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作文素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2:57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1

我们身边的水污染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监测发现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水质污染。苯类污染物是可致癌化学有机物,会沉淀于淤泥中,污染江中的鱼类,引发一连串的污染问题。

2006年2月22日,黑龙江牡丹江市水源地发现不明絮状物,绵延约20公里,影响了市民正常用水。经过专家初步认定,这种不明絮状物为水生物水栉霉,这种现象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致。

2007年5月28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使得无锡市自来水发出臭味,全市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直接引发了一场影响全市200万人口的供水危机。都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但发生在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前夕的无锡水危机,再次敲响了太湖生态警钟。

2007年7月2日下午3时,江苏沭阳县地面水厂检测人员发现城区生活供水遭到污染,水流出现明显异味。经过水质检测,发现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为每升28毫克左右,远远超出国家取水口水质标准。沭阳县随即关闭城区供水,启动城区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陆续开启33口自备井,以缓解城区人口的饮水困难。

“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而今年夏天以来太湖,巢湖的蓝藻接连爆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说。各地水污染危机的接连爆发,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说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到了难以承受的底线,也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

分析: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但向我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还使我们面临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挑战。

适用话题:底线、水污染、发展与生态

20亿只老鼠大闹洞庭湖

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州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在洞庭湖区沅江市、君山区、华容县等地一些防鼠设施不够完备的地方,东方田鼠则突破了人工防线,侵入稻田和村庄。老鼠们筑巢而居、啃食作物籽实和根茎,所到之处,堤岸、护坡变得千疮百孔,水稻因根茎被咬伤而成片枯死。

一场规模浩大的“人鼠大战”拉开了帷幕。当地群众沿着大堤打老鼠,一棒打去,能打死两三只;一铲拍下去,能砸死七八只。还有人干脆用平时捕鱼的抄网捉老鼠,一网能网住几公斤。大通湖区统计数据显示,从6月21日开始,全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在我们的想象中,美丽的洞庭湖该有渔帆点点,该有芦叶青青,该有晚霞暮色,该有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描述的所有景致。如果说大海予人壮观,那么,洞庭湖就该是精品式的良家女子,让你左顾右盼,处处非凡独特。如此神仙洞府,何时起,竟被老鼠占领,并且倾巢出动,耀武扬威地向人类挑战?

湖南大学生命科学院邓学建教授认为,造成洞庭湖周边鼠害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他分析,近两年,长沙上游来水减少,洞庭湖湖滩时间加长,给东方田鼠繁殖提供了时间。邓学建认为,生态平衡被破坏还表现在东方田鼠的天敌猫头鹰、老鹰等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湖南人开始大吃味蛇后,野外蛇的数量急剧下降,失去天敌的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终成祸患。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2

审视近几年考生作文现状,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仍存在一些误区:

一、材料不充实。(1)无“材”可用。考生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榨”不足八百字;即使满足字数要求,也是胡拼乱凑,言之无物,内容空泛。(2)材料角度单一:有人物事件,无名言警句;有中国事例,无外国事例;有古代事例,无现代事例;有正面事例,无反面事例。材料角度单一,势必削弱文章的说服力或感染力。

二、材料不贴切。(1)不注意紧扣中心选材,所选材料与中心不甚吻合;(2)不注意材料合理取舍,材料详略处置不当,材料与中心若即若离。材料不贴切,乃选材之大忌!

三、材料不典型。(1)无病。有些考生肚里空空如也,临场只得胡编乱造,诸如我有个邻居如何如何,我有个同学怎样怎样;(2)材料低幼化。有些考生作文选材不外乎与儿时小伙伴钓龙虾、捉迷藏之类,与小学生作文无异,令人啼笑皆非!

四、材料不新鲜。

有些考生总喜欢拿“老掉牙”的材料说事:讲“爱国”即屈原,讲“执着”即司马迁,讲“忧民”即杜甫;讲“勤奋”即爱因斯坦,讲“好奇心”即牛顿,讲“自强不息”即海伦?凯勒……这些材料不可谓不典型,但材料大撞车,自然就不新鲜,也极易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降低作文等级。

五、材料不概括。

议论文举例论证时,有些考生对材料不加取舍和概括,一则材料差不多占了文章三分之一的篇幅,过于冗长,有损议论文文体特征。

六、材料不分析。

有些考生作文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缺乏对材料作必要的分析点化,材料与材料无必然联系,材料与观点相互脱节。

七、材料组织无序。有些考生作文虽然材料丰富,但材料组织缺乏合理的时空顺序,妨碍文章的逻辑性,导致杂乱无序。

针对上述误区,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上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拓宽作文素材积累渠道

(一)关注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斯涅克语),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考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考生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观察、感悟身边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可通过参观、访问、旅游以及浏览报刊、网络、电视等),把握时代主旋律,让自己的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鲜明的个性风采。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苏北有位考生机智地将选材定格在自己曾经经历的麦收生活上,抒写自己独特的真情实感。这篇近乎满分的佳作,赢得作文阅卷组负责人何永康先生的高度赞誉:这是关注自己个性化生活的极好明证!还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重视阅读。阅读是考生开拓知识视野,促进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

1.重视课本阅读。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教材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是考生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聪明的考生,应该善于挖掘自己脚下的“金矿”,丰富其写作资源。以语文教材(苏教版)为例:(1)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名人事迹、重大事件。如文天祥挣脱元军羁押,九死一生,回归南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史铁生身残志坚,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卓有建树;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的和平集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激情演讲,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喊出了时代最强音;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于众目睽睽之下下跪致歉,令人动容!……这些名人事迹感人至深,一旦作为典型材料用到作文中去,就会对读者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作用。(2)可以挖掘课本中的真情实感。如柯灵在《乡土情结》中对故土的眷恋,孙犁在《亡人逸事》中对含辛茹苦的妻子的深情悼念,杨绛在《老王》中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宽容……将这些真挚的情感恰到好处地渗透进考场作文,定能拨动阅卷者的心弦,激起强烈的共鸣!(3)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名言警句。就“先贤忧国忧民”而言,我们就能捕捉到以下素材: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凝聚着先贤思想智慧的名言警句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作文中灵活恰当地运用,往往会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严守作文素材的运用规则

规则之一:材料必须充实。记叙文(可以在主题统帅下写几件事,写成复杂记叙文)行文要讲究尺水兴波,要有典型的细节描写;议论文既要有事实论据(最好正反结合),也要有理论论据(哲学原理、名言警句)。材料充实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更有力地论证观点,当然也容易满足作文字数要求。

规则之二:材料必须贴切。材料贴切是作文成功的基本条件。(1)要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高考优秀作文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避免题材“撞车”,至少有三条途径:(1)择取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的典型材料;(2)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审视,可能平中见奇,常中见新;(3)以自身经历为素材,容易凸显文章个性:记叙容易流露真情实感,议论容易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规则之五:材料必须概括。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要特征的文体,其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因此文中举例必须具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考生善于抓住材料关键点(何人何事)进行概括叙述,切忌细节描写!对于记叙文中的素材,也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做到详略得当,杜绝面面俱到。

规则之六:材料必须分析。应试作文不同于平时训练,要让阅卷者在极短时间内意识到考生作文表现什么主题,论证什么观点,为此,记叙文就必须“画龙点睛”,议论文就必须对材料进行恰当分析,让材料与观点之间产生必然联系,从而有效地论证观点。材料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等等。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3

当前,考场上盛行的是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两大类型,很多时候,议论文文体就成为考生的不二选择,所以本文拟在议论文素材的选用上为考生提供几条“锦囊妙计”。

第一招:按需引述“第一论据”

万事开头难,怎么办?请用“第一论据”。“第一论据”是什么?当然是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所谓“按需引述”,是指要根据自己确定的立意对材料有所取舍。“第一论据”是任何考场作文的起点。在选择进入文章时,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叙述过简或者拓展过多,要根据自己确定的立意有所取舍。所选文章的角度不同,第一论据的引述就要不同。如原材料中涉及多个对象,可有多角度立意,引述时就需按立论的角度选取相应的陈述对象,对材料进行恰当叙述;如可从表面或深层立意,就对原材料进行或繁或简的叙述。但不可照抄照搬,也无需拓展。

以2016年全国高考Ⅰ卷作文为例,请比较阅读并仔细体会同一作文材料,从不同角度,提炼不同的观点,引述材料就要“按需选用”。

例1.选取“唯分数论,教育之悲”的角度,引述材料如下:

【例文】“漫画中两个孩子,皆因分数而获得亲吻与巴掌的不同待遇:得100分的孩子仅因失掉2分就换来巴掌,得55分的孩子仅因刚刚及格就获得亲吻。我们不禁要问:在教育孩子时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准?这两个孩子皆因分数而受奖惩,而分数应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吗?当然不是。

例2.选取“评论双重标准”的角度,引述材料如下:

【例文】“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精神拷问的时代里,麻木地欢笑着,痛苦着。那些所谓的大众用苛刻的眼光对优秀的人求全责备,对失败之人的一丁点儿进步却大肆赞美,即使他的进步离优秀仍然很遥远。真是可笑的双重标准。”

【点评】以上两则例文均选自高考满分作文。例文1着眼于漫画本身,重点放在漫画中两个孩子因为分数而受奖惩的内容,所以引述材料时用的是繁笔;而例文2意在挖掘漫画的深层寓意,所以引述原材料时用的是简笔,仅是对应提取了“对优秀者与后进者的双重标准”这一内容。其实,繁笔也好,简笔也罢,适合中心就好。切忌照搬作文材料,那样只能费力不讨好;但也不能无视材料,毕竟选用“第一论据”,是适合开篇谋篇的最佳起点和捷径。

第二招:顺势开掘“同质论据”

鉴于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惊艳出场,其思维流程从多向发散转向单向思考,不管任务是显性要求还是隐性包含,文章主体往往是就事论事,就事说理,所以写作中往往会遇到素材近乎枯竭的窘境,这时顺势开掘“同质论据”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相对“保险”。当然,该技巧也可用于其它作文类型。

先说什么是“同质论据”,即与材料(或论点)的实质相同、且属于同一范畴或性质的材料。顺势开掘就是紧扣论点,按照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或逻辑维度去选用材料。下面以2016年全国Ⅰ卷(该漫画作文既可看作材料作文,也可看作隐性任务驱动型作文)三篇满分作文为例说明。

1.从时间维度上去寻“同质论据”。

例如《鼓励孩子天地宽》(节选)就按时间纬度由远及近来选材:“因为老师的鼓励,坡开创豪放词派,成为文坛领袖;因为妻子的鼓励,钱钟书创作小说《围城》,而后享誉世界;因为父亲的鼓励,汤一介踏破市俗尘韵,终成清润一派。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鼓励。且拿鼓励对待孩子,鼓励孩子天地宽,他们的进步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2.从空间的维度上去找“同质论据”。

例如《唯分数论,家庭教育之悲》(节选)就按“中――外”的纬度去找素材:“‘进步就高兴,退步就打骂’的做法,也让人联想到创造了‘一门三北大’奇迹的中国狼爸……相比之下,中国家庭教育专家周虹的鼓励教育,‘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以身作则教育,不仅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更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3.从逻辑的维度上去觅“同质论据”。

例如《苛求完美,莫若日臻完善》(节选)就按“个人――社会”的逻辑纬度去找素材:“或许,孩子稚嫩的心灵会留下苛求的烙印,而求之不得之时,除了痛苦与偏执,谁再来教会他正确的态度与方式……如此苛求完美的教育将何以予创新以宽松的环境?或许唯有像硅谷中的‘鼓励创业与宽容失误’的风气,方能营造出一片更纯、更美、更有利于人才自由发展的桃源。”

【点评】“同质论据”的选材法以“同质”为前提,想一想:这样的素材古代有没有,近代有没有,现代有没有,中国有没有,外国有没有,个人有没有,社会有没有……从不同的维度去择优选用素材。当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要选准所需材料使用即可,千万不要“乱花迷眼”误了赶路。

第三招:随机应变“救命论据”

话说西天取经之初,观世音摘下三片柳叶,化作三根救命毫毛,送给孙悟空许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他急苦之灾。其实很多考生也会遇到思路阻塞甚至枯竭的难题,所以这里斗胆效仿观世音,自创随机应变三绝招,为考生打造“救命论据”。

绝招一:爆炒“新闻眼”

新闻,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它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沉淀,而“新闻眼”就是浓缩的精华,沉淀的结晶。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中国金牌数下降,舆论虽偶有批评,但“新闻眼”关注的热点不像以前“唯金牌论”,比如聚焦羽毛球经典的“林李大战”,比如刷屏游泳新星傅园慧的“洪荒之力”,比如推崇自行车运动员头盔上的“花木兰”“穆桂英”京剧脸谱……可以说,“新闻眼”以其新鲜热辣,提纯度高,普适性广,考生可随手拈来,为己所用。

题目: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作文“掌印与唇印”

例1.论证:莫以一时成绩论成败+(联系素材)里约奥运。

羽球名将李宗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半决赛2:1击败“超级丹”,破解了职业生涯重大比赛“逢林必败”的魔咒,虽然决赛中不敌中国谌龙,但他“千年老二”银牌拿到手软,仍然是世界羽坛最看重的对手,仍然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明星。可见,一时的成绩论成败的观点是何其的短视与不公。

例2.论证:多一份对退步的宽容+(联系素材)里约奥运

中国代表团“双保险”夺金点屡屡失灵,优势项目剃光头,金牌数滑坡已成既定事实,但舆论却鲜有批评之声,更多的是为运动员阳光、率真、拼搏精神点赞,这种关注人性,关注体育精神,不因金牌缩水而纠结,不因成绩退步而郁闷,更加彰显了大国之民应有的成熟与自信。

例3.论证:教育,你慢慢来+(联系素材)里约奥运

我们知道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里约奥运,全球强手云集,金牌固然令人欣羡,银牌铜牌也是成功,即使没有夺牌创生涯最好成绩也不算失败,只要本着平和、宽容、理性的精神,对待竞技的成败,对待成绩的高低,我们就会多一份内心的平和,多一份理解的宽容,更多一份成长的等待。体育如此,教育亦然,还是摒弃粗暴,按捺浮躁,尊重成才规律,轻轻道一声:孩子,慢慢来!

【点评】新闻素材,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关注时政热点,积累时尚热词,内化于心就是积淀,外显于形就是素材。

绝招二:清炖“老经典”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经典名著,它们直接就是素材的百宝囊,材质丰富,应有尽有,而且历久弥新,越“炖”越香。对待经典,我们要向诸葛亮学一个“借“字,他“借箭”“借东风”“借荆州”,成就了自己的建国大业。我们要向经典名著“借人”“借事”“借理”,以期在考场妙笔生花。其中关键处是在经典中筛选出适合主旨的人和事,为己所用。

题目: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作文“掌印与唇印”。

例1.论证:莫以一时成绩论成败+(联系素材)可以选《三国演义》的刘备,隆中对之前,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东奔西走,常无立锥之地,但最终草根逆袭,成为九五之尊。

例2.论证:多一份对退步的宽容+(联系素材)可以选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北伐中原,可南蛮经常袭其后路。他捉住蛮王孟获后,没有一刀了事,而是宽宏大量,允许对方在反叛的道路上一错再错。“七擒七纵”之后,孟获终于口服心服,发誓永不造反。可见,宽容不仅可以消弭战火,还可以俘获人心。或许多一份宽容,就可能挽救犯错的惯犯,就可以逆转倒退的人生。

例3.论证:教育,你慢慢来+(联系素材)可以选《西游记》,玄奘和尚普渡众生,教化世人,他发宏愿西天取经,路途遥遥,却只能一步一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十四个暑往冬来,才抵达灵山。其实取经之路就是师徒四人自我砥砺、自我救赎(师徒都是待罪之身)、自我教育的修心旅程,也正是这种舍去一切浮躁和机巧的慢功夫,才是符合教育真谛的真功夫。

【点评】经典名著是跨越国界的存在,文学的天空,群星闪耀,每一颗都光耀千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经典,细读、研读,哪怕一两本,也是大有裨益。

绝招三:生煎“兴趣包”

考生也许会说,我不经常看新闻,也很少读名著,前两个“绝招”有点用不上,怎么办?那么,你生活中有没有感兴趣的事,比如下棋、唱歌、看球赛等,只要有关注,有了解,也可以化为作文素材,考场救急。

1.制皮――定格“兴趣点”。

既然你对某件事有兴趣,多少就会有话可说,你需要把关注的人和事适当定格,即用醒目的标题一一概述,最好选用相关文字报道的热门标题。比如喜欢围棋,喜欢柯洁,可以这样概述“叫板alphaGo,新晋网红柯洁大棋渣狂得确实有底气”;比如喜欢摇滚,喜欢“中国新声音”,可以收集诸如“金属嗓男刘文天主唱《梦回唐朝》燃爆全场”;如果喜欢篮球,喜欢nBa,可以收集“风光的背后是辛酸!詹皇笑对质疑:这就是人生”……

2.调馅――品味“兴趣点”。

收集到的“兴趣点”概述标题在精不在多,感兴趣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可按照人生阶段和情感色彩或者你喜欢的标准分类,比如nBa群英谱“草根、明星、巨星、传奇”等,比如娱乐明星“偶像型、实力型、全能型、大众型”等,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程度,将标题背后鲜活的故事画面在脑海中多次重放,重演,可以适当定格,适当快进,剪裁取舍,成为自己珍藏的个性化素材。

3.生煎――秘制“兴趣包”。

因为是个性化的素材,使用起来自然顺手。接下来,只要紧扣作文主旨,寻找到所需的“兴趣包”,斟酌取舍,一一道来即可。

题目: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作文“掌印与唇印”

论证“莫以一时成绩论成败”,联系围棋素材――柯洁

柯洁是谁?相信大家都知道了。2015年,三夺围棋世界冠军,鲜花掌声铺天盖地,一时风光无两。谁知2016年,在韩国第一人朴廷桓面前,三战三败,批评侮辱不绝于耳,但他迅速稳住阵脚,随之一路过关斩将,再次杀入世界棋战决赛。同样是柯洁,却遭遇冰火两重天,徒以一时成绩论成败的行径,是何其可笑!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4

套用模板一:随行随感法结构设置1、简介出行:在确定文章后,选择在外行游的素材,先对事件做出简单介绍。2、重点记叙:在简单介绍出行时间、地点、因果后,重点写行游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两三点。3、深思感想:对所记叙内容深思感想,提升强调深化主题。如安徽一考生写的《不会变的是向往天空》:1、简介出行:全文以自己周日清晨独行在青石小巷的所见所闻为素材。2、重点记叙:主体部分以石径小路、湖畔亭下的闲人、放风筝的孩子等一组素材为内容。3、深思感悟:文末揭示主题,说明寻找自己的最佳栖息地,应像风筝以天空为归属那样,有坚守天空的信念。

套用模板二:材料聚合法结构设置1、巧妙开篇:根据题目的立意要求,用一巧妙的方法引出全文主题。2、组织素材:按题旨选用n个素材,古今中外的均可,但要注意素材能够共同表现一个主题,并且和谐共处。3、提炼主题:将素材作总体的概括提炼,点出主题或升华主题。如北京一考生写的《凝聚》:1、巧妙开篇:本文以“我”参加中考那天早上的生活为素材,用诗一样的语言概括叙述父母对“我”的无限关怀。2、组织素材:主体部分以妈妈早餐中的幸运剂、妈妈关怀的提醒、爸爸开车送“我”等具体材料为内容。3、提炼主题:用自然叙述的语言,从将凝聚的亲情隽藏在心底走向考场,看到了充满爱的世界,看到了作者感受亲情的幸福。

套用模板三:道具象征法结构设置1、道具为题:在确定立意后,围绕作文主旨选用道具,将某种情思寄托在道具上。2、道具故事:选用的道具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礼物、配饰等,叙述道具与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的相关故事。3、揭示主题:道具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将其揭示出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套用模板四:分点选材法结构设置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采用直接入题或引入主题等方式实现开宗明义。2、分点论述:将主题分为n个分题(考场作文宜分为三个)后,为每个分题选用恰当的素材,但要注意概述。3、总结全文:对分题作概括总结,以达到强化主题或升华主题的目的。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打开一扇窗》:1、确定主题:从“上帝关上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的哲理名言引出打开一扇窗需要自己去努力的观点。2、分点论述:第一分题是打开一扇窗需要毅力,用巴尔扎克放弃律师成为作家为例;第二分题是打开那一扇窗需要智慧,以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高锟带领自己的团队用智慧找到了没有杂质的玻璃为例。3、总结全文:综合前面的素材内容,回扣首段,强化全文中心论点。

套用模板五:时光溯流法结构设置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只能选用时代较久远的人物或事件为写作素材。2、化虚为实:久远的人或事本已不能见其实,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犹如自己回到了人物事件所在的时代,用亲见的感觉对人或事件细化描写。3、总结全文:如平常写记叙文那样,从所记的素材中总结提炼出全文主题,可以用议论、抒情等方式,也可以记叙文常用的自然结尾。如厦门一考生写的《漫步历史》:1、确定主题:此文以五千年来记载华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浩瀚书卷为材料,赞叹它们流传千年,永不垂朽的辉煌。2、化虚为实:作者假想自己随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在中华文化中观赏了《诗经》中的女子与征夫,与陶渊明、李白邂逅……3、总结全文:此文从手捧《诗经》开篇,以背起一卷古书收尾,赞美了古典诗词的曲赋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灵魂。

套用模板六:前后对比法结构设置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的主题,选用一个素材表现主题,主要采用记叙文手法来写。2、抑扬对比:为了使所写材料能实现前后对比的效果,必须采用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的手法。3、总结全文:采用议论语言对前文内容作分析点评,从而明确揭示材料的意义,突出全文对材料或扬抑的主题。

套用模板七:触景回忆法结构设置1、确定主题:按作文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从眼前现实写起,引出对过往某人某事的追忆。2、触景回忆:以触景生情的写法,以回忆某人某事为主体素材,如果主题需要或者自己有把握,也可以采用以忆昔为主,今昔穿插的写法。3、总结全文:采用自然结尾或者某种新奇技巧结尾,从对素材的感悟中提炼全文主题思想。

套用模板八:故事引入法结构设置1、确定主题:按作文题目的提示要求确定全文主题,选用一个素材开头,以引出后面n个素材(考场作文宜3个)。2、素材拓展:选出2—3个与首段素材相关的素材叙述,叙述时既要概括,又要对关键出作生动描写。3、总结全文:用综合概述的方式将上文几个素材内容糅合起来或回扣第一个素材,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揭示其所包含的哲理思想。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5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的热点”。关注社会、评论时政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手机是其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主要渠道。在2013年18道高考作文题中有6道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热点,如北京卷的“科学家与文学家有关手机的对话”来自于央视访谈杨振宁教授与作家莫言有关手机的谈话。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注意关注社会和生活,对社会、生活现象,要加强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悟出生命、生活的真谛。另外还要注重细节。考生看待事情往往更注重事情的整体轮廓,而忽视细节,这常常会影响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二、辩证思维,彰显深度

2013年高考作文题大都充满哲理思辨,旨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彰显崇高的社会价值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的作到“切合题意”“立意深刻”,这就需要考生运用辩证观点,认真思考所给材料,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充分运用学过的辩证法,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作文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训练,努力做到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力争抓住所给材料的本质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三、选好素材,提升品位

精心选用和合理使用素材是使文章内容丰富的重要方法。作文素材运用最重要的原则是运用得准确,在此基础上,考生可以运用各种素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在运用素材表达观点时要注意准确清晰,灵活多变,不仅要善于取舍材料,而且要学会分析材料。在选用材料时,考生要注意:活用教材中的素材,彰显学以致用的能力;剖析时事素材,更能证明观点的现实性和正确性;引用名人名句可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人生智慧。

四、稳中有变,不断创新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范围定位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重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笔者将命题点归纳为以下13个方面的内容,考生不妨围绕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作文命题进行预习:

1.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

2.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

3.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4.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

5.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智慧、自我等。

6.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

7.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

8.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9.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

10.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

11.人文关怀,如关爱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6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广泛阅读;体验生活;勤写多练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让学生写作文,经常就会出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太少,头脑空空,无物可写。即便是搜肠刮肚勉强去写,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言之无物,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认为,平时勤于积累,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在作文教学中,要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在广泛阅读中积累素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带给人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让他们多阅读更是大有裨益。

要广泛阅读,读什么?笔者认为,学生除了要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一些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篇目之外,还要扩大阅读视野,阅读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当代中外文学作品、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各类读物、优秀期刊杂志、网络上的优秀文章等。长篇小说、文化经典著作可放在假期集中阅读,平常每天可以阅读一些新课标推荐读物的精彩片段、期刊杂志、新闻、同龄人的习作等。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视野,丰富了思想,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自然、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到了艺术美和科学美。有了这些认识和感受,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写出的文章也就不再是空洞无物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吸取了语言营养,发展了想象能力,还提升了审美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

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写作素材变多了,写作思路开阔了,必然会使他们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

二、在体验生活中积累素材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大量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比如,让他们布置教室、表演课本剧、筹备团队活动;参加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种兴趣活动;集体观看电视、电影;亲近自然,参加远足、郊游活动;走进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观察到了大自然的种种色彩,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更收获了同学之间的浓浓友情。也正是这种种活动,馈赠了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这些素材,与从书本上得来的素材完全不同,它们是直接体验,留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学生有了这些亲身经历,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更真实,更具有独特的个人感受,感染力和生命力也就越强。

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少教”(教师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再辅以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达到让学生“多学”(学生学会选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自由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目的,一批好的学生习作应该很快就能产生。

三、在勤写多练中积累素材

鲁迅说:“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大概是由于多写和练习。”光读书不动笔,只体验生活却不写出来,容易眼高手低。笔者认为,坚持勤写多练,对写好文章至关重要。因为写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素材的提取和运用的过程,勤写多练的过程就是真正积累素材的过程(写作文时能够快速提取素材并能有效运用素材,这才能真正称之为“有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练习机会。进行写作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将句、段、篇的训练相结合,比如,句子的仿写、片段的训练、篇章的整体谋划等。方式要灵活,如篇章练习可让学生自己命题,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不规定习作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等。在学生有内容可写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写作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写作技巧会随之增多,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在平时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阅读书籍,有所感悟时,及时写写读书笔记;观察生活,每有所得时,及时做好观察笔记;平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写读后感、写时事短评。日积月累,写作文时就一定会“有米下锅”。

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启发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去阅读、主动去体验、积极去表达,就能逐步实现教师的“少教”和学生的“多学”,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材积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71-02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作文素材的积累成为了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突破点。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在作文素材积累中的教学策略,大致如下:

1.回归课本

课本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所选录的文章都必定经过多方面的挑选和考量,具有情感思想与写作技巧的双重价值。因此,在写作素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教材,回归到最原始的教学资料中,善用所学,推陈出新。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据的选择十分重要。典型性的论据材料可以成为论点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整篇文章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从容不迫。而素材则理所应当是论据的主体部分,学生以素材为基础,从立论的角度对素材进行针对性的阐述和论证,为论点提供无可辩论的支撑。因此,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素材的选择其首要性不在于是否新颖独特,而在于是否足够典型,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对于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分析论证,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而课本作为精心编排出来的文本,其内在素材价值自然十分丰富。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素材记录,而忽视了教材文本的开发。对于高中生而言,对于教材文本的阅读必然是花费时间最多,也是学习精力投入最多的部分。因此,在素材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教材文本中汲取素材的养分。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材,甚至是物理教材、数学教材等。在其它科目的教材中也有许多值得借鉴、参考、积累的素材,只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跳脱出学科范畴的束缚来进行深入挖掘。往往从课本、教材中所提取出来的常见的素材更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在写作过程中予以灵活的运用,能够产生较为良好的写作效果。

比如说,笔者在对曹操的《观沧海》进行教学时,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技巧、意境与思想固然是教学的主体成分,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精神也是学生经典素材积累的原材料。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纵然生命的长度不能延伸,也不能向命运屈服,要不断的拓宽生命的宽度。

2.持之以恒

只有量变的不断积累才能够最终实现质变的飞跃。写作本身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不断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而素材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基石,更应该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的坚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素材仓库,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素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许多典型的论证依据、古诗词、典故等,从而增加整篇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素材积累习惯,在平时的日常阅读活动中将好的素材进行摘抄或者记录,以不断对自我进行充实和积累。我们能够在不断的积累中拥有越来越多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好比一位厨师拥有了丰富的食材一样,食材种类越丰富也就意味着可以做出越碓椒岣幻牢兜牟似罚写作也可以越来越得心应手文采斐然。当然,这也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是需要在长期的积累中才能得到微小的改变和进步。比如说,在关于叛逆精神的素材积累中,学生不断的积累并持之以恒,搜集到了许多素材。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雷雨》中的蘩漪,以及《简爱》中的简爱姑娘、《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等等,都是具有典型的叛逆精神的素材。

3.分类整合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体系的整合和优化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素材积累中,也是一样。将种类丰富的素材以不同的主体、内容来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对于提高学生对于素材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学生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所积累的素材越多,也就代表着素材的种类和内容越来越繁杂,散乱。学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难以及时有效的将有价值的素材抽取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于素材资源的整合也是素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至于如何进行整合优化,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水平进行选择。如,可以根据素材的来源进行分类,中国素材和外国素材,古代素材和现代素材,教材素材和课外素材等;或者从素材的主旨思想和内涵入手,如动物的素材,名人的素材,植物的素材,名川大山的素材等。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如天真烂漫的苏轼,临死不忘报国的陆游,"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文天祥,等都是属于历史名人类素材。

结语:作文作为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方式,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曾有人笑称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可以从写作素材入手,以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水平的提高积攒养分。

参考文献: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8

[关键词]证据上之异 说理上之同 文史之异同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3―0005―04

历史学被人称之为实证科学,而文学却不能这么称呼。虽然这里所说的“实证”两字,还不能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不能混淆为“实验”。它无非要表明:历史学是一门讲究事实根据的学科。所谓“言之有据”。是历史学的座右铭,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不管现代或后现代的史学理论家如何质疑“事实”的真实性和“证据”的可靠性,“言之有据”仍然是历史学安身立命之本。下面一段历史叙述,始终贯彻着历史叙事要“言之有据”的基本原则: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此时西汉开国已有六七十年了,经过汉初以来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到武帝当政时,人口增值,经济富庶,国家强盛。史书的描写是:“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阶段。然而,也是在这六七十年间,西汉社会积聚了多种矛盾: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繁盛之中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正所谓“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一位历史学者在阅读上段文字时,会不时地停下来考量文中的叙述是否“言之有据”。他首先要考量的是诸如“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之类的叙述是不是“言之有据”,这是特定时空点上的历史素材(下文简称“第一类素材”);再要考量的是有关武帝时代社会的富庶、社会的矛盾等叙述是否“言之有据”,这是有关特定时段、或特定空间内的历史素材(下文简称“第二类素材”),然后还要考量诸如“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一类叙述是否也是“言之有据”,这是没有时空限定的历史素材(下文简称“第三类素材”)。一般的历史叙述,未必像上段材料那样典型(即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三类历史素材),但历史叙述要做到“言之有据”则是相同的,即要求史学著书所涉及的这三类历史素材都能够获得史实上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这是没有疑义的。

文学写作也同样要使用这三类素材,只是它没有严格的“言之有据”之规定。然而,没有严格之规定,不等于可以“胡乱编造”、“言而无据”。与历史叙事相比,文学写作可以虚构这些素材,尤其是第一类素材,文学家常常是有意地隐去真人真事,免得读者对号入座。然而,一部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它也要做到第二、第三类素材的“言之有据”。换言之,文学作品仍然是以第二、第三类素材的真实性为衡量评说的标准。一位小说家如果不能在第二、第三类叙事上达到一种真实性,就会受到读者严厉的批评。作家浩然的《艳阳天》,写一个合作社在麦收以前15天里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书中的“阶级敌人”痴狂嚣张,不但党内外相勾结,还与城里的相呼应,书中不仅有思想路线上的对峙,还杀人闹事。今天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人们要质疑的不是书中第一类素材的虚构(书中的主角萧长春自然是虚构的),而在于第二、第三类素材的“言之无据”。人们会问:浩然塑造的农村景象,是上世纪50年代现实社会的真实吗?中国整个农村的普遍幸福感,在那个时代存在过吗?如果这一些素材都是虚构,都“言之无据”,那么《艳阳天》所叙述的农村社会就是50年前的“镇坪华南虎”,浩然就是50年前拍假虎照的“周正龙”。

在浩然去世后半年,一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也走完了他奇特而坎坷的一生。然而,与浩然的命运不同,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受到世人很高的评价,俄罗斯政府还授予他“俄罗斯联邦人文成就国家奖”,人们称他为“俄罗斯的良心”,因为他“看到了真实并写下了真实,因此其作品将永世长存”。毫无疑问,索尔仁尼琴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男男女女都是虚拟的,但他借助这些虚拟的素材,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为什么小说家借助虚拟的素材也能达到叙述上的真实呢?关于小说叙述的真实性,哲学家金岳霖的《真小说的真实性》(1937年)一文(下简称“金文”)曾有专门的讨论。金文在引录了英国小说家沃尔夫的作品《黛洛维夫人》中的几个段落后,这么写道:

一个访问过伦敦。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去过英国花店,和英国人接触过的人,在阅读了上面引用的段落后,可能会回忆起他所经历的场面。至于他是否曾去过马尔贝丽花店,在伦敦逗留期间是否看到过任何紫丁香和飞燕草,是否曾遇到过皮姆小姐,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他所需要关心的一切只是他曾经经历过薄雾弥漫、清新爽人和姹紫嫣红的英国花店,曾经看到像皮姆小姐那样的年轻女子正在来回奔忙,曾经看到像黛洛维夫人那样的太太,……总而言之,视觉上看到的花较之气味上闻到的花香更形象。从上面摘录的段落,就能给有上述经历的人一种真实性的意义。如果他停下来想要打听“存在蝴蝶花”这样的陈述句是否是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真命题,那么他很容易受人嘲笑。

显然,小说叙述的真实性,不在于它具体描写的――诸如“紫丁香”、“蝴蝶花”、“皮姆小姐”、“黛洛维夫人”等素材是否“言之有据”,而在于由这些素材组成的完整的社会生活场景是否“言之有据”。后者如能“言之有据”,读者就能从中产生出真实感上的共鸣。

如果小说家运用虚拟的第一类素材也可以塑造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场景,那么,人们就会疑问:历史学要保证三类素材都“言之有据”是否有些多余呢?从实际的情况看,历史叙述大体上能做到第一类素材的“言之有据”,但在此基础上的第二、第三类素材却未必也能“言之有据”。我们可以推断,与索尔仁尼琴同时代的许多苏联历史学家所著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写出真实的俄罗斯。一般说来,史家的历史叙事,不会在第一类素材上随意虚构(当然,虚构伪造第一类材料的也总是存在),都力求保证第一类素材的“言之有据”。但是建筑在“言之有据”的第一类素材上的叙事,却未必必然地能在第二、第三类素材中给出一种真实感。中世纪史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充斥着有关人类的战争、瘟疫、饥馑、灾难等事实的叙述,这自然都是“言之有据”的,然而以此为基础给出的有关中世纪的历史叙事却无法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撰述的“中国通史”,选取和网罗了中国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这自然也都是“言之有据”,但由此构建起来的中国古代史,也难以让我们肯定它的真实性。换言之,历史撰述虽然讲究、遵循“言而有据”,但素材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它叙事上的真实性;小说写作虽然不必事事“言之有据”,但它却可以达到叙事上的真实性。

正如金文所说。文学作品要能使“一位去过伦敦,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去过英国花店,和英国人接触过的人”回忆起他曾有过的经历,当记忆中的经历与小说叙述的场景一致时,他就会产生一种真实感。只有这时候,作家的文字叙述与读者的生活经历打成了一片,作家的“言之有据”才能获得读者的认可,小说的真实性才得以实现。然而,如果一位读者从未去过伦敦,既没有见过英国的花店,也没有

接触过任何英国人,那么,他的经验不足以验证小说叙述的真实性,也无法体会小说的真实性。于是就会产生两种情形:要么是他全盘相信、接受小说的叙述,要么以他本人的其他经验来曲解它。如果作家所描述的社会场景是全盘虚构,那么读者只能像50年前对农村一无所知的青年学生一样,相信《艳阳天》所写的是真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著作的写作和阅读也存在同样的情形,而且较之于文学作品更加复杂。因为没有人能回到过去,去重新观察历史上的那个社会、去经历那时的生活,也不可能像去英国花店与英国人接触那样,回到过去看一看汉武帝、秦始皇。因此,借助已有的经验去体会历史著述的真实性,较之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体验领会更为困难,也更容易产生认知和理解上的错误和差异。

如果我们孤立地考量叙述及其素材是否“言之有据”,那么历史撰述与文学写作的异同还是明显的。但是,孤立的、未经组织的素材如同一堆砖瓦石块。如果我们把历史著作或文学作品比作高楼大厦,那么,如同砖瓦石块只有经过了我们的构建组合才能建成高楼大厦一样,一部完整的历史著述或文学作品,也离不开事实素材的联结组合。然而,经过联结组合的历史叙述,是否也同样可以用“言之有据”的要求来审视它呢?下文是有关辽朝“南北面官制”的两段叙述:

叙述一:辽朝的官制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理契丹及其他游牧民族的政事,南面官管理汉人的事务。辽朝不仅官分南北,刑律也分番汉。番律实行于契丹和其他民族,汉律适用于汉人和原渤海人。

叙述二:辽朝的官制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管理官帐、部落、属国的政务,南面官管理汉人州县、租赋、军马等政务。史称“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两段叙述所使用的素材都是“言之有据”的,但选材、编排上的少许差异,就能体现出叙述主题的不同:后者的主旨是突出此项制度的适宜性,故选取了“因俗而治,得其宜也”的历史素材;前者旨在反映当时的民族压迫,故加入了“不仅官分南北,刑律也分番汉”的素材。两者都是“言之有据”,但选用何种素材,配合何种素材,组合成何种叙述秩序,全出于历史叙事者想要说明的“理”。历史叙事者在进行素材选取、编排组合的时候,不仅要遵守“言之有据”的规范,还要贯彻“言之成理”,即表达叙述者想要说明的一种道理。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人世间的罪孽证明了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不断斗争的历史,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斗争的历史。所以他集中了有关人类战争、瘟疫、饥馑、灾难等素材,与此“理”无关的材料,一概略而不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撰述的“中国通史”是要说明“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个道理,所以史家详细具体地叙述了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不能用来说明此“理”的,就略而不谈。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专题研究,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形,只是局外人不易察觉罢了。如发表于1949年的《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选取并详细介绍的史学家有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等,而陈寅恪、吕思勉、钱穆、董作宾等人则一笔带过,傅斯年、陈垣等人则没有涉及。此种叙述的目的在于“以唯物史观的观点对于中国过去的文化加以清算”。一部1985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发展史》,除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外,陈寅恪(约683字)、陈垣(732字)、吕思勉(560字)等人是置于“资产阶级史学中的爱国和进步倾向”一节而略加论及的,傅斯年是在叙述抢救明清大库档案时出现的,胡适、陶希圣、蒋廷黼、钱穆等是用作“反动”的典型。这样的取材和编排目的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与种种资产阶级史学的斗争中形成发展,这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主线,由此,中国的历史学走上了真正科学的轨道等等。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9

—中学地理素材库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体会

曾惠苹广东顺德市第一中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已经走进校园,对于地理课,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显出它巨大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功与否,软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现成的教学软件,但地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总觉得不大如意,于是有不少地理教师开始自制地理Cai课件。自制的教学软件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意图,但是过分追求软件完美的倾向使软件的制作成为十分费时费力的工作,许多时候还要请计算机教师协助。另外一个限制因素是缺乏足够的素材。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停留在试验课、公开课,未能实现常规化。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近几年,本人在自制面向课堂教学的地理Cai课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制作了多个课件,如《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台湾省》、《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国降水》等。课件虽然是超媒体、超文本的,但课件所包括的内容始终有限,而且这样去制作一个课件所耗的时间很多,要每一节课都这样做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多种探索尝试。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大量图像资料、解决了素材问题就解决了软件制作关键的特点,我把主要精力从只注重精心编辑软件转变到教学素材库的建设上,终于摸索出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来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常规化。1996年我开始搜集资料建设地理素材库,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数据库型的Cai课件,这对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常规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我已实现了每节课都能利用自制Cai课件上课这个目标,以下就谈谈我在地理素材库的建设与应用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素材库的建立

1、收集和制作素材

素材的收集是素材库建设的基础工作,主要靠地理教师平时的积累。其实可用于地理软件制作的素材来源很多,例如,课本、画册、杂志、挂历、照片等媒体中的地图、景观图片;市面上出售的各种光盘或上互联网选择部分有用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aVi视频等;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收集到各种素材。找到的地理素材可以用扫描、复印、下载等方法存放到自己的素材库中。可利用VCD剪辑有用的视频素材,利用视频捕捉卡,将录像资料转换成.aVi格式视频素材,或用mpeG影像压缩卡转换成.mpG格式视频素材;一些动画、声音可以通过自己制作、录制等等。总之,我们收集的素材应该是全面的。另外,素材收集要持续,要不断补充新内容。例如:在1998年长江干流上发生特大洪水,解放军抗洪抢险的视频片段要及时收集,当讲长江一节时可适当补充到课件去。又如现在北约与南联盟之间的问题,大家都很关心,在讲欧洲时可适当补充北约组织与南联盟组织的一些时事素材。

近几年来,我通过扫描、下载、购买、制作等途径,收集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各种素材光盘上百只(单天文方面的图片就有几千幅,有关的视频几十段),丰富的地理素材是我上好每一节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课的重要保证。

2、整理和加工素材

收集、制作的素材开始是杂乱无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时地整理加工。首先,把收集回来的大量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某些地图要进行图形处理,突出重点;某些图片要进行修改、整饰;某些声音、视频需要重新剪接、编辑等等。然后,把加工后的素材根据章节分类,把与某一章节有关的各种素材内容编辑在一起,编辑时要注意素材的通用性,尽可能使教学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在每一节里我又把各种素材分为:文字资料、地图、景观图、动画、视频、声音等目录,这样一个实用的素材库就建立起来了,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用。

二、素材库的实际应用

1、突出教师的教学特点,制作实用的Cai教学课件

Cai课件是一种教学系统,课件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功能,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教学过程及其控制的设计应由教学目的所决定。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利用编著工具和素材库自制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Cai课件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教师自身的愿望。素材库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这个愿望。

使用素材进行课件编辑时,首先要考虑素材的实用性、代表性。第二,课件编辑时要注意不是简单的素材拼接,而是要根据教学设计,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以恰当的显示方式进行有机的组合,而且可利用编著工具本身的功能来绘制、加插有关的地理要素,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教师自己个性化的实用的Cai课件。这样编制出来的Cai课件针对性更强,内容更新容易,实用价值更大,并且可以随时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特点,对课件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或删除,也更有利于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

2、学生参与,开阔视野

复杂的课件设计,学生很难参与其中,但素材收集、修改、编辑、简单的课件制作,则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平时我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图片(旧挂历、画报、明信片、照片等)、文字资料、视频录象等地理素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学生扫描、改图、下载、编辑等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我的课题研究来,从而让学生也品尝创造的乐趣。

某些课题,如环境问题,我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假期到实际生活去了解一些工厂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情况,寻找拍摄一些自己身边的环境死角的照片、录象,绘制环境污染漫画,再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出整改、治理方案等等,然后根据这些实际例子组织素材,编辑实用的Cai课件,学生再根据自编的Cai课件进行讨论分析。这样的一课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知识,而且开扩了视野,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3、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对于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往往是不通用的,而素材本身却有着他的通用性,更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一条教学信息,只要信息本身不过时,可以为不同学科、不同的人使用无数次。例如,素材库里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视频素材就可在不同年级、不同章节的地理课、英语课(Savingtheearth)、语文课(向沙漠进军)、化学课(硫及其化合物、氧及其化合物)、物理课(核反应)、生物课(生物与环境)、政治课(环境保护法)、主题班会课(例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建绿色学校》)、环保专题讲座等被重复使用。

目前已有很多学校进入国际互联网,并在网上获取资料,进行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往往占的空间比较大,而每个素材本身占的空间比较小,更利于网上交流,减少相互间的重复劳动。

人与自然作文素材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新旧版本版块

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经历了许多次变革,语文新课改实验不断推进。教改的历史从另一种视角来看也是一部教材的演变历史。教材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重要载体,教材问题一直是教改中最为重视的问题。自1997年语文大讨论开始就提出了对原语文教材的猛烈批评,最新的课程改革也对教材的革新提出来很高的要求。由原来的几十年不变,到现在的年年都变;从原来的单一教学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编制教材,教材改革确实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目前全国高中学生的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将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的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既然是新教材,它究竟新在哪里?

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新旧教材所设计的版块不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12月第1版)分为两个大的版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从阅读选入的文章来看,编者想通过这些文章来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来说文章前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杂文、科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文章作品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随笔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古代散文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魏晋及唐代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而写作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能力。例如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二册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1]。

新版高中语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其中阅读鉴赏是这套教材的主体。阅读篇目所选取的范文以名家名篇为主,除此之外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有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口语交际”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两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3个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2]。

高中必修二中的“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散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3]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版块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并且选文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呵护等富有人文精神的关怀。究其教育理念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着眼点:

一、新教材注重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的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例如,在新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又包括三小部分内容:“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其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赏析的过程和方法,如“情感与意象”“情趣与理趣”“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博观约取”“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5]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训练的落脚点就自然在“能力”上,这不仅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满堂灌输”的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受到陶冶。

二、新的板块设计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本身就含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6],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5],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即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是要切实打破过去那种今天以思想素质的提高,明天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旧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这两大版块,其中阅读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写作和口语仅仅作为一个次要内容出现,这种版块显然是以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并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与之相反,新教材中不仅设计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版块,并且各版块之间的比例进行了合理设计,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涉及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以及演讲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写作和口语交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

新的教材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给目前的教学带来新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不能再将语文教的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为了单纯的掌握知识或应付考试,要将语文教出语文味,这将是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新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可谓是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于一体,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考虑,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领会这次教材改革的优点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运,这样语文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新版本教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也就是说教材中的延展版块形同虚设,无论从社会氛围还是个人兴趣而言,无论是从教师的无奈还是学生的压力出发,“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版块的设置都是徒有其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也和目前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考试仍然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手段,成绩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就造成部分教师为了减轻负担只为考试而讲,学生也只得为考试而学,那么与考试相关或较少的知识与学习就被省略。虽然以前教育界就呼吁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到目前却还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在实际中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彻底取消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大可能。但多元评价体系和语文教学向着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改革,就会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又推动着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的转变,而教材又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教材必须是集人文性和工具性,审美性和实用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体。[7]新版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而设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将新的教材理念融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同时教材承载教育改革的理想,新版的语文教材结合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前沿理论,是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能让教师在认真挖掘教材的同时透析语文改革的方向,将自己也纳入到教育改革的位列中去,新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将改革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只有这样新的教材、新的教育理念才会在实践中得到最优化,才能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程春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5]陈必超.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实验教科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