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39:39

航天工业论文篇1

1.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航天军工企业面对逐渐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必须依靠品牌建设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并将品牌建设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进行谋划。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产品,航天军工企业应充分利用行业的特点,依托品牌建设展现企业在高精尖产品方面的绝对领先优势,通过不断开拓预先研究领域的新项目,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赢得更多的客户信赖。同时,产品质量是关系产品是否能够实现其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航天军工企业更是始终将产品质量视为生命。因此,在品牌建设中通过牢固树立“大质量观”的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并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实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2.以品牌建设为手段,提升市场开拓效能

长期以来,“民”既是国家在对军事工业的一项顶层政策,也是航天军工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在军事订货减少的前提下,实现转型发展而必须面对的现实。将航天军工企业的专业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民用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益的军民融合项目是市场开拓的可靠途径。航天军工企业的市场目标不应局限于国内,还应通过不断整合并重塑自己的品牌形象,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当前,航天军工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能力正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品牌影响度较国际知名航空航天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品牌建设是促进中国航天军工企业走向更广阔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航天军工企业品牌建设的实践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是航天军工企业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再入飞行器总体研究设计单位,承担着国家多种型号再入飞行器的设计、开发、试验和总承任务,以及再入飞行器预先研究和国防高新技术攻关项目。伴随着祖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十四所”以二次创业和市场化转型为契机,率先启动了品牌建设工作,成为集团公司内首家开展品牌建设工作的军工单位,通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航天军工企业的品牌建设之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值得借鉴和推广。

1.品牌建设路径规划

“十四所”根据自身品牌建设工作模式特点,制定了以搭建视觉识别系统(形象设计)为首要任务,以产品自主贴牌生产为阶段成果的工作规划,并制定了三年品牌建设路径规划:第一阶段(2013年):品牌形象设计阶段,重点工作包括宣传LoGo设计、广告语、著作权保护、商标注册等。第二阶段(2013~2014年):品牌定向宣传阶段,重点工作包括所内、外品牌视觉效果宣传、品牌定向等。第三阶段(2014~2015年):品牌试点应用阶段,重点工作包括制定应用标准、明确应用范围、实现贴牌生产等。

2.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确保商标在市场的信誉和品质,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十四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作为工作策划、推进、更新等一系列措施的制定与决策机构,确保品牌建设推广工作可持续进行。同时,组建了多个专项工作(LoGo设计、广告语设计、产品贴牌等)临时工作小组,从组织上保障了品牌工作顺利进行。

3.品牌形象设计

“十四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成就了一流的品牌实力,按照所品牌建设模式和目标要求,搭建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工作是品牌建设首要目标。

(1)企业品牌LoGo设计。

为了深刻诠释“十四所”品牌建设内涵,提升商标整体形象,充分体现企业文化,明晰产品市场定位,必须把企业品牌通过宣传图案来直观的体现,为此“十四所”历时两个月,组织开展了企业品牌LoGo设计工作。征集活动共征集到来自14个部门共计26种样式79个配色的设计方案,参与人员近100人,通过三轮的征集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既包含中国航天主品牌LoGo元素、14所数字代号形状和产品再入飞行特点等意义的企业品牌Logo。

(2)广告宣传语设计征集。

在完成LoGo设计工作后,“十四所”继续开展了品牌广告“一句话”宣传语征集活动,力争通过简短的一句话将所的精神、文化、使命和责任等内容传达给客户和社会,以此初步明晰十四所品牌市场定位。该专项工作继续以所内员工为主力军,通过四轮征集活动共收集到16个部门145句广告宣传语,经过多轮筛选和评审,确定了一句“十四所”企业广告宣传语和产品广告宣传语:“我们今天所努力的,必将是您未来所信赖的”“;飞越天地,掌控万里”。

(3)完成产品品牌商标注册。

为了加大系统级明星产品和军贸产品的推介力度,“十四所”以“鸣镝”中英文两种方式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进行商标注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市场化发展方向,选定核定使用商品类别,范围要完全覆盖并一定限度的超出了科研生产任务、商标推广应用等工作涉及的商品种类需求,这为“十四所”明星产品的分类宣传推广、保护核心产品的知识产权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4.品牌定向宣传

(1)制定宣传推广方案。

在准确的市场分类和客户定位基础上,“十四所”制定了详细的对内和对外宣传推广方案。一是品牌须得到所内员工的认可。“十四所”按照实现所内显要位置(大厅、楼梯、会议室、电脑桌面等)都能看到视觉识别系统为目标制定了工作策划,目前已基本实现。二是对外宣传。“十四所”依据不同种类客户的具体情况,识别可能与客户进行沟通、汇报和推广的途径,制定了周密的对外品牌推广方案,规范了推广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和细节,例如,对外工作汇报ppt模板和报告模板等。

(2)召开品牌会。

“十四所”邀请主要上级单位和客户,隆重召开了品牌大会,对“品牌LoGo”、“所级广告宣传语”、“鸣镝商标”、“鸣镝产品宣传语”进行了统一。会受到领导和客户一致的肯定和表扬,这标志着“十四所”品牌形象设计阶段工作圆满完成,品牌定向宣传和试点应用阶段工作全面启动。

(3)品牌形象法律保护。

为在品牌定向宣传阶段和试点贴牌阶段及时保护品牌形象设计中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十四所”及时开展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和企业LoGo著作权登记保护等法律保护工作。

5.品牌试点贴牌生产

“十四所”慎重遴选了一批可率先试点贴牌的产品名录(主要是地面设备产品),并下发“红头文件”明确了开展贴牌工作的产品承研部门和职能机关部门。2014年首次实现了建所40余年来产品正式贴牌交付用户零的突破。

6.前景设想

航天工业论文篇2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概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航天工业论文篇3

航空航天类包括哪些专业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航空航天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技术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掌握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数学、物理、动力学与控制、空气动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热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总体设计、航空电子系统、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结构与系统设计分析的能力。

3、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研读4年,毕业后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航空航天专业的就业前景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这个专业从曾经的“小众神秘”,到现在让许多理工类人才都怀揣起了“航天梦”,其就业前景宽广无限。

航天工业论文篇4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同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常常面临讲授过于简单、学员兴趣较低,讲授过于深入、学员难以吸收的问题[2]。这就要求教学组全体教员科学备课、精准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1.1集中优势,补弱固强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年开学前,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组长,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集中优势教学资源、汇聚精干力量,选定任课教员。并安排年轻教员试讲,全体教学组对年轻教员的试讲提意见、挑“毛病”,确保教学水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理论课上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讲解内容;实习课上以理论回顾为主线体验实践,并适时调整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及其与理论课的衔接过程,确保教学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1.2全面学习,强化自身

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引起全体教员的高度重视。要求年轻教员,尤其是以前未接触过航空航天医学知识的非现役教员、带教实习课的研究生,进教研室当年不参加大课和小课教学,只作为辅讲教员随堂跟听每一位教员的授课。同时要求不仅学习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学习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对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充分准备,并在教案中体现教员本人对本次教学内容最新进展的掌握情况,在提高教员专业水平的同时,确保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提高“师资储备”能力,确保丰富教学形式

基于专业课教学“练为战、学为用”的特点,教学方向问题尤为突出。教员必须始终把好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方向。然而由于编制体制调整,教研室教员数量太少,同时部分同志出国留学、不在岗,造成主讲教员人数偏少,且有职称断层现象。只有提高师资力量的储备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1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

各教研室每学年开学前,会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外请本学科专家前来做专题讲座。如教学对象为本科学员,对航卫保障工作一片空白,则外请专家多为常年工作于航空兵部队的航空军医、卫生队长和场战医院院长等。如教学对象为进修生,他们大多来自一线航卫保障岗位,则外请专家多为专业研究人员或空军医学研究所的同行专家。这一举措弥补了“内”部人员不足的矛盾。

2.2处理好“专”与“兼”的关系

军事航空医学需要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人员的卫勤保障问题。近年来,教研室从实际出发,与对口航空兵部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相结合的协作关系。选取工作正规、制度健全、业务建设较好、卫生工作基础好、卫生人员素质较高的航空兵部队具有相应的航卫保障专业知识和组织指挥能力的卫勤领导和能够担负教学任务的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相关人员担任教研室的兼职教员,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有较丰富的航卫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能力,并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学员们反映良好。通过“专”业教员与“兼”职教员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2.3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在教学布局上,教研室着眼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板块和专题,在教学中注重将创新理论、本专业研究进展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增强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按照研究生工作安排和科研进展,有目的地选择对本课程感兴趣又学有余力的学员组成课外科研小组,由教研室内学校评定的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导师指导,进行文献查阅、撰写综述和课外科研实验等活动;参加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论文答辩,扩大教学内容。由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利用学员的新颖思路和创新思维推动本学科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3努力创造“良好氛围”能力,确保促进教学工作

3.1发挥工作动员优势

航空航天医学系在每学年的教学正式开始前都会组织开课动员,提高教员的教学热情和学员的学习热情。教研室也会因时因地进行教学动员,备课、集体讨论。并通过先进教学个人、优秀教案等评比,激励教员人人争先进,个个当标兵。

3.2运用先进教研室成功经验

学习先进典型,是激励教员的强大动力。教研室通过定期组织教员跟听其他先进教研室优秀教员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和特点,并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必要的会议制度,进行学习体会交流,进一步制定符合本门课程教学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使教研室自身的课程教学有所突破,保证课程质量稳步上升。

4努力提高“教学保障”能力,确保教学任务的需求

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要求各级教学相关部门树立“以学员为本”理念,建设高效的保障机制,全面保障任务需求。对于教研室和教学组而言应该从以下做起。

4.1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多年来,我教研室积累了大量航空兵场站航卫保障工作的录像片,为学员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视频教材。使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医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可满足航空兵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

4.2探索从工作实际出发的途径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课是在学员即将进行实习,来年步入工作岗位的时机开展的,其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在航卫保障中能够发挥作用。因此,教学工作应该从适应航卫保障工作的角度去完善。实习课为学员提供动手操作、贴近实际工作的机会,教研室教员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会使学员们受到极大鼓舞。外请专家、兼职教员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航卫工作的敬业精神,使学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学员对基层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热情。

4.3注意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

航天工业论文篇5

本届会议适逢Cae年会创办5周年,主办单位邀请了来自科技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的领导、知名专家学者、软硬件厂商代表作主题演讲,进行技术交流.

年会围绕“引领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主题展开.7月28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持,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泽玉研究员为大会致欢迎词,中国软件协会数学软件分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并行计算实验室副主任张云泉博士为大会致开幕词.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教授、东风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陈赣先生、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赵会博士、上海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总监凌天钧总工程师、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郑耀教授、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焕星研究员、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岳中第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张卫红教授等.

大会开幕式结束后,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理事长、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泽玉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之后的主旨报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庄茁教授作了题为“航天器结构力学仿真分析的若干问题”的报告;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赵会博士作了题为“Cae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碰撞安全研发中的应用”的报告;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郑耀教授作了题为“航空航天数值模拟与数字样机技术”的报告;LmS国际公司中国区Cae技术经理石银明博士作了题为“一维/三维/测试多学科多属性系统集成平台”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作了题为“汽车轻量化与高强度钢板热成形仿真技术”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王煜教授作了题为“CaD和Cae及优化设计的一体化”的报告.

7月28日下午,Cae年会的重头戏“Cae技术趋势论坛”召开.组委会精心选择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专家为论坛作演讲.东风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陈赣先生作了题为“Cae技术在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越野车开发中的应用”的报告;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张卫红教授作了题为“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方法”的报告;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Cae专家吴沈荣先生作了题为“整车工程与Cae仿真技术”的报告……专家们的报告内容新颖,理论与实践并重,赢得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

7月29日,年会设立的国防科技工业、汽车交通、先进制造科技应用专题分会场召开.每个分会场的报告都有10个以上,参会代表既了解了Cae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情况,又分享了Cae厂商的成功应用案例.

航天工业论文篇6

十报告具有“旗帜鲜明,前瞻性强;思想深刻,理论性强;求真务实,指导性强”的鲜明特点,报告对国防军工建设和国有企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航天科技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使全体航天人深受鼓舞、备感振奋,进一步坚定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部署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航天事业发展赢得了战略先机;我们党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为航天事业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我们党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创造,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我们党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科技工作者以国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和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发展道路。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将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十会议精神,满怀信心地投身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航天事业所处的高科技战略性地位、从作为航天科技工业主导力量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着眼,就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快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要迅速传达学习、深刻领会十的重大战略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二要毫不动摇地以国家需求为最高需要,圆满完成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全力以赴把我国发展建设成为航天强国。

三要毫不动摇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力以赴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在全力确保各项型号任务圆满完成的同时,加速产业聚焦和产业升级,全力推进国际化进程。

航天工业论文篇7

【关键词】航天工业;人制策略;人制管理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的加快,各行各业的发展道路也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在我国经济建设之中,航天工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航天企业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并且,随着我国加大对于太空的探索,航天企业所发挥的价值越来越高,做好航天企业职工的管理工作,是航天企业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各级航天企业要充分认识职工思想管理工作内容开展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寻找科学有效的方式,积极的增强航天企业职工的人制管理策略。

1.航天工业人制管理策略思想体系

笔者参考中外当代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当下航天工业的管理经验,认为人制管理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当代航天企业的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提高航天企业的自身发展,还可以增强航天军品的各项科研工作。

1.1人制管理中“人”的含义

当下的人制管理思想体系研究中,其中的“人”,指的就是具备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劳动人员,也就是人才,人力资源。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最主要的能动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中流砥柱,是最复杂的因素。

1.2人制管理中“制”的含义

人制管理中的“制”,指的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制度、规章制度等等,“制”是生产关系各个要素的本质内容。

1.3人制管理策略的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人制管理策略的核心内容,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点,以人创造“制”,以“制”管理和规范人的各项行为。“人”和“制”是相铺相成的,更是互相约束的,更多更好的“人”才可以创造更加科学的“制”,科学的“制”才可以造就更多更好的“人”。

2.航天企业员工的思想管理

一个企业自身的文化和员工的联系,从表面来看,明显是浅显易懂的方式,在当下的航天企业管理之中却没有得到正确的执行贯彻,还有可能是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了航天企业员工的思想管理上出现错误的倾向,有以下几点。

2.1航天企业将员工当作是被动接受者

传统的航天企业都简单的将员工理解为是需要被改造的,更有甚者,将员工当作是被洗脑的目标。过去的企业将某人的思想制作一本书册,企业的员工每人一份,要求员工铭记于心。这种企业文化的宣传方式,是非常极端不可取的,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内心深处具有旧社会的封建专制思想,这种带有封建思想的企业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2.2企业扼杀天性,不考虑价值观并存的现实规律

目前的社会处于一个创新转型期,划时代的观念和思想应运而生,社会阶层的每个人员和社会本身具有的共同作用,将会造成每个个体之间所具有的多元文化价值。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企业文化绝对不可以强求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都具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航天企业的人制管理要遵循“以人管理”策略,应该尊重企业文化中的每个个体,认识和接受企业文化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只要企业的整体文化思想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整体不违背,就要保持尊重,如果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存在相互违背的事情,企业必须要加强引导,只有依据企业文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才可以保证企业文化正确的建设目标,从而,在整体上,达到增强企业文化的归属感。

3.航天企业人制策略管理的实施办法

3.1航天企业管理层要以身作则

航天企业要提升管理层的素质,要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打破。航天企业的管理层要为企业职工树立楷模榜样,要具备优良的品质和形象。因为只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自身的素质足够的强大,才能够给企业的职工作为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目标。所以,航天企业的管理层要做好带头工作,日常工作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只有如此,职工才会自觉接受管理。

3.2构建“人制管理”完整体系

“人制管理”将企业当作一个由人、物、财、信息等诸多要素结合的复杂体系。运用体系工程管理的核心思想,进而调节“人”和“制”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是其本质内容。航天企业的发展思路是“用能人,多拓展,创新科技,多元化经营”。

4.结语

当今的时代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当今社会各项机能逐渐的趋于完善,传统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企业发展。科学有效的实施“人制管理”,构建完整的管理系统,管理层做好带头工作,发扬创新和实践精神,才能提高当下航天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席文启,刘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论[J].水木时代北京图书中心.2012,(03)1819

[4]马博涛,李江南.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2830

航天工业论文篇8

摘要: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校企合作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合作 创新产业需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示范建设为契机,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根植航天,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加强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依托企业背景,准确办学定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航天系统高职院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第七院,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学院将航天文化理念与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提炼,形成了“文行忠信,严慎细实”的八字校训;在高职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航天,面向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认知、高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航天特色品牌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按照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在办学模式上,充分依托航天优势资源,传承航天优秀文化,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根植航天,校企一体”的特色。

第二,在专业上,立足航天,面向国防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突出机械、电子类重点专业,发展汽车、计算机、管理、艺术类优势专业。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造就一支作风优良、技艺精湛、善打硬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就业导向,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持续拓展能力。

二、共享校企资源,共建教师队伍

学院发挥航天行业办学、校企一体的优势,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在中国航天第七院的统一部署下,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互通、统管,实施了学院教师和航天企业技术人员对口交流,实现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每年学院派遣部分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动手操作,或安排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同时,学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航天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在企业的应用研究能力。截至目前,已有78名专业课教师到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所属企业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16名教师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技术管理骨干实现了对口交流,有21名教师既作为专业教师承担相应的专业教学任务,又作为生产技术人员承担产品开发、工艺制定、零件加工等生产技术工作。目前,学院已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聘请了135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每门实践技能课程均有一线高技能人才讲授或指导的机制,对提高学院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把“现代班组”建设引入学院,使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与航天企业管理同轨。学院根据中国航天第七院“现代班组”建设要求制定《现代班组管理办法》和《现代班组考核标准》,考核教学班组(团队)的教学教研任务、基础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民主管理和班组文化,年底评选“金牌班组”“银牌班组”“铜牌班组”,奖优罚劣。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实习实训教学团队被评为“金牌班组”。

三、共育校企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航天文化传统,将航天企业“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将航天文化教育贯穿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具有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技能人才。学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引入航天文化元素,将航天概论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举办航天科技知识与航天文化专题讲座,每年10月8日举办“航天日”活动,结合航天重大成就举行庆祝和学习讨论活动等,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理实一体”教学,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专业优势和企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三段”式教学

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段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第二段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三段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工学交替”式教学

学院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实习,学习与在企业实习交替进行。按照高职专科三年制学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按“1+0.5+0.5+0.5+0.5”进行,即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学期到企业实习,第四学期又回到校内学习,第五学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3.“课程接轨”式教学

学院与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机电专业预开发班”,结合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来的人才岗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1.5+0.5”课程教学模式: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由一汽大众培训中心与学院共同设置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和一汽大众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专业实训全部在大众公司实际生产现场或培训中心完成,第六学期在一汽大众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

4.“订单培养”式教学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实境训练,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考核、选拔。近年来,学院开办了多个以行业、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班,如“航天机械制造班”“大飞机班”“国际一汽物流班”“吉利班”“新希望班”等。

五、学生竞争力强,就业成效显著

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加《英语写作大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总决赛获部级团队全能三等奖,参加四川省信息化设计竞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部级三等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获学生组特等奖;参加全国itat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3项,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获四川赛区总决赛二等奖,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国防科工委“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生舞蹈《航天魂》获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非艺术类比赛三等奖。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情况好。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评价称职率超过95%。尤其是机械类、电子类学生深受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欢迎,如成都一汽大众公司2010年一次性在学院录取了800余名学生,2014年提前预订了学院2015年的毕业生1000余人。2008年、2012年,学院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航天工业论文篇9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22日上午九点,美国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成功将其自主研制的Falcon9Ft火箭发射升空,成为首个成功进入太空的民间企业。

这被视为私人航天时代即将到来的标志。

而在中国,“科创航天局”主席罗澍对《t望东方周刊》坦陈,民间的航天界人士,要走的路可能还很长。

10年前,罗澍和一群航天爱好者通过一个名为“科创”的网络论坛聚集起来。从这个网络论坛发展而来的航天爱好者组织“科创航天局”,如今有相关技术人员五百多人,正式登记的科技人员有一百多人,是中国民间航天组织中规模最大的。

很多人都还是中学生

科创航天的发轫始于十年前的一个网络社群。

2005年,一群年轻人创建的“科创论坛”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固体火箭的讨论板块。罗澍回忆说,当时的科创论坛,集聚了三万多人的航天爱好者。这些人在网络论坛里讨论火箭如何制造等问题。

在那前后,航天爱好者的动手实践便已开始。

2003年,王俊龙就开始了自己的尝试。罗澍说,王俊龙的父亲是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的工程师。

2007年底,同样来自民间的航天爱好者许静成立了实验室,并试制成功Rap(一种固体火箭高能燃料)。

有了科创论坛这个组织,民间的航天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了。

2008年夏天,科创论坛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业余火箭制作大赛。出于安全考虑,这次大赛要求: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任何部位必须使用非金属材料制作(建议使用纸张或pVC水管)”

论坛主导者们特意说明,“论坛上的爱好者,算得上高手的其实水平也不高,相当部分完全没有动手做过火箭”。

科创航天的前主席刘虎印证了上述判断。刘虎告诉《t望东方周刊》:大约在2006年,“玩火箭”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很多人都还是中学生”。

刘虎关注航天不是心血来潮。这个读小学时就喜欢用天文望远镜看卫星的人,到了中学开始玩火药、做小火箭,“有情怀在里面”。

后来,论坛里的同道者们沟通多了,就萌生了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的想法。2011年,同是航天爱好者的魏广寅等人提出开发探空火箭乃至卫星的议案。随后,科创论坛决定设立“科创航天局”(以下简称科创航天),由刘虎负责具体创办。它的长远目标是用中国航天爱好者的火箭和卫星开发太空。

当年,科创航天在贵州安顺开了一次关于探空火箭的年会,一些火箭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可以做什么。

用刘虎的话来说,在此之前他们还只是把做火箭作为一种纯粹的爱好。但从2011年开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林林总总的与航天有关的民营企业。

做实验可以,不要搞出事儿

但是,对于非国有组织做火箭这件事,质疑者大有人在。

在中国,航天领域长期为国有力量主导。即便是国有机构,要制造完整的火箭也非一家所能。火箭的不同结构,在传统的航天系统中有着严格的分工。

但在民营航天爱好者的眼中,只要技术操作与基本工艺到位,使用民用级别的原材料进行航天器制造,并非不可能。

问题在于,仅靠民间的力量,并不容易。

近些年,美国SpaCe-X航天公司异军突起,几乎成了民间商业航天的范本。但是,SpaCe-X得到了美国官方宇航机构的强力支撑。

2008年,SpaCe-X获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

事实上,科创航天这样的民间爱好者组织不能完全摆脱官方组织的影响。

科创网络社区有很多国有单位管理的痕迹,例如各子社区按照某某局组织,例如有很多管理性的文件p程序性的工作会议。

之所以有如此设置,一方面是因为民间的航天探索需要综合性的知识p系统性的方法p严密的安全规范,科创作为社区需要承担组织者的责任和义务r另一方面,民间航天资金获得渠道有限,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免费的资源。而且,科创要随时和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不越红线。

与官方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也是少不了的。罗澍等人曾到中科院作过一些学术交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至少他们可以了解到航天系统对于民间航天活动的一些看法。

发射活动的审批更离不开与官方部门的沟通。目前,在中国没有明文规定民间航天活动的文件,相关部门在挠头之余只能达成一个妥协:“做实验可以,不要搞出事儿”。

爱好者的水平千差万别

罗澍的伙伴们被他分为两类,一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刘虎就运营着自己的无线电测量公司,另一类专业能力差得多,大多是学生。

尽管都热情满满,但是,民间的爱好者们水平也千差万别。

2013年,大三学生胡振宇与科创广州项目组成员一起,到内蒙古发射了一枚火箭。

但科创航天很快就声明,在指责胡振宇发射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后,他们开除了胡的科创航天理事会会籍。

知名男性时尚生活杂志GQ的报道曾称,15岁那年夏天,胡振宇因为制作炸药差点被学校开除。当时他从公安局副局长那儿得到了这么句评价――“这个小孩流入社会,比呆在学校更危险。”

在他创立的翎客航天公司官方网站上,赫然写着“中国首家私营航天技术公司”。但有媒体不无戏谑地称,他们之前的办公地点在一处农家院落,毗邻鸡舍,地上到处都是鸡粪。有次做发动机测试,巨响吓死了村里好些鸡鸭。

到访者更是心惊肉跳。据称,翎客航天的小伙子们经常打着赤膊,一边抽烟一边工作。在专业的航天机构中,航天器工厂是连微小的静电都要严格检验的场所。那些没被点燃的燃料喷进消音筒后,会形成了一个“超级雷管”,只需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如今,从业界到民间的爱好者们,对于胡振宇的评价不一而足,更多的人选择不予置评。

2011年8月,罗澍与胡振宇相识,此后罗澍曾表达过对一次发射活动的担忧,他觉得当时胡的技术尚不安全。

2013年底,胡振宇与科创的关系走到了终点,双方分道扬镳。对此,刘虎说:“有的人会先炒作获取资源,有的人则比较注重钻研自己的技术。”

航天专家黄志澄也公开质疑了胡振宇的雄心。在此之前,胡公开称要在五到七年内做出类似长征运载火箭的产品,黄志澄委婉地表示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不小。

民间航天群体还是太单薄

尽管如此,民间航天爱好者中,依然有人获得了投资人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2015年7月,罗澍等人做的卫星研制方案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

半年后,这个名为黄思源的投资人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称,自己并非头脑发热,由于此前曾无偿资助过科创航天社区的项目,2015年夏,罗澍从中山大学毕业,黄思源问其去向,“他说创业做开源卫星,我就自然而然成了天使投资人。”

黄思源认为,没有民间及商业化的航天就没有人类航天的飞跃。

他说,现在人类处于技术空前平民化的阶段,所以会出现几个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通过互联网改变数亿人的生活,“我想沿着平民化路线看看有没有突破口。”

至于很多人质疑的“专业性”,他嗤之以鼻:“当年百度、淘宝、腾讯也都是被国家的电信公司看不起的业余选手。”

也是在2015年,罗澍在广州的实验室准备搬家时,偶然相识了广州光机电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有一天,院长到他们的实验室,恰逢科创有三个人在加班,“他说我们很像他当年上学的情形”。后来,研究院借了实验室给科创航天。

不过,与许多业内人士观点相似,罗澍也觉得民营航天目前还没有产业化。“只是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公司”,但“这些公司很稀有,招不到人”。

在一个没有产业化的行业,谈宏伟的未来,并不现实。

民间的商业航天行为,最终落点还是“商业”,罗澍承认,目前他们仍需依赖投资关系。

航天工业论文篇10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成功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重大成果,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写照。

9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出席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总结大会时强调。

中航工业非常珍惜巴空军这样一个全天候的朋友和兄弟,“枭龙”项目是中巴在航空装备领域开启的崭新合作模式,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

9月29日,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会见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主席SohailGulKhan时表示。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石,更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作为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并在推动企业创新的进程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尹家绪在第二届“西门子领导力论坛”演讲时强调。

新工业革命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中国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

9月11日至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苏波副部长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中指出。

从天气预报到车载导航,从通信广播到环境监测,从土地管理到智慧城市,中国航天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走近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许达哲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强调。

没有一流的技能人才队伍,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电科党组书记樊友山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人才的重要。

人物

中国航天局局长马兴瑞

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颁发的爱伦・艾米尔奖

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口清司盛赞马兴瑞在为本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推动国际宇航合作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马兴瑞表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是中国航天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内容将更加丰富,范围将更加广阔,成效更加显著。

艾米尔奖设立于1977年,是国际宇航联合会为纪念美国已故著名律师爱伦・艾米尔而设立的,主要奖励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医学等方面,特别是在参与一个以上国家的国际合作项目中的杰出贡献者。

焦点

10月10日,由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主办,以“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为主题的深化军民融合战略思想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军队和地方的上百名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各位代表就“十军民融合精神解读”、“军民深度融合的战略思考”、“军民融合与富国强军的关系”、“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文化内涵”、“民企‘参军’的经验和体会”等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军工文化》杂志主编姚远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与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军民融合还存在程度低、深度浅、法规建设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深化军民融合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等顶层设计促使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

国防工业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引进社会力量,建立竞争机制,实现深度军民融合是加速工业创新的主要路径。

――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少将杨千里

深化军民融合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等顶层设计,促使军民融合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总装备部计划部原局长丁锋

完善军民融合的组织体系、建立军民融合激励方法、简化民企参军路径,深入推进军民融合。

――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嘉国

军民结合不是“军”与“民”的简单叠加,而是把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建设进行深入的产业融合。

――中国当代著名军事专家少将徐光裕

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努力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北京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少将柳克俊

整合全球最新技术,服务前沿国防工业,使非公经济高新技术不断融入国防领域,搭建军民桥梁,加速民企参军步伐。

――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璞

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闭幕

9月27日,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圆满落幕。

本届大会由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空间法学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大会凸显国际视角,体现中国元素,亮点频现,精彩纷呈。23个国家的83家展商踊跃参展航天展览会。据悉,本届大会是国际宇航大会历史上论文投稿数量最多、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在国际宇航大会史上创下新的纪录。

闭幕式上,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卫星应用专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原主任吴美蓉被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冯・卡门奖。

自主三代核电品牌aCp1000精彩亮相全球

9月16日至20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aCp1000借助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57届大会在全球精彩亮相。

一年一度的iaea大会是全球核能界级别最高的盛会。国家工信部副部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马兴瑞在大会上针对核电发展、核安全保障、核不扩散、朝核伊核问题等阐明了中国立场,并重点强调,中国核能发展政策是“和平利用”、“安全第一”,让核能福祉惠及亿万人民。中核集团董事、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学东率中核集团代表团参加大会,并代表中核集团在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参观中国展台时,将一幅题写着“花好月圆”的书法作品赠与天野之弥,表达了对核能发展的期待。

天津直博会圆满落幕

9月5~8日,第二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圆满落下帷幕。直博会现场签订近百架直升机销售协议。本届直博会近300家国内和国外直升机产业的相关企业参展,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美国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等全球12大民用直升机巨头齐聚一堂。参展企业涵盖了整个航空产业链,不仅涉及直升机的研发、总装与制造,部件的组装、制造与维修,还涉及机载设备与航电系统的制造和维修,地面支持与保障,通用航空运营企业,直升机培训、销售、租赁等方面。参展机型除民用直升机外,还包括众多特殊用途直升机、直升机教练机和模拟机。

风云三号卫星太原升空

9月23日11点07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风云三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气象探测,主要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参数,并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同时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气象信息。

三颗卫星组网后,观测数据更新时效,将由现在的12小时缩短为6小时。

央企“接待费”“会议费”大降

近日公布的“成绩单”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央企中,工商银行总行公务接待费和会议费同比下降49%和62%;中国银行总行本部业务招待费同比减少60%;其他中管央企中,中电投上半年会议费和招待费同比减少38.3%和16.3%;1~7月,中船集团通过视频会议一项节约差旅费500万元,神华集团招待费和会议费实际支出与控制目标相比下降了50%,中化集团可控费用支出同比减少4000万元。五矿集团刚性削减年度费用支出4000多万元,业务接待费、会议费、涉外费用分别在年度预算基础上削减40%、40%和30%。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在京开幕

9月25-28日,第15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2013北京航展)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北京航展自1983年首次筹办,伴随中国航空工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跨越发展共同走过了30年风雨历程。

本届航展规模达1.7万平方米,中航工业、空客、波音、霍尼韦尔、庞巴迪等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参展。值的关注的是,中航工业将在本届航展展出先进战斗机概念模型,该机具有高隐身性能、采用双发动机设计。此外,歼-10、枭龙战机、“翼龙”无人机等飞机模型,以及闪电-10a导弹等武器惊艳亮相。

中国电科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及军工行业首份海外履责报告

10月12日,中国电科在京召开“预警承梦责任护航”为主题的社会责任圆桌会议,正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及《中国电科在海外》首份海外社会责任报告。后者是军工行业首份海外履责报告。

连续第三年的报告,披露了公司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履责实绩,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评定为“五星级卓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快读

9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杞海山区南侧,首次取得藤壶样品,这也标志着“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3个航段的科考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9月12日,中核集团福清核电3号核岛穹顶最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历时13小时完成,浇筑总方量102立方米,这标志着3号核岛顺利完成封顶,土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

9月13日凌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宣布:美国航空航天局在1977年发射的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了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9月15日,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实现了复杂气象条件下不同起飞重量、多武器构型的舰上起降试验;实现了应急作战组织保障模式下多型、多架舰载机短时高频出动。

9月25日~10月25日,公众从即日起就可参与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嫦娥三号月球车征名活动,参与者可登录新华网、腾讯网在线提交自己的作品。征名结果将于11月上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