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十篇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十篇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5:22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1

今天听了两位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介绍,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我收获最大的是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

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宽容的心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不断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同事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通过交流,教会我作为人师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与奉献,在生活中如何投入与面对,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也让我学会自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我愿意做“教师成长”中的一名成长教师。我想,不只是我,我们全校许多同事都将在这次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

以前我常忽略这样或那样的事情,通过学习后,让我了解到了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的学习、实践与反思,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日益成长。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性格 高校教师 专业成长

目前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校管理者过于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推动力,忽视教师专业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即教师职业性格,其后果便是教师职业压力加大,专业成长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渐渐消失,职业倦怠显现。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职业性格的灵魂作用、动力作用,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重视教师职业性格的塑造,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保持积极的价值方向和强大的心理动力。

一、职业性格在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灵魂作用

(一)职业性格在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灵魂作用

教师职业性格是教师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适应教育职业要求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而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意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表面看,职业性格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关系不大,实际上,二者在各自的成熟和发展中彼此影响,而率先发展的职业性格始终引领着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其发展状态,并赋予教师专业成长以灵魂。没有职业性格的高校教师意味着其职业特质的缺失,其发展也是脆弱和短命的。

1.职业性格内容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生长

灵魂。生长灵魂代表了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生长

欲望和期待。这种欲望和期待是由教师职业性格的内容所赋予的。高校教师具有相似的职业训练和发展历程,也易具有共性的职业性格。教师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教师职业期待和承载的职业传统构成了其职业性格的主要内容,如职业成长意识、职业兴奋、职业敏感、职业自尊等。这些职业性格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其专业成长所必须的成长欲望,使其始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充满自信和期待。另外,教师职业性格一经形成,便固着于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其具体内容无时无刻都以外在的职业行为表现出来,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核心的职业行为,必然受控于教师职业性格的内容,成为教师职业性格的外显行为和检测标准。可见,教师职业性格的基本内容主宰着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能性,具有职业性格便意味着教师专业成长是可能的,否则是不可知的。

2.职业性格的结构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感性灵魂。感性灵魂代表了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和自我调控等,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感性表现,如热爱、忠诚、控制、愉快,这些特质集中反映在教师职业性格的结构中。

高校教师职业性格的结构体现在职业情感、职业意向、职业意志和职业理智几个方面。职业情感包含了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情绪、态度,如对学生的热爱、对情绪的控制等;职业意向包含了教师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期待,对职业公平、职业未来发展预测、自己职业成长的设想等;职业意志代表了从业的坚定性,在职业实践中排除压力和困难,全力维护职业声望的性格特质;职业理智是指教师在职业成长中踏实治学的性格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性格的结构外显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感性结构,使教师专业成长富有激情、富有规划、富有毅力,它所体现出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未来成长的预测和计划、对职业的坚定和维护,都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得以持续的内在灵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高于生长灵魂的感性灵魂所在。

3.积极职业性格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性灵魂。理性灵魂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高级灵魂,他统领前两种灵魂,集中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育人性、创造性、无私性、完美性和高尚性。积极职业性格表现为教师自觉体现教师职业性格结构中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所有积极内涵,如富有教育教学的理智感,始终保持求真、求善、求美的职业追求等等,积极职业性格是高校教师职业成长的最高境界,也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所需要的理性灵魂,它以超出社会规则、条例的姿态展示教师的职业良知和职业情操。理性灵魂引导高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抛弃世俗困扰,主动、愉快、持久追求和实现自己高尚的职业理想。

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三个灵魂层级代表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教师因年龄、修养等因素,其职业性格具有不同的深度、成熟度和完善度,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师专业成长也出现了不同的等级,但无论在哪个等级,教师职业性格对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作用都不能忽视。

(二)职业性格在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动力作用

1.职业性格影响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职业心理特点基础上的成长,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受制于高校教师的职业性格。

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与学术水平、政策推动、研究环境等有关系,但这些外部因素并不起决定作用,动力源自内心,只有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职业性格的动力作用才会凸显出来。在职业性格推动下的高校教师专业成长,其成长过程是幸福的、可持续的。否则,其发展是迟缓的甚至会停滞不前。

2.职业性格带给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职业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当人的行为与自身的性格特质相吻合时,个体就表现出愉快、积极、主动的行为,否则就会表现出痛苦、消极、应付性的行为。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职业性格是一种内化的性格特征,教师专业成长是职业性格的外化表现形式,当外化行为与内在性格相吻合时,教师专业成长行为的情绪体验是自觉、主动的,否则就会表现出被动、无奈、倦怠之情绪,造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高校管理者急于用成果、量化指标、硬指标来提高学校声誉和地位,这些功利性目的自然由高校教师来实现,为了鞭策教师在这些成果上的努力行为,高校将教师的资格、职称、地位、荣誉与这些指标挂钩,完成并超额完成指标的教师被视为学校的财富,被称为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至于他是否承担了本科教学任务,教学投入质量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如何却成为一种形式,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少有问津,而这些又是教师从业以来对本职业工作的基本认同,并已经形成稳定的职业性格。这种浮躁的“学术环境”使高校所应有的专业成长在导向上出现了问题,教师不再是做学问的教育者,而是不断计算投入和产出的商人,这直接伤害了教师的职业性格,使教师的职业期待感和认同感发生动摇,导致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丧失乃至职业道德大幅度滑坡。

可以这样说,教师职业性格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保卫者,二者相容,便会有效促进专业成长,实现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者抵触,便会引发心理冲突,甚至使部分教师改变或背离积极职业性格。因此,实现职业性格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外互动,会使高校教师专业成长更加自觉和主动。

3.积极职业性格的形成直接激励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积极职业性格具体表现在职业伦理性格、职业求知性格、职业实践性格等方面的逐渐成熟,这是在其职业实践中逐渐得到稳定的。在此引领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可以说,教师积极职业性格的成熟历程也激励了教师高境界、高水平的专业成长。

教师积极职业性格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在教师的教育研究实践中尤为突出。一位热爱教育职业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职业伦理性格的塑造为己任,以获得学生的尊重为职业的根本,必然要不断地“正己”,注重身教,追求自己专业知识的不断增长;教师在备课、上课、与学生交流、学术探索的过程中,职业求知性格不断形成,面对问题积极解决,内心的愉悦成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最好奖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情感和欲望不断加强;教师在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中自觉地从事教育研究实践,职业实践性格不断形成,在努力与学生、知识、研究对象、实验材料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中如鱼得水。

二、以职业性格的塑造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成长

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会因制度的健全和引导而必然发展,学校应分析教师的职业性格,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有利于教师积极职业性格形成的平台,营造具有高校教师职业性格的专业成长氛围,实现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

(一)提供认知环境,促进内心修养

当今很多教师的职业性格尚不稳定,这需要一个塑造过程,而自身的修养和不断内省将促进积极职业性格的形成。

陈寅格曾说过,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自身尚缺乏“独立之品格,自由之精神”,这直接道出了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缺少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责任。在这个欲望丛生的社会里,知识分子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无可厚非,但这应该建立在基本职业道德底线上,这种主动的约束常常来自于自身的职业性格。高校对教师职业性格的内在引导主要是通过开展职前和职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学习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使其不断地修身、正己,形成日趋稳定的职业性格,这种职业性格在面对外界的不良诱惑和学生及社会的期待目光下,会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和积极向上的职业追求。事实上,在各种制度不完善的今天,积极职业性格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造外部环境,塑造职业性格

教师职业性格也可以通过外在的引导和强化给予塑造。

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和政策导向都倾向于教师的论文、书籍、课题数量和级别的推崇和追捧上,将这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要义,教学和科研已经失去了教师职业性格中最基本的价值平衡。这种校园环境不利于职业性格的塑造。所以,实现职业性格的塑造应从更新学校管理者的理念人手。

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应以专业成长为前提,最终要服务于社会,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学者高伟曾指出“教育领域的知识生产、思想创造更为引人注目,最为主体的’品质’和’立场僦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的价值选择,从知识生产和知识复制——他怎样想和怎样做,就直接介入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师的职业性格决定了教师的价值选择。在各种职业教育、职业定位、制度导向、文化导向等所有的高校管理理念中,只有将教师职业性格的塑造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理念,才能保证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成长具有真正的品质和立场。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3

问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中的努力方向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指教师的职后发展,通常指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提供新的教育理念、技能和能力的课程、项目、培训及相关活动等。“教育”和“培训”是其核心词汇,而且侧重的是职后教育。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思想及理念的出现,体育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师范专业训练内容也面临着诸多的变化与挑战。在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下,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出现,新的运动项目的普及,新的教学方法的推介,甚至新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推行,都从客观上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学习与研究,以谋求个人职业中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研究的重心开始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职业培训、学习能力等逐渐成为研究的主题。目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主观方面,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缺乏专业发展目标,缺乏主动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意识,缺乏专业自主探究的研究能力和行为,缺乏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来自于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以至造成职称层次偏低,这就必然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导致其职业认同感低,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在课酬上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明显偏低,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导致其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不足。为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体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提高。加强学生研究体育教师一般都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普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职业能力不强,不能在专业学习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有效地指导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学生研究,是体育教师有效提高技能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研究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并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从而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其次,体育教师要加强校本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专业兴趣和学习以及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职业要求,从而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进行授课;再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探究性学习,创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同时也启发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加强教师文化研究教师文化,属于组织文化的一种。所谓教师文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较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包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普遍的价值观等几个方面[2]。教师文化主要从教师心理和教师学习两个方面影响其专业发展与成长。体育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情感等构成了教师文化系统,影响着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理论学习、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对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体育教师的学习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它既可能受到教师文化的促进,也可能受到教师文化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创建一个学习型、合作型和开放型的体育教师文化氛围,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师学习与发展。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积极参与教研课题研究是体育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大重要使命,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主持或参与教研课题研究,实际上是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以科研实践指导教学。体育教师在参与科研实践时,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下,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自身研究兴趣、专长相结合,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由于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且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因此,体育教师加强合作研究有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及自身优势的发挥。

展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研究的未来走向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湖南省株洲市白鹤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65-03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课程培训,学校狠抓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系统,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基本方法、实施途径、保障措施等,而相对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即驱动教师发展的外在机制和内在需求。同时,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接受着各种琐碎的培训,自身追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不强烈。

2006年6月,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并成功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组立足于教师工作的具体场景,既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平台,又力图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出“培育教师良好职业心态”的思路,将教师职业心态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的研究范畴。

所谓教师职业心态,是教师经过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之后,逐渐形成的对于自身从事教育职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态度。教师的职业心态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职业道德、个性心理等基础之上的。教师一旦具备了平和、稳固的职业心态,那么这种职业心态就会对他的教育工作和教育生涯产生较为强烈的导向和支配作用。

在具体实践中,课题组以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为基地,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既狠抓操作层面的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训练以及专业智慧的提升等工作,也注重引导教师培育良好的职业心态。研究发现,学校文化的浸润、管理制度的引领、职业心理的疏导、专业团队的影响,都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一、学校文化的浸染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白鹤小学的学校文化同样彰显着全体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场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心态,引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一)“活力教育”的理念

白鹤小学提出了“活力教育”的办学理念。活力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愉悦、统合、动态、高效。“愉悦”是指教育过程民主和谐、快乐自主,师生焕发“活力”;“统合”是指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有机统一,学校各项工作有机整合;“动态”是指教育过程中的多向、多重、多方式的互动,在动态生成中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高效”是指学校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师生享受到学校教育的愉悦和快乐。在活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营造了民主开放、愉悦高效的教育氛围,教师找到了落实活力教育的立足点,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激发潜能、彰显个性,保持进取的心态,融洽师生关系,享受教育的乐趣。

(二)求真务实的校训

白鹤小学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校训,意在培养全校师生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行为习惯和志存高远、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学校注重“为师生的充分发展创设最佳时空”,提出“办有灵魂的学校,培有思想的教师,育有个性的学生”。学校通过入学教育、教师大会、集体学习、专题讨论、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全校成员特别是教师接受和理解这些思想和理念,成为大家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童心母爱的教风

学校历经六年的积淀,形成“童心母爱、奉献合作、革故鼎新”的教风,获得了教师的普遍认同。所谓“童心母爱”,即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拥有一颗爱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在课余多和学生交流与游戏,每天以笑容面对学生,由衷地亲近、喜爱每一位学生,享受和学生相处的美好时光。和纯真可爱的学生在一起,教师的心境也会变得恬淡而宁静。

(四)书香浓郁的校园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是改变教师教育观念、纯净教师内心世界的有效方式。每学年年初,学校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师读书计划,推荐阅读书目,明确读书要求,安排交流活动。教科室对必读书目列出阅读提纲,要求教师摘录读书笔记,强调“读”以致用,对于阅读效果好的教师,给予书籍奖励。通过各种读书交流活动,教师分享读书收获,品评教育经典,研析专业知识。读书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教师的思想内涵,滋养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二、管理制度的引领

白鹤小学的管理制度,既注重了对教学工作的刚性管理、精细化管理,也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了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保护并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教师职级制度

白鹤小学是株洲市唯一实行“教师职级制”改革的学校。教师职级制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级别,教师履行相应的专业职责,享受一定的专业待遇,是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学校打破了原有的教师职称制度,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依据,确定了“研究型一、二、三级”和“成熟型一、二、三级”共六个教师职级,对不同职级水平的教师提出相应的专业发展要求和工作目标要求,并与相应的待遇挂钩。教师职级制为不同水平的教师提供了发展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教师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二)专业成长奖励制度

对于不同职级的教师,只要在某个方面取得较大进步或者较显著成绩,学校就给予到省外参加专业培训或者学术交流的奖励。与纯粹的物质奖励相比,专业成长奖励属于一种学术奖励,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增长了教师的见识,为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校委会成员蹲点制度

学校每个校委会成员都蹲点1-2个教研组,作为蹲组导师,发挥了管理者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蹲组导师深入各教研组参加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专题研讨,对各教研组的学科建设进行引领和指导,为教研组提供教学示范和专业服务。校委会成员还主动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和专业需求,及时帮助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营造了“合作、和谐、进取”的专业发展氛围。

三、职业心理的疏导

每一个职业群体都会形成其职业心理。教育是

培育学生心灵世界的工作,教师具备健康向上的心理,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种种现象表明,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较为普遍的职业倦怠。为此,白鹤小学加强了教师职业心理的辅导,及时疏导教师的职业困惑,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利于形成教师良好的职业心态。

(一)开设校长信箱

畅通校长和一线教师的沟通渠道,给一线教师以表达心声和发泄情绪的机会,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之一。借助白鹤小学校园网,学校开设校长信箱,设立教师来信专栏,每位教师都可以将自己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在工作中的困难乃至内心的烦恼和苦闷向校长倾诉,校长(或主管副校长)通过网络回复或者亲自与教师交谈,加强与一线教师的心灵沟通,帮助教师解开心结,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心理自助训练

学校邀请了心理辅导专家,给教师讲明职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传授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法,对教师某些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这样,教师逐渐学会使用心理宣泄、心理疗养、心理恢复、心理暗示等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获得积极阳光的心态。在这过程中,许多教师积极调整职业心态,不断追求自身专业发展。例如,数学教师Y老师是一位从农村学校选拔来的年轻教师,面对变化较大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他主动调适自我,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追求自身发展,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全市的名师。2009年,他结合自身专业成长之路,应邀到一些学校,以“教师专业成长困境的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破解――以自己的专业成长为例”为题,为教师作了9场次的讲座,给大家以鲜活的示范和深刻的启示。

四、专业团队的影响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获得归属感,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是健康心态的重要保障。白鹤小学通过构建专业团队,营造了和谐、融洽、民主的团队氛围,让教师在各自的专业团队中相互促进、平等合作、共同发展,使专业团队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教研组

教研组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最为重要也最可依靠的专业团队。白鹤小学在全区率先制定了《学科教研组建设方案》,构建了“民主、合作、研究、互助”的教研组文化。每个教研组均制定了本教研组的学科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业务自修、主题阅读、集体备课、课例研究等活动。2007年以来,学校有6个教研组被评为天元区优秀教研组。2009年10月,数学教研组在湖南省小学数学首届主题教研活动竞赛中获得了团体总分一等奖,显示了这一专业发展团队的综合实力和成员的个体专业素养。

(二)课题组

学校承担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共有16位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参加。课题主持人一开始即立足于将课题组打造成一个和谐融洽、民主开放的学术型组织。三年来,学校通过项目带动、任务驱动、专家引领、专题指导、阶段总结、成果展示等活动,提升了整个课题组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强化了成员的专业发展意识。一些教师在课题组的研究中感受到了个人价值的提升和由此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功感,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强烈。

(三)博客群

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学校建立了教育博客群,为教师交流专业发展的问题、困惑、思想、成果提供了便利。学校在“1+1教育社区”开设了“教师专业发展博客群组专栏”,自愿参加这个博客群组的教师已经达到50多位,网上发表文章600多篇,点击次数达11万多次。各个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博客群。三年来,加入博客群组的教师大多养成了观察、反思、学习、交流、写作的习惯,自觉主动地积累工作经验,提炼思想观点,交流教育感悟,分享专业成果。

(四)研修团

白鹤小学的3位数学教师与校外几位专家和教师一起,发起成立了一个纯民间的草根式专业发展团队“XYZ研修团”。研修团的研讨方式主要是网络在线研讨、现场集体研讨、共同参与区域流活动、自由阅读与集体分享等。在活动中,研修团成员能够轻松愉快地表达平时自己不敢说的困惑和烦恼,交流专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在合作交流中共享成长的喜悦和快乐,体验研究的幸福和人生的价值。2010年4月30日,《新城市报》以《科研修团:一群为数学教育而“疯狂”的人》为题,对该研修团进行了全面报道。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24-04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前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目前已有众多研究者关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开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此进行了梳理,供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借鉴。

一、生态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1.人类发展生态学: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

个体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个体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共同发展。所以,当研究者把研究目光聚焦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时,不得不同时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人类发展生态学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放置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以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子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因子的交互作用。这一视角与之前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学家研究家庭、人类学家研究社会的割裂视角明显不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1〕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不同方面给予不同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和外系统。依据他的理论,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微观系统包括教师所处的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其中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及幼儿园环境中的人(幼儿、家长、园长及其他教师等)无疑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成长的中观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微观系统(如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等)构成的。例如,养育事件作为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一个重大事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教师的家庭生活与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女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教师成长的外系统是个体并非主动参与但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情境系统。如教师未成年时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的工作场所等都有可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教师成长的宏观系统,如社会历史背景等,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笔者所研究的专家型教师中,大多数人经历过“”的动荡时期。他们认为“”结束后的教育恢复阶段是其自身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这些教师接受了对其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在职培训,承担了一些大型的教科研项目。这些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对其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看,有机体处于复杂关联的系统网络之中,其行为取决于个体对生存环境的解释方式。个体改造环境,环境塑造个体,个体力求在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要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微观系统,如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师幼关系等,而且要关注家庭生活等中观系统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宏观系统和外系统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2.人才学理论:关注优秀幼儿园教师受到的人-境系统影响

中国人才学理论代表人物王通讯认为,人才的成长主要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在因素包括德、识、才、学、体。其中,德是人才的灵魂,是人才之本;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学是最基本的,学可以丰才,可以增识,可以益德。外在因素是指人-境系统,包括人-时关系子系统、人-地关系子系统、人-人关系子系统、人-物关系子系统。〔2〕人-时关系子系统是指人与一定时间中的诸因素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个体不能主观地选择时代,而只能去认识时代提供的条件,进而加以利用和改造,完成自己的目标。人-地关系子系统是指人与一定地域空间中的诸因素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构成一定的关系,包括人与大环境(国家、地区),人与亚环境(学校、工作单位、社区),人与小环境(家庭)的关系等。人-人关系子系统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并相互影响,构成一定的关系,主要包括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等,强调他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即人和。人-物关系子系统是指人与物质条件间的关系,强调人的成长与成功脱离不了一定的物质关系。与成才相联系的物质条件分为两类,一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二是创造成果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论述内在、外在因素的辩证关系时,王通讯强调外在条件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在外在条件方面,人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认识、适应并改造环境的。〔3〕

上述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强调在分析个体的行为及其发展时,要将个体置于其所处的复杂生态环境之中,不能离开背景因素空谈个体发展。在研究优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时,要对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幼儿园环境以及教师个人的专业生活经历等进行综合考量,将研究置于教师的现实生活之中,结合多重影响系统分析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心理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1.毕生发展心理学: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毕生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与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的研究。它的核心假设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是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整个生命过程的。它的理论基础是生命全程观。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巴尔特斯(p.B.Baltes)认为,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相结合组成。〔4〕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影响、历史阶段影响和非规范事件影响等共同决定的。其中,年龄阶段影响是指与实际生理年龄有很强联系的那些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所有成员接受到的年龄阶段影响比较一致,具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规范性。历史阶段影响是指与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的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某一年龄群体的大部分成员中以相似的方式存在,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则表现出发展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历史相对性。非规范事件影响是指与特定个体相联系的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事件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形式,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的调整和以往的经验等。

从毕生发展心理学视角看,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是停止在职业生涯的某一阶段。巴尔特斯所说的非规范事件将影响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

2.需要层次理论: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相互关联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只有某个既定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它便不再具有激励作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以及自尊需要又被马斯洛称作匮乏性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和环境。成长性需要是与匮乏性需要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自我实现需要,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他人和环境,可激励个体产生更积极的态度。〔5〕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教师在入职初期往往不得不关注自己的生存状况,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在基本适应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后,教师则需要通过专业成长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提高整体师资质量的需要,而且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3.群体动力理论: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个体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个体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来实现其专业成长的。因此,要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有必要关注教师所处群体的状况,了解群体特征是如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作用的。

群体动力理论强调独立、平等与合作的群体关系。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是一个整体,群体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个体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场”是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基础。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间的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6〕

从群体动力理论视角看,群体是一个社会场,对群体中的成员产生作用,激励着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前进。群体动力理论对于研究处于群体之中的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具有直接意义。要想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群体氛围非常重要。

三、社会学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1.符号互动理论:关注幼儿园教师之间的人际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发展的,是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在他人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并非直接的经验,而是依赖间接的经验。个体是根据同一社会群体其他个体成员的特定观点,或根据他所属的整个社会群体的一般观点来看待自我的。〔7〕

在人际互动中,人与人之间会发展出对某一形象的共同看法从而了解形象的社会性定义,即所谓的共同情境定义。个体经由互动过程,根据共同情境定义发展自我、表现行为的过程即社会化。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这个专业化的过程离不开教师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互动。〔8〕在专业社会化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自我(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看法)、教育态度(对幼儿、幼儿园教育的态度)会受到幼儿园权威参照团体(幼儿园园长、资深教师、幼教专家)、同辈团体(同事、同行)、服务对象(幼儿、家长、社区人员)等的期望与示范影响,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表现。其中,重要他人的期望与示范以及教师的自我判断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里的结对师徒是建立在合作、对话、协商和分享等基础上的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无论师傅还是徒弟都应把对方视为自身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把对方看作是支持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徒弟以师傅为榜样,通过观察、选择、借鉴和模仿等途径向师傅学习;师傅以徒弟为荣,在成就了徒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师傅和徒弟在交往和对话的双向互动中敞开自己的世界,从对方那里得到自身专业发展所需的有益信息,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群体发展的整合。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实践反思-同伴合作互助-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必然存在着教师与他人间的合作、交流等社会行为。教师会获得其他教师为其提供的多种帮助。正是在这些社会互动中,教师不断进行专业上的自我建构,激励着个体的专业成长。

此外,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成长环境如何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体的态度。如果教师面对困难就退缩不前,跌倒后就一蹶不振,那他将很难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教师能在困境中奋发图强,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那他最终会步入骨干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行列。

2.女性学:关注幼儿园女教师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1世纪被称作是“她世纪”,女性的崛起已经成为21世纪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意味着女性参与的社会分工日益广泛,女性的地位不断提升,有利于真正实现与男性的平等协调发展。但在根深蒂固的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女性的发展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禁锢,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依然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意识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看法。以对职业女性的评价为例。社会为职业女性建立了不同于男性的成功标准,即贤妻良母加社会成就两者的统一,而男性只要有社会成就就足以为人称道。〔9〕这种不平等即使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个被社会公认为最适合女性的职业来说也同样存在。女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来自家庭、社会、自我角色定位等各方面的压力与困惑,特别是当女教师生育了孩子后,这种压力和矛盾很可能会更加突出。做一个好母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好教师吗?当两种角色发生冲突时,教师该如何取舍?家庭和社会会怎样影响教师作出的价值选择?女性学以及女性心理学的研究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在关注幼儿园女教师作为职业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关注她作为母亲的家庭属性。只有全面关注女教师的这两种属性,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女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才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展,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个人的发展史。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生活与其个人专业成长的关系是密切而辩证的。例如,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后会不由自主地把负面情绪带到幼儿园中,可能会在不该批评幼儿的时候批评幼儿,在该鼓励幼儿的时候又没心情鼓励;有的教师会因为得到园长的赏识或者同事的赞扬而有一天的好心情,回家后做平时最不喜欢的家务时也心情舒畅,等等。生活是琐碎的、具体的,但也是博大的、复杂的,个人生活经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扎根这片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壤,是否会有专业成长上的收获取决于教师个人如何耕耘。关注教师个人生活与其专业发展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研究者从更客观的角度审视教师专业成长的顺境和逆境,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洛维,李淑华.心理学理论对于课程论统一的影响〔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1-22.

〔2〕〔3〕王通讯.王通讯人才论集(第二卷):人才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7,191-258.

〔4〕p・巴尔特斯.毕生发展心理学:论生长和衰退的动力学〔J〕.刘范,译.心理科学进展,1986,(3):1-14.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70.

〔7〕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20-123.

〔8〕顾荣芳.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J〕.幼儿教育,2005,297(3):16.

〔9〕王宇.女性新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5.

atentativeStudyofperspectivesforResearchonpreschool

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

GuRongfang,muYuanzhen,LiuYun,ZhangJili,ShenJun,HuYiqi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从教能力意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专业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前者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成长,后者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其中,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就不会有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则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提出要求,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可以说,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反映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本文中提到的教师专业成长特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即教师的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

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如实施课程开发的能力,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对新时代教师的从教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师要想胜任工作,必须不断努力,以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及从教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以及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教育作用发挥得如何,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可以说,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优质的教育,而教育作用的发挥和水平,又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衡量教师的主要标准是看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专业成长间接地影响着社会。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人,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质量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保证,就没有社会的良性发展,就难以实现全面现代化。当今世界,国力的竞争更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竞争,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更直接的表现在于对教育本身的影响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其对教育诸因素的看法,决定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学质量观、课程观,决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教育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教师对学生、对同事、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根据美国学者Shulman,L.S(舒尔曼,1986)的研究,专家型教师具有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包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知识,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群体的知识,如何设计和实施测验的知识,等等;与具体内容有关的教学法知识:如何针对具体要教的内容施教的知识等。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RobertJ.(斯腾伯格)进一步分析了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提出了“专家”不同于“新手”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个是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第二个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解决问题的效率不仅和他们有效的计划、监控和修正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有关,而且和他们将熟练的技能自动化的能力有关;第三个是洞察力,专家不是仅仅解决手边上的问题,他们经常重新定义问题,所以能够产生具有独创的、洞察力的解决方法。这就说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水平,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水平也影响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影响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且要特别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体现着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的和追求,有自己的职业抱负和职业理想。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专业才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而专业才能有效发挥的前提是专业才能首先得到充分的发展。没有专业才能的充分发展,就难以实现职业的理想和抱负;只有专业才能的充分发挥,才可能有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师要实现较高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使专业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教师,应该成为主动探究、积极反思、终身学习的“育己”专家。为此,教师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教师要努力激发内在积极要求发展的需要和动机,加强专业意识的体知和觉性,培养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者,一个在学习化时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学内容组织者,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建构的研究者”,从而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统一。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体验职业生活的乐趣,获得职业的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才能,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其把教师职业不仅仅看作是生存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从职业活动中体现人生的价值。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参考文献:

[1]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

[2]杨晓霞,孙丽娟.关注教师精神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长春教育学院.

[3]杨睿.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要素[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韩冬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3).

[5]辉进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价值、内容与途径[J].大理学院学报,2007.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关键事件;“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15-04

在顺利做了十几年的生物教师之后,基于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的关注,特别是在一系列“关键事件”的触动和引导下,我在不断通过研究性学习与行动研究的途径逐步贴近中学心理辅导的工作内容后,很自然地走上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岗位。在面向学生、教师、家长的日常心理辅导工作中,我深刻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之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和分享这方面的体验和感受。

由此,我密切关注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动态。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就像一场及时雨,深深滋润着我的心田,帮助我澄清了许多朦胧问题,我自己的专业成长体验和我对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了解,都使我深刻认同“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我认识到系统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及后续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许多在教育一线工作又对自己专业发展有所追求的教师也将具有借鉴意义。

一、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两个“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沃克(walker・R)在研究教师职业时提出的概念[1],指的是在教师个人生活中发生的,对教师的职业思考和专业发展取向产生重要作用的事件。它常引导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剧变化过程,也能够通过教师自己思想情感所受触动的能量累积,逐步调整和改变着教师的专业言行,使教师在相对平稳的职业生活中实现专业发展。

普通教师很容易掉进被管理的“陷阱”――安于以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己任。在我任教的前十年,也是这样的感觉。也许是我本身具有的敬业、乐学、专注、亲和等品质使然,我在组织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两方面都没遇到什么太为难的事,以至我以为教师职业大抵如此。直到有一天,我那乖巧的宝贝女儿的一次强烈反抗,才令我思考和面对许多教学与人生的现实问题。

1.女儿的强烈反抗促我走上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道路

我女儿一向被认为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她上初二的时候(1997年),老师邀她参加奥数提高班的学习,她不肯去,老师打电话请我动员。不料刚提这事,她竟气乎乎地把书一卷扔到墙角去了,并不容商量地说:“我决不参加什么奥数班,要去你去!”

我难以理解的是,女儿平常学习看起来挺轻松的,怎么会对深入一点儿的学习如此抗拒呢?与她深入交流才发现她在表面平稳的背后,也染上了深重的厌学情绪。学习生活之于她像是无奈的选择,压迫感多于乐趣。这让我十分惊讶。我找到她的班主任,进一步了解班级的整体状况,发现她的心境和行为方式(只应对日常考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当我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考察他们的成长状况时,发现对本应朝气蓬勃的少年群体来说,学校的教学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确实过于单调了。可怕的是许多家庭又成了学校的延伸场所,除了功课还是功课,而且是选择自由度很小的功课,难怪许多孩子变得情感麻木,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

考虑再三,我认为要改善这种状况,先从家庭寻找切入点更现实可行些。我再次找到班主任,提出自己想以家长的身份配合他在班级做一个依靠家长力量组织两代人共同参与户外活动的小组计划,旨在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促进亲子、家校的多向互动与沟通。得到老师的支持后即开始了我的第一个教育行动研究――“家庭教育互助协作小组”活动模式的调研试验。

试验过程是有趣而又充满挑战的。十三个家庭,两代人在一起,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户外活动,从活动主题、活动地点的选择,到活动过程中人际互动氛围的营造和把握原则都需要斟酌。所幸的是“小组”的家长们基于共同的愿望和需要,很快就达成共识,而且大家都积极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使每次活动都安排得丰富有序,两代人都反馈拓宽了视野,增进了沟通理解,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启示[2]。

在两年半的调研实践中,面对学生和家长关心和讨论的许多问题,我尽己所能地组织探讨和解析,内心里却越来越强烈意识到自己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师生交往、亲子互动的许多问题了解不足,理解不深。我很快用业余时间修完中科院心理函授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全部课程,尝试根据小组成员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组织性格分析、情绪调节、沟通表达、学习策略、压力应对等心理辅导活动,并由这些专题活动拓展开去,结合学校师生、家长的需要,做了许多专题学习与调研,为各级报刊撰写不少心理科普短文。

正是这样的学习与实践经历使我有机会走进富有建设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岗位。一方面我已切身体会到心理辅导之于师生和家长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我又为自己“半路出家”的功底不足深感担忧。我惟有争分夺秒地学习,阅读了大量心理书刊。怀着学习的诚意,带着具体的疑难问题,我拜访厦门市心理界的许多老师,在不断的求知过程中,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怀着服务的诚意,我真诚面对每一位来询者,尊重他们的生活现实,体察他们的需要,调动他们自己及其支持系统的力量来帮助他们。每每看到满怀烦恼和焦虑的来询者通过个把小时的会谈,就能变得平和或带着笑容离去,我的心就会受到巨大的鼓励。

也曾遭遇移情、阻抗等有一定特异性的情绪反应,我从现象的鉴别认识到价值理解,从自我角色调适到相机适宜的客观把握,经历了曲折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些过程都使我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转化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洞察。

也曾遇到我无力面对的问题,比如一些严重的神经症案例,在转介专业医院后,当事人又倒回来请求帮助;再比如来询者适应不良的现状主要是受其混乱的家庭系统影响,而这类家庭系统偏偏显示出难以改变的局面时,我都深深品尝了无能为力的滋味,一度十分怀疑自己是否可以在这条道上走下去。

2.对“爱与关怀”的领悟使我摆脱专业学习资历不足的焦虑

职业危机感的重大转机出现在2004年2月,我到南京参加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承办,由心理剧专家龚秫博士亲自执导的心理剧培训班。

为期五天的培训对我触动很大。学员(绝大多数是大学心理专业教师)通过简要的相关理论学习后,很快转入参与式的由当事人亲自担任主角的真实故事演绎中。求询问题的呈现、澄清、面质、解释和领悟等过程全部由角色扮演来展示,并通过大量的角色互换技术来表达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的诊断问题、把握关键点和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每个案例都那么直观、生动,所有的学员既是学习者又是参与者,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随时可能被主角邀请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人或物)。所有的学员都全身心投入,实实在在体验了感同身受的魅力。仅仅“演”过四个案例,隐藏在纷繁多变的焦虑现象的背后,突显出了一个共同的深层次问题――爱的缺失和错位。

导演(龚秫博士)以其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组织力,迅速暂停个案的演绎,而让全体学员随机分为两组,站成内外两个圆圈,两两相对,在温馨安全的背景下,在弥漫着低缓优美的摇篮曲乐中,通过亲子角色的拥抱与互换,分别充分体验爱与被爱的感觉。这个过程让许多学员由感动而哭泣,我本人则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能够无保留地爱别人,却不能放松地被人爱。顿时领悟了长期以来内心隐隐存在的沉重感的根源所在――生活之于我,责任与付出总是高于闲适的休息与享受。在我的生活中,不缺亲情、友情和爱情,只是我自己受长期的内在紧迫感的驱使,无暇从容体会这些美好的感觉。我的内心刹时变得澄明清朗而感动――此番赴宁学习,恰遇我先生心脏病住院,是他一再催促我才成行的。此情此景下,我从内心特别感谢先生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感谢我所有的亲朋师长。

在培训班即将结束时,全体学员与导师助教一起经历了依依不舍的道别过程。看着许多原来言行举止有些拘谨僵化的学员,变得能够轻松优雅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谢,特别是看到一位个子较矮的女教师,特地绕过大半圈人群,走到为这次培训付出巨大努力,始终默默做着繁琐服务工作的南京中医大的一位个头较高的教授面前,在表达感谢的同时,由衷垫起脚跟做出要拥抱教授的姿态,只见教授顿时满含热泪,俯下身来回应女教师的拥抱――这一幕定格多久我不知道,只听到大家在纷纷感谢东道主的坚持不懈与良好服务。我的心又一次受到巨大的触动。我完全能理解这种争取多方支持与协作,举办专业程度高而效果却不能预先保障的大型培训的难度,我也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欣喜。联想到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发展与有效支持之艰难,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竟不能自制地带着哭腔述说自己的欣喜和感谢,之后还久久不能平静。我一任这种快乐的泪水流淌,让它们冲走长久压在心头的担心和焦虑,取而代之的是充盈全身的爱与关怀的力量,整个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我深深领悟到,爱与关怀的能力与表达之于自己和他人都是最强大的力量源泉,当这种力量与心理辅导教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专业态度密切结合时,当这种力量渗透于心理辅导教师人品素质的方方面面时,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生活都将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以上两个“事件”之所以对我影响至深,是由于它们对我的专业态度和能力构成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它们让我有机会重新看待教育的职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选择和定位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由此,它们就被我看作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当我将它们进行梳理时,实际上给了自己一个自我澄清的机会――即对自己过去已有的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形下如何实施专业发展的决策过程。由此,我得以从容而坚定地步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关注”阶段[3]。目前,我已全职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活背景,即便是辅导的问题相当,面对不同的对象、会谈过程中咨询双方的具体交流状况,都会生长出许多不一样的契机和转机,我尊重并喜欢这样的过程,全心致力于专业知能的提升。

通常,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碰到许多可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但这些关键事件能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契机,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认识到这些事件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深刻认识与反思。如果我们及时抓住了这些关键事件,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可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如果说,关键事件是来自生活环境具体可见的“表”,对它的认知与恰当的反应则来自当事人内在深层的“质”,即由自己内在专业结构变化所产生的敏感性与领悟力。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特别强调以下几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关注教师本人在专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二是对教师自身需要的充分关注;三是对教师日常生活、专业生活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理解,强调教师生活与专业发展的融合与统一;四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发现自己周围场景“教育意义”的敏感性,强调教师协调多种可能和现实因素,以利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4]。

我自己的专业成长体验,也充分印证了保持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寻求“自我更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前提。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是寻求“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问题。

1.激发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有三:一是日常专业生活中所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三是外界的各种教师教育的支持。任何形式的发展动力和机会,是否能够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具有足够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女儿一个强烈的“反常规”言行,使我在震惊之余不能不深入了解她的实际感受和需要,这是基于我“必须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作为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都让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去了解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我想了解更全面的情形,想理清是非与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

我能理解和尊重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实际生存现实。所以,我首先选择了与班主任协作,以自愿为原则,在女儿所在班级组建能够发挥家长主观能动性的“家庭教育互助协作小组”。小组活动的持续开展,自然暴露出许多直接指向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在与孩子、家长、老师的直接互动中,我不断觉察到自己相关专业能力不足,对许多问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就进一步激发我去寻找相关的课程,投入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我才逐步明朗地意识到自己可以追求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才步入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岗位,并在岗位职责的运行中继续学习与成长。

2.改善自己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自己选择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想。它可由学习获得,也可由实践经验积累形成,后者对教师的影响更为深刻。教育信念反映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学习、教学乃至对人对己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学行为,也影响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能力与水平。就我个人而言,原来只有一些做人的良知、朴素的愿望在深层地影响自己。我相信一个人只要善良、勤奋、好学就能学习,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却不知如何让孩子兼具这些品质。我知道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却不清楚如何辨识这个“材”、洞察并驾驭这个“势”。通过持续多年的学习与实践分享,我才对人性、对人的生命发展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我深信,一个热爱生命并能够理解生命发展的整体性,理解个体早期的身心发展水平将深重地影响其生命发展品质的人,一个愿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禀赋并各具发展潜能,善于因材施教开发生命潜能的教师,才能真正建立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教育信念,才能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正在追求其生命成长的人,给其应有的地位,并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专业知能给学生恰当的引导和促进。我深信教师以诚挚的爱与关怀的胸襟,不懈追求自身的专业成长,才是带动学生健康发展的最可靠保障。

3.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教师实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却是从事教师专业工作的必然基础。

我曾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对于怎样更好地当教师,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份渴求。这与我的内在专业知识结构有关,与我的个性特征有关,还与我的职业生活经历有关。

我是以非师范园艺专业毕业生的资格走上中学生物教师岗位的。任教伊始,我就感受到教材处理、组织课堂教学及学科专业知识有所欠缺的诸多困惑。在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的同时,我只能“笨鸟先飞”,提前做许多资料查阅与教学设计的工作,让自己在课堂上能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并在完成一轮中学生物教学任务后,主动报读师大生物系在职本科函授课程,以期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有一个系统化的提升。

基于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的关注和兴趣,我在完成中科院心理函授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程学习后,对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有了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后又师从厦大高教所罗杞秀教授学习《催眠学》、《青年心理学》;师从厦门教育学院金一贵老师学习《书写心理分析》;参加北师大、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教育局分别主办的中小学心理骨干教师培训,并多次外出参加心理学的专项技术学习,包括龚秫博士主持的《心理剧》,李中莹博士主持的《家庭系统排列》和《婚恋心理辅导技巧》,何天虹博士主持的《舞蹈动作治疗》等。我自己还长期大量阅读香港、台湾及美、德、英等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心理学大师和教育专家的著作,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术营养。

我比较善于将学习的每个新体验和感受迅速用于日常心理辅导的实践工作中。这样的探索性学习和行动研究过程,使我越来越能自主地运用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分析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越来越能够透过当事人纷繁多变的生活现实揭示其内在的认知或情感的缺失或错位,越来越能够迅速捕捉事件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去作有效的引导和沟通。对我而言,学习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化过程,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知能积累和发展的过程。那些沉淀为个人知能的知识才是最可传递和交流的知识形态。通常,在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中,还特别容易发现自己的“慧点”和“盲点”。真诚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与同事、学生的合作,正是“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之一。从本质上看,“自我更新”取向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真诚的治学取向。

4.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个性品质综合影响着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水平与发挥效果。一般而言,教师专业特殊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理解并妥善与人交往的能力等;二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4]。

记录关键事件,是反思和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事件”本身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意义是通过当事人的反思并根据一定的价值判断而赋予的。记录“关键事件”的过程就是对过去的重要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自己对日常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人、事、物的敏感性,也使教师得以反观自己专业成长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程度,进而为更好实施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奠定基础。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一旦成为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方式,必然最有力地调动教师本人的职业创造潜能。社会在发展,教师与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师与学生需要学习和面对的人、事、境、物也在不断的变化生成中。教师职业,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是容易产生枯竭感的职业,克服之道一是保持充分的学习进修,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是构建教师本身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教师经常与学生分享成长快乐的心境,能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体验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并在其中保持自己专业能力与生活品质的可持续发展。(稿件编号:090618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p309,p299.

[2]黄碧芬.大面积推进“家庭教育互助协作小组”活动的实施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2):40~42.

[3]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220.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8

  最新关于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多年来,学校始终重视对新教师的培养,“青蓝工程”是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经。这一举措为我开拓了专业成长的空间,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我也在一次次的参赛过程中,不断地提升着教学水平,使我的教学技能,从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实现了用3—4年培养成学校的骨干教师的目标。我已有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20xx年成为“合肥市第三批骨干教师”。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一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自成师傅培养对象以后,我更是立足本职、自我加压。现就近四年的成长之路,总结如下。

  一、用良好的师德引领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人。

  不管在生活、学习还是教学工作中作为师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身作则、关心爱护我为我解疑排难。师傅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工作热情高,做事认真、细致、踏实让我这个徒弟崇敬、佩服不已。师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文明的生活观念带动我鼓励我做到敬业、精业、勤业。师傅每学期推荐一本教育专著共同阅读,定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只有多积累,课才能上的有韵味。

  二、在互相听课、评课中进步。

  相互听课、评课是徒弟们向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很大的收获。教学质量是检验一个老师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阵地。师傅非常重视我在教学上的每一个细节:从备课到课堂,从课堂到点评反思,虽然师傅自己的工作很忙,但是只要是我这个徒弟的事,师傅从不推脱从不马虎,而是仔细地帮我修改,认真地听我上课,诚恳地对我进行指导。师傅在评课时对我的指导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让我懂得课堂上应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从而使我明白一堂课该如何真正达到有效。

  三、参加教研活动,不断学习进取。

  在师傅的要求、指导下,我通过参加培训、座谈会、听专家讲学、阅读有关杂志书籍等各种方式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我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能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遇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疑点主动向师傅请教,与师傅共同钻研教材和备课,虚心接受师傅的建议,修改不足以更好的吃透教材。我积极参与了学校教研组活动及区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认真学习,积极发言,撰写反思。

  四、多上公开课,竞赛课。

  师傅常鼓励我多上公开课。每次正式上公开课以前,师傅都给我提意见,我的教案和课件得以反反复复修改,这样的精心准备使我上课时有了信心。并且每次做课后我都能从中有所得、有所悟,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令我倍受激励,这都和师傅的悉心教导与关怀密不可分。

  有了师傅的教诲和点拨,我积极参加比赛,飞快地成长着。20xx年十月在第九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二等奖。20xx年获瑶海区第六届教学评比一等奖。20xx年论文《以主题单元阅读拓展课外阅读》在合肥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xx年获得“合肥市第三批骨干教师”。所以的荣誉取得,都与师傅的敦敦教诲分不开,深情地说一声:师傅您辛苦了!

  最新关于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的教育舞台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阅读这些案例时,我时常惊讶于这些教师精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常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进步所感染,时常感受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快乐。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一、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理念

  一)、不断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语。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会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会适当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难度。通过自己的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取得课堂教学管理的成功。

  二)、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案例中的教师无一不是具有高尚的人格的教师,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执着于所从事的职业,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三)、无私奉献,绽放教师美丽的光彩。

  我们都知道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热爱你的学生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

  作为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方法,都要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效果;否则,都不会取得任何结果。做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只要你拥有爱,那么它定能传递到世间的每一处,传递给世间的每个人。从书中我还懂得了要学会理解与沟通,宽容与厚爱,真诚与善良。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我们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爱生的前提下,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憎恶喜好,我想这对于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有益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呢!教师出自内心的宽容态度,是远比严厉地批评强百倍的教育方法,这种宽容是出自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我们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的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帮助,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其次,公正地评价学生。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

  四)、积累得失,永不放弃,铸就教师教育实践的成功。

  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解教材,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对教学过程要认真设计与严格执行,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活动中获得语言,接近师生情感距离,锻炼与提高教学技能,完善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向案例中的老师们学习。尤其是张曼凌教师的10分钟+10分钟+10分钟>30分钟理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在平时我们能利用这10分钟把上课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哪怕只有几行字,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书中的衣奎伟老师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具体到课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课的精彩之处,课的不足,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还有案例中的彭荣辉老师,坚持“秉烛夜读”,最终成为“成长”的受益者。此外周萍老师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都是很好的例子。

  二、目前教师的存在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据检测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生理健康的罪魁祸首就是“职业倦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个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应付日常的教学工作,很少主动地去学习,涉取新知识,没有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另外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方式单一,主要是专题讲座,听课以及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往往以讲解为主,接受培训的教师是被动学习者,很难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参与面也不广。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大力倡导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活动形式,为此我们不仿采取以下举措:

  一)、加强学科教育的思考与研究,不同理念和专业化发展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展现。

  要关注儿童艺术思考和研究儿童究竟是怎样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要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最适合儿童学习,要思考和研究学科设计与编写思路,要思考和研究什么样的测试、评价的手段和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要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案例书写和问题研究,勤于做教学观察笔记和教学反思,善于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要加强专业功底的提炼,如口语能力、阅读能力、语言与跨文化意识,还要具备其他教学能力,如:板书设计、简笔画、演唱演示,体态语运用等能力。可以开展以培养阅读,运用能力或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为主题的活动。打破传统研讨会上仅有专家讲座的形式,而是采用分组讨论,大会自由发言和分享教学故事的方式展开。在分组讨论中,每位教师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位教师都是学习者,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通过分享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他人的教学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相互沟通和改变自我中得到提升,激活教师的创造力,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二)、要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延续性。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不再是教师个人的事,而是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部分。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教师仅凭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多接触网络,案例中的许多教师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为目标,多参与教师自主成长的平台,营造共同学习、相互理解和扶持的文化氛围,不断辐射和引领自己在相互沟通中追求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把自己在交流中获得的信息乃至教学理念迁移并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在专家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个人今后专业成长的方向

  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我认为其中很重要一点是课堂教学无论新课改还是素质教育,其主阵地仍在课堂,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观念更新了,新课改、素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现在甚至有点害怕上课,我感到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也不怎么会评课,可是,我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要从头学起,从上课做起,能从课堂中发现问题,有所反思,有所感悟,有所进步。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设真实的情景,把身边的东西当作教学资源,并且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环节尽量做到层层递进,板书设计规范美观。多听课,且要用心去听,用脑去想,要常反思,勤动笔,把每位教师课堂的可取之处与存在问题都写出来,并设想如果自己去上,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更完美,效果更明显。我更要学书中提到的30名教育专家,优秀教师那样,到网络论坛中去吸取,去交流,去学习,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

  任何实践的成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被时代所淘汰。我相信,每位实践于第一线的老师们读完这本书,也定会有更深的体会,会发现您及周围老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影子,让我们在不断反思中提高。

  

  最新关于青年教师成长心得体会范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几年的师范专业学习和研究生学习生涯,让自己渐渐走近了教育,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做一名老师,怎样去做好一名老师,但是我也清楚的知道这些理论知识要更好的发挥作用必须要回归到教学实践中去。从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做到“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一年的从教经验使我明白,做到“爱课堂,爱教育,爱学生”只是一种起码的教育情怀,对于一个渴望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青年教师来说,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就我们青年教师而言,要想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就必须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要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貌,刻苦的工作风格,精湛的教学技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博大的爱生情怀。同时,学习还包括我们自己内功的修炼。众所周知,教师应该读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作为青年教师就更需要读书,但是,有一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思考:青年教师应读哪些书?

  有人认为,教师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不论读什么,只要读就行了。亦或是如一些学者所说,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读书不能完全凭兴趣,随心所欲,而应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即通过阅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大量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表明,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真正的优秀教师一般应具备3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也许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读书“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如果只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势必会造成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出现大片的知识空白,使教育教学成为一门“孤立绝缘的学问”:在知识容量上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在思维方法上便没有受到应有的“训练”。这样我们站在讲台上,就会缺乏底气。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9

一、确定一个目标:以“做最完善的自己”指明教师发展方向

教师校本培训能否有效开展,确立共同目标是前提,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是关键。学校经过广泛讨论、酝酿,确立了“做最完善的自己”的培训目标,并根据年轻老师多、发展潜力大的实际,提出了合格教师“四个会”(会教书、会育人、会服务、会发展),教师个人基本素质“四个会”(会想工作方法技巧、会做教育教学实事、会说工作心得体会、会写实践经验文章)等具体要求,通过岗前“入格”培训和岗位“合格”、“升格”培训,参照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实际,整理了“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3大类27项基本素质,让教师认真对照,进行自我评价,引导教师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提供多条路径:以“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小课题研究是将工作做细做精的好方法,为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水平提供了多条路径。首先,鼓励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思考教育实践、总结教育行为、提升理论水平。紧密围绕“营造魅力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学科教研活动,大力提倡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引导教师多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多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以科组为单位,每个教研组都有小课题,可以让教师个人承担。课题均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具有灵活、方便和选择的特点。其次,加强校级课题审核。要求教师立足于实际,低起点,小角度,从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种方法的研究开始,从校长到老师人人参与,进行有效的实践研究。第三,内引外联,加强交流。学校与市内外等多所学校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关系,努力使小课题的研究者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在交流中提升。四是规范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根据学校实际,课题立项即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并请专家适时指导,讲求“三重”:重过程、重实用、重实效。

三、搭建多个平台:以“教育教学论坛”搭建教师成长舞台

如何将“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以更贴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迅速从理论知识转入工作实践呢?学校从2000年启动了“教育教学论坛”展评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五届,效果甚好。其主要特点有:一是目的突出实践、实用、实效。二是专题系列化、梯次化。关注教师成长,立足校本研究平台,分别从“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素质发展”“课堂教学与落实三基”“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个性发展”“六七年级学科教学如何衔接”“构建有效课堂”“教法与学法”等专题层递展开。三是坛主多元化。每届论坛或每个专题设立坛主主讲,坛主可以是专家、领导、教研员,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家长;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四是形式多样化。论坛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变换活动形式,才艺展示、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展示、研训教一体化、五段式教研等等。

在历届论坛展评活动中,学校坚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理念,在活动专题确定、程序设计、评价反馈等所有环节都不离开教师主体,所有活动都建立在教师个体和群体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真正体现了校本培训、校本研究。通过教师的“教有特点,研有突破”带动学生的“学有兴趣,习有方法”,努力使每位老师都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型的“土专家”。

四、探索一种机制:以“量化考核评价”激励教师不断成长

建立有效的以“教师为本”促进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是校本培训能够长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我们主要从竞争激励、成功激励、评价激励三个方面激励教师。

1.竞争激励。学校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制定了《教师量化考核实施细则》,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将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先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为教师创设平等竞争的平台,让那些教学效果好,工作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进而激发广大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2.成功激励。每位教师都有追求事业成功的心理需要,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和不断获得新成功的强大动力。学校一方面为每位青年老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开展校内自主培训、外出学习等活动,使他们有多种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取得成功的机会。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校努力为他们创造两种环境: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二是良好的学习环境。

3.评价激励。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激励性评价运行机制,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完善这一评价,学校制定了《教师量化评价方案》,采用自评、民意测评、教研组和年级组考评、学校考评等多元评价方式,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同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理念上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上升到与功利性评价相平行的地位,使以人为本的激励性导向更好地满足教师尊重和归属的需要,使教师由专业发展的客体转变为提升专业发展的主体。

教师专业成长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发展

一、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历程研究

我国学者大多数从社会学视角进行研究。吴康宁将教师专业化过程分为预期专业社会化时期和继续专业社会化时期。【1】自益民老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为分析依据,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阶段。[2]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研究较少,影响深远的是美国学者凯兹(kaze)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凯兹针对学前教师的训练需求与专业成长,在问卷与访谈研究的基础上,将学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时期:生存阶段、巩固阶段、更新阶段、成熟阶段。凯兹为我们描绘了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概括了每个一段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对其我国运用实践探讨本国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但究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探讨与实施。

二、不同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分析

(一)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人类生态学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短板”,我国还没有全国层面的专门学前教育法,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待遇等都没有获得立法层面的保障,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社会公众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没有达成共识,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高,期望值较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将个体的发展分为宏观系统(国家立法保障和经费支持)、外层系统(学生的家庭以及附近的社区)、中间系统(团队学习和合作精神)、微观系统(自我发展意识、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型学习)。以此理论从生态学的视角认识研究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尤其是西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环境探究提供了逻辑起点。

(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社会学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从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这个专业化的过程离不开教师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互动。[3]在专业社会化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自我(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看法)、教育态度(对幼儿、幼儿园教育的态度)会受到幼儿园权威参照团体(幼儿园园长、资深教师、幼教专家)、同辈团体(同事、同行)、服务对象(幼儿、家长、社区人员)等的期望与示范影响,从而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表现。[4]

(三)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心理学

毕生发展心理学主要代表学者巴尔特斯(p.B.Baltes)认为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相结合组成。[5]从毕生发展心理学视角看,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而非停在某一阶段。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在1997-2001年为1-12篇不等,2002-2011年逐渐上升,但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藏族地区)幼儿教师发展的文章少之又少。

宋生涛(西南大学)从幼儿教师专业精神、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管理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乐观、职业满意度较高等优势,但接近一半的幼儿教师非本专业出身,新的幼儿教育观念还没有被教师深刻体会;并且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幼儿在园内的学习内容与知识掌握程度,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意识淡薄。

郭海燕(西南大学)以江西省万安县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例,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保育,大多数老师认为教学反思非常重要并且要成为不断创新的实践者,除此之外幼儿教师对教研有了一定认识。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存在,如部分老师对自己职业不满意;工作量大,保教部分;教学组织上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的能力培养;最大的挑战是教师的老年化、教学观念与专业知识的更新。

(二)城市(发达)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

董兰敏(河北大学)以保定市民办与国办园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调查显示:国办幼儿园比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高很多,这就直接的导致民办幼儿教师存在一定流动性。对于专业知识储备、职称水平、自身专业成长规划意识方面,国办幼儿园高于民办幼儿园。并且国办幼儿园较民办幼儿园更支持教师提升学历、采用鼓励的手段鼓励教师,注重培训工作等。

在对北京市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调查显示:成长过程中“职业倦怠”现象不容乐观,主要因素为背景性因素(教师的年龄、教龄所教年龄班级、所在幼儿园体制),社会因素(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家长的态度和认识),组织因素(角色定位、工作量、知情权与决策参与权、专业发展机会以及待遇问题),诸多要素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