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6:46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1

农村合作银行作为区的一家龙头金融机构,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提上议事日程,以适应“六五”普法新的历史时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新型职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过去20多年的普法历程,我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科学性不够;制定工作目标,讲远近不够;宣传教育活动,抓经常不够等。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在当前“六五”普法活动中,必须在精心抓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做到“一个确立”

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我行(信用社)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五五”全面建设法治五个阶段,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在当前“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该结合总书记的讲话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精神,坚持“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实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支行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抓普法工作的职责用制度分别确定下来,以期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实施要求,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评估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的有的放矢。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要设立一个督导组进行专门的监督指导,指导和督促各单位、部门普法工作的实施。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在普法活动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抓好“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抓好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因循守旧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法制宣传教育是法律服务的一个重要载体,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式,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职工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要搞的,因而,要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在增长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家的法律意识。二是普法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以普法征文、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契合我行企业文化的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三是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可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职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如利用视频会议形式集中授课,或短信通群发一些普法知识,让大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受到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实行“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2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xx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3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

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在宣传教育推进上,“一家忙”,搞合力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因此,仅就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精心打造好普法“1234”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县普法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六五”全面建设法治县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县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

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县纲要》的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依法治县办“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一是要合理分类。合理分类是为了科学定标有的放矢,就县共分七大类,即:中省市县直执法综合管理类、中省市县直社会服务类、县人大、政协及党群机关综合(事业)类、农村乡(镇)类、教育类、企业类和社区类。二是要科学定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归宿和起点,在整个法制宣传教育系统中处于指导和支配地位,对于确定公民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的确立就是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公民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要严格考核。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办牵头,汇同组织、宣传、依法治理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四是要落实“一票否决”权。就是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部门、各单位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大目标考核体系,对年度未达标的落实“一票否决”权机制,确保普法依法法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要强化各种监督手段。就是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六是要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可以搞些必要形势,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公民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群众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文化建设正在兴起的热潮,一方面可以将文化阵地与普法阵地、文化图书与法制图书、文化学习

与普法学习、文化活动与普法活动等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繁荣地方文艺之机来开展法制文艺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的作用,深入乡村、深入生活、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广大农民普法一直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也是困扰普法工作的难点,因此,必须抓住广大农民对现代科技应用的积极性,结合每年度农村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和科普下乡活动,将普法教育融入其中,随之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通过“法制讲座”、编印常用法律知识宣传资科和法治文化用语集锦等,广泛宣传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顺利推进。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费资源上有新突破。一是在人力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就县实际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这四支队伍。全县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员”骨干队伍(宣讲员、辅导员、报告员),并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全县组成普法宣讲团17个、普法宣讲组286个,定期深入机关、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全县整合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和司法战线资深的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法制宣传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统一规范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经常活跃在全县城乡之间。全县各部门,各单位都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在设施资源上实现新突破。设施资源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必要条件,全县舍得投入精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一些法制宣传必要的外部设施和内部设施。全县以人口密集地、休闲场所、公园、车站、商场和主要街道等制作了固定永久性法制宣传设施,营造外部法制宣传氛围。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内部设施建设力度,具体实现了“五化”,即:(1)办公场所实现专室化,从县办到各基层依法治理办都设有专室。(2)工作运行实现图示化,从上到下统一制作工作运行图板、统一制作牌匾,各种组织、制度、指标、任务量化上墙、图文并茂,一目了然。(3)宣传器材设备实现现代化,各级依法治理办都配置了数码像机、录像机、微机等宣传器材和办公设备,县办还配装一台专用普法宣传车。(4)普法档案实现规范化,全县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文字档案齐全、类别清楚、专室专柜。(5)是普法工作实现网络化,县办通过政府网与各乡(镇)依法治理办实行微机联网,“1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全部开通,运行良好。三是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以“八项”宣传形式为载体,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并在完善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搞突破。第一,开展常规性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一些法律法规的纪念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常规性活动,由县委依法治县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第二开展“法制文艺”下乡活动。以县剧团专业队和群众业余队为依据,组织创作编排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下乡巡回演出。第三开展“法律大集”活动。以各乡(镇)集贸市场日确定为法律大集活动日,每个乡镇每年举办5次以上。第四开展“法律广场”活动。在县城设置2处“法律广场”,定期开展法制宣传。第五开设“法律橱窗”。充分利用乡村公开栏现有设施,开设乡村“法律橱窗”。乡(镇)每周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村每半月一期并轮换一次内容。第六开辟“法制专栏”节目。采取“以案说法”、“法制讲座”、和“银屏字幕”等形式,通过电视覆盖面,把法律知识传送到千家万户。第七开设小区“法制长廊”。在县城繁华小区开设2处“法制长廊”,确定专人定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第八建立“法律农家院”。每个乡(镇)只少要建立3—5个村标准性高、运用性强的“法律农家院”,并逐步实现“村村有个法律农家院”。四是在经费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县采取政府拨付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事业单位冠名赞助一点,法律服务创收一点等措施,县办普法经费10.8万元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4

在“全面建设新普陀,争先创优作贡献”主题活动中,我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举全校之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身心投入课程教材改革,用“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鲜明办学理念,努力创办普陀人民满意的一流名校,倾心打造优质教育的特色品牌,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文明单位”等诸多荣誉,在市、区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建设新普陀、为普陀教育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思想理论建设,建立一支奋发有为的队伍

多年来,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人,在党员中开展“一、三、五”形象工程建设和“七个一”活动,提升广大教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市、区“园丁奖”、“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个人。

我校十分重视组织广大教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二期课改”实践,通过学习交流、观摩研讨、科研考察、专业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工的业务水准、实践能力。通过研究优秀教师成长规律,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争做教育教学改革排头兵的骨干教师和名师队伍,拥有上海市名校长工作室及普陀区语文、物理、生命科学、英语等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校的教育优势逐渐扩展到全区乃至全市。

二、坚持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

2005年我校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避免出现“同质化”以及“高原现象”,学校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新机制,提出了“和而不同、异峰突起”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内涵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外延扩张(曹杨二中教育园区建设)两个方面整合学校工作,坚持“错位发展”,走特色立校、个性化发展之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使曹杨二中成为代表普陀乃至上海基础教育水平的海上名校。

第一,坚持德育工作常创常新,打造学校德育新品牌。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了“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通过教学攻坚,发动教师发掘学科德育功能,积极渗透《两纲》精神,对六项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作了系列课程化研究,深化德育课程化建设。成功举办上海市民族精神月大型现场会、“走进人大”模拟常委会等活动,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同志给予高度好评。南京生存训练活动被全国文明办评为二等奖。加强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建设,建立班主任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指导评价,形成家访工作和教育教学上的家校结合机制;精心设计班主任育德能力大赛,加强德育科研,全面推动德育工作。学校成为十所首批“上海市行为规范标兵校”之一。保持了德育领先的良好势头。

第二,突出课堂课改,狠抓质量不放松。

为使更多的普陀学子享受优质教育,我校持续扩大办学规模和班额人数,学校高考成绩稳步上升,为普陀教育贡献了力量。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课堂?课改”为主题词,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构了富有二中文化特征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行了四项整合、开展了七轮课堂教学攻坚活动、进行了六项研究,向全市召开“观赏周秦汉唐文物,解读民族文化精神”语文实践活动大型展示会、“民族精神与主题教育”现场研讨会、“聚焦教学关键事件,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大型研讨会、“好课标准讨论”课改推进现场会等教育活动,全国校本教研大型研讨会、市区校本研修研讨会等成功举办,贯彻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开展网上教研、推广视频观课,关注教学微细胞——备课组的建设,力求做到教学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使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校教师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在2005年区教学大奖赛中,我校六门学科全部出线。“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提出十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一本升学率已突破了70﹪和75﹪两个重要节点,并先后出了三名上海市高考文科状元,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生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名牌大学,一大批学生在语文、化学、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重大竞赛中屡获大奖,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好评。

第三,坚持管理与时俱进,推进学校发展。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率先实行二级管理的改革,年级部真正成为管理实体,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实现新跨越。二级管理所取得的经验在区内和市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注重建设学校内部自我监控、主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开展校内督导、学科教学视导工作,兵在部分学校进行推广。

三、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探索优质教育园区的新格局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5

20__年,在__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市科协的帮助指导下,科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市科协“六大”和区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团结和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科技咨询、科技示范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结合,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今年以来,__区科协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以“正作风、树形象”、“解放思想干干净净干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新形象,营造了团结协调、开拓进取、廉洁高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目标任务明确、活动内容具体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本单位在履行职责、工作创新、服务质量、办事效率、提升干部素质和推进务实作风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围绕中心,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自治区、银川市安排部署,积极协调人事、农牧、教育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扩大农民就业率。针对__区农村产业结构特点,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等方式,重点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妇女骨干、企业员工、专业大户、失地农民举办畜牧、果树、特种水产、蔬菜种植、企管、家政管理等培训班72期,已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短期培训2600多人次。

(二)夯实基础,科普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扎实做好“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科协努力克服科普宣传资金短缺的不利因素,积极为辖区部分农贸市场和街道社区配备、更新科普宣传设施。一是采取自筹和广泛争取社会资金的方式,拿出部分办公经费,为辖区范围内部分科普宣传画廊和宣传栏进行了内容更新和完善。二是与长城中路办事处协调,为长城中路银凤市场、铁东街天成市场、内分别新建了一部电子科普宣传屏和72块悬挂式科普宣传栏。三是为辖区工人疗养院制作18块护栏式科普宣传栏;四是在黄河东路办事处盈南村农民创业一条街兴建了20块橱窗式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屏和科普宣传栏的建设,夯实了科普宣传基础,发挥了科普资源的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科技致富信息、科普常识以及新技术、新品种信息通过科普宣传栏的载体广泛传播,真正使广大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三)抓住重点,扩大科普工作宣传面。坚持每年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型科普活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三下乡”等已成为我区科普教育的平台。20__年科技周、科普日活动期间,辖区共有8个科协组织、260名科普志愿者围绕资源节约、环境污染、预防疾病、食品营养与安全、养生保健、防病防灾等内容,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共计举办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16场(次),发放各类科普图书、宣传画册、宣传单8000余册,制作、更新科普画廊400多米,参加科普活动人次近5000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抓好科技周、科普日等宣传重点,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普活动得到了辖区群众的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科普宣传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三、创新工作手段,不断拓展科普宣传服务领域

(一)深入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自治区、银川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__区已顺利通过自治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验收,目前各站点信息员均达到“四会”要求(会操作、会收集、会分析、会);信息服务站实现“三项功能”服务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互连网经营信息服务)。今年上半年集中对村队干部、党员、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进行农业信息获取及、实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常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操作技能的基础培训。通过党员轮训、视频授课等多种形式,咨询、培训人员近5000人次。

(二)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科普知识知晓率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立即组织人员和力量,以最快的时间和速度,为辖区部分单位和部门发放防震抗震宣传资料。截止5月21日全国哀悼日结束,共下发《防震减灾知识读本》1万本,《防震抗震小常识》3千册,《地震常识》宣传单3万余份,为灾区捐款3000多元。7月份,组织开展了__区镇、办事处地震知识竞赛。组建了由辖区镇、办事处组成的7支参赛队,经过激烈的角逐,产生了一、二、三等奖,分别对其进行了表彰奖励。知识竞赛的开展,为普及地震常识、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相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今年,__区科协、教育局等部门,组织全区29所中小

学校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推荐出发明作品10件、科学论文8篇、科技实践活动8个和少儿科学幻想画13幅参加自治区和银川市选拔赛,荣获市级科技科学论文奖12项,发明三等奖6项;科普论文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科幻画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青少年科普活动蓬勃开展,青少年科技创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四)开展了科普进村进社区活动。在自治区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长城中路办事处园丁家园社区建立了社区信息化试点,为社区信息点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电教设备,做为__区城市社区党员干部和城镇居民电脑培训基地。同时,开放所有社区公众阅览室、学校科技活动中心。向各社区、各行政村赠送科普书籍2500册,挂图54套,各镇、街道社区出科普黑板报127期,受到辖区群众的充分肯定和欢迎。

__区科协20__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会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使我区科协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做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

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是__区科协和辖区各级科协组织、学(协)会20__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__区科协要把辖区科协组织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宣传,把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及时传达贯彻到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去,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掀起学习的热潮。

二、整合资源,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

全面实施__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方案总体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协调各成员单位抓好科普教育资源、科普人力资源、科普设施资源和各类媒体科普资源的整合,围绕各项重点任务开展实施活动。

三、做好西部科普工程的实施工作。按照申报要求,依次开展项目设计方案的制订、工程资金筹集,组织实施等,保证项目的如期交付使用。

四、继续抓好农村信息化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员和村队干部、党员、种养大户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度,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六、筹备成立__区企业科协。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把协调、组建__区企业科协工作作为明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3.2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丰富创新高中德育工作形式

德育工作形式是联系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对象的重要桥梁,恰当的德育工作形式可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几率,从而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强制性、落后、呆板的德育工作形式则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叛情绪,为工作的进行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形式创新和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使德育方式符合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以及个人性格特点,从而可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例如,通过建立微博官方平台,并定期与学生分享德育内容,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更容易接受性格、价值观等情感方面的教育。

3.3及时总结并分析德育工作思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长久发展

除了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以及形式进行重塑、改革以及创新以外,要取得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对工作过程、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从各方面入手分析德育工作思路。首先,教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网络文化背景为依托的高中德育工作计划,使后期的总结分析具有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在德育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定期总结和分析,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才能真正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另外,为实现德育工作的先进性与现代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思路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必须以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动态为导向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充分保证自身的发展速度,才能促进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结语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化水平双重身份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黄平(1980-),女,四川遂宁人,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内江641112)陈广旭(1963-),男,吉林浑江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苏徐州22100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6-02

加强和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然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职能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困境,高校可尝试以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建立一种与传统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管理运行机制。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实行“双肩挑”。它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既体现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实现“两条腿”走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以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

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他们拥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需要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走专业化道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一种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过程艰巨而漫长。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切实实现专业化目标的路径,对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职辅导员需要通过学生工作的教学和实践,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

[注释]

①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②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2.

③彭仁芝.辅导员兼课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6):158.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队伍建设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一)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比例失调,年轻人寥若晨星。(2)学历水平和职称偏低,职业道德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在许多人看来,成教工作(如教材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管理)是简单的手工劳动,根本不需要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四高”管理人才的选聘是人力、财力的浪费。因而,当前许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学历普遍是本科以下,职称普遍是中级以下。(3)受我国成人教育学和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限制,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机构中很少有成人教育专业甚至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的专业管理人员。

(二)缺乏岗位前培训和终身学习精神

随着高校成人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其管理人员队伍也随之壮大。但由于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管理人员上岗前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上岗后又由于种种因素而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接受这些专业知识的补偿教育,致使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沿用或照搬普通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作为实现终身教育重要途径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本身就没有建立起终身教育制度,其管理人员缺乏终身学习精神,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和观念,不能熟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不重视科研工作

管理队伍整体科研素质不高、有些单位没有制定科研管理制度、缺乏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使得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只知埋头具体事务,忽视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有些单位虽然有学术、科研上的要求,但许多管理人员因自身素质所限,不能独立完成。

二、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时展的要求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加入wto的要求,高校必须以高质量的成人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即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提高人素质为中心。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影响教育效果的已不是个别教师的活动,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它包括了教师和所有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教学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课程设置及结构改革、学科调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备的考察引进等诸项工作中,他们都是直接参与者。能否做好这些工作又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起这支队伍的作用。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迫切要求加强其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学年制,和学分制。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变现有的学年制管理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也应该实行学分制模式。学分制的实施将使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工作更为复杂,工作环节和工作量大大增加。管理人员为适应学分制管理工作的需要,必须学习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学习使用新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工具。也就是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是实行现代教育管理的必备条件

1.只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接受和贯彻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思想

教育管理现代化,必然要求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的前提。一是要树立管理的新理念:立足现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迎接变革的挑战,要有预见性和超前意识,抢占先机,改革创新,争当赢家。二是转换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教育管理、领导者素质最深层最核心的因素。传承、反思、转换、更新是转换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对优良的传统和有效的做法要继承、发扬、推陈出新。转换思维方式,更新教育管理观念,形成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路、新方案、新策略,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三是调整管理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形势下,管理的重心,管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是这些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承载者和实现者。只有不断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其整体素质,才能使这些管理思想真正得以实现。

2.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信息传递空前加速、空间扩展、距离变小的信息时代。信息化必定促使教育管理的变化,如在时间上,更加重视时机的管理,把握时代的特点,抓住时机,抢占先机,实现快速或超越式的发展。在教学上,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学校网络建设的发展,必将提升教学环境虚拟化程度,扩展课堂教学的阵地,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在管理上,随着网上学校、网络应用的普及,学校管理的组织结构、环境、策略、方法、手段和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和水平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

3.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教育管理民主化对师生来说是要增强主人翁精神,增强参与决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监督,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而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来讲就是通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来保证整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质量。

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要求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但包括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觉悟,还包括政治品质、政治理论水平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尤其是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放在管理工作的第一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执行成人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坚持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的精髓在于“德”。“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政治方向和思想素质的基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表现在:第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热爱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第二,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它要求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无私奉献;第三,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时间性都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将永远只会停留在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表面上,甚至一事无成。

(三)精湛的业务素质

社会发展要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国家关于成人教育的方针、政策,并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勤奋学习成人教育理论,不断充实所需要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精湛的业务素质,做一名合格的成人教育管理人员。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随着成人教育改革的深入,成人教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应及时补充有关成人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开展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水平;第二,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高校成人教育的生源具有来源广、年龄差别大、学习形式多样化等特点,这就必然使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复杂,且工作量大,在客观上要求其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多种专业技能,如网上办公以及熟练而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等。

(四)较强的管理能力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掌握了有关的管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具备了实际的管理能力,必须自觉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将各种能力运用于管理之中,全面协调办学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体现在:第一,组织能力,即根据学校的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管理、研究等各种活动和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对管理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合理安排和使用,建立起稳定而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都能正常运转;第二,协调能力,即协调与成人教育工作有关的各方面、各部门的能力,成人教育学院一般不具备完全可供独立支配的教育资源,离不开全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只有协调好与各个部门的关系,才能共同推进成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开拓创新能力,成人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而庞杂,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应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成人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强化创新意识,用新观点、新方法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开创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五)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从事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中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去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具有内心平衡能力,养成坚强自信和乐观向上的品格;要有健全的性格特征,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养成成熟稳健的性格,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一)确立管理人员及管理工作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中的地位

管理是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理工作是任何学校教育过程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管理人员是实现管理科学化,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搞好管理需要高素质、有活力的管理人才,要不断吸引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敢于开拓创新、懂教育管理的年轻人才充实到管理队伍中。

(二)重视并开展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并督促管理人员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机构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其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平时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其管理人员养成适应现代成人教育管理要求的各项素质,并养成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身为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工作者,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人员自身必须是终身教育的忠实履行者,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通过脱产、在职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多种途径,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补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历水平,懂得运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三)加强科研工作

21世纪需要的是既会管理又能科研的复合型管理者,要使管理人员意识到科研工作是关系教育质量和声誉的大事,科研对基础理论薄弱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而言,意义更为深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单位要组织管理人员从事理论研究,提高管理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正确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理论指导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实践;要加大科研投入,明确任务,确定科研课题,提供经费、资料、时间等,重点扶持学术带头人,倡导严谨治学,鼓励多出成果;加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并与晋级、加薪挂钩,形成人人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氛围。

总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自身都要遵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精神,按照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要求,加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从而锻造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精干高效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阎爱莲.对普通高校成教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5).

[2]徐金娥.加强普通高校“成教”管理队伍建设漫谈[J].保定师专学报,2001,(1).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困惑;一体化

【abstract】thispaperattemptstoanalyzetheconfusionsthatengagetheuniversityteachers’educationintheirdevelopment,andoffersfundamentalapproachesandsolutionstherewithinordertointegratetheuniversityteachers’educationalreformandmakeitsustainable.

【Keywords】University;teachers’education;puzzle;integration

教师教育是融教师职前培养、入职任用、在职进修的一体化教育。履行这种教育的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它是当今普通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通高师除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外,正愈来愈多的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教师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普通高师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如何优化、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增强其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使教师教育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则应成为普通高师教育决策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普通高师也由传统的“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向教师职前培养、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等多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变。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普通高师所承担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愈来愈多,尤其是2010年起我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1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淡漠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认识的普通高师只是“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和思维在普通高师根深蒂固。虽然现在也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但这仅仅是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终身教育思想、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和意识并未在普通高师领导和教师头脑中形成,也未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更多的是表现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教师教育机构并未真正建立或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施仍限于学校层面。观念的淡漠带来教师教育工作定位模糊,绝大多数地方高师在性质上把教师教育机构定位为培训或实践基地,这种偏移造成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上漂忽不定,工作方向偏离教师教育轨道,工作内容和教学功能上除了传统的“师范教育”这一教师职前培养外只是完成某项教师在职培训任务而已。

定位模糊带来体制混乱,职能含糊不清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头并行管理体制,学校教务、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各教学院系等部门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教师教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利益上的分配,教师教育工作又被人为肢解,诸如单设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无法全方位展开。

1.2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与统一规划,致使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即培养和培训教师应由什么机构和组织来实施。许多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没有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仍分散在从事各相关学科专业活动的院系中。由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就形成了多头并行的管理,致使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内容重叠交叉,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只是教师职前培养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部门的规划不力有关。由于宏观管理不力,微观管理不畅,教师教育机构缺失,组织分散、效率低下,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成效不高。

1.3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以本校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由于长期在高师院校工作或硕、博士毕业刚入职,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倾向于封闭式的学科专业教学。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他们没有,也无法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直观的、全面的了解,更缺少与培训对象(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紧缺,只能用学科专业教师来代替,导致校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专业教师重复聘任,资源浪费,甚至竞争资源。

普通高师正因缺少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导致因人设置培训课程、在职培训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培训内容是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补遗等等。还有不少因为“运动式”的培训任务重,虽然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不同,但聘任同一培训者使用相同培训内容。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使得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2推进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分析教师教育体系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可知,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2.1在观念上树立教师教育的一体观

教师教育是对教育者本身实施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性表现在使受教时段延伸即终生教育,使从教素养提高即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也就是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一体观,其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1]一体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持续性,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

教师教育一体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高师首先要正确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运行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2]

2.2在体制上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3]普通高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层面领导的削弱,而只是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应结合本校的现状,正确定位教师教育机构的性质和机构的归属,对原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继续教育学院等职能管理和教学资源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建立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应建立起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支持体系,要把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条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显示教育的阶段性,又能体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更应主动融入国家教师职业制度中,积极参与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是教师人才市场,必须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打造自身的教师教育品牌,以品牌和特色在教师人才市场中立足。

2.3在师资上建设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成败。普通高师应高度重视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建立以本校教师为基础的教师职后培训团队。在职称晋级、课时待遇、职后教育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并给予充分保障,鼓励学科专业教师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定期支教,使之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有直观的、全面的了解,以弥补在教师教育研究和职后培训方面的经验不足。同时,注重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参与教师职后培训,形成动态更新的职后培训团队。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教师教育进人一个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发展新时期,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教育加快一体化进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培养基地,应更新观念,突破体制上的障碍,建设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普通高师的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逐渐由“师范”学历教育转向教师资格教育,完成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性转变,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吉贺,穆国华.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6(3).

[2]任少静.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学园,2009(3).

[3]管培俊.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人民教育,2003(17).

[4]朱旭东.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当代教师教育,2012,9.

科普教育工作思路篇10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普宣教氛围。

经过多年来的科普宣传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街道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力度,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推进科普宣教的广度和深度。街道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全面负责,科室科长主要负责的科普宣教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布置落实科普宣教工作,定期召集各社工站分管科普工作的干部研讨科普宣教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奖励制度,大大提高了科普宣教工作的实效。

科普宣教工作是一项投入大,产出小(几乎没有产出)的工作,但其直接影响到街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本着一切从居民出发的思想,一年来,街道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挤出有限的财力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设施建设,一是建成高标准、有示范性的“科普居委”,目前街道科普居委已达到全覆盖,科普居委不间断的举行各类科普活动,大大增加了科普普及教育面。如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青少年暑期科普制作,开办了心理碰碰车,青少年如何制定学习目标等科普讲座,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居民真正从自身开始学科学,讲科学;二是新开放两间社区学校教室,一个配有42部电脑的社区信息苑,一个多媒体教室。为进一步有效的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年内,我们利用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开办了各类辅导班。如信息苑在暑期举行了绿色网上行活动,通过边讲课边实践的方式让居民接触网络并利用网络增大自己的科学知识面;三是改造了社区图书馆总馆,扩大了图书馆面积,为社区各图书馆补充更新科普类图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街道各馆藏有科普类图书XX余册,占到全部书籍的二分之一多。四是新增一个市民健身点,一个市民运动场,方便居民就近科学健身就近活动,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抓好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业务培训

科普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科普内容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复杂,而我们的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落实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街道科技教育质量。因此街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科协的老师作科普知识讲座,对街道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开展系列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有效地提高了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知识水平和科普辅导能力。这些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在街道内广泛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在培养居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科普宣教工作贵在坚持,一年来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

1、文体活动

“全民健身、重在参与”。我们充分利用小区内各类文化资源,先后举办了篮球比赛,全民健身操舞比赛“在欢乐中参与,在比赛中提高”这是居民们的共同心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赢得了居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目前,在我社区内活跃着“夕阳美秧歌队、广播操健身队、乐小组、门球小队”等完全由社区居民自发自愿组成的文体队伍,这些健康向上、有益有趣的各类文体活动均包含了科学健身的道理,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经过街道投资、精心改造后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太空漫步机、平衡梯、单杠、健身扭腰机等大众体育设施让各族居民朋友们不出家门口就能随时地进行健身娱乐;社区图书馆、社区体质检测站站等不断完善的社区配套服务站更是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极为便利。

2、读书活动

XX年年是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的一年,“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是我们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主题内容。街道举办了“《要做就做最好的》读书交流活动”“《青少年保护条例》”知识答题活动,消防知识等活动。在参与中,居民们深深感受到:“读书让我更快乐”。

3、服务居民,开展各类健康教育讲座

在今年8月上旬,街道专门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举行心理碰碰车活动,通过活动,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的缓解各类矛盾与压力。在学生开学之前,我们又举办了“青少年如何制定学习奋斗目标”的科普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目标,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学习。与此同时,我社区结合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举办了“中老年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讲座”和“计生知识讲座”等,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

做好科普宣传资料的发放工作,每月按时发放社区科普报、科普杂志,以及上级部门下发的有关科普材料。在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街道举行了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并专题搞了一次科普板报评比,各居委热情参与。街道经常组织居民开展体质测量活动,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陋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科普意识。

[1]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大信息接收面

为了更好地做好社区科普工作,街道本着“立足社区、突出特色”这一服务宗旨,开放了社区信息苑。我们将市民学校、老年大学、家长学校、人口学校和青少年辅导站等相关教育培训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逐步形成社区居民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居民们通过信息苑的网络,学习养生保健、生活百科、计算机等知识。居民们高兴地说,“在社区这所大学里,我们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感谢社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6、争优创先活动

为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在社区大力开展“科普知识进楼栋”活动,“科普板报评比”活动。通过此类“倡导科学生活、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使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信科学的热情普遍高涨,社区科学氛围浓厚,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现在街道治安良好、无一起民族分裂、非法宗教和重大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目前,我街道正积极申请创建区级科普街道。代表着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科普活动,让各族居民充分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为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科普之光永远照耀我们生活的社区。

四、存在的不足

今年的科普工作通过科普人员的积极努力,科普成果以基本显现,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目前**下岗人员,外来人员多的情况下,如何更深入的加强这一类群体的科学普及是我们科普工作的创新所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的去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五、2010年大致工作思路

为实现***“一三五”变样工程,科普工作应与街道各项工作发展相一致,以创建学习型、健康型、科学型社区作为载体,实现好社区全体成员五方面素质教育,重点突出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继续深化创建工作,在科普居委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巩固科普街道创建标准并以此为准绳,不断完善科普教育成果。

**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