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9:34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1

摘要:本文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下,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90后大学生恋爱观进行的研究并就性别上的差异所引起其恋爱观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于现有的文献资料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并没有具体的细致的划分,所以,笔者要做的研究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以大学生的性别差异来分析对其恋爱观的影响,将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真实性状态呈现出来。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性别

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的发展起来,以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90后恰恰处于中国这么一个特殊的时期里,并且在如今的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几乎是家庭的核心,他们得到的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一方面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发现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恋爱观在两性方面的心理因素,为大学生以后的恋爱心态和恋爱行为上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研究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进行本次的研究调查。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1]。由此假设男女双方在选择交往时,其实质是自身的需求,而首先表现的为生理上的需求,但当恋爱的进程不断的深化,双方在需求上也产生了一定变化比如说当男女双方的交往趋于稳定时,这时候可能表现的更多的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二、数据来源、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所要获取的资料,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男生1―16号宿舍楼中和女生17―20号宿舍楼中采用多阶段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120个样本,进行调查,来收集资料。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100%,并采用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回收回来的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定义数据,录入数据,最后运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三、衡量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变量的选取

要衡量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需要一个客观的可供量化的变量体系来测量它,用具体的数字形式将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呈现出来通常比主观判断更有说服力。笔者根据调查地点和具体的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定大学生恋爱观的认知方面(具体指标为男女恋爱的动机)、大学生恋爱观的情感方面(具体指标为恋爱过程中选择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具体指标为选择恋人优先考虑的因素)。

四、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性别差异现状描述与总体评价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认知方面

恋爱动机是恋爱认知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在120名被调查对象中,恋爱动机是为丰富生活排除寂寞的共有22人占总数的18.3%,其中男生有10人,占总数的8.3%,女生有12人,占总数的10%;恋爱动机是积累经验体验生活的共有32人,占总数的26.7%,其中男生有21人,占总数的17.5%,女生有11人,约占总数的9.2%;恋爱动机是他人影响的共有11人,占总数的9.2%,其中,男生有7人,占总数的5.8%,女生有4人,占总数的3.3%;恋爱动机是寻找生活伴侣的共有32人,其中占总数的26.7%,其中男生有10人,占总数的8.3%,女生有22人,占总数的18.3%;恋爱动机是证明自身价值与魅力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6.7%,其中男生有3人,占总数的2.5%,女生有5人,约占总数的4.17%;恋爱动机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共有4人,占总数的3.3%,其中男生有3人,占总数的2.5%,女生有1人占总数的0.8%。从总体上我们由此可知:绝大多数90后男大学生认为恋爱动机是积累经验体验生活;而绝大多数女生认为恋爱动机是寻找生活伴侣。

(二)大学生恋爱观的情感方面

大学生恋爱观的情感方面,笔者所参照的指标是大学生认为在恋爱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调查的120名调查对象中,大学生认为在恋爱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为信赖的共有35人占总数的29.1%,其中男生10人,占总数的8.3%,女生有25人,占总数的20.8%;而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为忠诚的共有34人,其中男生有24人,占总数的20%,女生有10人,占总数的8.3%,其他因素如坦诚、尊重、慷慨等所占比重不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女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为信赖,而大多数男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为忠诚。

(三)大学生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

选择恋人会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大学生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的测量指标,在120名被调查者中,认为选择恋人会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相貌的共有9人,占总数的7.5%,其中男生4人,占总数的3.3%,女生有5人,占总数的4.2%;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性格的共有39人,占总数的32.5%,其中男生有23人,占总数的19.2%;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气质的共有19人,占总数的15.8%,其中男生有10人,占总数的8.3%,女生有9人,占总数的7.5%;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成绩的共有12人,占总数的10%,其中男生有5人,占总数的4.2%,女生有7人,占总数的5.8%,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为人的共有35人,占总数的29.2,其中男生有14人,占总数的11.7%,女生有21人,占总数的17.5%,优先考虑家庭因素的共有5人,占总数的4.2%,其中男生有4人,占总数的3.3%,女生有1人,占总数的0.8%;考虑其他的共有一个占总数0.8%。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90后多数男大学生选择恋人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性格,而女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则是为人。

五、结论

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90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校性别差异与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恋爱观的情感方面的问题:90后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信赖;而90后男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忠诚,两者呈现强相关。

2、在恋爱观的认知方面的问题:90后男大学生谈恋爱动机为积累经验体验生活;90后女大学生谈恋爱动机为寻找生活伴侣,两者呈现强相关。

3、在恋爱观的行为意向方面:90后男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性格;90后女大学生选择恋人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为人,两者呈现强相关。

六、建议

第一、加强90后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对其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各高校应开展这方面的讲座正确导向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

第二、90后大学生应增强的道德责任感,在恋爱交往中学会保护自己,文明恋爱,特别是女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避免在这方面的伤害。

第三、正确处理好学业和恋爱之间的关系,当恋爱与学业发生冲突时,有判断利弊的能力。

第四、社会应对90后大学生的恋爱态度有一个正确舆论导向,在选择恋人的标准上,应更注重精神情感方面,而不应以物质需求为唯一标准。(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2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90后大学生;婚恋观

一、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解读大学生婚恋观:一是大学生对高校婚恋的支持态度;Knox&Zusman认为,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国外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呈现支持态度。paige・D・martin的研究显示,国外大学生对于婚姻的态度很积极,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生的责任并对不良婚姻持否定态度。二是从性观念探究婚恋观的开放程度,研究显示无论是从态度还是从行为上,大学生对待婚前都比以往更加开放。三是重点考察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Feigenbaum等人认为,家庭结构(是完整的还是破损的)、个体性别、年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交流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性态度及。DenizGokengin认为,婚姻观及性观念与上个体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年限等显著相关。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一是通过调查大学生恋爱态度和恋爱动机来探讨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关系的态度;二是大学生恋爱行为和性观念研究,他们认为恋爱中非常普遍,性观念越来越开放、多元;三是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研究,他们认为个人素质、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婚恋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以往研究忽视了大学生婚恋观形塑过程心理和外在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往结构性因素解析更多将大学生看作是观念的受体,忽视了他们婚恋观形成过程的互动影响,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这种互动。

二、概念界定

(一)“90后”

“90后”是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这代人出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独生子女较多。

(二)婚恋观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及性的基本看法,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属于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它回答了为什么恋爱、选择什么样的恋爱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的问题。

(三)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理论流派。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有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互动着的个人构成了团体和社会,在社会中互动着的个人的价值观形成根据不同的情境发生变化,存在不同的符号意义。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米德从符号互动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人群群体的价值观,也借此理论研究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因此,借助于“符号”和“互动”等概念,以米德为首的符号互动论流派社会学家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对话,试图在符号互动论和价值观形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三、90后大学生婚恋观特点

(一)恋爱动机多样

90后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更加多样化,追求各个方面的满足。寻找人生伴侣、打发无聊时光、受周围同学影响等因素都可能让90后大学生进行恋爱。恋爱不仅仅满足了某一方面的需要,同时可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心理慰藉。

(二)择偶标准更注重个人能力

在中国,“门当户对”一直是人们择偶所遵循的主要标准,费孝通曾在《生育制度》中提及“门当户对”的标准。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对方的品行和能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追求高层次的恋情。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看重内在涵养,轻外在表现;重个人素质,轻家庭条件。这种更加重视个人能力的择偶观充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婚恋价值观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的现代意识。

(三)婚恋观和性观念趋于开放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加快,大学生的婚恋观已发生了很大转变,并表现出婚恋观趋向开放,传统伦理道德观日趋淡化的倾向。90后大学生对于是否谈恋爱、结婚年龄、裸婚、离婚问题逐渐理性化,认为可以接受的居多。从这一结果看来,随着大学生身心的成熟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待婚姻的理性程度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性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婚前同居等非婚持宽容态度,对于同性恋、婚外恋等现象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性观念开放,两性关系趋于宽容化。

四、90后大学生婚恋观形成机理分析

将影响90后群体婚恋观的因素根据生态系统分布和符号互动信息流通的程度进行分析(如图),图中圆弧面积代表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虚线单箭头表示单向弱互动,实线双箭头表示双向强互动,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形成机理展开分析:

(一)大众传媒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类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符号互动形成的,大众传媒通过语言文字影像等符号与受众进行互动,大众传媒通过社会符号的塑造向人们提供各种“社会模特”供人们进行模仿,影响受众的心理和思想状况。

(二)同辈群体是最亲密的影响群体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采纳他人的态度、扮演某种角色,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90后”大学生在独立、有主见的同时,也喜欢模仿身边的朋友,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大学校园中的住宿制,使得朋友和同伴成了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

(三)学校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人们通过学习意义和符号去锻炼思考能力,开展互动。在婚恋观教育方面,“90后”大学生没有或很少受到系统的学校教育。

(四)家庭的影响力不断降低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符号互动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汇总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符号)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父母自身社会化过程中缺失性教育角色功能,对子女的婚恋等方面有着偏差引导。

由于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与各影响处于共同生态系统圈内,各因素间都有着或强或弱的符号互动,正是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互动和性格塑造等的流通信息,影响着90后的婚姻观以及主体社会化程度。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第一,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有一定的影响,这几种因素也存在影响强度的不同。其中大众传媒的波及面和影响面最为广阔,影响力最强。其次是同辈群体,学校、家庭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第二,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反过来对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也产生一定影响,家庭和学校的婚恋观教育在不断变化着,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也跟随90后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有所调整;第三,大众传媒、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学生个体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影响和互动,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第四,大学生的婚恋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符号根据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意义,婚恋观也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情境发生意义上的变化。婚恋观发展由过去的注重政治因素到改革开放后注重物质财富再到现在的注重能力和精神层面,主导价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下一个时期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情境条件下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的形塑。

(二)对以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符号互动论强调两个问题――社会化和社会互动,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是怎样逐渐变得具有社会性,人类是怎样获得和内化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以及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的感知的。社会互动是社会化本身和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基础,关注互动中符号的重要性,自我与他人的联系,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互换。本文中运用符号互动论中米德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于价值观形成的阐释不够完整,加之笔者个人能力不足,所以还存在许多需要修改和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美]莎伦・布雷姆.亲密关系(第3版)[m].郭辉,肖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潘星容.关于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J].宁夏社会科学,2013(1):176.

[4]张凯等.大众传媒背景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2-153.

[5]滕立新.当代中国大学生婚恋现状及对策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4-96.

[6][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左红梅.当代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9]施爱民,苗青.论大学生婚恋教育素质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

[10]许龙,厉成辉.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婚恋指导课程初探[J].科教导刊,2012(16).

[11]邓然.“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3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也成为是高校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讨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动因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梁钰苓.周晖.封春亮,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4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恋爱原因、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恋爱与学业的重要性比较、大学生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大一新生的婚恋价值观,发现同学们的婚恋观较开放、务实,以期推进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研究未来可以走向深入。

关键词:大一新生;婚恋观

一、研究方法及概论

研究中,笔者从恋爱原因、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恋爱与学业的重要性比较、结婚目的与条件、大学生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大一新生的婚恋价值观。自编了《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表》,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特邀请有多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验的专家一起参与,先进行小范围的测试,再根据测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研究对象: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政与税收学院等分院的大一学生群体中展开调查,各分院均抽取数量相当的学生为被试,因此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发放120份问卷,共计收到有效问卷108份,占总发出问卷的90%,其中男生48人,女生60人。

二、贵州财经学院大一新生婚恋价值观调查分析

婚恋问题,历来是大学校园里比较敏感且热门的一个话题。婚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恋爱动机、择偶目的与标准、大学生、对婚外恋的态度等方面。

1.选择恋爱的原因

这是一道多选题,规定只能三项。大一新生中,男女同学在对待“选择恋爱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差异不大。对于男同学来说,影响他们恋爱动机的因素按重要性递减来排列依次是“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同学和社会的影响”和“证明自己的魅力”。对于女同学来说,影响他们恋爱动机的因素按重要性递减来排列依次是:“证明自己的魅力”、“因寂寞寻找感情寄托”和“同学和社会的影响”。可见,大一的同学们对于恋爱的选择动机不够成熟,受外界和个人情绪影响较大,选择时偏感性,带着浓烈的“孩子气”。见表一:

表一

2.恋爱和学业的重要性比较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一新生中有45.37%的学生认为学业和恋爱同样重要,在学习和工作的同时也要尽量维持爱情,有37.04%的同学认为学业是最重要的,而认为恋爱重要的只占17.59%。有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依然把学业放在目前校园生活的第一位。

3.择偶标准的选择

这是人们选择婚配对象的基准。根据性别的差异,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在男同学的心目中,最看重的三项标准依次是“气质性格”、“相貌身材”和“人品”。在女同学的心目中,最看重的三项标准依次是“发展潜力”、“经济实力”和“人品”。综上所述,大一新生择偶更注重对方的内在气质、性格、品德和能力。其次,男同学将对方的外在形象也作为了其择偶的相对重要标准之一,可见他们的观念中更加渴求获得一份浪漫、理想的爱情。而女同学的选择则更加务实和理性。见表二

表二:大学生择偶标准

4.对恋爱时接受的亲昵程度的看法

经调查,对于婚前恋爱时能达到的亲昵程度,分别有35%和的男同学和10%的女同学表示可以发生性关系。其中,女生对于婚前并不随便和开放,绝大部分认为应该采取一个慎重的态度。

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男生对于恋爱时能接受的亲昵程度中“发生性关系”的接受人数比例明显大于女生,但是又分别有14.58%和52.08%的男生表示“不能接受配偶以往的性经历”或者“勉强接受,但是心中有阴影”。这种前后矛盾的想法值得深思,大学生婚前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5.学校在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怎么的服务和帮助

学校为大学生恋爱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怎么的服务和帮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调查显示有57.41%的人表示学校对于大学生婚恋方面“什么都没有提供”,认为“提供了一点服务”的占总人数22.22%,只有3名同学表示“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帮助”。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学校提供婚恋方面的帮助相当期待。

三、培养正确的婚恋观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恋爱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应当予以关注,对于不健康的恋爱倾向应积极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1.婚恋观教育内容和目标的层次性

将婚恋观教育和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年龄的人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这样使婚恋观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的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文明恋爱与心理调节的教育。可以在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恋爱观教育课程,把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2.增强教育的参与性与实践性

中国传统婚恋观教育模式忽视婚恋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活动,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不能有效的外化、支持和指导其道德行为。因此,应该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行为养成”,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等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懂得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谈恋爱,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习,帮助他们处理好事业和爱情的关系;多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设爱情婚姻专题讲座、人体生理学和性健康教育等课程,消除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3.注重社会的广泛参与

当今社会,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文化的受众群和传播效率大大增加。目前,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一些不良杂志。部分新闻媒体背离行业道德和伦理修养,个别媚俗刊物违法传播不健康文化,给年轻一代造成了不良影响。

社会舆论应该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肩负起社会繁荣、健康文化氛围的营造责任。可以创办婚恋观教育主题网站,发挥互联网优势,占领网络平台,介绍相关知识,开设聊天、讨论的服务窗口,与大学生加强沟通。

4.个性化与个体性教育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婚恋观影响因素指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49-02

婚恋观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因此,对“90后”大学生婚恋观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对待婚恋观,对其健康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市部分高校的“90后”大学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有效问卷173份。问卷设计题型为单选和多选,内容包括四部分,共18题。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恋爱观调查,第三部分为性观念调查,第四部分为婚姻观调查。

一、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中大一29名,大二24名,大三66名,大四54名;男生68名,女生105名,分别占39.31%和60.69%。其中文科生占56.65%,理科生占43.35%。独生子女101名,非独生子女72名。

(二)调查对象恋爱观

1.恋爱趋势上升,恋爱年龄年轻化。受访人群中谈过恋爱的占78.03%,仅21.97%的受访对象目前为止未谈过恋爱。由此可见,如今大学恋爱趋势上涨,问题增多,值得全社会去重视。对大多数“90后”而言,中学时期已萌生对爱情懵懂的渴望,家长、老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其恋爱的冲动。但一旦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生活在青春张扬的大学环境里,使之重拾了内心对恋爱的渴望,爱情的气氛如同水蒸气一般弥漫开。

被调查对象初恋年龄发生在18周岁以下的共计56名,19―21岁的57名,相比“80后”初恋的年龄略早,合理推测,未来青少年恋爱年龄将呈现提前趋势。“90后”恋爱年龄年轻化追根究底是由于社会发展、教育思想变化和环境的影响,“90后”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吸引,加之青春期的叛逆,致使部分“90后”早恋。

本文调查对象中,67名处于恋爱中,58名有恋爱经验,失恋者占6.94%,36名未谈恋爱。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恋爱呈现普遍化,青涩时期的爱情40%不稳定,致无疾而终。此外,38%的恋爱人群对目前的恋情持不确定口吻,未谈恋爱人群的22%也表示恋爱是未知数,恋爱失败率居高不下。打个比方,大学恋爱如同一门热门选修课,但挂科率却极高。

2.恋爱动机多元化、择偶条件动态化。笔者调查问及恋爱动机,反馈结果良莠不齐。“彼此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为以后寻找伴侣”为主要原因,“弥补空虚寂寞”“看到大家都有男女朋友跟风”等诸多原因为部分“90后”大学生恋爱的补充理由。透过数据表面深究结果得知:“90后”大学生恋爱观不够成熟理智,恋爱随大流,某些恋爱动机不当。

调查发现“道德品质”“感情”“相貌”成为大学生择偶的首选条件,这表明“90后”大学生择偶时不仅注重内在,同时看重外在。在调查中,大三大四的学生的择偶标准较大一大二学生,更偏向“学历”“能力”“地域”“亲友意见”以及“家庭背景”这些因素,考虑问题较长远。因此表明择偶的标准随着年龄、阅历、社会接触程度不同而变。

3.大学恋爱迷茫、婚恋观理想化,应严格区分恋爱与婚姻。在回答针对大学的感情生活是否会继续的问题时,85名受访对象选择“只要感情好,就可以继续下去”,51名选择“现在还说不清楚”,27名坚信“大学后仍会在一起”。这表明“90后”大学生对大学恋爱较为迷茫,同时大学恋爱成功与否大部分只建立在感情之上,过少地将感情同金钱联系。

(三)调查对象的性观念

发生年龄段年轻化、性思想呈开发趋势。就性这一话题,“90后”对此态度较80后更开放。61.85%的同学不曾有性经历,19―21岁之间发生性经历的占17.34%,18周岁以下有性经历的占4.05%。往年“80后”在结婚之前性经历的数据几乎为零,“90后”数据相加性经历占到38.15%,数据显示性经历年轻化。最集中的是19―21岁这一年龄段,是高中毕业后刚迈入大学期间。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父母较之以往管教的少,较之高中繁忙枯燥的生活,中国的大学环境给90后以放松的感觉。涉及未来婚姻中可否接受另一半有过婚前的问题,56.65%表示可以接受。

(四)“90后”大学生婚姻观

1.恋爱时不考虑婚姻、爱情价更高、择偶理性。关于“恋爱和婚姻关系的理解”这一问题,调查发现36.42%的被调查者对恋爱与婚姻关系说不清楚。去深究一下,在恋爱的时候不想婚姻,一部分因为未到婚龄,一部分原因是害怕,一部分是他们对婚姻和恋爱已有定义: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年轻谈恋爱,不谈婚姻。35.26%的人认为“只有通过恋爱才能有美好的婚姻”,认为婚姻是相爱的结果,婚姻的维持靠爱情的滋润。12.72%的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恋爱可有可无,恋爱不是必需品,可在婚姻里培育、升华爱情。4.62%的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就“什么是婚姻的基础”这一问题,48.55%的人认为是爱情,对“80后”的人经济比爱情更重要,若生活窘迫,爱情就好比海市蜃楼。可对于未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无需为生计发愁,享受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因而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大部分的婚姻理念为“爱情价更高”。

选择配偶时,“80后”婚姻基本不能自主。“90后”大学生大部分更多选择“结合自己的和父母的意见”,27.75%选择“完全根据自己的感觉”。“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更提倡自主婚姻。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90后”仍会考虑父母的意见。极大部分“90后”比较理性,决定前考虑各方意见。

2.婚龄依性别差异而不同、强调婚姻忠诚、强调平等。由于本次调查女生占比例较大,65.32%的同学选择在25―30岁结婚。20―25岁年龄段结婚和毕婚一致。男生选择结婚的年龄和女生相比较晚,男生认为在自己事业稳定后再考虑结婚,若太早结婚会束缚自由而且负担较重,不适合结婚。

问及“对另一半哪些行为不能接受”的问题,83.24%不能接受精神和肉体出轨。仔细分析,“90后”大学生重视婚姻的忠诚度。大学生的这一点价值观值得肯定,说明在新一代的社会,伦理道德是正面的。

在科技发达的社会里,“90后”大学生比“80后”更多考虑婚检、财产公证、倾向男女平等、提倡家务均担、aa制,法律、健康意识增强,强调男女平等,女性强调独立,收入自理。较“8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改变。

二、“90后”大学生婚恋观概况及建议

(一)“90后”大学生婚恋观概述

当代“90后”大学生婚恋观总体健康,呈开放趋势,在婚恋上有非理性的观念和行为。

未深涉社会的大学生普遍的婚恋观是恋爱原因多元化,大学期间恋爱不稳定;恋爱和婚姻关系模糊,年轻谈恋爱不谈婚姻;普遍;择偶时综合父母及自己的意见,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经济其次,看重婚姻忠诚,关注夫妻双方健康、财产问题,收入自理,强调男女平等自由。与社会接触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婚恋观,区别在于恋爱以结婚为前提,看重经济条件。

极少数同学恋爱动机不纯,开放,性观念缺失,消极对待恋爱与婚姻,游戏人生。

(二)对“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指导建议

为正确看待和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现有以下指导建议:

首先,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及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恋爱和婚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确立大学阶段的目标,使其能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处理好。

其次,要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①就恋爱问题,展开专题讨论;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理卫生、心理咨询方面的教育,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对大学生的生理卫生及性知识开设选修课,进行系统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③要切实展开性教育,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给予学生“性心理”及“性生理”方面的知识,使之学会自爱的同时爱别人,此外,在校园的宣传栏里宣传性方面的安全知识;④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美好情操。

最后,家长应对孩子采取关心爱护的教养方式,解决好关系冲突,注重言传身教。不仅要教育孩子成才成人,还需要补充性方面的知识,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对孩子传输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

三、结语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学生婚恋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积极对待婚恋观对“90后”大学生日后美好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越,涂涛.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J].卫生软科学,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校园内的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恋爱成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除了在校大学生的婚禁后,大学生婚恋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婚恋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他们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因此,透视他们的婚恋观,可窥见一代人的婚恋特征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中国知识阶层婚姻家庭的状况及趋势。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如何?针对目前现状如何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为此,对泰安市的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007年5月,采用自编《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问卷》,对泰安市的全日制大学生256名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向学生解释调查的意义,并保证绝对保密,力求问卷真实可靠。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恋爱观、择偶观、婚姻观、性观念及传统观念等。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被调查对象以匿名的方式自愿填写问卷,当场填写当场交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6份,回收率100%,其中获取有效问卷230份,有效问卷率为90%。其中男生120人(52.2%),女生110人(47.8%),平均年龄20.6岁。对取得的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

调查结果显示: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5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如图表1。这符合时代主流和社会实际,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2.2大学生恋爱的理智性

首先,恋爱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数(77.7%)是为了找寻人生伴侣而恋爱者,其次是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18.2%);而为证明自身价值、排遣寂寞者则属少数。这表明,大学生仍有较强的恋爱道德约束,尽管他们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但并不滥情或视爱情为游戏,能自觉地使自我行为与传统恋爱道德保持一致。

其次择偶标准理性化。“长相迷人和有钱,在婚姻赛跑开始时会获得一路领先的优势,而智力和善良,则是只有在赛跑开始后才会发生作用的因素[1]。”本调查也表明,诚实可靠、富有感情、受过良好教育、身体健康、责任心强,对男女生均有较强的影响力。当然,两性在择偶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外貌和;而女生则比男生更看重诚实可靠、富有感情、受过良好教育、责任心强和家庭经济,具体比值见图表2。这与传统社会中所谓的“男才女貌”有相似之处。

2.3大学生恋爱的主动性

主动示爱非主流,男女生主要通过“暗示对方”的方式示爱。男女生在恋爱主动性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图表3。在大胆追求异性的主动性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而女性求爱的主动性仍受传统恋爱模式的影响,示爱方式相对保守和被动。

2.4大学生恋爱的传统性

大学生恋爱的传统性除表现在以上所述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和主动性上等方面外,还表现在对年龄、学历、身高“倒错”的介意上。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都相当介意身高、年龄和学历的倒错,其中介意程度居于首位的是身高(男45.6%,女57.8%),其次是年龄(男37.8%,女28.3%),最后才是学历(男16.6%,女13.9%),如图表4。女生比男生更介意身高的倒错,而男生比女生更介意年龄和学历的倒错。大学生(尤其是女生)最为在意配偶的身高,这与李银河研究中的中国社会一般征婚者的择偶标准相一致[2]。大学生比较注重浪漫爱情,但不能悖离“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模式,女大学生比男生更注重社会评价,因此也更倾向于传统的择偶模式。

2.5大学生恋爱的开放性

大学生恋爱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对婚前的宽容性。大部分学生对在校期间结婚和婚前持开放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同性恋”和“婚外恋”是“人的性权利或属少数人的正常行为”;几乎全部反对不道德的。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对的认可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对婚前性行和婚外恋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女生。如图表5。大学生对婚外恋的态度证实了李银河的结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婚外性关系将越来越宽容。”[2]

其次表现在把爱情与婚姻分别对待。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仅有12.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的恋人会最终成为夫妻,参见图表1。绝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将恋爱与婚姻分开对待,恋爱的婚姻取向较弱。他们之所以重视爱情而不信任婚姻,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将恋爱更多地当作寻找真爱的过程,至于结婚,则认为需要更多的条件才能实现。这既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的现实,又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婚姻关系的脆弱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深刻影响。

第三表现在观的淡化。在择偶条件中,童男处女的选项最低,见图表2。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更解放,不受传统观的约束;二是部分大学生对婚前持认可态度,自然对配偶是否童男处女无所谓了;三是严酷的生存竞争使大学生更为明智。当代大学生坚守的观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性的统一”[3]。

第四表现在可以接受在校期间结婚。在回答“大学生可以结婚吗”的问题时,选择“可以”的超过一半,且男性(56%)略多于女性(52%)。

3讨论与结论

3.1大学生的婚恋观具有双重性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主动性和对年龄、学历、身高“倒错”的介意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传统性;对在校期间结婚、婚前甚至“同性恋”和“婚外恋”持相当宽容的态度,恋爱的婚姻取向较弱,观淡化等方面,更多地表现出现代性和开放性的一面。由此看出,大学生的婚恋观深受传统观念与现代文化的双重影响,但是现代科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更深,这也生动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风貌。

3.2大学生的婚恋观良莠不齐大多数大学生的婚恋观具有理智性,多数是为了找寻人生伴侣而恋爱者,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品质和能力,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为排遣寂寞,打发时光而恋爱,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外表和金钱。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或将来可以结婚,就可以发生,有的学生竟然对不道德的持肯定态度。

3.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学校责无旁贷

首先,学校要制定学生恋爱教育管理的校规校纪。当然校规校纪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学生加强恋爱教育管理的科学依据。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的婚恋观和学生的理想、事业心紧密相连。积极上进,学业优良的学生往往不会过早恋爱,即使恋爱了,分寸把握得也比较好。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追求事业、理想和前途,不能只顾儿女情长,荒废学业。学业不存,感情焉附?

第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人生价值。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

第四,把学生的婚恋观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恋爱与学业、事业、婚姻和整个人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合理控制和宣泄感情,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教育学生在恋爱时不盲从,要尊重自己的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学会理性地控制自己,不做感情的奴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恋,遭遇感情挫折的时候,重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过去,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天涯何处无芳草?

第五,要加强男女平等的教育。大学生婚恋观念中诸多的性别差异也表明,虽然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正在形成,但两性不平等依然存在。学校应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念,教育女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推进男女平等。教育女生做新时代文明女性,要学会尊重自己,保护自己,在事业上敢与须眉争高低,以前途为重,要自重、自爱、自立、自强,不做别人的附庸。

第六,把婚恋观教育融入性教育中。既然婚恋是在两性之间进行的,那么婚恋观教育就应该是性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利用性健康教育这一阵地,在普及性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摒弃低级庸俗的婚恋观,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促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华尔士.爱的科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

2李银河.中国人的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7

【关键词】90后婚恋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81-02

一、对“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研结果

2009年9月,全国高校迎来了新一级的莘莘学子。他们和往年的新生一样,青春昂扬,对大学里的一切都既感到新奇,又有着些许的胆怯;他们又和往年的新生不同,他们是1990年出生的大学适龄群体,他们在多年以前,就被冠之以“90后”,成为人们热衷议论的对象。在众人褒贬的声音中,他们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大学。

然而,入学不久,我们就发现,这些“90后”中的一些学生就开始男生女生成双成对的出现,他们管这叫“恋爱”。细问下去,有高中阶段就已经开始谈的,还有的是入大学以来刚刚谈的。他们的表现那样镇静,被师长撞见亦丝毫波澜不惊,其坦然自若的神情反而使师长心里不禁一阵一阵地发颤。我们不禁要长叹:“90后”啊……

那么,“90后”就真的那么个性自由、喜好不羁吗?在恋爱和结婚的问题上,他们究竟是不是如我们常议论的那么随便和不屑重视呢?带着这些疑问,带着向婚恋观本身应有的原本引导这些“90后”大学生的初衷,笔者进行了一次现场谈话及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如下:

1.在入大学以前谈过恋爱的学生占34%。

2.打算在大学里谈恋爱的学生占53%。

3.认为大学毕业工作稳定后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机的占60%,认为大学期间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机的占35%,认为高中阶段适合谈恋爱的仅占5%。

4.认为恋爱应该以结婚为努力方向的占91%,觉得恋爱就是玩乐、不必想着结婚那么长远的占9%。

5.认为恋爱是男女双方两个家庭的事的占92%,认为恋爱是两个人卿卿我我与双方家庭无关的占8%。

6.面临一个深爱却生活拮据的人和一个经济条件优越却不爱的人,在感情和经济实力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选择真爱感情的占79%。

7.选择婚恋对象时,看重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占94%,看重其当前经济实力的占6%。

8.对于大学期间结婚生子的现象,表示“那太早了,不应该”的占88%,认为无所谓,只要时机成熟了就算在读大学照样可以结婚生子的占12%。

9.认为在大学就读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的占46%。

10.假设已经生育孩子,夫妻双方却因发生严重矛盾以致于离婚,认为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成长而不离婚的占57%;有43%的学生表示不会为了迁就孩子而委屈自己的婚姻,会断然离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11.身为子女,如果发现父母产生严重矛盾要离婚,表示会理解父母的离婚决定、保证自己好好生活的占97%,仅有3%的学生表示无论怎样都会阻挠父母离婚。

12.生活在这个离婚事件多发的时代,仍旧相信存在忠贞的厮守一生的爱情的占94%,有6%的学生认为现今的感情靠不住,不相信爱情。

13.在恋爱盛行的大学校园里,仍“单身者”表示不会追随大众的脚步草率恋爱,相信缘分到了自然就会有爱情的占100%。而对于一旦恋爱失败之后,怎样对待旧日恋人的问题上,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表示会豁达、乐观地结束恋情,并且宽容的对待对方。

二、“90后”大学生对婚恋观的看法

1.“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基本是乐观的

在调研结果的第4、5、7、12、13项中,我们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恋爱关系的认识,超过90%的学生的认识是符合事实的。并且,在经济利益驱动明显加剧的当今社会里,“90后”大学生在选择婚恋对象时,不是强调对方即刻必须拥有丰厚的经济实力,而是只要有远大的发展潜力、肯奋斗肯进取就可以,这样的认识率居然高达94%,可见这一代人对“拜金主义”是远觑的,这无论对于婚恋本人还是双方家庭都无疑减轻了不少压力。第13项的两个100%,更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2.从“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可以看出他们是理性进取的

人们曾一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字眼来形容“90后”,但是从调研结果的第5项我们清楚地看出,高达92%的学生认同恋爱结婚以后要孝敬双方父母,所以婚恋是两个家庭的事,他们与社会是融合的。

在对“大学期间结婚生子”的看法上,调研结果第8项88%的数字充分表证了“90后”大学生清晰且理性的思维路线。而对于“离婚”的看法,站在子女的角度,调研结果第11项97%的数字充分展示了“90后”大学生理解父母、自立自强的性情禀赋。而第12项调研结果,坚定的94%,昭示了“90后”大学生自信、真诚、向往真善美的美好情感,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感动。

3.“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亦存隐忧

任何年代的人群的认识都是极少完美的,“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亦不例外。在结婚与恋爱的关系问题上,尚有极少部分学生认为恋爱是暂时的游戏,不需要认真;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活在两个人的恋爱圈子里,不问家庭和社会;尚有小部分学生存在在读期间接受结婚生子的可能愿望;更有不再相信世间有真爱的个别学生等等。这些“少部分”的现象隐约透露了“90后”大学生中间存在的需要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的方面,这是我们不能疏漏的攻守阵地。

更值一提的是,从调研结果第1、2、3项看出,对于恋爱时机的选取,认为工作以后再谈恋爱的仅占60%,有40%的学生认可大学甚至高中期间谈恋爱,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打算在大学里谈恋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从第9项调研结果看出,“90后”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差不多利弊各占一半。这样的比率预示着将有大量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必不可缺。

4.从“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体尝无以名状的味觉

调研结果第10、11项,解读了“90后”大学生对现今社会“离婚”事件的看法。与其说是“看法”,不如说是“心情”。作为子女,他们充分理解父母的苦处,不惜自己悲伤也要支持父母的决定。而等到他们有了子女,一旦也面临夫妻艰难的矛盾时,他们的做法却也和他们的父母惊人的相似――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将来不会为了孩子而选择不离婚。这一“延续”似乎让我们心痛。作为教育者,我们呼唤社会的责任,呼唤为人父母的责任,我们要传递给我们的后代真情的希望、信守的触动,而尽量不是伤害。

此外,调研结果第6项,在感情和经济条件面前,仍有21%的学生选择妥协经济条件。其实在设题时,就意在引导学生唤起或许被埋藏了的“真情至上”,但即便如此,选择“将与深爱的人携手共度,不问生活拮据”的仍然未达80%。这不得不让我们认识到,在今后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里面,需要继续加大对真情的感召、对正面感动教育的宣传、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

此外,在询问到不能容忍婚恋对象的哪些缺点时,学生们首选欺骗,其次是消极不上进、不孝敬;诸如虚伪、自私、自卑、小气等等也在之列。一名学生讲:“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支持他,不能成为他的阻力,要成为彼此的动力,这样的爱情才会长久。”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充满了信心,亦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消费;消费行为;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在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恋爱消费问题也成为了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渴望浪漫、追求时髦、接触时尚,缺乏对爱情的理性思考,物质基础就成为了他们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其恋爱消费成本较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策略,以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大学城的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2份,回收率为86.4%,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38%。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220人,女生205人,其中,大一108人,大二115人,大三90人,大四及以上112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共设置20个单选题、15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式题目。

3.数据收集。该调查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恋爱消费用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恋爱消费用途中,32.6%用于外出就餐,26.5%用于通讯费,25.8%用于购物消费,12.4%用于旅游消费,其他占2.7%。由此可见,吃、喝、玩、乐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消费用途。据调查,礼物消费是大学生恋爱的最昂贵消费,除了传统的鲜花、巧克力、毛绒娃娃等之外,数码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及金银首饰等昂贵礼物也成为恋爱消费信贷趋势。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用礼物价格高低衡量爱情是否真挚的不良风气。

2.恋爱消费来源分析。大学生是没有经济能力的群体,其恋爱消费均来源于家庭、奖学金、兼职等途径。调查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其恋爱消费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用,15%的学生恋爱费用靠兼职或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额外收入,3%的大学生恋爱消费通过奖学金获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由其父母买单,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的挥霍,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

3.恋爱消费结构分析。恋爱消费结构以外出就餐、购物、旅游和通讯为主,其中外出就餐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5.8%。另外,为了制造节日气氛,恋爱双方在各种节日花销和双方生日时也额外支出了大笔费用。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消费观引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大学生不良的恋爱消费风气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恋爱观和消费观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恋爱消费观。例如,开展恋爱消费观的辩论赛,让大学生在正反方的激烈辩论中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引起学生讨论。其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提倡节俭的生活习惯,明确节俭消费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高校可以开设理财课堂,对学生进行立才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理财意识和能力。

2.家庭层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是大学生恋爱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消费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了解家庭收入,参与家庭各项开支预算,让学生体会父母负担,培养其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外,家庭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还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社会层面。据调查,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观受到当今社会很多不良消费文化的影响,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一,政府应积极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的和谐消费理念,鼓励健康消费。第二,媒体可以借助其宣传平台优势宣扬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并批判西方享乐主义、浪费主义的腐朽思想,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

4.自身层面。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个人修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第二,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朴实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骄奢淫逸之风。

综上所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行为,理智地思考和把握行为方向。

参考文献:

[1]侯雪松.浅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2):28.

[2]胡冬梅.“90后”大学生的恋爱过程成本及对策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32-34.

[3]张晓琳,寇跃灵.大学生恋爱高消费的调查与研究[J].高效管理,2013,(6):200.

[4]位焕弟.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88-89.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原因预防

1大学生恋爱的常见问题

恋爱是人生最难的课题,不同时代大学生的恋爱观不同,大学生的恋爱观空前的开放,在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甚至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1.1恋爱动机不端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大学生恋爱观变化迅速,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娱乐,目的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即“玩伴消费型”;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种时尚的行为,他们为了不使自己显得无能,证明自己的魅力,匆忙谈起了恋爱,即“时尚攀比型”;一些大学生把恋爱融进了毕业动向的条件,以对方的家庭条件以及发展前途为条件选择彼此,即“生活实惠型”;一些大学生谈恋爱想从对方身上获取社交的能力、学习工作的方法等等,即“功利实用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情感亲密,好奇攀比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高的比例。

1.2恋爱观①不正确,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多数大学生认为恋爱对学习没有影响,有的认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只是主观愿望而已。少数大学生能够在恋爱中做到相互激励,最后爱情事业双丰收;更多的学生一旦投入爱情,就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1.3恋爱心理脆弱化,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恋爱大学生的自控力和抗挫能力②较弱,面对失恋的困境,有些大学生经过时间的沉淀能够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但亦有一些学生长期陷入痛苦、愤怒与绝望的情绪中,产生鲁莽的异常行为。一些学生因自尊心受挫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一些学生在感情中受到欺骗,由此产生的打架斗殴事件屡见不鲜。上述行为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西方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念

西方“性解放”的思想是19世纪2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的关于两性关系的理论思潮,他提倡性的解放和自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当初羞涩的恋爱到校园里的搂抱亲吻,他们抱着“只要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态度谈恋爱,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中责任意识淡化。

2.2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情感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经常以感情为主线,其中的许多开放思潮严重影响着校园文化环境;网络信息中不健康的内容愈来愈多,给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思想影响;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需加强。

2.3家庭婚恋教育的缺失增强了大学生对情感的向往

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往往是遏制在摇篮中。他们进入大学后,各种恋爱问题不断涌现。除此之外,家长在婚恋上的外遇等不当行为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由此而带来的单身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在出现感情危机时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2.4庞杂多样的网络文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方便、快捷、灵活的互联网已深入千家万户。网络的虚拟人际交往相对于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自由放松,大学生喜欢用QQ、飞信、微博等交友方式,上网聊天,吐露心声,以至于网恋。③

2.5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成为培植大学生恋爱的肥沃土壤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于中学较为放松,学生的管理由他人管理过渡为自我管理,是否上课,是否自习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自己;相对中学阶段枯燥的学习生活,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多数时间都需要自己支配。部分大学新生,高中的奋斗目标就是考大学,当目标已经实现,当高考的压力、升学的目标已成往事,“高中苦,大学松”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起来,看见校园里成双成对的情侣,心理难以保持平衡,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把恋爱当成一种感情体验。

2.6大学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是大学生恋爱的内因

(1)生理上的成熟。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处于青少年晚期,生理发育④已基本成熟,该时期是个体价值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好感、亲近、追求的需要,萌发对爱的渴望。

(2)心理上的发展。高中阶段压抑的自我个性在自由轻松的大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他们追求个性,求新、求异的思想加重,当遇到个人情感时,大学生会跟着感觉走,依照自己的喜好做事,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3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预防

3.1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社会是多元化的,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婚恋观,对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正确引领大学生奠定基础。

(2)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教育。大学的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加强对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管理者要注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3.2强化家庭教育,正确指导大学生健康文明恋爱

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长往往过多地重视学习,而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家长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交流与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当大学生建立恋爱关系时,要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家长应注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正确指导大学生健康文明恋爱。

3.3加强网络监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文字信息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一入校时,就加强对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引领,从思想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3.4弘扬主旋律,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舆论的宣传作用。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电台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恋爱观,帮助大学生抵制社会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举办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放映视频等方式向大学生进行性礼仪、性知识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择偶。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通过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体育健身、科技活动、社团活动等自我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5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

(1)端正恋爱动机,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恋爱是有着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男女双方走在一起。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引导,大学生恋爱要以结婚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从众、寻求刺激;责任感教育从点滴做起,包括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教育大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恋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学生。

(2)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生活的关系。刚进入大学时,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摆正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如果恋爱能够为大学的奋斗过程增加动力,就是良性的;如果恋爱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坠入情网就忽视了学业,甚至是人生,就是恶性的。

(3)倡导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恋爱过程中出现不文明的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尊敬恋爱中的双方,注意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篇10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

“90后”在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强、盲从心理以及攀比欲望强烈等特点对其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恋爱的懵懂和感情上的困惑让缺乏正确爱情观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到困扰。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找出问题所在,如何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念引导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引导方法等问题都迫在眉睫。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盲从恋爱心理与择偶的理想化

大学恋爱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在大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的同学会受到其他同龄人的调侃和嘲讽,很多大学生的恋爱的动机越发凸显了盲从之风。很多大学生认为“单身”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而“非单身”显得很有面子,甚至不少“90后”表示大学恋爱只是一种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因爱而爱”。并且由于社会的恋爱风气影响,大学生对的爱情观越发显得现实。其中,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家庭背景和个人形象的标准和要求都逐渐趋向于理想化。艺术类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经济实力和形象气质较高,恋爱心理趋向于完美主义,而随着对方缺点的逐渐暴露,他们便会有失望之感。

2.矛盾的恋爱心理与较差承受力

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较为张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在思想上欠缺深思熟虑,在行为上容易冲动。在爱情的诱惑面前,他们渴望体会恋爱中的美好和激情。而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却对恋爱中对于这份感情能否长久,是否现实的问题过于纠结,恋爱心理十分矛盾。并且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失恋的痛苦,难以走出失恋阴影,在分手后对之前的恋爱对象进行苦苦纠缠的现象也有不少。当爱情的美好变成泡沫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容易陷入感情的困境而误入歧途。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常见因素

《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兴起,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一,这类相亲节目对大学生造成了不正确的引导,拜金主义和梦幻主义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相冲突。其二,节目中类似于“心动环节”和“以貌取人”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三,闪电式的恋爱现象以及离婚率的逐年增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让大学生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疑问。另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由于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生活中不同的爱情价值观念和恋爱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我国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直以学习为主,而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偏向于对其艺术天赋的培养,忽略了在爱情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的思考

(一)找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恋爱特点分析,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爱情观大致存在一下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过程简单化。思想不成熟的学生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恋爱,闪电式恋爱非常之多,而QQ和微信等网络交友平台都成为了追求对象的方式之一。(2)恋爱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由于男女双方的个人条件不同,一些在恋爱中出现的自卑心理以及感情上的困惑求助无门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3)对爱情抱有太多幻想。对爱情的完美主义以及对童话故事中美好的爱情有着过分憧憬,而现实中和理想形成落差,让爱情出现裂纹。

(二)在和谐校园环境中体会爱情本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恋爱问题讲座

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真正原因是处于大学生活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风气以及帮助学生排除寂寞空虚感的有效手段。大学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对爱情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在正视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同时,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中,开展大学生恋爱行为讲座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引导的不错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便开始沉沦,而迷失自我,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爱情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应该学会找准爱情的位置,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并且功利化地和片面地对待爱情。同时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亲情、前途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恋爱中应以彼此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为前提,以学业为重爱情为辅,做到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贞专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恋爱中的主动性很强,经常无法在爱情中真正做到尊重、包容和理解。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恋爱中健康心态的保持和正确爱情价值观的树立十分重要,恋爱的过程应该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因此,在培养他们爱人的能力和学会怎样表达爱,学会如何为对方着想的同时,也需要他们懂得爱是一种责任。

三、总结

生活的压力和各种社会现状让当代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舆论导向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负面影响,也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大相径庭。除了学校和老师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作出正确的引导,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新闻媒体的导向也应该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