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20:05

中秋感悟篇1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一

今天是八月十五,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爷爷家,爷爷奶奶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叔叔和姑姑两家人也一起来了,大家在一起共度佳节。为迎接大家,爷爷奶奶做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品尝着丰盛的团圆饭,大人们少不了喝酒,我们小孩便已饮料代替酒,互相祝福,浓浓的亲情在饭桌上互相传递,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时,用月饼作为秘密传递通知的手段,约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人们以中秋节吃月饼来纪念起义军的胜利。现在,月饼已演变成合家团聚的象征。于是,吃过晚饭后,我们每人手里拿一块月饼,到楼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是的,今晚的月亮特别明亮。一轮金黄的圆月像一个银色的玉盘高高地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照亮了整个院子。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光很美,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中秋节真是令人难忘!中秋之夜也是这么的美丽!

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二

“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啊,我……”唱着这首童谣,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今天我很开心,也过的很充实,因为今天我们要进行三个环节,这将使今年的中秋节更特殊。

第一个环节——吃月饼,一大早,正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闹钟声吵醒,我赶紧穿上衣服洗涑完毕后,从冰箱里拿出3个月饼,一个给爸爸,一个给妈妈,还有一个给自己:第一,让我们一起分享美味的月饼,第二,月饼代表幸福团圆嘛!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到了傍晚时分,姑姑、姑父、弟妹、还有奶奶都团聚在了餐桌上,开始进行第二个环节——过节,餐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齐全,馋嘴的弟弟抓起一个鸡腿就往嘴里放,顿时,欢笑声弥漫了整个餐厅,接着祝福的话语弥漫了整个世界“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时间如流水般过去了,最后一个环节开幕了——赏月,来到楼顶,哇!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上,好似一个圆盘,又好似一个月饼,圆月倒映在水中,微风拂过,搅碎了这轮圆月,但过了一会儿,圆月又合上了,这就表明,中秋节到了,出去打工的亲人都回来与家人团聚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在这里我愿天底下每一家庭幸福团圆,合家欢乐!

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三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中秋节。有个诗人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也想起了我的亲人,要是中秋节能让亲人在一起吃月饼就好了。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亲婆(我对崇明祖母的称呼)带着我和表哥拿着面粉做每年到崇明都吃的圆子。中秋节,崇明农村不吃月饼,而吃圆子。亲婆找出做圆子的材料:面粉、馅和水,先将面粉和开水揉成大面团,再摘取一小团,用手揉成一个空心的半圆球,然后把馅放在空心的半圆球里,用手一点一点捏着转,球口就越捏越小,最后把口子用手一点点捏住就行了。亲婆还告诉我一个秘诀:“在刚开始揉面团时,要用些干面粉放在上面,不然面团粘乎乎的,很难揉。”我刚做几个,一点也不像圆子,倒像小笼包子。亲婆又说:“捏到最后,圆子口还要往下按,再用双手搓圆,这样才像圆子。”我听了以后,照她的样子做了,还真像呢!

吃着自己做的圆子,我觉得中秋真美好,可以与家人一起吃圆子,真快乐呀!可惜亲婆一年前就去世了,但亲婆教我做圆子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崇明家里别的人没亲婆勤劳,又没人比她会做菜,如今亲婆不在了,我和爸爸妈妈也很少到崇明去玩了。望着圆圆的月亮,我想:中秋的月亮这么圆,我们全家却不能团圆。为什么月亮在发光微笑,我家却只有思念亲婆的泪光?我默默地念道起古人的诗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中秋节,我吃着月饼,想起了崇明圆子,更怀念在天上的亲婆。

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四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悄悄的暗了下来,我和爸爸,妈妈,奶奶在屋里盼着月亮快一点出来吧!我等啊等啊,急说:“今天的天气晴晴的,是不是没有月亮啊!”奶奶说:“有时候有月亮,有时候没有月亮,可是今天是晴天啊!应该是有月亮的。”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吃饭了,”“等一会儿月亮出来我才吃!”我说。来自:大全我等啊等啊,我们的屋里透过了一点银银的月光,我对爸爸,妈妈,奶奶说:“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妈妈说:“好了,月亮出来了,就可以吃饭了”。我很快就吃完了饭,我想一年有一次中秋节,给月亮照张相吧!我拿来了照相机照了一张像。

看,只见拿带着以圈圈金黄的月儿终于亮了起来,他生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的穿过一缕一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那一霎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变白了,它傲然的,高高的升起来,她园的那么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我一瞬间就想起了著名的诗人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我从月亮里看到了美丽的月亮姐姐和可爱的玉兔。接着爸爸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爸爸还对我说:“世上没有嫦娥和玉兔等,那些都是神话故事!”

我们全家人看着月亮,欣赏的月亮,很晚了才睡了觉,今天我很高兴,我想月亮也很高兴,因为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的月亮真漂亮。

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五

今天是中秋节,吃完晚饭,我早早地趴在窗户上,等着看月亮。

可是,我等来等去也没有看到月亮的影子,整个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妈妈说:“可能是下了雨,今晚看不到月亮了。”我不甘心依旧遥望着天空,心想:一定是月亮姐姐在家睡懒觉呢!我默默地朝着夜空喊道:“月亮姐姐,月亮姐姐,天黑了,快出来!”可是,一点不管用,天空变得更黑了。没有看到月亮,我觉得很失望。奶奶说:“这有什么,不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吗?’我们明天一起看!”

我盼着明天的月亮会又圆又大。当我转身准备睡觉时,却猛然发现月亮已经高高地挂在天边了,我高兴地喊道:“出来了,出来了,月亮姐姐出来了!”她一定是听到了我的叫喊醒来了。

2020描写中秋节的心得感悟500字六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意蕴深厚的传统节日。传说,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祭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开始效仿,渐渐传入民间。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

中秋节是代表思念与团圆的节日。古时候,有多少千古佳句诞生在这中秋之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无一不是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对故友的切切思念之情。而“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传说故事,也让人浮想联翩。

中秋节的夜晚,我们一家人带着月饼在顶楼上赏月。遥遥的天际边,那月儿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玉盘,莹白无瑕的将丝丝浅金色的月光洒向人间,让我不由地想到了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夜色渐浓,如纱似水的月光越来越亮了,轻舒漫卷的云朵也越俩越薄了。云朵化作缕缕云丝如柳絮般轻轻缭绕在光华灿烂的月儿边,衬得月儿越发轻灵,犹如玉盘中盛满的金灿灿的黄金。而夜空中洒落的熠熠生辉的星星,大概偏是那玉盘中散落的点点碎金吧。

家人的谈笑声将我的目光引去,原来是月饼已经拿出,开始品尝月饼了。吃着香甜的可口的月饼,和父母亲聊着中秋的神话故事,仿佛这就是中秋节的真谛了。吃完月饼,再次将目光投向皎洁的月儿,它仍是静静地高挂空中,静静地将月色洒落我们身上,静静地看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犹如同它千百年来一直所做的那样。

中秋感悟篇2

姚澜

现在这个季节,正是秋天,我望着窗外飘飞的落叶,思绪万千。

秋高气爽,风轻云淡,碧绿的叶子精灵们实在是抵不过秋姑娘的点染,变成了金黄色;它们也抵不过风婆婆的吹拂,纷纷飘落在地上,组成了一条黄金大道。只有枫叶不同,愈变愈红,似乎是想给这秋天再增添一道火热的激情。气温骤降,大雁南飞,人们的身上不觉已经开始添了衣裳,风似乎是有魔力的,夏天的时候总不往人身上来,但稍微一变天气,它仿佛是无孔不入,直往人身子上钻。大雁也开始成群结队地赶往南方。秋天的变化可真多。

我喜欢秋天。有人说,春天象征着朝气,夏季象征着拼搏,冬季象征着纯洁,但我只唯独喜欢秋天。虽说有时秋季象征着生命的衰败,但换个角度,秋季位于四季中的第三季,就好像人生中的第三阶段——壮年时期,也正是努力拼搏的时候。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它承载着农民的期望,那微冷的秋风里都含着笑声和果香。

曾经背过一首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刘禹锡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积极、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谁说秋季不如春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和惹人之爱的地方,只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那么你就会看到每个事物的可爱之处。

中秋感悟篇3

一、感悟教学法的定义:

感悟教学法强调的即是“自悟,顿悟”。我们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推之。所谓的“感悟”,就是“感受,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它就是“领悟”。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这种突发的领悟就是“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意义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定义强调的是“自悟,顿悟”,于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则是“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自悟”,即告诉我们“悟”的主体是“自我”,即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则是要尊重学生的“自悟”。在此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能读懂的课文,学生并不能读懂其深刻含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则应激励学生仔细揣摩,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更加深刻的领悟。孔子云“导而弗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例如教学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我考虑的是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主体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达出来。但在设想教程时,我觉得有难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青人要去体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我作三步尝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仰头看见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地;耳边是飞鸽的飞声,低头细数着槐树底一丝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蓝色牵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的陪衬。”让学生品味选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凉秋意早上心头。特别是文中一段"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上去即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学生体味眼前所描绘的景物,引发心中皆有的感情,他们便心领神会,觉得无比真切,无比自然。(3)引导学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体。感“语”是作品的局部阅读,但更应注重的是整体阅读。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表明: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所谓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可以从表现手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离不开内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没多大的意义。前面我谈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语言悟情,但离开作品的整体,所悟的情则显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议论抒情一段与借景抒情一段综合起来理解,使学生感悟更深刻。因为作者在议论抒情一段中强调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学人士,尤其是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作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强调秋给人的悲凉感受。学生读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触也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从而更深层次地感悟郁达夫先生创设的“清、静、悲、凉”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闷、阴郁、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学法的策略: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确定了这一前提,那么,谈的便是策略问题。

策略(一)引发想象。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诗词中关于月的吟颂的诗句,把这些诗句分成四类主题(1)望月思乡,这是人类咏月的永恒的主题。(2)望月怀人,包含有情人之间的怀念之情,征戍之人对亲人的怀念。(3)月的阴睛圆缺变换的规律。(4)月的多种意象。如“月明如镜”“残月”“朦胧月”“松月”“水月”“烟月”“霜月”。从其形状特征中领悟人生百相。根据这例主题,用电脑制作出各种“月”的画面,再配上诗句,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对月圆缺变换的规律,学生悟出“阴”与“睛”,“圆”与“缺”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分割。“阴”与“缺”是“睛”与“圆”的基础,而“睛”与“圆”又是“阴”与“缺”最终目的和必然趋势。坚定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时度势地踏上人生之路,对未来充满信心。

策略(二)引发联想。感悟离不开联想。例如纵横交错的联想,从视、听、味、闻、触等知觉上激起反响,给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联想具有深远感,给人崇高和壮美。如让学生读王之涣的《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诗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滴大江流。”王维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收放得宜的联想,从中感悟其深远、壮大、崇高的美感。

中秋感悟篇4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罗兰长期居住的宝岛台湾属于亚热带,从地理气候上来说那里的夏秋之别没有我国大陆北方那么明显。然而作者用自己纤细敏感的心灵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秋的气息,捕捉到了秋的“神韵”。作者运用第二人称,与秋天像是一对相交默契的故友,两者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深情款款。

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的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作者用自己独具的慧眼,撇开春天的火红热闹与夏天的热情奔放,单写秋天的安闲明澈。在这里,秋“心”和人“心”相互映衬,作者空灵的笔描摹出了秋天别样的飘逸,而秋天的澄静更是衬托出作者心灵的淡远,不着俗世的纷扰。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侣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是谁说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点都没错。秋天“安闲明澈”的神韵就是作者魂灵的栖息地。对自然景物里的描写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秋“安闲明澈”的神韵,无疑是她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痛苦的魂灵寻求栖息抚慰的精神寄托,达到了写意的升华。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磨折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有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的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面对大自然的草木凋零,人事的哀愁也就难免侵入人的心灵。秋天是一个悲愁的季节。但秋天又远不止如此,透过落红衰叶的表象,秋天实质上是豁达和超然的。就如情感上的挫折,终会事过境迁,如果“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说:

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融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黄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从秋天对个体命运的启迪过渡到了秋天对整个人生的启示上。它不仅能慰问作者“深藏在内心的悲凉”,而且引导作者思考,“发掘出生命的潜能”,找回“迷失的自我”。

一切繁华终会淡去,任何表面的繁华都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生命应该不去求轰轰烈烈,但求脚踏实地,只有认真去体验生命,才有可能“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

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作者对生命的本体与生命的意义的深刻领悟,无疑是她饱经风雨的生命体验,是她用寂寞的苦痛换来的生存的哲理感悟。至此,文章的意蕴获得了一种哲理的升华。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作者在秋天的指引下寻找到迷失的自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作者能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这种类似独语的形式实际上就是抒写心灵的方式。与其说是写给秋天,不如说是写给自我心灵的,写给一种人生情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兰笔下的秋天是作者自我创造的对象,是一种心灵认识,一种生命感悟,是一种对于人生心境、人生形态的礼赞与拥抱。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写秋,就是思考秋天,就是思考人生。由写景到秋思,再由秋思到生命的思考,层层推进。秋色秋声,作者未曾从细处构思,却淡淡勾勒;秋景依旧,作者未曾留恋徘徊,却思绪万千;春花夏荣,作者未曾大笔铺张,却悟秋明理。这样水到渠成推出对生命的吟唱:“不变的安闲,永恒的宁静。”

中秋感悟篇5

高一(2)班

袁翡梅

人生许多美丽的画面常常开始于刹那,只需你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题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快乐的时候多呢,还是不快乐的时候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不言而喻的。生活其实是无处不美好的,但要看你是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探索。

秋风感悟

背景:初秋,凉嗖嗖的秋风吹刮着天地万物,一片树叶在秋风中摇着。

叶:拽紧我一些吧,我要掉了。

树:孩子文秘站:,不要怕,下面就是土地,妈妈的怀抱。

叶:为什么会有秋天呢?

树:因为有春天的生机勃勃,自然就有秋天的万物萧瑟,这就是生活啊,孩子!

画外音: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曾经拥有,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感谢苦难的人生,感谢坎坷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感谢生活,给了我们这样一份不同的人生,渐渐你会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风雨彩虹

背景: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奶奶与孙子漫步在郊外的路上。

孩子:奶奶,郊外有什么好玩的,那些花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奶奶:孩子,你得学会用心去看世界,渐渐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石头旁边长着小花,大河浪里藏着歌声,蟋蟀躲在石缝里弹琴了,暴风雨后挂着彩虹……

画外音:生活中并不缺少阳光,只需你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渐渐你会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仅有的半瓶水

背景:两个旅行者头顶烈日,徒步旅行在险峻的山上,两个人的包中都只有半瓶水了,当他们都口渴时……

甲:渴死我了,(顺手摸出半瓶水),天哪,只有半瓶水了,漫漫长路,如何渡过啊!

乙:哈太好了,我还有半瓶水,节省一点,够用啦!

画外音:拥有感恩的心,感谢命运安排的点点滴滴,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渐渐你会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感悟生活

中秋感悟篇6

在屋中蹀躞,无尽寂寞袭来,想起学校琐事,更是不甚烦忧。生活还没开始感悟亦觉其无趣,于是决定第二天去寻找生活的真谛。

晨光微熹,踏入公园,欲在这难得的幽静中寻其真谛。蜿蜒小径,幽长清新,树影中湖光掩映,水波潋滟,极其旖旎,眉宇之间忧烦尽去。沐浴阳光,享受秋风袭衣的飘然,展望湛蓝的天空,感受自然的灵动和谐。时光如流水飞驶,夕阳夕下,无际的微波,映着日落,说不出的骀荡,这等空灵缱绻之景即使有任何郁闷也皆散去。紫夜到来,我仍踯躅街头,感悟今天此行,突望天空繁星,顿悟,天上星光,街上灯光,乃与我的心灵之光无声相映,生活真谛便在其中。

次日,我在家中畅想,觉生活有景可悟其真谛,无景觉其烦忧,是否景乃其关键。突亿起公园之行,其景并不是极没,再看窗外,小镇人们各有其所忙,也可感悟其中,不也是一幅生活之美的图画吗?哦,原来生活在其心态,你怎么看待,便可得什么回报。只要放下自私,欲望,狭隘,持宽容之心,用爱去感受,用情去感化,生活就在其中。

中秋感悟篇7

一、自读自悟,感受语言

新课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正在去伪存真,将从“学本”走向“生本”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给学生充分自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借助语感进行自读自语,在文本语言文字的层面上“走个来回”,是个性感悟的前提。如在《船长》一文中,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船长哈尔威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有机会和大家一起逃生吗?此时教师可抛出一个问题创设情境,引导自读:读了文章后,有人认为船长很傻,也有人认为船长的这一举动正体现了他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到底他是个怎样的船长呢?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的前半部分,是对文本解读的两种对立性的观点,后半部分又给学生留下了自我感悟的空间,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有如谜语,唤起了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对话人物形象的热情。

二、自主探究,理解语言

1、生成与提取问题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读文体验、生成问题,师生从生成的诸多问题中提取关键性的问题作为探究对象,可以为深入探究寻得基点。如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肖邦有哪些作品?他的祖国遭遇了怎样的灾难?……面对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可根据问题的重要与否进行合理取舍。学习课文可以提取以下重点问题作探究:我是谁?为什么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为何在祖国危难时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却又在临终之时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作者这样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这样的问题涉及面广、感悟空间大、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借助语感整体、深入地探究课文。

2、深究与教师引导

要带着疑难问题,与文本再一次进行真情的对话,凭借已有的语感、智能进行探究,在反复感知中揣摩思考,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语言的“曲径”、“深巷”中体悟。互动交流时,发现学生探究未入深境、未解文意,教师可结合先期对文本的解读,智慧地预设学生阅读体验时可能遇到的难点,介入性地提供相关的资源。

三、涵泳体悟,积累语言

涵泳是对语言文字着意于琢磨比较、鉴赏把玩,体悟便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言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涵泳到体悟到诵读到内化,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感,扩大语言“库存”,在不断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促进其形成鲜活的语感。例如在执教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中描写“秋天的颜色”这一部分时,我紧扣“五彩缤纷”这一重点词语组织教学: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杏叶;( )的枫叶;( )的田野;( )的橘子;( )的柿子;( )的菊花。

2、读一读上面的词语,想一想,这些景物的颜色装扮成的秋景图是什么样的?闭上眼,想想这样的画面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看录像,自主感悟秋景之美,美在“五彩缤纷”:(1)同桌对读,并讨论:秋天的色彩与其他季节比较,美在哪里?(2)配乐美读句子,体会秋色之美;(3)抄写自己喜欢的描写秋天色彩的词句,试着背诵这些句子。

4、从所提供的词语中,选择四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五彩缤纷、金黄色的、金色的、黄黄的、淡黄的、红色的、红红的、紫红的、雪白的。

这一教学片段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基于课标的学段的要求,以语感训练为内核,在反复自主诵读过程中,将识字、学词、练句与品析、体悟融合在一起,传承了语感训练传统做法,但也渗透了现代语感训练的理念,简约而又实效。

三、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的终极目标在于运用。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说:“即使是母语学习,从‘能理解’到‘会运用’这一台阶也必须花大力气,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实现这一跨越。”为掌握和运用语言,创设语言实践的平台是必要的,要让学生将积淀的语感进行运用、表达,尝试着让更多的“库存语言”进入“表达平台”,通过不断的语言转换实践,让学生跨入语感发展的“高速公路”,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中秋感悟篇8

早春的风雨是温柔的。在如生如梦的春雨中,最先露出头却总是春草。它们悄悄地,但坚强地从土中钻出,为山野铺上了一层嫩绿,充当春的使者,笑对世界。

在早春的风雨中,小草学会坚强。在坚强中,他感悟到了快乐。

盛夏的风雨是疯狂的。万物都是臣服于它的脚下。只有荷花坚强地屹立在小水潭中,偶尔有雨点袭来。她却固执地一抖身,把雨点甩出老远。在肆虐的风雨中,他却笑对万物。在肆虐的风雨后,他依然笑对苍穹,亭亭玉立,粉黛微露,娇柔美艳,倾倒多少俊男靓妹。

在盛夏的风雨中,荷花学会了坚强。在坚强中,她感悟到了快乐。

深秋的风雨是冷漠的。大树的叶子已经枯黄,在一阵秋风中,一场秋雨下。落叶飘然而下,躺在那里等待着腐烂,也等待着重生。同时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在垂死之际,他仍然笑看人生。

在深秋的风雨中,落叶学会了坚强,在坚强中,他感悟到了快乐。

寒冬的风雨是肃杀的,寒冬用自己的威严,迫使苍生低头,只有梅花,愿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来反对寒冬的暴政。她扎根于雪土之下,生长在寒风之中。她用那洁白花朵笑望苍生。

在寒冬的风雨中,梅花学会了坚强。在坚强中,他感悟到了快乐。

中秋感悟篇9

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c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1.调动情感参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有人情味儿的好文章,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2.强化读书实践,让学生多读多悟

2.1初读促感悟。学生虽有了初步的阅读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精读促感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品读,读中感悟。《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中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通过让学生个别读,个别读后评价,挑战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由于三年级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心中明白的很难表达出来。开始时,学生只说到秋天,果子成熟了。这时,可马上点拨,你挤我碰这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脱口而出:水果丰收了。学生通过读句子、讲感受和老师的点拨,达到在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中感悟。当学生品读完第二自然段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看一张张美丽的秋景图片,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演读课文,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进一步感悟秋天的美,从而轻松地找出本段的中心词:五彩缤纷。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精读课文恰恰是感悟的重点。

2.3范读促感悟。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朗读示范作用是相当大的,在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时,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进入课文的意境、感悟文章的内涵。因此,可以说成功的范读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一个法宝。

3.挖掘课程资源,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运用

中秋感悟篇10

长安镇中心小学六(3)徐诗映

有些人认为生命的芳香,莫在于赏赏花,听听音乐……林语堂曾经说过“享受大自然,是一种艺术。”是呀,其实感悟大自然,也是生命的芳香。

十月中旬,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天是那样的瓦蓝,阳光是那样的明媚,炎热只剩下余威,使人感到无尽的气爽和惬意。

大路边,梧桐树的叶子都被渐渐染成了金黄色,一片片摇摇欲坠。一阵风吹过,有的像一位羞涩的少女,慢慢的,慢慢的,从空中轻舞而下,缓缓着地;有的像是急性子,迫不及待地直接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有的像不愿意落地似的,在空中不停的旋转,像是要乘着风儿去漫游,又像是在耍杂。

花园里,当桂花浓郁的芳香还未散尽,那清淡的幽香早已默然而至。金秋十月,千姿百态的陆续开放了。“千手观音菊”伸展出它那修长的“手臂”,像在招揽蜜蜂去它那采蜜;灯菊像是一盏明亮的小灯,以它的明艳照亮了整个花园;“满天星”那无数朵可爱的雏菊在迎风摇摆,似乎是被秋风给熏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