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9:53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使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15例,总结两年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人数,观察不良反应发生趋势和累及器官组织情况。

结果:我院2012―2013年使用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人数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44.3%增长到2013年55.7%;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累及器官主要有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以累及皮肤最多,达30.4%。

结论: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遵循用药原则,严禁随意滥用抗生素,建议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疗效。

关键词: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47-01

长期临床调查分析,认定以预防性为目的使用抗生素属于典型滥用抗生素范畴,抗生素使用合理化必须按患者具体病情分析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不存在固定方案可应用于不同病情的情况[1,2]。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就2012―2013年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使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患者115例,总结两年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人数,其中男患70例,女患45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42±8.5岁。内科病变患者60例,外科病患者40例,五官科患者10例,其他5例。

1.2抗生素与不良反应。此次调查抗生素种类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及大环内酯类等以及其他种类。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皮肤组织(皮疹、丘疹、瘙痒)、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药热性等。

1.3研究方法。总结两年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人数,观察不良反应发生趋势和累及器官组织情况。总结2012年―2013年使用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和所占比例情况,使用是否严格规范,记录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组织和主要症状。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年度抗生素使用总结。2012年不良反应患者51例,发生率为44.3%,头孢菌素最多,共14例,其次为青霉素10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10例,氨基糖苷类7例,大环内酯类5例,其他5例;2013年不良反应患者64例,发生率为55.7%,头孢菌素最多,共16例,其次为青霉素12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例,氨基糖苷类10例,大环内酯类7例,其他7例。

2.2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统计。皮肤部位不良反应最多,共35例,占30.4%;其次为神经系统22例,占19.1%;消化系统15例,占13.0%;药热性15例,占13.0%;心血管13例,占11.3%;泌尿系统9例,占7.8%;其他6例,占5.2%。

3讨论

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抗生素会使患者出现耐药性,但联合使用抗生素既能够增强药物对耐药菌的作用,又能够减少毒副作用。抗生素使用合理化必须按患者具体病情分析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不存在固定方案可应用于不同病情的情况。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其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和避免产生更多耐药菌而影响药物作用[3,4]。若大量使用抗生素则毒副作用将较强,直接损害身体健康,特别是对儿童听力。此次研究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皮肤组织(皮疹、丘疹、瘙痒)、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药热性等。诸多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必须遵循一定原则。首先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发热不明以及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临床联合用药的指针为:①原发疾病的菌种尚未查明,包括免疫缺陷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和耐氧菌的混合感染[5];③单一抗菌药不能不能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④需长期治疗且出现耐药菌的感染性疾病;⑤为减少单一用药时的毒副作用而选择联合用药。根据治疗目的以及感染菌的不同临床中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也在灵活比变化。上述结果中可见,我院2012―2013年使用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人数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44.3%增长到2013年55.7%;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累及器官主要有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以累及皮肤最多,达30.4%。综上所述,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遵循用药原则,严禁随意滥用抗生素,建议联合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彦博,王玮,贾立华,杨兴龙,等.浅谈优化抗生素治疗的相关问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2):1525-1528

[2]陈芳.抗生素分期治疗在复发性尿路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584-585

[3]王勤.药物不良反应197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32(24):68-69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危险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3)10-1219-03

目前,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青壮年是我国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学生人群正处于青壮年期,群体文化水平高,性观念开放,正处于性活跃期,但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尤其是近年来学生中同性的出现更易造成该群体艾滋病传播[3-4]。为了解浙江省学生人群艾滋病疫情及危险行为等情况,为有针对性的开展高校宣传干预提供依据,现对浙江省报告的15~24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学生病例和2010―2012年学生人群哨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报道如F。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1)2002―2012年10月浙江省报告的所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年龄为15~24岁的学生共163名。(2)以杭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温州大学为监测现场,于2010―2012年分别分阶段整群抽取1609,1600,1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方法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危险行为、感染途径、既往检测情况、实验室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现场调查时间为2010~2012年每年的4―6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和血液样本采集,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自填式。由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对问卷进行逻辑性和完整性检查,并剔除不合格数据。

1.3实验室检测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要求操作,每人采集血液样本5mL。HiV、梅毒抗体检测试剂采用中国性艾中心统一招标试剂。HiV抗体阳性判定:所有样品使用酶免试剂(eLiSa一1)初筛,初筛阳性者使用另一种不同原理或厂家的酶免试剂(eLiSa-2)进行复检。初筛和复检试验均为阳性判为HiV抗体阳性。梅毒抗体阳性判定:采用eLiSa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梅毒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剂(tRUSt)进行复检,初筛试验和复检试验均为阳性判定为梅毒抗体阳性。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危险行为报告率、知识知晓率、HiV及梅毒抗体阳性率等,不同年份间比较使用X2检验。

2结果

2.1学生人群病例报告

2.1.1病例报告例数截止2012年10月底,共报告108名15~24岁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2010―2012年报告例数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61%(32/1987),1.38%(34/2468),1.75%(42/2394)。

2.1.2传播途径构成对历年报告的学生进行传播途径分析,性传播所占构成比逐年上升,而其中又以同性传播为主。见表1。

2.2学生人群哨点监测分析

2.2.1基本情况2010―2012年监测对象平均年龄为19.6,19.1,19.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042,p

2.2.2HiV和梅毒感染情况2010―2012年学生哨点监测中未发现HiV感染,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o.12%(2/1609),0,0.06%(1/1600)。

2.2.3及安全套使用情况2010―2012年报告率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性和商业报告率逐年增加。见表2。

将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户籍、年级)、艾滋病知识(o~5分、6~8分)、调查年份分别与学生、异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ord:LR)。女生发生的危险性低于男生,高年龄组学生发生的危险性高于低年龄组(2010―2011年)。2011年女生报告固定异性高于男性,2012年高年级及男生报告固定异性较高;不同年份学生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4。

2.2.4艾滋病知识2010―2012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2.8%,84.9%,86.3%,呈上升趋势(X2=7.419,p

2.2.5接受干预服务及HiV检测对2010―2012年学生最近1a接受干预服务、参与干预服务、进行HiV检测及知晓结果等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分别为36.6%,40.6%,41.4%(X2=9.386,p0.05)。

3讨论

本研究显示,浙江省感染HiV的学生报告人数逐年增加,在全省所有HiV报告病例中所占比例近年来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与王岚等的研究相似。需要关注的是,同性性接触是学生感染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周超等的研究表明,有男男的学生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1%。云南省一项研究表明,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主要危险因素是性接触,其中男男接触传播占50%。由于身份隐蔽,学生中的男男者只能选择在圈子内活动,而该人群的危险行为和Hi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比较单纯的学生来说,很难辨别并保护自己。因此,需重点关注学生中的男男人群。

监测数据显示,2010―2012年浙江省学生报告率分别为13.1%,9.1%,6.9%,均低于向晋辉等的研究,也低于国外相关调查。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与性别和年级有关,而2012年年级因素分析结果同2010及2011年相反,考虑可能存在报告偏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还表明,异性报告率在50%以上并逐年增加,1/3以上的人有临时,商业和男男报告率在10%左右。提示学生群体模式复杂多样,危险普遍存在,应加强该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干预。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抗生素;认知;使用;职工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87-01

自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很多抗生素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问题也成为了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与此同时,卫生部也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限制不合理使用。要制止滥用抗生素,不仅医学界要行动起来,广大百姓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有关报道,近六成市民自行服用抗生素[1]。为了解我单位职工对抗生素的认知及使用情况,我们于2011年10月对263名职工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单位全体在职职工,其中男151名,女112名。

1.2方法事先拟定调查表,在卫生所医生的组织下,职工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由职工自己填写,统一收回。

2结果

2.1抗生素的认知程度在问卷中将卫生所常用的抗生素等药名列出,有24.7%的人对常用抗生素都能正确辨认。辨认正确率最高的是青霉素,为91.3%;其他依次为阿莫西林(82.5%)、头孢拉定(78.7%)、罗红霉素(66.9%)、螺旋霉素(49.0%)、氧氟沙星(37.6%)、氯霉素(36.1%)、氟哌酸(28.1%)。有18.6%的人认为阿斯匹林是抗生素;8.4%的人认为维生素是抗生素,5.7%的人认为乳酸菌素片是抗生素。

结果显示,职工对抗生素基础知识了解明显缺乏:只有55.1%的人知道耐药性;48.7%的人认为每种抗生素都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职工在抗生素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不少误区:具体表现为:1)24.7%的人认为感冒就要吃抗生素;2)32.3%的人不认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挂水”的治疗原则;3)30.4%的人觉得多种抗生素合用疗效更佳;4)34.2%的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

2.2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当家中有人需要使用抗生素时,73.8%的人认为应先去医院,但在实际中62.4%的人曾经在没有医生的处方情况下自行服用抗生素,还有21.3%的人曾不看说明书就服用抗生素药物。

在自行服有抗生素的164人中,因为感冒发热而服用的最多,为92.7%;其次分别为:腹泻腹痛(27.4%)、慢性支气管炎(9.8%)、预防疾病(7.9%)、过敏性鼻炎(6.7%)、胃痛(3.7%)、哮喘(2.4%)等。

在自行服用抗生素的164人中,选择药物方式最多的是发生相同症状就选用以前医生开过的抗生素药物,为65.9%;其他依次为:自己对照药物说明书选择(36.6%)、听药店人员推荐(17.1%)、听广告媒体宣传(11.0%)、听同事或熟人建议(8.5%)。选用抗生素占首位的是阿莫西林,为62.8%。其他依次为:头孢类(32.3%)、罗红霉素(8.5%)、螺旋霉素(6.1%)、氧氟沙星(3.7%)等。

调查显示,职工使用抗生素,错误的行为还有:1)27.4%的人曾无处方就在药店买抗生素;2)31.9%的人曾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3)63.1%的人曾病情缓解就停药,有症状了再吃药;4)68.8%的人家中自备抗生素。

被调查职工中,报告使用抗生素发生过不良反应的48人,其中91.7%的人能够选择立即停药并找医生咨询,而有6.3%的人选择自行更换药物,还有1人选择继续用药。

3讨论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职工对抗生素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约50%的人不知道耐药性,错误地认为不是每种抗生素都有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据统计,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比例超过40%,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滥用。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不恰当地使用耳毒性药物造成耳聋,其中95%以上是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造成[2]。抗生素是药物,进入人体后发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用的药物越多,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越高。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在遭遇细菌感染时,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况[3]。

在使用抗生素情况的调查中,职工错误使用抗生素现象严重,60%以上的人自行服用抗生素,大多是为了治疗感冒。感冒更多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没有细菌感染,服用抗生素是浪费也是滥用。治疗病毒性感冒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休息、多喝水。约70%的职工家中自备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职工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先吃几粒抗生素再说,以为抗生素能包治百病。事实上不同的抗生素所能杀灭的病原菌各不相同,若药物选用不对,不但治不好病,还可能贻误治病时机。因此当疑有感染性病症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随便使用家中储备的抗生素。

面对职工抗生素知识缺乏,滥用现象严重,开展抗生素知识教育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基层医务工作者目前刻不容缓的首要工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途径、多方式行之有效的措施,确实提高职工对抗生素知识的了解,引导他们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遵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不要强求医生开抗生素,更不要盲目地自己购买抗生素使用,从而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加剧。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扭转抗生素滥用现状,才有可能使老的抗生素恢复活力,新的抗生素疗效更佳,让抗生素永远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蔡心轶,常新.调查显示近六成市民自行服用抗生素[n].南京日报,2011,10,25(2).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但由其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数量也渐趋上升。本调查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3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资料取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03例抗菌药物aDR,并分别对发生aDR的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用药情况、给药方式、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调查分析。

2结果

2.1患者情况

203例aDR中,男102例,女101例,男女之比为1∶0.99。其中≤18岁21例(10.35%);19~30岁34例(16.75%);31~60岁86例(42.36%);>60岁62例(30.54%)。

2.2给药途径静脉滴注183例(90.15%),口服18例(8.87%),局部用药2例(0.98%)。

2.3药品种类共涉及15类50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头孢菌素类药居17种(34.00%),喹诺酮类9种(18.00%),青霉素类8种(16.00%)。

2.4aDR临床表现及前10位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203例aDR中,皮肤损害者134例(66.01%),主要表现为皮疹、斑丘疹、水疱疹、荨麻疹、全身风团、瘙痒、溃烂和静脉炎等。引起aDR最多的为左氧氟沙星(17.02%),其次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3.83%)、莫西沙星(12.76%)、头孢他啶(10.63%)(见表1)。

表1

引起严重aDR的抗菌药物及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例数构成比%涉及药物

发热、畏寒、寒战、呼吸困难、急促、口唇发绀228.57头孢呋辛钠;阿奇霉素

双药物性视神经炎114.29异烟肼、乙胺丁醇

血小板下降;白细胞降低228.57美罗培南;莫西沙星

肝功能损害114.29妥布霉素

心悸、冒汗、神志模糊114.29帕珠沙星

总计7100

2.5严重aDR药物及临床表现203例aDR中,严重aDR7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高热、过敏性休克等(见表1)。

2.6aDR的转归经对症治疗的114例(56.16%),主要是应用异丙嗪、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对症处理;未特殊处理的89例(43.84%);其中治愈105例(51.72%),好转97例(47.78%),有后遗症者1例(0.50%);病程延长者5例(2.46%),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者198例(97.54%)。

2.7aDR的因果关系据aDR判定标准,评为肯定的4例

作者单位:515041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毛东阳

(1.97%),很可能的93例(45.81%),可能的106例(52.22%)。

3讨论

3.1年龄与aDR

抗菌药物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本次调查中31~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的免疫应答能力强有关;60岁以上者次之,老年人肝肾功能呈生理性衰退,体内药物易于蓄积,更容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老年人aDR的原因之一[1]。老年人aDR可能被原发病表现所掩盖,应加强用药监护。

3.2给药途径与aDR

203例抗菌药物aDR中,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有185例(89.36%)。抗菌药物输注速度与aDR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癫痫等)而影响治疗效果。氨基糖苷类和万古霉素等药物静脉输注过快,可使单位时间内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浓度过高,导致药物性肾损害和耳毒性[2]。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避免过度的静脉给药,能够口服,肌内注射给药的,原则上不要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3.3药物类型与aDR

调查中,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占所有aDR前两位,主要与这两类药物抗菌谱广、高效、品种繁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使用广泛有关[3,4]。其中以左氧氟沙星发生率最高,常见皮肤和CnS反应。氟喹诺酮类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膜有炎症时尤然。应用后约1%~5%的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焦虑、烦躁、失眠等,但发生惊厥、癫痫者偶见,约<0.5%[5]。喹诺酮类尚可引起皮肤光敏毒性,应用时应告诫患者尽量避免暴晒或处于日照下时间过长。

3.4aDR与用药行为

3.4.1详问病史

aDR的发生除药物本身及患者机体因素外,与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有一定关系。本次调查中既往aDR情况不详的有151例,无既往aDR情况的46例,既往有aDR的只有6例。医务人员用药前耐心、详细地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有否饮酒史非常重要,患者有药物过敏史、基础病或特殊情况需要慎用或禁用某些抗菌药物,误开此类药物可能会引发aDR。

3.4.2据pK/pD理论给药

一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等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半衰期比较短,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应将1d剂量分多次给药,以确保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足够长,从而达到杀菌效果。本次调查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40例采用每天1次给药,除了8例头孢曲松钠比较合理,其余32例均存在使用次数偏少的情况。不适当的给药剂量或给药次数可能诱导细菌耐药。有必要加强对临床医师药动学知识的普及及培训,选择适当的给药剂量和次数。

3.4.3严格预防用药

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6]。临床上常以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患者手术预防用药,不但会干扰肠道正常菌群,导致二重感染,且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有报道称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的广泛使用可引起生态学不良反应,筛选出耐药或致病性强的菌株,造成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7]。

3.4.4药师介入临床

由于aDR采用自愿呈报方式,因此对较易观察的反应发现较多,对某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及慢性反应漏报率可能较高。

我院有专职临床药师深入临床,调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aDR宣传督查工作,定期到临床各病区收集aDR报表;对新的严重的aDR,深入病房询问患者;通过医院网络,及时反馈aDR关联性评价及有关信息,尤其关注随访发生严重aDR的患者,尽量消除患者的不安和疑虑。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

[2]伦新强.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所致不良反应及防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1):29.

[3]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eJ3.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13-315.

[4]刘晓琰,孙黎,施安国.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4(2):178-180.

[5]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5

“我们这里的甲鱼都是外塘放养的,至少要养4年,而大棚温室养殖的甲鱼如果使用激素的话,最多只要养1年就够了。”在浙江宁波郊区一家甲鱼养殖场,负责人郭明山告诉记者。

郭明山说:“外塘甲鱼生长主要就是在每年天气最热的4个月,但大棚里养殖的甲鱼一年到头都在长,它里面始终保持30多度的温度,所以一直在长。”

郭明山告诉记者,他们这里每天至少有五六十斤生了病的甲鱼要被淘汰掉,而这些所谓的被他们淘汰掉的病甲鱼每天都会有做这个生意的人开车子来收购,然后卖到一些没有甲鱼的穷地方的饭店、宾馆里面去。宁波郊区这家养殖场卖给他们的病甲鱼的价格是十几元钱一斤。

根据郭明山提供的信息,记者以上海某饭店采购人员的名义给杭州收购“次品甲鱼”的小胥打去了电话。小胥在电话里对记者表示,可以给记者的饭店供货,但要看饭店每天需要的量有多少,卖给饭店的价格大约在三四十元,斤。小胥同时告诉记者,对于次品甲鱼,他们有专门的设备,把甲鱼放进去,颜色重新处理和包装一下,这样饭店的顾客就不容易看出来这是次品甲鱼了。

事实上,不仅是甲鱼,《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近日在对浙江和江苏部分地区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整个中国目前的水产品养殖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滥用抗生素防病,违规使用激素促生长,养殖场周边环境恶劣,中国水产品养殖的模式形成恶性循环,状况令人担忧。

不知不觉中使用抗生素

江苏启东东海镇的马大维背起行囊准备去上海浦东的一家食用油厂打工。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江苏如东承包了50亩的鱼塘养小白虾,但由于如东那里的海水咸度比他老家这里要咸10度,周边化工厂污染又严重,因此他的虾总是长不大,死亡率又很高。“在如东那里,虾长的速度很慢。例如,长大上市销售时,如东那里一斤有260只小白虾,但在我们东海这里,虾要大些,一斤只有150只。”

马大维告诉记者,这两年如东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浙江、福建在如东那里养虾的人基本都亏了,他自己也亏了8万元。“表面上看,我只亏了8万元,但实际上我损失了20万,因为这两年如果我在外面打工的话,也能赚个十来万。”因此,今年5月,马大维关闭了他的养殖场,准备到上海打工。“在上海这家食用油加工厂,我做水电工,一天的工资有170块钱。”

但如果不是万不得已,马大维是不会选择把养殖场关闭的。以前,年景好的时候,每年他的养殖场一亩就可以赚到五六千元的净利润,而他承包了50亩鱼塘,就意味着好的时候他一年可以赚到二三十万元。

马大维告诉记者,虾也会生病,如果生病了,就要用药。以前,他会用孔雀石绿,但现在孔雀石绿已经不允许使用了,现在为了防病消炎,他会使用土霉素等药,但抗生素是不用的。

但马大维不知道的是,土霉素本身就是一种四环类的抗生素。“不用不行啊,特别是南美白对虾。死亡率特别高,如果有一两只死亡了,整个养殖区的虾可能都要死光,传染特别厉害。”

在启东东海镇,养殖有十多亩梭子蟹和南美白对虾的路兵也对记者表示,天气变化是最容易促发虾生病的,特别是阴雨天,气压低,水里氧气不足,病很容易传染,甚至别人家的虾蟹生病了也会传染到他家来。“用了药就会好一点”。

路兵说,东海镇这罩对用药的管理是比较严的,药物不计随便乱用,要足以前他们会用7L雀石绿来消毒杀菌,但现在孔雀石绿已经不允许使用了,他们一般只使用石灰水和二氧化氯等进行消毒。

记者查到的资料显示,孔雀石绿可用作治理鱼类或鱼卵的寄生虫、真菌或细菌感染,对付真菌特别有效,渔场的鱼卵会感染这种真菌。孔雀石绿也常用作处理受寄生虫影响的淡水水产品。用作抑菌剂或杀阿米巴原虫剂;对脂鲤和鲶鱼等海产动物来说,有高度毒性、高残留等剐作用。

而关于二氧化氯,记者查到的资料显示,它常用作氧化剂和漂白粉。1990年,上海卫生管理部门批准,二氧化氯可以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以及水产养殖、除臭等。

潞兵说,抗生索他们是不用的。在他养殖场的墙壁上,记者看到张贴有一张禁用渔药清单,这张清单是去年才被要求在东海镇的每家养殖场张贴的

然而,在东海镇,原先养过十年扣蟹(指2克以上的幼蟹,是成蟹养殖的苗种来源)的戴兴龙却告诉记者,因为风险很大,有时养殖户没有办法,必须得用点药,在大塘里打好水之后,肯定用抗生素,“原先我养的时候也用,但剂量不大,主要是防止虾蟹发病。”但使用抗生素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戴兴龙表示说不清楚,但用了之后心里感觉会好一点,“总比不用好吧”。

东海镇上收购扣蟹的杨悦广也告诉记者,这里的养殖户有时会使用抗菌素进行消毒,特别是在每年4月份养殖新品种之前进行换水的时候,但抗生素是不用的。“虾蟹发不发病,主要就在于水质的好坏,水调得好,虾蟹就会长得快,反之发病了就危险了。”

同样,杨悦广不知道的是,抗菌素就是抗生素。公开资料显示,抗生素曾名为“抗菌素”。抗生素和抗菌素是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类药物的不同称呼,而抗生索在预防、治疗畜禽等动物疾病的范围上要大于抗菌素。

抗生素后果全部由人来承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2006年曾在中国科技协会的支持下,做过一项名为“抗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其中9.7万吨用于动物养殖。

9.7万吨几乎相当于当时国内抗生素生产量的一半。根据肖永红的调查,21万吨产量中,3万吨用于出口,剩下的人和动物几乎平分秋色。换句话说,国内的抗生素人吃一半,动物吃一半。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肖永红表示,2006年之后,他没有再做过调查,“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并没有太大的好转,管理方面也没有严格的措施跟上。”

肖永红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调查了5个省市自治区,数据调查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一个官方的机构来统计调查,不同的地方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也不一样,他们是利用综合分析得出来的结果。“当时(养殖场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大的养殖场相对规范一点,个别的,特别是中小型的养殖场问题比较突出”。

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年人均使用抗生素138克,是美国的10倍。但兽用抗生素远比人用更多。

而饲养的动物最后都作为食物被人吃了,因此肖永红对记者指出,可以理解为,最后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抗生素全部由人来承担了。

“在人类医学的历史上,抗生素是唯一可以根治疾病的药物,没有第二种药物可以根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和进步。如果我们不好好用的

话,就像世界卫生组织今年4月份的报告中所说的,将来这个药我们可能就没有办法再使用了,因为它失效了。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抗生素是杀菌的,它把细菌杀死了,就治愈了疾病。但长期使用的话,细菌就会产牛抵抗力,再用的话就会失效。如果连这个药都无效的话,我们人感染细菌之后就会很麻烦:”

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七海海洋大学教授杨先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抗生素并没有说一定不能用,但要限制使用,不能用得太多。

“在抗生素的使用L有一个合理的问题和比例的问题。不允许把抗生素放在水蜒泼洒,只能喂投。”添加毒药,没有办法的选择?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剐教授何为对记者表示,绝人多数抗生索是不允许在水产品里使用的。“日前市面上有很多传说,但实际上,抗生素在饲料里添加得并不是很多,因为坑生素很贵,你说养鱼的人真的很喜欢用抗牛索,我觉得你一定。”

何为告诉记者,实际上,抗生素很多是用在育苗的阶段,因为育苗的时候密度比较大,而日是在全人工状态下,没有自然的渊节,所以,可能相对会用得比较多,但在养成上面用得并不多。

“抗生素在哺乳动物身卜作用会比较明显,但刘水产类不是非常有效,因为水产七的疾病不完全是细菌。”何为告诉记者,水产上的疾病一般分为三类――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即原虫和寄生虫)。细菌只是其中的一类,对于病毒,扰生素则完全没柏朋,对于原虫类的疾病也没有用。

“因此,抗生素朋得并不像传说中的邮么可怕仉是有一点,在水产市场上,很容易查出来抗生素,那是因为在运输的时候会加,特刖是长途运输的时候。”何为说,比如上海附近的水产品,以及江苏和浙江运到上海来的水产品基本都会添加一些抗生素,主要作用是在运输途中抑制细菌的繁殖,这样运到上海来的时候水产品的成活率会提高很多。

2006年11月,上海曾查出“毒多宝鱼”,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且呋喃唑酮代谢物最高检出值为1毫克睑斤左右;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孔雀石绿、红霉素等禁用渔药残留。长期大量摄食,既会使人产生耐药性,也存在致癌可能。

何为告诉记者,事实上,当时多宝鱼里的呋哺类药物就是在运输的时候加的。“由于途中运输的时间毕竟不长,加的量也很有限。到了卖鱼的这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换水,基本也就很难查出来了。”

何为说,养桂鱼的时候会用药,但用的不是抗生素,而是敌百虫、敌敌畏,这类药物是严禁使用的。“但从渔民的角度来讲,他不用这种东西就很难养得好。原生性的疾病很多,从水产品养殖来讲,我觉得倒是这一类的药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

他告诉记者,像敌百虫这类杀原虫的药是挺毒的,渔民之所以会偷偷地使用,就是因为它有效。“现在也有所谓的安全药物,但从渔民的角度来讲,不但用量大,而且比较无效。”

在江浙沿海,养殖大闸蟹的胡晓梅也告诉记者,为了消毒杀菌,她会使用一种名叫“敌百虫”的药。“这种药既能治疗螃蟹生病,又能预防生病,还可以提高水质,因此常用。”

公开资料显示,敌百虫是商效、低毒及低残留的杀虫剂。对鱼体内外寄生的吸虫、线虫、棘头虫及危害鱼苗、鱼卵的枝角类、桡角类、蚌钩介幼虫和水蜈蚣等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但敌百虫在弱碱性条件下,可形成残毒性更大的敌敌畏,当pH值为8-10时,敌百虫转变成敌敌畏仅需半小时。

敌百虫的危害主要为:抑制胆碱酯酶,造成神经生理功能紊乱。出现毒蕈碱样和烟碱样症状。急性中毒:短期内接触大量引起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肌束震颤等。重者出现肺水肿、脑水肿、昏迷、呼吸中枢麻痹。部分病例可有心、肝、肾损害。少数严重-病例在意识恢复后数周或数月发生周围神经病。个别严重病例可发生迟发性猝死。可引起皮炎。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

生长激素使用令人忧

除偷偷使用抗生素甚至敌百虫外,《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养殖户也在悄悄使用激素类药物以促进虾蟹的生长。

在江苏启东东海镇,养殖扣蟹和蚂蝗的王伟忠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水质太差,成品蟹不好养,因此只能养点扣蟹。在扣蟹脱壳时,他会使用脱壳素,这样扣蟹在脱壳时就会快一些,也就更容易长大。王伟忠同时告诉记者,镇江、苏州、洪泽湖、安徽那里养螃蟹的都是到他们这里来收购扣蟹的。

养殖大闸蟹的胡晓梅也对记者表示,为了加速螃蟹的脱壳,她会使用脱壳索。“如果不用脱壳素的话,有时螃蟹的壳就脱不下来,那么就不容易长大,而且爪子还会环起来。”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杨先乐对记者明确表示,脱壳素是不允许使用的。

“激素――如避孕药等―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使用的,更不允许在饲料里添加。”

浙江宁波郊区一家甲鱼养殖场负责人郭明山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的甲鱼都是外塘放养的,至少要养4年,而大棚温室养殖的甲鱼如果使用激素的话,最多只要养1年就够了。

他同时告诉记者,很快就长起来的甲鱼养殖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杭州萧山那里。

“我们外塘养殖每亩放两三千个苗,但他们至少要比我们多一倍,最少放五六千个苗。”

在杭州萧山郊区,某机械厂传达室左大爷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养的甲鱼都不是野生的,只要1年多点就能卖了。“因为我亲戚是养甲鱼的,所以我知道。我们这里是把甲鱼苗放到温室里养大,然后再放到大塘里面去养,温室里要放半年左右,大塘里也要养半年左右。一个塘大约有80平方米大小,有3200只甲鱼。”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何为对记者表示,过去,养温室甲龟的地方,玄过10个人,起码有8个人是不敢再吃甲鱼了。“甲鱼是肉食性的,比较凶猛,你把那么高的密度放在那么小的池子里面养,而且保持那么高的温度,它怎么会没有病?有了病怎么办?用药,用药之后就会有新的病出来,再用药,最后导致什么呢?前些年,温室里的甲鱼已经用到氰化物了,有些人已经把剧毒什么的全都用上去了。降还敢吃甲鱼?”

不过,何为也强调,现在他对甲鱼这个事情倒是不担心了,因为市场在变,温室甲鱼大家都不吃了,而且甲鱼现在市场上也不缺了,,大家都吃野生甲龟。“但真的有那么多野生甲鱼吗?没有。现在甲鱼的生产模式是怎么样的呢?小甲鱼可能会在温室里待一段时问,但等到能够正常生长的时候就不用在温室里面了,就会把它拿flJ来,因为大塘里养的甲鱼好卖。”

何为告诉记者,甲鱼的生长有个特点,很冷它不怕,不吃也不动;很热温度很高的时候,它又吃义动,会长;怕就怕十几度的时候,甲鱼会跑来跑去,但又不吃,所以越养越小。“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温室养甲鱼的现象。”

污染导致环境更恶劣的报复

在杭州萧山郊区甲鱼养殖场,记者看到周边工厂林立,不远处还有一家化1二厂,以及一家砖头预制厂正在向外冒出滚滚黑烟。养殖场旁边有一条河,站在马路上能闻到明显的恶臭味,工厂和养殖场的废水直接排到河流里面。在离养殖场大约100米的另一条马路上,漫天尘土飞扬,甚至令人睁不开眼睛。记者看到,马路上广告牌的玻璃上已经积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广告上文字已经难以辨认。这样的环境着实令人担忧。

何为告诉记者,以前的甲龟都是这么养出来的,“污染真正的危害,在于它使水产品的重金属超标。大部分水产鼎,特别是贝类,它会附集重金属的。现在我们水里蓖金属超标的现象太普遍了。比如说,我们吃的牡蛎生蚝,它会有铜离子附集。”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thehospitalinfectionnowattackratesinvestigation

niXiaoYanwuwenYing

(wujiangfirstpeople's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Forcarryingouthealthindustrystandardthehospitalinfectionmonitoringrules"(wS/t312-2009),Understandthehospitalinfectionoccurrencecondi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formulatenosocomialinfectioncontrolisfeasibleandeffectivemeasurestoimprovethemedicalstaffofhospitalinfectioncontrolconsciousness.methodsadoptthumbingthroughacasewithabedsidesurveymethodcombining,allpatientssurveyedinformationrelatedtotheregister,statisticsandanalysis.theresultsShouldsurveyinpatients958example,practicalsurvey958example,Realitycheck100%,thehospitalinfectionnowattackrates3.24%,Hospitalinfectionsetiologyinspectionrate45.2%,Hospitalizedpatientswithantibioticusage48.2percent.Conclusionthehospitalinfectionnowattackratessurveyoverall,effective,intheshorttermtounderstandournosocomialinfectionstatus,accordingtotheresulttargetedconductingtargetedmonitoring,Regulatetherationaluseofantibioticsandnosocomialinfectionwasreduced.

【Keywords】hospitalinfection;nowattackrates,survey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某一特定人群的医院感染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医院感染与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现患率调查,可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主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1]。为贯彻落实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了解本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我院于2010年10月21日日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0月20日0至24点期间所有的住院病人,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病人,但不包括新入院的病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病历和床边询问、体检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人员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技术指导小组检查核对后收集至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由专职人员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调查在21日一天内完成。

1.3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如有诊断疑问,小组讨论后决定。

2结果

2.1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应调查住院病人958人次,实际调查958人次,实查率100%,符合卫生部要求(>90%)。发生医院感染31例、31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2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24%。其中感染率高的前三位依次是iCU1例(25%),肿瘤科8例(13.79%),心血管内科4例(7.14%)。见表1。

2.2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8.39,其次为上呼吸道、盆腔、胃肠道、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等,见表2。

2.3医院感染病原菌

本次调查,发生医院感染31例次,病原学标本送检14份,其中5份未检出病原菌,9份检出病原体,构成比见表3。

2.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958人次中,当日使用抗菌药物460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其中治疗用药251例,占54.6%,预防用药168例,占36.5%,预防+治疗用药41例,占8.9%。一、二、三联使用率分别为60%、38.9%、1.1%,具体见表4。

注:无抗菌药物四联及以上用药

3讨论

3.1医院感染现患率

本次调查,医院感染31例,31例次,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均为3.24%,高于平时月医院感染率(平均2.5%),提示日常的感染监测存在漏报现象,应加强监督管理,增强临床医生医院感染的识别能力、防控和上报意识。

3.2医院感染部位与病原菌

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发生15例次,占48.39%。本次调查未发现泌尿系统感染。而国外研究表明通常尿路感染仅次于下呼吸道感染,说明我院泌尿道感染存在漏报现象。原因可能与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临床痰标本送检率高,因此易于诊断;而临床对于泌尿道感染重视不够,尿液送检标本少,特别是未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尿液菌检,容易发生感染病例的漏诊,尤其是无症状菌尿患者。提示我院今后应加强尿液的微生物病原学检测,特别是留置导尿的应常规做尿液菌检,以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漏诊、漏报率。

3.3医院感染病原体

本次调查共分离出医院感染病原菌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6株,占66.67%,革兰氏阳性球菌1株,占11.11%,真菌2株,占22.22%,这与其他医院的报道基本相一致[2]。

3.4医院感染标本送检率

本次调查,发生医院感染31例次,应送检培养标本24份,实际送检14份,送检率为58.33%。这与我省医院感染病原学送检率≥80%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提示今后的工作中应提高临床标本的送检率,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减少因不合理用药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另有5名临床诊断为感染的病人,而送检标本未检测出病原菌,考虑可能与标本的采集方法、送检时机不合理有关,提示我们今后在采集标本时要把握时机,掌握正确的采集方法,及时送检,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阴性培养结果。

3.5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958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人数460例,使用率为48.0%,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率<50%的要求。其中以一联用药为主,占60%,二联、三联分别为38.9%、1.1%。

3.6易感因素

根据各科室现患率比较可以看出,iCU、肿瘤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这与我院日常监测结果基本一致。此类病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住院时间长,病情较重,营养不良,抵抗力差,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防御屏障等有关。今后此类科室的病人将作为我们目标性监测的重要对象,日常工作中,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达到减少医院内感染发生的目的。

3.7调查的组织与准备

我院作为一所二级甲等医院,首次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为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具体活动方案;向医院领导汇报,并与医务处、护理部协调,争取全方位的支持;院周会多次强调,向相关临床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取得临床的配合,完善与感染相关的检查与记录;由分管院长、医务科、药剂科、iCU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组成技术指导小组,按内科、大外科、妇产科分组,负责提供指导、检查、核对;各病区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院感质控医生和质控护士为主的调查组;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调查方案、诊断标准、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等;统一调查方法。

本次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短时间内获得了医院感染的相关资料,发现日常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指明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增强了全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为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7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和免疫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应用使高危因素增多,使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呈增成长趋势,因此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院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现报告如下。

1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控组织和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抗生素使用原则》和吉林省卫生厅、长春市卫生局下发的相关规定,我院成立了由业务院长、医教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护理部、检验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医院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督查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任组长,并制定了切实可行防控制度和防控措施,使此项工作有了专门的防控组织、防控制度和防控方法,把该项工作当作提高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来看待。

1.1加强对医、护、技人员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培训内容:①包括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抗菌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②抗真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联合用药指征、预防用药指征、药物之间的配伍;③真菌的耐药性变迁、各种培养标本的正确采集;④特殊人群的用药以及用药的计量、疗程、方法等;⑤在培训之后还要分别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考核,并把考试考核成绩记录个人技术档案,作为晋升职称综合评分的一项内容。

1.2制定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

1.2.1坚持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①严格控制使用的适应证,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②严格掌握使用的禁忌证,做到预防和减少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③制定个体化的最佳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努力减少和避免产生耐药菌株;④密切注意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保持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⑤要根据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抗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科学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抗真菌药物;⑥要根据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患者对抗真菌药物的费用支出,防止浪费。只有坚持此原则,就会达到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目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1.2.2留取标本在使用抗真菌药物前应及时正确留取标本,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科细菌室的真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科学指导用药;护士应了解抗真菌药物的药理作用、抗真菌谱和抗真菌活性,以及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反馈给医生。

1.2.3贯彻执行用药原则我们将上述用药原则打印下发给各临床科室,并达到临床医生人手1份,使之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循,争取给患者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并防止真菌在院内的感染发生。

1.3及时调整抗真菌的用药目录由检验科每月向全院公布当月真菌培养和药敏情况;使临床医生了解医院流行的主要真菌及耐药菌谱,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起指导作用,督查领导小组也根据院内外真菌耐药性情况调整用药目录。

2督查抗真菌药的使用情况

督查领导小组定期对全院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每月都对全院归档病历逐一筛查,首先筛查出所有使用抗真菌药物的病历,并按科分类,分别计算出全院及各科室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率,然后督查领导小组对使用抗真菌药物的病历结合患者的病情、诊断、各种检查结果及药敏情况,以及抗真菌药物使用的种类、计量、给药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不合理用药的病历,再分别计算出全院及各科室抗真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率。

2.1利用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反馈与奖惩。

2.1.1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评价标准的建立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是从防控和使用的角度,以现代的、系统、综合的医学和药学知识为指导,使药物在使用中符合安全、有效、及时、方便和经济的要求。在聘请医院临床、药学专家,根据他们对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经验和认识能力,提出项目和分值,综合专家提出项目和分数平均值,指定医院评价标准和平分值,收集整理后,建立起我院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药物选择、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药效学四部分。

2.1.2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的评比评价细则:是根据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原则,对标准说明。一方面能提请临床医师注意在使用抗真菌药物过程中,应该了解和注意的事项,掌握和推行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督查人员可根据细则和评分实施检查。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调查分析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陇西首阳卫生院2005年4月~2006年7月住院病例100份,其中内科25份,儿科25份,妇产科25份,外科25份;男56例,女42例;年龄1周~86岁,>65岁29例,

方法:对随机抽取的100份病例进行调查、归纳、总结并得出结果。

结果

100份病例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联合应用3种或3种以上抗生素的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从表1、表2来看,在首阳卫生院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

讨论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分析:①临床医生方面因素。有些临床医生文化层次低,责任心不强,因循守旧,随波逐流。②患者方面因素。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低,对医学知识知之更少。

应对措施: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用药是否合理,是评价一个医生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依据,也是评价其思想道德和责任心的标准,因此必须站在政治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用药的问题[1]。②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③奖、惩分明。要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制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④加强药品监管。医院应建立或强化药品监管制度,可采取停药或更换厂家、集体刹价让利于医院或患者的办法,以杜绝药品的促销行为。⑤提高患者的医学知识。通过举办板报、发放宣传单、开办电视专题栏目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农民群众的医学知识,使他们认识到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应用不合理,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健康或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总之,基层医院存在严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情况,这种情况应引起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及医院领导高度重视。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9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2012年8月1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患者,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调查。7月28日对全体参与调查人员集中培训,然后随机分配到各科室。8月2日采取病历与床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查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实验室检验报告,逐项填写个案调查表。

抗菌药物的应用:是指调查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日之前的不计。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不包括抗结核治疗药物;不包括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不包括抗病毒药物;不包括眼科、耳鼻喉科等局部用药;不包括抗真菌药物。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联合应用:调查住院患者1026例,有418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4074%,与卫生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60%”的要求一致,其中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2468%、4613%、525%、7928%、5151%。一联、二联、三联使用率分别为345%、595%、029%。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目的,治疗和治疗+预防用药共318例,送细菌培养64例,送检率2013%,偏低,与“住院患者治疗抗菌药物病原学检查送检率≥30%”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不同科室与抗菌药物使用及联合用药构成比,见表1。

抗菌药物应用目的及病原菌送检率:抗菌药物应用目的构成比及病原菌送检率,见表2。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全院使用抗菌药物7类23种。使用频率占前10位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头孢替安、头孢他啶、美罗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本次调查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4074%,与吴安华等报道全国178所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5693%的结果相比[1],结果偏低;与《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抗菌药物医院使用率

抗菌药物的种类:我院共使用抗菌药物7大类23个品种。品种主要集中于广谱酶抑制剂和头孢菌素类,说明我院使用抗菌药物起点高,分级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以单一使用为主(3450%);“二联用药595%”;三联用药029%。低于全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5693%)。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方面比较合理,但在联合用药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用药目的:全院418例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中预防用药2392%,治疗用药6053%,治疗加预防用药1555%。说明我院抗菌药物适应证把握不够严格,过度依赖经验用药。

病原菌送检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细菌培养率过低,我院细菌培养率2013%,低于卫生部要求(国家标准≥30%)。没有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可以导致细菌对该药产生耐药性,必须使用其他抗菌药才能控制疾病,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只有做到提高临床医生对病原学送检的重视程度,并及时正确的采集、送检标本,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才能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从而减少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生素调查报告篇10

铝作业工人血中al、pb、Cr含量和atpase活性与血糖水平的观察郭湘云,张晓雪,顾彩兰,余霞

浦江县卫生服务研究中的疾病谱分析徐承红,张遵鹏,吴新琰

牡丹江市1953~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郑仁淑,孙波,申丹玫,孙兴勃,于世娟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杨永彪,杨洪民

宁波市海曙区"三小"卫生管理工作的探讨徐立

浅谈信息在卫生防疫事业管理中的作用魏彩娥,杨建设

关于一起毒鼠强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罗敬安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及其发展吕繁,李立明

放射防护卫生监督管理的策略王启珍,张慧娟,刘蓓莉

体内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范明远,叶青

疯牛病与变异型克雅氏病廖延雄,范明远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动态姜立民,黄文繁

影响人群感染肠道寄生虫的因素分析李玉民,黄勇,尹克霞,盛振东

通州市消灭脊髓灰质炎措施效果评价尹桂成,茅亚达,刘亚华,喻群,孙道成,严加和

1993~1997年太原市理发美容业卫生质量评价李晋芬

1997年美国伤害和中毒调查报告马文军

襄樊市冷饮食品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徐飞

不要轻视现场调查研究工作王声湧

果洛州1990~1999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南忠

如何评价疾病的经济负担庄润森,王声湧

1951~1999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分析池桂波,王声湧,荆春霞

小儿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50例分析郭世铣

他杀住院病人分布状况趋势性分析白亚娜,赵迟,张莉娜,裴弘波,胡晓斌

果洛州1995~1999年结核病流行病学分析南忠

1999年澳门地区死因分析陈穗芬,李卫平,戴文灿,王声湧

文登市冷藏业卫生状况调查与分析傅磊,宋海涛,周森

医院急诊室的伤害监测情况分析李丽萍,黄革,罗家逸,郭文丽,徐小虎,方伟强,崔华中

包头地区蒙汉族7~9岁儿童乳磨牙龋病调查于永明,李蔚,曹庆堂,李莉,庞丽萍,王颖

浙江两城市中小学生伤害现况研究俞敏,丛黎明,韩晓军,汪立源,宣萍,姜二晨,吴茹英,朱匡纪

回族青少年沙眼患病率调查分析杨兴海,白维舟,马希发

上海某区1995~1999年意外伤害死亡率和潜在寿命损失年分析金如锋,任雪峰,夏昭林,戴依群,张一英,陈政

消毒牛乳卫生质量抽检情况董晓燕,郭述泰,谭日芳,陈佃彬

结核病控制项目的社会经济学评价龚幼龙,武桂英,李玉梅,赵新平

氟油生产对作业工人机体的影响李树强,徐希娴,赵金垣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变异研究现状白玉,夏国良,詹美云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现状与评价王豪

酸氧化电位水对微生物杀灭效果的观察王太星,蒋莉,饶林

200o年湖北省临床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申正义,孙自镛,王洪波

结核分支杆菌耐利福平耐药基因的检测张小刚,何秀云,李书琳,张永胜

中华预防医学会考察美国公共卫生学会

DotS策略在河南杜长梅

临沂市兰山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分析马学云

霍乱弧菌tCp菌毛粘附作用的研究李峰,刘端,孟凡亮,张树波

个旧居民肺癌发病率与室内氡关系的探讨卢伟

文登市外资企业食堂卫生状况调查傅磊,于红玲,宋海涛

复印作业场所臭氧、氮氧化物危害的研究王旭红,贾琛兰,翟力军,张冬生,陈旭东

电视屏幕闪烁对人体视觉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马军,张雪梅,王海俊,朱虹,续美如,斯颀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气象条件与常见传染病流行相关度研究董美阶,徐钟麟,李枝金,潘会明

郴州市大中专学生蠕形螨感染状况调查欧阳录明,李熙芹,何汉江,张波,何军山

理发、美容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知、信、行”调查及干预效果分析刘琴德,刘希良

肇东市娱乐场所服务员对性病艾滋病防病知识的调查辛美哲,王破,张家喜,刘彦成,崔岩

中华预防医学会2001年系列杂志工作会议暨编辑出版工作学术研讨会纪要

喀麦隆艾滋病流行状况及分析王廷瑛,任建平,郭敏

某大学教工恶性肿瘤死亡调查及预防韩方群

哈尔滨市放射事故分析连宏,孟广奇,韩冰,杨慧芳,戴纯

银川铁路分局宝中新线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吉黎,王少英

应用Dna探针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产肠毒素基因的研究王平,孙晓苏,刘汉芬,刘卓明

淄博市学校卫生工作的回顾孟刚,李旭梅,汪春景,吕健,张强

应用"四早”方案提高化学中毒的救治水平金永才

果洛州传染病防治最新概况南忠

一起大型食物中毒事故及处理措施的评析孙杰,张立行,徐汉顺,倪敏华,方宛宁

"口腔保健微笑工程--2001西部行”活动贵州境内情况追踪报道

105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igm、igG抗体检测及血清学分型王平,曹国春

浅谈贫铀弹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尚兵,耿秀生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概况王其亮

囊虫病和棘球蚴病免疫接种的研究进展尹克霞,刘黎黎,张志华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考虑及展望钟凯,计融

破伤风类毒素致腋丛神经损伤原因分析卫正余,张毅,陈建辉

如何评价临床治疗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康德英,洪旗,王家良

高校新生HBsag感染情况调查分析马军,马云

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的研究张留寿,吴淑华,朱桂芳,徐华,黄灵

济宁市任城区消灭疟疾的研究陈龙宝,王爱民,杜宪刚

泽当镇藏汉居民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与患病情况调查李宏,李党生,彭顺舟

食品中铅污染状况分析刘萍,王国平

山西省痰涂片镜检结核菌镜检质量控制分析武汉

劳动卫生、职业病监督管理浅议许宪华

认知因素对成年人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申涛,时君玲

北京市朝阳门社区慢性病流行状况调查郑建东,魏华,郭浩明,郑庆斯

1992~2001年上海铁路地区游泳池水质细菌监测分析裘晓莹,俞爱珠,熊国芬

四川省1981~2000年性病流行概况靳征,林昭春,李绍兴

武警部队参与洪灾救援前线官兵疾病发生情况研究胡役兰,王俊虹,郑际峰,宋波

临床抗生素使用的调查与分析叶爱群

齐齐哈尔铁路地区298名健康成人斑疹伤寒血清学调查张岩,张力斌,孙艳玲

江门市成年女性体力活动与健康调查报告吴美琼,黄文,冯持真,黄坚,梁翠媚

杭州市萧山区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与死因分析王芬娥,李忠祥,屠桂凤

1998~2000年重庆市三峡库区疾病监测点居民死亡原因监测数据分析王伟军,汪新丽,毛德强

某石油企业职业辐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与评价李俊雯

科技工作者心血管病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苏明

一例皮下蝇蛆病报告马璐,周健

临沂市河东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制研究傅金红,杨永彪

环境对蔬菜营养成分及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谢林,张娅婕,史维林,李寅生

武平县象洞乡儿童营养与体格状况调查陈曦,邱行光,黄艳春,杨式薇,池小希,熊丽春

对手术室空气不同消毒方法效果的观察孙素芬,高昆,卢英

黄河下游次河道饮水井经济效益分析孙宝春,方岱山,张永生,崔殿贞

知识分子代谢综合征患病状况研究王英,时念民,赵玉容,赵丹丽

肥胖对8~9岁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李军,钮文异,杨丽华,梅桂凤

河南省郾城县两乡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报告赵玉丑,魏祖利,赵宗旗,应慧丽

女性乳腺癌病因学的研究现状左文述,路平华,刘翠玲

臭氧在水处理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刘玉敏,许志强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贾继东,尹珊珊,王宝恩

医疗废物处理与二恶英类物质李艺星

2889例普通外科住院病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唐萍,张勇昌

215名铁路工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龚涛,李洪,马晓燕,辜艳

利福平和利福喷丁在抗结核治疗中疗效的临床比较许玉珍,胡美芳

泰安市新生儿先天性甲低及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调查刘祥举,薛明,赵乐祥,王静

卡孕栓对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分析周鑫,张景泉,康志海,牛秀琴

太原市0~8岁健康儿童发钙水平分析徐卫红,庄辛,王三桃,邓俊萍

云南省某企业建设项目放射卫生学评价胡培,熊菊英,黄荣钦,牟胜,旷景莹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评价贺金华,朱淑燕

Dna加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张波

毒鼠强食物中毒概况韩怀忠,郑艳菊

干细胞研究江波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施安国

Leptin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沈丽琴,李昌吉,陈希宁

染料木黄酮抗辐射作用的研究进展吴健全

钙与高血压的关系努热尼亚,古丽巴哈尔卡,阿斯木古丽

2002/2003年度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评价刘芹,殷刚,张宏

二例犬咬伤患者免疫接种失败的启示张泽

海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工作现况张春玲,于峰,胡大强,李素芝,高萍,刘广成

一起食用蚕蛹所致食物中毒报告钟国斌,向宏

五十年来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发展的基本经验戴志澄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方针的历史经验戴志澄

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方法及成功实例朱明若,李姣姿

集宁市1999~2002年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菌型分布与特征王月珍

白酒对大鼠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丁书文,史红霞,陈雨振,李晓

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对镉及铬与毛发结合机制的研究胡卫民,郑星泉,洪琪

有偿与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性的结果比较秦媛

湖北省结核病世行贷款控制项目经济学评价叶临湘,李锡太,王文,肖爱清,张金荣,高丽,唐少文,易元川

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在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孟欣,田俊

中国省会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布及变化趋势陈天娇,季成叶

车前谷粉对便秘模型小鼠润肠通便作用的研究韩春卉,李燕俊,李业鹏,李玉伟,张靖,计融

台州市1990~2000年病毒性肝炎控制效果分析张宗祥,妙

当前基层防疫网改革之我见彭道法

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综合评估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王兴泰,卢昌明,王晨辉,贾氢,张戎

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董秀静,余兵,孟丽芬,陈正勤,李琴,张雪梅

太原地区学生月经初潮和首次遗精情况分析吴谷红,车志红

绵阳市2001年食品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段晋超,严昌武,龚光隆,江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