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十篇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十篇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5:18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1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中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生态振兴才是农村的出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是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乡村振兴不需要向城市一样大兴土木,不需要重点发展工业,需要尽可能的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振兴。农村本来就有很多土地,主要是用来种植养殖。农村的种养结合,才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保留得完好。如果像城市开发房地产一样开发农村,那就没有什么生态振兴可言。各个地区气候条件不一样,种植养殖项目也不一样,因地制宜发展,实现一村一品,带领农民致富,生态振兴,乡村振兴。

*****村位于县城正北方向,距县城**公里,距乡政府*公里,本村是一个农业村,全村共有*户*人,*族人口为主,占全村人口的*%,耕地面积*万亩。阵地面积*亩。202*年村人均收入*元,村集体收入*万元。共划分**个网格,*名网格长,*名联户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人均收入*元,现已全部脱贫,村两委班子*人,全村共有党员*名(含预备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名。驻村工作队派出单位为托里县财政局,共*名驻村干部;*年建设村级阵地,占地*亩,办公室、建设村级活动中心,周转宿舍*平方米。

近年来,在党和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无私帮助下,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多次获得先进村,先进单位的称号,****村从昔日的土坯房转变成为现在的富民安居房,都源于党的政策。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村将结合实际情况,将政治理论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持续将各类政策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我村将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涵养艰苦奋斗的政治品格,获得新的智慧与力量。

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战的要求,牢固树立“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抓住托里县委、政府、库普乡政府的要求,以整治为主,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建设乡村。开展“每周五4小时”、“每月一整天”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做好对路边、渠边、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整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人人争当***村的“养护工”。

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宜农则农、宜禽则禽、因户施策”原则,充分利用每户0.3-0.5亩地的庭院,***村共计*余户,*亩种植面积,引导扶持脱贫群众发展蔬菜、林果以及禽类养殖,做活庭院经济让自家“小田地”成为家中“绿色地带”,能够减少购买蔬菜等支出,形成人人吃有机菜、香甜果实;还以奖补推进庭院经济发展,激发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

发展绿色庭院,改善生态体系。充分利用我村农牧民庭院闲置土地,推进庭院经济发展,让庭院发挥作用,改善乡村面貌,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建设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生态振兴是可持续发展,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目前比较成功的就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既能增加收入也不破坏生态环境。

要推动乡村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除了要坚持绿色发展,还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少不了”。我们****村就是慢慢转变成了三区分离且有围墙的村队,整洁的街道还有整齐地树木,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厕所,也不用发愁,我相信慢慢的,我们的***村会越来越好。

今后我村将持续做好发展多种经营,改变***村村民多年来养成的只种苜蓿养牛羊的单一生产方式,鼓励村民种植耐旱经济作物鹰嘴豆等,让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旅游服务等多种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光伏项目帮助我村*户*人设定多样岗位职位,帮其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杜绝返贫致贫隐患。对我村强化人才建设,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传帮带”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村两委板子成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管理能力、致富能力的培训。利用周一升国旗仪式、农牧民夜校等方式,提高农牧民的国语水平,通过联合各级业务部门将实用技术集中培训,让村民掌握部分实用的致富技术,把先进的思路和理念带过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保障。

把乡村建设摆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升级到“生态宜居”,强调了农村生态建设要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特别是生态美好的向往。“管理民主”升级到“治理有效”,既强调了由管到治的治理思维,也强调了要从注重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过程到追求农村社会稳定结果的更高要求,更注入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内涵。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实”作风为统领,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强化机制、注重实效,大力培养讲文明、守纪律、重品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不断提高社区(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努力打造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人居环境,促进发展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尚,在提高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上取得新进展;努力建设和谐、整洁、文明的人居环境,在社区(村)规范化管理上取得新成效;以文明创评促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全面开展,在推进发展区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努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真正让群众在文明创评活动中得实惠。

2、坚持管创结合、完善机制,大力提高社区(村)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3、坚持资源共享、全民参与,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共谋发展,共建文明家园。

四、方法步骤

这次教育活动共分4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日—5月31日)

1、召开动员大会。各社区(村)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召开文明创评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发展区文明创评活动动员大会精神,明确目标任务,全面部署文明创评工作。

2、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各社区(村)要按照文明创评活动的工作要求,成立文明创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发展区审核备案。要围绕中心工作,联系各社区(村)实际,结合打造品牌社区(村),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科学制定文明创评活动计划。

3、加强舆论宣传。各社区(村)要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版面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文明创评工作的目标任务、创评标准等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迅速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教育整顿阶段(6月1日—9月31日)

4、开展文明教育。组织开展群众性文明礼仪培训和科学素养教育,要通过走访慰问、文艺演出、举办讲座、座谈会、建立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文明教育和宣传活动,着力解决文明礼仪常识不了解、生活习惯存在陈规陋习等问题。

5、开展环境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四化提升工程”,建立环境维护责任制,着力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营造整洁、美观、文明的公共环境。

6、丰富文化活动。围绕文明创评,大力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

7、强化社区(村)建设。创新完善社区(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快建设帮扶网、文化网、安全网等网络工程,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取得和谐创建和文明创建新成果。

(三)组织典型评选阶段(10月1日—11月30日)

8、组织典型评选。各社区(村)要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采取全民参与、差额推选的方式,在全社区(村)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评选活动。要组建评选委员会,具体负责评选活动的工作事宜,评选委员会成员由社区(村)委员会干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按照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组成。“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评选数量原则上按照村30%、社区10%的比例确定。评选出的文明典型要在各社区(村)宣传栏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当年度社区(村)文明典型,并报发展区文明创评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各社区(村)要对评选出的文明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并通过新闻媒体、光荣榜、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介文明典型,报道先进事迹,全面开展主题为“向典型学习、查自身不足”的学习活动。

(四)工作考核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9、工作考核。发展区组建文明创评工作考核小组,对各社区(村)文明创评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形成书面材料,向发展区文明创评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五)表彰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10、表彰典型。发展区文明创评工作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各社区(村)文明创评工作的开展情况,根据各社区(村)评选出的文明典型的主要事迹,推选出发展区的“文明社区(村)”、“文明小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和“文明市民”。发展区及各社区(村)要层层召开文明创评先进典型表彰大会,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并将先进事迹配合照片等印制成宣传材料,在辖区内广泛宣传。

11、总结学习。各社区(村)对一年来的文明创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总结先进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确立明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打算,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水平,推进深入。

五、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社区(村)要将文明创评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大局,充分认识本次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照发展区制定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2、建立考核机制。文明创评工作,作为发展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每年进行一次,贯穿全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文明创评工作的考核结果要纳入发展区对各村和各社区的年度百分考核,作为文明单位评选的重要依据。对评选出的先进社区(村),发展区党工委、管委会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3

一、目的意义

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推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由被动还账、末端治理向企业主导、源头预防转变,由重发展轻环保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双赢共进转变,由浅层面的围追封杀治标向深层次各个工艺流程的节能减排治本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企业自觉依法履行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大力增加市民生活幸福感和舒适度的重要基础;是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必然要求。通过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树立一批发展模式先进、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进步、节能减排达标、环境整洁优美,企业与周边环境、周边单位、周边居民协调友好的典范,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题活动

1、制定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按照学习提高、自查反思、环境整治、革新改造、总结验收五个阶段,进行规划设计,量化任务,细化目标,靠实责任,将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企业领导、科室、车间、班组,并成立领导小组,确定专人抓指导、抓督查、抓落实。

2、学习教育。编印专门学习资料,采取读书自学、播放音像、专家讲座、专题讨论、骨干发言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企业领导、管理干部和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资料,广泛进行宣传动员,吸引全员参与,使其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认识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意识,进而引导教育职工深刻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提高职工打造企业强势品牌、重塑社会形象、培育核心竞争力、聚集文化软实力的责任性和紧迫感觉,强化企业开展创建活动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3、自查反思。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班子成员和中层管理骨干自查反思、召开会议建言献策、邀请周边企业负责人和居民代表座谈、邀请业内专家会诊、向周边企业单位、居民和服务客户发放征求意见表、组织参观考察市内外优秀企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对创建活动的意见建议。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反思本企业是否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和情节,反思本企业资源是否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是否开展,反思生产工艺设计、原辅材料运用、主要产品包装、经营销售环节和企业“三废”处置等是否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找准差距,弄清症结,广纳良言,理出对策,为集中整改提供依据。

4、环境整治。制定详细规划,列出形象进度,开展企业内部和周边环境全方位的综合整治活动,对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进行全面整治,对机器设备、配套设施、厂容厂貌、围墙道路进行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并确保“三废”治理达标,环保设施稳定运转,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5、节能减排。广泛组织科研人员、技术骨干、技工能人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提高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能力;发动全体员工开展杜绝跑冒滴漏,自觉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两油、一斤煤活动,使单位产品水耗、电耗、能耗、物耗普遍下降,控制在同行业领先水平,确保资源材料消耗、清洁能源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应用、“三废”综合利用等指标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建立健全核准复查机制,坚决防止反弹。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确保创建企业真正成为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的表率。

6、管理创新。以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为目标,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原料配置、包装耗材、商标图案、广告策划、营销过程等各个环节都体现以人为本和节能环保理念,展示企业信誉、技术实力、品牌定位、文化内涵和竞争优势,力求出精品,精心打造优质品牌。大力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和循环利用、资源再生、清洁生产培训活动,植入最新管理理念,将节能环保和“减量化、循环式、再利用”意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并转化成全体员工的自觉实践行动,努力打造效益领先、管理先进、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一流企业。

三、创建标准

1、求实创新,经营理念好。

2、环境优美,厂容厂貌好。

3、达标排放,环保治理好。

4、节能减排,企业管理好。

5、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好。

6、守法遵章,环境意识好。

7、文明和谐,内外关系好。

8、持续发展,综合效益好。

(以上8个好的具体内容依据《验收标准》进行)。

四、申报审批

本着自愿的原则,对照以上基本条件,经过自查完全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以提出书面申请。

1、市直管辖企业和中央省属企业直接向市环保局提出书面申请,各县(市、区)所属企业,向本县(市、区)环保局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申报材料:(1)市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申请表;(2)创建工作总结;(3)展示创建过程和主要活动的照片、音像资料。

2、市环保局和各县(市、区)环保局根据所管辖范围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对企业的创建情况进行现场考核验收。

3、对通过考核验收的企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市环境保护局和县(市、区)环保局分别通过“环境友好网”和新闻媒体通告,公示10天。

4、经公示没有问题投诉或有问题经整改达到要求的,由市环保局报请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审定,作出授予“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的决定。

五、命名复查

1、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对经审定的企业授予“环境友好型企业”称号,并在市政府环境保护年度工作会议上颁发证书。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住宅;景观;

中途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的古典园林按照构配方式来归纳,有两类: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规整式园林讲究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御花园平面图布局严格对称,有明确的中轴线。这些凡是与皇帝有直接关系的营建,莫不利用它们的形象和布局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艺术手段。通过人们审美活动中的联想意识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这种布局形式及象征寓意与属于风景式园林的苏卅园林有着鲜明的对比。苏州园林结构丰富多样,规划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在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建于清代的留园,集住宅、祠堂、家庵、庭院于一体,根据会客、赏景、避暑、娱乐等不同功能而设置厅堂、庭院、回廊、山池、花木,分隔空间组合不同的景观,把全园分为中部山水景区,东部主要建筑区,北部西部田园风光景区。整个园林打破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的建筑格局。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皇家园林给人的感觉是规整、尊贵: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灵活。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将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形式因地制宜地融入现令居住小区的方法手段,并加以现令的科技元素,营造出更适宜人们居住的住宅环境。

1、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1.1有益于完善居住环境的需求

人对居住生活空间的需求是多层面的,住宅本身无法完成人居的全部要求,而住宅小区景观作为居住生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人们对居住生活空间的需求。对于一个好的住宅小区来说,合理实用、构思独特、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绝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画龙点睛之笔,更是人居生活空间均好性的进一步体现。从个人居住感受来看,内部和外部居住生活空间应该尽可能做到和谐统一,如果仅着力于对房子户型设计的完善,那么再好的项目也只能称之为“水泥森林”。

1.2有益于居住使用的舒适性

一个好的住宅小区强调功能与景观并重,为居住者创造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舒适的居住空间。景观设计能够从精神享受、放松心情等多个层面满足居住者对外界环境的需求,使其居住得更加舒适、温馨与和谐。作为人们第二居住生活空间,住宅小区怡人的景观带给人们的享受仅次于房子本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意识到住宅的居住舒适度不仅仅表现为室内户型设计的合理、实用功能,同时还表现为室外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可观赏性,在此基础上打造的住宅小区景观已成为衡量住宅产品性价比的一个重要指标。

1.3有益于提高居住者的健康性

合理实用的住宅小区景观可以满足居住者基本的运动、娱乐、休憩、观赏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还可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空间。住宅小区景观中草坪和树木的种植可以净化空气和减少污染,改善居住小区空气质量,带给居住者一个健康洁净的居住环境。

2、对现今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启发

皇家园林的拥有者――皇室,能利用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优势任意扩充土地,不惜花费黄金白银来营造出气势磅礴的皇家园林。苏州园林的拥有者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他们有权利和经济实力在拥有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来建造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然而现今社会,要在住宅区内营造出一个气势磅礴的居住环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我们不可能将优美的自然山水园据为己有,只能在现有的住宅区环境中,考虑布局,设计绿化、景观来创造适宜人居住的优美环境。我们应因地制宜。现在的小区环境中,园林景观的首要要素一建筑,已经是存在的,我们应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因“楼”制宜,因为小区的景观环境受到地理条件、面积大小、财力多寡等因素的制约,有的运用行列布置、周边布置形成了类似皇家园林的对称式建筑,而有的则运用混合布置、自由布置,打破中轴对称,将建筑区、山水景区、田园风咣景区集中的分布在不同区域,这些局限性只能让我们将古典园林的建园的手法采取局部应用的方法应用到住宅小区内。

山的营造。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有的是天然山石,有的是用“叠山造景”的手法创作出来的,现今住宅小区由于环境的限制,山的形式只能用“叠山造景”的形式出现,有时受到绿化面积的影响,这些“山”就只能以小区景观中的一个装饰元素出现了,可有可无,它形体的大小与造型以符合整个小区环境的协调性为宜。

水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能调节小气候、灌溉和养育花草树木。我们可以利用技术,让它以人工水域、喷泉或瀑布的形式出现。水景的设计要考虑到噪声、气味、深度、流向。水体可以存在于小区的绿地环境中,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单体景观存在,为了丰富水面的景色,水体中可适当的点缀种植水生植物。利用现代科技我们可将其进行塑造,产生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的效果。它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与建筑、雕塑、植物相结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水在静态下形成一个静谧的艺术空间,能将四周的景物、树木、建筑甚至天空都映照在水面上,丰富了视觉,动态水景可以利用技术由喷泉,人工瀑布来营造。

花草树木是构成园林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植物配制力求作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作为装饰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改善环境。树木花草可成荫投影,减少眩光和热辐射,改善小气候,衬托建筑,还可供人们鉴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对称式布局的植被可以在建筑物周围种植,也可以局部对称,自由式的植被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在灵活、自由、多样的布置绿化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地形,如水池、小山丘等自由分布,构图灵活,富于变化,给人以动感。为了使视觉空间更加丰富,可以种植藤本植物和攀爬植物来美化墙面、阳台、庭廊等。植被的总体布局应与整个大范围的空间环境取得一致。

另外,现今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和技术,我们应在现代化的住皂区内应加以运用。如灯光的使用。在功能方面:它可以对道路、广场、安全防护进行照明;在美学方面,白天灯具可作为环境景观的点缀,其造型可成为引人注目的小品,夜晚的灯光丰富景观空间色彩,成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现与白天绝然不同的艺术风采,以崭新的姿态展露在人们面前,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音响设计也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在小区内的科技元素之一,特别是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中背景音乐的普遍应用,从听觉方面增强空间感染力。还有游乐设施,现今小区游乐设施已成为住宅环境景观中重要的设施之一。健身器材、网球场、羽毛球场、以及游泳池等大大地丰富了小区的文化生活,给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娱乐方式。

以上所提到的灯光、音响、游乐设施等,除了它们本身的功能之外,它们的造型及制作材料都要符合整体的景观环境,不能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在现代的居民区景观设计中融入园林造景手法,比如“借景”,将有限的景观,利用自然、地形和环境的特点来组织空间,人们在俯瞰、仰视、远眺、近观之时,既能看到如画的景观,又能引人入胜。而这也需因地制宜,一个小区内景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专业人士的精心设计,栽植与维护等保护措施。经过一段时期的养护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陈永生,管欣.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o6,34(1):37―38.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5

湖北地处中国大地的中部,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国的南北交汇之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建筑特点在这里也得到交融、升华。湖北古民居建筑的美伦美奂,不仅让人们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它情有独钟,而且引发专家从理论的高度和广度对其艺术价值展开深入认真地研究。

楚文化彰显了古民居的地域性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享誉世界,楚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湘、鄂均居楚文化之区,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而湖北自古就有“人杰地灵”、“唯楚有才”的美誉。湖北的地势走向也是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基本上处于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这里奇峰错列,江河纵横,景色绮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2];长江和汉水在湖北境内交汇,结构成了富饶的江汉平原;东北部是大别山区;东南部为丘陵地形。因此,湖北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山多、水多、江河多、湖泊多、平原也多的特点。生活在湖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其建造民居的时候,必然要受所处之地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不可能采用相同的建筑构造模式。这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功能要求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形成民居建筑不同地域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居住的窑洞,其建筑内容比起其他建筑更具经济性、实用性;而生活在长三角一带的人们的民居则多依水而建,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从湖北地域遗存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建筑类型上看,主要以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土家族吊脚楼,南漳保康一带的山寨民居,江汉平原的古民居,鄂东南的徽派民居最为典型。土家吊脚楼我们留待后文再述,先看南漳县的山寨民居。此地的山寨民居基本上是依山而建,且扼守上山的要道,全部以石头作为建筑材料,造型简约,且有气势。建筑风格受徽派建筑的影响,典型的马头墙,门前有石雕,门楣上方有砖雕,窗棂上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刻技艺极为精湛。建筑布局为前、中、后设计,即前庭,中部是天井,后面的厅堂住人,这样的分割,空间层次感强,结构合理,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私密性的保护。针对家族人口多,还思考了延伸空间,形成屋套屋的结构特征。在建筑色彩的表现上,多以白墙黑瓦为主色调,因而十分协调统一。

江汉平原的古民居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江汉平原由于自然环境优越,故而物产丰富,但也深受水灾的影响,年降雨量大,因雨水对房屋的破坏性极大,所以在屋顶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排水的功能,在4个方向上都能排水,使屋顶的造型具有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就像陕西房屋半边盖那样,其屋顶只有一个斜面,是充分考虑了陕特的气候条件,下大雪时能防风防雪,以免积雪将房子压垮。历史上的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地域,楚国的建筑审美观和形式美感以基因遗传的形式影响了民居的造型。

实际上,民居的建筑造型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释放出一种巨大的反作用力,使民居的功能和审美呈现出独特性。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楚文化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必然体现在建筑上,例如湖北南漳县的山寨民居就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一是南漳县离楚国最早的都城——宜城相距很近,二是楚文化中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永远攀登,直到成功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南漳的百姓居安思危,具有极强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在民居的功能上是每户独立,但又能连成整体,防御性能非常突出、明显。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古民居的民族特色

按多元文化的观点,民族性是多元文化的体现,同时还是构建多元文化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吊脚楼是湖北古民居建筑形式的经典之一。

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家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优美,群山环抱,奇峰秀岭,山峦起伏,峡谷深渊,自然景观极为壮观、秀美。山上森林一片绿海,植被丰盛,不同树木和植物构成了林海世界和植物王国,使土家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土家族古民居建筑应该是他们生活空间的最佳形式的表达。从功能上讲,任何建筑如果能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就是建筑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如果一座建筑即使有着新颖的造型,倘若与自然不相协调,那么建筑的表现形式就失去了它的特色,因为建筑的外在形式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土家族古民居建筑除了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外,还与土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联系。正是自然环境的优美,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山区道路崎岖不平,蜿蜒曲折,形成了土家族人与外部世界在物质和信息交流上的阻碍。其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使土家族人的信仰也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将自然界的动物视为本民族的神灵,以特定的图腾符号作为祭祀的对象,通过祈福获得风调雨顺,幸福安宁。因此,在土家族的图腾符号中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厚。因为一个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其也不相同。其民俗民风与其生活习惯、民族历史、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他们生活的土壤就在鄂西大山之中,其民族文化的根就在山里。土家族古民居建筑形式独特,讲究造型的美观。因此,在选址的时候,充分考虑地理、气候条件,并善于利用地形,使建筑在体量和空间上能够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一般来讲,是尽量利用多种自然条件,尽量做到临水而建,这是因为在山区,可耕地的面积有限,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在河边、江边建造房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上的空间而不占用土地。同时临水而建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使得生产生活方便;在山区这样的建筑可防范自然灾害对人的伤害,其综合效益好。即使在没有河流和江湖的区域也会尽量选择离水源比较近的地方,也就是尽量地满足生活的需要。

从空间结构上看,土家族古民居继承了祖先的基因,其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注重向空中延展空间,即把建筑空间分作几层,这样的设计可以把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得非常充分,同时分层次的设计可以将建筑的功能细分,做到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密空间。不同的空间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至于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大小则视家庭人口多少的实际需要而定,而内部的结构和空间则体现着人性化的关爱。

在建筑基础方面,虽然是民居,但土家族人深知基础的重要性,他们在支撑建筑体量结构、重量的主柱上选择最好的天然材料,使其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因此在处理基桩时特别认真,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技巧,实际上这些技巧办法都是代代相传,并通过实践进行传授的,所以其后代在学习时特别认真,他们知道这些技巧对他们生存的意义和作用。

楚文化生态观在湖北古民居中的价值

在楚文化的哲学中,老子无疑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提出的自然理念既是最原始的、朴素的,同时又是最现代的理念。它反映了老子哲学的深奥,当一种思想理念在时空和历史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练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足见这种理念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其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如果自然观是体现客观规律的话,那么“无为”就是希望人们面对自然的规律不要去破坏它。这就揭示了真理的本质,即尊重客观规律,一旦破坏和违反规律,大自然必定要惩罚人类。首先,我们要尊重自然,建筑环境就是要服从于自然环境。如莱特对自然的理解,认为自然不只是自然界万物和人的外在表象,同时也是指自然界万物的性质和人的精神内在,“无以名之”,姑且名曰“内部的自然”。莱特尤加重视“内部自然”,认为现代建筑就是有机建筑,“机”是生命,是很微妙的东西,是造成人类,造成历史,造成艺术的生命力[3]。

无论是山体还是森林、树木、花草、动物,人们都视它们为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而对动植物极为珍视,并对自然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花鸟鱼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例如临水的古民居建筑,人们就特别重视对水质的保护,他们意识到水是生命之源,而且东方的哲学中就有“水之聚纳财气”的寓意和内涵,使人们认识到水与他们的生存、财富息息相关。同时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人为建筑的存在与自然环境的水融,一旦自然环境恶化,人为建筑将无任何价值可言。

古民居造型设计时能将形、色、材等元素融入当地的环境之中,并且对其进行优化处理,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佳;而内部空间的形态和布局,则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进行设计布局,使功能性、科学性、空间性、合理性的表达能够得到最充分的释放,经济性、舒适性、美观性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建筑用材全部为天然材料,如土、木、竹、石等,可以说这些材料的天然性决定了古民居的环保性。那些以泥土制作的砖,即使没有经过烧制,也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并未对人体造成任何的伤害。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标准来评价,此类材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碳零量排放”,这就是古民居在材料上的优越性,当然并不是说纯天然材料就是环保,倘若现在全部用天然材料,那么地球将无自然环境可言,中国现在13亿多人口怎么可能全部用天然材料建造民居。

湖北古民居建筑形式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湖北古民居千百年来所积累的物质文明成果,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向外部世界展示建筑的空间形态,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实现“人人皆能安居的”传统理想。从民居建筑的艺术性来讲,虽然它的体量不像宫廷建筑那样气势恢宏,但它的艺术穿透力却是入木三分,它能让人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因为建造这些民居的工匠不仅技艺高超,其对生活和建筑的理解也成了后人关注的焦点,也许他们在建造时并没有想到这些民居会成为经典,但是他们却将建筑的艺术精神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风格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古民居所折射的建筑艺术精神之所以长存,是因为它们的艺术语言是对建筑形式最为恰到好处的表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不同民族的建筑样式有着最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以不同的建筑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和心灵的激荡,追求着对美好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理想及愿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民居建筑风格却是同一化,无论是北方和南方,东部还是西部,个性化的民居建筑成为稀罕之物。古民居建筑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因此,要使现代人的住房具有风格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就必须从古民居建筑形式中吸取精华,以科学和艺术的精神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功能上以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并在材料上实现绿色环保、低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对古民居建筑形式和价值的研究,最根本的就是要“古为今用”,借鉴其形式,吸收其内核,实现古民居与现代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例如吴良镛先生对北京四合院的改造就是运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能够诗意地居住。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6

abstract:thereisacloserelationshipbetweenarchitecturalcolorandtheformationofurbansocialhistoricalcontext,theformationoftheurbanfeatures,urbanresidents'attachment,andsoarchitecturalcolorisanimportantpartofurbanfeatures.thepapergeneralizesarchitecturalcolorfeaturesduringvariousstagesofhistoricaldevelopmentinChangchun,analyzes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theformationofarchitecturalcolorinChangchunfromfouraspectswhicharethenaturalenvironment,traditionalregionalculture,modernregionalcultureandbuildingtechnologyandmaterial,andprovidesreferenceforurbancolorplanningofextendingregionalculturalfeature.

关键词:长春;建筑色彩;地域风貌特色;成因

Keywords:ChangchunCity;architecturalcolor;geographicalfeatures;cause

中图分类号:tU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01-03

0引言

色彩对城市设计的真正影响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新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视把色彩作为改善环境和表现城市文脉延续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1]。由于地域性的差别,建筑色彩与地域文化一同被视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建筑色彩也是城市景观中的主体部分,它形成了城市特有的色彩情感,呈现出不同的城市艺术和特色风貌。当前,中国城市建筑的井喷式发展使得城市设计滞后于建筑设计,建筑色彩的规划更是无从谈起,理论研究较多,但实际行动很少。除了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段实施了色彩控制,其他地段建筑色彩的选择在大多数城市都缺少控制细则。

1建筑色彩对城市地域特色形成的意义

1.1建筑色彩与城市社会历史文脉的形成

建筑历史是城市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段历史时期文化信息的传递,它蕴含着城市的政治、宗教、民族、阶级、地理、历史、经济、技术、材料、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并决定了人们对建筑色彩的意向选择。如中国唐朝以来宫殿的色彩,以黄、红为主色调,代表着皇权统治,绿、青、蓝为王府官宦之色,黑、灰、白等色为民宅用色,利用色彩制度来象征政治上的阶级等级制度;金色是佛教建筑的主要色彩,伊斯兰教建筑色彩丰富、华丽,大量使用较为热烈的色调,而中世纪的欧洲建筑的色彩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清朝建筑融入了民族的特色,宫殿建筑红墙黄瓦,朱红柱子。民宅根据地理位置各有特点,北方的建筑材料多为木材、土坯、灰瓦,建筑色彩为材料本色。南方多采用白墙青瓦,柱子涂以棕、褐色,色调朴实。

1.2建筑色彩与城市整体风貌的形成

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整体的风格和面貌,经过时间发展的长期积淀,在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经济环境不断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有面貌。城市风貌体现于多个方面,其中,建筑色彩是最为直观地表达,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时代气息、精神气质乃至整体城市的生活氛围。一个色彩亮丽的城市给人以心情舒畅的视觉享受,一个朴素淡雅的城市颜色给人以宁静舒适的心理感受,每一个城市都可以以自己独具特色的色调来形成城市的印象,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1.3建筑色彩与城市居民归属感的形成

色彩在视觉的感知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暗示。色彩与建筑的造型艺术相比,要更易于识别,更易于实现,尤其对于识别性要求较高的老人和孩子,建筑色彩在住宅区中能够起着重要的区分标识作用。如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在不同单元之间的隔墙上涂抹了各种鲜艳的颜色,这些高饱和度的红、黄、蓝等原色为每个单独的居住单元抹上了个性化的色彩,同时形成了明显的标识作用,使居住者在楼外可以凭借不同的颜色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居住单元[2]。这种识别性给人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暗示,形成人们对所在城市或是熟悉建筑的归属感,增进了城市的场所精神。

2长春市建筑色彩的阶段特征

1800年清政府在宽城子设立长春厅,建筑色彩以红、青灰色的砖木结构为主。1890年满铁附属时期,建筑主体色彩为暖黄色、暗灰,局部的装饰为白色、红色等。日俄战争后,建筑采用了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采用红砖灰浆,建筑色彩多为砖红色。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长春定为洲国国都,改称“新京”,成为洲国的“政治中心”,并制定长春城市规划。设立了部、皇宫、国务院、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部等公共建筑,建筑色彩为陶瓷贴面的色彩,以咖啡,褐,赭石,淡黄等相对沉静的暖色为主,深色屋面。居住建筑多为砖的本色,灰色屋顶。这些典型建筑的色彩已成为长春历史建筑的标记,成为长春历史的一个见证,影响着所在地段的建筑色彩。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春成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由于苏联的援建项目,其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思想影响了该时期的建筑风格。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建设,短期内建造了许多样式相近的工厂及住宅建筑。工业厂房多为灰白色调,住宅多为红色砖墙。建筑色彩的明度、彩度有所提升,倾向于中等彩度的砖红色系。改革开放后,现代建筑大量崛起,改变了原有的建筑色彩的相对单一的局面,形成了不同年代建筑色彩混杂的格局。立面材料丰富,但多以涂料、面砖、玻璃为主,色彩可选择度加大,由于制造容易而且价格低廉,这些建筑材料在20世纪末期被广泛采用,尤其在城市新区的建设,灰色、砖红色、褐色、土黄色、白色、蓝色等建筑色彩纷呈,明度、彩度总体提高,也加剧了城市色彩环境的矛盾与冲突。(见表1)

3影响长春建筑色彩风貌特色的成因

3.1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长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黑土、绿植是长春春夏的天然背景颜色,红橘、黄褐是长春秋季的背景颜色,灰褐、银白是长春冬季的背景颜色,不同季节的背景颜色影响着建筑色彩的选择。长春地处寒冷地区,夏季温暖短促,秋季晴朗温差大,冬季严寒漫长。气候因素对建筑色彩的选择具有较大影响。根据色彩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吸收和辐射太阳光的效果不同。据此特点,建筑色彩多选用颜色较深的暖灰色调,也有利于在寒冷气候中在视觉上寻求与之平衡的心理感受。

3.2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每年都举办农博会。农博会上如置身于一个“农业博物馆”当中,关于农耕生活、农耕风情、特色文化被展示出来,将先辈们那些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往事全面展示出来,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珍惜和对往昔岁月的记忆。按阴阳五行学说中,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红,土为黄。它们与天地中的五个方位相对应,其中黄色居中,它是土地之色,在农耕社会里以土地为本,所以,在宫殿的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有神圣、威严的象征意义[3]。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萨满教。吉林省是世界公认的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满族文化是长春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人以当地的建筑材料为主,修建了泥坯草房、青砖瓦房和夹用石料的房屋,建筑风格具有典雅、庄严、质朴的风格。青砖墙面采用磨砖对缝,庄重平整,经济、耐用、防火,与白色粉墙相呼应,整体风格清新淡雅。屋顶多采用灰瓦覆盖,正脊采用鲜明的青灰、白色、赭石颜色相互搭配。历史、民族建筑的色彩对当前长春建筑色彩的基调形成影响最为直接。

3.3近现代地域文化的影响

长春近现代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有警示文化、汽车文化和电影文化。

警示文化是长春市将国时期遗留的建筑作为日本侵华的罪证,昭示子孙后代勿忘国耻。这个时期的建筑承载着长春一段特殊的历史。以新民大街为代表的历史街区该时期的建筑比较集中,新建建筑的色彩以保护建筑的色彩为主基调进行统一规划。

汽车文化是指201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批准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历史建筑有67栋,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城市建设及工业发展建设的成就。街区内建筑多为红砖灰瓦,建筑色彩的基调即为砖红色。这种特有风格,成为了街区标志性色彩。

电影文化是长春解放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有电影城之称。地处红旗街的老电影制片厂旧址街区的建筑色彩以红砖灰墙为主。2005年创建了集电影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长春电影世纪城,坐落在生态景区净月潭,建筑颜色五颜六色、色彩艳丽,体现的是现代娱乐建筑的色彩风格。

3.4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影响

建国前受建造技术与材料的制约,材料可选择的类型较少,多采用黄泥草房、青砖灰瓦,形成的建筑颜色比较单一,可表现的色彩也就非常有限,建筑色彩多为材料本身的色调。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建筑的技术和材料有了一定的发展,较多地采用红砖水泥、涂料、面砖、石材玻璃,建筑用色明度和彩度有所上升,但整体上还比较保守,建筑色彩以红、青、灰为建筑主色调,整体色调比较和谐;改革开放后,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建筑颜色也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局面。现代的技术与材料的应用促使建筑色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长春中心城区及各开发新区大量采用玻璃、铝板、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外墙面大量采用涂料、面砖、大理石、花岗岩等,形成了鲜明的工业化特征的建筑色彩。建筑的色彩丰富、明度、彩度大幅提升,活力有加,但协调不足。

4长春建筑色彩的规划建议

建设城市地域文化风貌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成为各城市发展的共识,长春建筑色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了发展和延续这种特色,建议在未来的建筑色彩规划应多从影响长春建筑色彩形成因素的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尊重地域特点。寒地城市的色彩宜用暖系,建筑材料多选用本土材料,既经济性能上又符合地域气候特征,利于城市地域风貌特色的形成。其次,不同文化背景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建筑色彩控制体系。保持现有具有历史风貌特色街区的建筑色彩延续,如新民大街、汽车厂街区等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色彩控制导则。新区、开发区的建筑多为现代建筑,材料种类多,主体色调可选择中等彩度的色调,体现新区的发展活力。第三,是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采用不同的色彩控制体系。公共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建筑材料特性,色彩可以选择中、低彩度的暖灰或冷灰色系,住宅建筑则采用中等彩度的暖色调更容易激发内心的归属感和温暖感。

5结语

长春是一个有严谨构图的秩序城市,虽然历史较短,但地域文化风格氛围浓厚,在城市短暂的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的建筑色彩都有明显的风格特征,都具有时代的烙印,承载着各个时代的城市建设历史。我们在保留和传承原有建筑色彩的基础上,应当客观认识建筑色彩在城市风貌特色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形成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长春市风貌特色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海兰,尚磊.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J].城市,2004(1):49.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古村落;风貌保护;贺州市

一、古村落与乡村旅游

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是一个边缘清楚、地域固定的农业人群长期聚居、生活和繁衍的空间单元[1]。古村落则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距今已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代村落。古村落是一种有较为特殊形式的乡村,它以整体的风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展现村落的典型风貌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情感依托、审美观赏、生态环境等价值[2]。

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情、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1]。乡村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因此乡村旅游也与“农”字分不开,如农事活动、农村建筑、农村环境、农民生活、农业文化等。乡村旅游是一种以空间为坐标的旅游分类,其内容涵盖了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根据旅游项目和活动内容,乡村旅游主要有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和休闲度假型3种类[1]。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是以地方的特征及当地的文化为基础的,它把保护自然和地方各种特征作为地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小范围使用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既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又为大量居民创造了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再次用于他们旧建筑的修缮、现代化和改造,于是改善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条件[3]。随着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古村落成为了旅游的热点,但同时也将带来对古村落破坏性的危险。因此,保护好古村落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可持续旅游的前提条件。

二、规划原则和方法

(一)规划原则

古村风貌保护原则应按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而定。而保护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以发展为指导,立足未来,以人本为出发点,一切以满足人民的生活、文化、环境需要为目的[4]。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古村的历史人文特色,做到历史文化真实性和延续性。

2.保存村落的基本格局、历史风貌和建筑特征,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3.从发展和更新来看,一定要贯彻古村的独创性,包括布局、风貌、空间、结构、环境、细部、装饰、纹样等。

(二)规划步骤和方法

1.领会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2.调查摸清现状,如历史、文化、习俗、人文、性格爱好、民居现状、建筑布局、建筑特征、建筑损坏现状及自然条件等。

3.研究古村旅游发展定位和价值,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贯彻政府、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重视群众的利益,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4]。

三、龙井村乡村旅游规划

(一)村落结构和建筑特色

龙井村位于广西贺州市中部沙田镇,离市区12公里,全村人口2700人,共500户,总面积32.27公顷。主要有张、黄两大姓氏,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体现我国传统选址和布局理论以及精湛建造技艺的村落。龙井村山脉形如飞龙,在山脉的东端与沙田河交界处有一泉水正位于“龙头”上,据说此泉可以预报天气。故此,当地人将山脉称为龙脉,将泉称为龙井,龙井村因此得名。如今龙井泉是贺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井村东面的小凉河流域是贺州著名的古人类聚居地,也是闻名于世的战国时期古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在龙井村附近山地出土的麒麟尊,成为贺州出土的年代最久远的文物。

龙井村传统建筑具有古朴典雅的岭南建筑风格,建筑为青砖黛瓦、木格窗、坡屋顶和硬山墙。这些建筑一般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可概括为“一进一层一书房,二进二层二厅堂,大门不通走侧廊”。主体建筑部分座西向东,分两进,前后进间有天井,由两廊连接,两廊都开有侧门。其中北廊的侧门与巷子相通成为外出的主要通道,南廊的侧门主要连接厨房,杂物房等附属建筑。龙井村的民居建筑都以砖墙承重,砖墙一般用三层青砖砌成,墙顶屏风密实,刻有浮雕或画有彩画。这些建筑中大量使用艺术构件,其中木构挂落较多,一般门、窗、檐板、楼板、屏风及落地罩都进行精雕细刻,颇具艺术价值。

(二)建筑保护和改造规划

根据对龙井村中的建筑质量、结构类型以及风貌的调查结果,规划将建筑分保护类建筑、修缮类建筑、改造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拆除类建筑五类,整治的建筑面积为90648m2,其中整治保护类建筑的面积为2831m2占整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3.12%,整治修缮类建筑面积为13705m2,占15.12%,改造类建筑面积为54836m2,占60.49%,更新类建筑面积为4979m2,占5.49%,拆除类建筑面积为14297m2,占15.78%。

1.保护类建筑

主要为风貌特色较典型,质量较好的名人故居以及具有代表性文物古迹——祠堂、门楼等,主要为砖木结构建筑,实行修旧如旧式保护与修缮措施。

2.修缮类建筑

对于风貌和主体结构情况较好的民居建筑,主要为砖木、土木结构。保持原建筑结构,按原有的特征进行修缮。具体的措施有:①结构加固:对出现损毁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承重墙和构造柱进行局部加固处理。②门窗改造:对腐坏的木质门窗,按原有风格进行更换。③建筑墙面改造:对已开裂的青砖墙面进行更换,新砌墙面进行做旧处理。并对非青砖砌的外墙进行统一抹灰勾线仿青砖饰面处理。④屋面、檐口及博风板的处理:对破损的建筑屋面、檐口及博风板用小青瓦和木板对其进行更新。

3.改造类建筑

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砖混、砖木建筑,通过改造屋顶、调整外观材料、色彩等方式使之与村庄整体风貌相符。那些现状层数以二层为主,部分达到三至四层,屋顶形式以平顶的建筑,对其二层的女儿墙改造成小披檐,外墙抹灰勾线仿青砖饰面,增加木质装饰柱、垂柱及石质墙身装饰线,并更换统一风格的木栅格门、窗。对平面布局不合理的砖混平房进行布局调整和外立面处理。改造建筑和新建建筑外墙颜色统一为青砖色;以木窗为主,非木窗可贴木处理,砖混建筑门;在建筑顶部边缘增设檐架。

4.更新类建筑

对已无法修缮的危房和与历史风貌冲突太大的建筑,予以拆除,为了不破坏村庄的空间肌理,并在原地重建。主要为危房、砖木房等。其中庭院式的传统民宅按原有样式重建后作为特色博物馆,非庭院式建筑按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的单层建筑重建后作为商铺。

5.拆除类建筑

可分两种类型,一类为破败而无保护利用价值的建筑;另一类为对景观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这些建筑拆除后结合景观规划作绿地或休闲空间。

  

(三)村落景观空间规划

龙井村的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空间五种构成要素的理论,将龙井村的景观分为标志、区域、边缘、道路与节点五个部分[5]。

1.标志

主要是一些能识别村落的标志性景观[5]。在龙井村景区入口处建一座具有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标志性牌坊,营造当地建筑地域特色。并在旭升楼西北面修建一座魁星楼,作为村屯主要制高点之一。对龙井村水口处的风雨桥按三桥亭的形式改建,细部装饰突出祥瑞文化主题,并对周边景观环境进行绿化。

2.区域

区域是指构成村落肌理的大片区域的建筑景观、水域景观、农田景观[5]。其中规划水域景观时,对小凉河流域的环境进行整治,清理河道垃圾,拆除临水的废弃建筑,控制沿岸建设,并修建必要的游览步道、观景设施和生态驳岸。整理、疏通村屯内部的水系,形成环村的活水景观。并对村里的玉龙池、麒麟池和荷塘进行水域及水岸环境整治,加强植物景观建设。

3.边缘

边缘主要包括村屯的水岸景观以及过境公路沿线景观[5]。二级路沿线商业街是村屯对外的门户窗口,拆除废弃的建、构筑物,将现有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沿小凉河打造一条休闲水街,主要布置购物、餐饮等旅游商店。其中对靠近村屯一侧的沿街建筑进行统一立面风格的改造,使之形成连续的建筑景观。对靠近水域的一侧主要加强园林绿化,营造自然生态滨水景观。并在民居间建一个两层的歇山顶阁楼——望水阁,从而活跃建筑立面轮廓线。

4.道路

道路主要包括村内街、巷沿线的道路景观[5]。龙井村的道路通过沥青、青石板、卵石、青砖等不同材质强化道路系统的结构特征。对巷弄加强细部景观的打造,包括建筑的山墙、檐口的雕花、铺地的材质以及转角处的园林小景等。并梳理原有民居,适当修建半开放的小广场,在空间组织上做到时而收束、时而开朗。

5.节点

节点主要指与道路相连的、具有丰富空间环境的、增强空间可识别性的景观,主要包括门楼(牌楼)、祠堂、戏台、广场、桥等[5]。对龙井村中现存的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旭升楼、镇龙坊、龙井门楼、俊臣公家祠等进行修复和改造;并根据历史资料在水街荷塘东南面重建曦跃楼和在庚臣公家祠东北面重建西山门;在人流聚集地以及祠堂、阁楼、古树名木等处修建休闲、集散功能的广场,并选用古朴的乡土材料作为广场铺装材料。在水街南面以及俊臣公家祠古榕北面修建戏台,使其分别与魁星楼、俊臣公家祠形成对景。在玉龙池、麒麟池和龙井门楼南面建桥,丰富整片区域的立面景观。

图3龙井村村落景观空间规划图          图4龙井村村落局部效果图

四、小结

对古村落风貌进行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但在农村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今天,提倡对古村落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偏失于理想化。因此,协调好旅游发展与风貌保护的关系,进行合理、科学的旅游规划,并结合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才能使真实性原则在古村落保护中具有可操作性。龙井村通过这次基于风貌保护的乡村旅游建设规划,对村落结构及建筑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既保护了原有的村落风貌特色,体现村落景观的地域性,又对村落中的古民居建筑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使其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注释:图片来自2011年3月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贺州市平桂区龙井古村旅游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束晨阳.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J].中国园林.2008.08:9-15.

[2]周彩屏.古村落型旅游地旅游管理体制实证研究——以浙中古村落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11):11.

[3]赵勇等.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6-78.

[4]陆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76-277.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8

   在印尼达雅克人的高脚屋以及菲律宾的高脚屋中,墙壁都采用原木、竹篾和芦苇为主材编制,既轻灵耐久,又可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印尼巴厘岛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休息社交场所———凉亭。凉亭四面开敞,宽敞舒适,多采用原木为框架、芦苇茅草为顶,极适合热带环境特征。通过建筑物错落布设实现。东南亚民居整体而言,因地形布设,高低错落,疏落有致。以印尼巴厘岛为例,习惯大家庭居住在一起,整个家族居所以若干干栏式独立住房、家庙、巴厘岛特有凉亭构成,独立的建筑之间留出充裕的开敞空间,既达到亲近自然、促进交流之目的,也可引导自然风在建筑物之间的流动。2.水体利用在东南亚人居环境中,水是常见元素。该区域处于海洋环抱之中,降雨丰富,当地人对水非常热爱。对诸如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虔诚信仰,又让他们相信水不但可营造或灵动、或禅静的美好氛围,而且具有洗涤身心不洁物的强大力量。以下所列是东南亚人居环境之中对水体利用的主要目的。(1)装饰美化,营造静谧禅境。无论是在城市公共空间,还是在私家庭院,都可见到喷泉、池塘等水体造景。水中常会放养金鱼,并有芦苇、荷花等植物,起到装点美化之功效(图略)。(2)院落生态、气温、湿度调节。水景在人居环境中的应用,除了美化功效之外,还有助于微气候调节。东南亚地区气温高,在热带季风气候区还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之分。在此区域的人居环境之中布设水景,不失为一种顺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朴素策略。水景的利用,再一次印证了人居环境中人工景观形成,绝非单纯出于观赏和审美的需求,而是体现了营造方式对各种自然因素的适应。

   遮荫鉴于东南亚地区强烈的日照高温气候条件,遮荫成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需求。遮荫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1)屋檐(宽连廊)。东南亚民居建筑,多采用陡斜坡屋顶、大屋檐设计,并多附带宽阔的连廊。坡顶可满足多雨带来的屋顶排水的需要,大屋檐和宽连廊则起到遮荫之功效。此外,大屋檐和宽连廊之下的空间属于半开放空间,可满足一定的社会交往的需求。(2)阔叶高树。除了人工建筑物之外,保留与种植树形高大、枝叶茂盛的热带树木,可发挥良好的遮荫效果。除了传统民居建筑之外,东南亚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秉承了基于本地条件的生态设计,如杨经文设计的位于马拉西亚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而不需要空调的大厦,这是对传统经验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生态建筑的尝试。人居环境的地方性东南亚人居环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地方材料的运用东南亚地区出产丰富的藤、木、竹、芦苇等材料,这些材料被用作人居营建的主材。无论是房屋建筑中的原木梁、柱、门窗,还是作为墙壁使用的石材、泥土,都取自本地。日常用具和容器、装饰品,也大多由本地材料制作而成,充分发挥了物尽其用之目的。本地材料的使用,可大大降低材料成本,对植被丰茂的东南亚而言不失为一种低碳可持续的策略。2.地方工艺、手工民居建筑的模式几乎都是未经设计的传统的延续。3.而营造工艺与技术,也全凭当地人代代相传的经验习得。民居自然衰败之后重建,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生命历程,并且营建与居住的过程,赋予民居建筑强烈的记忆性特征。建造过程自身就是亲邻相聚交流的一次机会。本地生态保持东南亚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因素修建,诸如地形、自然水体、植被等生态背景得以最大化保持。这与当地经济技术现状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地人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人居环境的宜人性总体上而言,东南亚地区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烈的场所精神,它从整体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自身环境特征。对传统的继承使居民在精神上有高度的归属感,并对外来游客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东南亚人居环境的宜人性,主要体现在家族聚居的传统方面。以印尼巴厘岛为例,大家庭倾向于邻近聚居,共同在家庙里供奉先祖,便于商议家族事宜。家族聚居以及对祖先和神灵的供奉,使人们产生了家族凝聚力,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开敞空间及凉亭的布设,满足日常社交需要。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同的信仰,营造出安全、舒适、亲密的人居氛围。人居环境的宗教性表现东南亚地区居民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如泰国95%的民众是佛教信徒,而印尼虽然无国教,但法律规定“全民都必须信仰宗教”。这样的背景下,东南亚人居环境被宗教打上深刻印记。除寺庙、佛塔等宗教建筑之外,人们日常生活的装饰也多采用宗教意义的图纹,如图6、7所示。日常生活中用鲜花、净水、果品等对神灵的供奉,也构成该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必然受到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深刻影响,并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冲击,但东南亚的建筑人居风格至今仍鲜明维持,完全有赖于以下3个方面因素。(一)本地人对风格的遵照与坚持本地文化的内聚力以及本地人对地方性的坚持,是风格形成及存续的重要因素。以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为例:巴厘岛有过被荷兰统治34年和日本占领3年的历史,当前也是吸引来自于澳洲、中国、日本、欧洲等地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但“巴厘岛风格”鲜明并广为人知。在记载之中,20世纪初,荷兰人决定征服该岛,巴厘岛土着在抗争无效之后,选择大规模集体自杀,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几乎全部自杀于荷兰军队面前。这一事件引起欧洲震撼,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也使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得以延续[7]。今日外来游客云集,却也并未给巴厘岛当地人的精神状态与本地景观产生显着影响。(二)宗教和传统的力量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样以印尼的巴厘岛为例:巴厘岛本地人绝大部分信仰印度教,这一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并亲近自然。因为相信椰子树上有神灵,因此巴厘岛的建筑物一律不超过4层楼高度,即使旅游业繁荣几十年依然如此,由此可见宗教与传统力量的惊人。(三)相对落后的经济状态当前除新加坡外,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与地区经济处于相对欠发达状态。而城市化的历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然会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30余年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在城市崛起和人居环境现代化、科技化方面提供支持,同时也加速了人居环境传统与文脉的割裂。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东南亚地区普遍落后的经济状态,也是当地人居环境传统特征得以保持的重要因素。

   在快速城市化的历程中,众多扩张中的城市失去传统,盲目向前,完全迷失了人居环境为人而建造的本旨。东南亚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区域,期待唤起城市规划与设计相关管理及专业人员对人居环境生态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此外,就东南亚地区的典型地区而言,尽管当前人居环境的地方性特性得以保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日益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进展,势必会对这些特征的传承带来挑战。这也是值得人居环境领域学者继续关注的。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9

关键词:传统窗;现代室内设计;创新

1传统窗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层次

传统的经典需要借助时尚审美的力量来发现和挖掘其价值,因为古典的厚重和时尚的灵动正好相得益彰――既不会因为古典缺少灵动也不会因为时尚缺少厚重。在现代住宅空间因其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完全的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已显得格格不入。应根据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立足住宅空间结构的变化,把传统窗元素加以简化、变形、重组,设计出既有民族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装饰元素,应用到现代住宅空间中。

1.1对形的创造(形的简化、重构变形)

传统窗式式样繁多,有的简洁有的复杂,装饰的内容也不相同。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时,要考虑怎样才能与现代住宅空间相融合,其中简化重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的创新应用窗元素简化就是把传统民居中的窗用分解、提炼和概括的方法创造出新造型,为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所用。传统民居中的窗元素装饰形式多样,窗棂格图案内容丰富,制作工艺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但应用到现代住宅空间就显得繁琐,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应提炼和概括传统民居中窗形式的本质特征,将窗元素中非本质的东西删减,以突出形象特征的鲜明性、典型性。图1设计师提取传统窗棂格中的冰裂纹元素,利用现代的装饰手法,把传统窗格花纹的形式保留了下来,抓住窗格花纹的基本结构骨架,融入了现代的色彩,追求简洁与现代感。窗重构变形是对传统民居中的窗分解打散、移动位置或将窗的原形分割,选出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再重新构成,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对窗的形式、位置重新塑造的过程。

1.2对神的传承(对神的提取)

住宅空间设计中对传统窗元素的神的提取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隔而不断。在古人看来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虚实并存,虚实互变的。老子曾说“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在中国传统建筑方面对空间的虚实有无的辩证的理解。人们在室内,欣赏到光线透过各式各样造型的窗棂格投下在地面美丽的光影,而在室外观赏时,往往被窗棂格精美的外部造型所吸引,外看美观,内看光影班驳,内外兼具美感。这种营造空间的手法可以借用于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用这样的手法来衔接两个空间,并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大小来制造不同的空间感觉。现代住宅空间中的隔断设计,既要有空间的私密性,又不能让人产生闭塞压抑感,所以常采用半隔断。传统的窗本身也是虚实相映的存在,当住宅空间内部通过一个个传统的窗元素连接起来时,一种既能创造变化丰富、隔而不断,又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空间油然而生。第二种借景当窗.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指出:“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开窗莫妙于借景,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上述描写,不仅表现出我国传统建筑中窗表现出的意境之美,更是对中国传统窗文化的精确表达。对景、借景、框景等内外的景物相互借鉴,增强空间的层次或纵深感,视觉和心理上扩大了空间。这点对于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也很实用,很多小空间可以用借景的方式从视觉和心理上扩大空间的范围。

1.3形神并举(直接引用)

在住宅空间设计中对传统窗元素的直接引用,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第一种,直接按照传统民居中窗元素的形态、结构进行仿制,应用于住宅空间的某个合适的位置,充当装饰品以烘托气氛,或者是整个住宅空间都按照传统布局和构造方式进行营造设计。第二种,直接应用传统民居建筑中遗留下来的窗元素,把它当作陈设艺术品或装饰品。传统民居中的窗经过千年的历练演变,作为陈设艺术品可以增加住宅空间的文化氛围,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以符合当今现代认得审美要求和新的使用功能的需要。传统窗元素除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外,它所承载的材质、造型、色彩、肌理、比例、尺度等,都会影响住宅空间的意境。有时一扇传统的窗的在空间中的设置也能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位的重要手段。两种方式直接把传统窗元素引入到住宅空间中,要注意一些手法,如要注重在色调上或是形式上的协调,重视局部设计上的呼应、和谐。如果毫无张法地运用传统窗元素,就成了符号和手法的堆砌,是对传统文化的曲解。

2传统民居中窗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范围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说:“建筑艺术的要素是墙和空间,光和影”。这里的墙和空间就是界面的显现之处。室内界面主要是指天花、墙面、地面和各种隔断。

2.1天花界面

天花是住宅空间的上界面,是住宅空间中比较重要的界面。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人们崇尚简约风格。天花设计上大面积采用传统窗元素的较少,如果顶棚上大面积采用窗元素装饰往往会给人产生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所以一般会对天花的局部进行装饰。一般把传统的窗元素的形式加以简化、重构、变形、归纳然后作为传统的装饰的元素运用在天花上,并且天花的窗棂样式随室内空间类型的不同及室内整体装饰风格的需要或简或繁,形式多样。这样设计的天花界面既有传统民族韵味又会增加几分新意。但有时在特殊的功能环境中,如要表达一种特殊意境或风格,可以大面积采用窗元素。图2传统直棂窗元素经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制作手法应用于现实住宅空间中的餐厅顶棚,并与餐厅的吊灯、梅花等相互映衬,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了无限的意境。以“意境”代替“逼真”,以“神似”代替“形似”,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特征。

室内地面,给室内空间形式提供了有形的支撑和视觉上的基面,同时承载了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地面的设计不需要传统窗棂图案的过多装饰,只有特殊环境中,才会简单的使用一点。其特点是对传统窗元素进行简化、重构等抽象处理,并充分发挥新工艺、新材料的作用如图3。

2.3墙面界面

墙面是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部位,对控制空间秩序,创造空间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室内空间的装饰风格,主要由墙面的装饰表现出来。墙面上的窗棂样式随室内空间类型的不同及室内整体装饰效果的需要或繁或简,形式较为多样。如图4此空间大面积的采用传统窗棂格中的网文,兼顶棚、隔断、装饰矮柜于一身,这种设计模糊了空间界面,功能结合艺术,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新奇的感受,运用现代材料、形式、色彩对传统设计的创新是现代设计的一种新趋势。

隔断主要起遮挡作用,形式多样有隔墙、隔断、屏风、帷慢等。住宅空间采用传统窗元素来作分隔,因窗棂格既透气又有装饰效果,具有隔而不断之功效。这类隔断由于采用了传统窗元素,在满足了分隔室内空间的功能需要的同时,还能具有装饰美化功能,增添室内空间的文化性艺术氛围。如用冰裂纹、万子纹、横竖格纹、十字纹、雷龙纹等构成“动与静”的节奏对比,同时唤起人们潜意识中对传统风格的记忆,形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对话,这是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住宅空间相融合的基础。

3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民居中窗元素运用的手段

3.1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

传统民居中的窗一般采用木结构来表达其造型和寓意。而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必然会采用新的装饰材料来代替原有的木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肌理,用不同的技术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倾向,这就要求传统窗元素必须与现代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完美结合。不同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质地纹理,给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将新材料纳入现代室内设计,使其与传统装饰元素完美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还可以采用有色玻璃、铸铁、复合板材等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加工出需要的传统窗棂样式,再应用于住宅空间中,既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也不失现代风格的因素,又能体现传统文化意境。图5这里窗棂格图案――花草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变换了材料,并利用新的工艺进行表现,即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意境,又融入现代室内环境,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3.2色彩的灵活应用

中国古代历史一直把“礼制”作为治国安家的指导思想。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建筑是以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两方面的特征服务于社会的。在以礼制制度为核心思想的封建社会,建筑窗的形态特征、色彩特征也有着等级的区别。民居中的窗子也不例外。民居中窗的颜色非常单一,一般都是古朴稳重的原木色。而现代室内设计的用色丰富、自由,没有等级限制,运用起来更加随意。根据空间功能性质及设计风格的需要,可以赋予传统窗元素不同的色彩表情。不少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把传统的窗元素被设计成白色,蓝色、红色等,表现出了一定的现代感,创造除了极具个性的和谐的室内环境。

总之中国传统窗格元素,为现代室内设计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借鉴价值。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元素结合现代的材料及制作工艺,转换成某种设计符号并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之中。在追求设计个性化特色的今天,传统窗元素的创新运用必将会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产生愈来愈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兰.传统:无处不在(设计师访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路玉章.古建筑木门窗棂艺术与制作技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蓝先琳.窗[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材料篇10

关键词:观念;变迁;中国;室内设计

世纪交替的30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大众的审美意识及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流行趋势。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流行思潮的特殊性和渗透性使之影响深广,主导着居家生活和公共空间的风格变迁,室内设计领域在此驱动下呈现清晰的轨迹。

一、社会形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经济复苏时期,统一的物质价值观带来了审美文化的趋同。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转型、经济蹒跚起步,邓小平提出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思想的解放,个体、群体的创造趋于活跃,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使得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并逐渐带动了经济的大发展,但贫富悬殊也一度拉大。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社会思潮中涌动着金钱至上的狭隘价值观,大众审美意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崇尚金钱至上的逻辑,以价格衡量美的价值;随后,西方享乐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入,引发了崇洋的趋势。

文化复苏时期,国际交融带来了审美意识的个性和多元。经济蓬勃的同时文化的不同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随着全民素质的提升,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得以承袭,个人文化修养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新的认识,审美观念也有了彻底的变化。由对物质的追逐转为对自身价值的关注,是以实用与美的结合为标准,并与自身个体的需求相契合。设计语言也从亦步亦趋中转向对自我独特性的彰显。因认识层面的差异,其审美观念大体可分:现代审美观、传统审美观、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后现代审美观,由此衍生出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元。

二、价值观念对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

1.由炫富心理而兴的富豪风

物质价值膨胀的年代里,人们的审美观近乎一致,对室内设计的认知基本停留在美化和装修的表层,尚未意识到空间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密切关联,风格也基本趋同为由以炫富心理而兴的富豪风。装修被认为是身份的标榜,加上盲目地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欧洲古典主义的繁琐造型和花俏装饰成为了趋之若鹜的范本,虽然略有消化却不伦不类。公共娱乐空间尚且有适用的可能性,家居和办公空间对所谓金碧辉煌的追求就显得近乎荒诞了。这一时期的装修成本高、雷同率高、缺乏实用的功能设计,以物质堆砌实现视觉震撼的手法倍受推崇。多见于对空间各个界面和线角的复杂处理。墙面多为花哨豪华的壁纸和墙裙的结合、软包与线条镶板的结合、铁艺与雕花的结合,还有壁炉、罗马柱等退化为纯装饰物的舶来品:地面铺装也较复杂,有欧式花纹的地毯、徽章式的拼花石材;吊顶多采用异形顶与石膏雕花边线的结合,或镶贴彩绘玻璃;其他陈设装饰有西式的烛台、油画、水晶吊灯、描金器物等。这种风格是对陌生文化的生搬,是盲目逐富心理下的产物。

2.由实用心理而兴的简约风

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大众逐渐从虚无的华丽中摆脱,转而注重实用和个性的表现。密斯的极简主义流派实现了“少就是多”的进一步精简和抽象,发展为“少即一切”。它在保留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抛弃视觉上的任何多余元素,强调设计的空间形象及物体的单纯、抽象,以简洁明晰的几何形式,塑造整体、秩序而有力量的简约空间。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状态,使得简洁风倍受青睐,人们在功能完备、界面单纯、材料精简、色彩明快的空间中办公或居住,可以保持轻松、舒适、健康、高效的状态。同时,与极简风格相伴而生的富有时尚气质的空间,更满足了生活于都市的人们对时尚的体察和自我认同。

3.传统与流行的对话催生了混合风

传统文化价值的复苏推动了中式风格的发展,相对西方古典主义,更具民族亲和力。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具有庄重与优雅的双重品质,其空间规整、家具温润、陈设儒雅,透着浓厚的传统韵味。但现代空间尺度的局限和生活方式的嬗变,使得纯粹的传统风范已无法照搬;而流行文化中现代、时尚精神的传播已势不可挡地侵入人们的意识,设计界应运而生了一种具有时代适应性的、融合了传统思想和现代形式感的新风格,命名为新中式。另一种是指西方传统与现代流行的混合,即在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延续对装饰语言的简化和空间功能的强化,并部分地保留西方元素的精髓。传统与流行的混合通常有两类思路,一类是空间中两种元素的直接碰撞,一类是合二为一的融合与消化,前者是物的直白对比,后者是思想杂糅后的新艺术形式,都是在留驻古典的同时不失时代的气息。

4.旧建筑改造观下的loft空间

人类价值观念的伟大变革还在于,完成了从个体空间的创造升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在可持续理念作用下,一切可用物质的存在都在低能耗、可循环的框架下得以延续生命,引伸到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则首先涉及到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一些旧建筑在外貌上整旧如旧,而在功能实用性上得到了质的完善,甚至进行了完整体系的生态改造,多数建筑的旧有功能被新的功能替代。

旧建筑中大量的仓库被保留下来,一部分因低廉的价位而成为艺术家的长久栖身之所,在这里,工业社会的框架和艺术的气息在同一个空间中发生着化学反应。之后,受商业开发的波及,这些被艺术化了的仓库一并被保留了下来,而它的特有风格也使得原有旧仓库成了时尚与艺术的符号,可持续价值观的趋势和历史的偶然,成就了今天所谓的LoFt风格,它被双关地译为“藏酷”。本质上说,LoFt是历史与现代的精彩碰撞,而艺术仅是其中一个恰到好处的介质。现在,LoFt作为一种特定风格被广泛适用于各种场所,办公、娱乐、卖场,甚至家居,依托的空间基础也不局限于旧的建筑,而多半是对仓库原形的模拟仿造。通常以粗犷残破的砖石界面、的结构吊顶、原始形态的混泥土柱粱,搭配精致、现代、个性的陈设与家具,以塑造质感、工艺和时代感的强烈反差,在反差中实现个性的张扬。LoFt空间既是对生态观念的艺术表述,也是对个人价值的直观传达方式。

三、空间类型及组织关系的拓展

1.公共空间的丰富

受娱乐消费观和流行文化的影响,20年来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尤其娱乐空间的转变最为显著。其类型日趋拓展,从单一简陋的娱乐空间,如工人影剧院、歌舞厅、俱乐部等,向满足大众多样化娱乐需求的方向发展,产生了3D影院、KtV、酒吧、会所、游泳馆、网吧等多种形式:同时,公共空间的功能也日趋兼容、细化,仅商务会所就囊括了洗浴、保健、商务交流、住宿、餐饮、娱乐、健身等项。而室内设计的重心,则由视觉因素拓展到综合因素的设计,如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塑造,以及人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保障。室内空间形态与组织,则由封闭、独立转变为以简明、开放为主,产生了适应现代办公形式的新型景观式办公空间、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开放式电子图书馆、适应文化需求的免费的博物馆等,所有一切的转变与拓展,都反映出人们生存观念的根本变革。

2.个体空间的完善

自我价值的实现,在“马斯洛定律”中是居于人对基本生存、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尊重的四大需求之上的至高追求。因此,作为个体空间的家居,也经历着由初级功能向高级人性关怀的递进衍变。其功能逐渐完备,开辟出独立的储藏和读书空间,对厨房实用度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越于客厅,卫生间也有主客之别和干湿之分。整体空间类型更加丰富,有共享与私密、动与静的分区,且格局科学,行为流程合理,面积比例得当。设计理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倡导轻装修重装饰的手法,和低碳的生存观念。

四、材料变迁的科技与人文因素

室内设计观念的变迁直接地反映在材料中。新材料的产生是技术与艺术共同作用的结合。室内设计风格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材料作为支撑方案的载体与之密切相关、紧随其变。由于施工工艺的提高也使得旧有的材料被迅速淘汰,而鉴于木材和天然石材的资源宝贵,且后者开采不易,材料的开发逐渐向人工化发展。大量仿真的高性能人工材料应运而生,而且类型更加繁多,加工更加简易。这些新型材料的诞生和高效工艺的变革都依托于科技。然而人工科技的弊端也随之匕现。复合材料中添加剂的有害物质影响着生存空间的健康指数。加之生态观念的普及,材料的开发也逐渐渗透了人文的因素。

结语:

30年来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时代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制约,室内设计的风格从单一向多元,从功能向品质,从科技向人文呈现良性地发展趋势。观念的变迁对室内空间的类型、组织方式甚至材料、工艺,都起着主导的作用。当下低碳生活观的盛兴更意味着一个健康、人文的设计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