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行政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1:35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实效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终形成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严谨而开放的体系,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政治论文,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开创新局面论文网站。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注重形式化、表面化,习惯对学生进行外在强化,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大大降低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削弱了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认同,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乃至厌学情绪,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目标,育人功能难以真正实现。

2、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理想化色彩浓厚,偏重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认知水平,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介入,内容更新滞后,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政治论文,忽视大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对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学习倦怠、就业压力、心理问题等关注不足,致使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极为明显,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手段陈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课本统一、大纲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通常以灌输说教和书面考试为主,大话讲得多而行为指导少,管教多而启发少,灌输多而引导少,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无根之基、无本之木,很难使正确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柱。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1]p6-7。”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为那些被社会问题所困的个人和家庭直接提供帮助。社会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助人活动,而“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2]”,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政治论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以接纳、尊重、自决、保密、中立为原则逐步形成了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社会现实和高校发展实际不相符合的陈旧观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论文网站。

1、平等尊重的理念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尊重当事人,确认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首先要改变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客体的关系,改变主体绝对权威、客体被动服从的陈旧模式,积极促成主客体平等双向、交流互动的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其次,平等尊重的理念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必须以不批判的态度接纳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一种平视的姿态与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对话,真正摈弃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行、我教育你服从的说教模式,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认可、理解中得到教育[3]”,更好地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会工作“最核心的摘要通过“助人”达到人“自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科学的助人活动政治论文,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从教学实践入手,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1、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它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论文网站。[1]p103”

伴随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考虑所有学生共同的需要外,还应该考虑到个别学生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区别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个案工作方法,教师在课前,通过向学生告知个人邮箱、电话号码、mSn等形式政治论文,与学生充分互动,开展有效调研,多方面收集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备课;课上从各种角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满足学生需要;课后及时对授课效果进行回访,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可以在课后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交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个案工作方法的融入,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愿意作为一个平等的教育主体通过开放互动的交流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进步,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更加科学,效果更加突出。

2、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也称为团体工作方法,是“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政治论文,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1]p128”小组工作利用小组成员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带来成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小组工作相对于个案辅导其最为显著的优点就是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佳论文网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按照各种形式把大的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组织学生按小组参与课堂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自然班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可以按照宿舍分组,组织学生上台讲课;可以按照选题分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代表评定各小组成绩,再由小组评定个人成绩,直接与学生个人的学期成绩挂钩。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通过分工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既是专业知识的丰富、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互动中,以小组工作方法的技巧合理建组政治论文,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各项优势,引领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入小组工作方法不但实现了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理念,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完善,并通过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群体教育,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3、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与信心,协助共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论文网站。[1]p1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论文,基本上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大多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解决了“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行”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各个高校都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寓教育于社会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参与之中,使大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社区工作方法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依赖,重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持续性以及推动社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区工作方法,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介入社会,以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把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一方面协助社会发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社区资源政治论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实践结合,通过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认知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会爱和尊重,学会感恩,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在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较综合评价和考核,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适时更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教学实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更好地应对社会转型期的严峻挑战,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才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3]易钢,肖小霞.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4]范燕宁.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100

[5]廖鸿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整合教育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30-231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2

一、理论研究工作情况

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在完成分会换届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努力做到“三抓好”,使我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抓好研究分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年6月26日,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议,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成员名单,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聘请市政协副秘书长王志雄、区政协*主席宋江澎担任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的顾问。会上,区政协主席、会长刘小骏同志就做好新一届研究分会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即:增强做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开创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通过换届,吸纳了一批有一定理论素养、积极性高的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到研究分会中,充实了区政协理论研究队伍。完成换届工作后,理事会迅速根据市政协研究会提出的*年研讨任务,结合我区政协的工作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理论研讨主题及参考题目,要求会员们积极围绕主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政协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深度的理论探讨。对研究分会的建设,政协领导十分重视、关心,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给予了指导;区政协机关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抓好会员的学习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开展学习,是政协章程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协工作者在研究政协理论、探索政协工作新思路过程中应做的工作。一年来,区政协理论研究分会响应区政协努力打造学习型政协的号召,结合换届后的实际情况,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好。结合区政协的中心组学习、常委会议、专题辅导报告与委、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会员学习中共*届六中全会和*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去年专门邀请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志雄就如何撰写好理论研讨论文对理事作专题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扩大了会员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会员的理论研讨能力。

(三)抓好理论研讨工作。去年,分会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当前全社会关注的全局性工作出发,结合政协工作实际,积极围绕人民政协的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以“如何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本领”为主题,积极发动、组织各委员小组、研究分会会员及机关干部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分会理事、政协委员、派成员积极研讨,联系政协工作实际撰写论文,先后提交了理论研讨论文16篇,由于政协办公室做好了发动工作,充分调动了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仅政协机关干部就提交了6篇论文。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分会组织由市、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者为主的评审小组对16篇论文进行认真、公正、公平的评选,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优秀论文12篇,区政协办公室获得了组织奖。分会还在其中挑选了13篇论文交市政协参加市理论研究会的评选活动,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共有6篇论文获奖,其中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同时研究分会也因成绩优异而获得组织奖。获奖的论文中,郭梁同志的《贯彻“四位一体”要求,推进政协自身建设》和黄慧敏委员的《努力提高提案质,为社会和谐多出力》两篇文章已被刊登在*年第一期的《广州政协》上。此外,研究分会还将会员撰写理论文章中的观点、建议和意见,通过综合整理,提炼出理论要点,用于指导机关建设、完善工作制度。使理论源于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政协理论研讨工作的目的。

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情况

区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体现了政协信息工作的特点。

(一)健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网络,抓好基础性工作。过去一年来,面对政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区政协进一步探索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工作机制,努力夯实信息工作的基础。为进一步发动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广大政协委员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广集民智,积极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工作,经区政协主席会议同意,办公室与各专门委员会、委员活动小组及各派协商后,从各界别委员和区各派、工商联以及政协机关中聘请了46名信息员,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信息员队伍,形成了以政协机关为龙头、以信息员为骨干、由全体委员和各派参加的社情民意信息网络。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员对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认识,把握好收集整理和报送的方法,办公室围绕着如何收集和撰写社情民意等问题,对信息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和要求,于去年8月份召开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座谈会,让信息员和担任街道负责人的政协委员交流,研究做好区政协社情民意工作的途径和办法。一年多来,信息员报送社情民意35篇,委、组和派活动信息近40篇,所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质量也逐步提高。其中民盟*区基层委员会信息员蔡汉聪同志做好收集本党派盟员的社情民意的工作,经过自己的分析整理成19篇社情民意上报区政协,体现了派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办公室也认真做好信息的整理和报送工作,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和市政协、区委、区政府等内部刊物,以及区公众网、区政协网、市政协信息网等,区政协的各项工作信息达68多条(次),编印《*政协》简报11期,从各个角度宣传政协履行职能的情况。*年被市政协采用信息26篇,居全市各区、县级市政协首位,并获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先进单位称号。

(二)重点采集和反映事关平安和谐*建设的重要信息,突出主题性工作。根据主席会议的要求,区政协去年收集反映社情民意的重点主要放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安和谐*建设及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干问题的决定》48条惠民措施过程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问题上,坚持在筛选、报送社情民意时严把质量关,力求报送到区委、区政府的《社情民意》准确、有用。一年来,政协委员和信息员认真履行职责,关注区内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身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充分利用社情民意直通车的功能,做好各界别群众的“传声筒”。去年区政协报送的《社情民意》专刊中,有的涉及到区的整体发展,有的涉及经济发展,有的涉及民生问题,引起了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如《建议成立*区“中调”工作机构》和《建议区政府在扶持民营企业的力度尤其在融资、招投标等方面能否再大些》两期专刊引起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了批示,要求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进行研究,尽快抓落实。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

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都非常重要,各级领导和部门对此都非常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处于分别对待和开展的状态,没有形成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3]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4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对策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定义与历程

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定义,我国学界应用较多的是王思斌下的定义,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这是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社会工作产自西方,西方专业社会工作进入并在我国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时期: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学习与初步实践的时期;1950年至1980年,此时期我国大学被取消社会学课程,社工实践活动也随即被取消,从而形成了王思斌所说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在此时期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198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恢复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困境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文化困境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社会文化的奠基石,亦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主流。“爱”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并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并且其爱的施予路径是是自下而上的。而中国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文化基石。儒家提倡的仁爱有别于西方的博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爱的差序格局――是我国儒文化中仁爱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我国儒文化中对仁的实现方式是亲,而我们亲的过程是以自我为中心,划出亲疏范围,呈现波纹式状态。同时我国儒文化的爱的施予路径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处于完全相反的状态,即爱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这样在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接入到我国本土性的社会工作土壤之中,就会出现摩擦,甚至引起人们的反感和不配合,不利于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理论困境

任何专业都有属于其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理论的支持,社会工作将会是单薄而苍白的。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众多的,例如: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沟通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但是我国这部分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成果带有浓厚的西方理论背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属于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著作。当我们不断地在吸收西方理论成果时,我国相应的理论却未更好地做到对西方理论的再理论化,在缺乏理论系统的背景下,一味的运用西方理论于实践中,会由此衍生很多由于不符合我国自身特点而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中的制度困境

我国的制度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源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在我国的整体环境下,并不能有效地实施,一些民间社会工作组织的登记门槛相对比较高,并且其除了对直属部门负责外,还要受到民政部门的监督。在西方的大环境下,倡导的自发地组织救助活动的民间组织机制,在我国并不容易实现,虽然政府鼓励提倡助人组织的成立,但这些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效应,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对策

社会工作本是西方之物,在对待这一事物时应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要想走出上述的诸种困境,使专业的社会工作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政府与社会共同运作的机制

在实践中看来,我国的社会工作仍旧主要是靠政府以及与之具有附属关系的机构团体来承担,行政性程度仍旧很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我国要从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转向行政与民间社会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而且政府也逐渐将一些社会工作服务权力让位于社会,但是由于进入门槛高、双重监督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专业社会工作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发挥,群众社会工作团体仍然没有改变其政府的附属状况。要想使我国的社会工作朝专业化方向发展,那么必须扩大民间社会工作的运作空间,在政府的支持下,让社会中的自发地民间组织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

(二)促进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社会工作高效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在数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但在有了理论的教育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到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理论结合实践。同时要加快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们提供更多跟好的实践平台,做到学以致用。

(三)加快弥补本土性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的空白

在我国,一直存在本土性的社会工作模式,但是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其附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都很重视实务而忽视理论的发展,造成至今我国的社会工作理论仍旧使用的是西方的一套,而没有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不利于实践经验更好地传播和提高,只有把实践工作经验的有益成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一套现实可行的理论,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进行再理论化,吸取其精华,形成符合我国本土状况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些努力来加快填补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的空白,以更好地为社会工作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17.

[2]文军.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

[3]田毅鹏,刘杰.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社会科学,2008.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5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人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社会化理论是当代西方政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这一理论在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理论与我国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研究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本质与属性,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与主体二元化分析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于1958年首先提出来的,指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格林斯坦则从狭义和广义这两个层面来理解政治文化,就其狭义而言,政治社会化是指负责政治教育的机构对政治知识、政治价值的反复灌输;就其广义而言,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囊括了个体一生中每一个阶段的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有意见的和无意见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实质上,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化途径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的过程。“即通过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分析,从社会和个体二元的角度去进行探讨的。其本质上是对公民教化与公民个体政治文化两方面内在统一与辩证过程。”[1]

从社会纬度上看,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系统通过培养、教育、训练等各种途径传播政治文化,使社会成员逐渐获得合乎其要求的政治准则、政治观念、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体系通过各种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信息传播和政治文化教化、塑造其成员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就这一概念而言,政治社会化存在着二元的主体,从整个系统而言,社会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主体,而社会成员则称为社会化的客体。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人格的过程。由此而言,公民个体也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就存在着二元的主体,两者共同辩证统一于推动人从自然人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转变为“政治人”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共同性。

二、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从某种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中国表达方式,与西方经常使用政治社会化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异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过程。[2]公民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统治阶级传播其统治思想的实践活动,在本质和功能上存在着一致性。

首先,从价值取向上看,二者都是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在知识领域的化身,这种价值取向性通过个人与社会的政治价值和行为表现出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虽然也充满着公民意识、爱国主义的思想,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都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其思想与意识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其次,它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即都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明确的政治理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了这一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意识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再次,都具有共同的目标,无论是西方的政治社会化,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培养以统治阶级意识为主导的主流政治思想所武装的“政治人”,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当然,二者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中国表达术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全包含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主导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政治社会化既有通过政府、党团组织也包括社会自发运行、有社会成员自己组织的非正式活动。[2]从内容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是以文化形式出现的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政治思想系统,政治文化中的思想往往不是直接出现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渗透到人们的心里。政治文化内容不仅包括主流的政治文化,也包括社会系统内存在的各种非主流文化,呈现多元文化的现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育手段,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的“政治觉悟”或“意识形态”。它具有比较规范的语言,是统治阶级主流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控制性。

三、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借鉴和思维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

教育作为政治的工具,意味着教育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为具有阶级性的国家政权培养政治人才,为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从早期政治化到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的重要中介,是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青年大学生在早期教育中形成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的重要途径环节。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适合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会政治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与前进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社会化有助于维持政治系统与政府的运作……使其成功地按其应有的方式进行统治”。[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主流政治文化的教化,培养大学生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忠诚感,使他们能够自觉的接受社会的价值,形成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政治人格。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他们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只有使得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实施,才不会影响到我国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

2、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1)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政治社会化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表达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具有历史性。但是,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处于多元化、非稳定状态,而且其内容过于空洞,具有较强的说教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抵制心理。为避免此类情况,我们应该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反思,避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说教。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魅力就在于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这要求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创新。

(2)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我国的理论界也对此作了许多探讨,从总体上而言,存在着三个重要的转变:首先从“传统型”到“启发型”转变。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我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理解不足。把一些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通过灌输的方式直接影响和教育当代的大学生,反而使得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方式而向新型的“启发”方式发展,注重校园各个方面环境的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让校园文化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形成一个积极、健康、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技术手段上,由传统转变为现代。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借助于课堂,教学也大多通过面面传授来实现;可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网络、传媒等新媒介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手段从传统方式转变为现代方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固的战斗堡垒。实践表明,政治教育应当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来抓,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高峰.试论西方政治社会化的属性与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2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6.1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6

在苏联解体以后,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事实:即伴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的苏联哲学 、苏联政治学、苏联经济学、苏联社会学等等,即所谓苏联文化也终结了。这就意味着 ,对于前苏联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来说,这种“苏联文化”还是外在的东西,始终没 有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没有成为该社会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 说,在苏联存在的历史时期,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这样,由于社 会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本质规律,就使它与特定的政治制度始终处在尖锐地对立之中。 所以这种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客观规律之间的这种对抗性矛盾的解决,便成为这种政治 制度解体的文化原因;而那种特定历史形态的文化,也就只能随着它附着之上的政权的 解体而一起终结了。

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解体与“苏联文化”终结的同时性,特定历史形态的文化与相应 的政治制度的这种特殊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而对这个 特殊文化现象的研究,则会使我们对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解体的原因,有更深刻的文化学 的认识。对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解体原因的文化学思考,这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肯定会是有益处的。

以下,我们对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苏联社会中文化发展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尖锐对立 现象,进行一些分析,从文化学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苏联和苏联共产党解体的历史 原因。

1.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与政治体制高度集权性的尖锐对立

大量的事实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它的后期,文化和政治之 间的矛盾日益深刻、日益尖锐,而政治体制本身的各种弊端,又使它无法解决这样的矛 盾。因此,政治和文化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就成为导致政治体制本身瓦解的 重要原因之一。从苏联产生到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这样突出, 并且最后变得不能相容了呢?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本质与政治体制高 度集权性之间的尖锐对立。

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问题时,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经济、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 以党的领导一元化为特点的集权体制,就形成了党的领导集团、党的领袖对社会权力的 全面垄断。于是,便形成了单一的权力结构、单一的经济所有制。这样,实质上是专制 性质的单一权力结构,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就日益尖锐对立起来,最 后,导致了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崩溃。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经济、政治关系的反映。但是,体现人类文明发 展成果的文化,诸如科学理论、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并不是对经济政治关系的简 单消极反映;相反,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必然会表现出它的精神特性。对于活生生 的文化来说,这就是它的多元性的特点。但是,从整个苏联存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 到,随着政治体制的日益集权化,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也相应地越来越受到扼杀了。在社 会科学的研究中,甚至在文艺创作中,政治上的党性标准,越来越成为惟一的要求。而 这里所谓的“党性标准”,说穿了就是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与现在当权的最高领导人 的观点保持“完全一致”,否则,就要被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等大帽子,遭 到残酷的政治迫害甚至人身迫害。这样,为了维护高度集权性质的单一权力结构,就必 然要执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粗暴地破坏文化发展的多元性,造成一种具有教条主义特 征的文化的单一性。

这种高度政治集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产生的恶果之一,就是国家崇拜、政党崇拜、组 织崇拜、领袖崇拜的泛滥,而这其中影响最恶劣的是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在斯大林当政 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狂热的个人崇拜,粗暴 地践踏了社会科学研究。在当时,人们必须按照斯大林的观点去理解哲学、经济学、历 史学、政治学、法学,按照斯大林的意思去编写历史,等等。斯大林本人则成了各个学 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惟一的、最高的学术仲裁者。[1]这样, 由于权力的绝对集中,在斯大林的政治高压下,文化的多元性本质——思想的自由本性 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但是,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发展规律、思想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或者说,社会科 学理论的自由发展,科学思想的自由发展,这是任何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都无法遏止 的。这样,在政治权力与文化发展之间,就必然要形成日益尖锐的冲突。而在这种冲突 中,政治权力必然要对文化的多元自由发展实行扼杀。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任何一 种专制政权,在新的思想文化面前,或者说在它所称之为异端思想面前,都是表面上很 强硬而实质上很脆弱的。所以,它们是经不住自由思想潮流冲击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 一下苏联解体的过程,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这样说,苏联的 庞大政权机器,是被以民主思想为主流的现代文化发展冲垮的。

2.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政治实用主义之间的尖锐冲突

在各种历史形式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中,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实体在极端自私的考虑 下,必然要以自己为核心,而对其他的各种社会主体,一概采取利已性的政治实用主义 态度。这就是说,集权专制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把整个社会的各个机体,特 别是各种能动的社会因素,都当作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我们看到,在苏联存在期间,整 个社会的文化,全部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科学理论,完全都成了党的最高领导人可 以任意摆布的政治性工具。或者说,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都具有了政治工具性质。这 样,现存的政治体制以及权力结构,就与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创造性成果,它是属于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意义世界,文化对全社会的各种主体,它都是一视同仁的。因此, 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这是它的本性。但是,在苏联的政治体制之下,全部文化只能为 现存的政治服务,只能成为领导集团的实用主义政治工具。这就是说,只能有一种“党 的理论”,而不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各门社会科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如果再 研究一下苏联存在期间的社会科学状况,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 ,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主要出版物,往往是同样的面孔,发出的是同一种声音,显示了它 们作为同一种政治工具的基本特点。

文化,包括全部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科学理论,由于它的政治工具化,使它的本来的 社会价值也变质了,或者说使它的作用庸俗化了。比如说,苏联共产党的末代领导人之 一康斯坦丁·契尔年科,这个平庸之辈,在事业上毫无作为,也谈不上什么具有坚定的 信念,然而,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却是十分重视的。不过,这并不是由于他对理论有什 么兴趣,相反,“他多半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保住权力的手段,当然这也是由习 惯促成的。”[2]当然,在苏联领导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上,契尔年科只不过 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苏联存在期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种普遍的政治实用主义态 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命运来说,是可悲的。因为,这样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不是要保卫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保卫自己的权力、地位 和利益。结果会是怎么样呢?随着政权的解体,他们的既得权力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一同失去了。

但是,这种政治实用主义的文化政策,由于它违背了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实际上是 不可能达到它预想的政治目的的;而且,由于政治实用主义与文化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矛 盾的尖锐冲突,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这样,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社会科学理论,不 但不能有助于政治权力的强化,反而是常常帮倒忙,使社会的各个阶层对政治权力实体 产生反感;同时,更严重的是,这种政治实用主义,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科学的形象,取 消了它的实际社会作用。可见,如果一种政治权力对文化采取政治实用主义态度,这不 但会摧毁自己,更可怕的是摧残了社会文化。在社会的文化发展史中,苏联政权与苏联 文化的同归于尽,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教训。

3.文化的科学本性与学术政治化之间的尖锐冲突

在苏联存在的时期中,苏联共产党对整个社会一切领域实行的是所谓“一元化”领导 。这样,作为整个文化基础的社会科学理论工作,就只能为党的现实政治任务服务,学 术工作具有了单纯的政治性质;同时,由于党对社会科学理论工作的严密控制,于是就 发生了与中世纪类似的情况:社会科学、学术成为政治的婢女。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联 时期,特别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共产党中央的现实政治需要,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也即 学术研究工作的根本目标;党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指示,就是学术工作的惟一指 针;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必须按照党的政治指令来制定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这样,整个 学术工作——文化工作就几乎完全政治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科学理论工作、学术工作,乃至整个文化工作,都只能在政治权 力的指挥下进行。当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术工作、社会科学理论工作,乃至整 个文化工作,要有正确的政治领导;但是,对学术的政治领导不能变成政治权力对学术 研究工作简单的直接干预。否则,这种学术的政治化,就必然与学术文化的科学本性, 产生尖锐的冲突。具体来说,在苏联存在的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家们已经变成了蹩脚 的、粗暴的学术警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家们尽管有强大的政权做后盾,尽管学者们 和他们的理论作品常常遭到厄运,但是,实际的失败者仍然是政治家。不过,在这种情 况下,学术——文化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在苏联存在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政治权力对学术研究工作简单的直接指挥, 党的领导者或领导机关对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的直接干预,还产生了另一个特殊 的社会政治现象: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完全政治化。当然,对于大多数以追求科学真理为 宗旨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悲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是无法进行 真正的科学研究的。但是,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里,即政治化了的学术环境,也 给那些本来就怀有政治野心而混迹于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人,创造了飞黄腾达的难得机会 。于是,就产生了既能在政治界又能在学术界两栖生存的政客化了的所谓学者,或者说 叫做“学者政客”。政客化了的学者或者说戴着学者帽子的政客的出现,对于苏联社会 来说,既是一种政治悲剧,也是一种学术悲剧。因为,他们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 上,都是两面派。所以,他们既破坏了政治声誉,也败坏了学术声誉。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有理由说,这些政客化了的学者,是苏联和苏联共产党的掘墓人。

4.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系封闭性之间的尖锐冲突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而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让精神文明融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从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总结

1.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属于国家的政治工作,具有党性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导思想,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展开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人们的利益服务,鼓舞人们为实现各个时期的革命目标而奋斗。[1]

1.2对象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它是在一个大的范围内,根据对象的不同,灵活选用合适的内容与方法展开的,具有比较明显的针对性。在针对对象不同而展开的思想政治工作时,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环境等外界因素也是影响的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3教育工作过程的连续性

政治思想工作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手段,精神文明是一个长期发展建设的过程,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当前的环境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反应,因为人的思想是会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变化,所以思想政治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1.4广泛的群众性与社会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不是单一的某个群体或者个人,所面对的是所有人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深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工作经验总结

经过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发展成为科学化、特色化以及人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工作经验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科学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分为理论工作科学化和实践方法科学化。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高度升华。科学化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行动指南,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90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可行的方法,比如说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出发的工作方法;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价值取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不光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用科学的标准来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达标。

2.2特色化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我国理论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把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化,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创新的过程。特色化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则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思想政治理论更好的结合,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化再次发展。

2.3人性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针对人展开的工作,讲究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体现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理服人、以情促情,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与感召力,从而促使国家健康、快速的发展。在过去的阶级斗争中,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以群众路线为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战略方针,比如三查三整、诉苦运动等等,这都是在士兵和群众的自觉参与下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人民群众基本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指导人民群粽当家作主,充分发挥创造性,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围绕中心任务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党有多少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就有多少经验。在任何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去做。比如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道,“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靠的就是民主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共产主义理论武装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从此以后他自己能够教育自己。

2.不同的时代开展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成与共产主义运动有关,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相伴随。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一些先驱者已经在工人、农民中开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党的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页就没有中国共产的建立。共产党建党之后,我党在工人以及农民群众中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教育、思想宣传工作。随后,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了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生命线,不管是在什么时代,能具有生生不息的能力,能够在时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针对的是信仰问题,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驱牺牲自己,成就民族利益,产生的道德感和神圣感就变成了信仰。而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增加了利益博弈、核心价值观的博弈,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消失,而是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使它成为新时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有任务。

根据我国共产党的发展现状,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四坚持原则:一是坚持理论特色,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实践特色,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坚持民族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是坚持世代特色,做到与时俱进。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个领域中,从而保证我国四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军.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建党90年来历程回顾与经验总结[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24(4)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8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效果,是保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培养高水平专业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些负面的和非主流的观念对于学生的信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思政队伍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坚实的增强自身的自信和理论自觉,更好的坚持住思政工作的方向,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自觉自信的意义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并且保证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较多,并且整体群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当中,只有真正的做好高校的思政工作,才能真正的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切实的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具体目标,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长久不衰。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且更好的给予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让学生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坚实力量。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文化和思想理念不断变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于年轻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解答,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思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针对于现阶段高校学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重视和解决,不断的强调学生使命感、责任感的成长。思政工作队伍要正确的认识到现代社会形势下,价值观的变化和多元化文化氛围程度冲击,不断深入的学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指引。另外,现代社会不断发展,高校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在现阶段的新形势下,正确的把握主流思想发展方向,对于高校学生的内心疑惑进行解答。思政队伍自身要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理论素养,并且深入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鉴定政治立场,应对新时代的需求,完善自身思想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思政工作的开展也要不断的探索新方法和新形势,不断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更好的保持思政工作的与时俱进。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自觉自信的途径

第一,深入学习理论。要想真正的贯彻社会主义理念,构建良好的思政教学体系,就必须要深入的研究思政工作理论,并且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性和自信性,鉴定的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开展思政工作。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年轻的在校学生自身思想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思政教学工作也要不断的学习理论,以不断提高的理论水平素养来提高思政教学工作的效果。教学过程要深入的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理论观点,透彻的对思政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式,进而更好的把握原则和坚定发展方向,更好的引导高校学生的成长。

第二,保持创新。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创新,只有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才可以更好的达到思政工作的预定目标。思政工作的开展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并且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进行不断探索,进而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思政工作队伍自身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素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政工作的前瞻性,并且充分的认清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对于社会时事热点要切实的研究,并且就学生内心的疑惑进行解决。思政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结构,保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其自身具有综合的理论素质水平,避免出现思政工作与实际升华脱节。

第三,提高思政工作的现实性。思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且避免脱离实际。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是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朝气蓬勃的时期,思政工作的开展如果过于刻板,就会脱离学生,造成事倍功半。思政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并且深入到学生的内心,真正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思政工作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可行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思政工作队伍要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来开展思政工作,探索当代社会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发展途径,开拓新思政教学方法和工作模式。思政队伍要更好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并且打造富有感染力和凝聚力的思政工作形式,对我国的发展道路、价值观、政治主张等进行不断的宣传,实现学生之间正能量的传递。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转型期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进行创新,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从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实践创新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转型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依据时代背景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

一、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自西方国家的新思想、新观念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日趋多元化,“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使人们在多元的思想文化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对人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对人们的人格教育和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式方法和实践的创新。而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准遵循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以疏导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疏导方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方式。疏导就是要在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思想、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加强引导。对于正确的观点、意见和思想,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帮助受教育者依照正确的思想观点行事,争取更大进步;对于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也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要对受教育者开展民主评议,进行耐心说服教育,是受教育者真正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并在以后的行为中逐步改正采取温和的方式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乐观、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科学性与方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把握科学性,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时展的脉搏,并且要保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够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把握方向性,就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要矜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弘扬先进思想,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以先进的思想感染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不允许散布和传播反马克思主义的奇谈怪论或歪理邪说,保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转贴于

(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时,必须做到创新理论,实事求是,并且将创新的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从多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和时代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区的实际的成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要从理论创新、方式创新和实践创新几个方面深入开展。

(一)理论创新。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将我国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维护祖国与民族的统一等的传统文化思想发扬光大。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将多学科的理论融入在其中。在坚持马克思理论的同事,我们可以将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先进理论加以借鉴,以此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二)方式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目标是“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采取疏导的方式方法,入。

(三)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创新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受教育者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灵层面激发受教育者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帮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2]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社会工作行政论文篇10

【关键词】舆论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

随着众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监督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着政府管理。法国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曾说:“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舆论监督影响面广、威慑力大、群众关注度高,容易形成舆论压力,能有效地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工作。邓小平同志提出:“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随着舆论监督的机制的不断完善,舆论监督在化解社会矛盾、纯洁干部作风、推进政府工作、现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更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建设。

一、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广义上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表现为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知情权、对政府机构或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进行举报、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舆论监督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舆论监督就是通过对事务的评价、建议、批评,明辨是非、伸张正义,影响事务发展进程,从而实现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二、舆论监督的分类

舆论监督又划分为:社会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

(一)社会舆论监督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社会舆论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表现。社会各界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新闻舆论单位依法享有广泛的监督权,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听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意社会影响,认真接受人民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向各级行政机关提出询问、要求、批评和建议。有关行政机关要认真听取,给予答复,不得借故推诿、回避。这是提高政府行政透明度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调动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2.申诉、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申诉、控告和检举是人民群众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有效方式,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这种强有力的监督,对于督促国家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曝光”等形式,可以充分弘扬正气,揭露腐败、渎职等行为,从而较好的协助国家行政机关对照自身检查问题,可以对行政人员当中有可能做出错误行政行为选择的人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量,有效地制约行政权力滥用。

(二)新闻舆论监督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党和政府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将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它是人民群众行使民力的有效形式。

新闻舆论监督随时对国家党政机关、立法执法部门、社会团体及公职人员的决策行为和公务活动进行了解和评论(批评、咨询或提出建议),并对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规范行为所实施的一种公众监督,以此来影响有关权利组织或决策人物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是让广大群众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重大决策的形成和执行,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保护公共利益。在形式上则可以有读者来信、来电、介绍有争议的情况供民众讨论、交流不同的观点等。其舆论监督的特点是独立性、公开性、广泛性。

新闻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置于监督之中。舆论监督既是监督公共权力、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因为我们的新闻宣传以党性为原则,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因而人民的建议、呼声、要求等愿望上升为法律就成为可能。

由于这种监督的公众性和舆论性,从而使这种监督蕴含着强烈的正义感,这便是公理,使舆论监督发出强大的社会力量,对被监督者有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强制性,从而达到激浊扬清,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效果。

(三)网络舆论监督及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网络舆论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方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发帖、博客、论坛等形式,网民对一定的社会事件或是权力行使者的行为和言行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追求真理和真相的过程,切实保障人们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结果。

被网民监督到“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周久耕被“”。此外还有“封口费”事件、公务员“出国考察门”事件……这些事件都因为网络的监督而发生了急剧转向,问题解决进入了快速通道。网络舆论监督向人们展示了从未有过的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日益成为现在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和首选方式,它是使民意上达的直接渠道和捷径,在传递建议和传达意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所以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地和谐完善。

综上所述,社会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三种方式相结合,“三管齐下”才能保证政府权力的正确行使,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才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向前走的更加平稳!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08

[2]康荫《新闻舆论学要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11

[3]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