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大会发言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48:14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1

   过去一年总结:

   我想在学习方面主要是把以前没考过的计算机三级和英语六级给过了吧,虽然都是刚过,但这是很实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有很多人都质疑这些东西意义何在,我自己是这样想得,其实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没有认真琢磨过,到底对我有多大作用。唯一就是想告诉自己往那方面发展的肯能性,证明不了什么。比如考计算机,第一,我很喜欢,双学位选课我都选的有关计算机的课程,如果哪天我在从事的行业里失足了,受挫了,我可以试着学习计算机,因为我曾经在这方面努力过,我也知道如何去考别人可能会认可的证书,我又多了一个机会,我想这就是其中的意义吧。至于这些东西有没有分量,有多少,能说明什么,也只有尝试过的同学才知道,也许没什么用,可毕竟你努力过。其实考不考没关系,因为毕竟要花时间,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拿去做别的事情,学习别的东西,可就是怕这些人一边说别人浪费时间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情,自己却又在浪费这些事件,所以在很多时候,第一我会肯定别人做的事情,不管这些事是否真的有意义,第二,当我又可以做的事情,我一定会尝试去做,无论结果如何。我想从前我说坚决不考研,现在也决定考研,也多半是处于这个原因。扯得有些远了,现在说说专业课,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我们专业的很多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不如荣全稳那样喜欢钻研,其实我更喜欢做新闻,搞经济的,我想我会早点确定自己今后走的路,然后才能一步步走好。不过总的来说,在过去一年的专业课学习里,我也能基本保持平和的心态,争取不厌恶它,基本能够保持积极地态度学习它,我想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种平衡了吧,不能学一行爱一行,但既然学习了它,有这条路,我相信我会好好走下去。

   在学习方面大概就这么多吧,其他呢,我这个人大概一直很闷吧,因为没有什么幽默感,在与人交往方面,还是缺乏自信的,平时就喜欢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与人沟通相处不够主动,这一点还要多像邹邦文,荣全稳同志学习。不过总的来说,我也算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吧。上次听从邹邦文提出的意见我这一年来也注重身体锻炼了,虽然不打篮球,踢足球,但经常会跟一些同学去打羽毛球,这一段时间,每天晚上也会去跑跑步,总之是又提高的啦。另外,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到了大三,压力很大,也觉得自己和社会国家更近了,从前很少关注国家大事,喜欢一些娱乐八卦,但现在经常听中央台广播,看看报纸,确实感觉充实了许多,我觉得不管是不是党员,作为一个大学生还是应该关注自己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地位提高了,自己的强大才更有价值。

   我想这就是我过去一年的一些进步和体会,当然也有不足。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2

媒体微博常见的法律问题

从微博现状和现行法律框架来看,比较突出的法律风险存在于以下领域:

1.违反真实性原则,谣言扰乱社会秩序或对他人造成侵权。谎言传播在主观上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要对其产生的法律后果负责,根据谣言的类型,相关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

(1)引起民众恐慌情绪,扰乱社会秩序。今年初,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传播政治谣言,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对于这一极富政治敏感性的谣言,媒体微博都保持了审慎的态度,而在一些社会新闻的谣言事件中,如“广西贺州某粉店使用火葬场尸油煮粉”“浙江海宁癌症村”等,个别媒体微博不同程度地介入其中。事实上,如果媒体微博推动这些事件持续发酵,进而诱发不稳定因素、导致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也将予以追究。

(2)传播不健康内容,冲击公序良俗。2011年9月,一名已婚男子编造“失足女若小安接客日记”,并在某网站微博散布,部分媒体微博跟进炒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负责人就此予以谴责,并要求有关属地管理部门依法惩处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及网站,追究其相关责任。

(3)发表涉及他人的不实信息,侵犯名誉权或隐私权。2010年12月,一个名叫赵楚的网友微博,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当晚,某知名周刊在官方微博上即时转发了这一谣言,该条微博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正规,数分钟内被转发近千条。尽管金庸先生未就此事诉诸公堂,但由此造成的侵权是实际存在的。

2.违反公正性原则,缺乏依据,具有侮辱、诽谤性质的言论。一些网民乃至媒体微博的声音带有强烈情绪化、民粹化色彩,动辄进行人身攻击,构成了侮辱或诽谤性质的侵权。

前不久,广东顺德一名女子怀疑自己丈夫通奸,调查后发现属实,恼羞成怒后连续了多条针对第三者的侮辱性微博。法院一审判处微博博主需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并在纸质媒体上发表公开道歉声明。这条“有图有真相”看似无关紧要的市井微博,很容易被媒体编辑看成不错的社会新闻爆料,但一旦简单转发,则将为其侵权行为负连带责任。

3.违反稿件转载规范,侵犯他人著作权。媒体微博转发其他账户的资讯和评论十分普遍,这种转载也应参照传统媒体的业务规范,注明稿件来源。隐藏非原创的内容的出处,以自己的名义转发微博,实为抄袭和剽窃,在法律上已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

并非所有微博都受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见,享有著作权的是具有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成果,诸如网民一般生活记录式的“口水帖”显然达不到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字数长短并非著作权价值标准的判断依据,具有一定水准的微笑话、微小说、微电影,也不得在微博进行抄袭性转发。

此外,原作者如果明确表示不予他人转发,则注明来源的转发也构成侵权。

走出“新媒体陷阱”,从根本上防范法律风险

传统媒体骤然进入微博后,看到了新媒体的比较优势,为提升自身竞争力、适应用户要求,不同程度地放弃了原有业务流程,进而降低了真实性的保障力度。但在社会舆论看来,传统媒体换上了微博的新装,依然沿袭了其品牌特色和功能定位,其的信息就应该是经过校验的。这样,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运营出现了内在的张力,其目标需求和公众认知出现了差异。这正是媒体微博比一般微博用户有着更高法律风险的根源所在。

如何从制度层面根治谣言尚未形成共识。在这种背景,传统媒体恰恰被寄予了维护舆论秩序、澄清各类谣言的厚望。在政府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社会着力倡导网民社会责任的同时,传统媒体更应通过自身调查采访、信息审核的优势,准确定位媒体微博的功能,将传统特色和资源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

从这一功能定位和新媒体要求出发,媒体微博运营在法律风险的防范中有待加强以下工作:

1.设立新媒体稿件审签制度。微博内容尤其是原创内容的,需要经过有资质的签发人把关,经审阅通过后方能对外。越来越多的正在走出单纯追求稿件数量和发高效率的“新媒体陷阱”,开始走兼顾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安全的传统媒体特色微博之路。长春的《东亚经贸新闻》即提出以报纸的新闻安全标准进行官方微博的审核,专门选派一名编委全面负责对微博稿件的审核;将微博稿件纳入签发流程,一律经后台审签后才能对外;针对微博的适时性特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以降低安全门槛为代价保证时效性。

加强审核是屏蔽虚假、有害信息的根本方法,但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必然降低了效率,尤其是增加了媒体的成本。一些媒体尝试将传统业务和新媒体融合起来,《上海证券报》通过自主开发的采编系统实现了所有稿件一体审签,再按稿件特点分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这样既有利于增强传统业务从业人员的新媒体意识,也通过流程再造有效地消化了新增的业务成本。

2.加强发稿的流程控制和组织策划。建立强有力的报道组织指挥机制是实现流程控制的重中之重,牵住了这一“牛鼻子”,有利于媒体特别是大型媒体从整体上对微博信息进行架构性掌控。如新华社新媒体采编发稿流程的内部规定,对组织策划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将新媒体报道纳入每天的业务例会,及时结合当天报道重点、舆情热点对新媒体报道进行组织策划;在重大战役性报道、重大主题报道中,由总编室牵头对新媒体报道进行专题策划,制定专门方案;依托舆情监测系统,安排专人监控重点网站及社交类媒体,及时获取舆情动态和报道线索。通过这一网络,报道指挥部门在庞大的新媒体报道体系中掌握了主导权,从源头上保障了发稿安全。

3.明确新媒体转发稿件的规范。编辑选稿务必了解转发对象是否同意转发,若同意转发则必须注明来源,尤其是媒体微博综合多家信息源的稿件,不能简单地以“综合”代替明细的稿件出处;编辑转发其他用户内容时应尊重愿意,不得按照自己的观点断章取义、放大或缩小信息、歪曲原作者观点;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媒体还对网络和微博上的信息源进行了分类分级,并据此确定了编辑的发稿权限。

4.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流程管控在建立微博发稿环节业务规范的同时,还应加强编辑在执行环节的监管与落实。明确编辑、主编的岗位职责是编辑工作制度化的有效方式,半月谈杂志社在网站和微博的稿件编发规程中建立了三级发稿机制:责任编辑是第一把关人,对稿件来源的准确性、权威性、可靠性以及稿件的事实性及文字性差错负责;主编负责稿件的初审,在稿件送审时对需要特别注意的稿件加注“敏感稿件”标记,对内容的安全负直接责任,应及时、全面地了解当日的报道重点和注意事项并向编辑传达,对传达不到位导致的稿件差错承担责任;杂志社的终审发稿人担任终审签发人,对网站和微博内容的政治性、政策性和事实性问题进行审核,对内容的安全负第一责任。职权和责任的对应使各环节的安全得到制度约束,通过提升各岗位的责任意识有效预防了差错的出现。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3

[关键词]领导讲话稿陌生化写作

[中图分类号]H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57-02

所谓的领导讲话稿写作的陌生化,就是个性化与创新性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讲话稿具有个性,鲜明生动,更好地体现讲话稿的功用和价值,需要我们对陌生化理解掌握,并将其灵感运用到领导讲话稿的写作中去。

一、陌生化含义及其功能扩延

陌生化就是使所描绘和表现的事物变得陌生,也可以叫做反常化或者奇异化,其内容与自动化、模式化相对立。国外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分析中,指出陌生化通过变形、反常、扭曲、阻塞等技巧将事物改造成所谓的视象,从而增加人们对事物感受的难度与时延,使主体回复感受的新鲜感。近几年,我国学者对陌生化理论做了一些扩延,首先是胡敏在《对“陌生化”的概念理解及扩容尝试》中提出将陌生化手法从语言陌生化的领域中扩延出去,运用到写作的其他方面中,实现陌生化手法的多元化。之后,不少学者又将该理论应用于新闻写作中,“陌生化”开始踏入应用写作领域。

简单说,陌生化就是推陈出新,将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由此可见,陌生化的精髓就是创新,通过创新可以实现将对象陌生化的目的,“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也是有新意的意思,从这点看,创新与陌生化相同,通过创新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但是创新不是陌生化的全部,只是达到陌生化效果的手段之一,对事物的外貌稍加改变,但不改变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改造也可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二、陌生化手法在领导讲话稿中的具体应用

陌生化手法运用到领导讲话稿写作中,可以弥补模式化运用的不足,提高讲话稿质量。我们可以从打破模式化思维、巧用语言修辞等方面达到写作的陌生化效果,使领导讲话稿写作具有个性,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一)打破模式化思维取得陌生化效果

1.多路出击,综合定势。多路出击就是从某一事物的中心点开始,通过发散思维向四面八方展开联想,提出多种设想及写作方案。多路出击的发散型思维方法不受任何限制,写作者的思考方向自由发展。但是我们不能让这种思维方法任意发展下去,当写作者得到足够的、合理的写作方案及设想之后,就要运用综合定势的思维方法,将不同方向的思维结果指向同一个中心点,也就是将发散出去的思维再聚拢过来,进行综合处理,实质形成某种定势,以达到写作者的写作目的。

2.逆转思路,双向出击。逆转思维即思维打破传统定势,转换思考方向,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复杂多变,任何两个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既有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逆转思路,从问题的两方面双向出击,得到新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将逆转思路的思维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使讲话稿变得立体、有新意。

3.多元择优,重述层递。在进行领导讲话稿写作时,写作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性的,但是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思维模式中分析问题,是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都是矛盾的结合体,而矛盾的每一层面都有其不同的展现方式。所以写作者在构思领导讲话稿时不能单只运用单一性的思维方式,应该将思维方式多元化,从一个事物的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拓宽写作思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但是通过多种方案构思得到的结果并不能全部使用,还要通过重述层递的方法,对构思结果进行反复的求索,深入的挖掘,选择最好的结论。

(二)巧用语言修辞获得陌生化效果

领导若想生动精准地传情达意,讲话稿的语言就要适当运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法,为讲话带来鲜活的色彩。

1.适当运用积极修辞。积极修辞方法有很多种,领导讲话中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对偶等风格简单、既容易被受众接受又能增添领导讲话语言美感的修辞方法。比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上谈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时说:“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出积极贡献。”讲话者通过三个“要自觉”在内容上提出了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在形式上层次分明,结构工整,逻辑严谨,节奏感强。接下来,总书记又以“奋斗、奋斗、再奋斗!”作为讲话的结尾,通过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强烈的情感,给讲话以铿锵有力的结尾。

2.合理引用典故名言。在讲话时引用一两个典故或名人俗语,既可增强讲话的说服力,为领导提出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论据,又可使讲话内容具有厚重感,新颖有感染力。比如在英国皇家协会上的讲话,在讲到我国对文明多样性主张的时候引用了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段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开放包容的胸怀及渴望。而在讲话的结尾又引用了英国伟大思想家培根的名言“智者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对推动两国合作关系的发展表现出有信心。总理通过引用中英两位名人的名言充分阐明观点的同时,也展示出中英两国的良好关系的写照。

三、结束语

将陌生化手法运用到领导讲话稿写作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一些学者认为领导讲话稿写作的模式总结使领导讲话出现雷同抄袭、平淡死板、散乱离题等问题,学者希望打破陈规,善于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写作方法,达到出新效果。将陌生化手法运用到领导讲话稿写作中,正可以弥补模式化运用的不足,提高讲话稿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建伟.实用写作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6.

[2]余飞.领导干部讲话稿写作实务[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4

“改文风、改会风、转作风”坊间热议多时。文风、会风如何改?其实关键还在于转作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官者心离百姓越近,文风才能越正,会风才能越纯,讲起话来才能很感人。

过去一些人一提开会就头疼,领导台上讲,参会者台下开小差、玩手机、打瞌睡。追其因,不是大家不爱听,主要是讲话太繁杂、太冗长、太空洞。君不见,曾有网友总结出为官“空话连篇”的“万能公式”,如: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甚者还有人总结了一个“领导讲话万能模板”。据说无论用到什么单位,什么会议上,只要变换单位称谓即可就用,且百试不爽。试想,这样的“官话”“套话”听者怎能爱听?开会怎能管用?百姓怎能领情?

开会的目的说简单点就是统一思想、解决问题,“功”不在会场在会外。1930年5月,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专门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如:“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把调查形象地比喻为“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其实,调查对于为官者来说十分重要,调查得越深,问题才能掌握得越准,开会发言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一言中的。

十后,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观后感时。没用讲稿,所言条理清晰,简练务实,当时总书记带头“脱稿讲话”一度成为坊间美谈。有人提倡“脱稿讲话”,也有人担心“脱稿讲话”,更有人害怕“脱稿讲话”,总认为万一说错话,留下把柄怎么办?其实“脱稿讲话”考验的是为官真功夫,并非练练口才,喊喊口号,语言真正的力量,源于思想的沉淀、实践的启发、责任的升华。我们常说,言之有物,文由心生。心里装着什么嘴里才能讲出什么。为官者多出“庙堂”,心在“茅舍”,才能感知百姓冷暖深,把握群众诉求准,讲起话来才能具体实際,生动管用。

其实,会议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凝聚共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能没有,有的会议可精简,有的万万精简不得,更不能“一刀切”,如把“改会风”简单理解为缩短会议次数和时间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再现。会议服从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比如在国外,针对某个事项,白天没有开完,夜里挑灯“夜战”者很多,他们可以在会场上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可以互不相让进行激烈的辩论。其实,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在反复交锋中才能产生“真理”。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5

同是对一件事的报道,党报区别于晚报,报纸区别于电视,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究其根本是文风决定了差异。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和运用语言的风格。

“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对于地市党报,是新一轮的新闻改革,通过改文风使党报更具亲和力,更具权威性、可读性、引导性,由此更加彰显个性。

改文风是地市党报发展的时代需要。千人一面、万人同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会让人过早衰老,这样的作品会让审美产生疲劳。当读者了解这种雷同、这种呆板是人为掩盖了生动,是虚浮抹杀了个性,乃作无病状,作虚张声势时,着实感到无奈、厌恶和愤怒。

而这种现象“为害”地市党报版面已有时日了,什么“高度重视”“亲临现场”“战果丰”“上台阶”等等,俯拾皆是,“改文风”呼唤已久,呼之欲出。《人民日报》一征集,网民搜出一箩筐,令新闻从业者汗颜。而文风反映的是工作作风,党的十之后,中央出台了《改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落实八项规定,地市党报以“走转改”活动为载体,对自身位置重新打量,全面改进报道文风,借此深化新闻体制改革。

文风如何改?改文风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它提倡编采人员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说教模式中走出来,学会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笔者认为地市党报改文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简化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市级领导出席会议和活动,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尽量压缩数量、字数,有的可发短消息,有的只报标题新闻;一律不发侧记、特写、综述等。

第二,让民生和社会新闻占据要闻版面。以往市级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内容占据地市党报要闻版头条,现在版位可安排在头条之后,以突出民生和社会新闻。这方面中央的《新闻联播》已做出表率。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等报道均排在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前面。

第三,增加言论报道。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与消息、通讯并称新闻体裁“三剑客”。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市党报在言论报道上短板,不愿亮观点,不敢表态度,久而久之,读者习惯到善于炒作的都市报或网络上猜摸声音。这样极不利于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新近,《人民日报》增加了言论报道比重,加版面、开专栏,使党报凸显权威性;从2月份开始,《辽阳日报》在要闻一版开设“衍水时评”,二版开设“有感而发”两个言论栏目,读者很感兴趣,纷纷投稿,使地市党报的影响力和引领性增强。

第四,剔除官话套话废话。要求记者写稿时不用官话套话,不说废话;编辑剪裁稿件时把“穿靴戴帽”的部分剔除,把打官腔的正确废话删掉,把标题做实不喊口号。这样一来,稿件篇幅短下来,新闻价值却浮出水面。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6

要开好一场新闻会,必须熟悉举行新闻会的程序规范,比如了解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注意发言人的仪容仪表仪态、简洁而规范地介绍人、正确点请记者、高质量地答记者问以及准备好背景材料和新闻通稿等。

一、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的区别

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粗略的区分。新闻会一般在专门的新闻厅内举行,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或者主持人就是人,自己信息并点记者提问。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新闻方式。一般用于重大信息,除新闻发言人以主持人身份到场外,通常还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出席。在现场,由发言人先作开场白,简单介绍出席会的领导和专家的身份,然后请他们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主动新闻,其特点是常常来自高层领导人的权威信息。

我们可以选取几个主要的视角来对比一下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主要区别:从信息的主动性来看,新闻会一般有信息要主动,发言人一般先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主要由记者提问,开始后就直接进入记者提问。从主持人的作用来看,新闻会的主持人通常自己就是发言人,自己点请记者提问并独立回答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主持人常常只控制场面,由受邀而来的领导或专家回答记者提问。从持续时间长度来看,新闻会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记者招待会一般一个多小时或更长。从记者提问的尖锐程度来看,新闻会上往往会出现很尖锐的问题;记者招待会常因发言人位尊权重,记者比较收敛。典型的新闻会如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会,典型的记者招待会如我国总理出席的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

二、准备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

新闻会之前应该准备的文稿包括新闻通稿、背景材料、发言提纲、开场白等,需要散发给记者的主要是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新闻通稿原本是新闻通讯社使用的工具,通讯社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文本发给全国所有需要此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一个组织或团体在对外信息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背景材料应该包括与信息有关的更多的细节内容。发言人也是事先准备通稿和背景材料的“把关人”,每次会上向记者提供这些材料,可以方便记者在、提问和答问之外挖掘新闻事件,扩大报道范围。

新闻通稿最好提前发给记者,当记者一来签到时就能拿到它,这样就可以一边听一边翻看资料。白宫的新闻办公室除了向记者讲话、公告和包含有新闻会内容的文字材料之外,还向记者们分发新闻通稿、事实说明、背景资料、演讲要点、对未来新闻事件的预测、政策文献摘要、对公文重点内容的分析、赞同自己意见的专家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对自己有利的新闻的摘编、有关的图片图表光盘等资料,打包成媒体资料袋。把这些材料发放给记者,实际上就是事先对给媒体的信息进行把关,从而将于己不利和那些虚假的信息排除过滤掉,这种替媒体设置议程的做法就是引导舆论、驾驭媒体。美国报人理查•霍奇勒在《操控新闻》一文中说:“许多美国报纸的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所阅读的‘新闻’,很多其实并非出自新闻人员本身的勤奋发掘或谨慎思考,而是来自某份由政府机构所、上面印有‘请勿引述来源’的新闻资料。”

新闻通稿里应该包含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全部已知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否则就有掩盖事实的嫌疑―――为什么不把已经发生的事实告诉媒体呢?一位资深的媒体人指责:“不知何时,新闻通稿开始流行。哪里发生了矿难,迎接记者的是当地政府的新闻通稿;大凡是丑闻,总会出现新闻通稿。我认为,某些新闻通稿和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霸王条款’没有什么两样。首先这种‘统一口径’的新闻通稿剥夺了记者的采访权,再就是这样的新闻通稿往往是官方掩盖事实真相的护身符。”“用‘新闻通稿’来打压言路,带来的效应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社会稳定。我们知道当地政府辖下的本地媒体往往噤若寒蝉,原因就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新闻通稿’,媒体往往别无选择,照登不误。而外面的媒体记者因消息被封锁,难以涉足,真相也就难以披露。一个地方发生了突发事件,或者应急事件、重大案件等等,往往会看到‘新闻通稿”这个怪胎。而且,事实上,许多新闻通稿都是掩人耳目的,最后被民众所抛弃,其公信力也荡然无存。”(洪巧俊:《新闻通稿成了掩盖事实真相的护身符》,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7月31日)

三、形象设计

新闻人进入现场后,会的流程就算是真正开始了。而人亮相的一刹那,就给记者留下了第一印象。人在亮相时的神态和体语,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般要仪容整洁、仪表脱俗、仪态端庄。在着装方面,宜着正装以示庄重,注意领带的颜色和的信息的社会性质吻合协调。

在言谈举止方面,新闻发言人在现场面对媒体记者时,一定要让记者看到信心十足的自己。姿态和表情应该稳重大方,适当运用手势,彬彬有礼却不咄咄逼人。你的精神和灵魂会通过你的目光、语音和神态向外放射。在外界有疑虑的消息或意见时,新闻发言人应以自信的表情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适当辅以加强语气的手势或动作,以加深提问者的印象。在外界激烈反对的消息或意见时,谨慎使用肢体语言,以免造成提问者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发言人说话的时候,目光不必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而是用目光笼罩台下所有的人,观察记者的表情,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声音,让记者始终跟着新闻发言人的神态和话语去思考。说话时,可以采用温和平缓的方式,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表情放松、语气平和、眼神亲切、动作轻柔,尽量拉近与提问者的心理距离,争取其信任。如果新闻发言人讲话有活力,表情兴奋,会对他人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记者的情绪也会随发言人的姿态和表情而发生变化。有时发言人音调放低,会更加表现出权威感。适当的停顿,则能在静默中为记者提供思考的时间和回味的空间。

四、介绍新闻人

介绍新闻人是指在有领导或专家出席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时,主持人向记者介绍这些参加发言的领导和专家。在主持人介绍出席会的成员时,领导和专家都要迅速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发言人;我们用“介绍成员”这一说法而不用“介绍嘉宾”这种说法,是因为出席会的领导不是嘉宾,而是发言的主体。至于专家,在主持人邀请他加盟会发言人团队之前,他是主持人眼里的嘉宾,但是一旦专家们答应加盟,他必须事先同意和邀请他的组织保持口径一致,这时候双方起码订立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这些专家也就成了主办新闻会一方的成员了。专家、领导、主持人或专职新闻发言人共同组成一个发言的团队,构成发言的主体。

在会上,领导、专家们的身份应该是发言团队的成员、更应该是发言人。坐在台下的不再是领导们的下属,而是领导要服务的对象。在新闻会上,真正的嘉宾是记者。当主持人依次介绍发言团队成员的时候,被介绍到的成员无须站起身鼓掌鞠躬,只需坐在座位上轻轻颔首、微笑示意即可。

五、点请记者

新闻会开始时往往有个开场白,由主要人简介主题及有关情况,应该简化开场白以尽快进入答记者问环节;在记者提问环节,应该公平对待记者、适当照顾境外媒体。当主持人或发言人在致完开场白后宣布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时,记者席上常常会有很多只手同时举起来,这时候一般由主持人或发言人来邀请某一位记者提问。点记者提问要秉持公平的原则。2003年抗击“非典”新闻会上,发言人按照座位的顺序点请记者,每排点一位记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在点记者提问时,一般是伸出手臂,手掌展开,手指并拢,指向邀请对象,不宜用一个手指来点记者。在点请记者时可以适当向境外记者倾斜。朱基就曾要求主持人照顾一下香港的记者,这不仅因为香港是“一国两制”的示范,而且当时香港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大鳄蓄谋发动的另一波金融战的危险,朱基需要有一名香港记者通过提问来使他有机会表达对香港的全力支持态度。在2003年3月18日十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4个记者的问题,大陆记者提问4人,港台记者3人,外国记者7人。以后历年都差不多是这个比例。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共回答了11个记者的提问,其中3个是大陆记者,2个是港台记者,外国记者为6人。

记者在提问之前一般会自报家门,发言人可以针对不同的媒体准备不同的信息。爱泼斯坦说,聪明的记者应该问只有被问者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记者不该问那些在已经刊登的言论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聪明的记者问的问题必然是具体的,如果是笼统的问题就可以被发言人用笼统的原则来对付。聪明的记者还会用激将法来刺激发言人的情绪,造成发言人情绪的亢奋或失衡,激励他主动爆料。尖锐而有深度的问题是对发言人的一种激励。赵启正说:“我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是外国最关心的问题,你回答后容易得到传播,效果好。”吴建民表示,“问题越尖锐,越能碰撞出有意思的回答,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因此他在当外交部发言人的时候从不责备记者提刁钻问题。沈国放也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越具有挑战性,他往往回答得越好。

六、答记者问

每个记者都希望获得提问的机会,因此记者都希望发言人的回答能言简意赅,人们都在期待着下一个问题是什么。2003年,美国白宫时间最长的一次新闻会为35分钟,回答了82个问题,时间最短的一次为12分钟,回答了20个问题。另据统计,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回答每个问题的平均时间长度是38秒,这就要求发言人不要绕圈子,不能像接受记者专访那样娓娓道来,也不能像平时会议训话那样“穿衣戴帽”、有板有眼。要节省时间让尽可能多的记者得到提问机会。在国外有些国家,所有的官员都要进行新闻培训,其中有一个“6秒原则”,即记者在采访你时,不管记者问什么问题,你必须在6秒以内迅速回答。如果不能,就是不合格的。

答记者问时,人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技巧。从聆听记者自报家门,到辨别记者提问中有无圈套陷阱,我们总结设计出一套答记者问操作程序和规范:

1.弄清记者来路。对境内记者确认其所属媒体的言论独立程度,对境外记者确认其所属媒体的对华倾向;

2.倾听记者提问。倾听记者陈述的前提和结论,清晰地把握记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

3.辨别问题归口。辨别问题是否在自己获得授权的范围以内,对自己回答权限以外的问题提醒记者转问他人;

4.确定回答人选。主持人将问题转交给应邀发言的嘉宾,发言人兼任主持人时由发言人独立答问;

5.对照押题题库。确认押题时是否猜中记者的问题,确认押题时有无准备相近的问题;

6.辨别圈套陷阱。分辨记者提问有无圈套陷阱,针对圈套陷阱确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7.搜索备用口径。已经准备口径的问题根据既定口径回答,没有准备口径的问题根据政策法律回答;

8.主动设置议程。尽可能正面回应记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顺带自己准备的信息;

9.运用策略技巧。熟练使用应对记者的各种策略技巧,避免违反政策法规,冒犯记者;

10.控制场面时间。主持人或发言人要会适时终止记者的纠缠追问;发言人要会适时终止回答,主持人也要会适时提醒发言人终止回答;主持人或发言人都要会适时终止记者提问,结束会。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7

政治思想性是决议文稿质量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是文稿内部素质的首要问题,也是期刊编辑审稿的重点。审核文稿的政治思想性,首先是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能否正确。要求文稿的理论、思想、观念、立场正确,对一切期刊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出版事业的性质、任务决议的。其次是文稿的思想性的强弱、社会意义的大小。文稿的思想性越强,对人民,对读者就更有益。学术稿件有不少与政治关系并不亲密,但也常常触及宗教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要审核文稿能否契合宪法、契合各种法律法令、契合各种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同时还要留意避免泄密。假如不认真把关,也会形成严重的政治损失。至于学术文章中政治意义、理论准绳比拟严重的课题,也有一个政治倾向好不好、是不是契合党性要求的问题。审稿时必需有苏醒的头脑,不能漫不经心。

2.正确判别稿件的科学价值,协助作者做好学术性学问性方面的废品检验工作这样的检验能够分红两个层次来停止

首先要看分明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在整个学科开展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具有什么意义。

假如文章的整体没有提出什么新问题,再看看部分能否有点什么新东西。判别文章有无新意,主要是看它比他人提供了什么新东西。对传统观念提出异议能够是新意,言他人所未言也能够是新意。但要扫除以学术面目呈现的不科学的、非科学的、伪科学的东西。例如蒙昧的迷信、伪造的理论、歪曲的形象,以及那些荒谬不经的东西。期刊编辑在审稿中经常用到的办法主要是比拟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遇到难以判别的文章,假如把标题接近的文章找来比照着看一看,就不会一点想法也没有了,比拟得越多,发言权越大,假如再把有关的学术讨论综述,动态报导,有关的重要论著拿来比照一下,以至请作者谈谈本人的自得之笔是什么,并用它与本人的想法作一比拟,那么,就有可能构成比拟有把握的判别。

当发现文章的新意之后,要认真剖析它立论的根据能否充足,审核文稿所引正面及背面论据能否精确、全面,而不允许歪曲、割裂、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否则,就会成为用伪论据或强加于人的论点来立论。审核文稿能否得出了较之前人、别人更新、更多的论据、资料,或者能否对旧论据提出了更新、更精辟的阐述,对旧资料作了新的校正、补充。总之,是要审核文稿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奉献。审核文稿能否提出了前人、别人未提出过的创见,并且有理有据。这是从创新性来审核文稿、是高要求,但并非苛求。

判别文章的立论根据能否充足,最好的办法是解剖法和查证法。解剖法就是把文章的逻辑体系(特别是文章中大大小小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与资料的关系、对论据,观念的归结与转述同作者驳论论点的关系等等)合成开来,理理分明,然后看看它能否有破绽。

查证法就是查对一下论点的原始资料与理论根据(包括资料来源、引文也处等)能否精确。查证法能够帮作者纠正过失,并从中检验文章的重要观念在论据和论证上有否失误、疏漏。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8

【关键词】地方志;审稿;问题意识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一部地方志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受编辑审稿环节的影响,责任编辑在地方志编纂出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通过几年审稿工作,笔者发现地方志工作部门责任编辑审稿质量和效率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编纂质量和进度。比如,地方志编辑工作中,有的编辑对文稿反复看了几遍,仍有不少问题被疏忽,这种现象在地方志编辑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地方志书审稿效率要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树立并贯穿问题意识。

一、地方志编辑审稿低效现象及主要原因

笔者在地方志编辑实践中发现,一部志稿交到编辑手中后,编辑投入的审稿时间和精力往往并不少,有的经过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的审稿后,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目问题。如标题不准确或不符合志书要求,篇目统辖内容不能全面、完整、清晰地反映标题,节及节以下层次分类不当。

史实问题。如时间记述不准,用“目前”、“现在”、“最近”等词语代替具体时间。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五项要素不全,五要素中“人物”活动记述较弱,见事不见人。还有时间错误,资料出入,数据、人名、单位名称错误等,这些问题在每部志稿审后几乎都存在。部分稿子审后还存在着史实缺漏没有发现的现象。

记述方法问题。交叉重复现象较为严重,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在志书上就是某些内容的交叉,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形成重复。如审稿后仍存在概述、大事记与有关篇、章内容的重复;有关篇、章间记述内容的重复;篇、章小序与正文的重复。

行文规范问题。审稿的志书原始资料痕迹较重,志稿原始资料的文体语言、文字风格都很明显与整部书的风格格格不入,甚至有的把原始资料中的旧式表格也原封不动地搬上志书。还有使用简称不统一,历史地名与现地名称谓不加注等问题都未发现。

以上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编辑人员责任心不足或水平有限,但也可能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后者往往是容易忽视的。要避免这种现象,除了加强编辑责任心外,编辑过程中建立一定的质量指标体系,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审稿是保证又好又快提高稿件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并贯穿问题意识是提高审稿效率的基本途径

地方志审稿的重点在于审查内容是否真实,是否体现地方、时代、行业特色,资料是否缺项,用语是否规范等。实际上,目前关于志书已经有相对完善的质量体系。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从观点、体例、内容、记述、资料、行文、出版等方面对志书质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还有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志编纂规范性文件等。这些质量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志书审稿过程中的标尺,审稿过程中以这套指标体系为准绳去把握,志稿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一般都可以发现和解决。

地方志质量指标体系较为庞杂,工作中往往有不同的概况和提炼。一般认为地方志审稿就是一项把关工作,因此有把好政治、史实、语言、保密“四关”的说法。把好政治关,就是把好稿件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防止存在政治问题的资料入志,凡是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资料坚决不用。把好事实关,就是让稿件中的每一处都真实准确,发现志稿中常见的史实性差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名称等,还有知识性、资料性等差错。把好文字关,就是使稿件的语言文字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发现常见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如文字、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错误,标题不够醒目、主题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等问题。把好保密关,就是按照保密规定,使志稿没有泄密之处。把好“四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是提高地方志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对地方志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工作中以把好“四关”为准绳,把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一般就能较好地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

由于个人的工作习惯、思维方式不同,每个责任编辑均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质量指标体系,有意识地把这套指标贯穿实际的审稿工作中,时时处处树立问题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和解决志稿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审稿的质量和速度。

三、提高编辑素质有助于树立问题意识

建立质量指标体系,树立和贯穿问题意识是做好地方志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仅此还不够,责任编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练就一双慧眼,在质量体系的标准引导下较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编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要做到这些,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丰富知识储备。编辑被称为杂家,各方面知识都要知道一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对提高稿件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方志纵观历史、横陈百科,编辑更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要扩大阅读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减少知识盲区。学会利用培训班、研讨会、业余自学等形式不断补充基础知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二是善用技巧方法。如志稿的深度宜先粗后细,也就是说先把握大的方面,比如首先要看有没有政治性错误、体例是否符合要求,其次看语言文字等小的方面。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最终都是织成一张网,把各个问题一网打尽。再比如,要善于从已知推断未知。就一部志稿来说,可能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编辑不太了解和熟悉的,但总有一部分是编辑能够把握的。由已知推断未知,从部分推断和把握整体,是因为已知的部分中包含有某些整体的必要信息。编辑要充分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必要、合乎情理的推论,从已知推断未知,由部分把握整体,进而作出判断。

三是转换思维方式。比如面对书稿时要有批判思维,抱着一种不信任态度,睁大眼睛去挑其中的毛病。要有宏观思维和多元思维,尽可能从对学科对角度对志书进行全面把握。要有创新思维,编辑加工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word的文字处理功能非常强大,但大多数使用者仅仅停留在打字阶段,对其他功能使用甚少,如能有效利用,则可减少许多劳动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

综上所述,地方志责任编辑地方志编纂出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较色,在审稿过程中既要学会构建适合自己的质量指标体系,又要树立问题意识,时时处处有意识地以这套体系为准绳发现和解决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换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这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审稿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地方志编纂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志祥,杨贤兴.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重视部门审稿[J].中国地方志,2011(10).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9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全方位编辑意识重要性

在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编辑环节与主持人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编辑是一个节目的参与者、把关者,而主持人是把全体幕后采编人员的集体劳动成果传递给观众的关键人物。有了编辑的精心策划、撰稿,要想使节目最终呈现良好的播出效果,就要求在播出环节中有一个能够承上启下、衔接各方,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在突况和紧急事件面前能果断作出正确判断的主持人。如果主持人没有参与节目的整体构思,就无从谈起衔接各方组织协调,如果主持人对节目的各个环节不熟悉了解,就不可能在突况后镇定自若、拿捏有度。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如果只会在播出时播讲编辑写好的稿件,就无法胜任这项灵活多变的工作,不能真正地融入节目中,是随时可能被替代的。

不参与节目后期制作的主持人只是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孤立的一环,在节目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一个尴尬的符号。相反主持人如果在节目的选题策划阶段就参与其中,就会站在整体的角度理解节目的要求和期望达到的效果;在录制完节目后,如果能对自己亲自撰写的导语进行编辑剪接,把需要突出强调的通过后期制作表现出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在节目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性和发挥空间。换个角度说,主持人录节目之前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成片什么,心中有数,口播录制时,就会更顺利,避免做无用功。因此,主持人有全方位编辑意识,熟悉节目成型的各个环节有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主持人的全方位编辑意识

全方位编辑意识包括:节目前期策划,润色文字稿件,整体、局部的处理,画面、声音的运用,等等。有人批评主持人“只会念别人的稿子,是生活在编导笼罩下的寄生藤”。这种说法虽然片面,但也确实点出了当下一些主持人的工作缺失。试想,如果这位主持人具备全方位的编辑意识,从节目前期策划、撰稿等都参与其中,同时后期对节目的编排处理也渗透自己的想法,这样他自然对节目整个采制过程了如指掌,这样的主持人主持节目自然酣畅淋漓。

二、主持人如何加强全方位编辑意识呢

1.主持人应积极参与节目的策划。一档节目的出现,首先起源于策划,然后才谈得上主持,否则节目主持就会打乱仗。节目策划确定了节目的选题、定位、结构、节目风格、受众群体等,主持人不从策划开始介入节目,就无法理解节目的来龙去脉,难以在播出时达到预期的效果。主持人的策划包括宏观策划和微观策划两个方面。宏观策划是对节目整体上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包括节目的创意、定位,节目的组织与调度,等等。微观策划是具体到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策划和创意,包括对选定题目确定主题和报道形式等的策划。举个例子,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大型采访节目《岩松看日本》中,充分参与节目,他作为《岩松看日本》的领衔者,从寻找话题、确定采访,到取材采访、完成播出都全面贯穿节目制作始终,不愧为节目的灵魂人物。也正是因为白岩松参与策划、确定选题,所以在他无论主持节目、采访嘉宾还是现场即兴点评才会眼光敏锐、智慧,提问客观公正,点评深刻到位。由此可见,主持人参与策划对更好地驾驭节目,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动性是多么重要。

2.主持人要亲自创作稿件。主持人除了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外,还应有较高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写作能力。一般来说,节目主持人都会从事节目相关的文字写作。如新闻节目主持人会写导语、通讯、评论等;知识性节目主持人会写科普文章;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为了适应主持节目的需要,会写播讲稿、解说词、串联词等。如果只会拿编辑稿件播读出来,主持人就只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传声筒,是随时可能被取代的。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没有稿件就说不出话来的主持人是不称职的。修改润色文字稿件是主持人的工作需要,也是主持人文字处理能力的表现,包括对自己撰写部分的推敲,对别人撰写部分的修改,使稿件更能传达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并符合自己的语言风格、个性特征。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创作稿件要把握三个方面,即为节目主持服务、文字与声画相融合,同时表达也要适应视听的需要。

电视语言是为“听”而写,在表达上要注意口语化、简明化、具体化、形象化。口语化就是要通俗易懂,符合语法和逻辑。因为电视语言是转瞬即逝的,不像文字停留在眼前可以反复推敲,所以要让观众一听就懂。简明化不等于口语化,那些长篇大论、拐弯抹脚的表达,虽然观众也听得懂,但是冲淡了画面,观众听了心烦,显然不能算是最佳表达。简明化就是要言简意赅,句子成分完整,不用倒装,少用关联词,让观众听了不假思索就能明白。具体化也不难理解,举个例子“气温高达38摄氏度”远比“天气很热”要明确,“掌声持续了三分多种”也比“掌声雷动”要具体。形象化与简明化并不矛盾,它要求语言色彩有表现力,这在一些主持人的解说中更为明显。

3.主持人要熟悉编辑业务。一般的编辑工作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直播节目的编排,参与节目前期工作的选题、构思、列提纲或撰写稿件、串联节目内容,直播时进行现场采录和现场编发;另一种是对录播节目的编辑,除了参加前期准备工作外,主要在后期阶段对摄录的声像素材进行鉴别、筛选,然后进行编排,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形态。不论哪一种,编辑的每一步工作都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最终呈现样态。

4.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主持人要具有“现场编辑意识”。主持人在面对摄像机进行播讲时,不仅要照顾现场的场面,而且必须考虑到经过镜头的传达自己怎样出画面,这些画面在电视荧屏上出现,会给观众产生怎样的印象。一般说来,现场主持和报道必须进行“现场编辑”,否则拍回的画面很难进行调整。有时候主持人忘了观众收看,只顾同现场的观众进行交谈,画面拍下来难以编辑,结果显得非常零乱。有时候主持人拿着话筒一个接一个采访,回来剪辑时发现很难处理,同期声带入画面也不好剪辑。因此现场内的观众和屏幕前的受众都要兼顾。

现场编辑意识还包括临场应变和即兴发挥能力,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大脑处于高度高速运转状态,快速思维,马上作出判断和反应,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使变故巧妙地朝好的方向转化。当前大多电视节目的录制都是一气呵成的,更有相当一部分节目是以直播形式播出的。主持人语言表达上的一点混沌都会给节目的播出和制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视听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在整理

转正大会发言稿篇10

1、《计算机时代》期刊(月刊),由浙江省计算技术研究所(现已整体转制为浙江天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省计算机学会主办。国内刊号:Cn33-1094/t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8228。全国邮局发行,邮发代号32-81。

2、主要栏目有:技术广角、网络天地、信息安全、应用实践、经验技巧、考试园地、计算机教育、信息化建设等。欢迎高质量来稿。

3、本刊已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等数据库收录。

二、稿件要求

1、文章应依次包含以下信息和内容:中英文题目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中英文作者姓名中英文作者所在单位(部门)及邮编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200字以内)中英文关键词(4个以上,尽量出现在摘要中)正文(引言、论述、结论。其中:引言应包括研究背景、内容、工作意义和难点)结束语(正文结论所揭示的原理和普遍性、尚存问题、与其他论文的同异、理论与应用价值、深入研究的设想或建议等)参考文献(数量3篇至30篇;应包括编著者、题目名或书名、出版社或期刊或论文集或网址名称、出版或年月)。全文字数控制在4000~6000字符。

2、论文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题顶格排序:一级标题如1,2,3…;二级标题如1.1,1.2,1.3…。

3、外文字母须注意区分大小写和上下角标识等,字母和符号的含义明确且在全文前后统一。正文中的标点符号应在全角状态下输入(程序及特殊符号除外)。

4、参考文献须是文中直接引用的公开出版物,应在文中引用处以右上角标(“[文献序号]”)的形式、顺序标注文献序号。

5、插图和表格应随文出现并在文中有引用,字迹清晰,须有图(表)号、图(表)题,附图采用黑白灰度图片。

三、注意事项

1、论文电子稿发到本刊编辑部投稿邮箱(请注明作者详细地址、邮编、e-mail、手机号码和固定电话),录用与否,我们都将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逾期作者可电话(0571)87054111查询。稿件一经录用酌收审稿服务费。3个月内刊出。

2、来稿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要求论点明确、文笔简练、语言流畅。稿件请自行留底,未录用的稿件概不退还。来稿不得一稿多投。

3、投稿应包括“中图分类号”(查询网站:)、文献标志码”、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学位、职称和主要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4、如果是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