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20:34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1

《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从故事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她比她的母亲和妹妹更加有头脑与理智。埃丽诺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此外,埃丽诺还是个善良的姑娘,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善于替他人着想。对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她缺乏大脑,但埃丽诺却总在自己的朋友与妹妹面前谈起她的热心,慷慨与正义。并且为了詹宁斯太太在伦敦自己家中的时光能舒适的度过,而不受玛丽安的嘲讽与冷漠,也为了玛丽安不做出过火的事儿而使自身受到伤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还是同意接受邀请,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显示了埃丽诺理智的头脑,但并非说明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拿中国名着《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角与之相比,若把埃丽诺比作八面玲珑的薛宝钗,那么玛丽安当之无愧的要数林黛玉型了。聪明伶俐,却又过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叶与萧瑟,玛丽安会觉得有种悲伤萦绕心头,正如当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玛丽安对待爱情总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总想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对待感情总追求来的轰轰烈烈,浪漫传奇。对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显,以致于多次被詹宁斯太太拿来取笑。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对于自私狡诈的势力之徒的攻击,总是立即给与不客气的还击。她酷爱读书,头脑充实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识的平凡之辈。玛丽安十分爱自己的妈妈和姐妹,无论是感性过头的她,还是后来受到教训,最终变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让自己的朋友,尤其是亲人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变得理智后,尽力去弥补自己因过于感性而带来的损伤。像故事里说的“一但玛丽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他会用一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的确是个好姑娘,不是吗?

说完了故事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再来谈一位同样生着俏丽面容,拥有理智头脑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尔,詹宁斯太太的亲戚,爱德华的第一个订婚对象。这位小姐既不同于玛丽安,有丰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诺,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谓是一贫如洗,“理智”上也只能仅仅被称作富有。她是个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机关算尽,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实际上满脑子歪门邪道,虚情假意。她财产不多,为了生活的富裕,先与爱德华订婚,当爱德华因为她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又将其抛弃,转而嫁给爱德华的弟弟。在这同时,还总是对埃丽诺进行恶意中伤,以满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还装得无比可怜无辜。好在埃丽诺每次都能给予不卑不亢的还击,让露西无法得逞,看时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马奉承,为此赢得了许多人的欢心,被视为掌上明珠。但要问她究竟喜欢谁,爱慕谁,我想出了金钱也别无他人了。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2

afterwatchingthefilmBecomingJaneplayedbyanneHathawayandreadingthebookSenseandSensibility,ifeelcomplicatedbecauseitseemsthatallinJane’slife,shemadeadecisionbetweensenseandsensibility.thebookcouldberegardedasherrealstoryorsomeoneelse’s.whoknowsLoveandsenseareenemiesatanyage.

therewasanimportantpersoninhercareer,theauthoressmrsRadeliffewhosenovelswerefilledwithromance,dangerandterror,anythingherlifewasnot.

atthattime,awoman’sdreamofbeinganauthoresswasnotsoeasytocometrue.asifthewritingawomandidnotdisplaythegreatestpowersofmind,knowledgeofhumannature,theliveliesteffusionsofwitandhumour.andpeoplethoughthavingawifewithaliteraryreputationwasnothingshortofscandalous.Butwithanindependentthought,shemadeit!

inherloveworld,thereweretwomen.onewastomLefroy,ahandsome,socialguybuttotallydependingonhisuncle.anotherwaswisley,aboobyhavingarespectablepropertyof2000ayear,inadditiontoevengreaterexpectationsasLadyGresham’sheir.Sotomstandedforloveorsensibilityandwisleystandedformoneyorsense.

Janedidn’tbelievethesaying“affectionisdesirable,moneyisabsolutelyindispensable.”inotherwords,shegaveupasplendidhome,acomfortablelifeandchosetom.Butwhenshefoundtheirlovewilldestroytom’sfamily,hersensetoldhertomakethegreatdecisiontoleavehimtoavoidalongslowdegradationofguiltandregretandblame.

whatapityshecan’tmarrywiththeonewhoshedoesn’tloveevenalovedone!

inhershortlife,JaneaustenwrotesixofthegreatestnovelsintheenglishLanguage.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3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处女作。

《理智与情感》围绕两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经历展开描写,以及她们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突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姐姐埃莉诺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玛丽安的感情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奥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品读她的作品,会使人有一种在放松状态下的闲适,恬静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因为种种因素,我很少能够将外国长篇小说一气呵成的读下去,但是这一部作品却办到了,我实在很感谢作者及她的不朽着作,让我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欣赏水准——因为对这部小说的特殊感情,我特意查找了它的相关信息。《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并且是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英语影片。该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荣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这部小说不只是我们休闲时消遣的上选,而且能够给予我们在“理智”与“情感”两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找到平衡点的启发。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4

课程改革多元智力理论课堂教学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根据这一理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能运用多元智力来学习各门学科知识和各项技能。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发展,多元智力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指导课程改革实验区师生教学和研究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理论依据之一。

多元理论从本质上帮助我们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面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观念,并强调发展学生语言不仅需要探索语言智能本身的发展途径,还要利用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智能来为发展语言智能服务。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应所有方法。因此,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比较有效地发展了某一部分适合于这种方法的学生。所以我把多元智力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能倾向的不同,在课堂上变换组合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现在以我在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雨点儿》的教学中,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一、读中感悟,发展语言智力

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进行思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情感和欣赏语言深层次内涵等方面的能力。它是语文学科需要培养的主要智能,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语言智能的提高。

学生通过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语言。《雨点儿》这一课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主要是写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我特意采用了“变式朗读,读中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去枝减叶”读

我让学生学生自由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通顺、读流畅这三个自然段。在此基础上,我把全班分成两大队:女孩子为小雨点队,男孩子为大雨点队,然后一队读小雨点说的话,另一队读大雨点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学生朗读时觉得十分紧凑,读出了两人对话时各自的语气。

2.“添油加醋”读

首先,我提问学生大雨点会怎样问小雨点,学生在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知道在不同的条件下大雨点会有不同的问法,如当大雨点离小雨点比较近时,会小声地问;当大雨点离小雨点较远时,会大声地问;当大雨点和小雨点是好朋友时,会友好地问;当大雨点走得比较急的时候,会着急地问;如此等等。这样变化后,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孩子读大雨点说的话,女孩子读小雨点说的话,中间的旁白及加进去的提示语由老师读。然后两个队对换角色再读。这样,学生读得会声会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3.分角色表演读

在学生理解了大小雨点的对话后,我请同学自己找伙伴分别表演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先在台下练习,再请表演得好的一组上台表演,他们那恰当的表情和动作,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我对这三段做了先删后添再演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读,学生就好象面对面地读,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引导学生“添油加醋”的过程,其实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油加醋”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读中感悟,发展语言智力的目的。另外,对于模仿能力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模仿文中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又是一条发展语言智力的有效途径。课文中的语言规范、优美,通过模仿句式进行说话,可使学生的语言规范化。

二、手势课本表演串联,发展身体运动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是指人能灵巧地操众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包括联系“身”和“心”,使身体得以完美展现的能力。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久不长,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在课堂上做到有静有动,有收有放。

1.运用手势,理解词语

学习《雨点儿》第一段时,为了加深学生理解“飘落”这个词,于是让学生用手来表示飘落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后,再让学生配上动作把第一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时候学生读得就有声有色,让人陶醉。接下来的朗读,有的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课文加上自己创造的动作。

2.课堂表演,身临“文”境

课堂表演是发展身体智能较直观的一种形式。《雨点儿》一课中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很有趣,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它们的对话,配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

以上的肢体动作与课堂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的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把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化,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起来轻松愉快。

三、想象加图画,发展视觉空间智力

空间关系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籍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想象和图画属于视觉空间智力。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两种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穿插歌曲,发展音乐智力

音乐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适时地穿插一些音乐,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雨点儿》这一(上接第96页)课接近尾声时,我播放《小雨沙沙》这首优美的歌曲,还配上视频,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唱。不仅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力。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为新课程语文教学开辟了宽广的途径,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契机。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但我们只要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和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发挥不同智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相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会成现实。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5

摘要: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感性认识,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感受和理解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需掌握的东西。而阅读文学作品无疑是能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学魅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功。其间,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作者实际教学中的经验,简要谈以下三个问题。

一、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中曾一度存在无视作品、读者情感的错误倾向。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语文教学上一直盛行的是“五大块教学法”,把文学作品混同于一般实用性文章来处理,讲解分析,无视文本的作者和读者的感情,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本世纪初开始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这种错误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阅读教学中,开始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强调个性体验、多元解读、意义建构等,表明我们对文学作品阅读的特点、功能等的认识越来越科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过犹不及的现象,如: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表演、讨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导致的文本被冷落架空和不尊重文本、任意歪曲文本的伪“多元解读”;这种不合理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发展。

二、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因索

(一)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应强调个人感悟、新的意义的建构等,但学生阅读之后,首先要做到“理解”。“理解是认识主体一种特有的手法,它包括理解他人的沟通意图和文本内容的全部认知操作。理解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接受者从文本中直觉地把握的信息及间接经验的信息;二是接受者凭借文本从业已习得、记忆、储存的知识中唤起的信息。可见,读者的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思维与感情。

情感体验来源于感觉,探讨思维与情感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探讨思维与感觉的关系。感觉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感彩,它可以赋予感觉一种特殊的性质,使得该感觉与其它感觉不会混为一谈。感觉的感彩越浓厚,就越能体现出感觉的特性。然而,体验过的感觉稍纵即逝,而思维是相对稳定的;思维是抽象的,感觉总是具体的。思维和感觉各有各自独特的“规律”、140意向和任务。文学作品阅读中需要思维与感情相结合,既要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趣。审美要达到理智和感情的融洽一致、相互结合,然而这种结合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由于感觉与思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解读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解读的“限制’,和‘自由度’,问题。因为“感知’,的具体性、个别性,文学作品的解读有“自由”的一面;因为“感知”的稍纵即逝、浅显,阅读中应重视运用抽象的思维,于是解读又有“限制”。

(三)感受与体验。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文学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强调体验和感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强调独特感受应基于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并不是越独特越好,它必须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对文本的肆意歪曲。

三、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理智与情感的结合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6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生成;培养策略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三结合的工作。确实如此,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很好地将三者有机结合,而三者的最佳结合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一种教育的机智。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所谓的课堂教学机智。教学机智不仅要求教师有聪明的、富有创造力的头脑,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的教学理论,更要有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学品质,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实践的教师。”那么教育机智中的情感机智该如何理解呢?

一、对情感机智的涵义诠释

情感机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均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弄清情感机智前,首先对教育机智做一简单的释义。《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机智释义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迅速、准确、敏捷、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处理,并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机智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而情感机智则是一种更为敏感、细致而富有创造性的机智,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氛围,左右着我们的课堂效果。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等。机智主要指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情感机智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面临各种教育冲突所采用的最佳的措施。情感机智的核心是在教育情感冲突中所表现出的最佳的应变方式。

由于科目的不同,情感机智也有所差异,就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机智来说,则是学生、教师、文本情感的交织。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而细腻的人,应该有着较高的情商,不具备这一点就很难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澜。要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会有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文明的欣赏能力。语文课堂中知识的传输主要是通过语言传输的,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抑扬顿挫。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情感机智要求尤为突出。

二、情感机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显著特点之一,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以情感机智为催化剂,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开讲时在引入材料的选用上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调动,导入新课,激活思维,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可选用台湾著名男歌手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作为情感式导入,这首现代版的“雨霖铃”带领学生很快进入了词人创设的意境中,对于词人的情感理解也很到位。课堂导入中教师情感机智的应用,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宣泄、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

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宣泄,促进其心智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是教学中运用情感机智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多变的阶段,高中生往往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同时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情绪处于一个多变的阶段。教师情感机智的高低对教学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语文教师要通过那些经典的名篇解读,让学生逐渐感知自己的情绪发展变化,缓解自己的情感压力。

(三)善思、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文本在内容上有着外显或者隐含的情感,其实这恰恰是文章的精妙之处,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内蕴于文本情节中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聚焦到情感点,从这些地方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情感冲突,利用情节,聚焦情感,驱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理应成为课堂的一抹亮色。

三、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情感机智的途径

课堂教学机智表面看是突发的灵感、直觉思维,是一种基于经验积累的顿悟,具有不可捉摸性,但如果没有科学的课程理论指导,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对教学艺术的潜心钻研,是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综上所述,语文教师的情感机智较为重要,但往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有效地生成、把握和实施,以提升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情感机智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情感机智。

(一)阅读――加强生命体验

阅读其实是一种生命体验,雅思贝尔斯告诉我们: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阅读过程既是学生和文本中一个个不同角色的对话,也是教师反复研读文本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教师真正地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才能带领学生和文本进行情感的冲突。

阅读,也唯有阅读才使我们能与那些伟大作家对话。阅读让我们感知了做人的原则、做事的方法、人间的真情,阅读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敏捷,语文教师的情感机智也在阅读中得以提升。要通过阅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通过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努力将自己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组织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二)修身――拓展知识视野

有人说当一个语文教师容易,但当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很难。此话不假,因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的标准太高了,知识视野便是其中的一个衡量标准。我们常说要求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似乎一桶水也不能满足了,或许需要一眼清泉了。拓展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化修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活动。文化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常常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教育专家普朗格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意识到自我文化传承的重任,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以文化的视角解读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外经典文化的有效积淀。

(三)反思――熟知学生特征

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会思考、有思维的群体――学生。高中生情感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很容易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但往往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甚至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当情感冲突产生后,如何正确引导的前提是教师必须熟知我们的教育对象。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够恰当,很可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因而作为教师群体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熟知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情感特征,并将这方面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平时的教学管理中。

反思是教师情感机智生成的关键因素,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教师要想快速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上公开课,因为公开课前,教师会对教材、学生等进行深思熟虑,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后又会开展多方位的反思。我们许多的教学灵感,应该是苦苦思索的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教学机智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教学反思。

(四)创新――锤炼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机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感机智都与他人有明显的区别,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发的灵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是对教学实践的顿悟。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他们的共同创造。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系列的、从未见过的教育现象,也会在教学领域当中发现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情感机智来化解。因此,教育对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教师的教学情感机智息息相关。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每天重复着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思创新和进取,那他永远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在新课改步伐的推动下,肯定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只有怀有一颗创新的心,把反思和创新当作追求的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光闪跃,精彩纷呈。

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对教学情境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以充满智慧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根据学生的言语、表情、行为等特征,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并灵活应对,适时引导,找到目前教师和学生的契合点。

总之,教师的情感机智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发展。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师课堂教学情感机智的培养,是一个滴水穿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过程,只能从点滴做起,长时间扎扎实实地推进、提炼。语文教师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感知到了情感机智的重要性,才能去关注情感机智,并合理运用情感机智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谢季花.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4).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7

摘要智慧理答像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智慧理答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智慧理答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智慧理答,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让课堂充满生成,充满活力。

关键词课堂理答智慧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师的理答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语言贫乏,或简单理答,或重复理答;有的教师态度过急,或武断理答,或代替理答;有的教师指向不明,或模糊理答,或回避理答……这些理答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课堂迫切呼唤智慧理答,迫切呼唤我们的教师能够树立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形成理答机智。本文试着结合几则朗读教学案例,对比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

一、由表及里探一探,心中悟出始知深

研读《穷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

案例一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应读出什么语气呢?”生:“应该读出他很受不了的感觉。”师:“能不能联系生活谈谈‘受不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背地里议论我坏话,我真受不了。”生:“天气太热时,我也会受不了。”师:“(急了)渔夫受不了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五个孩子多,养不了。”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生:“我妈妈时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艰苦。为了让她们四姐弟吃饱饭、上好学,父母亲要整天干活,有点受不了。”师:“是啊,生活艰难会让人受不了。”师:“现在能读好这句话了吗?谁来试试?”

案例二师:“你从课文哪儿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的含义?”生:“‘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为了五个孩子他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办法。”生:“‘孩子们还是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那么拼命,可还过不了好生活,真的够他受的了。”生:“‘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以看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连妻子也不得闲。”师:“把‘受’换一个词,可以换哪个词?”生:“苦。”生:“累。”生:“熬。”生:“忙。”师:“一个‘受’字,让我们读懂了他家生活如何?”生:“生活不易。”生:“生活贫穷。”生:“生活举步维艰。”师:“会读这句话吗?应读出什么语气?”生:“用低调、沉重的声音,读出生活的艰辛。”师:“想象此时自己就是渔夫,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有没有同学读出其他的情感来呢?”生:“桑娜很心疼丈夫。”生:“桑娜对丈夫的爱是深沉的。”师:“好,用深情、不舍的语调,再读这句话,读出桑娜的疼爱吧。”

思考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高质量的探问理答,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逐层推进的回旋中,使学生们的理解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深入,情感升华。案例一,教师指导朗读虽然也运用了探问理答,但是他急于求成,直接以“应怎样读”切入。听到有学生谈到“受不了”一词便如获至宝再次探问,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结果指挥棒没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虽然后面“拉回来”了,但颇费周折,学生对于生活的艰辛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朗读自然不到位。案例二,教师明白学生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于是指导朗读时,第一次探问直指文本,以教材为依托,来蓄发情感;接着一个“换词”环节,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渔夫此时“受不了”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朗读。学生此时的理解极为深刻,朗读指导水到渠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探问,引导孩子把情感推向更深层面,体会桑娜对丈夫的爱。这样的探问理答实属高明。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探问都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历经心灵碰撞,就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真情的浸润。

二、思绪零散归一归,以点带线扩成片

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案例一师:“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送别的场面。”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师:“是啊!这句话表现了李白与老朋友的依依惜别。”师:“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生1:“读出依依惜别的感觉。”生2:“读出与老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好好读一遍。”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8

关键词课堂理答智慧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师的理答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语言贫乏,或简单理答,或重复理答;有的教师态度过急,或武断理答,或代替理答;有的教师指向不明,或模糊理答,或回避理答……这些理答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课堂迫切呼唤智慧理答,迫切呼唤我们的教师能够树立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形成理答机智。本文试着结合几则朗读教学案例,对比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

一、由表及里探一探,心中悟出始知深

研读《穷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

案例一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应读出什么语气呢?”生:“应该读出他很受不了的感觉。”师:“能不能联系生活谈谈‘受不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背地里议论我坏话,我真受不了。”生:“天气太热时,我也会受不了。”师:“(急了)渔夫受不了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五个孩子多,养不了。”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生:“我妈妈时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艰苦。为了让她们四姐弟吃饱饭、上好学,父母亲要整天干活,有点受不了。”师:“是啊,生活艰难会让人受不了。”师:“现在能读好这句话了吗?谁来试试?”

案例二师:“你从课文哪儿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的含义?”生:“‘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为了五个孩子他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办法。”生:“‘孩子们还是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那么拼命,可还过不了好生活,真的够他受的了。”生:“‘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以看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连妻子也不得闲。”师:“把‘受’换一个词,可以换哪个词?”生:“苦。”生:“累。”生:“熬。”生:“忙。”师:“一个‘受’字,让我们读懂了他家生活如何?”生:“生活不易。”生:“生活贫穷。”生:“生活举步维艰。”师:“会读这句话吗?应读出什么语气?”生:“用低调、沉重的声音,读出生活的艰辛。”师:“想象此时自己就是渔夫,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有没有同学读出其他的情感来呢?”生:“桑娜很心疼丈夫。”生:“桑娜对丈夫的爱是深沉的。”师:“好,用深情、不舍的语调,再读这句话,读出桑娜的疼爱吧。”

思考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高质量的探问理答,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逐层推进的回旋中,使学生们的理解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深入,情感升华。案例一,教师指导朗读虽然也运用了探问理答,但是他急于求成,直接以“应怎样读”切入。听到有学生谈到“受不了”一词便如获至宝再次探问,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结果指挥棒没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虽然后面“拉回来”了,但颇费周折,学生对于生活的艰辛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朗读自然不到位。案例二,教师明白学生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于是指导朗读时,第一次探问直指文本,以教材为依托,来蓄感;接着一个“换词”环节,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渔夫此时“受不了”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朗读。学生此时的理解极为深刻,朗读指导水到渠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探问,引导孩子把情感推向更深层面,体会桑娜对丈夫的爱。这样的探问理答实属高明。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探问都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历经心灵碰撞,就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真情的浸润。

二、思绪零散归一归,以点带线扩成片

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案例一师:“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送别的场面。”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师:“是啊!这句话表现了李白与老朋友的依依惜别。”师:“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生1:“读出依依惜别的感觉。”生2:“读出与老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好好读一遍。”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情感;调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7-01

语文,是一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学好语文,不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而且将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学活动中,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不仅是智力因素,还要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传统教学中,往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情感因素的影响。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是这样尝试的:

一、提高认识,明确意义

所谓情感调动,即调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进行体验,使之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积极的心理反应。而阅读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其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预的过程。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熏陶。这种情感熏陶如果在教师积极的情感调动之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灵魂”。阅读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情感地调动。情感调动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正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在阅读教学中实行情感调动,首先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并实行民主教学,才能使师生感情融洽,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尊感得以实现,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拉近师生间心与心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这样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情绪是高昂的,因而促进学生加强记忆、思维等活动,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建立亲密无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2、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诱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既是教育之“材”,又为课时之“本”,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经典范文。这些范文本身就具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地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如果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情感因素,上课时努力抓住课文的精采部分,用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语言,讲深讲透,使教材的感人魅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能有力的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3、表情朗读,激情讲述。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感情比较强烈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写景抒情的散文,多采用表情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产生共鸣。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运用表情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单调乏味、平淡枯燥,而应充满激情,展示出强烈的艺术性,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语言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精神振作,热情洋溢,并不失时机的进行激情进述,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

4、创设情境,激感。所谓情境,亦即情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画、影视、幻灯、音乐、表演等手段,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设法将学生引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披文入情”,亲身体验其中之情。并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引起共鸣。但是,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时,必须与老师启发式的语言传授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调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教材特点,把握感情基调,适时设法调动情感。课文的内容不同,情感基调也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应当有所不同。情感调动,首先就应该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课文内容和情感基调协调起来。总之,情感调动只有与课文内容、感情基调一致,才容易引起共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智趣语文关注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6-036

著名教育教马克思・范梅南曾经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天使。”儿童有自己观察生活、体悟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视角,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与感知也有着成人所不知道的秘密。但遗憾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始终都脱离不了成人意志的控制:教师对文本一厢情愿的自我解读、对教学内容武断的裁定、对教学目标权威的设立,都将儿童本位置于脑后。如此课堂,学生学习的动力丧失、情趣消失,思维训练更成为空中楼阁。如何才能彻底地改进这一尴尬的局面呢?智趣语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专注儿童视角,夯实智趣语文的基础保障

智趣语文是将学生的智力思维与情感情趣相互交融的语文学习质态。阅读教学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以儿童独有的视角观照文本,在唤醒学生认知情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学得有趣、练得扎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嫦娥奔月》一文的作者并没有将嫦娥与逢蒙“周旋”的具体过程展示出来,这就为学生继续深入文本、补充故事情节提供了平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儿童独有的眼光进行思考:他们是怎样“周旋”的?请结合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想象出他们周旋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回合。由于儿童对神话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看到补充神话的故事情节,他们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想象补充,并在语言描述中将“周旋”的具体细节呈现出来。这样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补白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还深化学生对神话内容的认识。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在儿童独有的视角下展开,关注学生的学习质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聚焦生命价值,提升智趣语文的践行质态

智趣语文的核心在于体现人的价值。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儿童而言,他们正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开掘丰富的育人资源,彰显丰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感知中滋养童心,从而夯实学生的智趣意识。

例如,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诗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诗歌的大意。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教师紧扣诗歌内涵引领他们进行一次思想的交锋:诗歌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整首诗都没有提到“读书”呢?这样,课堂教学因学生的思辩而精彩、深入,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彰显,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就在学生思而不通之际,教师适切地点拨,让学生顿悟:原来作者是以暗喻的手法,将深奥的读书之理蕴藏于方塘之中,产生了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诗歌创作中蕴藏的文化元素,引领学生在深入阅读中基础上理解感悟,为提升智趣语文的整体质态奠基。

三、关注心理意识,拓展智趣语文的涉及范畴

关注智趣语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关注学生内在的思维与情趣认知,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意识。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是将自己教学的策略、内容作为预设环节的首要内容,而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不去关心,从而导致阅读教学陷入了机械、僵硬的尴尬之中。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在教师的权威与主导中迷失自我,课堂的灵动也荡然无存了。

如,在教学《九色鹿》时,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创生性的智趣问题激活学生的认知欲望。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你最想竖起大拇指夸赞谁?你最想上去踢他一脚的是哪个?读到哪里,你觉得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为什么?……”这些有别于常规的理性问题,有效地整合了课文内容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课堂的气氛从平静转化为活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文本感知成果进行追问,一改传统教学中刻板、生硬的发问面孔,通过生命个体共性内容设置,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自身的性情体悟,升华了智趣语文的价值,拓展了智趣语文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