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8:28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创新研究生党建方法研究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研究生群体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何保证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党的中坚力量;保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始终、“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们高校党的工作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生党支部要积极应对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新特点,努力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1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再培养,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1要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再培养、再教育。由于本科生的组织发展力度增大,考取研究生的都是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所以研究生群体中很多人在本科阶段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党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支部,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对研究生新生党员进校后进行再培养、再教育,提升研究生党员的自身素质。研究生党员的党性提高,主要可以分为入党前和入党后两部分,由于研究生是个特殊群体,党员比例较高,所以后者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对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入党后提高主要依托党支部进行,在开展各类支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全体党员进行引导和教育;结合学风和科研道德提高等,有针对性地坚定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培养,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使研究生党员队伍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1.2要解放思想、创新研究生党支部思想工作的模式。我国目前,处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政治上、经济上,都处在关键时期。现代文化的多元异质性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变革,给我们思想工作带来新的课题,尤其是基层研究生党支部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党的思想工作一直在加强,但面对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总是左突右挡、捉襟见肘、效果不高,其原因之一是一直沿用单向灌输的思想工作的模式。以往的“灌输”工作方式,已经在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工作中,固化为习惯模式,在社会大众文化层次较低的时代这种工作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获得成功,进入信息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要掌握和了解现代思想工作模式变迁所依赖的现实基础的变化,要把握思想工作自身演变的内在理论逻辑和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亟需一种整合人之共性与个性的新培育理念。由近代化向现代化、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带来社会发展的活力与生机,而且也给社会的许多领域带来各种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如当前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的盛行、道德的滑坡与学校道德培育的低效,这都说明人自身出了问题,其问题的实质是人之个性与共性的紧张与对立,所以要求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的转型,我们必须找到适合现代研究生的理念途径,保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始终、“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研究生党支部要积极应对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新特点,努力探索和创新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思路,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共生”观念的引入,为这种转型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思考方法。

共生时代的知识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趋势要求人具备诸如创新素质、综合信息能力以及与器件世界和谐共生的意识,这是时展对人以及思想工作的外在挑战。正是因为随着现代的科技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和内在化,人与人的处境越来越表现为共生共存的特征;为思想工作路径的转变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根据理论和现实的要求,将思想工作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有机的模式。因此引入共生的理念,提倡双(多)向、交流、研讨工作模式,使研究生思想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3鼓励研究生党员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学习中国近代史,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党员的信仰坚定、宗旨明确;党员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术交流广泛实现;党员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的党的基层组织,是研究生党支部最终价值的追求和目标。

“把人的永远不满足于即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的自我行为和意识的特征,称为人的主体性,它是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6]主体性知识经济的实现有赖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核心是人的因素,强调人的能力,激发知识最大化效益。

明确研究生党员在支部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现代民主意识建立,明确“依靠谁、怎样依靠”这一根本性根本问题,发挥党员在党支部工作中主体性及能动性,才能实现党支部工作中的民主、和谐。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2

一、现阶段研究生园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党员学习时间、空间不一致,难以集中安排活动

研究生因为专业不同,学习时间、空间不一致,使得研究生党员和其他同学之间、研究生党员和导师之间、研究生党员和辅导员之间的思想交流机会较少,从而不利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2.园区内研究生党员不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生活园区内,一部分研究生党员意识淡薄,在园区里不能较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对党支部的活动消极敷衍;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自我要求放松,混同于普通同学,自认为在园区内可与在院系的表现不一样;甚至有个别学生党员在园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一个普通同学。

3.园区内党组织不能有效服务于群众

研究生在不同园区分散住宿的情况,使得院系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的管理力度大大削弱,在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缺乏,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对党员日常生活及表现缺乏有效及时的监督管理,导致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缺乏活力。

4.园区党建经费难以从制度上得到充分的保证

由于园区内学生专业的交错,开展党建活动时所需的经费来源和分派就出现很大的困难,很难将其隶属于某一个单一的院系党支部。如果独立成立园区党组织为其分派活动经费,就容易造成与各个院系党组织经费使用的重叠。

二、研究生园区党建工作对策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笔者在结合上海一些高校的园区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在研究生公寓建立“党员责任区”,以研究生党员为核心,以其所居住的楼层、寝室为单位,形成一名党员联系5名左右入党积极分子,5名入党积极分子联系25名左右普通同学的责任模式。在责任区中,要制定园区党员相应工作职责。要求党员做到管好自身和责任区建设,带好入党积极分子和园区团建,争当园区优秀党员、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在园区内,建立“党员示范窗”,展示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座右铭。固定每周一次或者十日一次等周期性时间为园区党员服务日。在服务日里,学生党员带领本责任区同学开展活动。

2.坚持“一个身份,两个舞台”的组织管理机制

传统的党组织管理机制并不能直接引进园区,因为会使院系和园区党建工作两者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党组织管理的双重建制,即坚持“一个身份,两个舞台”的组织管理机制,采取院系党支部和园区党组织功能有机结合、适当分离的模式。具体解决办法是可在研究生生活园区设立党员工作站。党员工作站由学校党委领导,由所在学生公寓全体学生党员参加。党员工作站可组织党员参与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的各项督察,并作为党员管理、发展的重要依据。

党员工作站可起到畅通园区与院(系)党总支(支部)的联系渠道的作用。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制定政策和措施,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3.需以建章立制为前提,明确园区内党组织工作职能

研究生园区党建工作要取得切实成果,就必须建立健全园区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来明确园区内党组织工作职能,划定园区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笔者的考察,上海一些高校在园区内开展的理论学习制度、三级联系制度和园区院系联动制度,就对园区党建的制度建设极具示范指导意义。其中:

理论学习制度指组织园区内研究生党员学习党的重要讲话和相关文件,深刻理解开展园区党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园区党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三级联系制度指根据园区特点,建立健全三级联系制度,即研究生党员园区工作站联系宿舍楼党员联系人、宿舍楼党员联系人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查找解决广大同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关怀帮扶激励机制,组织研究生党员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活动。

园区院系联动制度指建立园区党建工作与院系党建工作联动的运行机制,学院党支部在发展党员的问题上要听取学生园区党委的意见,让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得到双管齐下的培养教育,同时对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形成支部培养发展、园区考察培养、学院党支部考核鉴定的系统的党建模式。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3

摘要:研究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高级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研究生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探讨了新媒介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新媒介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出路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①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技术、手机通讯等以新技术的应用网络信息处理迅速反应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现今的微博、微信,“微时代”的来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快捷的媒介。新媒介已经成为研究生日常交往、学习研究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探寻其出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不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当前大部分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开设公共政治理论课,老师在讲授时往往比较枯燥。再者,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广泛使用,同学们很容易在网上找到答案,取得相应的学分。研究生在课上忙着聊QQ、刷微博、搜微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上课,你在玩手机。新媒介削弱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话语权。新媒介的快速、便捷、通俗,注定了其使用者具有“反权威性”的心理。再者学校虽然设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但这些只是针对本科生,没有专门的研究生专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首先,大多数上了年纪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新媒介的使用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大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研究生不感兴趣。其次,一部分趋向于年轻化,而这部分教育者在理论、经验方面都多有欠缺,水平不容乐观,对于研究生这种较高层次的人才来说,只能是画蛇添足。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建设仍相对落后。面对“僧多粥少”的教育现状,教学工作量的加大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足够的精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时缺少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团队,导师、学院辅导员分身乏术,也无暇顾及。

(三)研究生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化”策略,向来喜欢把魔爪伸向学生。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的价值观念迅速影响着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建构。部分研究生缺乏科研兴趣,上研只为了文凭。所以在科研中弄虚作假,得过且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一部分研究生急功近利,更加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一部分研究生成为新技术的奴隶。一句话说得好“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大部分研究生课上聊QQ,发微信,课下沉迷网络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别提思想政治教育了。还有一部分研究生自我感觉良好,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浪费时间。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路

(一)实现新媒介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跨越。政府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加大资金投入和科研力度,重视发挥高校和社会科研力量,重视网络人才培养;学校相关部门更要宣传教育,注重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使用网络工具中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既要尊重网络民意,又坚决反对网络暴民,逐渐使新媒介成为有效信息通讯手段。大多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新媒介尚处于学习阶段,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放低姿态,全面学习和系统掌握大众传播技术知识。同时,高校也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和辅导,使之全面系统地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使得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通过传统手段,而是通过这种新媒介实现。建议建立研究生微博思政课堂,研究生学术创新网络平台等丰富教学形势。

(二)实现研究生思想教育方法的新突破。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填鸭式的教授法。应该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的新突破。比如:利益协调法,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②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把物质利益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典型示范法,研究生群体往往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自我管理、自我激励都高于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中树立一个典型,这样学生潜移默化也会受到影响。由原来的“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四级管理的方法是否可以采用“学校―学院―学科―导师―研究生小组”五级管理方法,研究生小组充分发挥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采用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研究生大多都非常关心社会的发展,对于事情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让他们自己组织教学。与此同时要加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的方法,发挥党员和党支部先锋模范的作用,从原来的只关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转向关注研究生心理状况,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三)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一定现实人的主观世界,也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形成并对客观条件产生反作用的存在,改变人的主观世界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并且这种改变最终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③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怎么样,最主要的是靠研究生发挥主体性。研究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权力观,遇到事情时应该进行沉着冷静的思考,要主动反思自身的不足。研究生自己应该主动学习思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努力进行“内化”和“外化”,努力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自身的觉悟水平。应该多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学术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叙述了新媒介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应转变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适应时展要求的同时,满足研究生群体日益多样化的成才需求,寻找新出路。(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参考文献:

[1]王学彩,张乐勇.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4):69.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4

>>对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途径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立足创新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运用心理剧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基于导师制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文科院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障碍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关于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论体育活动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视角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与对策新媒介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浅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自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研究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赵国刚.在服务高教强省战略中实现新跨越[J].中国改革报,2009(3):1-3.

[3]刘文婷,刘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87-90.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5

摘要:农村基层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存生活状态,在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效果最真实地反映党的工作情况,群众工作到不到位决定党和群众的关系,影响党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从党员干部建设角度分析,当下农村基层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依旧存在群众工作思想认识层面不高、群众工作作风不良、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调查研究工作不落实,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缓解和解决农村基层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的实效性性对策。

关键词: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党群关系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的意义

1.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群众路线的主体包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基层是群众路线得以真正实现的土壤。首先,运用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亲的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必需的参与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在基层,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理所当然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其次,“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取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吸取群众的智慧,基层群众就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到群众中去”,是将从群众那里获取的智慧转化为政策方针运用到群众当中,对症下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群众是方针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理论自身的结点。由上可见,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2.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往往根源于基层,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实现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赖于民心顺、民心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群众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好途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确保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和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要就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正确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能够抓住群众矛盾的症结,更好地协调民众的利益关系,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规律,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的范围内,确保党的执政之基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思想认识层面不高

在农村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前提。党与群众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群众的领导者,群众则是党的服务对象,因此‘群众路线’要求党同时领导并服务群众,而且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通过‘群众路线’来服务群众。”①反观现实,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党对群众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也浅薄地停留在了解、认识、意识层面,停留在讲得好、说得好的表面层次上,没有将群众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源动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冷淡,深入群众的主动性不够,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足,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不强。服务群众理念的缺失和淡薄,不能够保证将群众路线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当中,这种没有上升到信念的认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久性,使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大打折扣。

2.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有官僚主义作风、享乐主义做法和慵懒作风。首先,农村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官本位”的官为主体的思想导向,与服务群众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相冲突,不仅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疏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屡见不鲜,干部看重自己,高高在上,看轻群众,远离群众,支配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依旧存在,服务群众的认识不够深刻,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淡薄,等待群众主动反映问题几乎成常态。其次,“物本位”思想的外在体现鲜明。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唯利是图,乐己之乐,以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为出发点“联系关心”部分群众,没有从义务的角度出发看待服务群众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全体群众的客观实际出发,缺少对所有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与感情的交流,嫌贫爱富,更愿意为有利可图的群众“服务”,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次,慵懒作风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进村不进社,进社不入户,入户不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出于“躲避麻烦”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对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问题加以主观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

群众工作重在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落实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文件学习忙、工作应酬忙为借口,缺少调查研究;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自认熟悉当地群众的情况,不需要调查研究;纵使有调查,当中仍旧存在调查态度不严肃、调查行动不落实、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结果不真实、光调查不研究的现象,主观认识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唯心不唯物,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必备的品质。在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就指出,“要将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②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标准之一,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群众工作唯上不为实,持推诿态度,害怕压力、不敢较真,害怕责任、患得患失,害怕困难、避重就轻。再次,党的方针政策畅通下达到群众当中是解决相应群众问题的先行因素,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有效上传是完善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实现的是全部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特殊群众。但是,将党的政策向部分群众传达或者进行干部内部享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者歪曲报告群众情况屡见不鲜。

三、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的解决

1.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

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前提就是要有清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有坚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端正才能行为自觉。”③基层群众工作对干部过硬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容置疑,端正态度对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做实群众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要摆正对群众的态度。党的执政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广大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替代的,“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④干部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敬畏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要将群众的事情摆在首位,而不是将文山会海摆在群众工作的先头。其次,要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干部要主动服务群众,而不是干部被动等待群众反映问题。

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过程实现的,服务群众是责任,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群众路线最终的目的。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要有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意识和作为。再次,重视端正态度的作用。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享乐思想、官僚思想就会有所淡化,增进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自己服务、为特殊群众服务的行径就会有所减少。因此,把握好思想态度的总开关、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的作用,不仅仅是态度改观,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作风转变。

2.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党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更是开展群众工作必需的重要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群众路线当中“从群众中来”的主要内涵,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走实群众路线的基础。

首先,调查研究要做到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⑤只有走近群众,经过调查才能具体真实地了解基层群众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做得到位不到位,关系到大小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最直接地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正确、准确地实现和维护,从根本上决定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调查研究要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走进群众生活当中,走近群众的心理,才能够从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将群众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有利于准确快速找到群众问题的症结。正如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是“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⑥再次,调查研究还涉及作风问题。有没有走村进户,有没有嘘寒问暖,话有没有说到群众心坎里,事有没有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深刻体现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衡量干部有没有务实的标准之一。干部慵懒散,调查研究无从谈起,求真务实更是空中楼阁。为此,当好党的干部,做好人民的公仆,必须积极主动、勤跑勤问地做好调查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干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群众工作当中,始终严肃遵循群众路线的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端正群众工作态度,将群众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担当敢于实事求是,有魄力敢于攻坚克难,才会推进群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局面;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反省自身的言行,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文注释

①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

②大别松涛.提“五条标准”当成“好干部”自觉追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630/c241220-22022184.html.

③杨玉玲等.群众路线教育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23.

④何录春.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2(2).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意识理性进路

一般意义上而言,问题意识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有价值的命题并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意识和观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强的特点出发,以热爱真理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问题,发现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新问题,切中制约它们发展的真问题;要有高度的发展自觉意识、开放的研究心态,宽广的学术视野,一方面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对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具有启发意义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树立积极自觉的问题意识,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范式,对前沿问题的创造性解答,是提升研究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从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强的特点出发,以热爱真理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问题,发现困扰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新问题,切中制约它们发展的真问题;要有高度的发展自觉意识、开放的研究心态,宽广的学术视野,一方面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另一方面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对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具有启发意义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树立积极自觉的问题意识,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范式,对前沿问题的创造性解答,是提升研究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问题意识的树立

1、要明确问题的学科边界。与其他言及相比,思政教育是一个研究时间不长,研究成果不太丰富的领域,所以,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与其他学科交叉是在所难免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问题。

现实之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者长期研究本来属于其他学科的问题,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研究中出现了杂、散、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既要克服当前研究之中存在的盲目论或扩张论,简单移植导致的学科研究边界模糊不清的不良倾向,又要谨防其他学科向思想政治教育无边界渗透造成该学科研究空巢式虚假繁荣的假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属于自己学科范围的真问题。

2、重视对前沿问题的研究。前沿问题是当时情势下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定时期人们集中研究一些热点问题可以集思广益,提高研究的整体水平。因此,应该积极追踪学术前沿,密切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最新动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发出自己对核心热点问题的声音。

3、加强对问题的实证分析。笔者并不反对一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哲学层面的原创性研究,相反相信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往往可以克服学科研究摆脱低水平重复的尴尬局面,并衍生出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新问题,从而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水平。追问原创性问题需要研究者独具慧眼,更需要沉潜于生活世界的长期反思。然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进行哲学的沉思外,更应该自觉地关注应用性问题的研究,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4、重视微观问题研究。现代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前者主要有高校党建的架构、原则,学生党建的宏观策略,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与全球化、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网络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发展等重大问题关系研究。后者主要有具体的学生党建策略,具体路径,活动载体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沟通、认同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中的价值和作用的研究。宏观问题研究可以拓展研究视野,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和把握,但不利于深化研究层次和提升研究水平。相反,微观性研究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弥补宏观研究的不足,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细致地把握,详实地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地进行微观研究。

二、理性研究进路构建的可行性路径

1、系统研究进路

系统性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的世界的各种事物都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些具有逻辑性的内在联系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我们在看待任何一个事物的时候,都不能够孤立静止的看待,而是应该用系统的观点,将其视作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过程中更应当如此,人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形势之中形成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必须从整体出发,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知识。

(1)系统性的研究进路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目前情况下,一个不言而喻的明确事实是,在西方尤其是欧美学术界的论述模式和研究方法观点在中国甚为流行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我们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否适用于这些方法,“它山之石,固可攻玉”,但也必须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才行。而无数次的研究事实一再证明,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不一定适合我国当下的形势。对于中国的研究者而言,要想揭示被众多的外表所遮蔽的社会问题,无疑是一件难度大到几乎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之中有寸步难行之感的事情。

(2)系统论的研究进路注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内在的下级机制和工作模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角度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上文所论述的,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事物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整体,而整体是由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所构成的,所以,整体必然依赖于部分,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借助于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整体中的部分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之中,相对于整体而言,才称之为部分。同时应予以明确的是,在整体之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是互相静止不动的,没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之故,研究任何一个整体必然要着眼于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这些部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整体也就得以透彻分析和研究。

2、过程研究进路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有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有效的通过不断完善和加强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和完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党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上的引领,政治上的指导;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将研究视野过于框限于体系与机制建构以及最终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路径的探讨和制定,只注重对最后结果的盲目追求和把握,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原则和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运行过程、运行过程的独特机理缺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必然会陷入机械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只会单纯地、盲人摸象般的在宏大研究论题之中找不到正确的方向,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境地,即使勉强得到一些结论,其科学性、准确性、价值性也颇值得怀疑。

从宏观的意义而言,本文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路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还有待检验(就这仅有的相对的价值,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但笔者真诚地希望,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领域中尽可能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做出微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廷宪:《辅导员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辅”与“导”》,《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年第4期。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7

多种多样的思想者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会多种多样

人民论坛记者:作为一名思想理论研究工作者,您长期研究党和国家的战略思考、创新理论,能否结合实践经验、体会,谈一谈思想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杨金海:我觉得,在众多的思想者中间,思想理论工作者是重要部分,他们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近代以来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潮流,原因固然很多,但这些国家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思想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我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五四时期,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当时思想界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选择、比较,讨论、交流,乃至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最后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主张占了上峰,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对中国社会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造、经济改造和文化改造。这也为中国社会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中国社会的改造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从此,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就质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我国思想界还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革命道路和前途问题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这些都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大思想理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广阔的思想和理论研究空间。他们不仅大力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思想,引进、吸收苏联以及其他国家社会建设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紧紧结合中国实际,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建设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工作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从作为改革开放序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到我们党提出和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后来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都凝聚着思想理论工作者的思想成果。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我国的思想者有哪些类型?

杨金海:思想者是多种多样的,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也多种多样。在我国,从事思想理论研究的大体有这么“五路大军”,分别是高等院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军队以及党政系统中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们都对我国的政治生活产生着影响。例如,我所在的中央编译局就是党中央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之一。这里有一大批从事马克思主义文献翻译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进来,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以及中央的重要文献翻译给世界各国,还从事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不仅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还研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包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主义、世界政党政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研究,为中央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央编译局作为党中央的一个理论部门,对我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巩固和发展。当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还要研究思想,特别要研究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不仅要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还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发展的情况,特别是思想理论发展的情况,撰写研究报告,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我国地方的党委政府合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为中央服务的同时,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最近,中央编译局在广西玉林建立了第一个国内调研基地,还将在全国东、中、西部有选择地逐步建立一批这样的调研基地,使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当然,党中央和国务院系统还有其他许多“思想库”和“智囊团”。例如国务院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各个部委内部的研究机构等,地方党政系统也都有类似的研究机构。它们都有自己的研究特点,都在发挥着各自的政治参谋功能。

“思想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引领者、开路人

人民论坛记者: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共和国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和他们的思想、精神,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杨金海: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程乃至从更长的革命历程来看,共和国的“思想者”应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意指一个伟大的群体,包括所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奉献出智慧的人们。这些思想者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包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乃至教育、科技等思想文化领域的广大思想者。当然,“思想者”也可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某一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这里,它与“思想家”应当是一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思想者。如冯友兰、张岱年、老舍、茅盾、郭沫若、费孝通、于光远、徐禾、厉以宁等等。在这一大批老一代思想家的影响下,更多的中青年思想者也迅速成长起来。新中国的思想界可谓灿若繁星,人才辈出。他们的思想成果不仅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有的产生了国际影响。

我国思想者的成果对中国社会的推动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建设层面,二是经济建设层面,三是现代文化建设层面。这其中,政治建设又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思想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但作为我们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简单是照抄过来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种“中国化”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其中就凝聚着广大思想理论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他们的翻译、研究以及对实践的总结概括,“中国化”是不可想象的。至于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也都是在充分吸收各个领域思想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说起现代文化建设,我国思想者的贡献更加显著。五四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现代文化建设突飞猛进。现代话语体系日益完善,人民思维方式更加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健全,思想文化体系愈加繁荣,大众文化更为丰富。五四时期虽然提出了“新文化”目标,但旧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只有新

中国才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这与我国广大思想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思想者”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引领者、开路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所达到的高度,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程度。思想者永远值得人们敬仰,而他们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们珍视。

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无数的“思想者”来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人民论坛记者: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时代常由伟大的思想者开创。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思想。孔孟老庄等伟大的先贤,其思想至今仍照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滋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华民族经久不衰,中华文明几千年后依然绵亘传承,“思想者”对于维持民族和文明的生命力起着怎样的作用?

杨金海: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不仅没有中断,而且愈加繁荣,这的确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仅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开放包容,二是革故鼎新。

中华文化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没有被击垮,而总是以刚毅的品格抵抗错误思想的渗透,同时以博大的胸怀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有两次大的文化传人:一次是佛教的传人,一次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人。中华文化每每都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将其精华包容进来,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便出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佛教产生于印度,而繁荣并延续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而兴盛并发展于东方的中华大地。而且,在我国民族多元,宗教多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中华文化也曾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摧残中几近夭折,但中华民族总是发奋而起,在黑暗中探索真理,到世界各国去寻找真理,并更新中华文化的真理火炬。于是,它便愈加光彩夺目。中国近代历史就是明证。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体系逐渐崩溃,只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乃至整个文化体系才重获新生,逐步实现着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现代文化体系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任务是要为复兴中华文化而努力。因为只有文化的复兴,才标志着民族的全面复兴。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思想者”就需要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到开放包容,革故鼎新。既要把老祖宗的优秀思想成果接过来、传下去,还要善于学习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既要把古今中外好的思想揉和好,吸收好,为我所用,还要善于不断创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者,心田之开垦也。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思考,在创新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思想者,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思想者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同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我们的“思想者”应当有这样的信心。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对世界来说是这样,对中国说来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道路。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历史的悲喜剧交织演进,社会的大事变纷至沓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急剧变化。中国社会的变化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不亚于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胜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思想巨人而能够产生思想巨人的时代。实际上,今天中国人的许多思想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只是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总结罢了。只要我们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涌现出一批享誉世界的思想家。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创先管理一体化管控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网省公司对农电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农电管理上确定了“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部署开展了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出台了促进农电发展的多项措施,并实施全口径指标对农电业绩绩效考核,农电管理已经步入了创先攻坚阶段。

二、研究思路

基于“3+9+9”模式下的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是把实现“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作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目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网省公司一体化农电管理的要求,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基于“3+9+9”模式下持续开展农电管控研究的思路。

三、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

四、农电管控阶段性研究

1、加强农电管理“3+9+9”的工作思路

2013年,在全面承接网省公司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县级供电企业根据现状,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理清加强农电管理工作思路,找出重点需要提升的三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九项核心的专业管理、九个关键的业绩指标(简称“3+9+9”),集中精力来重点规范和提升。

2、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

2014年,按照县级供电企业强管控、转作风、补短板的工作要求,农电管理以抓好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强化专业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动创先“管理提升三年规划”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加强“3+9+9”农电工作计划实施,重点推进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通过强化过程管控和pDCa绩效考核闭环,弥补农电工作短板,农电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延伸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以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具体目标,从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开展管控实践,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丰富了农电管控思路。二是“指标+任务”的农电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通过围绕农电目标,设定农电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月度分解,过程管控,做到县公司的工作与网局同步策划、同步开展、同步检查、同步指导、同步考核。三是“月度过程+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闭环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出台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考核指标、任务,明确了月度考核权重占全年绩效的50%,并依托统一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指标、任务进行pDCa闭环考核,促进一体化管理延伸工作开展。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以战略型管控为核心理念,主要围绕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展开,以达到平衡县级供电企业的资源需求、协调矛盾、推行“无边界”管理文化为目的。

3、农电创先落地管控工作思路

2015年,以“看得清”、“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将进一步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作为“战略中心、协调中心、控制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的农电工作定位。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五、研究的创新价值与亮点

1、管控模式的可落地性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的落地性主要体现在该管控模式以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为根基,承接了“3+9+9”工作思路。在2015年,会继续进一步更新优化,最终完成农电管控模式的优化设计,并且在具体操作上初步形成部分指导文件,使该模式的推广落地化、操作清晰简便。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9

必须指出的是:模仿是把双刃剑,模仿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模仿得不好则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沦为违背研究基本道德的抄袭者。那么,初涉教育研究的人究竟需要模仿什么?需要怎样模仿?此类问题也许可以从“猴子锯木板的故事”中得到有价值的暗示。

一个伐木工人想做一个小木屋,就到森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锯开一段以后,又把楔子,再将楔子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大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锯木板如此简单。

这人干累了,躺下打起了盹。猴子从大树上爬下来骑到那根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不仅锯的动作很像那么一回事,而且锯的效果也很不错。当他锯开一段树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人拔楔子与打楔子的动作,于是也不明就里地模仿起来。可是,当猴子刚一拔出楔子,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声大叫,把人给闹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唉!猴子忘了它是长着尾巴的。

对于初涉教育研究的人而言,自己就是那只猴子,模仿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否则猴子的惨剧就有可能在你的身上发生。如何把自己的“尾巴”藏好?如何避免这样的惨剧在自己身上发生?关键在于在今后教育研究实践中,不仅要模仿其然,而且要理解其背后的所以然,更要从模仿当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究其本质而言,教育研究中的模仿实际上是“日本式”的模仿,是带有二次创新色彩的模仿。众所周知,日本自二战以后,许多企业的发展都走一条模仿欧美企业之路。每当欧美相关企业有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来以后。赶紧对其产品进行彻底解剖,以发现其中的创新之处及其不足,从而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由于省却了大量的研发经费,因而价廉;又由于克服欧美产品中的不足,因而物美。由于在模仿中有创新,因此能占领广大的市场。虽然我国许多企业也模仿欧美产品,但我们在模仿中创新性不足,所以如今电视、DVD等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中,这就像猴子的尾巴,一不小心就被树夹住。可见,模仿固然重要,但创新更为关键:不能做到原创,至少要做到二次创新。

尽管我们主张教育研究越原创越好,但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研究时不必刻意追求原创,不妨来一个“二次创新”,而且“二次创新”与原创一样精彩。所谓“二次创新”,指的是在模仿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沿着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而发展的、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研究范式,在别人基础上实现观点的创新或内容的创新。

“二次创新”实际上有三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简单的模仿,即按照他人的研究思路或写作思路,通过模仿、学习,逐渐掌握其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从而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种方式是改进型的创新,即基于第一种方式,在充分学习、积累和消化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后,逐步减少对他人思路的依赖,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第三种方式是创造型的模仿。此时,研究者自身已完全掌握研究与写作的原理和要求,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和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对他人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进行较重大的二次创新,最终形成适合于自己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思路。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许多创新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模仿。模仿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姐妹,但模仿不一定产生创新。模仿本身是一种“再造想象”,它能够培养研究者的想象能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从模仿大师的长处开始的,但一味的模仿也将阻碍想象力的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某些研究与写作的思路与技能,是为发展自我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打基础的。所以,对于初涉教育研究领域的小学教师来说,在模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身的二次创新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对此,刘知几在《史通・模拟》中认为“摸拟”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法。朱熹也主张模仿:“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如何才能符合规矩呢?那在训练之初就得循“规”蹈“矩”,严格模仿。严格训练,久而久之,便能欲方则方,欲圆则圆,既合规矩,又不拘于规矩。(详见吴澍、吴利生:《论“模仿与创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在具体的教育课题研究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研究思路来进行:

第一,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整体设计的思路。即模仿别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思考的条理和线索,用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每一项课题都有其研究思路,不妨在今后的研究中选择与你的研究课题内容相关的、做得比较好的课题进行认真分析,努力发现并仔细揣摩他人的研究思路,然后借用这一研究思路来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

第二,分析并模仿研究问题选择与取舍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发现问题、取舍研究材料的方式和方法。用以训练自己的选题能力。初涉教育研究者总是在嚷嚷“为什么我总找不到有价值的、特别是有创新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我总找不到好的相关的材料”。其实,可研究的教育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比比皆是,可利用的材料也到处都是,只是小学教师不善于辨识与查寻而已,这种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实践而习得的。

第三,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研究方法确定与运用的思路。即模仿他人在开展课题研究背后的心路历程,体悟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找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并将这一思考带到自己的课题研究当中,从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最为恰当的研究方法。

第四,分析并模仿课题研究中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运用的思路。比如,小学教师经常做某一方面问题的教育调查研

究,常常会用相应的调查工具,如问卷及访谈等。一般而言,通过研究他人的调查研究,你会发现调查工具使用的关节点:诸如,合理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难度:注意提问的方式,力求简洁易懂,便于被调查者准确回答;对于不同层面的调查对象,应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对于同一问题,为了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法,多角度地了解其想法,判断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否合理。此外,对调查结果应当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如一般可采用基础分析、分类分析和相关交叉分析等方法。基础分析就是对调查情况的百分比分布的粗略概括,是对被调查者的大致说明,可以借助柱扶图或饼状图来说明。分类分析就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学历、职务、年龄)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别的人对于调查问题的不同看法。相关交叉分析就是通过多道相关问题来调查人们的真实想法。通过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来证实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

在具体的教育论文写作中,“二次创新”的实现往往可以通过模仿并改造他人的写作思路进行:

一是“取其旨,叙自己的事”。他人论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就可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情感体验事例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二是“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论文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在教育论文写作中。小学教师可以模仿他人巧妙的构思来进行自己的写作,但也一定要明白: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感。

三是“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叙事体裁,也可以是案例体裁,甚或是教学后的体裁,在遵循这些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是“仿其法,行自己的文”。即模仿别人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在自己的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往往通过各种写作技法使之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他人好的表现手法来写自己的论文。

研究生工作思路篇10

【摘要】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文章从共青团的角度出发,深入解读马克思主

>>新媒体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实路径以共青团工作为载体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传播路径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与高校共青团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试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共青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必然性新形势下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介路径探究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单位制度变迁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央苏区社会改造中国梦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影响与路径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的研究内容与路径:《向导》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研究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青年价值观体系传播心理学视阈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轨迹传播模式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4-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刘欢(1990-),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