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讲法治课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1:44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国内外时政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08-01

一、国内外时政材料的选取

要将国内外时政材料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就要做好时政材料的选取。什么样材料进课堂及如何进课堂,这是在选取材料前首先要思考的。时政材料的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要依据教材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政材料

时政材料的引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不能随意地将时政引入课堂,不能完全以活跃教学气氛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为目的,要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合理运用时政材料。比如,在讲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课题时,笔者首先导入了2014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少年的新闻材料,通过讲解相关新闻材料,让学生正确理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时,笔者首先导入了国外媒体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报道,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的必要性,让大学生体会到文明不仅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还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生动有趣的时政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学生的矛盾是教师解决的主要矛盾,引入时政材料实际上是对教材的生动化和形象化,是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因此,时政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佐证,一定要坚持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原则。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选取那些理论性不是很强、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时政材料。比如,我们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时,可以选取2015年1月13日云南网微博“云南一‘诚信小店’无人看守,三年没丢一件商品”这一新闻材料,通过对这个新闻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诚信的重要性,并践行诚信。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引入国内时政的途径

(一)声、影并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懂,但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选的相关国内外时政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来理解时政,理解课堂内容,这不仅能让书本知识生动活跃起来,还能拓宽学生视野,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起来。

(二)联系时政,通过启发和引导来实现教学目标

对于课堂教学,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把授课内容和国内外时政知识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正确的消费观时,紧密结合光盘行动的时政资料。先从光盘行动的发起、原因和迅速传播,告诉学生应该珍惜食物,就餐时不要浪费,点餐要适度,实在吃不完了也要打包带走。然后又将光盘行动的消费与时政相结合,设置了相关教学问题:我们的消费观念中与光盘行动相似的还有哪些?

(三)运用互动点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时政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国内外时政教育,也要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式,要采用教师点拨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对国内外时政有更多的了解和分析,还要求学生去关心世界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主动去查阅相关时政资料,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缺憾。

例如,在讲授“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时,教师提前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按教学内容分类整理,形成本组的观点,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展示过程中,如果出现对问题的认识不足、观点不太正确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总结,还要将依法治国这一理论与他们的讨论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来理解依法治国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分析时政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国内外时政的引入,已是当代高职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有利学生清楚地认识社会和把握时代脉搏。当然,也更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国内外时政内容的课堂融入方式方法,仍需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2

关键词:试卷讲评审材料审问题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政治教师通常采用的课型无非以下几种: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要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在上每一种课型的时候都不掉以轻心,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备课。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审题是试卷讲评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两部分:审材料和审设问。在审题过程中,要教学生读懂读全读透材料,教学生学会总结题型,把握关键词,从试题中的关键词和修饰限制成分入手提取有效信息。下面是我关于上好政治试卷讲评课的几点思考。

一、总结题型

在常见的政治试题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词语,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审看所设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提醒学生的是该问题的角度,其次依据该问题的角度组织答案,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的解答方向,给出相对标准的答案。

二、把握关键词语

在讲评试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把握试题考察的题型,然后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我校在2013年的市统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随着“雾霾”等恶劣天气与社会大众的接触越来越“亲密”和频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两会”上,环境问题再次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防治大气污染,以雾霾频发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毫无疑问,治理雾霾将是政府未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派中央的提案都是具体治理措施,“建立京津冀协作联动机制”、“加快氢能源利用”等。另外,雾霾也引发了委员对于生态环保的关注,这类提案所占比例比往年要高。问题设置如下:(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谈谈政府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应有的担当。(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听取派的建议。

在讲评此题时,首先需要学生把握此题考察的题型第一问是如何做,第二问是为什么。其次提取其中的关键词语“政府”“党”“派”,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回答问题的角度:分别从政府和党的角度。

三、看所属板块

高中政治课本(必修)包含四个板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哲学与生活。解答试题时,首先要把握试题所属板块,这样就能把握试题的解答方向,不至于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例如:近年来,信息消费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找路、“觅食”、购物、交友、学习、旅游……带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玩转地球。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主要包括信息类产品消费,信息类服务消费,以及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衍生的各种消费。信息消费一端连着各阶层消费人群,一端连着广大终端制造业和电商、物流等多个行业。信息消费所承载的新型商务、支付等模式将极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动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向价值链高端的迁移。数据表明: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之一。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5年至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网络创业将促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信息消费中也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一些消费者网购成瘾,消费者个人信息或隐私遭泄露,消费者的钱包有可能在网上“被拉开”,企业的商业机密遭到窃取……“棱镜门”事件后,信息安全问题更刺激公众的敏感神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信息安全不仅与每个人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显示出我国保障网络安全的坚定决心。问题设置如下:(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信息消费发展的影响;(2)解答第(1)问时运用何种科学的思想方法最恰当?请具体阐述;(3)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维护网络安全。上述问题在教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哲学与生活三个板块不同方向的内容,这是在审题答题和讲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四、抓住材料中的特定内容和图表中的注释

在有些题的答案组织中,图表本身包括注释的内容都占相应的分值,在教师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审题的方法和答案组织的过程给学生讲述明白,并反复予以强调,接下来就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的过程就是将自己审题过程付诸笔端的过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除了一直强调的书写要工整、层次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之外,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一定不要忘记万变不离其宗,答案组织一定要回归教材,将课本知识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不要忘记很多题目问的都是“结合材料运用教材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这往往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材料与教材相分离,材料教材“两张皮”的问题所在。试卷讲评,除了教会学生审题答题方法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因为方法问题,还是因为知识本身没有掌握。讲评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表的形式自己总结归纳,哪些题目是由于方法问题,哪些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问题,除此之外其他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马虎了,紧张了还是……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课;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过程中,有些教师上高中政治课还是老套路,上课只讲空道理,这样就使学生渐渐没有了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也陷入了“政治课难上”“学生难教”的恶性循环。由此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1.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

高中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左右,此时的学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而高中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很多概念都很抽象,依照学生现有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无法理解清楚的,教师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将深奥的理论通过浅显的言语讲透,将呆板的知识讲解得有趣生动,才能使学生愿意去学习高中政治课。

2.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强调建构的学习,使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如果只有教师的精彩讲解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课堂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所以,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来参与课堂。

二、激发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

1.注意课堂导入的设计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和深度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新课的方式。笔者以讲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为例,笔者首先投影一张蝗虫的照片,学生立马来了兴趣,然后询问学生“蝗虫可以吃吗?你怎么去了解它能不能吃?”这样一个问题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这样课堂的气氛就被笔者调动起来了,我趁势点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知识点,这节课整体“轻松、快乐”氛围的基调由此就奠定了,学生往下继续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2.运用贴近生活的新材料设置情境教学

运用贴近生活的新材料设置情景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好形式,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办法。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智慧之窗的一把钥匙。情境教学能提供一种真实的情境给学生,给学生以真实感、投入感,仿佛置身于现实的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笔者还是以讲解“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为例,笔者选用的材料是河南省大学生村官生彩云养殖蝗虫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材料。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将书本的知识与材料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材料中渗透着我所要讲解的知识。比如,生彩云养殖蝗虫这件事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实践的三个特点。讲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时候,引导学生从生彩云养殖蝗虫遇到蝗虫死亡—找到原因—解决问题—推广经验等一系列过程中得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样学生既在课堂上轻松自在,又通过自己的分析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又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师自身的材料和知识的积累

高中政治课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要求我们要要有一定情境创设来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一个好的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理的知识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2]为此,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一些材料事例的收集,笔者每天都会上一些主流网站浏览新闻,看一些《半月谈》之类的与时政相联系的杂志,并细心地把所看的材料事例与书本的知识相联系,觉得好的材料会把它们保存下来,并作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教学资料档案处”,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收集的材料尽量使笔者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时代性,使学生紧紧跟着笔者有兴趣的去主动学习。

总之,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好的教学可以产生迷人的力量,要想真正做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要多思考,多实践。同时,要保证教学有鲜活的生命,关键的是要学会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4

一、时政材料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时事政治教育本身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时事教育应当引起政治教师的关注,应当在学校政治课教学中得以贯彻。由此,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时政材料不仅是时事教育自身的需要,还是完成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可谓“一石双鸟”。

由于中学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涉及当前的社会现状,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这就决定了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机撷取时政材料,可以弥补教材不合时宜的缺陷。

1.时政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时政材料具有近时性,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作为局内人的自豪感,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领会和理解。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长期稳固下来。兴趣一旦形成,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优化。

2.时政材料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在这一情感教育过程中,时政材料有其独特的作用。如: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选举情况,这不仅加深了对我国选举制度的印象,还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热爱祖国之情溢于言表。

3.解惑释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方面他们愤世嫉俗,另一方面对未来又毫无把握。作为中学政治课有义务、有责任给他们指点迷津,指正方向。用时政材料来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对腐败问题很关注,他们往往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政府反腐败力度不够。针对这一现状,我利用教材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刘青山、张子善的惩处和中共浙江省委对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的处理为突破口,让学生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以及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反腐败立场,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

二、巧妙运用时政组织政治课教学

很难想象,一堂政治课如果没有鲜活生动的时事材料来支撑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会好。那么,该如何做到时事材料与政治生活的结合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用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

热点一般指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往往具有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在高中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也非常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大事,用刚刚发生的一些事件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这一课时,去年我们可以用利比亚冲突引起各国的不同反应来进行导入,今年可以用最近发生的伊朗局势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国会有不同的态度?进而引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总之,教师要熟悉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在教学的时候,随时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时事材料。

2.讲授新课过程中典型事例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

如:学习《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时,可以使用文强案这一热点事例,也是典型事例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学习。如再文强作恶多年为什么现在才得以处理?引出政府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引出行政监督体系;怎样从根本上避免类似文强案件的发生?主要讲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最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强案谈一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3.坚持联系实际,运用时政材料吸引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并不是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而是纯粹的政治理论容易使学生厌倦,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选取材料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促使其去思考问题,提高课堂

效率。

4.结合政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政治课堂教学的课后巩固。教师可以重要热点为主题,开展黑板报、手抄报比赛,举办专题演讲会、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选取一个适合的角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专题讲座,对一些学生关注的时政要闻作深层次的剖析,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这样?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又该如何处理?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效率。

三、时政材料运用时的几个注意点

1.要坚持党和国家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

教师要根据中学政治课要求,合理选择时政材料。无论什么材料,其选用的前提是对教材理解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作用,最好是选取那些能起正面激励作用的材料。切忌哗众取宠,只为博得学生的感官刺激,反而影响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2.正确把握好时事热点材料与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主次关系

时政材料与中学政治课教材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部分,要根据政治课要求,合理选择和运用时事材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教材放在中心位置,理解和学会运用政治理论观点是目的,而时政材料只能作为辅助和手段,避免过于重视时政材料而忽视教材。

3.搜集的时事材料要充分

结合时事进行教学,必须有充分的时政材料,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社会动态,关注时事新闻,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那么如何积累时事材料呢?一是可以征订和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二是每天上网关注或下载时政热点,收看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三要养成摘录时政热点材料的习惯。

4.注重培养学生收看新闻、了解时事的习惯。我校中午在午休时段都组织学生收看“新闻30分”或整点新闻,每次过周末回家或者放假回家,我都要求学生在家里收看新闻,回校时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学习政治的兴趣浓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回答主观试题的能力也强了。我想,这种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利无害的。

5.要注意时政材料运用的适时性。适时运用时政材料,与过早或延后使用其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实践证明,适时运用时政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5

关键词:高中;时事政治;社会热点

在当代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总是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压制,每天沉浸在教科书与作业之中,而很少有机会关注身边的时事政治。学生对时政的漠然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尤其是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关注时事,评论时事,显得更为重要。古人有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然而,我们做到了吗?据此,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课题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对时政的关注程度,并以此来警戒自己,成为未来国家真正的主人。

一、课前开展时事讲评

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余时间收集事实材料,在政治课前的进行新闻报道,报道的内容范围不限,然后由全体同学讲评,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时事讲评的课堂遵循每个学生都要作为演讲者的原则,每次课堂的时候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关注时事的积极性,养成每天看报纸、收看新闻的良好习惯。在时事演讲课堂中,同学们要针对演讲者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结合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论述。例如在党的十召开期间,我组织了学生开展了几节时事演讲课,围绕十报告中的精神,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时事讲评的过程中,课堂由原本的教师一人讲解的方式转向了学生占主体进行主动质疑、学习的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加深学习的印象,开阔了思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重点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教师自觉地把时事热点、重点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渗透,由过去的引用、灌输,转变为有意识地渗透,把精选的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背景材料补充到教材中去,并可通过多种手段,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加以展示,增强分析对象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精讲、引导、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出书本。

三、组织专题讲座

当国内外发生重大的事件之后,党中央颁布新的政策之后,作为政治教师就应当及时召开专题讲座,对全校的高中生开展时政专题教育。在我历年来的政治教学中,就采用了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社会最新动态。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中共十的召开和国际金融等国内外的大事,都通过专题讲座的召开帮助学生们养成关注时事的精神,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分析,让同学们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正确运用时政材料进行教学

在选取了合适的时政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运用这些材料,单纯的材料堆积和知识点的“满堂灌”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时政教育所应有的效果。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时政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之前对时政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考虑与教材结合、教学方法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对时政材料的呈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行组织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总结等环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理解课堂所学内容,内化知识。

第二,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对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体系的更新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做好时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首先应当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政治是一门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将与时代脱节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良好教学方法对时政教育至关重要,突出学生主体性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新提出的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时政教育中,这种方法也可充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都是进行时政教育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

五、重大时事问题的复习对策

建议考生在冲刺阶段千万不能放弃对“时政热点”特别是重大时事问题的学习,应当强化复习,通过专题讲座、课前新闻会、时事演讲、政治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掌握。复习的面应当宽泛一些,围绕“经济繁荣、社会公平、生态安全”三大主题展开。重点关注近几年一些持续性较强、经久不衰的热点,如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时事问题。

高考试题的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重大时事,并且还可能作为背景与其他文综学科相联系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高考文综政治科目的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对于重大时事问题的复习。

六、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发挥现代教育的功能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事间,组织学生对一些热点、重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进行评比;开设专题讲座;布置大型图片展览;进行知识竞赛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使之成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认识社会,了解国家的窗口。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6

关键词:政治学科;教学语言;树状图;课堂提问

政治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背诵大量理论知识的学科,这样一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的掌握,还需要学生能够根据政治学科的学习,使用政治知识进行政治事件的专业赏析。政治学科语言都是非常理论化的语言,这种理论性质的语言一般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幽默的语言将政治知识通过有趣的方式讲解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理解专业的政治语言,在面对政治性质的材料时,可以根据材料表面的现象去剖析事件背后的意义。政治学科不仅仅是学习政治一方面的知识,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热情和基本素养。

一、教师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政治语言进行教学

政治学科的知识大都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解说,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如果只是一味地运用教材中的语言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政治课堂不仅非常的枯燥无味,而且学生的听讲效率也不会很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语言,教师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关于教学语言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来进行传递。举例来说,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就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语言,政治教学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话题导入法、背景知识介绍法和故事情节导入法等,不同形式的方法教师就需要采取不同形式的语言。

1.直观教学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等进行教学,借用教具进行教学,教师的语言就可以尽量简洁扼要,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具来呈现,这样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政治化的语言结合多媒体进行知识的呈现。2.话题导入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一个话题,比如使用教材中给出的政治材料作为基本话题依据,教师通过这种政治性话题展开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在讨论过程中逐步的代入到政治知识的学习中去,这种方式下的教学语言主要是以日常的交际语言为主,通过提示学生,使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探讨。3.背景知识介绍法。主要以学科知识性语言为主,比如说,教师通过人大代表会议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介绍人大会议,讲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哪些,这种方式的讲解主要是以直观的语言呈现,因为在介绍背景知识时,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简单的语言使学生明白知识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专业的学科知识。4.故事情节导入法。教师主要应该采取有趣味性的语言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趣味性的语言可以轻松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并且教学语言对学生知识的接受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二、树状图是理清知识脉络的有效方法

政治学科虽然是属于文科范畴,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才可以,政治知识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对政治知识的大脉络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知识应用时做到得心应手。学生对政治学习的方法一般都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归纳总结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便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总结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关于政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按照有计划的步骤来进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n堂学习。

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课前导入部分,进行旧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导入。课前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因为政治课堂一般不会是连堂课的形式,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政治课堂的学习中来,也可以通过课前导入部分,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引导呈现。课前导入环节一般都是五分钟至八分钟为最佳,教师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所有讲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就可以通过树状图的形式,结合板书,在黑板上进行知识大纲的列举。

课堂导入环节之后就是新知识的讲解,对于新知识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利用树状图进行讲解,先利用树状图将新知识的概要和内在联系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在从主干知识进行枝干知识的分解,通过这种逐步分层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清楚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同模块的政治知识在教材中都是有清楚地标题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解清楚,使学生能够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

三、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创造,使新旧知识得以连接和巩固。关于课堂提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环节。政治学科需要学生背诵大量的知识,这一学科性质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进行程序性的提问;除了要大量背诵理论知识,还有就是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能够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进行对应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理解性提问。除此之外,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链接,这些链接一般都是符合学生当时所学知识的特点的,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采取情境性提问方式进行提问,这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情况可以进行选择的提问方式。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7

一、引导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实践表明,不仅一个人真正的知识主要地不是靠教师教的,而是靠自己学的;而且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主要地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自己在学习实践中摸索和锻炼出来的。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独立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为现在与未来,知识信息的更替将会越来越快,单从学校里学到知识想一辈子来用是绝对跟不上知识经济的发展。一个人如果遇到问题不会想,离开学校不会自学以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就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以及独立而顺利地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讲授新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理书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所谓理书就是理清课本的内容、结构层次”。(11)从结构层次上理书就是指学生看书后,能理出课本上共讲了几个问题,先讲的是哪些问题,后讲的是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来阐述的?列举了[:请记住我站域名/]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与前面所学知识有什么联系。从内容上讲,学生要理出哪些是基础知识,即理出课本中有哪些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不仅要找出来、画下来,更要理解这些基础知识,记住这些基础知识。找出来、画下来是前提,理解是关键,记住是落脚点。三者缺一不可。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实行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学案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学案”,侧重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导学提纲给学生引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通过自学尝试试解答问题;通过设疑引导,精讲概括,引导学生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透导学生找出易错点,培养求异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重点难点知识。过去的几年,我们学科在高中三个年级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从效果看比较理想,教学容量大为增加,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案”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二、学习讨论研究,补充完善教材。

课本上阐述的内容与事例往往受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不可能阐述得很细、很深,列举的事例也不可能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扩书,充实课本内容。例如,高一教材上册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框题,教学内容简单,但涉及一个教学重点:“通货膨胀的问题”。这一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较多,但教材内容与我国当前社会现实有些不相符,教学中就把这一知识点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求:1、通过自学教材,整理出教材的思路,发现教材不完全之处;2、通过讨论,尝试补充教材内容。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就发现了教材对“通货膨胀”这一知识体系表达不完整,学生提出了课本应补充:“如何抑制通货膨胀”这一内容;有学生则发现了现在社会经常提到的“通缩”问题但教材根本没有提及,提出了应补充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什么是“通货紧缩”?“它对经济发展有何危害性”?“如何缓解通货紧缩”?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索和探究。这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表现为自学、发现问题、讨论、分析问题、补写、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对课本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扩充,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最新事例来论述课本上的观点。这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例如:我在讲价值规律时,课本阐述的理论观点虽通俗易懂,但事例不多不详。“市场是学习价值规律的大学校”,我就指导学生到市场做调查,回校后用调查的事例来充实课本。这样,由于将书本知识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课本内容变得更丰富了,知识被学生学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启导探究,发现新知。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8

“过程教学法”是高中政治常用的教学法之一,有着先进的理念和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应用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应用技巧: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过程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经典性

(1)“过程教学法”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真实性。例如在“新课导入”时,可采用经典名言、经典案例、漫画、图表、故事等。要求紧扣教学内容、自然、贴切、语言生动。任何高深的理论只要与感性材料相结合,就会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

(2)“过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过程性的教学方法,强调探本求源的情景体验。我国古代教育学论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在政治生活模块《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这一框题教学时,我采取让学生体验选举班长的过程;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我采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农村走亲访友,调查新农村建设。

(3)“过程教学法”的应用要注意灵活性。虽然“三维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第一步,但在教学时可以放在“案例导入”之后展示给学生,提醒学生在下面的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学习,这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也可以省略展示“三维目标”,可以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取舍,不必为此伤神。有些学校每一节课时间是40分钟,少了5分钟,最后的“三维评价”环节难以完全实现,可以采用课后完成或补充,但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过程教学法”的创新,同时在其它环节中,只要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可以大胆地创新。

(4)“过程教学法”的材料选取要求是最新的相关热点信息,体现出材料的时代性。

如果老师单纯地讲教材中的材料、案例,学生就会厌烦,因为学生早就预习过这些内容,已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而且政治课教材的具体事例总是滞后的,有些不能反映时代特点和学生身边生活的气息,很难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发挥其育人功能。

有许多老师讲《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喜欢以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来讲“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这是几十年前的事情,已没有新鲜感,如果用载人航天的“神州一号”发展到“神州六号”,再到“嫦娥工程”的探月,不就是很好的材料吗?又如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这样就结合热点讲了哲学,而且是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了,同时,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成就,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5)“过程教学法”的材料选取要具有经典性,防止材料与所要联系的观点脱节,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笔者在文化生活模块《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设计中用康熙与道光做对比,康熙注重文化创新,所以开创康乾盛世,道光不注重文化创新,所以导致清朝走向衰落。在第二单元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中的“资源开发”里,笔者收集了四个方面的材料,有关系到个人前程的,有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有贫者,有富翁。

此外,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中要力求使直观感性材料与抽象理性归纳概括融为一体,防止单纯讲材料或单纯讲理论的片面性,让学生结合材料理解知识,结合知识搜集材料和生活中的有关信息。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法观和学生观,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答案要给予科学的评价,防止打击其积极性。在教学效果上,要注意追求高效性。

二.在教学形式上要注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组织形式的趣味性

经常有教师抱怨:“这个班上的学生死气沉沉,根本没有人愿意主动发言,课后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问。”这些教师可以做一下换位思考:“既然发言与不发言,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没有太大影响,我凭什么要主动发言?”其实,是这些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有待改进。具体地说,这些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发言的内在驱动,使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和快乐,如果不主动学习就会面临一种危机。教师应该怎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和快乐呢?又要让学生面临一种怎样的危机呢?

有时候,一件小事常常能够触动你我的心灵,让我们对人生有所感悟,一个有意思的小寓言也往往能够给管理者以启迪。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管理著作《怎样给猎狗分骨头》几乎为所有职场管理人所耳熟能详。德鲁克在寓言故事中讲到:猎狗不断给猎人出难题,猎人不断改革自己的经营管理措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中的猎狗代表了职场中奔波的人们,而那块骨头又代表了什么呢?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股权,也有人说是权力,还有人说是伟大的愿景。那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师而言,管理大师德鲁克寓言中的骨头到底是什么?

凭教师的直觉就会想到,学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学生非常在乎掌声和考试分数,常常为了一分半分而特意要求老师加分,掌声和分数代表尊严和成功,也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让我们用掌声和分数当“骨头”来激励学生吧!

三.在“过程教学法”的适用范围上要注意其拓展性和局限性

(1)“过程教学法”在适用范围上具有拓展性。“过程教学法”的理念先进,其他相关学科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过程教学法”需要多媒体、网络技术支持,否则难以发挥它的巨大潜力。“过程教学法”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在各种课型上机械照搬照抄。例如,新授课与复习课相比,它更适合新授课。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9

1、材料范围缩小。材料分析教学法中的材料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从材料的载体上讲,包括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声音材料、以及由它们共同组成的多媒体材料。从具体内容上讲,可以是文字、图片、漫画、音乐、相声小品、视频声像等。单就文字而言,也包括故事、案例、名人名言、科学原理、成语典故、俗语、文献、教材中的小字、自己加工的文字等等。从材料的来源讲,有的是就地取材――来源于教材,这种材料,虽大多属于文字材料,但要用好,也要用适度,不可全用,也不可不用:更多的材料来源于教材之外,这些材料不但符合政治课“与时俱进”的特征,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实在的意义,学生对这种材料的兴趣往往又大于来源于教材上的材料,因此,教师一定要应用好。一是做到适时、适度地补充。明确了材料所包括的内容以后,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多运用材料,灵活运用材料。二是对平常积累材料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坚持做一个有心人,该记的记一记,该写的写一写。只有做好了量的积累,教学才能游刃有余。这就是所谓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材料准备不充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运用材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是有的教师随意地运用材料,没有准备地运用材料也是常见的。材料分析教学法中材料的必须具备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的特点。表述不清的料、针对性不强的材料、甚至于包含错误内容的材料,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可信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不难想象,学生面对一个材料时,连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不准确,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我的老师怎么这么粗心,他们也可能会说,老师也不过如此――“不学无术”。当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个材料时,师生分析、讨论、总结,最终结果却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得到一个十分别扭的结论,甚至还会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境地时,大家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因此,这可谓材料分析教学法之大忌。这同样对平时积累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个细心的人,切不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当然,关键是对我们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树立“课前辛苦一点,课堂才能轻松一些”的观念。必须做到多想、多查、多问、多交流,有的时候甚至还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精神。最后,实在做不到有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的材料,要“三思而后用”。对那些可以通过自己加工而不会影响效果的材料,还是可以加工后再用的,如非科学原理的材料、非名人名言的材料、非成语典故的材料,否则干脆就不用。

3、教学手段单一。一说到材料分析法,可能大家很容易把它僵化成一种独立的、甚至是孤立的教学法在课堂中动用。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有的老师包办得太多,特别是讲的得太多,没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材料进行很好地挖掘,做到对材料的充分地利用。事实上,在材料分析法中,无论是呈现材料,还是体验材料,未必一定要由教师去完成。因此,材料分析法同其它的教学法一样,都需要同别的教学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地体现教师作为一名导演,而不是演员的作用。政治课的教学法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讲是很多的,有目标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但不论哪一种教学法,离开了一定的材料,都只能是不同形式的、空洞的说教,成了无本之根,无水之源。而材料分析教学法中的材料离开了其它的教学法,也就失去了它作为教学资源的意义。

个人讲法治课材料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政治课堂五字秘诀精彩纷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4007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树立,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初中思想政治课“忆”“读”“辩”“联”“练”五字教学法。下面以《依法治国》一课为例,谈谈这五个方面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忆――情境导入

“忆”即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所谓纵向,即从七年级到九级政治学科的内容;所谓横向,即各学科和思想政治课相关联的内容。课前预设时,笔者投影下面材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一:某公司擅自砍伐其所属商店门前的几棵大树,环保局依法对其做出罚款处理。该公司拒不交罚款,环保局将其告上法庭,判决后该公司仍不执行法院做出强制执行的决定。直到查封其商店,该公司才交付了罚款。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党政高层领导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徐才厚等一大批高官纷纷落马,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问:1.材料一、二对当事人处罚的依据是什么?它和宪法是什么关系?2.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3.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唤醒了学生的记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既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创设了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读――新知体验

“读”是整体把握,是学生熟悉体验知识的必备环节,是理解课文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圈”“点”“勾”“画”“注”,找出难点、疑点、困惑点,便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课阅读前用一体机投影以下思考题。1.依法治国是什么意思?2.依法治国的本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具体指什么?3.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5.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必须明确什么?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7.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什么?

阅读后学生分组交流阅读情况,并找出共同难以应对的问题。对没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习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辩――评判是非

“辩”就是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困惑点进行辩论,以明辨是非。教学过程中因发现学生对德治与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疑问,笔者便设计了辩论题。

甲方:法治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是因为其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所以法治比德治为更重要。

乙方:德治的感召力和劝导力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所以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明白: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两者是互补关系,同等重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联――知识延伸

“联”是教学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重要性,视频展示案例:个体书摊老板向两名中学生兜售书刊,被学生举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了书摊老板。

问:1.结合新知,评判分析书摊老板和两名初二学生的行为。2.假如材料中的初二学生是社会上的其他人,请你想象他们会怎么办?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净化文化环境?

这一联系,使课堂平添趣味,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五、练――学以致用

“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知识的消化、迁移,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练习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带劲。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做到“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本课设计了如下练习。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