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0:27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1

二、整合内部审计组织。由于在传统企业制度中政府履行经营者职能,同时又缺乏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得权利与责任失衡,常常产生“内部人控制”。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也带上了行政管理的色彩,内部审计置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下,形同虚设,越来越不适合市场经济和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独立性是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样,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也必须将独立性原则作为首要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都应该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不受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充分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国际审计界的共同经验和主张。

现代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着眼点,主要是通过事前、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的漏洞,有效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股东的利益,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依据行政要求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不同,现代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是主动的,具有相对的权威性,能使审计的职能得到发挥。这种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上。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也就越充分。从我国内部审计实践经验来看,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在董事会之下更有利于履行对经营管理层的经济监督和评价职能,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主要是因为:(1)内部审计机构层次更高。相对其他职能部门隶属企业经营管理层来说,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本身具有决策权和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权,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董事会领导,工作阻力小,不易受外界干扰;(2)内部审计机构地位更超脱。由于直接受董事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环境、工作经费不受企业经营管理层限制,独立性因此而大大提高。

三、拓展内部审计领域。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特点是,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涉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资产状况等,而且还将触角伸向资本经营和管理层面。现代内部审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审计领域应由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进入到供、产、销、人、财、物等领域,甚至还应该进入到衍生资本扩张、资本运营、管理层的道德品格和企业文化等领域,从而将企业的综合风险降到最低限。

四、更新内部审计、手段。我国实行公司制以来,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经济单元,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其业务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企业不管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对原有设备技术和经济上的论证;不管是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还是从事资本运作,通常都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管理决策方法和手段,如经济学、数学、、运筹学以及机辅助管理决策等。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企业决策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从而选出最佳方案,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从财务收支扩大到非财务方面,还要求内部审计掌握一系列的现代、决策方法和手段。只有如此,内部审计部门才有可能从品种、数量、质量、成本、市场状况、政策界限等方面对决策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其必要性、可靠性,也才能使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的职能得到发挥。

五、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行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企业各项管理必须规范,包括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业务流程规范,最终实现经营结果或工作成绩规范。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统一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强,对审计工作质量产生了较大的。为了使内部审计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应该借鉴独立审计准则建立现代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过程控制规范化,使审计结论更加客观、公正、有效,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重点;内部控制审计;预算绩效审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贯彻落实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开展工作、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全面履行职责,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教育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新要求

为顺应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教育部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拓宽了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内涵。新内涵下,高校内部审计增加了“建议”职能,并将内容提升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层面。职能和审计内容的增加,更加强化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审计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改变以往的事后监督模式,将工作环节前移,积极介入学校各项业务活动中,加大事前和事中监督,不仅要能发现问题,更要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解决问题,起到高校经济活动防火墙的作用,以此促进高校完善内部管理治理、实现高校事业目标。

二、桎梏高校内部审计满足新要求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资源不足

高校办学规模逐年增长,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来源也日趋多元化。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为满足管理的需要,高校对内部审计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多。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人手短缺,编制不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缺陷、胜任能力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审计资源的不足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限制越来越明显。从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国家和学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越来越有“话语权”,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现象将逐步得到缓解,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慢慢累积。

(二)内部审计业务开展范围不全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方面,新时代新增的审计业务大部分高校很少开展。且内部审计主要开展的是关于某个点的审计,局部性审计多,整体性全面性的审计开展的少,没有做到点线面一体化。另外,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对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方面关注较多,对经济活动效益方面关注较少;内部审计部门权限问题也导致其难以对高校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等开展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开展的缺失对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影响越来越显著。

(三)审计理念未能有效更新

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实际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只是就事论事,能够发现问题,“查错纠弊”,但没有提出如何解决问题,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未能有效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转变高校内部审计理念,向预警式、研究式、建设式审计转变。另外,对内部审计机构、被审计单位及校内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在认识和理解上有待转变,应逐步形成各部门之间沟通顺畅、互助协调、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合作理念。

(四)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依旧采用的是半手工的技术方法,工作效率低下,与当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无法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各高校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在逐步探索推进中,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虽然部分高校使用了审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效率,但大部分高校仍未能完全实现审计部门系统与校内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及条件与开展大数据审计、云审计等信息审计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三、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对高校内部审计从监督向服务转变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有所侧重,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常规业务的基础上,高校内部审计还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以点带面,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发展。

(一)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防范风险提升效率

内部控制是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一种重要手段,风险和问题导向的审计理念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需要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来推动学校内部控制的建设,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切实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方向。但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仍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是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时采用的一种程序或方法,用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很少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高校内部审计应该以内部控制审计为抓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逐步向管理审计转变。一是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锻炼培养内审人员,使其更熟悉高校各项业务活动,以审代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胜任能力;二是可以在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科研经费审计等日常审计工作整合,避免浪费资源,节约人力物力,改变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提出解决方案,优化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风险,真正做到“防未病、治已病”。

(二)探索预算绩效审计,厉行节约提质增效

根据我国内审准则的定义,绩效审计是指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随着国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各高校“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管理意识逐步加强,进而对预算绩效的审计也就愈发关注。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不断强化,科学使用教育资金以提高经费支出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预算绩效审计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预算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这就导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时缺少法律依据及执行准则。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在前,预算绩效审计工作在后,预算绩效审计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以前主要将精力和重点放在收支合法合理性及是否符合预算等方面,对收支的绩效审计方面关注较少,工作实践经验也相对匮乏。所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大力探索预算绩效审计理论,积极开展预算绩效审计试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促进学校绩效管理水平提升,为教育经费的使用提质增效。

(三)严抓审计整改,推动审计成果运用

内部审计是高校完善单位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来预防、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高校治理水平,是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是内部审计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若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落实不到位,内部审计工作就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效。在审计整改方面要压实整改责任,加强与被审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审计整改意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决落实整改登记销号制度,推动审计整改落到实处,通过“回头看”持续关注审计整改的效果,构建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在结果运用方面要逐步探索建立学校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以公开督促运用,形成学校管理层、校内各相关业务部门、被审计单位之间对审计结果运用的联动协调机制,增强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杜绝屡审屡犯现象。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持续优化审计服务,使被审计单位能够真正感受到审计工作是为其解决问题服务的,降低其对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便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成效。

四、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重点工作实施路径

(一)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机制,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环境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成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教育部47号令中也明确了党对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直接领导,从政治层面提高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高校作为完善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主体,更应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学校党组织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领导,成立审计委员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推动内部审计机构建设,健全学校内部审计制度,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环境。

(二)转变审计工作模式,实现业审融合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3

[摘要]近年来,辽宁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其基本经验: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必须加强领导,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必须依靠法制和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指导;必须因地制宜,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路子。加强辽宁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切实做好《辽宁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加强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和监督。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审计机关;管理指导

内部审计是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设置的专职机构和人员,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包括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行为。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在任省长期间,曾多次强调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于2007年12月8日签署了《辽宁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省政府215号令,以下简称《规定》)。为了解《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笔者到省内部分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查。

一、辽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和《规定》的实施,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强内部管理,整顿经济秩序。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工作领域逐步拓展,正在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审计新模式发展,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内部审计机构1820个,内部审计人员6516人。2008年。全省内部审计机构共查出损失浪费金额8964万元,增加经济效益35893万元,提出建议被采纳7010条,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30人。

1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一是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全省企业事业内部审计机构认真执行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参与企事业单位干部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把审计重点放在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厂长(经理)的经济责任上,把审计的着眼点放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上,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增强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意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运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厂长(经理)正常经营、遵纪守法。如沈阳某局始终把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作为为企业监督管理服务的落脚点,共完成经济责任审计1394项,查出有问题金额20,6186亿元,为企业增加效益2,9823亿元。2005年10月份开始,该局对所属的7个分局的领导任期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就地审计。审计重点突出了对任期内的资产经营管理、经营业绩与存在问题,以及履行本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至2007年,省某管理局对13个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公正客观地评价了这些领导干部任期内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受到了广大干部的认可。同时还把这项工作拓展到二级独立核算单位法人和主要部门负责人,2005年至2007年共审计153人次,上缴资金86,3万元,增加利润394万元。有效地规范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也为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基础上逐步开展起来的,随着企业各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项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愈显重要。内部控制审计已经成为现代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标志之一。辽宁多数大中型企业都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转型的切入点,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查找控制的薄弱点,目的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沈阳某集团重组以来,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始终融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之中,要全面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集团审计部顺应企业大发展、快发展的管理需要,提出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确立了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跟踪审计为重点的审计方向,重点对企业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物资管理制度、工资基金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检查机制进行审计监督。还注重把审计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上,形成了“内控制度、合同管理、招标外协、应收账款、财务预算、后续审计”的审计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2007年仅招标采购审计就为企业节约成本3000万元。沈阳某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加快内部审计转型。近年来,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制定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办法》,通过对采购、付款与库存业务循环进行符合性测试,找出了关键控制点,突出对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制度建设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了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是开展管理审计。企业管理审计是系统全面地审查评价企业管理工作的活动,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近年来,辽宁内部审计机构在参与企业管理中十分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计,对企业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机制进行全面审查,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改善管理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辽宁某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坚持风险导向原则,从公司安全、环保、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充分的审前调研,采用专家咨询、风险解析和评分等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评估后,科学确立审计项目。2005年以来,该公司重点对各单位在能源消耗、安全隐患整改、资产管理、节能降耗、工程招标、物资采购管理等领域开展管理审计42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1.126万元,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462条,促进公司建立健全管理制度65项。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内部审计地位进一步提高。辽宁的内部审计人员用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显示出内部审计在部门和企业中的作用。内部审计维护了财经秩序,促进了各项改革和管理,完善了内控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并推动了廉政建设。有为才有位。如今,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层的重视,许多领导都把内部审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亲自抓内部审计工作,把内部审计机构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充分的监督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一些单位和部门在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独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如某局2005年以前内部审计部门一直和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由于系统各单位的审计都不独立,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2005年初局党组研究决定,在编制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经过机关内部调整,单独设立审计处。而且按照省局的要求,所属37个二级独立法人单位,也在当年建立和完善了内部审计制度,其中有24个单位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37个单位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使整个系统的内部审计得到了加强。大连某集团内部审计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立以来,始终独立设置。近年来,该集团对审计管理体制适时进行了改革,撤销了原两级审计机构,在审计部下设审计管理中心,对审计人员实行集中统一的垂直管理方式,并实行主审负责制。在董事会下设财务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在业务上接受财务审计委员会领导,主要审计事项上报财务审计委员会审议,并报董事会审批。审计职能不断加强。目前,一支集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于一体的审计队伍已经形成并活跃在集团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为集团经济建设、发展保驾护航。目前,辽宁教育、卫生、铁路、邮政、电业、通讯、银行、保险、气象、矿业、监狱等部门行业内部审计以及中省直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工作规范,为辽宁经济发展,为企业加强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预防腐败作出了贡献。

3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辽宁省审计厅和辽宁省内部审计协会重点加强了内部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近年来,先后制定了《辽宁省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办法》、《辽宁省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办法》、《关于实行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辽宁省内部审计协会档案管理办法》,完成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交办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准则》的起草和修订工作。特别是2007年12月8日以省政府第215号令的《辽宁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辽宁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法规依据。《规定》在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明确提出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逐步提高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的比例,并拓展了内审实践领域,将内部控制评审、效益审计、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内容概括其中。《规定》的颁布实施,标志辽宁内部审计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经验

1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近年来,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探索内部审计工作新理念,赋予传统审计模式新的内涵;重监督也重服务;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效益;重审查也重整改建议,等等。这些新理念把“和谐”的思想和文化贯穿到内部审计工作当中,强调内部审计工作要兼顾、均衡、互动,反映了我国内部审计指导思想和管理方法的重大转变。实践证明,新理念符合内部审计发展规律,对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辽宁全省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的内审新模式。

2必须加强领导,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保证。近几年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大量实践证明,哪个单位的内部审计发挥了作用并取得了成绩,哪里的领导就一定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不同,国家审计有健全的法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而内部审计目前法制还不够健全,有些规定还没有上升到法制的层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是靠领导的认识程度,靠领导为其创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一个聪明的领导者不但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上的作用,也能利用内部审计为他提供准确的信息,特别是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这样便能够减少决策失误。因此,领导重视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直接保证。

3必须依靠法制和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指导。辽宁内部审计管理是由行政手段逐步向法制手段转变的。内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机关以“加强宣传,以审促建”的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初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3000多个。随着机构改革和诸多原因,曾一度下降到1000多个。近年来,审计署和国资委等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通过部门规章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辽宁省政府也颁发《规定》指导全省内部审计工作,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实践证明,必须转变对内部审计管理的指导方式,审计机关要及时向政府反映内部审计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立法建制把一些成功的理念、经验和惯例上升到法制层面,使辽宁内部审计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4必须因地制宜,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路子。辽宁的各种国有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企业制度不同,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辽宁内部审计实践看,审计工作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一是会计信息的稽核,即真实性审计;二是查错防弊,即合法性合规性审计;三是检查结果,即效率、效果和效益审计;四是参与管理和决策,在前瞻性和建设性方面提出审计建议。开展何种形态的内部审计,主要是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兼容取舍。近年来,辽宁内部审计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以体现特色为主等全新理念,从而形成推动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动力,促进辽宁内部审计更快发展。

辽宁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审计署和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全国一些省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部分审计机关的领导对内部审计指导和管理工作重视还不够。没有列入审计机关的工作日程,一些企业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明确。二是省政府的《规定》的宣传贯彻落实还不够,许多企业领导目前还没有看到《规定》。三是发展不平衡,中直单位和地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差距较大,辽宁内部审计转型的单位还不多。四是内部审计机构还不健全,独立设置的专职机构少。辽宁省1820个内部审计机构中,有413个单位独立设置,其余是合署办公。五是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业务素质还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1做好《规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规定》的出台来之不易,辽宁省审计厅已提出贯彻落实《规定》的要求,各市要利用多种形式向政府有关部门、内审单位宣传《规定》,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规定》的重大意义,了解《规定》的内容,为全面落实《规定》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落实《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向当地政府和省审计厅反馈,进一步研究解决。

2加强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领导。第一,建立和完善内审管理工作领导体制。《审计法》和辽宁省的《规定》都明确规定,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属于政府职责,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审计机关责无旁贷。国家审计署和省审计厅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各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审计局的主要领导也要重视,涉及到内审工作的重要事情要知情,而且要主动过问和督办。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更要积极协调解决。分管领导要落实责任。各市审计局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内审工作。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全局的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当中。

第二,审计机关要明确管理工作思路。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和管理审计工作有区别,因此,解放思想,调整工作思路是做好内审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一是增强内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各级领导应该明确,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综合工作而不是哪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各业务部门、综合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齐心协力。要把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审计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业务部门在实施审计时要关注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情况,对于问题比较多的单位,在审计报告中要评价被审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情况。还要注意加强与中省直驻本地内部审计单位的联系,把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全部纳入系统中管理。二是增强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基础性主要是要对本地内部审计工作胸中有数,如本地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有多少,有多少个单位建立了内审机构,配备了多少审计人员,其中专兼职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工作特点,存在的问题,成果如何,哪些部门行业好,哪些差,等等。对内部审计已经实现转型的单位更要做到胸中有数。要了解不同行业的共性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区内部审计工作分类指导方案。三是内审管理要增强协作性,内部审计协会承担对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已在有关法规中作了规定,协会还有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协作或合作,如国资委、民政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工商联、企业管理研究会等。通过沟通和协作,使这些部门明确内部审计的作用,尤其是明确内部审计不仅是挑毛病的,还可以发挥建设性和前瞻性的作用。总之,通过传递信息,沟通信息,增加理解,共同支持,借助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来推动内审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作用;实施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第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通过评价鉴定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形成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查错防弊,提供咨询建议,规避及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内控能力。

第二,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通过将检查和考核行为渗透到内部控制运行中去,针对不同环节实行不同的监督手段,不定期监控与定期检测相结合,并配合外部审计,健全监控覆盖面,及时发现业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提供改进建议,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三,提供管理咨询与建议。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单纯查错防弊的保护型向管理服务的建设型转变,从检查、监督向分析、评价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及时履行基本的审计职能以外,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内部控制中的薄弱或缺陷环节向管理层提供改进意见和措施,帮助管理层改善内控机制,促进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第四,评价和评估内部控制。一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通过学习,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功能,同时结合访谈、调查、抽样等审计方法,评价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程度和有效性。通过对一些控制点的穿行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业务活动中的执行程度,了解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发挥作用、效果如何等问题。

二、把握内部控制审计重点

根据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等有关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简称CoSo五大要素。因此,要全面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内容,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控制环境审计是指对企业控制环境总体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企业内部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企业管理层行为守则或类似规范;企业管理哲学及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及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法人治理结构状况;企业各阶层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企业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情况;重要(或关键)岗位人员的权责相称程度及其胜任能力;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第二,风险管理审计是指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包括可能引发风险的内外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预计带来的后果;辨识与分析风险的能力;防范和降低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及效果。

第三,控制活动审计是指对企业各生产经营业务实施的控制活动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是控制活动业绩评估系统建立及其运行状况;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情况;控制活动对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控制活动执行的有效性。

第四,信息与沟通审计是指对企业建立信息系统、获取及传递信息等信息处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其审点主要是获取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能力;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适当性;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第五,内部监督方面对内部监督方面进行审计,应当重点审查内部监督主体状况;内部监督机制设置情况、内部监督活动实施情况、内部监督组织安排情况等。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

(一)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内部控制审计计划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全年工作目标和重点,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内容和重点审计单位,编制年度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并根据实际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对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二)组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

根据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性质、业务量、难度及时间进度,并结合有关领导及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任务的特殊要求和规避原则,组织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聘请有关专家,组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任命工作组组长,并对工作组成员提出任务性质、工作量、完成时间、注意事项等要求,同时进行审计前有关法律法规、主要业务培训,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三)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1.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组长负责编制内部控制审计方案。

2.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审计的时间、审计的范围、审计的方式、审计的内容、人员的分工等。审计的内容:(1)合规性审计。即企业内部控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符合证券监管机构有关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规和要求。(2)全面性与系统性审计。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部监督和控制贯穿于投资、生产、经营、财务、监督检查等方方面面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全体员工。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要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内部控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形成较为系统的既互相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确保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3)内部牵制及不相容审计。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以及各岗位之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不相容的其他部门或人员的验证、核对和制约。(4)权责和奖惩审计。即审计企业是否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赋予相应的权限;制定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手续是否可行;是否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权限和责任是否合适,奖惩是否得当;是否权有所属,责有所归,利有所享,有无发生越权或互相推诿的现象。(5)成本效益审计。在内部控制活动中是否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即是否以最小的控制或管理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否实行有选择的控制;是否努力降低控制成本,机构和人员是否尽量精简等。(6)可操作性审计。内部控制是否符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设置和授权项目权限的确定,是否考虑实际管理工作的可行性,能否保证其可操作性。

3.内部控制审计方案要保证能够使审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四)下达审计通知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于实施现场审计2-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内部控制审计通知书,通知书中明确被审计单位需要准备的资料、参加审计人员,同时要求被审计单位要有一名审计工作协调员,负责审计联络工作及有关事项。

(五)进行现场审计

1.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进驻现场后,要召开审计进点会,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听取有关情况汇报。

2.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现场调查内部控制。(1)审计工作组审阅各种文件,询问被审计单位的员工,了解员工对相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的熟悉和掌握情况。(2)审计工作组按照内部控制中规定的各业务流程步骤和控制程序,将需要调查的内容事先编制成标准式的问卷调查表,直接询问或发给被审计单位和部门,有关当事人如实填写并签字后交回检查组。(3)整理问卷调查表,对照内部控制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

3.审计工作组现场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1)审计人员按照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方法和步骤、范围和数量及分工,采用查阅、询问、核对、盘点、分析性复核、审阅证据、穿行测试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根据现场确定的审计重点,对照内部控制规定的业务流程步骤、控制点和监督检查方法,抽取一定的经济业务,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2)审计人员将测试情况(包括存在的问题和被检查单位或部门已有的改正措施)记录于工作底稿,被审计单位和部门负责人或当事人在工作底稿上签字确认。(3)内部控制审计组组长指定专人复核工作底稿,提出复核意见,必要时重新进行测试。(4)进行现场总结,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审计组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对审计情况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测试记录为依据,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从不相容职务是否在实质上做到相互分离、是否在授权批准范围内履行职责以及是否一贯有效的执行等方面,对所检查的控制点和流程进行评价,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评价该单位内部控制的成效,初步形成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将评价结论记录于工作底稿,审计组组长对审计评价结果负责。审计组将检查、评价结论告知被审计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并与其充分讨论沟通,交换意见,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审计、评价结论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并签字确认,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六)撰写审计报告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对审计工作底稿、工作记录、相关证据进行汇总整理,完善审计意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和审计评价结论、奖惩意见等。内部审计工作组组长审定审计报告并签字。

(七)审计问题的落实和整改

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组出具审计报告是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束之高阁。因此,应大力推进审计建议的落实和整改工作,将审计落实作为审计工作的归宿。在审计项目终结后,审计小组应及时将审计过程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并督促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进行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向审计部门通报。

总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业以合理成本促进有效控制,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周生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精细化的思考[J].凿岩机械气动工具,2003(3).

3.胡子燕.企业管理制度规范性与创新性研究[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8(3).

4.张培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2003(5).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5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融资渠道多样化办学格局的形成,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正确定位,及时制定高校审计工作的发展战略,使高校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已成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内审必要性可行性思路

一、高等学校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和各种创收逐年增长,多种形式的集资办学、社会办学发展很快,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与此相联系,独立核算的校办产业数量、规模急剧增长;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由于办学、培训、咨询以及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项目增多,收费项目越来越多,经济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鉴证。

(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和增强自我约束机制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由一系列政策和程序组成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程度,是其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反映,因此任何单位的管理决策层都应十分关注和解决好这一根本性问题。据调查了解,一些高校在制度建设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和部门忙于日常事务,对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的业务工作开展起来了,但与之相配套的控制和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有些管理制度虽已颁布实施,但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检查监督,对违规事项的处罚力度不足等。

(三)强化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需要

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投资额在高校可控制资金数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强化基建投资审计刻不容缓,高校内审责无旁贷。通过长期坚持和不断努力,可望有效地遏制基建投资管理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并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实现上述审计目的,结合基建投资管理的特点,此项审计应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首先,内审机构应提前介入,参与项目决策与评估,对其中不合规的程序及机制提出规范化要求,并重点做好对工程预算的审核,坚决剔除不合理的开支项目。其次,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应实行定期或不定期预审,监督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拨款的一致性,与其他有关部门配合检查工程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最后,全面审查工程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重点审查有无虚列项目、乱套定额、高拨材价以多计工程量等问题,对于不合格工程,坚决不予结算和办理验收手续。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的需要

建立人力资源的基础就是要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这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水平、推动高校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防范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最有效的措施。高校内审计机构应当根据高校审计工作的审计需要和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教育,熟悉我国有关方针政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明察秋毫,并提出改进建议。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综合业务素质,变“财务型审计”为“知识型”、“决策咨询性、管理型”多功能复合型审计人才,从而提高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一)政府职能转换使内部审计加强成为可能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将越来越少,加上事业单位的脱钩,政府部门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事项将越来越少,但教育部门因为管理部门多,肩负着大量教育资金的管理任务,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较大,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新形势发展呼唤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以来,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愈来愈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正常性工作外,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越来越宽,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审计、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审计、高校合并、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分设的审计鉴证及管理审计等;三是审计工作的定位点不仅仅是查错防弊,重要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求个体素质优良,而且要求群体素质优化,形成一支“政治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审计队伍,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分析和表达能力。

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了。

三、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高校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水平,不断创新,更好地发挥其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样要求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首要任务是使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的改变,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创造条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应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提高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对内部审计的重要保证,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地位,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人员结构,为进一步开拓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开展比较晚,又是一项经常性的监督工作,有些领导和经济管理人员对其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接受。因此通过内审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需要领导扶一把。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内审部门在认真做好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要倍加关注,对审计的组织、人员的调配予以大力支持,对重大问题的定性与处理亲自过问,对审计报告认真批阅,及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具体要求,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2.摆正位置,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要获得发展,关键取决于它通过监督、控制,为提高高校经济效益服务的能力。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选准内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帮助高校内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应定位于为决策层、管理层服务上,选择那些领导关心、教职工迫切希望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依据。内部审计只有急领导所急,想领导所想,真正帮助领导解决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问题,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为更好地为高校经济健康发展服务,高校内审必须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坚持全面审计就是消除盲区,全面履行审计职能;突出重点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要善于区分轻重缓急,在全面审计基础上把主要力量放在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

3.拓展审计领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整体水平。随着《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这是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障,对加强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抓起。要通过充分的审前准备使审计方案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克服盲目性;依法审计、依法处理,保证审计工作行为规范、合法,克服随意性,防范审计风险;审计工作还要将事后审计关口逐步向事中事前转移,才能对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和服务的统一。再者,内部审计还要从过去单纯的查错防弊的财务审计中走出来,按照高校资金运行轨迹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审计,要在财务审计基础上,不断强化经济效益审计、大额货物采购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逐步开展管理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各类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审计效果的最大化。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认真分析,搞好审计调查,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为领导决策服务,促进各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深化改革,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促进高校内审的创新。在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审计的具体工作是由审计人员完成的,所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即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敬业精神、神圣的责任感以及自觉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及人员较少的现状,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改变用人机制,选派相应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队伍;(2)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快速熟练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其审查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以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3)开展高校间联审、互审工作,一方面可以克服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内审力量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通过互相学习,可以起到增强业务能力的作用。

在内审人员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要勇于发挥内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对新的审计业务挑战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新业务或特殊情况时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内部审计紧跟时代的步伐与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凤旭.浅析高校审计的质量.山东煤炭科技.2004(3).

[2]高云.浅析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渤海大学学报.2004(5).

[3]王小芳,李曙光.高校内部审计探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4).

[4]刘宜.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硕士论文.2003.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6

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审计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深人发展。内部审计是审计高度发展后产生的重要分支,它的着眼点在于审计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效益状况,揭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并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与建议,以推动企业内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效益。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发展,主要取决于四个基础条件:一是现代会计的形成;二是生产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及其管理方面的多层次分工;三是经济组织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经济组织经济发展多元化及利润最大化。我国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一般审计到逐步发展为突出重点、全面审计的过程,并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健康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作用。供销合作社内部审计工作是经济组织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供销社的重要管理职能之一。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在供销社理事会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把审计监督与服务寓于企业经济活动中,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审计工作职能作用。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正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由低层次向深层次审计发展;由传统手段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审计方向发展,保障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内部审计工作进人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健康发展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在起始时,是根据供销社理事会领导人批示,对某单位或某事项进行审计,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审完就完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及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深化,供销社根据国家《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规定,制定《供销社内部审计规定》,并此为依据,按审计职能范围对所辖企业单位进行审计,主要有:(一)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坚持开展离任审计、年度经济责任审i一十、跟踪审计、专项审计。做到有离必审,年度必审,有问题必审,使内部审计制度化,主要有:1、定期审计。主要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人情况审计。在审计报告中,客观、公正评价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或财务收支情况,指出其在内部管理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推动企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2、不定期审计。主要包括总经理(法人代表)和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离任审计。按有离必审的原则,把离任审计作为一项管理制度。离任审计主要内容:一是被审单位责任人任期的业绩;二是企业单位的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三是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四是有问题商品、资金情况;五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潜盈潜亏因素。审计结束,出具审计报告,客观公正评价离任者在任期内的业绩、资产增值保值情况,有关经济问题的责任界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3、专项审计。根据供销社理事会的要求或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需要,对企业单位某个经济事项进行审计,弄清情况,书面报告供销社理事会使领导和有关部门掌握情况,作出重大决策依据。4、跟踪审计。为使审计监督落到实处,加强跟踪审计工作,即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跟踪审计,督促落实,避免审完就完的问题出现,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和施行,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内部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供销社内部审计要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为准绳,制定内部审计制度,依法行使审计职权,按照统一的规范开展审计工作。既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干什么,如何干,又要使被审计单位享有知情权。主要包括:被审计依据及审计主要内容;实施审计程序;审计决定及申辩程序,保障被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合法权益。供销社内部审计规范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审计计划;二是审计通知书;三是审计证据;四是审计工作底稿;五是审计报告。实行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有效地规范了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内部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内部审计作用,规避审计风险。同时,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二、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20年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为主的体制,供销社的商品大多数实行计划分配,企业经济活动由国家统一调控,在此情况下,供销社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可有可无,内审人员素质低,内审工作像“新鲜事物”,开展审计工作,仅是审计企业完成利润情况,其审计方法、手段、范围等,近似财务考核检查,未能真正履行审计职能,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处于初始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供销社的经营、劳动分配、激励、人事机制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内部审计监督经济活动,特别是近几年来,供销社体制改革与发展,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其监督职能作用日趋重要,内部审计工作进人新的发展阶段。(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不断深化审计内容全国总社在2002年初提出“四项改造”工作任务,这是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从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对供销社脱胎换骨的改革。供销社全方位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将传统单一审计项目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方向发展,在目前,主要审计项目:一是开展改革转制前的社有资产审计,着重于清产核资,明晰产权,弄清家底,为供销社理事会提供改革转制作科学决策。#p#分页标题#e#二是开展年度企业单位经济效益或财务收支审计,着重于审计当年经济效益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及时性,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行为,以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财务成果及状况。三是开展企业单位总经理(法人代表)或负责人的离任审计,着重审计离任者在任期内的业绩,资产负债现状及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有问题商品和资金情况及发生时间和发生原因,影响企业潜盈潜亏的主要情况,内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界定经济责任等。四是开展重大经济投资的风险审计。内审部门要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投资决策的全过程,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评价其可行性、风险程度,作出审计评估,提供重大经济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努力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点。五是开展重大基建项目的审计。随着供销社经营业务的发展,企业单位的重大基建项目日趋增加,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工作着重审计基建项目是否采取公开招标;基建项目资金来源;预、决算工程款情况及其差异的主要成因,从源头上加强审计监督,将反腐防腐的关口前移,促进廉政建设。(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审计职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内部审计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勇于创造性,使审计职能随着审计工作深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审计监督是审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随着供销社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审计职能逐步多元化。在目前,主要有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两种职能,把审计服务寓于监督之中,侧重点在于审计服务。审计服务是内部审计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审计服务就是内审部门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策略、投资方向、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说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是“雷达”,那么内部审计服务职能则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助动器”。有“为”才有“位”。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有“为”,取决于审计服务的质量与深度。因此,在现阶段,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在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同时,重点应放在审计服务职能上,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供销社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作用,随着审计的广度与深度发展而发展。供销社内部审计人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总结与拓展审计职能作用,紧密围绕供销社的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为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三、内部审计工作由人工手段向现代科技手段方向发展审计产生的基础条件之一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会计。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的资料是审计的最主要依据。审计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审计手段随着会计手续的更替而更替。1、审计电算化取代审计人工手段是历史必然。会计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运用科技知识和手段,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是会计史上的重大发展。同时,也为审计电算化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审计电算化取代审计人工手段。审计电算化真实、完整反映审计信息,有利于客观、公正反映审计结果,同时可有效规避审计风险。2、更新观念,掌握审计电算化手段。审计电算化是一种新的审计手段,供销社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和知识,尽快掌握审计电算化技能,实现审计电算化是审计史上重大发展。它对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审计真实性和客观性将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3、抓好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目前,供销社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从财会部门中来,到审计部门中去从事审计工作。从总体上看,内审人员专业水平基本上能胜任审计工作,但绝大多数内审人员只是懂得运用人工手段开展审计工作,欠缺电算化知识或是空白点。供销社内审人员既具有较高审计知识,又熟练掌握电算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匾缺,不利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电算化。各级供销社要从战略发展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抓紧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尽快培育一支既具有较高审计工作能力,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知识的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供销社改革与发展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启示

作者简介:孙合珍(1967-),女,河南南阳人,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财理论和实务。

中图分类号:F7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1-0064-04收稿日期:2007-11-20

一、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一)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20―40年代的财务审计阶段。随着现代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营管理跨度增大,经营地点日益分散,一年一度的外部审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迫切需要不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查和评价,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2.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形成和发展时期。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竞争能力,必须强化内部经济管理和内部控制,这就迫使内部审计的内容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不断地向以审查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重点的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拓展,其审计目标已拓展到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分工、企业素质、经营管理决策、资源利用效果、计划方案等各个方面的审查,并针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审计评价和建议。

3.21世纪至今的战略审计阶段。如今,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内部审计正由管理保障(即管理会计)向风险保障转变;二是由被动审查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这两个转变使内部审计作用更具有前瞻性、建设性。

(二)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历程

1.1983―1993年,内部审计初步建立阶段。1983年,国务院批准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其中第10条明确规定:“县以上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1987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审计条例,其中第6章对内部审计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2.1994―2002年,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其中第29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内部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职业化。

3.2003年至今,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布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路

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思想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处理审计工作中的问题。

(二)找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点是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关键

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企业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坚持依法审计,制定、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章程是确保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健康运转的前提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内部审计章程是经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批准签发的纲领性文件。该章程应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目标、责任和权力,内容包括: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授权在审计工作时可以检查的有关记录、人员和实物财产,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等。

(四)开展对内部控制系统评审是改革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不可缺少的一环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并在评审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即所经过的程序为:了解内部控制――(评价内控)确定符合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确定实质性测试时间、性质、范围。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会计控制、管理控制、资本金保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质量控制的评审,监督现行制度是否被执行,是否合理,运行是否富有效率以及符合效益原则等,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确定审计的重点,从而促使企业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使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五)对资金投向及其效果进行评审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

企业工作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中心是决策,对企业投资前的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预测效益,从中选出技术先进、经营合理、投资少、风险低、效益好的方案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内部审计部门应从产品品种、产量、质量、成本、生产条件、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审查评价其必要性、可靠性,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项目上马后,还要进行追踪调查、合理预测、定期分析、考核,开展事中、事后审计,促使企业降低消耗,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六)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关键

内部审计的成败与否与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有直接联系。西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得到了企业成功人士的重视,在定期召开总裁办公例会上经常要求监事会通报内部审计情况和提出对策措施,并亲自部署落实,同时也得到了决策层和经理层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各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希望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和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具体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激励、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严把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入口质量关,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较强的、为人正直的同志调整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三是要抓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实行达标上岗制度,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更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内容,增强业务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四是要明确审计人员职责,严肃审计纪律。审计部门是监督部门,这决定了审计队伍的素质应该更高、审计纪律应该更严。

(八)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突出重点,并正确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应将企业经营活动中重大的、带有倾向性或共同性的问题作为审计的重点,突出审计监督的宏观职能。对于审计重点,注意集中力量查深查透,做到不仅事实清楚、处理得当,而且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收到明显的成效,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对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服务和顾问作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还应处理好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关系,尊重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有关意见,但又要坚持原则,做好按制度要求如实上报检查事项的协调工作,共同形成为上级领导负责的融洽局面。

(九)坚持“三个结合”,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桥梁

一是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二是微观审计与在宏观方面发挥作用相结合,既从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要求出发安排审计项目,又在审计若干具体项目后,综合加以分析,找出共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从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等方面加以解决,使之不再有重复发生的可能。

(十)内部审计运行机制要与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紧密连在一起

公司治理是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向企业管理层负责,还要向企业出资者负责。而其最终的工作目标是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内部审计运行中不断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高层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内部审计运行机制顺畅进行。

(十一)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对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重点向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管理审计拓展,通过调查、取证、分析,评价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拟定审计项目优先秩序,扩大视角,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将审计工作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以对战略的规划、设计、执行、管理及效果实施动态控制,审查并评价子公司是否与集团公司战略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5).

[2]andrewD.等著,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空间进一步加大,面对新时期下审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以此来强化单位内部的廉政,从保护国家资产和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出发,切实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本文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出发,论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的分析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征

1.1独立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存在独立性的一面,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经营和财务管理,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国家的利益和资产。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人员还是本单位的职工,这从审计的角度来说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过程不排除人为干扰的因素。

1.2程序简化

内部审计程序主要包括:规划、实施、终结、后续审计四个阶段,因为审计人员都是单位内部职工,审计机构组成也都是各部门抽调人员,这就使得审计机构对单位各部门的职能比较了解,审计过程中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极大的简化的审计程序,同时也提高了审计的效率。

1.3服务内向性

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内向性的特点,这主要是指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对单位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负责,而不用考虑到其它因素,其审计的最终目地是实现事业单位自身管理与自身效益的高效率,同时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的要求,审计机构可以提供必要的,专业的服务与咨询。

1.4及时性

审计工作的及时性也非常重要,审计机构应在本单位领导的指导下,全方位的对单位内部的各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及时的发现管理与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明确问题生产的原因、性质、发展趋势,并及时的与其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沟通,反映问题的实际情况和严重性,从而便于主管领导制定整改方案和决策,对处于萌芽状态中错误要及时制止。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健全

从我国内部审计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来看,内部审计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原则性条款规定上,审计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依据,事业单位审计过程也仅仅是利用部门自身制定的相过审计制度进行审计,这往往造成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执行,审计结果失真等现象的发生,这极大的影响到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规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无论从整体结构或是具体内容都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差较远。

2.2缺乏固定机构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构成还是以本单位职工为主,而且机构人员都不是专职人员,这引发了机构不固定,审计人员身份职责模糊的现象,在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舞弊现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全面的检查和评价事业单位经济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发展方向,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促使审计机构保持固定独立。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恰恰缺少固定独立这一因素,虽然有专业审计人员,但机构自身不是固定独立的,容易形成人员角色和思想上的不稳定,引发内审工作困难重重,利益矛盾凸显。

2.3内审内容单一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工作主要体现在财务收支的审计上,而面临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切实的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机遇与风险规避,从实际出发做好内部审计的效果与效益,如果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单一、机械,一味地重视事后的监督,那么势必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3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3.1构建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制度相对落后,从概念上看也比较笼统和模糊,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国家应该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制定出更为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以此来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事业单位自身也要根据相应的审计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并逐步的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树立审计机构的地位、层次、结构,用法律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依照审计规范的内容和流程开展内审工作,切实的将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固定下来。

3.2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

事业单位要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这是内审业务和人员组织上实质性的独立,要想体现出内审工作的作用,机构独立是关键因素。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机构的独立,机构本身隶属于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并且审计人员不能承担单位的其它管理工作,只能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另外,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要进行定期轮换,避免出现私人友谊而影响到审计的客观性。

3.3优化内审环节

应积极开拓新的审计领域,内部审计目标不仅是查错防弊,而且是向真实、合规和效益并重方向发展,注重经济效益方面的审计,明确审计目标,扩大审计范围,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构建一个多方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管好、用好预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遵守财经法纪,加强廉政建设。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跟踪审计,使内部审计贯穿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清除内部审计死角,重点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做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更好地发挥内审效用。

参考文献

[1]李莉.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9,1.

[2]辛丽华.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J].经济师,2009,2.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9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资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也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控制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和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按预定目标和在规定程序中运作,以便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和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包括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程序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合理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和审计建议书质量等诸多具体质量因素。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程度,因而必须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防范财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保证高校内部管理控制效果,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是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满足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发展需求。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减少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不良因素的发生或形成,对一些已经存在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也可以及早应对,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都要讲究经济效益。高校内部审计效益体现在以较小内部审计投入取得较大的内部审计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内部审计效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是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即提高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有赖于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的前提下实现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质量控制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促使高校各项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合理高效的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实现必要的审计效果。在过程控制中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符的质量偏差应即时记录,迅速反馈,专人分析,进而筹划应对问题的对策。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程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审计计划的控制上。

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是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预期范围和审计行为的实施方式所作的规划,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从接受高校校长委托的审计任务到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综合计划。

制订审计计划需要考虑被审计部门的基本情况;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审计小组组成及人员分工;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对专家工作的利用等具体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控制点是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其所面临的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须支持成本效益原则,因而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审计风险。这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制订内部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审计风险或控制审计风险水平,找出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便制订出高质量的高校内部审计计划。

制订了高质量的审计计划之后需要注意的是如何确保审计计划的执行。落实审计计划需要相对完善的制度、组织机构及有较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制度、机构和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就无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的严格执行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在此过程中面临着问题的发现、信息的反馈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问题。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计划执行的制度、部门和人员都要认真记录,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改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这一阶段应有专人或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抽检,对审计范围、重点审计领域、审计进度、重要性标准执行和小组分组情况、分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有无未执行或未很好执行计划的情况,如存在未按计划进行审计的情况,应写明造成问题的详细原因并录入审计工作底稿。如果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审计活动,要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审计目的,如未达到预期目的应写明原因,以便改进。

在计划制订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全面的处理。组织团队对高校内部审计计划制订和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写明的造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问题的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落实或执行。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业务的整个过程,因而这也是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

(二)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是指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计划中所列的重点审计领域和环节中采取的必要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前提是找出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点。在高校内部审计的计划准备阶段就要确定审计项目的关键点,重点审计领域和重点过程控制部位。比如,在某一审计活动中,特定的人和物可能就是审计的重点,在其中可能包含重要的审计信息,隐藏着极大的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阶段,关键点可以按审计内容确定。内部审计报告的关键点是内部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全面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是否为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点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对整个高校内部审计活动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确定高校内部审计关键环节之后,根据具体环节的特点,按照内部审计计划和审计小组的分工,指定专人进行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对每个质量控制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应提出可行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对关键环节的内部审计情况也应进行抽检,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并达到了预期效果,每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执行。

(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制度、机构和人员等内部审计资源,制度是体,机构是用,人员是魂。内部审计资源是内部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高校领导的委托是内部审计活动进行的驱动。要搞好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质量控制,一定要从根本入手。制度是体,没有完善的制度,就没有体系可谈,再怎么说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都是虚的,因而要集思广益,要在审计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是用,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对应的执行机构,制度是建立机构的前提,机构是贯彻制度的组织,二者相辅相成,皆不可或缺。人员是魂,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制度的执行者、审计组织的责任者和审计行为的实施者,占据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全部精髓,以人为本、善用优质审计人员是高校内部审计资源运用的中心。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高校领导应足够重视。

总的来说,合理的分配和运用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成功的关键。

内部审计工作要点篇10

近年来,国家发展速度较快,审计市场也在随之改变,内部审计工作变得极为重要,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优化。只有相关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有着较为良好的认识,才能保证工作效率符合相关标准。根据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质量进行控制的要求,提出几点质量控制的方式,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控制方式

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效率,相关审计人员应该对其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对内部审计生存与发展几率进行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加以优化,保证能够更好提升优化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容

内部审计就是审计机构通过对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出符合法律的审计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审计全过程,包括审计计划的制订、审计人员的配置、审计方案的制订、审计工作的执行、审计工作的考核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控制,保证提升审计效率。同时,还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进行调配[1]。

1.审计计划工作。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审计计划工作内容给予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分析[2]。首先,内部审计机构是事业单位组织,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仅需要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还要对事业单位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予以重视,保证可以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内部项目审计计划就是针对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计划,保证能够对企业的内部工作加以改革,使其更好地发展。在项目审计设计的过程中,审计计划是较为重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审计特点,制订细化以及量化的审计计划,包括负债审计、风险估测、抽查等,使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检查,保证得到更加准确的内部审计结构,进而提升审计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2.确保审计记录真实合理性。在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相关控制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工作记录的真实性予以重视,保证能够长期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控制,从而提升控制质量。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审计内容的编写予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资料以及审计凭证加以重视,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审计报告的编写,对审计情况进行真实的记录,保证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审计记录的真实性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中是较为重要的,主要因为审计记录工作过程中的审核工作不便利,相关质量控制人员必须对此类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4]。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结果的真实性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内部审计结果中的问题,并加以整改,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对内部审计考核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对设计结果进行有效考核,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在考核过程中,应该重视各个方面的审计真实性以及合理性,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可参考性[5]。

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是较为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更好地对内部审计工作项目质量进行控制。此时,应该重视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调配,保证能够更好地根据相关标准执行工作。

1.质量控制操作流程。在内部审计项目控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加以重视。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工作规范加以规定,制定良好的工作标准。例如,在制定相关内容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制订内部审计初稿,将审计初稿汇报到上级领导;领导阶层应该对内部审计内容加以修改,提出整体修改意见。在审计工作人员初稿审核意见提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报告的基本内容再一次征求意见。在第二次的意见反馈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意见的提出对内部审计内容进行修改,从而提升审核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其特点对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加以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标准,保证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参考,使其可以更好地根据工作标准执行工作[6]。

2.制定监督制度。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操作制度加以重视,根据操作制度的特点,制定责任制度,保证能够对内部项目质量控制工作效率进行控制。此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更好地制定责任制度,利用监督体系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相关项目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对自身的审计工作进行及时检查。管理人员将内部审计工作划分为几个项目,将项目责任分配给每位质量控制人员,要求其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对内部审计内容进行复核审查,要求审计工作记录进行明确的责任规范,当出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时,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区域负责人进行薪资的惩罚,同理,当区域内部审计工作较为合理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薪资的奖励,从而激发质量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阶段性地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加以评估,保证能够更好的建立激励方式。例如,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制定一定的审计评分标准,利用相关评分标准对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打分,保证能够更好地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质量控制效率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提升全过程项目控制质量,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提升,要求其在自身岗位中尽职尽责,在制定责任制度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控制效率,进而提升事业单位发展效率。

作者:代颜荣单位:邢台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欧世新.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J].中国内部审计,2014,(3):58-61.

[2]王小力.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2,(19):57-59.

[3]缪启军.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5,(3):121-124.

[4]张培芳.初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问题?建议[J].现代商业,201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