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工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26:28

语文工作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法制意识,明确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努力提高文化广播电视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水平,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质量,营造和谐美好的语言文字环境,为现代化文明城区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组织机构

成立行区文广局“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区文广系统迎接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工作。具体名单为:

局各直属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职能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做好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迎检工作。

“迎评”工作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督促、检查“迎评”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增强各单位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工作中的规范意识。

三、评估内容

根据《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市语委《市区县和系统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方案》和《行区迎接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各委办局、镇、街道工作职责》,结合区文广系统与语言文字评估工作密切相关的工作,明确此次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内容:

(一)、规范公务用语

1、在机关内部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对公务员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公务员的年度考核之中。各直属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要相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测试水平。

2、在日常工作中,全体干部职工要将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会议用语和交际用语,养成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

(二)、规范公文用字

1、全体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年《简化字总表》、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及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年《汉语拼音正词基本规则》,熟悉、掌握规范字和异形字以及汉语拼音的正确使用方法。

2、公文、印章、简报等公务活动用字和名称牌、标志牌、指示牌、电子屏幕、标语等公示性用字,都要做到规范使用,不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避免出现错别字。

3、公文的书写和格式要符合规范,对不符合规范的公文坚决退回重办,确保公文管理规范。

(三)、规范文化广播电视用语用字

1、负责全区各文化、娱乐设施语言文字应用的监督管理,负责大型活动语言文字应用的监督管理。

2、开展对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并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对编辑、记者、中文字幕操作者等相关人员的规范汉字能力培训。

3、利用文化广播电视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的宣传。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5月至8月)

1、根据区语委办有关要求,成立区文广局“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文广系统“迎评”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迎评”工作职责,召开局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直属单位分管领导会议,学习有关要求和评估标准,根据各项指标将评估工作落实到各单位。

2、充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的重要意义,了解本系统达标内容,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迎评”工作以及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营造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自查整改阶段:(年9月至12月)

1、根据全区“迎评”工作方案规定的工作职责、自评实测表逐项进行自查整改。

(1)进一步落实本系统语言文字工作组织机构,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

(2)进一步完善各项用语用字管理的规章制度。

(3)整理汇总本单位年至年语言文字工作档案资料。

(4)对管辖范围内的各项用语用字进行自查整改。

(5)依据自查、复查、整改情况填写《自评实测表》,撰写自评报告。

2、做好9月第三周开展的第十一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相关工作。

(三)、区级自评和复查阶段:(年1月至6月)

1、做好区语委组织人员对本单位进行检查评估的接待和汇报工作。

2、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接受区语委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

3、年常规工作资料呈现,可不装订。

(四)、接受市语委评估阶段:(年下半年)

1、做好市级评估专家组实地考察时的接待和汇报工作。

(1)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宣传气氛。

(2)运用声像、文字、档案资料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本单位语言文字工作情况。

(3)协助评估组考察本单位用语用字状况。

2、参加评估反馈会,听取评估组的评估结论意见。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法律意识,规范公务用语用字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规范公务用语用字作为改进机关作风、强化依法行政和文明行政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方面,统一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规范使用公务用语用字的能力。

语文工作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确定了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法律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以“探索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在孤儿学校开展”为重点,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做好我校的随班就读试点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在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验目标

1.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孤儿群体中的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2.使参加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以前有所提高,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更通畅,关系更加融洽。

3.做好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和孤儿的心理辅导工作,让随班就读学生能在孤儿学校和谐健康地成长。

三、实验措施

(一)立足现有制度建设,规范随班就读工作

在教育局特殊教育的领导下,邀请有经验的学校指导工作,在我校召开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对在孤儿学校开展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进行布置、研究,把此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使本校的随班就读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立足常规工作,促使随班就读工作稳定有序

1.由于我校的绝大部分孩子是全省孤儿中的智力健全的孩子,只有个别孩子存在一些智力或肢体方面的浅层次问题。鉴于此,我校主要立足于常规的教学工作,对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要求语文任课教师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划。备课中要求语文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适合随班就读生回答的问题和习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注明。在课堂上,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2.定期开展随班就读学生个别辅导活动。原则上每周一次,将语文学科的普遍难度降低,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能在自身的空间内得到提升。重点可以锻炼这些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作文方面的能力,为中考语文学科成绩夯实基础。

3.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阵地,每半个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或者谈话,并做好“随班就读语文课谈心记录表”的记录工作,完善人格,增进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达到和睦相处。

4.鼓励随班就读的学生参加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类语文活动。组织号召班内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对于活动的结果要以表扬为主,对活动过程要注意资料积累,发现他们身上的进步之处,重在参与,给他展示自己语文才能的机会。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语文成绩

1.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多提问,多鼓励: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语文成绩取得进步。

2.语文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分层次留作业,避免“一刀切”,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正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所提升,并渐渐建立起自信,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成绩天天都有进步。

(四)立足家校互动,为特殊家庭提供特殊教育帮助

定期和亲属电话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指导亲属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行辅导。不必过于专业,可以停留在锻炼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上,避免1+1=0。

语文工作方案篇3

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理州教育局 大理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的通知》(大教语〔2018〕3号)及《洱源县教育局 洱源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的通知》(洱教字〔2019〕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师目标。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普通话水平达标,汉字应用规范、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朗诵水平和书法鉴赏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普遍具有自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自豪感。

(三)学生目标。普通话水平达标,口语表达清晰,交流顺畅;掌握相应学段应知应会的汉字和汉语拼音,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书面写作能力、朗读水平和书写能力;具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组织领导

成立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负责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

三、创建时限

按州、县教育局要求,2019年完成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建设任务。

具体步骤:

1、根据《洱源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建设进度安排表》要求,对照《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于5月10日前完成自评工作,向县教育局申报复评。申报材料一式两份,包括:①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申报表;②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自评表;③大理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达标学校自评报告(即对照自评分撰写出我校语言文字工作总结)。

2、5月底迎接洱源县教育体育局的复查,复查达标后,向大理州教育局上报验收材料,接受省、州级验收和复查。

四、工作要求

1、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设立“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建设工作”宣传栏、永久性宣传标语、提示信息牌;开展汉字书写竞赛、朗诵活动等,把国家、省、州各级有关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到学校广大师生,增强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师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师生充分认识到在所有学校开展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长效机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日常管理。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提高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通过各学科教学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熟练规范的使用普通话,掌握和使用应知应会的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书写规范。最终达到每名教师在授课、教案、板书、课件、试卷、作业批改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语、用字和书写规范。普通话成为校园日常使用语言。

语文工作方案篇4

关键词:俄语;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语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2人。每届本科招生人数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语种。在十年发展中,俄语专业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目标,并努力顺应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英双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a:俄英双语、B:科技俄语、C:经贸、旅游俄语。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俄语精读、视听、会话、泛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概况、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本科生具备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为学校开设的共同课,而公共基础课则是针对专业具体需求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围绕培养俄英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特点,在该版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七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此外,根据理工院校的特点,在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学”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构成。技术基础课包括基础俄语、俄语精读、俄语会话等开设多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则开设在高年级,是专业知识的进阶阶段,包括俄文写作、俄语口译、多学科阅读等。

专业方向课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特色和就业领域调研为提高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该版培养方案设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36学时。俄英双语方向的课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写作等。科技方向的课程包括科技俄语语法、科技俄语俄译汉。

任意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能力,让本科生了解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理论课程之外,还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版培养方案除毕业设计之外,只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翻译实践,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以集中训练大四学生的俄汉口译互译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首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前,对国内众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走访多个用人单位,在综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根本,力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技术基础部分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60%。以此为基础,面对市场上俄英双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极大就业缺口,加大对零起点学生英语和科技俄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难度在三个学期递进式设置四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套系。

二、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较强的经贸能力,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科普知识,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外贸、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俄语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对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俄语语言学基本知识、俄罗斯文学基本知识、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专业俄语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a:俄语语言文学、B:科技俄语、C:经贸俄语

主干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笔译、报刊选读、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罗斯概况、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构成。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由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构成。公共基础课设有3个学期的“外语”课程和1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掌握俄语基本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会话、俄语视听等。选修课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包括俄语语音语调、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和俄文报刊选读3门课程。专业平台课仍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以夯实学生俄语书面写作和培养其人文素养为目的,设有俄语应用文写作、俄语笔译、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由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该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3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必修课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共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20学时。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必修课包括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现代俄语通论等。科技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工程概览、科技俄语翻译等。经贸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旅游俄语。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选方向的认识,将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学年设计环节。开课学期从第一至第八学期,课程包括俄罗斯文学评论、俄语口译、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写作技能训练等。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5年后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契机,以毕业生择业为参考,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答辩确定而成。在5年时间里,有两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八级测试,五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四级测试,过级平均率分别为70%和90%。在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俄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个人与团体成绩。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程度,学习成绩,在国家俄语水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意识到汉语素养对俄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开设了“大学汉语”。其次,调整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配,将俄语实践语法从专业平台课(第五学期)调整到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第一、二、三学期),将俄罗概况从技术基础课(第四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将经贸俄语从专业方向课(第六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五、六学期)。该调整保障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次序合理化。此外,变更了专业方向,不再开设俄英双语方向,改设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由对双语人才的追求转变为对俄语精钻人才的培养。最后,科技方向中新开设的工程识图和工程概览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的理工类教师担当,既保障了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了学生对工程类俄语词汇的掌握。

三、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以及俄语教育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俄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掌握俄苏文学发展史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掌握第二外国语语言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科技俄语阅读、经贸俄语、现代汉语。

专业方向:a:科技俄语、B:经贸俄语

(二)课程设置

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管类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包括第一、二学期的英语二外,第三学期的英语口语实践和第四学期的商务英语口语。通识选修课提供了工程概览、工程识图理工类课程工学生选择。

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仍然由使学生掌握俄语专业基础知识的俄语语音、基础俄语课程支撑。专业平台课则是以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完善其对俄罗斯基本认识的晋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俄语翻译创新实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选修课,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模块任选课三部分。模块选修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配套课程。每个方向设有3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针对全体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的选修课,提供了7门课程,学生需从中选出4门选修。该模块课程旨在加深学生俄罗斯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对俄罗斯了解的层面。专业模块任选课则是为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对专业方向知识补充和深化的课程。

2015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多样,设有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笔译实践、专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课学期是第二至第七学期,周数为2―6周,多为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该版培养方案将培养多元化俄语人才为目标,整合了课程体系,突出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由2010版的四个组成部分调整为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两个部分。通识课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细化了英语教学内容,加大了汉语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能力和汉语素养。

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保留了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模块选修课与专业任选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加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新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校外与境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借助哈尔滨世博会和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译技能,使他们直接感受俄罗斯国情文化,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

新版的培养计划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节进行改良,增加翻转课堂和创新课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其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时代新要求下,培养目标从2005版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调整为10版的适应不同工作单位的俄语人才,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多元化俄语人才。目标定位日趋明朗,培养方向实际可行。

培养目标的调整也相应地引起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从最初的3个更改为2个。将专业知识与科技领域和经贸领域知识相结合,既保证了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185学分降为174学分,总学时也从3034学时缩减到2472学时,其中专业课学时缩减了700多学时。在此情况下,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必须要合理安排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识课,在掌握必备的人文政治素养基础上,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丰满坚实的知识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通识课课程,侧重其中英语与汉语知识的教授,并且将俄语授课的工程类课程引入课堂,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呈递增之势,越来越强调在实训中提高专业水平,拓宽文化视野。

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俄语人才为目标,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授课方式,借助翻转课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等新型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在此过程中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经过对培养方案的两次修订,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逐渐明确依托理工学院特色,善用理工院校资源,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模块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从经济与文化发展角度,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俄语人才。

语文工作方案篇5

西湖边的人对杭州话情有独钟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荡老和山一带有良渚文化遗址,五代时期曾作为吴越国的首府,南宋建都长达140余年。随着大批北方人迁来杭州,使杭州方言带上浓厚的北方官话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人情,是杭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当下,杭州话与其他方言一样,淡出的进程正在加速,以杭州方言为母语的人口仅存120万~150万。

对“逐渐消失的乡音”,杭州人总是怀有淡淡的惆怅。为此,杭州人在保护和传承杭州话方面,主动做了大量工作。

杭州电视台在全国较早开设了方言系列栏目“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青春门五号”等,受到了老杭州人的钟爱和新杭州人的追捧。

每天清晨,人们自发地来到西湖边、断桥上、吴山顶,用说拉弹唱等多种形式讲杭州话,唱杭州戏,形成了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方言角”。

84岁的钟肇恒先生,对杭州方言非常珍爱,这种珍爱传承于他的家族对杭州的热爱。这位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的父亲从1945年就开始写《说杭州》一书,去世时写下三个版本;钟肇恒子承父业,2005年出版了第四个版本,修订增补成完整权威的《说杭州》,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对了解和保存杭州方言,特别是对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79岁的陈万奔先生,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但是对杭州话同样珍爱有加。这位原上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从杭州方言本字的考证出发,选取了158个老百姓嘴边常说的字词,篆刻成方言印章,编成《印证杭州话》,展示了杭州方言民俗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效突出了杭州方言文化载体的多样性。

这次,上城区档案局开展方言建档工作,向社会征集杭州方言发音人,引起新老杭州人的积极响应。在甄选发音人的过程中,既有上门自荐的,也有居民互荐的;既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70岁以上的长者加入了语音发音候选人的行列,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有同样的愿望,支持方言建档工作,为记录和传承杭州方言出一份力。特别是在采录方言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开始,不能中断,更不允许噪音发出。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体力活,但他们都能按照要求,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直到采录完成。西班牙籍的老杭州人俞志荣先生,虽已花甲之年,到杭州探亲时得悉征集方言发音人的信息,便挤出时间,冒雨前往报名,并推迟旅程,完成录音后才返程。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杭州方言代表杭州特定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珍贵的档案文化资源。鉴于杭州方言很有可能会成为“逐渐消失的乡音”。因此记录、整理、研究与传承杭州方言,建立语音档案无疑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记忆工程”。

2011年11月,浙江省档案局启动了浙江方言建档工作。作为全省18个试点单位之一,上城区档案局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挑战与机遇面前,上城区档案人秉承“服务群众”的宗旨,不断创新思维,在档案文化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早在20世纪,小营巷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认可,上城区档案局把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开发利用。2007年8月,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视察小营巷社区、听取社区档案工作情况汇报时说,社区档案下为居民群众直接服务;上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你们的工作联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群众的需要就是你们工作的目标。中共上城区委书记陈红英说,档案工作要服务当前、服务民众、服务一切有需求的人。

上城区档案人就是以这样的工作目标,老百姓需要什么档案工作就做什么。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民主民生、文化建设等公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等,上城区档案局都走在了前列……

为杭州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乡音”,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上城区档案人解放思想,积极作为。在方言建档中,他们努力拓宽档案资源建设渠道,规定动作做到位,创新动作有特色。他们在省档案局规定文本——字词、句子和短文外,还将西湖申遗项目——西湖故事《断桥残雪》、曲艺《敬老敬孝》纳入建档内容,延伸方言内涵,使杭州厚重的人文历史与杭州方言语音建档相得益彰、巧妙融合,共塑上城档案一个崭新的文化品牌。

记录乡音困难很多办法在哪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有800多年历史的杭州话意义重大。留存方言记忆,传承地域文化,这是“最杭州—杭州方言建档”的浓缩写照。

众所周知,各地方言传承是以文字记录、纸质档案为主要形式。上城区档案局开展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突破了传统纸质档案的局限性,将文字、语音、影像“三位一体”,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全方位构建杭州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

方言语音建档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上城区档案局以“在正确处理保护浙江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关系的前提下’发掘浙江方言的历史传承和整体完备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为杭州方言的发展留下一块绿土。

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公开甄选方言语音发音人。为突出比较意义,方言语音发音人最好是60岁以上的当地长者,门牙无残缺,避免牙不好漏风,影响发音准确。同时,要求方言发音人必须在当地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的方言。为此,上城区档案局在杭州市本土居民的聚集地发放杭州方言建档宣传册和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杭州市民,累计发放问卷i000份,回收问卷980份,有效问卷950份,问卷有效率达95%。问卷内容涵盖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杭州方言兴趣程度,对杭州方言重要性的认识,对杭州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认可度,以及是否有兴趣参与发音人的选拔,等等。问卷统计显示,大多数杭州市民都认可保护杭州方言的重要性,并高度赞同档案部门开展的语音档案建档工作。

在方言建档中,上城区档案局以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紧紧围绕记录“逐渐消失的乡音”,以浙江方言语音建档的音频和视频标准录制杭州方言,结合标注国际音标后的统一文本,以文字、语音、影像等形式全方位记录“原生态”杭州话。为了使方言文化深入人心,上城区档案局有效借助媒体的力量,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寻找杭州方言发音人: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刊登《关于征集正宗地道杭州话发音人的通告》,向公众详细介绍方言语音建档活动的内容、流程、意义等;二是通过网站,向社会大众详细介绍方言语音建档活动的信息;三是深入社区,发动群众,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小组长以自荐和推荐方式寻找杭州方言发音人,四是通过举办杭州方言文艺晚会,扩大方言建档工作的影响,让杭州方言建档工作家喻户晓,让档案工作深入人心;五是热情接待前来报名和献计的热心市民,进行全程录音,广泛收录方言、听取民意、汇集民智。经过严格的甄选程序,几位最地道的方言发音人脱颖而出。根据文本内容测试音准、音色的多次考核,初步从广大应征者中确定了9名发音人参加试录音工作,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54岁。

语文工作方案篇6

圣约翰大学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著名的人物,很多均毕业于此:顾维钧、林语堂、宋子文、荣毅仁、邹韬奋、贝聿铭……他们都是他的同学。毕业后,先是到日本留学,再到美国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欣然回国……

一生游走于不同文化之间,作为一名“世界公民”,他搭建起语言的桥梁,圆融地看世界。

他是著名学者周有光。110岁。

50岁改行:

26个字母干3年

回国后的周有光,到复旦大学教经济学。

1955年10月,他突然接到一个通知:到北京参加马上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结束后,胡愈之找到还急着要赶回上海给学生上课的周有光,说:你不要回去了,新成立了一个机构叫“文字改革委员会”,这里需要人才,请你到北京来做这个工作。

扔下精通的经济学,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对于50岁的周有光来说,“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当时,领导的回答是“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而周有光算是一个最好的人选。

其实,周有光在圣约翰大学时,就萌发了研究文字学的兴趣,他辅修了语言学。

新中国成立后,当用罗马字母制定汉语拼音被提到议事日程时,周有光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人选。

拼音方案委员会一共有15个人,具体工作由叶籁士、陆志伟和周有光三人负责,周有光任拼音方案室的主任。他提出三点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在3年的时间里,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将26个拉丁字母组建了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人家开玩笑说:26个字母搞了3年,你们太笨了!”周有光笑着回忆道,“今天想起来,这3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

“外交”3年:

把拼音方案变成国际标准

事实上,直到今天还陆续有人在提意见,而这些意见,周有光等人在制定拼音方案中都研究过,没有过任何漏洞,也没有遭遇过任何新问题。

1979年4月,周有光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文献技术会议发言: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一个鲁迅写成20种写法,应该统一成一个。我们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最好,我必须一个个向他们说服。”

当时,关于汉语的拼音方案很多:法国有法国的方案,英国有英国的方案,西班牙也有自己的方案。要国际上认可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在周有光看来“接下来的工作,颇有外交味道”。

要日本支持汉语拼音方案,那么中国则支持他们的训令式(日本关于日语的拼写方案);英美反对汉语拼音方案,因为他们抱怨,国会图书馆要用2000万美元来修改。怎么与各国进行斡旋,并在语言学规则上进行讨论,周有光担任了3年的“外交家”,以语言为桥梁,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和规则中游走。

1982年,国际投票一致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定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搭建两座桥梁:

推进语文现代化

在周有光看来,50岁之后自己的主要工作的意义,就是搭建了两座桥梁。

一座从没有文化到有文化之间的“桥梁”。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让中国的小孩子、大人,甚至是文盲能够利用这个工具认字,走进中国的文化宝库。

同时,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外国人也更容易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中国人的名片上印着拼音,即使是不懂“方块字”的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拼音便可以认得,可以叫出。

“我们中国从清朝末年到今天,都处于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之中,语言文字的改变,就是改革之一。”

在周有光看来,汉语拼音方案和文字改革的意义,最大在于实现了中国的“语言现代化”――让普通话成为了中国人共同的语言。

“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广和普及普通话。设想,一个大的国家,广东人讲粤语,上海人讲上海话,香港人到北京旅游还要找翻译,国人在本国找翻译岂不是笑料?”

周有光在上世纪30年代到日本东京读书时,就有过深刻的感受。他曾以为他学的东京日语可以走遍日本,到那才发现,就连不远的京都人的语言也完全不一样。

“之后,日本努力推广以东京话为基准的‘国语’,现在日本人之间讲话没有一点障碍了。欧美国家的共同语言普及,大概三百年之前就实现了。”

中国还正在实现之中。21世纪初,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北京人能讲普通话的大概占80%,20%不一定能。一个国家要做到现代化,需要达到很多指标,其中一个就是语言的现代化。

语文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高年级;培养

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为基础,将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为基础目标实施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培育语文素养的理念,从而构建健康而又独特的个性学习特点。由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优质的语文素养课堂。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培育语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实施的教学对象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对学习也有强烈的欲望,由此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要结合现实操作案例,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随着语文素养观念的推广和引用,不管是教学工作中、情感态度还是知识学习等方面,都语文教学工作提出可更高的要求,这不但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在写作、文字、阅读已经沟通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优质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案。

突破传统意义上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约束,是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试教育是依据解决升学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案,虽然在某一方面获取了优质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整体发展而言,教学工作远离了社会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导致应试教育成为应付考试、获取分数的教学方案。随着语文素养理念的推广和引用,促使实际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在实际发展中Y合学科、实践活动等,从多方面展现出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特点。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一直存在。虽然依据新课改理念的推官和引用,促使语文素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因为实际教学中应试教学理念过于强烈,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强硬的为学生灌输语文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考试知识,没有拓展课堂知识包含的延伸知识,导致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构建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知识过少。语文本身是一项语言课堂,学生的学部分源自于生活,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语文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缺少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获取的语文知识存在限制。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缺少学习理念,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滋生的理解能力存在限制,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有些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认识到学生在语文素养中的培育教学重要性[1]。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育方案分析

(一)优化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这是因为我国教学系统在培育优质教师人才的过程中,还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案,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也会收到约束,这样难以引导学生构建优质的语文素养。由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远离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创造新的素质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历史流传的神话故事,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且依据拓展思维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方案。

(二)拓展语文学习视野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实践活动,以此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以此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观看新闻联播,在假期阶段为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依据春联、对联等形式实施教学工作,同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结合生活中观看到的对联,整合分析和研究。依据实际活动,学生不但可以获取多样化的对联,还可以结合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2]。例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市内或者是学校图书馆借阅《西游记》全册,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前因后果,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三)优化教学方案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两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视频、文件等形式为学生直观的展现历史背景,但并不只是依据单一的课堂知识解读实施课堂教学工作。同时引导学生实施语言沟通,为学生提供教学依据,明确圆明园在没有受到毁坏之前和火灾之后两者的差异性,这样不但有助于为学生语文知识提供基础,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背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学习水平[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实施语文素养的培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具备优质的引导作用,要教师结合合理的方案实施教学工作,更要关注细节,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王立江(1973.9-),男,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汉族,一级教师,学历;汉语言文学本科。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榆西小学。

参考文献:

[1]吴蓓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97.

语文工作方案篇8

abstract:theimprovementofChina’svoiceintheworldhasbecomeanimportantdi?rectioninrecentyears.istheresponsibilityoftheChinesearchivestoimprovethespeakingrightofChinaintheinternationaldiscoursesystemwhichthevoiceofthewestarestron?gerthanus.theculturalconsciousnessandtheoryconsciousnessarethepremiseandfoundationofChinesearchives’influenceinwesterndiscoursesystemandarchivalsci?enceinChinawillimprovetheinfluenceintheworld

Keywords:archivalspeakingright;Cultur?alconsciousness;theoryconsciousness

近年来,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中国外交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提升学术话语权来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李长春在出席201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时曾提出“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被认为是繁荣时期的当代中国档案学在世界的话语权却是不足的,还不能在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与西方国家平分秋色。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档案学中的许多研究是一种“照着说”的研究,西方档案学的研究框架是跳不出的“如来佛的手掌心”[1]。当下许多外国理论、学者在我国十分的热门,而学术界对于我国传统档案学是冷漠的,许多老一辈的档案学者逐渐被淡忘。这是我国档案学对自己档案文化、档案理论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也使中国的档案学总围绕着别人的档案话语体系打转,中国档案学在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也就不是那么高了。所以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学科自身的建设来说,提高档案学话语权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档案学话语衰落的历史源流

古代中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去中国化”的现象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都在尽力抹去中国的文化痕迹。19世纪,“去中国化”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开始在中国本土蔓延。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在西方先进科技的逼迫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优越感渐渐消亡。无情的现实使知识分子反过头来“审父”――追究中国文明的源头或开端,让祖先来为当代国人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负责。[2]传统的中国文化似乎成为了阻碍中国救亡的障碍。而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档案学就产生于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的知识分类被西方的知识体系所取代,我国古代的档案理论显然不符合西方的知识体系。而我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发起的行政效率运动,政府选派学者去国外考察,引进国外的档案理论,档案学逐渐建立。可见在我国档案学建立之初就深受国外档案话语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社会主义档案学借鉴了苏联的档案理论与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封闭多年的中国档案学开始大量接受以欧美档案理论为主体的外国档案理论。很多学者对这些西方档案理论持以全盘接受的态度。“80年代中后期,国人初识文件中心时,对文件中心是一片赞叹之声,觉得在当时解决我国档案馆藏优化问题者,非文件中心莫属”。[3]中国档案学自建立到发展都受到了其他国家档案学的深刻影响,并对其形成了依赖,档案学话语体系也是如此。这就使中国档案话语在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一直处于跟随状态,不独立也就不响亮。

二、提升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时代契机

当今世界仍是“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但是出现了西方衰微现象。作为西方话语体系中心的现代性遭受到质疑。波德莱尔第一次全面地揭露了现代性的危机,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现代性的矛盾,尼采用“上帝之死”形象地指出这种危机的实质,海德格尔分析技术与人的对立否定了现代性的合法性。与此相反,中国正在不断的崛起,国家经济、文化、世界地位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这为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就档案学本身而言,当今世界档案学发展的现状也为我国档案学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的造纸技术使西方档案载体发生了一次变革,到14世纪纸张在欧洲取代了其他各种书写材料[4],成为档案最主要的载体。至今,对纸质档案的管理和理论研究已经持续了700多年。当今档案学的两大基础理论――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都是在对纸质档案的管理中总结升华出的。而电子文件的产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但它对档案学的传统理论、管理方法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现在的档案学者已经不能利用他们原来的价值观来直接假定电子文件的管理,他们必须面对日益发展的档案工作实践,面对日益变化的档案形态,深入到档案实践中去,找出规律,提出符合信息时代的档案学理论,阐释对档案管理新实践的理解。[5]电子文件产生时间的短暂和产生影响的革命性,造成了世界档案界的难以适应,促使人们对档案学的经典理论进行质疑和反思,才有了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及文件连续体理论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挑战。在这种变革中,国际档案学的话语体系就可能改变,中国档案学可以趁此机会摆脱学徒的身份,创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开创中国特色的档案理论,提高自己的话语地位。

三、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与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

(一)文化自觉与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

要提高中国档案学在国际档案界的话语权,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必要的,它是话语权提高的前提。一味地对西方档案学崇拜会使中国档案学一直陷在西方档案话语体系中,看不到自身档案文化的优势,己不自信何以取信于人,话语权的提高更是不可能的。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孝通先生用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笔者认为当今的中国档案学在“美人之美”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要想树立中国档案的话语权,至少要做到“美美与共”,让国际档案学了解中国档案文化之美。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档案的文化自信。

我国档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了3000多年的历史。从档案管理看,自西周起就有专门的档案保管机构―“天府”;春秋战国开始设置尚书、掌书等专门的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秦将重要档案收藏于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并由专职官员管理;西汉设立了石渠阁、兰台、延阁,东汉设立了东观、石室等机构专门保存档案;隋唐时期,设立史馆,作为朝廷保存、编纂档案的机构;两宋时期,在各个行政与军事机构中设立架阁库保存档案,并设立接收架阁库档案的金耀门文书库;明清两代,建皇史?k作为御用档案库房。从档案文化成果看,古人对档案进行的文献整理、利用档案修史编制为中华文化的文明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六经》到《史记》、《资治通鉴》再到二十四史,档案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历史。面对如此悠久的档案历史,如此丰富的档案文化成果,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的自信,并且重视传统的档案文化。

在当代,我国档案学的发展也是迅速的,档案学是以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存在的,档案文化也在日益加深。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出版的馆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台湾档案汇编,规模达几百册之巨,成为我国文化界屈指可数的大部头图书之一。北京市档案馆与居委会合办胡同文化展,把档案展览办到百姓身边,让老百姓浸染在档案人营造的文化氛围中。上海市档案馆办的《档案春秋》则成为了飞机上的休闲读物。前不久,这本刊物的主编还被上海电台请去参加与听众的互动,在上海书展上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6]不论是庙堂之高,还是在市井之中,档案文化都在我国广泛地传播着。2008年国家档案局制作的关于西藏的网络视频更是经由网络和各大媒体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的态势,受众不下10亿人次。而且它通过英文网站、报纸、电视、广播等全球性平台,还拥有很多外国受众,特别是英语受众,使档案文化产品广泛地、真正意义上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二)理论自觉与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升

在国家层面上,西方国家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科学技术成果为其向全球扩张和构建世界话语霸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没有西方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优势,就谈不上西方话语体系霸权。笔者认为,对于学科来说也是这样的。中国档案学话语权的提高要以理论自觉为基础,只有有了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才能使中国档案学的发声站稳脚跟;只有占据了理论的优势,中国档案学在国际档案学的话语权才能提升。

同档案文化一样,我国档案界对于档案理论也是过于重视外国档案理论,有种档案理论上的不自信。虽然我国西方知识体系下的档案学的产生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在我国古代漫长的档案历史上,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骄傲的档案思想、档案理论的。以档案编纂为例,孔子编纂六经时提出了关于档案编纂的一些思想,如“述而不作”、“多闻阙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唐代刘知几在档案编纂时强调对材料进行鉴别,认为“书有非圣,言多可经,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到宋代司马光时,他制定了编纂的义例,提出了编纂原则和方法;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系统地阐述了编纂档案史料的重要意义、原则与方法等。我国古代传统的档案思想、理论可能是不系统的,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发掘、去研究。近代档案学产生后,虽然受西方理论影响十分严重,我国学者还是提出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理论。如陈兆?提出的“文件运动周期”理论、主客体全宗理论等。但是比起对西方理论的追逐,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原创的档案理论显然还不够重视、不够自信。树立档案理论自觉的第一点,就是要重视中国传统的档案理论、中国特色的档案理论。

同时强调中国特色,并不是不接受、不认可西方的档案理论,而是要把西方的档案理论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标准。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理论曾被西方思想家作为他们主张的工具,伏尔泰借助中国这个“他者”作为自己反对教会主张理性的论据,休谟将中国儒学变成攻击对方的“武器”或“工具”。我国档案学也可以引进借鉴西方档案理论,并把它们当做创造自己档案理论的工具,来建立中国自己的档案理论体系和档案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档案学话语的国际地位。

语文工作方案篇9

关键词:《汉语拼音方案》;语文教学;汉字注音;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汉语拼音方案》于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正式公布,并应用于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小学、儿童入学,先学拼音,后学汉字的初期阶段,《汉语拼音方案》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通用的课本,一些地区自编的课本,一些实验用的课本,没有不编入汉语拼音教材的,足见汉语拼音在教学教材中运用之何其广泛。

一、《汉语拼音方案》通过汉语拼音注音帮助学生认读汉字

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的注音工具,是它最直观,也是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作用之一。通过汉语拼音的注音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初学者较为容易地认读汉字,这是拼音字母在语文教育上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作用。

看见一个汉字,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才算对,在语文教学上几乎成为“永恒”的难题。古人有“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有“读若”,用同音字或音近字来注音;后来又有“反切”,用两个字,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用来切出那个音来[1]。这些以字注字的方法,给读者们造成了很多的误解与不便。一个根本的缺陷在于,如果连“直音”和“读若”用的那个字,“反切”用的那个词都不认识,又该怎么办。自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一问题才最终得到了完善的解决。《汉语拼音方案》总结了若干年以来的经验、吸取了近代语音学音素分析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拼写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也就能拼注用来书写汉语的汉字读音。迄今为止,它是学习汉语的一个最完善的方案。

汉语拼音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读汉字,注音字母所发挥的作用也就这一项,拼音字母的第一件工作也就是继承这个作用。汉语拼音不仅是教学汉字的助手,还是自学汉字的导师。利用注音认读汉字,对初学者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他阶段的学习者也很必要。对儿童和文盲来说,注音是开蒙学习汉字的钥匙,这叫“注音识字”;对学完常用汉字的小学、初高中学生来说,注音是帮助学习更多汉字的指导,这叫“生字注音”;对已经熟悉通用汉字的大学生、知识分子们来说,注音是认读生僻字和罕用字、校正读音和帮助记忆的手段,这叫做“难字注音”[2]。众所周知,汉字的字数很多,对其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在常见的汉字以外总会时时遇到不常见的汉字,即使是汉字学者也要在字典上随时查阅一些不常见和一时遗忘的汉字。因此,直音法和法切法都有缺点,只有利用汉语拼音字母给汉字注音才是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可见,《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行,在识读汉字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和提升阅读水平

语文教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尽早进行适当的大量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知识,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但在我国,由于汉字艰难,儿童的语言很丰富而课文内容又太贫乏,这个矛盾造成语文教育费力,进度慢,水平低。缩短从学习汉字到阅读书本之间的期限是改进语文教育的关键,《汉语拼音方案》的颁布与实施就为语文课本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前提。在语文教学方法方面,加强汉语拼音的进一步运用,实行汉语拼音和汉字学习的双向结合,是改善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让汉语拼音教育不受阻碍地以应有的速度前进;另一方面,利用汉语拼音给汉字带路引航,让汉字教学以逐步积累的方式赶上汉语拼音的水平。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上课时间和学习强度的条件下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汉语拼音课文的进度和教学方法参照应用文字各国的经验,不使汉语拼音的学习受汉字牵制,汉字课文按照汉字特定的进度和教学方法,也不使汉字的学习受到汉语拼音牵制,充分利用汉字和拼音的对照读物,使学生在不因汉字拦路而降低阅读速度的条件下,从主要阅读拼音逐步过渡到主要阅读汉字,最后能够完全阅读汉字。对于初读者,可以首先通过拼音阅读大量文章,将一些不认识的汉字跳过,在看懂读物上拼音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理解。在理解整体内容之后,再分批地、逐步地击破认识汉字的难点。如此反复,汉字在适当的大量阅读中反复遇见,不知不觉中会熟悉起来,这样认读汉字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提高了阅读效率。

汉字的阅读与拼音的实行互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及学习速度都达到了最佳的效果。这种无形训练中所取得的成绩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推动力,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汉语拼音方案》已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其在语文学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国汉语的现代化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我国普通话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因此,《汉语拼音方案》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工具,通过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认识汉字的能力和水平,相信在往后的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将永远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语文工作方案篇10

周先生说,虽然他所学专业是经济学,所从事的工作是金融、银行业。但是,早在青年时代就对国语罗马字运动以及稍后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有了兴趣。上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回归的叶赖士在上海办了一个《语文》刊物。杂志刊载的文章很有意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那时开始就给它写文章。因为是业余搞语文,文章自然很幼稚。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从苏联传播到中国。发起和推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主要是在苏联的瞿秋白和苏联人龙果夫。周先生说,瞿秋白的主导思想反对国语,主张各地方言写成方言文字。这样,各地产生了许多方言拉丁化,上海话有上海话的拉丁化。可是,上海同时推行北方话的拉丁化,叫做“北拉”。

周先生说,上海解放后又恢复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创办有新文字周刊和月刊,主持人是倪海曙。周先生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他常常写些有关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因为刊物很小,写的文章也很短,但有几篇文章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受到好评。比如,针对各地拉丁化的方案很不一致,一个字母在各地用法很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周先生写了篇文章倡导各地可以有各地的拉丁化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他在文章中把几种拉丁化方案做了比较,提出怎样使它们共同化。后来周先生把一些关于拉丁化、拼音文字研究的文章结合起来,写成《中国拼音文字研究》一书,由陈望道作序。

大约在1952年略早,倪海曙告诉周有光,到苏联曾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该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这样,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动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倪海曙创办《语文知识》月刊,登载一些文字改革的研究文章,协助北京的设计工作。为了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周有光在《语文知识》上陆续发表各国、各民族不同文字的类型。后来,汇编成一本小书――《字母的故事》,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周先生强调说,一种文字成为民族形式,需要长时间的实际应用,经过约定俗成方能成为公认的民族形式。创造字母不难,大家同意极难。新创字母很难得到公认是民族形式,国际形式用久了就成为民族形式了。例如,英文字母间接来自罗马,借用几百年后,英国人就认为这是英国的民族形式了。当时,周先生研究这个问题,是分门别类比较优点和缺点,得到的结论还是拉丁字母最好。因为拉丁字母从技术角度看,优点很多;从社会角度看,它的社会性、流通性最强大。中国制订拉丁方案之前,苏联已经悄悄废除了列宁时代伊斯兰教民族在拉丁化运动中采用的拉丁字母,而通通改为斯拉夫字母。苏联瓦解后,上述民族又纷纷掀起拉丁化运动。蒙古文也是如此,先是在1944年改为斯拉夫字母,又在2006年改用拉丁字母。周有光先生说:“回头想想,中国的拉丁化运动没有追随苏联是正确的。”

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改组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称“文改会”),直属国务院。“文改会”主任由中央委员吴玉章兼任,副主任是胡愈之。1955年2月,“文改会”内部设立拼音方案委员会。主任由“文改会”主任兼任。委员: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赖士、周有光、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1955年6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拟订汉字笔画式(民族形式)方案;乙组拟订国际通用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55年秋,周有光先生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大会于10月15日开幕。会上,“文改会”秘书长叶赖士发言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时期,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订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稿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与会代表看到这份征求意见的材料,共有六种方案草稿,其中有四种民族形式;一种拉丁字母形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形式。但是,会议代表对这些草稿没有进行讨论。

会议结束后,“文改会”希望周有光留下,不要回去。5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中,中央宣传建设新中国需要许多新工作,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在这样的号召之下,很快就想通了。周先生留在“文改会”第一研究室做主任,这个研究室是研究拼音化的。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后,吴(玉章)老向报告,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同意,并在中央开会通过。此后,拼音方案委员会只研究拟订拉丁字母方案。重新制订罗马字的《汉语拼音方案》的成员,主要有原来参加注音字母的人、参加国语罗马字的人、参加拉丁化新文字的人。研究起草方案时,多次对字母形式、音节拼定方式、语音标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热烈的争论。“文改会”指定叶赖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在大家存有诸多争论的前提下起草一个初稿,作为开会讨论的基础。

周先生说,三个人夜以继日拟成一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现代的拉丁字母;用几个双字母,但是尽量少用;标调用注音字母的调号,调号之外没有其它附加符号;“基、欺、希”由“格、克、喝”(g、k、h)变读。

拼音方案委员会开会讨论“初稿”时,除个人意见外,还听取各个重要部门的意见。为了顺应语言研究所提出的严格“一音一母”原则,把初稿中六个双字母改为六个新字母(无点i;带尾z、c、s;长脚n;俄文“基”)。“初稿”经过修改后,成为“双语拼音方案草稿”。删除“文字”二字,在拼音委员会中没有引起争论。因为委员们都了解叫它“文字”,它也不能代替汉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质。这个“汉语拼音方案草稿”,“文改会”于1956年2月12日发表,公开征求意见。

群众提出的意见来路广,创意多。反应的热烈程度无以复加。其中多数人不同意用新字母。国内国外群众来信4300多件,无法归纳成为一个草案。无奈,概括成为两个草案,作为两种“修正式”。1956年8月,“修正式”由“文改会”发表,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两式”的分歧关键在“基、欺、希”的写法。周先生说,“经过多次研究、推敲,我们提出打破习惯,采用三个专用字母‘j、q、x’(基、欺、希)。”

拼音方案的制订是在十分慎重中进行的。1956年10月,国务院成立高级“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在听取“文改会”拼音方案委员会的报告之后,决定采用“j、q、x”代表“基、欺、希”,解决了“两式”的相峙。这个统一的草案叫做“修正草案”,1957年12月11日由国务院公布,让群众先知道,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批准。1958年12月11日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经过三年的谨慎工作,《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方案中的声母和韵母,一半相当于国语罗马字,一半相当于拉丁化新文字,标调符号取自注音字母,构成一个“三合一”的混凝体。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成和祝贺,认为这是清末以来中国人自己创造汉语字母的最佳成果。但也有不同意见。例如:有人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为什么几个字母也不能创造自己的民族形式而要借用英文字母?有人说,拼音不能区分同音异形的汉字,应当仿照汉字把“清、蜻、鲭”等分别书写清楚。有人说,中国方言各地不同,用了拼音以后,中国就会像欧洲那样分裂为几十个国家!

在1958年1月10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申明,“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又说:“我们采用了拉丁字母,经过我们的调整,使它适应了汉语的需要之后,它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汉语拼音字母,已经不再是古拉丁的字母,更不是任何一个外国的字母了。字母是拼写语音的工具,我们用它来为我们服务,正像我们采用火车、轮船、汽车、飞机来为我们服务一样,正如我们采用阿拉伯数字来计算,采用公历来纪年,采用公里来表示距离,采用公斤来表示重量一样。”

周先生说,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改掉一个缺点往往会产生另外一个缺点。缺点和优点是共生的,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中国从3500年前的甲骨文到近代,汉字数量积累到60000个以上,而书写现代汉语通用7000个汉字。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一套本民族的表音符号。直至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才第一次有了表音符号。“注音字母”公布十年后,1928年又公布“国语罗马字”,正式开始了中国人自己推动的罗马化。1958年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只用26个字母就可以为成千上万的汉字注音。从7000到26,多么巨大的变化!

周先生说,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太笨,“几个字母搞了三年!”何止三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审查和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又经过三年。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作出这个决定以前,有一个前奏曲。1972年周先生由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后,收到匈牙利拉多先生的来信,大意说:地名标准化会议讨论了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标准问题,有人主张以威妥玛式的标准;拉多先生在会议上提出,中国已经有法定的《汉语拼音方案》,中国地名问题不能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作出决定。

1975年,中国代表首次出席地名标准化会议在纽约举行的专家组会议(起初这些组织都是台湾方面参加)。提出中国地名应当以《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标准。1977年,地名标准化会议在雅典会议通过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地名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规模仅次于“联合国”(Un)的国际组织。当中有一个部门,叫tC46(tC是技术委员会),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语言文字。“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下,讨论汉语的罗马字拼写法标准问题已经多年了,但因为中国尚未参加该组织而迟迟未能作出决定。

1979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波兰华沙举行“第46(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46)会议”。周有光等人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提议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周先生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历史发展和汉语拼音方案》由教科文组织的英文杂志《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发表(1979年第3期)。

1981年“第46技术委员会”在中国南京举行会议,审议“草案”最后文本,送请国际标准化组织同意,然后用通信方式请各会员国书面投票。1982年会员国投票通过。于是,《汉语拼音方案》成为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编号为“iSo―7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