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辞职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0:38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1

在第一行中间写“辞职书”或者辞职报告,有些公司还有专门的辞职报告,辞职信表格让你来填写。

(二)称谓

在第二行顶格写任职单位负责人姓名。

(三)正文

写明辞职的原因,辞去什么职务,什么工作,希望离职时间。

(四)结语

在正文后面写表示歉意的语句,并预祝企业以后发展。

(五)署名、日期

在正文右下方写上辞职人的姓名,在署名下面写具体的年、月、日。

以上就是一份比较完整的辞职报告所需要包括的内容,一般字数控制在300-500字左右就可以了,这个因岗位、职务有所区别。

怀孕辞职报告(一)

我来到远大纺织厂参加工作已经有五年了。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深深感到远大纺织厂是一个实力强大,有着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的工厂。在这里,我得到了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大力帮助和指导,收获良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感到,由于个人方面的原因,我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远大纺织厂这个大家庭中。我本人对工厂安排给我的工作内容缺乏热情,也不适应工厂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继续留在工厂工作,对工厂和我本人的发展都不是一件好事。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提出辞职,请批准。

尽管我不能继续为远大纺织厂服务,但我仍然祝愿纺织厂在未来更加发展壮大,获得更大的成功。在此,特别向张某某,王某某等几位领导表示感谢,他们都曾给予我亲切关怀和指导。对于辞职可能给工厂带来的不利影响,深表歉意。另外,由于我们没有继续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希望与工厂协商解决工资等事宜。

怀孕辞职报告(二)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公司对我的培养,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里,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原则。

现由于本人身怀六甲,需要长时间的修养。不能在公司继续工作了,决定在x年x月x日辞职,特向公司提交辞职报告。

希望你能及时找到合适的人选接任我的工作。

此致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2

一、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同志党性坚强,服从组织分配,从不和组织讨价还价。1997年以来,因工作需要,+++同志先后担任过商检公司经理、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纺织检验处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这其中有些是平调、有些是从行政到企业、有些是额外地增加工作量,但他每次都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并向组织上表示,自己是一名党员,只要党组织需要,一定无条件服从,一定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在++局大楼置换改造期间,+++同志被抽调到大楼筹建组负责实验室的改建工作。为了圆满完成局党组交办的任务,他带领局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不辞辛劳,考察了国家局科研所、上海局、浙江局等一些先进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工作。面对改造工程中出现的种种技术难题,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他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反复论证,综合考虑,提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规划、设计意见和建议。实验室工程验收时被评为优良工程,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全国一流的实验室终于在近一年的时间改建完工,可+++同志在这一年中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他毅然放弃了当年申报高级职称的机会,以个人利益的牺牲换来了实验室建设的成功。

二、与时俱进,积极开拓检验检疫新领域+++同志工作中不仅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更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检验检疫工作的新领域。在商检公司担任经理时,为打破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对我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要求薰蒸处理的技术壁垒,+++同志想方设法,争取当时的杭州动植检处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了人员培训、设备购置等工作,顺利取得了出口货物木质包装薰蒸消毒许可证,在浙江检验检疫系统首家开展了这一业务,大大方便了++地区的出口企业,受到了企业和浙江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当年年底“薰蒸除害”项目被评为“全省检验检疫系统特殊贡献奖”。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到iSo9000咨询认证市场的开拓,努力为外贸企业引入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获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资格,为外贸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000年以来,他先后帮助++艺术服装厂、++国宏经编有限公司、++展望集团等三家企业顺利通过了iSo9000咨询认证。针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纺织品绿色壁垒,+++同志又组织实验室人员通过大量的试验,顺利开验了纺织品甲醛含量测试、偶氮染料检测和重金属含量检测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验为++地区纺织品出口打破绿色壁垒提供了保障,受到了当地外贸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检测中心在地方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扩大了++局纺织品检测中心的知名度。

三、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同志总是认为,他的成长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他无以为报,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工作来回报党、回报社会。他的妻子清楚地记得,近年来,+++几乎没在家呆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她还记得,今年“五一”前,当她提出想好好过个节时,+++告诉她,因为忙于实验室认证,他最多只有2天时间可以陪陪她和女儿。可到最后,连这点承诺都泡了汤,“五一”的5天假期,为了准备实验室认证的材料,他有4天半是呆在局里,有时连中饭和晚饭都是快餐解决。他的女儿依然记得,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她每天下午放学,总是在楼下的石凳上边做作业边等爸爸回家,尽管爸爸的单位离家很近,但忙于工作的他却从不早点回家为女儿开一开家门。+++也内疚地记得,敬爱的父亲被查出身患癌症,作为独子的他因为正忙于开拓委托检验业务和iSo9000咨询市场,不能在身边尽孝,直到父亲过世,只陪护过父亲一个晚上。等到接到病危通知,匆匆赶到父亲身边,只看到父亲不瞑的双目和残留在双颊思儿的泪痕,而他只能跪伏在父亲身旁悲泣求谅。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3

从建国初的“人民衣被甚少”的供给制到今天的纺织服装大国;从“蓝衫军”的清一色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从化学纤维的空白到世界领先……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金融危机的洗礼,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了“阵痛期”的转型和调整。如何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为重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2020年实现纺织强国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踏雪寻梅。再回首,一份感动和自豪跃然纸上。

机构变革

纺织工业部成立

1949年11月1日,纺织工业部正式成立,曾山为纺织工业部第一任部长。

轻工业部

1970年7月1日,原一轻部、二轻部、纺织工业部正式宣布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任部长。

纺织工业部

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于1978年1月1日开始分开办公。

中国纺织总会

1993年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其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任会长。

国家纺织工业局

1998年4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杜钰洲任局长。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1998年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为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

2001年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内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纺织行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负责管理和监督。

2002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体系完善

人造丝

1950年4月29日,中财委同意以合营的办法,使上海安乐人造丝厂早日开工。1951年4月纺丝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生产人造丝。

亚麻

1950年7月1日,由苏联帮助设计和提供设备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动工建设,填补了我国亚麻纺织工业的空白。

麻袋

1951年2月14日,由于原料有限,纺织工业部在全国麻袋生产会议上决定,麻袋销售采取按用袋单位需用情况按季向工厂订购的方法并统一规定了标准麻袋的用麻量。

粘胶纤维长短丝

1961年1月,粘胶纤维长短丝设备系统全部试制成功,并在上海安达化纤厂安装试用。随后,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粘胶纤维厂――南京化纤厂、新乡化纤厂、杭州化纤厂、吉林化纤厂相继动工建设。

合成纤维

1970年1月7日,轻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联合报告,要以综合利用石油资源为主,发展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塑料。

十大行业

1984年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发展完整体系》一文指出,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个体经济

1979年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现小百货市场。经过发展义乌成了我国小商品批发基地,随后“义乌现象”席卷全国,不仅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促进民营经济的繁荣。

国际期货交易

2006年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

2007年1月19日,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成立。该联盟对促进产业的资源结构整合和新型经营模式的研究与创新,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推动纺织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整体升级起到助力作用。

羽绒服装技术委员会

2008年8月11日,全国服装标准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不仅是我国服装体系的完善,也标志着波司登正式成为羽绒服装国家标准的主导者。

基础建设

第一批毛纺织厂

1951年,中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第一批毛纺织厂――青海毛纺织厂、呼和浩特第二毛纺织厂、兰州第一毛纺织厂和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等动工建设。

株洲苎麻纺织厂

1956年12月,湖南株洲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于1958年3月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苎麻纺织厂。

“三线”建设

1964年,国家把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作为当时工业的发展重点。为此,纺织工业部迅速组织力量,从沿海部分纺织机械厂中分迁一部分人员、设备,在三线地区新建了6个纺织机械厂和专件厂,成为当地纺织的主要力量,带动了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

林芝毛纺厂

1966年5月4日,国家计委批准纺织工业部将上海纬纶毛纺厂迁往,改建为林芝毛纺厂。这是第一家现代纺织厂。

湖北化纤厂

1969年5月,由我国自己设计、施工,用国产设备建设的湖北化纤厂已动工,于1973年建成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专门生产强力粘胶帘子布的大型工厂。

兰州第三毛纺织厂

1976年5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西北最大的毛纺织厂――兰州第三毛纺织厂建成投产。

香洲毛纺厂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四川维尼纶厂

1983年5月19日,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工化纤联合企业――四川维尼纶厂,由国家正式进行验收。

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

1984年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

1990年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

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

1992年7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主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华诚集团公司

1992年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3L--新的尝试。

科学技术

郝建秀工作法

1951年8月,青岛国棉六厂女工郝建秀自1950年5月生产竞赛开始以来,每月平均每日出皮辊花6两左右;1951年3月以来,进一步降至4两半。为此,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全国掀起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951织布工作法

1951年11月1日~21日,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在天津联合召开全国织布工作法会议,总结出《1951织布工作法》o这是集中了青岛、上海、天津和东北等地区织布的先进经验,经过20多天的表演、观察、测定、分析和讨论而总结出来的。

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

1966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苏省无锡丝绸印染厂职工刨制成功丝绸自动筛网印花机和其他配套设备,使我国丝绸印花工业摆脱了笨重的手工操作。

羊毛衫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

1974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实现生产自动化半自动化,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看台能力,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开辟了广阔前景。

丙纶丝规模化生产

1983年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

1986年4月2日,年产1.5万吨大型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研制成功,通过鉴定。由此,我国进入了用国产大型、成套化纤设备装备化纤工业的新时期。

化纤仿毛技术

2002年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植物蛋白丝作纤维

2003年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

2004年10月1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次全国纺织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作了题为《加快纺织科学技术进步,为早日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而努力》的报告,并结合《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提出了纺织科技进步的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需要重点攻关的28项关键技术、十大新型成套设备技术攻关产业化目录做出了明确定位和导向。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对今后促进我国纺织工业利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行业、企业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

2005年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2009年2月17日,由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共同承担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该技术是对传统纺纱技术及理论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的原创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对中国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称赞“这种纺纱技术是一种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目前,“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纺织系统推广应用。

管理创新

棉花检验

1950年8月21日~9月4日,纺织工业部在全国棉花检验会议上,根据优棉优价政策,拟订了等级差价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检验方法与标准,并决定各地建立纤检机构,这样可以杜绝作假,提高棉花品质。

统购棉纱

1951年1月4日,中财委《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o规定自即日起公、私纺织厂的棉纱布均停止在市场出售,由国营花纱布公司统购。在原料紧缺的情况下,实施棉纱统购,确保了供需的稳定性。

八级工资制

1951年10月10日,纺织工业部公布《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计时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计件工人废除累退,实行无限制计件工资制。

供销

1952年3月,纺织工业部与贸易部联合下达《1952年花纱布供销办法》。兴法规定,自1952年起部属国营棉纺织厂与贸易部门由加工关系改为供销关系。

三班8小时制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为解决棉纺织厂的劳动力过剩问题,逐步改开三班8小时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1952年9月12日,纺织工业党部组就纺织系统实现“三班8小时制”上中央作报告请示,并得到批准。

布票

1953年,由于棉粮等物资短缺,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物,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直到1984年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统购和统销

1954年9月14日,政务院为了进一步取缔市场投机、巩固物价稳定,《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粮的统购

和统销。

四班三运转

1979年10月4日,纺织工业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向各省、市、自治区纺织工业局劳动局发出《关于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意见》,核实下达第一批棉纺织企业实行“四班三运转”的计划和新增劳动力指标。

全额利润留成

1980年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988年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产业集群试点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进行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第一批选择了38个县、镇,到目前,已经有145个县、镇成为试点地区。这些地区有17万户企业,800万职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其纺织经济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纺织产业集群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2003年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出口许可证制度

2004年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罩、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内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

2005年5月31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160多家纺织骨干企业发出倡议,在全行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并积极推广执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纺织行业是全国各产业中最早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行业。《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是全国第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纺织行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内在竞争力,而且为国家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政策法规

化纤发展规划

1960年8月23日,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中央作了《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提出的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同时并举、家生纤维与野杂纤维同时并举、专业生产与多种经营同时并举、原材料的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此后很长时期,这条方针,特别是大力发展化学纤维,成为纺织工业的一条重要方针。

《工业七十条》

1961年11月10日,纺织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工业七十条》)的指导下,进行了行业整顿,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纺织工业体系。

标准制定

1977年年初,轻工业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棉纺织印染产品质量会议,基本上审定通过了《棉纺织行业推行公制实行办法(草案)》《棉纺行业推行公制后有关纱布价格问题的意见》《本色棉纱线国家标准修改说明》等22项有关标准的文件。还组织有关单位修订了《桑蚕丝标准(试行稿)》《棉纱棉布折合单位产量计算方法》《棉纺细纱断头测定计算方法的规定》、《棉布下机一等品率检验、计算方法的规定》等。

1978年7月25日,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外贸部联合发出《关于贯彻棉纱、棉布、印染布等16项国家标准的通知》,规定从1978年lo月1日起,开始按照国家标准总局的16项国家标准(试行)的规定检验、定等、考核,并对外销产品的质量检验附加了补充规定。

计量单位变更

1979年1月1日,根据国家纪委、经委、统计局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纱线计量单位由英制“件”改为公制“吨”,细度单位由英制“支”改为公制“号”,公定回潮率由9.89%改为8.5%。织物计量单位由“米”改为“平方米”和“米’’的复用单位。

服装划归纺织工业部

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服装行业划归纺织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通知》,标志着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这是服装行业第一次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战略决策,开始了以服装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大纺织战略”。

“六个优先”

1980年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纺织机械生产由纺织工业部管理

1982年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棉花上市买卖

1984年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按质论价

1984年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下放七项权限

1984年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

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有偿合同制

1984年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这为今后纺织机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青纺联

1985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减征调节税

1985年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增加出口创汇

1986年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出口的两个转变

1986年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

统一棉价

1988年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丝绸开征出口税

1988年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内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

1990年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三角债

1991年9月1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注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从而开始了对纺织行业进行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的调整。

以销定产

1992年1月20日,纺织工业部发出《1992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草案)通知》。《通知》指出,1993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计划本着“以销定产、控制总量”的精神安排。

棉纱限产

1994年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向个地方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纱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纱锭国内工作的具体要求。

棉花订货会

1996年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11月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锗基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朱基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棉花流通体制

1997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三大任务”

1998年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新纺锭1998年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扭亏为盈

1999年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

局面;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棉改

2001年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两个“贡献率”

2006年4月,在2005~200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品牌、依靠职工的素质上来。提高科学技术对我们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自主品牌对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速增长的贡献率。两个“贡献率”的提出,得到全行业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

在继2003年10月13日国家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4个百分点之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又调低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2003年的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出口退税率的下调,虽然对日后纺织服装企业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

新《劳动合同法》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国六条”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纺织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上调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至14%,为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积极作用,被行业内人士评价为“及时雨”。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2月4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的规划强调,为加快振兴纺织工业,必须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明确指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意义影响深远。同时,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4月1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再次提高至16%。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颁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c规划强调要结合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成为拉动纺织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和谐文化

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1953年3月~8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3月18日发出联合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纺织工业劳动模范。6月,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组成评模委员会,共评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05名、模范单位24个。

集体合同

1953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同意由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联名《在国营工厂签订集体合同的联合指示》。联合指示指出:在国营工厂实行行政与工会组织签订集体合同的制度,对提高职工的阶级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推进工厂管理工作和工会工作,并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

影片《细纱工作法》

1983年7月lo日,新华社报道我国10多万名细纱挡车工有了自己的彩色教学影片《细纱工作法》。这是我国纺织工业系统的第一部以操作教育为内容的教学影片,影片以郝建秀工作坊为主要内容,归纳了各地广大细纱挡车工的先进经验。

《中国纺织》

1985年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复刊。2003年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英,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届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南通纺织博物

1985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落成开馆。

北京服装学院

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诞生。

《中国纺织报》

1985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杜,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中国丝绸博物馆

1992年2月2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中国纺织白皮书

2001年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

2005年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lo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

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全国纺织劳模

2006年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时尚创意空间

2007年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纺织辞典》

2007年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内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内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名牌

2007年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

2008年7月2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北京成立,其前身为“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全国纺织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进步者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方面的科技成果,奖励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老师和学生。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成立,为推动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会发展

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

1966年5月1日~6月30日,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展览会,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于4月23日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预展,5月1日正式展出。这次展览,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展览会,共收集1.1万多项重大的技术革命项目,正式展出3100多项。5月6日,、曹荻秋市长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了展览会,仔细观看了展出的各种新设备和纺织品,以及工人的操作表演。在参观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展览会展出两个月,共组织近60次专业技术交流,接待观众38万人次。

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

1985年11月18日,第一届国际化纤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这次会议由22个国家和地区,中外代表近300人参加。目前,国际化纤会议已成为国际化纤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

1988年7月8日,第一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在北京举行。纺机展以展促贸,以会交友,促进国际交流和市场竞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个服装节

1988年9月,我国第一个服装节在大连举办。服装文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1989年10月7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上海中国1990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我国服装开始与流行接轨。

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

1989年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

2001年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

2002年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2006年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标着中国纺织机械发展的水平提高。

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

2006年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为中国企业开拓欧洲市场搭建了平台。

“三展一周”春季大行动

2009年2月1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召开“振兴纺织产业春季市场大行动”新闻会,决定“2009年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展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以及春季时装周”一起举办。这是危机下,行业整合最有力的支撑,不仅为行业、企业带来了信心,也扩展了行业之间的合作,推进了行业发展,成为“寒流”中一股“热浪”。

交流合作

皮尔・卡丹访华

1979年3月,法国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宫举办了一场法国时装表演,在中国刮起了时尚“旋风”。

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

1979年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国际纺织品委员会

1983年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中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以及其1981年底延长协议书的申请。

对外经营

1984年11月27日,中国纺织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国纺织机械和技术进出口公司成立。这两个公司直接经营对外业务,开展与各国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

1992年9月21日,“海峡两岸纺织工业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海峡纺织业携起手来,顺应历史潮流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海峡合作及对话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全球纺织经济论坛”

2004年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世界纺织大会

2004年5月24日,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召开。有着“纺织业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纺织大会是全球纺织界历史最长、参与范围最广、涉及产业链环节最多的会议。随着中国纺织业的迅速崛起,“纺织大国”逐渐向“纺织强国”迈进,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的焦点。

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

2008年7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成为该组织在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唯一正式成员,并履行国家代表职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加入不仅使该国际组织在全球纺织产业界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纺织的认可。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4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使得全球经济面临全线衰退考验,这无疑对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随即开始不断有企业陷入困境,濒临倒闭。截至目前,全国先后有将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其中又以纺织服装企业为首。

有关专家指出,资金链的断裂是中小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众多纺织服装企业拼命坚持,苦苦挣扎的时候,2008年10月2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宣布,提高部分纺织品、服装和部分玩具的出口退税率至14%。调整幅度为2004年以来最高。这个消息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又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一线生机。

无奈的纺织工人

2008年10月底的一个早晨,浙江省萧山区刮着阵阵寒风,气温已经下降到不到10℃。就在萧山区南环路上的出租房里,从四川南部县来这里打工的周晓娟却不到5点就起床,开始收拾打扮起来。今天,她要前往市区的人才市场碰碰运气。

2003年,年仅18岁的周晓娟随着父母、姐姐来到萧山区,开始在一家纺织企业打工。然而,2008年7月初,她所在的那家纺织企业却突然倒闭了。之前,周晓娟已经在那家企业做了5年多的挡车工。

其实早在今年1月,《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企业要为工人缴纳社保,加班工资要付双倍的时候,周晓娟就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不断有外出的工友告诉她,附近的一些工厂相继停工或者倒闭。

然而更令她不安的是自己上工的时间也开始不断减少,工厂老板的脸上也再看不见意气风发的表情。到6月份的时候,周晓娟的实际工作量仅仅只有8天。和她一起在这家工厂打工的父母、姐姐在此之前已经被工厂辞退。辞退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订单”,不需要这么多工人。被辞退后,周晓娟的亲属相继离开浙江回四川老家去了。

但在周晓娟看来,能到厂里打工,就算苦一点,工资少一点,也比在家种地强多了。于是,从7月中旬开始她就徘徊在市区的人才市场找工作。但是直到10月底,周晓娟也没能顺利地找到一份工作。

原因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倒闭,越来越多的纺织工人失业,老板们招工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工资低不说,还只要技术好的。周晓娟起初很迷茫,她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回家吗?农村的生活似乎已经不习惯了,回去了又能干什么?

但是,苦苦坚持了4个月的周晓娟还是在11月中旬踏上了回四川的火车。用她的话说,是先回四川过年,过完年再考虑出来碰碰运气。

逃跑的小老板

相对于无奈的打工者来说,一部分已经倒闭的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老板也开始尝到了过苦日子的滋味。

2003年,浙江人李宏发拿着自己的全部积蓄50万元在江苏开了一家服装厂,主要生产秋冬装。在那个服装行业整体高速发展的年月,李宏发的生意出奇的好。在他的眼睛里每天转动的缝纫机就如同一台台印钞机一样,每天都给他带来滚滚财富。

在意识到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带来更大利润的同时,李宏发显然没有意识到其中潜在的风险。要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比如会牵涉到巨大的资金投入。一心想要搞扩张的李宏发首先把目标投向了银行。由于受当时良好的经济环境影响,他以机器设备等作为抵押从银行轻松地贷到了一笔款子。

随后,李宏发用这笔钱又添置了一批机器设备。然而,随着工厂业务的蒸蒸日上,李宏发的野心开始无限膨胀起来。他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盲目扩张的死路。

2006年前后,民间借贷开始悄悄在沿海的纺织服装企业之间流行起来。所谓的民间借贷说白了就是臭名昭著的高利贷。据了解,当时沿海一代的民间借贷一般利率都是三四分,最高能达到5分。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宏发,片面追求企业上规模而忽略了民间借贷的危害。这样一来李宏发的企业距离倒闭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越用这个钱他的企业就倒闭得越快。银行贷款到期了,他没钱还,就要把民间借贷调来,调不过来银行就不贷给他了,他也就还不了那个钱,那个利息一天一天算起来和滚雪球是差不多的道理。

转眼到了2008年,纺织服装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批中小企业倒闭。李宏发在欠下工人工资、材料款以及巨额的民间借贷款之后,感到前所未有的郁闷。他想想自己家不在本地,厂房都是租的,生意不好,资金链断裂,机器也卖不了多少钱,只好一走了之。

李宏发就是扩张太快,盲目扩张,他到处开公司,他的公司从成立到现在才四五年,企业规模就扩大了3倍,差不多是一年扩张一倍。一旦银行收紧贷款,他就承受不住,所以企业倒闭了。

自2008年年初开始,江苏各市劳动监察部门就连续接到多起投诉。2008年以来,有关租赁企业因经营不善卷款潜逃、侵害职工权益的案件呈高发态势。劳动监察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老板破产逃走往年也有,但2008年比较集中,估计在2008年底前还会有更多的老板破产逃走。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监管力度,尽可能地减少纺织服装企业职工以及上游行业的损失。

笑对金融海啸的品牌服装企业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许多行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业陷入一片萧条。由于人力短缺、生产原料涨价,增加了服装制造业的源头成本,此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这些都给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增添了忧虑,让商家的投资和经营也变得更为谨慎。

然而,就在大批中、小型服装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转产的时候,国内的一批知名品牌服装企业仍然在继续自己的攻城略地。著名服装企业“杉杉”的掌门人郑永刚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预言,奥运会之后中国的经济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单纯依靠贴牌出口、替人加工的模式发展起来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将是首批受到冲击的行业。

如果说诚信是“杉杉”品牌长久不衰的保证,那么“杉杉人”对于服装行业的深入了解,更确切地说是天生具有的超前思维和经商天赋使得“杉杉”品牌一直在不断扩大。

早在两年前,“杉杉”在其传统的服装产业领域里通过产权改制、品牌托权管理和过渡阶段的特许加盟,完成了“杉杉”服装产业由产、供、销“一条龙”传统经营模式向“订单”模式的质变。同时,为了规避可能到来的风险。“杉杉”依靠自己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进行了多元化投资,而“杉杉”10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也顺理成章地移植到了新控股的企业。

并且,在2003年,“杉杉”就将旗下服装外贸加工的生产打包转移到没有配额限制的东南亚。这不能不说是决策者的未雨绸缪。

于是,在这个全球经济的“冬天”,“杉杉”服装的身上,没有笼罩太多的寒意。

“我国长期依靠低要素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依靠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在“第六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曾如此说道,在外部需求放缓、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着空前挑战。

然而,已经对这场挑战有充分准备的“杉杉”服装却可以在2008年4月份举办的青岛纺织成衣进出易会上底气十足地宣布:“杉杉”目前的外贸没有涉及雷区,没有受困于大的投资失误,没有被高价房地产套牢。资产负债率仅为48%。

如今,服装业务在“杉杉”的全部身家中,总量只占30%。多年来,“杉杉”投资矿产、银行、证券公司以及网络,服装、科技、投资三大板块多元发展的格局,已然形成。到2008年初,“杉杉”控股旗下有102家法人实体,资产80亿,两家上市公司达200亿元人民币。

不难看出,多元化经营和品牌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国知名的服装企业处变不惊。当然其他几家服装品牌企业例如雅戈尔、舜天、国泰等也同样正在笑对金融海啸。

以成都纺织服装市场为例,10月份以后中档产品的销售量出现了30%的下滑,然而高端产品的需求量却大幅攀升,销售量上涨50%。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心理发生变化,对产品品质要求更加严格,更加追求质量和品位,这也是金融海啸下消费者购物更加谨慎带来的结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金融海啸不仅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次机遇,使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品牌大国发展,同时对中国的服装业也是一次机遇,商家们可以抓住这次机遇,锻造品牌,提升品牌的市场形象,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高端的品牌产品,这对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是一个契机。

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

仍然面临威胁

由于华尔街金融风暴导致美国消费不振、失业率上升,其经济显露越来越多的衰退征兆。美国消费的衰退间接影响了中国输美纺织品配额市场,不但产品出口价格持续大跌,甚至促使一些中介机构关门歇业,业内人士还就此预测2009年输美纺织品增幅将有所下降。

据悉,美国由于自身经济衰退的原因,对纺织品服装进口的门槛正在不断提高。美国近来频频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使用召回机制。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2008年,美国就通过其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宣布了12起关于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召回通报。

另外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也相继到东南亚投资建厂。这些周边国家频频到中国招商引资,并给出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孟加拉国对外资纺织企业减免10年所得税。目前在柬埔寨和孟加拉投资建厂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超过500家。

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国家拥有比较充足的低廉劳动力,例如孟加拉的普通纺织工人月工资仅三四百元人民币,同时其优势还可以维持较长的周期。面对目前多重压力,到海外投资设厂对于以出口为主的纺企来说是一条突围之路,企业可考虑分期分步“走出去”,国家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仍然留在国内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应该不断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其中,产品的设计创新尤其重要,只有先知先觉,了解市场和引导市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创建有渗透力的品牌文化也必不可少。众所周知,品牌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它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从而赢得稳定的市场,大大增强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能力。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5

上海纺织党委是如何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转型。”大力推进上海纺织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呢?在辞旧迎新之际,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吴建平接受了本刊采访,介绍了上海纺织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心得体会。

记者:吴书记,能否先介绍一下2013年上海纺织在坚持“科技与时尚”战略转型中的收获,以及党建工作的概况?

吴建平:2013年,对我们上海纺织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全体干部职工用心血和汗水,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主营业务收入420亿元,比2004年增长1.1倍;进出口总额50.9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5倍,列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第1位,中国纺织服装百强企业第5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上海纺织占第237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列113位。

与此同时,上海纺织党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问题找得准,而且措施抓得实、实践效果好。我们主动回应职工关切,认真解决职工最关注的突出问题,凡是能够及早解决的就即知即改,一时难以解决的则抓紧创造条件积极解决。主要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搬文山、填会海,改进文风和会风;二是走基层、多服务,克服现象;三是重进取、讲节俭,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是听民意、做实事,解决与职工利益相关的问题;五是增强透明度、公开度,接受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

伴随集团的战略转型,上海纺织党委始终按照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内容与方式,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转型,并形成了以“引领力、保障力、推动力、内驱力、渗透力、凝聚力”这“六力”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特色,呈现出各级党组织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在强势推进上海纺织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记者:那么,你们是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转型发展引领力?

吴建平: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方向。上海纺织党委从思想建设入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

首先,抓导向,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思想引导。如在战略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总体经营指标提前实现之后,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了松口气、自满懈怠、小富即安的思想,党委立即抓住这一苗头,强调领导干部在头脑中要始终装着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党委书记、董事长席时平在年度工作会议上着重分析了上海纺织六个业务板块的现状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六大差距”,强调指出:“成果显著”不能掩盖“差距很大”、任务艰巨,为领导干部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时,集团党委以中心组扩大会和两级中心组联组学习为载体,坚持对直接任命管理的150名领导干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在加强日常学习的基础上,2012年开展了“科学发展观”主题学习培训;2013年开展了“学习十,推进新战略”主题培训,先后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朱晓明等9位领导和专家作辅导报告;党委书记、董事长席时平亲自作动员和总结,总裁朱勇作主题报告,推动上海纺织实现新跨越。

其次,抓能力,不断深化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注重提升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变“能力恐慌”为“能力储藏”。直管领导人员“1+1”(每周一个晚上、一个休息日半天)业余培训已坚持8年,共开设公共课和专业课185次,邀请了175位高校、咨询公司、知名企业领导等讲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视野、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制订并试行《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阶段性标准》,党委已连续12年每年向领导干部推荐一批优秀书籍,倡导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风气。各级领导也自觉形成了“课题调研式学习”,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写出100多份有分析、有对策、能操作的调研报告。

再者,抓作风,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惩防体系建设、廉洁风险防控和出资人监管机制,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做到年年有主题,已连续三年持续推进领导人员责任文化建设,从“知责、尽责、能负责”提升到“敢为、善为、有作为”,汇编了《上海纺织领导人员责任文化建设精粹》等,为上海纺织加速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廉洁规范,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最后,抓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书记的职业能力。根据“书记抓党建,党建抓书记”的要求,上海纺织六年来年年确定一个主题举办直管单位党组织书记研修班,重点研究党建工作的热点和难点课题。

记者:又是如何夯实基层党建工作,提升转型发展保障力?

吴建平:上海纺织党委2011年决定,将党建工作的设计功能上移,搭建工作平台,实行项目化推进、流程化运作、集约化管理。具体为“五个进一步”:

――党建工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重新修订《上海纺织党委工作制度》,最终形成了包含8个方面40项的党委工作制度体系,确保规范执行。如党委实行书记每月碰头会、每年两次审议党建工作议案制度,切实把党建摆上了重要位置。同时,开展党建实务操作标准化建设的探索,把各项工作制度化成可操作的工作流程,从而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党组织换届选举、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

――党建工作责任制考评管理体系进一步形成。党委每年与直管企业党组织签订党建重点工作责任书;每年七月组织中途检查,从预期目标、推进措施、时间进度和实际成效等方面作出评价,并书面提出改进意见。年终从严考评,考核结果与党组织负责人的薪酬直接挂钩,促进党建日常工作和个性化项目落到实处。

――对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党委通过每月下达组织生活提示,规范并提高组织生活质量。2012年,党委编制并下发了《党支部工作手册》,逐渐推行网上记载并上传图片;随后征集最佳党组织生活案例,评选出最佳、优秀组织生活案例各10个并汇编成册,提供给基层党组织学习借鉴。

――党支部“达标创优”上等级活动进一步开展。为了有效夯实基层党支部工作和全面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水平,党委在全面开展排摸的基础上总体规划,于2012年开始开展党支部“达标创优”活动。到2013年底,已有270家达到合格党支部标准,占现有党支部总数的100%,其中30个党支部成为创优支部。

――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常态化工作进一步推动。对改选工作作出严格规定,并制订2011―2013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底,上海纺织28家直管单位党组织及下属单位共420届(次)按计划完成了换届选举,并实行了“公推直选”,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常态化,这在上海国资委系统名列前茅。

记者:再是如何实施人才建设纲要,提升转型发展推动力?

吴建平:上海纺织党委十分注重在党建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合理使用落实到党建工作的各个层面,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爱护人融入到组织工作的全过程。

其一,制定人才建设战略。2011年,首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人才建设战略实施纲要,明确了人才工作“12345”的主要目标任务,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制度、操作办法和工作流程。

其二,加大人才队伍开发和管理的力度。按照人才工作目标要求,拟定了有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和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引进的渠道;同时,创立了加快搭建公开招聘和业内人才合理流动的两个平台。目前,平均每年招收应届大学生(研究生)100余名,招聘社会成熟人才100余名,充实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其三,加强重点人才、关键人才培育。多管齐下,加强后备人才培育,每隔2―3年举办“青年干部工商管理高级课程研修班”;还专门在意大利米兰举办时尚产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培养重点人才和关键人才。目前,已有48名研修班学员得到重用、18名学员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同时,启动青年成长服务计划,通过名师带教、工厂实训等形式,加强了对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的培育。2012年,集团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同比分别增长19.8%、4.8%、58.6%,高技能人才总量增长19.4%。

记者:接着,是如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转型发展内驱力的?

吴建平:在战略转型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上海纺织党委从努力提高职工的政治、知识与能力素质出发,开展了一系列极具特色、富有创意的亮点活动。

――坚持思想理论学习的引领。近年来,上海纺织各级党组织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把理论学习与企业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创新思维,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把思考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

――坚持形势任务教育的鞭策。每年上海纺织都以各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讲形势、讲背景、讲危机、讲挑战、讲有利条件、讲发展瓶颈,帮助干部职工领会决策部署,凝心聚力鼓劲,激发干部群众实现目标的斗志。

――坚持先进模范典型的激励。2013年,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纺织制订了《关于加强培育先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类先进的发现、培育、评选、表彰、激励、总结、宣传、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规范,凝聚起鼓舞和激励员工的精神力量。各单位在党员中开展“为发展建功、为党旗争辉”活动,在群众中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勇担新责任,建功十二五”活动,科技部门开展了评选“行业科技带头人”和“项目科技带头人”活动,激励干部员工创先进、争优秀。

――坚持各类学习培训的熏陶。上海纺织各部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类培训之中。坚持8年的“1+1”领导干部强化培训,注重把思想观念的引领和专项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每年两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保证了党的新鲜血液的质量;持续几年开展的班组长培训工作,交任务,交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坚持日常思想工作的疏导。上海纺织注重把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帮助青年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矛盾,调整人际关系。

――坚持寓教于乐活动的启迪。组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干部员工在参与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陶冶道德情操。为纪念建党90周年,上海纺织党委以“让党旗更鲜艳”大型庆典为中心开展了系列活动,200多名员工在上海大剧院共同奉献了一台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精彩节目。

――坚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上海纺织以专兼职政工干部为主,以个人会员制和课题研究团队的形式,组织开展专业交流和应用型课题研究,每年形成20来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性。

记者:另外,又是如何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转型发展渗透力的?

吴建平:用先进的文化基因和文脉引导企业的发展路径,是上海纺织党委打造一流“党建文化”的重要环节。2006年,启动了企业文化再造项目,8年来,经历了策划年、导入年、宣贯年、实践年、推进年、渗透年、改善年、提升年,一年一个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纵深发展,为上海纺织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舆论氛围。

一是企业文化体系的渗透。近年来,以实践企业文化子理念为重点,进一步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结果”,先后印制了《上海纺织企业文化手册》、汇编了《上海纺织企业文化故事集》和《上海纺织企业文化子理念承诺精粹1500例》,开展了“最给力的承诺”评选,1800多名基层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员工写、员工做、员工评,从而使子理念成为广大员工做好岗位工作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写的《2012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收录了上海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并连续两年荣获“上海企业文化建设优胜单位”称号。

二是企业形象的优化。全面推行Shangtex形象工程,启动了Vi视觉形象导入,逐步建成了上海纺织Vi视觉形象“十大制高点”、“制造业八景”、“时尚园区八景”,赋予了上海纺织新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是特色文化的培育。引导各下属企业从各个侧面建设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如品牌文化、经营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和群众文化等,做到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四是文化媒体的协同。整合各类宣传媒体资源,组合成《上海纺织专讯》、《上海纺织报》、《上海纺织》杂志、上海纺织党建网的有机整体,内容各有侧重,功能优势互补,更好地营造思想文化氛围。尤其是2013年,通过《中国纺织报》、《解放日报》、《劳动报》、《上海商报》、《上海企业》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创新转型的做法和成果,受到社会关注。

记者:最后,又是如何推进和谐纺织建设,提升转型发展的凝聚力的?

吴建平:上海纺织党委做决策、定政策、抓工作、办事情,心中都始终装着员工,积极主动为员工做事,引导好员工,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加强群众工作,共享发展成果。党委每年专题讨论群众工作,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鼓励和指导工会、团委自主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如上海纺织党政工协力,以集体协商机制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确保了集体合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女职工权益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重视文化激励,展示发展形象。职工文化活动基地已在纺织博物馆挂牌成立,并先后举办文学创作研讨会、专题集邮展、领导干部摄影展等文体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最近,纺织职工文艺专场又出现在第1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舞台上,并获得上海市“五一文化奖”十佳职工文艺节目等殊荣。

――开展劳动竞赛,锤炼职工队伍。已建立4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帮助和引导劳模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同时在员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仅2012年就有79家企业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竞赛,参赛职工1.1万人次。一批企业和员工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市“五一”巾帼奖集体、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高标准地推动文明单位创建。指导规划创建单位实现内容特色化、形式规范化、手段现代化,重创建、重过程、重成效,最近,25家企业被授予市文明单位称号。

――深入推进送温暖,创新帮困工作。企业出资热情帮,员工捐款大家帮,定人定额定期帮、急事难事即时帮、组织拨款定向帮,上海纺织积极开展帮困送温暖、“一日捐”等活动。金额年平均达500万元以上,为郊区结对困难乡镇提供资金和实物支援约200万元。

――加强稳定工作,营造和谐氛围。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建设,加大综合调处工作力度和完善联合接访制度,化解突出矛盾和疑难矛盾,保证了纺织发展大局的稳定。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上海纺织党委坚持务实创新,确保了上海纺织党委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创新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论文《以科技与时尚为引领的大型纺织集团战略转型》荣获了第17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最近,我在全国纺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中,谈到了党建工作的三点体会:一是企业党建工作必须融入企业中心工作,才能充满活力;二是企业党建工作必须项目化推进,才能落地有声;三是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常态化管理,坚持不懈,有序推进,才能见到实效。确实,有作为,才有地位。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正能量”,也让党组织在企业站住了脚跟,赢得了全体职工的信任。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6

选举产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孙瑞哲当选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高勇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

杨纪朝、夏令敏、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孙淮滨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选举产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成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

王天凯做总结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当选会长孙瑞哲代表第四届理事会讲话

聘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特约副会长

9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四届一次理事会议在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国资委有关领导,国家社会管理局副局长廖鸿,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曹学军等有关负责人,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机械联合会、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工业协会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老领导以及现任领导班子、特约顾问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顾秀莲在致辞中讲道,5年前她参加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她很高兴来参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作为曾经在纺织战线上工作过的一名老兵,今天见到了许多老朋友,也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在此她向各位来宾、会议代表、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祝贺。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纺织行业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坚持创新,坚持以提高行业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纺织经济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生至今已经20多年了,多年来中纺联积极开展大调研,真正发挥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被民政部评为5a级的社团组织,和全国先进的社会组织,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各届理事辛勤劳动和全体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她衷心希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新的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积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纺织强国的步伐,为实现伟大的纺织中国梦和纺织强国梦,取得更大的胜利!最后她祝大会圆满成功。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到场,特意为会议发来了贺信,贺信中讲道,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她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向长期奋斗在纺织工作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贺信中还讲道,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市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能力和企业精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近20年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提供服务、反应诉求、加强行业自律,产业政策落实方面,充分发扬了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纺织行业要以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为指导,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国家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社会组织管理局对中纺联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关心协会改革发展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他讲道,中纺联积极参与有关立法政策研究、组织编制、开展行业调研、行业信息、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等工作,较好地履行了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宗旨,促进了纺织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王天凯代表中纺联第三届理事会作了题为《凝心聚力继续前进为建设世界纺织强国而努力奋斗》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是在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取得的。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各级政府和行业上下付出了极大努力,基本实现了行业调整与发展的目标,这是全行业集合起来的磅礴力量,是行业科技、管理、时尚等领军人物和企业家队伍、劳动模范,以及执着敬业的产业工人大军共同发奋努力的结果,从而为“十二五”行业发展划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五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三届理事会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联合舰队”作用,致力于营造良好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引导行业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建设纺织强国纲要和制定“十三五”规划,引导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行业提供精准服务奠定基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设;四是紧密围绕“科技、品牌、可持续、人才”四大战略任务,努力推进纺织强国建设工作;五是发挥联合会的全局视野和综合服务优势,促进行业结构调整;六是加强联合会自身队伍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谈到“十三五”纺织行业发展方向、形势与工作建议问题时,王天凯讲道,“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战时期,是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在新的起点上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起步阶段,也是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冲刺时期。为牢牢抓住创新驱动,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产业中高端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行业改革发展需要突出把握好四个方面:明确行业发展总方向;确立行业转型新定位;把握行业发展形势;认清转型升级新任务。

王天凯讲道,中纺联新一届理事会正处在新的历史结点,需要大家振奋精神、坚定信念、加倍努力,化解行业调整升级中的矛盾和风险,创造强国建设征程中新的历史和辉煌。为此,他以个人名义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把“联合舰队”的理念和机制传承光大;第三,创新、高效,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第四,为服务好行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最后,王天凯讲道,各位代表,展望未来5年,我们充满信心。建设纺织强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事业,我们还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付出应有的贡献。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需要伟大的力量。在此,他再次希望大家,牢记行业赋予我们的重托,凝心聚力,团结拼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设纺织强国付出更大和富有成效的努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第一次理事会投票选举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孙瑞哲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高勇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杨纪朝、夏令敏、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孙淮滨当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会上,新当选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代表第四届理事发言,他在发言中讲道,王天凯会长领导中纺联第三届理事会工作的五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波澜壮阔的五年,是国际经济贸易版图深刻调整的五年,是中国制造、环境保护、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五年,更是产业新模式与新物种生机勃发、新挑战与新机遇复杂交错的五年。

孙瑞哲说:“感谢大家的信任!我代表中纺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大家的支持表示感谢!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把行业的事情做好!”

随后,他从行业情怀是大国到强国的情怀;职业精神是追求创新与发展的职业素养;时尚经济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应有之义;责任未来是行业的必然选择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孙瑞哲讲道:“我们正迎来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的新时代,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新的发展范式亟待破题。然而,中国纺织产业今天之基础,又岂能被所谓新兴国家轻易撼动;世界贸易之格局,又何惧欧美日市场份额之些许调整。破旧立新、传承与颠覆,正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铺陈开来,无限机遇、无限空间展现眼前。我们要以大智慧把握大趋势,以怀明晰大方向,求新、求变、求进,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未来就像过去和现在,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我们相信,行业的每一天都会有机遇,我们的未来,只属于奋斗!让我们携手同行,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为行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7

位于福州软件园内的升汇集团总部大楼被福州市法院人员贴上了封条,目前司法机关正对其涉嫌虚报资产、掏空并购企业等行为展开全面调查。至此,号称资产过百亿元、在5省大肆收购国有大中型纺织化纤企业的“化纤大鳄”正式倒闭。有关人士认定,被其收购的多家企业陷入困境,超过10亿元银行贷款将难以收回。编织产业整合神话“降服”地方政府、廉价收购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变现资产或向银行抵押贷款,并通过不法手段流入个人腰包,这就是升汇集团“畸形做大”最终倒闭的路径图。

6年资本千万变百亿

在福州软件园内的升汇集团总部已经人去楼空。“以前最多有几百人上班,现在全走了,据说是个骗子公司,欠了很多钱。”软件园的名保安告诉记者。

被称为骗子公司的升汇集团的创始人陈永妃是闽西永安市人,最早在当地经营一家小贸易公司。1999年,陈永妃参与永安纺织厂的破产拍卖后,成立了永安升汇纺织有限公司。2001年,陈永妃介入了厦门市两家纺织国企的重组,还因此获评“2003年度福建经济人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升汇公司先后又入主了安徽裕中纺织股份公司、丹东化纤集团、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辽宁锦化集团等多家纺织化纤行业的重量级老国企。几年内,就成功控股了2家上市公司,托管1家三板上市公司,拥有100余家下属企业,职工超过2万人。无序收购加速了升汇资产的扩张。公开资料显示,集团总资产2003年达50亿,2004年扩大到69亿,2005年100亿。这样的资产规模,在当时福建民企中名列第一。从1750万元收购永安纺织厂,发展到控制百亿元资产,短短6年时间内,陈永妃演绎了一个令人咋舌的资本神话,并登上了“2005年胡润中国富豪榜”。

升汇“降服”一个个地方政府的是其宏大的产业整合计划。升汇集团宣称,要用先进的升汇模式“整合国内纺织行业”,并描绘出动人的10年发展前景。升汇集团还特别聘用了一帮专家学者,打造了一套“中外兼融”的管理理论,大肆吹嘘“升汇特色”的运作模式关系重于要素、模式重于事实。就是这样套看来近乎荒谬的说辞,竟让升汇一路披靡。陈永妃等人每到地,地方领导都敬若上宾。

“空手套白狼”掏空并购企业

升汇专门收购经营困难的老国企,因此在业内被称为“专吃烂苹果”,而这恰恰是其“做大”的诀窍。这些老国企一般都有较多的土地和固定资产,负债也较多;一评估都是负资产,在地方政府眼里是包袱。对升汇来说,不用拿出多少真金白银,地方政府也乐意相送。

2003年6月,升汇收购东北地区一家大型化纤集团,最后的成交价是1650万元。一位了解底细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时评估是负资产,最后以1650万成交,看起来是溢价收购,这样国资部门的审批关就好过。其实已经与地方政府达成协议,1650万元事后返还,升汇并没有掏钱。”

升汇采取最多的是承债式收购,即将应付款项以债务形式先承接下来,暂时并不支付现金。2003年升汇集团与湖南省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并于2004年9月收购了湖南金迪化纤有限公司这一国有中型企业。按照双方达成的“优惠”的股权转让款支付约定,升汇只需付给湖南省国资部门1.5亿元,而且是每年两次分10年付清。升汇入主每一个企业后,都要“重建架构、再造流程”,其中关键一步是将财务权收到升汇总部,从原材料购买到日常的资金使用,都必须通过总部调拨。这样每个企业只相当于集团的一个生产车间,资金牢牢被总部把握着。

升汇内部的员工告诉记者,升汇用最低的投入维持生产,根本不兑现收购前增资扩产的承诺,想的都是如何变卖资产。据介绍,升汇收购的企业不少当年就实现了盈利,靠的就是变卖企业的生产设备。2006年12月,上市公司丹东化纤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对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问题正在进行调查。升汇入主丹化集团后,以大股东的优势间接控制了上市公司,通过对财务权的控制,将企业资金“抽干”。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丹东化纤被占用的资金在5亿元左右。

银行欠债超过10亿

虽然陈永妃是升汇集团董事局主席,但对资本运作的一套并不熟悉,而躲在其身后的Ceo梁健才是升汇系列掠夺行为的“操盘手”。一位接近梁健的内部员工说,“在资本市场摸爬几年后,梁健等人发现,与掏空国企相比,银行的钱才是最好赚的。”

升汇集团在入主湖南金迪后,不仅没掏出真金白银,而且将该公司一块地抵押给银行。升汇在中国银行厦门分行共贷款5亿多元,2006年下半年,被中国银行厦门分行提讼。由于关联担保,湖南金迪、安微裕中、丹化集团等多家企业也成为共同被告,被升汇拖下水。另外,中国建设银行湘潭市支行、丹东市一家商业银行也将升汇告上了法庭。据估算,升汇在各地的多家银行的贷款超过10亿元,随着升汇的倒闭,银行的损失将难以避免。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在升汇做大过程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可谓“成也银行、败也银行”。银行贷款的鼎力支持,曾助长了升汇“跑马圈地”的底气,而最后正是银行的纷纷,引爆了其财务危机。厦、]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位研究人士说:“纺织化纤本是微利行业,可升汇的资产一年几十亿地增长,升汇做假账在资本市场广为知晓,银行专业人员也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问题。但大笔钱还是贷出去了,其中的猫腻又有谁人能知。”

升汇集团变现企业资产、抽走流动资金、从银行骗取的贷款都哪里去了呢7这位知情人说,一是通过关联账户进了几个股东的腰包,二是用于收购过程中的“行贿成本”,三是由高层管理人员挥霍。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8

30

农历五月廿九

星期四

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召开

2011年6月30日~7月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指导,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三届(2011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上海市松江区副区长张培荣,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胡松到会致辞。

来自国内纺织服装业的管理者、经营者、研究人员、采购商及行业机构、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士以及纺织专业相关媒体等与会代表逾300人。

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出口利润的下降……这些令中国纺织业头疼的问题正在逐渐扩大,以构建高成本时代的产品竞争力为主题的第十三届(2011年度)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会议联合了业内外专业人士共同研讨新形势下的产业转型升级、新产品开发策略,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发展动态,针对有效需求创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本届会议分为三大主题论坛,即集成创新篇、技术创新篇、市场趋势篇。会议采用主题报告与专题论坛相结合的形式,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及发展对策。

点评:创新,成为应对压力最有力的武器。

07

小暑

星期四

印染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启幕

7月7日,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扩大)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李金宝作了题为“履职尽责,创新务实,努力把协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工作报告。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品开发水平等成为此次会议的交流重点。

会上还审议通过了增补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的议案,成立中国印染行业协会面料设计专业委员会的议案,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的议案及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印花技术专业技术委员会换届选举的议案。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志华宣布了2010年度中国印染行业“十佳企业”并授牌。

李金宝回顾了四届三次理事会的主要工作,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协会围绕加强集群服务,推广先进技术,开展技术交流,促进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印染行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经营理念的转变、经营机制和经营模式的转变、管理能力的提升等问题,单靠企业自身能力很难得到系统解决,还需借助外部的力量和智慧。印染协会不仅要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优势,除了继续对印染集群提供咨询服务外,还将加强对企业的咨询工作,实实在在为更多的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扩展企业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

点评:协会的力量要充分发挥,更要落到实处。

04

六月初四

星期一

麻纺协会座谈会在京举行

长期处于“两头在外”的我国亚麻纺织行业,刚刚尝到国外亚麻纺织品市场复苏的甜蜜,却又遭受到欧洲亚麻原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巨大压力。7月4日,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部分副会长(亚麻)座谈会,研究行业现状,探讨解决方案,同时呼吁社会各方维护亚麻纺织行业整体利益。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徐文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说,原料涨价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产成品的价格上涨则难以同步,往往滞后并低于原料上涨的速度和幅度。近几年,资本之手伸向原料领域所引发的原材料价格上下巨幅波动,已使企业倍感恐慌甚至无所适从。我们由衷希望能够有一个有序的、价格平缓起伏的原料市场,而不是一个暴涨暴跌、无序、非理性的原料市场,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按照捕捉得到的市场规律去经营好自己的企业。

中国麻纺行业协会会长许吉祥在会上说,“亚麻纺织原料和开拓内需市场是关系到我国亚麻产业兴衰的两项重大问题,也是当前中国麻纺行业协会工作的两大重点。我们要尽快研究解决办法,早解决早主动,越晚解决越被动。该如何解决?我认为要坚持标本兼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综合治理。要从目前亚麻纺织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着眼未来,思考长远,瞄准目标,研究出切实可行的配套办法。”

点评:治疗发展顽疾要深挖更要长期不懈,治标更要治本。

14

六月十四

星期四

中纺协年中工作会议召开

7月14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年中工作会议在辽宁省兴城市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顾问林乃基,副会长陈树津、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孙瑞哲、徐文英、张莉,财务总监李少苓等出席会议。协会各部门、各专业协会、各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重点分析了上半年纺织全行业及各分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各专业协会、各部门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对下半年纺织行业走势进行了展望与探讨,并对协会换届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讨论与部署。

点评:“十二五”开局之年已经走过大半,下一步的发展和方向成为重点。

16

农历六月十六

星期六

兴城天诚泳业服务平台奠基典礼举行

7月16日上午,兴城天诚泳业服务平台项目奠基典礼在兴城临海产业区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顾问林乃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副秘书长夏令敏、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辽宁省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葫芦岛市委书记孙兆林等出席了奠基典礼。

项目投资2.5亿元,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泳装大市场建设。该项目占地128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产品交易展示区、设计交易展示区、办公服务区和配套服务等。占兴城地区泳装产业50%生产力的9家泳装企业出资5000万元,设立了兴城天诚泳业服务有限公司。

据介绍,兴城天诚泳业服务有限公司以资金整合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按照共建、共管、共律、共享的原则,培育泳装展销、国际物流、商务服务三大产业服务板块和实体经济集群,建立国际泳装流通信息网络、国际国内大型融资平台等虚拟经济体系。兴城天诚泳业服务平台项目旨在推动地区行业向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将松散的中小型泳装企业按照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的形式,聚合成紧密型的股份集团和企业联合体,以资源共享为原则。形成相互配套、互为依托的社会化生产模式,将泳装原料、泳装制造、泳装销售和物流机制锻造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地区泳装行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点评:泳装在新平台的背后,需要坚持和坚实的力量才能走得长久、繁荣。

16

农历六月十六

星期六

进口纺织品中首次检出禁用偶氮染料

南通检验检疫局在南通某公司进口的一批原严于印度的全棉色织布中检出国家禁用偶氮染料联苯氨和3,3-二甲氧基联苯氨,含量分别为94mg/kg和691mg/kg,大大超过了20mg/kg的限量。这是该局多年来首次在进口纺织品中检出禁用偶氮染料。

据了解,偶氮染料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染料,几乎分布于所有的颜色。在市场上被普遍用于纺织品、服装、皮革、纸张、食品等的染色,其中禁用偶氮染料只占一小部分。有研究认为,使用了禁用偶氮染料的纺织品与人体直接接触后,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在人体正常代谢所发生的生化反应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还原反应而裂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Dna的结构与功能,引起人体病变甚至诱发癌症。

我国从2003年开始,先后制定了纺织品和皮革产品两个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禁用偶氮染料实施限量检测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被明确列入禁用偶氮染料的有24种。禁用偶氮染料与甲醛等易消除的物质不同,纺织品一经上染,其化学性质几乎无法改变。

点评:在食品安全、服装安全岌岌可危的背后,检测成为保障安全的重要一环。

26

农历六月廿六

星期二

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束

7月25-28日在中原工学院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结束,共有125项成果获得奖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74项。

按照《关于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中纺协函[2011]20号)文件要求,各校申报教学成果167项,经有关方面研究后决定,对今年申报项目总共分三阶段进行评审,第一阶段,资格审查阶段,第二阶段网评阶段,第三阶段会评阶段。资格审查工作已于5月完成;六月中旬开始了网评工作,于7月中旬结束。

本次评审会共有16位专家参加,评审会上,由评审会组长江南大学高卫东主持,整个过程都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申报课题的专家采取回避方式,这样使得评审的结果更加公正。评审过程中专家采用了先讨论再匿名投票的方式,最终产生评审结果。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9

在昨天下午召开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几乎是一字一句的作完32页的工作报告。这位上任3个多月的局长,努力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迫切和信念传达给参与会议的质检部。

*年9月22日,王勇从国务院副秘书长空降到质检总局接替辞职的李长江担任局长。再往前追溯,王勇曾一直是国资业内“温和铁腕”的国资委干部。“很有原则性,执行能力很强,善于抓主要矛盾。”是国资委同仁对王勇工作作风的一致评价。而在昨天会上的工作报告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这份32也的工作报告有三分之二都在规划和布置*年的工作计划。"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这些“主要矛盾”将成为*年全国质检系统的工作重点。

王勇说:“我们要认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要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我们对企业的监管今年一定要加强,我们很多企业,尤其是全国性的知名企业,它的母体企业质量认证以后,他在全国扩建,它的分厂没有质量认证,但是产品标注的全是母厂的质量认证。这样能说明问题吗?说明不了问题。所以我说,我们系统,我个人认为:要重点盯企业,要转变观念,真正落实企业是质量的责任主体,不是追究责任,是我们要重点要帮助服务企业、监管企业,提升它的质量水平,这才是保证我们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

相对与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检验检疫离公众的视野相对较远,但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产品外需减少,出口增速明显下滑的严峻形势,检验检疫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说“绿色通道、直通放行、推荐对外注册”等措施还不够实际的话,减免出口农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则能让相关企业马上受惠。

王勇说,继续实施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免收费,出口纺织服装产品的检验费用降低30%的政策。

纺织企业辞职报告篇10

努力成为纺织业专家

京棉一厂是一个全新的、有5万纱锭3000多名工人的大工厂。李昭上任的那天,身着列宁装,足穿棉鞋。当时,她梳着两根粗大的齐胸辫子,要去新岗位了,为了显得老成一些,她把两根大辫子盘在头上,戴了一顶八角帽,俨然一副老干部的模样。进了纺织厂,李昭发现这里对进入织布和纺纱车间的女性有严格的不得垂长发的规定,她很快就将两条辫子剪去了。

京棉一厂坐落在北京东郊。和李昭的家在城里,与一厂相距10多公里,而厂里只有一辆带篷的美式吉普,不能用作上下班专车,李昭每天上下班要乘坐公交车,途中还要转一次车,来回3小时,因此她大都吃住在厂里,每逢星期六下午才回家。厂里为李昭安排了约14平方米的单人宿舍,没有专门的勤务员,宿舍由本人收拾。李昭自己到食堂打饭,自己拎着暖水瓶到锅炉房打水,很快就与工厂的同事们熟悉了。

李昭在南充就参与过当地棉纺厂的管理事务,对纺织业相当熟悉。来到一厂不久,她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时,一厂有个拳头产品——“纯棉30×36细布”,向香港和东南亚国家市场供货。这个产品的纱比较细,受到当时工艺水平限制,织布车间在织造过程中经常出现稀脱纬和双纬疵点,影响外观,受货商不时提出意见。

李昭知道了这个情况后,主动找来技术人员讨论,征求改进意见。技术员告诉她,疵点虽然出现在织布车间,其实与其他车间也有关系,其中如何保证纬线梭子不刮断纬纱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梭子不光洁是主要问题。

李昭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马上组织车间工人把所有梭子做光洁处理。这个措施很有效,产品质量合格率立即从90%提高到98%以上。技术人员和车间工人都对李昭虚心听取意见、果断采取措施表示满意。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京棉一厂办起了有20多名教职员的职工教育学校,10多个教室可组织容纳三班倒的40余个班级的教学,李昭参与了这所学校的创建,负责落实教学设备和资金。1959年,这所学校发展为大专层次的专科学校,宋汀任校长,李昭为副校长。这所学校所设的棉纺、棉织、印染3个专业先后培养了51名技术骨干,后来大部分都成为工程师,有的还担任了厂长。

“”中抓安全、保护知识分子

1958年,“”高潮骤起,纺织企业中也出现了诸多“放卫星”的情况,李昭却是其中比较冷静的一个。在这段时期,她负责京棉一厂的安全生产,抓出了成效。

李昭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和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有一次,她带着孙建勋(后任北京市纺织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一起爬上全厂最高的水塔检查供水及车间保温情况。水塔几十米高,小伙子爬上去都会发抖,李昭爬得十分利索,目睹这一场景的人对她无不钦佩。

李昭又深入清花车间的地下除尘室检查。待到从除尘室出来,她全身都是棉絮杂花,漂亮的厂领导成了快要下班的清洁工,在全厂传为佳话。

“”中情况复杂,浮夸风一刮,“放卫星”盛行,有些人提出了帆布一等品率达到95%、机器效率也达到95%的高指标。工程师卢荣亚经过测算,说两个95%的优良率根本达不到。谁知马上有人说卢荣亚给“”泼冷水喝倒彩,是“右倾”。他们和卢荣亚争论不休,最后把问题提到了李昭面前。

这件事在当时很敏感,事关怎样看待“”的大问题。李昭是要保护卢荣亚的,她沉吟了一下说,你们各说各的理,最后还得看事实。现在不要吵了,回去睡觉吧。这样的处理很得体,化解了风波,卢荣亚感到十分庆幸。

不久,财务科会计柯鉴明在党的生活会上提意见,认为“”大炼钢铁不合算,劳民伤财,没想到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还被调离财务科,下放车间劳动。离开了熟悉的业务,柯鉴明情绪低落。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党委书记李昭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到党委当秘书,待到“”高潮过去,又让他回了财务科。柯鉴明心里明白,李昭对他是专门关照的。再后来,柯鉴明当了北京纺织局的财务处处长。他回忆说,如果不是李昭当时保护了自己,恐怕就很难有后来的进步了。

度过三年困难时期

“”开始不久,困难时期就来了。由于棉花生产急剧下降,工厂库存用尽,只好于1960年停工减员。李昭负责做回乡女工的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因为是李昭出面负责,她的工作细致和蔼,整体上是顺利的。

1961年春节前后,饥饿笼罩着中国大地。李昭和大家商量,想办法解决工人的食品短缺问题。棉纺厂有优势,到棉花产地把棉杆买回来,厂里专门搞一个车间,将棉杆皮剥下来,掺火碱泡软,磨出淀粉充饥。棉秆淀粉磨出来很难吃,有人发牢骚说,你想的好主意!你回家可以吃好的,我们就在厂里吃棉杆皮。听到这些反映,李昭向大家保证,工作日她不回家,和大家一起吃棉杆团子。她果然就是这样做的。

是高级干部,李昭的级别也不低,当时有一些照顾供应,她很想着要关照身边的同事。邸长明(后任京棉一厂厂长)记得,1960初春的一天,李昭带他和孙建勋到北京开关厂谈工作,双方会商并达成了协议。结束时天色已晚,李昭把两位同事请到家里吃晚饭。饭菜其实也普通,因为客人来,有两盘菜带点肉,这在当时就不简单了。那天也在家,特意拿来一瓶酒,给两位年轻人一人倒了一小盅。李昭则在旁边客气地说,你们多吃点。

1961年晚些时候,李昭升任北京市纺织局副局长。这时,纺织原料棉花短缺。李昭最初希望通过在北京郊区各县大种棉花来解决。她到各县调查后发现京郊地区植棉效益不高,农民不乐意种。李昭转而积极推动化纤业的发展,历经10多年努力,终于使北京化纤业发展了起来。

“”中比丈夫更早受冲击

1966年“”开始后不久,由于彭真被罢免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北京市的干部们先一步遭受劫难,李昭甚至比更早挨了批斗。那是1966年6月4日,时任北京市纺织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的李昭和局长、党委书记宋汀一起到北京市委礼堂开会。会议主持者宣布,旧北京市委犯了错误,中央决定改组,从即日起由新的北京市委主持工作。

宋汀、李昭刚刚回到纺织局,对她们的批斗就来了。李昭回忆说,那时我自己知道,我没有什么错,在工人中没有什么“民愤”,但是每次被揪出去批斗,不知道是死是活,心里还是有几分恐惧的,也因为委屈而很生气。

后来批斗逐渐升级,批斗者对李昭说,是“三反分子”,你要揭发他。李昭说,我们都是各人干各人的工作,我没有依靠他。他做了什么反革命的事,我不知道。

有人在李昭跟前说,谁谁上吊自杀了,谁谁跳河了。李昭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她经历过中那些不正常的窑洞“审干”,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

这时,长子胡德平已经是妈妈的依靠了。有一天,李昭到单位去,胡德平送她上公共汽车,分手时对李昭说:“妈妈,你要顶得住,不要瞎说啊。”这句话给李昭很多宽慰。

女儿李恒回忆:

自打“”开始,我仅在家里见过母亲一面,还是国棉一厂与团中央的造反派把她拖到我们家院子里批斗的那次。

我看见母亲被剪得乱糟糟的头发蓬乱着,人很瘦,脸浮肿,胸前挂着沉重的大牌子,被连推带搡地逼上我家的一张藤桌。藤桌又小又单薄,我怕母亲摔下来,想冲上去扶桌子或给她送杯水喝,但被外婆一把拉住了。我和外婆含着眼泪,站在离她仅几步之遥的屋里,隔着玻璃看着造反派批斗她长达一个多小时,相互间却不能说一句话。也许在落日映照下的母亲,因为屋里黑,并没有看到玻璃窗后面的我们,也许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的母亲,那时更希望我们没有看到她那副人鬼难辨的样子。但是,直到今天,只要我想起这些,就能清晰地看到那残阳的余晖是怎样冷冷地洒在母亲那单薄瘦弱的身躯上……

这时已是纺织学校年轻干部的萧凯在局机关看到李昭被强迫劳动打扫厕所,连吃饭也不能坐到饭桌边上。有一次她忍不住了,上前把李昭从厕所拉出来,自己打扫了一番。

纺织局干部部部长张晓立是李昭在延安女大的同学,也被打成“黑帮”,共同经历劫难。她回忆说,受批斗最多的时候是1966年夏天到1967年春天。有一次,造反派把宋汀、李昭和张晓立拉到昌平的北京维尼纶厂批斗,3月的天气还很冷,受了批斗后这几位女干部就睡在地上,就着自来水吃一盆冷馒头。一连几天下来,张晓立感冒了,李昭还能坚持。

就在维尼纶厂,张晓立挨造反派暴打,出现了脑震荡迹象,感觉要呕吐。这时李昭和另一个女干部任静一左一右搀扶着张晓立去卫生间。走到一半,张晓立说,我忍不住要吐了。李昭赶紧对她说,要吐就吐吧。张晓立说,这地方有地毯。李昭马上接着说,这时候不要管这些了。在李昭和任静的帮助下,张晓立挺了过来。

1971年,李昭被任命为北京市纺织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又回到了纺织局领导岗位。

李昭对的全力支持

作为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一开始就被打倒,关过“牛棚”,挨过打,直到1968年10月才从“牛棚”里“捞”出来,因会议法定人数之需参加了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但在1969年初夏,被放逐到河南潢川五七干校,1971年年底才回到北京。

这段时间,李昭支撑了风雨飘摇的家,先后经历了婆母和自己母亲两位老人的辞世,还有子女们的分离。1967年夏天,的母亲刘明伦脑溢血去世,从“牛棚”里赶回来告别,看到也在经受批斗煎熬的李昭,情不自禁地说,李昭,你受苦了,是我不好,连累了你和孩子。

李昭说,这些都没有什么,你自己注意身体。

从干校回北京以后闲居了4年多,家中客人往来十分频繁。待人热情,经常留下客人吃饭,家庭开支不小。李昭一边工作,一边竭尽全力和一起支撑这个家。这时,家中已经没有秘书人员帮助打理杂务,一应开支都经李昭之手。

1973年,李昭的母亲高惠兰去世,家中开支吃紧,李昭通过已经升任北京市纺织局财务处长的柯鉴明,从单位互助金中借了700元应急。

几个月前,北京市公安局干部王金锐,在“”中吃尽苦头,自己找上门来向诉说,经一番劝解,得到了安慰。这一天,王金锐因小女儿得急病要住院没有钱,茫然间又走进了家的大门。古道热肠,说一声要帮助,李昭立即从家里拿了400元塞在王金锐手里。这在当时接近于和李昭两人一个月的工资。

有温暖的家作为港湾,挺过了磨难,在改革开放岁月里,冤假错案,推动经济发展,功垂华夏。李昭总是默默地在他身边支持他。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按说是党中央最高领导人,但李昭从来没有陪同丈夫出国访问,也没有以夫人身份出席外事活动,只有一次例外,是1984年3月24日,在自己家中设家宴招待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那是因为上年中曾根首相设家宴招待过在日本访问的。特意对日本首相说,这是我老伴第一次出来和我一起会见外宾。我们举行家宴接待(外国重要)客人也是第一次。

“”前,李昭从未出国。她第一次出国,是在1980年以全国妇联执委的身份应邀访问日本,还专程到日本东丽化纤公司所属的涤纶长丝厂考察。

不愿意妻子沾自己的光,李昭也不愿意沾的光。在担任党的最高职务以后,有人提议,说李昭是纺织专家,可以去纺织部当部长,至少到全国妇联担任领导。还有人提议,李昭可以到中央办公厅任职,帮助工作。这两个提议马上就被否决了。北京市委也有领导认为,李昭在纺织局长岗位工作差不多20年,而且是延安来的老资格,早就可以到市委工作。然而李昭明确地说,我热爱纺织,不打算挪动了,更不愿意沾的光。也发话说,我当了总书记,不一定非要把李昭提拔起来。

由于的坚持,也因为李昭本人的坚持和热爱,她一直工作在北京的纺织岗位上,直到离休。

这期间,因为家在城里,北京纺织局的同事经常到她家中商议事情。褚赞绪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到家去,看到他们家玩的麻将是塑料的,很廉价的那种。他不由地对李昭说,你们怎么玩这样的牌?什么时候我从家里拿一副骨牌给你。李昭笑着谢绝了。

和李昭的点滴交往

笔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李昭前辈相识后,渐渐熟悉起来。和她见面,我总会谈起,有一回说起了写字。原来和李昭都喜欢书法,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中,他们没有时间从容练习。但在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以后,他们夫妇有了一些时间,可以在家中安静写字了。

开头我不知就里,有一次向李昭提出,练字俗称“功课”,能不能将练过字的宣纸给我一张作为纪念?

李昭笑了,她告诉我,认为自己写字主要是求得心灵的平静。他喜欢书法,但并不认为自己写得多好,而且明白地说,自己不会练成书法家。所以,身为总书记的练字都在废报纸上写,写过就扔了,基本上都没有留下来。后来家人偶然发现在旧报纸上写了自己的诗稿,就把这几张有诗稿的报纸留下来,其他的都没有了。

其实,对古典诗词,和李昭也有共同的爱好。1988年,是写诗较多的一年,其中有3首致姜安的诗是看了李昭和姜安的通信后有感而写成的。

那是1988年8月,和李昭在烟台疗养,收到女作家姜安来信,谈到她此前发表的关于、李昭在解放战争中离别延安时寄养儿子刘湖的文章,谈到她对的关切,还谈到她当时患病治疗的情况。

李昭看了信很感动,把姜安的信拿给看了,也触动了的情怀,为此赋诗3首。

(一)霜月皎皎到中庭,弱女浓妆理素琴。窗前戛然一声响,料是孤鸿落寒汀。

(二)世事匆匆各沉浮,风云叱咤多女英。死神面前犹奋笔,君是巾帼罕见人。

(三)沧桑变化平常事,人间悲欢最牵魂。谁能偷得蟠桃果,怜取卿卿锦绣文。

把手书的七言诗交到李昭手上,由她写信寄给了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