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22:16

素质拓展论文篇1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管理者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如何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价值财富。然而企业要想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培训来实现,企业的培训将给员工提供可以胜任他们职位的信息和技能。但是,对于企业中的管理者来说,除了具备胜任职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外,企业更注重培训他们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管理能力。素质拓展训练就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目的,在体验式培训中实现这一目的。

一、什么是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二战时期,大西洋上有很多船只由于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陆地,绝大多数人不幸牺牲了,但极少数人在历经了长时间的折磨后得以生还。后来,发现得以生还的人并不是那些身体强壮的人,而是那些拥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二战结束后,在英国出现了这种模仿真实管理情景,对管理者和企业家进行心理和管理两个方面培训的outward-bound管理培训。由于它新颖的培训形式和良好的培训效果,被世界各地不同的企业所采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它究竟怎样对员工进行培训呢?下面将运用素质拓展训练的几个项目通过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总结出了几点素质拓展训练给企业带来的作用。

1.素质拓展训练将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运用管理学知识的平台。许多管理者认为管理学所学的知识都是经验之谈,并没有可以实际运用的价值。素质拓展训练将彻底消除管理者的这种错误想法。根据管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将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我们将以素质拓展训练中“扫雷”这个项目,来看一下管理过程中的四个部分是如何工作的。

“扫雷”游戏是用一张分成若干方格并标上数字的地毯来模拟雷区,每一个方格的结果是有雷或是无雷,在“雷区”中间位置的两侧是分别有两个峡谷。而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一名队员只有两次机会去“扫雷”,如果选择的方格没有雷,那么可以安全的选择前后左右的任意一格继续“探雷”;但如果是选择的方格是有雷的话,就必须按原路返回,换另一名队员继续“扫雷”。这个任务获胜的依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有的队员都可以安全的通过“雷区”。那么,在这个游戏中将如何去应用管理学知识来实现胜利呢?我们知道,计划是每一件事情成功的第一步,在我们这个游戏中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团队,首先应当确定团队的目标,那就是成功走出“雷区”。在制定了这样一个目标之后,应该做的就是制定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选取项目的项目经理,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扫雷”,时间应当如何分配等等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团队里的人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至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当计划完成之后在组织环节中,项目经理应当明确所有人的分工,团队成员的分组等事宜,以便所有的成员可以各司其职,避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出现工作的漏洞或者人力资源的浪费。建立起一支高效的团队,在任何一个项目中都是领导环节的重要任务。在“扫雷”的项目中更是如此,因为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这项任务,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所以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一支高效的团队是非常考验一位管理者的领导才能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项目中,其实还有一点是管理者可以实践的,那就是如何去建立一支信任的团队。“扫雷”项目在完成了一半的时候会有意的设置一道障碍,那就是在两个“峡谷”之间的“雷区”全部都是有雷的,也就是要通过正常的途径是不可能通过“雷区”的。在团队成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我们的团队将面临极为严重的信任危机,所有的人都会怀疑是不是记录路线的人记录出了问题,这样的争吵将使我们的团队耽误相当多的时间。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对于我们的管理者来说就要通过自己与大家的沟通,使团队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共同克服困难,度过团队面临的这一信任危机。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控制,其实从实施这个项目的第一步起就开始了控制。当队员探雷失败的时候,其实就是表明这一步与团队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就应该及时纠正错误,派遣另一名队员寻找一条新的道路,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在团队面临信任危机时,管理者也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消除大家心中的疑虑,重新建立起团队的信任,使之与团队的目标一致。

通过上面对“扫雷”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出管理学的知识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就连一个小小的游戏要想取得成功都需要管理学上知识的运用。素质拓展训练就是通过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却是障碍重重的小游戏,在娱乐与轻松中教会管理者如何运用管理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彻底打消管理者认为管理学知识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没有实际运用价值的错误想法。使管理者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充分地信赖以及运用管理学知识,给企业带来收益。

2.素质拓展训练将增进企业管理者的团队合作意识。加里·德斯勒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这样说到:“大多数企业发现团队合作并不是凑巧发生的;相反,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而成为一名好的团队成员。比如,丰田公司回用许多时间来训练新员工互相倾听和合作。”作为管理者往往都是能力出众的人,而企业的项目不可能由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项目团队将很有可能出现两个甚至几个职位相同、能力接近的管理者参与项目的实施。出现意见不一,自视清高不愿听取对方意见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这些管理者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个项目很有可能陷入僵局甚至就此搁浅。素质拓展训练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历练参训者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素质拓展训练都是以团队作为训练开展的基础。

素质拓展论文篇2

【关键词】消防抢险救援单兵素质战勤保障要求作为公安机关一支重要的现役警种,拓展职能后的消防部队承担着社会抢险救援的重要职责,如何着眼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根据几年来的基层岗位实践,笔者认为在以消防官兵单兵素质为主的软件上,除具备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外,在专业技能上尚应具备一专多能的经验积累、与职能匹配的文化程度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包括从容的心理状态和坚定的心理意志。在以救援装备为主的硬件上,则应不断完善与现代灾害现场相适应的战勤保障机制和保障体系。以下几点认识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消防同仁商榷。1.多角度、全方位磨砺公安消防单兵素质。

1.1直面困境,高点思维。《消防法》的修订把消防部队的抢险救援行动由过去的好人好事转化为份内的天职,随着消防官兵作为一支骨干力量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场越来越多的走向前台,使他们成为和平环境中经受鲜血、危险、灾难和恐怖考验的最大人群,而现阶段的士兵又正是我国出生人口高发期的独生子女,先天的优越环境和现实的特殊职业经历形成了强烈反差;警力资源的有限与现实任务的繁重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与救援现场的复杂多变又形成了第三个剪刀差,而随着火灾、建筑物坍塌、车辆事故等一系列事故的发生,落实“救人第一”的方针,迅速、安全地解救被困人员又成为抢险救援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站高起点,科学谋划,才能运筹帷幄,打赢实战。

1.2强化素质,破解难题。实践证明,在抢险救援现场,被困人员生命受到的威胁较大,在时间紧迫、行动困难的状况下,及时了解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掌握一定的心理安抚方法和技巧,可为营救被困人员赢得时间,为此,消防指战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

1.2.1较强的心理素质。

对消防指战员本身而言,在灭火战斗过程中,危险、紧张、复杂、困难和突变性等因素会对消防员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面对不同环境下的被困人员,消防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品质,克服惊慌、恐惧、丧失信心等消极的心理状态,避免判断失误,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被困人员提供积极的帮助。

1.2.2足够的心理学常识。

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消防指战员迅速的掌握被困人员的心理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反应,并积极有效的采取应对措施。相反,如果消防指战员对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有可能会做出影响被困人员情绪的举动,进而使救援过程变得复杂甚至阻碍救援。

1.2.3敏锐的观察判断力。

通过观察被困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眼神,来察觉、判断被困人员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状况,正确的判断可以促使消防指战员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安抚,配合救援工作开展。

1.2.4一定的生理医学知识。抢险救援现场越来越趋于复杂,消防指战员必须能够应对多种条件下的困难。大多数被困人员心理上受到惊吓,身体也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消防指战员要对人体被毒烟熏烤、中毒、缺氧、虚脱、骨折、软组织挫伤等现象发生时机体的状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观察被困人员与正常人的表现差异、行为的改变,通过其意识紊乱、语无伦次、烦躁不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现象,及时掌握其“动态”,防患于未然,使被困人员得到及时救助。

1.2.5广角度的专业视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传统”消防安全与“非传统”消防安全的界线被打破,“非传统”因素的影响更加广泛,破坏力也愈加明显,对部队现有职能的发挥提出了严峻挑战,最为突出的是如各种新型石油化工、能源、皮革等污染性危险产业急剧扩张,城市规模、城市容量急剧扩大,各类建筑物的安全荷载成倍增加,城市灾害应急防控功能的不足更加凸显,消防官兵必须具备广泛的专业涉猎和常识积累,以应对各种突发现场。

1.2.6临机应变能力。面对各种化学灾害的相继频繁发生,特种救援装备的量少质差和功能欠缺,无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施救。据统计,化学侦验车等消防部队特勤装备配备缺口达60%以上,一些先进的化学侦验、探测设备、特种器材更是寥寥无几。20__年在处置河南省某二甲酯槽车翻车事故时,因无侦检设备,无法确定物质属性,导致现场5名消防战士中毒。因此,必须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临机应变,及时采取简便易行的土办法、土设施快速展开施救,尽力挽回损失。

1.3立足现实,提高独力处置能力。尽管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地方应急联勤联动机制,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逐年增多,社会应急救援任务明显加重,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相对滞后,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体制分割、力量分散,应急响应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公安消防部队警力、装备、训练以及处置能力必须尽快适应,完成独立情况下的抢险救援任务。胡主席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十二字方针中包括英勇善战。其中英勇是精神,善战是技能,要靠过硬的职业素质做保障,回应人民新期待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2超前发展,纵深完善现代战勤保障体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灾现场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抢险救援的成败。建立消防机关级战勤保障机制(一级保障)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在此不作赘述。为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灾害现场的救援需要,应本着全纵深、广角度的战略发展原则,逐步建立县(市)、区级战勤保障体系(二级保障)。

2.1建立二级保障的必要性。有专业学者曾做过调查,如果一级战勤保障消防部门所有车辆一起出动(包括油罐车、炊事车、器材车等),到百公里外的地区支援,油罐车在装满油料的条件下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0公里/小时,到达目的地至少需要2个小时,且如果一次补给不足还需返回基地再次运输,仅从时间和油料消耗上来看就已失去现实意义。如果在当地建立相应的组织,则可随调随到,真正提升战勤应急保障

和快速反应能力。2.2建立二级保障的优越性

2.2.1便于管理,战备性强。建立二级保障站,将过于分散的单位、人员和物资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并作为实战单位昼夜执勤,既增强了后勤保障人员的执勤战备观念,又可减少管理层在时间、精力、费用上的消耗,更便于装备器材的维修保养和存储点验。

2.2.2反应速度快,保障能力强。二级保障站接到增援命令后,不用临时组织,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快速出动。尤其在大型现场,二级保障站可根据平时制定的保障预案,各类人员按部就班地实施展开,快速为现场提供有力的初期保障,为消防机关级保障消防部门到达现场争取了宝贵时间。

2.2.3配置合理,机动性强。二级保障站在人员和装备器材的配置上更贴近实战、立足于实战,着眼于本区域的初期保障,合理的配置了救灾现场后勤保障方面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装备器材,战时可根据不同的现场、不同的需要合理补给,避免了盲目行动所造成的浪费。日常备战时二级保障站则是一个流动的补给站,可随时或定期为中队服务,保养维护车辆器材,运送各种物资,为一线部队的执勤备战提供可靠保障,真正做到“粮草先行”。

2.3二级保障的基本模式

2.3.1机构设置:在相临的县(市)、区里每3个消防部门设1个二级保障站,人员可从地方聘用。

2.3.2装备配置:主要依托地方单位,建立长期支援合同,随时听从二级保障站调用。

素质拓展论文篇3

关键词:拓展;群体;运用

一、我国素质拓展在高校中运用的意义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开设了拓展式的体育教学课程,即在设定的情境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使大学生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作用。2005年以来关于高校素质拓展应用的研究,主要是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社会需要等角度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并从学校的经费、师资、场地及设施等角度进行论述,其结论主要为:高校完全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条件。但是理论体系研究尚未完善,核心理论部分少有突破。如何将拓展训练在学生各类群体中发挥最大的引导作用,需要研究各类学生群体的身心特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二、素质拓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拓展训练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的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在理论、现状、面临问题、课程内容改革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研究仍然比较欠缺,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2)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的户外拓展,在体育竞技性、活动趣味性等方面的确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身心的作用,其覆盖群体形式较为

单一,但对于班级干部、团学干部、应届毕业生等这些常见群体无法体现出针对性。(3)由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拓展训练”在大学中的开展形式终究不能完全照搬,比如野外生存训练等。如果高校能够按照不同群体的心理、年龄、需求等特征进行拓展训练,那么拓展训练在高校群体教育中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使不同群体学生真正受益,体会到拓展训练对其带来的巨大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在高校实行以公共选修课、社团组织、学生干部培训等形式的拓展训练,并就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程及社团联等组织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及时梳理学生开展的这些拓展活动,使得高校学生拓展体系脉络清晰起来,功效达到最佳化。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下,我们需要在借鉴西方国家“拓展训练”在高校运用方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深入挖掘拓展训练的特征和规律,不断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拓展训练群体性理论与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卫.论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中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1).

素质拓展论文篇4

论文摘 要: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素质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高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是对于体育课程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这种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拓展主要形式 

1.信任支撑下的心理挑战 

信任背摔是拓展训练中一个经典的项目,其操作要求是团队中的一名学生站在高度为1.6米的台子上,背对下面向后倒,其余的学生两人一组用特定的方式去接从台子上倒下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高度后倒下去,内心多少有一种恐惧感。这个项目的内涵所在就是使学生充分感受信任的重要性,对比实际操作与观察的区别使学生体会到操作的作用和操作的真正意义。感受突破心理障碍瞬间的感受和挑战自我的意义,不断使自我在心理层面上得到突破和发展,进而推动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2.团队压力下个人心理极限突破 

拓展训练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应该是断桥和空中抓杠,完全属于个人心理挑战项目,许多学生在跳跃前或跳跃后都有极度恐惧的表现。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想放弃,但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不允许任何人退出,在团队的鼓舞下,每个学生都会振作起来,充满勇气,勇于超越。 

3.互助双赢与多赢下的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的主体理念是“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其主要内容是以团队为单位去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每个项目都需要团队的充分团结协作,其中逃生墙、钢丝桥、建绳房等几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将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要求个体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获得队友对自己的支撑,体会主动付出才会得到回报,感悟“人”这个字的深刻内涵——撇和捺之间的相互依靠支撑,感受人的社会性。 

4.突发紧急情境下的心志考验与突破 

在拓展训练的项目中,有几个项目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时间紧而且情况危急,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所有学生将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景模拟设置会使得学生在很大的压力下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在焦急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寻找方法、争论甚至争吵。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拓展内容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会突发奇想地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拓展。 

2.注意素质拓展内容的选择 

由于高中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此选择适合他们的素质拓展内容,才能保证这些课程内容顺利地融入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而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上还不完全具备参加所有素质拓展课程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拓展项目至关重要。 

3.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评估机制,对于加入高中体育课程的拓展项目本着合理有序的原则加以评估,保证拓展项目的适合性和有用性。 

 

三、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潜能,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有利于高中体育课程的素质化教学,也是对其进行素质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步骤,对于我国高中生整体心理和生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素质拓展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66-03

一、前言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传统高校体育课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帮助却并不大,而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团队意识。本文通过对国内率先开展拓展课程的京沪地区部分高校和广州周边部分拓展训练公司进行研究,旨在对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京沪地区8所高校及广州周边6家拓展训练公司。京沪高校: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拓展公司:广州翔峰拓展萝岗区九龙镇基地、广州兰格拓展南海南国桃园基地、广州人上人拓展长洲岛基地、指北针拓展广州黄埔基地、精迅拓展花都芙蓉基地。

2.研究内容。拓展训练课程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设置及模式等教学状况、软硬件设施。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国内外有关outwardBound及“高校拓展训练”专著5本、文献资料80余篇。(2)实地考察法:通过对广州翔峰、兰格、人上人、指北针等6所拓展基地的实地考察调查。(3)专家访谈法:对京沪地区8所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每校2名,共16名)进行电话访谈。(4)其他方法:如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培训方式、教学结构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拓展训练课程概念及发展。拓展训练课程是指在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心理挑战为主要手段,以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和载体,积极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进而使参与者不断丰富知识、熟练技能、完善人格的一门以体验式学习思想为主导的新型体育课程。拓展训练,英文名为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港湾,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落水船员的绝处逢生后,开办的第一所拓展训练户外学校。时至今日,国际上成立了不少拓展训练相关组织,同时国外对拓展训练的研究已非常细化,且著作已颇丰。1970年香港外展学校的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组织的专业培训机构。国内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当属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此后拓展训练在国内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2.拓展训练课程的意义。(1)理论意义:拓展训练是涉及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领导学、教育学等多门现代学科理论的课程,同时能够达到教育部文件所要求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且在培养人的冒险精神、创新能力、挑战极限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将体育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这一新的元素,对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有:通过本研究为在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改革现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丰富现有体育教学项目,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情商得到发展,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建设我校今后面向社会的拓展训练基地丰富经验,夯实基础。

3.拓展训练课程的设置。(1)课程设置。拓展训练是一门全新的体育课程,课程设置时不能照搬传统体育课程的模式,要根据该项目特点结合各自高校情况进行设置。在调查京沪地区8所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高校发现:不同高校有着不同而相似的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体育协会(俱乐部)这三种。拓展训练课程多采用为期一年的“复合式”课程模式,即在专项选修课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一学期),同时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进一步开展户外拓展训练(一学期)。学时的选择一般是一学期16~18节课,每节课90分钟,每周一次课。(2)教学模式。拓展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最终才能达到最初的课程目的。通过认真的场地、人员准备后,教师讲解项目的规则、要求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课程带来的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课后归纳出该项活动的教学要点,用设计的活动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味活动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发,同时教师用大量实例引证所学的观点、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和原理,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使他们得到心智上的提升。(3)课程内容。调查显示:对于拓展训练内容分类,被调查高校及拓展训练公司都基本上将其分为室内项目、场地项目、水上项目和户外项目四类,北京地区4所高校的拓展课程基本涵盖了这些分类的项目,而上海的4所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中以定向越野和攀岩为主,开展的项目较少。(4)课程评价。从高校拓展课程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京沪8所高校在成绩考核的内容和评分都可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占20%~30%左右,实践部分的比重可占到70%~80%,其中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可各占30%~35%,学习态度考核的比重为10%。①理论部分:理论部分为笔试,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安全知识,涉及到场地项目的器材、保护器械的使用及户外活动的常识和基本技能等。②实践部分:分为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个人实践:主要为安全器械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团队实践:主要是集体项目的表现,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4.场地器材。(1)场地:建设拓展训练基地需要三个要素:场地、器材和保护器械。场地方面,各个高校在开展拓展课程时采取以下五种形式,详见表1:

(2)器材与保护器械:据研究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拓展训练器材与保护器械都价格不菲,例如:一张“电网”的报价能达到500元,但自行制作的材料成本也不超过100元。因此,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自行制作,能大大节省资金。保护器械部分品牌和种类的价格比普通器械要高很多。在保证教学需要与安全的情况下,高校就可以考虑购置普通保护器械,且鼓励自制部分器材。

5.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拓展训练教师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目前国内拓展市场上拓展教练的培训并不规范,据京沪地区高校经验,每个学校拓展教师多为1~2个,他们是有体育类教育背景加上多年的拓展培训实践经历,例如,北科大的窦海波,北体大的牛志培、张小青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且具有丰富拓展培训经验,高校在引入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具备开课能力,而且实践证明,这些培训教师在上岗后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6.本校开设课程分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名列前茅的高职高专,也是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分广州、南海两个校区,南海校区近1300亩,坐落于依山傍水的佛山软件科技园区内,各类体育场馆面积共141355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为10.24平方米,校体育部及学生运动队在体育工作及体育竞赛方面屡获殊荣。

学校现行的体育课为大一学生的一年制选项课模式,且体育课均在体育设施完备的南海校区进行,各项目平均每学期体育课程36学时,每节课35人左右。在保证学校现有课程不做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可利用南海校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可选取校内1~2名教师经过校外培训开设课程,从选取部分室内、室外项目(购置或自制教学设备),对器材的特殊要求不高,且相对安全的项目进行作为试点,后逐步推广。可选择课程内容可参看下表2:

课程可参照现行的学年学时数(34学时),每次课80分钟(2个学时),班级人数最好控制在30人以下,便于组织教学且课程效果佳。考虑到高空项目和野外项目所需器材及场地的限制,应加强与拓展训练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拓宽拓展项目的开设,同时加强校内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为市场化做好充分准备,依托高校的优势,使靠学校教学经费补贴建设的拓展基地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培训基地。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拓展训练课程符合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并在学生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优势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拓宽体育教学的范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2)通过理论研究及对京沪地区8所开展拓展课程的高校及广州地区6所拓展训练公司的访谈与调查,发现相关拓展训练课程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3)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与调研,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场地器材、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方案与措施,为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2.建议。(1)京沪部分高校的拓展课程与拓展公司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安全规范体系等为高职院校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应通过学习或培训增加体育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推动拓展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建议高职院校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整合高校社会资源,逐步完善校内拓展训练课程的场地与器材建设,为拓展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同时,通过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建立拓展教师的培养机制,保证课程的规范开展。(3)高职院校开设应根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优势,从简单易行的室内、低空项目开始开设课程,后逐步推广,同时,做好课程的安全措施保障,才能使拓展训练课程起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

[2]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陶宇平,彭福栋.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5]杜少辉,等,高职高专体育健康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13.

[6]裘静芳.拓展训练融人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8,(5):91-96.

[7]闫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张中印.北京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涉及的要素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素质拓展论文篇6

【关键词】教师教学素质拓展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由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家教对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已经分别被立为部级、江苏省级重点项目(省级编号为:2012JSSpitp1318),以下文章是项目研究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3-02

一、当前教师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必要性

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掌握知识的一种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的教学形式。学校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对中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来教育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背景要求

“教育主要靠教师,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由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的地位可见一斑。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号角在当今社会已是格外嘹亮。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已成为教师自身技能提升、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根据新课程标准,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教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可行性

学术界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一方面,素质教育推行的环境支持。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加大投入、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新课改的推进实施……都推动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创新,即通过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扬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相信开展素质拓展的课堂,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迸发新的活力。这是从客观上体现了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没有学科的限制。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教育甚至艺术课程都能将素质拓展活动有效的开展。文科类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情境短剧表演、模拟辩论等,理工类则可以利用科学实验、建构模型分析等,其他学科还不乏竞技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除此之外,各学科教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与教学方法,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并且涉猎学科广泛,这就为教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的积极成效对后人的激励,从主观上体现了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可行性。

二、现代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现代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素质不高

有关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在接触的学生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2009年10月30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曾指出:“这些年,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能感受到学生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城市学生自主、自信,敢于表现,富有挑战精神。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不再胆怯羞涩,他们活泼、大方,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2]显然,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一定成效,但也有学者指出:“课程改革至今,从我五、六年的教学实验及在省内外听到的百余节公开课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题……”。[3]在当前应试教育为主流的社会形势下,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诸多限制,并没有很多学习时间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花费,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并且,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他们自身,都认为学习成绩才是个人智商能力和水平主要衡量尺度。

2.现代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素质不高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看,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偏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而中学生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敏感时期,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因此,如果不能妥善把握中小学生的情绪特征,即便开展了特色鲜明的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第二,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总的来说,中小学阶段仍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性阶段,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并且缺乏学习经验。丰富的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才能建构知识模型,有所突破。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也正是要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例如组织课堂讨论,如果学生连讨论的对象是什么都不了解,试问这样的讨论又有何意义呢?

第三,“认知结构不完善”。[4]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以及整体框架的逻辑关系并不能完全把握,在他们的认知里,学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前后联系和比较运用的意识。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的廖翔关于这个问题曾做过研究,对56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关于“四等分一个正方形有多少种方法?”的调查,其中31名小学生未能想出“分为三角形”的方法。他与这些学生做了交流:他们都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也能说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性质,当他出示“将正方形等分为四个三角形”答案时,他们恍然大悟,称“一时想不起来了”。由此可见,学生缺乏将知识点之间联系起来的思考。

从客观方面来看,也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虽然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育仍是应试教育为主流,“学校传统的教学惯性思维和考核需求,如将语数列为所谓主课,其他课程为所谓副课,导致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科的认识上发生了位移,只关心孩子的语、数成绩。”[5]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教学形式等自然就不受重视。

第二,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要形式,大多数学生都处在一种以书本为第一材料,教师为传播中介的学习状态下。问题探讨的发现过程以被告知所取代,学生的思维就这样被限制着。有位学者曾打趣说,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多角度思考”常演变为“模仿多种解法”[6]。

第三,教育评价观念陈旧、关注性的评价缺乏。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问题方法,当他们向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却只得到了简短、单一的回应,这种缺乏鼓励性质的关注性评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创新的想法。他们的积极性受挫、好奇心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凡事只要遵循教师的指导即可。

三、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性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直接联系。心理学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适当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元化的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反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必然是无益的。因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7]教师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无疑是一种创新教育,而要这种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本身就应当具备自我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完全归咎于老师又是不科学的。事实上,“教师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担负着有限的责任”。[8]一个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包括社会、学校、素质等因素,其中不乏学生自身的因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因此,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的指导和教育,自身的主观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2.教师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不压制学生的创新潜能,尊重各种思维方式。学生年轻而充满活力,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有各种各样令成人意想不到的想法,而这弥足珍贵的童真就是他们的创新潜能。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都需要被尊重。教师要做的不是整天把培养创新能力挂在嘴边,而是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够发挥创新潜能的环境,开展独具特色的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就有助于这样一个环境的建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才能让各种思维竞相成长,才能实现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统一。

②注意教学方式不能墨守成规。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都会把自己的受教育经历相联系,即沿袭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是在传统的教育形式下培养出来的,因此,当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当然,笔者并不否认教学经验在对知识点的把握上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在如今创新为重的时代下,墨守成规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的。所以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应切忌“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化教学。

③注意培养学生对社会有益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向积极的方向引导,要培养对社会有益的创新意识。自从克隆羊多利诞生之后,很多科学家产生克隆人的想法,这样对人的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就有了新的突破。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医疗方法。但是“克隆人”一旦出现,人们的生活秩序、社会道德圈将会彻底混乱,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素质拓展需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社会有益的创新意识。

④注意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韩愈在《师说》中解释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之所以是教师,是因为他们拥有传授知识、释疑解惑的教育能力。现代教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唯有注意自身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践行培育人才的光荣使命,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3.教师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①抓住兴趣,吸引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会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展开和深入,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把学生的兴趣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同时又要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这对教师来说是极具挑战的,这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与努力。

②调动气氛,凝聚学生。沉闷的课堂氛围往往容易使学生注意分散,难以凝聚,这样的课堂气氛难以将特色素质拓展活动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可能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调动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归属感。这是课前组织教学的一种升华。如此一来,营造了班级团结向上的课堂环境,即便是有少数学生精神不集中,在整体积极配合的大环境下,也自然而然地集中了精神,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从众心理。

③角色投入,感染学生。教师的精神状态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师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地上课,听课的学生受到感染也就会认真配合教师上课。态度决定一切,教师的工作热忱对学生的感染也是不容忽视的。

④自我提高,影响学生。开展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不断地自我提高,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的树立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开展的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也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进行不断完善、提升效果,从而增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教师论》,赵立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2]《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陈小娅,人民教育,2009年

[3]《小学数学教师的几大困惑》,陈蕾,人民教育,2009年

[4][6]《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及对策》,廖翔,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长罡校区),《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

[5]《影响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对策》,张春晓,《教学探蹊》,2011年

[7]《教师角色榜样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林沉,《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以教师研究促进中小学创新环境的构建》,陈雨亭,《天津市教科院学》,2006年

[9]《谈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师的素质拓展》,张德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

[10]《也谈中小学创新教育》,宋秋莲,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技信息基础教育》,2009年

[11]《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史海成,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基础部计算机教研室,北京,《科教论丛》,2009年

[12]《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冯永,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课堂教学》,2010年

素质拓展论文篇7

1高职院国防教育开展具体要求及现状

1.1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具体要求

学校国防教育分为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接受重点教育;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工人群体接受普及教育。学生国防教育是指对全日制在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学生国防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①课堂教育。学院军事教研室专门安排在校学生接受不少于2-3周的军事技能训练和24-36学时的军事理论课学习;②课外教育。学院应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军民共建活动。

教职员工的国防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每年参加一次“军事日”活动。通过国防教育,各级干部力求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战争观,了解国际战略格局和周边环境,正确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和平环境下居安思危,自觉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

1.2高职院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从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际看,很多学校只是用集中新生军训代替了经常性和普及性的教育,只是抓抓军训就算完事,“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以“听讲座、看视频、自学等形式”应付了事,甚至不少高校没有开军事理论课。由于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军事课的满意度不足50%。

国防教育工作“重学生,轻教工”。部分学校学生国防教育做的比较好,但是经常会忽视对教职员工开展有效的国防教育活动,常采取的方式大多是一年一次的民兵活动,领导班子的军事日活动得不到保障。

2高职院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的具体设计

2.1拓展活动的目的

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旨在增强教职工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着力推进学院教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学院青年教职工进行为期一周的素质拓展训练。

2.2拓展活动内容安排

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内容: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②军营生活体验;③队列训练;④综合拉练;⑤学习解读《国防教育法》及现代国防及国际战略环境报告会;⑥素质拓展。

2.3拓展活动的要求

①全院40周岁以下教职工均须参加青年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②做到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③素质拓展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自行组织学习讨论,书写素质拓展感想。④教职工着统一配发的素质拓展训练服,精神饱满,口令声音洪亮,动作准确、规范。

2.4拓展活动考核方案

①参训6天以上的人员将被认定为合格学员,按照学院继续教育相关规定折算学时,按实际参训天数每天6学时计算,参训6天以下人员不予计算。②评选素质拓展训练优秀学员。在整个素质拓展训练中积极认真参加训练,成绩优秀,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并能成为教职工的表率。选取比例为20%左右,报由教职工素质拓展训练领导小组审批。

3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影响

3.1对学校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学校国防教育通常分为两大块,学生国防教育和教职工国防教育,教职工的国防教育中,领导的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开展为学校加强教职工国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它把培养教职工内部凝聚力和责任意识的素质拓展活动和国防教育活动相结合。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

高水平的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它能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样,高水平的教工国防教育也是一个学校现代文明的标志,通过教职工军事性素质拓展很多原本不认识的同事都变得熟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内部的凝聚力。为期七天的教工素质拓展,大家生活在一起,尤其是那种服从命令,统一指挥,团队协作的项目,也会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参加训练的老师自身的素质和责任意识。

3.2对教职工主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意识的促进

高校教职工的国防教育应强调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领导班子以及中层干部的国防教育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形成三个“一”制度,即坐下开一次议军议武会;走出去过一次军事日;请进来上一次国防课。普通教职工的国防教育主要以民兵活动、国防讲座为主要依托。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职工主动参与国防教育的意识,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国防教育形式基础上扩大了参加重点教育的辐射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工军事性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不仅仅针对教学岗位的普通教师,只要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员工,包括中层干部、院领导全部纳入参训对象。经过了两期的军事性素质拓展的开展,教师们在后期的总结感想中的文字也证明军事性素质拓展确实对教职工主动参加国防教育活动意识的促进,甚至有教工提出来每年都参加学生军训。

3.3对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激励和影响

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兵源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纯、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值得每一个国防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素质拓展论文篇8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拓展;应用型创新人才

0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许多企事业单位又急需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规格、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结合社会实际,来谈谈我们的改革和实践。

1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也只有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和完成。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在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

1.1树立“全人”教育观念

就是教育学生成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共处”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注重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第一,要传授有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培养和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第三,营造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

2积极探索并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学校将培养模式设计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

2.1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严重脱节,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更是难于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学校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

2.2建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来说,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行业,辐射全国”的办学方针,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与行业和地方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学校先后建立12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成效。

2.3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同时深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设科研训练和劳动实践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途径。

2.4建设积极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分类培养。一是,实施教学改革试验班计划,构建行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个性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相关学科领域的行业精英。二是,构建“师”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咨询师等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积极拓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

3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为学生的素质拓展创造条件

学校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层次的需要。

3.1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修)订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思想品德行为学分等管理办法,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纳入必修课程,使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创新活动载体,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平台,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身心健康、文化体育、创业就业等为主要载体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

3.3设置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完成相关研究实验,并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在毕业时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为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学校不断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促进学生科研水平提高。

3.4广泛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等影响范围较广的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广泛搭建学生参与面较大的校级或学院级学科竞赛平台,为调动学生的竞赛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

4成效

(1)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我校的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奖励1200余项。(2)我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学生以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肯钻研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列,保持在90%以上,每年有多位学生到深圳华为公司、上海贝尔公司、武汉中粮公司、武汉烟草集团等著名企业工作。2012届学生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王越因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和许多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同台竞聘中脱颖而出,被日本的知名企业录用。(3)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每年有多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文凯,姚安庆,孙文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素质拓展论文篇9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获锻炼、得启发,有助于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心理等各方面综合素质。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1]。由此可见,在教育对象和目标方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青年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为着力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资源和各类活动,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健全心智、全面成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日常素质拓展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作用,充分体现了素质拓展计划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要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这六个方面开展。素质拓展的主题涵盖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通过丰富的主题内容,具体而生动的形式,素拓活动给学生带来真实而丰富的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目标渗透到学生的思考、实践和参与的每个环节中,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通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三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提高文化素质。四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完善,通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智力、能力、身心、情绪都得到发展。

3.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高等学校原有的单一式“灌输”教育教学法比较而言,集思想性、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和喜爱[3]。它以其独特、巧妙、精当的设计弥补了学科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和集中化,有效结合了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它要求教育对象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选择性特点。事实证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具有独到之处,它改变了通过课堂教学改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单一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创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素质拓展计划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内容的丰富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内容极其丰富,通过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富于思想性的活动为主体,把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使学生作为直接参与者、策划组织者和获奖受益者的身份乐在其中。尤其能够使大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逐步受到影响,积极主动地接受素拓活动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政治观念、道德境界,自觉提高综合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灌输和说教变得生动和潜移默化,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2.认证的导向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一般依靠第二课堂活动来开展,活动成效往往难以定量定性考评,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则推行实施了认证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情况与学分挂钩,称之为“素质拓展学分”,创新了实践教育成效的量化考核指标。学生只有参加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的素质拓展活动,并取得学校组织机构的认证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顺利毕业。这种以认证为导向的形式使得素质教育成果指标化、定量化和具体化,大大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被动地参与活动转变为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地选择活动,并通过参与活动更好地树立目标、奋发成才,增强素质拓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对象的全员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素质拓展计划是服务于全体学生、塑造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卓越培养计划,具有全员性的特点。一般活动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而素质拓展计划推行学分认证,引导学生必须参与才能顺利毕业。因此,计划的实施对象覆盖了在校每一位大学生,伴随着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各环节,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面,使教育更扎实、有效。此外,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成才需要,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从不同活动中吸收不同程度和方面的思想教育启迪,无形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覆盖面,实现了素拓计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形式的全程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实践体验式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目前高校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与专业教学结合不充分、品牌项目不突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1.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所展开的内容,无论是学术讲座、文体竞赛、文化活动还是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中心。素拓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具有思想导向性和行为指引性的素质拓展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高且帮助大学生提高所需能力的活动,由此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未能和专业教学有效结合是导致不少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项目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4]。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往往被高校误认为是单纯以课外活动形式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关系不大,导致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实际上,素质拓展活动涵盖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如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必须把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素质拓展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新模式,既要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可通过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科技研究类素拓活动,使两者相融合,如科研讲座、“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学校老师的专业科研项目研究,专业论文的发表、专业技能培训等。另一方面要系统精心地设计素质拓展与课程教育的同步结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进展需要,设计与其同步的操作性强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大一新生可围绕学习适应性问题开展素拓活动,大二、大三学生可侧重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开展活动,大四学生可注重提升其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开展素拓教育。

素质拓展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拓展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体育素质拓展进入我国大学教育的时间很短,还缺乏透彻的研究,对拓展训练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对于拓展课程进入高校体育教学,国内各个高校也是持不同的态度,下面我们就简单地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拓展课程。

1素质拓展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拓展训练,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返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现代意义的拓展训练,一般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各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或个人经历一系列的活动,以达到增进团队精神和战胜自我的目的。因此,素质拓展课程在某意义上是把这种挑战性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课堂中,通过设置一些项目来促进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例如:个人挑战项目、个人沟通项目及团队协作项目等。其中个人挑战项目是通过一些小的活动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个人沟通项目是通过设计话题让同学们学会沟通及倾听;团队协作项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感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对以上素质拓展课程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拓展课程虽然项目不大,但是形式很新颖,内容也很丰富,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及步入社会后的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仅仅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相比,素质拓展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能力素质,充分提高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些团队协作项目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心和人际关系的改善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帮助。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素质拓展的游戏中学知识、长见识及培养能力,让他们不觉得乏味,能在感悟中学到知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加强对素质拓展课程的研究。

2素质拓展课程的特点

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拓展主要是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等,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集趣味性和锻炼性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热情。素质拓展是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方式截然不同,它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训练学生的目的,一些素质拓展项目充满快乐、刺激与挑战,学生可以在参与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可以在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挖掘个人的潜力。这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能够的参与热情,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树立健康体育思想打下坚定基础。

二是集挑战性和体验性为一体,能够磨练学生意志。素质拓展课程中有一些特设项目训练,这些特设项目充满了挑战性,是素质拓展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设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障碍,在亲身的体验过程中,对自己树立起信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进一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是集灵活性和易行性为一体,便于课程设计开展。素质拓展课程所需场地要求不高,且器材也可以自制解决,只需要保证安全即可,同一个培训目标也有多个项目可选择,既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也可以延伸到课余时间内进行。基本上不会受天气、场地的影响,方式灵活多样,而且比较容易实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因校制宜,因学生制宜,设计适易于实施的项目与体育教学相衔接。

3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拓展的建议

从上述对素质拓展课程的意义和特点分析来看,体育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将素质拓展课程纳入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有效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与趋势。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对素质拓展课程的理论性研究。科学的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加强的对素质拓展课程的体系研究,使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有机组成分,可以为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施开展提供理念借鉴和指导。

二是要加大对素质拓展课程的宣传力度。要结合当前社会上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时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做法,把课程宣传与其自身可以为学生带来的帮助相结合,充分宣传其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在了解中参与,在参与中体现出使素质拓展课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