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56:15

icu护士论文篇1

关键词: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2-03

iCU是危重症病人集中监护和治疗的重要场所,病人的病情复杂变化快、医疗设备多进口医疗设备集中、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因此对iCU监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CU监护人员能力的高低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人的转归[1]、科室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iCU监护人员的能力培养是iCU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其中又以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我国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概念、现状进行综述,思考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

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是护理教育者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2]。护士的核心能力又可称为核心胜任力[3],是指iCU护士所具备的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乔安花等经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了iCU护士胜任力结构理论框架,iCU护士核心胜任力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知识(包括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慎独精神、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3]。

2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模式也没有一定的标准,现阶段对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方式:

2.1以临床带教的方式培养。对于iCU护士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主要的模式还是以“师带徒”式的临床带教方式。这种方式培养的临床护士可暂时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但只能停留在临床实践的表层,无法对iCU护士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护士也受带教老师自身能力的影响较大。

2.2通过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对护士进行培养。2005年,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至2010年,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我国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市已经实施了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制度。实行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一般模式为: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才有资格申请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参与培训的学员必须修满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一般为一个月的理论授课加两个月临床实践)并通过严格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和论文书写三部分)方可获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但当前的认证培训对象主要为在岗的iCU护士,对于新入的iCU护士并无认证资格要求,部分新护士甚至无临床工作经历,这与国外的认证岗前要求差距较大。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由于国内对专科护士的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其要求和培训不尽相同[5]。

2.3通过各级别的培训和进修。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需要高素质的护士,应培养全面的、综合的、应变能力强的全能护士。由于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还未设置iCU专科人才的培养课程,iCU护士的培养都是在岗培养。我国临床上不断增加的病人需求使得iCU护理人力资源医乏,一段时间内边实践边学习的培训模式是切合实际的,被国内大多iCU管理者所采用[6]。在岗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理论和技能、仪器的使用,iCU感染的控制等[7,8],在岗教育的形式有院内轮训、科室培训、院外进修、学术讲座。

3对iCU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3.1加大培训力度。成守珍等通过对我国16家三甲医院的iCU护士专业需求的调查中发现所调查的护士中曾经接受过iCU系统培训的仅占37.6%,其中以科室带教为主的培训为主,只有一小部分护士参加过省市级或部级较大型的培训班[9],说明相当一部分护士进入iCU后没有接受系统的规范化的培训,在以后的培训中应重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根据各地和各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尽量让iCU护士在接受科室培训的同时能参加省市级和部级的一些较大型的培训班,使其能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学科理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不同学历、年资、职称的护士的基础、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培训需求都不一样,在培养方式上要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分层培养。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如网络、光碟、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2在临床带教中需采用灵活教学模式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能力。”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医学专业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因此,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是推进护理专科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护理专业化教育的紧迫任务,是临床教师探索的永恒主题,也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要想促进iCU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应在iCU临床带教中加强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挖掘教学素材,去设计思维的发散点。比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引导护士进行思考和文献查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训练,让学员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产生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培养学员应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探求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可使学员提高自学能力,还可激发她们的思维灵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将大有裨益。因此,思维训练必须是有设计的、有内容要求的、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的训练,把模仿再现性学习转为有意识的让学员主动领悟的思维方式,使学、思有效地结合[10]。

3.3规范iCU专科认证。实行iCU护士专科认证制度是培养iCU护士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虽然部分省市实施了认证培训,但是各地的培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考核的指标,培养的iCU护士的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现状当务之急是采用大样本调查和专家论证方法获取我国iCU护士人岗匹配的本底资料,分析不同等级医院对专科护士的需求特点、素质要求和使用范围,确定合理的专科护士编制比例、使用方法和执业标准。借鉴国外经验,设置培训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的学分比例,出版规范化的统编教材,对师资和培养基地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专科护士资格认证考核题库,研制常用监护技术多媒体操作模块,确定理论与实践的考核评分标准[11]。

3.4加强对iCU护士教学能力的培养。iCU护士尤其是教学医院和培训基地的iCU护士,充当者临床带教老师角色,对各类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的临床教学任务较多,但多数iCU护士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也缺乏护理临床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指导。这是教学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应当适当安排教学理论培训,综合考虑受教育者的不同背景,在多次的讲课、示范等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表达能力[12]。

3.5培养iCU护士的科研能力和英文能力。张会芝等的调查研究发现iCU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能力成为iCU护士最为需要的综合能力培训项目[13]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护士个人发展的能力之一,同时护士的科研能力也可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管理者可适当安排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同时iCU护士也可在临床护理专家(clinicnursespecialists)CnS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3.6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分层管理是现阶段所倡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人员按照能力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能级管理的梯队。焦丹丹等报道根据iCU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建立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分层管理后的效果,发现实施分层管理后,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护士的管理能力、个人的素质,说明分层管理模式极大培养了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因此在iCU护士的管理中可考虑引入分层管理来加强对护士能力的培养[14]。

3.7培养iCU临床护理专家带动护理团队的发展。CnS属于高级执业护士,是在护理的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丰富临床经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其主要职能是:①临床护理服务职能,为病人进行健康评估,针对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预测护理效果。②教育职能,主要承担监护技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对专科护士进行带教和指导,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③顾问职能,为iCU医疗小组成员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监护信息和建议。④研究职能,针对iCU护理中的疑难问题和有倾向性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并通过研究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护理效率。⑤管理职能,直接参与iCU管理委员会的监护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护理质量,尤其注意对护理结果管理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估等[11]。培养CnS可带动科室的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可加强对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可增强护理队伍的科研能力。护士在CnS榜样的作用下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因而能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

3.8重视全方位的培养。21世纪医疗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具有科学脑、人文心、大健康观念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生[15]。我们说的培养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这个大观念是吻合的。iCU护士的培养也不能局限在岗位技能的培养上,而是要注重iCU护士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可借鉴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全人护理”的培养理念,培养“品格与才能并重、关怀与护理同行”的iCU护理专业人才,增强护士的职业自豪感和奉献精神[16]。针对iCU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复杂多变、工作强度大和作息时间不规律而心理压力大的问题,让iCU护士能参加一些心理减压活动和讲座,提高护士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以饱满、稳定的情绪投身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iCU病房的特殊性质决定了iCU护士必须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该关注iCU护士的核心能力培养,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促进iCU护理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endall-Gallagher,D.andm.a.Blegen,Competenceandcertificationofregisterednursesandsafetyofpatientsinintensivecareunits.amJCritCare,2009.18(2):p.106-13;quiz114

[2]蒋海兰.护理本科毕业生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2007,中南大学

[3]陈燕华,唐瑞,王英.我国护理核心能力与核心胜任力的概念、内涵指标及框架评价分析.护理研究,2011.25(13):第1214-1216页

[4]乔安花,席淑华.iCU护士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7):第13-17页

[5]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思路与实践.护理研究,2005.19(23):第2069-2070页

[6]虞献敏,廖燕,田永明.iCU护士在岗培训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5):第67-68页

[7]钟爱民.iCU护士分层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第20-22页

[8]iCU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2009.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9]成守珍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第21-23页

[10]王欣然,李淑迦,韩斌如.重症监护病房专科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研究,2006.20(20):第1790-1791页

[11]黄津芳.iCU高级护理入才培养与发展思路.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第25-27页

[12]张艳等.北京地区部分iCU护士专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第1077-1079页

[13]张会芝,史艳菊,吴雪.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护理研究,2009.23(3):第193-195页

[14]焦丹丹等.分层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当代医学,2011.17(26):第115-116页

icu护士论文篇2

关键词:护士;iCU;工作压力

1iCU护士工作压力的来源

iCU护士是护士行业殊的一个群体,这个特殊的行业往往压力也是这个行业中最大的。主要是由于iCU护士的职业要求与个人的承担能力不平衡,所以心身的压力就会变大,使工作的效率变低,护士本身的身体素质下降,情绪不平稳,精神极度疲惫。构成护士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有两方面:①外界的环境造成的压力,②护士工作者本身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回应。

1.1特殊的工作环境iCU病房是医院的重要病房,所住的都是病重的患者,所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都拥有最佳的保障。iCU病房的护士工作繁重所以与医院其他的医务人员和外界社会没有时间与精力交流,并且每天救治的都是病重的患者,基本上每天都要受到即将死亡的患者的精神刺激,同时还要遏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受影响,每天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环境中。

1.2高强度的工作要求能够住进iCU病房的患者都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所以患者的病情都是相当严重的并且病情也随时进行着变化。所以对iCU护士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更高,并且要求iCU护士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应变能力及专业的操作能力。每天iCU护士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紧张的工作,体力的极度耗费和精神的极度紧张,造成iCU护士们的身心疲倦,同时由于iCU护士们不满足于目前自身的工作素质能力和对工作能力的高度的期望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1.3iCU护士的工作量过大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已经从原来的只需要简单的遵行医嘱就可以演变成今天的需要为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的点滴照顾,这就需要护士们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与更多的精神劳力。iCU护士所要付出的比普通护士们要多得多,这就造成了我国当前一个极为严重的医疗现象:iCU护士极为匮乏。这一现象也就使得现有的iCU护士每天进行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再加上iCU护士需要上大量的夜班和倒班,这样对iCU护士的生理与心理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的iCU发展史并不长,所以大部分的医院辅助支持系统尚不完善,使得iCU护士承担了更多的非护理工作范围内的工作。这样的恶性循环更使得iCU护士资源匮乏。

1.4知识缺乏iCU病房中拥有最为精密、最为先进的治疗仪器,而且由于iCU病房接受的是来自各个科室的重症患者,这就要求iCU护士拥有不断更新学习的上进心和严谨、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一些iCU护士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但是对于自身的专业素养又不满足,加上来自工作的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得iCU护士造成焦虑的心理,更加重了iCU护士的心理压力。

1.5护士的个人价值与现实冲突由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iCU护士的工作量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繁重,随之iCU护士的工作责任重大所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并且没有社会的完善系统的支持,iCU护士本身的职业价值在社会中得不到完美的展现,从而造成iCU护士的情绪不稳,身体劳累等不好的身心反应。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护士也都是高学历行业,但是工作的性质以及繁重的工作量并没有得到改进,想要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又不是很多,使得iCU护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愿望难以实现这也对iCU护士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1.6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iCU病房的患者是及其脆弱的,所以对进入病房的人员是有严格要求的。这样一来家属是不可以进病房内照顾的,就算是探望都有严谨的权限,这样的做法会造成本就焦虑的患者家属更激烈的心理反应与过激的行为,时常会使得患者家属和iCU护士发生冲突。在如此紧张的工作环境下,iCU护士不仅要面对患者的各种需要,还要接受来自患者家属的各种不满所引发的冲突,这样一来iCU护士所要面对的各方面压力要比其他医护人员的压力更多。有时医生还会对iCU护士有不满的看法。没有管理人员的支持与了解,会给iCU护士带来不被接受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了iCU护士的归属感,心理的压力又会进一步增加。

2压力的应对

在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类的需求总结并分成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两大类和5个层次,需要层次论提出人类健康状况越好,那么就愈加的需要被满足,当人的所有需要都被满足后,也就会达到自己的最好状态。人之所以会有工作压力,是因为他对外部的环境或事情不满意,或者因为对自身的不满意造成的。所以,医院管理者要合理的运用斯洛理论,从而使iCU护士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iCU护士在工作中受到的患者生命垂危以及患者家属的不满所带来消极影响与工作压力,同时这样可以给iCU护士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让他们化压力为动力。即可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提升了iCU护士们的工作情绪工作质量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2.1满足基本需要医院需要从最基本的环境设施的改变来减轻iCU护士的压力。①医院要对iCU病房的设施、布置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改进来减少噪音污染对iCU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②医院要改善iCU护士休息设施环境,比如iCU护士的休息室和食堂,确保iCU护士在仅有的休息时间内得到完全舒适的放松。③要执行弹性排班制,创建放假申请表,iCU护士至少提前1w进行申请,iCU护士长依据iCU护士的申请并且结合iCU病房的工作量合理有序的安排iCU护士的休假。另外在满足了iCU护士的基本需要后,还要还要满足iCU护士的安全需要,即生理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生理上的安全感是指要减少或避免生活中学习失败或者工作的失败对iCU护士的威迫。心理上的安全感是指尽量减少iCU护士产生恐惧、焦躁、忧愁等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2.2发展需要长期处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每天有来自各方面压力的iCU护士更希望地位上升,有足够的空间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这一点是符合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被满足后的iCU护士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感到快乐。想要使iCU护士的自我实现需要被满足,医院应该对iCU护士进行更加专业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iCU护士的工作能力。医院应该有规律的派iCU护士外出进修,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iCU护士继续学习深造,为医院引进更为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得以提升。

2.3其他措施外部的环境已经做出了改变,剩下的就是要从自身出发。要改善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要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与轻松。要学会恰当的自我调节的办法,要多学习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还要增强自己文化修养,具有幽默感和各种方式的生活情趣,提高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能自主的舒缓在紧张工作中受到的压力。

医院还应该为iCU护士提供相关的专业团队的指导,要相应的开建心理学、行为学等课程,医院要建造能有效的给iCU护士沟通的机制。时时引导他们,并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医院方便要公平大方地提升iCU护士们的薪资与待遇,亚当斯曾提出过公平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满意与否并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对于社会和历史进行比较。所以,医院不仅仅要提升iCU护士的薪资与待遇,还要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要让iCU护士对工作愈加满意,这样也能缓解他们工作中的压力,对工作中的护理能更加用心,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3结论

iCU护士是医院中最为特殊的一群护士,每天iCU护士所要面对的患者都是病情较为严重并且极其不稳定的,所以这样的患者更加需要iCU护士更为仔细贴心的照顾。因为iCU病房的特殊严密性,一般情况下患者家属是不可以进入看护的,所以当患者有需求的时候,iCU护士还要给患者带来家人般的照顾,比如修剪指甲、擦拭身体、更换衣物等等。在加上iCU病房内的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危险,需要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这是一项体力劳动。iCU护士每天在如此高强度的高紧张的环境下工作,心身上的疲惫所引起的压力是在所难免的,另外,越来越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iCU护士在工作的同时还要不间断的努力学习,有时还得处理一些医患纠纷,工作、心理压力也会更大。护士是美丽的白衣天使,更是帮助我们恢复健康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护士以及所有医护人员的职业,从我们自身做起帮助iCU护士减少工作压力。医院更加要重视iCU护士们的身心健康,医院的相关人员要从基本做起,让iCU护士的心身压力从各方面进行解压,能够更有效更专业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史瑞洁.某军队医院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33(12):57-61.

[2]高素芳.iCU专科护士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3,34(22):13-19.

[3]曹岚,唐春炫,蒋冬梅.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J].护理杂志,2011,22(06):33-34.

icu护士论文篇3

icu是集中现代化的监护和急救设备,对各种急危重症病人集中加强监护、治疗和护理的病房单元。由于icu的工作特点,要求护士必须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熟练的急救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责任感和慎独精神[1]。由于护士人力资源有限,且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培训尚未普遍开展,icu护士配置通常是从临床各科室抽调及新毕业护士补充,这些护士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胜任icu护理工作,这对icu护士长是个严峻的考验。本科2004年成立综合icu以来,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对进入icu的护士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icu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措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4年—2008年进入icu护士23名(包括轮转护士在内),年龄20岁~31岁;均为女性;本科3名,大专15名,中专5名;8名为学校分配后直接进入icu,15名为从其他科室抽调的护理骨干,工作时间最长者为10年。

2 培养方案

2.1 培训目标 

2.1.1 新毕业和低年资护士培训目标 

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各班工作流程、基础护理技能、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常见病种护理常规及护理要点等;同时重视新护士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护理工作。www.lw881.com

2.1.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除具备以上能力,还必须熟悉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掌握各专科疾病的病情观察要点、主要治疗药品的给药方法、常用剂量及毒性反应;掌握化验的留取方法及化验正常值;掌握科内常见操作的配合及抢救配合;加强此阶段护士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2.1.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目标 

具有熟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能胜任各项护理工作;熟悉专科护理理论知识。

2.1.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目标 

可结合工作需要与个人特长,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达到护师及主管护师的任职水平。

2.2 培训内容 

配备专科教材,如《icu护士必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为培训教材,将计划中的培训题目分配给护士长及带教能力强的护士,按培训时间讲授,必要时单独讲解。具体内容如下:①icu的发展、现状,建立icu基本条件、布局及设施;②icu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各班次的工作内容;③icu常用仪器操作及专科技能培训,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的使用;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排痰法、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中心静脉置管术及动脉穿刺置管术等术后的维护与护理等;④各专科疾病的护理知识;⑤护理应急预案及风险管理,如呼吸机停电的应急预案、非计划拔管的预防等;⑥icu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⑦icu院内感染的监控等[2]。

2.3 培训方法  

2.3.1 低年资护士及新入icu的护士培训方法 

要求3个月~4个月基本完成培训内容。第1周~第2周以见习为主,熟悉icu环境,如各通道的出入线路、物品的放置等,明确icu感染管理的要求,了解icu基本工作程序,各种规章制度等,护士长为培训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其尽快融入icu护士角色中,引导她们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理念,热爱本职工作。第2~第4周主要培训icu病人基础护理要求及方法,有专门带教老师带领进行晨、晚间护理,讲解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特点和要求,危重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方法、危重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法等。第2个月培训内容为icu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护理文书书写等。第3个月~第4个月培训内容为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有创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方法、各种特殊药物的配制、专用急救技能,如除颤、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的配合等。

2.3.2 工作1年~2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除熟练掌握上述培训内容外,科室每月安排相关专科知识集中业务学习,遇特殊病例可临时安排,由护士长或教学能力强的护士讲课,同时要求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

2.3.3 工作3年~5年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相关科室参加短期轮转学习,如心电图室、麻醉科、大内科、大外科,以便更好的掌握各种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各专科护理工作能力。

2.3.4 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培训方法 

到上级医院icu进修学习及参加各种类型的重症监护培训学习班,学习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护理技术及操作方法,尽快普及新技术、新知识,使之发挥教学、科研或管理才干。

2.3.5 其他

2.3.5.1 护理查房及护理会诊 

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护理查房,遇特殊疑难或涉及多科室的护理病例,邀请护理部及相关专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进行护理会诊,全科护士参加,会诊拟定的特殊护理措施及要求,要人人掌握并严格执行。

2.3.5.2 参加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

积极参加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及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从病情、治疗、手术和护理方面进行分析,巩固护理专科理论知识,积蓄护理经验,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水平。

2.3.5.3 利用晨间交班提问,提高icu护士的专业能力 

护士长利用晨间交班时间就icu护理基本理论、专科相关知识以及病人的具体护理问题对全科护士进行提问。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实施提高了icu护士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了icu护士的预见性思维能力,促进了icu护士勤学好问、严谨求实的良好作风的养成。

2.4 考核 

科室根据学习计划进行分层次、分阶段考核,理论包括疾病护理常规、专科综合理论知识、各项核心制度、应急预案、护理风险防范知识等,80分以上合格;操作包括常用护理操作、各项仪器的使用、icu专科技术操作等,90分以上合格。同时结合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跟班带教中观察的情况、科室医生的评价等从劳动纪律、团结协作、思想品德、工作能力、责任心、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分优、良、差3个等级,考核优或良为合格,根据考核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3 结果

经过培训,在23名护士中,逐步挑选出综合能力较强的12名护士从事icu护理工作并逐渐成为本科骨干,其余护士进入各临床科室并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icu护士论文篇4

目的:探讨适合iCU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法。方法:评估iCU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构建并实施培训方案,通过理论培训、全真模仿、临床实践进行核心能力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问卷调查。结果:20名低年资iCU护士通过系统的培训,较培训前各种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通过系统的核心能力的培训,iCU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明显提升。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iCU;核心能力;培训模式

iCU病房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与急救设备,聚集了全院各科的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危重,流动性大。而iCU护士既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又是病情变化最直接的观察者,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最直接参与者。这就意味着iCU是一个高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医疗场所,iCU护理质量的优劣是iCU救治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我院护士进入iCU前的专科培训欠缺,进入iCU后的培训也未常规化、系统化。培训模式仍以师徒带教为主,缺乏规范化培训,部分护士参加院内或其他医院的短期培训班,内容较iCU护士的专科要求相对偏少。iCU专科考核虽然定期进行,但无统一标准,不能准确、全面、及时的评价iCU护士的专业技能及胜任能力。iCU5年以下低年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少,进入iCU后改变自己的角色较困难,心理压力较大,更需要进行系统培训。近年来,我们针对5年内的低年资护士构建并实施系统化培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iCU低年资护士20名,均为毕业5年内,男5名、女15名,年龄19~25岁;学历:研究生1名,本科10名,大专8名,中专1名;20名护士均评估定为n1级,其中n1级第一阶段15名,n1级第二阶段5名。

1.2研究方法

1.2.1理论学习集中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集中授课由我院优秀高年资iCU副主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担任,以ppt形式授课,内容包括iCU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应急技能、管理知识、教育咨询技能、沟通技能、专业发展及职业道德等。每月授课3次,其中涉及操作及沟通技能,均在理论学习后进行技能培训及临床实践。每4人组成1个学习小组,由1名高年资护士带领,进行学习讨论,内容涉及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沟通能力及学习方法等,针对每位培训人员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学习,查漏补缺。所有授课内容均提供学习材料。

1.2.2技能培训在本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运用高级仿真模拟系统(eCS),模拟各种急、危、复杂的情况,让低年资护士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专门的强化培训。①模拟场景设置:建立模拟iCU,配备全套iCU设备单元,包括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抢救车内备气管插管用品及手动呼吸器、全套注射输液用品和急诊用药,床头设电源,供氧、高压供气及负压吸引管道等。抢救床上摆放eCS模拟人并与监护仪连接。②特殊设置:比邻建立监控室,与模拟抢救室用单向反光玻璃隔开。抢救床上方前后左右设置4部监视镜头,监控台设置4分割画面监视仪,可以任意选择监视角度,或者显示监护仪的生理数据,并可以全程以4分割画面录音、录像备查。监控室与抢救室之间设置对讲装置,工作人员之间另外配备无线对讲机。③培训方法及内容: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模式进行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a.有关心肺复苏新进展及用药新理念、危重患者气道处理、急诊呼吸支持等课程的简短讲授。b.使用单项操作模拟训练器进行急诊抢救技能标准化练习,重点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操作、急性心律失常、急诊呼吸机应用、监护除颤仪使用调节、深静脉穿刺置管等。配合软件程序,模拟呼吸心搏骤停、呼吸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病情,输入eCS模拟急诊危重患者。c.学员随机分组(每组3~4名)在eCS身上进行识别、分析、诊断、抢救治疗等综合演练。指导教师现场提示或引导抢救操作。d.组员轮流承担抢救指挥、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输液注药等不同任务,从不同角度体会抢救中相互交流配合的方式、方法。e.eCS操控员随时设置临时断电、呼吸机故障、气管插管脱出、呼吸道堵塞及心搏呼吸骤停等特殊情况,由全体组员利用现场一切资源协作应急处置,锻炼应付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f.演练过程全程录像,操作完成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回放录像,进行错误分析,并再次上机操作改正错误,观察体会正确抢救的结果。

1.2.3临床实践由高年资、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的iCU专业护士进行临床示教。一对二带教,先演示,再实践,培训人员互相监督检查,指出不规范及错误操作方式,并做记录。每项操作均要求完成一定数量。所遇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每周对典型iCU护理病例进行1次教学大查房。责任护士汇报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进行专项技能操作。由查房带教人员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给出预期护理目标,下次查房时进行考核。

1.3效果评价①理论及操作考核: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依据培训内容出题,满分100分,85以上分及格。技能操作考核在eCS上进行,依据专业操作规范,由护理部组建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每人考核6项操作,其中3项必考,3项抽考。满分100分,单项90分以上合格。②培训前后分别进行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问卷评分,使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进行自评与他评(考核组成员随机抽取),定量评价iCU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的变化[1]。共7个维度,5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计为0~4分。该量表总体信度Cronbach'sα值0.89,7个维度Cronbach'sα值为0.79~0.86,效标效度γ=0.44[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iCU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专科技能考核评分比较见表1。

2.2培训前后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自评评分比较见表2。

2.3培训前后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他评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胜任力[3]。对iCU专科护士的要求则是应具备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国内有学者经过详细研究,初步构建了iCU护士核心胜任力的构成要素理论。包括专业知识(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等)四个方面。目前国内针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医院基本是参照iCU专科护士“三基”要求,以及部分省市开始实行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对iCU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以培养能胜任iCU专科工作需要的合格护士。我科为适应医院整体及iCU专科业务的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一套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经过为期8个月的培训,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护理人员每一项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临床护理技能、人际关系、教育与咨询方面提高显著(p<0.05),提高相对较慢的是科研方面,而领导能力方面提高不明显(p>0.05),自评与他评各项均无明显差异。

首先,临床护理技能的大幅提高,得益于“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技能培训模式与高仿真的技能培训环境相结合的运用。理论讲授简明扼要,运用精简的语言阐明操作的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分项+综合技术练习,使得iCU专科大量的技术操作变得系统条理,不杂乱无章;最后通过个人的录像回放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进一步提高个人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及熟练度。整个技能培训过程,流畅、系统,理论讲解精练,易于记忆;配合模拟演练,强化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操作,培养独立分析思考判断、独立抢救的能力,使技能操作从一个个独立的分散练习,变成有机组合的整体技能体系,使得培训人员能融会贯通所学技能;适时的录像回放则是进一步精细化操作过程,使技能掌握更加娴熟、精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仿真模拟体系的建立,可以在高度还原iCU护理实景的基础下,不增加护理操作对危重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培训人员得以进行反复多次的仿真练习,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提高技能操作成功率的可转移性,使所学技能操作能熟练、高效运用于临床。其次,人际关系、教育咨询等沟通能力通过培训亦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在iCU临床一线护士普遍年龄偏轻、年资偏低,缺乏临床经验,独立应急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质量的持续进步[5]。因此增加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中关于健康教育咨询、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方面的能力亦非常重要。此次培训中,我们加强了小组沟通讨论,相互查漏补缺,相互学习交流促进;在技能培训中,加强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配合演练,通过录像回放,反复强调高质量的沟通与配合,所带来技能操作的高质量及高成功率。并通过临床实例,讲授与患者家属、与其他医务人员沟通的技巧与重要性,并亲身体会与学习。培训的结果显示,从多途径讲授及培养沟通的技巧,能进一步促进对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培训人员因此能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得学员在有限的培训期间得到更快的提高。

该项培训模式中,提升相对较弱的是科研与领导能力。一方面由于参与培训的人员年龄均<25岁,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缺乏;另一方面培训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偏少(1名),大专及以下学历所占比重较大(9名),可能是科研能力提升不显著的重要原因。本次培训中,针对科研能力较弱方面做了一定的强化培训。详细讲授包括怎样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提炼总结方法,如何进行科研论证等的科研思维方法;并进行文献检索、医学统计、论文写作等科研知识讲座。由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并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因此,通过读书深造、研读文献、多写多练将有助于提高iCU专科护士评判性思维及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核心能力的提高。系统高效的培训模式,是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提高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训结果经统计分析显示,通过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及高科技仿真模拟系统的运用,培训人员的综合素质各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理论与技术操作方面成绩显著,人际沟通也得到明显进步。同时也观察到,科研及领导能力等方面提升不明显。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应加强薄弱能力的培养。

icu护士论文篇5

摘要目的:探讨i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方法:在调查iCU护士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从保障iCU专科护理技术的完整性角度来制定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利用Delphi专家调查、肯德尔(Kendall)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来对指标进行论证。结果:确定的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项一级指标(基础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12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通过Kendall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被广东省数十家三级医院采用。结论:根据iCU护士的现有能力水平,以各项iCU专科护理技术为评价单位制定指标评价体系,是切合iCU护理临床实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iCU;护理质量评价;敏感指标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5

ResearchoniCUnursingqualitysensitiveevaluationindexsystemestablished

Gaoming-rong,BaiLi-ping,CHenGShou-zhen,etal

(theFirstHospitalaffiliatedto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ethodofestablishingiCUsensitiveindexevaluationsystemofnursingquality.

methods:BasedonthecorecompetenciesofiCUnurses,todevelopethreeindicatorsofevaluationsystemfromtheperspectiveofnursingtechnologytoensuretheintegrityofiCU,usingtheDelphiexpertinvestigation,Kendallharmonysystemandsignificanttesttodemonstratetheindex.

Results:iCUnursingqualityevaluationindexsystemconsistsof3first-levelindexes(evaluationofbasicevaluation,processevaluationandresult),12twolevelindexes,74threelevelindexes,throughtheKendallharmonioussystemanditssignificancetest,bytheGuangdongprovincedozensofthreehospitalsby.

Conclusion:accordingtotheexistinglevelofabilityofiCUnurses,nursingtechniquetotheiCUasevaluationunitstoformulatetheevaluationindexsystem,isaneffectivemethodwithiCUinclinicalnursingpractice.

Keywordsintensivecareunit;nursingqualityevaluation;Sensitiveindex

重症监护病房先进的监护和急救设备为iCU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硬件支持,而其运转是否安全有效,则有赖于iCU护士的专业核心能力的成效。为了指引和评价iCU病区的护理管理和护士核心能力建设,选择科学、敏感、符合实际的护理质量指标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近年来关于iCU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1]。我院在对全国16家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核心能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i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后续的调查论证,科学地建立了iCU护理质量指标的评价体系。现将iCU护理指标的确定方法介绍如下。

1研究方法

1.1成立研究小组选择我院iCU专科护理小组为主要力量,包括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2人,其中15人取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该小组护理人员年龄33~50岁,从事iCU护理工作8~20年。

1.2调查iCU护士核心能力为调查我国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核心能力状况,专科小组在2008年抽取我国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包括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江苏、江西、广西、甘肃等)iCU病房的632名护士进行调查[2]。

1.3iCU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初步确定查阅国内外iCU护理质量管理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调查的结果,重新审视我国现行iCU护理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决定打破既住将各种护理管理和临床技术具体操作事项分解开来单独评价的方法,而是根据iCU的各项护理技术及病人的护理成效进行整体评价的方法来制定iCU护理评价体系,以促进iCU护理技术的长远发展。最后确定iCU护理质量评价的一、二、三级指标,并根据iCU护士核心能力的调查结果进行修正,供专家调查阶段使用。

1.4Delphi专家调查

1.4.1专家调查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各指标的重要性,同时保留开放性,允许专家对指标的增加和删除提出意见。指标重要程度依据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依次评为5,4,3,2,1分。

1.4.2确定函询专家专家的入选条件: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至今已在iCU临床护理管理与实践领域连续工作满5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为确保专家具有代表性,每个医院的专家不超过3人。根据上述条件确定入选专家30名,来自广东省各大三级甲等医院。

1.4.3问卷的发放与收回问卷和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各专家,同时发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Delphi法的工作原理及问卷填写指南的附件。要求各专家在1个月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回复。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肯德尔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来检查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2结果

2.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我国1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掌握和运用专科技术方面能力相对较低。经条目分析发现,iCU护士对基本生命支持急救技术、脑复苏护理、进行动脉及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气道建立、呼吸机准备等基本专科技术掌握程度较好,但是对于危重病人实验室危急值的评估、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效果评价、各项技术新进展的认识等所具备的能力较低[2]。

2.2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为100%,说明专家的积极系数高。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93.3%。专家对所调查的项目的判断系数值为0.982,熟悉程度系数值为0.903,权威程度系数值为0.943。

2.3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经过专家函询,确定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经过肯德尔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专家对各级指标的评价具有一致性。一级指标以Donabedian的模式,但结合iCU临床护理实际,不采用传统上将护理质量指标划分为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而是将一级指标划分为基础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3个方面。基础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人员和制度的管理。过程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保护性约束的安全护理、血管活性药物及其高危的安全护理、执行危重症监护单的使用、iCU紧急事件的处理、iCU护士的使用和培训、基础护理的落实(卧位舒适与安全)、管道安全护理、转运安全、预防和减少危重症压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尿管相关性感染。结果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患者监护安全。二级指标下各有若干三级指标,即通过明确的规范指引,使得一二级指标得以实现。

3讨论

3.1iCU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对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是让iCU护士既要高于护士的现有能力水平、引导iCU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建立的评价体系将因不适合iCU现有的护理能力水平而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在制定指标前调查iCU护士的专业核心能力,做到大致了解iCU护士的能力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制定的iCU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因符合iCU护理实际,被广东省数十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作为iCU护理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在指导iCU护理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2敏感指标评价体系以iCU护理专业技术为基本框架目前国内各医院主要根据卫生部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1990年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下放的《军队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试行)》、全国百佳医院放心标准和全国百姓满意放心医院标准以及各医院在参考以上标准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3],为指导我国护理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iCU临床护理向专业化发展,其指标指导iCU护理的适应性已下降,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以临床技术操作为主,缺少整体护理指标[4]。

本研究彻底打破既往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将iCU各项护理技术分解评价的方法,而是大致根据iCU的护理目标和专科护理技术的特点对iCU护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从而确立iCU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目的是促进专科技术的发展。如无菌操作基本贯穿于在各种iCU临床护理实践,但如果将iCU无菌操作割裂开来进行评价,由于涉及面广且缺少针对性,将无法体现iCU护理专科技术的整体效果。而如果我们选取预防中心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专科护理技术为评价指标,那么无菌操作仅仅是专科护理集束化措施的一部分,但是无菌操作在任一专科护理中被赋予了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3.3护理质量敏感评价指标应当符合简洁性和可操作性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最终将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既往制定的部分评价指标操作性差,实际中不易达到[5]。本研究通过三级指标来保证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三级指标是实现二级指标的细化,可谓评价体系的操作细则,应当繁简适中,重点保证其可操作性,并可以通过量化评分确定各指标的执行情况。如二级指标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中,其三级指标定为抬高患者床头30°(有禁忌证的除外)、掌握吸痰的指征并会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人工气囊的压力维持25~30cmH2o、呼吸机螺纹管的更换、密闭式吸痰、呼吸机各参数及监测、机械通气的湿化及加温等,三级指标的评价内容是明确的,但又不过于繁杂,在质量检查时通过现场查看或询问护士等方法进行检查,只要有不符合三级指标的任何一项护理操作,就应当依据量化规则扣分。如检查中发现呼吸机冷凝水没有按时倾倒,那么就对呼吸机的参数及其监测一项扣分,而不必再单独设立呼吸机冷凝水倾倒一项,从而将质量的评价指标与平时的护理操作具体指引进行区别,保证质量评价指标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根据iCU护士的现有能力水平,以各项iCU专科护理技术为评价单位制定指标评价体系,是切合iCU护理临床实际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庄一渝.基于数据的iCU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4):9-11.

[2]成守珍,彭刚艺,刘华平,等.16家三甲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8,8(8):38-40.

[3]王建荣,张黎明,马燕兰,等.临床护理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4-726.

[4]侯小妮.综合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5]方海云,陈虹,谢文,等.对护理质量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6,6(2):26-27.

icu护士论文篇6

【关键词】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

作者单位:473058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为提高重症医学科护士的整体素质及监护水平,我们采取全院范围内推荐选拔高年资护理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科理论知识授课、监护技能和临床实践训练的方法,培训了30名iCU专科护士,通过临床观察,收到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大专学历5年以上或本科学历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者,具备iCU工作经历者优先。采取全院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护士自愿报名和护士长推荐,经护理部专科护士考核评估小组选拔符合条件的护士42名作为培训对象。

12方法

121培训时间共6个月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专科理论知识授课利用周一至周五晚上以及周六和周日白天进行;监护技能和临床实践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实践训练。

122培训方式①教学师资:专科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均由副高级职称以上的iCU医师、临床护理专家担任;临床实践指导带教老师由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具有5年以上iCU工作经验的资深iCU护士担任。②教材:选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培训教材,每周2~3次理论授课,每次课4个学时,共136学时,尤其侧重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③监护技能训练:我们是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医院,拥有现代化、标准化的护理示教设备。示教室随时开放,为学员提供操作技能训练。重点是临床监护技能训练,如人工气道的建立,生命体征、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深静脉置管护理等;监护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包括呼吸机使用与参数的调节、微量泵、电击除颤、心肺复苏与简易呼吸气囊应用等。④临床实践:将综合重症医学科、心外iCU、CCU、RiCU、niCU、piCU确定为临床实践基地,对培训人员进行分组,选2个iCU进行临床实践,每个iCU实践80个学时共160学时。采取一对一带教,重点培训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动态观察,各种监护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监护技能操作。

123考核考评成立考核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组织成立iCU专科护理考核评估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系统护士长和iCU护士长组成。考核内容: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理论测试和监护技能考核,结合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考评。专科理论测试占40%、监护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临床实践能力评估占20%,各项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再按比例折算成实际分数,成绩达到90分以上为合格。

124建立专科护士培训档案我们设计专科护士培训登记手册,对参加专科理论知识培训题目、主要内容、授课老师、课时数进行登记,并由培训负责人写出评语;监护技能逐个训练,经实训指导老师考核合格登记在培训手册上并签名;临床实践时间根据培训人员业余时间自行安排,每次临床实践时间长短不定,由带教老师在手册上记录监护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监测护理项目及实践时数并签名,最后累计实践时间到达培训要求,并由监护室护士长写出临床实践鉴定;专科理论知识、监护技能考核结果以及考核小组意见和护理部考核结果均在手册进行登记,该手册存入参加培训人员的技术档案。

2结果

参加培训的42名护士经过考核,有30人成绩达到90分以上,授予院级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比较iCU专科护士培训前后专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由623分提高到925分;临床监护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由705分提高到942分。取得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通过双向聘任的方式分别到各个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监护工作,对与专科护士共事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独立完成监护工作能力、解决专科疑难问题能力、应急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了解同行对专科护士的认同度比参加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认同度明显增高。

3讨论

我们医院是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医院,拥有现代化、标准化的护理示教设备。采取以医院为依托,有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多学科iCU病房,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护理人员在不脱产、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职培养iCU专科护士,有效解决了因脱产培训造成临床人员短缺问题,同时正常的工资待遇不受影响使她们消除经济顾虑,体现以人为本的培训观念。结果表明,在院内选拔培训iCU专科护士可获得显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完善和推广。

icu护士论文篇7

1临床资料

依据安徽省卫生厅XX年x月颁发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核心才能》,结合我院icu的实际情况,我科制定了五类护理流程:各类物品清洁消毒流程,icu护士核心技能操作流程,icu常见疾病监护流程,icu应急预案流程和icu接收、转出患者的流程。我科于XX—XX年新入护士6名,其中大专毕业5名,中专毕业1名。科室内确定带教老师,每位带教老师指导一名新入护士,充分运用上述5类护理流程进行带教并考核,6个月后6名新入护士均可以独立分管床位。

2带教方法

2.1基础带教阶段此阶段要求6位新入护士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类物品清洁消毒流程和icu护士核心技能操作流程,为期2个月。由带教老师讲解并演示各流程的基本步骤,新入护士反复训练,直至熟练掌握。各类物品清洁消毒流程的学习使新入护士掌握了icu的消毒隔离制度、物品管理制度及仪器维护管理制度;icu护士核心技能操作流程的学习使新入护士掌握了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如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鼻肠管放置保留术等)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如呼吸机的使用、注射泵的使用等)。该阶段掌握的护理流程帮助新入护士熟悉了科室的规章制度,环境和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为进行专科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专科带教阶段此阶段中新入护士的班次和带教老师一致,前期主要是运用各系统的监护流程对患者进行各系统的监测,掌握各系统的监测重点和程序,后期是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和理论,根据各种疾病的监护流程对icu收治的典型病例进行综合护理,为期3个月。在前期带教中,要求新入护士根据流程掌握循环、呼吸、神经、泌尿等系统的监护;后期带教中根据临床病例及相应病例的监护流程掌握ards、dic、急性重症胰腺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等等患者的护理,要求新入护士在监护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进行护理文书的书写。专科带教阶段是整个带教体系中的重点,通过该阶段的带教,可以使新入护士将分散的基本操作技能、各系统的监护串联起来对重症患者进行多方位的、整体的护理,也可培养新入护士理论、操作、人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在该阶段的带教中,护理流程的运用可以使新入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避免出现工作忙乱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带教效果。

2.3风险管理与考核阶段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类风险,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已成为当前icu护理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对于新入护士在单独值班前不仅要求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风险意识。该阶段的带教中,模拟意外脱管、中心供氧或中心吸引装置出现故障、停电等意外事件,指导新入护士根据icu应急预案流程处理意外事件,直至熟练掌握;指导新入护士对转入、转出icu患者病情的评估和交接,熟练掌握icu患者转入、转出流程。该阶段为期1个月。在该阶段的最后10~15天对6名新入护士进行理论和实践综合考核及独立分管床位培训,合格后即参加独立轮班。

3体会运用护理流程进行带教,效果满意,体会如下。

3.1使icu新入护士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更加规范、系统,有利于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经验式带教方式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带教效果,导致新入护士操作不规范,而运用既定的、统一的护理流程进行带教可以避免上述缺点,并且使新入护士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任何不规范护理行为的受害者都是病人。

护理流程的运用使护士明确职责范围,克服随意性,强化责任心,防止各种不规范护理行为发生,有效保障护理质量。我院icu的护理流程包涵仪器物品的管理与使用,基本技术操作,各系统监护,各种危重病人的护理和应急预案等,几乎涵盖了icu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掌握所有的护理流程可以使新入护士的理论和技能更加系统全面。

icu护士论文篇8

【关键词】品管工具;iCU综合征;品管圈

doi:10.14033/ki.cfmr.2016.30.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0-0105-02

iCU综合征是指患者入住监护室后出现程度不一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有其他伴随症状的综合征[1]。如谵妄、行为动作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等。iCU综合征的发生有许多种原因,如陌生的环境、危重患者抢救、医务人员不理解、疾病本身、个人因素等[1]。尤其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因无法正常交流,患者往往起病急,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处理不当,更易引发iCU综合征。笔者所在科2016年组建品管圈圈名为稳心圈(温馨圈)。此次主题为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对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减少住院天数、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价值感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本圈谐音温馨,寓意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使患者健康舒适,医患关系更加和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选取2016年1-5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监护病房的曾经有过气管插管经历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采取自愿原则,排除有精神疾病患者。年龄60~89岁,病程5~9d,基础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冠心病20例,起搏器术后15例,心律失常6例。试验组选取同期入住笔者所在科曾经有过气管插管经历的患者60例,两组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QCC活动小组组织全科护士学习QCC特点、活动内容及要求,选出圈长1名,圈员8名,确立以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为主题,活动时间为5个月。设定圈徽(图1),寓意稳住患者异常心电示波,会徽寓意用双手托起患者新(心)的希望。

图1圈徽

1.2.2分析现状与设定目标

1.2.2.1调查iCU综合征发生率QCC小组成员通过回顾性研究,制定访谈提纲,调查iCU综合征发生率。

1.2.2.2调查对象与现状分析共调查60例心脏病患者,通过整理归纳60份电话访谈以及现场访谈的录音以及文字资料,运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L)判定患者[2],并找出iCU综合征发生的原因,找出要因(表1)。

表1造成iCU综合征的原因要因选定

iCU综合征原因具体原因评分(分)

沟通不到位知识缺乏、方法欠缺21

忽略患者心理感受工作忙、心理护理来不及做15

iCU综合征防范处理流程对其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培训20

环境方面噪音:仪器报警灯18

1.2.2.3iCU综合征的诊断标准iCU综合征由mckegney于1966年提出,后日本学者黑泽对其定义如下:患者入住iCU后,意识清醒(可有失眠出现)后的2~3d出现以谵妄为主的症状,持续3~4d直至患者转出iCU治疗,并与其他器质性病变相区别,症状消失后不留后遗症[3]。

1.2.2.4设定目标经统计iCU综合征共发生11例,从而设定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目标值为8.3%。

1.2.3制定对策与实施方法针对上述现状,全体圈员采用“鱼骨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分析与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4]。

1.2.3.1针对护患沟通不到位的情况(1)制作患者需求沟通图(图2),当气管插管患者无法正常交流时,护士根据图片询问患者所需,患者通过点头或摇头来表达意义[5]。(2)采用摇铃指引。对于一些气管插管患者,当患者有需求,可护士此时正忙于别的工作,不在患者身边的时候,患者可通过摇动手中摇铃来提醒护士。(3)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心内监护室有其有的特点,往往清醒患者较多,可这其中不乏三支血管严重病变的患者,因此,猝死风险极高。可监护室抢救患者情况很多,清醒患者由于目睹周围患者的抢救。往往紧张、焦虑,护士除了做好抢救时候屏风遮挡、音量减少之外,还可以给清醒患者定期做健康宣教,丰富就医体验[6]。

1.2.3.2针对仪器报警声音大,环境嘈杂灯光强烈的原因(1)定期采用声音分贝仪监测音量,将原有声音分贝仪测得的音量平均80分贝控制在40~50分贝,对个别报警音较刺耳的机器请厂家协助维修。(2)定时熄灯,加强环境管理。(3)遇抢救患者时,屏风遮挡,减少暴露,保护隐私。日间、夜间监护室噪音分贝均有大幅度降低(图3)。

1.2.3.3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全体护士开展针对iCU综合征的培训(1)加强护士对iCU综合征的知晓率。(2)制作发生iCU综合征流程图(图4)。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结果

通过QCC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培养了护士之间的协作精神,提升了科室的凝聚力,扩展了护士们的知识面,同时各位圈员的圈能力也大大提高(图5)。气管插管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原因百分比两组对比差异很明显(图6)。气管插管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图7),对照组iCU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8.3%,试验组iCU综合征的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降低气管插管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加患者满意度,较少住院天数,减轻护士工作量,减少和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7]。通过此次QCC活动,气管插管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既保证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全体圈员的圈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患者感到关怀与尊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周一思.iCU综合征发生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23-25.

[2]张静.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医急症,2014,5(23):84-85.

[3]陈培服,陈海燕,陈瑜,等.iCU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37-38.

[4]程洁曼.iCU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13,11(15):96.

[5]邓春艳,杨宝义,汪蓉,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487,508.

[6]董亮,李尊柱,李欣,等.危重症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iCU[J].护理学杂志,2015,30(19):27-31.

icu护士论文篇9

iCU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目前iCU的规模、监测仪器设备及医护人员的专业救护水平、临床实践能力已成为一所医院医疗护理水平的标志。而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因此,iCU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护士,一般来讲,iCU护理人员至少要接受6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2002~2005年我科对30名新护士采取了与普通病房及一般学习学员不同的阶段性带教培训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带教方法

1.1入科教育:iCU与普通病房不同,病人的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各种监测仪器多,病人身上的管道多。尤其是无家属陪伴的病人,对其一切治疗、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要求新护士认真学习iCU规章制度:如工作制度、各级各班人员职责、医嘱执行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各类危重病人的抢救措施等。

1.2iCU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训:根据新护士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带教培训,从基础到专业,制定培训计划,并加以实施,通过一阶段的培训后进行考核,并进行分析及总结,考核时带教老师也参加,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也巩固了其专业知识技能,合格后才进行下一阶段的培训。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同时进行。主要培训内容有:(1)危重患者的观察及护理理论;(2)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泵、除颤仪等的使用及保养;(3)心肺脑复苏术;(4)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各引流管的护理;(5)常见危重疾病如休克、aRDS、moDS、DiC等的相关理论及抢救配合等。

1.3选定带教老师:(1)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热爱本专业,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2)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熟练且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知识;(3)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1.4带教的形式

1.4.1集中强化培训:新护士入科后第一个月熟悉iCU环境及相关制度,从第二个月开始,每周进行3个下午的集中强化培训(除值班人员外其余护士全部参加),先进行理论讲座后再进行操作示教,理论由护士长及有经验的护师、护士及专科医生主讲,操作由指定的带教老师示教。

1.4.2不定期的培训:每天进行晨间提问,每周或每两周安排护理查房。主要内容是临床上常用的知识及结合临床上所遇到的新的疑难病例、新仪器、新的护理技术操作、治疗方法以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护理查房先由带教老师进行示教,每位新护士都要自己准备一位病房现有病例组织查房,查房时要求全科人员参加并进行讨论,这不仅培养了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提高了她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3分阶段带教:第一阶段:一对一的带教。每个新护士由一位经验丰富,年资较高的护士跟班带教,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新护士动手操作,带教老师以辅助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只做提示性和启发性的回答,让新护士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以提高临床护理能力。第二阶段:双班制带教。带教老师和新护士上同一班,但分管不同的病人。新护士要克服依赖性和盲目性,要有信心和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独立完成本班的工作,如遇到难题,带教老师应启发其回顾培训阶段和带教开始阶段所讲解的理论和抢救技术,鼓励其自行解决,带教老师主要起质控的作用,确保护理安全。第三阶段:单独值班。新护士通过以上两阶段后,基本掌握了iCU工作制度、程序和常用抢救技术,经过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的综合考评,确定其具备单独值班的能力时,应安排单独值班。并告知如遇到工作量大或特殊抢救不能保证护理质量时及时通知二级护理班。

1.5带教考核:主要是通过对新护士的不定期的综合评定(即在工作态度、专科知识、业务技能三方面评价),间

接考评带教老师的带教方法,对带教中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

2效果

2.1改变了以往凭经验带教而不注重带教效果的传统做法,对新护士进行带教定期考评,增强了带教老师的成就感、荣誉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2.2激发了新护士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巩固了带教效果。

2.3提高了新护士的综合能力。通过4个月的临床带教培训,全部新护士均能掌握iCU现有监测技术,常见的抢救技术和理论,并能熟练应用,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3体会

此种带教方法受到新护士和科室领导及医生的认同和好评,认为是老护士和新护士相互学习和激励的过程。注重因人施教,根据每位新护士的特点,因人制宜进行带教,将入科教育和专科培训贯穿于带教的全过程。带教老师随时掌握新护士每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带教重点,使其尽快全面掌握iCU专科理论和技术。

icu护士论文篇10

关键词:层级护理管理模式;iCU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levelofnursingmanagementmodeinthemanagementoftheiCUapplicationeffect.methods120casesofiCUpatientsinnursingmanagementmodeofdifferentdepartmentweredividedinto2groups,controlgroup60routinenursingmanagement,observationgroupofroutinenursingmanagementlevel60.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alltheindicatorsisbetterthanthatofcontrolgroup,twogroupsofdata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Hierarchicalnursingmanagementmode;iCUnursingmanagement;applicationeffect

iCU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为了提高iCU科室的医疗水平,提高护理质量与管理质量便显得极为重要。层级护理管理是一类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护理、管理有效融为一体,从而使iCU护理在整体上得到有效强化[1]。本次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iCU科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评估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的120例iCU患者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我院,进而以所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3岁,年龄均值(42.8±3.2)岁。对照组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8~76岁,年龄均值(42.9±3.1)岁。另取我院iCU科室28名护理人员,包括主管护师、护师、护士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护理人员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做好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工作,针对患者出现的异常状况,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观察组患者行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1.2.1层级的合理设置对iCU科室相关护理人员统筹起来,进而分为五大层次,即为:护理组长组、高级护理组、中级护理组、初级护理组、助理护士组。与此同时,将全部护士统筹起来,进而分为三个组,每一组都需配置上述提到的五个层次护理人员,三组所采取的轮班制度为8h制。

1.2.2工作流程的合理制定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进而对工作流程进行合理制定,并将制定好的工作流程以文字的形式打印出来,在患者床边放置,以备护理人员即时查阅。需设置的流程内容涵盖基础护理内容、患者心电监护以及用药指导等。另外,需配置抢救流程。

1.2.3层级管理策略以护士不同层级为依据,进而完成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及护理指导工作,具体内容为:①护理组长组:对于护理组长来说,主要对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加以负责,针对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的能力水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措施。②高级护士组:高级护士主要需做好护理查房工作,针对中级护士、初级护士以及助理护士进行护理指导,通过“理论+实践”的指导,使下属层护士的护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③中级护士组:中级护士需对iCU监护的重要性加以认识,基于iCU抢救护理期间,需做好和医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工作,了解各类抢救仪器,懂仪器操作方法,并能够对各类抢救药物有足够的认识。④初级护士组。对于初级护士来说,主要需采取专科护理管理,同时需对初级护士进行专科护理管理方面的考核,包括是否了解一般的检查方法,能够充分掌握专科护理技术以及护理文书书写是否规范、科学等。⑤助理护士组:助理护士需懂基本的护理操作,有足够的护理安全意识,能够认识到护理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iCU科室护理管理规程制度严格遵守。

1.3判定标准

1.3.1层级护理管理中护理质量指标包括五项: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每一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3]。

1.3.2采取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由患者自行填写完成,然后由评价小组收回问卷,进一步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本次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120份。总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三项满意度之和。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x±s)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对比评估①观察组中,基础护理评分为(96.49±2.21)分、健康宣教评分为(91.82±2.11)分、病房管理评分为(94.16±3.21)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96.86±2.11)分、护理操作评分为(94.86±3.29)分。②对照组中,基础护理评分为(82.92±2.34)分、健康宣教评分为(84.12±2.14)分、病房管理评分为(78.19±3.29)分、护理文书书写评分(86.92±2.14)分、护理操作评分为(86.37±3.26)分。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评估观察组中,非常满意46例、满意10例、较满意4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2例、满意15例、较满意23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度为83.33%。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3讨论

iCU科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较多,大部分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在手术后期通常需在iCU科室观察一段时间,在观察期间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如果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则会使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临床证实:针对iCU患者,采取有效护理管理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能够确保护理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另一方面能够使iCU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本次提到的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主要讲护理人员分为五个等级,即为护理组长组、高级护理组、中级护理组、初级护理组、助理护士组。进而在合理制定工作流程基础上,对层级管理方法加以实施。在层级管理方法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组的护理人员,落实不同的责任及学习目标,从而确保层级护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学者经研究表明[4]:在iCU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价值作用明显,既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又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护理人员还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护理操作技巧,并擅于跟上级护士沟通交流,确保自身岗位工作的完善。在实际护理期间,获取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以此为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良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在iCU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各项护理质量,同时使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为iCU整体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威,彭粤铭,曹静.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04):56-58.

[2]罗莲英.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0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