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工作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36:46

内审工作报告篇1

区审计局:

根据《***》要求,我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自查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情况

(一)加强学习宣传。主要负责人主管我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对内部审计工作计划、问题整改和内审人员队伍建设等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建法制办内部审计人员,将内部审计工作经费列入预算予以保障。通过办公会、学习会,加强财务人员对《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学习宣传,掌握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要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基础性、源头性、预防性作用。

(二)开展财务审计。今年上半年,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单位今年的单位预算执行和决算,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国家财经法规和部门单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相关的经济活动及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审计。在预算编制方面、经费支出方面、资产、负债核算方面、财务日常核算和费用报销及内控执行方面查找问题6条。

(三)按计划实施审计项目。年初,制定内部审计项目计划为区政*工作项目。该项目工作经费*万元,**同。每所每年**服务费用为*万元,合计*万元,已按合同要求付款。今年以来,签订专项法律服务合同*次,服务费用为*万元。余*万元用于*日常办公经费。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整改计划

在内部审计自查中,在财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预算编制有待加强,项目经费支出缺少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核算、报销及支付审核有待完善。下一步,我办将着力抓好审计整改。

(一)加强预算的编制工作。继续细化预算内容,更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强化预算约束,同时对年初的预算资料要存档保管,以便年末决算和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二)严格费用报销审核。严格费用的支付审核,明确报账流程和审批权限,杜绝超范围的费用报销和不规范、不合理的费用单据入账。制定科学、合理、精细的“三公”经费预算,实行三公经费支出的计划管理。

内审工作报告篇2

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反映。审计外勤工作完成后,内部审计师应该签发审计报告,与相关方面沟通审计结果,以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在整个内部审计工作中,撰写审计报告、报告审计结果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审计工作成果的大小,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奠定了报告的内容导向,直接关系报告的成败。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属于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形式对于语言的内容的重要性早已为语言学家论述过了。毫无疑问,合理选择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注意审计报告的风格,对审计双方的沟通将是十分重要的。

一、关于内部审计报告基调选择问题的理论观点综述

有关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观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问题导向说。我国著名会计审计学家王光远认为,内部审计报告本身是问题导向的,挑被审计对象的毛病,将问题披露于众,审计报告本身无法也不能大谈被审计对象的业绩,是披露问题,而不是展现成绩。第二类是客观基调说。内部审计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发现存在的负面问题,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必然对审计业务客户(被审计单位)不利;如果内部审计师就被审计事项得出的结论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就应该将两种结论都包括在审计报告中。,iia的《实务公告》中指出,“若实际情况与标准吻合,在报告中肯定出色业绩是恰当的”。也就是说,内部审计报告基调的选择是客观、公正。第三类是被审计对象合意基调说。该说法强调内部审计报告要迎合被审计对象管理层的意思,作被审计对象欣赏的审计报告。这一说法要求审计报告以展现成绩为主。坚持这种说法的人大多是来自行政的领导干部。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能是基于营销内部审计的理论。这一说法的要害是把内部审计报告与宣传工作混为一谈。

二、内部审计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客观监督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情况

委托-关系中,委托方要了解受托方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但由于自身时间、精力或能力所限,无法亲自实施监督,就必然会求助于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监督,这就产生了对审计的需求。王光远等认为,内部审计的本质在于受托责任,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一种控制机制。杨时展认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的形式不外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公司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确认者。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部分外包,但完全外包内部审计的模式的结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内部审计无论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审计程序,还是审计报告都有别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报告与外部审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都可以有所不同。

国外,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即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能动式”双轨报告。国内的内部审计要落后一些。被认为是国内最先进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的《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提到,内部审计目标是监督、评价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內部控制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这相当于严晖所说面向审计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反应式”双轨报告。在这种“反应式”双轨报告阶段,治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管理层希望内部审计监督其下属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无论是治理层,还是管理层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公司各层次职能部门的履职情况,评价內部控制,以了解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基于这种合理的假设,内部审计需要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

三、内部审计报告的基调应该是客观性

内审工作报告篇3

关键词:绩效审计成果

一、控制绩效审计质量,打造精品审计报告

(一)当前绩效审计报告撰写的常见问题

1.过分求长求全。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项目已经跳出了财务收支的局限,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到业务开展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都可以评价,涉及的内容众多,报告也要面面俱到;部分审计人员认为绩效审计就是评价指标的事,往往拼凑计算一堆“率”,却又不成体系且没有参照评价标准,让报告阅读者不明白计算出的这些指标到底意味着什么;还有部分审计人员担心报告写短了没有分量,怕领导不重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才能展示自己的审计成果。上面所列举的这些背景下写出来的报告往往主次不分,难以抓住要害突出重点,无法深入揭示问题和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报告的阅读者常常是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审计发现的问题,被众多的“率”还有百分号弄得晕头转向,读完全篇仍无法领会作者意图。

2.套用模板引用总结。部分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时习惯性地套用报告模板,这就导致了诸多绩效审计报告结构相同,内容相近,问题类似,缺乏针对性。一些审计人员甚至会大段摘录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及汇报材料,缺乏审计的真实性判断,绩效审计报告也很容易拔高被审计对象,提出过多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评价,有的近乎于歌功颂德的标榜文章,严重违背审计的真实性影响审计的权威性。

3.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审计署的8号令及《江苏省审计单位绩效审计通用操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对审计建议都有相同的表述:“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需要提出的改进建议。”审计建议是有则提无则免,而现在似乎不提审计建议就显示不出审计人员的水平,但提出的建议经常是有的站的高度太高,超出被审计单位的能力范围,被审计单位感到无能为力;有的建议缺乏针对性,似乎既是哪里都能用又是哪里都没用,属于建议中的“万金油”;有的建议脱离实际,被审计单位无从采纳,还会不小心被私下里议论为天方夜谭。如此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难以起到效果。

(二)对于撰写绩效审计报告的建议

1.健全完善报告质量控制制度。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对绩效审计报告质量提出明确要求:报告内容要准确,能根据审计发现的情况合乎逻辑地得出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有支持报告主体内容的各种材料要完整充分;报告结构逻辑性要强,读者容易把握报告的主要内容。

2.增添报告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审计人员应试图从报告的题目、图片、表格等方面增加报告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吸引读者的兴趣,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及专门数据,引用直观的数据、表格、图表等营造良好的视觉冲击。报告内容应尽量量化,避免出现非常模糊的审计表述。有时可以运用附录,将细节性的参考数据放入附录中供人查阅,一方面保证了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审计报告主体内容的可读性。

3.健全绩效审计报告的工作程序。如明确审计报告撰写者、复核者的责任,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应由未参与该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单位领导独立阅读,以检查报告是否存在难以理解的内容等等,或者在保证保密性前提之下,扩大阅读面,让更多的审计人员参与到报告的内容及文字方面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中,群策群力,降低审计风险,打造精品绩效审计报告。

二、公布绩效审计结果,扩大审计影响力

审计报告的公开化对绩效审计项目来说尤其重要,特别是大型绩效审计项目,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报告篇幅很长,有些是涉及体制机制性问题,有些是需要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政府领导并不一定有时间关注到报告的方方面面,既使领导批示了,也并不能代表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除了按正常的审计程序报送绩效审计报告外,绩效审计成果的应用应有更高的管理要求。

(一)加大绩效报告公开力度

为扩大审计的影响,能公告的报告应尽量公告或节选公告,难以公告的,应争取向人大或地方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作专题汇报。

(二)做好绩效报告的解读工作

审计人员可以细分报告内容,将其改写成简报、审计要情、专题系列汇报等,语言应通俗易懂,尽量少用专业词汇。

(三)汇编绩效审计优秀案例,互相借鉴绩效审计方法

如审计署外资运用审计司在2009年开展“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止绩效审计调查,项目结束后,先后多次以专题形式在各级媒介上宣传了本次绩效项目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全国审计单位都能够有所借鉴。基础建设的影响力虽然不及审计署那么广,但是也可以在其影响力范围内作一定的经验推广,如在全局范围内,就可以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让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和共同学习。

三、做好审计回访,保护审计成果

(一)制定有关绩效报告审计整改工作情况的实施细则

针对目前绩效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报告职责不够明确的问题,政府要明确由审计单位或由审计单位等部门组成的审计整改机构履行绩效审计整改报告职责。同时要明确审计整改机构的职责范围,除了报告职责外,要履行监督、评判的职责,既要跟踪、汇总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进展情况,也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成效。

(二)加强绩效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工作

当前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整改情况报告人大部门后,后续的审计整改工作往往没有下文。因此,后续的审计整改跟踪工作重心应放在整改情况报告人大部门后被审计单位的进一步整改,避免整改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只有整改见实效,审计单位的绩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将单个审计项目转为跟踪审计项目

有必要时,针对关注民生的绩效审计项目,可以将单个的审计项目转变成跟踪审计项目,把强民惠民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为跟踪监督的重中之重,在审计中促整改,整改后持续关注,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经济性,保证资金使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内审工作报告篇4

关键词:澳门审计报告特点启示

一、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概述

澳门特别行政区审计署于1999年12月20日成立,是一个由审计长领导,享有财政自治权,并对行政长官负责的独立机构。澳门审计署现有工作人员80人,其主要职责是审计澳门特区的总账目,并对公共行政领域的部门及机构,以及大部分经费由财政支付的实体等审计对象进行各项审计工作。审计署通过发挥其职能,促使“审计对象”提高透明度,提升效率和效益,为澳门特区居民的整体利益而服务。澳门审计署一直秉持专业、独立、尽责、客观的理念开展各项审计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增加了社会对公共审计的了解,令澳门特别行政区逐渐建立起一个接受和重视审计的文化。

澳门审计署的审计工作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账目审计,即对每财政年度政府的总账目及各自治部门的管理账目进行审计监督;二是专项审计,即由政府账目审计延伸出来具有特定性的专项审计工作,对其预算管理、内部管理、管理模式及财政活动之效益进行审查;三是衡工量值式审计,即对审计对象在履行职务时所达到的效率、效益及节省程度三方面进行审查、分析,评论经济效益的优劣。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在报送行政长官后会在审计署网站上进行公布,公众可以自由下载。澳门审计署近两年来共审计报告12份,其中政府账目审计报告2份,占比16.7%;专项审计报告和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各5份,各占比41.65%。专项审计和衡工量值式审计已成为澳门审计署审计工作的重点。在审计报告中,澳门审计署注意运用抽样审计、资料分析、数据对比、图文结合等方法来描述审计内容。

二、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的特点

(一)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强

一是审计报告的谋篇布局考虑不同的阅读对象。仔细研读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可以发现,每份报告的布局都可划分为“简要版”和“详尽版”。“简要版”言简意赅,往往只用两到三页就将审计的整体情况、建议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回应呈现出来,便于迅速了解情况,宏观把握全局;“详尽版”则资料丰富、内容详实,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等手段对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便于推敲分析,弄清整个审计过程的来龙去脉。具体而言,“账目式审计”报告中的“审计长报告书”部分;“专项审计”报告和“衡工量值式审计”报告中的摘要部分就属于各自报告的“简要版”,其在整个审计报告中所占的篇幅大概只有10%左右,其余部分则为“详尽版”。“简要版”部分如下表所示:

二是“模块式分解”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效果。人民银行的审计报告一般都是按照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原因分析、审计建议的顺序来布置,可以称之为流线型报告模式。相比之下,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则是采用模块式的分解,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更细小的工作单元来报告。每个工作单元又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发现、改进建议和被审计单位的回应等部分,并制作了详细的索引目录,既能让读者迅速的找到目录中标注的篇章,又方便读者就其关心的问题集中阅读,从而提升读者的阅读效果。比如:在《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资助发放》中,就将基金会的工作分为“申请资助时所申报的收入及开支预算与最终执行结果之差异、资助款项发放后的跟进和监督、对受资助者提交活动报告义务的监督及对违反者的处分”等模块。

(二)审计报告的互动性强

一是注重审计双方的交流互动。研读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会有一种读武侠小说的酣畅淋漓之感。审计双方你来我往,相互过招,且都有理有据,刀光剑影之间,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正所谓“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具体来看,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的整体框架中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回应以及就审计对象回应的补充两部分内容,并在报告后附上了审计对象回应的原件。审计对象回应部分不仅包含审计对象对结论的认同及整改情况,同时也包含审计对象对某些结论存有的质疑,而就审计对象回应的补充部分又会就这些疑问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存有较多异议,审计报告还会在附件中列出更为详细的回应内容。比如:在《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中,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报告附件中专门就审计对象回应部分中的76处疑问进行了逐一解释。

二是注意交流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如果说互动交流是达成共识的基础,那么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方法则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每一部分工作都作出详尽的描述,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照片、示意图等手段,力求在报告中严谨、准确的呈现实际情况。其中就包括被审计单位为完成该项工作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审计部门在对该部分工作开展审计时采取了哪些方法等,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可予改进之处,更是不惜篇幅,力求描述准确、以理服人。在交流过程中不急不躁,摆事实,讲道理,让被审计单位自己去判断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不是有理有据,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规章、制度“压”人。

(三)审计报告的逻辑性强

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逻辑的两个方面。问题认识的怎么样,解决的怎么样,是判断逻辑性强弱的根本标准。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在认识问题层面,其审计分析层层深入;在解决问题层面,其审计建议切实可行。

一是审计分析层层深入。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大部分篇幅都用于审计发现的分析。虽然很少引用依据,但分析却全面深入,层层递进,如庖丁解牛,逻辑性极强。比如在《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建设费用估算》的专项审计报告中,审计署发现建设办没有建立一个以控制建设费用为目的的估算并对估算进行检视和更新,针对该审计发现,报告首先对审计发现进行了描述,其次分别从项目管理决策和公共资源分配两个角度分析该发现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在分析该审计发现时,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原文如下“建设办因应设计费用的判给而建立了最初估算后,继续以这个粗略的估算,作为建设费用控制指标……再者,即使建设办已掌握更多较为具体的资讯时……,但仍没有因应各项因素的变动,主动计算更切合实际的工程费用,对有关估算金额做出整体更新。”在这种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的分析下,最终得出“建设办在适时检视、调整和更新项目估算的工作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监控整个项目在建设费用方面的变化”的结论。

二是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审计具有确认与咨询功能。只有当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时,审计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审计建议只是空中楼阁,无法实施,那也就失去了审计原本的价值。在澳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每条审计发现通常会对应一条甚至多条审计建议,每条建议只说明一个方面,虽然内容不多,但都比较具体,切实可行。如在《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资助发放》的审计报告中,其中一条审计发现是“基金会在收到社团提交的活动报告后所编制的跟进表中未对其中资助款项收入所出现的异常状况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跟进研究,评估出现有关差异之合理性”,针对这条审计发现给出的两条建议分别为“基金会应关注受资助者在活动期间所得到的收入是否与基金会做出审批时的依据有所不同,并对异常的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和“基金会应尽快落实对受资助方执行账目进行调查和审计的监察机制,并且订定执行上的原则和细则,例如审计对象的纳入准则和对受资助者账目审计的深度及广度范围和审查标准。在订立准则后应与受资助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其清晰了解并做出相应的配合,解决基金会和受资助者在账目审查事宜上的分歧和障碍,落实执行有关的审查机制”。

三、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报告的启示

澳门审计署在审计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他们所采取的“提供审计增值服务”的姿态密不可分。在阅读澳门审计署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审计人员是在与被审计单位一起思考如何更好的改进工作,提供审计增值服务,而不仅仅是查错纠弊。相比之下,我们的报告似乎缺少了一些亲和力,更像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发现问题”。对于人民银行而言,开展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持续提高完成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查错揪弊。具体而言,我们应把提供增值服务的姿态体现到审计报告中去:

1、定位更友善。在我们的审计报告中,要牢记内审部门所扮演“提供增值服务”的角色,要把这种理念融化在报告的字里行间,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友善的态度,更反映了我们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2、沟通更充分。内审人员应多层次、多角度的与被审计人员交流,表现出同被审计单位互动互助的过程,被审计单位的解释也应反应到报告中去。

3、语气更缓和。审计报告在描述问题时,应尽量使用缓和的语气,并且充分考虑到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该问题已经做出的努力。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润物无声,踏雪无痕”。

4、建议更具体。前面已经提到,澳门审计署的每一条审计建议都确保具体可行,而且具有针对性,每条审计建议都切实考虑到了被审计单位面临的困难,不仅是提出了问题,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如何改进。我们内审部门也应注意这一点,在审计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画好审计报告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6

内审工作报告篇5

虽然《审计法》第四条、第十七条、第三十六条对审计报告制度的内容、范围和形式以法律的形式初步规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花费专门一章从119条至156条共38条的篇幅对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审计报告的编审、专题报告与综合报告、审计结果公布、审计整改检查五个部分进行了具体指导,但由于这些规定制度在立法层次上属于部门规章,其操作依据的法律层次和效力明显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因此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处理处罚时,无法单独引用《审计法》中第45条、46条中操作性较强的条款,如“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等等,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便。审计报告法律层次不高还带来执法的被动。如遇上被审单位违反招投标法,要移送到建管站;违反政府采购法、会计法,要移送到财政部门;违反税法,要移送给税务部门等等。移送后还必须反复催要这些部门的处理回函装入审计档案,影响审计干部查处问题的积极性。再加上《审计法》等部门规章对审计报告的内容变动频繁,执行的弹性较大,没有硬性要求,缺乏作为法律应有的严谨性和稳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颁布后,《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同时废止。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编写仅作了原则性的界定,规定的内容比较粗略,仅为制作国家审计报告规范性文件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对具体实施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缺乏现实指导性,导致国家审计监督仍然属于内部审计监督的范畴,弱化了法律制度本身应具有的强制性。

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政府部门,却又要审计政府,直接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带来的后果就是查处难、处理难、整改难。如果是遇上对违规责任人的处罚更是难上加难。不借助其他机关的力量,根本无法执行到位。部分审计人员思想存在误区,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审计执法程序不规范、审计取证不充分、审计处理不当、延伸不到位等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告内容要么“套话”多,无分量。要么故弄玄虚、晦涩难懂,让使用者看不明白或引起歧义。在肯定成绩时照搬单位的工作总结或个人的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去伪存真的甄别;揭示问题时避实就虚,含糊不清,对存在的问题挖掘不深、分析不透,甚至引用失效的法律法规或引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定性或处理处罚依据;二是审计评价单一。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泛泛而谈,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有的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三是改进工作的建议苍白无力,缺乏有价值、有力度、能操作的“干货”,或者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对象提出建议,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四是审计报告的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缺少被审单位应承担责任、审计金额占被审单位总金额的比例、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及结果、效益审计等内容,与领导和社会公众的期盼有一定差距。

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审计内容得到不断拓展,审计报告的分类更加细化,由最初的定期审计、行业审计、承包经营审计发展到财政同级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审计等等。但纵观目前所的相关法规,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国家审计报告的评价标准和评定指标,无按行业类别、级别层次、差异性大小进行归类的量化标准,使得在实务操作中信息反馈机制弱化,审计报告的行政主导色彩较浓,留在一定的弹性空间,无法高质量保证审计报告的功效。就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而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明确的绩效评价仅停留在反映资金闲置、内部管理和控制、挤占挪用等问题上,在重点揭示和查处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对单位行政效能的履行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政策、服务使命和任务定位等缺乏评价标准。审计一般是通过对取得的相关资料检查核实后得出结论,由于相关审计结论均有审计证据作为支撑,客观和公正就成为审计的特点和优势。但如果审计指标设定以定性和主观人为分析为主,支撑定性判断的审计证据不易获取时,得出的审计结论也会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必然带来审计报告的风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把审计监督确定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审计事业迎来发展的“新常态”。要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承载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心血智慧的审计报告成为重中之重,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审计报告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如果审计人员出现了判断失误或者采取了不恬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公布了不恰当意见的审计结论,将有可能引起法律纠纷,带来因审计质量不高来产生的败诉风险。因此,探索审计报告改革,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国家审计报告法律效力是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确立了审计报告的法律地位。为了保证工作上的程序性和职能上的稳定性,提升审计工作的监督层次,必须硬化、完善、扩充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将审计法律法规中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将“可以”等字眼变为“应当”、“必须”。二是建立审计报告质量监控机制。从过去上级机关导向型审计向审计人员个人责任型转变。既要将审计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又要遵循权利与责任相匹配原则,赋予审计单位和人员必要的法律追究权力,使审计工作真正具有威慑力,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三是修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环节。在审计实践中,通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环节,被审单位往往会找出各种理由、各种关系想方设法删除一些“腊味重、含金量高”的问题,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该环节进行完善。可以变“向被审单位征求意见”为“向被审单位发放审计事实确认书”,并征求被审单位意见环节。因为审计报告本来是审计组依法做出结论性法律文书,它的审核权在审计机关而不在被审单位,无需征求被审单位意见。

目前审计报告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叙述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财政财务收支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审计评价”,叙述审计机关围绕审计目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他标准,对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内控制度、重大经济决策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包括审计发现问题的事实描述,审计定性依据及定性结论.审计处理处罚的依据及处理处罚意见。第四部分为“审计建议”,就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建议。笔者认为,对这四部分的用墨应该根据报告使用者的不同,有所轻重。对于审阅审计报告的上级领导而言,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揭露和反映问题。审计报告应紧紧围绕这一主旨进行改进。应精简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科学设置审计评价内容,审计建议可以不提,而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讲清讲透,交待出来龙去脉,以及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以往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整改情况”。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必须告知被审计单位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这主要是审计报告的最后几句话。如“以上审计结果,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告时将不再征求意见。”对于社会使用者而言,“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可以略写,交待清楚即可。但必须拓展几部分的内容,一是增加被审计单位应承担责任的表述。包含被审计单位按照国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并出具财务会计报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比较健全有效;被审计单位已经提供了审计所需要的所有真实、完整、合法的资料等。二是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和审计责任。如“审计的责任是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三是声明对使用审计报告的限制。审计机关审计报告不同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公证报告。尤其对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受有关部门委托进行的。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视具体情况,在审计报告中应当有简短声明,对审计报告的使用权限、责任做出必要的限制。这样,便于恰当使用审计报告,也有利于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内审工作报告篇6

__是我国的经济特区,__审计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审计理论与实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有先进的审计理念,宽松的执法环境,成熟的审计管理经验,优良的资源配置。最大的感受就是善于总结,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行之有效的预算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管理运行机制体系,因而促进和推动了深圳审计的长足发展,受到了国家审计署的高度评价。特别是__绩效审计的过程及报告的撰学,有其独特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老师讲课和网上浏览__公布的绩效审计报告,结合我们实际,谈一谈绩效审计报告的产生过程、撰写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绩效审计及报告的产生过程

(一)制定绩效审计法规。__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__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标志着绩效审计的进入了依法审计阶段。该法部分条款规定了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体现在该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上,法律规定了审计机关是绩效审计的主体,绩效审计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审计的内容,采取的方法,绩效审计应向谁报告,什么时间报告等事项。为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法律保障。__作为一个发展了二十五年的经济特区,为开展绩效审计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政府不护短、敢于揭露问题,承认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有一个好的审计环境。

(二)认真有效筛选项目并确定绩效审计的原则。深圳绩效审计项目筛选从三个方面筛选:一是从预算执行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挑选合适的备选项目;二是从相关信息中进行选择;三是通过选项调查从宏观上把握绩效审计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来开展,微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程度问题;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要搞绩效审计,而是有选择的进行。绩效审计的原则:重要性原则,主要选与环保有关,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的项目作为绩效审计的首选项目。实效(时)性原则:与当前中心工作有关的项目,成果能及时利用的项目。可行性原则:要考虑自身资源能力能不能搞好这个项目,被审计对象的配合程度,如:资料,会计的核算基础条件等因素。增值性原则:考虑审计成果可利用程度,被审计单位可改进空间。

(三)审前调查准备充分。首先要把审前调查的内容框定在被审计单利用公共资源购买产品或购买服务所达到的目标、营运管理和资源利用过程的绩效状况等方面。其次、审前调查的对象涵盖的财政、发改委、主管局各业务部门(特别是技术部门)相关部门以及公众。主要是财政投入情况、计划完成情况。第三审前调查的方式主要围绕资源配置、财政资金分配、建章立制、经济、社会效益、内控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要求被调查单位提供相关书面材料如:问卷调查、调查表格。同时审前调查应注意的其它事项主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制度执行情况,了解部门的配合情况及配合程度,还应注意审计风险评估。另外:还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可改进空间和审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审前调查一要有战略眼光、二要讲求公共关系。

(四)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重要性在于审计方案的制定是绩效审计的重要环节,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性,使审计方案的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不可替代性),审计内容和重点以及审计风险的评估等都要有其针对性。审计方案涵盖的主要内容:项目名称、审计类别、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期间、审计范围、方案编制依据、审计项目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分工和工作步聚。同时对审计方案的通过选项,在调查为基础形成初步方案在局务会进行修正与调整并决定执行。方案要分工细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五)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在审计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对大量的被审计单位工作流程和其他业务进行了解和评价,统称为审计监督与合作;建立专家库以弥补审计缺位,专家库的人选以被审计单位资深管理人员,主管部门熟习业务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专家组既可以弥补审计缺位、又能寻求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一是根据被审计对象业务性质建立一套审计评价和分析方法(强制性.指导性.技术性),二是利用专家库专家进一步征询指标(公允性),三是收集相关资料、信息,了解政策目标达成情况,四是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评价内容,建立审计标准。

(六)现场审计检查的内容及采用的传统技术。绩效审计现场实务审计检查的内容很多,而且时时在变化增加内容,在进一步确定审计内容和工作步骤适时调整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检查各项制度执行情况,检测各类核算是否完善、统一,试用考核指标,工作中注意征询指标。深入现场实施审计中根据修正后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确定审计取证范围和取样标准,及时回收审计取证、数据、表格,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从被审计单位利用资源履行职责所达到的目标、效率、效益、效果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采取的方法是借鉴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获取、分析、评价业务数据,如对照检查法、文件档案查阅法、因果分析法、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法、追踪检查法、综合评价法等。同时,实地检查和现场观察,核实数据。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工作备忘录,对审计方案进行细化,并形成规范的工作备忘录传达到审计组每个成员,有利于工作程序的规范和审计取证结果的一致性,工作备忘录也是对审计质量、审计目标管理和审计人员履行职责绩效状况的控制。同时,强调绩效审计不是另类,一定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完全可以胜任。

(七)做好绩效审计结果综合分析及征求意见。必须提前安排好工作,在认真做好数据进行处理、汇总、综合分析在基础上,按既定的选项工作思路抓住重点,对评价的内容相对陌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前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包括取证材料、工作记录、重要事项工作底稿等。在综合分析中要对取证材料加以整理、分类增强宏观经济意识为宏观决策服务,初步确定审计报告文体格式,通过专家研讨、座谈和评估,分析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和反应,由始至终的互动起来。

(八)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审计报告基本内容和结构:审计情况基本评价,着重对审计结果的表述和对审计对象绩效情况的评价;影响效益的问题和环节;审计建议(急需解决和改进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和反应:这充分体现了绩效审计管理理念的建设性特点;若有必要可以增加附录(如:公式、附表、照片)。一份好的审计报告能写出审计风采,其可读性强、可利用价值大,用“写”来全面反映审计工作成果、规避审计风险。绩效审计报告因审计对象和评价内容的不同,而更需要注重报告内容的翔实、客观公正和富有建设性。

(九)绩效审计报告工作提升成果。一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并追踪整改情况,可以真实、合法推行问责机制的全面落实。二是向人大提交绩效审计工作报告并通过人大审议,进一步提升审计机关地位和影响力,审计成果、为市委市政府领导宏观决策服务。深圳市人大在第一次的绩效审计报告给予这样的评价:这是我市乃至全国政府审计系统的一项创新工作,对于科学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规范预算执行,转变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观念,不断改善部门和行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适当的公告制度。深圳绩效审计工作报告在深圳各大报纸刊登,引起社会公众强烈反应。

二、绩效审计报告撰写的特点

__市审计局撰写的绩效审计报告有三个,即:向人大作的绩效审计工作报告,被审计单位的项目绩效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项目绩效审计调查报告。20__年由于深圳市审计局审计工作的突出成绩,特别是在向市人大所作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和绩效审计报告,受到了国家审计署的嘉奖。我市向人大提交所作的绩效审计工作报告的撰写特点。

深圳绩效审计工作报告分为前言、审计评价、主要问题、审计建议和处理情况四部分。前言中叙述今年所作报告依据市委市政府什么中心工作以及绩效审计项目的开展情况,简要说明去年审计报告提出问题整改情况。审计评价对所审每一个项目进行简要评价,主要以数据评价,不谈形势,而是就事论事,不拖泥带水,很干脆。主要问题把每一个项目审出的问题另起一行简要叙述,并归类为同一类问题,简明扼要,逻辑性较强。审计意见和处理情况主要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出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向每一个接受审计的被审计单位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启示

启示一、尽快消化此次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__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早,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对掌握的绩效审计知识,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结合实际逐步消化,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绩效审计方法成果来。通过观念创新,视角创新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之路。

启示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绩效审计实施办法》。将政府投资项目全部纳入绩效审计范围,分期分批实施,明确开展绩效审计选项程序,审计的内容,审计的方法、绩效审计报告为谁报告,什么时间报告,如何提升审计成果等内容,使其作为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的行动指南,为绩效审计全面开展提供一个规范性文件。

内审工作报告篇7

美国2002年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制性地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2008年5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标志着我国控制规范体系已经建立,随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渐建立和发展,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项新的审计业务,自2011年起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扩展到其他上市公司实施。这样,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等问题引起的整合审计也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点。闫立社(2013)认为整合审计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还可以使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结论互相印证。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对比分析来说明对二者进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并说明如何进行整合审计。刘永君(2013)则从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及审计质量和效果三个角度来分析了整合审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点出发,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此阐述整合审计的必要性,最后并说明了整合审计的实施流程,这对我国整合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审计的必要性

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一直处于世界的前言和领导地位,而整合审计最早起源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发起的内部控制审计。所以整合审计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二项业务的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联合实施审计。对整合审计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指派同一个项目组执行审计业务;二是由同一家事务所不同的项目组实施审计且在执行过程中保持沟通。正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具有重复性,以此减少审计工作量,所以需要进行整合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比较

内部控制是单位重要的管理活动,它希望试图解决三方面问题,它们分别为财务报告与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审计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有效遵循。优秀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单位经营效率,也能促进单位未来长期发展战略的快速形成。

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它就要求单位实施控制设计财务运行的有效性,并交由注册会计师来实现对单位内部的控制审计工作。如果单位内部存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会通过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来实现审计披露,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来合理确保单位财务报告及相关真实信息被应用于整合审计的控制过程当中。再者,内部控制也能确保单位资产实现可靠性控制目标。

再看财务报表审计,它基于以下两种状况才会强制要求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第一是在评估认定层次出现重大错报风险时,此时预期控制运行有效,单位可以确定实质性内部控制程序性质,也能够通过验证注册会计师拟信赖度控制的有效性;第二就是实施性程序无法为整合审计提供认定层次适当且充分的审计证据,也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业务需求。所以说,要基于整合审计来有效划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内部控制侧重点,尽量防范和降低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所存在的现实风险。

四、采取正确的整合审计方法

根据我国审计指引第十条规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实施方法,它主要针对注会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等基本思路展开。之所以采用该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能够起始于财务报表审计层次,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诸多风险,鼓励单位注册会计师将关注重点集中于财务控制层面上,并将财务工作自然过渡到大账户、列报等相关财务报表的审计认定层面上。具体来说,要采取正确的整合审计方法来促进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了解与单位财务报告所相关的内外部风险,能够清晰识别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所必须的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内容。另外,要对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进行性质、时间安排以及范围的有效界定,看其是否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测试环节。注册会计师也要考虑在早期业务执行阶段来对单位内部控制实现中肯评价。

二是要做到对重要账户、列报的有效识别和认定,判断账户列报中可能存在的固有风险,并考虑整合审计对单位内部财务的控制影响。

三是要合理选择拟测试控制,要对单位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进行内部控制影响测试。而选择项测试项目标准则取决于该测试单独或合并后是否能满足单位对相关认定错报风险的应对对策。

五、正确认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相互关系

根据单位整合审计的基本要求,单位内要同时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发表,并正确认知两种审计报告所存在的微妙关系。这种做法能够促进单位更好理解有关财务信息?理与规划,确保单位方面做出正确决策。

对单位而言,财务报表就是其财务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整合审计时一定会发表无保留意见,为单位避免重大错报发生。当注册会计师对单位财务报表发表过程中提出无保留意见时,就说明单位的财务报表是不存在重大错误的,此时其内部在整合审计方面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其整合审计规划下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正在有效运行,可以即时防范并纠正重大错报问题;第二,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或重大错报已被校正。此时可以证明单位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存在重大缺陷的,单位在整合审计工作当中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非无保留意见,避免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时出现更大的错报风险。

六、整合审计流程实施过程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内部控制审计对内外两方面环境的了解来得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并且运行的有效性审计工作完全可以通过被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了解被审计单位以及环境这项工作利用,同一审计组不必重复性工作或者同一事务所的不同审计组经过适当沟通也可以进行了解。

(二)控制测试

财务报表审计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中,需要进行的控制测试要在拟信赖的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有效性之前。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不是必须的。二者的测试范围不同,财务报表层次的审计要求对认定层次的相关控制。所以,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控制测试可以在实施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有效性测试后不必实施。若是由不同的项目组进行审计则进行适当沟通后也可以减少重复性的工作来完成审计工作。

内审工作报告篇8

摘要:2016年12月财政部印发的12项审计准则(1项新增,11项修订),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方向和业务指引。结合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要求,文章以新修订(制定)的CSa1501、CSa1504号审计准则为例,初步对新审计准则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及述评。通过运用比较、述评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发现,新审计准则不仅有助于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深化审计报告内涵,而且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价值,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新审计准则

一、研究背景

针对审计工作完成后所形成的审计报告,如何阅读审计报告并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如何挖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挖掘出的信息如何提供决策?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又该如何提升和完善?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前提,特别是本次新修订或制定的审计报告准则,在制度和政策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既是对已有审计报告所含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中的审计信息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则会促使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发生质的飞跃。2015年1月开始,ia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修订及新制定一系列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制定(修订)目的之一表现为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主要包括:2015年1月15日修订的iSa700――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意见(ForminganopinionandReportingonFinancialStatements)、iSa570――持续经营(GoingConcern)、iSa705――在独立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modificationstotheopinionintheindependentauditor′sReport)、iSa706――独立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emphasisofmatterparagraphsandothermatterparagraphsintheindependentauditor′sReport)、iSa260――与治理层沟通(CommunicationwiththoseChargedwithGovernance),以及2015年1月15日新制定的iSa701――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CommunicatingKeyauditmattersintheindependentauditor'sReport)和2015年4月8日修订iSa720――审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theauditor′sResponsibilitiesRelatingtootherinformation)。每一项准则的修订不仅增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助于公司治理,发挥审计报告所含信息的最大效应。因此,2016年12月23日,财政部印发《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些准则对应iaaSB的一系列审计准则,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包括CSa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新增)、CSa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修订)、CSa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修订)、CSa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修订)、CSa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修订)、CSa1324号――持续经营(修订)、CSa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修订)、CSa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修订)、CSa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修订)、CSa1301号――审计证据(修订)、CSa1332号――期后事项(修订)、CSa1341号――书面声明(修订)。与国际准则修订相比,本次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修订展现出趋同的趋势,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且从具体准则的内容看也反映出对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作出的努力。

为了增加研究的对比性以及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的效果,本文以新修订的CSa1501号准则为例进行比较研究(财会[2010]21号与财会[2016]24号),并进一步对新制定的CSa1504号(财会[2016]24号)准则进行阐述。

二、新修订的CSa1501号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的分析

新修订的CSa1501号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CSa1501号”),相比2010年印发的CSa1501号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旧CSa1501号”),更多地体现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增加,正如在总则中体现的“增加审计报告价值”。

(一)审计报告要素发生变化

旧CSa1501号第二十三条(一)指出审计报告要素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等;新CSa1501号第二十一l则包括了标题、收件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如适用)等。由此可见,审计报告要素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动,相比旧CSa1501号,收件人后面不再出现“引言段”,而是“审计意见”段,并同时写明相关的需要注明的信息,这一部分涵盖的内容和旧CSa1501号中的“引言段”涵盖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其中第四点要求新旧准则有所不同:旧CSa1501号第二十六条(四)要求在提及财务报表附注时包括了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新CSa1501号第二十五条(四)则要求在提及财务报表附注时需要包括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很显然,新准则的要求更加完善,更加详细,也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分析。

新CSa1501号还新增了“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这一部分,位于“审计意见”和“管理层责任”段之间,内容包括说明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提及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责任的部分;与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以及审计独立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不仅说明了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还特别强调履行职业道德要求,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予以“双保险”保障,既需要按照准则规定执行审计的各项工作,又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增加提供内容基础。

(二)深化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的内容

在针对管理层责任段的描述中,新CSa1501号首先将“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术语表达进行了规范界定,使新准则的适用性更加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对管理层的责任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并在原有责任的基础上强调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如持续经营假设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适当性,并且还特别提到评价持续经营能力时所适用的具体情况,深化了原有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以及责任描述的具体化。

在注册会计师责任段方面,新CSa1501号较旧CSa1501号更加全面和具w地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进行了细致描述。如第三十四条(二)中通过分列5个分点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进行描述。包括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及应对、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对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评价、对管理层持续经营假设适用的恰当性得出结论,结合披露的充分性给出对应的审计意见等方面的事项予以详细列示和说明。另外还针对集团审计业务、上市实体审计业务的责任进行了说明。在新修订的CSa1324号――持续经营这一审计准则中也进行了更加完整的描述,使整套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更加完善。

三、新制定的CSa1504号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的分析

何谓关键审计事项?如何进行沟通?新制定的CSa1504号审计准则给出了完整的解答。首先关键审计事项源自与治理层的沟通过的事项,同时需要结合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认为最为重要的事项。关键事项的描述体现了重要性原则,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唐建华(2015)在对iaaSB修订的审计准则展开研究后认为“最重要”并不表示只有一项,但也不宜太多。因此体现在审计报告中则表现为,提高信息决策的相关性为信息使用者所获取并提升审计报告的价值特征,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本次审计准则修订在审计信息含量方面质的提升。这一点在新制定的准则中第十一条体现的尤为明显,该条款规定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单独设立“关键审计事项”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这部分的内容还需要考虑到发表的审计意见。同时准则中具体列示了相关描述关键审计事项的情形。关键审计事项的列示无疑为提升审计报告的价值提供了方向。对于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也着实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价值提供基础保障。对于与治理层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准则中也具体列示了沟通的情形和范围,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引。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财政部新修订(制定)的CSa1501、CSa1504号审计准则为例,主要运用对比研究、分析运用等研究方法,初步对本次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述评。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

第一,新修订(制定)的审计准则不仅对审计报告要素及报告要求进行了调整,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审计报告的内容,使得原有列示的信息更加完整和具有针对性,提高了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而且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个别文字的修订,更多的是一些实质性内容的增加和完善,更加贴近实际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比如在审计报告要素中新增了“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双保险”,一方面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强调履行的重要性。

第二,更加深化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双方的责任,责任的涉及面更广,规定的内容更加具体细化。如特别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持续经营作为会计的四大假设之一,可见其重要性,本次在审计准则中再次明确,特别是作为责任的描述体现,也深刻表明了本次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增加方面做出的努力。

第三,本次修订新增了关键审计事项这一部分内容,关键审计事项的增加体现了及时性和重要性的原则,有助于提升审计报告价值的相关性,为与治理层的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同时这一规定也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以及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列示了方向,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信息的挖掘和运用。也逐步与国际准则的规定和要求相趋同。

因此,新审计准则的不仅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完善更具体的要求,包括对审计准则的执行和职业道德的遵守,也对被审计单位责任进行了充实,新增了相关的内容,进而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深化审计报告信息含量。而且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方向。J

参考文献:

[1]唐建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审计报告改革评析[J].审计研究,2015,(1).

[2]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S].财会[2010]21号.

内审工作报告篇9

一、我国目前内审报告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要素不齐,格式错误,日常口语频现,权威性受到质疑

一是内审报告经常出现没有标题、报告日期等要素不齐的低级错误。二是不注意格式,错别字频现、标点符号混用,造成词不达意,漏洞百出。三是内审报告中充斥着日常口语,比如:经常出现“确实存在如下问题”、“显然不合理”等;甚至存在日常口语取代法律术语,比如:将“法定代表人”误写为“法人”或“法人代表”等。日常口语的不规范使用,降低了内审报告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其法律效应。

(二)反映问题的重点不突出,数据表述不直观,不科学

一是在反映问题时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反映的都是些微小技术性差错、性质不严重、不具代表性的问题,对收集起来的审计证明性材料没有进行必要的提炼。二是面对各种审计数据,放弃直观图表法,选择晦涩、不科学的语言归集表述。使人感觉整个报告处处隐藏着问题,却又找不出关键性所在。

(三)问题定性不准确,依据引用不适当

在审计查出问题及处理处罚意见中,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叙述不清,定性和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存在、过时、失效,层次较低、与相关其他法律法规冲突等现象,严重削弱内审报告的严肃性。

(四)审计评价不全面、有失公允

一是由于对内审报告反映的问题,调查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当时的客观背景环境,使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甚至明显带有个人的主观臆断、感情色彩比较明显,存在任意拔高或贬低的现象。二是超越审计范围进行评价。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以及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

(五)审计建议缺乏服务理念,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一是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缺乏服务理念。将评判内审报告的优劣建立在发掘被审计单位问题多少的基础上,内审报告过于强调缺陷部分的披露,对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中的亮点予以忽视,没有站在被审计单位角度,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措施。二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非常原则抽象。对发现的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结合被审单位自身情况,从制度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资源配备是否齐全等角度入手,提出实用性较强的审计建议;或者提出的意见完全超出被审单位自身能力的范围,不具备可操作性。

(六)对内审报告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得力

目前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对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不及时落实整改,或者敷衍简化、整改不到位。内审报告约束力缺失,审计整改走过场,完全脱离了内审监督的初衷,内审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二、影响内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内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质量风险意识不强

内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工作,要求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充分调查取证,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内审人员因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加上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内审报告中潜在风险缺少防范意识,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内审报告的质量。

(二)审计复核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

审计三级复核制度(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和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未能有效落实,部分审计组组长以及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没有切实履行复核职责,仅简单地签署“已复核”,没有提出具体的书面意见,审计复核流于形式;审计专职复核机构不得不直接面对许多本应在审计组和其所在部门解决的问题,比如:审计事项事实是否清楚、审计评价建议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等。但审计专职复核机构由于受工作流程的限制,无法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审计复核对审计事实的精准反映很难实现,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内审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三)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于内审报告的质量控制而言,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但现实中内审责任追究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有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有的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出现的审计过错,难以辨别责任主体,内审报告质量追溯控制得不到保障。

三、提升内审报告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要素齐全,文字简练,用词专业,表述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编写应当包括下列要素:(1)标题;(2)收件人;(3)正文;(4)附件;(5)签章;(6)报告日期;(7)其他。要素齐全,是提高内审报告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编写内审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定性、定量词汇,判断和反映客观事实,切记使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和夸张的语言;同时尽量减少日常口语,采用专业术语,清楚准确地陈述事实,使内审报告的使用者充分明白、精准理解。

(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整,重点突出

一是内审报告应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原则上按要按主次程度依次归类,同类问题尽量集中表述,并且注意前后联系。二是内审报告的内容必须完整准确地反映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要有专业判断,重点突出,去伪存真;对发现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能充分反映被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和重要财务管理行为上出现的漏洞。三是内审报告所列的事实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翔实清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尽可能量化,多用图表形式归集;文字表达简练、准确,符合审计公文语体。

(三)实事求是,证据充分;引用适当,定性准确

一是内审报告应依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作出公正的评价,态度鲜明,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意见,不回避矛盾,不避重就轻。二是对引用的法律、法规依据要注意时效性,行为发生时还未生效的文件或者已废止的文件不能引用,法规级次高的优先使用,要有“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意识。引用的法律、法规除写明文件名称和文号外,还应将引用的有关条款写上,使内审报告对问题的评价和处理更有说服力。

(四)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完善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改进审计评价意见不全面的状况

一是在编制内审报告应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编制初应与被审计单位就有关分歧进行沟通,初稿形成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还应再次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反馈,促使内审报告更加充分反映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二是落实内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通过规范审计复核,评估审计发现的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以及整改措施,提出公允、全面的评价意见,提升内审报告的价值和作用。

(五)正确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要树立审计的服务意识,要明白查处和揭露问题不是内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内审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制度管理,维护国家资产安全,减少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审计建议要明确具体,要让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有据可依,整改落实有效。例如:某被审计单位存在应记未记固定资产的问题,那么针对该问题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时,就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单位的固定资产清理、登记和申报工作,如实核实资产,加强购置、废置的固定资产登记工作,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不能一概用“要加强财经法纪意识,增强财经制度”等建议笼统代替。

(六)健全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跟踪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

一是建立内审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减少审计工作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注重审计建议的成效,并采纳后运行情况进行提炼总结,及时上报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相应制度和办法的出台,提升审计报告参谋服务的价值。

内审工作报告篇10

[关键词]pCaoB;内控报告;鉴证;会计师事务所

一、引言针对安然、世通公司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美国国会在2002年7月出台《萨奥法案》(Soa),旨在通过立法强制公司建立有效透明的监督体制,恢复投资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其中第404条款对公司内部控制作出了特别的规定,即国会不仅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而且要求注册会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2006年7月,我国论文上海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上市公司内控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有关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鉴证上市公司内控报告进行了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中国国航、中国卫星及民生银行等50多家上海交易所上市公司在2006年年报中,主动披露了公司内部控制的董事会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上交所副总经理周勤业表示,上海交易所将用3年时间,让所有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同时把目前的以会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过渡到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整体的内部控制。2006年9月,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要同时披露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和内控报告。因此,在2006年年报披露的深市公司中,有燕京啤酒、云南白药及首钢股份等24家公司主动披露了内控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控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无论是美国2002年的Soa404条款的实施,还是我国2006年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出台,都促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鉴证企业内控报告这项新兴的业务深入开展。笔者认为,立足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做法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pCaoB在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对内控报告进行鉴证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pCaoB内控鉴证标准的最新进展及其实施效果的解读(一)pCaoB内控鉴证标准的最新进展pCaoB制定了审计准则第2号(aSno.2)———“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针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以促使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从而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连续两年pCaoB的有关会计师事务所鉴证企业内控报告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aSno.2在美国国内的开展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与完善;但是,在实施中暴露的问题也同样棘手,并亟待解决。2007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终了“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指南”,大大方便了公司今后执行Soa404条款,这标志着对Soa的修改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在实施内控报告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aSno.2是导致他们过度谨慎的一个准则。因此,为提高内控报告鉴证质量和效率,pCaoB在修订完善aSno.2的基础上,通过了审计准则第5号(aSno.5),以提高准则的清晰度,降低其使用难度,该准则在2007年11月生效。(二)解读pCaoB内控鉴证标准的实施效果2005年11月,即实施aSno.2的第一年,pCaoB了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aSno.2情况进行调查的研究报告。在调查过程中,pCaoB发现注册会计师在执行aSno.2的第一年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例如,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实例;具有评价与测试内部控制工作经验或受过类似培训的人员的短缺;Soa404条款强制执行的时间期限的紧迫,等等。在这种困境下,注册会计师执行该项审计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远没达到原先预想的状态,没有满足aSno.2要求达到的目标。但pCaoB相信,随着注册会计师有关经验的提高,该项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会得到不断改进。2007年4月,pCaoB了一份针对aSno.2实施第二年情况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pCaoB表示2006年对于内控审计的检点是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在有效率59/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审计研究的方式下实现内控审计的目标。通过对275个内控审计业务的检查,pCaoB发现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在提高内控审计的效率方面取得了进步(这里的效率是指以最小的努力和资源支出实现pCaoB准则的目标)。如使用同一个审计小组进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结合审计方面有进步;在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上做得比较好,重点关注有关公司层面控制的测试和评价,花费较少的时间测试有关程序和交易层面的控制;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改变测试的范围,从而实现了较高的效率;利用他人的工作也比aSno.2实施的第一年要多。这些进步源于对Soa404条款实施时间约束的放宽、审计人员和上市公司积累经验的增加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方法和员工培训方面的改进。尽管取得了上述进步,pCaoB表示还应关注并理性思考下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1.没有充分结合内控报告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有的审计师对于计划和执行两种审计在本质上是分开的,没有结合他们的审计;有的审计师没有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有的审计师认为上市公司没有完成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所以他们延迟了控制测试,在近期末时进行,这与财务报表实质性测试工作的时间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无法充分结合两种审计。上述表现都不利于审计师有效地完成两种审计。2.审计方法不当影响内控报告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有的审计师在工作中未能有效地运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方法,而过多地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有的审计师在对公司层面的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后,没有根据测试结果改变程序、交易层面控制的测试程度;有的审计师没有根据各个认定层次的风险水平而相应地调整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使用同一种方法,造成高风险领域审计资源不足,而低风险领域审计资源浪费的现象;有的审计师在穿行测试中,用不同的交易测试不同的控制,而没有用一笔交易测试整个控制;有的审计师没有通过充分地咨询被审企业的有关人员从而获得对整个交易过程全面的理解,而实施这样的调查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师确定哪些环节在公司的控制是缺失的或者是无效的,从而确定下一步测试的性质和范围;有的审计师对于重要账户的识别仅仅基于定量方法,而没有应用定性方法,认为超过一定数量限制的账户就是重要的,应该被包括在控制测试中,而实际上对其测试的意义不大。上述审计方法的不当,都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效率,降低了审计效果。3.合理有效地利用他人工作成果尚显不足准则允许审计师适当地利用他人(他们完全地符合审计师对特定控制风险的评估及执行者客观性和工作能力的要求)的工作,以实现审计师不在低风险领域重复工作,把自己的精力更好地集中在高风险控制上,但有的审计师没有在准则允许的程度内使用他人的工作。此外,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描述一个特定的范围(通常是百分比表示)来指导审计师使用他人工作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通常选择最保守的方法(即选择利用他人工作范围的下线和自己测试范围的上线)。审计师仅仅使用定量方法,可能会影响审计测试的质量和效果。4.影响内控报告审计的企业方面的因素有的审计师认为企业的环境会影响内控报告审计工作的开展,或者说企业的某些环境因素会增加审计师的工作量;有的审计师认为企业在近年末才完成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测试,从而降低了审计师利用他人工作来减少自身进行测试的机会;企业为了能够补救识别的控制缺陷或其他的原因,要求审计师延迟内控测试,这样就减少了充分结合两种审计和使用他人工作的机会。对此,pCaoB鼓励审计师与其客户和他们的审计委员会尽可能地沟通,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因素对审计师工作的影响。此外,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规范的自我监控程序,用来监督审计师在业务水平上与pCaoB的有关准则要求相一致。针对上述结果,笔者相信,通过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和规范有关培训和指南,增加内部监控以及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等途径,pCaoB所检查的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内控报告审计业务中会更加具有效率,审计过程将持续得到完善。上述思考对于提高我国刚刚起步的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效率尤为重要和珍贵。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内控报告鉴证业务任重而道远1.准确地定位内控报告鉴证业务内控报告鉴证业务是由内部控制评价业务衍生发展而来。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包括报表审计范畴的内部控制评价、专项鉴证范畴的内部控制评价以及管理咨询范畴的内部控制评价。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正确地划分不同的内部控制评价业务,并针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业务拓展战略。本文所探讨的内控报告鉴证业务属于第二个类型,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更好地开展此项业务。与其他两类相比,这种业务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性进行积极的、较高程度的保证,需要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审计结论,因此,需要实施较多的测试。这不仅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和内部控制的鉴证规范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2.确保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基石,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在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开展中,鉴证结果的可信性是审计人员鉴证内控报告所追求的目标,是内控报告鉴证的核心价值。注册会计师应确保其审计独立性,实现内控报告鉴证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进而达到鉴证结果的可信性。因此,与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时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要求一样,审计人员在执行内控报告60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审计研究鉴证时,在实质和形式上应体现其独立性。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强化审计人员自身在执行内控报告鉴证活动时必须保持独立性这种理念;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诚信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对违反审计独立性的处罚力度等手段,促使审计人员在执行内控报告鉴证业务中确保其独立性。3.提高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能力随着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不断深入开展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整体水平及员工素质,更好地进行内控报告的鉴证工作。目前,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缺乏评估内控制度的专门人才,审计人员仅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难以胜任此项业务。因此,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吸收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法律和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队伍,有力地保持和提升其整体胜任能力,以提供更为全面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深化对内控报告鉴证业务的执业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的掌握,学习国外开展该项业务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4.提高内控报告的鉴证质量和效率我们应该借鉴pCaoB在规范内控报告鉴证业务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内控报告审计方法,以提高鉴证质量和效率。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有效地结合内控报告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从评价公司层面控制开始,向下测试程序、交易层面上的重要账户的控制;对于重要账户的识别,应基于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结合;在合理使用他人的工作方面,审计人员在特定事实和环境下,依靠自身的判断,结合使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来决定重新执行他人工作的程度,使审计人员能够不在低风险领域重复工作,把精力更好地集中在高风险控制上;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规范的监控程序,使其内控报告审计的实施行为与有关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一致;审计人员要分析来自客户方面的影响因素,并及时地与客户及其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以提高内控报告审计活动的效率。5.完善相关执业准则针对内控报告鉴证业务,pCaoB先后出台了aSno.2和aSno.5及其他相关指南来指导审计师进行该项业务,而且这些准则和指南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在不断地完善,目的是指导审计师提高该项业务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在我国,该项业务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经验的积累严重不足。目前可以参考的内部控制审核标准是2002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该标准指出注册会计师对特定期间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执行审核时,可以参照该意见办理。随着近几年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和会计、审计准则规范体系的重大变化,该标准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人员进行内控报告鉴证的需要,应尽快修订和不断完善内控报告鉴证业务标准和相关指南,以及作为审计人员在执行该项业务中的规范。6.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是用来指导公司设计和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内部控制健全和有效性的标准。Soa将内部控制评价及披露的范围限定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中。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报告的评价范围应该更广泛些。因为现代内部控制的范围已扩展到企业整体控制,控制目标已不仅仅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还有保证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相关法令的遵循。仅仅评价和披露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不能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信息使用者无从了解企业整体控制环境和实际运作情况,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利用相关信息进行决策。因此,为使内部控制报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报告应考虑内部控制的各个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包括整体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正如上海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所表示,要把目前的以会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过渡到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整体的内部控制。7.规范内控鉴证报告的披露从1999年至今,我国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范围在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应该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内控报告及其鉴证报告,以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借助该报告判断公司的管理情况和财务报告质量,同时督促上市公司强化内部控制并借以减少公司丑闻和重大财务错弊。其他非上市公司,可由其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决定是否对外提供内控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核意见。在内控鉴证报告中应说明内控健全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当在报告中指出该项缺陷。由于仅仅声明内部控制有效可能会使信息使用者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内部控制可以绝对防止舞弊,并持续有效。因此,在内控鉴证报告中应说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缺陷,有效的内部控制也只能对财务、营运、法规遵循等3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随着公司环境的变化,其有效性可能会发生改变。此外,内控鉴证报告的用语要标准化,以方便信息使用者阅读、理解和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1]本报讯.上证所:明年年初推出公司治理指数[n].中国财经报,2007-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