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5:02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

关键词:作风教风学风高职院校示范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些年教育部、财政部相继联合实施了全国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和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各省市、区也在本地区范围内启动了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我院有幸成为四川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现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诸方面改革创新,办出新时期的高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对接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在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在办学理念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要在学校软实力方面下大功夫,切实加强以“作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涵的校风建设,而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从严治教的良好教风和刻苦学习良好学风既是示范校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示范校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三风”建设的内容

“三风”即包括作风、教风、学风,也就是学校的校风的具体表现,她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她决定着学校的品位、档次和特色,代表着学校的软实力。校风是学校的历代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练和传承下来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力量,她需要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长期的育人活动过程中逐步摸索、前仆后继形成的校园精髓,是学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整体体现。她影响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良好的校风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许多著名大学,都会因为优良的校风而闻名于世,并引以为骄傲。校风主要体现在作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

作风主要是教职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风气。学校的行政、教学、学生、后勤管理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在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风清气正,高效有序的校园作风能使一所学校良性运转,能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能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真抓实干,扎实务实的工作局面。

教风是教师在育人活动中的风范、风格、特点和作风,集中体现在师德、敬业精神,学识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风的标准,身体力行地达到这些标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校的治学方略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外在体现,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学习纪录等方面。学风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综合反映。优良的学风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基础条件,也是育人效果的必然体现。

作风、教风、学风三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作风带动教风,教风决定学风。因此,作风建设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教风建设是核心,是灵魂,学风建设是落脚点和着力点。是三风建设的具体表现。

二、示范高职院校与三风建设的关系

“三风”建设就是人们常说的校风建设,示范建设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需要师生员工全力配合,尽职尽责地履行岗位职责,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去创示范。因此,“三风”建设既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示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关系到示范校建设的成效,是示范校建设成功的基本保证。借助于示范高职建设这一契机,整顿和调整职工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使示范建设与“三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既能保证各个示范建设项目的良性推进,也能形成学校的纯正风气。“三风”建设中,职工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是基础,教风建设是核心,学风建设是着力点。

首先,“三风”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内容。示范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涉及办学硬件建设、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但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一支能吃苦,善于打硬仗的干部职工队伍,而他们的工作作风决定着示范建设工作的成败,而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态度,是能否贯彻学校的示范建设意图的根本保证、也是影响学生学习风气的关键因素。因此示范校高职院校建设内容必须包含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要求每个职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将示范建设任务变为自觉行动,群策群力、共同克服示范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困难。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地方国库制度;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地方国库制度建设面临的压力分析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总行制度的重新整编及业务人员对地方国库制度和国库业务操作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内容与制度执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制度建设产生了需要继续完善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上位制度协调一致的压力。2011年底,总行对现行国库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先后颁布了多个基本规定、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新制度根据当前的国库业务环境进行整编,在内容上有所修订,且更偏重原则性规范。为了切实执行总行国库制度,更好地履行国库职能,当前各地方国库制度必须随着总行基本制度的重编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与完善,使之与总行新国库制度保持一致,且内容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二)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压力。目前,部分国库业务人员在部分业务处理中存在“习惯化”以及“表面形式化”的操作,制度执行力表现不高。首先,部分支库业务人员在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中习惯按照相关业务的旧制度规定来处理各类国库业务,致使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与当前适用的相关制度内容不一致。其次,在处理一些国库收、支、退等业务时,部分业务人员只满足于在纸制凭证上的鉴章,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没有实际进行监督或执行内部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程序,未能实际履行国库职能和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只是在表面上执行了相关制度内容。

(三)业务制度内容规范到位的压力。当前制度对部分业务处理的规范内容只是做了“原则性”的阐述,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也重视不足,显现出规范不到位的问题。首先,随着国库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制度的编写人员对新环境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在某些业务规范内容方面大多采取“原则性”或“方向性”的制度规范用语,对业务操作程序的规范阐述不是很到位,导致国库业务人员在实际的制度执行中容易产生误判。其次,由于对国库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国库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程序缺失,比如:“在退库业务中,发生退库的收入预算科目在收入报表中的本年累计余额不可以为负数”等风险点。

(四)部分旧业务的制度内容继续完善的压力。随着各种业务的不断发展,当前存在部分制度内容与业务不适应的情况,相关制度对业务处理行为规范作用不强。首先,在tCBS系统上线初期,为了确保国库业务人员从原有系统业务角色尽快向tCBS系统业务角色转变,在考虑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制度内容尽量避免对原有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产生太大的改变,少量业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规范依然保留原有做法。其次,tCBS系统的不断升级改变了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优化了国库业务环境,导致某些制度规范内容过时。

(五)新业务的制度内容需进一步完善的压力。随着tCBS系统运用的不断深入,各地国库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以及地方社会保险金纳入国库管理等多项国库创新业务,开创了地方非税收入纳入国库预算外收支管理的先例。但由于创新业务是在相关制度出台后开展的,相关国库预算外收支业务处理办法及管理制度只是另行出台并使用,未能在基本制度内容中得到反映。为保证制度内容的完整性,需对该部分业务制度内容进行整编。

二、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建议

为了满足新形势国库业务需要,解决全国各地分、支国库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保国库职能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履行,本文结合各地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地分、支国库机构应采取执行有效的方案加强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完善海南省地方国库制度体系内容、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实施效果等的建议。

(一)明确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国库制度应建成什么样的体系?制度内容应以什么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在确定制度建设意图过程中应加以明确。一般情况下,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应体现为制度的一致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方面。

(二)健全地方国库制度的制定机制。国库制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应在总库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总结过去本地国库部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各地及各部门对制度建设的意见与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研究并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案,不断完善国库制度内容,据此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地方制度制定机制。

1、学习与研究总行新制度。地方国库制度内容必须与总行上位制度保持一致。在国库制度建设前,地方国库应对总行基本制度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总行基本制度内容的变化情况,了解变化内容对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总行的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国库业务的实际情况,确定总行各基本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制度条款,并将相关内容细化成地方制度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

2、总结旧制度建设的问题。制度建设不是从开始就十全十美的,建设情况需要在实际业务中不断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制度执行后,“制度内容不到位,无法执行”、“制度内容不符合业务规范”、“制度内容与上位制度相冲”以及其他在制度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促使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需要对过去制定的制度内容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制度内容不断优化,对制度执行不断加强。

3、广泛征求意见。国库制度是各级国库部门业务行为的规范依据,对国库履行监督职能行为、业务回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行为以及和相关部门的对账行为都会产生规范作用,从而也会对财税等相关外部单位产生影响。然而,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各级国库部门和各外部单位对某些国库业务可能会存在不同需求。为强化国库制度的执行力,在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制定前,应事先征求各支库及各外部单位的意见,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各支库或相关业务外部单位对国库业务的现实需求。

4、拟订方案,完善制度。首先,将总行基本制度的每个条款进行细化并汇总,编制每个总行基本制度的地方实施细则;其次,将各地方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内容按国库业务种类进行归类与划分,使规范每种业务操作的实施细则能按每种国库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整编并按顺序排列,汇编成地方国库业务操作规范等制度。

(三)完善地方国库制度的内容框架。对于每种国库业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分别从业务要求与风险、业务凭证与监督、业务操作与账务处理及凭证整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1、规范业务要求与风险内容。国库业务处理的业务要求与风险是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应首先明确的内容,具体是指总行基本制度所规定的每种国库业务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总行对地方国库业务的年度考核点以及相关财税政策对国库业务的要求。业务要求与风险的内容一般可以根据总行国库基本制度内容及相关财税政策进行细化。

2、规范业务凭证与监督行为。国库业务的发生都需要各相关凭证作为依据。为规范国库业务处理的标准,实施细则应对国库业务发生时的必要凭证,以及凭证要素的必要项做详细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国库业务人员应如何根据凭证要素内容和各凭证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对外监督。

3、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与国库会计账务处理。tCBS系统上线后,国库业务基本上依靠各种国库系统进行处理。为保证国库业务的系统操作有法可依,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对系统业务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各业务岗位在国库系统中的操作内容,并确保该规范内容与各国库系统操作手册保持有效的衔接;其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还应详细阐述国库业务经国库系统处理后所产生的业务处理信息、国库会计核算的会计分录、登记的会计账簿种类以及汇总的会计报表,以便国库业务人员据此对国库业务处理结果及国库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实施细则还应对国库业务处理信息以及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查询方法及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4、规范凭证整理行为。国库业务在国库信息系统中处理完后,相关凭证资料如何进行处理等业务行为也需要在实施细则中得到明确的规范。其内容主要应包括对国库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相关部门的国库业务凭证回单、会计凭证及相关报表的清分、签章及整理等行为的规范。

(四)强化地方国库制度的执行机制。国库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指健全制度体系与完善制度内容,还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强化国库制度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力。

1、加强制度学习与培训。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国库制度内容是制度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各级国库部门应通过组织培训班、网络视频培训、录制光盘、编写制度汇编、组织大分区国库知识培训以及其他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积极组织国库业务人员开展新国库制度和财税政策学习及研究,着力增强制度培训效果,确保各国库业务人员对制度内容及国库业务相关政策理解到位。

2、强化制度监督与检查。为确保各项国库制度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执行,各级国库部门应重视对辖内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工作。根据条件不同,国库部门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行为及相关检查业务操作程序符合制度与相关政策的内容,对发生的各种制度不执行情况予以及时纠正;保证各种业务凭证合法、完整,业务处理结果真实、准确,业务资料整理符合制度规定等。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3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名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的“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而后者是1993年由“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之后,教指委在组织有关学校和人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新方案”),并据此组织了教材编写。至今有指导性意义的新方案出台已10年有余,为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专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案难免有缺陷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新方案的利弊都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最近几年教指委多次组织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修订培养方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执行新方案,本文以我校的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方案与旧方案相比,变动最大的是课程体系。现就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对课程体系提出若干思考。

1.“流体输配管网”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主要内容为泵与风机、本专业涉及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方法、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等[1],这些内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泵与风机的内容过去与流体力学在同一本教材中,名称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作为课程则有两种处理:一是一门课程,与教材同名;二是分为“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两门课程,用同一本教材。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的内容,过去均在专业课程(比如“供热工程”、“工业通风”等)中学习。

新方案增设“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初衷是将原来各专业课中与流体输配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安排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专业课中不能不讲热媒的输配系统。以供暖工程为例,单管系统、双管系统、单双管混合系统、垂直系统、水平系统、上分式系统、下分式系统等这些供暖的系统形式及其特点和应用条件,在专业课是必须讲授的。既然如此,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再罗列出来必然重复。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在“流体输配管网”和专业课的教材里都有这部分内容。二是就水力计算的内容来说,虽然不同的系统(水系统、蒸汽系统、风系统等),水力计算的原理基本相同,但计算方法却有许多的不同,因而合并到一门课程中,从内容上并不能合并,教材不能减少篇幅,学习不能减少学时。从实际情况看,“流体输配管网”的教材中,是把原来各专业课中有关水力计算的内容,全部照搬过来,因系统不同,方法不同,只能按系统分开讲述。三是无法安排上课的时间。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则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有关内容不了解,而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在各校交流时,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则与其他内容(比如泵与风机等)应当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习发生冲突,并且实际上将出现有的专业课学习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因没有学习水力计算和泵与风机的内容而不能进行完整的设计。

因此。我们建议,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部分进入“流体力学”课程,本专业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形式及其水力计算仍回到各专业课,而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更名为“流体机械”,以现有的泵与风机内容为主。另外增加两部分内容:一是本专业涉及的各种阀门。尤其是电动调节阀、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新型阀门。近年来这些阀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和空调工程之中,对改善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必要让本科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而目前只是在一些专业课中简单提及,对工作原理、应用条件和选型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二是泵与风机的变速控制技术。供暖空调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热(冷)负荷经常变化,为了响应负荷的变化,应当随之调整热媒的参数和流量,而集中调整流量的方式就是改变水泵风机并联运行的台数或者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这不但是保证供暖空调效果的需要,更是节能的需要。改变并联台数只能实现流量的阶梯式变化,技术也比较简单;而改变转速则可以实现流量的连续变化,技术也相对复杂,因而水泵风机的变速技术成为近年来供暖空调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被认为是这个领域重要的节能技术之一[3]。而目前的教材内容中,对于水泵风机的变速,只是分析其节能原理,缺乏工程中如何实现的内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是丰富多彩的。

2.“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也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增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将原来过去分散在各专业课中与热质交换设备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而这样做与“流体输配管网”一样存在无法安排上课时间的问题,即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则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课知识的背景而学习效果不好,若安排在专业课之后则与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在专业课之前学习有矛盾。并且实际上也会出现,专业课结束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仍不能进行换热设备的计算,使课程设计不能完整进行。

因此,我们建议取消这门课程,同时在“传热学”课程中,根据专业课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而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热质交换设备及计算,仍回到各门专业课中。实际上热交换原理就是传热学,质交换原理就是传质学,“传热学”是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已经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传热与传质,其规律有基本相同的数学表达,但毕竟是两种物理现象,所以可以考虑在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之后,将“传热学”更名为“传热传质学”。

3.新方案将原“供热工程”的室内供暖部分、原“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部分内容合并[4],设“暖通空调”课程,目的是将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技术集中在一起学习。从教学实践看,这样做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室内供暖系统与室外供热管网均为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的用户,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比如前者的系统形式及散热器选择与后者的情况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不宜分开。通风工程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以通风的方式改善室内(厂房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手段。新方案设置的“暖通空调”课程仅包括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向室外,无需对空气进行除尘和去毒处理的通风系统。其实这种系统较为少见,技术上也很简单,所以“暖通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成了室内供暖与空调部分内容的合并,二者是不同的技术方式,所以内容上也无法融合。而对于工业厂房中需要对含尘、有毒气体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的通风系统,则单独开设课程,名称为“空气污染控制”(有的学校为“通风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取消“暖通空调”课程,室内供暖部分回到“供热工程”课程,恢复“空气调节”(或者“空调工程”)课程,有关通风的内容(不包括空调工程的通风)全部进入“通风工程”课程。从各校的实际情况看,有不少学校已经按如上方案运行,而没有执行教指委的新方案。我校在执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新方案10年之后,于2010年开始改为如上方案。

4.“制冷技术”是旧方案和新方案都有的一门课程,作为空气调节的冷源,一直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实际上热泵与制冷有相同的热力循环,都是付出一定的能量代价,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在低温热源一端形成制冷效应,在高温热源一端形成制热效应。若利用其制冷效应,则称为制冷;若利用其制热效应则称为热泵;当然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系统两种效应同时利用。并且,就空调系统的热泵来看,往往是同一台机器,夏季制冷而成为制冷机,冬季制热而成为热泵。过去,由于热可以由煤炭等一次能源燃烧而较为容易地获得,而不必购置制冷机(热泵机)这样昂贵的机器及耗用宝贵的电力来获得,所以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长期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才逐渐重视并利用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进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5]。在我国,除了风冷热泵稍早一些,1990年前后,水环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才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热泵技术在我国空调领域的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1)由于热泵与制冷在原理和设备上的同一性(或统一性),二者的学习应在同一门课程中。关于课程的名称,如果从无论热泵和制冷都是“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来看,可以采用“热泵技术”;如果照顾习惯并把内容提示的更为明确,可以采用“制冷与热泵”。(2)要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热泵方面的内容,把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上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工程经验提炼到教材中。

总结以上意见,我们提出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机械。

主要专业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与热泵、建筑设备自动化以及燃气方面的课程1~3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新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2]: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对这个表述我们谈一些想法:(1)19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技术工作,显然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有建筑给排水,就出现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叠,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学习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有利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当然是可以的。但培养目标不应当重叠。(2)表述中出现了“室内环境”,实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能够解决室内的空气环境问题,即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空气品质,而其他环境问题主要应当是建筑学专业考虑的。并且将“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并列也不恰当,因为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正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来实现的。

这里,借鉴新方案关于培养目标的语言模式,我们给出一个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主要培养营造建筑内空气环境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燃气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名称

对目前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议论,社会各界包括考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困惑。首先,“建筑环境”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可以是建筑外的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的环境,并且“环境”一词含义广泛,而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建筑内的空气环境。其次,建筑设备是什么含义呢?显然是建筑使用所应当配置的设备,自然包括暖通空调、燃气,也应该包括给排水、电梯、消防、强电弱电系统等,明显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专业名称,与本专业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不吻合度。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专业名称,供有关方面参考。

1.空气调节工程。人们一般认为,采用制冷机(热泵或其他方式)生产冷量(热量),来营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系统为空调系统,实际上供暖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温度,通风可以提高建筑内空气洁净度,改善空气质量,因而供暖和通风可以说是广义的空气调节。所以采用这个名称,与本专业的主要任务较为吻合,对于社会各界以及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这个专业都更为有利。这个名称的缺点是未能反映燃气供应。

2.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工程。这个名称倒是概括了本专业的全部任务,但似乎也有不妥。将“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并列,而实际上二者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难免让人感到奇怪。再者,从本专业的任务来看,主要是前者,后者的比重较小。

据我们的了解,许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的过程中,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致使目前各校对新方案基本构架的执行,有许多的差异。当然,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师资力量的特点、社会需要、地域等情况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但是如果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本身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修正,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祥钊.流体输配管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制定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2(2):61-63.

[3]江亿.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暖通空调,2005.

[4]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暖通空调(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5

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全面落实《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局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省市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按照常德市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方案的要求,通过宣传动员、内部自查、制定制度、严格执行的方式,夯实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使用安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切实防范和预防腐败,规范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使内部控制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注重风险防范、处处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氛围;各类经济活动的规章制度及其业务流程得到细致梳理,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实现有效分离,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内控机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牵头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联动机制更加顺畅、高效,形成管控合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得到建立健全;账务处理及财务信息编报水平明显提高;内控信息化手段建设取得进步,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以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内容,汇编形成我局内部控制工作手册;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落实工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不断显现。

(二)工作任务。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努力从单位和业务层面两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一是建立并组织实施适合我局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

二是梳理我局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在以上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局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三)任务分工。

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机制的建设、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财务信息的编报等工作,对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梳理,查找存在的风险,提出完善意见,制定具体制度,经局党支部会议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

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内容。

三、主要步骤

(一)宣传培训学习阶段(1至5月)。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局会计刘华斌参加市财政局组织的专门培训。

同时,局办公室开展本局宣传、培训和集中学习活动,使全局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原则、内容和方法,在全局形成“人人学内控,人人懂内控,人人参与内控,人人执行内控”的局面。

(二)梳理评估设计阶段(6至7月)。

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对单位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流程目录。

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查找风险点。

同时,在内部控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三)内控制度建设阶段(8至9月)。

按照科学、民主、规范、严谨原则,根据设计的控制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细化工作程序,加强包括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单位层面建设,加强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制度建设、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采购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内的业务层面建设。

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按照不同层面的内部控制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流程化、信息化,做到各项制度完整、可操作,完成本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手册的编制。

(四)强化组织实施阶段(9至10月)。

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认真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加大对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提高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肖继国任组长,曾辉、谢启宏、曾志任副组长,李爱顺、熊和平、侯志刚、李恩堂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制定我局贯彻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开展。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爱顺兼任办公室主任,刘华斌、代君慧为成员,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精心组织。

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涉及单位层面、业务层面、评价监督等多方面工作,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

要将其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常态化工作来抓,精心组织落实,做到边学习、边梳理、边完善、边规范、边执行,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落实责任。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内控规范实施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推动规范实施,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

常德市地震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2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财会〔201x〕103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x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7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本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x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XX〕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2和附件3),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4)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x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县直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作为201x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县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应当于201x年11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会计股)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及系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望江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附件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县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县直各单位、乡镇财政分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分局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联系人:望江县财政局会计易武

联系电话:0556-71860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方案XX三:为推进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确保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在我县的贯彻实施和有序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思想

《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点强化机制建设,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实施《内控规范》对提高单位管理水平,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范围

XX年1月1日起,全县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全面实施《内控规范》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夯实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基础工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达到进一步推进财政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总体目标。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内控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县财政局建立由局长负责、分管局领导牵头实施,局内相关股室、县直各单位、咨询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实施的工作联络机制,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组织实施工作负总责。

各单位应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实施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采用适当的方式建立实施工作机制,制定贯彻实施《内控规范》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限要求,负责本单位《内控规范》的实施和运行工作。

五、实施步骤

全县《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组织发动(XX年5月)

XX年5月,召开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和培训大会,组织各单位学习财政部通知精神,系统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意义、内容、实质和精髓,为全面实施内控规范营造良好氛围和奠定基础。

(二)各单位内控规范建设(XX年5月-XX年10月)

各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准备阶段(XX年6月底前完成)

一是各单位做好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氛围,二是按照本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尽早启动此项工作,并在XX年6月底前将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方案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2.建设阶段(XX年10月底前完成)

各单位以《内控规范》为依据,以单位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流程梳理:各单位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按照《内控规范》要求,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的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本单位规范的经济业务流程目录;同时,对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本单位的经济支出分类目录。

(2)风险评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管理现状,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工作,识别潜藏的经济活动风险点,形成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清单。

(3)内控诊断: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内控规范》,对本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诊断,查找本单位现有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的遵循程度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措施对风险的防控能力,诊断出本单位现有内控体系的缺陷,形成诊断报告,编制缺陷清单。

(4)管控设计:在内控诊断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八类控制方法,设计控制措施。

(5)制度建设:根据本单位设计的控制措施,利用文字图表等形式,搭建本单位的单位层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框架。

单位层面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内控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内控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业务层面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以及合同的管理和控制。按照《会计法》《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评等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收入和支出内部管理制度;按照《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县投资评审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项目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合同法》有关要求,建立健全经济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框架的指导下,按照不同层面的内控要求,将管控措施、权责、流程融入内部控制制度,并编制本单位的管控手册。

(6)组织实施:根据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组织内控制度的实施。

(7)信息化落地:根据本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逐步构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达到内部控制标准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约束的机控“自动”生成,实现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信息化落地。

(三)总结(XX年11月-XX年12月)

全县行政事业各单位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后,及时编制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总结报告,经本单位负责人签字后于XX年10月底前报送县财政局会计股备案。

XX年11月起,财政、审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内部控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对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对《内控规范》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形成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范本(含工作方案、工作底稿、工作成果等),为单位更好地实施《内控规范》提供指导。

乡镇人民政府、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XX年度单位财务管理绩效评估和单位财会人员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

各单位要组织全员学习《内控规范》,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单位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了解掌握《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基本要求、控制重点、监督程序和方法等。要把认真学习《内控规范》、本单位管理制度贯穿于施行《内控规范》的全过程。

(二)加强领导

各业务主管部门,既是本部门内控实施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也是本系统内控组织实施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带头并组织本系统开展工作,形成内控管理范本,加强对本系统内控实施情况的督导和检查。

各单位作为《内控规范》实施的主体,要建立健全单位“一把手”任组长负主要责任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确定内控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建立单位内部控制部门联动机制,做到牵头部门负责组织落实,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各《内控规范》单位负责人作为内控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确保《内控规范》施行取得实效。

(三)跟踪服务

为加强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工作的指导,由县财政局聘请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县直内控实施重点联系单位财务负责人组成“澧县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咨询委员会”(具体成员名单见附件),负责《内控规范》贯彻实施的政策指导、培训学习和咨询服务,实行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临时会议制度,帮助实施单位解决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按时推进

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的时间节点和要求,按时推进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确保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有序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内容将纳入以后年度财政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

(五)着力保障

《内控规范》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财政部门和各单位要安排必要的贯彻实施内控专项经费,以保障《内控规范》实施的需要。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党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59-02

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通过加强作风建设来处理好党群关系,是为了巩固执政的基础,扩大执政的资源,提高执政的资本。

一、从党的建设来看,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党的建设

每个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内容,有每个时期党的建设特点。在革命战争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指导方针,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和国家的组织制度建设和领导制度建设,制度建设被纳入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党的建设发展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四大建设。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设,第一次将其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建设发展为五大建设。纵观党的自身建设史,其内容是在发展变化的,但作风建设却始终贯穿始终。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不断探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各种有效方式

90年来,为了抓好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我们党不断探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各种有效方式,在实践中创造了作风建设的许多好形式、好方法。如:组织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解决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思想方法问题;及时发现党内不健康的风气和问题,开展批评和斗争,对违法犯罪者严加惩处等。这些方式方法,对不同时期的作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延安时期,我们党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整风和整党运动,集中解决了党内比较突出和普遍的作风问题,开辟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57年的七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整党整风运动,党的作风大为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推动拨乱反正,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在1983-1987年间进行了整党。1999-2005年间,我们党相继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和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在作风建设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现在,“创先争优”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些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的理论发展和作风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从党的传统来看,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优良传统

(一)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来抓

建党初期,就提出必须树立一种新的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929年,起草了古田会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文章提出要认真纠正单纯的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1942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第一次提出党风这个概念。1946年,在党的七大上他把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1949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告诫全党同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两个务必”引导与感召下,有效地抵制了糖衣炮弹的袭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这中间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成为党的宝贵财富。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风当做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事情来抓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拒腐防变,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这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认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结合新时期党的建设实际,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并强调,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因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对执政党党风建设作出了战略思考及战略部署,把执政党的党风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

(三)以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三讲”教育。1998年,又指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不端正,关系十分重大,直接关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001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他认为,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脱离群众的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当做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把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中纪委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在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党内和党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要求各级党委坚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全体人民共建和谐家园、共享和谐成果。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

三、加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心向背是任何政党和政治集团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因素。我们党的生存与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正是依靠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支持。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党群关系出了问题,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如何以正确方式做好群众工作?共产党人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探索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一)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

党建立之初,党员深入到群众之中,将正确的理论宣传给群众,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团结吸引群众跟党走,从而能够组织和发动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掀起革命高潮。从土地革命战争,到八年抗战,再到三年解放战争,那时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因为我们赢得了民心。党正是通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吸取不竭动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群众工作,既复杂又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建立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党政机关要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中提出的重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监督、保证作用。

(二)关心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我们党善于把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各种实际问题,同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在根据地时期,党不仅发动和领导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而且办教育、修桥筑路等,凡是有关人民疾苦的事情,都努力创造条件去解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支持革命的热情。事实证明,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根本原因之一,是它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决支持。党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必然给党以加倍的回报。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时代背景变了,以前的和谐干群关系似乎消失了。群众对我们干部的不满情绪有了,时有发生。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团结。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

(三)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党在工作中始终遵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为全党树立了表率。通过深入调查,写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调查报告,对思想的形成,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提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规划》和《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意见》,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以保证党的政策落实、践行优良作风、弘扬廉政文化、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保障,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惩防体系,为“四个提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创建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努力达到“社会崇廉、制度严明、监督有力、风清气正、群众满意”的目标。

社会崇廉。反腐倡廉教育深入、扎实、有效,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明显增强,廉洁风气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廉荣腐耻的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和遵循,传统美德和公平正义行为得到全社会普遍敬重和弘扬。

制度严明。反腐倡廉制度逐步健全,惩处的治本功能和综合效应得到有效发挥,制度落实到位、执行有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监督有力。《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全面贯彻落实,人大、政协、司法以及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权力运行始终阳光透明,逐步形成用权为民、有责必问、有错必究的监督机制。

风清气正。全局上下党风正、政风清、民风和,腐败和消极腐败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各种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得到严厉惩治。领导干部勤政为民、干事创业、廉洁自律,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全面加强和改进;机关部门廉洁、法治、诚信、高效,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群众满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积极、客观的反腐倡廉社会评价体系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并参与反腐倡廉建设,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明显提升。

三、创建内容

创建内容包括基本内容和特色内容。基本内容反映创建“廉洁”合格部门的基本情况;特色内容反映创建“廉洁”合格部门的特色工作。

(一)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反腐倡廉教育、廉政文化建设、作风效能建设、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民主评议等10个方面的内容。

(二)特色内容

主要包括工作创新、经验推广等。

四、创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局成立“廉洁”合格部门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黄源东同志任组长,纪检组长赵洪、县局副局长李华光、李永金等同志任副组长,其他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监察室,具体负责“廉洁”合格部门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

(二)健全工作机制。按照总局《实施办法》和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的要求,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和党风廉政建设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标准、考核程序与考核结果运用评价机制,完善领导、部门和个人“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创建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并考核,采取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平时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跟踪问效,督促工作落实。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管理步骤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系的形成

2006年6月2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对外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流程以及工具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明确的执行要求。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规范了内部控制管理的标准。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对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志着适应国内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解读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较晚,借鉴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内容,所以内部控制的边界扩大了不少,包括实现目标和要素都与全面风险管理较为接近,可视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个要素:一是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是风险评估,要求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是控制活动,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是信息与沟通,需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是内部监督,要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上述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配套指引由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三、供电企业管理现状对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用电主体的多元化,各地市级供电企业也采取了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强化监督等一系列加强管理的措施,但在管理思路上比较落后,已不能适应日渐复杂的经营管理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员工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地市级供电企业管理人员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多数领导干部与员工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完成任务的阶段,未真正理解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企业的真正意义是在于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实现公司整体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是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公司领导和审计部门的事情,缺乏全员参与的意识。按照当前分工,地市级供电企业和县级基层单位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工作均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组织,因此个别部门的员工认为自己参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是为审计部门做事,表现消极应付,出现“搞形式”、“走过场”现象。

(二)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与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矛盾。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所需要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需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识别、梳理、优化和再设计,对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冲击,打破了原来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但供电企业长期以来都是以管理部门进行职能分工,业务流程在部门间缺乏统一规范的接口,这就造成了业务流程管理与部门人事管理出现交叉,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出现管理“踢皮球”的现象。

(三)内部控制难以深入实施,与控制规范还有较大的差距。

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按照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要做到深入实施、全员参与,难度很大,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多数内部控制工作仍然局限于财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风险管理工作仍是低水平和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无法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四、供电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步骤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地市级供电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克服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不利影响,围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五要素展开。

(一)建立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为内应设立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领导组和办公室,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划归审计部门。

(二)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供电企业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

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在机构设置和治理结构方面,地市级供电企业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分支机构,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其与县级的基层供电单位在纵向构成两级组织层次,在上下层决策权限划分、同级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定位方面需要按照引用指引的要求科学设计,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一般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作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牵头组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在人力资源方面,需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在企业文化方面,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育公司风险管理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执行障碍。

(三)动态评估业务流程风险,把好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针对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对于次要风险,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四)规范控制活动的设计,充分运用内部控制的管理手段。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实施的核心要素,企业在规范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下简称内控手册)。供电企业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应当坚持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首先界定企业的控制活动循环,然后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动中,完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流程设计,形成企业的内控手册。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在设计内控手册时需明确控制活动的管理目标。例如采购付款循环,其管理目标应当包括保障物资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资金占用、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核算准确等。二是管理机构及职责。需清晰界定控制活动涉及的组织及职责,确保后续流程运行的顺畅性。三是授权审批。应当明确控制活动涉及的所有权限在地市级供电企业、县级基层供电单位两个管理层面的划分及各层面中职能部门之间的划分,并且明确各级审批责任。四是控制活动要求。通过制度文本的形式明确控制活动各控制环节的内控要求,作为相关经营管理流程设计的基础。五是再造业务流程。

(五)保持有效的信息沟通,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提供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指在内控建设中,保证在恰当的时机让恰当的岗位获取适当的信息。信息与沟通的设计应当贯穿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活动的始终,例如风险评估报告的报告程序,控制活动中的控制文档设计,都体现了信息与沟通要素的建立与健全。供电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时,需加强内部报告管理,全面梳理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内部信息传递的内容、保密要求及密级分类、传递方式、传递范围以及各管理层级的职责权限等,促进内部报告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内部报告的作用。

(六)实施内部监督与评价,为内部控制的持续完善提供保证。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党风建设;网络;多维度

推动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生存的全过程中,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党当前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针和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我国党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提升了新的高度,我国党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党的地位和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同时也对我党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产生了新的问题。目前,以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已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理,网络化的覆盖和效应,已经在党风建设方面有了新的路径和发展。但目前,不是很网络化的党风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突显出来,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党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党建思想落后,党风建设思想认知不高

一方面在基层党组织,在党风建设工作中,缺少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理论基础,从根本上阻碍了基层党组织党风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党员开展党工作到外地工作的时候,遇到的各类问题,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发生类似事件的时候,没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忽略了基层党建工作对我国大量工作的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又限制了党员群众的落实,使党风建设工作开展滞后。

(二)党风建设内容广泛,但落实困难

党风建设工作涉及到党内各项事务,其内容包含广泛,从党建工作的各项组织策划以及党员的管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反映着党组织的党风建设情况。由于当前部分党员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缺乏,加上对自身的不严格要求的习惯,导致党风建设工作落实下来,并没有马上达到效果。

(三)党风建设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够实现相应的作用

党风建设工作的问题还体现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党风建设工作的深度不够,在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和开展落实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部分党组织在相应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够严格要求,坚决落实,有效地保障党风建设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进而影响了党建工作发挥相应的作用和效果;另一方面,党风建设工作开展广度不够,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党组织进行广泛的组织和开展工作,由于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部分党员长期因为工作和生存等各类原因脱远离组织,不能够及时的到场参加相应的工作的组织和开展,进而造成了党风建设工作落实范围的减少和减弱。

(四)缺少足够的物力保障以及人事支持

党风建设这需要广大党员的努力和配合,需要党组织拥有完善的人员物资和保障。在物的方面,如若取消一些物力支持,党风建设的各项活动和工作难以进行有效地安排和组织;人的方面,必须有要有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党风建设组织和管理人员,对党风建设的内容,时间和方案,进行妥善的传授和安排,但这势必会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的使用和支持,这两方面主要造成了党风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网络给党风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机遇

首先,互联网已广泛和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为广大的党员和群众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党风建设工作需要全民参与,全民监督,互联网以开放性的模式,保障了广大的群众和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便捷性,提高了党风建设工作中群众基础的有效利用,大大的促进了党风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效果。

其次,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应用,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党风建设工作中的监督管理以及文化宣传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类影像,照片,摄影等文件对党风建设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提高了对相关案例分析和研究,更加真实和深入地提供了相关证据和证明,有效保存和使用以及其相应的约束力,使得党风建设在手段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最后,网络平台的广泛性,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党党风建设相关方针,政策文件等内容资料的丰富性,保障了在党风建设过程中各项指令性文件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各项精神得到完整的传达,各项要求得到满足。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主动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为相关党风建设的题材,选材内容进行了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实名制的发文以及不记名制的讨论,实现了对重要内容以及不良信息资讯等内容的追责,保证党风建设能够具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化环境,落实平台净化建设。使得基层党组织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得以反馈和交流,使得h风建设的群众基础得以保障。

(二)新挑战

首先在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党员队伍来自于群众。而实际的生活中,群众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各方面良莠不齐。一方面,我们具有数量较大,学历较高的人才队伍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又拥有庞大的,中低端层知识层次的党员存在。这造成了我们在进行党风建设过程中,管理对象和作用对象的区别,在组织党风建设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开展活动质量的高低。

其次,管理方面。互联网开放式的平台一方面为我们对党风建设创造了广泛的平台和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的传播创造了便捷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国外的一些偏激文化在我国得到了传播,尤其是在网络平台的开放环境下,发展迅速影响极大。在内容上,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党建工作存在冲突,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观念和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正确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党党风建设工作。

最后,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当前党风建设,既需要对先进网络平台的应用,又需要对网络平台的缺点进行防范。当前,在网络党风建设相关的系统配套,软件硬件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尚不成熟,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统一的网络党风建设管理条件。同时在相关管理人员的配套培训中,还没能够达到有效落实和目标的实现,不能够盲目的认为有网络党风建设就能完全取代传统党风建设。

三、网络环境下党风建设的多维度策略

(一)强化系统建设,落实风险管控

网络是柄双刃剑,网络党风建设在全面落实前,需要对相应配套体系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强化风险管控,对党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分析、排查和治理,充分利用w络化的优点和优势,消除网络化给党风建设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组织和人员,对网络化党建工作进行详细的策划和部署,对相应的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查,以此来确保网络党风建设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净化和整理,消除不良思想、内容的传播和影响,造成党风建设发展的困难,同时完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落实系统化和程序化管理,确保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合理,防止由于程序和制度,机制的不足以及不完善,造成的管理功能难以实现,甚至部分人员越权管理造成,党风建设工作的管理失效。

(二)采用综合手段,实现综合发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系统,强化统一性,全国性和标准型的党风建设内容的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文件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另一方面,有针对的对少数问题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化处理,保障党风建设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此外,合理和有效地利用网络手段和传统手段对党风建设工作的支持,发挥其特点,扬长避短,实现党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综合发展。

(三)推进教育培训,改革素质发展

强化教育培训和文化宣传,一方面,普及和提高全体党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实现认识能力和学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效地提升学习和消化新知识,新思路,新精神,新文件的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确保党风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专业素质的改善,使其能够在原有岗位和,工作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高个人价值,改善认识,能够有积极向上和全面的心态,来实现党风建设的根本发展。

四、结语

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网络环境,构建良好的党风环境和建设工作,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维度采取综合的分析、思考和管理来实现。

参考文献:

作风建设基本内容篇10

论文关键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内部监督风险点党风廉政建设

一、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理论基石——内部监督理论

检察机关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将风险防控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以防控廉政风险为核心内容,针对可能诱发腐败的各类风险,通过分析评估,找到风险点,形成对防控工作实施“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它将科学的管理理论应用于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之中,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有效预防检察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为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载体和途径。

该项工作,在国内走在前列的北京市各基层人民检察院,他们的纪检监察部门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对检察人员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与岗位廉政风险评估,确立工作目标及工作程序,形成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它体现了“预”与“防”两方面有机的统一,通过“预”来预见腐败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判断具有廉政风险的环节和领域;通过“防”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梳理出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主要方面

(一)把握廉政风险性质,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

1.明确廉政风险类型

廉政风险,是指党员干部在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以及腐败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由于风险因素复杂,为明确风险防控的主要方向,查找之前需要科学地划分风险类型。如果从内容和性质上分类,显然难以做到,也不便把握,而从工作的外延上进行分类查找相对而言划分简易,也尽可能地顾及了全面。以此为标准,将廉政风险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个人廉政风险。二是部门廉政风险。三是单位廉政风险。

2.三个层面双向排查的有效方式

风险排查,是构成防控机制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下一步采取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其目的主要在于明确风险范围和风险点。风险点的查找主要是全体检察人员紧抓“找、防、控”三个环节,通过个人、部门、单位三个层面结合案件流程和岗位职位的方式重点查找廉政风险,以便及时预防与化解岗位廉政风险。

按照规定,全面排查。首先是领导干部和其他检察人员在梳理自身岗位职责和权力清单的基础上,从岗位最基本的廉政制度要求、最容易发生腐败的环节和思想认识最模糊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初步查找个人职业道德、岗位职责、制度落实、外部环境等方面风险。其次是各科室对照工作职责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采取召开科室、科室会议、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本科室检察人员认真讨论本科室在业务工作流程和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点,查漏补缺。再次是从整个单位的角度,认真查找在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风险内容及表现形式。

创新方式,双向排查。双向排查是指案件流程和岗位职位相结合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的方式。一方面,从纵向依据案件进程查找出案件线索筛选、初核、立案调查、暂扣封存涉案款物、移送犯罪线索等工作环节的廉政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机率、危害程度、形成原因等评估风险属性和等级,便于加强进程监管。另一方面,针对岗位职责的不同,从横向上查找每个岗位的风险。对案件审查部门负责人、案件主办人等不同岗位职责,逐一查找特定人的廉政风险,切实把风险点找准、找全。

3.风险等级的评估

根据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和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高低,将个人、部门、单位风险分别划分等级,具体可分为三级:一级风险为发生机率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后果,有可能触犯国家法律、构成犯罪的风险;二级风险为发生机率较高,或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较为严重损害后果,有可能违纪政纪和相关法规,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风险;三级风险为发生机率较小,或者一旦发生造成的影响程度较低,在单位或岗位内部,通过一定手段很快能解决的风险。

(二)教育防控为基础,突出特色制度防控

防控措施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核心环节和关键要素,关系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能否落到实处的问题。

1.开展岗位廉政教育,让权力得到“提醒”

预防腐败,防控风险以教育为先,必须要让“有岗位即有风险”、“有权力就有风险”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构建岗位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需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教育模式。一是警示、示范教育。二是风险模拟教育。它将容易引发和滋生腐败行为的关键点和高风险岗位作为重点,以廉政风险为依据,把枯燥的岗位廉政行为规范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情景,是通过细分岗位类别、设计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措施等手段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

2.防范廉政风险,完善内控机制

当官员不能固守住自己的道德和良知时,单纯的道德教化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才是最好的“防腐屏障”。

(1)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干警执法办案等行为时容易出现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前期分析,充分运用干部考察、述职述廉、处理涉检、网络舆情监测等成果,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判,及时遏制苗头的发展,预防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2)建立廉政风险评估机制。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案件分析、干部考察、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媒体报道、问卷调查等方面收集廉政风险信息,充实和完善廉政风险信息库。(3)建立风险防控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控效果进行动态监控。对不按照规定执行预警提示、不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的科室和个人,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提醒警示、谈话诫勉、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等措施,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对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力、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责任。

三、永嘉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实践:特色工作与防控机制建设相结合

永嘉县人民检察院对开展岗位廉政防控机制建设高度重视,注重理论创新与工作实际运用,更加侧重于从制度层面来防控岗位廉政风险,将几项特色性的工作融入到了机制建设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参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推行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规避廉政风险。着重对领导干部、部门主要负责人、办案检察人员以个人自学、集中学习、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轮训,着重让检察人员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进一步克服和解决执法办案方面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公正、廉洁执法。

二是对案件进行流程管理。区别于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我院开阔视野,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检察业务动态管理系统对案件信息实行案件网上录入、网上流转、网上同步监督等流程管理,以科技手段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最大限度地压缩办案人员滥用检察权的空间,切实提升廉政风险防控科技化水平。

三是执法档案制度、廉政档案制度与利益冲突回避机制结合。我院着力把三者合一,使内部监督工作形成新的抓手和载体,进一步促进检察人员办案质量意识的提高和接受监督意识的提升。执法廉政档案将公诉、侦监、反贪、反渎等多个执法部门的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以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执法行为,并对执法的环节、流程以及执法行为的优劣进行执法质量评估。

四是推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永嘉县检察院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有效地与岗位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相结合。如规定我院在对于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实、充分的轻微刑事案件要在三日内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十五天内作出是否提起公诉的决定,能够有效节省办案资源,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人情案、关系案的风险。

五是结合党风廉政建设与检务督察。一是向内部各执法部门发出对重点案件进行督察的通知,要求对不立、不捕、不诉、撤销等九类案件在办结后十个工作日内向监察室网上报备,接受常规性监督。二是开展专项案件评查。每年定期向业务科室所办的重点案件开展专项评查活动。通过对案件的重点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检察人员利用执法权利“交易”的可能性。

四、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广大检察人员岗位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

一方面,认识不到反腐倡廉工作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缺乏主动参与、主动监督的自觉性,尤其是业务科室的干警工作任务繁重难以配合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广大干警对权力运行的情况不了解,加之缺乏实施有效监督的平台和渠道,群众监督难以真正开展。

(二)监督部门的难处

一是监督的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对权力部门、权力岗位监督重点不明晰;监督的途径不够具体明确,局限于会议监督、文件监督,监督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和要求上。二是在工作中,监督部门不敢进行深度监督,担心承担影响业务发展的骂名,导致对权力的实质性监督“缺位、不到位、难到位”。

(三)党风廉政建设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难结合

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业务工作难结合,一般只局限于党纪条规的学习和队伍思想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业务工作之中,特别是没有体现在对权力运行的控制之中。一方面,岗位廉政风险逐步积聚,急需加以防控;另一方面,防控措施缺失,出现管理真空,长期以往,必然加剧廉政风险,甚至引发案件的发生。

五、加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

任何问题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我们能从制度建设入手,使其能为业务工作服务,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弥补漏洞,消除隐患,完全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和不正之风发生的概率,避免很多遗憾。

(一)摸清权力倾向

在自查的基础上,监督部门着重摸清各部门有何种权力,权力集中在哪些方面、哪些岗位、哪些环节。从检务公开和落实监控责任上入手,将每一个廉政风险点都置于监督之下,间接加强检察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同时也减小监督人员的阻力。

(二)加强宣传动员,公示廉政风险点

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在全检察机关范围内进行公开公示,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完善岗位廉政风险点,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