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课培训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3:59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1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从学员实际出发,构建既有理论性、实践性,又体现创新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模块化

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立足于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对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全省法学教育和政法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作用,加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干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治素养和业务能力,2016年1月14日、15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牡丹江市开展了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结束后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用以指导今后的培训工作。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市、区局领导、基层司法所长和社区干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份。

一、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深入分析,有的培训机构苦于拿不出紧密联系实际的高质量课程,只能“有什么就教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内容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需求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甚至“自娱自乐”,不受干部欢迎[1]。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未能很好地贴近基层干部的现实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理性强实践性弱,致使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培训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充实.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干部培训内容需求呈现出多元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四个选项中,对科学人文素养、业务知识的需求分列前两位,需求度最高。其中有5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科学人文素养,这说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对除对法律法规、政策理论保持正常需求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意识十分强烈。急切需要开展哲学、历史文化、伦理、环境保护、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干部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司法行政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了解和分析目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状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构建培训课程的形式和结构,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培训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2]。在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体系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难度系数最复杂。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受训单位和受训干部培训需求,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受训干部工作技能。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必须以坚持问题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以干部的成长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我们认为,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符合干部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既要体现培训目标,又要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既要考虑历史延续性而涵盖已开设的教学专题,又要顾及完备性和前瞻性而设计一定数量新的教学专题;既要强化创新性和开放性,又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稳定性和成熟性。总地来说,应具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既要突出能力培训,又要强化党性锻炼;既要促进党的事业和执政党建设的发展,又要帮助和促进干部全面健康成长。第二,既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金融等知识教育,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以及本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第三,既要注重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培训。第四,既要设置共性化课程,还要设置适应不同类型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差异的个性化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打好一个基础———真正懂得干部

无论是干部成长还是干部教育,其主体、核心和焦点都是干部。只有研究干部、懂得干部,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干部服务。否则培训一定会有所偏差,不可能有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干部培训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研究干部现状,了解干部的知识结构,掌握干部的思想状态,把握干部的学习需求,研究干部的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遵循干部学习特点,尊重干部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按需施教,防止有什么就讲什么,不管什么人内容都一样,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二)处理好一个关系———培训需求关系

事实证明,真正解决问题的教育培训才是好的教育培训。干部培训要紧紧围绕事业发展、干部履职尽责和个人成长中突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绝不能为培训而培训[3]。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培训前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培训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学员所必须掌握的、用来执行工作任务的、符合培训课程目标的工作知识和技能[4]。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实施过程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确定调查分析对象;步骤二:选定调查分析方法;步骤三:设计调查问卷工具;步骤四:实施课程需求调研;步骤五:汇总分析课程需求。

(三)把握一个关键———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综合调研结果和近年来的不断探索、积累,根据中共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十二项重点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我们初步的设计思路是: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应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业务知识培训、人文素养教育四大体系,主要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课程。

1.政治理论教育体系

重点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国情形势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模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课程:(1)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二:廉政建设与党性修养。包括课程:(1)党风廉政建设与惩防体系;(2)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意识;(3)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2.政策法规教育体系

重点加强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培训,提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模块三:依法治国。包括课程:(1)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2)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3)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4)权力清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5)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6)法治监督与权力制约;(7)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8)刑法的理念与刑事法治;(9)刑事诉讼法中的行刑权;(10)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11)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12)我国的犯罪、形势政策和犯罪预防。

3.业务知识培训体系

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加强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模块四:专业技能。包括课程:(1)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构建;(2)社区矫正的现实问题与发展方向;(3)法律援助法与实践;(4)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5)公证公信力和当前公证工作;(6)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研究;(7)职务犯罪问题研究;(8)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热点问题。

4.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按照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哲学、历史、科技、文学、艺术和军事、外交、民族、宗教、保密、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培训,帮助干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模块五:领导能力与道德修养。包括课程:(1)礼仪文化与职业形象塑造;(2)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理与媒体沟通;(3)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4)中国传统文化;(5)公文写作处理实务;(6)新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7)当前反恐形势及反恐法解读;(8)保卫工作的历史回顾及新时期使命。模块六:心理调适与身心健康。包括课程:(1)领导干部的行政压力与心理调适;(2)用心构建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3)健康新理念;(4)拓展训练。模块七:公共行政管理。包括课程:(1)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2)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解读;(3)当前形势分析(国际政治形势、全省经济形势);(4)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增强行政效能。模块八:教育培训基地现场教学。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动态化、课程供给菜单化。

(四)抓好一个重点———培训课程体系评估

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围绕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对解决问题的帮助等问题,展开培训课程体系评估工作,这样有助于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为今后培训工作的改善奠定基础。课程体系评估的工具可以采用柯式四级评估模式。做好培训课程体系评价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明确培训对象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操作部门应给予每一位培训对象参与评价的机会,并赋予相应的评价权利。2.评价结果要与培训者业绩考核相挂钩。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尤其是骨干培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体系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不断更新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者教学科研能力.

作者:孟霁雨单位: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晓山.话说干部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5.

[2]陶永进.员工培训管理实训实战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5.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2

**市在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工作时,通过严谨治学,努力遵循干部培训工作规律,从培训时间、办学形式、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有效提升了培训工作。

一、培训时间上注重“三个适时”。一是围绕上级精神适时培训。坚持把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作为培训的首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和中央重大举措的出台,依托党校学习、中心组学习和自学等“三位一体”的政治理论学习格局,强化领导干部理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培训,重点抓了科学发展观、《干部任用条例》、《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学习培训,围绕领导干部读书活动,安排了“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专题。围绕法治余姚建设,《物权法》颁布后,安排了“《物权法》解读”专题等,增强了讲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统揽全局能力。二是围绕中心工作适时培训。如在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积极组织领导干部开展多期专题培训,通过邀请省农办有关专家、市委主要领导授课等形式,使全市领导干部齐心协力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思想更加明确、表率作用更加突出、工作成效更加显著。三是围绕提升档次适时培训。每年利用著名专家、教授参加塑博会、杨梅节等重大活动时机,邀请余秋雨、吴敬琏等分别就文化、经济方面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开阔领导干部视野,提升培训档次,得到了各方好评。

二、办学形式上坚持“五结合”。一是坚持长班与短班相结合。根据培训任务和内容需要,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业务培训以短班为主,时间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力培训以长班为主,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二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同济大学城建管理、浙江大学国际贸易和现代农业科技、浙江工业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工商管理等培训基地。对本地不具备优势的培训项目,以“外聘”形式,邀请培训基地的一些专家、教授来党校授课,或以“外包”形式,组织到培训基地或其他有关高校学习培训,充分发挥高校在领导干部培训中的“外脑”作用。三是坚持培训班与论坛相结合。在抓好培训主体班次的基础上,推行“论坛式”培训模式,先后利用“余姚改革与发展”、“余姚—中东交流与合作”等论坛,围绕一、二个主题开展培训、研讨,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四是坚持课堂教学与外出考察相结合。根据培训内容精心选择考察地点,使课堂教学具体化、直观化。五是坚持组织调训与自主参训相结合。积极探索“菜单式”培训方式,开设“姚江讲坛”,去年每月一期排出了10个专题,预约报名人数达4000人次,每位市管干部至少报名3个专题以上,参训率达到95%以上,取得较好反响。

三、教学质量上实行“三次评估”。在安排各类培训班方案时,坚持把外地专家、党校教师和部门领导作为培训师资的主渠道,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讲课老师,并充分发挥高校和上级党校的培训基地作用,适当增加外请专家、教授的比重,力求培训办出实效。同时,严抓教学质量评估,按照“统筹兼顾、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扎实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一是对重点培训班次培训前,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及党校教师,对拟开设的培训课程和讲课师资进行客观评估,分析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师资安排是否妥当,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二是培训实施过程中,安排党校教师集体听课,组织学员对课堂质量量化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视情反馈给教师本人;三是培训结束后,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课堂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好、较好、一般、差等次,并将评估结果直接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此外,继续抓好了“余姚干部党员学习网”建设,在年底开展学习网站课件质量调查,进一步充实了党员干部欢迎的课件。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3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培训中,我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方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方老师、安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2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3

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培训是短暂的,付诸实践是我们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经常复习培训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肩负着学校的深切厚望,我于10月8日有幸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20xx年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身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根据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自20xx年秋季一年级开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培训教师的培训讲座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他们的身上,透出一种智慧的力量,教育艺术的魅力。通过培训,使参与者对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领悟。

如今,培训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一半,以下是这几天我对这几次讲座的浅薄的见解与体会:

听的第一场讲座是成尚荣老师的《道德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虽然不是专业的道德教师,但被成尚荣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深深吸引。因此,对这堂课非常有兴趣,津津有味地认真聆听成老师的独到见解。

首先,成老师论述了道德和法治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而这门课程,是一门道德与法律的相结合的课程。“法治是对道德的支撑,道德是最高的法律,道德在人们心中,离不开道德的滋养。”我对成老师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感触,这句话我的见解是: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如果没有法治,道德会被随意破坏与践踏,法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朝着道德的方向发展,而法治本身就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最高的体现,法治应该是为道德服务的,如果法治背离的道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某种情况下,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道德还是对法治的一种补充。两者是相互依存、支撑与补充的。接着,成老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论述了道德教师该如何进行专业成长,我从中收获良多,不仅清楚了国内道德教育的方向,而且了解到国外道德教育的成果。总而言之,通过这次讲座,让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曙光和希望,今后一定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道德课,虽然的一个老师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万万的老师也是由一个教师组成,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我国的国民素质、道德水平才会慢慢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第二场是孙彩平老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整体解读》,孙老师这堂课让我们非常直观的认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非常有指导意义。

专家讲到新旧教材的不同,并进行了对比,新教材将德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落实《课标》要求和大纲精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传承的过程,还讲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工作要求。专家还列出了小学一二年级法制教育图谱,并列举了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单元课例,教材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启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另外,汪老师的《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智慧型教师》讲座也让我记忆犹新,对今后我教学有着很重要指导性意义。

首先,汪老师提出,“为什么要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智慧型教师”的这样一个命题,他是从“德多才少”、“才多德少”这两点来加以解释。而我听后的见解是,德和才一样重要,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危险,就像我曾经和学生开过一句玩笑话说的那样——“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才无德的人有头脑、有技术、有能力,他们如果做坏事,造成的社会危害会更大。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如果做不到德才兼备,也就枉为人师了。然后,炎老师从理论基础、具体措施这两方面提出,我们该如何去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教师,他的智慧与理论让我十分折服,今后一定要把其具体运用到我的教学生活当中去。

还有很多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就不一一道来。他们的智慧、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光亮,照引着我的教育职业生涯。此次培训进行到这里,我受益匪浅,在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8月21日,有幸到二小参加了全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培训,培训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谭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通过培训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教材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4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教学团队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基础上,申请增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成功申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本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拟通过3~5年的努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的基本条件,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一是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行业开展社会调研,并与行业一线专业深入交流,明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技能,能用任临床pt师、ot师、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二是实施“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www.133229.Com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二级)证。

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

四是推行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秉承高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主要实验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原有中医一个实训室和一个老年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建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并与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共享,使其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现与襄阳周边多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有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

六是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实验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我们打算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主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培养4名骨干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所有专业教师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康复治疗相关执业资格证,聘请校外康复治疗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5

一、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中学政治课历来以其德育功能而成为各年级的必修课。今天,其德育功能仍需加强,它要发挥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中学政治课又不是纯粹的只讲政治道理的学科;如果只顾及这一点,那它就会显得干瘪、不丰满,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现实。其实,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除了独具特色的德育功能外,还应有其智育功能,那就是自身学科特色的知识和能力功能。"知识"主要是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基本知识是政治课的基石,教师只有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学生才可能凭借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觉悟,政治课才能发挥出德育功能。而思维则是联系知识和觉悟的桥梁。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越多,觉悟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中学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政治课的教学时数是非常有限的,一般每周只有2——3节课。而我们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等,还都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复杂的、急剧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现象扑面而来,这迫使学生要直面世界、直面人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在形成之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政治课里仅仅获得一些简单的概念和结论,甚至有些结论是或然性的,而没有得到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那他们的知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觉悟就是摇摆不定的。这对于国家、对社会、对学生本人都是潜在的危险。中学政治课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运用它去认识世界,这就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素质教育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提出来了。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根本缺限就在于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记忆知识的机器,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学政治课要走出一条新路,不得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政治课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其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理解知识、归纳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课本知识与思维方式初步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这些能力在高中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但归纳起来,是具有政治学科特色的抽象思维能力。简单地说,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中的问题要会"想",对社会现象要有一个基本尺度的把握。当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对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高中政治课本中也有较多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如"概念"、"判断"、"推理"、"比较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等,这些为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二、高中各处级政治课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高一:第一,学习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按一寂线索串联起来,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准确地把握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第三,领会课本编写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先分析后归纳的思维方法,并学习在实际中运用车船费上,学习运用书本知识初步分析经济现象,培养强烈的经济意识;高二:重点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多的运用。高二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对学生来说,辩证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和关键。能够进行辩证思维,不但对政治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启发;高三:这是思维能力提高和升华时期。重点是培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判断理论是否、政治是否能力;同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三个年级的思维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三、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1、渐进性原则。学生刚进入高一,思维习惯较多的停留在形象思维方面,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入手,如去市场买菜时要讨价还价,商品有个价格标签,手头上的零用钱怎么用等,然后再过渡到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概念、观点,让学生掌握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现代人要有商品意识,要学会做生意"等问题,学生未必能深刻理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书本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日常经济现象,比如分析"物价为什么要上涨"、"国家为何要控制物价"。这样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采用"形象--抽象--形象"的步骤分析社会问题,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所获。对不学生提出的思维能力的要求应循序渐进,不可"高起点",一步到位,否则就会"低落点"。我们必须引导他们建立他们那个年龄所能接受的知识体系,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说来,学生要先学会归纳推理,再进行演绎推理,再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2、思维训练要讲究巧妙性、隐蔽性,最好不要让学生有被试验的感觉。我们要把思维训练融于课堂设问、提问和各种练习中。一旦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试验的对象,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思维抵触或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在不知不觉的思维训练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某个道理或解决了某个难题,学生常有毛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感。3、加强口头表达的训练。口头表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学生既要会想,也要会讲。能大胆地讲,口能进一步会想。学生要成为有政治头脑的现代人。不会准确地口头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是不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有助于思维训练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特别要组织好课堂讨论和即席发言。4、思维训练与日常生活、与对重大时事的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但加强了思维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将来走向广阔的社会打下了牢固的思维基础。政治课教学中,各种最新的现实材料,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古板、陈旧、过时的材料常使学生产生老师的教学是老生常谈之感。政治课教学始终应该有时代气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现代意识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现代意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能精心筛选和组织新材料。政治课教学中要坚持"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冲破课堂在时空上的限制,捕捉时代最新信息,把握社会主流意识。5、思维检测要体现在重要的考试中。试题应要有较高的思维价值,要能体现思维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做题,既能检查出知识水平,又能检查出思维能力。四、思维训练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的实效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是否灵活运用启迪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下面几种方法和技巧不妨一试。1、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机。这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起点。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向各方面搜寻信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2、创设矛盾冲突情境,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平铺直叙的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所谓启发学生思维,也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关注设凝置难,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凝引思,以思解疑。常见的创设矛盾冲突情境的方法有:比较异同;提问法;反问法;故错法;案例法,即先交给学生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去探究原因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等等。3、模仿课本中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政治课本在叙述问题时采用了多种具有典型特色的思维方式,比如理论观点与具体材料相统一,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应挖掘其中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例如,在讲授完农业的六点作用和基础地位后,可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先分析后归纳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并要求学生以介绍自己的学样为题进行模仿。这样做,有章可循,具体实在,学生容易接受。4、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定势。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由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比即彼。这种简单思维方式在学生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比如,看到社会上有人贪污公款、有人贩卖、有些大款挥霍浪费纸醉金迷等现象,就认为钱是罪恶之源,也相信那句古话"有钱能便鬼推磨";但课本中又说钱(即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作用,这又是充分肯定金钱的社会意义。因此,有些学生就对金钱现象难以正确对待。又如课本一方面充分肯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巨大地位很高,但又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好,经济效益差。学生就认为课本上的内容是互相矛盾的。此类问题不少。客观世界本来是复杂多样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也要用相应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它。如果用一种思维模式,比如要么绝对的正确,要么绝对的错误,那就不能如实地认识客观事行,并且使思想僵化、封闭。因此,不消除学生的错误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于政治课的发展,学生必然会感到政治课越学越难,越学越玄,越学业越没有实际意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在进行是否判断时,要密切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联系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去思考,实事求是,从面逐步养成进行辩证思维的习惯,坚持用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辨析题去启发引导学生。最近几年的政治高考题中的辨析题就可以很好地借鉴。例一,"某守法公民发现朋友寄给他的信件被公安机关拆开过,十分气愤,认为公安机关检查他的信件是不合法的";例二,"就意味着消灭民主"。5、以一个现象为中心,进行横纵联系,进行多角度思考,扩展思维的广阔性,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比如,高一关于农业问题的学习,可以把农业与工业和第三产业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横向思考;而对农业的含义、特点、作用、地位以及怎样发展农业等问题进行纵向思维,从面形成关于农业的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在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不断和极学习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各种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他们已有的思维水平之间所形成的内部矛盾。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是不断地创造条件解决矛盾的过程。恩格斯告诫我们:"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中学政治教师,肩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任,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政治教育效果。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6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7

(一)部分教师缺乏基层公安工作经验

培训效果好不好,有没有达到既定的培训目的,决定因素是师资力量。当前,对在职民警的培训都是在本省或本市的公安院校进行。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明显:一是组织管理方便。培训机构和被培训人员属于同一个系统,能对学员的学习情况提出合理要求并能及时监督和管理。二是成本低。民警在本系统的院校进行培训,经费由省级公安机关统一下拨,民警就近培训,省时省力。但是本系统院校师资力量薄弱造成的培训效果不佳也很明显。首先,公安院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公安院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各类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学部门工作的,虽然有人毕业于正规的公安院校,也因为很少从事公安工作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众所周知,公安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要同人民群众打交道,工作对象之一是人,而每个人又是知识、层次、性格各不相同,如此繁杂的工作对象使得公安工作实践性远远大于理论性。如果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教师就不能理解民警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困惑,也很难了解民警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课很难抓住重点,不生动,没有针对性,更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如果仅仅深入讲解先进的、高深前沿理论,被训民警又难以和工作实际相联系,新鲜感过后,学习效果同样不好。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讲:培训机构教师缺少进修、锻炼机会,仅吃学校所学知识的老本,知识更新跟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动力不足、工作没有成就感。由此可见,教训双方难以形成互动,现实是教师上不能从理论上提高,下不能接基层民警的地气,加之缺乏钻研精神,业务原地踏步,形成恶性循环。

(二)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公安工作发展需要

公安工作日新月异,社会治安形势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日趋复杂。近年来,各级公安部门改革力度很大,工作内容和方式更新较快,公安信息化、科技强警的提出要求实战民警掌握更多的知识。此外,国民的法治观念增强,违法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层出不穷,民警不随时学习,就难以适应目前的工作。当前实战民警的主力军大部分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有来自部队退伍或转业,有本地公安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有近几年公开招考公务员考入公安部门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前两部分占在职民警的大部分,优点是熟悉公安业务,肯吃苦,缺点是文化程度较低。后一部分人员优点是高校毕业、文化程度较高,但是专业五花八门,公安专业大学生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要使各个年龄阶段的民警素质跟上公安工作的需要,使每次培训取得预计的效果,就要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决定授课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初任警察培训、警衔培训的内容大致相同,没有针对不同对象而配置不同内容的课程。培训并没有帮助民警分析出当前工作重点、难点,也没有帮助民警解决实际工作困难,甚至没有给民警一个心理上的支撑,使其对将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在培训方式上,通常是教师讲解、民警听讲、做笔记、然后参加考试,很少出现讨论甚至是辩论和交流,培训结束学员的收获并不大。

二、提高民警教育培训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民警教官制度,提升培训教师实战水平

由于培训对象是实战民警,这就决定了师资力量在拥有理论水平的同时,还应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民警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训不同于学历生学习的内容。缺乏实战基础和丰富经验支持的教学内容,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实战民警而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国外警察教育培训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通常聘请大学的教授来讲授基础理论课。在专业课方面,为了切实保证教学内容务实的目的,对内部教师提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要求,同时推广从执法单位选择素质较高的警官充实警察院校的教官队伍。美国警方对从事警察训练师资的准入门槛和要求越来越高。德国警察院校非常注重教师与警察部门的相互交流。中国香港警方实行教育管理部门、警察学院人员与一线警察每2-3年轮换一次的制度。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发挥民警教官和兼职教授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培训部门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英国警察学院的晋升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班。初级指挥培训课程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学习基础知识增加学员对社会、政府及警察局的关系与职责的关注,增加学员处理犯罪、公共秩序以及一般警务的知识,帮助学员理解政治、社会及组织的变化对警察服务的冲击,增加学员对组织理论和管理实践及个人士气的关注,使学员关注影响警务的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的发展,增加学员财政、人力和设施方面的知识。中级指挥培训课程主要以技能为基础,采用系统的课程设计方法,收录了许多以操作和管理问题为基础的案例,还有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高级指挥培训是为那些准备提升到最高职位的高级警官而设立的,开设的课程有个人与人际技能的发展、财政与预算、中央与地方政府、现场指挥、战略思考、恐怖主义与反恐、交通管理等。实战民警的培训一定要分清对象,授课内容应有针对性。新警培训除了强化体能、纪律,要初步熟悉各项公安工作内容。授课内容在面上应尽可能宽,尽量涉及各警种的一般工作内容,以便新警能很快消除陌生感,及早投入到工作当中。警衔培训对象是已经参加过将近10年工作的民警,对工作内容很熟悉,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如何发展自己才是他们急切想要学习的内容,因此,授课内容应深且专,以能激发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为宜。

(三)培训的主要对象应是基层一线民警

相对于领导而言,基层一线民警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少。除了初任警察资格培训和警衔晋升培训这类常规培训外,多数学习和培训机会都给了科所队一级的领导。诚然,领导的确需要比普通民警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高的能力,但是,所有的公安工作要靠一线民警去完成。面对日新月异的犯罪手段,面对纷繁复杂的治安现状,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一线民警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量完备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政治眼光、准确的表达能力,就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何况,对于大多数基层民警而言,职务上升空间很有限,甚至有很多基层民警到退休都无法走上领导岗位,工作环境常年不变,工作内容日趋繁杂,长此以往,他们容易陷入麻木、烦躁的心理状态,对健康不利,对工作更不利。从优待警,除了要求民警按时休假外,还应提供不断的培训机会,使其定期强化自己的内心,开阔视野,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好准备。

三、结语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8

一、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现状分析

(一)提高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取得的成绩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各级政府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民族教育优先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先。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也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第一,在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规律,了解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加了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需求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需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服务于学的思想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民族地区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同时学历层次在逐年提高,为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不足

1.专业基础薄弱,相关理论知识需要拓展

由于民族地区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存在整体素质不够高的现象,加之,长期以来将思想政治课划分到副课当中,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或半道改行,还有民办转公办教师承担。这导致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窄、旧的问题。政治学科专业知识功底薄弱,掌握的信息陈旧,缺乏对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知识、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也需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断扩充相关理论知识,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行为需要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育者教学方式的转变,但是在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新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片面强调学生学习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养成了学生一种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能调动。即使是使用新课程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不了解这些科学方法的内涵,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也是徒有形式,效果没有得到切实发挥。

3.教学技能欠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欠佳

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表达能力、解读教材能力和将教学生活化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茶壶里煮饺子,有口难出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学生生活之外,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抽象的、照本宣科的、机械照搬的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思想政治课实现图与文、静与动、声与像的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直接、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官理解,但是民族地区中学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即使配备多媒体教室,也由于教师欠缺相关操作技术而得不到利用,不能运用现代化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创造活动。

二、影响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变,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民族地区各个中学都在积极响应新理念,但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决定,这就使得学校关注的是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育人的教学任务。加之,民族地区信息闭塞、观念更新困难,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得不到及时的进修和培训,新课程理念未能在学校、教师之中深入确立。

(二)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意识淡薄

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不高,不关注时代的发展、不善于接受外界新信息,不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够。甚至一部分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身素质较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行为举止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教学不严谨,自身行为举止自由散漫,会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识模糊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状况相对于内地仍然十分落后,大部分学生回家都要参加家务劳动或其他生产劳动,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备,中学生业余生活受到限制,他们对道德、价值、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思考较少,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认识模糊,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进行理论说教,不能讲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现实作用。

三、提高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途径

(一)教育行政部门带头组织,引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会自发产生和提高,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和引导,有赖于党和政府的关系和培养。要调动起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组织和领导要注意帮助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思想上、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对他们个人生活和工作上都要给予关心。既看到民族地区与其他普通地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工作的一致性,又要看到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特殊性。(1)给予人事编制上的支持,鼓励各中学引进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2)建立和完善课程培训体系。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教师培训规划,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重点深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着力提高新任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坚持每次开课前的全员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开课。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3)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职称评定、奖金分配方面要有明确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符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学要的、精干的、有战斗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使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校转变认识,优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严把进口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逐步调整思想政治课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能够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的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的前提。(2)做好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可采取在职学习、课程培训、会议交流、外出考察等方式,不断更新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使之成为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定期评选思想政治优秀课和优秀教师,调动教师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3)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认得思想和行为是受所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个体作用的发挥还是思想政治课整体功能的发挥都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规章制度的等手段,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选拔、使用、考核、晋升、处罚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是民族地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制度指导之下自觉要求上进。

(三)教师重视自我教育,提升素质修养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失效原因;失效对策

初任教师是指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成功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再经过入编考试筛选,才工作1-3年左右的新教师。初任教师对工作环境经常会有不现实的“职业期待”[1],这些“职业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差距和困难,使得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学生方面,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带来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初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②家庭方面,初任教师正值角色转换时期,由“学生转换为教师”、由“孩子转换为家长”,需要时间来适应角色转换。尤其是在“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过程中,受到家长不认可、不理解的压力居多,这就容易产生自我判断过低、情绪管理不当、教学行为不适的问题。③学校方面,由于初任教师处于融入教师集体生活的适应阶段,诸如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处理与其他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初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④制度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轨制撑持,教师的培育模式、招聘体制、培训方式、考核与提升方式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初任教师的就职信心与职业生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提出的建议书《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实施德育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体,其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是其适应角色的重要步骤,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保证,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从现实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加强了新老教师的经验交流与互补学习,为教师队伍培育中坚力量;有助于教师相关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优化教师生存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效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师职业生涯深受入职初期的工作体验的影响。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能有效改善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现状。

1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1.1.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根本因素。①教学能力不足。初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足,面对频发的课堂问题行为和低效的管理现状,会产生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②学习能力不足。有些初任教师不能创新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授流程,生搬硬套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些初任教师过于依赖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③角色定位不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不明,往往导致其用强硬手段树立威信。过于强硬的“教”只会使得教师“一言堂”、学生“沉默听”的现象愈发严重。

1.1.2人际关系不佳

人际关系不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直接因素。①学生关系方面,初任教师由于专业能力不强、教学和管理方式不灵活,使得学生对其认同感偏低。再者,初任教师在模仿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时,往往收效甚微,容易加剧师生课堂矛盾,使得课堂管理状况每况愈下。②同事关系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下“重智轻德”倾向的影响,少数主课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把思想政治课看成是一门纯理论课,看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德育功能与工作能力,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本学科的认同感。③家长关系方面,有些家长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教学积极性的缺失,引发了课堂的无效管理。

1.2客观因素

岗位培训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客观因素。岗位培训结果的优劣影响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成长。①职前培训不成熟。职前培训即对处于学生阶段的初任教师在高校进行培训。高校的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习”这传统的“三大样”,与教师进编选拔轨制不尽匹配。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初任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有效管理课堂、分析教例教法、观摩公开课等多方面内容,才能胜任本职工作。②入职培训不恰当。虽然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对所有初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以帮助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3]但偏重理论介绍的培训内容并不能解决初任教师的实际需要。③在职进修不充分。在职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师德宣讲”和“教学研讨”两方面,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课堂管理、生涯规划、职称考评等方面的需求。加之工学矛盾的压力,导致了初任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参加入职培训。

2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对策

初任教师有着思维活跃、精力充足、乐于创新等诸多优点。即使初任教师如此活力四射,都难免在课堂管理方面出现倦怠。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方法。

2.1补足专业技能

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初任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明确师生彼此的期望值,科学管理课堂,建立有效的教与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①展示自信的第一节课,创建开放型班级规定。第一节课是互相了解、彼此期许、建立班规的重要时刻。初任教师应通过鼓励适当行为、建设性地处理不当行为,让学生接纳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继而接受教师的期望和要求。②订立动态化师生协定,成立互助型师生关系。初任教师应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尽量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期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期望,不断强化和调整能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的协定。

2.2调和人际关系

①调和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初任教师应用智慧和关爱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平和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另一方面,初任教师应提升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与影响力。②调和与同事的关系。一方面,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加快角色转变。很多学校通过“青蓝结对”方式,积极发挥指导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领域。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主要通过几种形式展开:相互观摩、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参加公开课和竞赛课等。[4]另一方面,加快德育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改善其他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③调和与家长的关系。初任教师应及时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偏差,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家校合力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可以及时预防和调整学生的身心问题,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减轻课堂管理的失效性。

2.3规划职业生涯

2.3.1结构化高校课程

夏正江教授曾建议师范院校专业课程结构应由四个课程模块构成,即:学术知识类课程(31%)、方法与技能类课程(20%)、研究与探索类课程(13.5%)和临床实践类课程(6.5%)。[5]这就要求高校在关注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育管理学、有效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等内容,并利用“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再者,骨干教师的实地指导,也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未来的角色变化。

2.3.2系统化入职培训

为了加快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速度,必须精准定位教师角色,系统化入职培训内容。一方面,资深教研员应针对初任教师普遍关注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活动组织、压力应对、资源优化与寻找、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模块化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应改良培训方式,加强反馈机制,避免无效的入职培训。如何处理教育实践中随机的、不定时的课堂管理问题,才是初任教师最为关心的。只有切合初任教师需要的入职培训,才能增强其课堂管理能力。

2.3.3实用化在职进修

为了促进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职进修阶段的培训内容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只关注教学技能而忽视师德,也不能只重视敬业精神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培训机构应该针对初任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改进在职培训。一方面,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多元化培训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联系,缓解初任教师的工学矛盾,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性。

2.3.4规范化职称改革

与此同时,必须加快职称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科学化选拔轨制。2015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迈出了职称改革规范化历史性的一步。这次改革更新了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大有裨益。思想政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它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息息相关。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正值精力充沛时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度比较高,可以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不轻言抛却。实现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外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艳付旭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秀丽“.师徒结对”之研究———以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30.

[3]教师[201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Z].

法治课培训心得篇10

一、加强对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1.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

爱国统一战线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依靠力量,其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它不仅是广泛团结、凝聚人心、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形式,是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是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纽带。党外干部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培训,提高他们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领导和合作共事的本领,是坚持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保证,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必然要求。重视党外干部工作,提高党外干部素质,发挥党外干部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我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2.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

党外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技术职称,许多人都是教学和科研骨干或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有的还是学科带头人。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他们的影响力是在专业领域内,而不是在社会活动中。党外干部队伍中缺乏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旗帜性人物。与中共干部相比,工作能力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为:党外干部大多来自“高层次、小范围”,基层经验先天不足;交流机会少,综合水平和领导能力难以提高;担任正职职务的少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成长受到一定影响。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3.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是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世纪统一战线的总体面貌和未来走向,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小康大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迫切需要,是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推进“一个目标,四个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着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一支与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迫切需要。

二、十七大以来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2010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纲要》明确了未来十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科学回答了推进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既遵循干部教育培训的一般规律又注重体现统战特色,既着眼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构建长效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工作举措,呈现出许多“亮点”。

1.教育培训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

新时期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既包括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人士,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还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涵盖了统一战线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

2.教育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

新时期统一战线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社会领域拓展,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向思想政治教育、业务能力培养、领导水平提高相结合转变,从注重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培训向国情、时事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发展。

3.教育培训形式越来越多样

针对统一战线党外干部涉及范围广、工作性质不同的特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模式。

4.教育培训要求越来越高

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展,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针对性,适应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党外干部新一代成员思想更加活跃,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吸引力,使非中共人士愿意参加、乐于参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求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增强时效性,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

三、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制度不够系统和完善

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比之一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其特殊性,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目前我国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所遵循的法规除了《公务员法》和各省公务员培训规定、《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外,至今尚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造成党外干部教育目标原则不明、管理机制尚未理顺,职责任务不够明确,难以形成良性机制,直接影响了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培训机构建设难以满足培训要求

从目前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承担机构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地方社会主义学院;二是依附党校、行政学院(校),加挂牌子;三是没有机构,业务外包,这种模式在市县以下比较多见。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主阵地。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对统战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从总体上来说,仍存在着师资不足、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第二种模式既有较好地运用党校现有的办学资源,便捷而有效的一面,也有因机构或业务磨合不好,造成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名实不符等情况。第三种则势必造成培训难以落到实处,实效性差。

3.调训安排不尽合理

一是分类调训制度尚未形成。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各省社会主义学院及设区市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对象、层次、培训的次数等不明确,造成重复性培训现象的产生,或者有的党外干部长期得不到培训。二是调训力度不够。现行的主体班次即党外干部科级班,每年培训一次,时间仅仅一个月,人数大都在50人左右。这样很难完成党外干部5年必须轮训一次的目标。此外党外人士的培训工作难以引起所在单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派和各地统战部为完成学员选调工作,不仅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协调,而结果还往往不够理想。

4.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

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设置要立足组织的需要、岗位的需要和个人需要,但由于培训机构的依附性和培训学制的多样性,不是有针对性地研究党外干部培训的“菜单”,做好课程建设与更新,而往往在党校原有的课程建设库中组合相对适应党外干部培训课程,难以形成适合党外干部需求,有鲜明特色、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客观上造成培训者的需求与课程设置的矛盾,也使得党外干部学员参加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参训不够积极。

5.办学经费难以确保

由于在党外干部培训中有不少学员来自事业单位或者企业,所以培训的经费报销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学员所在单位经费确有困难,不能支付培训费;有的则是所在单位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党外干部的培训视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认真对待,不支持培训,不情愿报销培训经费,严重影响培训计划的落实和学员参训的积极性。

四、关于加强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建议

新一代党外干部,在文化层次、政治阅历、工作作风、思维方式、思想修养、成长模式等方面和老一代相比,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杜青林同志将其概括为“从思想状况看,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同时思想观念比较活跃;从价值取向看,利益诉求复杂多样,而且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从能力水平看,参政议政愿望强烈,同时实际能力有待提高;从代表性看,在专业领域的威信较高,同时社会影响相对不足;从成长道路看,个人努力都能做到,同时组织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较之一般意义的干部教育培训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必须深入研究党外干部的特点和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形成一套完整而符合党外干部特点教育培训制度。要明确各级组织部、统战部、党校在组织培训中的具体职责。将党外干部培训纳入党委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并明确规定每期的培训班中,党外干部不少于多少比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共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共同下达调训任务。

1.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在党外干部培训工作中,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参政议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向,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教学主线,凝练教学内容,紧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来组织实施教学。

(1)提高理论修养原则。在党外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设计中必须坚持提高理论修养原则。把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善于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引导学员通过问题研究和学习,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使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2)围绕服务大局原则。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来进行,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为重要内容,把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生动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选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政策和实践相结合。

(3)提升干部素质原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应该把增强综合素质和提升能力相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五个方面的要求。总书记在2005年春节党外人士迎新座谈会上提出党外干部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因此,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必须紧紧围绕受训学员增强本领、提升能力的需要,提高他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体系

党外干部培训要遵循“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原则,要加强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要重点提高其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及参政议政能力。

(1)政治理论培训是党外干部培训的首要内容,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开展政治理论素养教育培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思想信念基础,提高政治理论素质,突出“共识”教育。要及时将中央和地方的相关精神纳入授课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的头脑。围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个主题,将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知识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确保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切实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培训。强化理论思维能力训练,帮助党外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包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2)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力开展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和要求的培训,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加强国家主要法律法规的培训,引导学员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研究。同时,要密切注视世界形势变化的新趋势,把握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新动向。通过形势教育,使党外干部认识和了解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影响,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和政治斗争的能力。

(3)强化党外干部能力培训。党外干部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特点,专业理论素养较高是其普遍优势。但是,他们很多人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向行政领导工作岗位的,有的还是破格提拔的,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缺乏必要的能力素质。这就要求党外干部的培训更加注重实践锻炼,更加注重能力培养。一是政治把握能力课程。政治把握能力主要指科学判断形势和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体现在政治坚定性、政治敏感性、政治鉴别能力。要通过教育要使党外干部树立坚定的立场,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的问题上,与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理论培训是政治把握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二是参政议政能力课程。参政议政能力是衡量参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的最重要标准。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是要使党外干部掌握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原则;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建言献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组织领导能力课程。要通过培训使党外干部全面了解领导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掌握领导工作实务,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突出矛盾的能力;注重沟通协调能力培养,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四是合作共事能力课程。合作共事能力是有效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培训使党外干部掌握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基本理论与政策,增强合作共事意识;发挥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理解政治交接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与中共组织、上下级以及平级关系。

3.实行分级分类培训

针对党外干部差异性大的特点,树立分类培训理念,党外干部的培训类型可以参照党校与行政学院的分类分级的培训办法,在班次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安排和教学管理上区别对待,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员的需求。

(1)新加入党外干部的基础培训。这种班次应当根据各地区新党员发展的情况,每年举办一次,可以各个派自己举办,也可以各派的新成员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

(2)晋升领导职务的资格培训。这种班次的对象由组织部和统战部统一调训,这种班次层次比较高,为了更好地系统学习,时间为l个月以内。除了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开设社会实践的课程、撰写论文。

(3)在职党外干部的知识更新培训。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进行设置课程,其内容可包括学科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更新的改善两个方面,时间一般在一周内,方式上可以选择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

(4)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门培训。包括各派的专门业务比如各派组委业务培训、各派办公室主任业务培训、宗教人士培训班、非公经济企业家培训班等等。课程设置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委托单位的要求,以短期培训为主。对于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党外干部,除统一战线教育外,其他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培训,可以与党内干部一起进行,不必单独开班。

4.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是搞好党外干部培训的重要保障。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行专题研讨、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突出分类分层培训。完善教学布局,丰富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能力培养为内容的“一个主题、四个方面”教学布局。

(2)推进科研创新,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作用。学科建设要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实践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推进科研工作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和成果创新,培育优势学科,推进发展,逐步形成特色学科体系。

(3)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师资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好党外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在社会主义学院内部,要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素质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学院外部,要重视组建由专家、教授、统战部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外聘教师库,注意把握好选、聘、用、管等环节,确保兼职师资队伍的高层次、宽结构及其作用发挥。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学工作提供全面保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抓好远程教学系统建设,促使社院教学硬件管理建设与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相适应,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电化教学的需要。要更新教学设施设备,逐步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规范后勤管理和提高服务保障质量。完善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和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

[2]庄威.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3]蔡建和.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干部培训实效[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4]叶绪江.派成员培训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5]赵岐山,辛喜泉.浅谈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6]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关于构建党外干部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