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5:52

中华文化论文篇1

当代人,别忘了向孔子讨教

——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营养拯救

当代社会日渐缺失的精神文明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卓热能班

学号:

当代人,别忘了向孔子讨教

——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营养拯救

当代社会日渐缺失的精神文明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卓热能班

学号:

摘要: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在给当今人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现代人的徬徨、郁闷,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笔者也发现当代大学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个人主义的倾向。对于这一系列缺乏“仁爱”精神的行为,笔者认为,当代人需要从儒家仁爱思想中汲取精神营养拯救当代社会日渐缺失的精神文明,首先提高个人修养,这样才能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等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一直存在,不会湮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

关键词:中华文化

儒家

仁爱

当代人

大学生

古人的思想精华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价值。中国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远,其中“仁爱”精神贯穿于儒家忠、孝、悌、恕、恭、宽、敏、惠等诸项伦理原则与规范,是儒家伦理规范的核心,是儒学最基本的范畴。儒家的“仁爱”要求人们在尊重、理解和关怀他人的前提下,呈现和发挥出最本质、最光辉的人性。在物质生活日渐丰盈、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提倡“仁爱”、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从他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所理解的“仁爱”

众所周知,儒家的核心是“仁”。一直以来,本人一直对我们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很感兴趣,更引以为豪。经过一学期的课上学习以及课下资料的查阅,自己也对儒家仁爱思想有了更深的思考。西面谈谈本人对“仁爱”的浅显理解。

1、仁——两个人——以人为本

“仁”是什么意思?有古书讲,仁者亲也,从人从二。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的本意是二人为人。一个人不存在仁爱的东西,二是两个以上的人存在仁爱。仁这个字就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所以说,儒家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人。仁就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儒家告诉我们要关注人,作为人并能成为人的那种人,是儒家所关注的东西。

2、“仁爱”=

良知

孟子说过这样的名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

“几希”就是一点点,微乎其微。就是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就一点点,几乎就一样。通过最现代的医学的生物学研究表明,人和禽兽相同点是99.99%。因此两千多年的孟子一句话,“人异于禽兽者几希”,所以这个“几希”太重要了,那么,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几希”是什么呢?儒家告诉我们是良知,是良心,是德性。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他在《论语·里仁》里讲到:“苟志于仁也,无恶也”。[2]孔子认为实现“仁”的要求是要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一个人有了良知,才会更加注重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逐渐完善,才会向以上这五种品德靠近,才能逐渐趋向“仁人”。所以说,仁爱就要求人们首先有良知。

3、“仁”

>

“智”

曾经不止一次地接触这样的问题,是“仁”更重要还是“智”更重要,本人认为,“仁爱”是尤其重要的。作为一个人,我们不光要有理性,有知识,有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道德,有仁爱之心。我们极端地设想,比如一个人只有道德,没有知识,他可能会平凡、本分的过一生,但是不会危害到其他人,还可能大家称赞的好人;而一个人只有很高的智慧,没有道德,没有良知,那他就可能会危害到其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比如一个大学生向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身上泼硫酸的事情我们都有所耳闻,还有科学家利用他的高智商犯罪的案例。大学生和科学家,应该都是人们眼中具有高素质,高涵养的群体,而这些不“仁”之举都证明了他们的道德缺失,这样的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

更有甚者,日本侵华战争时,日本七三一部队的军医用中国老百姓做细菌实验,饥渴实验等案例实在是让人毛骨悚然,比如饥渴实验就是观察一群健康成年男性在不饮水或不吃饭的情况下能存活多少天。这样的军医,诚然具有很高的智慧,但是做的全是伤天害理的事,没有一点良知,没有仁爱之心,是全世界的罪人。

总之,“仁爱”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去爱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有良知,有道德,在拥有智慧的同时做到仁爱,这是我所理解的仁爱思想。

作为一个工科生,即使平常经常看一些文学书籍,仍然感觉的自己在文史方面的深度不足,以上只是一些浅淡,进步的空间还很多,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更多加学习。

二、当代社会我身边的不“仁”之举

1、当代社会主流思想日趋堕落

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在给当今人类带来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现代人的徬徨、郁闷,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近些年出现越来越多的贪腐现象,以及近几月以来的“微博炫富”、“中国式过马路”、“少女求包养”等事件,同样证明了当代人精神文明的逐渐缺失。

2、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日渐缺失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笔者亲身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过强,太过个人主义的倾向。一些具体表现如下:

1>不讲文明礼貌:一些同学不尊重老师,迟到,无故旷课,上课吃东西;随地乱扔各种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卫生;

2>爱好攀比,奢侈生活,不在崇尚勤俭节约:一些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强迫父母给自己买超出家庭能承受范围的电子产品,比如iphone手机,ipad,名牌时尚服装等;部分女大学生为了满足物质需要而“求包养”,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取向的偏差。

3>有些消极颓废,不在勤奋进取:随着大学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失业现象日益严重,使得他们不再有作为大学生而出类拔萃的优越感,自我预期下降,从而产生消极颓废心理。部分大学生厌学逃课,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抽烟喝酒,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部分大学生则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中或整日无所事事,困惑、迷茫,虚度光阴;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的虚荣心或出于妒忌心,去偷窃、去抢劫,甚至去杀人,最后锒铛入狱。据统计,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约占青少年犯罪的17%。

[1]

4>以自我为中心,不谦让,不先人后己,强调个人主义:许多大学生反对他人的说教,对任何事物都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缺少虚心和谦让;二是强调自我价值,注重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不赞成“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三是强调“个人主义”。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上,没有集体感。

5>:缺乏诚信:许多大学生考试作弊,还有的网络诈骗。

举个例子,比如有年轻人为买iphone卖肾得到钱,这些人的行为让人发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是脍炙人口的话,说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自己的身体就要好好爱护,不能随意损坏。首先爱护身体是“孝”的体现,其次,更不能因为想要得到钱财,满足虚荣心而去损害自己健全的身体。

总之,当代社会上的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必须尽快找到解药。

三、向“孔夫子”讨教当代问题——从儒家仁爱思想汲取营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物质利益的驱动,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当代人民人文精神缺失,缺乏最基本的仁爱精神、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浓厚人文情怀、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儒家优秀传统思想所倡导的“仁爱”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伦理思想,对于精神文明缺失的现代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儒家的眼里“仁”就是发自内心的去爱人的一种思想理念。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曰:“爱人”[1]。儒家思想认为做为一个仁者要爱别人。孔子所提倡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相爱、相助之道,是指综合了人类各种美德而形成的一种完美人格。“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为人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孔子看来,爱别人要从爱家人开始,然后把家庭之爱,推广到血缘关系之外的社会成员中去,做到爱他人、爱社会,那就是十分高尚的仁者。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他在规劝梁惠王时讲到:“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告诫梁惠王应该关注仁义,不要一味地追逐利益。

那么,我们当代人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每个人要从儒家思想中学习仁爱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我们要付诸于行动中,要践行仁爱,在生活的处处中培养自己的文明素质和高尚涵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要拥有高尚的情怀,要从内心改变。相信通过这样,我们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才会逐渐少起来,甚至彻底根除。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六、对当代大学生的号召:

在美丽的大学里,有知识渊博的教授和意气奋发的青年学子,思想碰撞,砥砺智慧,探讨人生理想,我们一定会度过充实而难忘的大学岁月,我们也要真正走上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我们的人生就应当大展宏图。

作为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我号召当代的大学科生努力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关注中华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精神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子原著.孟子[m].任大援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2].孔子原著.论语[m].陈国庆,注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

吴光.儒学核心价值观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重要意义[J]。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

[4].左云飞.人文精神培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华文化论文篇2

主持人语:从春秋时期孔孟所形成的儒学,到汉代之后两千年间形成的儒教传统,其间经历了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原始儒家的积极进取面不断被削弱,而“尊尊亲亲”维护秩序的观念则大为弘扬。近代,儒学受到批判,孔家店更在新文化运动中进一步成为被砸烂的对象,虽然其中掺杂着那一时代过激的社会情绪,但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儒学自然有其应有的价值和学术地位。在抖去两千多年间覆盖于其上厚厚的尘埃之后,儒学中的精华部分仍然可以成为今日重构中华文化的有益成分。因此,方勇先生在其《“新子学”构想》中提出恢复儒学在先秦时期的子学地位,然后取其民主性精华,弃其封建性糟粕的主张,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

许多人在讨论中华文化建构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常常忘掉著名史学家司马谈所写的《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一文不长,却对先秦时期的几个主要学术流派的“治世之学”作了一番简明而深刻的评述,文中分别概述各家学说要点,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他认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的六家学说,各有其“不可失”“不可易”“不可废”“不可改”“不可不察”的存在理由,因为诸家学说均是“务为治者也,直所言之异路”(即各家均是探求治世的学说,只是提出的主张途径不同)。应当说,司马谈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虽然,他最为赞赏的是道家学说,但他也认为应当汲取先秦诸子众家之长。而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两汉经学成为这一时代的统治思想,也影响了之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传承与弘扬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在热烈讨论中。传承“经学”“新儒学”“新子学”“新仁学”等主张,也相继被提出。书院、国学院等教学机构或由民间创办,或由高校、研究机构设立,展现出一派生机。虽然在当前的讨论中,传承经学,复兴儒学的主张高于“新子学”,但我仍然认为,以“新子学”所提出的“子学精神”来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重构今日的中华文化意义更大,更具说服力。

本刊本期刊载了有关“新子学”研究的一组文章。“新子学”是2012年方勇先生在主持“子藏”工程的同时,提出的理论构想,并相继发表了系列文章,使这一构想更加系统和深化。近年碚庖焕砺鬯伎荚谘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港、澳、韩国等文化圈和学术界也受到重视,并相继召开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但是和当前呼声甚高的儒学、经学、国学等比较起来,“新子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扩大。

主持人:汤漳平

中华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6-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交流渠道、交流方式和交流舞台逐渐增多扩大,而且传播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流方向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掌握好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理解并运用好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将我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这对于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长久屹立于世界强国以及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论述以上观点后,旨在研究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并希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者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弘扬东方智慧,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华文化的传播——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八个字只是简单的描绘,但不足以表述其特征。中华文化的特色可以概括出若干条,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应属兼容并包,或者可以说是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这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传播中表现得最为深刻:首先表现在中华文化非常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例如:印度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地被融合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并在中华文化中有了独特的意义,这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为了强大祖国、唤醒人民,不断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力求贯通中西学,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其次,中国作为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化对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的文明进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单纯是传授汉语知识的教学,而是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交际语言的教学;如果要有效地、成功地实施这种教学,就必须首先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成功地组织教学,有效地给学生传授这种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决不能把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为在语言能力之外的一种辅助能力,尽管它包括了语言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跨文化的心理能力、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等等,但它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并且其他所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最后都要落实到语言的能力上。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很难有效地、成功地实施对外汉语教学。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交际渠道的不同,交际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人们只注意到语言交际,却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然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则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是文化的重要反映,它在一切非语言交际行为中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和体会,如果忽视了文化背景就很可能会发生误解。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的接触、谈话者之间的距离、时间观念等等。下面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

1.沉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奉行“沉默是金”,常常用沉默来表示思考、慎重、默许和谦让等含义,然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种沉默态度感到很不习惯,在他们看来,沉默意味着轻视、不感兴趣等,因此他们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声的反应。而中国人则重视沉默在交谈中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有时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就笔者个人的经历来说,在国内的课堂上都是老师占主导地位,整节课下来基本都是老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只作为听众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在本子上。而在国外的课堂上,学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老师只讲重点部分,而其余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课前自己做好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基本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于刚来国外读书的学生来说非常难以适应,因为我们习惯了当一个听众,而非侃侃而谈者。因此国外的课堂上就会出现整节课都是外国学生不停地发言,而中国学生一直保持沉默的两种极端差异,在外国学生的眼里,我们的这种沉默或许会被视为不积极上进的体现。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我们就必须清楚这种非语言交际的现象,到国外深造时,一定要多多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融入国外的课堂文化氛围中,改变沉默。

2.目光语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目光语的功能极为丰富,但是它的使用也因文化而异,我们就需要掌握各个国家不同的目光语内涵,在去一个国家教学或交流前,做足准备工作,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相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因此,深入了解造成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民族心理、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不尽相同,因此要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双方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以及非语言行为差异。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更要不断培养文化适应力、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非语言行为的能力。例如,可以多了解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准则,以此来提高对不同非语言行为准则的敏感度;需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来正确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多观察、多总结,对他人的非语言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要凭自身主观意识妄下定论;同时,在非语言交际过程中,不能为了照顾对方而丢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做到兼顾双方,以使文化得到恰到好处的融合。

三、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孔子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深厚魅力。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来命名的“孔子学院”就应运而生了。“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用以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众所周知,孔子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学院”来标榜学汉语的教育机构则再合适不过了,而孔子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这也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中华文化之精髓的来源。

近年来,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其中不仅有文化的因素,自然也有经济动力,可以说,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蓬勃兴起,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已然占据了世界大格局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今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从世界各地来华工作的各领域工作人员蜂拥而至,而只有懂得汉语并熟悉中国的国情和民情者才能在中国更好地生活、工作下去。因此,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本国学生和某些领域的工作人员学习汉语。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中国已经成为各国留学生留学的首选之地。笔者就读的学院与美国的迈阿密大学和意大利的米兰大学有着合作关系,我们学院在这两所大学里创建了“孔子学院”,而每年都有一批批优秀的外国汉语学习者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我们的学院学习。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向那里输送更多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师,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结语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应该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夺目的光辉,而且必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中继续发光发热。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龙的传人都应该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文化,肩负重大历史使命,为振兴中华与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由于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进行跨文化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但可以揭示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怎样的异同,还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我们应该了解并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不同含义,以此找到运用的最佳方法,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冲突,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对于想要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更要不断努力地学好中华文化知识,做跨文化交际的使者,提升自身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而不懈拼搏。

参考文献:

[1]傅荆原.论中华文化之精魂[J].中华文化论坛,1997,(3).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3]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5]蒋印莲.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中华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改进建议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为内核,结合5000年文明中出现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各流派思想体系所形成的融合共通的历史沉淀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一脉相传、历史悠久、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特点,另外,在对引进西方先进文化并将其与自身互补的厘定上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思想上更加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1]。

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凝练和升华。因此,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2]另一方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在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改良社会风气、培养高洁品格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学前教育是指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启蒙和开化的过程。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性格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也是整个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联系紧密:无论是古私塾对《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名篇中尊师重道、人伦义理、忠孝节义思想的传播,还是现代幼儿园、学前班等对汉语基础知识的灌输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因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学前教育的始终,为学龄前儿童进一步学习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做出了充分的准备。[4]

1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中存在的不足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并将文化自信作为基础,推动改革的发展。在这一具体语境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深度结合,通过多维度、多模式、多层次的推广,实现文化自信大背景下两者交融一体,从而推陈出新,走出一条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当前,在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上,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政策性地域影响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巨大鸿沟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具体体现在:与西部落后地区相比,北上广发达地区教育政府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幼儿园、学前班等硬软件设施齐全。

(二)具备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培养体系的原因,目前各大高校在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短、平、快”的思想:培养周期短、培养内容一成不变、见效快。这种思想也导致了学前教育人才可能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在各幼儿园、学前班对学龄前儿童的授课中秉承一贯的理念,导致了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化”程度严重。

(三)家长的思想存在误区以及办学者的功利主义太强。一贯的理念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把学龄前儿童送进幼儿园、学前班,由老师全权负责,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而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缺失使得学前教育办学者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商业化。

(四)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存在缺陷。目前,在学前教育上没有建立一个通用的办学模式和完备的考核体系。学前教育的办学模式应该时刻紧握时代的脉搏,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学前教育的考核体系不应该仅仅以学龄前儿童为考核对象,更应该将老师及家长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综合考量。

2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结合的改进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与财政投入,对各地区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予以资源倾斜,并在财政投入上重点关注,从而保证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公正,让各地区学龄前儿童都有师所教、有地可学。

(二)加强对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各大高校应当改进当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机制,更注重对传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得出产的学前教育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已入职的学龄前老师更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提炼,从而真正实现对学龄前儿童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开蒙。

(三)政府、办学机构、家庭三方联动,以政府部门引领正确的政策导向,办学机构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展开,家庭积极配合作为补充,为学龄前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小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全面的支持。

(四)积极探索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模式和建立一套完备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在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上可以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采用以联邦政府决策为主、州政府权力共享,英国采用部门间相互合作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央决策为导向、省部级协调、各地区软件资源共享、地市、县级总结执行的学前教育融合模式。在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上,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考核体系中关于托幼机构、教师、儿童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起对学前办学机构服务质量、教师质量、儿童发展表现、家长配合度“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私塾教育的优点,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平台,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建立“云课堂”,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前教育。私塾教育的缺点主要是对儿童创新能力的抹杀,但私塾教育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行“有教无类”,在解决教育公平、缓解各方矛盾、推行分层次教学以及民众自发参与上具有独特的效果,新私塾应当是对旧式私塾教育优缺点的扬弃,因此,选取试点,开办“新私塾”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而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在此背景上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云课堂”,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慕课”等辅助教学方案,为学前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将以上两者结合,打造现代学前教育的“金摇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内涵,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完美结合的优秀范例,更是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术研究.2013,(20).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山东社会科学.2013,(3).

中华文化论文篇5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归纳并加以整理研究对我国文化的今后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武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01-01

中华体育文化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东方武术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武术曾被提到高一种文化层面,“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则是对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武术文化也逐渐受到热烈的追捧,武术项目不仅成为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同时其也频频现身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70年代香港媒体中的功夫之王-李小龙,到近期好莱坞中的红得发紫的“功夫熊猫”,无处不彰显着这种东方古老文化的强大魅力。武术,又名国术,是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世界,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保留和继承中华先民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肢体语言,是全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

一、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

(1)“和”,“合”文化价值

与西方在搏击,剑术上所推崇的格斗中人性的释放的价值取向不同,我国的武术文化长期在中华文化大环境的熏陶下,形成一种独到的,以追求“和”为最高目的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我国社会文化的主流,而其中包含的“和为贵”的理论精髓,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信条;以至于后来的道家的“不争”、“无为”,墨家的“非攻”、“兼爱”都摆脱不了对“和”的依赖。从我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也可以看出,其追求“和”的内在本质也是非常明显的。原始社会,人少兽众,为了更好的获取生产资料,发掘自然,满足世间万物的平衡所需,人们就必须通过武术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人们对原始社会的摆脱,人们自身的私欲日渐膨胀。曾几何时狼烟四起,人们家破人亡,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武术相关指导,以武力抵抗外族的侵略。后来武术又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营生手段,封建社会的“武状元”、民间团体的“武术总领”、近代出现的“私人保镖”等。当然武术不一定是理论上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但是“止戈为武”的指导原则确是在实际中取得效果最好的方法。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在实质中又相互制衡,协调发展。肢体运动“斗”的内涵与精神层面“和”的意识在武术文化上取得高度地辩证统一。对“合”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也是中华武术精髓的另外一面。主要包括“形神合一”、“知行合一”、“阴阳合一”三个方面。“形”指的是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是习武之人的外部形态;“神”指的是习武之人的意识,精神面貌。“形神合一”就是说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内在的文化内涵,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古人云:“既学艺,必试敌”,这表明古人已深知认识与实践两者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并使认识得以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知行合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阴阳合一”在武术界得到广泛流传,阴阳通常用来代指同一种事物不同属性的对立的两面,合一则表示其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2]武术搏击中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变幻无不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体现。

(2)休闲文化

武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养生性的追求,中国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着重表现在“养身体”,“养家糊口”等方面。武术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因此其包括娱乐和健身在内的休闲性相对突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体身体健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自然不用多说,在配合有关“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等科学内涵,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达到极致。增强体质的同时,以“打”、“踢”、“拿”等基本动作为主打的中华武术,常常也被用到民俗文化的发展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中华杂技艺术,美轮美奂的功夫动作指导,精彩绝伦的国粹京剧表演都大量渗透着武术文化的影子,在为观众带来愉悦,调节情感,舒展身心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产业链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如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江西卫视的“争霸擂台”节目等都是武术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3]。

(3)整体谋略思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无疑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流,不同于西方拼规模,拼人数,拼装备。我国武术文化在军事指导方面自古以来就偏好于带有谋略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书表现的尤为透彻,“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国武术文化认为在体能斗争中,体格间的差异是不可否认,也不可避免的事实,但这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通过智取,谋略,同样可以达到“出奇制胜”,“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是我国武术的核心思想,同时我国武术文化也非常看重整体意识,这与强调个体,个性突出的西方搏击文化有天壤之别,具体表现在武术的格斗过程中攻守转换,手脚并用的技巧。武术的基本技法中手可拿、可打,脚可踢、可踹,腿可拌摔。就连背也可以靠,身体所有接触的部位都可能会成为技击的点[4]。

参考文献:

[1]、吴明.漫谈武术文化内涵.搏击(武术科学),2010,(10).

[2]、次春雷.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中华文化论文篇6

一、中华“太极图”体例的生命流变

中华“太极图”可谓宇宙万物运化的博大精蕴的全息稳态模式。它极为深刻地概括了阴阳易理,生动地表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太极”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蕴含两重哲学理念:一是“太极”的字面意思,诸如“顶点”、“穷尽”、“最大限度”等;二是“太极”的范畴含义,富有“本质”、“根源”、“全息”之意。二者在“太极图”中统一、协调、完整地表达了“太极”的深邃内涵,即“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深然太极之理,元所不在”…。“太极图”相传为宋陈抟所作,实出于《易f勃之文。僦圭}》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为天居南,坤为地居北,离为火居东,坎为水居西,艮为山居西北,兑为泽居东南,震为雷居东北,巽为风居西南。十二消息卦又叫十二辟卦,皆是由八卦的相邻两个卦象叠加而来。由此可见,“太极图”非常严谨圆满地揭示出自然宇宙的“大化”哲理与奥妙“天机”。

华夏文明演绎史上的“太极图”涵括着北宋时周敦颐的“五层太极图”、明初时赵摄谦所传的“阴阳鱼太极图”、明朝来知德所画的“太极图”。此乃国内学术界所公认的三种最知名的太极图例。但广为人知、传遍世界的却是“阴阳鱼太极图”,它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图”。据史料观之,中华“太极图”大致可分二类模式:其一为“数层组合图式”,诸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此类图例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其二为“阴阳鱼互纠图式”,譬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例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然则二类图式虽说形式有异却内涵类同,皆张扬着宇宙大化的生命真谛。

中华“太极图”是华夏古代哲学家、道家、炼丹家等解说“阴阳理论”模式图的符号标识。它是古人概括阴阳易理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极图”最外层圆圈为太极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乃由元气化生并不断运动循环。圆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在下为阴。阴阳鱼中又有小圈为鱼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升阴降。阴阳二鱼又以“s”形曲线为隔,表示在负阴抱阳中,阴阳的平衡不是一刀切成的两半圆式的对称,也不是天平式的平衡,而是变化多姿、此消彼长的阴阳平衡。

中华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我国现阶段的干部学习和干部教育,已经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干部学习的内容却是灵活多样的,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干部学习必须拓展领域,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重要性方面,多次作过强调和阐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从总书记的的要求看,现代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只有抓住精要,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

一、中国人和传统是分不开的

明清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汗牛充屋的文化典籍令其他传统文明望尘莫及。曾经想割断这种文化联系,但是,人们大多忽略了一点,中国近代的知名学者和政治家都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以《大同书》、《仁学》等为代表,其核心是儒家仁学和佛教慈悲济世思想的综合。孙中山追求的“天下为公”,虽然实行资本主义政体,但中心还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治国理念,表现为:第一、从其人生追求来看是“不为宰相即为良医的儒家济世观”;第二、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东方特色的精英政治,而不是西方的民主政治,革命一词也是起源于“汤武革命”。的文化基础是明清以来在湖南广为传播的儒家湘学,湘学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推崇屈原、贾谊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优秀爱国主义传统;其次是许多湘学士子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近代湘学中最有名的人物是曾国藩,而曾国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众所周知,终其一生都是曾国藩的“粉丝”,但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其实受曾国藩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事实上,世界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及金融危机的影响,证明了西方自由化不是济世良方,而东方新加坡、韩国、台湾等的成功更加证明了东方传统文化的活力。

二、儒家在学习和修德方面作出典范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是对等级、身份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普通人拥有了学习的权利,就拥有了在思想上与王公贵族平等的机会。从此“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读书学习成为中国人的终生追求。

儒家的往圣先哲们在这方面起到了极好的表率作用。据《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自己也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学习历程的自我描述,也是其求学不止的写照。孔子的追求和行为,成为后代典范,这对我们今天的干部也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儒家的基本观念是“仁”。《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儒家的教育首在教人“做人”。儒学的教育思想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触及人的心灵深处,以激发人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通过“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达致自我完善,从而成就理想人格。

今天,我们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按照儒家的人文价值评判,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在处理德才关系时是这样理解的: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才兼备谓之贤人;德才兼备而能体察阴阳变化谓之圣人。

三、道家思想是反“”的清凉剂

部分人错误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无为,道家“绝圣去智,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是要使人愚昧无知,殊不知,历史上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是极聪明的。道家开创了汉朝的文景之治,聪明的陈平、张良就是道家人物;道家促成了三国鼎立,聪明的诸葛亮、水镜先生、徐庶等都是那时风云一时的道家人物。

中华文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广告中的传承与传播,分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误用现象,对如何正确、规范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

(1)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版权、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细则,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确立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拥有及各项权利。

中华文化论文篇9

【关键词】传统美德广告创意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商战已开始进入“智”战时期,广告也从以前的所谓“媒体大战”、“投入大战”上升到创意的竞争,“创意”成为我国广告界最流行的词汇。广告怎样尽可能地为产品促销服务,怎样出奇制胜已是广告人在进行广告创意时所追求的目标。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在本民族的广告中有所体现。这大大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广告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糅合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学理论。正是这种特色让中国广告独具魅力――将广告宣传和受众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相结合。

中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有着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中国的传统美德讲立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文把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分为修身美德、齐家美德、处世美德、治国美德四个方面,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一、传统美德在广告创意的运用

1、修身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修身”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中,是指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较大的儒、道、墨、法家都非常重视“修身”的重要作用。一个经典的现代案例就是耐克公司为“国际志愿者年”做的广告宣传画。广告的正中央是一个用传统中国书法写的繁体字“”,其中的“提”那一笔巧妙地变成了耐克产品的标志“√”。左边的一行小字是:“投身2001年国际志愿者行动,为时21日,JUStDoit”。其中“”为it的谐音。这则广告具有双重的效果:作为无私的道德责任,义与利,特别是私利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一个本质上实实在在的商业广告在合理运用了传统美德后,不但在画面上吸引了观众,而且简单的一个“”又让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自古商人“惟利是图”的印象在此时被淡化。

2、齐家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家庭是一种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最基本的社会消费单位。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古代宗法制社会中,社会的组织形式以血缘亲族关系为核心,家庭是基本组织单位,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和睦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家是每个人最安静的港湾,家庭成员就是每个人最亲近的人,人们在待人处世时总会不知不觉地把亲人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广告人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在产品广告中融入亲情。

3、处事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人生在世,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事应当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和社会角色,应当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交往和职业道德对于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人际交往和职业活动中向来尚礼仪、重诚信、尊德性、尽职责,经过历代志士仁人的认真总结和大力彰扬,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处世美德。

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仁”。“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的相处环境应当宽松,对人要胸怀宽宏、待人要宽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在相处时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儒家的这种仁爱思想发展到今天主要表现为尊老爱幼、仁慈友爱、长幼有序等。现代广告特别是公益广告中体现这种仁爱、和谐、充满温情的广告可以说数不胜数。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观自古以来就影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广告商来说,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若能够在取得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在“仁”上面做一点文章,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奸商”转变成“儒商”,必将升华商业广告的主题并获得受众的支持。

4、治国美德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美德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政治与道德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政治活动同时也是道德活动;一切政治原则同时也是道德规范。孔子所倡导的“为政以德”就是传统治国美德的概括,也是“以仁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治理国家上的体现。孔子尤其强调德法并举。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就是对“德治”和“法治”的传承。这种意识的传承,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高度的道德文明。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国人普遍形成了重感情、讲仁爱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故而以整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贯穿了整个社会和国家。

二、将传统美德运用于广告创意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为了创意而创意,背离广告目标,影响广告认知效果

广告是一种沟通手段,也是一种营销工具,更是一种竞争武器。广告的任务就是与消费者沟通、感染他们。广告信息要脱颖而出,必须有独特的传播风格,这要求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上做到“有卖点”和“好玩”。卖点包括商品的必有特质(外形、功能、品牌形象等)和受众的利益兴趣点。

“为了创意而创意”是许多广告都存在的问题。传统美德运用于广告(主要是电视广告)一般是通过把美德文化植入情节设置带出产品诉求的,但很多创意人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情节设置”上,忽略了广告本身的目的。结果广告播出后虽然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极大认同感,却不知道广告到底要讲什么。消费者只觉得广告好看,产品的利益诉求点却没有传递出去。他们当然不会因为广告好看而去购买产品,更有可能在看完之后只记得广告的内容而忘了产品的名称。可见背离广告目标会影响广告认知。

2、创意不被受众所理解

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是通俗,创意再怎么高,违背了这个原则,都是一则失败的广告。广告创意不能被目标受众所理解是常犯的毛病,而在传统美德文化类广告的创作中这一情况更容易出现。由于大多数广告人与目标受众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水平也不同,创作传统美德文化广告时,广告人自觉很容易理解的故事(语言)或许在目标受众的眼里是莫名其妙的。而且,传统文化广告通常是用“意境”(意会)来赢得受众的认同,如果广告所采用的元素不能被受众理解,一切就都白费了。

三、将传统美德运用于广告创意的对策

广告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使广告表现出更多的人文气息,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接受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一则优秀的广告,除了能够以其精确的定位、独到的创意、精美的制作给广大受者带来艺术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冲击外,更应该包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引起受众的真正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要想成功地将传统美德与广告创意相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围绕产品利益点展开诉求

基于营销基点上的广告创意,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广告的表现手段一定要与诉求点紧密相扣。消费者不会花费精力去琢磨广告中的产品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一个好的广告,要让消费者清楚容易地看到产品的利益。应该一开始就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吸引注意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悬念;其次要感染受众,以情动人,把受众带到广告创造的意境中去。广告本身要有相当的观赏性才能减少消费者的对抗心理;最后,让产品的利益点不经意间在消费者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

2、突出产品名称

把传统美德文化应用到广告中不仅是为了感化消费者,也是为销售服务,因此要尽可能让受众记住产品的品牌。在广告创作中,要让产品的名称(形象)尽可能多地出现,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不然就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及功效记忆模糊,广告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

3、准确把握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

高超的广告创意要很容易让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应该先分析目标受众因文化水平、民族、地区限制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以及目标受众的经验背景。文化水平主要是指目标受众的总体受教育程度,投放农村市场的广告,其语言就不能太书面化。特别是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元素的广告就不能过度引经据典,把要表达的意思放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语言、风俗、习惯等。有很多广告创意对于汉族受众来说很容易接受,但也许并不适合少数民族群体。

4、对市场、产品、消费者、竞争对手深入剖析

一个科学有效的广告创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的:经过消费者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发现问题点和机会点,提出广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广告策略和广告表现方向,接下去再进行广告创作,制作故事版、印刷设计稿,最后根据故事版和设计稿制作广告。要走感情路线打动消费者,就要把握市场、产品、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广告只有让消费者获得认同感,才能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①《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省略.

②《浅论中国现代广告中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省略.

③北京未来广告,《友爱互助,用爱相处》[eB/oL].省略

④杨学军、汤俊峰主编:《成功广告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107

⑤何修猛编著:《现代广告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中华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竞争;拓展力

【作者简介】杨国辉,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省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成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湖南娄底417000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164-04

2012年11月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中国梦”不断被强调和突出。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解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崛起,既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崛起。更是综合国力的增强。约瑟夫,奈曾明确指出:“在信息时代,软力量正变得比以往更突出。当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文化的影响力却无法与这种经济地位相匹配。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突出“短板”。刘云山曾明确指出:“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实现“中国梦”,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竞争实质上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类型的文化通过企业、品牌或产品所倡导或体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争夺文化在特定人群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而作较量,并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重视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一)实现中国崛起的动力源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而文化复兴成为今天吸引国家振兴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不竭文化动力。”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人民的动力源泉。

一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不仅震撼人的心灵、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而且使个人产生“自我意识”,更强化民族的群体性认识。二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必然强化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感,容易形成自我认可、自我认同的情感,在国家发展中发挥巨大的力量。三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刺激民族的创造力。在所有产品都可以机械化的背景下。唯独文化创意必须人的参与。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必然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创意中,刺激民族的创造力热情与能力。

(二)提升国家影响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明确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优劣往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态势,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文化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内在的、长期的。在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中。经济、科技、军事的发展更具有直接性,但“经济只是短期利益,长期利益是文化”。文化竞争力的提高,会使本民族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扩大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因此,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托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三)推进国际竞争的重要引导

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不仅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提升国家的影响力,而且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推进国际竞争发挥引导作用。美国学者曾指出:“经济增长差异的50%是由文化造成的。”

一是文化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平均7%的速度增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早在10年前。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就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生产总值。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四大产业之一。二是文化提升经济产品的价值。从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只有将商品与文化一起输出的国家,才具有的独特的竞争力。

二、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表明,富国未必是大国,大国未必是强国,强国未必就是永久的强国,要成为永久的强国就必须以文化为依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崛起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成功经历国家长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强国崛起的大文化并没有跟进,“文化逆差”还较为严重。要实现“中国梦”,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保护能力缺乏

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甚至连楹联习俗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一网打尽:在两会期间,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2005年11月25日,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居然也被韩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对内要靠立法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外无力表达体现自己精神价值的“文化话语”,足以体现我们在文化保护能力不足。另外,我们还缺乏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能有效的保护我们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利益。

(二)文化创新意识有限。

作为传统文化强国,“杂技、中国功夫、大红灯笼等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更多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而不是今天的文化繁荣”,我们还更多地沉溺于文化的历史空间,缺乏足够的创新。

有学者在反思“中法文化节”时曾明确指出:“法国人利用现代技术,把他们的经典艺术品进行复制,价钱不贵,让那些参观完画展的人能够把它们买回家,这样,法国的文化就能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中国的画展搞完就完了,法国人看了以后,很快就忘了这些艺术品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国内,无论是集娱乐元素之大成的电影工业,还是年产天文数字的电视剧、电视节目再到已经非常市场化的流行歌坛。都还处于一种手工作坊和闭门造车的状态,对传统文化更缺乏足够的开发与创新。

(三)文化的适应力不够

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并不对立。但文化的推广一定要适应消费者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并创造其喜爱的方式。如果忽略了对消费者心理及其需求的理解和把握,离开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那么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句空话。在当前我国文化的竞争中,这种文化的适应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过度的依赖传统,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审美。我国古典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现代形象的改造。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缺乏对科学与人性的关照。目前,我国文化输出的书籍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这些书中,却主要是风水、八卦、算命和菜谱等方面的,而对当前文化的思想艺术方面传播却严重不够。

三、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弱小的主要原因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以尚不发达的工业文明来面对西方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文明,自然表现为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

(一)我国文化实力的客观现状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根本

自资本主义时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的经济体制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以此为依托,其文化价值观念也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他们对外战略中一个可以加以有效利用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的劣势,使其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落后国家的人们使用其高科技产品时,往往容易接受先进技术产品中凝结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使信息传播和通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撬开他国大门,宣传自己的思想文化和价值标准。

我国为了弥补与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经济落差,为了尽快缩小其它各个方面的差距,也要把吸收、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在由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阶段向本土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阶段,中华文化的发展将会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而进入全面、深入地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时期。在这样的客观现状之下。根据文化交流的客观规律,高势能的强势文化向低势能的弱势文化流动是必然趋势,西方强势文化必然要大规模的向中国进行输出。

(二)提升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的动力不足是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关键

在与世界强国民族文化的“共舞?过程中,我们文化竞争的弱势地位,使我们提升动力也存在不足。

一是经济不够发达。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经济整体力量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就人均产值来说,我们还相对落后,尤其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较大。这个阶段的人更趋于物质化,对物质崇拜。因此,这个阶段在文化上崇洋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国内影视市场一片萧条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在观看他国的影碟时更多的是对他国物质崇拜下的一种文化窥视。

二是技术相对落后。一方面,在影视等文化性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技术方面的差距,导致产品的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差距,我们在文化传播方式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在技术上的优势,增大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流量,也提高了传播载体的艺术性,提高西方文化的趣味性。

三是人的素质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中共十再次提出在建党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说明我们当前还是一个温饱型社会。在这样一个阶段,大多数人对物质诉求较多,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则缺乏足够的沉淀。从整体来看,这个阶段的人素质偏低,对文化的需求不高,快餐文化和实用主义比较突出。

四、实现“中国梦”背景下的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途径

王岳川教授曾指出,提出文化竞争力就是要把“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把文化商品化,产业化,把文化变成钱的观点是“以冲刺的速度谋求短期效应”,其“背后的动机都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因素”。整体来说,文化可以分为实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当然,这三种文化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有穿插,实用文化、艺术文化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文化在其中。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采取多种途径。

(一)扩大文化竞争的接触面

我们要传播自己的文化,必须采取积极行动,而不能只是消极等待别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都是在不经意中传播的,它留下的或许只是支离破碎的印象,只是只言片语,但也许比一次轰轰烈烈的文化交流活动起的作用更大,影响更加深远。”文化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横向来说必须是实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维度的共同建设,而从纵向来说是从文化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品牌到文化整体形象的塑造过程。我们认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由下图中各个方面共同组成的面积。

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由这些不同的方面所共同组成的,虽然并非一个绝对的顺序关系,但必然遵循一个递进关系。除了这些文化领域以外,由显性和隐性途径组成的传播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共同组成的。具体而言,扩大文化竞争的接触面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品的丰富化。文化以产品的方式输出,不仅包括景泰蓝、宣纸、瓷器等简单的商品、文学艺术品与影视节目的输出,而且包括当前的体育产品。二是文化竞争参与人数的广度。文化的存在,必然是最大多数的人在思维、行为方式、思想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与外来文化的竞争,是整体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群众,要最大范围的扩大文化的参与人数。

(二)增强文化的市场化

我们要将文化的生产消费与市场连接起来,对市场提出了精致化、趣味性的引导,才能引发人们的消费欲望。

一方面文化产业化经营必须注重科技引导,提高产业的原动力。文化产业只有注入科技的力量,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推进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走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路子,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现代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注重市场需求,在发掘文化资源上实现突破。我们要既能够充分地发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又能够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创造性的融合中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强劲的人文魅力机制。将文化资源开发成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和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会被征服,一个没有名牌的国度同样也有被征服的危险。”驰名商标已成为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长驱直入、占领市场和人心的最新武器。文化品牌是对外文化输出的“据点”,是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主要辐射点。将我国的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是增加文化品牌的数量。一方面增加绝对数量。我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们文化品牌数量要与此相适应。另一方面扩大文化品牌所涉及的领域。据西方某研究机构的跟踪调查,在当前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以及传统影响已经迅速边缘化,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同质化。因此。我们要在文化品牌涉及面上扩大。

二是扩大文化品牌的规模。美国一个著名学者称,“假如将来有一天,美国的原材料枯竭了,美国的工人不愿工作了。但只要人们还向往美国文化,我们在市场上就仍是不可战胜的。”例如奥斯卡这样的品牌。体现了美国在全球电影业中引导性作用。扩大文化品牌的规模,才能巩固国家在全球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三是提高文化品牌的创新度。“停留在古典的辉煌而真正能让人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东西很少,这似乎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憾事。”我国的文化品牌总的来说重在“守成”,建设性的少。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确保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确保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四)强化思想意识的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