丧。主要表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失去诚信,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因为这渔人“处处志之”不是为了自己再次来到桃花源,而是为了到太守那里邀功请赏。渔人是个案吗?不是。因为“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这里不是没有人来,而是这里的人没有再走出去。要不然源中人怎么会“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实上,从秦到晋,人们的种作方式和衣着款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源中人因生在绝境,不可能“悉如外人”。至于说源中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我想这既与下文“绝境”相呼应,又为下文叙写源中人款待渔人埋下伏笔。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源中人告诫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则照应上文“皆叹惋”。因为“皆叹惋”表明了源中人并不想重蹈覆辙,而是只想“独善其身”。

第二个问题,“桃花源”吸引作者的魅力源自何处?教师可以进行如下的归纳和引导:“环境的魅力”、“生活的魅力”、“人性的魅力”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

首先,“环境的魅力”,桃花源是安宁、和平、温馨、祥和的人间天堂。表现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次,“生活的魅力”,居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表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再次,“人性的魅力”,居民热情好客,富有同情心。表现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皆叹惋!”

教师进行如上分析之后,还要要求学生发挥能动性继续探讨这篇文章的启示和主旨等,然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指导、修正和总结,并告知学生:当人生活在逆境中,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维护心灵的纯洁,坚守人生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宽松的课程氛围、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鼓励同学和教师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在集体讨论中解决,让学生感受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利用各种趣味性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相信许多同学都会认为论点就是题目,但也会有不少同学不认同这个观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掌握文章的内涵,进而获得求知过程中的乐趣,需要教师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针对该问题的讨论中去。经过探讨就会发现,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论点,但却发现本文存在一个作为“中心”的论题,即“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正是在该问题的引导下,本文出现了三个分论点:第一,应该汲取渊博的知识;第二,应该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并据此进行各种不断地尝试;第三,应该关注自己细小的想法。文章之所以强调答案不止一个,主要是因为寻找其他正确答案的意识非常重要,在本质上也就是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强调的“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论题,是为什么“要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原因;然后分析要寻求事物的第二答案的前提,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三个要素;接着分析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有创造力的人有自信,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并能留意自己的想法;这样看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两点,所以作者提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做到上述几点,就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作者整个论证的思路还是清晰的,论点包含在解决问题部分。

三、结语

桃花源记教案篇10

崛起在“桃花谷”里的新农村

——xx镇xx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实

xx镇xx村座落在一条长达10多里的山谷里。阳春三月,满谷如霞似彩的桃花,随着山势的跌宕起伏而在谷中蜿蜓,与散落在山谷中的座座农舍,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彩墨画,将十里山谷点缀得如诗如画,xx村由此获得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桃花谷”!居住在“桃花谷”里的xxx户人家,目前已有xx多户人家建起了钢筋混凝土平房,有xx户人家安装了程控电话,xx多个村民用上了手机,建起了xx个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450户人家购买了电视机,有冰箱150多台、各种车辆350多部。2004年,全村1700多群众实现人均纯收入3600元;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200元,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4年,该村被x委x政府表彰为“2003至2004年度文明村”;2005年,该村又被x委x政府授予“民族团结与进步先进单位”,同时,还被x委x政府指定为全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桃,全力带领广大群众大力

发展经济,全村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布依族苗族聚居的xx经济开发区xx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为带群众脱贫致富,1991年,村党支部经过市场调查和对村情反复研究后,决定带领群众用沃田肥地种粮食,确保群众生活用粮,用山坡瘦地薄土发展优质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几经发展,到2000年,全村优质桃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亩,其中挂果面积达1200亩,全村售桃收入达120万元,仅此一项,421户种桃户户均增收2850多元,最高的达到8万多元。

为更好地做大做强桃产业,走产业化生产经营路子,2001年初,该村组建了由村主任杨明权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贵州xx镇xx绿色水果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为全村群众引进现代高科技水果品种,带领并指导群众进行高科技种植,组织力量对农民生产的水果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包装和统一对外销售。公司成立以后,立即建起了一个20亩反季节优质桃母本源基地和一个83亩的优质桃苗圃,并注册了“桃花谷”和“xx桃”两个商标品牌。2003年下半年,该村又将桃苗圃基地面积扩大到了120亩,在保证本村群众种桃用苗的同时,还为兴义市乌沙镇、郑屯镇、册亨县冗渡镇、望谟县石屯镇、普安县的青山镇等州内县市的10多个乡镇提供了2000多亩优质桃苗。通过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模式运作,xx村的桃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到2005年,全村“xx桃”面积发展到了17600多亩,其中挂果面积8000多亩,全村产桃500多万斤,售桃收入突破450万元!单种桃的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2500多元。村集体种植的600亩也有300亩挂果,除去各项开支后也收入38多万元!

为打造“xx桃”品牌,努力增强“xx桃”的市场开拓能力,自2001年以来,该村又坚持每年三月举办一次桃花节,从文化品位包装上加大对“xx桃”的宣传,同时,通过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利用节花节与各地商家签定购桃定单。通过举办“桃花节”,大大提高了“xx桃”的在外知名度。每年桃子成熟时,都要有来云南、广西等20多个大中城市的商家直接来村里购买桃子,“xx桃”年年供不应求。

200x年总书记到xx村视察,对该村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种桃稳粮,在沃田肥地种粮食,用山坡瘦地薄土种桃,桃产业上规模后又组建股份公司搞销售,办桃花节抓定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高兴地说,调整产业结构,粮食要稳定,你们的粮食基础稳定了,收入也增加了,这条路子是对的,希望你们做得更大。

总书记的视察,令xx村广大群众倍受鼓舞。大年三十下午总书记走后,全村80多名各族群众集中到村办公室过年,讨论如何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决心化关怀为动力,将“桃花谷”品牌做大做强。大年正月初三,群众就纷纷下地做工了,对全村17500多亩桃园进行花前施药;将优质桃苗圃基地从原来的120亩扩大到200亩,全力推进x委提出的建设10万亩优质桃生产基地的实施步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

条件,努力改变村容村貌,全村实现了村容整洁!

在带领群众致力发展经济的同时,xx村党支部又积极带领群众修路、引水、拉电、修学校和建办公楼,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改变村容村貌。投入50万元,建起了村综合办公大楼;投入100多万元,硬化了7公里的通村公路;投入30多万元,建起了一幢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使全村400多名孩子住进了新教室,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争取上级资金90万元,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解决了5000余亩桃林和3000余亩农田的灌溉;发动群众自筹资金60多万元,建起了390座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投入资金30余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工程,全村100%的人家喝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看上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后,村党支部又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村容村貌的建设。投入2.5万元,在7公里进村公路两旁种上了行道树。由村委会出水泥近百吨,组织群众出砂石和投工投劳,对一、二组100多户人家的入户道路进行水泥硬化。争取区管委会的专款5万元,组织群众实施”五改”(改厕、改水、改路、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xx、亮化、美化)工程和修建进组公路,发动村民自筹资金修建门前的进户水泥路和水泥坝子,积极打造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目前,村里已改厕30间、硬化进组道路440米入户道路28000平方米、建沼气30口、改灶50户,全村实现了主要道路硬化、户户通路、100%居民用自来水、100%居民用电、电话普及率达62%、电视机普及率达91%,实现了硬化、净化、xx、亮化、美化。基本做到“户有住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施齐全”,做到“六个有一无”:有一条平整的进村路;有一个村规民约或规章制度;有一个长远的村级发展规划,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村寨公共场合有一个公厕;牧畜圈与人居分离,并有冲水式厕所;每户有一个小花园或庭园xx带;无计划外生育。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村委会负责组织的爱卫会组织,专门负责治理整顿村里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村里还出台了公共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制订卫生公约,促进了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

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村支部又依托万亩桃花谷和浓厚的民族风情,结合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积极打造观光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由村委会投资2万元,实验推广了300亩“林下生态鸡”饲养。目前,已发展林下生态鸡3000多只。由村委会通过公司化运作采用股份制融资80多万元建设的桃源山庄,占地103亩,集娱乐、休闲、赏花、品百果为一体,每年到村里来旅游休闲的客人不下8万人,经济收入在20万元以上,不但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把xx村的旅游农业做了起来。以此为龙头,40多家农户搞起了农家旅游接待,纯收入20多万元,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活

动,全村实现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在狠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xx村党支部一班人还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对广大群众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思想道德水平。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小组群众会、全村群众大会和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网络、远程教育设备,广泛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宣传“三个代表”重要需要思想,宣传省、州、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重大决策和部署。通过不懈的努力,广大群众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培育和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树立。同时,还充分利用学校的党堂教学,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开展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制订和完善了村民手则,引导村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

在狠抓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村支部还非常重视村民素质教育。通过开展科技培训班、组织村组干部和骨干科技户外出参观学习、选派骨干人员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学习培训等方式,深入开展村民素质教育,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2004年和2005年,该村共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6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经考试合格取得了种植优质桃方面的“绿色证书”,组织村组织干部和党员100多人到区外参观学习,选派10多人到x委党校参加x委组织的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村支部先后组织开展了培训班2期,培训骨干400多人,并组织其中的300多人外出务工,不断发展和整合了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