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2:55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意识,建立公司信用文化,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要从加强内部信用建设入手,通过加快公司改革步伐,增强内部信用管理责任制;强化公司外部的资信管理,通过建立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来规范公司信用,构筑公司信用基础。

第二条抓好公司质量信用建设,逐步建立推广标准化体系、质量保证体系,推进标准化服务,开展争创名牌企业活动,全面推进我公司的质量信用建设。

第三条进一步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提高企业的纳税信用。

第四条以增强信用意识为重点,大力普及信用知识,宣传以诚实守信为行为准则的诚信理念和道德情操,倡导“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为公司的健全发展营造和谐信任的环境,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良好氛围。

第五条建立“四不”承诺公约,把“不逃避债务、不违反合同、不逃税骗税、不做假帐伪帐”作为公司基本的经营守则。

第六条建立公司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从建立公司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入手,通过强化事前管理——客户资信控制,事中管理——合同管理与客户投诉管理,以及事后管理——应收帐款及售后服务监控,从而全过程地控制公司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信用风险。

第七条会员信用的收集与记录:从政府公报、奖惩公告、媒体报道、会员反馈等渠道,收集会员单位诚信信息,包括会员注册信息,资格信息,商业信誉信息等,按行业分类记录整理。

第八条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单位,我们将优先选为推荐企业,帮助其宣传并促成很多贸易机会。

第九条健全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客户投诉管理、信守合同、依法足额纳税。

第十条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帐外设帐,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建立信用管理的内部机制,使其涵盖公司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使信用道德、理念渗透到公司的各个方面。

第十二条在全面推行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做好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职能信用风险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主体是各式各样的企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国内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信用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前提

   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没有信用,企业不可能正常经营;没有信用,市场不可能健康运行;没有信用,市场经济不可能健康发展;没有信用,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顺利实施。

   (二)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越发达,企业活动范围越广泛,信用就越重要。从企业整体看,信用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并且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了信用,企业无法发展壮大;从企业融资看,信用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企业信用缺乏或者信用制度不健全,就不可能顺利融资;从市场交易看,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受到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企业有必要对信用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或完善,一是企业外部信用体系的管理,二是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管理。这里笔者仅就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提出个人的一点想法。

   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

   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经济更是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很多在B2B平台上开展的商务活动难以兑现,线下付款势必存在着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为了有效规避商务活动中的兑现风险.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这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分析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与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这时沿袭传统管理体制的企业,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开始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近几年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上大致都经历了以下过程: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则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在买方市场和赊销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份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随之下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一心追求眼前利润;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发生偏差,使企业的信用大打折扣,信用管理自然名存实亡。

   2.基本管理职能的欠缺。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落实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由于职责分工不清而导致两个部门相互推托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应收账款的处理效率十分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基本管理职能存在欠缺,使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

   3.应收账款管理的滞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如何“追账”。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账机构,但收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信用管理,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收账”,结果使应收账款得不到合理的控制,还花费了数倍于应收账款正常管理的成本,损失惨重。应收账款管理明显滞后,使企业一时无法收回账款,使得各方面的资金周转不开,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面临倒闭的境地。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之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企业最终只能品尝大量呆账造成的苦果。

   (二)基本解决方案

   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问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导致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问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加以解决。

   (3)一些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首先,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强化信用风险控制环节,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尽量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次,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主要是对客户资信进行管理,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进行客户信息搜集、评估和监控;再次,在有客户来访时,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将公司的信用情况向客户进行说明展示,以促进有效销售;最后,信用管理部门通过对各部门人员的培训,形成企业内部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共识。

   2.改进销售/回款业务流程。现代企业管理在传统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作用和流程设计。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业务流程再造和eRp解决方案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管理趋势。销售/回款业务流程是企业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之一,最为重要而且复杂。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将企业销售和回款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流程设计的方法,跨职能部门地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笔者在这里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应用eRp专业管理软件来实施对企业内各流程的掌控。)

   实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和改进的业务流程包括如下一些基本项目:客户开发与信息搜集业务流程;客户信用评级业务流程;订单处理与内部授信业务流程;销售风险控制业务流程;款回收业务流程;债权处理业务流程。企业通过上述各项业务流程的建立和改进,将在销售/回款这一企业最重要的价值链中获得较大的增值,其中卖方(企业)信用控制能力的提高和买方(客户)信用风险的降低是使各项业务流程得以改进的关键。比如某公司就是应用eRp管理软件对信用实行良性管理。他们把事先想好的信用评估方式写入程序,使其产生一个新的专门用于信用评估的程序,该程序包括企业所需要的客户信用资信。

   3.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是因为缺少一套比较完整而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收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不得不朝令夕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建筑企业的信用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对建筑市场是否健康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用情况并不乐观,不仅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情形屡见不鲜,一些企业还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导致建筑市场发展比较混乱,部分建筑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由此可见,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1.1建筑企业急需信用管理制度的规范发展

当前,在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大形势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机构、招标等建筑企业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建筑行业中一些建筑企业严重缺乏信用感,在建筑市场活动中中置合同义务于不顾,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这对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更不能让建筑市场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而建立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法人规范企业在施工建设中的行为,用完善的制度约束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建筑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积累起企业的信用,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的优势。可见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建筑市场急需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其秩序

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国家出台了多样建筑市场发展管理措施,如2005年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等,但是目前建筑市场发展秩序依然比较混乱,一些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违法使用关联监理公司,还利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垄断一些中小城市的建筑市场,给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规范建筑市场发展秩序,成为建筑市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约束建筑企业的竞争行为,促使企业建立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让企业能够自律当中不断成长,使建筑市场呈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虽然建筑市场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但是政府和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努力还是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企业已经对信用管理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但也有企业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尝试,通过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也提高了综合竞争力。这让更多的企业开始探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制度,在探索过程中企业逐渐深化了信用管理制度的认识,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信用管理制度能够解决企业基础管理落后的问题,适应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守信能力和诚信度。这种认识,对于推动建筑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2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基础

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对信用管理制度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整体诚信意识的增强,建筑企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很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信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如果在经营管理当中不守信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形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信用的重视不断增加,这对于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企业也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信息化发展的促进下,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综合管理系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信息化条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信用档案,能够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必要的条件。

2.3外部监管为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外部监管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前各地政府为了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力度,各个管理部门对涉及建筑业市场的不同企业类别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督系统,通过加强企业信息管理,促使建筑企业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各部门开始对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索。像东莞等城市建立了建筑企业诚信公示制度,对建筑市场中的各个行业均制定了不良行为计分标准。该计分标准对处罚依据、扣分分值、惩处方式等都标注得非常清楚,做到了处罚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源可溯,使得该规定的可操作性及可实施性非常高。第二,通过采用先进监督管理手段,落实信用管理制度。例如,要求在工程项目现场必需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市监控中心可随机抽取在建工程项目,对项目经理、安全员、总监等人员实行视频点名。该套视频监控系统还可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监控,可第一时间发现并责令整改,起到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监督的良好效果。第三,部分地方政府还开发了网上平台操作系统。各个执法单位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企业有违法违规行为,经审核通过后即可登陆网上操作系统对违规企业扣去相应分值。此举将对企业的管理做到了实时化、信息化、公开化,不但落实了执法机构的人员责任,形成了一套监督体系,还保证了对企业的每一条处罚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综上可知,外部监管是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也为这项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可能。

2.4企业文化的发展为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准备了文化条件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相继加强了企业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信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发展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道德意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平,而诚信经营是企业道德中的一部分,企业文化通过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这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市场信用缺失、违法违规施工等现象也在不断显露,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当前急需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发展,让建筑市场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而伴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信用意识的增强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加之外部监管和企业文化的快速发展,这都为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能性,政府和企业应该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构建起完善的建筑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建筑市场发展水平,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4

企业信用管理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现成的模式和经验,根据我国企业信用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借鉴国内外知名信用管理企业的通行做法,并结合山东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现提出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企业信用自律,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打铁先得自身硬”。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搞得不好,严重失信、违约,形象不佳,在市场竞争中就站不住脚,要健康持久发展,把企业做强做大,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企业诚信文化,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尽管各行各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同特点,但都不能忽视“诚信”这个基本原则,都必须把诚信理念、诚信精神放在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以启发、教育和鼓舞全体员工奋发向上,自觉维护企业信用。要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信用意识,必须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信用培训与教育。为此,要制定具体的信用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落实具体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要坚持从企业领导人做起,以身作则,积极参加诚信教育培训,带头讲诚信。这在企业诚信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因为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而道德威信是搞好管理的必要条件。一个不讲诚信、商德很差的领导人,无论如何是带不出一个诚信企业的。为此,企业领导人应当学习一些企业伦理学知识,在经济决策中加入伦理分析,自觉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伦理层次。这也是新《公司法》的规定和要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新形势下,还应了解、熟悉全球第一个企业道德规范标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有条件的,应积极争取Sa8000认证。

二是坚持守法经营,做到“五不”:1.遵守会计制度,不做假账:2.自觉照章纳税,不偷税漏税:3.尊重知识产权,不仿冒盗版;4.认真履行合同,不违约毁约;5.诚实对待用户,不搞欺诈经营。这些都是企业伦理对企业的“底线”要求,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应当坚决做到。

三是严格质量管理,强化售后服务。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也是企业信用建设的基本着力点。产品质量不过硬,服务质量上不去,讲信用就缺少底气。因此,抓信用管理,不能不抓产品质量,不能不抓服务质量。有条件的企业,都应积极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计量体系认证,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流程,并采取建立销售网点、提供技术指导、妥善处理质量争议、缺陷产品召回、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等措施,加强售后服务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信誉度和美誉度。

(二)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客户资信管理,是企业合同和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非常重视客户资信管理,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客户管理意识,但不知如何进行管理。这是我们今后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包括信用信息的内容、种类、来源,收集的责任人等。信息收集要采取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务求全面、客观、及时。要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和司法机关的联系与沟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用信息。

2.客户信用档案管理。根据要求,将客户的信用信:息分类归档,建立数据库,作为信用评估和处理纠纷的依据。

3.客户的信用评估。根据客户的信用信息,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作为授信的依据。这项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70%左右的信用风险。

4.客户的授信程序。企业应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企业的授信行为,而不是凭关系、无根据地盲目授信。授信的一般程序,应包括客户提出授信申请、销售人员审核、信用分析及信用批复等步骤。其间,要注意运用抵押、担保、保险等债权保障手段,以转嫁赊销风险。

5.客户的动态管理。根据客户的履约情况和相关情况,及时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评价,调整其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待收回款项。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是尽快收回款项,实现应收账款向现金的快速和足额的转换。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包括应收账款的跟踪监控制度和逾期账款的追收制度。

1.应收账款的跟踪监控。应收账款产生后,要立即进行跟踪分析,尤其是对大额应收账款和核心客户,更要进行自始至终的监控。要建立应收账款监控系统,及时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

2.逾期账款的追收制度。客户没有在信用期内付款,这种到期应付而未付的账款,称为逾期应收账款。逾期应收账款如不及时追收,就有可能变为坏账,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要建立逾期账款的分析制度,通过债务分析模型,在协商、委托收账机构、仲裁和诉讼中,选择适当的追讨手段,尽快追回应收账款。同时,要建立企业业务人员追收账款责任制,将其追收账款的业绩与其工资、奖金挂钩。

(三)建立企业信用管理机构,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很重,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按照企业组织动态设计的原则,对企业内部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这实际上就是管理创新。在这方面,国家工商总局最近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的若干意见》,也有这方面的要求。该《意见》规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标准之一,就是“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合同信用管理机制,有专(兼)职合同信用管理机构和人员,并有企业领导负责日常合同信用管理工作。有比较系统、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合同信用管理制度。并抓好检查落实”。在国外,一些著名企业也是这样做的,如波音公司,就设有“公司道德委员会”,并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岗位负责处理诚信问题,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规则进行规范。

1.设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前些年,山东省企业多数已设立了合同管理机构,但其职能不能涵盖信用管理的全部,可以考虑在合同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增加职能,将合同管理机构更名为信用管理机构,从而形成业务、财务、信用管理三个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制衡的机制。由于信用管理涉及法律、合同、财务、销售、产品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可以考虑在合同信用管理机构上面,设立企业信用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挂帅,分管法律、合同、财务、销售、生产经营的企业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职责,建立和坚持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信用管理工作。企业设立信用管理机构时,要配备熟悉业务、法律、财务、计算机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发、引进信用管理软件,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5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务信用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尚不健全,因而研究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核心功能,找出现有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加强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对策,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科学、适时的企业财务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核心功能

对制度功能前后关联性认识的不清晰,就会导致对制度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机理认识的不清晰。一些研究人员对于财务信用制度降低交易费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这三种制度功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细想一下可以发现,财务信用制度之所以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是因为制度抑制了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同样地,财务信用制度之所以降低交易费用和使外部信息内部化,是因为制度同时提供了激励与约束的手段。因此,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最核心功能是给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提供激励与约束,而这一功能则是通过一些具体途径实现的。

二、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1 企业产权制度建设不完善

信用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赢得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信用的产生完全在于市场主体在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中自觉地尊重对方的财产权利,真正做到真诚相待,并完全以真实、诚恳、善意的态度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真正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做到恪守承诺,讲求信誉,不欺不诈,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侵占他人的利益,严格履行合约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信用问题的实质是财产问题或产权问题,信用活动产生的制度前提是交易双方拥有独立的财产,或者说交易主体必须是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财产主体。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已经成了一个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难题。

2 企业财务信用奖惩机制不完善

中国信用法制建设方面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在一些违法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不讲信用的企业法人和个人也不能受到应有的谴责。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督管理薄弱,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缺乏监管,造成虚假信息盛行。由于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导致不讲信用的经济主体的失信收益大于其守信收益,因此,失信成为了一种伪理性的选择,这实际上等于鼓励了失信行为,也是导致中国企业财务信用失信的大规模“传染效应”的主要原因。

3 信用中介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介征信服务机构是专门从事市场主体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并提供咨询服务的社会组织,承担着财务信用的自律、评估、服务、咨询、担保等功能,在弥补财务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仍是“非征信国家”,信用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严重滞后。现存的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不仅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由于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

4 企业财务信用缺乏长期管理机制

事实上,企业内部财务信用管理应包括对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对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所有主要客户信用状况的调查和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各业务部门的桥梁,也是企业筛选客户,并与诚信客户保持长期联系的纽带。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这一重要的管理环节,是造成企业对失信行为约束不力的重要原因。

三、对加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建议

1 强化政府的信用监管职能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建立征信国家的基础。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信用监管是每个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从目前对企业财务信用监管的实际情况看,作为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管的综合执法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利用其对市场主体登记、经营行为监管等方面的优势,在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 完善客户财务信用政策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企业应收账款得不到控制,是因为企业在对客户的交易额度、结算方式、信用政策等方面缺少一套科学的标准和程序。财务信用政策制度包括信用申请审批制度,信用额度审核制度以及信用复审制度。这项制度以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为核心,使企业交易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和信用失控。通过这些制度可以明确企业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分清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级决策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对一个客户授予一定的信用限额,意味着客户、销售人员、管理决策人员都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约束。

3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将应收账款作为一个专门的管理对象,实行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向购货方、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形成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是赊销,赊销活动可以扩大产品销路、稳定销售渠道、减少存货,增加收入,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并大量存在于企业内部。然而,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正确衡量财务信用成本和信用风险,合理确定客户财务信用政策,及时收回货款。

4 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管理部门

企业要实施全面的信用管理,首先必须在原有的业务管理体系中增加信用管理职能。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应当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至少也应当设置信用监理。企业管理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信用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是使这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更加合理化、专业化的基本保证。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6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制度是保证整个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具体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几乎没有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企业预控制度的建设、财务报表制度等方面缺失较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非常容易引发企业内部出现私吞公家财产、贪污受贿等情况出现,对于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带来致命性的影响。此外,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企业内部虽然建立有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同时,有些企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内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仍旧沿用先前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规模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的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运行的过程当中出现较多的漏洞。

2.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复合型人才缺失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的渗入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先前的财务统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的掌握其内部所涉及的信息化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单纯的财务管理技术人才在一定方面已经不能够胜任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国内很多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人员仍就是为传统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能够将现代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运用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甚至出现一些年龄较大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拒绝使用现代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软件,不执行相关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给整个企业全面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带来较大的阻碍,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增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的相关实施措施分析

1.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实施制度

要想全面的在整个企业内部实施全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首先制定出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升到制度的水平上来,不断的推进整个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企业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认识水平,逐步的改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同时也应当让企业内部的相关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全面的认识到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对于整个企业内部财务工作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势所在,让大家全面的意识到全面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实行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件一本万利的工作,最终将大家引导到统一思想水平之上。等企业内部上下思想统一之后,企业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结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情况,制度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同时在其实行的过程当中,增强对于其监管的工作,全面的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按照相关的制度有效的进行。此外,在实际的实行过程当中,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对于该项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漏洞进行全面的修正,保证整个制度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内部的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而不是阻碍整个财政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提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

随着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不断实施,很多旧式的财务管理方法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使用到现代化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对现代化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所用的相关技术等进行全面的学习,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现代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能力。在具体的实行过程当中,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条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将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技能讲授与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制定出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技术的考核制度,对于参加培训而不能够通过的财务管理人员,实现不能够上岗的制度,全面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全面的实现信息化的操作。同时将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与自身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直接挂钩,不断的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普及水平。

三、结束语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7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丈幸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自主创新、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人以及改善我国经济贸易结构等方面起着大型企业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近期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资中小企业高频率地暴露出一系列信用缺失现象,如金融诈骗、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人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要求,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市场交易手段的成熟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我国加人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连通为一体,在国际贸易中,守信用的企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同时,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和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燕、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有利于政府执行经济管理职能,提离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完备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使政府有关部门便捷及时地获取中小企业资信和经济信息,不仅有助于贯彻、执行政府调控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够实现政府决策建立在准确的市场信息基础之上,及时地制定和调整政府发展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动态化。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信用管理水平,节约社会交易成本

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交易方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需求,改变各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地市场交易,极大地促进社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遏制一些人在交易中通过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谋利的行为,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节约信用交易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建设最大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具体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运行的法律环境差

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仅有一部《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相对完备的法律作保障,从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以至失信行为惩罚等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过程都需要专门的法律与其对应。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立法还比较落后,国家层面尚没有统一的有关社会诚信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便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基础薄弱。

(二)“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

发达国家在建设信用中介机构方面一般采取“第三方征信”制度。“第三方征信”制度,即在银行和个人作为当事者之外,由“第三方”即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我国信用中介机构建设刚起步,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第三方征信”制度不健全,有些信用评级机构违背诚信公正的规则,不顾实际情况,以经济利益至上,迎合被评级对象的要求尽量把信用等级评高,致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三)中小企业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正常获取信用数据途径不畅通

我国征信数据分散在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而且部门之间彼此不能完全实现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加之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信息获取途径的人为和天然阻碍是导致信息弱势方上当受骗、失信者能频频得逞的客观基础。

(四)中小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少甚至无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不注重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践行,导致信用管理混乱,自律性不强,由此带来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

(五)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的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体系,政府也没有形成对信用行业的监督管理系统。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界定和及时准确的惩罚,失信成本过低而获利过大,导致失信者侥幸得逞的心态恶性膨胀。再者,我国失信惩罚机制还没有建立系统的信用联防网络和运行机制,失信者的“黑色记录”得不到合法搜集和有效传播,造成了守信成本高、失信收益高的结果。

(六)杜会对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

建国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再者,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很多人和企业对信用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道德层面上,认为信用仅仅是衡量一个人或企业道德标准,认为信用是信用文化,只能靠思想教育来实现。

三、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加快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并制定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方面的具体条例和实施细则,在中小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不究,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

(二)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在中小企业信用法规建设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手段,建立中小企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记载和反映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状况的原始材料,而且企业的帐户和信用往来应实行“实名制”,通过互联网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证实企业是守信或是失信,并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监控。对失信者进行及时惩戒,如公布失信企业的“不良记录”、“黑名单”,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直至被市场淘汰,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给予优惠和便利,让它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健全“第三方征信”制度,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扶植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真诚鼓励外资、合资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有关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形成公私并存、内外资相竞争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在扶持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同时,应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市场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健全中小企业“第三方征信”制度,建立严格的中介机构市场准人和退出制度,最终建立独立于政府和客户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即让中立机构组建社会征信机构,保证信用数据信息的客观真实有效。

(四)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检索平

首先,应由政府牵头,通过使用统一的信用编码,建立起完整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数据库,提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检索的共享平台,实现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工商信誉管理系统以及税务、质检、公安、司法、海关、证监等部门和各类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共享,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其次,强化对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把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信用行为,如借贷、租赁、交易记录和刑事行为记录等纳人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用约束机制。其三,加强对信用评估机构的管理,建立信用评估机构和人员的准人和资质管理机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按照“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完善信用评估制度,扶持和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建立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和管理办法。

(五)完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一是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选用专人对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二是中小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靠质量取信于民,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经营理念,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加强企业信用自律意识;三是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财务信息,同时,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塑造企业守信的社会形象;四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8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信用制度,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高我市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认定标准

(一)企业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企业各级管理者有较强的信用责任意识和信用义务观念,能认真学习和贯彻《合同法》和有关条例,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有关人员能掌握签订、履行合同的基本法律知识。

(二)企业有具体分管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信用管理工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三)企业设有信用管理机构,信用管理机构具有充分的职权,能较好履行职责。企业信用管理机构配有法律意识与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同时具有管理与监督的职能。

(四)企业具有根据本企业授信决策和信用政策制订的各项信用管理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学习制度;信用管理机构、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合同签订前的评审制度;合同签订、履行与变更、解除制度;客户授信与年审评价制度;客户信用档案建立与管理制度;应收帐款与商帐追收管理制度;失信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等。

(五)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规范严谨,能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依法签订合同,签订的合同能做到内容合法、条款齐全、用词准确、解释清楚、责任明确、手续完备、台帐齐全。严格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履行完毕的合同资料能及时按规定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三、评审程序

(一)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每两年命名一次,评审时间为考评年度翌年的1-4月份。

(二)凡已经在本市工商登记的企业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符合下列条件者均可申报:

1、开业已满三个会计年度;

2、有符合本行业和本企业特点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和信用管理制度;

3、企业信用管理档案资料齐全;

4、企业无失信违法行为和受处罚记录;

5、无经营性亏损,经营效益较好;

6、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

7、具有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可的企业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的信用指标系数申报相应的省、市、市三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三)企业申请。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将三年来的合同管理、信用管理情况对照认定标准进行自查,认为达到标准的,可以到所在地工商分局领取并填写“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申报表格,向所在地工商分局提出评审申请,并按要求提供下列书面材料:

1、申请书;

2、有效的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署给申报经办人的授权委托书;

4、有关企业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评定的信用等级证书(尚未取得的企业可向市企业信用协会申请评级);

5、本企业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6、企业所具有的行业资质等级证书;

7、企业信用(合同)管理机构和专职信用(合同)管理人员任命文件复印件;

8、签订劳动合同花名册复印件、职工社会保险收据复印件。

9、申报上一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需提交已经认定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证书复印件;

10、其他需要提交的有关企业信用的证明材料。

(四)审核考评。各工商分局在当地镇政府和企业业务主管部门配合下做好初审工作,对初审合格的,报送工商行政管理局,由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审核考评。

1、由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在工商内网查询筛选,剔除具有不良工商信誉记录的企业后,提交银行、海关、税务、法院、质监、社保、卫生、建设、经贸委、商检局等部门征询意见。各有关部门对其行政处罚及败诉记录实行一票否决。

2、在充分征集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会同有关部门利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基本守信的申报单位实施现场考核评价,目的是帮助企业制定一套以合同为主线的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检查督促其落实情况,通过对合同的抽查从合同管理水平履约能力、履约状况、社会信誉、客户满意度、商业竞争力等各方面的考查,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并通过评价软件系统得出客观的信用分值,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

(五)命名表彰。对申报市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信用分值70分以上企业,由市政府审核认定为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并予以命名表彰,颁发a级信誉铜牌及“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证书。申报市、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由上级政府考评命名。

(六)复查复核。被市政府命名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有效期为二年。在有效期内,如发现企业有严重失信行为,由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提请市政府撤销荣誉,并在三年内不再接受其申报。“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在有效期届满时,可申请复核。经复核合格的,由市政府对其进行继续确认。

四、优惠政策

“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成为我市企业信用管理协会的当然会员,免费提供合同法规的咨询及合同调解。

(二)企业经营资格及企业登记管理年检,实行免审制度。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齐全后,即予通过资格年审与企业年检(a级)(实行联合年检的外商投资企业除外)。

(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除举报外免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及其派出机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日常巡检查。

(四)在招投标活动中,同等条件下,“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优先考虑。

(五)对同时取得纳税信用a级的企业,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给予“三优一减”服务:优先提供税收咨询服务;优先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实行网上申报的纳税人,纸质纳税申报表可在年终一次报送);优先办理减免退税;减少日常检查(法定检查除外)。

(六)市金融机构优先安排贷款需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利率优惠,并在结算、开户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优先办理检验检疫和签证放行,优先办理原产地证调查和签证,优先施行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

(八)海关优先办理货物申报、查验和放行手续。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经批准,可实行海关计算机联网管理。对按规定允许担保的货物,海关凭企业提交的保函验收。

(九)市经贸委优先考虑技改项目扶持和技改资金支持。

(十)市新闻媒体将对获得命名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进行集中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

五、工作要求

(一)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对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工作进行宣传和发动,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争创“重合同守信用”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促使企业运用法律、信用、经济的手段来组织生产、促进生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的信用形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全程信用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 风险分析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2.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篇10

事前控制就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预防,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工作,也是中小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的工作。

1.加强事前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主要是指在信用销售前对客户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给予客户相应的信用销售条件。显然,获取客户的信息,以及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并制定信用条件,其所需要的费用与派专人进行账款催讨,甚至进入法律程序所需要的费用相比要低得多。而大多数坏账的发生是因为将过多的信用给予了不恰当的客户而造成的。进行事前分析,给予客户与其资信条件相符的信用条件,则可有效地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从而极大地减少坏账的发生。

2.加强事前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减少事后的纠纷。加强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是防止事后纠纷的关键。如果事前控制不得力,不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级,就很容易产生交易的信用风险和交易纠纷,而且“地方保护主义”和“法院执行难”两大症结,导致了事后控制的困难。一旦企业发生了坏账,向对方进行追讨时,由于缺乏通过法律手段获得债权保证这一最后的保障,因此,在整个事后的追账过程中的行为可能都不是特别有效、可行。如果加强了信用管理事前控制,就可减少事后纠纷的出现。

3.现时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加强事前控制。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信用需求也就越来越迫切,在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信用矛盾与冲突随之严重,更多的信用问题凸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逐渐积累,演变成危机。在我国由于原有的企业间三角债问题的发生,导致了企业间的信用关系恶化,以及信用文化、信用环境的异化。这种缺乏信用的情况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企业成为惊弓之鸟,没有现金或预付款,干脆不交易,造成交易手段的落后、倒退;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不尊重他们获得的信用,随便地付款违约或拖欠,侵蚀着其他企业的利润。

4.企业内部分工及责任,要求加强事前控制。在企业内部,销售部门在开发客户和争取订单的过程中,往往基于开发业务的考虑,忽视对客户的全面考察,在缺乏对客户信用了解的情况下贸然签约,或迫于竞争压力和开拓市场的急迫心情,与信用不良客户签约,没有树立“优化客户群”的观念。原来企业销售部门认为“客户至上”,不遗余力地争取客户,扩大销售。而实际证明,能够给企业带来回报的客户,首先必须是一个守信用的客户,能够支付货款的客户。否则,这些客户给企业带来的不是利润而是亏损。而对这些客户停止销售,使他们转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减少自己的市场,降低自己的竞争力;相反,从长远来看,这正是降低竞争对手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使自己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因此,加强信用管理,特别是加强信用的事前控制,对客户信息进行管理,正是优化客户群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事前控制不力的原因

目前,在中小企业管理过程中,许多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致使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增加,应收账款数量居高不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事前控制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企业或多或少带有国有、集体的成份,产权不清晰,经营者因此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许多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小,改革效果不明显。产权模糊下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使个人或小集体私利膨胀,广泛存在“寻租”活动,有些企业动辄就实行破产或重组,以逃避债务。企业信用的基础是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是各自拥有独立产权的经济主体进行产权交易的一种交换机制,信用制度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产权与信用是不可分割的,产权明晰才是社会信用体系赖以运转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事前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2.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观念不强是首要原因。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去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货款收回的保险系数,其结果是应收账款减少了,销售风险降低了,但是信用好的客户也受到不应有的牵连。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低,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一种倾向是企业只顾交易数量和提高销售额,不管对销售风险的控制,不管客户信用状况,只要有市场,就大量赊销产品。虽然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了,但企业应收账款及坏账也增加了,以致企业销售越多,则亏损也越多。这两种倾向都反映出企业治标不治本,没有信用管理意识或信用管理观念不强的问题。

3.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不健全。在国外,大部分企业都会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一些小企业也会有相应人员或机构,但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和机构,还是沿用过去的机构模式,信用管理部门没有保持完全的独立性,表现在有的企业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在企业的信用管理上,表现为只负责结算和应收账款的记账上。也有的企业把企业信用管理放在销售部门。虽然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情况,但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搞好与客户的关系,销售部门也不可能履行好信用管理应有的职能。而财务部门为了控制财务风险,又容易处于保守状态。还有的企业为了加大企业的清欠力度,专门设置了“清欠办”之类的部门,将企业的下岗职工安置在“清欠办”。由于部分下岗职工本身素质低,敬业精神差,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择手段,不但不能完成工作,反而还与客户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使企业不该失去的客户也离开了企业,企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4.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中小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销售部门负责订货和发货,财务部门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应收账款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出现了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真空,风险失控。其二是销售部门进行业务承包,既负责产品销售,又负责对客户清收货款;财务部门只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有所进步,至少对应收账款有具体的责任人,但销售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产品,盲目赊销在所难免,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有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其三是财务部门负责清收货款,销售部门负责定单和发货的模式,由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式下,财务部门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求大量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而销售部门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却要求采用赊销方式。这就必然会造成财务和销售两部门出现矛盾和冲突,财务部门控制严格,不利于销售部门开展工作。控制不严,这种管理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部分业务人员素质低是目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又一主要原因。这里指的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指部分业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低,表现在业务员私心过重,损公肥私思想作怪,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损害企业利益,与客户相互勾结,使企业蒙受损失;二是业务素质低,敬业精神差,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不作深入调查和研究,随意将企业产品赊销给客户,遇到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差或恶意欠费的客户,同样使企业蒙受损失。

3、中小企业加强事前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产权关系。

2.建立专职信用管理机构,控制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要控制好信用风险,必须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机构。建立企业的信用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其任务及目标,即设立该机构应该达到的目标:就是要扩大销售收入,降低坏账数量,与客户建立良好稳定的交易关系,以实现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要实行专业分工,以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明确该机构的责任,并赋予该机构相应的权利,使其责、权、利相结合。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该指导或协调企业销售部门、供应部门、财务部门、仓储等部门的一些工作,并对所产生的后果负有责任。建立专职信用管理机构,这是控制好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

3.加强对客户信息管理。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是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要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我们首先应该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客户的资信调查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应从客户的身份、资信情况、资本情况、信用及履约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对于有一定知名度和声望及信誉的公司,我们应加强合作与联系。对于没有任何知名度的客户,只要确认其身份地位,深入了解其资产、信誉及履约能力情况,也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对于专门从事交易中介的客户,要认清他们所介绍的客户资信地位,防止他们打着中介旗号行欺骗手段。对于“借树乘凉”的客户,不要被其母公司的光环所迷惑,应持慎重态度。尤其要警惕骗子型的客户,我们一定要调查清楚其真实面目,谨防上当。尤其不要被对方虚假的招牌、优惠的条件、给个人的好处所迷惑,使自己误入圈套。

对客户资信调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客户主体合法资格的调查。详细了解对方企业名称、法定地址、成立时间、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二是对客户资本、履约能力的调查。如客户的注册资本、资产负债情况、收支状况、经营历史、经营作风、过去的商业信誉等。对老客户的资信状况也要定期调查,特别是客户突然下大定单或有异常举措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在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的基础上要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将客户有关信息存档随时调用。同时,要开发客户信用管理软件,做到对客户的相关信息了如指掌。

4.确定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等级管理原则。我们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信息,将客户按其身份、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方面划分为不同信用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分为守信客户、警示客户、失信客户和严重失信客户四种。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我们将亮出不同的牌子,对于守信客户亮绿牌,警示客户亮蓝牌,失信客户亮黄牌,严重失信客户亮黑牌。通过建立客户分类和亮牌制度,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我们进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5.制定信用政策和制度。为了确保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在事前应该制定降低信用风险的政策和制度,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企业信用额度制度。就是企业根据客户的信用程度,给予其赊销产品的最高数量。信用额度是企业一种事前控制措施,一旦客户的赊销数量超过信用额度时,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进一步分析,然后再作出决策。二是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转移制度。对于有的新客户或信用等级不高的客户,为了促进销售,又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我们可以将风险加以转移,使债权得到保障。一方面是通过外部力量转移风险,比如银行提供的担保、保理,保险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险,担保公司提供的信用担保等;另一方面是自身控制风险,如客户签署人的担保、物的担保、抵押等等。三是要制订相应的信用奖励政策,鼓励客户采取现购方式合作,尽量减少赊销的方式。对货款回流及时、销售量良好的客户给予奖励或给予优惠的销售政策,可以在返利上做出一定让步,或是在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特别优惠,刺激客户付款的积极性,加快货款的回笼。

6.审核销售合同。因为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依据和凭证,所以,我们对合同或协议的每一条款都要做认真细致地审核工作。根据销售数量的大小,要建立销售业务人员、销售经理和信用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几级审核程序。并要求相关责任人在审核登记上签字盖章,明确相应的责任。如果因为合同审核不严而出现的信用风险,应追究相应责任人的经济责任。避免审核不严,无人负责的现象发生。

此外,改变管理人员和企业业务人员的信用管理观念,提高业务人员素质,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企业进行信用风险事前控制的必要工作

总之,中小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正是由于“事后管理困难”及“事前控制合理”,我们认为在中小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时,应当将事前控制这一重点突出,通过加强事前控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