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6:06

文化自信论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9-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提出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等倾向一旦为西方分裂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内涵,深挖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未给出具体定义,学界采用的是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即:“‘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也可以把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概括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其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掌握,了解其内涵,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国家,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自信”是发展,基础决定发展,发展巩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了文化自觉,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有了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国家会富强,文化更先进。同样,文化自信必然让人们更珍惜这种文化,发现这种文化的独到与优秀之处,产生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虚无主义和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举世瞩目,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旧中国的衰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已经崛起,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认为中国所以落后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如西方民族、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或否定。一些迷信西方文化的“香蕉人”,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崇洋,成为西方文化的人。

(二)思想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的距离已无法阻碍外界不良信息进入,使西方资本主义普世思想流入高校,这给涉世尚浅、辨别力弱的大学生造成世界同一的假象,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放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警惕。受此影响甚至是操控,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由此,西方文化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言必称欧美,行必效西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不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本质,阶级意识淡漠,甚至走上歧途。

(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一切向“钱”看,以高考专业选择为例,考生不是以兴趣、专长和为社会贡献为导向,而是以能赚多少钱为标准选择专业。入校后大学生学习松懈、散漫,出现花钱雇人上课、作业、期末考试作弊等不良倾向。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表现得很自私,与寝室同学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事件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未做事先问回报,还要和老师、学校讨价还价,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互相攀比吃穿,用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进出高档娱乐场所,在QQ空间、朋友圈发图大晒,而对于学习却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面对师长的劝诫却大谈人生短暂、行乐需及时的谬论,对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毫无悔改之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者,但是大学生存在上述种种不良倾向,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无法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无法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上缺少强有力的正能量。没有强大的文化助推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挺起民族脊梁呢?就是要采取种种措施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曾经数度领先世界,儒家思想、老子哲学、孙子兵法等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航海学等都曾领先于世界。这些都足以让我们骄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领会这种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快餐文化、自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催生出他们浮躁的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易动的年龄,对需要多读书、多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他们被被网络文化深深吸引,没有时间、没有耐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课程设置上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加大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时,加上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能够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使大学生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习惯于这种文化。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才能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了解,懂得国家创建的艰辛,珍惜国家发展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年龄上为90后,其父辈也多为70后,没有经历过建立国家的艰辛,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少,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不扎实。进入大学后,又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时间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国家而学好专业知识、为强大国家而贡献力量的理想。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经过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可以说,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使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对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可,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而这种理性只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才能给予。

(四)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事态下,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就成为大学生唯一目标,人文素养培养被忽略。而事实上,“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教师的培养观点很容影响大学生,使他们认为只有专业技能才是王道,忽视包括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参加工作后发现专业技能只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大学生缺失的。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J].冶金政工研究,2003,(06):34-35.

樊晓东.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2013,(08):181-182.

文化自信论文篇2

杨志成,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原崇文区教委主任、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处处长,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等。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奥林匹克教育。

在2016年教师节前,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他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新的深刻变革时代,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带砹私逃实践新的活跃时期。教育思想的再启蒙、教育哲学的再回归、教育实践的再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提出“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同时也要借鉴融合世界先进的教育文化,把“好的经验坚持,把不足的补齐”,从而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学体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坚强的文化自信。学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的文化自信是教育文化自信的关键。学校教育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理解与发展上,也体现在对世界优秀教育文化的借鉴与整合上,更体现在学校文化体系建构的有效实践中。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提出“聚・宽教育”理念,并构建了“聚・宽教育”文化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教育文化自信的思想。

教育文化自信源于对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理解与发展。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不乏引领教育发展的优秀文化。无论是《论语》《尚书》《大学》《中庸》还是《礼记・学记》等经典文集,其中都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至今也称得上世界教育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精品宝藏。在教育地位上,我国古代提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化民成俗”的社会目的;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在教育方法上,提出“愤悱启发”的教学策略;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思结合”的学习策略;在教育组织行为上,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组织策略;在教师素养上,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教师品格……这些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价值选择,体现了遵循人的认知规律的教育认识论一般原则。我国古代这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成为影响世界东方教育的主流文化,也成为当今世界先进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文化依据,成为当代很多学校办学思想的精髓。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地处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地区,学校已经发展为一所贯穿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K-12)优质教育集团。新世纪以来,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办学理念,逐步提出了“聚・宽教育”的办学理念。“聚・宽”的教育理念来源于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易经》。《易经》乾卦指出:“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是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条件与修养,即学、问、宽、仁四项君德。意思是君子要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质疑询问明辨是非,用宽厚的胸襟待人,用仁义的态度做事。这段话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做学问和做人做事。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易经》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今天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十八中管理者敏锐地发现了《易经》的这种优秀的教育文化,将其进一步提炼,提出了“聚和宽”的教育文化理念,形成了北京十八中的特色文化标识。他们将“聚・宽”教育文化解释为:“要以资源丰富的平台、宽广的锻炼舞台、贯通的学习台阶,聚焦核心素养,为每个孩子在十八岁之前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健全人格的底子、宽厚文化的底子、强大精神的底子,使从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毕业的孩子走出校门后如飞龙出渊,利己达人、创造幸福。”这种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教育理念表达,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文化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学校理念表达。

教育文化自信源于对世界优秀教育文化的借鉴与整合。文化的自信既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发展上,也体现在对世界优秀文化的理解与包容上。中国的现代教育文化从诞生开始,就是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的现代教育文化的。1898年7月3日,清朝政府光绪皇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集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和最高教育学府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走向现代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兼容并包”“中西并用”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教育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和整合。1901年,清朝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改书院为学堂”的政策,开始在全国普及推广现代教育思想。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提出了“五育并举”的《对新教育之意见》,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是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回顾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我们深刻感知到,一百年前的国家领导者在坚守教育自信基础上的文化借鉴和整合,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学习借鉴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成为当今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大贡献者。中国的现代教育发展和成就支撑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支持着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正在支持着中国人民迈向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十八中提出的“聚・宽教育”理念,既是对中华优秀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借鉴和整合了西方优秀教育思想,如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等教育原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提出的“做中学”“儿童中心”“经验本位”等教育理论。“聚和宽”也在育人目标层面提出了面向未来、基于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思想。中西优秀教育文化通过“聚・宽”实现了千年跨越,融合在一所学校的教育文化之中。这正是办学者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自信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自信;缘由;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1-0067-02

于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里,将之前“三个自信”正式扩至“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新增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概言之,文化自信之深层意蕴,乃一国家、一民族、一政党之于既有文化价值及自身所具禀赋的深透体悟、高度认同、充分肯定。

一、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之源动力

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重要历史当口,文化于综合国力较量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愈发关键。一国家、一民族、一政党欲蓬勃生机、焕发活力、稳健发展,于世界上拥有强大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正能量,必须充分激活、放大,用好用足文化之伟力。一个国家振兴、强盛,巍然屹立,总是以文化繁荣、发达为基础、支撑和表征的。中国文化内嵌并彰显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是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武器”。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亿万国人朝思暮想的中国梦,我们就必须有民族文化的强大自信,让中国文化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最大的思想公约数,成为引领、激励、交融华夏儿女的文化血脉、思想纽带、精神家园、心灵旨归。

(二)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首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基石,而且催生、添力它们。假如文化自信缺失或不足,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无法立得住、站得牢、撑得久。其次,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文化自信不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讲特定存在空间,比如,道路自信讲通达路径,理论自信讲行动指引,制度自信讲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不仅全面、细密渗透于“三个自信”之中,而且浸润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之全部活动、各个维度、所有层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再次,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内化心灵、根植思想的文化自信,深具稳定性、长期性、基础性,能给予人深远影响。比如马克思所说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离不开文化的巨大功效,正像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p.120)。文化是行为主体所有实践活动的基因、内核,是华夏儿女的思想传统的诗和远方。我们深知,独特的文化传统、思想传承、历史遭遇、既有国情,必然注定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必须走适合自己国情特点的国体政体、发展模式、复兴之路。概括说,惟有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理性、更主动、更自觉、更从容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交融、彼此相通、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养料、“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须科学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升华,是于认真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养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优化、提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当下中国和现代社会的延续、再现,二者辩证统一,内在一致。当下的神州,思想文化领域璀璨夺目、绚丽多彩、摇曳多姿;如今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纵深推进、日益勃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要必须牢固树立、大力增强文化自信,刻苦研读、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于全球舞台挺起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二、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一)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

培养、增强中华民族磅礴奋进的文化自信,就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创造与优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要面向全体国人,尤其是亿万青少年。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有全面、整体的中华文化观,古今并重,将挖掘历史与关注时代有机结合、彼此贯通,同时做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宣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不同区段。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讲清我们祖先辉煌灿烂的文化创造及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也要讲清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悲壮奋起的苦难辉煌,更要讲清这一斗争历程的制度结晶、精神成果之于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巨大意义,让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发展进程、成就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体认现今中国的文化国情、文化水准和当代国人的文化责任、文化担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须能打动人、说服人,要入脑入心。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p.9)

(二)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下,我们应从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牢固树立、大力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即基于、因应时代特点、现实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具时代价值、当下意蕴的内容、形式予以改造,赋予其崭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样态。创新性发展,即基于、因应时代特点、现实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予以补充、延展、凝练、提升、完善,赋予其崭新内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身传统文化深度关联。于1940年1月9日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谆谆叮嘱:“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3](p.708)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以其罕见的勤劳和特殊的智慧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辉煌的文明,这是我们拥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主要根据。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当前仍广泛存于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就是说,我们既要注重明辨、采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珍珠”,尤其是能够因应、指导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理念,又要果断拒斥、坚决摒弃与时展不相契合的思想内容、观念态度,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对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助推作用。

(三)树立正确文化心态,积极推进文化交流

首先,牢固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当前,坚持文化自信,应恪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注意和防止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心态,比如,一些人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唯外国模式和欧美文化是瞻,言必称西方;一些人笃信封建复古主义,力主激进的文化保守主义;一些人不能深刻体悟和科学把握中国文化本应有的价值意蕴,抱残守缺,死守着文化抵御、文化弱势的心态、观点等;一些人非常浮躁,之于文化建设急于求成。列宁1923年3月2日于《宁肯少些,但要好些》里就警告:“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4](p.784)其次,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当前,中国文化惟有借助与其他文化的接触、碰撞,交流、交融、交锋,才能有力有效彰显自身别于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迈向全球,而不能自我封闭,内部循环。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需要科学谋划、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特别要把当代中国和平发展、和谐进步、快速繁荣的主流示于世人,把中国人民崇德向善、昂扬奋进的风貌示于世人。就是说,我们要以开放性、包容性、建设性的理念、思想、态度,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事业改革发展、创新发展、闪亮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文化自信论文篇4

[关键词]新常态;文化自信;中国梦;意义

[作者介]张静(1973-),女,汉族,籍贯:吉林省九台市,吉林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6-0025-02

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同经济建设相比而言,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十以来,随着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新的治国理政的举措。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逐渐进入一个新常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贯穿在常态――非常态――新常态中的主线,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人类总是经历事物的正反面发展、总结正反面经验,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后,才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本质。

何谓新常态?新常态不能单纯理解为经济发展方面,它有更加广阔的内涵。狭义的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样态。那广义的?恐怕还包含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在内的多种形态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固化”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一切必须变革融通新的发展理念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阐述。马克思在肯定以道德、观念等形式出现的文化必然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前提下,也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反作用”。②相对于作为基础的经济建设者而言,文化自信属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诉求与追求,往往会渗透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中,也会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步骤。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不仅再一次把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且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性。那么何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赖。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根本、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二、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待本民族文化当下发展及其前景的态度上。对于曾经绘就文明华彩篇章、致力于创造文化新辉煌的中华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源于“古”而成于“今”。

(一)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指向历史的文化自信,即珍视我国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掘其中穿越时空的因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正在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自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有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③

(二)具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灾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文化自信的“大本大源”

从总体上看,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在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我国经济的崛起、科技的进步、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等,正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增添国人越来越多的自信。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三、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作为精神成果,来自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指文化建设的实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都包含着文化创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践进程,离不开看似无形却真切存在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同时,这种发展进步也为文化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积累着精神能量。抽去文化的因素,无法全面讲清“中国奇迹”;离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整体进程,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中看到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力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一)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这种文化自信,不仅要细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还要细看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历史变革,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看当代中国不断增强的、指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文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等方面,都有着鲜活而具体的体现。一系列人们津津乐道的数据,记述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步伐,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和评说。

(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是潮流所向。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④

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国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最好实践。据报道,截止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院总数达到190万人。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示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三)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关系民族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风貌,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的具体内涵有三个:第一,国家富强:中国梦的基石。第二,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国际坐标――领先世界。第三,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人都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国梦承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中国梦是“三合一”的复合体,即社会主义之梦、现代化之梦、和民族复兴之梦总汇和交集。

文化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支撑。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物质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先进的文化能赋予一个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有潜移默化的“化”人和育人作用。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赋予人奋发昂扬的正能量。先进的文化还能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保护,构建更有力的软环境,为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注释]

①马光远.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n].光明日报,2015-01-2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版.

文化自信论文篇5

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我国档案部门应用电子计算机可追溯到70年代,但真正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系统是1985年。经过艰苦创业,初步建成了文书档案处理系统,使系统不断向信息管理的目标推进,其装备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步提高。“九五”规划之“金信工程”,为全面实现档案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做了准备。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套的复杂系统工程,系统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研究探讨对系统的协调组织、加强管理和科学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开发应用,离开推进应用水平的提高,就脱离了实际。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一是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争取条件采用先进技术;二是要充分掌握系统的综合性、系统性、统一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如何提高应用水平,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本文试从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看法。一、推进自动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系统的主要矛盾不是硬件设备的缺乏,而是硬件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系统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这一认识上的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自动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二、自动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根据系统论思想和集成化要求,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得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应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三、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四、慎重选定技术路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特征。目前,对我国档案信息自动化工程影响最大的技术是微机工作站、服务器性能的提高,网络技术的成熟及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局域网、广域网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开通。在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选择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技术路线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推行适应的先进技术,使经济效益的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技术路线的选择要符合我们的实际。档案部门对先进技术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现实的需求又往往跟不上,宏观监测需要的信息量和使用频率同微观经济需求有很大差别,因此不断发生买了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建了网络而传输量很少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充分考虑先进技术的发展,再进行

文化自信论文篇6

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下面的时期。

第一时期是面向功能设计的集中式RtU(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Unit)加常规保护模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主要采用了RtU为基础的远动装置。事实上,当时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能够进行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它是在常规的继电保护及二次接线的基础上,添加了RtU装置。第二时期是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这一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现场总线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应用,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来实现。第二时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电缆互联,不具备较强的扩展性。第三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在科技进步的形势下,出现了按间隔为对象设计保护测控单元,选择了分层分布式的系统结构,从而得到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在当今时代,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企业都使用了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因为使用了非常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方法,所以,这一时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配置最为灵活的,并且也具备非常良好的扩展性。

二、当前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三种主要结构模式是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和分布集中式组屏。当前的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主要有:

(1)适用于各级变电站的集中配屏式系统。

(2)向智能型发展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3)开发面向对象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监测变电站各项技术指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状态量、模拟量、脉冲量是变电站监测的主要常量。状态量有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及断路器状态等。典型模拟量有及频率电流、功率值、线路电压、功率值电压、母线电压等。直流电源电压、所用电电压和功率、变电站室温、变压器油温等。本文根据变电站监测的主要数据通过使用SQL技术,并且综合利用实时控制功能,构建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

三、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功能

(1)实时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

通过间隔单元,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采集来自Ct、pt、配电装置保护、直流系统、所用电系统等生产过程的模拟量、数字量、脉冲量及温度量等,对所采集的输入量进行数字滤波、有效性检查、工程转换、故障判断、信号接点抖动消除、电度计算等加工,从而产生可供使用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度、功率因数等各种实时数据,供数据库更新。

(2)历史数据处理及趋势分析功能

所有的实时数据,电能数据都可选择为历史数据进行记录,历史数据的保留时间是可选的,一般大于两年。对历史数据进行日,月检索,以趋势图的方式显示且进行分析,并可对历史数据记录库的数据进行库操作。对任意历史记录数据进行日,月统计,指明该数据在某日、某月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出现的时间。保留告警事件(开关变位、线路越限、电压越限、周波越限)、保留Soe事件,保留时间可以任意选择,最少一年。可以按日、月检索,并可对所有保留的事件进行回放、打印。对历史数据库一年中任意一天的数据进行浏览、回顾打印。历史数据的存取简单方便,可在miS系统顺利存取。新系统将原由系统的历史数据、事件记录完整地转换过去,以便检索。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在智能终端在线或离线利用数据库应用程序来重新生成数据库。对于遥控流水记录,指明操作员、操作对象、执行结果等信息。

(3)电能采集及处理功能

能处理RtU脉冲电量、系统积分电量以及通过FaXmoDem接收电量采集终端的电量数据。按每5分钟、15分钟、1小时时段对电能进行累计。对电能任5分钟时段的电能进行检索,修正。对电能的存档数据可曲线、棒图等显示。电能日、月报,显示、打印。按用户具体要求,提供电能分时计费处理。

(4)计算及统计功能

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对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例如通过计算产生电压合格率、有功、无功、电流、总负荷、功率因数、电量日/月/年最大值/最小值及时间、日期、负荷率、电能分段累计值、数字输入状态逻辑运算值等,设备正常/异常变位次数并加以区分等,并提供一些标准计算函数,用来产生用户可定义的虚拟测点进行平均值、积分值和其它计算统计。

(5)图形处理功能

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人机系统画面所显示的图形可以无级嵌套缩放、平移;当图形太大时,导航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一点。回放功能可以以事件记录作为触发条件,去显示历史某一时刻的工况及状态。与工业电视(摄像)图像系统的链接,使无人操作变电站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行政地理图、系统主接线图显示,可缩放、平移,并有设备运行工况及数据显示。mDi环境设计的多画面同时在一屏幕显示。趋势图及棒状图显示,一坐标多曲线及可变的时间跨度,可以显示历史趋势及实时趋势,并可组合周波、计划。曲线上标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峰谷差等,计划曲线能带状显示(带宽度百分比可设定)。并能根据电力市场考核要求进行修改。

文化自信论文篇7

根据地理气候条件,构建无线宽带专网、光纤通信网、中压pLC载波、短距离无线通信共同交互耦合的通信网,是当前较为有利的组网方案。多种通信方式共同交互耦合,符合电力通信专网的演进策略。在建设初期,通信的业务量相对较小,覆盖面大,而光纤的造价较高,全光纤网不满足经济性组网需求,采用此种组网方案可在建设初期减少投资,同时便于日后通信业务量增加时的通信网络改造升级。同时,现有的GpRS公网并不可靠,属于非实时和安全性很低的网络,难以满足配电自动化需求。而无线专网具有可靠性高、实现性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可满足集抄业务安全性以及配电自动化业务实时性的要求。在使用上,无线专网将逐步作为稀疏地区光纤通信盲点的补充,且进一步将其作为光纤网络的备份系统和应急系统,从而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2自动化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可行性分析

配电终端互相间的通信,就是指各FtU能够实现与所属ttU互相间的通信。因为各FtU与其所属ttU距离比较小,电缆通信方式作为一种性价比很高的通信手段,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可在各FtU与所属ttU间设立电缆,并应用RS-485的通信方式。对于通信系统的介质,应选用具有屏蔽功能的普通通信电缆及双绞线。各FtU将从所属ttU收集到的信息、数据不予任何加工、处理,直接传送到主站系统,统一由主站系统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相反,来自配电网中心主站的指令下达到对应的FtU,经过FtU的判断,当为FtU指令时,将由FtU作出回应;经过FtU的判断,如果为ttU指令时,则FtU需要把指令传送给ttU,这是应由ttU作出回应。原因是FtU不会对属于ttU的指令做出任何回应,因此,针对FtU及ttU的应用类型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到2010年,国内供电企业基本已建成覆盖全部变电站的光纤通信网。以此为基础,以变电站为起点建设10kV线路段的电力通信网,即可完成配网段的电力专网。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即光纤、pon技术已经成熟,供应厂商有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在电力行业中已有很多应用实例,是国网公司电力光纤、配电自动化、调度通信系统等项目的推荐技术。无线宽带方面,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cwill、Lt800产品,也有wimax等国际标准产品,且已在少数省网公司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以及铁路、机场等工业专网中有所应用。

3通信系统自动化技术规约

因为馈线自动化系统中具有多个通信点,然而通信的数据信息量太少,所以这种在调度自动化过程中选用相对较多的循环式CDt规约以及查询式的poLLinG花费时间过长的办法并不适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当前,世界电工委员会确定的ieC870-5-101规约是目前来说较为适合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通信规约。

3.1ieC870-5-101规约用户数据分类

在自动化的配电系统信息数据传输中,对于很多信息数据极为重要,必须立刻进行传输,它们拥有很高的传输优先性;而对于一些数据信息传输的优先性很低,可以进行比较慢的传输。从以上原则的角度考虑,在实际配电自动化系统中,为了确保优先、迅速传输事故状态数据信息以及迅速实现事故识别,并迅速完成事故状态的隔离及恢复供电,把负荷开关的变更状态及电力系统的事故信号等关键信息作为优先数据信息来进行解决;而电流、电压以及功率等其它的测量量则作为二级的用户数据信息来进行解决;对于有关脉冲量及统计量都为视为慢数据信息来进行处理。

3.2通信系统规约程序流程

对于主站向终端的指令时有初始化、对时、总召唤、一级数据信息查询、二级数据信息查询、刀闸(或为开关)以及全站总复归等等,而对于终端的回应报文则有遥测量、遥信量以及确认等。通过初始化等相关步骤,主站方面就可针对终端进行常规的报文询问,此后将依据回答报文以及标志位的不同,发射出不同的报文,以此得到所需要的数据信息。ieC870-5-101规约在平衡传输过程中,询问呼唤二级用户信息数据变化以及定点呼唤每组返送的信息数据有没有Ft1.2帧长样式操控中的要求访问位aCD-1。当出现上述情况,主站则利用“请求一级用户信息数据”来向终端实施请求。ieC870-5-101规约处在非不平衡的传输过程中时,将会应用快速-校对、验证-过程采集一级用户的数据信息。

4配电自动化通信技术优势

综合运用epon、宽带无线、pLC、wSn等技术率先建立基于复合通信的电力用电信息实时采集系统,建设跨业务“配用电一体化通信网络平台”,开展配网自动化建设,可有效促进电网安全、可靠、高效供电,提高服务水平。从技术与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力通信网建设方式和运维模式,对建设具备系统自愈、用户互动、高效运行和分布式能源灵活接入等功能的智能电网具有决定性作用。

5结束语

文化自信论文篇8

1.1系统组件本身的脆弱性

由于国家电网经营发展属于民生大计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输变电生产、电力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维修、用电销售等诸多经营业务内容。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技术视角下的技术定位相对较广,在信息系统设计、生产、组装环节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第一点则属于系统硬件故障隐患问题,和信息系统设计初期阶段存在隐患有主要关系。第二点软件系统自有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类安全隐患一般多来源于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领域下的平台软件,在平台设计开发阶段存在一定技术遗留问题。第三,基于tCp/ip协议栈的定义内容在网络应用设计之初时就留下了兼容性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隐患加剧。

1.2自然威胁

这类隐患性问题多以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为主,比如网络信息系统如果遭受自然雷击,或者是工作站突发性发生火灾,抑或通信系统遭受自然外力破坏,如地震、覆冰、风偏等。此外,这些自然不可抗事件发生一般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会使得国家电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资产损失。

1.3人为意外因素

通常指人为因素下的设计失误、技术系统操作异常、不规范使用信息系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这类隐患问题出现一般并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安全问题,而属于人为以外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问题。

1.4人为恶意因素

同样,人为因素也包含恶意、蓄意、故意行为造就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问题。伴随这种恶意行为发生,可能会存在蓄意篡改重要数据,或者偷盗重要信息资源,或者更改代码种植木马信息等,以通过恶劣、低俗的网络黑客行为谋取私利。

2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下的网络结构分析

国家电网系统下信息网络结构一般由核心局域网,地方部门的局域网,以及区域通信渠道网络互联所组成;从应用功能角度又可划分为供生产、制造所用的SCaDa/emS系统,以及供电经营相关的miS系统。

2.1SCaDa/emS系统

主要适用于变电网工作站、发电厂等电力供给、送电单位生产所用。并且该系统作用主要是进行监控、处理、评估及分析等;同时,其基本功能板块划分为数据采集、能源分析、信息存储、实时监控等。

2.2miS系统(信息业务网)

该系统平台主要对网络信息化相关商务活动进行服务,同时其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用户供电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管控、人资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等子系统板块。此外,miS系统可对电力企业的直属上下级单位予以联网交互,包括地区间供电企业售电业务下的重要客户数据交互等。与之同时,miS系统平台下已经由过去单一的emS模式逐步转化为了当前的自动化DmS、tmR、调度管理、及雷电监测等多种方式应用拓展,可以会说在信息资源优化及调整上更为专业。而miS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力产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组织活动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物资置办、用电检查、安全监控、信息查询等多个方面。包括在miS平台使用时也能够配套www、mail等板块予以实践应用,并且其属于ip网络传输,组网方式现如今也能够实现千兆以太网,同时网络结构取用于同级网络分层,每层又分为子网与链路层予以连接。

3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3.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3.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

信息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烈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4结束语

文化自信论文篇9

从上文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是一个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舆论形态,而网络信息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对校园文化的建构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响。从网络舆论的视野观察,校园文化更倾向于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校园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高校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校园逐渐呈现出了信息化校园的特点,这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技术环境。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网络环境促使高校校园文化向着信息化校园文化转变[5]。在信息化校园文化逐渐发展并成为当今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环境特征的时候,网络舆论作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也随着信息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深入而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网络舆论与校园文化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其次,随着校园文化参与者对网络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赖,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重要的来源,或者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校园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1.1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个社会舆论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主体,也就是舆论的参与者。在社会舆论的一般研究中,舆论的主体被认为是对舆论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言论、观点、态度的人。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的主体则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网民,以及受到网络舆论中优势声音影响的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校园文化而言,校园文化的实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定范围内的文化环境。这个特定的范围就是校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环境,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这个载体,通过高校这一载体反映和传播的文化。从广义理解,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校园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学、管理以外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校风学风建设、文化艺术活动。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参与校园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校园活动的人。而校园文化的主体,则由校园中的教师、职工、学生等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与网络舆论的主体,虽然是分属两个范畴的概念,但网络与校园的紧密联系,网络信息在校园中的广泛传播,则在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主体之间建立了关联。从网络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来看,在校的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数量最为集中的群体,同时也是活跃在网络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习惯、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网络信息或者说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学教师作为在知识掌握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成为社会中的优势声音,这也就决定了大学教师群体在互联网上声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更多地集中在大学这一特定环境中,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则受到网络舆论的较大影响。

1.2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网络舆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网络产生或扩散的信息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而这一信息被关注和传播的过程,在大学校园中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校园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生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网络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网民和非网民共同关注的社会信息,从而促成网络舆论向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信息关联,就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校园对网络信息的接纳和再传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今天,在我国大学校园中,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大众媒介就是互联网。在广播影响日益下降、电视在大学校园中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经常接触使用,而计算机在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况下,网络也就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最具普遍意义的大众媒介和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搭建起的既是一个社会信息向大学校园传播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校园中信息、共享的平台。网络舆论的信息传播过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渠道和平台,才得以在校园文化中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信息,同时,校园文化中的原发信息也得以通过这样的渠道,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网络舆论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缔造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导向作用两个方面。(1)网络舆论有很强的流行性特征,这一特征将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议题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逐渐成为了引导流行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与流行文化的这种紧密联系,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一方面,网络舆论直接吸引校园文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并直接为校园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网络舆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重大影响,促使流行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不断渗透,从而间接影响和丰富校园文化。如今我国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日益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台,都说明了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和发展趋势。(2)校园文化究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气氛建立在校园文化主体共同倾向和倡导的行为范式以及价值倾向之上。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网络工具的过度依赖,改变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的大学师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倾向。网络舆论日渐深入的影响,也使得舆论的观点、倾向和态度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校园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主导地位的态度和倾向。校园文化的走向,也在这种网络舆论观点的渗透过程中,逐渐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趋同于网络舆论的观点和走向。

2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方式

2.1从议题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其日渐扩大的影响力推动下,逐渐占据了中国社会舆论形态最重要的位置。从网络舆论的生发过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主要形态也从简单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转化为网络热点事件,进而发展为网络意见和态度。从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看,网络舆论的生发空间,也从过去的论坛、QQ群、贴吧,逐渐丰富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而言,构成校园文化主体的核心成员是大学生,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接触大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性的优势地位。大学生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互联网,这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在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中承担了主要构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大学生也就成为了自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在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变革中,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信息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声音和观点的渠道。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和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校园的议题与网络舆论的热点呈现出了高度关联的态势,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介的接触渠道,网络舆论对校园议题的设置作用凸显。这种对校园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是网络舆论对校园文化影响的最突出表现。

2.2从价值观角度形成关联网络舆论通过直接影响校园议题的方式,将网络舆论的对象直接延伸到校园文化议程当中,这一过程一方面是网络舆论将舆论热点过渡到校园话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网络舆论引导和影响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由于在生发过程中,网络舆论处于互联网的相对封闭的范围内,而网络舆论产生的环境又是基于互联网某一平台的小众传播,因此,群体意见和群体价值观念就会在舆论事件和观点的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传统大众媒体信息经过媒介机构把关后的传播过程中所不会出现的问题。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被直接拉入了网络舆论相对群体化的价值规范中。

3结语

文化自信论文篇10

中国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底气,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同时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指向和意义,更加彰显了当今中国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现实指向

一、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明成果,是最值得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毋庸置疑,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需要后人的锤炼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凝聚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孕育形成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适合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要求,反映世界新时代的变化,是当代中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彰显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气派,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崭新形象和风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创新型、开放型、时代性等特征。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当代中国最光彩夺目的文化结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中国人的精神更加振奋,使得中国共产党的胸襟更加宽阔,使得中国国力更加坚实,使得中华民族的形象更加伟岸。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过久远的辉煌,也经历过长期的彷徨,尤其是近代,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是我们饱受战争的蹂躏和精神上的。近代中国的落后表现在经济和器物上,更表现在文化和精神上。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我们只能是“文化焦虑”,而由此带来的是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拒之门外,甚至看成是奇技淫巧。其实,这恰恰暴露了一个民族精神上的虚弱和心灵上的自闭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经济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继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哈发展道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即将傲然屹立于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资格自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文化自信的意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华

任何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国家强盛发达,都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滋养。同样,文化的繁荣,是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路径。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文化自信就越来越深入人心。正如所说:“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

[1]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不难看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外在性,而文化自信则是内化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自信,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摧毁的特质。文化自信具有特殊功能,它能使道路自信得到印证,理论自信强固基础,制度自信更具信念。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厚情感,文化自觉则是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和反思。文化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我们不能用情感代替理性,也不能以理性否定情感。文化自信,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充满自豪,文化自觉,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保持清醒认识,进而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都需要根植于深厚的文化之中。文化自信能以其强大的感召力激发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更为广泛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加快文化发展繁荣的不竭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强盛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等硬实力,遇到强敌就不堪一击,而缺乏文化软实力,就会精神颓废和自甘沉沦。目前,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也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因此,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重大责任和担当,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路径,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

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有足够的历史底蕴和底气。中华文明中国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是全球华人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文化的脉搏之所以有如此定力,正是几千年历史演进过程中中民族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果。

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文化建设,一直根植中华文化沃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创新者。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使中华文化更加生机盎然。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充分彰显了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主。

[注释]

[1].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