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3:54

信用分析报告篇1

一、企业财务报告失信的引发因素

(一)制度不完善,监督力度小制度不完善决定着监督力度的大小,监督机制不健全制衡着制度缺失。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制度的理解不是很健全,没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人员行为规范,即便有也是生搬硬套其他公司的制度,根本不能在本公司发挥效用。对于会计信息内部化,不向外部披露已经成为公司内部的“潜规则”;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解,企业高层管理者没有投入大量时间去研究,没有以个人企业为基础拟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致使企业内部监督力度非常小,促使财务部门信息与管理内部化,财务报告失信也成了经常性的行为。

(二)企业财务人员道德素养低企业财务人员道德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财务报告失信程度的高低,财务报告失信的根本决定者是财务人员,因此加强财务人员自身素养,显得非常重要。我国财务人员拥有的缺点普遍有:综合素质差、没有责任感、缺失信息管理经验、会计知识结构不完整、没有政策观念、缺少法律知识等。针对这些缺点,笔者总体归纳为道德素养低,这种软性的特点。一时无法纠正,只能慢慢向好的方面发展。我国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越来越趋于表面化,其实培训的根本并不是走形式,重要的是要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提升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准。

(三)财务部门内部权限混乱,缺乏科学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始终对于职权、权限及财务管控程度不能有良好的界定与操作,对于内部权限不能够明细划分,对于外部关系不能够良好的协调,造成财会部门“独树一帜”的怪现象。对于财务报告的递交,财务部门内部进行虚假与隐瞒操作,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满足权利拥有者的私欲,但是,财务报告信息的失真为企业带来的是当年财务数据的错误评判,影响企业业绩、员工心理以及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等。科学发展管理理念在我国已经宣传多年,可是实行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无法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模式,所以无法进行科学发展,现阶段有效治理财务部门职权混乱的重中之重就是科学管理,分清权限。

二、企业财务报告信用度提升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防范会计财务报告失信的最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度限定和财务行为规范,严格把控财务管理的失信行为。基层之间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各种会计业务的操作规范,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系统的会计操作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在完善会计制度和规范行为做到良好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保障。一是相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和规范,要由专业部门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更新,将符合发展规律的制度留下,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剔除;二是对于规章制度进行更新式的管理,以前旧的管理制度在新制度生效时全部废止,不再使用,防止一些人在日后破坏秩序,一些相关的内部财务管理文件需要重新编排和整理,规划好新制度的文件资料。三是建立系统的会计操作守则和奖惩制度,对于不遵守规则办事的财务人员要严厉惩罚,对于遵守行为规范的财务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培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会计人员的素质一定要与时俱进,有效提升。一是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强调对会计管理职能的把握。现阶段,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还是会计信息的优秀使用者,他们应当把时间更多地消耗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上。二是会计人员要对新的会计机构有新的认识。在信息财会时代,财会发展的方向趋于网络化,财会人员对于网络财会的新结构要认识透彻,不能只对外表有所了解就浅尝辄止,对财会新结构的掌控决定着财会发展的平衡性。三是财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观念与法制观念。财会部门的人员对于法律和国家发展政策的了解非常必要,对法律制度的了解可以有效规范财会人员的财务行为,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有助财会人员了解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四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性及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是对于工作环境的一种认知和维护,一个人如果对职业道德有良好的规划和认识,那肯定能够与组织发展相结合;自律性和敬业精神是培养员工的自动自发的工作素质,这样的员工可以有效帮助企业内部进行管理,财会人员进行自我管控的结果是最大程度地降低管理损耗,企业内部投入的资源越小,财会部门的自由程度则越大,但是自我管控和文化氛围的限制,促使财会人员在意识上不会失信。

(三)引用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我国市场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或者技术,达到均衡模式。国内财会环境正处于重组与变革的更新阶段,这个时期采用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或者先进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促进我国财会工作的发展,如吉利集团采用的绩效考核是CpV的考核方式,即:能力(Competency)、业绩(performance)、价值观(Value)。能力维度分两个子维度:专业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对于管理人员,增加领导能力的考核维度。业绩考核包括三个维度:业绩指标、重点工作、个人成长/员工培养和发展。价值观评价维度分三大子维度:态度(吉利的六面大旗)、品德、廉洁。其中品德和廉洁均为否决项。这种绩效考核的方式源于德国,德国采用这种绩效考核的方式有效掌握了企业内部各不同层面的综合素质,利用多维角度考量每一个人的标准。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我国企业与国际未来全面接轨的速度。

三、结论

我国企业财会发展尚不平衡,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单一解决会计报告的问题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对企业内部财会发展的透彻分析还要基于广大学者的研究,对于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这种方式是当下要做的事情,在国内的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也只能在当前依靠较严厉的管控制度进行限制。我国已经步入国际化的舞台,能否进行财务标准化是未来的一个挑战。

信用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报告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1994年4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示范工程”启动并通过验收后,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此后,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日趋完善和成熟。由于高等院校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组织特征,这也决定了其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特性。同时,高等院校虽然在办学历史、基本规模、发展定位、培养特色、综合实力、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组织属性、根本任务和管理内容等方面具有普遍的共性。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也大同小异。本文以作者的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学院的组织特点和管理系统建设的状况,分析了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参考借鉴其他组织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提出完善和优化的建议。

1.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状况

1.1学校的基本组织概况

苏州科技学院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普通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现有56个本科专业、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校学生2万多人,教职工1600余人。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理、人文、社会、管理、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以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与环境等学科和专业为优势和特色。学校现有江枫、石湖、天平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千多亩。学校以建设有影响、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坚持“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现设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党委办公室等6个党群部门、人事处等17个行政部门、图书馆等9个直属部门(见图1)。

1.2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

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依据不同的职能进行划分和应用,主要应用于学校的内部管理方面,也包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服务等方面。其基本构架可以从业务层面、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信息层面等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

在业务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和服务的工作业务范围与属性。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信息子系统、人事管理信息子系统、学生管理信息子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子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资产管理信息子系统、后勤管理信息子系统、图文管理信息子系统、网络管理信息子系统等(见图2)。

在物质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硬件方面:在全校范围内都配置了日常办公所需的计算机和其他辅助设备。在网络中心、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设备处、图书馆等主要职能机构,还配备了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以及专门的工作用房等基础硬件设施。软件方面:除了日常办公软件,也包括用以海量复杂数据、信息处理与管理的专业商业软件、网络技术服务于管理的专业软件、用以学校内部信息交流与互动的自主开发软件等等。此外,还包括用以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健康运行的专业人员和资金支持。

在技术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运行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这一系统构建和运行的主要技术手段。主要是用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浏览、查询、统计分析、维护、模拟示范、预测以及决策等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常用技术。此外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以提高管理效能为主要目标的,所以现代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也成为这一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技术要素。

在信息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所要处理的信息性质与类别。管理信息系统所要处理的信息主要来自学校内部的管理需要,主要包括公文信息(学校内部的政策、规定及日常公文资料)、人员信息(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资料和档案)、资金信息(包括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设备信息(包括实验设备、固定资产)、网络信息(包括校内外网络信息和电子邮件信息)、交互信息(包括处于管理系统中各种角色关系间交流与互动的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有的是单向传递的,有的是双向甚至是多向交叉传递的。部分信息是封闭式,仅限于内部范围使用。除内部管理信息外,还包括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各类信息。

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逻辑架构(见图3)

1.3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主要围绕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功能而开展的。目前已基本覆盖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从日常办公自动化到专业管理信息平台以及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也比较全面。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我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硬件上日趋完备,且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价值在多方面得以体现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在一些专门的管理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都配置的专属空间和专业人员,保证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健康有效地运转。近年来,学校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不断增加投入,且开始重视和鼓励校内专业人员结合本校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工作,已取得初步进展。

2.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与发挥。和许多高校一样,现阶段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如何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以加快业务处理速度上,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被局限在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层面上。而没能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在推动知识与信息创新、知识与信息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此外,由于观念和认识的局限于障碍,管理信息系统对决策的影响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管理信息系统在推进科学、高效决策方面的作用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体现。

2.2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构建有待整合完善。虽然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了所有的管理与服务的业务范围,但很多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各个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独立建制的,这种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是封闭式的,在系统设计上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不一,许多信息是单向流动的,这就造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不能共享和交互。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总体设计,系统内部业务单元之间契合程度低,系统显得冗杂低效,造成了信息资源和学校物质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系统自身设计存在的缺陷,使得系统的整体运行不够顺畅,对信息的处理和反应滞缓,一些系统信息更新缓慢,大量陈旧数据和信息的沉积,不仅占用了宝贵的系统资源,而且会对管理决策带来负面的影响。

2.3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硬投入轻软支持。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对硬件的投入比较重视,但对软件的选择、引用与开发,对人员的配置、培训和使用重视不够。目前,支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硬件条件以及办公用房等设施建设比较令人满意,但在软件的选择和引用尤其是组织自主研发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习惯于购买现成的商业管理软件,或者被动地使用主管部门要求使用的管理软件,结合自身组织特点和工作需要,经过系统设计和科学集成的自主研发的应用管理软件少而又少,目前开发的软件所应用的领域和发挥的功效十分有限。而且,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基本上处于被动适应的阶段,应用人员普遍缺乏对软件功能的主动采用与开发,一些专业性较强岗位的工作人员并非科班出身,或者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部分岗位没能配备专职人员。

此外,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方面,存在着开放与保守的矛盾与冲突。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问题上,一方面要维护系统自身的安全和信息安全,一些应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技术被广泛采用,受制于此,一些管理信息只能在学校内部交流使用,甚至只能在本部门使用,这极大地限制了管理信息的综合使用效率和价值。同时,为满足学校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等方面的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又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何达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中开放与安全的平衡也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3.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与优化的建议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和时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必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必然面临组织发展自身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形势,同时还要不断适应新思想、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优化:

3.1转变观念,全面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价值。作为决策者的学校领导,应重新认识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价值所在,超越以往对管理信息系统仅仅作用于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的价值认识,意识并重视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决策的影响和作用。在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强调并实现决策系统的设计与运用,并身体力行地使用和发挥这一系统价值。同时,在制度上要保障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一线工作人员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自觉维护系统的健康运行,提高信息系统的效能。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权威管理机构,负责全校范围内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日常监管、开发维护、综合评价与服务支持等工作。

3.2科学设计,整合和优化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在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职能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检讨系统的运行状况,重新设计并论证更为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状态,对系统进行整合和集成,优化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减少或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各个子系统间的联系与契合,统一信息和数据的标准,增强信息交互。加强对系统信息的监控与管理,提升信息的更新交换效率。重视高校内部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和采用科学可靠的安全技术,平衡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开放性与安全性。

3.3软硬兼施,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采用科学的系统支持方案,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关键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硬件投入。对现有硬件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功效潜力。增加投入用以支持自主软件的开发工作,改变过分依赖购买商业软件的状况,积极主动开发适应本校组织特点和工作需要的管理系统软件与平台,充分发挥本校相关专业人员的才智。有针对性地组织对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应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的效能。重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队伍的建设,根据需要设置专门的技术岗位,招聘或培养胜任工作要求的专技人员,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

结语

通过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对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内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为出发点,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必要选择。目前,管理信息系统在高等院校的管理活动得以广泛应用且发挥日益突出的独特作用,但高等院校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价值认识和应用策略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与偏差,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在设计、运行、维护、监管、安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需要改善和优化之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必须紧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适应高等院校发展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新任务、新需要、新问题和新挑战,高等院校应从观念、组织、制度、技术、人员、硬件、软件等多方面入手,采用现代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科学设计、优化资源、充分保障、量力而行,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健康良性发展。

注释:

*徐世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J].科教文汇,2006.6.

参考文献:

[1]仲秋雁.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

[2]徐世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J].科教文汇,2006.6.

[3]朱强.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4.

[4]王贵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山西电子技术,2000.1.

作者简介:孙士俊(1979-)黑龙江肇东人,苏州科技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信用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信息需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告;披露会计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69-02

一、引言

财务报告分析是对财务报告信息的深加工,其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直观、更有价值的公司信息。从对会计项目的简单比较及趋势分析,到被普遍运用的比率分析,再到复杂的财务失败风险分析模型,以及其它更为复杂的数理模型等,人们对财务报告分析具体方法的研究在各个层次进行着。

二、企业会计信息需求与财务报告分析

(一)会计信息供需常态

在会计信息供求关系中,信息的需求与供给是不对称的,无论表现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供给与需求之间客观存在着差距,其常态是信息的供给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信息全方位的需求。作为信息供给的一个组成,受其分析对象的限制和需求者自身局限性的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有用性也受到限制。这应该是分析师和分析结果使用者都应注意到的,不能过于依赖或者夸大财务报告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告分析是对其分析对象――财务报告的再加工,而作为供给者提供的主要会计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存在着和会计信息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包括以下内容。

1.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运用的确为企业的“赢余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机会。

2.历史成本原则。现行会计主要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披露会计信息。随着物价变动会计引发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思考,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开始研究如何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补充、变革。

3.会计基本假设及会计原则在实际中的使用者偏好。

以上是从财务报告分析对象―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角度来研究信息不对称原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会计信息需求者自身也会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信息供求上的差距,从而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有用性。

(二)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特性与财务报告分析

1.直接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供应商、员工(包括正在争取取得与业绩相符的回报的员工和正在考虑辞职或者应聘相关公司的员工或潜在员工)、公司的管理者、经营者;

2.间接使用者:包括财务分析师及顾问、证券交易所、法定机构等。

在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员等。

财务报告信息被认为应该是“中性的、无偏见的,即不具有倾向于影响任何一类信息使用者行为的目的”;但对中性的、无偏见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分析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性质的用户群体设计不同的分析层次。随着会计信息需求的发展,财务报告分析仍要满足这种多元化要求,其发展将继续表现为针对用户需求、在新分析领域分类分析财务报告。

(三)信息需求发展趋势与财务报告分析发展的关系

1.从信息需求者结构的发展来看,西方从以债权人为主的需求结构向以投资人为主的需求者转变,发展为目前的总体上以投资者为中心,多种需求者并存的结构。在我国,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传统上是政府管理部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政府对企业的职能逐步发生变革,加之西方“投资者至上”的信息供给理念的冲击,投资者在信息需求结构中的比重增强,这种变化表现在财务报告分析中:一方面是从侧重于资产负债表分析向侧重于企业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一方面是从满足于传统会计报告披露向要求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发展。

2.从会计信息需求本身的发展分析其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我们从关于会计信息的国际化标准、会计界对会计信息披露热点问题的讨论、征求意见及准则制定,以及对会计前沿问题的研究及实践中,可以或多或少得到这样的信息:高质量的、更相关的、反映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于企业现金流量持续能力的、关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信息是会计信息需求的发展方向,这些也成为财务报告分析所要提供信息发展的方向。

三、财务报告分析与会计信息披露的联系

(一)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

1.传统会计理论下财务报告披露模式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2.财务报告披露方面的新发展及其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二)传统会计理论下财务报告披露模式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1.财务报告披露格式较为统一,故又称“通用财务报告”,在重视信息披露格式标准化的同时造成了有一定价值的个性化信息的丧失。

2.财务报告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非财务信息披露很少,如人力资源信息。

3.财务报告披露以历史成本信息为主,现行成本信息较少。

4.确定性信息披露为主,较少披露不确定会计信息和预测性信息,如现金流量预算信息。

5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为主,较少披露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联信息,如社会责任信息、供销链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等。

6.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多为对日常营运信息机械式的汇总分类,缺少从战略角度对企业的营运情况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表现

1.通用财务报告披露模式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产品标准化”的特性。

2.会计基本假设之一的货币计量假设奠定了财务报告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的格局。

3.从一定程度上讲,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财务报告披露模式首先限制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4.在传统会计理论下,会计信息是以确定、可靠的信息为披露依据。

5.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是以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为主的,因此分析师在利用这些信息对企业进行评估的时候,会缺乏一个对企业的全局考虑。

6.传统会计理论下的财务报告所能披露的企业战略信息贫乏,包括战略目标、设计、进展等各个方面,体现在缺少诸如新产品开发过程、研发投入方向及其效益、战略投资结构、固定资产结构及其增长结构、员工文化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四)财务报告披露新发展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财务报告究竟应如何披露?传统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冲突。总结而言,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包括(但不限于)对以下属性的强调。一是可靠性是有用信息的基础、前提。二是FaSB同时也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质量,认为“不相关的信息,为取得它而耗费的精力等于白费(SFaCno.1par.100)”。

对于信息“相关性”的判断由于是从信息需求者的角度出发的,因此较难准确衡量,也较难明确一种对所有使用者而言都相关的披露方式。

关于会计准则高质量的研讨是针对财务报告披露现状,在会计基础理论领域寻求理论依据和指导的思考,其为会计报告披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而这种探讨也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指出了财务报告分析可能的发展空间,并指出了应该注意的领域。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研讨财务报告披露的发展与财务报告分析的关系。

(五)披露内容质量的提高与财务报告分析

1.公允价值。尽管历史成本原则仍然保持着会计信息报告中的主体计量原则,但为了呈现给信息使用者更为准确、可靠、公允的“财务图象“,对部分会计科目补充公允价值信息,或者对特殊项目采用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价基础在现代财务报告中得到了不断的运用。

2.企业资金变动信息的披露。从财务状况变动表到现金流量表,以及近阶段现金流量表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金纯化”趋向。

3.或有事项。或有事项在传统财务报告中只作较少的披露,如仅对典型或有事项在会计报告附注中给予一定的披露。从财务报告分析角度看,传统的涉及或有事项的分析也多局限于提及重要的或有事项的存在以及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

(六)披露范围的拓展与财务报告分析

1.分部报告。企业经营的多元化以及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使分部信息对于信息需求者而言日益重要。许多国家的会计职业团体都逐渐认识到了“分部信息具备着与传统三张基本报表信息平等的地位”,并积极推动分部报告信息的披露工作。

2.全面收益报告。由于传统实现原则的限制,财务业绩一向是以已确认、已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为披露对象的,而对于己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损失则披露的甚少。

3.其他领域的披露。除了分部报告、全面收益报告,财务报告披露在许多其他领域的扩展也大大拓展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对象范围。相对上述的两个报告而言,在其他领域的准则化进程和国际化协调还未达到比较完善、可操作性较强的程度。

(七)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发展及其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影响

未来会计信息的披露将逐渐由现在的书面形式转向电子形式,尤其是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的出现和运用,将使会计业务数据在发生的同时被处理、记录并披露,而信息使用者可以实时地通过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联机,及时有效地选择所需要的明细信息,加工分析以取得所需信息。财务报告披露方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分析质量,而且将影响财务报告分析习惯。

四、报告分析方法的发展

(一)传统财务报告分析

在此,所述的“传统财务报告分析”本不是以某一时间为划分点来区分的,而是指传统的针对“两大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的财务报告分析,这也是财务管理、审计等领域的传统职业分析。从基本方法看,传统财务报告分析典型的基本方法是以下三类方法: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

(二)传统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和改进

1.传统分析方法在新分析领域中的运用。随着披露内容的增加,财务报告分析内容也相应增加,在对新内容进行分析时,传统基本分析方法仍是十分的有用。本文主要从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来说明传统基本分析方法在新领域的运用。

信用分析报告篇4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3zk2087)

作者简介:李晚金(1963―),女,湖南平江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基本理论与财务会计。

摘要:以深市上市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非财务信息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了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好,其分析师盈利预测越精确,并且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这种正向关系更显著。这说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这类非财务信息对分析师预测不仅具有信息含量,而且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补充作用,缓解财务不透明对分析师预测精度的不利后果。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非财务信息;分析师预测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5-0069-06

一、引言

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由于财务信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帮助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财务报告形式的财务信息披露,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涉及较少。但随着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单纯披露财务信息的传统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决策要求,信息使用者对非财务信息越来越关注,企业也逐渐开始注重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自2006年我国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社会责任报告(包括“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环境报告”等)的企业越来越多。2013年来自深市以2012年作为报告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已达到267份,并且其的社会责任报告也越来越为市场所接受,产生了积极的市场反应。

虽然有研究已经证明社会责任报告的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如杨明秋等(2012)[1]以2008年和200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所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发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证券分析师的预测精度,但是他们仅仅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与否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并没有关注日益兴起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的关系。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通过收集和传播信息以提高市场效率的中介机构,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能够影响投资者的盈余预期。财务信息的披露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均能够影响分析师预测结果,从而引发我们思考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即在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情况下,非财务信息是否能够对财务信息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帮助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非财务信息的替代变量,旨在研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以及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是否具有补充作用。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现代企业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屏障,从而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根据委托理论,成本最终由管理者承担,管理者为了降低成本就有动机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披露水平。另外,随着我国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规范,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交易所层面都颁布了相关规章和指引以鼓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为证券分析师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信息来源,而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信息中介,主要利用其知识背景和专业判断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与处理,进行分析师预测活动。因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与分析师预测活动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分析师预测

证券分析师在进行预测时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信息来源往往能够反应证券分析师是否客观、独立。如果他们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会大打折扣。胡奕明(2003)通过对国内证券公司的调查发现,证券分析师在从事相关金融活动时对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最为重视。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般是在相关交易所的指引下公开,因而其信息来源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分析师作出正确的盈利预测。其次,相较于私有信息,公共信息获得成本较低,从成本的角度看社会责任报告也是分析师预测的重要信息来源。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未来价值相关,因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本身就是分析师预测过程中一种有效的信息来源。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企业价值,其中包括销售、成本、经营绩效、融资以及诉讼风险等。在日益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资本市场中,通过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可以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往往关注提高企业员工福利,从而吸引更多有创造力的员工提高产品产量,创造企业价值。另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社会责任表现越好,企业的声誉价值越高,而企业声誉能够加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增加销售;建立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通过引起积极的社会媒体关注及获得政府支持与优惠,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因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影响企业未来的财务绩效,反过来则表明各利益相关者能够从社会责任行为这类非财务信息中获得对自己财务决策有用的信息,即社会责任信息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活动,比如分析师盈利预测。Vanstraelenetal(2003)[2]研究显示,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分析师预测精度显著正相关;DanS.Dhaliwal等(2012)[3]在考察分析师盈利预测是否利用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类非财务信息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能够提高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当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高时,说明其披露的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越多和越准确,财务分析师在做出盈利预测时,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有利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减少未来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从而分析师的预测精度会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其跟踪的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正相关。

(二)财务透明度、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与分析师预测

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主要信息使用者之一,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进行预测与分析活动。尽管之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精度正相关[4-7],与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但是研究这类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两者如何作用从而影响分析师预测过程仍然非常有意义。由于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的财务信息主要是面向投资者与债权人,侧重于历史性信息的回顾,而与社会责任报告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以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各社会利益相关者为导向,更多侧重于企业未来发展,因而在此假定这类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具有较大的异质性。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都能够提供公司价值方面的有用信息影响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活动,当公司财务透明度较低时,证券分析师将依赖于披露的非财务来源中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来评价公司的未来业绩,从而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即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将更明显,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具有补充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的正相关关系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更加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2年深圳交易所上市公司按标准的经润灵环球评级机构评分的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初始样本,在剔除了金融行业、St、*St以及相关数据不全的样本量后,最终确定的样本观测值为381个。本文中社会责任报告数据来源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网站,http:///;其它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为消除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我们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下进行winsorize处理。

表1是最终确定的样本行业分布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各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略有差异且呈逐渐增加趋势,到2012年共有154份,占总样本的40%,这说明了企业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越来越重视。各行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也存在差距,其中制造业最多,占比62%,而传播与文化产业在2010~2012三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仅为4份,这可能是因为行业的属性不同,从而导致了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不同。

(二)主要变量解释及定义

1.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由于指数法在衡量社会责任研究中较为广泛和精确,润灵环球(RKS)根据Sustainability报告研发的国内首个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体系,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进行评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众多研究均采用RKS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8-9]。本文以RKS的评价结果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质量(CSR)。RKS的mCt社会责任报告评价系统包括社会责任报告评分体系和评级转换体系。mCt社会责任报告评分体系从整体性(macrocosm)、内容型(Content)、技术性(technique)、行业性(industry)四个指标出发(行业性指标为2012版评级体系新加入),进行全面评价,采用结构化专家打分。而社会责任评级体系依据mCt四个指标总得分情况分为C、CC、CCCB-、B、B+、BB-、BB、BB+、BBB-、BBB、BBB+、a-、a、a+、aa-、aa、aa+、aaa19级。由于2010~2012年评价体系在内容性(macrocosm)、技术性(technique)指标设立的权重不一样,行业性(industry)指标在2012年后才新加入评价体系,为了保持一致性,最后采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总分为100)、技术性指标得分(mS,总分为30)以及评级转化得分(Credit)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其中评级得分具体设置为:C为1分,CC为2分,以此类推,aaa为19分。

2.财务披露透明指数。借鉴Bhattacharya(2003)的方法[10],以盈余激进度来衡量财务透明度。Bhattacharya(2003)认为,盈余激进度越高,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不透明程度越高。通过计算应计项目来衡量盈余激进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Fin=(ΔCa-ΔCL-ΔCaSH+

ΔStD-Dep+Δtp)/ta(1)

其中:FFin为财务透明指数,该值越大,说明财务透明度越低。ΔCa表示总流动资产变动额,ΔCL为总流动负债变动额,ΔCaSH为现金资产变动额,ΔStD为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变动额,Dep为折旧和摊销额,Δtp为应付所得税变动额,ta代表公司当年年初总资产。

3.其他相关变量说明具体见表2。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Ferror=α0+α1CSR+α2FFin+α3anano+

α4Verearn+α5Loss+α6Size+∑ind+

∑Year+ε1(2)

对于在财务透明度低的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的正相关关系是否更显著,本文通过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财务透明度的交叉项引入式(2)中,得到式(3)来检验。

Ferror=β0+β1CSR+β2FFin+β3FFin×

CSR+β4anano+β5Verearn+β6Loss+

β7Size+∑ind+∑Year+ε2(3)

从表4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可以看出,衡量解释变量的tS、Credit、mS的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均大于0.8,存在高度相关性,放在一起回归,将影响模型的解释力。因此,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总得分(tS)、社会责任评级(Credit)与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单项指标得分(mS)分别引入三个模型进行回归,检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以及非财务信息是否能够缓解财务不透明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不利影响。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3。从表中发现:(1)分析师预测误差的均值为1.0969,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32与21.5120,分析师预测误差之间的差异较大。(2)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总得分为33.9060,最小值为13.3300,最大值为71.5000,标准差为10.9854,而综合评级得分最小为1(C级),最大为15(a+级),平均得分为5.89(B级),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披露质量较差,且各公司间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3)财务信息透明指数平均值为0.0264,样本公司这几年财务透明度不高;上市公司券商跟踪数量标准差为9.4490,分析师跟踪数量不平衡。

(二)相关性分析

表4为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论。从表4结果看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误差负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1。

(三)回归分析

表5列示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CSR)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Ferror)之间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各模型的F值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回归模型整体有意义。

1.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表5第一至第三列为验证假设H1的结果。第一列为验证假设1的模型(2)中以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衡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样本的回归结果。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Ferror)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第二列为模型(2)中以社会责任评级(Credit)衡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样本的回归结果。社会责任评级(Credit)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Ferror)负相关,并在1%水平上通过检验。第三列为模型(2)中以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得分(tS)衡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对样本的回归结果。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得分(mS)前的系数为负,在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模型(2)的结果均表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越高的企业,其跟踪的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小,说明社会责任报告对分析师预测具有信息含量,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

2.财务透明度对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关系的影响。为了验证假设H2,我们引入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财务信息透明度的交互项。从表5第四至六列模型(3)的结果可以进一步看出,无论是社会责任报告总得分(tS)、社会责任评级(Credit)还是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性得分(mS),其与财务信息透明度的交互项前的系数符号均为负,且分别在5%、10%与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即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精度不仅正相关,并在财务信息透明度低的企业中,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预测精度的正向关系更明显,验证了假设H2。这说明社会责任报告这类非财务信息能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补充作用缓解财务不透明对分析师预测精度的不利影响。

另外,财务信息披露指数(FFin)与分析师预测误差率(Ferror)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企业的财务信息越不透明,为分析师提供的财务信息环境较差,从而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大。跟踪的分析师数量(anano)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即企业跟踪的分析师数目越多,分析师市场竞争越激烈,从而提高了分析师预测的精度。公司规模(Size)前的系数符号显著为正,这可能是由于规模大的公司内部环境比较复杂,一般多元化程度比较高,涉及多个行业从而增加了分析师的预测难度。

(四)稳健性分析

为了使经验数据的结论更具有信服力,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通过把分析师对每股收益的预测换成对企业净利润预测的方式进行类似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保持不变。(2)根据所有样本财务透明指数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财务透明高与财务透明度低两类样本进行分组检验,通过统计检验分析,结论仍成立。说明本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总结及启示

以深交所的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替代非财务信息,以润灵环球(RKS)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价作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检验了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是否能够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精度以及在分析师预测过程中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是否具有补充作用。在控制了相关因素的影响后,我们发现,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负相关,在财务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中,这种负相关关系更明显。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责任报告披露质量的改善能够提高分析师预测精度,并且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具有补充作用。

我国企业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虽然越来越重视,但是相较于财务信息披露还有较大差距。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得分未达到合格水平,披露质量总体偏低,远差于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一方面交易所可以逐渐要求更多的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另一方面还需强化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标准,提高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促进市场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明秋,潘妙丽,崔媛媛.分析师盈利预测是否利用了非财务信息――以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84-89.

[2]Vanstraelena,Zarzeskimt,RobbSwG.Corporatenonfinancialdisclosurepracticesandfinancialanalystforecastabilityacrossthreeeuropeancountri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accounting,2003,14(3):249-278.

[3]DhaliwalDS,RadhakrishnanS,tsanga,etal.nonfinancialdisclosureandanalystforecastaccuracy:internationalevidence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disclosure[J].theaccountingReview,2012,87(3):723-759.

[4]HopeoK.Firmleveldisclosuresandtherelativerolesofculturalandlegalorig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andaccounting,2003,14(3):218-248.

[5]BehnBK,JChoi,tKang.auditqualityandpropertiesofanalystearningsforecasts[J].theaccountingReview,2008,83(2):327-349.

[6]李丹蒙.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预测活动[J].经济科学,2007,(6):107-117.

[7]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J].金融研究,2007,(6):136-148.

[8]朱松.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2011,(11):19-23.

[9]江炎骏,徐勇,刘得格,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事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123-128.

[10]BhattacharyaU,DaoukH,welkerm.theworldpriceofearningsopacity[J].theaccountingReview,2003,78(3):641-678.

nonfinancialDisclosureandanalystForecastaccuracy:

empiricalevidenceo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fromShenzhenStockexchange

Liwanjin,ZHanGLi

(BusinessSchool,HunanUniversity,ChangshaCity,Hunan410082,China)

信用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体系构建

课题:2012年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的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bgzyky201294。

一、问题的提出

过去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经费来源几乎全部是财政拨款。近年来,学院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财政拨款力度不断加大,教学和科研经费大量投入的情形下,资金投放主体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执行情况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合法性与预算的一致性、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等相关信息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各地方财政、教育机构也愈来愈重视和强调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一致性、规范性和实效性;而对财务分析报告包含的内容、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提出了更具体、更直观的技术要求。笔者立足于高职院校,以北京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的体系构架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以及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为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提供一些建议和可行做法。

二、当前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分析报告的构成体系不够合理

(1)构成体系不够完整。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应包括学院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两个部分。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将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拼凑在一起,混淆财务分析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和作用。因此,很多学院财务分析报告的构成仅为一份含有若干财务分析指标数据和简要文字说明的文件,从根本上误解了财务分析报告体系的构成,更忽略了财务分析报告和财务分析报表。

(2)分析内容不够全面。目前的财务分析报告更多的是注重对财务分析报表中的数据――日常教学运行资金分析和生均日常支出分析上,忽视了对学院各项资金来源使用的效果评价,纳税人、各资金投放主体以及学院各部门对财务公开的要求。对学院整体的经济事项,尤其是教育资金中涉及的各种专项经费的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果的分析较少,使报告使用人无法全面了解报告单位的经费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

2.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相对单一

报告撰写的模式方法相对单一、格式不够规范。在众多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文字叙述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方法。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人员,习惯于用对比的方法,并搭配一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财务指标,将一堆往年同报告期的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学院财务管理上的相关结论,显得十分苍白,不够生动,也没有特色,对学院的财务管理决策没有太大帮助。此外,不少学院根本没有既定的报告撰写格式,完全视学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需求而定,自主性和灵活性过高,导致同类同规模学院间财务信息不可比,信息严重不对称。

3.财务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报告数据取数形式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院的财务分析报告,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的。报告撰写部门与学院主要经济业务发生部门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报告中有些是通过主观臆断编写而成的。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实施过程和运作领会不深,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不够,造成财务分析报告结果的深广度不够,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2)报告数据缺少针对性。现有的财务分析数据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细,但正因为太全太细,所以没有针对性。模板基本上每年是固定不变的,分析时抓取数字进行填空。这样对数字的罗列和堆砌,领导看起来既费劲,又往往忽视问题的根本所在。

(3)报告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文字”加“数字”的描述较多,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采购、生产或销售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与单位日常管理脱节。

4.财务分析报告对未来经济事项涉及较少

由于财务分析报告引用的都是财务分析报表中的历史数据,所以依据财务报表数据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多是分析已发生的确定性经济事项,对教育资金中的教学、科研、基建工程等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涉及较少。高职院校隶属行政事业单位范畴,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对未来预计将要发生的经济事项无法做出会计处理,因此,在财务分析报表中对未来经济事项的核算也无法进行,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三、改进报告撰写问题的具体措施

经过调研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三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程度不高;四是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指标的理性分析程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

按照学院管理要求,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各项内涵,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典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分列对比分析报告;按照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和非定期分析报告。

2.关注学院的发展,注意积累素材

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关注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事项,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本单位在国家、系统、同类研究机构所处的位置,单位的发展战略思路,尤其是对近期大的政策要有一个准确把握。财务人员还应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科研、其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听取各方对经济运行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3.财务分析模式要丰富

财务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文字分析的同时还应运用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

4.明确报告阅读对象,厘清分析思路

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有些分析的内容需要稍细、具体一些,而有些分析则需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5.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扩展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财务人员一方面应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院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创造条件让财务人员参与多方面的培训,因需施教、注重实效。

四、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构建――以北京高职院校为例

在本课题进行调研的众多高职院校中,北京地区撰写的分析报告相对规范、公开、透明、系统,并且具有推广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北京高职院校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例,结合多年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经验和撰写分析报告的心得,就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的框架体系、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1.架构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

北京市教委所属的各个高校、高职院校,在每个自然年度结束时,要求严格按照北京市教委决算分析项目,撰写系统化的财务分析报告。该报告框架体系从学院基本情况介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及运行绩效、学校“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本年度财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预决算编制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年度财务工作的思路设想等十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全面的分析报告。

(1)报告框架的架构原则。在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架构上,要求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形成学院对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的规范化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院对收到的财政等各项资金,每投放一分,就要看到这一分资金的使用过程,还要知道这分资金用后带来的绩效效果,以及为今后的学院运行管理所起到的作用。真实坚守这样的报告框架体系架构原则,才能够建立起系统、全面、有效、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

科学的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见下图。

(2)报告框架体系使用说明。(略)

2.运用多元、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报告为了能提供详尽、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离不开多元化的有效分析方法。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也体现在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中。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给予信息需求者以直观、清晰、易懂和有效的分析结果。在报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要依据分析方法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对指标问题分析的明了透彻性、获取信息分析结果的便利性、财务人员使用上的习惯性、熟练程度,以及分析方法的普及性、通用性来选择。在报告分析的方法方面,除运用对比法之外,还要根据当前学院的日常教学教辅运行与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视情形来确定分析技术、对象、内容、步骤和形式。

3.构建精准、实用的报告分析指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均是站在报告主体――学院、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以信息使用者关注的资金变动情况和变动结果为核心,设置诸如学院部门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人员经费支出结构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专项经费效益分析等。切实将学院领导关注的关系到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和进展程度,维持学院正常教学和运转的常规项目,以及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的使用和效益分析的特定项目,用精炼、准确的指标名称反馈真实、有用的指标信息。

4.形成全面、专业的分析报告结果

只有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方能对学院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为规范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因此,必须运用多元化、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在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中,通过各项精准、实用的分析指标分析出学院的真是财务状况,得出科学的财务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孙炳武.浅谈科研单位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J].财政监督,2010(4).

[2]李兴华.关于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一点体会[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3]梁贵胜.浅探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01).

[4]陈丽,郭素娟,曹力.浅谈如何写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J].财经界(学术版),2012(02).

信用分析报告篇6

1.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相对单一

报告撰写的模式方法相对单一、格式不够规范。在众多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文字叙述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方法。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人员,习惯于用对比的方法,并搭配一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财务指标,将一堆往年同报告期的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学院财务管理上的相关结论,显得十分苍白,不够生动,也没有特色,对学院的财务管理决策没有太大帮助。此外,不少学院根本没有既定的报告撰写格式,完全视学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需求而定,自主性和灵活性过高,导致同类同规模学院间财务信息不可比,信息严重不对称。

2.财务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报告数据取数形式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院的财务分析报告,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的。报告撰写部门与学院主要经济业务发生部门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报告中有些是通过主观臆断编写而成的。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实施过程和运作领会不深,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不够,造成财务分析报告结果的深广度不够,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2)报告数据缺少针对性。现有的财务分析数据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细,但正因为太全太细,所以没有针对性。模板基本上每年是固定不变的,分析时抓取数字进行填空。这样对数字的罗列和堆砌,领导看起来既费劲,又往往忽视问题的根本所在。

(3)报告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文字”加“数字”的描述较多,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采购、生产或销售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与单位日常管理脱节。

3.财务分析报告对未来经济事项涉及较少

由于财务分析报告引用的都是财务分析报表中的历史数据,所以依据财务报表数据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多是分析已发生的确定性经济事项,对教育资金中的教学、科研、基建工程等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涉及较少。高职院校隶属行政事业单位范畴,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对未来预计将要发生的经济事项无法做出会计处理,因此,在财务分析报表中对未来经济事项的核算也无法进行,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二、改进报告撰写问题的具体措施

经过调研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三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程度不高;四是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指标的理性分析程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按照学院管理要求,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各项内涵,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典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分列对比分析报告;按照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和非定期分析报告。

2.关注学院的发展,注意积累素材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关注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事项,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本单位在国家、系统、同类研究机构所处的位置,单位的发展战略思路,尤其是对近期大的政策要有一个准确把握。财务人员还应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科研、其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听取各方对经济运行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3.财务分析模式要丰富财务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文字分析的同时还应运用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

4.明确报告阅读对象,厘清分析思路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有些分析的内容需要稍细、具体一些,而有些分析则需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5.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扩展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财务人员一方面应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院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创造条件让财务人员参与多方面的培训,因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构建——以北京高职院校为例

在本课题进行调研的众多高职院校中,北京地区撰写的分析报告相对规范、公开、透明、系统,并且具有推广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北京高职院校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例,结合多年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经验和撰写分析报告的心得,就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的框架体系、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1.架构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北京市教委所属的各个高校、高职院校,在每个自然年度结束时,要求严格按照北京市教委决算分析项目,撰写系统化的财务分析报告。该报告框架体系从学院基本情况介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及运行绩效、学校“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本年度财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预决算编制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年度财务工作的思路设想等十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全面的分析报告。

(1)报告框架的架构原则。在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架构上,要求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形成学院对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的规范化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院对收到的财政等各项资金,每投放一分,就要看到这一分资金的使用过程,还要知道这分资金用后带来的绩效效果,以及为今后的学院运行管理所起到的作用。真实坚守这样的报告框架体系架构原则,才能够建立起系统、全面、有效、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科学的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见下图。

(2)报告框架体系使用说明。

2.运用多元、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为了能提供详尽、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离不开多元化的有效分析方法。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也体现在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中。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给予信息需求者以直观、清晰、易懂和有效的分析结果。在报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要依据分析方法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对指标问题分析的明了透彻性、获取信息分析结果的便利性、财务人员使用上的习惯性、熟练程度,以及分析方法的普及性、通用性来选择。在报告分析的方法方面,除运用对比法之外,还要根据当前学院的日常教学教辅运行与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视情形来确定分析技术、对象、内容、步骤和形式。

3.构建精准、实用的报告分析指标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均是站在报告主体——学院、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以信息使用者关注的资金变动情况和变动结果为核心,设置诸如学院部门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人员经费支出结构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专项经费效益分析等。切实将学院领导关注的关系到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和进展程度,维持学院正常教学和运转的常规项目,以及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的使用和效益分析的特定项目,用精炼、准确的指标名称反馈真实、有用的指标信息。

信用分析报告篇7

一、问题的提出及问卷调查概况

长期以来,分部报告的披露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加剧了这场争论。从理论上来说,分部数据应该能使财务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合理地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不同公司在其成长性、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从事多种经营的公司的不同分部存在着风险差异,使得评价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变得复杂化,因此,必须披露分部信息。在中国大陆,多样化经营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还很不规范。我们认为,是否以及如何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分部报告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们于2000年7月对37家证券公司(包含中国当前所有大的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和银行的85个信贷官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122份,回收67份,回收率约为54.9%。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SpSS/pC统计分析程序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分部报告的作用、分部的定义、披露的时间、披露的内容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公司是一个由多个分部组成的完整经济实体,通常来说,财务报告使用者无法评价公司对各个独立分部的依赖程度,而多种经营公司各个分部在成长性、盈利能力和风险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分部信息来判断公司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风险。有些风险如币值的波动、通货膨胀或政局不稳定可能是与个别分部相关的,而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不会披露这些风险。

我们认为,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转型经济国家,分部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许多公司的经营不仅涉及多种产品和多项服务,还涉及多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他们在新地区引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及其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这与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于分部报告信息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对分部信息重要性和有用性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91%的回收问卷认为分部信息重要,原因是分部信息可以为评价投资机会、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被调查者都认为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

三、分部的定义

对分部进行定义是近来争论的焦点。分部报告应向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价值的信息。没有分部报告的充分披露,投资者将不知道盈利分别来自哪一个分部。分部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分析公司的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有用信息。关于分部的界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如果对外披露的分部报告和管理当局用于内部经营管理而编制的分部报告一致,这种分部报告将是非常有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按照风险和回报来披露分部信息将更有用。我们把上述两种观点分别称为重合法和类似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SFaSno.14)对如何定义分部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企业行业分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公司管理当局的判断。”Hayes和Russel(1996)认为,由于许多企业把这种灵活性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样就弱化了SFaSno.14的功能。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在其1990年、1992年和1993年的报告中也批评了这种灵活性。正因为如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决定对其分部报告准则进行修订。SFaSno.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把分部定义为“从事产品生产或是提供服务或是主要向非关联的顾客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赚取利润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分部的界定,留给企业管理当局一定的灵活性。1997年,FaSB了SFaSno.131“企业分部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采用重合法定义分部,即向外报告的分部和管理当局内部使用的报告分部是一致的。该准则把经营分部定义为满足下列条件的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从事可能赚取收入或发生费用的商业活动(包括与同一企业的其他组成部分发生交易产生的收入和费用);(2)企业主要的经营决策制定者在向分部分配资源时,会评价该分部的经营业绩,并作出决策。这样,按照SFaSno.131,如果对内报告时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那么在对外报告时也把类似的或不同的产品合并为一个分部来进行报告。版权所有FaSB认为,既然重合法不仅用于对外报告的目的,也用于对内报告的目的,那么这种方法提供的信息应该更加可靠和相关。SFaSno.14采用的是类似法,即要求公司按照产品和服务来披露行业分部。这样就造成SFaSno.131规定的分部确定方法和SFaSno.14的分部确定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根据SFaSno.131,以前把多种产品作为一个行业分部来披露的公司现在可能要求按照其对内报告的要求作为几个分部来披露。

SFaSno.14和SFaSno.131之间的差异可以概括为:SFaSno.131基于如何管理公司而不是基于SFaSno.14规定的按照行业、地域或是主要顾客来披露分部信息。所以,SFaSno.131很可能要求企业报告更多的经营分部以及这些分部的更多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于1997年了一个新的准则iaSno.14(修订)“分部报告”。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果风险和回报主要来源于同类产品,则把这类产品定义为一个分部。该准则认为“分部不应该包括带有不同风险和回报的产品”。如果向董事会提供的内部报告中使用的分部不符合这一定义,iaSno.14(修订)要求“尽量按照类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这样就会导致对内报告使用的分部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外报告使用的分部相同。

iaSC认为,如果按照相似的风险和回报来定义分部,并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将导致更好的决策,即按照相似性来定义分部会增加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分析师对其预测和价值判断的信心受重合法和类似法的影响。当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的分部一致时,分析师的信心就不会因同一个分部的产品相似或不同而受到影响。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的分部不一致时,相似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和不同的产品作为一个分部,分析师往往对前者的判断更有信心。这一结果表明FaSB和iaSC的新准则,通过修订分部的定义来增加分析师对分部数据可靠性的判断,增加了财务报告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对财务分析师和银行信贷官员的调查问卷发现,75%的回收问卷认为通过重合法定义分部提供的信息更具可靠性和相关性,理由是重合法的分部不仅用于对外披露的目的,而且也是对内披露用于经营管理的手段。25%的回收问卷认为,把类似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分部来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

四、需披露的分部信息内容

SFaSno.131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经营分部的财务信息和描述性信息。财务信息包括分部的利润或损失、具体的收入、费用项目及分部资产。描述性信息包括决定经营分部的方法、经营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报告分部信息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采用计量方式的差异等。为了提高分析师预测分部经营现金流量的能力,SFaSno.131要求企业披露除了折旧和摊销项目之外的仅在内部报告时披露的其他重要非现金项目,同时,也要求披露重要的客户,如果公司10%或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一个外部客户,则必须披露这一事项,同时应披露来源于各个主要客户的收入及总和。

用来计量分部经营成果的会计方法和用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方法不一定要一致。计量分部经营成果时甚至可以不必遵循公认会计原则(Bunce,1999)。然而,公司应披露各分部的合并总额与合并报表金额的差异程度和特征。

SFaSno.14和SFaSno.131的差异在于,SFaSno.131要求对经营分部进行详细披露,包括除了折旧、折耗和摊销之外的其他重大非现金项目,并要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有限的分部信息,而SFaSno.14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需要披露的分部信息,85%的回收问卷认为,按照下列项目的重要性等级进行分类而提供的一组信息应该是充分的:(1)报告分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2)不同期间分部计量方法的变化;(3)各分部的专用资产;(4)报告分部信息所使用的计量方式和企业通用财务报告所使用的计量方式的差别;(5)各分部的收入和费用;(6)分部的利润和损失。五、披露的时间

除了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之外,SFaSno.14和SFaSno.131还要求企业在中期报告中也应披露分部信息。而最近投资管理和研究协会(aimR)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提议要求企业根据行业和地理分部按季度披露收入、经营利润或亏损以及可辨认的资产。关于被露的时间,我们对回收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39%的回收问卷赞成1997年SFaSno.131的观点,即要求公司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

六、结论和建议

信用分析报告篇8

一、改进财务报告应遵循四个原则

(1)财务会计改革先导原则。财务报告与系统内信息的来源、记录、加工、传送的方法和规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对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都要考虑财务会计系统的改革。

(2)表内优先原则。财务报告的改革应优先改革财务报表,我国的财务报表较多考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对其有用性和相关性考虑得较少。

(3)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告应尽可能满足相关的利益集团的信息需要,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4)成本效益原则。财务报告的成本是指企业在提高或扩大报告信息披露的质量或数量中,付出的劳动代价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因素。人们在确定财务报告内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频率等问题时,应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二、拓展财务报告信息内容

现行财务报告既不反映无形资产及商誉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在现行会计体制下,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受到越来越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我们应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理论和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人力资本的确认问题。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企业面临背景,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企业的人才录用、培训、组织和开发,企业关联方交易,企业主要股东、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的分析报告等信息。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

(1)报表项目名实不符问题。计算和分析财务比率指标时,要注意财务报表中某些资产项目名实不符问题。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对于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分析中应注意:一是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财务分析所根据的都是反映在会计报表上的历史资料,分析历史性资料,评价以往的绩效,虽可供企业决策参考,但企业面临的毕竟是现实问题,不能对这些历史资料依赖过重。因为这些资料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和物价的变动,财务分析的依据均以原始成本为基础,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以原始成本为基础进行分析,如果不加调整,显然会受到物价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现实意义。二是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问题。财务报表分析研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报表数据真实、可靠。但是,在企业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三是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都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使得报表上的数据在企业不同时期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难以有意义。例如,企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处理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外币报表折算汇率、所得税会计中的核算方法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即使是两个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完全相同,不同的方法对期末存货及销售成本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会有所不同,使得对两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发生歪曲。四是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由于不能可靠计量,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没有在报表上予以反映,这无疑会低估企业的价值,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使得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不够全面。

(2)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无论是何种分析法均是对过去经济的反映。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我们在分析时,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3)财务比率体系的局限性。财务比率体系不严密,财务比率所反映的情况具有相对性,财务比率的评价标准不统一,财务比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三、提高及时性和实用性,编制务实报告

当前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单凭过去定期编制的会计报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除定期报告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外,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财务报表分析改进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是将企业经营中的三大主要流程,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管理流程有效融合,使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实时控制业务活动,有利于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监督,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实时、可靠的决策依据。现在,很多企业有财务软件,但和实际业务无法对接。财务软件相对来说,是一个可以套装的软件,而业务系统,因为各个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财务流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是无法统一的。因此,要做到能贴合自己企业管理的业务财务一体化,对很多企业来说,很想做,但又无法做。例如,使用的工具:e立方管理平台+e立方财务系统。e立方管理平台,是一个普通管理者就可以使用的软件设计平台和运行平台。它将eXCeL,数据库、中间件、网络技术、工作流技术整合到一起,只有会使用eXCeL,对企业的管理熟悉,就可以用它做出一流的管理软件。e立方财务系统,是由e立方的开发团队在e立方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的财务系统,具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功能。它就是运行在e立方管理平台上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方案,就是企业使用e立方财务系统,然后,由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行在e立方管理平台上开发自己的业务系统,完成和财务系统的无缝隙衔接,便整个系统浑圆一体,构成完全贴合自己需要的业务财务管理系统。它不仅仅是财务管理软件,而是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软件。e立方财务系统将通用的、专业的财务管理部分给使用者,操作者只要开发本单位的业务管理部分就可以。这种企业信息化可以不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或几阶段规划,而是化为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努力:先把一个单据和流程做进系统,用起来,改进,再做第二个、第三个……系统渐进地发展起来,流程的优化和改进也可以和风细雨地进行,在无形中完成运营方式的转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真正成功的信息系统需要能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管理在变,软件就要变,在未来的岁月里,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从技术上说,e立方管理平台简单易用,快速定制的构建方式使得信息系统能够很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改变容易、调整迅速;从应用模式上说,因为系统的构建由企业自己的人员完成,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就能很好地完成系统维护的工作。

(2)对财务报表自身的改革。进行报表分析时应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与国际惯例接轨,用“时价会计”进行调整;注意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文件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目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审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所以应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分析,注意审计报告的措辞。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有关项目等所做的解释,在对会计报表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以及比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会计报表附注中的相关信息,以弥补报表信息的不足。

信用分析报告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医疗机构

abstract:accordingtomanagementaccountingapplicationguidelinesissuedbytheministryoffinance,Combiningthecurrentsituationofmedicalinstitutionsandthedirectionofnewmedicalreform,thisreportconstructsmedicalinstitutionsmanagementaccountingreportingsystemincludingfinancialefficiency,resourceefficiency,patientanalysisandoperationofsections,andalsoproposessuggestionmanagementaccountingreportofmedicalinstitutions.

2016年12月14日政部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征求意见稿)――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指引对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做了明确指引;国家卫计委《2015年卫生计生财务工作要点》中要求: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分析和结果利用,做好决策支持服务。公立医院改革对公立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医院财务会计报告已经很难满足内部的管理和决策需要,构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越来越迫切。

一、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和特点

管理会计的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单位内部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性信息,包括用于生产经营决策的作业成本信息、变动成本信息、机会成本信息等,用于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信息,用于控制的预算信息,用于考核控制结果的业绩评价信息等。这些信息构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报告的核心内容。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也可概括为五方面,即管理决策、经营预测、成本控制、绩效评价和战略规划等。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以下特点:

(一)提供相对及时和灵活的相关性信息

2014年10月的全球医院管理会计原则将“提供相关性信息”作为管理会计四大原则之一,即“帮助组织筹划和收集制定战略和执行战术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属于内部报告,主要是为医院内部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时效上相对及时,形式上相对灵活,项目设置和展现方式上可以不受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严格约束,可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编制和调整。

(二)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

医院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服务于政府管理和决策,是服务与医院外部相关者决策的信息。医院管理会计则是服务于医院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信息,侧重点在于针对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各个方面进行实时反馈和分析,以便向医院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战略规划、成本控制或科室运营方面的信息资料,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面向医院经营管理的未来

医院财务报告主要是反映过去的历史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分析过去,而且要利用历史资料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考评医院的一切运营活动。医院管理会计报告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摆在第一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

(四)兼顾医院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管理和决策需要

医院财务会计报告旨在反映医院整体的财务状况,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则要以医院内部各层级责任单位为会计主体,如医院层、职能部门层、临床科室层等等,应根据不同层次的使用者进行针对性不同的、详略不同的设计。面向院领导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战略层或决策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医院整体的运行情况,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指出存在的运行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管理环节,作为决策依据;面向职能部门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不同职能部门对不同管理环节或管理对象的关注情况,如面向医务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着重医疗运行情况、医生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反馈等等信息;而面向临床科室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属于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需将具体科室的业务运行情况、医生护士工作情况以及科室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给予明确的说明。

二、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与内容

本文按照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和分析维度搭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从财务效率、资产效率、患者分析和科室运营四个维度。

(一)财务效率报告体系

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反映医疗机构各层级(全院、各类科室和具体临床科室)的财务效率和效益情况。虽然公立医院属于非盈利组织,以“公益性”为目标,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合理的抗财务风险能力以及良好的偿债能力都要求公立医院在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财务效率和效益。财务效率报告体系应基于财务会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报表的基础信息和数据,基础指标应包括:医疗业务收入、医疗业务成本、边际贡献、总资产、总负债等等,分析指标应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例、成本率、边际贡献率等等。

(二)资源效率报告体系

资源效率报告反应各类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情况,也反映医疗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广义的资源应该涵盖人员、场地和设备等等内容。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是医疗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疗机构的资源效率报告体系应该分别从人力资源效率、房屋资源效率、医疗设备资源效率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报告。人力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人均医疗业务收入、人均结余、人均检查人次、每医生负担出院人次、每医生手术量、每医生门诊量、每护士负担床日等等;房屋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单位面积结余、每床边际贡献、人均占用房屋面积、医疗用房占比等等;医疗设备资源效率分析指标应包括:医疗设备投资回报率、每万元设备检查人次、每万元设备检查收入等等。

(三)患者分析报告体系

患者分析报告从患者角度反映患者费用情况、患者来源和患者付费类型结构等等,卫生主管部门和未来医疗改革都对降低病人费用做出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医院层和科室层时刻监控患者费用水平和药品比例、卫生材料比例等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患者来源(本市、外市或本省、外省等)是判断学科或医生专家个人影响力的重要依据。患者付费类型(自费、医保、公费医疗等)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医院针对不同付费类型患者进行不同的费用管理和控制方法。

(四)科室运营报告体系

科室运营报告体系反应科室的运行效率、收治疾病的难易程度等情况,为临床科室的业务管理和分析提供实时的准确的数据反馈,科室运营报告分析指标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周转天数、三四级手术比例、Cmi值、收治病种结构等等。

三、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由于其职能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其传递的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也应包括非财务信息,从而实现更全面的管理视角,才能提出更深入的管理决策建议。医院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Cmi值、手术分级等等非财务指标和信息。同时管理会计报告还应包括内部和外部信息,尤其是同行平均水平、最佳水平,以及竞争对手信息,从而为内部管理提供标杆,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相结合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属于事后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管理会计报告的职能要求其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相结合。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通过战略规划报告、全面预算报告等部分为单位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事前预测,并通过实时的、动态的专项资产或业务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改正从而达到事中动态管理和控制;最后通过总体的运营情况分析为医院整体或个别科室提供事后反馈和评价。

(三)与信息系统相结合

管理会计报告的数据应基于大量的医院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和医疗运行数据,为了保证管理会计报告的及时准确,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报告与医院HiS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紧密衔接,要求医院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信息系统的支撑是提高管理会计报告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有条件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应逐步形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建成医院资源规划系统(HRp),并通过管理会计报表和报告经HRp产生的大量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从而形成各层管理主体决策的支持信息。

(四)提出管理建议是落脚点

管理会计报告汇集了大量相关性信息,发现和指出问题是管理会计报告第一阶段的任务,而仅仅停留在提供信息则远远不够;管理会计报告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寻找可改进的管理单元,提出切实可行的有影响力的管理建议,即解决问题。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将如何提高运营效率、控制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问题作为落脚点,针对存在问题的业务流程或临床科室,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玉红.构建基于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管理报告体系[J].财会与会计,2010,05:58-59

[2]张先治.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5,12:19-21

信用分析报告篇10

关键词:财务报告;供应链;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6)04-0073-06

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也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因而它在维系公司产权契约和支撑证券市场有效运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自从2001年末“安然(enron)事件”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公司财务报告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此后的反思与剖析文献很多,但它们大多都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司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因素,例如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和看法无疑具有片面性。本文从长链条、多环节的视角,全面、系统地审视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过程,并引入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分析框架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性分析,以期为分析和探究公司财务报告相关问题开辟一个新的视野。

一、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

公司①的财务报告从形成过程开始,一直到最终到达使用者那里,其中要经过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都是涉及一定的主体,遵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的活动。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过程,与日常经济生活中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过程十分类似。根据供应链的定义,结合公司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过程的长链条、多环节、环环相扣、渐次推进的特点,自然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过程会被形象地称为“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

1.既有的界定:分类与评述

迄今为止,论及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文献很多,但是对于它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权威、严格、确切的界定。总体看来,根据各自在界定思路和角度上的差别,既有的界定文献大致分为3种类型,即参与者型、“参与者+过程”型以及“参与者+功能定位”型。

参与者型主要立足于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参与者的角度,按照财务报告流动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两位资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报告供应链”(corporatereposingsupplychain)的界定[1]。根据这个界定,公司报告供应链是财务报告信息的生产、编制、沟通和使用中所

注解:

① 本文中的“公司”是指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本的公众公司。

涉及到的各个集团,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是说明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它包括公司管理层、董事会、独立审计师、信息者、第三方分析师、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准则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和使能技术(enablingtechnology)(如图1所示)。欧洲会计师联合会[2]在一份题为“在财务报告链的全过程维护公正性、客观性和独立性的一个概念性方法”的文件中,也提出了一个关于“财务报告链”(financialreportingchain)的界定,其主要内容与图1大致相同。

“参与者+过程”型主要侧重于将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参与者与过程对应起来,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拓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柳,构的界定,即XBRL模型[3]。这个模型在参与者部分加入了软件提供商,当然这是为XBRL及类似机构找到介入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地位和角色;过程部分则依次包括:经营业务――内部财务报告――外部财务报告――投资和信用分析(如图2所示)。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模型把内部财务报告和管理会计师也纳入其中,主要是以XBRL为代表的软件意图实现内、外部报告的集成。出于本文研究的目的,完全可以只考虑对外财务报告部分。

“参与者+功能定位”型注重把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参与者与各自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方式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很明确地揭示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陆建桥[4]用图示的形式概括说明了“公司财务报告供给链”的内容(见图3),是这种类型的典型界定。

上述三种类型的界定,由于各自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因而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相比较而盲,参与者型和“参与者+功能定位”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两者对参与者及其承启关系的界定基本一致,而且都强调会计准则、证券监管等财务报告环境的作用。但由于后者明确了每个参与者的功能定位,加深了对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思想精髓的理解,有助于对现实中的参与者功能错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也为矫正错位现象提供了标杆。至于“参与者+过程”型,其积极意义在于明确了参与者与相应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解释了财务报告实体内容和外在形式通过一系列过程所实现的转化,但由于它过分强调软件的使能和集成作用,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性色彩。

2.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概念界定

全面地看,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概念应该包含: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相应的过程及其承启关系,财务报告实体内容和外在形式的转化。此外,财务报告环境、供应链的初始入口和终端出口等因素也应该适当地加以考虑。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含义。

按照这种要求,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可以界定为:在一定的环境约束下,涵盖公司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的全过程、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所经过的环节及其承启关系,以及财务报告信息流动和形式转化的系统。这种界定可以用图4来更加简洁和直观地展示出来。

在图4中,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初始入口是公司的政策、流程和活动,终端出口是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之所以要列示终端出口之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和由此引发的资本和其他要素的流动①,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社会效用和终极目标。在财务报告供应链中,依次经过诸多相关参与者的活动(相应定位功能的履行),逐步完成财务报告(信息)的形式转化。而这些活动和转化是在法律和监管、准则和规范②的约束下,借助相应的使用技术来完成的。

二、引入供应链分析的发现与启示

前文已经论及,引入供应链的概念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过程进行分析,是由这个过程的

注解:

①必须强调的是,它们已经超出了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范围。

②准则和规范又要受到来自法律和监管的约束。

基本特性所决定的。通过供应链分析,基本界定了各方相关参与者及其功能定位,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承启关系,梳理了财务报告形式转化的过程,廓清了财务报告环境及其作用机理。结合本文的主题,引入供应链分析的主要发现和突出启示有以下两点:

第一,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经过诸多环节,还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由此不难推知,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极其庞杂,它们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也各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讲,仅仅从某个主体、某个环节着眼的思路无疑带有片面性。具体说来,那些认为只要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就会生成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观点,显然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化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iaS)①或者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FaS)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会计信息质量依然十分低下。

反过来考虑,在寻求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途径、分析财务报告失败的原因时,也应该全方位着眼,多管齐下。按照这种思路去理解,“安然事件”之后,注册会计师和“规则导向”的财务会计准则成为千夫所指的众矢之的,显然也有失偏颇,从而有欠公平[5]。关于这一点,国际会计师联合会[6]的报告《重建公众对财务报告的信心:国际视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必须从把财务报告送达到市场上的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结点上采取措施。

第二,它使我们牢固树立起公司财务报告参与者的功能定位观念。这种观念有助于唤醒各方参与者的角色意识,也为剖析和矫正参与者错位问题建立了科学的框架和合理的标杆。

在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财务报告的有关参与者出现了有意或者无意地偏离自身定位的情况,从而危及财务报告的质量。例如,公司管理层无视财务报告反映经济真实[7]的初衷,片面迎合会计准则或者其他相关规则的字面要求,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乃至组织和业务设计来进行所谓的“盈余管理”(earningmanagement)②;公司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忽视对公司交易及其内在风险、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的合理评估,在决策过程中过分依赖于公司管理层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和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意见;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直接决定对独立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聘用和更换;注册会计师出于利益驱动,在进行独立审计的同时为审计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尤其是为客户直接设计经济交易或者为公司复杂的结构化交易③提供咨询,甚至代替公司管理层编制公司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迫于各方面的压力④,改变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带有投资银行和券商背景的卖方分析师以及由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买方分析师的分析、预测和解释甚嚣尘上……

从现代财务报告制度的理论本源来看,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最终生成和提供的财务报告具备高质量和决策有用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时某些参与者容易把利益的天平偏向自身或者公司管理者一边,这样必然会以牺牲财务报告的质量为代价,进而损害以投资者、债权人为代表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安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反映出,这些违背本源和初衷的做法,已经在最近一百多年的现代公司制和会计、审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被制度化、机制化、合理化了[4]。而2002年7月美国颁布的《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⑤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功能复位。

三、公司财务报告价值链

本部分在前文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供应链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价值链(valuechain)分析。如果说在供应链分析中,财务报告被看作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在价值链分析中,财务报告就成了针

注解:

①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由iaSC改组为iaSB之后,已经改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②它还有一个怪异的称谓――“创造性会计”(creatlveaecoumiug),其实质是利润操纵和财务报告粉饰。

③例如安然公司与其特殊目的实体(Spe)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交易。

④主要包括由于大公司管理层的游说(10bbying)所引发的国会、政府机构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的主要事例发生在股票期权、衍生金融工具等领域。

⑤该法案通常根据两位倡导者(籍参议员paulsSarbanes,和共和党籍众议员michaelG.oxley)的名字被称为“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teyactof2002),一般简称为“SoX法案”。

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一种有价值的服务。这样,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就变成了一个围绕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增值和让渡的过程,即形成了一条公司财务报告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与咨询、产业研究等许多领域,成为一种通行的分析工具。供应链不仅仅是一个联系供需环节的功能网络模式,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它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它所实现的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成和优化,由此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升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供应链而言,价值链分析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的活动,可以识别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都必须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从而促使整个供应链变成一个价值增值和让渡的链条,最终增进核心企业的价值。价值链分析对于设计、评价和改造企业的供应链,加强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本文而言,论述了将价值链分析引入供应链的合理性,就等于证明了价值链分析对于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适用性。

尽管对于公司财务报告的价值链分析尚很罕见,但是财务报告价值链已经成为近年来会计职业界常用的一个提法。例如,2003年3月,德勤(Deloitte&touche)会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科普兰(Jamese.Copeland)就公开呼吁:财务报告价值链必须恢复信任,以应对后安然环境的挑战。

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公司财务报告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它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即财务报告的内在质量上。尽管财务报告的内在质量和决策有用性侧重于定性描述,但是这种价值可以通过替代方法予以量化。例如可以通过考察财务报告的资本成本效应①等方式来进行测度。当然,这类替代的测度指标往往只是序数性质的相对数量,而不是基数性质的绝对数量。

供应链中的基本价值活动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审计、审批、披露、分析等,辅助价值活动包括相关立法、监管、准则制定等。每一项价值活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盲目有效地传递和提升价值。

财务报告编制活动涉及对来自公司政策、流程和活动的原始、零散的数据进行搜集、分类、确认、计量、记录直至编报,它实现了零散数据向标准化信息的转化,增进了信息的质量。编报活动的价值创造不仅表现为使用者使用标准信息所增进的信息质量效益,还表现为使用者避免直接利用零散信息所形成的成本节约。

财务报告审计活动本身就被定位为增进可信度(assurance)的活动,它的价值增值体现为对财务报告公信度的提高。尽管审计不是一种担保或者保险,但是在法规完备的国度,可以合理推定的第三者有权就存在审计失败的不当财务报告向审计师索取赔偿,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审计活动是一项增值服务。

财务报告审批活动涉及公司权力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对财务报告的审核、批准。尽管它的程序作用远远大于实质意义,但是批准本身是承担相关责任的代名词。它的价值增值不仅仅表现为其信号显示(signaling)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它相当于公司权力机构就财务报告向使用者签订了一份“责任状”。因为财务报告失败而导致的可以合理推定的使用者价值损失,可以通过诉讼或其他法律手段得以弥补。当然,因为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这种索偿机制的价值具有状态依存(state―eontin-geney)的特性。

财务报告披露活动的价值增值在于它增强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获得性(accessibiUty),包括增强及时性和便捷性、节约成本等诸多方面。当然,传媒披露活动的价值中也有使能技术的作用,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财务报告在线就是典型的例证。

财务报告分析活动的价值增值来源于分析师的专业能力以及信息集成、整理与解释等方面。事实上,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中,只有极少部分是老练的(sophisticated),大部分可能是普通的,有的甚至是稚嫩的(naive)。大量非老练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存在,为财务报告分析活动提供了增值空间。即便是老练的使用者,也会因为成本―效益权衡而利用分析师的工作成果。

至于立法、监管和准则制定活动,其价值增值主要体现为以社会成本代替私人成本,从而形成巨

注解:

①这种替代所依据的假设是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节约资本成本。

大的成本节约,当然准则制定活动的价值还体现为标准化所带来的成本效益。

我们利用价值链分析的框架,既可以分析同一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和竞争优势(或劣势),也可以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和竞争优势(或劣势)。当然,前者侧重于立法、监管和准则制定之外的价值活动,或者则主要针对这些价值活动。

以上对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链分析,使我们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究了公司财务报告价值链问题。

四、引入价值链分析的发现与启示

针对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价值链分析,以及公司财务报告价值链概念的提出,为我们从整合性制度安排的角度研究公司的财务报告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第一,价值链分析为公司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各方参与者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解释。沿着这条思路,可以推知:(1)某一个参与者的活动如果不能有效地完成价值创造,实现价值增值,就会丧失其存在的意义,从而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被舍弃或者替代。(2)如果围绕公司财务报告的生成和提供,社会产生了新的价值需求,就会相应地催生新的参与者和活动。实际上,现有的参与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都是社会需求陆续催生的。而且,随着使用者价值诉求的多样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未来还可能会产生新的财务报告参与者和相应的价值活动。

第二,价值链分析把对公司财务报告问题的研究引入成本一效益分析的视角之下。根据价值链分析的原旨,象征着竞争优势的价值,其实是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这就使价值链分析先天就具有成本―效益分析的属性。考虑公司财务报告生成和提供机制的成本效益,能够唤醒各方参与者的角色意识,激励和鞭策它们提供增值服务。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参与者自身也有相应的价值创造动力和压力,也会进行相应的成本一效益分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解释许多问题,例如:会计和审计为什么要考虑重要性(materiallty)?审计为什么逐渐摆脱了以账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模式?为什么会有审计职业责任保险和董事责任保险?等等。

第三,价值链分析为围绕公司财务报告的资本竞争和制度竞争理论提供了部分线索。通过价值链分析,不难看出不同公司、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财务报告整合性制度安排之间有战略竞争意义上的优劣之分,这为以增进价值、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竞争提供丁一个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在国内市场上,假设其他条件相同,不同公司财务报告制度安排上的优劣会导致资本流向制度健全的公司;在各国之间,如果没有保护性限制或其他壁垒,假设其他条件相同,公司财务报告制度安排上的优劣会导致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或者公司注册地点、上市地点的变更。

参考文献:

[1] Dipiazza,Samuela.,Jr.,andRobertG.eccles,Buildingpublictrust:theFutureofCorporateReporting,Johnwiley&Sons,inc,2002.

[2]Fee,aConceptualapproachtoSafeguardingintegrity,objectivityandindependencethroughouttheFinancialReportingChain,http://www.fee,be/publications/main.btm,2003.

[3]Cofiqn,Zachary,“DigitalReporting:whyeveryCompanyisaDigitalmediaCompany”,http://www.edgar-on-line.com/xbrl/DigitalReporting.pdf,2000.

[4]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会计研究,2002,(10).

[5]方红星.公司财务会计与报告架构;美国模式的剖析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