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征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15:20

七五普法征文篇1

一、科学谋划,尽早启动“七五”普法

1.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在全面总结“六五”普法基础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围绕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促进稳定,扎实做好“七五”普法规划编制工作,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相关决议。

2.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结合全市第三届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及时举办“七五”普法启动仪式,精心设计种类丰富、格调高雅,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法治文化活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法治宣传的积极性。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集中宣传,形成强大的“七五”普法宣传声势,着力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社会知晓率。

3.搞好动员、部署。进一步抓好“六五”普法情况和经验总结,安排部署全市“六五”普法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工作,并择优推荐省、全国表彰。尽早策划部署,落实准备工作,召开“六五”普法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面部署“七五”普法规划实施,层层抓好动员发动。

4.抓实各项基础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有关普法工作制度,出台《市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考核验收办法》,科学合理分配考核项目权重比例,加强考评结果应用,强化考评导向作用。建立“七五”普法组织领导体系,抓好工作任务分工,明确责任。着力做好“七五”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志愿者等普法骨干遴选、培训工作。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内容宣传

5.深入宣传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和媒体平台,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的任务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和法治中国建设成就,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6.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形成宪法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好宪法宣誓仪式。积极创办宪法教育专门阵地,开发创作宪法知识宣传作品,深入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系列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

7.深入宣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紧扣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着眼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宣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开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主题教育活动;着眼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宣传农业经营体制、耕地保护补偿、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文化交流、文化娱乐、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从严管党治党,大力宣传政府信息公开、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着眼改革发展时代需求,大力宣传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投资、贸易、金融法律法规。

8.深入宣传法治创建实践。注重应用各类媒体,宣传我市科学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司法、法治宣传等法治建设的经验、成果,展示形象,增强信心。加强对法律法规、热点事件、司法案件的法治解读,准确阐释社会生活所蕴含的法治理念和原则,深化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坚持德法同行,把法治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精神文明创建有机融合,精心策划、组织好“法润•法治宣传春风行动”等活动,倡导崇德尚法的社会风尚。

三、精准普法,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9.着力培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将宪法法律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必修课。进一步明确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时间、内容等具体要求,把学法用法工作与日常工作开展和述职述廉考核相结合。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菜单式”选学课程中法律课程的比例,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强化法治思维养成。依托普法网站、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组织在线学法考法活动,以考促学,切实提升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

10.不断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充分利用青少年学法系列教材《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读本》释法明理,切实落实课程课时。开展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治课教师轮训,提高师资水平。动员发动各级各类学校创办校园学法阵地,结合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计划地兴建各类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其宣传、培训、组织法治教育活动的作用。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方法路径,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格局,提高教育实效。

11.持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务工人员的普法宣传。组织开展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宣传活动,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结合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民工学法用法的新举措。针对农民工工作、生活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月、送法进企业等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抓好在农民工集宿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各类法治宣传阵地、农民工法治学校、新市民学法俱乐部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学法活动,丰富农民工法治文化生活。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重视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发挥,积极引导农村“两委”干部不断提高依法履职和服务的能力。

12.深入开展基层法治实践。科学的法治实践和严格规范执法是最好的普法。要继续组织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和“依法治校示范校”评比活动,不断夯实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基础。认真组织好第七批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第十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申报工作,加强对已创建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动态管理,全面落实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治宣传制度,推进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质量和整体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民主法治实践中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治意识。

四、注重特色,做强法治文化品牌

13.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动各条线、行业筹建以宣传部门法为主的法治宣传阵地,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和企业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更好地实现“覆盖城乡、便捷民众、设置合理、功能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已有各类法治文化阵地的综合效能,重点在提质扩面、增强效能上下功夫。加大全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全覆盖,逐步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实体化运作。深化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开展第六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申报命名,并择优推荐申报第五批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14.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鼓励社会各界将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与法治元素有机融合,开展法治漫画、动画、法治题材民间艺术品等征集评比活动,创作、挖掘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动社会力量创作优秀法治歌曲、小说、故事、微电影。动员法律、文化、宣传相关专家参与法治文化作品繁荣行动,助力法治文化作品研发、选荐、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市级法治文化作品资源库,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各类法治文化产品评选征集活动,扩大法治文化作品的影响力。

15.创新法治文化传播方式。强化“互联网+”思维,加大普法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和应用力度,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融互通,以宣传形式多元化对接互动型服务型法治宣传新模式,积极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普法平台,不断提升新媒体法治宣传的影响力。转变思路,更多地应用新媒体组织开展意见征集、民意调查和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加强协同合作,举办新媒体应用培训,不断提高普法工作者新媒体应用水平。

16.举办第三届法治文化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精选活动内容,精心策划方案,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办好第三届法治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体现法治为民、惠民的要求。

五、立足效果,夯实法治宣传工作基础

17.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抓好工作联动和分工,建立联络员联系制度,落实宣传计划、总结备案和重点工作项目汇报制度,推动各市(区)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纳入本级政府绩效考评内容。强化“大普法”机制,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开展“以案释法”、“法治大讲堂”等活动,根据不同需求为不同群体打造特色普法产品,提高普法精准化程度,着力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不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提质增效。

18.壮大各类普法队伍。选优、配齐、配强法治宣传专职人员,确保机构、编制、人员、经费保障到位、运行顺畅。成立“七五”普法讲师团,抓好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法治副校长等普法骨干队伍的遴选、培育和管理,不断壮大“七五”普法志愿者队伍,着力造就一支有激情、能创新、重实干的“七五”普法生力军。坚持向成熟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和积极孵化新型社会组织“两手抓”,鼓励基层积极探索,促进部门联动,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普法组织。

七五普法征文篇2

20xx年安徽省最新发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委托和代开普通发票的管理,强化税源监控,优化纳税服务,防范和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委托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xx年第24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范围内受国税机关委托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申请代开国税系统普通发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为其他单位和个人代开普通发票的主管国税机关和受托代开单位,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委托,是指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要求,按照双方自愿、简便征收、强化管理、依法委托的原则和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和人员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的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代开普通发票,是指国税机关以及国税机关委托的其他单位根据收款方(或提供劳务、服务方)的申请,国家税务总局依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代为向付款方(或接受劳务、服务方)开具普通发票的行为。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委托人,是指有税收管辖权且依法与相关单位或人员签订《委托协议书》和《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书》的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

本办法所称人,是指依法接受税务机关委托,行使税款权利并承担《委托协议书》规定义务的单位或自然人。

本办法所称代开人,是指主管国税机关和受托代开单位。

本办法所称受托代开单位,是指依法接受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委托,依照本办法规定代开普通发票,并承担《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书》规定义务的单位。

第六条委托和代开普通发票工作应当使用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统一的软件和通用机打发票。

第七条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办税服务部门根据本办法设置相关岗位,履行相关职责,共同做好委托和代开普通发票管理工作。

第二章委托的管理规定

第八条以下情形的税款可实行委托:

(一)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缴纳的税款(包括个体工商户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缴纳的税款以及个体工商户超定额补缴的税款);

(二)受托代开单位代开普通发票依法征收的税款;

(三)具有源头控管或有管理优势的民爆器材和砂石交易等行业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四)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款。

第九条税务机关确定的人应当与纳税人有资金结算、经营管理、业务往来、地缘属性以及其他合法管理关系之一。人为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二)拥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三)能够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熟悉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认真履行税款义务,积极依法协税护税,近3年内无涉税违法纪录;

(四)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满足税款征收信息化要求;

(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具体的税款工作;

(六)具有手续费结算账户;

(七)税务机关根据委托和税收管理要求确定的其他条件。

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不得委托税务师事务所税款和代开普通发票。

人中从事税款的工作人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中国国籍,遵纪守法,无严重违法行为及犯罪记录,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备与完成税款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税收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税务机关根据委托管理要求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税务机关实施委托,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相关事项报告,报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委托人)。委托人对人税款的条件和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与人签订《委托协议书》。

第十一条人应当按照《委托协议书》的规定,以委托人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不得违反规定多征、少征、不征税款或延期征收税款;纳税人拒绝缴纳税款的,人应当自其拒绝之时起24小时内报告委托人。

第十二条人应当按限期、限额(限期5天,限额1万元,并以期限或额度条件先满足之日为准)办理税款解缴入库;当地设有国库经收处的,国税机关应当积极引导人按日办理税款解缴入库;金融部门的税款,于当日或次日办理。

第十三条人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征收税款,不得越权行使税务机关税收执法权。发现纳税人有违法违规行为,应自其发现之时起24小时内报告委托人。

第三章代开普通发票的管理规定

第十四条代开人不得为未发生经营业务确认营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代开普通发票。

第十五条代开人只能为本省辖市(县、区)范围内发生的经营业务代开普通发票,且收款方或付款方所在地在本省辖市(县、区)范围内,不得为异地发生的经营业务代开普通发票。

第十六条有以下情形需要申请代开普通发票的,应当由国税机关代开,不得委托其他单位代开:

(一)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不包括实行委托税款方式的个体工商户),临时取得超过发票开具限额的经营收入,或者被税务机关依法收缴发票、停止发售发票,取得经营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

(二)具有抵扣功能的普通发票;

(三)属于减免税范围的普通发票;

(四)省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有以下情形需要申请代开普通发票的,可由受托代开单位代开:

(一)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临时取得经营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

(二)对实行委托税款方式的个体工商户发生经营业务需要开具发票的。

第十八条对实行集中办税服务的市国家税务局可允许在所辖的行政区内委托有关单位提供代开普通发票服务,但受托代开单位不得与主管国税机关同址办公;设有办税服务厅或办税服务延伸点的县(市)国家税务局,在其机构坐落所在地不得委托其他单位代开普通发票。

第十九条受托代开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能够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积极协税护税;

(二)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规范,能够准确核算税款;

(三)在当地有固定工作场所和专用开具发票设备;

(四)配备专职代开人员负责具体的代开普通发票工作;

(五)配备安全防范设施,确保发票、税票和税款安全;

(六)与税务机关签订《委托协议书》,持有《委托税款证书》,具有合法资格;

(七)省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条国税机关实施委托代开发票,由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相关事项报告,报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委托人)。委托人对受托代开单位的条件和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与代开人签订《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书》。

第二十一条申请代开普通发票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填写并提交《代开普通发票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表内项目应当填写齐全、真实、准确,并盖章或签字确认。

第二十二条代开人收到代开普通发票申请后,要对申请人提交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核,有下列情形的不得为其代开发票:

(一)报送身份证件资料、书面确认证明、减免税审批或备案资料等必备资料不全;

(二)《申请表》与身份证件资料、书面确认证明、减免税审批或备案资料等资料不符;

(三)应认定一般纳税人而未认定的小规模纳税人;

(四)对连续3个月(含3个月)或者一年内有6个月(含6个月)超过月销售额增值税起征点标准且未办理税务登记的自然人;

(五)省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对具有本条(三)、(四)款情形的纳税人,主管国税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处理,并在补办税务认定或登记手续后,对其认定或取得税务登记证件之前发生的业务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为其代开发票。

第二十三条销售一般货物(不含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和其他法定或政策性减免税项目)或者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申请代开普通发票,应当提供以下证明资料:

(一)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经办人合法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二)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应当提供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地税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经办人合法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三)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人应当提供本人合法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四)付款方(接受劳务方)对所购物品名称(或劳务服务项目)、数量、单价、金额等出具的《购货(接受服务)证明》或合同协议,申请代开金额不足5000元的除外;

(五)对实行委托税款方式的个体工商户简化开具手续,只需填写《代开普通发票申请表》。

第二十四条以下情形纳税人除提供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基本证明资料外,还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销售自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者,提供村民委员会出具的《自产自销证明》;

(二)享受法定或政策性减免税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减免税审批或备案资料。

第二十五条除下列情形外,代开人应当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先征收税款,再代开发票:

(一)个人销售额未达增值税起征点;

(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

(三)税法规定的其他情形。

个人销售额未达按次征收增值税起征点,但在同一个月内达到按月征收增值税起征点的,应在达到起征点的当次按该月累计销售额计算征税。

第二十六条代开人应认真审核申请人提供的资料和完税凭证,按照《申请表》、完税凭证和发票相对应的原则,为申请人代开普通发票。

第二十七条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申请人,应在代开普通发票的次月将代开普通发票取得的经营收入与其他经营收入合并进行纳税申报。

第二十八条代开人开具普通发票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付款方名称栏应当填写全称,并与出具《购货(接受服务)证明》或合同的单位或个人名称一致;

(二)收款方名称及地址、电话栏应当填写全称(只能列举一个收款方,不得同时列举单位和个人),并与《申请表》上的申请人和《购货(接受服务)证明》或合同、营运证、车辆行驶证、有形动产所有权证上的单位或个人名称一致;

(三)收款方识别号或证件号码栏应当填写准确,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填写税务登记证号,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个人)填写组织机构代码证(身份证件号);

(四)代开货运普通发票,品目栏必须填写运输对象名称,备注栏必须填写货物的起运地及目的地、货运车辆类型、牌照号等信息,并做到一车一货一票

(五)完税凭证号栏应当填写准确;

(六)代开单位盖章分情形处理,主管国税机关代开时应当加盖国税机关代开发票专用章,受托代开单位代开时应当加盖受托代开单位代开普通发票专用章

(七)属于减免税范围的,应在普通发票票面上注明减免税字样;

(八)省局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九条主管国税机关和受托代开单位严禁以零散税收纳税人的名义为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申请人代开普通发票。

第三十条代开普通发票需要作废的,申请人应向代开人提供发票联及记账联,代开人收回后在发票全部联次上加盖作废章进行作废处理。

确认发生退货的,已预缴的税款可按相关规定申请办理抵缴税款或退税。

第四章工作职责

第三十一条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的管理职责:

(一)负责人和受托代开单位的资格审查,确定委托和委托代开的具体范围,签订《委托协议书》和《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书》,发放《委托证书》,在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各市局网站、办税服务厅或者范围内纳税人相对集中的场所公告《委托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

(二)对发生《委托管理办法》规定的变更和终止情形的,国税机关向人(受托代开单位)发出《终止委托协议通知书》和《终止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通知书》,终止委托和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并在安徽省国家税务局各市局网站、办税服务厅或者范围内纳税人相对集中的场所公告人委托资格终止;

(三)按有关规定确定手续费比率,办理手续费支付手续。

第三十二条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人税款业务、受托代开普通发票单位代开发票业务的监督、管理、检查及信息采集;

(二)根据《委托证书》和《税收票证领发单》,发放税收票证(一般不超过1个月用量);

(三)按协议书规定要求和规定期限(最长不超过1个月)接收和审核人已开具、作废、需交回及未开具的税收票证和普通发票,办理税收完税凭证录入、缴款书开具以及结报缴销手续;

(四)审核人员和代开人员的资格,辅导和培训人员和代开人员,对不符合条件的代开人员,责成单位予以调整;

(五)督促人和受托代开单位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并对资料定期进行审核,进行注销、定额调整、停复业等信息变更;

(六)对人和受托代开单位开展软件培训工作。

第三十三条办税服务部门的管理职责:纳税人申请代开普通发票时,对提交资料进行审核,并按规定开具普通发票。

第三十四条委托工作中,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应根据税务机关确定的范围、核定税额或计税依据、税率税款,并按规定及时解缴入库;

(二)应按《安徽省国税系统税收票证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办理税款票证的领取、使用、保管和税收票款结报缴销;

(三)应按规定建立税款账簿,设立税款明细账,详细记录纳税人名称、税种、品目、计税依据、税率、税款金额、税款所属期及征收日期等,并按规定期限保存税款账簿;

(四)在税款工作中涉及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依法为纳税人保密;

(五)应根据《委托协议书》向主管国税机关申请税款手续费。

人不得从税款中直接扣取税款手续费。

第三十五条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工作中,受托代开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代开发票申请人提交的《代开普通发票申请表》和相关证明资料,并由代开人进行发票代开;

(二)代开普通发票采用通用机打发票,不得跨区域代开,不得虚开、多开发票。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单位自身因经营需要领购、开具发票的,应当与代开发票业务严格区分;

(三)代开发票由代开人员领用并负责保管,每个工作日对发票实物进行盘点并与开票系统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

(四)代开人员缴销代开发票时,代开发票(含作废发票)的证明资料、申请表要按所对应存根联号码顺序装订成册,同存根联一起按月交回主管国税机关查验并存档;

(五)不得向纳税人收取任何形式的代开费用。

第三十六条人和受托代开单位保管税收票证和通用机打发票,应当专柜、专人保管,做到防盗、防火、防潮、防虫蛀、防鼠咬和防丢失。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人在《委托协议书》和《委托代开普通发票协议书》授权范围内的税款行为和代开发票行为引起纳税人的争议或法律纠纷的,由委托人解决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委托人拥有事后向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因人责任未征或少征税款的,除由委托人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及滞纳金外,并可按《委托协议书》的约定向人按日加收未征少征税款万分之五的违约金,但人将纳税人拒绝缴纳等情况自纳税人拒绝之时起24小时内书面报告税务机关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人违规多征税款的,由委托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责令人立即退还,税款已入库的,由委托人按规定办理退库手续;人违规多征税款致使纳税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由委托人赔偿,委托人拥有事后向人追偿的权利。人违规多征税款而额外取得手续费的,应当及时退回。

第四十条人未按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解缴,并可从税款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未解缴税款万分之五的违约金。?

第四十一条人违反税收票证管理规定的,按照《安徽省国税系统税收票证管理实施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受托代开单位违反发票管理规定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纳税人对委托行为或委托代开普通发票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三条申请人或付款方出具虚假证明材料代开普通发票的,主管国税机关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申请人或付款方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国税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委托税款或为申请人代开普通发票的,要依照《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行政纪律责任。

对违法代开普通发票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受托代开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为申请人代开普通发票,开票金额在10万元以下或开票份数10份以下的,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开票金额在10万元以上或开票份数10份以上的,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应报告县(市、区)以上国家税务局,对于拒不整改的取消其代开普通发票的资格。

对受托代开单位遗失、被盗或违法代开普通发票的,依法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所称以上均含本级、本数。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所涉及的表证单书由国家税务总局或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统一规定格式,各市、县国家税务局自行印制发放。

七五普法征文篇3

教育局2017年度七五普法工作计划:

2017年是“七五”普法规划实施第二年。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规划要求,突出抓好教育管理干部和青少年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突出抓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落实普法责任制,为全面推进法治xx建设,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搞好“七五”普法工作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宣传《xx县教育系统“七.五”普法工作规划(2017—2020年)》(竹教函〔2017〕4号)及有关领导关于“七五”普法启动工作的讲话精神,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二、加强领导,完善普法机构。一是成立“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政教处负责抓落实,把“七五”普法工作纳入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二是各校明确“七五”普法工作办公室,配备必要硬件设施和专(兼)职普法工作人员,制度健全,工作有序;三是落实必要的普法工作经费,确保普法工作顺利实施。

三、结合实际,制订规划。结合本单位(本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七五”普法工作规划,并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各学校制定的“七五”普法工作规划及领导小组文件要及时报送局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狠抓落实,措施到位。

1.4月底前,各学校要结合实际,举行“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仪式,对“七五”普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启动面达100%;各学校要层层签订“七五”普法工作目标责任书。

2.完成普法教材征订。根据县普法办要求,积极完成教育系统“七五”普法的教材征订任务。

3.狠抓学习。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要有法律学习专用笔记本,集中听取一次法治讲座,做到有笔记、有体会,保证每年学法达50个学时以上。

4.局机关全体成员加强无纸化学法力度,保证每年学法达50个学时,每年年终积极参加无纸化学法考试。

5.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各乡镇中心学校及县直各学校须聘请法律顾问。要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法律顾问的聘请,坚持在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开展普法工作。

6.落实法制副校长。各单位要积极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联系,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副校长每学期要到学校指导开展一至二次法制教育活动。

7.法律知识进课堂。小学三年级以上青少年学生要开设法治课,做到师资、教材、课时、考试“四落实”,每周要有一节法治课或一次专项法治活动,幼儿园要开展法律知识启蒙教育;抓好学校德育活动,坚持普法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8.抓好关键节假日的宣传活动。抓好“开学第一课”、“6.26”禁毒日、“12.4”宪法日、“安全教育周”等活动。

9.开展“法律小宣传员活动”。各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如开展模拟法庭、法制教育讲座、参观德育基地等;要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所学法律知识回家给父母当法律小宣传员,向家庭、社会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扩大影响。

10.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学校建设。推进以xx一中和xx实验小学为试点的法治文化学校建设,力争在2018年全县全面开展法治文化校园建设。继续抓好“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通过树立依法管理学校,带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依法管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11.抓好普法宣传。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报刊、墙报、橱窗、专栏、文体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七五”普法工作,营造浓厚法治宣传氛围。

经济和信息化局2017年度七五普法工作计划:

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和《湖南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方案》精神,为全面、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局干部队伍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2017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新要求,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民主法制的新期待,动员和依靠各方面的力量,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弘扬法制精神。

(二)基本目标

为适应广大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通过深入扎实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进一步依法增强依法行政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根本和重点工作。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守法与法律权威教育,努力提高国家公务员的宪法意识,使宪法深入人心。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费知识,加大学习《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国家安全法》、《行政复议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行政处罚法》以及民法等基本法律法规力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

(二)深入学习科技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电力法》、《湖南省信息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法制意识,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进步。

(三)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开展“法制节日”集中宣传活动。积极参与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主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努力拓展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鼓励、支持和引导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三、对象和要求

(一)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的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广大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自觉学习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二)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在学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领导干部任前和年度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

(三)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深入开展《公务员法》宣传教育,提高公务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培育公务员树立有权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党组切实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机关干部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预工作成绩考核挂钩。完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机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领导职责,分解工作任务。

1.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肖智坚同志任组长,何珺子同志任副组长,喻名华、郭晓艳、黄翔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王晖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肖云同志任联络员兼宣传员。

党工委(党组)每年听取两次以上普法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工作开展。

(二)强化协调配合。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药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一是实行领导分工负责;二是宣传分类实施,突出依法行政特点;三是普法方式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形式活跃,易于接受的普法方式。

(三)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把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线,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专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

七五普法征文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xcdsaa”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市“七五”普法决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全市“七五”普法决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6年8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了《黄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为落实《决议》要求,推进普法教育有序开展,11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仁麟率调研组一行,赴徽州区、歙县、休宁县开展“七五”普法决议实施情况调研。调研组深入机关、企业、学校、村居,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全市上下按照“七五”普法决议要求,围绕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改进普法宣传形式和保障机制,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理念加速形成,为建设法治黄山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普法内容重点突出。“七五”普法期间,全市各级准确把握普法重点,突出关键环节,确保普法取得实效。坚持把宣传宪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以后,全市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的热潮,采取专题讲座、学习研讨等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宪法修正案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国人大颁布民法典,全市上下把学习宣传民法典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积极推动民法典实施,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展民法典集中宣讲、辅导295场次。

(二)普法范围不断拓展。各地把面向领导干部、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作为“七五”普法的牛鼻子。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普遍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法治知识讲座、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推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积极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推进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等全面落实,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模式,青少年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依托法律“七进”“四送一服”等,定期深入工商企业,宣传劳动用工、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法律知识,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法治意识。“七五”普法期间,全市共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法治讲座1.3万余人次;举办中小学法治报告会1600余场次;开展“送法进企业”法律法规宣讲600余次。

(三)普法方式积极创新。各地各部门认真总结“六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经验,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新举措、新办法,推动了“七五”普法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比如,黄山区对全区所有行政村聘请法律顾问,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服务;休宁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就“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积极搭建普法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主渠道作用,实现广播电视有节目、报纸杂志有版面,政府网站有内容。借助新媒体发展,各地通过开设普法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普法宣传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

(四)普法保障有效落实。各地把法治宣传教育摆上重要日程,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宣传领导机构,制定出台“七五”普法规划,作出关于开展“七五”普法的决议,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强化工作保障,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法治文化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并动态调整,市本级年度普法宣传暨法治文化建设经费由2016年的26万元提升至2020年的36万元。强化目标考核,市及区县将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出台考核细则,初步实现普法教育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二、存在问题

尽管“七五”普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依法治国战略高度来看,法治宣传教育还存在不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普法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少数单位和少数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基础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普法是软任务”,对普法宣传满足于完成上级部署任务,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全市“七五”普法的品牌和亮点仍然不够多。部分领导干部不善于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问题,容易激化矛盾。

二是普法针对性落实不够精准。从调研情况看,各区县普法宣传方式多样,但有的地方没有从普法对象需求去考虑,习惯条文式、标语式开展宣传,或者印发法律宣传册或宣传单。同时,还存在着重宣传、轻实用现象,侧重于对法律条文的单向传授与灌输,片面追求普及了多少人、搞了几次宣传活动、发放了多少资料,普法内容比较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群众的学法积极性,难以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是普法主动性发挥有所欠缺。主要是部分地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不够到位,部分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普法第一责任人”履职还有欠缺,往往满足于出出面、讲讲话,缺少督促检查。有的地区普法工作力量不足,专业法律人才缺乏,法治宣传教育没有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应付思想、形式主义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有的部门虽然制定了普法计划、方案,但与“六五”普法材料雷同,普法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今年11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也对普法工作提出了最新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以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七五”普法经验,树立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努力营造“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法治环境。

一是进一步突出普法重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在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集体学法作为中心组学习议题,固化成制度,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理念。要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确保青少年能接受相应法治宣传。要关注和满足普通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知识和维权能力需求,把法治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二是进一步完善普法机制。要不断完善“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执法单位普法主体责任,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形成普法工作合力。要强化法治宣传教育保障,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提升普法工作经费,把普法工作中好成熟做法、好的经验总结起来,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要统筹安排好普法工作与日常工作、教学活动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确保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

七五普法征文篇5

     为了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一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推进平安校园、法治校园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我校根据古塔区“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和人大《决议》精神,针对学校“七五”普法工作实际,进行了全面自检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树立法律意识

   学校定期组织全体教研员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

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监察法》、《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经常学习,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教育全体人员知法、懂法、守法。学校进行普法知识讲座和测试,以巩固普法成果。

   二、建立健全职能机构,明确依法治校职责

   为提高学校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维护校园稳定,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学校成立了“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领导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全体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形成了周密的管理网络。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分工清晰。同时,制定学校依法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三、规范办学行为,依法实施培训

   1、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依法实行民主集中制和校长负责制。凡重大事件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并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坚持校务和政务公开。

   2、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课程。全体教研员做到认真学习、刻苦专研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达到融会贯通。按规定和要求进行教研和培训。认真指导基层学校“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活动。

   3、完善培训机制,开设法制课程。目前,各校低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师进修学校非常重视该课程的培训工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安排教研员到省、市去参加专题培训。同时督促检查和指导基层学校开好“道德与法制”课程,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

   四、开展特色“普法”活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理念

   1、组织学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报告、宪法修正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普法重点内容。学习中做到了精心准备学习内容、科学采取学习形式、严肃进行集中学习。学习中注重与进修学校本职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每次学习全体人员都能认真做学习笔记。

   2、开展专题培训活动,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先后组织教研员和基层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题培训活动,一个学期学校共组织参加该项培训10人次。每学期初,进修学校都集中安排有基层学校法制课程专任教师、学校领导、年组长等参加的专题培训活动,为我区法制课程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3、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落实法制课程深入开展。进修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次“学科贯彻落实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专题研讨会”,各基层学校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在会上进行专题研讨,从事例到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得与会教师深受启发,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法制课程的科学开展。

   4、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每临重大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学校都定期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和影视观看好活动,定期通过学校“一家亲”qq群和微信学习群转发校党支部认真筛选的学习内容,要求大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支部定期检查。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法制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在对基层学校教材教法培训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学科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通过法制讲座、法制知识竞赛、法制征文、学生开办法制手抄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学生法制教育。

   五、存在的不足

   1、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学校尚无专用普法基地;法治宣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七五普法征文篇6

[关键词]沈从文;《丈夫》;《村妓》;改编

《丈夫》是沈从文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之一,1930年发表于《小说月报》。1993年由著名导演黄蜀芹把它改拍成电影《村妓》。[1]可惜影片拍摄完成后影响甚微,到现在已鲜有人提及。对于这部命途多舛、毁誉参半的影片,笔者试从剧情、人物形象、细节的处理及象征手法和电影特技的运用等方面作一探究,以期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建议。

一、剧情的处理

《丈夫》讲述的故事是:年轻的丈夫把妻子送到城里花船上做挣钱来改善乡下家里贫苦的生活,由于丈夫名份不失,利益既在,这样的生活在湘西一些穷困的乡村就成了常态,他们管这种现象叫做“生意”。小说重点讲述了其中的一对年轻夫妇——老七和她丈夫的故事。丈夫①从乡下进城探望老七,发现她从言谈举止到着装打扮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且当晚他竟然没有机会和老七说话,第二天老七、五婶和五多上岸烧香,守船的丈夫只能把许多该和妻子说的枕边话说给偶尔到来的水保听,而水保那句“告她晚上不要接客,我要来”[2]的话使他受到羞辱,决定立即返乡,路上碰到老七和五多,因为老七给自己买了心爱的胡琴(其实是一个相好送的,没有花钱),又怒气全无,一起回到花船上。不幸晚上的男弹女唱招来了醉兵,老七只好应付,巡官老爷来了,老七又得伺候,天亮后,丈夫通过拒绝老七的钞票和哭泣,使老七和自己一起回到了乡下。

《村妓》[3]讲述的故事是:丈夫在五婶的劝说下让老七进城做,一年后,在毛哥②的怂恿下进城去看望老七。进城后的第一天,老七陪丈夫逛大街,吃美食,买新衣、新鞋和胡琴(也没掏钱),还理了个城里人的发型。而与此同时,张老板③正在四海春全权委托水保处理买老七做姨太太的事宜。当天晚上老七接待张老板;第二天,老七、五婶和五多去烧香,水保、张老板、丈夫在四海春谈判老七的归属问题,丈夫拒绝放弃夫妻名分,不欢而散。愤怒的丈夫喝酒、赌钱,结果不仅输得精光,还赔上了老七一晚上的生意。老七原谅了他,并决定晚上不接客,陪丈夫。但当晚的男弹女唱引来了醉兵,老七身遭侮辱,丈夫的介入不仅没能帮妻子解围,反而使自己身陷囹圄,前来解围的巡官老爷又要老七伺候,老七陪丈夫的计划只得告吹。第三天早晨,丈夫留下老七为他买的所有物品,烧掉了老七给他的钱,独自回到乡下。当老七知道自己被卖给张老板后,毅然离开花船,回乡追寻自己的丈夫而去。

二、人物形象塑造及细节处理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提升了老七的身份:由原作中的普通的摇身变为漂亮的花船“尖子货”。女演员周弘在香港已是鼎鼎大名,饰演老七自然是轻车熟路,[4]她把老七做媳妇时的端庄和做“生意”时的从言谈到举止都演绎得相当到位;其次,改变了丈夫的形象:原作中的丈夫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乡下汉子,当他亲眼看到船主、商人、水保、士兵、巡官各色人等对妻子的轮番蹂躏时,却只能忍耐和哭泣,惟一的反抗就是逃离;而银幕上的丈夫则具有超出原著几倍的反抗精神:断然拒绝张老板咄咄逼人的“逼婚”;在妻子遭到兵痞的欺辱时拿刀恐吓士兵;当巡官对老七进行借公济私的性勒索时试图把船、把巡官拉下水淹死;烧掉妻子给他的钱,独自回到乡下,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人穷志不短的汉子形象;再次,增加了一个近乎正面人物的嫖客形象——张老板,且给予的戏份过多:对老七有情有义,为老七点红蜡烛、送红腰带、买礼物,不在乎老七的身份,肯花大价钱为老七赎身,娶老七做姨太太……这给观众的感觉好像老七最后的抉择有点不可理喻。④另外,水保形象也与原作有较大差距:原作中水保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仰拍的特写镜头:“先是望到那一对峨然巍然似乎是为柿油涂过的猪皮靴子,上去一点是一个赭色柔软麂皮抱兜,再上去是一双回环抱着的毛手,手上有颗其大无比的黄金戒指,再上去才是一块正四方形像是无数橘子皮拼合成的脸膛。”一望便知这是一个有钱有势的大人物,而仰视的视角又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所以丈夫见到水保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尊贵的人物”“老七的财神”,甚至因为这样的人物和自己谈话了而高兴到要唱歌。而影片中对这一形象的处理就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

(二)有些细节的处理有待商榷

例如:已经做了一年“生意”的老七应该是阅人无数、经验丰富了,可是面对兵痞的欺辱,她却像一个良家妇女一样奋力挣扎,大声哭救,当五多搬来救兵,事情解决后,女人还要去安慰男人:“别生气啊,就当是被狗咬了一口”——男人反而成了需要安慰的受害者!这样的处理远不如原作的恰当:醉兵的出现,使“一船人皆吓慌了……男子……挟了胡琴就往后舱钻去。……两个人一面说着野话,一面还要争夺同老七亲嘴,同大娘五多亲嘴”。为掩护丈夫,老七急中生智,“拖着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女人用自己的“智慧”,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还有,影片中增加的三姐竟然是自己做“生意”兼撑船,如果老七、五婶、五多三个女人共同管理生意还要受到很多欺侮的话,像三姐这样做“生意”的方式是否现实呢?另外,影片中出现了丈夫为老七剥板栗的细节,但是却没有像原作中那样交代这是老七最爱吃、是丈夫精心一颗颗挑选出来专为送给老七的。这是一种很淳朴很贴心很温暖的情感,是应该揭示出来让观众知道的,不然老七毅然放弃城里的优裕生活而去乡下和丈夫一起过苦日子就缺乏了感情基础!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对沈氏其他作品的借鉴

七五普法征文篇7

(《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租二石、绢二丈只是授田百亩应纳之底额,然授必不足,故须参合各户享有动产多少而高下之”。文中举《通典》卷6《赋税》(下)天宝中年天下计帐数额中江南折布条原注为证:

大约八等以下户计之,八等折租,每丁三端一丈,九等则二端二丈,今通以三端为率。

韩国磐先生除用这条材料外,又举敦煌唐户籍残卷为证,他在《隋唐的均田制度》一书中认为:“虽规定一丁租二石,绢二丈等,但这只是一般的标准,实际上可按户等高下而有增减的。且今所见敦煌户籍残卷,在户下不但注明课户不课户,且注明下中户或下下户。如平康乡先天二年籍‘户主王行智’下,注明为‘下中户,课户见输’。又如天宝六载户籍‘户主曹思礼’下,注明‘下中户空,课户见不输’。这正是为了受田有多寡,动产有多少,因而按户等高低可以升降所负担的赋役。”(《隋唐的均田制度》,第72页。)

但是,这两条材料,却不足以证明岑韩两先生的论点。

关于折布代租的规定,首先从《通典》上下文看:

其庸调租等,约出丝绵郡县计三百七十余万丁,庸调输绢约七百四十余万匹(每丁计两匹),绵则百八十五万余屯(每丁三两,六两为屯,则两丁合为一屯),租粟则七百四十余万石(每丁两石)。约出布郡县计四百五十余万丁,庸调输布约千三十五万余端(每丁两端一丈五尺,十丁则二十三端也),其租约百九十余万丁江南郡县折纳布约五百七十余万端(大约八等以下户计之,八等折租,每丁三端一丈,九等则二端二丈,今通以三端为率)。二百六十余万丁,江北郡县纳粟约五百二十余万石。

可知除江南郡县依户等纳布折租外,全国其他大部分郡县的租庸调,仍按每丁租粟二石,调绢二丈,力役二十日折绢六丈计算(连调绢每丁共八丈,唐制四丈为匹,八丈即两匹),布依比例增加)(每丁调布二丈五尺,力役二十日,每日折布三尺七寸五分,二十日共为七丈五尺,连调布每丁共应输布十丈,即两端(每端五丈)。但《通典》此处作“每丁两端一丈五尺”,当别有故,但非据户等高下征取,则可肯定。),并非依户等高下而有所变通。至于江南郡县,也只有纳布代租是参考了户等,庸调负担则仍是不按户等,按丁统一计算。由此可见,这种依户等纳布代租,只是适应江南地区特殊情况的一种规定,并没有在全国普遍施行。

其次,这种江南郡县折布代租的规定亦非实行于整个唐前期。吐鲁番曾发现过唐代武则天时期江南所纳的代租之布。(斯坦因:《中亚腹地考古》,卷2,第1044页,附录一。卷3,插图127,“阿斯塔那墓葬中裹尸布上的中国字”。)但唐政府正式公布江南纳布代租的命令,却是玄宗开元二十五年的事。《通典》卷6《赋税》下云:

(开元)二十五年定令:……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

在这以前,江南郡县纳租并非全是折布,恐怕还是以米居多。陈子昂《陈伯玉文集》卷8“上军国机要事”云:

即自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云:

(开元十五年)秋,……河北饥,转江淮之南租米百万石以赈给之。

《通典》卷10《漕运》载开元二十一年裴耀卿奏云:

请于河口置一仓,纳江南租米。

都是证明。又从《旧唐书》卷48《食货志》“(天宝初)韦坚……请于江淮转运租米”的记载看来,即在开元二十五年定令之后,江南地区可能仍有纳米之事。由此可见,这种纳布代租的规定,充其量只是在玄宗中期以后才普遍行于江南地区的一种特殊规定。其折租时何以考虑到户等,需要另行研究。但不管怎样,这种规定绝非均田制度下普遍、长期的规定,不能用来证明唐前期农民的租调负担普遍可按户等高下而有所变通。

至于韩先生所引敦煌唐代户籍残卷的材料,细分析一下,也可知并不能证明按户等高低升降受田农民所纳租赋。我所见的唐代户籍残卷中,有“课户见输”及“课户见不输”记载的一共有22户(除大历四年籍(斯514)系摘自伦敦博物馆敦煌卷子显微胶片外,其他材料均系从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书之研究》,王井是博《敦煌户籍残简》,《再读敦煌户籍残卷》,《食货》第四卷第五期《唐户籍丛辑》,池田温《关于敦煌发见的大历四年户籍残卷》(《东洋学报》第四十卷第二、三号)等书刊论文中转引。),这22户情况列表如表一、表二(见569—570页表)。

从表一、表二里可以看到,“课户见不输”与“课户见输”两类人户,各方面条件是差不多的,输与不输和户等的高低并无关系。

第一,从户等高低来看,“课户见不输”各户可知户等的四户中,下中户及下下户各二,“课户见输”各户可知户等的十四户中,下中户四,下下户十,下下户占的比重反而更大。照韩先生的说法,户等低的应当有更多的机会减免所应负担的赋税,可是这里的情形却恰恰相反。可见韩先生的假说不易成立。

第二,从各户劳动力与占有土地情况来看,“课户见输”与“课户见不输”各户之间的差别也是细微的,看不出与赋税之输与不输有什么关系。现将已知人口确数与土地确数的“课户见输”与“课户见不输”各户(前者五户,后者十一户)的情况列表比较(见570页表三)。

另外依常情,既然规定纳课,如依户等高下变动,只有少输的情况而绝无不输之理,因此,课户不输的原因,恐怕不会是因为户等有高下而变通缴纳数量的结果。从下列的“课户见不输”与“课户见输”各户的情况表看来,课户输与不输的区别似乎是在二者身份之不同,见输各户中大部分均为白丁,而见不输各户中,绝大部分均有勋荫及军职,仅有一户白丁,亦可能因其从征而免去课役。这个问题还须要进一步探讨,但唐代户籍残卷中“课户见不输”与“课户见输”的区分,不能用来证明韩先生的论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与岑韩二先生的见解相反,我们却能从唐代文献中找到许多不计户等而以丁为单位征取租调的记载,前引《通典》卷6天宝中天下计账数,就是一例。至于最重要的证据,还是唐代户籍残卷中开元九年后王万寿的户籍:

户主王万寿年伍拾壹岁白丁

神龙元年全家没落,开元九年账后奉其年九月九日格行上浅落放之。

下中户课户见输

女尚品年贰拾壹岁中女

计租二石

一拾亩永(业)

壹拾亩已受

王万寿是下中户,即八等户,只有40亩,在敦煌是属于占有土地较少的人家,又曾于神龙元年全家没落,照岑韩二先生的说法,其租赋负担应当依户等而降低了。但实际上他却仍需按规定数额纳租,这就足以说明唐代农民缴纳的租赋数量是不因户等高低而变通的。

然而,户等的高低却确与人民负担轻重有关,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第一,作为征取户税的标准。这点史文很清楚,不必多谈。

第二,曾一度作为地税即义仓粟米征取的标准。《隋书》卷24《食货志》载:

(开皇)十六年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

这一规定到贞观初年改为垦田亩纳二升(《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到高宗时又有变动,《通典》卷12《食货》12《轻重》:

高宗永徽二年九月颁新格:义仓据地取税,实是劳烦,宜令户出粟。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

开元时又变了,《通典》同卷载:

开元二十五年定式: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所种田亩别税粟二升,以为义仓。其商贾户若无田及不足者,上上户税五石,上中以下递减各有差。

第三,作为授田先后的标准。《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里正授田课农桑》条疏议云:

依田令:……授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多后少,先贫后富。

即贫下之户可优先授田。从下面这些唐政府将职田、官田及检括来的豪强占田优先分配给贫下户的记载看来,可知这一规定是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执行过的。

《旧唐书》卷58《长孙顺德传》载:

(贞观中顺德)拜泽州刺史。……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

《唐大诏令集》卷110睿宗《诫励风俗敕》:

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侵损百姓,宜令本州长官检括依令式以外,及官人百姓将庄田宅舍布施者,在京并令司农即收,外州给贫下课户。

《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

(开元)十年正月戊申,内外官职田除公廨田园外,并官收给还逃户及贫下户欠丁田。

《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丁丑制:……京兆府界内应杂开稻田,并宜散给贫者及逃还百姓,以为永业。

第四,作为正役与杂徭负担先后的标准。《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差科赋役违法》条疏议云:

依令: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

这一规定,从下面各条记载看来,当时也是实际执行了的。如《册府元龟》卷486《邦计部》《户籍》云: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敕:天下百姓父母另外断别籍者,所折之户等第并须与本户同,不得降下。其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折生蠲免。其差科各从折户只承,勿容递相影护。

(天宝)四载三月敕:……比来未全定户,今已经数载,产业或成,适可因兹平于赋税。……复定之后,明立簿书,每有差科,先从高等。

此外,高户还往往有特殊任务,如替官府放债(《旧唐书》卷8《玄宗纪》上:“(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先是高户捉官本钱,乙卯,御史大夫李朝隐秦请薄税百姓一年租钱充,依旧高户及典正等捉,随月收利供官人税钱。”《新唐书》卷55《食货志》亦有记载。)、管驿(《新唐书》卷50《兵志》:“(开元)九年又诏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蓄马,故骑射之士灭曩时。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蓄十马已下,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新唐书》卷123《李峤传》:“又重赂贵近,补府若史,移没籍产,以州县甲等,更为下户,当道城镇,至无捉驿者。”)、充当租庸脚士(《新唐书》卷134《王珙传》:“又取诸郡高户为租庸脚士。”)等等。

第五,作为蠲免赋役的标准。这类记载很多,举几条为例。《册府元龟》卷490《邦计部》《蠲复》云:

(高宗)永隆元年正月己亥,诏雍岐华同四州六等以下户,宜免两年地税。

(开元)十一年,……诏太原府境内百姓宜给复一年,九等户给复三年,元从家给复五年。

开元二十二年诏:……其今年租八等已下,特宜放免。

第六,作为赈贷标准。如《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载:

(开元)二十年二月辛卯制曰:……如闻贫下之人,农桑之际,多阙粮种,……自今已后,天下诸州,每置农桑令,诸县审责贫户应粮及种子,据其口粮贷义仓,至秋熟后,照数征纳。

三月诏曰:……河南数州,致滋水损,……令户部侍郎张敬舆宣慰简复。如FDaa有损贫下不支济百姓,量事赈给。

第七,户等高低还与服兵役有关。府兵固无待言,FDFe骑亦然。《新唐书》卷50《兵志》云:

七五普法征文篇8

一、坚持政治统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思想学习活动。将法治思想学习纳入党组中心组、各支部学习内容和公职人员学法内容,结合建党100周年,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核心、以、条例为重点的学习活动,举办领导干部政治法治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弘扬宪法精神,持续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传活动,结合12.4宪法宣传日、法律宣传七进等,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宪法知识和宪法意识教育,落实《县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履行党政领导干部普法宣传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全局干部学宪法、懂宪法,并把学习宪法、理解宪法、运用宪法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功。三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普法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报、网、端、微、屏”在宪法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宣传我国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

二、强化统筹谋划,全面启动“八五”普法

(三)及时启动“八五”普法规划。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认真总结梳理“七五”普法经验做法,并按照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本部门实际,以创新精神,科学谋划制定实施计划,全面启动好“八五”普法。

(四)全力营造“八五”普法氛围。充分利用政府网站、“两微”平台、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结合报刊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全方位、多平台、多形式集中宣传“八五”普法工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进千家万户,真正在社会上掀起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热潮。

三、实施精准普法,培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

(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活动,将核心价值观全面纳入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引导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守护者、受益人。

(六)加强部门工作人员法治教育。落实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度,突出“关键少数”,探索实施领导干部“以案释法”会前学法制度,制定并实施年度学法计划,建立并落实应学应会法律法规目录,不断拓宽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和眼界,鼓励报名人民陪审员、公职律师等公益法治职位,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知法、用法的水平。

(七)抓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总结“七五”普法工作先进经验,深挖“小手牵大手”校园法治宣传活动潜力。继续将青少年学生纳入部门重点普法对象,探索与县检察院、法院等执法、司法部门结对共建,开展“开学第一课”、“小小城管员”等法治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法治课堂常态化,进一步打造城管、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法治教育宣传新格局。

四、围绕中心大局,构建齐抓共管普法工作大格局

(八)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法治宣传行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内容宣传。普及疫情防控常识和法律知识,重点宣传好疫情报告、疫情控制等内容,积极引导群众增强依法防控疫情意识。

(九)持续推进“普法责任清单”落实。结合县委政府全年工作大局,制定部门《2021年“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清单》,在国家安全、应急防火、营商环境等领域,和“6·5”环境日、“9·1”开学第一课、“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坚持将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效果。

(十)突出开展新颁布法律法规学习宣传。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修订版)制定颁布的重要意义,突出宣传新法的核心要义、基本内容。组织开展新法专项学习宣传活动,帮助人民群众掌握和了解新法律法规的体系和特点,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十一)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修订完善部门普法责任清单,推动落实年度普法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建立情况通报和考核机制。推动部门切实履行普法责任。全面开展“以案释法”活动,以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宣讲,真正做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广大群众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大力宣传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基本法治理念,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五、加强依法治理,夯实筑牢普法基层基础

(十二)深化拓展“法律七进”。探索从“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拓展延伸,并最终实现“依法治理七进”。寓法治宣传于法律服务之中,实现法治宣传与法律服务的有机融合拓展。通过坚持学法用法一体推进,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依法治理七进”。

(十三)深入开展基层法治示范创建。积极参与法治示范村(社区)以及法治示范社区(街道)和学法用法示范单位(机关)创建,强化法治示范动态管理,夯实打牢基层依法治理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四)大力推进普法与执法有机融合。持续开展“全程说理式执法”,将执法相关的法律依据、救济途径等依法告知对象,并主动向当事人宣讲与案情有关的法律法规,解答法律问题。落实执法人员、法律顾问等以案释法制度,组织新闻媒体结合热点法治新闻事件和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议题话题、刊发评论言论,普及法律知识,引导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增强法律意识。

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新媒体普法提质增效

(十五)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作品,打造城管执法法治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活动影响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全县普法矩阵,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巡演、执法现场直播等活动。

七五普法征文篇9

[关键词]承德;普宁寺;藏文化

中图分类号:B9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306-01

引言

河北承德的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国务院宗教局(今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平面布局是以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全都位于中轴线上,呈纵深式对称格局,且以大雄宝殿为界,前半部为汉式“伽蓝七堂”建筑,后半部为藏式“曼陀罗”式建筑,是典型的藏汉结合式寺庙,蕴涵了丰富的藏文化元素。

1承德普宁寺的兴建及藏文化

藏文化元素是藏民族文化经过本民族、内地以及印度文化的长期融合、演化与发展,并在内容、形式上得以转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蕴含了民族多元文化的精神。它具有一定的藏文化特质,涵盖了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体系、民间风俗、生活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内容。普宁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定厄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之一达瓦齐之后。为了纪念平叛战争的胜利,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大宴赉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丝(即准噶尔),曰杜尔伯特,曰辉特(后起之部,取代之前的土尔扈特),曰和硕特。四部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乾隆皇帝承袭了“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在避暑山庄北部修建了普宁寺,“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并亲自撰写了《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六世班禅东行朝拜清朝皇帝时曾下榻普宁寺,蒙古地区最高宗教领袖哲不尊丹巴图克图以及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来普宁寺朝拜,普通僧侣、信众更是长途跋涉到普宁寺礼佛进香。普宁寺占地3.3万平方米,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坐落在南北向的山坡上。以主殿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依汉传佛教传统的“伽蓝七堂”方式布置,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大雄宝殿。寺院后半部分仿照桑鸢寺反映佛教世界宇宙观的藏式曼陀罗模式,全部建筑逐层迭起,最下面一层的金刚墙高达10米,基座上的大乘之阁净高36.75米,阁顶由一大四小5个攒尖金顶共同构成一个金刚宝塔的形式,整座大乘之阁宏伟、壮观。

普宁寺兴建与藏文化在蒙古地区传播是分不开的。藏文化以宗教形式间接植入蒙古民众心中,使宗教在蒙古得以广泛传播,逐渐成为全民信奉的宗教,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变迁。蒙古族与藏传佛教的接触最早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治蒙古时期,至1260年,忽必烈继位,推崇和大力扶植喇嘛教,封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并让他创造蒙古一些新字,故在蒙古族文化中也蕴含许多藏文化元素。历代元朝皇信奉喇嘛教,喇嘛教也成为其国教。明、清两代在蒙藏地区继续推行扶植藏传佛教的政策,使喇嘛教深植人心,影响深远。对于清时如何推崇喇嘛教,乾隆言“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正是由于蒙藏民族信奉藏传佛教,故乾隆皇帝取“神道设教”而兴建了普宁寺,旨在利用喇嘛教加强西北边疆蒙古诸部的团结,巩固清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2承德普宁寺蕴含的藏文化

2.1佛像造像所蕴含的藏文化元素

普宁寺佛像造像在细微之处、方寸之中都充分展现了臻于完美的清时佛像造像艺术,蕴涵着丰富的藏文化元素,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留给世人的一份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精神财富。普宁寺属汉藏结合式建筑,前半部汉式“伽蓝七堂”东配殿供奉着藏传佛教的大黑天、降阎魔尊、吉祥天母,充分体现汉藏文化的大融合。三尊佛像有代表性的展示了藏传佛教的特征,显示了浓郁的藏文化元素。大黑天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面目狰狞,有四臂六臂之分,身披青黑象皮,腰围虎皮裙,头戴五骷髅冠,面生三眼,身上缠蛇,双脚踏白象,象生二手,一手拿骷髅碗,一手拿萝卜,神像前左手托骷髅碗,中上右手抓象脚,后左手举绳索,后右手捏骷髅骨,大黑天在藏族和蒙古族的佛教信徒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被人们奉为神灵。降阎魔尊,藏传佛教的护法,面目可怖,牛头人身,头生火焰髻,围五骷髅冠圈,披骷髅项饰璎珞,左手持绳索,右手上扬,足踏牛身,牛俯于男人尸身上。降阎魔尊在藏传佛教教义中统领地狱界,掌生死轮回。吉祥天母,藏名“班达拉姆”,是藏传佛教著名的护法之一。其造型多为一面两臂,是主生死、病瘟的善恶之神。吉祥天母肤蓝色,侧身坐在骡子背上,赤脚,头戴五智骷髅冠,红色头发倒竖,头顶有弯月和孔雀毛,面部三目圆鼓,竖眉怒目,大嘴如盆,两只獠牙露于唇外,两耳以动物做耳环,右边耳朵上有小狮子为饰,左耳上挂着蛇,项挂50个人头骨穿成的项链,脐间饰太阳,左手端嘎巴拉碗,身披人皮,双腿张开,赤脚。因她有大吉祥,又称功德天。普宁寺的这三尊佛像极具藏地造像特征,充分体现出了藏传佛教的寓意和内涵,显示了藏文化元素的神秘色彩。

2.2普宁寺的曼陀罗所蕴含的藏文化元素

普宁寺后半部的“曼陀罗”式格局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10米,雄踞于大雄宝殿后面9米高的金刚墙之上,巧妙分布的总体布局或单体建筑展现出宗教对世界的认识。在这里,大乘之阁象征佛教宇宙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日月殿所代表的太阳、月亮环绕须弥山出没,而依密宗地、水、火、风按方位修建的四座形状各异的台殿,北方为地,色为黄,象征着北俱卢洲;西方为水,色为白,象征着西牛贺州;南方为火,色为赤,象征着南瞻部洲;东方为风,色为黑,象征着东胜神州,这四大部洲与周围八座重层白台象征的八小部洲一起代表了宇宙的四面八方。在大乘之阁的四角,还建有黑、红、绿、白四色喇嘛塔,色彩、装饰各不相同。塔以莲花装饰,代表着佛祖的出生;以金刚杵装饰,代表着佛祖成佛;以装饰,代表着佛祖的传法;以佛龛装饰,代表着佛祖圆寂。这四座喇嘛塔还分别代表密宗佛的“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塔身有相轮13环,代表着13天,之上有宝盖、日月宝珠等,如此组成了佛国的一个宇宙世界。

结束语

作为清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的外八庙之一的普宁寺,是乾隆皇帝在承德修建的第一座寺庙。这座寺庙是乾隆皇帝为了加强与蒙古诸部的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因蒙古人尊崇藏传佛教故而兴建,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清帝“以儒治国,以教治心”的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1]张蕊,方小济,宋纪蓉.《清人画乾隆帝普宁寺佛装像》的保存现状与建议[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09:149-156.

[2]记者王畅.我市举行普宁寺“宗师殿”开光揭幕仪式[n].承德日报,2016-05-30001.

七五普法征文篇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决定》着眼于“全面”二字,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重大决定,是普法依法治理的纲领性文件,为**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2015年是“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为认真总结“六五”普法的先进经验,全面规划“七五”普法工作,找准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确保工作成效,做好“六五”普法和“七五”普法的顺利衔接,特广泛收集各乡(镇)、各单位、各群体对即将启动的“七五”普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开展调查研究,为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奠定基础。

二、“六五”普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六五”普法过程中,形式主义的现象依然明显,部分部门、部分单位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软指标,没有将其重视起来,“重形式、轻效果”等走过场现象不在少数;职责不落实,协调配合不够,普法资源运用不充分,对普法工作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够有力,为了考核而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时有厌倦情绪产生。

二是法治意识淡薄,社会法治氛围不浓。部分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本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想法,发生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信访,使一些本该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的问题涌向信访部门;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解决问题时用情不用法,治标不治本,容易导致群众的不满,从而引发新的矛盾;一些私营企业业主急于发展经济,对费时费力又费钱的普法工作重视不够,不愿投入,对自身的法律学习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导致劳动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存在薄弱环节,普法效果不够明显。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层叠交织,普法教育工作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因而出现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工作难点缺少办法、工作盲点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如,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讲课形式单一、简单枯燥,导致学生学法积极性不高。农村人口分散、流动性大,群众素质低等因素,导致普法教育组织难度大、实施效果不明显。

三、“七五”普法面临的新形势

1.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调解、诉讼等社会矛盾解决主渠道的挑战。社会治安压力增大,安全ww形势错综复杂。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不断增强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尤为重要。

2.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群众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利益,已成为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最大驱动力,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越显迫切,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社会责任日益重大。

四、“七五”普法的内容、载体和方法创新

(一)“两个转变”实现普法内容的更新。一是从普法工作要求向受众需求转变,突出针对性。不同的普法对象对法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普法内容只有根据受众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在普法教育工作中要变“我宣讲什么,群众就学什么”为“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宣讲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村(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对群众的法律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婚姻家庭、社会治安、征地拆迁等),致力于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将普法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群众切身体会到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处,提高群众学法的积极性,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从“灌输式”教育向“服务式”教育转变,突出创新性。法律知识浩如烟海,其博大精深、义理精微,即使是专业的法学人士,穷尽白首也不能尽一经之感。因此,普通民众误读或者片面理解法条的内涵也实属正常。为避免群众走入法律解读的误区,就需要我们在普法教育中加强对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方式和渠道的引导,突出对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宣传,确保其在纠纷发生时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在通过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群众的法律认知水平。

(二)“两大载体”突出普法方式的创新。一是文化载体。充分挖掘村(社区)的民间文化资源,鼓励乡(镇)、村(社区)现有业余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法制文艺节目,通过文艺宣传形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生动化、形象化,易于群众接受,更好地提升普法实效。二是广播载体。广播作为一种传播面广、表现力强的法制宣传方法,充分利用村、社区小广播,按时并结合特殊节日循环播放有针对性的节目,让老百姓即便在田间地头也能受到法制教育,从无形之中将遵纪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植根心中。

(三)“四个结合”力求普法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将普法教育与难点工作相结合。针对城镇建设征地拆迁、电站建设移民搬迁等矛盾比较突出的重点工程、重要领域,适时加强人民调解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和激化。二是将普法教育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将法制宣传工作与精神文明、党建的建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抓紧党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普法宣传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将普法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机关、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放心消费、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ww等工作中寻找普法契机,以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服务“三农”工作。四是将普法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相结合。在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中,结合调解个案、援助实例,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让群众在受援过程中知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法律服务、普法教育双丰收。

(五)进一步深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将其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在以往的普法中,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等问题。“七五”普法中,要继续坚持并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国家公职人员学法、农村基层干部学法等重点对象学法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二要深入开展“读法律书、做守法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采取“家长学生同学法”、“青少年学法心得交流”、“青少年模拟法庭”等多种有效形式,使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引导青少年在自主参与、法治实践中树立起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意识。三要继续做好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民工、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农民工学法维权月”活动,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突出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

(六)打造普法工作新亮点。一要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县直学校、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及中学打造具有示范借鉴作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的作用,利用学校已有的书画长廊、漫画墙、图书室、微机房、小剧场等硬件设备,广泛开展校园法制短剧、法制小报制作、法制漫画比赛等活动,将法治文化与书香文化相结合,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以“法律维权篇”、“案例警示篇”、“犯罪矫治篇”、“名人榜样篇”等不同的篇章展示出来,营造学校浓厚的法治氛围,让学生们再潜移默化中提高知法懂法、明辨是非的能力。二要加强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随着村(社区)文化广场及活动场所的修建,要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载体,广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宣传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崇尚法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