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34:07

股票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东方财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投资分析

一、基本面分析

东方财富公司近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有大幅度增长,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大大提高,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利用均有较好的改善。权益乘数逐步提高,即资产负债率提高,2014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9.60%,虽处于合理范围以内,但在利用负债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也承担较高的风险,应引起重视。2013年总资产收益率受股票市场景气度影响有所下降,14年增长速度加快。主营业务利润率2014年高达27.069%,说明东方财富公司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产品附加值很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发展潜力大。总资产周转率处于较高水平并逐步上升,说明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利用率提高,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更加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产品的销售能力会越来越好。根据东方财富公司2012—2014年近三年的财务报告详细分析如下:

公司资产负债率在近三年内的变动幅度较大,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说明企业在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强,但其偿还债务的稳定性会下降。2014年公司为促进基金第三方销售业务快速发展,应付账款大幅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同期增加,因而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比率方面,2014年较前两年变化很大,说明公司在短期偿债能力方面不足,流动资产存量不足,但整体没有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从债务构成来看,公司的债务主要集中在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和买卖证券款四个方面。预收账款在结转为收入之前属于流动负债项目,但是不须公司偿还,当复核确认收入条件时转入营业收入,不存在偿债压力。由于主营业务收入大幅提高,导致应交税费相应增加,这也是合理的。

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公司能够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将大大利于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2014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提升,说明资金回收速度加快,运营管理的水平提升,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东方财富在公司运营管理方面加强。2013年公司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率均有所下降,与营业收入下降有关。

三年内销售毛利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变化不大,总体呈上升趋势,略有波动。2013年销售毛利率与销售净利率相差太大,主要由于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净利润发生亏损。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管理费用同比增加49.43%。2014年均大幅提高,主要与营业收入增长和资产周转效率提高有关。

从每股收益来看,整体趋势是上涨的,说明其盈利水平是比较稳定的。市盈率作为衡量股票潜力的重要指标增长很快,证明市场对东方财富公司的未来是比较看好的,公司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投资者预期能得到不错的回报。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东方财富公司由于其发展历史比较短,公司处于对外扩张不断革新的阶段,不论是投资全资子公司还是继续优化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其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企业在偿债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其盈利能力和投资报酬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净资产收益率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内部资产管理、成本管理,优化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比率,降低应付账款这种对偿债时间要求严格的负债比重,从而增强债务偿还的稳定性。

二、技术面分析

首先,结合东方财富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所呈现的K线形态进行技术分析,判断卖点和卖点。

在2014年7月25日该点出现了早晨之星的形态,在下跌市道中出现一根实体较长的阴线,接着K线实体缩短,第三日出现一根实体能吞食第一根阴线的阳线。这说明多头力量开始反攻,是买入的信号。

在6月4日该点出现了一条上吊线,其下影线的长度是实体部分的两倍。表明其收盘价已经无法回升至开盘价的水平,容易见顶回落,第二天股价果然开始下跌,此点为卖出信号。

如图所示“多头排列”位置,股价曲线在14年12月末与各移动平均线相持,进入1月后由下向上突破各均线,且四条移动平均线呈多头排列,显现多方力量强盛,后市上涨已成定局,此时是极佳的买入时机。5日均线上穿30日、20日、10日移动平均线形成黄叉,显现多方力量增强,已有效突破空方的压力线,后市上涨的可能性很大,是买入时机。

股票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财务报告重述股票价格公告性质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报告重述频繁出现,不但损害了股东利益还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不稳定性。在重述公告的背后有财务人员编蟮募寄芪侍猓但更应该看到,上市公司为了提升股价或是其他企业计划而操作盈余粉饰报表的行为。重述问题的一再出现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怀疑,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财务重述和股票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促进财务重述问题更好的改善,促进稳定资本市场。

二、文献综述

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的定义来看,财务重述是上市公司为了修订补充已经披露的有错误信息的财务报告的过程。

在财务报告重述的原因问题上,Dechow(2007)认为一家公司如果有融资计划,重述的可能性会明显提高。Richardson(2009)发现上市公司为了顺利进入资本市场,会向外界营造出公司前景优良的状况,就会存在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可能,未来会更有可能出现财务重述的状况。霍中超(2011)研究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会增加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袁敏(2012)通过对戴尔公司的案例研究提出财务重述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

在财务报告重述的经济后果上,wilson(2008)认为在美国因会计丑闻而出台塞班斯法案后,财务重述就开始大量发生,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和投资者利益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来看,毛志宏,荣华(2010)提出重述行为给证券市场带来了不利影响,股票交易量也出现波动。贺建刚,魏明海(2012)发现重述会增加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韩少真(2015)提出在金融业发展较完善的地区,发生了财务重述的公司出现更严苛的融资约束。孟南(2015)阐述了财务重述可能成会计滥用的手段,让资本市场对财务重述更加敏感。

在财务报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上,财务重述在引起市场反应的同时也会波及股东财富。palmrose(2004)发现,在上市公司公告的前后两天里,CaR平均为负值。由于国内外的资本市场成熟程度不同,周洋(2007)研究表明这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但是陈凌云(2008)发现了重述公告的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应可慧等(2015)实证研究表明根据重述公告按不同标准分类,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总体上二者是有紧密关系的。

综上所述,财务重述主要是由公司融资计划、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告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等原因所引起的,当财务报告重述产生后会让资本市场出现风险和波动,当财务重述的数量不断增多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也让资本市场对于这个问题更加敏感,破坏市场稳定。在重述对股价的影响问题上,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二者的显著相关,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起步晚,发展程度不够,曾出现过相反的研究结果,不过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会越来越相关。

三、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wind金融数据库、巨潮资讯网以及中证网。样本选取的范围是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在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25日期间对2015年度财务报告发出重述公告的所有公司。由于相关数据限制排除了有以下情况的上市公司:第一,金融业企业;第二,连续三年亏损的企业,即St、St*的企业;第三,在样本选取范围中持续停牌,无法获得完整数据的企业。综上情况,从重述公告的66家公司中,筛选出48家公司作为最终样本。

四、研究设计和描述性统计

(一)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为了证实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会受到重述公告的影响而发生波动。所以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具体设计如下:

1、确定事件日:以财务重述公告日为t(0)日,如果公告当时不是股票交易日则以公告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为t(0)日。

2、选择事件窗口期:由于本文是进行短期的实证分析,所以选取t(-5,5)为事件的窗口期。

3、选取估计期:本文选择窗口期之前30个交易日为估计期,即选择t(-36,-6)。

4、利用Capm模型,以估计期每家公司的股票每日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为基础,计算出β值,从而估算出每家公司的普通股必要报酬率。在此基础上计算超额报酬率aR以及累计超额报酬率CaR。

5、对样本进行分类整理,再将目标公司事件日前后五天的CaR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观察其是否显著,如果显著则表示公司的财务重述是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的;反之,则二者没有明显关系。

(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针对样本的48家目标企业,为了更好的分析,本文从三个层次将其分类:第一层,财务报告重述公告是对企业有利的消息,比如,合并实力强劲的子公司等;

第二层,公告信息是由于政策出台、内容不涉及财务信息和经营业务而的补充说明;

第三层,公告信息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财务信息披露不真实,涉及经营业务而的修改更正公告。

属于第一层的企业只有1家,占总样本数的2%,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样本各有15家和32家,所占比例分别为31.25%和66.75%。从分布来看,样本公司财务重述的公告中利好的消息出现概率很小,大部分的公告都是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的坏消息。从时间上看,除了一家公司的公告是2月份发出了,其他公司的重述公告都是在3、4、5、6月的,可以看到98%的公司会在第二个会计年度的季报和半年报前后对上年度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公告。

五、研究结果

从整体来看,发出重述公告的公司股票价格在事件日前后都会产生波动。对于第一层公告的样本,只有一家公司且该公司在重述前后五天的CaR确实是向正方向变动的,由于样本数不足,在此不做详细分析。

(一)第二层公告分析

对于第二层公告,主要是由于管理机构的政策变更的补充说明以及不涉及主体财务报表和经营业务的轻微修改。在对15家样本公司的观察和分析后,分别计算出公告日前后五天的各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具体对比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重述前后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对于投资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是有影响的。在15家样本公司中有9家公司产生了反向波动,其余公司虽然是正向波动,但是波动的幅度都很小甚至基本没有波动。

在对样本进行了配对t检验以后,发现在第二层的上市公司股票的CaR经t值(-2.389)检验,其在3.1%的水平上显著,重述前后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财务报告重述的内容在第二层时,也会对CaR产生负面影响,会影响股票价格,与假设1结果相反。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第三层公告分析

对于第三层的公告,重述公告的内容都涉及了企业主体财务报表的修改和对经营业务的更正修订,对于企业来说是负面的消息。在对本层32家样本公司的原始股票数据进行分析后,计算出了在财务报告重述公告日前后五天的各公司的CaR,具体对比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这一层的公司,重述公告后,对股票价格是产生负面影响的,投资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是出现反向波动的。具体来说,在32家样本公司中,CaR基本没有变化和有小幅上升的公司共有9家,占比28%;出现下滑的情况的公司有23家,占比72%。

六、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告性质上说,完全利好的公告非常少,基本上的重述公告都会反映出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将所有的公告信息分成三层以后可以清楚看到,无论是由于政策变更未及时补充还是无关财报主体部分的轻微错误,以及财务报表和主要经营业务相关数据的修改,对于公司来说都可以算是坏消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样本公司中属于这种性质的公告占了绝大部分,只有非常少的公司公布的重述信息是正面的;

第二,财务报告重述整体看来,会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会影响投资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在对重述公告日前后五天的样本公司的观察分析看到,重述公告的公司,在窗口期的股票价格会有明显的变化,对股票市场的问题有一定影响;

第三,除了正面的公告,其他性质的公告基本都会对股价产生不好的影响。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公告中反映的重要财务数据的变更还是因为疏漏造成的细小问题,股票价格都会出现不利波动,对投资者的利益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相关建议

财务报告重述和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向投资者展示公司好的一面,提升投资者信心,粉饰财务报表,从而提高公司股票价格。但其实一旦公司财务报告中的问题被出来,对股价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性很大,公司股价更不可能稳定。如何能减少财务报告重述,保持股票价格的稳定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从上市公司内部的角度来看,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尽量减少由于职员能力不足,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出现工作疏漏和计算错误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公司内部加强管理,做好事先的预防工作,减少舞弊和操作利润的情况出现,让财务报告能尽量真实的反映公司情况,让信息披露更真实;

第二,从监管机构的角度看,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上,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很难做到将公司信息完整披露,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监管机构除了应该制定更有效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用外部的力量让公司能更真实的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公司信息,减少财务重述的发生。也应该看到,之所以在重述公告日前后股价会有明显波动,和投资者知道公司信息的方式太单一分不开。现在股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是散户投资者,他们能知道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等重要信息的方式基本上只有公司季度和年度的财务报告。由于方式太少,会出现信息滞后的情况,当重述公告一发出,可能影响投资者的理性判断,慌乱中抛售或减持股票,影响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股票市场的稳定。监管部门是否能增加信息披露的方式,让投资者早做决策。

第三,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增加自身投资技能,学习专业的投资分析知识,不要跟风或是盲从。如果说信息披露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财务报告的话,那么真正能看懂财务报告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投资者能够从财务报告的报表和附注部分获得该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重要决策,能够对公司做出合理的未来预期,投资风险会有一定降低,对股市的稳定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毛志宏,荣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重述的经济后果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10).

[2]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媒介功用与市场治理效应:基于财务报告重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4).

[3]袁敏.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J].会计研究.2012(4).

股票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收购公司;股票;绩效

一、前言

长期以来,公司之间的并购从未停止过,据mitchell&Stafford(1998)统计,1961年至1993年间,美国的并购案件有2767起,而近十年来,中国公司的并购案例也频频发生。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在并购后的绩效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股票市场的反应,二是公司在合并后的盈利能力问题(andrade,2001)。关于收购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反应,研究者们一般从两方面进行讨论(agrawal,1999):一是围绕收购公司在并购宣告日前后若干天内的股票异常报酬率来研究收购公司的短期股票绩效;二是研究收购公司在并购后几年内的长期股票绩效。本文将以中国上市公司间的并购为样本,研究收购公司的短期与长期股票绩效。

二、文献回顾

关于收购公司股票绩效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发现公司合并后,收购公司的股东能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率。如eckbo(2000)收集了1964—1983年加拿大收购公司的资料,研究发现,在股票宣告日前12个月至股票宣告日后12个月期间,收购公司的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股票异常报酬率。JohnD.Leeth(2000)收集了发生在1919—1930年的美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件,研究发现,收购公司股东获得了大量收益,并且持续至20世纪70—80年代,股票异常报酬率超过15%。Dodd和ruback(1977),kummer和hoffmeister(1978),Jarrell和bradley(1980)等也研究发现收购公司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二是发现公司合并后,收购公司获得了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率。如paulandre(2004)收集了1980—2000年加拿大收购公司共267个样本,运用法玛模型,对收购公司合并后三年的长期绩效做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收购公司在合并后的三年获得了显著为负的异常报酬率。andrade(2001)收集了1973—1998年美国上市公司合并的经验证据,发现在公司合并事件中,收购公司在股票宣告日[-1,+1]时期,获得了显著为负的异常报酬率。Schipperandthompson(1981)发现,并购公司股东存在负的异常报酬率。agrawal(1992)收集了美国1955—1987年合并公司的资料,采用异常报酬率的计算方法,得出结论,认为并购公司在合并后五年遭遇了10%左右的损失。Loughran(1997)以947家公司合并为样本,研究发现,对于merger方式下的并购,并购的股票回报率低于配对的控制样本,收购公司在合并后的五年内获得了-24.2%的异常报酬率。三是收购公司在公司并购后,获得了或正或负的异常报酬率,但并不显著。如maraFaccio(2006)收集了1996—2001年17个欧洲国家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证据,结果研究发现,作为上市公司的收购公司获得了-0.38%的异常报酬率,但并不显著,而没有上市的收购公司获得了1.48%的股票异常报酬率,并且显著。mandelker(1974),langetieg(1978),asquith(1983)也研究发现,并购公司股东在并购后获得了收益,但并不显著。

三、研究假设

理论上讲,公司并购能够增长价值,带来股东财富的增长。Servaes(1991)认为,一家经营有方的公司收购管理上低效率的目标公司,通过适当的并购整合,将增加目标公司的价值,实现并购协同收益。myers(1984)认为,当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企业与有投资机会但缺乏内部资金的企业进行合并时,集团企业会获得较低的内部资本成本优势,从而降低筹资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当公司合并后,会带来一些重复性的固定支出的减少,导致单位产量的下降,从而产生规模经济(Roll,2006)。还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公司之间的合并,会导致研发支出(R&D)的增加。Bradley(1988)研究了1963年至198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的并购案,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平均产生的协同效应为117百万美元,意味着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股东财富增长了7.4%。因而,当公司合并事件对外宣布时,市场会对收购公司具有良好预期,从而对收购公司具有正的积极反应,使得收购公司能获得正的超额回报率,因而,笔者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公司合并事件宣告后,短期内收购公司的股东能获得显著为正的股票绩效。

paulasquith(1983)认为,公司合并具有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合并事件的反应程度会渐渐下降,这种正的股票绩效会消失。anupagrawal(1992)研究认为,从长期来看,收购公司在合并后五年的股票绩效显著为负,这一观点在paulandre随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赞同。paulandre(2004)以1980年至2000年加拿大进行并购的267家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在并购事件发生后的三年,收购公司取得了显著为负的异常报酬率。事实上,从长期来看,许多公司合并后,公司的实际表现并不如预期。一些公司在合并后,公司的财务业绩甚至发生了显著下滑,再加上市场对宣告日后收购公司正的股票绩效的调整,长期来看,收购公司不能获得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因此,笔者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长期来看,收购公司的股东不能获得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

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公司间的横向合并,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市场力量。如akhavein,BergerandHumphrey(1997)发现,进行横向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后市场力量得到显著增强。Singal(1996)通过研究航空公司之间的横向并购发现,并购后的航空公司显著提高了市场力量与经营效率,飞机票价也有显著提高。pragerandHannan(1998)通过观察银行业间的相互合并,发现银行的横向合并显著提高了合并后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同时银行的存款利息率显著下降。除此之外,企业间的横向合并还会增强与卖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从而增强买方力量。Feeandthomas(2004)发现,当下游企业合并后,供货方的经营业绩显著下降。Bhattacharyya(2009)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他收集了1984—2003年的证据,检查下游企业合并后对供货方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下游企业合并后,供货方的边际利润平均下降了3%,销售价格平均下降了3.6%。因而,提出假设三。

假设三:对于横向合并的公司而言,合并后公司能取得显著为正的股票绩效。

四、研究方法与样本描述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事件研究法研究收购公司的股票绩效。所谓事件研究法,是通过观察收购公司一定时期内的股价表现,分析股东是否获得超常收益来研究其股票绩效。首先研究了收购公司在并购宣告日前后若干天内的短期股票绩效。在选择宣告日前后若干天内的时间上,有研究者选择了并购宣告日前后[-10,+10]天内,如Bradley(1982);有些选择了并购宣告日前后[-5,+5]日内,如Jarrell(1989)、Bradley(1988)、Lang(1989)等。笔者选取的时间为宣告日前后[-10,+10]、[-3,+3]、[0,10]以及[0,+3]日,若股东在这些若干天内能获得累计超常收益,则表明具有短期股票绩效,否则便没有绩效。而长期股票绩效的研究,选择的期间有宣告日后的60个月的数据,如Dodd&Ruback(1977)、Barnes(1984)、Firth(1980)等;宣告日后的36个月的数据,如mitchell&Stafford(1998),Rau&Vermaelen(1998),Franks(1991)等;还有宣告日后的24个月的数据,如Franks(1988)等。本文参照了Firth(1980)的做法,选取了宣告日后36个月的数据来测量收购公司的长期超常收益。若股东在长期内能获得超常收益,则表明收购公司具有长期股票绩效。超常收益的计算,本文采用了paulasquith(1983)在“thegainstobiddingfirmsfrommerger”一文中的超常收益的计算模型。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Rit=αt+βi*Rmt+εit(1)

其中,Rit:t日内第i种股票的日收益率;Rmt:t日内股票的市场收益率。

本文采用了收购公司股票宣告日前40日至前10日的Rit与Rmt,其中Rmt采用了上证180指数进行测量,利用回归模型计算求得αt与βi。

其中:XRit:第i种股票在第t日内的异常报酬率;CeRi,K,L:第i种股票第K日至第L日股票的异常报酬率合计;CeRK,L:所有股票第K日至第L日股票异常报酬率合计。

同时,anupagrawal(1992)研究了长期股票绩效与短期股票绩效的相关性,长期股票绩效与短期股票绩效的模型如下:

CeRci=b0+b1CeRai+εi(7)

(二)样本描述

本文采用了zephyr数据库系统,选取了并购宣告日为2003年至2010年的上市公司的数据,其中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均为在中国上市的上市公司。选取的并购方式仅为“merger”与“acquisition”。总样本31家。在这31家样本中,属于垂直合并的6家,占总样本的19.35%;横向合并的25家,占总样本的80.65%。样本涉及电力、房地产、钢铁、航空、汽车等19个行业领域。在这些样本中,宣告日股价最低的是中国银行,仅为2.62元/股,宣告日股价最高的是泛海建设,股价为66.01元/股。各样本所属行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五、研究结果

(一)收购公司短期股票绩效分析

笔者对收购公司并购宣告日前后[-10,+10]、[-3,+3]、[0,+10]、[0,+3]的若干天内的累计股票异常报酬率进行了收集,如表2所示。在并购宣告日前后的[-10,+10]日内,累计异常报酬率的最小值为-0.3,最大值为0.443,均值为0.0261。累计异常报酬率为正的公司有17家,占总样本的55%;累计为负的公司有14家,占总样本的45%。在股票宣告日前后的[-3,+3]日内,累计异常报酬率的最小值为-0.46,最大值为0.294,均值为-0.00861。累计异常报酬率为正的公司有13家,占总样本的42%;累计为负的公司有18家,占总样本的58%。而在并购宣告日后的[0,+10]日与[0,+3]日后,累计异常报酬率的最小值分别为-0.64与-0.404,最大值分别为0.33与0.186,均值分别为-0.00539与0.00129。

表3是对收购公司股票宣告日前后[-10,+10]、[-3,+3]、[0,+10]、[0,+3]天内的累计异常报酬率进行的统计分析。从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以上四种均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股票宣告日前后[-10,+10]日内,累计异常报酬率的t检验值为0.911,[-3,+3]日的t检验值仅为-0.407,均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这说明收购公司在并购宣告日前后的若干天内的短期股票绩效并不显著。

(二)收购公司长期股票绩效分析

本文对收购公司宣告日后的若干月内的长期股票异常报酬率进行了分析,如表4所示。在宣告日后第12个月内,异常报酬率的最小值为-1.780,最大值为1.543,异常报酬率为正的公司所占比例为48.38%。在宣告日后的第24个月内,异常报酬率的最小值为-1.273,最大值为1.86,均值为0.17084,异常报酬率为正的公司所占的比重为54.84%。在宣告日后的第36个月内,异常报酬率的最小值为-1.873,最大值为1.570,均值为0.17361,异常报酬率为正的公司所占的比重也为54.84%。

表5是对收购公司宣告日后若干月内异常报酬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除了在并购宣告日后的第13个月至第24个月的期间内,异常报酬率的t值为2.243,p值为0.032,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5%)外,其他的均未通过t值的显著性检验。如在宣告日后的第1至第36个月内,异常报酬率的t值仅为1.174,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的在第12个月内,第25至36个月内检验结果也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一结论与Firth(1980)、Franks(1991)、Loderer&martin(1992)等的研究结论一致。

(三)对横向合并的收购公司绩效的检验

在本文研究的31家样本中,有6家属于垂直合并,其他25家均属于收购公司的横向合并,这里笔者剔除了这6家属于垂直合并的公司,研究进行横向合并的收购公司的绩效,如表6所示。从短期来看,在股票宣告日前后的[-3,+3]与[-10,+10]日内,均没有通过t检验,其t值分别为0.611与-0.365。而从长期来看,在宣告日后的第1—36个月内,即在公司宣告日后的三年后,横向合并的收购公司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股票绩效,通过t值的显著性检验,t值为1.762(显著性水平为10%)。

六、结论

通过对收购公司宣告日后若干日期内股价变化的分析,发现在收购公司宣告日前后的[-10,+10]、[-3,+3]以及[0,+10]、[0,+3]天内,收购公司的股票异常率没有出现显著为正的情况。本文又研究了在收购公司合并事件宣告日后的36个月内的股价变化,与Firth(1980)研究一致,没有发现收购公司的股东获得显著的异常报酬率,但是,当剔除了垂直合并公司的数据,仅对横向合并公司的股票绩效进行研究时,本文发现,横向合并的收购公司股东在合并事件宣告日后的36个月内,获得了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这说明横向合并能够提高公司业绩。这一结论验证了前面的假设。

【参考文献】

[1]Gugler,Klaus.theeffectsofmergers:aninternationalcomparis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3(21):688-712.

[2]Kaplan,Steven.n.mergersandacquisitions:aFinancialeconomicsperspective[J].antitrustmodernizationCommission,2006(10):265-287.

[3]andrade,Gregor.newevidenceandperspectivesonmerger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1(15):103-120.

[4]Chatterjee,Sayan.typesofSynergyandeconomicValue:theimpactofacquisitionsonmergingRival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6(7):119-139.

[5]Farrell,Joseph.ScaleeconomiesandSynergiesinHorizontalmergeranalysis[J].workingpaper,2000(5):112-128.

[6]agrawal,anup.thepost-mergerperformancepuzzle[J].1999.

[7]J.Haroldmulherin,audraL.Boone.comparingacquisitionsanddivestitures[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0(6):117-139.

[8]B.espeneckbo,KarinS.thorburn.Gainstobidderfirmsrevisited:domesticandforeignacquisitionsinCanada[J].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2003(35):135-150.

[9]markL.mitchel,erikStafford.managerialDecisionsandLong-termStockpriceperformance[J].theJournalofBusiness,2000(73):287-329.

[10]paulasquith,RobertF.Bruner.thegainstobiddingfirmsfrommerger[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3(11):121-139.

[11]paulandre,maherKooli.thelong-runperformanceofmergersandacquisitions:evidencefromtheCanadianstockmarket[J].Financialmanagement,2004(33):27-45.

[12]agrawal,anup,thepost-mergerperformanceofacquiringfirms[J].thejournaloffinance,1992(7):1601-1618.

[13]Loughran,tim,Vijh,anandm,DoLong-termShareholdersBenefitFromCorporateacquisitions?[J].thejournaloffinance,1997(52):1765-1790.

[14]Bradley,michael,synergisticgainsfromcorporateacquisi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8(21):3-40.

[15]Craigpeters.evaluatingtheperformanceofmergersimulation:evidencefromtheu.s.airlineindustry[J].workingpaper,2003(1):15-28.

[16]andreiShleifer,Robertw.vishny.stockmarketdrivenacquisi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70):295-311.

[17]Bhattacharyya,Sugato.HorizontalacquisitionsandBuyingpower:aproductmarketanalysi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0(25):1635-1655.

股票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企业分配方案内幕交易

一、引言

证监会2103年前10个月调查内幕交易案件158起,立案67起,统计显示内幕交易主要集中发生于三个敏感时段,即重组预案、财务报告披露和高送转预案之前。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和较低的违规成本,我国证券市场上频繁出现知情人利用内幕信息谋利以及操纵市场等非法活动。本文关注于高送转环节的内幕交易,所谓高送转,指大比例送红股或大比例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分配行为,一般认为每10股送转5股以上(含5股)为高送转。派送红股和转增股本虽然在概念和性质上不同,但都能起到扩大股本、降低股价的作用,市场上往往将两者加总后统称为送转。高送转被视为企业高成长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送转后股价大幅度下降、股票的流动性度大幅提高,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被视为利好消息,每年都会展开一番大幅炒作行情。但是,投资者发现,在公司公布高送转方案之时,股票已经上涨一段时间、股价也上涨了很大幅度,再参与风险已经很高,很可能这一利好信息早以被市场上知情人知晓并利用。由于公司公司内部人与普通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内部人很容易利用内幕信息获利或与他人合谋获利。因此,研究高送转分配方案公告前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内幕交易行为及其严重程度,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掌握高送转对股价的影响模式,提高投资者的信息甄别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监管层提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二、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送转股政策对股价、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Fama、Fisher等(1969)对股票分割的价格效应进行研究,发现股票分割总是伴随着股价的上涨,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股票分割向市场传播了企业未来良好发展前景的信息;Grinblatt、masulis等(1984)发现在股票分拆和股票股利的公告日和除权日,股价均有显著的正超额收益;Banker、Das等(1993)将样本分为高的股利发放组和低的股利发放组,发现高股利组公告产生正的异常收益,而低股利发放组公告会产生负的异常收益。俞乔、程滢(2001)研究表明,现金股利所引起的股价异常收益显著小于股票股利和混合股利,股票股利是更受市场欢迎;陈珠明、史余森(2010)研究高送转股票的财富效应,发现上市公司在公告分红预案前5个交易日内,高送转股票会出现显著正的超额收益。在内幕交易研究方面,晏艳阳、赵大玮(2006)以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试点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累积超常收益率的波动分析、相对交易量的变化分析、公告效应和内幕交易效应的分析,发现这几个指标都表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幕交易行为;唐齐鸣(2009)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上的非法内幕交易行为,认为内幕交易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将内幕交易与股利分配联系起来的文献不多,Keown和pinkerton(1981)研究发现,样本公司股价上涨总幅度的40%-50%出现在信息公告前,并据此推断内幕交易的普遍性;a.Bris(2000)研究了收购中的内幕交易,在剔除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发现内幕交易掠取了收购总收益中的较大比例。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选取沪深两市a股市场高送转方案的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对高送转预案公告前后股票异常收益变化情况进行检验,据此推测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存在性及其严重程度,以期对我国内幕交易监管政策提供证据,同时还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理解上市公司高送转公告的市场效应。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事件窗口[-30,30]内日平均超额收益率(aR)的分析,t检验发现样本的aR、CaR显著异于零。样本在事件窗内的日平均超额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日平均超额收益在高送转公告前20日开始已显著不为零,且呈递增趋势直到高送转公告日止。在事件公告前1天到公告后1天,aR大幅下跌,超额收益快速下降,说明信息在市场快速扩散。从公告日后第3日aR开始趋于平稳,说明此时改送转信息已经不能取得超额收益。

2.事件窗口[-30,30]内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的分析,样本在窗口期[-30,30]的累积超额收益分析结如。图2、图3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在信息披露日之前20天就有了明显的反应,然后呈上升趋势直到事件披露日后3天,才趋于平稳。这说明在高送转信息公布之前,已有人获悉相关信息,并以此来获得超额收益,所以高送转分配方案过程中存在内幕交易。

3.公告效应和内幕交易效应的计算和分析,前面的计算结果汇总得到下面指标,CaR(0,1)=6.3776,CaR(-30,1)=63.4224,CaR(-30,-1)=57.0447,maxCaRt=78.0391,则公告效应=CaR(0,1)/maxCaRt=0.10056;内幕效应=CaR(-30,1)/maxCaRt=0.73098。出公告效应的比例为0.10056,说明高送转公告信息公开披露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小,内幕交易存在的可能性很大。内幕交易效应为0.73098,说明股价上涨总幅度的73.098%发生在信息披露日之前,而Keown(1981)的研究发现信息披露日之前的累积超常收益率的数值占整个事件期的40%~50%,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高送转分配方案公告前中存在更严重的内幕交易行为。

五、结论

本文用日平均超额收益、累积超额收益、公告效应和内幕交易效应4个指标对我国股票市场高送转方案前的内幕交易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在事件披露日20多天前,样本公司的aR及CaR已显著不为零;公告当天即随后1天的累计收益占高送转事件的累计超额收益比例(即公告效应)很小,约为10%;而公告之前的累计收益占高送转事件的累计超额收益比例(即内幕交易效应)高达73.098%。上述指标分析结果均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高送转分配方案过程中存在非常严重的内幕交易行为。从证监会调查立案和查处的案例看,确实在上市公司高送转方案公告前,相关信息已经通过公司高及其亲友等渠道为内幕人士所知悉。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这些高送转公司在方案公告前的走势,如果涨幅相比指数已经很大,说明内幕人士已经提前买入并获利,买入的风险会非常大。监管部门对于高送转公司的信息披露应该加强监管,可以要求有高送转方案的公司在预案形成之后立即向市场披露,减少知情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部对称。

参考文献:

[1]FamaeF,FisherL,JensenmC,RollR.theadjustmentofstockpricestonewinformation[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69,10(1):1-21

[2]GrinblattmS,masulisRw,titmanS.thevaluationeffectsofstocksplitsandstockdivide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04):461-490

[3]张新,祝红梅.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04)

[4]晏艳阳,赵大玮.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4)

[5]俞乔,程滢.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经济研究,2001(4):32-40

[6]陆正华.创业板公司“高送转”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0(9):41-44

[7]简志豪,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4):29-32

股票分析报告篇5

漏洞百出的全主观评选体系

主观评选是以买方(如基金经理)的打分为主,评选出最佳分析师的评选类型。仅仅以主观投票决定分析师的得分具有较大弊端,因为随着评选结果影响力的扩大,其背后产生的经济利益必然会试图反过来影响评选结果。因此,如果仅仅以主观投票决定分析师的排名,缺少客观依据,将有可能产生类似"寻租"的"寻票"行为,为人为操纵评选结果提供了可能。因此,天生的漏洞,注定了这一体系的评选方法从其面世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个崎形,近期因其引发的沸沸扬扬的拉票风波就是一个明证。

主要代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简介

1、样本选择

选取的分析师:最近1年未受到过中国证监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处罚,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评选主体:国内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研究总监(综合研究员意见)、基金经理(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混合型)、固定收益部总监、金融工程部总监(由于不同基金管理公司部门设置不同,少数未单独设立金融工程部的基金公司投票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与金融工程相关的部门如风控部门、产品设计部门、QDii部门的相关人员)、社保基金的基金经理、专户理财部门负责人、企业年金部门负责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权益投资部及投资经理、固定收益部、研究部;保险公司及养老保险公司权益投资部、固定收益部、研究部;QFii;银行;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部。

2、评价方法

采用机构推荐与个人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候选名单;采用投票主体填写评选问卷的投票方式,按一定权重将各方投票结果汇总产生最佳分析师、最佳销售经理及获奖机构。

每位投票人直接填写出每个研究方向的前五名分析师,举办方依次按5、4、3、2、1的权重,乘以投票人管理的资金规模的权重,最后加总所有投票人的评分,得出某分析师评分的总分。

不足之处

虽然买方机构每年连续性的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卖方分析师群体专业能力的提高。但不可否认,这类主观的评价方法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主观评价方式体现了买方和卖方机构之间的一种商业价值,作为券商主要的收入来源――佣金分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水平和销售服务状况决定的,从而容易滋生腐败黑暗。此外,这样的评选活动最终亦将导致分析师在其所服务的券商利益面前,如承销项目等,其独立性也面临考验。

其次,易受利益关系左右。由于评选由买方机构主观打分,有些排名靠前的分析师可能对买方机构有利的报告,形成利益链,影响评选结果。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就曾大声疾呼,抨击一些分析师在报告中不讲实话,采取“基金经理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策略。

最后,由于主观评选滋生拉票,那么排名靠前的分析师未必就一定研究水平高,以他们的预测报告为参考制定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可能被误导。对此,一位基金公司研究总监称:“业内对于分析师的报告含有水分大都心照不宣,只不过有些分析师或者研究所要求相对严格一些,有些则自律不够,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离谱得让人不可思议。”

有待改善的主客观相结合体系

主客观相结合评选是以主观打分和客观数据计算相结合的一种评选方式。其主要代表有21世纪金牌分析师评选。

21世纪金牌分析师评选简介

1、整体评价机制以主客观结合办法

评选活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采取主观投票与客观得分相结合的评价思路。该评价充分考虑买方机构的意志,以主观赋权为主,将主观评价百分化得分赋权重70%,体现买方机构主观评价的主体地位,客观得分百分化得分赋权重30%。

2、主观样本选择

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投资参考。因此,在资产管理行业进行尽可能大样本的抽样调查,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买方机构对于卖方分析师的认可程度。在广义的资产管理行业框架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型私募基金等三个行业作为行业调查样本。

以首届评价活动为例,选票数目的样本分布情况为:基金管理公司152张,保险资产管理公司8张,信托型私募2张;所调查买方机构数目样本分布为:基金管理公司3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信托型私募2家。

所调查基金管理公司样本共31家,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总数(59家)的52.54%;根据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三季报显示,所调查31家基金管理公司样本的资产规模总额达18468.42亿元,占全部基金管理公司资产规模总额(以总市值计算)的59.73%;所调查偏股型基金超过123只,占全部偏股型基金总数超过46%。

3、客观量化计算方法

评价体系中客观得分由两个重要的指标的计算得出,即股票组合的平均涨幅和估值拟合度。客观得分1由股票组合的平均涨幅计算得出,反映了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评选考察期间的实际走势表现,是所推荐股票给投资者带来的绝对收益的反映指标。

客观得分2由分析师所推荐股票的估值拟合度计算得出,反映了股票在评选考察期末的实际涨幅与分析师推荐涨幅之间的拟合程度,体现了分析师推荐股票的预测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投资者在分析师预估范围内投资的风险考察。

不足之处

虽然主客观评选体系吸取了主观评选体系的教训,采取主观投票与客观得分相结合的评价思路,使评选具备公平性元素。但是,分析公司基本面、推荐股票、撰写研究报告和提供客户服务是卖方分析师的基本职责,其中前两项虽然可以通过数量方法进行考评,但后两项的作用却难以量化,仍然需要买方机构的主观评分。此外,该项评选的客观评选数据不具有全面性。正因为与主观评分的“剪不断、理还乱”,所以主客观评选虽然将人为的主观影响降到最低,抵消了部分买方机构的"廉价投票权",但仍摆脱不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那么,作为投资建议的研究报告究竟该以何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分析师的业绩水平又该如何考量呢?是该让全客观评选出场的时候了。

全客观评选才是王道

全客观评选是以盈利预测、投资评级数据为依据,评选出最佳分析师的评选类型。目前全球资本市场中,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在证券分析师评选体系中并存。其中,亚洲地区国家的证券分析师评价体系依然以主观评价为主,而美国等发达市场已经逐步过渡到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总体来看,客观评价体系已逐步成为发展趋势,而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渐成主流模式,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客观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正因为是主流,因此其一出世便注定了备受关注;而在国内,这一体系的评选亦更显热闹,当下主要有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评比、分析师实时排名、中国证券分析师星级排行榜、开来资讯-中国金牌分析师排行榜、2009年十大金嘴/黑嘴排行榜等,其主要代表是今日投资的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评比活动。

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评选简介

“天眼中国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活动创办于2004年,由CCtV《中国证券》、《中国证券报》与今日投资财经资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并于2011年正式改名为“天眼中国最佳分析师”,是当前最为业界称道的全客观评选活动的翘首。

1.奖项设立

天眼中国最佳证券分析师评选共设立4个独立奖项:“年度明星分析师”、“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具体各奖项获奖分析师人数如下:

(1)“年度明星分析师”:10名;

(2)“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10名;

(3)“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各行业3名,17大行业共51名;

(4)“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各行业3名,17大行业共51名;

2.评比原则

采取“客观”的评选办法;

依据实时、可追踪的投资评级和盈利预测数据;

评选对象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见解;

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认同度;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3.评比依据

天眼分析师评比的依据为分析师投资评级建议的超额回报率和盈利预测的准确性。t

年度的榜单主要基于t-1的分析师数据。

4.数据来源

天眼分析师评比的数据来源为今日投资分析师数据库。今日投资的行业分类以摩根斯

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联合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为基础,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

了微调。在进行分析师评比时,我们根据股票数量,对今日投资一级、二级行业进行了适

当的调整和合并,得到了17个行业分类:能源、化工品、金属与采矿、林业与纸制品、

工业设备制造、建筑与建材、交通运输、汽车及零配件、耐用消费品与服饰、娱乐和媒体、

零售与批发、日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综合金融服务、房地产、信息技术、公用事业,共

17个行业。

5.奖项说明

5.1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

评比的依据为推荐股票对行业的超额收益。根据分析师给出的投资评级构建组合,计

算组合对行业指数的超额收益。行业前三名获得行业最佳选股分析师称号。

行业超额收益的具体计算如下:

步骤一:

先对分析师评级所包含的单只股票进行涨跌幅计算,根据分析师评级的结果并结合对应股票在评级点的股价的表现对每个评级点进行回报率(涨跌幅)的计算,计算时按照下面的规则:

分析师的评级结果分为“强烈买入”、“买入”、“观望”、“适度减持”“卖出”五个等级;依照每一分析师的上述五档建议为基础,为其建立一个无杠杆投资组合收益:

强烈买入――超额报酬=;为所推荐股票报告期内的绝对回报率,后一项为同期相应行业指数回报率。以下依此类推。

买入――超额报酬=;

观望――超额报酬=0;

适度减持――超额报酬=;

卖出――超额报酬=。

对于单只股票的将所有评级点的超额收益相加,即可得到单只股票的超额收益。

步骤二:

按照此次评选的原则根据明星分析师和行业分析师的特点,对于分析师的所有评级股票的合计涨跌幅采用相同的处理办法:

(1)首先计算行业分析师的平均评级股票数,用表示

(2)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单只股票的超额收益按照分析师所有评级股票(假设有支股票)进行累加求和

(3)然后比较和,如果,则合计涨幅值,如果,则合计涨幅值

步骤三:

根据步骤二最终计算的超额收益对于分析师进行排名。

步骤四:

根据这个涨跌幅的排名对于分析师进行百分制打分,得到分析师的投资评级行业单项得分。

门槛设置:

1.一个分析师至少覆盖5只股票。

2.获奖分析师最终的超额收益必须为正。

5.2行业盈利预测最准确分析师

评价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基本指标为相对误差率,即盈利预测误差与盈利公布值的百分比率。在排名过程中,我们采取百分制打分,50分相当于平均水平。我们在进行盈利预测

准确性评比的时候考虑了多种因素: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分析师与同行的比较、分析

师误差的标准差、盈利预测的给出时间、盈利公布值的绝对值大小。每天计算盈利预测的

准确性得分,年度按均值进行排名(1年内累计不得超过4个月没有单日得分)并打分,

得到分析师的行业盈利预测准确性得分。

根据年度的盈利预测准确性得分,选出每个行业的前三名。

门槛:单个分析师评比时段内至少跟踪了5只股票。

5.3年度明星分析师

(1)计算出有三个以上分析师进行过投资评级或盈利预测的t-1年度市场回报率前50名的股票;

(2)分析师的挑选范围为对以上股票进行过投资评级或盈利预测;

(3)在确定(1)(2)的条件下,首先计算投资评级单项得分a(算法同5.1)和盈利预测单项得分B(算法同5.2);

(4)计算明星分析师综合得分C=a*2/3+B*1/3,即综合得分为投资评级单项得分与盈利预测单项得分的加权平均得分,权重分别为2/3和1/3;

(5)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取前10名作为明星分析师。

5.4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

(1)将每只股票从t-1年1月1日最早开始进行投资评级的“强力买入”、“买入”、“适度减持”、“卖出”且“当前状态”仅有1名分析师的评级点及分析师找出;

(2)从挑选出来的这一点的当日的该股票的股价作为起点,t-1年12月31日的股价作为终点进行超额回报率计算,计算方法同5.1。按最终得到的超额收益率进行排名,超额收益率最大的前10名分析师作为最佳独立见解分析师(允许并列排名)。

中国的“华尔街最佳分析师”

股票分析报告篇6

关键词:《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经济后果实证检验

有关“经济后果”学说的思想最早产生于william•r•scott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该学说认为:尽管存在有效市场理论,但会计政策(这里的会计政策是广义的,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选择还能影响公司的价值。首次正式提出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的概念是在stephen•a•zeff的《“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他将“经济后果”定义为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尽管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但会计政策的变更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各种契约成本,对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影响公司股票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

随后许多学者对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中的内容包括了会计政策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检验会计政策变更宣告前后的非正常收益率与契约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等。但是对中期财务报告效果实证研究的并不多,我国由于报告公布的时间较短,也鲜有人进行研究。本文将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广西区2007年沪、深两市的数据为例,对《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考察。

“经济后果”相关研究综述

ball&brown(1968)检验了年度盈利的公布是否反映了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他们考察了某个小样本下给定符号的未预期盈利宣布是否在整个年度里导致一个同样符号的非正常报酬率,得出了年度盈利在其公布月中仅向市场传递10%-15%的潜在信息的结论。该比例也可能高估,因为盈利公布的股票价格调整可以在实际盈利公布日之前发生。

steven(1995)在《使用雇员股票认购权对财务报告中成本的影响》中运用123家公司11年的数据,验证对雇员股票认购权的会计处理能否构成盈余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通过截面及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作者发现股票认购权与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程度相关,而与公司对收益增长计量会计方法的运用相关,结论是现行的有关雇员认股权的财务会计准则影响某些企业的盈余管理实务。

craigpeterson.etc(1996)在《股票分割和大额股票股利分配的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一文中提供了股票股利分配和股票分割对收益信号的有效测试。他们的研究与以前的研究不同,他们没有假定股票分割不会限制未来股票股利的分配并且假定股票股利仅受留存收益数量的限制。他们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可分配权益”的实际会计处理与适当的法律定义基础之上。研究发现,如果股利分配的会计选择减少了可分配的权益资本,则能对外传递更有积极意义的信息。

haw,qi和wu(1998)选择了375家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或h股的公司在1994年的195个观察值,分析不同会计准则下(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收益、股东权益及其调整值与b股、h股投资收益的相关性,发现遵循我国会计准则得出的会计盈余与b股、h股投资收益显著相关,与净资产倍率也显著相关,其关联度强过遵照香港/国际会计准则得出的会计盈余,说明我国内地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并不差。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对1998年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以ab股公司为强制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研究样本,以a股公司为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研究样本,分别考察了投资者对强制执行与自愿执行这两种不同管制方式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新制度公告对市场有显著影响,自愿执行的管制方式被市场视为好消息;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有经济后果,它通过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但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无经济后果。

研究设计

我国的《中期财务报告准则》于2001年底颁布,2002年开始实施。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2007年在深圳和上海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时点公布的财务报告前后区间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的研究,发现中期财务报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作用。

(一)非正常报酬率(ar)的衡量

非正常报酬率(abnormalreturn)的衡量是研究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某只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ar等于该股票的实际报酬率减去该股票的正常报酬率。在经验研究中,每只股票的实际报酬率是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何确定它的正常报酬率呢?通常市场上有三种方法:即风险调整后的非正常报酬率、均值调整后的报酬率以及市场调整后的报酬率。最初的研究采用风险调整后的报酬率的比较多,到后来,人们开始采用了市场调整后的非正常报酬率,本论文的研究也使用市场调整后的非正常报酬率。其计算公式为:

arit=rit-rmt

其中,rit是股票i在t时期的实际报酬率,rmt是t时期的市场组合的实际报酬率。

(二)累计非正常报酬率(car)和平均累计非正常报酬率(aar)

股票i从第0时刻到第t时刻的aar和car的计算公式是:

笔者在这里采用了aar作为模型的因变量。

(三)研究时窗的选择

事项研究中时窗长短的选择比较重要。一般来说,时窗过长将高估会计信息含量,时窗过短则会低估会计信息的含量;短时窗可以降低信息噪声的影响但同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含量,长时窗可以更多的捕获到会计信息的含量但同时会引入一些噪音。本文选用的时窗长度为w={-5,5}。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取样范围是2007年广西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没有办法对全部的上市公司进行考察,只能一部分公司为代表进行研究。本文的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巨潮网。全部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都是用excel和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

关于《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经济后果检验分析

(一)aar值的分布特征

在研究一个总体的特征时,关键的一步是确定总体的分布特征,只有明白了总体的分布特征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正确的检验方法。笔者采用游程检验,来确定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2007年aar值的分布特征,即分布是属于随机分布还是正态分布抑或其他分布(见表1、表2)。

本文从以上对深圳市场和上海市场aar值进行游程检验的结果可看到,两个市场在四个季度内的值均成随机分布(其p值均大于0.05)。

(二)aar的非参数检验

由以上笔者对aar分布特征的考察,得出两个市场在四个季度内的aar值均成随机分布。所以,在下面的检验过程中,将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以考察季度(中期或年度)报告在前后的aar值的分布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如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就说明报告的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也更有力地说明《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颁布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在这里对研究时窗进行了处理,把原来的11天缩减为10天,并将其分为中期报告颁布前、后的两对。

本文从上海市场四个季度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季度的显著性概率p=0.043<0.05,这说明第一季度报告在前和后造成了aar值显著性的差异,表明了《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第二、三、四季度的显著性概率p=0.5>0.05,这说明这三个季度的报告在前后的aar值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说明了在第二、三、四季度报告前,投资者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取得信息(见表3、表4、表5、表6)。

同上海市场的分析,深圳市场第一季度的显著性概率p=0.138>0.05,可见,第一季度报告前后的aar值的分布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深圳市场与上海市场相比,对《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反映不太敏感。此外,深圳市场第二、三、四季度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也表明第二、三、四季度报告在前,投资者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取得信息(见表7、表8、表9、表10)。

结论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颁布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其制定符合投资者的利益。《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效果是不断减弱的,这一点我们从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2007年各个季度的p值比较可以看到,第一季度的p值均是最小的,它表明了《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在颁布的第一个季度里,产生了一个较大的非正常收益率。但在以后各个季度的p值却是不断增大,表明信息已经被市场所捕获。

参考文献:

1.王秋菲.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效果实证研究.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股票分析报告篇7

在聂夫执掌的31年间,温莎基金的总投资回报率为55.46倍,平均年复合回报率达13.7%,这个纪录在基金史上尚无人能与其媲美。

聂夫还一直兼任威灵顿管理公司的副总裁和经营合伙人。聂夫的成功之道,并不在于使用了高深的投资技巧及数学模型,而是广为人知的低市盈率投资法。

对于a股投资者,聂夫的投资之道完全可以复制,因为低市盈率投资法很容易做到量化选股,而且回溯检验的结果相当不错。

我们运用修正过的聂夫选股方法对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的a股市场进行了回溯检验,结果表明聂夫之道在a股市场可以取得44.12%的年化复合收益率,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只有13.86%,聂夫之道投资法的年化超额收益达到30.26个百分点。

在24个分季度检验区间中,“聂夫之道”跑赢沪深300指数的次数达到16个,占比为66.67%,单季最高超额收益达到56.77个百分点;在8个超额收益为负的检验区间中,单季最高超额负收益只有10.69个百分点。

此外,我们还将“聂夫之道”与公募基金进行了对比。在全部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一的是华夏大盘精选,有“公募一哥”之称的王亚伟从2005年5月开始执掌该基金,直至其于2012年5月离开华夏基金。该基金在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的期间收益率达到1149.07%,即2005年5月初买入价值1元的大盘精选基金,在2012年12月底基金净值将达到12.49元。

作为比较,“聂夫之道”在2005年5月初至2012年12月底期间收益率达到1549.70%,即2005年5月初买入价值1元的大盘精选基金,在2012年12月底基金净值将达到16.49元。

也就是说,如果“聂夫之道”是一只基金,那么其收益率战胜了以王亚伟所领衔“华夏大盘精选”为代表的全部公募基金;此外,与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在内的全部公募基金相比,“聂夫之道”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即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在任何期间买入和卖出。

7月24日-7月30日的5个交易日中,根据wind统计,在其所覆盖的券商研究报告中,对沪深300指数的300家成份股公司,业绩调升24家,调降45家。

过去一个月,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业绩调升66家,调降125家。

截至7月30日收盘,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按总市值除以预测总利润计算的2013年pe平均值为8.05,按照总市值从大到小分为5个区间,同样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市盈率平均值分别为6.77、15.56、14.83、15.59、13.56。

相比一周前(7月23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预测总利润减少0.12%,由20309亿元变为20284亿元;市盈率平均值减少2.42%,由8.25变为8.05。

相比一个月前(6月30日),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预测总利润减少0.33%,由20352亿元变为20284亿元;市盈率平均值增加0.34%,由8.02变为8.05。

截至7月30日,过去一周(2013年报告期)每股收益预测上升和下降前10名、过去一周(2013年报告期)评级上升和下降前10名分别如左侧表格所示。

截至7月30日,过去一个月(2013年报告期)每股收益预测上升和下降前10名、过去一个月(2013年报告期)评级上升和下降前10名分别如右侧表格所示。wind评级的1分至5分,分别对应“买入”、“增持”、“持有”、“中性”、“卖出”。

创一年新高(新低)股票概况

7.25-7.31期间,共计271只股票创一年新高,创新高个股数量位列前三位的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分别是信息服务(65只)、机械设备(35只)、医药生物(35只)。上述股票的加权平均市盈率(2012年年报)为53.92,加权平均市净率(2012年年报)为5.02,期间最高股价的平均值为21.28元。

7.25-7.31期间,共计50只股票创一年新低,创新低个股数量位列前四位的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分别是采掘(8只)、交通运输(7只)、机械设备(4只)和食品饮料(4只)。上述股票的加权平均市盈率(2012年年报)为15.23,加权平均市净率(2012年年报)为1.46,期间最低股价的平均值为8.39元。

本期创新高股票的总市值为20240亿元,创新低股票的总市值为12168亿元,两者之比为1.66:1。

胜券投资分析

第42期回顾

牛股通常具有相似的特征,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牛股基因”。胜券投资分析揭秘的牛股基因通常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牛股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胜券投资分析通过个股的净利润评分、价格相对强弱评分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快餐化的基本面选股方式,经过历史回顾检验,牛股往往是综合评分超过80分的股票。只有这些股票有着表现优异的基本面,而优异的基本面往往是支撑其股价不断上涨的动力。

其次,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是孕育牛股的温床。关注胜券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胜券投资分析近期重点分析的股票往往集中于医药生物、信息服务等胜券行业排名靠前且整体强势的行业。牛股往往是这些行业中表现不俗的股票。

第三,牛股往往在跌跌不止的行情中具有抗跌性。胜券一度强力解读的牛股恩华药业(002262.SZ)和上海家化(600315.SH)等在2012年大盘的颓势中股价逆市上扬并不断创出52周新高;在年底大盘回暖后再创佳绩。当然,这些股票也不是直线上涨的,在股价攀升的过程中不免有回调,此时正是对投资者心理的考验。胜券投资分析认为,对于基本面和政策面以及大盘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个股发生回调时,投资者可以根据卖出止损策略操作并等待下一个投资时机的到来。

第四,在回暖的行情中不断地创出52周新高并伴随明显的放量往往是牛股启动的标志。这里的放量至少是当天的成交量相比于50日平均移动成交量上涨40%-50%以上。

神奇公式的核心是“低价买入优质股票”,所选用的两个指标是投资回报率(RotC)和收益率(eBit/eV),其中投资回报率筛选出来的是“好公司”,收益率筛选出来的是“好价格”。

“好公司”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衡量,即以基本面为导向的分析,所选出的都是一些“质优”的公司,这个指标相对容易确定。

在计算“好公司”得分时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短期借款、投资性房地产等。

“好价格”的目标是“低价”股,但什么样的股价水平才算“低”呢?又该如何发现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呢?对此,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理论认为,低价是相对于企业的内在价值而言,但内在价值的确定又非常繁杂,神奇公式采用的是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即观察股票的价格走势,通过股票的价格涨跌及市值变化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质优低价”股。

在计算“好价格”得分时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少数股东权益等。

神奇公式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寻找“好公司”或者“好价格”,而是寻找能够将上述两个因素进行最佳组合的公司,也就是“综合得分”占优的股票。

股票分析报告篇8

制定会计政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务的最为重要一环。在我略高于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确立与强化,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已受到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重视。从理论界现有研究状况看,多限于会计政策概念、性质、特点、目标等一般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缺乏从实务处理的角度对会计政策进行具体分析[1]。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公司分配股票股利这一会计事项,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经济后果作一简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和重视,同时民为实务界有关股票股利帐务处理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其制定的主体不同,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企业会计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权威机构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而事者则是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常也称之为微观会计政策。产生会计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们所持的不同的会计观点[2]。

由于所有者权益本身是由资产与负债倒轧而得,是各项会计政策的最终体现,这无疑对其自身变动的会计处理增添了复杂性,其会计政策也便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过留存收益资本化而造成权益内部变动的一件典型会计事项,长期以来,人们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一直存在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股票股利本身源于人们对股东权益的认识。这使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义。

一、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采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称为分红股或送股,是公司无偿向普通股股东增发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股东收取股票股利时应否将其砍认为投资收益;其二,送股公司应如何确认和计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权益变化。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下,股东不应将收取的股票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也是目前会计界普遍持有的观点。本文重点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即送股公司的会计处理,它涉及到结转科目与结转金额的确定。

(一)结转科目的确认

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可以视为帐户结转和股票分割两笔业务的复合。因为股票股利并不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投资增加,如果会计上不对股东权益另行分类,或者完全按来源划分权益,则不存在帐户之间的结转问题。但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为了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人员对股东权益的划分并未完全遵循来源标准,而是考虑了多重目标。典型的分类方式是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资本金帐户和留存收益帐户。前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永久性资本(股份公司为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在我国为资本公积)。这样结转分录就可以分别由资本盈余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资本帐户结转。

在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国家,资本金帐户不得用于股利分配,用于利润分配的资金一般只能来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对股利来源一般不作严格限制,例如根据美国示范公司法(mBCa)的规定,如果公司保持偿债能力并能在债务到期时偿付则允许分配,在这种规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stock)都可直接用于分配,更不用说资盈余(capitalsurplus)了;而在英国,用于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红(bonusissue)”,其实施是按增发股份的面值从资本盈余中结转的。

(二)结转金额的计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会计本质是在不改变公司资产总额的情况下,通过结转留存收益(授权资本制下还包括资本盈余)而增中其法定资本数额。结转之后,同等数额资产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会不能象以前一样将这些资产分配给股东,所限制的数额为增发股份所必要的额外法定资本,这一数额即为需要资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资本数额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无面值股份为董事会所设定的价值),相应地,只有面值结转才是符合股票股利会计本质的,任何其它结转计价方式都是武断的,有违于这一事项的内在逻辑性。

但在实务中,却存在多种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增发前每股帐面资产价值或同类股票的发行价值,其中尤以市价结转法最受关注。支持市价结转主要持下述两种观点[3];

1、再投资假设: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两笔交易组成,公司先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股东收到现金股利后再按市场价值向公司购买新增股份。从帐务处理上看,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可以按股票的市场价值减少留存收益;而随后的股票销售将按同等金额增加实收资本。

2、机会成本假设: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认为是将股票送给股东而不是在市场中出售的机会成本。即因为公司本来可以按市价出售这些股份,这是股利金额的最好证据,这一数额应被资本化。

这些观点的似是而非性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股东权益认识的模糊,如以剩余权益理论来看市价结转,股票市场价值代表了企业的权益总额,其本身已包括了资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将代表两者之和的数额从后者结转到前者是不合逻辑的。

二、美国股票股利会计准则评介

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年—1958年)于1941年首次关于股票股利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aRB11)。该项公报对股票股利的来源及帐务处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于当期收益;其次,当市场价值显著高于面值或法律规定时,增发垢股份应按市场价值予以资本化。1952年,aRB11为现行权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订后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这份公报对评估股票股利的标准作了界定和区分,同修订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动。1953年,Cap又对此前的42份研究公报进行调整,汇编而成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和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其中,关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会计规定被收录于43号公报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则简介

在这份准则中,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规定。根据委员会的规定,当送股比例低于20%或25%时,必须按增发股份的市价结转(后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选取25%作为划分小额送股上限)。Cap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投资者会将其视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数额相当于收取额外股份的公允价值。基于这种认识,市场一般不会对小额送股作出明显反应。因此,如无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别规定,公司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应按市价结转。但在控股公司(closely-heldcompanies)中,因股东对公司事务十分了解,不会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应当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设定价值予以资本化[4]。

对于高于设定比率的大额送股,Cap提供了两种备选处理方法,一是根据所在州公司法的规定,按面值或设定价值结转,并建议公司将送股描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splitupeffectedintheformofa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对此未作规定时,就没有必要对留存收益进行资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帐务处理。对此,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还推荐了另一种处理办法,即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股本帐户。

(二)评价

对于Cap的这份公报,公众褒贬不一。尤其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说法。在准则制定之初,委员会部分成员就曾指出,Cap在制订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会计政策时,已认为不应将其确认为收益;而在制订股票股利发放者(issuer)的会计政策时,又基于与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两者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并且,Cap将会计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场瓜这一假设之上,也是不符合逻辑的。此外,对市场瓜的假设也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无论是何种比例的送股,对股票的稀释都应当立即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etal.1978)分析了送股时股价行为,发现无认纲举目张额送股还是大额送股,股东在股东的除权日附近的异常报酬并不显著异于零。[5]亦即,市场对各种比例的送股均会作出适度调整,只不过受市场非完善因素阻碍,这种调整不是很充分而已。尽管如此,Cap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框架的约束,结合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来制定会计准则。对此,哲夫(Zeff1978)评论道,Cap关于股票股利的会计公报是会计界在制订会计政策时将其经济后果纳入考虑的最早事件之一[6]。这对于其他会计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从历史上看,会计程序委员会是为美国注册会计师最初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而设立的机构,尚处于准则制定的探索阶段。委员会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也主要是对现行会计惯例加以选择和认可,而缺乏对会计原则的系统研究。股票股利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aRB就事认强烈,缺乏前后一贯理论依据的不成熟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报没有严格遵循会计上的逻辑。

三、有关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

与现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只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结转和股票分割的复合。因此,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会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对其会计政策的信息内涵作出适度反应。这方面的研究举不胜举。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andtitman1984)(简称Gmt)在调查股票股利宣告日价格反应时,发现有显著的异常报酬(abnormal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确实向市场传递了某种信息。对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两天报酬为3.03%,而后者则为4.9%,显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应较大;对于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额股票股利的异常报酬为4.90%,小额股票股利为5.89%,宣告报酬随送股规模呈反向关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设(retainedearningshypothesis)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8]。

(一)留存收益假设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非完善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和未来的增长潜力,即具备更多关于企业价值的真实信息。因此,在必要时,尤其是在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时,管理者便会采用相应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种常用的信号显示(signaling)机制。同现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传播信息,又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欢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票股利的发放是不花任何代价的。作为一种信号显示机制,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信号成本,足以使潜在的造假者望而却步,股票股利同样如此。从会计角度来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设来解释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信号成本。

该假设认为,企业发放股票股利时,一般会从留存收益中结转出一部分金额到永久性资本帐户(即股本和资本盈余),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最高限额。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减少,实际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来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前景,可用未来的收益填补减少的这一部分,否则,会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现金股利而陷入极为不利的困境。这对于造假者而言,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投资者会将股票股利的发放视为一个有利信号,它显示了管理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信心。

严格地讲,留存收益假设是不够准确的,它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首先,对股票股利会计处理的结果必须要减少留存收益;其次,现金股利只能从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个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后乾则涉及到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为此,彼得逊等人(petersonetal.1996)[9]提出可分配权益(distributalbe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对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额。只有引起可分配权益减少的股票股利,其信号成本才是昂贵的。

(二)送股会计政策传递信号的实证检验

根据会计程序委员会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规定,股票股利的会计结转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当送股比例低于25%时,

·必须按增发股票的市价从留存收益结转到普通股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

当送股比例大于或等于25%,可以在下述三种方法中选择

·按面值从留存收益转入普通股股本帐户

·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普通股股本帐户

·视同股票分割不作帐户结转,只须按送股比例减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权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规定的,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要求现金股利只能从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类则为留存收益和资本盈余之和;第三类最为宽松,只要不至于引起资不抵债,所有权益均可用于发放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会计处理的多样性及分配权益的不同规定,使得其信号成本也不尽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会计处理对可分配权益的影响(参见会计研究2000.3第51页)

根据留存收益假设,可分配权益减少得越多,则股票股利的信号成本就越高,从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对未来业绩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送股比例及会计方法的选择,向市场显示其关于企业价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逊等人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可分配权益减少了的企业,投资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获得异常报酬显著高于其它企业,证实了留存收益假设的有效性。

此外,根据规定,25%的送股比例为大额送股与小额送股的分界线。在此以上按面值结转,在此以下则按市值结转。又因股票市价一般远远高于其面值或设定价值。这样,在送股比例低于且接近于25%时,公司所结转的留存收益数额可能会远远超过其送股比例高于25%的情况。从而出现小额送股却要比大额送股减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现象。例如,在1987年6月,贝尔产业(Bellindu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赠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贝尔为此结转了2052.7万美元。而如果贝尔宣告25%的股票股利,则只需按面值减少33.8万美元的留存收益。由于两种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20%和25%两种送股比例之间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根据留存收益假设,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场理解为管理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更有利的信号。对此,兰金等人(Rankineetal.1997)通过经验测试,对两种送股比例的企业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送股比例为20%的企业,股东在宣告期获得了更大的异常报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后的期间内出现了增长更快的现金股利[10]。

上述结果证实,管理者有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传其私有信息的动机。换言之,会计政策具有传递信号的功能,从而有利于减缓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我国股票股利会计政策评析

迄今为止,我国股票股利的会计准则,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规定。

(一)制度分析

我国属于法定资本制的国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权益由四个科目构成,即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由资本公积向股本的结转属于资本性帐户的内部结转,不具有利润分配的性质,由此项会计处理而进行的无偿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国证监会于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须将以利润派送红股和以公积金转为股本予以明确区分,并在股东大会上分别作出决议,分项披露,不得将才者均表示为送红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剩余利润,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国并未对股票股利的资本化金额作出正式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所有者权益(征求意见稿)》第21条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时,“应按该种股票该次发行价格确定其价值。如果该次作为股利发放的该种股票没有发行价格,则应根据公司连续盈利情况和财产增值情况确定股票股利的价值,按确定的股票股利的价值减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结转分录的规定,公司按股东大会批准的应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额,办理增资手续后,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贷记“股本”。如实际发放的股票股利金额与票面金额不一致,应当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虽然《制度》并未对股票股利的资本化金额作出明确规定,但从其帐户处理所涉及的科目看,无疑是允许企业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于面值的金额结转。

(二)实务处理

尽管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采用多种送股计价方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股票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股价波动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公司发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为股票面值一般为1元,便于确定所要结转的金额(应等于增发股票有数量)。这使股票股利的数额与折股的股票面值总额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价问题。从纳税角度看,这一处理有利于公司减轻股东税赋,因为如按照市价结转,其结转金额无疑会远远超过面值数额,由此应由股东承担的税赋也是相当重的。

此外,实务还对股票股利处理时间与报告揭示作了灵活处理。对于现金股利,在董事会确定利润分配方案后,必须进行帐务处理;当它与股东大会批准的现金股利之间发生差异时,必须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或上年数。对于股票股利,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时不需要进行帐务处理,只需要在当期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股东大会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并实际发生时,直接进行帐务处理,因而不存在有关项目调整的问题。股票股利之所以采用上述处理方法,首先考虑到股票股利与现金股利的差别,如果采用与现金股利丁同的处理方法,在董事会提出利润分配方案时须作为负债处理,执必夸大公司的负债权益比例,从而可能导致一些股东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误解。其次,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增加资本时必须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变更注册资本。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在股东大会正式批准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后,才正式申请变更注册资本的注册登记。因此,在送股发生时再进行帐务处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会计调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实务界对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选择既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又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程序和手续,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维护了股东和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实务界对送股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缺乏可选性,从而限制了会计政策传递信号的功能。但在目前,由于我国尚不具备象美国一样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会计政策来传递信号还缺乏相应的市场条件,因而会计政策还仅仅限于指导会计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结

本文以股票股利为例,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动机、经济效果、选择依据作了逐一分析。现作如下归纳:

·会计政策的可选性产生于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的认识上的分歧;

·宏观会计政策制定者有动机通过准则的制定以扩大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传达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会计政策的选择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公司法是制定会计政策的法律依据,会计政策从会计角度确保公司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曲晓辉,关于会计政策的几个问题(上、下),上海会计,1999;11:3—8,12:10—13。

2、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1995;11:1—5。

3、eldonS.Hendricksen,michaelF.Vanbreda.accountingtheory.5thdeition.Homewoodiii:RichardD.irwin,1992.

4、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originalpronouncements.accountingStandards,asofJune1,1996.Volumeii.Johnwiley&Sons,inc.199/1997:23—25.

5、Foster,t.w.andVickrey,D.theinformationcontentofstockdividendannouncements.theaccountingReview,1978:53(2):360—70.

6、Zeff,S.a.theriseofeconomicconsequences.StanfordLectureinaccounting.GraduateSchoolofBusiness,StanfordUniversity,1978.

7、may,G.o.1952.LetterstoJohnB.inglis.Datedaugust5,1952.

8、Grinblatt,m.,masulis,R.andtitman,S.thevaluationfeffectsofstocksplitsandstockdividend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47—70.

股票分析报告篇9

制定会计政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实务的最为重要一环。在我略高于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随着企业经营自的确立与强化,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已受到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高度重视。从理论界现有研究状况看,多限于会计政策概念、性质、特点、目标等一般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缺乏从实务处理的角度对会计政策进行具体分析[1]。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公司分配股票股利这一会计事项,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及其经济后果作一简要分析,旨在引起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和重视,同时民为实务界有关股票股利帐务处理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将会计政策定义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其制定的主体不同,会计政策分为宏观会计政策和企业会计政策。前者主要是政府或权威机构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而事者则是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常也称之为微观会计政策。产生会计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自身的模糊性,以及人们所持的不同的会计观点[2]。

由于所有者权益本身是由资产与负债倒轧而得,是各项会计政策的最终体现,这无疑对其自身变动的会计处理增添了复杂性,其会计政策也便具有相应的特殊性。而股票股利支付是通过留存收益资本化而造成权益内部变动的一件典型会计事项,长期以来,人们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一直存在争议。从某种意义上讲,股票股利本身源于人们对股东权益的认识。这使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典型意义。

一、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成因分析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分配股利可以采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方式。其中,股票股利又称为分红股或送股,是公司无偿向普通股股东增发普通股股票。它所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股东收取股票股利时应否将其砍认为投资收益;其二,送股公司应如何确认和计量分配股票股利所引起的权益变化。在现有的会计理论下,股东不应将收取的股票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也是目前会计界普遍持有的观点。本文重点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即送股公司的会计处理,它涉及到结转科目与结转金额的确定。

(一)结转科目的确认

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可以视为帐户结转和股票分割两笔业务的复合。因为股票股利并不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投资增加,如果会计上不对股东权益另行分类,或者完全按来源划分权益,则不存在帐户之间的结转问题。但在现行的会计实务中,为了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会计人员对股东权益的划分并未完全遵循来源标准,而是考虑了多重目标。典型的分类方式是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资本金帐户和留存收益帐户。前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永久性资本(股份公司为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在我国为资本公积)。这样结转分录就可以分别由资本盈余和留存收益向永久性资本帐户结转。

在实行法定资本制的国家,资本金帐户不得用于股利分配,用于利润分配的资金一般只能来自留存收益。但在英美等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国家,对股利来源一般不作严格限制,例如根据美国示范公司法(mBCa)的规定,如果公司保持偿债能力并能在债务到期时偿付则允许分配,在这种规定下,甚至股本(capitalstock)都可直接用于分配,更不用说资盈余(capitalsurplus)了;而在英国,用于描述股票股利的“分红(bonusissue)”,其实施是按增发股份的面值从资本盈余中结转的。

(二)结转金额的计量

分配股票股利的会计本质是在不改变公司资产总额的情况下,通过结转留存收益(授权资本制下还包括资本盈余)而增中其法定资本数额。结转之后,同等数额资产的用途被施加限制,董事会不能象以前一样将这些资产分配给股东,所限制的数额为增发股份所必要的额外法定资本,这一数额即为需要资本化的留存收益。而每股所代表的法定资本数额一般是用面值表示的(无面值股份为董事会所设定的价值),相应地,只有面值结转才是符合股票股利会计本质的,任何其它结转计价方式都是武断的,有违于这一事项的内在逻辑性。

但在实务中,却存在多种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增发前每股帐面资产价值或同类股票的发行价值,其中尤以市价结转法最受关注。支持市价结转主要持下述两种观点[3];

1、再投资假设:股票股利可以看成由两笔交易组成,公司先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股东收到现金股利后再按市场价值向公司购买新增股份。从帐务处理上看,公司在发放现金股利时可以按股票的市场价值减少留存收益;而随后的股票销售将按同等金额增加实收资本。

2、机会成本假设:公司股票股利的成本被认为是将股票送给股东而不是在市场中出售的机会成本。即因为公司本来可以按市价出售这些股份,这是股利金额的最好证据,这一数额应被资本化。

这些观点的似是而非性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股东权益认识的模糊,如以剩余权益理论来看市价结转,股票市场价值代表了企业的权益总额,其本身已包括了资本金和留存收益。因此,将代表两者之和的数额从后者结转到前者是不合逻辑的。

二、美国股票股利会计准则评介

在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年—1958年)于1941年首次关于股票股利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aRB11)。该项公报对股票股利的来源及帐务处理作了要求:首先,股票股利只能限于当期收益;其次,当市场价值显著高于面值或法律规定时,增发垢股份应按市场价值予以资本化。1952年,aRB11为现行权威公告所取代,即修订后的第11号会计研究公报。这份公报对评估股票股利的标准作了界定和区分,同修订前相比,基本上未作改动。1953年,Cap又对此前的42份研究公报进行调整,汇编而成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和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其中,关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会计规定被收录于43号公报第七章第二部分(aRB43,Ch.7B),并一直沿用至今。

(一)准则简介

在这份准则中,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规定。根据委员会的规定,当送股比例低于20%或25%时,必须按增发股份的市价结转(后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选取25%作为划分小额送股上限)。Cap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投资者会将其视为公司收益的分配,其数额相当于收取额外股份的公允价值。基于这种认识,市场一般不会对小额送股作出明显反应。因此,如无公司所在州公司法的特别规定,公司在发放小额股票股利时应按市价结转。但在控股公司(c

losely-heldcompanies)中,因股东对公司事务十分了解,不会把股票股利看成是公司收益的分配,应当按法定要求的面值或设定价值予以资本化[4]。

对于高于设定比率的大额送股,Cap提供了两种备选处理方法,一是根据所在州公司法的规定,按面值或设定价值结转,并建议公司将送股描述为“以股利形式实施的分割”(splitupeffectedintheformofadividend)。而在州公司法对此未作规定时,就没有必要对留存收益进行资本化了,可按股票分割不作帐务处理。对此,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还推荐了另一种处理办法,即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股本帐户。

(二)评价

对于Cap的这份公报,公众褒贬不一。尤其是关于小额送股市价结转的说法。在准则制定之初,委员会部分成员就曾指出,Cap在制订股票股利收取者(recipient)的会计政策时,已认为不应将其确认为收益;而在制订股票股利发放者(issuer)的会计政策时,又基于与前者完全相反的假定,因而两者之间缺乏内在一致性。并且,Cap将会计政策建立在可能引起的市场瓜这一假设之上,也是不符合逻辑的。此外,对市场瓜的假设也并未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无论是何种比例的送股,对股票的稀释都应当立即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映。福斯特等人(Fosteretal.1978)分析了送股时股价行为,发现无认纲举目张额送股还是大额送股,股东在股东的除权日附近的异常报酬并不显著异于零。[5]亦即,市场对各种比例的送股均会作出适度调整,只不过受市场非完善因素阻碍,这种调整不是很充分而已。尽管如此,Cap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框架的约束,结合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来制定会计准则。对此,哲夫(Zeff1978)评论道,Cap关于股票股利的会计公报是会计界在制订会计政策时将其经济后果纳入考虑的最早事件之一[6]。这对于其他会计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启发作用。

从历史上看,会计程序委员会是为美国注册会计师最初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而设立的机构,尚处于准则制定的探索阶段。委员会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也主要是对现行会计惯例加以选择和认可,而缺乏对会计原则的系统研究。股票股利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了aRB就事认强烈,缺乏前后一贯理论依据的不成熟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报没有严格遵循会计上的逻辑。

三、有关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

与现金股利不同,股票股利并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而只是企业内部的会计结转和股票分割的复合。因此,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会在股票股利宣告日对其会计政策的信息内涵作出适度反应。这方面的研究举不胜举。例如,格林布勒特等人(Grinblatt,masulisandtitman1984)(简称Gmt)在调查股票股利宣告日价格反应时,发现有显著的异常报酬(abnormalreturn)。表明股票股利的宣告确实向市场传递了某种信息。对于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前者的两天报酬为3.03%,而后者则为4.9%,显然股票股利的宣告效应较大;对于不同送股比例的股票股利,大额股票股利的异常报酬为4.90%,小额股票股利为5.89%,宣告报酬随送股规模呈反向关系。Gmt用留存收益假设(retainedearningshypothesis)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8]。

(一)留存收益假设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非完善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要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和未来的增长潜力,即具备更多关于企业价值的真实信息。因此,在必要时,尤其是在企业价值被市场低估时,管理者便会采用相应的手段予以揭示。其中,股利政策是一种常用的信号显示(signaling)机制。同现金股利相比,股票股利既能传播信息,又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因而倍受管理者的欢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股票股利的发放是不花任何代价的。作为一种信号显示机制,为了防止被造假者利用,它必须具备相应的信号成本,足以使潜在的造假者望而却步,股票股利同样如此。从会计角度来看,可用留存收益假设来解释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信号成本。

该假设认为,企业发放股票股利时,一般会从留存收益中结转出一部分金额到永久性资本帐户(即股本和资本盈余),而留存收益通常又是企业发放现金股利的最高限额。因此,由股票股利所引起的留存收益减少,实际上就削弱了公司在未来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除非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前景,可用未来的收益填补减少的这一部分,否则,会因留存收益不足以支付现金股利而陷入极为不利的困境。这对于造假者而言,代价是昂贵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投资者会将股票股利的发放视为一个有利信号,它显示了管理者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信心。

严格地讲,留存收益假设是不够准确的,它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首先,对股票股利会计处理的结果必须要减少留存收益;其次,现金股利只能从留存收益中支付。前者是一个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后乾则涉及到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为此,彼得逊等人(petersonetal.1996)[9]提出可分配权益(distributalbeequity)概念,它是公司怕在州对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法定最高限额。只有引起可分配权益减少的股票股利,其信号成本才是昂贵的。

(二)送股会计政策传递信号的实证检验

根据会计程序委员会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规定,股票股利的会计结转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当送股比例低于25%时,

·必须按增发股票的市价从留存收益结转到普通股股本和资本盈余帐户

当送股比例大于或等于25%,可以在下述三种方法中选择

·按面值从留存收益转入普通股股本帐户

·按面值从资本盈余结转到普通股股本帐户

·视同股票分割不作帐户结转,只须按送股比例减少每股面值

可分配权益是由各州公司法规定的,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要求现金股利只能从留存收益中支付;第二类则为留存收益和资本盈余之和;第三类最为宽松,只要不至于引起资不抵债,所有权益均可用于发放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会计处理的多样性及分配权益的不同规定,使得其信号成本也不尽相同,可表述如下:

表1不同送股比例及其会计处理对可分配权益的影响(参见会计研究2000.3第51页)

根据留存收益假设,可分配权益减少得越多,则股票股利的信号成本就越高,从而越能反映公司管理者对未来业绩的信心。因此,管理者可以通过送股比例及会计方法的选择,向市场显示其关于企业价值的私有信息。彼得逊等人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可分配权益减少了的企业,投资者在股票股利宣告日附近所获得异常报酬显著高于其它企业,证实了留存收益假设的有效性。

此外,根据规定,25%的送股比例为大额送股与小额送股的分界线。在此以上按面值结转,在此以下则按市值结转。又因股票市价一般远远高于其面值或设定价值。这样,在送股比例低于且接近于25%时,公司所结

转的留存收益数额可能会远远超过其送股比例高于25%的情况。从而出现小额送股却要比大额送股减少更多留存收益的反常现象。例如,在1987年6月,贝尔产业(Bellindustries)宣告了20%的股票股利,赠送新股1,081,402份,每股面值0.25美元。贝尔为此结转了2052.7万美元。而如果贝尔宣告25%的股票股利,则只需按面值减少33.8万美元的留存收益。由于两种比例十分接近,因而可以忽略诸如股票流通性等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20%和25%两种送股比例之间的选择,实质上是一个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根据留存收益假设,20%的股票股利可能被市场理解为管理者传递关于企业价值更有利的信号。对此,兰金等人(Rankineetal.1997)通过经验测试,对两种送股比例的企业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送股比例为20%的企业,股东在宣告期获得了更大的异常报酬,公司也在宣告以后的期间内出现了增长更快的现金股利[10]。

上述结果证实,管理者有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传其私有信息的动机。换言之,会计政策具有传递信号的功能,从而有利于减缓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我国股票股利会计政策评析

迄今为止,我国股票股利的会计准则,只是在相关的法规中作了一些零星的规定。

(一)制度分析

我国属于法定资本制的国家。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权益由四个科目构成,即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由资本公积向股本的结转属于资本性帐户的内部结转,不具有利润分配的性质,由此项会计处理而进行的无偿增股自然不作股票股利。中国证监会于1996年7月24日公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的送股方案必须将以利润派送红股和以公积金转为股本予以明确区分,并在股东大会上分别作出决议,分项披露,不得将才者均表示为送红股。”

《公司法》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在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法定公益金后剩余利润,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我国并未对股票股利的资本化金额作出正式规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号——所有者权益(征求意见稿)》第21条第1款,公司在公配股票股利时,“应按该种股票该次发行价格确定其价值。如果该次作为股利发放的该种股票没有发行价格,则应根据公司连续盈利情况和财产增值情况确定股票股利的价值,按确定的股票股利的价值减少留存收益。”此外,根据《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结转分录的规定,公司按股东大会批准的应分配股票股利的金额,办理增资手续后,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贷记“股本”。如实际发放的股票股利金额与票面金额不一致,应当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虽然《制度》并未对股票股利的资本化金额作出明确规定,但从其帐户处理所涉及的科目看,无疑是允许企业使用面值法或其他高于面值的金额结转。

(二)实务处理

尽管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采用多种送股计价方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股票市场发育尚不成熟,股价波动较大,使得股票有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公司发放股票股利一般是按照股票面值折股的。因为股票面值一般为1元,便于确定所要结转的金额(应等于增发股票有数量)。这使股票股利的数额与折股的股票面值总额保持一致,因而不涉及折股中的溢价问题。从纳税角度看,这一处理有利于公司减轻股东税赋,因为如按照市价结转,其结转金额无疑会远远超过面值数额,由此应由股东承担的税赋也是相当重的。

此外,实务还对股票股利处理时间与报告揭示作了灵活处理。对于现金股利,在董事会确定利润分配方案后,必须进行帐务处理;当它与股东大会批准的现金股利之间发生差异时,必须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或上年数。对于股票股利,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时不需要进行帐务处理,只需要在当期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股东大会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并实际发生时,直接进行帐务处理,因而不存在有关项目调整的问题。股票股利之所以采用上述处理方法,首先考虑到股票股利与现金股利的差别,如果采用与现金股利丁同的处理方法,在董事会提出利润分配方案时须作为负债处理,执必夸大公司的负债权益比例,从而可能导致一些股东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误解。其次,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增加资本时必须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变更注册资本。一般情况下,应当是在股东大会正式批准股票股利分配方案后,才正式申请变更注册资本的注册登记。因此,在送股发生时再进行帐务处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会计调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实务界对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的选择既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又有利于简化会计工作程序和手续,并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维护了股东和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因而是合理可行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实务界对送股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缺乏可选性,从而限制了会计政策传递信号的功能。但在目前,由于我国尚不具备象美国一样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会计政策来传递信号还缺乏相应的市场条件,因而会计政策还仅仅限于指导会计信息加工的作用。

五、小结

本文以股票股利为例,对会计政策的成因、制定动机、经济效果、选择依据作了逐一分析。现作如下归纳:

·会计政策的可选性产生于会计人员对会计对象的认识上的分歧;

·宏观会计政策制定者有动机通过准则的制定以扩大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传达管理者私有信息的功能;

·会计政策的选择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公司法是制定会计政策的法律依据,会计政策从会计角度确保公司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曲晓辉,关于会计政策的几个问题(上、下),上海会计,1999;11:3—8,12:10—13。

2、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1995;11:1—5。

3、eldonS.Hendricksen,michaelF.Vanbreda.accountingtheory.5thdeition.Homewoodiii:RichardD.irwin,1992.

4、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originalpronouncements.accountingStandards,asofJune1,1996.Volumeii.Johnwiley&Sons,inc.199/1997:23—25.

5、Foster,t.w.andVickrey,D.theinformationcontentofstockdividendannouncements.theaccountingReview,1978:53(2):360—70.

6、Zeff,S.a.theriseof

economicconsequences.StanfordLectureinaccounting.GraduateSchoolofBusiness,StanfordUniversity,1978.

7、may,G.o.1952.LetterstoJohnB.inglis.Datedaugust5,1952.

8、Grinblatt,m.,masulis,R.andtitman,S.thevaluationfeffectsofstocksplitsandstockdividend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47—70.

股票分析报告篇10

财务披露管理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试图影响企业信息受众的决策和印象的企业行为。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和成熟,股票公开交易市场价格越来越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代表指标。而因为信息不对称,市场对公司的认知与管理层预期往往具有较大的偏差,对股价的公允性和稳定造成影响。因此管理层具有通过主动对财务披露的内容、时点、披露对象、可理解程度、置信度等方面进行管理来达到提升企业形象、调整投资者的市场预期,从而影响企业股价的动机。充分发挥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战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年度业绩预告是在年报披露之前管理层对外公布的企业盈利预测和解释,具有较强的准确性,是管理层财务披露管理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企业年度业绩预告作为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代表,旨在研究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市场反应和经济后果,论证其对股价及企业价值影响的有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务披露是委托关系下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一种衍生行为,将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乃至上升为理论,说明了财务披露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市场中各个信息受众对其的重视。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较为丰富。HolthausenandVerricchia(1988)引入“信息披露反映系数”分析价格变化是如何依赖于信息披露。雷敏等(2005)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精使投资者缺乏正常判断和接受信息的基础,将带来低下的市场效率。这些理论为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论证上的支撑。孙蔓莉(2004)用印象管理来解释管理层进行财务披露管理的心理动机。此类财务披露动机和行为倾向研究也从侧面证明了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业绩预告作为自愿性披露信息是重要的财务披露管理对象。许多文献表明,管理层盈余预告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有助于减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以业绩预告披露之后的市场反应验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对系统地理解财务披露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随着国内经理市场的丰富和健全,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经理人也开始重视财务披露管理,并将其上升为企业战略高度。但是在目前的实证研究当中,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和财务披露的时间管理方面,鲜少见对财务披露管理有效性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财务披露管理进行实证分析,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由于业绩预告的披露对股票报酬的影响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方向性,预告盈余较上年同比增加的消息将对股票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预告盈余减少的消息则可能导致股价下降。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需要将业绩预告的企业分类,避免股票报酬产生不同方向影响的样本在平均化的过程中相互抵消而减弱实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择沪深两市截至2016年3月31日所有已2015年度业绩预增报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且事件期内已发生其他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的样本后,抽取80家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财务披露管理行为对股票报酬率的影响。这80家样本公司包含了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以保证样本的全面性和结果的代表性。本文将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将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定义为事件窗口,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及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

(二)事件研究法的结构和步骤

事件研究法是探讨事件发生前后标的公司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反应的经验研究方法,以特定事件日为基准,通过研究事件日前后股价报酬的变化,衡量标的股票价格因为该事件所受的影响。事件研究法是研究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实证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其事件期中样本的报酬率是否有显著异常的情形,来探讨某资讯的有效性。    

事件研究法的第一步是事件日、估计期和事件期的确定。本文对三者的设定如下:事件日———以2015年年度业绩预告日作为事件日的当天,定义为第0天;估计期———以事件日的前6天至事件日前105天(共100天)作为估计期间,以此来计算样本公司股票的期望报酬率;事件期———以事件日前5天至事件日后15天(共21天)作为事件期间,以此来观察业绩预告公告前后的市场反应。    

事件研究法的第二步是异常报酬率的定义和估计。一般而言,需要先设定在假设所要研究的事件并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正常收益),再以标的股票在所要研究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报酬率减去标的股票预期的报酬率,得出异常报酬率的估计值。个股报酬率通过下式衡量:Ri,t=pi,t-pi,t-1pi,t-1,其中Ri,t为i公司在t期的股票报酬率,pi,t、pi,t-1分别为i公司在t期、t-1期的股票价格。    

本文采用风险调整法建立个股的预期报酬率。回归模型如下:Ri,t=αi+βi×Rm,t+缀i,t,其中Rm,t代表的是大盘指数收益率,本文根据选择的样本来源,选用相应上证综指收益率、深成指收益率、中小板指数收益率和创业板指数收益率来代表市场报酬率。异常报酬率以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公布日为事件日,以-6至-106为估计期,根据上述回归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计算出异常报酬率为:aRi,t=Ri,t-(α1+β1Rm,t),其中t∈[-5,15]。    

事件研究法的第三步是异常报酬率的检定。仅观察异常报酬率并无法直接得出结论,因此在估计异常报酬率之后,必须分别将每组个股的事件期各期的异常报酬率加以平均和累计,并检定平均异常报酬率或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其中t在事件期间的范围内取值)是否显著异于0。本文为了观察标的股票是否因为业绩预告披露行为而产生显著变化,对事件期内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进行t检验。    

累计异常报酬率假设检验如下:H0:CaRt=0,说明公司股价累计异常报酬率的变化是随机波动的结果,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影响。H1:CaRt≠0,表明事件内股价变动不是随机产生的,即事件对股价是有显著影响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统计量如下:,其中S1为估计期中i公司残差项变异数的平方根,m为事件期的天数,n为样本个数。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公司的股票进行检验。    

首先,从表1中可以发现,事件日(即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发生日)的前5天至后15天内,普遍出现明显且持续的正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从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走势来看,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呈现出逐渐累计增加的大趋势。这可以初步说明业绩预增的讯号对股市产生的正向影响是存在的,业绩预告披露管理行为带来股票收益上升的市场反应,从侧面可以论证财务披露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通过更为细致的数据层面观察可以发现,事件日当天的累计平均报酬率为1.99%,在事件日的后4天时达到最高(3.18%),也就是说,投资者在事件日后买入公司股票最多可以得到1.19%(3.18%-1.99%)的股票报酬,说明投资者将企业业绩预增的讯号视为利好消息,投资者存在以此为决策依据买入股票获得收益的倾向。管理层通过有策略地管理财务披露信息的这一动机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市场效应的。    

同时,通过观察统计检验的结果发现,从事件日当天开始至事件日的后10天内保持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在这11天中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事件日前5天和事件日后5天的累计平均异常报酬率的检验并不显著,一方面表明市场对业绩预告的披露不存在超前反应的行为,管理层并没有将其作为内幕消息进行操作的倾向;另一方面表明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引起股票市场反应的事件较短,一般为10个左右的开市日,从事件期后10天开始,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行为对股票收益的影响逐渐减弱。

五、结论

本文选取了2015年沪深两市中发生年度业绩预告披露行为的8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观察其市场反应,对以业绩预告为代表的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投资者会因为财务披露中的利好消息产生买入股票的倾向,从而使财务披露行为对股价产生正价格效应,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正累计异常报酬。